论冯子恺的古诗创作

论冯子恺的古诗创作

一、丰子恺旧体诗词创作探论(论文文献综述)

柴舒文[1](2021)在《抗战词坛的战争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战争总以狂飙突进式的破坏力摧残人的身心,先辈将经历抗日战争的巨大痛苦一写入词,留下了读不尽的悲酸。抗战词坛中的“战争书写”记录了此时期外患日亟、社稷倾圮加给国民的创伤,而以至刚至大的勇气血性、自动自觉的民族精神发前人未发之语,以词搴旗拓路、以笔代戈杀敌,充分发挥了词体鼓吹宣传、凝聚人心的社会功能。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讨论抗战词坛为词体适应世运变迁而做的理论准备,整体表现为两条线索,一是出现鼓扬风骨峥嵘、沉郁悲慨的“稼轩风”,更激进者如卢前进一步提出创建“民族诗歌”,二是伴随晚清以来日益浩大的“词史”论调形成的一批记录时运盛衰与词人心境的爱国词成为抗战词坛可资鉴的典范,“词史”观念完全走入创作理念中,强调词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和展现文人真实情感体验的双重功能,将词体推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发展词体的社会功能。第二章从内容角度比较抗战词坛的“战争书写”对历代战争题材的突破,突出表现在出现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局势的词作;抗战词坛以词笔记录战争、叙写时事、议论世情,表现出与前代词作不同的直笔纪事、即时纪事的表意方式和激扬奔放、深刻沉厚的情感基调。第三章指出抗战词记录了当时战乱生态,战祸与流离是战争书写必须直面的现实惨况,抗战时期的词人将目光投射到兵燹扰攘、流离播迁的百姓生活中,展现民生疾苦、歌哭国无宁日,悲时悯世、格调沉郁之作大量出现,民生词、羁旅词两类题材对现实的关注程度、集中表现力度远远胜过前代。抗战时期,亡国灭种的家国忧患促使词人选择鼓吹抗战以救衰起弊,“破体”乃至粗豪叫嚣一流对词体品格的巨大破坏换来的则是成功发出时代强音。第四章即对此进行评价,抗战词坛有关战争书写在延续词体“旧风格”上确实是失败的,而在表现新材料和新意境方面则可以纳入近代文学改革运动中观察。

叶澜涛[2](2021)在《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时事诗词的类型》文中认为时事诗词指的是创作于现代,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诗词类型。20世纪现代画家诗人生活于风云多变的时代环境中,根据这些时事创作了数量不等的时事诗词。这些时事诗词根据内容上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五类:政治类、经济类、科技类、文体类、生活类。通过分析现代画家诗人创作的时事诗词,可以了解他们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金钰[3](2020)在《不止留下“匆匆”“背影”——论O.M.社的文学史意义》文中认为O.M.社是以朱自清、俞平伯为首的一个松散的文学社团,曾出版《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两期刊物。本文通过对O.M.社作者队伍的聚合方式、与其他文学团体的关系以及刊物形成过程的梳理,力图还原O.M.社的真实生态。同时,在对《我们》具体作品细致考察的基础上,以"我们的南方"作为切入O.M.社与江南文化关联的入口,廓清O.M.社群体"雅"而"静"的文学品格和承载着"江南记忆"的文化追求。从而探得O.M.社是如何在一个广阔复杂的文学社群场域中,成为"五四"整体文化语境中不可替代的唯一。

付冬生[4](2020)在《独有丹青写史诗:战时语境下的抗战旧体诗词创作》文中研究表明抗战爆发后,不少新文学作家纷纷"勒马回缰作旧诗",旧体诗词再次勃兴并掀起创作高峰。战时语境下,诗人们用"旧形式"弘扬抗战精神和抒发爱国情怀,将抒情形象的塑造作为旧诗词创作的美学目标,表露出鲜明的时代印痕和主流意识形态。但遗憾的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抗战旧体诗词研究与创作形成巨大反差,其价值意义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毫无疑问,战时语境下的旧体诗词有着重要价值和广泛影响,不应该被排斥于抗战文学之外,应给予足够重视。

张承志[5](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许迪[6](2020)在《羸疾者的爱 ——白采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白采始终保持着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认真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他的“可爱”与“真心”。然而,由于白采的早逝及其个人原因,使得白采虽在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和中肯的评价。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其小说、新诗、旧体诗词和诗话的内容,力图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白采,并将作者和他的作品放置于二十世纪初新旧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探讨其创作的超越性与局限性。引言部分简要的介绍白采生平和文学渊源,纵向分析白采研究现状,以期获得研究白采新视角。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白采小说创作。白采小说皆以自身体验为出发点,基于五四的时代背景,融入许多关于贫穷、疾病、挣扎、反抗的描写,这些或是白采的切身体验,抑或是体验之上的反思,体现了他对底层民众深深的同情和对不合理之处的抨击反抗。现实中种种困境成为那个时代人谋生艰难的真实反映,突出了弱国子民身份与文化理想的冲突,针砭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乃至整个病态中国的弊端。论文第二章重点分析白采诗歌创作。白采在《羸疾者的爱》中的“羸疾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身体羸弱,但精神却独立坚韧。而旧体诗创作体现了诗人古典文化的素养和底蕴,总能用独到的见解阐发新意。新旧诗歌新旧文化的过渡转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一个有历史性和前瞻性的作家,白采顺利的完成了由旧至新的转变,并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旧诗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论文第三章评述白采诗话创作。白采的诗话承袭了传统诗话的个体性、主观性,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的氛围;然而白采诗话同样体现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特征,其诗话虽是旧体诗形式,但同时体现了现代性的特征,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使诗话这一文体历经沧桑而魅力不减。白采创作既有一定价值,也不乏其局限。结语部分主要从其发时代新声、破旧立新和塑造的人物群像等角度论述其作品价值。同时还针对白采作品局限性进行论述,白采作品中诗歌仍存在浅露直白、小说思想脱离群众等弊端,但仍应重新发现白采,正视白采存在的意义,给予其在文坛中应有的一席之地。

叶澜涛[7](2020)在《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旧体诗词的类型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中国画家诗人除了创作书画类诗词外,也创作了许多生活类诗词。这两类诗词体现了现代画家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双重属性。书画类诗词与生活类诗词的区别在于前者体现出画家的"图像意识",后者体现出画家的"角色意识"。"图像意识"主要体现在诗词中的色彩表现和形态传达,"角色意识"主要体现在画家的角色分配。通过对现代中国画家诗人这两类诗词的分析,可以理解画家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辩证关系。

高昌[8](2020)在《当代诗词史稿(一)》文中提出当代诗词史的写作,是一种学术冒险,也是一次美好回顾。与其面红耳赤地争辩当代诗词有没有入史资格,倒不如爽性伏下身子,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当代诗词的曲折跋涉、昂扬奋进和激情登攀。——而这也正是《中华诗词》杂志社同仁在2020年试图尝试和探索的一个艰辛而美丽的理论课题:客观、全面、谨慎地展示、审视和回溯1949年至2019年间当代诗词的前进轨迹,既总结收成、遴选精品、见证荣耀,也评析得失、直面矛盾,坦言复杂境况中的纠结和局限。我们想以当代诗词重要人物、重要作品、重要事件

肖菲[9](2019)在《弘一法师诗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弘一法师一生存诗97首、词14首、歌词40首。这些作品既是诗人生命体验和心灵世界的艺术化再现,也是诗人艺术观念、宗教体悟等理性思考的具体实践。诗人秉持“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观,生命意识、爱国情怀成为他诗词的重要主题;贵含蓄,重创新的自觉追求,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词美格高、幽秀沉着的艺术风貌;他吸收传统乐教思想和外来教育理念,他的歌词文质兼具,至今广为传唱;他的诗词体现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与他出家后护持众生的宗教理念内在相通;诗词写作上的认真、自律与他佛法修持的严格同样体现了对生命极致境界的追寻。弘一法师诗词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这位文化名士、佛教高僧的全新路径。本文以弘一法师诗词创作为研究对象,遵循严谨的文体辨析意识,对其诗词创作情况做出全面梳理。以准确文本为研究立足点:就诗论诗,发现其诗词创作的艺术特性;以诗识人,借此了解弘一法师人生经历、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的同时,观照彼时文人普遍的生存状态;以诗观世,从中获得对当时社会实景的具体认识;因诗寻教,实现其文学创作行止与宗教修为的通观。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缘起,分析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应用价值,对目前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整理、分析,了解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同时,找到本课题研究的学术空间,并就重要概念做出界定、说明。第一章至第三章按照诗、词、歌词三类进行分体研究,采用严谨的界分标准,全面爬梳、辨析其不同的文本属性;从作品出发,联系创作背景,分析其表现内容与艺术个性;通过文学文本“知人论世”的同时,亦认识到作者在文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与历史定位。第四章对弘一法师的佛理诗、歌词做出专章论述,分析此类作品对前人的借鉴、阐释其蕴涵的佛学哲理及普世价值。第五章着重分析弘一法师诗、词、歌词创作中体现出的共性,并在这些作品中找到弘一法师宗教皈依理路的文学依据,实现诗词创作与佛法修行的通释观照。余论部分总结本论文的创新点,提出论文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李遇春[10](2019)在《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文中指出自1917年"文学革命"和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随着胡适等人的"新诗"实验,中国传统诗词便只能以"旧体诗词"的名义而存在。可以说,五四以后中国"旧体诗词"实际上是和"新诗"如影随形地共存着的,没有"新诗"就没有所谓"旧体诗词",反之亦然。近百年来,"新诗"已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二、丰子恺旧体诗词创作探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子恺旧体诗词创作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词坛的战争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抗战词坛“战争书写”的概念与界定
    二、抗战词坛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词坛风尚与词学思想
    第一节 鼓扬苏辛词风与创建“民族诗歌”
    第二节 从“词史”意识到“词史”创作
第二章 抗战词坛“战争书写”对历代战争题材的突破
    第一节 对二战整体局势的关注
    第二节 抗战词坛“战争书写”的新风貌
第三章 战祸与流离:战乱生活的全面呈现
    第一节 城乡居民罹难生活
    第二节 羁旅奔徙、忧生忧世
第四章 抗战词坛“战争书写”词作的美学特质
    第一节 新材料、新意象与新意境
    第二节 放笔写意,声情激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时事诗词的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类时事诗词
二、经济类时事诗词
三、科技类时事诗词
四、文体类时事诗词
五、生活类时事诗词
六、结语

(4)独有丹青写史诗:战时语境下的抗战旧体诗词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风人慷慨赋同仇”———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勃兴
二、“满腔热力叱风雷”———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抒情特征
三、“形象思维汇九流”———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形象思维
四、“独有丹青写史诗”———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史诗价值

(5)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三、文献研究综述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羸疾者的爱 ——白采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白采其人及研究意义
    二、白采创作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被损害的灵魂:白采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人性的异化:金钱与物质
    第二节 时代的隐喻:疾病与死亡
    第三节 爱怨的交织:婚姻与爱情
第二章 虚无与孤独:白采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单纯而有力量”的新诗创作
    第二节 “遣怀酬志”的旧体诗创作
第三章 传承与追求:白采的诗话创作
    第一节 追慕先辈遗风
    第二节 彰显现代意识
结语
    一、白采创作的意义
    二、白采创作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旧体诗词的类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中国画家诗词的基本分类
二、画家诗人书画类诗词的“图像意识”
    (一)色彩表现。
    (二)形态传达。
三、画家诗人生活类诗词的“角色意识”
四、结 语

(9)弘一法师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本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李叔同诗歌创作研究
    第一节 早期创作:《断句》一则
        一、生命意识的萌生
        二、成因溯源
    第二节 创作发展期(1898—1905)
        一、酬赠诗
        二、咏怀诗
        三、本阶段诗歌创作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创作成熟期(1905—1916)
        一、抒怀咏志仍为主要题材
        二、感时伤事成为重要内容
        三、语言组合更洒脱灵活
        四、用典更加密集紧凑
    第四节 叔同诗歌总体艺术风貌
        一、感于哀乐、有情而发
        二、词美格高、幽秀沉着
        三、长于近体,尤擅七绝
第二章 李叔同词创作
    第一节 李叔同词的表现内容
        一、交谊酬赠
        二、感怀伤情
    第二节 李叔同词的艺术个性
        一、词风清丽,兼有风骨
        二、以口语、散句入词
        三、小令、长调兼擅
        四、喜用整散结合、节奏感强的词牌
    第三节 一首值得注意的自度曲——《老少年曲·梧桐树》
        一、诗体属性辨析
        二、独特的认识价值
第三章 李叔同歌词创作研究
    第一节 李叔同歌词的表现内容
        一、感怀之歌
        二、咏景状物之歌
        三、乐教之歌
        四、宗教哲思之歌
    第二节 诗词与歌词——李叔同爱国情怀的双重变奏
        一、爱国主题在两类文体中的不同表现
        二、“一喉异曲”的生成原因
    第三节 李叔同歌词的艺术成就
        一、兼顾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二、贯通古今、包容中外的通融性
    第四节 《送别》——文化融合的结晶之作
        一、人类共情的高度浓缩
        二、古典意象的精妙运用
        三、对古典词调的借用
第四章 《护生画集》题句与《清凉歌集》
    第一节 《护生画集》题句
        一、《护生画集》题句的诗意
        二、《护生画集》题句的表现内容
        三、从《护生画集》题句看法师由儒入僧的路径
    第二节 《清凉歌集》
第五章 弘一法师文学行止与释门修行之通观
    第一节 诗歌与宗教——生命意识的二维表现空间
        一、生与死——诗歌与宗教的共同课题
        二、李叔同生命意识的典型性
        三、佛家对生死问题的解答
    第二节 信仰逡巡在诗中的折射
        一、《化身》《男儿》——圆融宗教观的体现
        二、1914 年至1917 年所做诗三首——出世、入世的踌躇
        三、《中文名歌五十曲》歌词三首——走近佛门
        四、几番辗转终归灵台
余论
附录 李叔同诗词创作年表——兼论当下几种选集之得失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丰子恺旧体诗词创作探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词坛的战争书写[D]. 柴舒文. 山东大学, 2021(02)
  • [2]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时事诗词的类型[J]. 叶澜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不止留下“匆匆”“背影”——论O.M.社的文学史意义[J]. 金钰.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0(01)
  • [4]独有丹青写史诗:战时语境下的抗战旧体诗词创作[J]. 付冬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6]羸疾者的爱 ——白采创作论[D]. 许迪. 南昌大学, 2020(01)
  • [7]论现代中国画家诗人旧体诗词的类型特征[J]. 叶澜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当代诗词史稿(一)[J]. 高昌. 中华诗词, 2020(01)
  • [9]弘一法师诗词研究[D]. 肖菲.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J]. 李遇春. 中华书画家, 2019(10)

标签:;  ;  ;  ;  ;  

论冯子恺的古诗创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