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概率法在矿井突水源识别中的应用

模糊概率法在矿井突水源识别中的应用

一、模糊概率法在识别矿井突水水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金亮,韦昊然,蒋欣欣,陈梦洁,韩瑞泽[1](2020)在《基于改进GWO-ELM的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算法》文中指出针对现有矿井水源判别方法的局限性与煤矿开采水害事故高发性等问题,通过灰狼算法的优化方式对ELM极限学习机算法进行改进,建立改进GWO-ELM算法对顾北矿区的矿井样本水源进行识别,将归一化处理后的6项水化学离子指标作为网络输入向量,样本对应的水源层作为输出向量,通过GWO对网络初始权值阈值的更新迭代有效得到适用于矿井突水水源判别的单隐含层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后的网络模型的水源判别准确率高达92.3%,提高了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与鲁棒性,解决了矿井水源判别的低效率、低准确率突破等问题,对煤矿灾害防治工作中起到重大推进作用。

王亚[2](2018)在《基于极限学习机改进模型的煤矿突水水源识别研究》文中提出煤矿水源类型的识别贯穿于突水防治的前期预测和后期治理。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前期阶段,要求准确而快速地识别水源以对突水防治工作起到预警作用。传统水源识别的实验方法和线性分类模型,已经不能满足水源识别准确而快速的要求。本文以煤矿井下水源识别为研究背景,重点针对水源的快速识别、抗干扰和半监督识别、多功能融合识别以及在线识别等问题,开展水源识别模型的研究。主要从模型的参数寻优、结构设计和训练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研究了煤矿水源准确而快速识别问题。以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技术为新的实验手段,获取矿井下不同含水层水源的荧光光谱。以水源的荧光光谱为研究对象,提取光谱特征进而识别不同水源。运用机器学习中模式识别方法,建立非线性多元分类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的水源识别方法,建立ELM快速水源识别模型,确定模型中关键参数,如隐含层节点数和激励函数。ELM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线性前馈神经网络,其无限逼近能力可以达到识别精度的要求、极速运行能力可满足识别速度的要求、通用的学习性能可以满足识别的实际应用。研究了在复杂环境下水源识别模型的抗干扰性和半监督学习能力的问题。基本的ELM算法在快速训练模型识别水源时会出现性能的波动,因此从优化网络参数出发,进而稳定模型性能。以正则化方法优化(Regularization Optimization)基本的ELM模型,使正则化ELM(Regularization ELM,RELM)模型能处理带干扰及未标识类别数据,具有抗干扰性和半监督学习的能力。提出了基于等式约束的L2范数正则化(L2 norm RELM,L2-RELM)水源识别模型,以正则参数作为最小化训练误差的惩罚系数,以交叉验证的方式寻找合适的正则参数。实验表明:L2-RELM模型不仅可避免过拟合现象且稳定了模型性能,避免外界环境扰动对水源识别产生偏差,增强了模型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基于图的流形正则化(Graph Manifold RELM,GM-RELM)的水源识别模型。以未标识样本与标识样本服从相似的流形为前提假设,构造反映样本间相似关系的Laplacian邻接图,通过最小化图上的能量函数,得到满足全局一致性假设的分类函数。实验表明:GM-RELM模型以大量未知类别样本辅助识别模型的训练,实现了半监督分类,也提升了网络的泛化能力。研究了水源识别模型中多功能融合的问题。主要从网络结构设计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多隐含层融合的正则化(Multi-hidden-layer RELM,M-RELM)识别模型。通过设置多个隐含层实现数据预处理和分类学习,集成融合到统一的正则化模型中。在预处理阶段,提出了以L2-RELM算法改进自编码器(Auto Encoder,AE)网络,借鉴深度学习方式对水源光谱进行逐层非线性特征学习。在分类学习阶段,区分样本是否具有类别标签,而分别进行L2-RELM的监督分类和GM-RELM的半监督分类。以AE-RELM非线性特征提取与L2-RELM或GM-RELM分类学习融合,分别形成ML2-RELM或MGM-RELM模型,完成了M-RELM模型的多隐含层结构设计。以多隐含层之间的参数传递,实现了学习功能分阶段逐层间传播。实验表明:M-RELM模型优化了网络结构设计,拓展了模型的多功能学习能力,适应了煤矿水源的非线性识别。研究了在线水源识别的灵活及稳定性问题。主要从优化网络训练的方式,提出了正则化的在线顺序(Online Sequential RELM,OS-RELM)识别模型,改变批量训练方式以顺序方式训练模型,使模型具备水源的在线识别能力。以L2范数正则优化基本的OS-ELM算法,摒弃了对处理样本块大小的限制,使其可以灵活地顺序学习随机大小样本,边学习边输出训练结果。实验表明:OS-RELM模型实现了水源在线识别的稳定性及灵活性。本文主要对水源识别的传统方法提出了改进措施,以ELM及改进算法构建了非线性多元分类模型。从模型性能波动性、功能单一性以及训练方式的约束性,结合水源识别的需求对模型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模型具有抗干扰性、功能可扩展性以及在线识别等特点。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从矿井水源识别的实际应用需求分析构造模型,以标准数据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推广到水源光谱数据中应用,进而辅助煤矿突水灾害防治。

王甜甜[3](2017)在《基于三维荧光技术的多孔含水介质中腐殖酸迁移转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煤矿区不同含水介质中腐殖酸的运移转化特征,在平顶山煤田地下水的补给区取细砂和泥灰岩岩样,以不同初始浓度的腐殖酸溶液为入渗水样,分别开展了静态吸附实验和动态淋滤实验。腐殖酸的检测主要借助三维荧光(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3DEEM),将改进层次分析法与传统的区域积分相结合,对区域积分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三维荧光区域积分的准确性,并采用改进的三维荧光区域积分及三维荧光光谱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细砂与泥灰岩对腐殖酸的吸附受振荡时间、岩样质量、初始浓度的影响。细砂对腐殖酸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20min,泥灰岩为15min;随着岩样质量的增加,细砂及泥灰岩对腐殖酸的吸附量均减少;随着腐殖酸初始浓度的增加,细砂及泥灰岩对腐殖酸的吸附均呈线性增加,且泥灰岩的吸附性能大于细砂。(2)腐殖酸在细砂与泥灰岩中的运移主要表现为弥散作用,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其弥散作用均增强。初始溶液浓度从34.6mg/L增加到70.9 mg/L,细砂中纵向弥散系数由0.75cm2/h增加至1.02 cm2/h,泥灰岩中纵向弥散系数由0.56 cm2/h增加至0.72cm2/h。(3)腐殖酸在细砂中运移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主要荧光峰的位置未发生变化,仅荧光强度随着浓度的改变而改变。腐殖酸在泥灰岩中运移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312h时有新的荧光峰出现,随着V区(腐殖酸)荧光峰的消失,Ⅳ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出现了新的荧光峰Ⅳ2。(4)基于改进的区域积分分析腐殖酸在泥灰岩中转化结果表明:腐殖酸在泥灰岩中运移的三维荧光光谱显示:192h至600h,Ⅴ区积分比例从32.2%减小至6.5%,减小了25.7%,与此同时Ⅳ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比例由49.1%增加至50.4%,其余区域基本无变化。易知腐殖酸在泥灰岩中发生了转化作用,腐殖酸被微生物降解,转化成了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5)与传统区域积分相比,改进的区域积分法综合考虑三维荧光光谱峰值的位置和区域间的相互影响,与传统的区域积分相比,其识别的DOM类型准确率为83.33%,可用来刻画腐殖酸的迁移转化特征。

李建林,昝明军,韩乐[4](2014)在《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对目前广泛使用的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从整体而言,除了水化学分析方法外,其他方法都是以一定理论为基础,或构造最优函数,根据判别目标达到最优时的状态进行水源识别;或构造适当的区间,根据一定的法则使判别目标进入不同的区间,进行水源识别.样本较多时采用BP神经网络法,样本较少时采用SVM法会取得更好得预测效果.针对研究区实际状况,选择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法进行突水预测,准确率达到91.67%,训练样本的选择和数量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

丁萌,徐智敏[5](2014)在《基于模糊概率法的矿井突水水源识别模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浪底水库蓄水,使得淹没区范围内的新安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显着变化,矿井突水的危险性增大。及时准确地判断突水水源是矿井防治水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采用水质指标判断结合模糊概率模型识别矿井突水水源的方法,建立基于模糊概率法的矿井突水水源识别模型,通过监测校验,试验水样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研究成果对于矿井突水水源的现场识别及后续针对性防治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仲阳[6](2014)在《鹤壁矿区利用水化学成分识别突水水源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害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突水后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突水水源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华北型煤田—鹤壁矿区为研究对象,对利用水质化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快速准确地判断突水水源类别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展了突水水源水质普查工作,采集了各充水含水层地下水及老空水标准水样,并收集了已有水质化验数据,归纳总结了各充水水源的水化学特征。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过反复筛选的多项水质化验指标中,确定了能够准确反映各充水水源水质特征的“TDS”、“Na-Cl”、“Mg-HCO3-”主成分,作为识别突水水源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水质识别突水水源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模糊数学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Bayes判别模型和Fisher判别模型,并对已有的水质化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性识别。识别结果显示:Fisher判别模型和BP神经网络的正确识别率最高,均为84.6%,灰色关联度模型和Bayes判别模型次之,模糊数学模型正确识别率较低。经过比较,Fisher判别模型不仅正确识别率高且操作简单,易于学习,从而选用Fisher判别模型作为鹤壁矿区基于水质识别突水水源的主选方法,其它模型作为辅助方法,这一结论已被我们承担的《鹤壁矿区基于水质自动识别矿井突水水源软件的研发》科研项目所采用。

刘银朋[7](2014)在《马路坪矿矿山涌水水源构成分析及治理》文中研究指明矿山涌水是矿山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自然灾害,准确的判定矿山涌水的水源构成是解决矿山涌水的重要条件,本文以马路坪矿为样本进行涌水水源构成分析,在对矿山地质、水文资料和涌水条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矿山涌水的水化学特性;在对矿山进行水化学分析基础上,根据多元矩阵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原理,构建矿山涌水多元矩阵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两种方法分别对矿山涌水水样进行水源构成判别;在了解马路坪矿涌水水源构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矿山涌水治理的方案,对马路坪矿的涌水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治理矿山涌水的相关建议。取得具体成果如下:(1)矿山的主要涌水水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工业用水;矿山存在的主要涌水通道为:采空区上方的冒落裂隙带、构造断裂带和地面塌陷带。(2)多元矩阵模型作为一种新的矿山涌水分析理论,它能对地下矿山涌水混合比进行有效的计算。(3)马路坪矿井下主要涌水源为地下水,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矿山涌水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受地表水的影响逐渐降低。(4)根据马路坪矿涌水现状,为马路坪矿涌水治理提出了如下建议:在地下涌水治理中提出了几个备选疏干方案;在地表治理方案中,提出了修建截水沟、回填塌洞、修筑防水堤坝的治理措施。

陈彦美[8](2013)在《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地下水防治理论与实践 ——以福建马坑铁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金属矿产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支柱,我国金属矿产有一半以上分布长江以南的岩溶发育地区。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往往岩溶强烈发育、水量巨大,水害几乎成为唯一制约矿区安全开采的的因素;而疏干排水又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为地质环境留下无穷后患。金属矿床受其矿体成因控制,分布范围一般较小。我国的金属矿区勘察,大多集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勘察技术限制,勘察的深度也有限。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大,金属矿床开采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原认为不适应开采的大水矿区也纳入开采范围,而原有矿区也大都通过技改扩大开采规模,向深部延伸,使矿区防治水工作难度加大。矿区防治水的关键在于水文地质条件的查明,而进行大规模的水文地质补充勘察耗资巨大,致使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几乎停止不前。因此,如何利用矿区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水文地质资料,增加简单、实用的新理论、新方法,进一步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将成为南方岩溶金属矿区防治水工作的重点。马坑铁矿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具有储量大、层位稳定、可选性好等特点,已查明矿体储量达4.2亿吨,是华东地区第一大规模的铁矿。马坑矿区分布面积小,仅4.5km2;矿体埋藏深度达400~800m,主矿体在分布在+200m~-200m水平。矿区目前开采规模为100万t/a,开采水平延伸至+250m水平,基建水平已达+100m水平。2010年矿区通过新增《马坑铁矿新增500万t/a采选工程项目申请报告书》,预计至2017年,产量增至300万t/a,之后逐步增加至600万t/a。开采水平逐步延伸至+200m水平、Om水平,直至-200m水平。马坑矿区断裂构造错综复杂、平均岩溶率达6.02%。井巷掘进过程中涌、突水事故频发。马坑矿区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顶板岩溶直接充水矿区,是南方岩溶金属矿区的典型代表。在马坑矿区进行地下水防治研究,是保证矿区安全生产的必要措施。也可在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地下水防治工作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笔者自2006年至今,长期在马坑铁矿从事水文地质条件及防治水方法研究,并走访了我国多个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如广东凡口铅锌矿,马鞍山白象山铁矿、南京栖霞山铁矿、江西武山铜矿等,根据资料收集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为基础,从而完成了该篇论文的编写。本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提出从整体上对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岩溶水系统进行分析。从勘察钻孔、采掘工程揭露资料、水位、水温、水化学、示踪试验等多源信息中挖掘矿区岩溶水系统的信息:圈定了马坑矿区岩溶含水系统边界;分析了岩溶含水系统结构特征;揭示了岩溶含水系统与岩溶流动系统的关系;掌握了开采条件下岩溶流动系统的演化规律;查明了开采条件下岩溶水系统补给量的变化;定量或半定量地查明了大气降雨、上部砂岩裂隙水、花岗岩低温热水对岩溶水的补给作用及集中补给通道;针对性地提出了矿区岩溶水防治措施。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对含水系统边界的圈定可促使研究者的研究范围突破原勘察范围的限制,对岩溶水系统进行整体把握,同时也可确定矿区岩溶水疏干影响地下水资源枯竭及环境破坏的范围。矿区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圈定是以对矿坑有充水意义的含水系统为目的。利用勘察阶段阶段积累的水文地质资料,绘制穿过可能边界的水文地质剖面,是确定岩溶水含水系统边界的有效方法之一。马坑矿区岩溶水含水系统以溪马河断层、F1断层及天山凹断层、无名断层、陈坑至崎濑断层为边界。(2)以断层作为边界的岩溶含水系统,边界断层外侧岩性及其裂隙发育情况决定了边界的性质。马坑矿区岩溶含水系统除上部边界为相对隔水边界外,其它均为弱透水边界。(3)岩溶含水系统内部的断层及岩溶是造成岩溶含水系统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利用遥感解译、地表构造行迹调查、井巷断层破碎带调查、地表物探等资料,对马坑矿区断裂构造发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不同开采水平上下钻孔岩溶率的统计,绘制了不同开采水平岩溶发育规律图,掌握了矿区岩溶发育规律。(4)岩溶水系统流场图及剖面图是岩溶水流动系统重要的表现形式。利用天然条件F的岩溶水系统流场图及剖面图,说明马坑矿区岩溶水流动系统具有层次性,泉1、泉3为矿区岩溶水系统上部局域流排泄点,而崎濑泉为岩溶水系统区域排泄点。(5)不同疏干状态下岩溶水系统流场图说明,随着岩溶水系统排泄途径的改变及岩溶水位的下降,马坑矿区岩溶水系统不断演化,岩溶水流动系统原有层次性被打乱,平面上逐渐呈现出强烈的非统一性。岩溶水流动系统受含水系统结构的控制。岩溶水含水系统及流动系统的相互关系对矿区地下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岩溶水含水系统结构控制着岩溶流动系统的演化;而岩溶水流动系统的演化可促使研究者更深入、更精细的研究含水系统结构。(7)岩溶水补给条件是决定岩溶水能否预先疏干的关键因素。岩溶水系统边界的性质决定着岩溶水补给特征,岩溶水系统的水位动态特征说明,2010年雨季开始岩溶水系统补给量增大,岩溶水系统补给来源大多集中矿区东部。大气降雨为马坑矿区岩溶水系统主要补给来源,因开挖出露地表溶洞、采空塌陷裂隙、褐铁矿开采地表扰动及沟谷堵塞等是引起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增加的主要原因。(8)岩溶水系统排泄点的水化学、水量、水位及水温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补给来源的特征。采掘工程引起的岩溶含水系统的变化,使岩溶水系统补给条件发生改变。马坑矿区井巷揭露的断层破碎带(9)在利用流量断面法初步查明地表水系渗漏段的基础上,利用高精度示踪试验可对地表水渗漏段进行验证,可详细查明地表水系的渗漏情况。溪马河在2号、3号、4号流量监测站间存在渗漏,示踪试验证实该段渗漏发生在溪马河与F2断层交汇段,沿F2断层向ZK614方向集中径流;根据溪马河与F1断层交汇段河床扰动时,附近ZK557孔水位波动情况,说明溪马河在与F1断层交汇段存在渗漏。(10)利用岩溶含水系统及流动系统非均质性,有的放矢的进行矿区岩溶水防治,可使防治工作更合理、有效。对马坑矿区岩溶水系统进行分期、分区疏干,针对断层、岩溶等岩溶水含水系统结构布置疏干放水孔及探水孔;对已查明的大气降水、上部砂岩裂隙水、下部花岗岩裂及溪马河水进行堵截,可有效提高矿区岩溶水疏干效率。本文的特色体现在:(1)提出了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进行南方岩溶金属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重视矿区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的积累与分析,探索了从多源信息中提取矿区岩溶水含水系统、流动系统特征、岩溶水系统补给条件的方法;(3)探索了遥感、物探、自动监测技术、水化学分析、高精度示踪试验等新技术、新方法在矿山防治水中的综合应用;(4)为南方岩溶金属矿区水文地质勘察及防治水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崔佳星[9](2012)在《邢台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水害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快速、准确掌握突水水源的水源类型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前提。本文以邯邢矿区邢台矿为研究对象,收集区域及矿井多年积累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分析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充水条件。首先分析了邢台矿区多矿在平面上的水质变化特征,然后采用箱图和Piper三线图解法针对邢台矿分析研究垂向上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选定6大特征离子(Na+K、Ca、Mg、Cl、SO4、HCO3)为评判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模糊数学、BP神经网络及统计学模型建立突水水源判别模型。通过分析各含水层无论在平面还是垂向上均有一定的差异:平面上,Na+K离子含量由西向东逐渐减小,而Ca离子随之增大,C1离子在最东部的邢东矿含量明显上升,水质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垂向上,6大特征离子中砂岩水的分布最为广泛,均无法与其它类型水样区分开。野青水与大青水和奥灰水各离子分布均有一定的组间距较易区分。大青水与奥灰水存在交集,存在一定水力联系。通过对4种方法的运算检验,4种方法判别结果基本相同,在个别水样上判别存在一定的差异。灰色判别法正确率最高,其次为模糊数学及数理统计bayes判别模型。4种判别方法判错的水样均为对奥灰水和大青水的混淆,反应出奥灰水和大青水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

刘建[10](2011)在《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在岩溶地区修建的隧道工程将越来越多。然而,在提高线路等级、改善当地交通环境的同时,因隧道工程建设而引发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亦屡见不鲜,不仅危及隧道施工安全、影响施工进度,而且极大地恶化当地生态环境,甚至引发一些因水源问题而导致的民事纠纷。有鉴于此,有必要构建一套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以期客观反映和科学评价岩溶隧道建设引起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优化隧道工程选址、确保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以及保护隧址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有水大量进入隧道。基于此,在归纳总结影响隧道涌水有关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由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和隧道工程三大子系统以及1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对岩溶地区已建、在建和拟建隧道工程产生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进行评价。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列入即将出版的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附录中。为使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还构建了与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相配套的方法体系,包括利用G1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综合使用现场调查、长观点流量观测、涌突水来源识别、隧道涌水量预测和研究隧道涌水对降雨响应等多种方法和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其中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的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隧道涌水对降雨响应的定量研究模型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前者可为合理圈定隧道影响范围和解决因隧道施工而产生的水源纠纷提供依据,后者可定量说明隧道涌水与降雨之间的响应关系,为隧道防排水管理提供科学参考。鉴于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的评价过程涉及多个数学模型,为方便实际操作,基于Visual Basic程序语言开发了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完成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权重确定、工程地下水环境负效应综合评价、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和隧道涌水对降雨的响应研究等工作,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将构建的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应用于垫邻高速铜锣山隧道和纳黔高速叙岭关隧道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铜锣山隧道建成后产生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为中等偏弱,叙岭关隧道产生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为较弱,上述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研究可为岩溶地区隧道工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提供实用参考。

二、模糊概率法在识别矿井突水水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概率法在识别矿井突水水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极限学习机改进模型的煤矿突水水源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的水源识别方法
        1.2.2 前馈神经网络发展
        1.2.3 极限学习机应用及发展
    1.3 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极限学习机基础理论及基本模型
    2.1 SLFN逼近能力的分析
    2.2 基本工作原理
    2.3 仿真实验分析
    2.4 主要优化的方向
    2.5 本章小结
3 L2范数及图的流形正则优化的单隐含层ELM
    3.1 L2范数正则优化
    3.2 仿真实验分析
    3.3 图的流形正则化
        3.3.1 图的基本理论
        3.3.2 图的流形化
        3.3.3 GM-RELM模型
    3.4 仿真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多隐含层深度融合的正则化ELM
    4.1 特征提取
        4.1.1 线性特征提取
        4.1.2 非线性特征提取
    4.2 多隐含层正则ELM模型
        4.2.1 多隐含层网络结构
        4.2.2 ML2-RELM模型
        4.2.3 MGM-RELM模型
    4.3 仿真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在线顺序的正则化ELM
    5.1 在线顺序ELM
        5.1.1 顺序学习方式
        5.1.2 逐个学习样本
        5.1.3 逐块学习样本
    5.2 正则顺序ELM
    5.3 仿真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极限学习机在煤矿突水水源识别中的应用
    6.1 实验平台及水样采集
    6.2 传统神经网络识别模型
        6.2.1 光谱预处理
        6.2.2 特征信息提取
        6.2.3 BP识别模型
        6.2.4 SVM识别模型
    6.3 基本的ELM识别模型
        6.3.1 模型学习过程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单隐含层正则ELM识别模型
        6.4.1 单纯水样模型的建立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3 混合水样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多层融合正则ELM识别模型
        6.5.1 ML2-RELM识别模型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3 MGM-RELM识别模型
        6.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在线正则ELM识别模型
        6.6.1 OS-ELM识别模型
        6.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3 OS-RELM识别模型
        6.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三维荧光技术的多孔含水介质中腐殖酸迁移转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腐殖酸的定义及组成
        1.2.2 腐殖酸的研究进展
        1.2.3 腐殖酸的研究方法进展
        1.2.4 腐殖酸的迁移和转化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取样与测试
    2.1 研究方案
        2.1.1 静态吸附实验
        2.1.2 氯离子示踪实验
        2.1.3 动态淋滤实验
    2.2 供试材料
        2.2.1 研究区含水层及补径关系
        2.2.2 含水介质
        2.2.3 腐殖酸溶液
    2.3 检测仪器和方法
        2.3.1 检测仪器
        2.3.2 检测方法
3 多孔介质中腐殖酸的吸附特征
    3.1 试验方法
        3.1.1 振荡时间的确定试验
        3.1.2 岩样质量对吸附影响的试验
        3.1.3 初始浓度对吸附影响的试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振荡时间对吸附腐殖酸的影响
        3.2.2 岩样质量对吸附腐殖酸影响的试验
        3.2.3 腐殖酸溶液浓度对吸附影响的试验
    3.3 小结
4 多孔介质中腐殖酸的迁移转化特征
    4.1 实验装置
    4.2 Cl-示踪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水力参数的计算
        4.2.3 结果与讨论
    4.3 细砂中腐殖酸的迁移转化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泥灰岩中腐殖酸的迁移转化
        4.4.1 实验方法
        4.4.2 结果讨论
    4.5 腐殖酸在两种介质中迁移转化比较
    4.6 小结
5 多孔介质中腐殖酸的三维荧光特征
    5.1 细砂中腐殖酸的三维荧光特征
        5.1.1 三维荧光光谱
        5.1.2 三维荧光强度
    5.2 泥灰岩中腐殖酸的三维荧光特征
        5.2.1 三维荧光光谱
        5.2.2 三维荧光强度
    5.3 不同介质三维荧光比较
    5.4 小结
6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三维荧光区域积分法的腐殖酸降解特征
    6.1 传统的三维荧光区域积分
    6.2 层次分析法
    6.3 改进的三维荧光区域积分
    6.4 泥灰岩中腐殖酸的降解特征
    6.5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突水水源判别方法
2 BP神经网络突水水源分析
    2.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2.2 BP神经网络原理和算法
    2.3 BP网络模型的建立
    2.4 BP神经网络的训练和仿真
3 结论

(5)基于模糊概率法的矿井突水水源识别模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2 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
3 模糊概率法识别突水水源的原理
4 识别突水水源的步骤
    4.1 初步识别
    4.2 用模糊概率法识别
        4.2.1 建立隶属函数
        4.2.2 计算隶属度
        4.2.3 确定权重
        4.2.4 计算综合概率
    4.3 校正性识别
5 结论

(6)鹤壁矿区利用水化学成分识别突水水源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气象及水文特征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及构造
    2.4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2.4.1 充水含水层
        2.4.2 隔水层
        2.4.3 充水水源
        2.4.4 充水通道
3 矿区充水水源水化学特征分析
    3.1 水质普查与分析化验
    3.2 Piper图水质特征分析
    3.3 箱型图及水质特征分析
4.水质指标的PCA处理
    4.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2 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4.3 小结
5 矿区突水水源识别模型研究
    5.1 利用水化学特征初步判别
    5.2 灰色关联度判别模型
        5.2.1 灰色系统及关联度原理
        5.2.2 模型的建立及识别结果分析
    5.3 模糊数学判别模型
        5.3.1 模糊数学及模型原理
        5.3.2 模型的建立及识别结果分析
    5.4 BP神经网络判别模型
        5.4.1 神经网络及模型原理
        5.4.2 模型的建立及识别结果分析
    5.5 Bayes判别模型
        5.5.1 Bayes判别模型的原理
        5.5.2 模型的建立及识别结果分析
    5.6 Fisher判别模型
        5.6.1 Fisher判别模型的原理
        5.6.2 模型的建立及识别结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马路坪矿矿山涌水水源构成分析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涌水水源构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涌水水源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地层
        2.2.3 构造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分析
    3.1 矿坑涌水构成条件
    3.2 矿坑涌水水源
        3.2.1 大气降水
        3.2.2 地下水
        3.2.3 工业用水
        3.2.4 地表水
        3.2.5 老窖水
    3.3 矿坑涌水通道
        3.3.1 构造断裂带
        3.3.2 采空区上方冒落裂隙带
        3.3.3 地面塌陷
        3.3.4 底板突破
        3.3.5 隔水顶板尖灭所形成的天窗
        3.3.6 充水含水层的露头区
        3.3.7 已经封密的不良钻孔
    3.4 水化学特征分析
        3.4.1 水样采集
        3.4.2 水化学测试成果
        3.4.3 矿区水样水化学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涌水水源构成比例分析计算
    4.1 用多元矩阵模型分析矿山各涌水点涌水水源构成比例
        4.1.1 多元矩阵模型原理
        4.1.2 多元矩阵模型的应用
    4.2 用模糊数学分析矿山涌水水源构成比例
        4.2.1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
        4.2.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4.3 各中段及全矿区涌水水源比例构成
        4.3.1 由多元矩阵模型分析结果进行计算
        4.3.2 由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结果进行计算
    4.4 计算结果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矿山涌水治理
    5.1 涌水治理方法概述
        5.1.1 主动式治水
        5.1.2 被动式治水
    5.2 涌水治理过程
        5.2.1 主动式治水
        5.2.2 被动式治水
    5.3 马路坪矿涌水治理
        5.3.1 马路坪矿涌水现状
        5.3.2 马路坪矿涌水治理方法
        5.3.3 地表治理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地下水防治理论与实践 ——以福建马坑铁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地下水防治特点
        1.2.2 地下水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1.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2.4 岩溶矿区防治水方法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与水文
    §2.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及其含水性
        2.2.2 构造及水文地质意义
        2.2.3 矿区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2.3 矿区开采现状及前景
        2.3.1 开采规模及服务年限
        2.3.2 阶段高度及阶段平巷布置
        2.3.3 排水系统现状
    §2.4 矿区地下水监测系统
    §2.5 南方岩溶金属矿区面临的防治水难题
        2.5.1 涌突水事故频发
        2.5.2 涌水量预测误差大
        2.5.3 岩溶含水层非均质性强烈
        2.5.4 水资源枯竭、岩溶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第三章 矿区岩溶含水系统
    §3.1 地下水系统理论
        3.1.1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
        3.1.2 地下水系统理论在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应用分析
    §3.2 矿区岩溶含水系统的圈定
        3.2.1 水文地质剖面的绘制
        3.2.2 岩溶含水系统边界的圈定
        3.2.3 岩溶含水系统边界的性质
    §3.3 矿区岩溶含水系统结构特征
        3.3.1 断裂构造进一步认识
        3.3.2 矿区岩溶发育规律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区岩溶水流动系统
    §4.1 天然条件下岩溶水流动系统
    §4.2 开采条件下岩溶水流动系统的演化
    §4.3 岩溶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关系分析
        4.3.1 含水系统结构对流动系统的控制作用
        4.3.2 流动系统特征对含水系统认识的意义
        4.3.3 防治水意义
    §4.4 小结
第五章 矿区岩溶水系统补给条件分析
    5.1 天然条件下岩溶水系统补给条件
    5.2 开采条件下岩溶水系统补给条件
        5.2.1 利用地下水位及水温特征查明岩溶水补给特征
        5.2.2 大气降雨对岩溶水系统的补给
        5.2.3 矿区主要涌(突)水点来源分析
        5.2.4 溪马河渗漏补给
    5.3 小结
第六章 矿区岩溶水防治措施
    §6.1 岩溶含水系统预先疏干
    §6.2 超前探水
    §6.3 减少岩溶水补给量
    §6.4 优化矿区排水系统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邢台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层与隔水层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4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4.1 边界条件
        2.4.2 含水层与隔水层
        2.4.3 充水水源
        2.4.4 充水通道分析
        2.4.5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2.4.6 岩溶裂隙水的动态规律
第3章 矿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1 区域平面水质特征分析
        3.1.1 各矿总体水质特征分析
        3.1.2 各矿Piper三线图水质特征分析
    3.2 垂向水质特征分析
        3.2.1 邢台矿Piper三线图水质分析
        3.2.2 邢台矿箱型图水质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研究
    4.1 灰色关联度判别模型
        4.1.1 灰色系统
        4.1.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原理
        4.1.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应用
    4.2 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模型
        4.2.1 模糊数学
        4.2.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
        4.2.3 模糊综合评判的应用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BP判别模型
        4.3.1 神经网络
        4.3.2 BP网络模型
        4.3.3 BP神经网络判别模型的应用
    4.4 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判别模型
        4.4.1 Fisher判别的原理
        4.4.2 Fisher判别模型的应用
        4.4.3 Bayes判别原理
        4.4.4 Bayes判别模型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10)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在预测隧道涌水量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隧道工程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选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环境效应
        2.1.2 指标体系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作用及方法
        2.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2.3 指标内涵说明及分级标准
        2.2.4 指标体系的适用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方法体系研究
    3.1 指标量化方法
        3.1.1 定量指标量化方法
        3.1.2 定性指标量化方法
    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2.1 常见的权重确定方法
        3.2.2 本文选用的权重确定方法
    3.3 综合评价方法
        3.3.1 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
        3.3.2 本文选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3.4 评价结果综合论证方法
        3.4.1 隧道涌(突)水来源识别的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3.4.2 隧道涌水量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
        3.4.3 隧道涌水对降雨的响应模型
        3.4.4 长观点流量动态分析模型
        3.4.5 其它调查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系统实现
    4.1 开发可视化评价系统的必要性
    4.2 开发思路
    4.3 系统实现
        4.3.1 程序语言选择
        4.3.2 系统构成
        4.3.3 功能介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实例研究
    5.1 垫邻高速铜锣山隧道
        5.1.1 研究背景
        5.1.2 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
        5.1.3 评价结果分析论证
    5.2 纳黔高速叙岭关隧道
        5.2.1 研究背景
        5.2.2 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
        5.2.3 评价结果分析论证
    5.3 本章小节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模糊概率法在识别矿井突水水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GWO-ELM的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算法[J]. 韩金亮,韦昊然,蒋欣欣,陈梦洁,韩瑞泽.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0(07)
  • [2]基于极限学习机改进模型的煤矿突水水源识别研究[D]. 王亚.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3]基于三维荧光技术的多孔含水介质中腐殖酸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 王甜甜. 河南理工大学, 2017(10)
  • [4]矿井突水水源判别方法与应用[J]. 李建林,昝明军,韩乐.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5]基于模糊概率法的矿井突水水源识别模型探讨[J]. 丁萌,徐智敏. 煤炭科技, 2014(02)
  • [6]鹤壁矿区利用水化学成分识别突水水源建模研究[D]. 王仲阳. 河南理工大学, 2014(03)
  • [7]马路坪矿矿山涌水水源构成分析及治理[D]. 刘银朋. 中南大学, 2014(03)
  • [8]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地下水防治理论与实践 ——以福建马坑铁矿为例[D]. 陈彦美.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9]邢台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别模型研究[D]. 崔佳星.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5)
  • [10]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研究[D]. 刘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2)

标签:;  ;  ;  

模糊概率法在矿井突水源识别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