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水质恶化的危害与调控

对虾养殖水质恶化的危害与调控

一、对虾养殖中水质恶化的危害与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洪居恳[1](2020)在《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分析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幼体肠道菌群变化,然后研究了3种芽孢杆菌(Bacillus)益生菌对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预防效果,进而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对育苗水体菌群、幼体和幼虾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对4种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率的影响进行评价。本文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提供了依据,并为对虾健康育苗与病害防控中合理应用益生菌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工厂化育苗和试验性育苗期间,凡纳滨对虾幼体8个阶段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幼体肠道菌群随发育阶段呈现阶段性演替,尤其在无节幼体末期至糠虾幼体初期表现明显;不同育苗方式下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明显,但仔虾期趋于一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其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其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普遍或较普遍存在于健康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红杆菌科下的鲁杰氏菌属(Ruegeria)和一个分类未定属(OTU1)可作为健康幼体肠道指示菌群。2.通过育苗试验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GD1、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SD2和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自发感染荧光弧菌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zou8能明显抑制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发病速度,并显着提高幼体存活率(P<0.05),GD1作用效果次之,而SD2在预防荧光弧菌病上则无显着作用。3.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zou8连续10 d投放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后,对主要水质指标、幼体和养殖期幼虾生长存活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zou8对育苗水体、幼体及幼虾肠道菌群影响。结果显示,zou8对育苗水体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均无显着影响。zou8处理组幼体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仔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后续养殖23 d和44 d时对虾体长增长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4 d时的存活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zou8对幼体肠道菌群有较明显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处理组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此外,养殖44 d时处理组幼虾肠道弧菌科丰度显着下降。4.在检测两种芽孢杆菌(KC和DY)和两种乳酸菌(FC和ZW)制剂基础上,比较了4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期水质和仔虾存活影响。结果表明,4种制剂均由含量高的单一菌种构成;DY试验组水体氨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育苗早期FC和ZW组亚硝酸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除DY组仔虾3期存活率显着低于KC组外,各组存活率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KC组仔虾存活率和活力均表现最佳,而DY组仔虾活力最差。

暴丽梅[2](2020)在《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选取不同面积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探讨不同养殖面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饵料系数的影响,同时就养殖周期内水体指标变化特点、终末出虾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1、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选定3335 m2、5336 m2、6670 m2三种面积池塘,每种面积各设置两口池塘,虾苗放养密度按照2.5万尾/667m2进行投放。自放苗日开始,每10 d对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进行测量,经过90 d养殖,三种面积池塘凡纳滨对虾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差异显着(P<0.05),3335 m2终末平均体长为14.42 cm/尾,终末平均体重为22.51 g/尾,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3335 m2池塘特定增长率、特定增重率均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6670 m2池塘饵料系数显着低于3335m2、5336m2,饵料系数为0.90,其次为5336m2池塘,饵料系数为0.93,3335 m2池塘饵料系数最高,为0.98;在成活率方面,6670 m2池塘成活率为85.40%,显着高于3335 m2和5336 m2池塘(P<0.05),3335 m2和5336 m2池塘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75.52%、79.87%。试验结果表明,3335 m2池塘在凡纳滨对虾生长方面表现优势明显。2、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在养殖前中期,各养殖池塘未发生疾病情况;在养殖后期,各池塘相继出现对虾偷死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虾虾体及附肢发红,肠胃空,肌肉半透明,出现症状的虾均为较小的个体。各池塘发现对虾发病后,采取了控料、换水、改底等措施,较好地抑制了病害范围的扩大,没有发生大范围死亡。3、不同面积池塘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对试验池塘水质每5 d进行理化指标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溶解氧、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每7 d监测池塘藻类优势种组成情况。在养殖周期内,3335 m2、5336 m2、6670 m2水温变化范围分别为22.030.5℃、21.430℃、20.729.5℃;pH值变化范围均在8.6-8.9之间;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49.7 mg/L、5.59.0 mg/L、5.88.4 mg/L。水温、pH、溶解氧波动范围均在凡纳滨对虾适宜生长范围内。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个体增大,投饵量增多,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在养殖后期有所升高,其中5336 m2、6670 m2池塘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氨氮浓度无变化,均处于稳定状态;3335 m2在养殖地65 d开始出现氨氮浓度骤升现象,达0.5 mg/L;3335 m2、5336 m2、6670 m2亚硝盐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3mg/L、0.10.15 mg/L、0-0.1 mg/L,3335 m2波动范围较5336 m2、6667 m2池塘大。监测到有害指标后,及时采取换水、施加水质改良剂等措施,使得各养殖池塘氨氮、亚硝酸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对虾生长的影响。优势藻类构成情况,在养殖前期,以硅藻、绿藻为优势种;到了养殖中后期,各池塘优势藻类以绿藻为优势种,其次为硅藻、再次为裸藻、隐藻,少量甲藻、蓝藻,且在养殖中后期一直保持稳定状态。优质的藻类不仅在养殖初期为凡纳滨对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在养殖中后期维持水质稳定具有积极作用。4、不同面积池塘成本与经济效益在可变成本中,饲料成为成本第一大支出项目,各池塘饲料支出占比范围在3742%。以每667 m2为单位计,3335 m2池塘的饲料支出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5336 m2与6670 m2池塘饲料支出差异不显着(P>0.05)。在药品支出和电费支出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3335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费用最高,分别为560元/667m2、440元/667m2,5336 m2次之,6670 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最少。固定成本方面,每667 m2租金支出为1600元,为总成本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各池塘租金占总成本的2022%。虾苗、饲料、池塘租金是养殖成本投入的重要部分,总计占比达8090%。3335 m2、5336 m2、6670 m2生产成本合计支出差异显着(P<0.05),3335m2显着高于其他两种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合计为7620元/667m2,均高出5336 m2、6670 m2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凡纳滨对虾经过整个养殖周期,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中,3335 m2池塘产量850.11斤/667m2,终末个体均重22.51 g/尾,净利润达12307.96元/667m2,其产量、终末体重以及净利润均显着高于5336 m2和6670 m2池塘(P<0.05)。结果显示,3335m2获得最佳产量,最优生长速度以及最大经济效益。其次是5336 m2池塘,贡献率最低的是面积为6670 m2的池塘。说明在本次研究中,相对比与5336 m2、6670 m2池塘,3335m2池塘养殖投入产出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结合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3335 m2池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最优。试验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3335 m2池塘生长情况最好,经济效益高。5、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技术要点及展望根据本次凡纳滨对虾实际养殖情况,汲取凡纳滨对虾成功养殖经验,结合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就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分别从虾苗标粗以及外塘养殖两个方面的细节把控进行了详述,对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趋势进行了展望。

伍乾辉[3](2020)在《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沿海海水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水养殖废水大量排放,造成沿海海洋环境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严重制约海水养殖业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含碳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是造成海水养殖水体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海水养殖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海水使用率,减少养殖废水外排对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微生物不仅能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碳和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完成自身增殖,达到去除净化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效果,还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促进养殖生物生长、提高其免疫力等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域海水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养殖水体中分离筛选对养殖水体主要污染物有降解能力的优质菌株,能有效净化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提高养殖水的使用率,并对养殖生物有一定益生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东寨港海水养殖池及邻域水体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各地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的优势门较相似,细菌优势门包括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真菌优势门包括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和Rozellomycota。但每个环境中都存在独有的物种。此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中的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都低于其它区域,但Halioglobus、Owenweeksia和RS62_marine_group等细菌属相对其他区域表现出较高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主要受到pH、NH4+-N、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和TN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水体的排放在港内不同区域中扩散,对邻域海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产生影响。(2)从东寨港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得到四株优质土着微生物菌种,分别为两株COD去除菌DZG-E3、DZG-F1,一株异养氨氧化菌DZG-N1和一株异养亚硝酸盐去除菌DZG-N1,经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别确定为:Acinetobacter sp.DZG-E3、Bacillus sp.DZG-F1、Acinetobacter sp.DZG-N1、Bacillus sp.DZG-A1。(3)选择椰丝纤维、海藻酸钠制备微生物固定化材料。椰丝纤维采用溶胶凝胶法改性,通过提高疏水性来固定微生物菌株。三种微生物固定化材料都表现出较好的固菌能力,改性椰丝纤维对试验所用的四株菌株的固定效果最佳,经改性椰丝纤维固定后的四株菌株生长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材料。(4)为短期内考察益生菌净化水质的能力,设置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和生物滤盒,并在生物滤盒中添加改性椰丝纤维固定的四株微生物菌株。经过16 d试验,DZG-E3对养殖水质的调控能力最佳;DZG-F1在试验前期对NH4+-N浓度的增长有较好的控制效果。DZG-N1对养殖水中的NO2--N浓度控制效果最佳,0-10 d时增长速率为0.071 mg/L/d;DZG-A1具有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O3--N能力,在前期能很好的维持水质稳定。南美白对虾较初始养殖时生长良好,虾体体长与初始值相比,增长量达5倍以上。实验组的对虾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F1组的对虾存活率最高,为92±4%。实验结果表明:投加菌株能净化养殖水体中的含碳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能维持养殖水质的稳定,具有提高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的作用。(5)根据试验菌株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对养殖水污染物的净化能力设计不同的菌种组合成两组复合菌:A(DZG-E3+DZG-N1)和B(DZG-F1+DZG-A1),分别固定后投加于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的生物滤盒中。两组复合菌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能减缓养殖水体中各污染物质的积累,效果最佳的是B组,对养殖水体中的COD、NO2--N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与单菌试验相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且对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对虾成活率提高了10-12%。

黎爽[4](2020)在《光照、TSS和密度对藻菌共处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凡纳滨对虾育苗生产中,由于投苗密度大且饵料易分解,虽有大量换水,但整个养殖周期氨氮浓度时常超出安全范围,对幼体生长发育造成损害。同时,水质不稳定使得幼体常处于易感状态,对弧菌免疫力下降,仔虾体内弧菌超标造成苗种质量不佳。藻菌生物絮团具有系统封闭可控、稳定水质状况、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提高饵料利用率等诸多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针对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在育苗生产中使用效果的报道较少,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探究了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应用于凡纳滨对虾苗种培育过程中的的主要调控因子。1.藻菌生物絮团中光照强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为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光照强度对于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的影响,在实验桶上方分别设置了200 W(L200组)、100 W(L100组)和0 W(L0组)三种光照进行育苗实验,光照强度分别为(8422±195)Lux、(4400±204)Lux和(3±1)Lux。整个养殖过程零换水,养殖14 d。结果显示:藻菌生物絮团系统能较好控制氨氮、亚硝氮等水质指标,增大光照强度能有效降低水体PH与碱度的下降幅度。L200组仔虾体长与体重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高强度的光照提高了幼体存活率,降低了水体总弧菌数占比,但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L200仔虾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光照强度对仔虾粗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明显。各组絮体的营养成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表明,在藻菌共处型生物絮团系统中,施加一定光照强度可使水质更稳定,促进虾苗生长发育,对育苗生产有益。2.藻菌生物絮团中TSS浓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为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总固体悬浮物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于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的影响。在实验中设置了不添加絮团的control组作为对照,添加絮团调控TSS到300 mg/L的T300组以及添加絮团调控TSS到600mg/L左右的T600组。添加絮团后三个组实际TSS初始浓度测得分别为:(212±12)mg/L、(285±9.2)mg/L和(616±6.9)mg/L。其中control组养殖过程通过换水控制水质,T300组与T600组养殖过程零换水,养殖14d。结果显示:control组氨氮平均浓度显着大于其他两组,并超出了安全水平,三个组亚硝氮平均水平均处于安全范围内,硝氮浓度、总氮浓度和TSS浓度随着TSS浓度增高而升高,碱度和p H则随着TSS浓度增高而下降。各组水体弧菌总数无明显差异。三个组仔虾体长无明显差异,T300组在仔虾干重、存活率以及盐度胁迫成活率上均显着高于T600组,仔虾弧菌总数无显着差异。综上,相对于传统换水养殖模式,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在节约水资源控制水质以及增强仔虾体重上,均有明显优势,但TSS浓度不宜过高,300 mg/L是比较适宜的初始浓度。3.投苗密度对藻菌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投苗密度也是引起对虾应激的重要因子,密度过低无法有效利用水体生产力,密度过高则会引起水质波动降低苗种存活率。藻菌生物絮团相对其他养殖模式在水质控制上更稳定,本实验尝试加大投苗密度以探究藻菌生物絮团系统的生产力。实验设置了三个投苗密度分别是200尾/L(D200组)、300尾/L(D300组)和400尾/L(D400组)进行育苗试验。整个养殖过程零换水,不添加碳源,养殖14d。结果表明,水体中的氨氮平均浓度、亚硝氮平均浓度、水体弧菌总数均随投苗密度增大而增大,但硝氮和总氮平均浓度差异不显着。D400组的叶绿素a浓度与碱度显着低于其他两组。增大投苗密度从而导致投饵量增加,使得水质稳定性下降。D200组仔虾的体长、体重、存活率以及盐度胁迫存活率均显着高于其他组,仔虾存活率虽投苗密度增加而减少,增大投苗密度会导致虾苗质量下降。综合来看,育苗生产中200尾/L是藻菌生物絮团系统合适的投苗密度。

王子爱[5](2020)在《高位虾池水体环境质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方式逐渐向高密度放养和饲料投喂的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深入研究热带地区高位虾池的水体环境及揭示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主要以海口市东营村某养殖场为研究靶区,通过对养殖中、后期水体中的营养盐、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进行跟踪监测及分析,揭示不同养殖期水质的变化规律,评价不同养殖期水体环境的潜在风险;通过对养殖虾池底质中的重金属和碳氮含量的监测分析,探明重金属和碳氮含量在底质环境中的空间赋存特征,并评价高位虾池养殖对环境生态产生的潜在风险;通过对养殖尾水中营养盐、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其残留量以及环境负荷,并通过模拟实验分析养殖尾水中氨氮(NH3-N)、总磷(TP)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虾池养殖中期水体仅无机氮(DIN)超标1.40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级为合格水平;养殖后期水体TP和DIN分别超标1.70和1.66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级为污染水平;养殖中、后期水体均未检出Ni,其他重金属含量较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级为安全(清洁)水平,无重金属污染风险;养殖中、后期水体均未检出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X)、磺胺噻唑(STZ)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Z)。(2)静置后的养殖尾水也未检出抗生素SMX、STZ和SMZ;同时尾水中的NH3-N、DIN、TP和重金属均未超标;模拟实验证实养殖尾水经过10 d以上的静置,水体中即便有超标的营养盐在高温及光照条件下也会自然降解,因此,为减少虾池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风险,养殖尾水至少静置10 d后再排放。(3)高位虾池废水的渗透,最终导致虾池围堤外侧样地土质中的总碳(TC)、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分别比虾池所在地的背景值高出5.66、6.95、2.49倍;养殖水体中饵料及对虾排泄物在虾池底质中的富积,导致底质中的TC、TOC、TN含量高于背景值7.36、8.68、4.41倍。底部铺沙的虾池底质中TN、TC、TOC的含量基本上是表层含量最高,且高于深层227倍;底部铺水泥的虾池,裂缝处的TN、TC、TOC含量则是第三层最高,呈现出L3>L1>L2>L4;虾池围堤外侧的TN、TC、TOC含量从表层向深层呈明显递减规律。排废水后未清洗的虾池表层底质及养殖期间饵料及虾粪残留物中的TOC和TN超标较严重,其中排废水后未清洗的虾池表层底质有机氮和有机指数评级为Ⅲ中度污染和Ⅱ轻度污染,而养殖期间的饵料及虾粪残留物的有机氮和有机指数评级均为Ⅳ重度污染;虾池围堤外侧土的有机指数评级为Ⅲ中度污染,而有机氮评级则为Ⅳ重度污染。虾池底质中的C:N比值偏低,有利于残留在底质的饵料和生物排泄物形成腐殖质,而腐殖质如不能及时清理,则会导致养殖水体水质恶化。(4)未清洗的虾池底质重金属含量呈现由表层向深层明显递增规律;虾池表层底质中Cd呈现明显的累积(污染)现象,且超出海南省土壤背景值5.4735.18倍;地积累指数(Igeo)的评价表明,各样地底质中均有2种及以上重金属达到轻度-中等污染程度及以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结果表明,RI范围值为176.971090.87,各样地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均达到中等及以上生态风险,其中Cd是主要的贡献因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虾池底质中的饵料残留物及对虾排泄物所含的Cr、Cu、As、Cd、Ni和TOC相互之间具有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以上。表明这些物质具有同源性,很有可能来源于农户所施用的饵料,而饵料及对虾排泄物中富含的TOC会对重金属Cr、Cu、As和Cd的聚集产生一定的影响。(5)将养殖尾水引入实验池的跟踪监测表明,铺玄武岩的S池和铺玄武岩再种植海马齿的SH池,两池中的NH3-N降解幅度没有明显差异,但这两个生态池尾水中NH3-N的降解幅度明显快于静置的J池,可见多孔隙的玄武岩通过离子交换或物理吸附作用可加快NH3-N的去除速率;玄武岩对TP的吸附降解作用主要集中在前6 d,而海马齿对虾池尾水中TP的吸收降解在第3 d达到最大,而后与S池、J池的作用相差不大。如果需要尽快将虾池尾水往外排放,可以考虑在虾池排水口种植海马齿,以吸收尾水中的TP;实验结果也表明,虾池尾水经过10 d的自净,尾水中NH3-N指标由初始时的地表Ⅲ类变为地表Ⅰ类,而TP的含量也基本能从Ⅴ类降解到Ⅱ类;实验期间静置J池尾水中溶解氧(DO)含量均在10.86 mg·L-1以上,较高的DO值不仅促进水生生物因生长繁殖而对氮磷元素的吸收,并且还能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尤其是氮循环达到最佳循环效果,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周涛[6](2019)在《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虾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其规模与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然而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现有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一种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养殖池空间,将筛选的高效基质内置于养殖池,利用其生物膜净化水质,从而使养殖池具有养殖和水质净化双重功能,具有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养殖池空间利用率高、环境友好、无需换水等优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高效基质的筛选;(2)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3)聚氨酯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选取丝瓜络、PVA凝胶、聚氨酯、人工水草、PC滤材、珊瑚骨、玻璃纤维7种基质作为生物膜载体,比较其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结果表明,硝化功能建立时间长短与基质材料性能以及基质表面具有硝化功能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有关,丝瓜络和珊瑚骨的氨氮去除效果优于其它基质,聚氨酯、玻璃纤维次之,各系统氨氮降解至检测不出的时间分别为5d、7d、6d、8d、8d、5d、6d;丝瓜络、珊瑚骨单位体积氨氧化强度高于其他基质,分别为1.31 mg/L·d-1·L-1和1.2mg/L·d-1·L-1,聚氨酯次之,为1.01 mg/L·d-1·L-1;7种基质亚硝酸盐氮降低至检测不出的时间分别为8d、13d、10d、16d、19d、9d、11d;各系统亚硝酸盐氧化活性分别为2.17mg L-1d-1、0.87 mg L-1d-1、1.32 mg L-1d-1、0.58 mg L-1d-1、0.39 mg L-1d-1、1.45 mg L-1d-1、0.91 mg L-1d-1,丝瓜络系统亚硝酸盐氧化活性最强,珊瑚骨和聚氨酯次之。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人工基质硝化系统的建立效果依次为丝瓜络>珊瑚骨>聚氨酯>玻璃纤维>PVA凝胶>人工水草>PC滤材。(2)实验通过逐级提高系统氨氮初始浓度来强化各系统的硝化功能的建立,分别按氨氮初始浓度为20mg/L、30mg/L、40mg/L进行3个阶段的实验,计算氨氧化强度和系统48h氨氮去除率。系统最终建立后氨氧化强度较初期分别增加了9.3、6.04、7.56、4.2、4.5、8.46和7.39 mg/L·d-1,48h氨氮去除率分别增加了49.2%、50.1%、48.6%、42.8%、40.1%、47.3%、41.5%。由实验结果得知,逐级增加系统氨氮初始浓度可加强系统硝化能力。(3)构建两个有效体积为2m3的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1#为高密度养殖系统,2#为低密度养殖系统,均选用聚氨酯基质用于凡纳滨对虾标苗和养殖实验水质调控。结果表明,各养殖系统氨氮浓度均在在0.15 mg/L以下,1#、2#氨氮浓度峰值分别为0.15mg/L、0.1mg/L,都控制在安全浓度以内;各系统亚硝氮浓度前期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养殖后期亚硝氮有所轻微波动,1#、2#亚硝氮峰值浓度分别为0.89mg/L、1.08mg/L,基质对养殖水体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养殖系统中的硝氮浓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实验结束1#系统硝氮浓度为13.56mg/L,略高于2#系统11.23mg/L,各系统总磷最终升高,最终浓度分别为5.11mg/L、5.19mg/L,过程中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系统总磷的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验结果可知,聚氨酯基质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的调控起到了显着的效果,加强了养殖系统的硝化能力,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4)分别在实验养水阶段、标苗阶段、分苗养殖阶段结束时,提取系统聚氨酯人工基质表面生物膜进行高通量测序。在整个实验养殖周期微生物门水平构成上,三段养殖期共检测出23个门,养水阶段检测出11个门,标苗阶段检测出18个门,分苗后养殖阶段检测出20个门。整个养殖周期中主要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在养殖三个阶段中变形菌门均超过了50%,其作为优势菌门在整个养殖周期内,其次是拟杆菌门在养殖三个阶段中占比介于10.27%~35.55%之间,各阶段优势菌门种类相同但占比也不一,菌门占比的不同影响着系统水质的调控以及对虾的生长。在纲水平构成上,三个阶段共检测出43个纲,各阶段检出纲数分别为16、17、18个,其中共有菌纲为8个;α-变形菌纲、拟杆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为主要优势菌纲,占比总和均超67%,在养殖期间还检出芽孢杆菌纲、红杆菌门、等纲水平中的微生物,同样对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属水平构成上,整个养殖周期检出具有硝化功能的类群有3种,其中具有氨氧化功能的有亚硝化单胞菌属和亚硝化球菌属,具有亚硝酸盐氧化功能的有硝化螺旋菌属,各个阶段中检出具有有机质分解和对虾益生作用的属种占比不一,其中芽单胞菌属、微囊藻毒素降解菌属和红杆菌属为全部或多数系统共有属种。

杨大佐[7](2019)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多毛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和海洋沉积质的优势生物类群,具有典型的耐污染、摄食转化颗粒型有机物、促进沉积质—上覆水界面营养物质流通等重要生态功能,常被用来作为水产养殖水体净化和废弃物利用的修复物种。论文以海洋多毛类动物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传统生物滤池净水法,开展了利用多毛类构建自循环过滤装置净化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首先,构建了一种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该滤器主要由水槽、底质层、水层、多孔埋栖管、导水管和气石等六部分组成。通过在导水管内通入氧气产生的气提作用,将埋栖管中的水通过导水管带入水层。水层中的水通过重力作用经过底质过滤后进入埋栖管,进而形成持续往复水体循环。多毛类动物生活在底质层,直接摄食和转化颗粒性有机物,并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底质内微生物膜生长,加快流经底质层的水质净化。通过实验开展了不同底质和饵料条件下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可行性验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无烟煤(WY)和细沙(XS)构成的不同底质生物滤器,在正常水质条件下,30天内双齿围沙蚕平均体质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细沙组沙蚕体质量增长率最快,达48.48%;陶粒组次之,石英砂组沙蚕体质量增长最低。而投喂不同体质量比例的牙鲆残饵粪便作为多毛类饵料,饵料/体质量(湿重)比例为12%的M3组沙蚕体质量出现正增长,其增长率为18.00%,为最高体质量增长率。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效滤料和牙鲆残饵粪便分别作为多毛类生活基质和饵料的条件下,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长时间运行。其次,开展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在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利用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和无烟煤(WY)四种底质构建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高浓度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进行了净化。结果显示,不同底质构成的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净化高浓度的牙鲆养殖废水。实验期间,各不同底质多毛类生物滤器内废水温度、盐度和pH均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变化趋势。牙鲆养殖废水中悬浮物在各底质组中均快速下降,96小时后,各底质组中悬浮物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COD在无烟煤组下降速率最快,三天下降比例为52.89%,陶粒组次之。10天后,各滤器废水中的COD已达标。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不同底质滤器中显示出浓度快速下降并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0天时,无烟煤组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6.67%,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示出逐步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无烟煤组和陶粒组硝酸盐浓度上升最快,而石英砂组活性磷酸盐浓度升高最快。再次,计算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过程中的碳元素、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比例。结果显示,不同滤料构成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中碳、氮和能量主要来源为饵料投入,占总投入比例达64.97~88.30%。碳支出主要包括底质沉积、沙蚕生产、沙蚕呼吸、底质呼吸、水呼吸以及水中总碳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沉积碳以石英砂组最高,为54.37%。无烟煤组最低,为46.46%。沙蚕生产碳在陶粒组最高,为4.67%,石英砂组最低,达1.35%。在氮支出方面,陶粒组沙蚕生长氮占比最高,石英砂组沉积氮占比最高。能量分配方程显示,沙蚕生长能和沉积能在各底质组中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中陶粒组沙蚕生长能占比最高,沉积能占比最低,而石英砂组与陶粒组相反。然后,测定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废水时各不同底质组中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共获得27株异养菌菌株,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构成。异养细菌数量显示出快速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组数量达(77.50±3.21)×106 CFU/g,显着高于其余底质。氨氧化细菌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15天后,无烟煤组最高达(1.06±0.05)×107MPN/g,而石英砂组最低。30天后,各底质组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为接近并维持稳定。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与氨氧化细菌相同,无烟煤组20天时达最大值,其数量为(1.08±0.04)×107 MPN/g。另外,改进并放大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了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APCS)。测定了三种不同底质陶粒(TL)、石英砂(SY)和细沙(XS)为底质的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生长。结果显示,陶粒组可在零换水条件下维持70天的循环养殖,细沙和石英砂组最长为54天。水质方面,各底质组中SS、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等均显示出逐步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底质组中四种指标升高速度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内,陶粒组牙鲆生长最快,最高平均体质量达395.33±62.01g,而细沙组牙鲆生长较慢,平均体质量为291.54±42.31g,差异极显着。最后,分析了循环养殖系统的碳、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结果显示,饵料是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中碳、氮元素和能量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94.23~95.30%、100%和95.86~96.64%。在支出方面,生物呼吸所消耗碳和能量是其支出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总收入碳的49.50~57.51%和总能量的35.43~41.00%。沉积是支出的另外主要部分,其贡献了比例为15.94~26.96%的碳、30.21~42.23%的氮和35.44~43.58%能量。陶粒组牙鲆生长累积的碳、氮和能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底质。研究结果期望能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净化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水产养殖向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尝试。

王宁[8](2019)在《基于菌藻联合策略防控刺参圈水绵的研究》文中指出刺参圈中水绵巨大的生物量严重影响刺参产量,导致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现已成为刺参养殖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除藻常用的物理及化学方法不仅达不到除藻效果,还产生了耐药性以及引起水体的二次污染,而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绿色安全又有效的特点。本论文旨在利用水体系统中的菌藻关系,通过芽孢杆菌和小球藻两者联合发挥的作用,来探究对水绵抑制作用的机制机理,为防控水绵提供一种新的治理方向,同时为刺参养殖防控大型藻类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所用的W1蜡样芽孢杆菌和W2枯草芽孢杆菌两株菌株均为本实验室保存菌株,另在腐烂的水绵中筛选出菌株W3和W4,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结果为W3和W4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和侧孢芽孢杆菌。四种菌株在28℃条件下培养36 h,OD值趋于稳定,此时菌液浓度达到数量级109CFU/mL。(2)采集刺参养殖水作为实验水体,新鲜的水绵作为研究对象。水绵藻体指标的测量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和小球藻联合作用对水绵的影响最为显着。在实验周期15天内,菌藻联合实验组中的水绵藻体从翠绿色变黄褐色,藻丝易断裂、黄化老化严重,水绵质量从初始50.0 g减少至10.3 g,叶绿素a含量减少幅度近40%,活性物质MDA含量上升67.23%,且均呈差异显着(P<0.05),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力均降低。因此,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和小球藻的联合对水绵造成胁迫并直接作用于水绵藻体,通过破坏其抗氧化酶系统以及使水绵藻细胞解体降低细胞内活性物质的方式对水绵的生长进行抑制,说明两者联合对水绵具有降解作用。(3)芽孢杆菌复合菌剂和小球藻的联合对刺参养殖水体具有调控作用,与实验初始相比,菌藻联合作用降低了水体中有害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浓度以及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有害物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改善,通过芽孢杆菌与小球藻各自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水体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开启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水质得到了改善,两者联合以间接调控水质的方式来抑制水绵生长从而达到防控水绵的效果。综上所述,通过菌藻联合对水绵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作用方式。结果表明,菌藻联合对水绵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在其中起到了调节水质净化水体的作用,为防控水绵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徐芯渝[9](2019)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调控》文中提出水产养殖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疾病爆发,目前的解决方法为直接换水和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但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采用生物强化的方法,构建一种水质微生物稳定剂,研究其对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效能力和对常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应用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分析其水质调控能力以及对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河道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有抑菌效果的乳酸菌R1和R2,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3,一株芽孢杆菌K4,经16S rDNA鉴定后R1为乳酸菌(Lactobacillus chiayiensis)、R2为玉米乳酸菌(Lactobacillus zeae)、H3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QETGs)、K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按照体积比1:1:1:1混合构建复合菌剂M5。在养殖废水降解实验中,空白、H3、R1、R2、K4、M5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67%、46.08%、24.09%、14.50%、15.45%和29.20%;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20%、45.00%、18.65%、9.88%、8.77%和33.13%。用牛津杯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M5对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其中R1、R2和K4有较好的抑菌效果,H3没有抑菌作用;生理毒性实验表明M5对斑马鱼的生长没有影响,可以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当中使用。将复合菌剂M5用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实验组澳洲淡水龙虾的存活率为73.80%高于空白组58.82%。实验组氨氮和COD的浓度明显低于空白组;实验组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6.46%和38.10%高于空白组24.83%和27.27%,实验组pH稳定在7.59低于空白组7.87,更适合于微生物的生长。说明添加复合菌剂M5不仅能够提高澳洲淡水龙虾的存活率,还可以使养殖系统中的水质得到稳定。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剂M5的加入使水体群落多样性增加,新出现的浮霉菌属、硝化螺菌属参与脱氮过程,弧菌属明显减少,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在肠道中,弧菌属、衣原体以及威隆气单胞菌等致病菌明显减少,拟杆菌门丰度增加;在沉积物中,出现能去除硫化氢Desulfomicrobium、Thiobacillus和去除有机物Rhodocyclaceae和Rhodospirillaceaede的菌属,Actibacter、Mycoplasma和Rickettsiaceae常见的致病菌明显减少。复合菌剂M5的加入,使系统中脱氮菌的数量增加,致病菌数量大大降低,水质得到改善,养殖对象的存活率提高,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张倩[10](2019)在《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养殖环境水质的恶化以及对虾疾病频发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养殖水体氨氮过高以及细菌弧菌病害泛滥是影响对虾养殖最主要的两大问题。水产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害的生物制剂,应用到养殖水体中能够起到改善水质、抑制水产病害、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以及维持微生态平衡等作用。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微生态制剂作用往往比较泛,专业性较差,因此,本研究以降氨氮和抗致病性弧菌为目标,通过筛选、驯化开发兼具以上两种专项能力的微生物态菌,以期在对虾养殖中制备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的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从福清地区对虾养殖场的致病对虾样本,分离得到1株优势致病性弧菌Vf-1,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方法确定Vf-1为Vibrio harveyi(哈维氏弧菌),说明该养殖场主要致病弧菌为哈维氏弧菌。以实验室的保藏49株芽孢杆菌作为筛选菌株,通过氨氮降解检测,获得20株降氨氮能力强菌株。在此基础上,以哈维氏弧菌Vf-1作为指示菌,从20株菌种中筛选获得抗弧菌效果强的2株菌株FS017和FS037,兼具备较好降氨氮、抗弧菌的性能。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分子鉴定方法确定菌株FS017为Bacillus velezensis(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FS037为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对菌株FS017和菌株FS037分别进行高产发酵工艺优化,以期获得最大生物菌量与抗菌代谢物。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确定菌株FS017发酵的最佳培养基成分:蔗糖7.5 g/L、酵母膏24.38 g/L、FeSO4·7H2O 0.313 g/L、(NH4)2SO4 1.0 g/L、KH2PO4 2 g/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62%、温度33℃、转速180 r/min、初始pH 6.5、装液量45.18 mL(250 mL三角瓶);最终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25.04 mm,生物菌量可达1.19×10100 CFU/mL;菌株FS037发酵的最适培养基成分:葡萄糖8.01 g/L、蛋白胨20.10 g/L、NH4NO3 1.0 g/L、Al2(SO4)3 0.2 g/L;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5%、温度30℃、转速195 r/min、初始pH 7.5、装液量45.18 mL(250 mL三角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27.67 mm,生物菌量可达8.93×109CFU/mL。考察10种不同载体材料对水体pH值的影响、吸附氨氮效果、对菌体固定化后的降氨氮效果等4种特性,筛选得出综合条件最好载体材料是玉米芯粉,其对水体pH值影响不大,吸水率为379%,对水中氨氮吸附率为17.5%,对菌株FS017固定化后的氨氮去除率为65.25%。设计四种不同方法制备固体微生态制剂,并定期检测制剂中菌体活性,结果表明采用对FS017和FS037菌株发酵液混合后离心并用海水重悬,用玉米芯粉对菌悬液进行固定化,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所得微生态制剂活性最高可达10111 CFU/g。将制备所得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模拟养殖氨氮污水,氨氮降解率最高可达50.12%;应用于弧菌菌液中结果表明,在弧菌培养液发酵初期投加该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抑制弧菌生长;在弧菌培养液发酵对数期投加微生态制剂,弧菌数量不再增加,甚至下降,说明该微生态制剂具备较好抗弧菌效果。

二、对虾养殖中水质恶化的危害与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虾养殖中水质恶化的危害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育苗现状
        1.2.1 对虾种苗现状
        1.2.2 对虾育苗期病害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水产益生菌概况
        1.3.2 水产养殖常用益生菌
    1.4 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研究
        1.4.1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4.2 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
        1.4.3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工厂化育苗与样品采集
        2.2.2 试验性育苗与样品采集
        2.2.3 幼体肠道菌群DNA提取
        2.2.4 16SrRNA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和分析
        2.3.1 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
        2.3.2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门
        2.3.3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科
        2.3.4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OTU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对虾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演替
        2.4.2 对虾幼体肠道优势菌群结构
    2.5 小结
3 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培养基
        3.2.2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3 对虾幼体、海水与饵料
        3.2.4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5 水质分析
        3.2.6 幼体分析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芽孢杆菌对幼体荧光病发病程度影响
        3.3.2 芽孢杆菌对幼体存活影响
        3.3.3 芽孢杆菌对水质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及对水体与虾肠菌群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培养基与细菌培养制备
        4.2.2 对虾育苗与后续养殖试验
        4.2.3 样品采集
        4.2.4 样品处理与水质分析
        4.2.5 水体菌群与肠道菌群DNA提取
        4.2.6 16S rRNA基因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4.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和分析
        4.3.1 zou8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3.2 zou8对幼体和幼虾生长存活影响
        4.3.3 对虾育苗水体菌群多样性
        4.3.4 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
    4.4 讨论
        4.4.1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4.2 蜡样芽孢杆菌对幼体及后续养殖幼虾影响
        4.4.3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体菌群影响
        4.4.4 蜡样芽孢杆菌对对虾肠道菌群影响
    4.5 小结
5 四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微生物制剂
        5.2.2 菌含量检测
        5.2.3 菌种鉴定
        5.2.4 育苗试验和水化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分析
        5.3.1 微生物制剂活菌含量
        5.3.2 菌种鉴定结果
        5.3.3 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影响
        5.3.4 微生物制剂对仔虾生长和存活影响
    5.4 讨论
        5.4.1 水产微生物制剂质量
        5.4.2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对虾育苗水质影响
        5.4.3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幼体和仔虾生长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1.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历程
    1.3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3.1 种质退化
        1.3.2 土地资源浪费
        1.3.3 管理不当
    1.4 本论文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指标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饲料系数的影响
        2.2.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2.2.3 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情况
        2.2.4 不同养殖面积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成本收益比较
    2.3 讨论
        2.3.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2.3.3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
        2.3.4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益的影响
第三章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
    3.1 技术要点
        3.1.1 虾苗标粗
        3.1.2 外塘养殖细节把控
    3.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发展展望
        3.2.1 分批放苗,多次起捕模式
        3.2.2 小棚标粗,棚塘养殖模式
        3.2.3 两批养殖,主养殖扣棚模式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海水养殖产业现状
        1.1.2 海水养殖废水水质特征
        1.1.3 海水养殖废水的危害
    1.2 海水养殖水体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3.2 益生菌的来源
        1.3.3 益生菌的应用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4.1 吸附法
        1.4.2 交联法
        1.4.3 包埋法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2.2 样品的采集
        2.2.1 东寨港海水养殖微生物多样性
        2.2.2 海南省高位池主要污染物降解菌的分离水样的
    2.3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2.3.1 海水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 DNA提取和测序
        2.3.3 16S基因序列分析
    2.4 高位池主要污染物去除菌的富集驯化和分离筛选
        2.4.1 培养基及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的配制
        2.4.2 目的菌株的富集培养
        2.4.3 菌株的分离筛选
        2.4.4 目的菌株的鉴定
    2.5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制备
        2.5.1 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
        2.5.2 椰丝纤维制备及改性
        2.5.3 固定化材料对细菌的固定化效果试验
    2.6 单菌及复合菌在模拟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2.6.1 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
        2.6.2 单菌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2.6.3 复合菌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2.7 水质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细菌多样性影响
        3.1.1 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
        3.1.2 不同水样中细菌群落的组成
    3.2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真菌多样性影响
        3.2.1 真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
        3.2.2 不同水样中真菌群落的差异
    3.3 高位池主要污染物去除菌的富集驯化和分离筛选
        3.3.1 COD去除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3.2 异养氨氧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3.3 异养亚硝酸盐去除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4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选择、单菌和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3.4.1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制备及选择
        3.4.2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循环水中单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3.4.3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循环水中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 讨论
    4.1 海水养殖池及邻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研究
    4.2 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作用
    4.3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对微生物生长增殖的作用
    4.4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单菌和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4.1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单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4.2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4.4.3 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实践应用前景
5 结论
6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光照、TSS和密度对藻菌共处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
    1.2 凡纳滨对虾育苗生产问题
    1.3 生物絮团技术
        1.3.1 生物絮团系统的在工艺上的分类
        1.3.2 生物絮团系统在氮素转化路径上的分类
        1.3.3 生物絮团系统的主要调控因子
    1.4 生物絮团系统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运用
        1.4.1 在成虾养殖中的应用
        1.4.2 在育苗生产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藻菌生物絮团中光照强度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养殖设施
        2.1.2 实验幼体及饵料
        2.1.3 实验设计及养殖管理
        2.1.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1.5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与盐度胁迫实验
        2.1.6 弧菌总数与总异养菌数测定方法
        2.1.7 絮团与仔虾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质的变化
        2.2.2 生长性能与存活率
        2.2.3 水体与虾苗弧菌总数与异养菌数
        2.2.4 虾苗与絮团营养组成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光强对藻菌系统育苗水质的影响
        2.3.2 光强对藻菌系统仔虾生长性能与存活率的影响
        2.3.3 光强对藻菌系统仔虾质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TSS浓度对藻菌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方法
        3.1.1 养殖设施
        3.1.2 实验幼体及饵料
        3.1.3 实验设计及养殖管理
        3.1.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3.1.5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与盐度胁迫实验
        3.1.6 弧菌总数与总异养菌数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质变化
        3.2.2 生长性能与存活率
        3.2.3 水体与虾苗弧菌总数与异养菌总数
    3.3 讨论
        3.3.1 TSS浓度对育苗系统水质的影响
        3.3.2 TSS浓度对仔虾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的影响
        3.3.3 TSS浓度对仔虾质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投苗密度对藻菌生物絮团系统中育苗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设施
        4.1.2 实验幼体及饵料
        4.1.3 实验设计及养殖管理
        4.1.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4.1.5 生长性能测定方法与盐度胁迫实验
        4.1.6 弧菌总数与总异养菌数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质变化
        4.2.2 生长性能与存活率
        4.2.3 水体与虾苗弧菌总数与异养菌总数
    4.3 讨论
        4.3.1 投苗密度对系统水质的影响
        4.3.2 投苗密度对仔虾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的影响
        4.3.3 投苗密度对仔虾质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位虾池水体环境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特征
        2.1.2 污染来源
    2.2 样品采集
        2.2.1 野外样品采集
        2.2.2 实验池水样的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使用仪器和检测方法
        2.3.2 数据处理与方法
第三章 养殖区水质环境分析
    3.1 养殖期间水质的变化
        3.1.1 养殖中、后期营养盐和抗生素的变化
        3.1.2 养殖中、后期重金属的变化
        3.1.3 讨论与小结
    3.2 废弃虾池的水质情况
        3.2.1 养殖尾水的营养盐、抗生素残留
        3.2.2 养殖尾水的重金属残留
        3.2.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养殖区底质环境分析
    4.1 虾池底质碳氮含量富集特征与评价
        4.1.1 碳氮含量的空间赋存特征
        4.1.2 表层L1碳氮含量的生态风险
        4.1.3 讨论与小结
    4.2 虾池底质重金属富集特征与评价
        4.2.1 重金属含量的空间赋存特征
        4.2.2 表层L1重金属的生态风险
        4.2.3 表层L1 重金属与TOC、TN的相关性分析
        4.2.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养殖尾水营养盐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1 静置池与生态池中NH3-N的变化规律
        5.1.2 静置池与生态池中TP的变化规律
    5.2 讨论与小结
        5.2.1 讨论
        5.2.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6)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我国对虾养殖业发展历程
        1.2.1 我国对虾养殖业的现状
        1.2.2 凡纳滨对虾特点
        1.2.3 凡纳滨对虾主要养殖模式
        1.2.4 凡纳滨对虾现有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
    1.3 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模式的提出及技术关键
        1.3.1 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模式
        1.3.2 人工基质的选择
        1.3.3 硝化功能的建立过程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基质构建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的比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菌剂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基质氨氮、亚硝氮、硝氮浓度变化比较。
        2.3.2 不同基质氨氧化强度与48h氨氮去除率的比较分析。
        2.3.3 不同基质性能比较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过程
        3.3.2 对虾生长参数
        3.3.3 日常水质指标
        3.3.4 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硝氮、总磷变化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TU分析
        4.3.2 Alpha 多样性分析
        4.3.3 门水平分析
        4.3.4 纲水平分析
        4.3.5 属水平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7)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组成与性质
    1.3 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牙鲆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5 多毛类动物在海洋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运行的可行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不同底质
        2.2.3 多毛类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构建方法
        2.3.2 工厂化养殖固体废弃物饲喂多毛类的可行性
        2.3.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循环运行的可行性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比例养殖固体废弃物对滤器内多毛类生长存活影响
        2.4.2 不同底质类型的生物滤器内多毛类沙蚕存活生长情况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多毛类动物密度与饵料
        3.2.4 养殖废水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3.3.2 多毛类生长测定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常规水质参数变化
        3.4.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特征性水质参数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的碳和氮元素平衡与能量分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测定
        4.3.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测定
        4.3.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规律
        4.3.5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
        4.4.2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
        4.4.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微生物膜异养菌与硝化细菌变动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器材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2.4 养殖废水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微生物膜取样
        5.3.3 异养菌分离、纯化与培养
        5.3.4 异养菌种类分析
        5.3.5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提取与扩增
        5.3.6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MPN-PCR结果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生物膜微生物总DNA提取结果
        5.4.2 16S rDNA扩增
        5.4.3 PCR扩增结果
        5.4.4 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种类组成
        5.4.5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数量变动
        5.4.6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4.7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的生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循环养殖系统设计方法
        6.3.2 养殖方法
        6.3.3 参数测定
        6.3.4 实验分组和终点确定
    6.4 实验结果
        6.4.1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6.4.2 牙鲆和岩虫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和氮平衡与能量分配规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动物
    7.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氮平衡和能量分配测定
        7.3.1 设计方法
        7.3.2 养殖方法
        7.3.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测定
        7.3.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测定
        7.3.5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测定
        7.3.6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
        7.4.1 岩虫的昼夜代谢规律
        7.4.2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
        7.4.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
        7.4.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菌藻联合策略防控刺参圈水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刺参养殖中大型藻类的影响
        1.1.1 刺参养殖在我国海水养殖中的地位
        1.1.2 刺参养殖存在的复杂问题
        1.1.3 刺参养殖中大型藻类的危害
    1.2 防控刺参养殖中水绵的研究进展
        1.2.1 水绵的生长特性
        1.2.2 刺参养殖中水绵的防治措施与技术应用
    1.3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3.2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与机制
        1.3.3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4 小球藻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1 小球藻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2 小球藻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与机制
        1.4.3 小球藻在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5 本论文研究的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选题依据
        1.5.2 目的意义
        1.5.3 技术路线
2 防控水绵功能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功能性菌株的筛选、分离与纯化
        2.2.2 功能性菌株的控藻测定实验
        2.2.3 功能性菌株的鉴定
        2.2.4 功能性菌株的生长曲线
        2.2.5 功能性菌株之间的拮抗作用研究
        2.2.6 复合菌剂与小球藻联合控藻预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功能性菌株的控藻测定实验结果
        2.3.2 功能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结果
        2.3.3 功能性菌株的生长曲线
        2.3.4 功能性菌株之间的拮抗实验结果
        2.3.5 复合菌剂与小球藻联合控藻预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菌藻联合实验对水绵藻体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溶液配置
        3.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水绵的预处理
        3.2.2 芽孢杆菌复合菌剂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3.2.3 小球藻的培养
        3.2.4 水绵组织匀浆的制备方法
        3.2.5 实验设计与过程
        3.2.6 水绵藻体指标测量方法
        3.2.7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水绵表观形态的观察结果
        3.3.2 水绵藻体指标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菌藻联合实验对刺参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溶液配置
        4.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与过程
        4.2.2 刺参养殖水体指标测量方法
        4.2.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刺参养殖水体水质的观察结果
        4.3.2 刺参养殖水体指标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16SrDNA基因测序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致谢

(9)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我国淡水养殖业现状及澳洲淡水龙虾介绍
        1.1.1 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1.2 澳洲淡水龙虾生物学特性
    1.2 我国淡水养殖业主要问题、水质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分析
        1.2.1 我国淡水养殖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1.2.2 我国淡水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现状及其原因
        1.2.3 养殖水体水质污染危害分析
    1.3 水产养殖中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4 复合菌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1 常用水产养殖水质调节细菌
        1.4.2 复合菌剂在养殖中的生态安全保障
        1.4.3 复合菌剂在水产养殖中的抗病作用
        1.4.4 复合菌剂主要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微生物功能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的来源
        2.2.2 培养基及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菌株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2.2.5 菌株的鉴定
        2.2.6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3.2 菌株的形态特征
        2.3.3 菌株的16S rDNA鉴定
        2.3.4 菌株的生长曲线
    2.4 本章小结
3 水质微生物稳定剂的构建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的来源
        3.2.2 培养基及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菌剂对养殖废水水质降解实验
        3.3.2 菌剂对致病菌的抑菌性实验
        3.3.3 复合菌剂的生态毒性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废水降解实验
        3.4.2 致病菌抑菌实验
        3.4.3 斑马鱼毒性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水质稳定剂在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介绍
        4.2.2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实验设计
    4.3 仪器与设备
        4.3.1 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4.3.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澳洲淡水龙虾存活情况
        4.4.2 复合菌剂对水质的改善结果
        4.4.3 养殖系统水质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的采集
        5.2.2 样品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5.2.3 高通量测序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5.3.2 复合菌剂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3 养殖水体样本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3.4 肠道样本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3.5 沉积物样本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3.6 养殖系统中群落N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菌株测序结果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我国对虾养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
        1.2 对虾养殖存在的问题
    2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2.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2.2 微生态制剂需具备的条件
        2.3 微生态制剂在对虾养殖水体中的作用机制
        2.4 微生态制剂的常用菌株
        2.5 微生态制剂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3 微生态制剂固定化技术
    4 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
    5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1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6.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菌的筛选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微生物培养
        2.2 致病弧菌的分离及保存
        2.3 氨氮测定方法
        2.4 氨氮降解菌的筛选
        2.5 抗弧菌活性检测
        2.6 抗弧菌微生态菌的定向筛选
        2.7 菌种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虾致病弧菌的分离鉴定
        3.2 氨氮标准曲线制作
        3.3 氨氮降解菌的筛选
        3.4 抗弧菌微生态菌的筛选
        3.5 菌种的鉴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微生态菌高产发酵工艺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
        1.2 培养基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微生物培养
        2.2 发酵参数检测
        2.3 菌体发酵曲线的测定
        2.4 培养基营养成分优化
        2.5 发酵条件的优化
        2.6 响应面设计发酵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生态菌发酵过程对菌密度及抑菌代谢物产量的影响
        3.2 发酵培养基成分单因素优化
        3.3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3.4 高产发酵工艺参数响应面法优化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复合功能型固态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应用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微生态菌的固定化
        2.2 载体特性参数测定
        2.3 载体固定化复合菌剂产品的制备
        2.4 微生物制剂初步应用效果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载体特性研究
        3.2 不同制备方法的微生态制剂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菌的筛选与鉴定
        1.2 微生态菌高产发酵工艺优化
        1.3 复合功能型固态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应用
    2 课题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虾养殖中水质恶化的危害与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D]. 洪居恳.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2]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D]. 暴丽梅.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伍乾辉. 海南大学, 2020
  • [4]光照、TSS和密度对藻菌共处生物絮团中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的影响研究[D]. 黎爽.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高位虾池水体环境质量研究[D]. 王子爱.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内循环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D]. 周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7]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D]. 杨大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8]基于菌藻联合策略防控刺参圈水绵的研究[D]. 王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水体的微生物调控[D]. 徐芯渝.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对虾养殖复合功能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应用[D]. 张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对虾养殖水质恶化的危害与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