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自然干燥法

水果自然干燥法

一、果品自然干制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迟岩,曹家乐,杨海燕[1](2021)在《红枣、杏干远驰千里亦可“驻颜保质”的秘密》文中研究指明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很多人一下子想到的就是极具特色、惹人馋涎的各式水果。根据统计数据,新疆园林水果产量在2018年已达到1 040万吨,其中红枣产量为34.7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33%,鲜杏产量为93.3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97%[1]。由于新疆水果产地分散、运输距离长,大部分鲜果采摘后必须加工为干果制品,才能销往全国各地。但干果在加工和贮藏期间很容易褐变生虫。据统计,我国干果在贮藏过程中的损失率曾高达10%~20%。如今,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林增煜[2](2021)在《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万千米,沿海渔场众多,海产品在国民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干制的海产品又称为“海味”。以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为研究中心,探讨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饮食消费政治化这一重要现象,而且也有助于深化和丰富民国社会生活史和社会消费史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为审视基点,对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包含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个章节内容。绪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在详细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后,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路,并对民国时期的“海味”等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本文的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第一章为海味的产销。首先从海产品的干制加工工艺说起,对近代海产品的干制技术作简要论述,并介绍鱼翅、海参、鲍鱼、鱼肚几种主要海味的制作方法。其次则是探讨海味的来源。国产海味主要来自我国东部沿海各省,而由外洋进口的海味则主要来自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相对于外洋海味而言,国产海味在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市场上所占份额显然极少。最后则阐述海味的批发与零售环节。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等城市,海味业已发展相当成熟,是工商业中的重要一支。海味业的基本单位是海味号和海味行。海味的零售业务则主要由南货店经营。南货店归属于南货业。海味业与南货业均属于海味相关行业。第二章为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本章主要聚焦于海味消费的悠久传统、主体区隔与空间差异。首先,对古代海味消费传统的分析,可知海味的消费兴盛于明清时期,而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海味筵席是海味消费繁荣的具体体现。民国以来,社会奢风一脉相承。上层社会视海味为家常便饭,不仅诸多社会名流嗜吃海味,而且社交活动中亦时常能见到海味的身影。普通民众则只在婚丧庆寿等重要宴会场合方得一饱口福。从海味的消费空间来看,城市里的各大酒菜馆中,海味佳肴一直是席上头牌,海味筵席价值不菲。而社会名流的公馆中,海味的消费无疑兼具私密性与享受性。第三章为“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此即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一个个案,主要探究民国时期的“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与节约运动,意图以政治性的法律条规规制民众消费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在提倡“饮食节约”的环境中,以鱼翅、海参为代表的海味的消费受到诸多限制,甚至直接被禁止。然而,尽管规范甚多,但无论从社会的消费情形,抑或海味的进口状况来看,海味的消费并未能完全被禁绝。最后一章为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本章为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二个个案,主要探讨民国时期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其矛头直指日货海味。历次抵制日货海味,海味业、南货业、酒菜馆业等均以各自的方式进行响应。从社会层面而言,抵货运动无疑具有诸多成效的,从日货海味的进口上看,日货海味的进口无疑有所下降。然而,消费日货海味之风仍然存在,抵货风潮一过,日货海味进口依旧。即使日货海味的进口受限,非日货海味亦能很好地填补市场缺额。而海味业私进日货与私售日货之行为亦时而有之。无论是提倡“饮食节约”要求拒用海味,抑或“抵制日货”提倡抵制日货海味,都是政治意图干预消费的体现,且都对海味消费产生影响。总的来看,民国时期这两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尽管都对海味消费有所冲击,但并不显着。而在此特殊场景下的海味消费情形,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两场政治运动的诸多局限性,或流于形式,或乏善可陈。

宋宁艳[3](2020)在《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滋养了许多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统果园,其中一些一直延续至今,进而被评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果园作为中国复合式农业生产系统的代表,涵盖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方式的缩影,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树粮结合、果蔬结合与种养结合三种形式,经营管理中受传统农耕思想指导,坚持“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基本理念。传统果园中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中包括林间管理技术体系、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及乡土知识体系三大方面,前两者是具体操作技术,后者则属于理论支撑。林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集中于对果树的管护,这些技术体系兼顾果树从“生”到“长”的全过程,如繁育技术、花果管理、防虫技术,是传统果园农业技术的特色体现;而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则是从大田农业生产借鉴而来的技术经验,但又与之不同,传统果园结合当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技术体系,均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而构成乡土知识体系的主体是果农,他们经过实践形成有关“天”、“地”、“人”的乡土知识,并经过士人阶层与统治者的助力,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传统果园历史悠久,经历了传统时期、西方科学引进后与现代农业反思三个阶段的演变,促使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多方面,并暗含规律。传统果园历经数久演变而不衰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当地与整个流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探究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与查阅古籍文献,从横向分析其内部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机制,以传统果园演变历程为纵向研究出发点,从而得出黄河流域传统果园能够长期维持的原因与坚持传统技术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析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的产生的效应。传统果园经久不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引起思考,其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对现代果园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大鹏[4](2020)在《苹果切片热风干燥过程中的热湿传递研究》文中指出苹果切片热风干燥即能够延长储存时间,也能有效增加果品的附带价值。为了对干燥过程中的热湿传递及水分蒸发过程进行探究,同时解决苹果切片热风干燥传统工艺中所面临的干燥制品品质差,干燥效率较低,干燥时间过长以及干燥时间无法预测等问题,本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两部分来对苹果切片干燥过程进行研究。热风干燥过程中苹果切片的尺寸对干燥时间、复水比、切片色泽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以圆柱形苹果切片为例,通过对不同厚度和不同半径的苹果切片进行热风干燥实验,通过分析切片厚度和直径对干燥时间、复水比、切片色泽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干燥切片厚度约为7mm,切片半径为20mm。以热风干燥试验台为基础,运用Comsol软件,通过建立苹果切片干燥的MPMM(多相多孔介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干燥是一个从前向后,由外至内的一个过程,切片前端的干燥速率要明显大于后端,且水分蒸发主要在切片表面的某一区域进行。通过改变苹果切片的三个干燥工艺参数,送风温度、送风风速和送风相对湿度,分析了三种参数的变化对切片内水分传递的影响,并探究了参数变化对干燥时间和干燥不均匀度的影响规律,综合比较选取最佳送风温度为50℃,送风速度为1m/s,送风相对湿度40%。最后为了对苹果切片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时间进行预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送风参数下非线性多元函数进行拟合,通过Origin软件进行拟合计算,得出了20%,30%,40%三种不同相对湿度下干燥时间t随风速v和温度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通过对拟合函数的精度进行了验证,保证了拟合数据的准确性,为实际工艺生产过程提供了指导。

陈佳歆[5](2019)在《柿片热泵干燥特性与贮藏期褐变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柿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CO2法将柿果脱涩,针对脱涩过程中柿果酚类化合物成分、理化品质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然后将脱涩后的柿果制干,探究其在低温干燥下的干燥特性及品质变化,并将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进行模型拟合筛选出较优的拟合模型;最后利用不同包装方式贮藏柿干,以期找到一种能够抑制柿干在贮藏期褐变方式,并探究柿干在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机理。试验主要结论如下:脱涩时间对柿果的硬度、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值、糖类成分均无显着影响。随脱涩时间延长,柿果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酚含量显着下降。进一步采用梯度超滤法按分子量(MW)将酚类物质分离为低分子量酚(MW<3 kDa)、高分子量酚(MW>10 kDa)、中分子量酚(10 kDa>MW>3 kDa)。其中,高分子量酚类含量随脱涩时间的延长显着下降;中分子量酚类物质未检出;而低分子量酚类含量在脱涩过程中无变化。脱涩后柿果的ABTS+、DPPH+清除能力及Fe3+还原能力较脱涩前分别下降95%、96%、96%。研究结果说明柿果中的酚类物质主要由高分子量单宁和低分子量多酚组成,其中单宁是柿果抗氧化作用的主要贡献物质,但其在脱涩过程中损失较多。在试验条件范围内,柿片热泵干燥整个阶段主要为降速干燥过程。利用10种薄层干燥模型对柿片热泵干燥进行动力学研究,通过决定系数(R2)、卡方(χ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所提出的模型的拟合质量进行了评价。比较10种模型参数结果发现,Midilli et al.模型拟合性较好(R2>0.9997),得出的水分含量的预测值与试验值较一致。根据费克第二定律得出柿果热泵干燥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eff)范围为1.0880×10-10-1.3079×10-9 m2/s,并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计算柿片热泵干燥的活化能为45.46kJ/mol。热泵干燥温度范围为40?C-60?C时不会引起柿片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显着性变化,但高温(60?C)会使可溶性单宁含量升高可能引起柿片返涩。采用5种不同包装方式处理柿干后贮藏。包装方式包括:空气-室温-非避光(AIR-RT-L)、空气-室温-避光(AIR-RT-AL)、氮气-室温-非避光(NI-RT-L)、氮气-室温-避光(NI-RT-AL)、空气-4??C-避光(AIR-RF-AL)。每隔2周取样利用电子眼拍照并分析柿片色泽值变化(L*、a*、b*、ΔE),并考察总酚、蛋白结合单宁、纤维结合单宁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初探褐变机理。通过观察电子眼图片得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各包装组逐渐褐变,其中AIR-RT-L组褐变程度最严重;AIR-RF-AL组褐变程度最低;NI-RT-L能够有效抑制柿干褐变,其抑制褐变程度仅次于AIR-RF-AL组。通过软件分析得到的柿干表面色泽值的变化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柿干中的总酚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并无显着性变化;而蛋白结合单宁受贮藏方式和贮藏时间的显着影响。AIR-RT-L、AIR-RT-AL、NI-RT-L组柿干的蛋白结合单宁均在贮藏过程中显着下降,而NI-RT-AL组柿干的蛋白结合单宁无显着变化。结果发现,低温和低氧环境都能有效抑制柿干在贮藏过程中的褐变,故推测柿片在贮藏过程中发生的褐变主要属于酶促褐变。而蛋白结合单宁在贮藏过程中含量显着下降,多酚含量基本无变化。避光和低氧环境有助于抑制蛋白结合单宁的降解,所以推测蛋白结合单宁是酶促褐变的主要反应底物。进一步构建了柿片多酚氧化酶、蛋白结合单宁和多酚的反应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蛋白结合单宁可能是柿干在贮藏过程中的酶促褐变反应的主要底物,多酚也少量与PPO反应。蛋白质单宁在结合状态下也能够与PPO进行反应,这也验证了之前的推测。柿干贮藏过程中其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发生了显着的下降,说明柿干色泽的变化可能与类胡萝卜素变化有关。充氮避光包装能够在室温下有效抑制柿干的褐变,可作为柿干在常温下运输和保存的较好的包装方式。

刘妮雅[6](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邵万宽[7](2017)在《我国古代食物的加工与贮藏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在食物加工与贮藏方面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了保藏食物,人们使用了多种加工与贮藏方法,而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利用盐腌、糖渍和脯腊、风干等方法进行食物的加工和贮藏,以延缓食物的存放时间,供日常短缺或改善口味时食用之需。

姜雪[8](2016)在《枣品种及干制条件与苦味形成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新疆主栽品种哈密大枣、骏枣、灰枣为研究对象,采用45℃热泵烘干、自然晒干、阴干3种干制条件,研究3个品种枣干制前后营养成分变化差异及干制过程中无氧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规律,测定分析无氧呼吸代谢产物乙醛、乙醇和具有苦味成分的杂醇油、糠醛及氨基酸与苦味产生的相关性,对枣品种及干制条件与苦味形成关系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3个品种枣干制后苦味均有所增加,哈密大枣和骏枣干制后苦味评分明显高于灰枣,自然干制后枣果苦味明显高于45℃烘干条件后;3个品种枣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度、回复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说明3个品种枣自身质地脆硬、组织致密程度、细胞间内部结合力大小均存在差异;3个品种枣中还原糖、总糖、糖酸比、总酚、总黄酮含量均在干制后上升,总酸含量在干制后下降,枣品种、干制条件对所测营养成分影响较大。2、3个品种枣在不同条件干制过程中无氧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均先上升后下降至一定阶段失去活性,3种干制条件下丙酮酸脱羧酶和乙醇脱氢酶酶活性大小为哈密大枣>骏枣>灰枣,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大小为灰枣>骏枣>哈密大枣。3、3个品种枣鲜样中均未检出杂醇油和糠醛,干制后,杂醇油总含量较干制前均呈显着增加,哈密大枣中杂醇油总含量积累高于骏枣和灰枣,异戊醇、糠醛含量对枣风味影响较大;3个品种枣鲜样中乙醛、乙醇含量均较低,干制后,乙醛和乙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积累,但同一品种枣在不同干制条件干制后乙醛、乙醇含量差别并不显着。4、通过对3个品种枣干制前后氨基酸含量的分析得出:鲜样中17种氨基酸总含量大小依次为哈密大枣>骏枣>灰枣,3个品种枣干制前后含量较高的氨基酸均为天冬氨酸和脯氨酸;枣果中苦味氨基酸总量约占18.79%26.46%,苦味评分与枣中苦味氨基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785),品种对枣中9种苦味氨基酸含量影响表现为:哈密大枣与骏枣无显着性差异(P>0.05),哈密大枣与灰枣、骏枣与灰枣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3个品种枣中哈密大枣的苦味较突出,与其自身品质性状和无氧呼吸代谢酶活性及产物杂醇油、糠醛及氨基酸含量均有一定关系,由此说明枣品种及干制条件对苦味形成有一定影响。

李凤[9](2016)在《红枣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枣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成为人们日常健康饮食中的重要选择,并进入市场消费需求空前高涨阶段,造成产品价格剧变和风险增加。相较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而言,红枣的主产、主销区域均在中国,受国际市场供需、汇率等因素影响极小,其价格波动主要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目前大宗农产品的扶持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但红枣既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也不是“菜篮子”工程所涵盖产品,政府缺乏相应的价格调控措施。供需的变化、政府干预手段的缺失,再加上电子交易市场的不完善使得红枣价格波动更加复杂,频繁发生的气候灾害更是让红枣生产难以预测,价格异常波动时有发生,增加了红枣市场的不稳定性,也凸显了研究红枣价格变化的必要性。科学分析和准确评估红枣市场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影响因素,探究红枣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合理分析产品供需、预测市场风险、指导红枣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红枣价格为研究对象,对红枣价格的形成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首先基于劳动价值论、供求决定论、消费者行为论、价格传导论、预期理论等一系列价格理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中国红枣的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现状出发,利用描述统计法和X11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等计量模型对红枣的价格波动历史轨迹和波动性进行研究,其中红枣价格波动历史轨迹主要从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展开,红枣市场价格波动性分析主要从季节波动特征及波动周期进行分析;进而基于市场供求理论从生产供给视角、消费需求视角、流通视角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构建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每个因素对红枣价格形成的影响程度,探析影响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因素,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紧接着分别从生产供给视角、消费需求视角、流通视角三个角度实证分析红枣价格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参数核密度法对红枣价格波动风险进行评估;最后从供给管理、需求引导、流通管理、价格风险预警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完善红枣价格形成机制的对策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红枣的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从生产供给来看,中国红枣分布区域广泛,但主要集中于北方省份,红枣产量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平缓的增长趋势。从消费需求来看,红枣国内消费需求和人均消费均呈持续快速增长、阶段性变化特征;红枣出口市场集中在华人聚集的区域,出口量呈下降趋势。(2)5种主要红枣价格波动分析。一是红枣生产价格呈波动上升态势,并具有显着的阶段性特征,与其他干鲜果相比,红枣的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小。二是从长期市场价格波动看,红枣价格下跌趋势明显,干制枣价格多呈下降趋势,鲜食枣价格均呈上升态势;从短期市场价格波动看,红枣价格波动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波动态势。三是红枣的价格波动周期表现为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且波动剧烈,其中灰枣的价格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波动周期,骏枣、金丝枣和冬枣的价格经历了三个完整的波动周期。(3)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影响因素。从生产的角度看,影响红枣价格波动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种植户的价格预期、种植规模、农民自身素质、自然灾害、农业科技技术进步等方面;从需求的角度看,则包括消费者购买力、物价水平、替代品价格、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人口数量与结构、加工需求、季节因素和节假日因素等因素。从流通因素来看,流通费用的上升、流通环节多,也包括各流通环节主体行为、新型流通渠道—电子交易市场对红枣价格的影响。此外政府政策支持、宏观经济形势、投机行为也对红枣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4)红枣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从生产因素来看,产量对红枣价格形成的贡献较大,达到20.4%,生产成本的贡献较小,仅为5.4%;从需求因素来看,物价水平对红枣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总体较小,相比较而言,物价水平对干制枣的影响程度略高于鲜食枣。消费者购买力对红枣市场价格波动的贡献度比较高,其中对鲜食枣的贡献度较高,最高达到31%;对干制枣的贡献度较低,基本都在20%以下;从流通因素来看,在长期传导效应上,红枣电子交易价格向现货价格的传导存在滞后期,且存在一定的阻力,传导顺畅度不高;在短期传导效应上,红枣现货价格对自身价格传导路径顺畅,但红枣电子交易价格对现货价格的传导不顺畅,存在1期滞后,从价格传导率来看,红枣现货价格对电子交易价格传导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出现萎缩性传导和扩张性传导并存的局面。(5)红枣价格波动的风险评估。通过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对红枣价格波动风险进行评估,首先红枣价格降价风险高于涨价风险;其次鲜食枣的价格风险明显高于干制枣;三是红枣价格风险概率分布不服从传统意义上的经验分布。(6)促进红枣价格平稳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供给管理方面提出实施区域比较优势的战略、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施红枣产业化发展战略、鼓励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组织形式等建议;从需求引导方面增加市场透明度、建立开发竞争的市场体系等建议;从流通管理方面提出改善交通和仓储设施、规范红枣流通的中间商市场、减少红枣流通环节及费用、培育富有效率的市场中介组织等建议;从价格风险预警方面提出完善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发布红枣指导价格、完善红枣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措施、建立红枣价格预警机制和反周期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方面建议。

柯铭华[10](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二、果品自然干制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品自然干制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红枣、杏干远驰千里亦可“驻颜保质”的秘密(论文提纲范文)

褐变原因
优质的枣干和杏干“长这样”
解决红枣和杏干褐变的办法
    1.二氧化硫熏蒸
    2.臭氧熏蒸
    3.一氧化氮熏蒸
    4.乙醇熏蒸
适宜的贮藏方法
    1.开水处理法
    2.精盐处理法
    3.低温冷冻法

(2)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史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味的产销
    一、海味的生产制造
    二、海味的来源
    三、海味的分销网络
第二章 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
    一、海味消费的传统
    二、海味消费的阶层区分
    三、海味消费的空间与场合
第三章 “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
    一、“饮食节约”的发端
    二、“饮食节约”的强化
    三、“饮食节约”下的海味消费
第四章 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
    一、抵制日货海味
    二、抵制日货运动下的海味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黄河流域自然与历史背景
    2.1 自然环境背景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河流
    2.2 社会历史背景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人口流动概况
        2.2.3 技术选择与域外交流
    2.3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
第三章 传统果园复合生产系统
    3.1 树粮结合
        3.1.1 树粮结合的历史渊源
        3.1.2 树粮结合的具体形式
    3.2 果蔬(果)结合
        3.2.1 果蔬(果)结合的历史
        3.2.2 果蔬(果)结合的表现形式
    3.3 种养结合
        3.3.1 种养结合的历史演变
        3.3.2 种养结合的实例
    3.4 思想表现
        3.4.1 树粮结合的思想
        3.4.2 果蔬(果)结合的思想
        3.4.3 种养结合的思想
第四章 传统果园林间管理技术体系
    4.1 繁育技术
        4.1.1 “种树”技术
        4.1.2 “栽树”技术
        4.1.3 “插树”技术
    4.2 花果管理技术
        4.2.1 授粉技术
        4.2.2 疏花、疏果技术
        4.2.3 其他花果管理技术
    4.3 修剪整形技术
        4.3.1 时间界定
        4.3.2 具体方法
    4.4 防虫技术
        4.4.1 生物防治
        4.4.2 物理防治
        4.4.3 农业防治
        4.4.4 药物防治
第五章 传统果园林下管理技术体系
    5.1 耕作技术
        5.1.1 深翻土地
        5.1.2 中耕除草
        5.1.3 果园覆盖
    5.2 施肥技术
        5.2.1 草木灰
        5.2.2 绿肥植物
        5.2.3 农家粪
    5.3 灌溉技术
        5.3.1 冬灌
        5.3.2 沟灌
        5.3.3 穴灌
    5.4 储藏加工技术
        5.4.1 干制法
        5.4.2 窖藏法
        5.4.3 作醋法
        5.4.4 酿酒法
第六章 传统果园民间乡土知识体系
    6.1 乡土知识
        6.1.1 与“天”相关的知识
        6.1.2 与“地”有关的知识
        6.1.3 与“人”有关的知识
    6.2 乡土文化
    6.3 体系的形成
        6.3.1 果农阶层
        6.3.2 文人阶层
        6.3.3 统治阶层
第七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的历史演变
    7.1 阶段性演变
        7.1.1 传统时期
        7.1.2 西方科学引进后
        7.1.3 现代农业反思阶段
    7.2 演变动因
    7.3 规律探析
第八章 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效应分析
    8.1 原因分析
        8.1.1 果园农业系统的特殊性
        8.1.2 坚持传统经营理念
    8.2 生态效应
        8.2.1 净化当地空气
        8.2.2 保持当地水土
        8.2.3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8.3 经济效应
        8.3.1 果农收入
        8.3.2 社会收入
    8.4 社会效应
    8.5 文化效应
        8.5.1 饮食文化
        8.5.2 民间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苹果切片热风干燥过程中的热湿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果蔬干燥分类
    1.3 果蔬热风干燥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苹果切片热风干燥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及工艺流程
    2.3 热风干燥实验台简介
    2.4 主要工具及测试仪器
    2.5 测定指标及测试方法
    2.6 切片尺寸对干燥的影响实验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苹果切片热风干燥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1 引言
    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3.3 控制方程的建立
    3.4 求解设置及其边界条件
    3.5 模型网格划分
    3.6 模拟与实验验证
    3.7 切片干燥的热湿传递过程
    3.8 小结
第四章 送风参数对苹果切片干燥影响分析
    4.1 果蔬干燥的评价参数
    4.2 送风温度对切片干燥影响分析
    4.3 送风速度对切片干燥影响分析
    4.4 送风相对湿度对切片干燥影响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送风参数下非线性多元函数的拟合
    5.1 线性拟合准确性的评价方式
    5.2 拟合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柿片热泵干燥特性与贮藏期褐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柿果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简介
        1.1.1 基本简介
        1.1.2 多酚类物质
        1.1.3 膳食纤维
        1.1.4 类胡萝卜素
        1.1.5 糖类
        1.1.6 维生素C
    1.2 柿果加工现状
        1.2.1 加工产品
        1.2.2 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3 柿果加工关键技术
        1.3.1 脱涩技术
        1.3.2 干燥技术
    1.4 柿果中酚类物质
        1.4.1 单宁组成
        1.4.2 柿果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及测定
        1.4.3 酚类物质与褐变的关系研究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脱涩对柿果品质影响研究
    2.1 试剂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CO_2 脱涩对柿果理化特性的影响
        2.2.2 CO_2 脱涩对柿果糖类成分的影响
        2.2.3 CO_2 脱涩对柿果酚类成分的影响
        2.2.4 CO_2 脱涩对柿果不同分子量酚类成分的影响
        2.2.5 CO_2 脱涩对柿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柿片热泵干燥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干燥特性
        3.2.2 干燥模型的确定
        3.2.3 模型验证
        3.2.4 干燥温度对柿片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及活化能的影响
        3.2.5 干燥温度对柿片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3.2.6 干燥温度对柿片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柿干贮藏期褐变机制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柿干贮藏期图片
        4.2.2 不同贮藏方式对柿干色泽的影响
        4.2.3 不同贮藏方式对柿干中游离多酚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贮藏方式对柿干结合多酚含量的影响
        4.2.5 多酚-蛋白结合单宁-PPO模拟体系试验
        4.2.6 不同贮藏方式对柿干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7)我国古代食物的加工与贮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蔬菜的腌制
二、果品的蜜渍
三、肉类的腌腊
四、水产的干制
五、结语

(8)枣品种及干制条件与苦味形成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红枣概述
        1.1.1 枣的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
        1.1.2 新疆枣资源概况
        1.1.3 新疆枣加工方式研究现状
    1.2 枣加工及品质变化方面的研究
        1.2.1 枣加工及营养成分的研究
        1.2.2 枣加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3 枣采后生理的研究
        1.3.1 枣采后生理及机理的研究
        1.3.2 枣无氧呼吸代谢对枣品质的研究
    1.4 食品中苦味物质的研究
        1.4.1 苦味成味机理
        1.4.2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
        1.4.3 苦味物质分析测定研究
    1.5 苦味物质的评价及分析研究
        1.5.1 苦味物质评价研究
        1.5.2 苦味物分析方法研究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枣干制前后品质性状分析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枣质构特性测定
        2.2.2 枣部分营养成分测定
        2.2.3 红枣苦味评价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个品种枣鲜样的质构特性比较
        2.3.2 枣干制前后部分营养指标测定分析
        2.3.3 枣干制前后苦味评价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枣干制过程中无氧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与风味形成的关系
    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设备
    3.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1 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测定
        3.2.2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测定
        3.2.3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3 个品种枣鲜样中3种酶活性变化
        3.3.2 3 个品种枣在干制过程中 PDC 活性变化
        3.3.3 3 个品种枣在干制过程中 ADH 活性变化
        3.3.4 3 个品种枣在干制过程中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3.4 本章小结
    3.5 讨论
第4章 枣无氧呼吸代谢产物与苦味形成的关系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1.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乙醇、乙醛测定方法
        4.2.2 杂醇油和糠醛测定方法
        4.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3 个品种枣干制前后乙醛、乙醇含量变化
        4.3.2 3 个品种枣干制前后杂醇油和糠醛含量变化
    4.4 本章小结
    4.5 讨论
第5章 枣中氨基酸与苦味相关性分析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1.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3 个品种枣干制前后氨基酸含量变化
        5.3.2 干制前后枣品种间氨基酸含量差异
        5.3.3 氨基酸呈味特性
        5.3.4 苦味氨基酸含量变化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枣干制前后品质性状分析
    6.2 枣干制过程中无氧呼吸相关酶活性与风味形成的关系
    6.3 枣干制前后无氧呼吸代谢产物与苦味的关系
    6.4 枣中氨基酸与苦味相关性分析
    6.5 总结
    6.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红枣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结构框架及方法
    1.4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依据
        2.1.1 劳动价值论
        2.1.2 供需决定论
        2.1.3 消费者行为论
        2.1.4 价格预期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3章 中国红枣生产供给与市场消费
    3.1 中国红枣生产供给及变动
        3.1.1 世界红枣生产种植概况
        3.1.2 中国红枣产量及变动
    3.2 中国红枣生产区域布局
        3.2.1 红枣南北区系的布局划分
        3.2.2 各省区红枣的生产布局
    3.3 中国红枣出口及变动
        3.3.1 红枣出口量及变动
        3.3.2 红枣出口品种及地区
        3.3.3 红枣出口价格及变动
    3.4 中国红枣市场消费
        3.4.1 红枣消费总量及变化
        3.4.2 红枣人均消费量及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主要红枣价格波动分析
    4.1 红枣价格波动轨迹
        4.1.1 红枣生产者价格波动
        4.1.2 红枣市场价格波动
    4.2 红枣价格波动规律分析方法
        4.2.1 X11季节调整法
        4.2.2 HP滤波法
    4.3 中国5种红枣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分析
    4.4 中国主要红枣价格的波动周期分析
        4.4.1 长期趋势分解
        4.4.2 波动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因素
    5.1 红枣价格决定的理论框架
        5.1.1 红枣的供需特性
        5.1.2 红枣价格形成的理论假设—供求均衡
    5.2 生产供给视角下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影响因素
        5.2.1 红枣生产成本
        5.2.2 红枣种植户的价格预期
        5.2.3 红枣产量
        5.2.4 农民自身素质
        5.2.5 农业科技进步
        5.2.6 自然灾害
    5.3 消费需求视角下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影响因素
        5.3.1 消费者购买力
        5.3.2 物价水平
        5.3.3 替代品价格
        5.3.4 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
        5.3.5 人口数量与结构
        5.3.6 加工需求
        5.3.7 季节因素和节假日因素
    5.4 流通对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影响
        5.4.1 流通费用
        5.4.2 流通模式
        5.4.3 电子交易市场
        5.4.4 流通中间商行为
    5.5 其他因素对红枣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影响
        5.5.1 政府政策
        5.5.2 宏观经济形势
        5.5.3 投机行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生产供给视角红枣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方法及数据
        6.1.1 VAR模型
        6.1.5 指标选择
        6.1.6 数据来源
    6.2 生产成本对红枣供给价格的影响
        6.2.1 生产成本与红枣供给价格的平稳性检验
        6.2.2 生产成本与红枣供给价格的VAR模型
        6.2.3 生产成本与红枣供给价格的因果关系检验
        6.2.4 生产成本与红枣供给价格的动态关系
        6.2.5 生产成本与红枣供给价格的方差分解
    6.3 种植规模对红枣供给价格的影响
        6.3.1 种植规模与红枣供给价格的单位根检验
        6.3.2 种植规模与红枣供给价格的VAR模型
        6.3.3 种植规模与红枣供给价格的因果关系检验
        6.3.4 种植规模与红枣供给价格的动态关系
        6.3.5 种植规模与红枣供给价格的方差分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红枣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7.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7.2 消费者购买力对红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2.1 消费者购买力对灰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2.2 消费者购买力对冬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2.3 消费者购买力对骏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2.4 消费者购买力对金丝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2.5 消费者购买力对青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3 物价水平对红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3.1 物价水平对灰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3.2 物价水平对冬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3.3 物价水平对骏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3.4 物价水平对金丝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3.5 物价水平对青枣市场价格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流通对红枣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
    8.1 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关系
    8.2 分析方法与数据
        8.2.1 分布滞后模型
        8.2.2 数据来源
        8.2.3 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比较
        8.2.4 平稳性检验
    8.3 电子交易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长期传导效应
    8.4 电子交易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短期传导效应
        8.4.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8.4.2 贡献度分析
        8.4.3 价格传导率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红枣价格波动的风险评估
    9.1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
    9.2 数据来源
    9.3 结果分析
        9.3.1 窗宽及概率密度函数
        9.3.2 波动区间的风险概率值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促进红枣市场价格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0.1 供给管理方面
        10.1.1 实施区域比较优势的战略
        10.1.2 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的力度
        10.1.3 实施红枣产业化发展战略
        10.1.4 鼓励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组织形式
        10.1.5 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引导枣农合理调整红枣种植规模
        10.1.6 强化枣农风险管理意识
    10.2 需求引导方面
        10.2.1 增加市场透明度
        10.2.2 建立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
    10.3 流通管理方面
        10.3.1 建立产销对接,减少红枣流通环节
        10.3.2 改善交通和仓储设施
        10.3.3 规范红枣流通的中间商市场
        10.3.4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降低流通费用
        10.3.5 培育富有效率的市场中介组织
    10.4 价格风险预警方面
        10.4.1 完善红枣市场价格行情监测系统
        10.4.2 发布红枣指导价格
        10.4.3 完善红枣电子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
        10.4.4 加强红枣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制度建设
        10.4.5 对红枣市场实行价格预警
        10.4.6 建立与周期价格相反的基金制度
第11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0)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1.3.8 文献评述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法
        1.6.2 实地调查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4.1.1 土地资源
        4.1.2 气候资源
        4.1.3 水资源
        4.1.4 林业资源
        4.1.5 海洋资源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4.2.1 生产面积
        4.2.2 单位面积产量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4.2.4 农产品产值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4.3.1 政府管理方面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5.2.1 调查目的
        5.2.2 调查对象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5.2.4 调查数据处理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茶叶
        5.3.2 蔬菜
        5.3.3 水产品
        5.3.4 水果
        5.3.5 食用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6.1 生产趋势预测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1.2 生产趋势预测
    6.2 质量趋势预测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6.2.2 趋势预测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6.3.1 茶叶比较分析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6.3.4 水果比较分析
        6.3.5 蔬菜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1.3 主要启示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7.2.3 主要启示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7.3.3 主要启示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7.4.3 主要启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8.5.1 整合监管机构
        8.5.2 整合监管队伍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四、果品自然干制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枣、杏干远驰千里亦可“驻颜保质”的秘密[J]. 迟岩,曹家乐,杨海燕. 食品与健康, 2021(08)
  • [2]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D]. 林增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黄河流域传统果园农业系统研究[D]. 宋宁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苹果切片热风干燥过程中的热湿传递研究[D]. 张大鹏.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5]柿片热泵干燥特性与贮藏期褐变机制研究[D]. 陈佳歆.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7]我国古代食物的加工与贮藏技术[J]. 邵万宽. 农业考古, 2017(04)
  • [8]枣品种及干制条件与苦味形成关系的研究[D]. 姜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9]红枣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李凤.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2)
  • [10]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标签:;  ;  ;  ;  

水果自然干燥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