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若干问题

急诊医学若干问题

一、急诊医学几个需关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谈佳寅[1](2021)在《住院医师工作压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某公立三甲医院为例》文中提出

李尧炜[2](2020)在《BNP与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预测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脑钠肽(BNP)联合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respiratory variation index,IVC-RVI)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和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脓毒性休克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脓毒性休克患者按脓毒症最新指南的要求进行液体复苏。在30min后观察患者心输出量的变化。根据容量负荷前后患者心输出量(CO)增加程度分为有反应(R)组(△CO≥15%)和无反应(NR)组(△CO<15%)。记录容量负荷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NP、下腔静脉直径的最大值(Dmax)和最小值(Dmin)、计算IVC-RVI。比较容量负荷试验前后各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BNP和IVC-RVI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结果:R组有23例患者,NR组有33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容量负荷前,两组患者的MAP、HR、C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组的Dmax、Dmin大于R组,R组的IVC-RVI大于N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容量负荷后,两组患者的MAP、HR、C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组的Dmax、Dmin大于R组,R组的IVC-RVI大于N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容量负荷前后MAP、HR、Dmax、Dmin的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组的△BNP大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示Dmin、Dmax与△CO呈负相关,IVC-RVI与△CO呈正相关(P<0.05)。IVC-RVI预测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7,最佳临界值43.8%,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93.9%。△BNP预测容量反应性的AUC为0.734,最佳临界值-76.5pg/mL,敏感度为56.5%,特异度为84.8%。联合预测容量反应性的AUC为0.968,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93.9%。结论:1.IVC-RVI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评估可能有良好作用,并且预测价值优于△BNP。2.BNP的基线值可能不能作为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指标,但是BNP的动态变化水平可能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有帮助。3.两者联合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与单独使用IVC-RVI相比,无明显变化。

李博倩[3](2020)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因素及中医证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及中医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目的在于辅助中西医的辨证诊断,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探讨了NSTE-ACS的中医证素特征与临床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年9月~2019年9月期间天津市南开医院的236例NSTE-ACS患者一般基本临床资料、临床伴随症状、中医辨证分型、既往疾史、ECG、血常规、生物学标志物、UCG结果等情况统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同时期正常体检者的数据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比;并通过对NSTE-ACS患者的不同中医证素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别进行分组比较,讨论这些临床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NSTE-ACS患者的诊断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在本次研究中NSTE-ACS患者共236例,6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最高(67.80%),其中男女比例为1:0.70;NSTE-ACS患者中吸烟史的患者125例(52.97%),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与吸烟史存在相关性;NSTE-ACS患者的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病史患者148例(62.71%),2型糖尿病患者98例(41.53%),高脂血症患者69例(29.24%);分别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ACS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以胸闷痛(92.80%)为主,其中气短(77.97%)、头晕(70.76%)也较为常见。本次研究中NSTE-ACS患者中以心血瘀阻(39.83%)、气虚血瘀(21.61%)、痰阻心脉(13.56%)及气滞血瘀(9.75%)几个证型相对较多见;根据证素分型对NSTE-ACS患者进行分组,分布中血瘀(72.88%)、气虚(25.42%)及痰浊(13.56%)相对较为多见。此次研究针对NSTE-ACS患者按照不同证素分别统计入院时患者的心率情况,阴虚及兼证组较非阴虚证组入院时心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不同证素的兼证类型及非此兼证组将入院患者的UCG所得EF值进行采集后并比较分析,虚证患者较非虚证患者的EF值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证患者较非实证患者的EF值差距并不明显。按不同证素分类分组后与血小板膜表面受体的活化程度指标(PAC-1+,CD62p+)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血瘀及兼证组的指标与非血瘀组比较发现,血瘀及兼证组血小板膜表面活化程度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证素分型进行分组的CRP值对比分析,其中总体统计发现NSTE-ACS的CRP值大体上比正常值范围偏高,在血瘀分类与痰浊分类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医不同证素分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及分组,经统计学分析得出NSTE-ACS患者血瘀及兼证组比非血瘀组、气虚及兼证组比非气虚组PLR值均偏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素分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及分组,经统计学分析得出NSTE-ACS患者血瘀及兼证组较非血瘀组、气滞及兼证组较非气滞组、气虚及兼证组较非气虚组的MPVLR值均偏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次研究的NSTE-ACS患者中,血瘀证患者占比最大,其次为气虚及痰浊较常见,复合证型中心血瘀阻占比最高,其次为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及气滞血瘀相对较多见,这说明血瘀及痰浊是NSTE-ACS患者的发病的非常关键的病机所在,中医认为痰与瘀可以相互转化,瘀血阻滞,气血津液运化不利,可转变成痰,痰浊阻塞血脉,血液循行不畅,脉络瘀阻,若痰与瘀之间相互胶着,正常血液运行不畅,心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可发而为病。气为血之帅,气虚、气滞均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瘀血,同样会导致心脉受阻。不同中医证型的NSTE-ACS患者在本次研究的临床指标也有不同的差异,阴虚患者心率较其他证型患者偏快;虚证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偏低;血瘀及痰浊患者CRP值在统计分析中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LR、MPVLR和血小板膜表面受体(PAC-1,CD62p)的活化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血瘀患者血小板膜受体活化程度偏高,血瘀及气虚患者PLR值明显升高,血瘀、气滞及痰浊患者MPVLR值明显偏高,这些指标作为疾病的早期信号可以帮助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NSTE-ACS不同中医症候之间的转变及发展规律,从而为我们在将来临床上的中西医结合标准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以及指导我们临床诊疗及用药,在中西医结合的大环境下尽最大可能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及预后情况。

王宇[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建立创伤代谢组学快速精准分析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基于数据科学方法,构建一套可涵盖创伤临床数据、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的完整流程。我们通过使用多种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工具,系统地探索全流程中包括缺失值的处理、模型的性能评价、特征化合物的筛选与数据降维、建立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等各个环节适宜的解决方案。研究方法:针对缺失值处理问题,我们收集了83例腹部大手术患者完整的临床数据,随机制造5%、10%以及15%的缺失,采用概率主成分分析(probabilistic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PCA)、多重插值(multiple interpolation,MI)等为代表的数据插值方法进行缺失处理,计算处理后的数据集与原始数据集的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每种方法重复100次并计算MSE的平均值(m-MSE),探索各种方法在不同缺失状况下的性能并将m-MSE最低的方法作为最优的缺失值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采集了包含40个临床指标的11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建立23个预后预测模型。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等全方位的评价模型性能,筛选出适宜于此类问题的ML算法。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采集50例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的临床数据和血浆1H-NMR代谢组学标本,以有无并发症作为分类标签,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递归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进行特征化合物筛选与临床数据降维,探索患者的代谢差异。最后基于Cubic SVM建立了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模型。结果:在缺失值处理的研究中,PPCA在3种缺失率条件下的m-MSE均小于其他的方法,是最佳的缺失值处理方案。在使用符合纳入标准的117例颅脑损伤数据所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中,所有ML模型的AUC在86.3%在94%之间。逻辑回归的(logistic regression,LR)AUC为83%,准确率为88%。Cubic SVM,Quadratic SVM and Linear SVM三种ML模型的各项性能均优于逻辑回归。最后,对于患者有无并发症的预测这一问题而言,1H-NMR研究发现,两类患者在氨基酸代谢以及类固醇类代谢上存在显着差异。最终,我们发现,1H-NMR代谢组数据结合临床数据建立的并发症预测模型AUC为0.82,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可用于创伤临床和代谢组学研究的数据分析流程,将临床数据与1H-NMR代谢组学相结合,建立了用于预测患者不良结局的模型,且具有良好特异性和敏感性的。

何海旺[5](2020)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疗效的影响,明确SAP治疗效果与乌司他丁之间是否存在量效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及急诊ICU收治130例SAP患者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后是否使用乌司他丁及日剂量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20万单位组、40万单位组及60万单位组。对患者入院1周时病死率、腹痛缓解时间、心率及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入院及1周时的急性生理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血糖值、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SAP患者的疗效有无差异。结果在1周时病死率方面40万、60万单位组低于20万单位组(p<0.05),40万单位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入院和1周时APACHE-Ⅱ评分差值方面20万、40万、60万单位组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60万单位组大于20单位组(p<0.05)。腹痛缓解时间、心率及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均是40万、60万单位组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在不同乌司他丁剂量组间,40万单位组在腹痛缓解时间方面短于20万单位组(p<0.05),60万单位组在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方面短于20万单位组(p<0.05)。入院和1周时淀粉酶差值及PCT差值在四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入院和1周时血糖差值和CRP差值方面20万、40万、60万单位组均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入院和1周时白细胞水平差值方面40万、60万单位组大于常规治疗组及20万单位组(p<0.05)。结论(1)在SAP患者中使用乌司他丁能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2)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SAP患者疗效存在差异,增大乌司他丁治疗剂量有助于提高SAP患者的疗效。

饶东[6](2019)在《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构建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卒中院内救治现况分析,构建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提高卒中院内救治效率提供新视角,并为提升脑卒中急救护理事业内涵、拓宽脑卒中急救护士职业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回顾国内外卒中院内救治模式现状及脑卒中护士实践研究进展;2、对课题组前期制定的《AIS院内救治流程记录表》进行修订,并据此表现场追踪卒中院内救治流程。结合病例回顾分析流程运行效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对卒中院内救治延迟的环节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根据现场观察的记录总结各环节的延误因素;3、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挖掘卒中院内救治团队成员对卒中院内救治现况和脑卒中急救护士实践现状的看法与建议。4、根据前期文献研究、现况调查和质性访谈的结果,借鉴适应性领导力框架和流程管理理论构建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框架,并通过专家会议法进行修订与完善。5、采用类实验性研究,从救治效率、患者结局、卒中团队成员满意度、护士职业认同水平等方面对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显示,专科护士可有效缩短卒中院内救治时间,但我国大陆地区未设置贯穿救治全程的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专岗,且护士在卒中救治链中尚未凸显专业评估、质量管理、全程协调、专业决策等职能。2、流程运行现况调查部分采用病例回顾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AIS患者202例,现场追踪2017年79月就诊的疑似卒中患者382例。结果显示,14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DNT中位数为27.85 min,16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DPT中位数为89.00min,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叫诊室医生至诊室医生接诊(OR=21.17,95%CI:3.90115.00)、诊室医生到达预检台至完成查体(OR=18.61,95%CI:4.0485.78)、到达CT室至CT开始(OR=5.66,95%CI:1.1727.52)、CT完成至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OR=87.79,95%CI:13.39575.81)、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至静脉溶栓(OR=24.60,95%CI:4.37138.43)等5个子环节是静脉溶栓流程的关键环节;完成查体至到达CT室(OR=14.63,95%CI:3.8455.76)、CT开始至CT完成(OR=7.25,95%CI:1.7430.28)、CTA+CTP完成至签署血管内治疗知情同意(OR=32.87,95%CI:7.47144.63)、签署血管内治疗知情同意至到达导管室(OR=28.97,95%CI:6.35132.11)、完成患者安置至股动脉穿刺(OR=7.58,95%CI:1.9629.27)等5个子环节是血管内治疗的关键环节。各环节的延误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团队成员就位不及时、急诊救治与导管室救治的衔接不畅、患方决策延迟等因素延长了关键环节的时间。以上结果提示脑卒中急救护士需着眼关键救治环节,引导卒中团队成员及时就位以消除多环节救治启动延迟,强化多学科团队沟通与协作以促进多环节无缝链接,进行预见性宣教以缩短患方决策延迟,进而降低卒中院内延迟的可能性。3、半结构式访谈提炼出6大主题:(1)对卒中院内救治现状基本认可;(2)血管内治疗流程多环节存在延迟;(3)脑卒中急救护理力量亟需延伸至血管内治疗;(4)脑卒中急救护士的职能可进一步拓展;(5)亟需培养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通过发挥联络者、教育者、质控者、决策者等角色职能来引导卒中院内救治;(6)亟需完善相关要素以保障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的引导作用。4、最终确立的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包括模式构建的原则、组织框架、流程、人员保障、技术及硬件支持、制度保障等六大要素。其中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通过提供全流程直接护理、协调多学科团队合作、借助信息化监管团队成员就位效率和动态反馈流程运行质量、开展多环节与预见性宣教、参与专业治疗辅助决策等方面引导卒中院内救治。5、类实验研究阶段,对照组纳入2016年8月-2017年12月就诊的卒中患者338例,观察组纳入2018年2月2018年10月就诊的卒中患者257例。观察组DNT、DPT中位数分别由对照组的28.20min缩短至20.90min、90.10min缩短至70.00min,DNT≤30min比例和DPT≤90min比例分别由54.44%上升至79.05%、由49.77%上升至80.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诊室医生、溶栓医生、介入治疗医生就位时间中位数分别由2.50min缩短至1.90min、4.80min缩短至4.00min、6.50min缩短至4.50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T平扫完成至股动脉穿刺、签署血管内治疗知情同意书至到达导管室、完成患者安置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等环节中位数分别由71.70min缩短至56.62min、12.10min缩短至5.20min、15.20min缩短至11.50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T完成至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时间中位数由9.00min缩短至3.50min(P<0.0001),CTA+CTP完成至签署血管内治疗知情同意时间中位数由34.00min缩短至29.50min(P>0.05)。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下,卒中患者住院时间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而治疗后24h和一周的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后90天mRS≤2分比例、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院内救治团队成员满意度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模式实践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在职业认同量表的各维度和总体得分均高于脑卒中急救护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现况调查、质性访谈和专家会议构建了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该模式包括模式构建的原则、组织框架、流程、人员保障、技术及硬件支持、制度保障等六大要素。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通过辅助专业评估与决策、承担多学科联络与预警、监管团队成员就位效率、反馈流程运行现况、提供预见性宣教等策略引导卒中院内救治流程高效运行。2、实证研究表明,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有效提高了卒中院内救治成员的就位效率,缩短了患方决策时间,进一步促进了卒中院内救治多环节无缝链接,使卒中院内救治总体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在缩短救治时间、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3、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的实践提高了卒中院内救治团队成员对脑卒中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引导卒中院内救治,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自身也获得了更高的职业认同感。

傅颖[7](2019)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和容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严重创伤患者初期救治过程中,探讨应用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的准确性及其容量状态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设计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科就诊并收住重症监护室的严重创伤患者。入选标准:①在受伤后6小时内进入急诊抢救室;②ISS评分≥16分。排除标准:①年龄<14周岁;②不适合急诊床旁超声检查的患者,包括胸廓严重畸形,大量皮下气肿,无法进行肺部和心脏超声检查者;③受伤后尚未进行全身CT和/或增强检查的患者;④伤情严重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在急诊室应用急诊床旁超声,选取凸阵探头(5-2MHZ)行e-FAST检查,依次针对剑突下、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耻骨联合上盆腔、双侧胸前区6个部位进行快速床旁超声筛查,并记录结果。最后以全身CT和/或增强结果为标准,评价e-FAST在胸、腹和盆腔游离液体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另外,在急诊室或重症监护室应用床旁超声,选取相控阵探头(5-1MHZ),探头置于剑突下,在距离右心房与下腔静脉交接点约2cm处测量下腔静脉呼气时最大内径(IVCmax)及吸气时最小(IVCmin)内径,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IVCmax-IVCmin)/IVCmax,自主呼吸时 IVCrvi>50%定义为容量不足。在胸骨旁短轴乳头肌切面,进行左心室舒张末期的面积描记,测得左室舒张末期面积(LVEDA)。根据左室舒张末期面积指数(LVEDAI)=LVEDA/体表面积,计算得出LVEDAI。当LVEDAI<5.5cm2/m2定义为容量不足,分析IVCrvi及LVEDAI在评估容量状态中的可靠性。结果:1、本研究中60例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在急诊室完成e-FAST检查,最终以全身CT和/或增强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其对胸、腹和盆腔游离液体检测的准确性。结果发现,e-FAST的灵敏度74.1%,特异度100%。e-FAST诊断结果与全身CT和/或增强一致性较好(Kappa=0.759,P<0.001)。2、对严重创伤患者用床旁超声进行容量评估发现:①60例患者中有12例IVCrvi>50%,与检测时患者的休克指数(SI)无明显的相关性(P=0.734);②在胸骨旁短轴乳头肌切面测得LVEDA,并计算得出LVEDAI;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LVEDAI与SI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414,P<0.01)。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初期救治的患者,在急诊室进行e-FAST检查患者胸、腹和盆腔游离液体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床旁经胸心脏超声测量LVEDA获得LVEDAI值是快速容量评估的良好方法之一。

王兴义[8](2019)在《两种血液灌流器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两种不同血液灌流器即炭肾灌流器与树脂灌流器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急诊科监护室行血液灌流的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以选择不同血液灌流器分为炭肾组与树脂组。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均洗胃、导泻,早期给予足量胆碱受体拮抗剂和胆碱酯酶复能剂治疗,同时依据病情进行相应对症治疗。将患者一般资料、中毒至洗胃时间、血液灌流前后的全血胆碱酯酶和血小板、转氨酶、住院天数、转出监护室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是否死亡等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炭肾组和树脂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毒物毒性分类、中毒剂量、中毒至洗胃的时间、中毒至使用解毒剂时间以及中毒至血液灌流的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患者在行血液灌流次数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脂组患者在戊乙奎醚和氯解磷定等药物用量方面均小于炭肾组(P<0.05),与行血液灌流次数无关;树脂组在机械通气比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转出监护室时间及住院花费等均小于炭肾组(P<0.05)。树脂组的胆碱酯酶活力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明显高于炭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脂组的血小板水平损伤程度在治疗后较炭肾组均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树脂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改善程度高于炭肾组(P<0.05)。进一步对患者行血液灌流治疗次数分层分析,经过1次和2次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树脂组的胆碱酯酶活力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明显高于炭肾组(P<0.05);经血液灌流3次后树脂组的胆碱酯酶活力在治疗第5天明显高于炭肾组(P<0.05)。经过1次血液灌流治疗的树脂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仅在第7天时较炭肾组高(P<0.05);经过2次血液灌流治疗后,树脂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与炭肾组患者比较在第1天、第3天与第7天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血液灌流3次后,树脂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损伤均小于炭肾组患者血小板水平(P<0.05)。经2次血液灌流治疗后树脂组患者谷丙转氨酶在治疗后第3天、第5天低于炭肾组(P<0.05)。经3次血液灌流治疗后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比较,树脂组患者在治疗后仅第3天低于炭肾组相(P<0.05)。经过1次血液灌流治疗后的第3天时,树脂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较炭肾组肝功能损害较轻(P<0.05);经过2次血液灌流治疗后,树脂组在治疗的第3天、第5天和第7天时的谷草转氨酶低于炭肾组(P<0.05);经过3次血液灌流治疗后,树脂组在治疗的第3天时的谷草转氨酶低于炭肾组(P<0.05)。除机械通气外,树脂组在治愈率高于炭肾组、IMS的发生率方面低于炭肾组(P<0.05),但在迟发型神经病变与死亡率方面与炭肾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树脂灌流器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炭肾灌流器。与炭肾灌流器相比,应用树脂灌流器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可以减少抗胆碱拮抗剂和解毒剂使用剂量,缩短胆碱酯酶恢复时间,减少对血小板水平影响;并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监护室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

鲁利斌[9](2019)在《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其高发病率和低生存率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生存链的概念包括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早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早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和多学科的复苏后处理,是降低OHCA导致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要素。OHCA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在大多数社区不超过5%,在部分城区甚至低于3%。1991年乌司坦因模式发布以来,通过使用统一术语和建议模型使EMS对OHCA数据的标准化评估及报告成为可能,其相关数据在推动心肺复苏指南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作出重要贡献。但受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不同地区接受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和流行病学特点也有差异。掌握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强化该地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报告郑州城区2016.9.102017.9.9院外心搏骤停患者(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方法根据Utstein建议,2016.9.102017.9.9在48家急救站服务近500万人口的郑州院前急救体系救治的OHCA患者发病率、人口学特征和转归均得到了报告。结果在共4317例OHCA案例中,1049例接受CPR,急救反应中位时间为480s四分位范围为(372610s),年龄中位数为63岁四分位范围为(5077岁),72.35%为男性。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家中(61.39%),旁观者目击85.03%的事件发生,44例(4.19%)实施了旁观者CPR,在急救车到达前未实施AED电除颤。大多数事件有一个推定的心源性因素(87.42%),21例(2.00%)患者呈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14例(1.33%)出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其中6例(0.57%)出院存活。影响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因素包括初始心律和旁观者CPR。结论OHCA是郑州城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不到1%的患者存活,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OHCA的救治依赖于完整生存链的建立,包括患者症状的早期预警;调度员对呼救信息的整合做出正确的心搏骤停识别并对旁观者做出CPR指令;旁观者实施力所能及的CPR操作及时使用AED电除颤;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实施高质量的CPR及规范的现场救治,及时将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转运至心肺复苏中心实施规范的复苏后处理。然而目前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尚未统一,国家急救相关立法仍是空白,院外救治规范尚未建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强急救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力度,特别是CPR实操的规范性;提高公共场所AED的普及率;卫生行政部门出台复苏中心建设标准,引进第三方机制开展复苏中心的认证工作;各级医院应规范患者复苏后救治,建立客观的预后评价机制,重视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治疗。

黄明伟,丁颖威,孔来法[10](2019)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的新进展》文中认为骨盆骨折是常见的损伤,仅次于四肢和脊柱骨折,并发症较多,有较高的病死率。高能损伤所致骨盆骨折逐年增多,且复杂而严重,临床处理困难。既往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如骨牵引、骨盆悬吊、石膏固定等方法,但病死率高达5%~20%,致残率为1. 9%~36. 6%。随着对骨盆骨折认识的深入,近年来主张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早期评估、损害控制复苏、血管造影栓塞等新理念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

二、急诊医学几个需关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医学几个需关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BNP与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预测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相关参数比较
    3 两组患者30min液体复苏后相关参数比较
    4 两组患者30min液体复苏前后相关参数变化值比较
    5 液体复苏前相关参数、△BNP与△CO的相关性
    6 各指标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ROC曲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因素及中医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内容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对照组纳入标准
        1.1.3 NSTE-ACS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资料
        1.2.2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特征
        2.1.2 研究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
        2.1.3 研究对象的吸烟史分布特征
        2.1.4 研究对象的饮酒史分布特征
        2.2 研究对象的既往相关病史
        2.2.1 NSTE-ACS患者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病史分布情况
        2.2.2 NSTE-ACS患者组与对照组2 型糖尿病病史分布情况
        2.2.3 NSTE-ACS患者组与对照组高脂血症分布情况
        2.2.4 NSTE-ACS患者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病史分布情况
        2.3 NSTE-ACS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分型分布特征
        2.3.1 NSTE-AC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
        2.3.2 NSTE-ACS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
        2.3.3 NSTE-ACS患者的中医证素的分布特征
        2.4 NSTE-ACS患者的中医证素与辅助检查之间的相关分析
        2.4.1 NSTE-ACS患者的中医证素分组
        2.4.2 NSTE-ACS患者不同中医证素与入院时心率的比较
        2.4.3 NSTE-ACS患者不同中医证素与患者UCG的 EF值的比较
        2.4.4 NSTE-ACS患者不同中医证素与血小板膜表面受体的活化程度的比较
        2.4.5 NSTE-ACS患者不同中医证素与CRP值的比较
        2.4.6 NSTE-ACS患者不同中医证素与PLR值的比较
        2.4.7 NSTE-ACS患者不同中医证素与MPVLR值的比较
    3.讨论
        3.1 NSTE-ACS现状研究理论探讨
        3.2 研究结果探讨
        3.2.1 患者特征分布及相关疾病探讨
        3.2.2 患者临床特征特点及证型分布特点
        3.2.3 入院心率和EF值与虚证之间的关系探讨
        3.2.4 CRP与不同中医证素之间相关性讨论
        3.2.5 血小板膜表面受体活化与 NSTE-ACS 之间的关系探讨
        3.2.6 PLR和 MPVLR与 NSTE-ACS之间的关系探讨
        3.3 对NSTE-ACS中西医临床诊疗的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机器学习建立创伤代谢组学快速精准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代谢组学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创伤与危重症引起代谢的改变
        1.2.2 代谢变化与营养支持治疗
        1.2.3 数据科学技术是代谢组学发展的基石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概率主成分分析处理临床研究中的数据缺失的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的获取
        2.1.2 数据预处理
        2.1.3 数据插补
        2.1.4 分析方法与软件平台
    2.2 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学习方法与逻辑回归预测颅脑损伤预后的模型比较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1.2 模型性能评估
        3.1.3 模型性能的交叉验证分析
    3.2 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与代谢组学技术建立腹部大手术患者并发症的精准预测模型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临床数据的获取
        4.1.2 ~1H-NMR代谢组数据获取
        4.1.3 ~1H-NMR波谱处理与特征代谢物筛选
        4.1.4 数据预处理
        4.1.5 临床数据与代谢组数据建模
        4.1.6 数据分析和计算平台
    4.2 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分组
    2.4 伦理认证
    2.5 治疗措施
    2.6 基线数据和观察指标
    2.7 血清学指标收集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及特征
    3.2 各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3.3 入院时及治疗1 周时APACHE-Ⅱ评分差值比较
    3.4 各组临床指标比较
    3.5 患者入院时与治疗1周时血清学指标差值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6)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文献研究 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卒中院内救治现况研究 一、卒中院内救治流程的现况调查研究 二、医务人员视角下卒中院内救治现况的质性研究 三、卒中院内救治现状小结 第三部分
    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构建 一、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框架构建 二、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专家论证 三、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确立 四、讨论与小结 第四部分
    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性和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修订版
    AIS
    院内救治流程记录表 附录2
    医务人员视角下卒中院内救治现况的质性访谈提纲 附录3
    卒中院内救治成员对脑卒中急救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卒中院内救治成员对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5
    脑卒中急救护士职业认同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6
    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职业认同水平调查问卷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和容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两种血液灌流器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院外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盆骨折分类
2 早期评估
3 骨盆骨折的急救措施
    3.1 液体复苏
    3.2 损害控制外科
    3.3 血管造影栓塞止血
    3.4 骨盆填塞止血

四、急诊医学几个需关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住院医师工作压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某公立三甲医院为例[D]. 谈佳寅.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BNP与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预测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研究[D]. 李尧炜.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因素及中医证素分析[D]. 李博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基于机器学习建立创伤代谢组学快速精准分析技术的研究[D]. 王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D]. 何海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的卒中院内救治模式构建与评价[D]. 饶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7]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测体腔游离液体和容量评估的可行性研究[D]. 傅颖. 苏州大学, 2019(04)
  • [8]两种血液灌流器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D]. 王兴义.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9]心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D]. 鲁利斌.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的新进展[J]. 黄明伟,丁颖威,孔来法. 创伤外科杂志, 2019(02)

标签:;  ;  

急诊医学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