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刚开始,行情依然低迷

调整刚开始,行情依然低迷

一、调整刚开始后市仍下调(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0)在《中美贸易出现转机,海南出台补贴方案,罗非鱼迎来三大利好消息》文中研究指明从2019年开始,受到中美贸易战的波及,罗非鱼出口变得"不稳定",下半年进厂价格一路走低,目前海南已下调至3.6元/斤(1~1.6斤),按此价位有8成养殖户将要亏损;而在国内销售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国多个水产品压塘滞销,罗非鱼内销市场也未能幸免,如今海南、粤西、珠三角三大产区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积压,春季投苗计划也被打乱。虽说去年罗非鱼行情比较低迷,到了今年还未见明显起色,但不少业内人士却从中看到了希望与生机。据悉,今年罗非鱼市场迎来三大利好消息:一是整体投苗时间推迟以及部分养殖户转型,预示着今年罗非鱼将继续减产;二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已正式签署,释放出强化"走向贸易止战"的利好信号;三是业内人士积极捐赠优质冻罗非鱼片,援驰武汉,为产业带来积极正向的宣传。

叶立虎[2](2019)在《汽车后市场O2O营销策略研究 ——以L蓄电池公司产品营销为例》文中认为国家总理李克强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中指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使其与制造业相结合,在国家政策有力推动下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兴起导致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习惯。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汽车后市场消费模式也受到影响,互联网导致客户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客户希望在足不出门的情况下享受到高性价比产品和高质量服务,其次客户对服务的要求倾向便捷性和个性化,因此汽车后市场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由于互联网技术可解决传统消费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技术在汽车后市场的应用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重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后市场,赢得客户才能在市场坐拥一席之地。如何区别于竞争对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是本文重点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本文在O2O网络营销理论指导下,学习汽车后市场已有的互联网模式,以L蓄电池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客户需求进行调研和归纳,使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工具对竞争环境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整合营销、客户关系相关概念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L蓄电池公司进行全新的O2O模式规划设计,使产品多元化、服务创新,并对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支持和建议。本文以L蓄电池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内部环境和已有的互联网模式进行分析,在现有O2O模式基础上通过增加产品和服务进入汽车后市场,并使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客户粘度和忠诚度,使公司由单一的蓄电池产品销售扩展到汽车保养和服务业务,带动公司销售额的增加,为公司获取更大的利润。公司使用O2O进入汽车后市场的营销模式,希望能够对其他汽车后市场企业或类似情况的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米娜[3](2018)在《独角兽赴港上市变局》文中研究说明贸易战或成港股"黑天鹅",港股一旦大跌,就会有很多公司想发都发不出去独角兽们都在争抢成为港交所新政后赴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第一股。小米是目前赴港上市的新经济独角曽中上市进展最快的一家,而今天被曝出将在6月22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美团点评,将可能排在小米之后。按照港交所上市流程,从正式递交上市申请,到递交招股书、路演、公布认购结果,到最终上市,一般而言需要一个月时间,具体视审批速度而定。

孟拾年[4](2013)在《草根混央企》文中研究说明序篇一辞职考研那是一个雨夜,BP机猛响,宋扬飞奔到屋外IC卡电话机回了电话,当他得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的那一刻,宋扬对着空气狂吼,就像达到高潮时瞬间无意识的歇斯底里。之后,便是从云端跌落的落寞。宋扬或许并没注意到,他已经涕泗横流,分不清那是雨还是泪,是被自己感动,抑或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宋扬,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毕业,那个年

谢贵章[5](2012)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探析 ——基于对市场风险溢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视角》文中认为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美联储立即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连续十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来刺激经济,但是由于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到破坏以及传统的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不断降低两个原因而使得其最终的政策效果没有达到美联储预期的效果。此时,联邦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已经下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继续采取降息和调低准备金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另外,这些常规的货币政策的边际效果也在不断递减。因此,美联储不得不转变思路,另辟蹊径,把目光转向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此诞生。从理论基础、传导渠道、最终目的等方面来看,这两种政策之间具有很多的共同点,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统一,而是一脉相承、互相补充的关系。从共同点来看,两种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刺激经济的复苏,采用的于段都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缓解市场流动性紧缺问题,并且都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及资产泡沫化等问题。但是,从这两种货币政策的短期目标侧重点、工具使用、传导途径、与其他经济体的政策配合程度以及潜在的风险程度等方而来看其又有所不同:第一,短期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虽然说,这两种货币政策最终都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但从短期目标来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着重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并修复金融市场功能,只有稳定了市场信心并修复受损的金融市场功能才能使其常规的货币政策重新发挥作用,才能使得货币政策逐渐回到常规途径中来,从而提高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前者主要以利率、信贷总量、货币供应量等作为中介目标,而后者更加关注的是市场风险溢价水平的高低。第二,使用的具体工具有所不同。两种货币政策所采用的工具在使用背景、操作机理、退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区别。第三,具体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利率传导途径,而最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除了有低利率预期下的传导途径外,还有资产负债表传导途径、资产组合效应传导途径以及直接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三种途径。第四,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政策配合程度不同,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美联储的独立货币政策行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配合程度较低,而美联储这次采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几乎是在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配合下实施的,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性相对较高。第五,潜在的风险程度不同。传统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其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比较小;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存在较大的财政赤字危机,而且会造成长期内的通货膨胀失控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于美联储推出该政策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极度衰退,美联储立即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已经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降到了很低的水平,继续使用常规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边际效果越来越差。第二,美国巨额财政赤字使得其推出积极财政政策的难度较大,财政政策的受限需要货币政策来弥补。第三,通过滥发美钞能使其他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经济复苏买单。第四,同本的成功经验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本文第三部分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具体操作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主要特点有四个:第一,政策工具的针对性较强,几乎每种工具都是针对一种新情况、新问题而采用的。第二,以直接注入流动性为主要方式,并且是激进式的注入方式。第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多样化、新型化,多层次多渠道注入流动性。第四,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改变两方面“双管齐下”,先变结构后扩规模。在对其进行定性分析之后,作者还对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的以降息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市场风险溢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前降息政策能够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却不能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溢价。这可能的结果只有两个:第一,降息政策的边际效果越来越不显着。第二,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了降息政策的无效。不管原因是其中哪一个,只要量化宽松工具能够有效降低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就说明该政策能够缓解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在这这个思路下,作者分别对美联储采用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创新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创新工具中CPFF、PDCF的有效性较为显着,而其他几种工具的有效性则不够显着。对于美联储这次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作者把它归为以下几类:第一,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危机。第二,压缩了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实施空间。第三,使得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较大挑战。第四,使得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增大。第五,该政策的退出存在巨大隐患。鉴于该政策可能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本文从第四部分开始对其退出策略、退出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以传统宽松货币政策为基础,但在操作工具、操作方式等方面又有了许多的创新。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了前者的实施效果。第二,该货币政策通过修复金融市场功能而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第三该政策的实施对降低美国失业率的作用不显着。第三,该货币政策的推出可以是“激进式”行为,但退出只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第四,该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其他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公众的信任。本文勉强可以称得上创新的地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搜集美联储采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的存量数据,以及美国的各项宏微观数据,并利用VAR模型对美联储的创新工具能否降低TED利差进行了摸索性的研究,此外,还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降息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第二,本文作者对关联储常规货币政策与这次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常规货币政策与量化宽松政策这两者好比是中药和西药的关系,前者用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再加强几针。但是由于该“西药”的作用比较激烈,使用不慎将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因此,美联储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开出了此药方,而是有着其深刻的原因。传统货币政策则不同,这种货币政策更多的作用好比是提高病人免疫力,就像在格林斯潘时期,每次经济出现不利情况,美联储都会照方抓药的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到了伯南克时期,美国经济已经病入膏肓,仅仅靠提高免疫力的效果太不明显了,因此伯南克大胆地采用了量化宽松这一“镇定剂”。第三,基于对该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及美国经济现状的研究,本文前瞻性地提出最适合美国的退出策略是:“退出时点选择偏晚、退出步骤先慢后快、退出方法先量后价”。

靳湘云[6](2011)在《重创后的金属市场》文中研究说明经过4月中旬的一轮崩盘式暴跌后,金属市场一片狼藉。除铝以外,LME铜、锌和铅的价格均创下年内新低。贵金属白银回吐了今年以来的绝大部分涨幅,黄金也跌回千五下方。什么原因导致了本轮下跌?金属市场的后市怎么看?笔者整理了一些机构的观点,以飨读者。

崔运政[7](2011)在《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中,大约有将近50%的收入和80%的支出发生在地方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地方千差万别的发展中大国,研究地方财政体制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省以下财政体制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央与地方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整体效果,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地方财政问题的恰当处理。1994年的分税制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中央与省级的财政分配关系,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越发开始显现,级次间、地区间财政不均衡性日益突出,基层财政困难程度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学者和官员将其归咎于财政分权本身,认为地方政府掌握的财权较多,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导致了纵向和横向财政失衡现象的产生。但本文则认为财政体制存在和产生的诸多问题,并不是财政分权所致,而恰恰是由于财政分权不规范、不彻底造成的。因此当前急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财政分权理论为指导,通过实施规范和彻底的财政分权来完善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最终达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目标。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财政分权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地方财政体制作为研究的落脚点,通过借鉴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和西方国家财政分权的新实践,从财政分权的视角对我国的地方财政体制进行审视和检讨,并最终运用财政分权理论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加以规范和完善。本文首先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两个层面论述了西方财政分权的基本理论,对西方财政分权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之后,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财政分权程度等两个方面对我国的财政分权理论研究作了综述,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梳理。财政分权基本理论阐述完成之后,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西方国家财政分权的发展趋势,并对美国和法国的分权改革进行了分析考察;区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三种不同类型,分别对德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地方财政体制进行重点考察和比较,并总结出对我国财政分权和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和借鉴之处。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尽管各国在事权划分、收支安排、转移支付设计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但无论是财政集权型国家还是相对分权型国家,都在向着适度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都在运用规范的财政分权手段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并最终基本实现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有效运行。比较分析了西方财政分权与地方财政体制后,本文分三个层面对我国的地方财政体制做了总体分析与描述。一是从财政分权视角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变迁进行历史考察,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寻找财政体制演变的依赖路径。二是分别从省、地市、县乡三个视角对地方财政体制进行纵向考察,探讨总结省与地市、地市与县、县与乡镇之间财政关系的形式、规律与特点。三是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对我国的地方财政体制进行了案例和实践分析,考察了山东省对烟台市、烟台市对县市区以及县市区对乡镇的财政体制演变过程,总结出烟台市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的经验作法及成效。通过对地方财政体制的总体描述,可以看出,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主线是由集中到分权,财政体制形式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然后再回归统一的过程,财政收入分成办法一直在“分类分成”与“总额分成”之间摇摆,财政体制改革往往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各级政府“经济理性”的特征十分突出,省以上体制对地方财政体制的示范作用非常明显。经过了对西方地方财政体制的比较分析以及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总体描述,本文就转入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绩效与问题分析环节,从我国财政分权的规范角度、实证角度、收入效应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方面对我国地方财政分权体制的运行绩效进行考察。其中:1.财政分权存在问题的规范分析方面,本文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缺乏现实基础、民主基础和宪政基础,同时,中国的财政分权还不是真正的“分权”。2.财政分权程度的实证分析方面,本文认为尽管地方财政收支占全国的比重都相对较高,但由于中央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对地方施行比较强的约束和控制,导致我国的实际分权程度要远远小于所普遍认可的程度,因此,本文支持中国总体上更接近财政集权的判断。同时本文还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无论是分权过度或不足都属于一个伪问题,收入过于集权、支出过于分权造成的政府间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匹配才是真问题——而这也是我国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最直接原因。3.地方政府间财政分权的实证分析方面,本文认为,从政府间财政分权的跨年度演变情况看,不仅中央财政在通过各种方式强化财政集中程度,省级财政也在仿效中央财政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了对财政资源的控制。从分省区市的财政分权程度看,总体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省区级财政集中程度逐步提高的趋势,地市级或县级财政集中(或分散)程度则与县域财政经济发达程度、省区市面积、县市区数量以及省以下的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直接相关。4.财政体制的收入效应分析方面,本文将分税制与财政包干体制进行了比较,发现作为分税制体制主要特点和内容的“分权”、“分税”、“分管”,或者没有实质性进展,或者没有本质区别,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本文认为,分税制财政体制之所以取得比较显着的成效,一方面与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的自由裁量权都受到严格控制和约束,各级对财政体制稳定性预期大大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分税制改革以后,各级对下的考核重点由GDP逐步转向财政收入,在这种考核激励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已经由包干体制形式下的“援助之手”转型为“攫取之手”。5.地方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方面,本文认为当前地方财政体制主要存在着政府与市场职责边界不清,政府间事权越位、缺位现象严重;政府间财权配置不合理,地方政府自主筹集收入的能力严重不足;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设置与分配不够科学;财政体制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稳定性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在上述各项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以及具体设想。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适度分权原则、规范分权原则、优先分权原则、民主分权原则和法定分权原则;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总体思路就是分税制与分成制相结合、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协同推进。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具体设想,本文提出:一是改革地方政府和财政层级制度,包括审慎推行省直管县改革,明确划分省、市、县职能,强市与强县并行,逐步将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二是进一步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包括重新界定政府事权范围,明确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原则,合理确定政府间的事权划分等。三是合理配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收入,包括建立省与市分税、市与县分成的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政府间的财力和收入分配结构,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权等。四是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包括合理确定和控制转移支付的规模,恰当地选择转移支付形式,完善和强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使用等。五是实现政府间财政关系宪政与民主,包括为财政分权立宪,推进地方财政民主改革,建立政府间财政关系协调机制等。

陈勇[8](2010)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 ——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债券市场一直是货币和金融经济学家非常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都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和各国中央银行的重点关注。2003年,东盟10国和中日韩13国发起“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并达成共识:建设一个有深度、高流动性和成熟的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将该地区的高储蓄转换为长期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能够防范期限和货币的双重错配风险,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政府作为倡议成员国之一,近年来不断加大债券市场的发展力度,债券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又受到国内长期间接融资强于直接融资,股票市场强于债券市场的影响,国内对债券市场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重新审视我国债券市场,研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根据上述命题,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回归法与国别比较法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并对此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发展债券市场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引出问题并介绍相关理论与文献。在对债券市场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债券市场和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进行了阐述和剖析,并分析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从经度和纬度上介绍中国货币政策和债券市场实践。在货币政策实践部分,从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政策以及再贴现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着重研究中央银行对利率政策工具的运用,并诠释货币政策调整对债券市场的政策性影响;在债券市场实践部分,回顾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剖析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境外主要债券市场和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发展得出启示,提出中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文献回顾的启示基础之上,参照第二部分的实践概述,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我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三因子,然后采取SVAR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对债券市场、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四部分,在总结本文三个主要结论的基础上,为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制提出政策性建议,并为债券市场参与者提供全新的投资视角。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我国货币政策和债券市场实践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总结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收益率之间的互动关系,弥补了我国该研究领域的不足;二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中国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并利用SVAR模型分别对宏观经济指标和货币政策参数与利率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中寻找最优关系参数;三是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结果,从债券市场发展方向、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债券市场投资者三个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策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振华[9](2009)在《中国股票市场泡沫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泡沫形成机制问题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对决策者来讲,可以及时化解股市泡沫风险,避免泡沫破灭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冲击;对投资者来讲,可以避免重大损失。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为背景,从宏观与微观兼顾的角度,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泡沫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比较分析已有的投资决策基本理论,提出股票市场多元投资者结构和多元投资决策模式的假设,然后分析股票市场泡沫的形成机制。(2)提出并界定股票内在价值可测性的概念,然后分析投资者分析、认识或发现股票内在价值的过程和机理,以及股票内在价值可测性的决定因素;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的“股票内在价值可测性低”的特点及其原因,以及由此形成的泡沫效应。(3)研究理性博弈投资者的“理性博弈”在泡沫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并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股市泡沫的形成原因。(3)结合中国国情特点研究证券市场国际化与股市泡沫的关联机制及相关一些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由于股票市场中主要或主流决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应地股票市场中会存在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群体,因而形成了多元的投资者结构。第二,投资者的资金分布函数可以反应市场投资者行为的全貌,而投资者资金分布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是导致泡沫形成的关键,前者涉及到多维投资决策模式中的选择问题。第三,根据股票市场多元投资决策模式下的泡沫形成机制,如下因素与泡沫关系密切:一是股票内在价值的可测性;二是投资者的“理性博弈”;三是非理性因素;四是投资者行为的“一致性行为”。第四,股票内在价值可测性低是中国股市容易形成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理性投资者的“理性博弈”对中国股市泡沫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过程中,股票估值的不确定性增强,从而也容易导致泡沫的生成。

黄洁辉[10](2009)在《株洲市房地产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株洲市房地产业受宏观经济预期下行的影响,市场发生了两个重大的转变:一是政策面由市场价格调整向政策扶持转变,二是市场交易由“量价齐升”向“有价无量”转变。那么,针对当前特殊的市场形势,如何准确地把握市场,顺应行业发展的历史演绎逻辑,找到市场发展的相应对策,是事关保全经济增长、维护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的关键。文章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课题的部分属性,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有关房地产业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第二章从历史演绎逻辑的角度出发,沿袭株洲市房地产业独特的发展历史轨迹,过渡到一个正面临时代转型和短暂性僵局的真实市场。第三章运用PESTE分析方法,把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多项外部环境因素做了深入地因果机理分析,得出行业正获得多项利好因素的强力支撑。第四章改从行业内部的自身因素入手,先后通过经济贡献实证分析、行业周期分析、房产市场的交易情况分析和保障性住房对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出行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目前市场的供需矛盾等方面的准确认识。第五章则综合前面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推理,锁定了分布在土地供应、房屋建设、房产流通和市场管理等领域的行业问题及其潜藏于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第六章鉴于市场形势的紧迫性,首先对市场作了一个短期趋势预判,然后在真实市场与趋势市场的比较中寻找打破市场僵局的近期对策(治标),最后重点提出了株洲市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中长期对策(治本)。第七章主要是针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做了一些结论的归纳,并指出了课题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二、调整刚开始后市仍下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刚开始后市仍下调(论文提纲范文)

(2)汽车后市场O2O营销策略研究 ——以L蓄电池公司产品营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汽车后市场O2O模式研究
        1.3.2 国内汽车后市场模式研究
        1.3.3 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汽车后市场的定义
        2.1.2 O2O营销概述
    2.2 理论基础
        2.2.1 顾客价值理论
        2.2.2 关系营销理论
        2.2.3 整合营销理论
第3章 汽车后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汽车后市场政治环境分析
    3.2 汽车后市场经济因素分析
    3.3 汽车后市场技术环境分析
    3.4 汽车后市场行业环境分析
    3.5 互联网背景下汽车后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4章 L蓄电池公司产品营销特征分析
    4.1 L蓄电池公司介绍
    4.2 蓄电池消费特征分析
第5章 客户需求及L蓄电池公司问题分析
    5.1 汽车后市场客户需求分析
        5.1.1 客户需求调查
        5.1.2 客户需求分析及建议
    5.2 汽车后市场O2O模式分析
        5.2.1 汽车后市场服务资源分析
        5.2.2 汽车后市场O2O模式分析
    5.3 L蓄电池公司存在问题及O2O模式分析
        5.3.1 L蓄电池公司O2O模式介绍
        5.3.2 L蓄电池公司O2O模式存在问题
        5.3.3 L蓄电池公司O2O模式问题分析
第6章 L蓄电池公司汽车后市场O2O营销策略
    6.1 L蓄电池公司汽车后市场O2O实施策略
        6.1.1 模式选择及可行性论证
        6.1.2 搭建满足客户需求网络平台
        6.1.3 增加客户粘度策略
        6.1.4 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6.1.5 大数据应用策略
        6.1.6 服务标准化策略
    6.2 O2O模式保障服务
        6.2.1 前期营销方案
        6.2.2 仓储及物流模式选择
        6.2.3 加盟保障
        6.2.4 电商平台未来规划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探析 ——基于对市场风险溢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1.2.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美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
    2.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石--流动性陷阱理论与市场风险溢价理论
    2.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介绍
    2.3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
    2.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共同点
    2.5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不同点
3. 美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研究
    3.1 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分析
        3.1.1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的边缘
        3.1.2 传统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佳及空间有限,故而需要创新型货币政策来弥补
        3.1.3 美国财政政策的受限需要货币政策来弥补
        3.1.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使其他经济体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经济复苏买单
        3.1.5 日本的成功实践为美联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3.2 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效果分析
        3.2.1 美联储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
        3.2.2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特点分析
    3.3 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以降息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有效性检验
        3.3.1 金融危机爆发前降息政策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的效果实证检验
        3.3.2 金融危机爆发后降息政策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的效果实证检验
    3.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有效性检验
        3.4.1 第一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的效果实证检验
        3.4.2 第二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的效果实证检验
        3.4.3 第三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对降低市场风险溢价水平的效果实证检验
    3.5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及负面影响评析
        3.5.1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3.5.2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
4. 美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选择及退出机制设计
    4.1 退出时机衡量指标的选择
    4.2 退出时机的判断标准
    4.3 退出的步骤安排及方式选择
    4.4 退出机制的设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研究范围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
        二、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三、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财政分权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综述
        一、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的规范分析
        二、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的实证分析
        三、对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的评述
    第二节 我国财政分权理论研究综述
        一、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关于我国财政分权的程度问题
    第三节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研究综述
        一、关于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地方政府和财政层级问题
        三、关于地方税务机构设置问题
        四、关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整体改革方向
第三章 财政分权与地方财政体制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发展演变趋势
        一、西方财政分权的发展演变规律
        二、美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三、法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地方财政体制—以德国为例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的划分
        二、政府间财权与收入范围的划分
        三、政府间财政平衡机制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地方财政体制—以印度为例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
        二、政府间财权与收入的划分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第四节 经济转型国家的地方财政体制—以俄罗斯为例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的划分
        二、政府间财权与收入范围的划分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第五节 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总体描述
    第一节 从财政分权看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演变的阶段划分
        二、统收统支的财政集权阶段
        三、分级包干的财政分权阶段
        四、分税管理的适度收权阶段
    第二节 我国地方财政的纵向考察(一):省级财政体制
        一、省级财政的基本状况
        二、省对地市财政收入划分
        三、省对地市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四、省对地市转移支付情况
    第三节 我国地方财政的纵向考察(二):地市级财政体制
        一、地市级财政的基本状况
        二、地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模式
    第四节 我国地方财政的纵向考察(三):县乡财政体制
        一、县级财政的基本状况
        二、乡镇财政的基本状况
        三、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第五节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实践分析:以烟台市为例
        一、山东省对烟台市的财政体制
        二、烟台市对县市区的财政体制
        三、烟台市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的作法及成效
        四、简要评价
    第六节 启示与评述
第五章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运行绩效及问题分析:基于分权视角
    第一节 我国财政分权存在问题的规范分析
    第二节 我国财政分权程度的实证分析
        一、财政分权度的衡量方法
        二、总量指标的衡量
        三、结构指标的衡量
        四、结论
    第三节 地方政府间财政分权的实证分析
        一、政府间财政分权的跨年度分析
        二、地方财政分权的分级考察
        三、财政收支在地方政府间的划分与配置
        四、分省区市财政分权程度考察
        五、小结
    第四节 我国财政体制的收入效应分析
        一、分税制与包干体制的比较
        二、财政包干体制的问题辨析
        三、分税制的收入效应原因分析
        四、结论
    第五节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与市场职责边界不清,政府间事权越位、缺位现象严重
        二、政府间财权配置不规范,地方政府自主筹集收入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设置与分配不够科学
        四、财政体制的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高,稳定性不足
第六章 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原则、思路与构想
    第一节 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
        二、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完善地方政府和财政层级制度
        一、影响政府和财政级次的原因分析
        二、外国政府层级制度的比较分析
        三、完善地方政府和财政层级制度
    第三节 进一步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
        一、政府间财政职能划分的重新认识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的一般模式
        三、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合理配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收入
        一、政府间收入划分的理论基础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的具体分析与通行做法
        三、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的措施
    第五节 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
        一、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由
        二、转移支付的种类和目标
        三、完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设想
    第六节 实现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宪政与民主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民主化、法制化的国际经验
        二、实现政府间财政关系宪政化与民主化
附录:1951-1993年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 ——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宏观经济模型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宏观经济与利率期限结构相互影响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
        1.2.5 关于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及创新点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本文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4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宏观经济理论
        2.1.1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
        2.1.2 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资产价格
    第二节 货币政策理论
        2.2.1 泰勒规则
        2.2.2 货币渠道
        2.2.3 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
    第三节 债券市场理论
        2.3.1 债券市场概述
        2.3.2 债券市场与金融发展
        2.3.3 债券市场的效用功能及其对银行的影响
        2.3.4 债券市场与利率政策
    第四节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研究
        2.4.1 利率期限结构基本理论
        2.4.2 利率期限结构隐含因子模型研究
        2.4.3 债券资产风险与预期收益率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
    第一节 宏观经济与利率期限结构
        3.1.1 宏观经济信息与国债价格及收益率关系研究
        3.1.2 宏观经济变量与利率期限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3.1.3 国内相关研究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
        3.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2.2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债券作用分析
        3.2.3 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关系研究
        3.2.4 利率期限结构中的货币政策信息含量
        3.2.5 国内相关研究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实践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介绍
        4.1.1 公开市场操作
        4.1.2 存款准备金政策
    第二节 利率政策实践
        4.2.1 1978年改革开放前(核算工具阶段)
        4.2.2 1978-1989年(利率水平逐步提高阶段)
        4.2.3 1990-1995年(利率适应性调整阶段)
        4.2.4 1996-2003年(利率连续下调阶段)
        4.2.5 2004-2007年(新一轮升息阶段)
        4.2.6 2008-至今(新一轮降息阶段)
        4.2.7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第三节 货币政策调整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4.3.1 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关系研究——基于历史分析法
        4.3.3 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关系研究——基于事件分析法
        4.3.4 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影响小结
第五章 中国债券市场实践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5.1.1 第一阶段:市场萌芽时期(1949-1981年)
        5.1.2 第二阶段:场外柜台市场时期(1981-1991年)
        5.1.3 第三阶段:交易所市场(1991-1997年)
        5.1.4 第四阶段:银行间市场(1997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现状分析
        5.2.1 现状概况
        5.2.2 市场框架
        5.2.3 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
    第三节 国际债券市场比较分析与借鉴
        5.3.1 境外主要发达国家债券市场情况介绍
        5.3.2 东亚新兴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
    第四节 中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5.4.1 中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5.4.2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
第六章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债券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SVAR模型
    第一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选取
        6.1.1 模型介绍
        6.1.2 数据选取和建模前处理
        6.1.3 实证步骤
    第二节 利率期限结构——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第三节 利用SVAR模型检测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的关系
        6.3.1 宏观经济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6.3.2 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6.3.3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影响的方差分解分析
        6.3.4 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七章 本文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7.1.1 宏观经济对债券市场影响的实证结果
        7.1.2 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影响的实证结果
        7.1.3 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结果
    第二节 对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扩大债务融资规模
        7.2.2 培育市场流动性
        7.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2.4 推进利率市场化
        7.2.5 推动国际化进程
    第三节 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建议
        7.3.1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7.3.2 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建议
        7.3.3 对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建议
    第四节 对债券投资者的启示
        7.4.1 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
        7.4.2 密切跟踪货币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表的其他文章
参与课题

(9)中国股票市场泡沫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主流泡沫理论
    2.2 泡沫理论的新进展
    2.3 对主要泡沫理论的评论
    2.4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3. 股票市场多元决策模式与泡沫的形成机制
    3.1 投资决策的基本模式
    3.2 股票市场多元化的决策模式
    3.3 基于多元决策模式的泡沫形成机制
    3.4 中国股票市场泡沫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4. 股票内在价值可测性与泡沫关联机制的分析
    4.1 股票内在价值及其可测性
    4.2 两种情况下的股票内在价值可测性
    4.3 决定股票内在价值可测性的因素分析
    4.4 中国股市"内在价值可测性"低及其泡沫效应
5. 投资者"理性博弈"与泡沫关联机制的分析
    5.1 投资者"理性博弈"的基本特点
    5.2 投资者"理性博弈"与泡沫的关系
    5.3 投资者"理性博弈"的一致性
    5.4 投资者"理性博弈"与中国股市泡沫的形成
6. 证券市场国际化与泡沫关联机制的分析
    6.1 证券市场国际化影响股市行情的理论依据
    6.2 证券市场国际化对中国股市估值的影响
    6.3 证券市场国际化对中国股市博弈格局的影响
    6.4 证券市场国际化与中国股市泡沫关系的实例分析
7.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注释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株洲市房地产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株洲市房地产行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房地产、房地产市场与房地产业
    2.2 株洲市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2.2.1 零星开发阶段(1985~1993年)
        2.2.2 行业起步阶段(1994~1998年)
        2.2.3 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2年)
        2.2.4 升级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2.3 目前株洲市房地产业的市场格局
        2.3.1 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性僵局
        2.3.2 房地产市场面临时代转型
第三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PESTE)
    3.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P)
        3.1.1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1.2 房地产市场需要宏观调控
    3.2 经济环境分析(E)
        3.2.1 人均GDP跨越关口带动住房消费高速增长
        3.2.2 从当前的金融危机来看,住房消费短期疲软
    3.3 社会与文化环境分析(S)
        3.3.1 株洲市房地产业将分享到"人口红利"
        3.3.2 城市化进程加快将增加对住房的需求
        3.3.3 住房消费心理有力支撑住房需求
    3.4 技术环境分析(T)
    3.5 自然环境分析(E)
第四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的内部状况分析
    4.1 株洲市房地产投资与市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株洲市房地产业的整体周期分析
        4.2.1 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
        4.2.2 株洲房地产业的周期分析
    4.3 市区房产一、二级市场的供求分析
        4.3.1 市区的开发投资情况分析
        4.3.2 市区的交易情况分析
        4.3.3 市区的商品房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4.4 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分析
第五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5.1 市房地产开发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5.2 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土地开发利用方面
        5.2.2 房屋建设方面
        5.2.3 房地产市场方面
        5.2.4 管理调控方面
    5.3 市房地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政府宏观管理方面
        5.3.2 房地产市场调节方面
        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
        5.3.4 市场的隐性原因
第六章 株洲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6.1 株洲市房地产近期发展的趋势
        6.1.1 货币政策将适度放松,财税体制或将迎来变革
        6.1.2 市场供需渐趋平衡,价格基本维持稳定
        6.1.3 行业风险不断增加,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6.1.4 保障性住房会增加,将成楼市一大亮点
        6.1.5 行业发展理念转变,市场将获健康发展
    6.2 短期内株洲市房地产发展的对策
        6.2.1 以政策引导为依托,调控市场走势
        6.2.2 以存量交易为突破,实现均衡发展
        6.2.3 以刺激需求为手段,促进住房消费
        6.2.4 以金融服务为推手,解决融资难题
        6.2.5 以资金监管为重点,预防行业风险
    6.3 中长期株洲市房地产发展的对策
        6.3.1 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依法行政
        6.3.2 调整土地供应,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6.3.3 调控房屋交易,增强市场的流动性
        6.3.4 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市场理性发展
        6.3.5 加强资金监管,完善金融配套体系
        6.3.6 做强开发企业,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6.3.7 深化住房保障,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调整刚开始后市仍下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出现转机,海南出台补贴方案,罗非鱼迎来三大利好消息[J]. 杨帆. 当代水产, 2020(03)
  • [2]汽车后市场O2O营销策略研究 ——以L蓄电池公司产品营销为例[D]. 叶立虎.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独角兽赴港上市变局[J]. 米娜. 中国企业家, 2018(13)
  • [4]草根混央企[J]. 孟拾年.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6)
  • [5]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探析 ——基于对市场风险溢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视角[D]. 谢贵章.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6]重创后的金属市场[J]. 靳湘云. 中国金属通报, 2011(19)
  • [7]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D]. 崔运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8]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 ——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D]. 陈勇. 南开大学, 2010(07)
  • [9]中国股票市场泡沫形成机制研究[D]. 江振华. 暨南大学, 2009(04)
  • [10]株洲市房地产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黄洁辉. 湖南工业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调整刚开始,行情依然低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