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细胞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无细胞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无细胞壁细菌的分离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蔡亚婷[1](2021)在《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细胞和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ycoplasma capricolum subsp.capripneumoniae,Mccp)感染山羊气管上皮细胞,建立感染方法,可用于实验室鉴定Mccp潜在保护性抗原,为潜在保护性抗原靶标鉴定提供技术手段,为Mccp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建立Mccp感染SPF鸡胚的方法,评价Mccp不同菌株毒力,为疫苗用菌株的筛选提供可靠的评价方法。方法:(1)Mccp感染山羊气管上皮细胞(GTC)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用Mccp感染GTC细胞,Mccp感染山羊康复后血清作为一抗,FITC标记的兔抗山羊Ig G为二抗,确定Mccp感染浓度、时间及一抗、二抗工作浓度;建立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IFA)。(2)Mccp感染GTC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的初步应用:使用实验室制备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以及实验室前期反向疫苗学和免疫蛋白组学筛选的与Mccp黏附相关蛋白P161、P87、P42、P200R1、P200R2所制抗血清和混合抗血清与Mccp菌液共孵育,接种GTC细胞,观察特异性荧光强度变化,并用real-time PCR检测各血清与Mccp菌液共孵育后黏附细胞菌量拷贝值,计算黏附率,鉴定这些蛋白对Mccp黏附GTC细胞的阻断/黏附作用,为疫苗研制提供可用的潜在保护性靶标。(3)Mccp感染SPF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使用不同浓度(剂量:0.2 m L/蛋)Mccp菌液通过鸡胚卵黄囊和尿囊腔途径,感染不同日龄SPF鸡胚,观察并记录鸡胚死亡情况。采集鸡胚尿囊液和卵黄囊液样品进行Mccp real-time PCR鉴定和分离培养鉴定,确定Mccp感染鸡胚最适接种浓度(剂量:0.2 m L/蛋)、接种途径和接种日龄,以及real-time PCR检测和分离培养最佳样品,建立Mccp感染鸡胚方法。利用该方法,将Mccp M1801分离株、M1601分离株、F38标准株和从藏羚羊上分离的ZLY 1309F株接种同一日龄SPF鸡胚,统计鸡胚死亡率、real-time PCR检测样品阳性率和样品分离培养鉴定阳性率,比较4株Mccp菌株对鸡胚致病力强弱。结果:(1)Mccp感染GTC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条件为:黏附滴度为1.5~7.0×107copies/μL(1×106CCU/m L,剂量:0.2 m L/蛋),黏附时间为2 h,一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100,二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100。阳性血清阻断Mccp黏附作用,可观察到荧光亮度减弱和黏附率降低。(2)Mccp感染山羊气管上皮细胞(GTC)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的初步应用:阳性血清处理Mccp菌液黏附细胞后特异性荧光几乎没有,其黏附率(0.23%和0.27%)相比较阳性血清(黏附率为7.96%和8.58%)也明显下降;P161抗血清、P87抗血清、P42抗血清、P200R1抗血清、P200R2抗血清、混合抗血清阻断孔特异性荧光强度均减少,其中P161荧光减少最明显。各蛋白阻断黏附后黏附率降低由强到弱为P161抗血清(黏附率为1.64%和1.76%)、混合抗血清(黏附率为1.07%和1.47%)、P200R2抗血清(2.03%和2.48%)、P200R1抗血清(黏附率为2.06%和2.65%)、P87抗血清(黏附率为2.28%和2.96%)、P42抗血清(3.44%和4.13%)。从特异性荧光减少和黏附率观察,推测蛋白P161与Mccp黏附密切相关。(3)建立Mccp感染SPF鸡胚试验方法最优条件为:卵黄囊途径接种,接种浓度为1×107CCU/m L(剂量:0.2m L/蛋),接种日龄为7~8日龄,尿囊液为最佳real-time PCR检测和分离鉴定样品。用该方法比较可知M1801株死亡率、real-time PCR检测样品阳性率和样品分离鉴定阳性率均为100%,为4株Mccp中致病力强毒株;M1601(死亡率60%,检测阳性率100%,分离鉴定阳性率50%)次之,最后是F38株(死亡率30%,检测阳性率90%,分离鉴定阳性率70%)和ZLY 1309F株(死亡率30%,检测阳性率100%,分离鉴定阳性率70%)。结论:(1)建立了Mccp黏附GTC细胞的IFA方法,且阳性血清阻断该黏附作用。(2)初步鉴定Mccp P161蛋白具有黏附作用。(3)建立了Mccp感染鸡胚方法,可用于Mccp菌株毒力评价。

周磊磊[2](2021)在《新疆某种鸡场鸡白痢感染及MG与MS防控效果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PD)是三种重要的垂直传播性病原,对鸡场危害巨大。因此对这三种传染病的科学防控对种鸡场而言至关重要,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评估这三种垂直传播性疾病在新疆某规模化养鸡场的防控效果,以期为这三种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定期采用血清平板凝集方法对新疆某种鸡场的父母代良凤麻鸡进行了鸡白痢沙门菌抗体检测,并结合现场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调查该种鸡场鸡白痢净化情况;用ELISA试剂盒检测MG、MS抗体水平;评价疫苗免疫效果;通过细菌分离鉴定、PCR检测等方法对该鸡场送检的50只弱雏鸡,150枚毛蛋,150枚种蛋样品进行了病原学检测。结果:(1)鸡白痢血清平板凝集共检测鸡只3600只,检测出3次强阳性,其中6只鸡表现为强阳性,强阳性率为0.17%;检出41只弱阳性,弱阳性率为1.14%;总阳性数为47份,总阳性率为1.31%。在21w至37w时未检出阳性。(2)通过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进行现场抽查鸡白痢沙门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母鸡的感染率为0.36%(13/3600),公鸡的感染率为0.03%(1/2880),平均阳性率为0.22%(14/6480)。(3)鸡白痢沙门菌分离鉴定结果可知,在378份样品中,只在1份毛蛋和1份环境样品中各分离检测到1株沙门氏菌,经PCR鉴定不属于鸡白痢沙门菌。(4)鸡毒支原体EL 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MG+MS双联灭活苗首次免疫后抗体滴度过低,免疫防控效果差,MG+MS双联灭活二次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可达到有效保护;鸡滑液囊支原体ELISA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种鸡场MS平均抗体阳性率为95%,高于该种鸡场制定的70%的抗体阳性率。鸡群整体免疫效果良好,疫苗达到免疫保护状态。(5)对送检的150枚毛蛋、150枚种蛋、50只弱雏鸡以及28份环境样品进行PCR、结果在2份毛蛋样品中检测到MG基因,未检测到MS基因。结论:(1)通过对该种鸡场鸡白痢沙门菌的病原学检测,该种鸡场阳性率低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0.5%的阳性检出率,达到了净化标准,表明种该鸡场饲养管理水平、防控水平、净化水平较好。(2)该种鸡场MG鸡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61.3%,在首次免疫后抗体滴度过低,免疫效果稍差,调整免疫程序后,二次免疫后平均抗体阳性率达到100%,表明种鸡场MG需要进行二次免疫;通过基因检测,在2份毛蛋样品中检出了鸡毒支原体基因,表明该种鸡场存在鸡毒支原体风险,需要加强该病的防控。(3)该种鸡场MS平均抗体阳性率为95%,鸡群整体免疫效果良好,疫苗达到免疫保护状态。

刘重阳[3](2021)在《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对采集自呼和浩特地区的疑似发生牛支原体病的60份病料,接种至PPLO培养基中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形态学、姬姆萨染色、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药敏试验及本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三株牛支原体,并分别命名为HS2019、HSS2019、HSZ2019。结果表明3株牛支原体均为煎蛋样外观,姬姆萨染色为红色点状颗粒,16SrRNA和特异性基因Uvrc均在预期处得到一条明显条带,3株支原体自身之间同源性为99.1%~99.4%,与模式株PG45同源性在98.9%~99.2%。对分离到的3株牛支原体测定生长曲线,并记录结果绘制曲线,结果表明3株牛支原体最高菌量均可达到1×109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支原体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大观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5种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林可霉素4种药物中敏,对链霉素、甲硝唑、头孢曲松、氨苄西林4种药物耐药。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三株牛支原体回归牛体后均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解剖出现肺部损伤,肺脏与胸腔粘连的病理变化,其中HS2019菌株较其他两株症状与病变更为明显,载菌量较高,HS2019株致病性更强。为进一步开展牛支原体研究及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戚宇旭[4](2021)在《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分离鉴定与免疫效果评估》文中提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CCPP)是由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纤维素性肺炎,是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强、发病率与致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虽然临床上按照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防控,但由于个体和菌株之间的差异,部分地区的羊免疫后仍然有发病现象,抗生素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也一直不佳。为了分离出引起当地流行CCPP的病原菌并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采集临床中疑似CCPP发病羊鼻拭子和肺脏,经PCR确诊后,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通过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鉴定后菌株作为抗原,实验室制备CCPP灭活疫苗,接种于小鼠和青海省湟中县某羊场部分羊只,分别采用间接ELISA和Real-Time PCR测定血清中抗体效价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获得结果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离培养发病羊的鼻拭子和病死羊肺脏中的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证实分离出一株Mccp强毒株,并命名为QY19。2.CCPP灭活疫苗的实验室制备以分离株QY19作为抗原菌株,扩大培养后灭活加入佐剂,制备成CCPP灭活疫苗,并进行无菌检验和小鼠免疫安全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QY19生长滴度最高可达109CCU,72 h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120 h到达最佳收菌时间。灭活后的菌株在支原体MEM-KM2固体培养基与琼脂培养基中均无生长,也未见其他杂菌生长。制备的CCPP灭活疫苗,在4℃和37℃中均无杂菌和浑浊现象出现。小鼠免疫安全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的小鼠在第14 d和28 d时,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有了明显的上升,与第1 d相比差异极显着(P<0.001);免疫小鼠感染试验显示,对照组小鼠在第5 d和第7 d体重下降较免疫组明显(P<0.05、P<0.01)、其对照组小鼠肺脏病理变化较免疫组严重。表明以当地分离的Mccp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可以在小鼠中有效产生特异性抗体,且安全有效。3.临床免疫效果检测分别在第1 d、15 d对部分羊颈部皮下注射2 m L实验室制备的CCPP灭活疫苗,同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颈部皮下注射相同剂量无菌生理盐水。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第15 d和30 d时,免疫组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有了极显着升高(P<0.001),在第60 d至150 d时仍然维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P<0.001)。免疫后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在免疫的第15 d和第30 d,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IL-6、IL-10、IL-12、IFN-γ均有明显上升且差异显着(P<0.05);第60 d,外周血中各细胞因子均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出一株新的强毒株Mccp,并命名为QY19,实验室制备出的CCPP灭活疫苗可有效地激活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陈芙[5](2021)在《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挖掘Mo特异性诊断靶标》文中提出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是引起绵羊和山羊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气、渐进性消瘦以及肺间质增生性炎症等,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Mo菌株基因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研究发现不同羊场的分离株之间RFLP图谱存在显着差异,且在同一个病羊的肺内可分离出多株基因结构不同的Mo,表明各菌株间基因结构有所不同。目前尚未见以全基因组水平的差异比对来分析不同菌株的蛋白编码区(CDS)序列和筛选种特异性的诊断新靶标。目的:(1)利用比较基因组方法筛选出Mo种间和种内特异的蛋白编码区(CDS)序列。(2)选择部分种特异性的蛋白编码基因作为潜在的分子诊断靶标,通过普通PCR验证靶标特异性、所建方法的敏感性和临床检测的适应性(2)选择种特异性的编码蛋白作为候选抗原靶标,分析其抗原性,构建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得到目的蛋白,通过WB实验初步评估抗原性和特异性。方法:(1)将14株已公布的Mo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初次筛选,获得同源性较高的序列,再与精氨酸支原体(Mycoplasma arginine,Marg)、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ycoplasma mycoides subsp.Capri,Mmc)、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ycoplasma capricolum subsp.Capripneumoniae,Mccp)等羊呼吸道支原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后获得种间特异性编码序列,最后与51株本地分离株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比对获得Mo种内特异性蛋白编码基因。(2)将优选的Mo种内特异性蛋白编码基因,寻找与51株Mo共有的保守性片段。利用NCBI线上Primer BLAST程序设计引物,选择G/C含量较高的靶基因设计引物,通过引物筛选和反应条件优化,建立并利用核酸样品盘中53株Mo菌株、15株其它支原体和18株常见反刍动物细菌的DNA进行扩增,并检测27份临床样品DNA评估其特异性,与应用最广泛的LMF1/LMR1引物及其反应体系(PCR方法)比较,评价优选序列是否可作为Mo的核酸诊断靶标。(3)通过软件评估优选潜在的特异性编码蛋白,结合序列结构功能的预测结果,将符合要求的序列使用p ET-30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IPTG诱导表达、Ni-IDA+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重组蛋白,再通过WB评估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初步评估重组蛋白是否可作为Mo新的血清学诊断靶标。结果:(1)NCBI 14个Mo基因组BLAST排除了与Marg、Mmc、Mccp同源性较高的序列,最终获得24个Mo种间特异性候选序列,将24个候选序列分别与51株本地Mo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进行BLAST,最终获得15个Mo种内特异性候选蛋白编码基因,13个Mo种内保守且特异的蛋白编码基因片段。(2)利用15个候选蛋白编码基因在51株Mo基因组中的共有保守性片段,选取4个序列的5个保守基因片段列设计11对引物。最终成功设计一对引物728 2F/2R,其对53株不同来源的Mo DNA,均能扩增出一条288 bp大小的目的条带,与预期条带大小相符,并无非特异性扩增。而反向核酸盘DNA为模板时,不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并且728 2F/2R引物特异性优于LMF1/LMR1引物。(3)成功表达,纯化出重组蛋白258、728,WB验证发现258蛋白具有一定反应原性和特异性,728蛋白有一定反应原性但其特异性有待进一步评估。结论:(1)获得13个Mo种内保守且特异的候选蛋白编码基因片段。(2)728序列可作为Mo新分子诊断靶标,并成功设计一对新的Mo特异性引物728 2F/2R。(3)258重组蛋白具有一定反应原性及特异性,具有作为Mo新的血清学诊断靶标的潜力,但其使用条件还需优化。

刘贵芳,田发益[6](2021)在《高原环境下两种变异L型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高原环境下L型变异细菌的变异量和抗原特征,以期为高原家畜L型细菌引发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及有效预防奠定基础。选用藏系绵羊消化道食糜、藏系绵羊鼻液、西藏黄牛粪便为分离培养对象,采用特殊培养基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及PCR检测方法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L型大肠杆菌在高渗XLD培养基上呈现3种菌落形态,西藏黄牛粪便中变异菌比例为(40.69±56.67)%的菌落呈"油煎蛋样"型(L型),(52.73±36.68)%的菌落为颗粒型(G型),(6.57±6.65)%的菌落为菌丝型(F型);藏系绵羊消化道食糜变异菌比例中(64.41±85.66)%的菌落为L型,(28.81±14.34)%的菌落为G型,(6.78±0.00)%的菌落为F型。L型巴氏杆菌在高渗TSLN培养基上生长出2种菌落形态,占藏系绵羊鼻液中变异菌的(97.67±89.50)%为G型,(2.65±10.50)%的菌落为L型;藏系绵羊消化道食糜中(82.28±88.92)%的菌落为G型,(17.72±11.08)%的菌落为L型。挑取纯化后的正常菌进行革兰染色,观察到正常大肠杆菌两端呈粉红色、钝圆,革兰阴性短杆菌;正常巴氏杆菌两端钝圆,中央微凸起,单个或成对存在的革兰阴性短杆菌;挑取L型细菌"油煎蛋样"菌落,镜检可见L型大肠杆菌呈卵圆形、长杆状的革兰阴性菌;L型巴氏杆菌呈棒状、杆状的革兰阳性菌;用鞣酸-龙胆紫染色法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L型大肠杆菌、L型巴氏杆菌全菌染成蓝紫色,菌体长是正常菌的2~3倍,菌体呈椭圆、棒状、杆状等多种形状。L型细菌因细胞壁的缺失,生化鉴定与正常菌不同。正常大肠杆菌及正常巴氏杆菌生化鉴定符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描述的生化特性,L型大肠杆菌除与正常大肠杆菌苯丙氨酸差异最大,其余生化鉴定差异不明显;L型巴氏杆菌与正常巴氏杆菌生化鉴定相比,表现为氧化酶试纸条呈蓝色,半固体琼脂穿刺、V-P、鸟氨酸脱羧酶肉汤、赖氨酸脱羧酶肉汤、山梨醇、蜜二糖及棉子糖生化鉴定为阳性;色氨酸脱羧酶肉汤生化鉴定为阴性。L型大肠杆菌血清凝集强度低于正常大肠杆菌,最强为2+,正常大肠杆菌最强为4+。L型大肠杆菌条带亮度从高到低依次为O15-R、O91-2R、O8-F,正常大肠杆菌电泳条带亮度从高到低依次O91-2R、O15-R、O21-F;L型巴氏杆菌条带亮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F、B-F、F-F,正常巴氏杆菌电泳条带A-F、B-F、E-F。综上,L型细菌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不同细菌的基因型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在强紫外线下发生变异的概率、细胞壁中抗原性等发生变异的概率也均不同。

孙国磊,王一民[7](2021)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除引起呼吸道症状外,重症病例还可出现肺外损害。肺炎支原体感染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复杂,目前病原菌培养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金标准,但存在敏感性较低等局限性,无法辅助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此外,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亦偏低,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巨大。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其在肺炎支原体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并可用于耐药性检测,未来可作为支原体肺炎快速诊断的重要技术。

曹晓慧[8](2021)在《类肌动蛋白MreB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形态变化和致病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是一种新型水生甲壳动物病原微生物,也是首个在水域环境中发现的螺原体,它被证明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重大流行病——“颤抖病”的致病菌,除了中华绒螯蟹外,它还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以及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等水生甲壳动物具有感染性,威胁着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螺原体是柔膜体纲中有着独特运动方式和螺旋形态的细菌,因其无细胞壁,其螺旋形态主要依靠细胞内部的细胞骨架支撑。本研究主要利用原核表达、蛋白纯化、Western blot、实时定量荧光PCR、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在螺原体骨架蛋白MreB促进剂(鬼笔环肽)和抑制剂(A22)等作用下,探究MreB在螺原体形态以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功能,为阻断该病原提供新的靶点和更有效的防控方法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结果:1.中华绒螯蟹螺原体MreB重组蛋白、抗体制备以及抗体特异性的检测将本课题组之前构建完成的含有5种MreB基因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表达,除了MreB3外,成功重组表达得到了4种MreB,分别为MreB1、MreB2、MreB4和MreB5。其中MreB1和MreB2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均为37.9k Da,MreB4、MreB5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40.7 k Da和38.5 k Da。利用成功表达并纯化的4种MreB重组蛋白制备了兔多抗,由于抗体的效果不佳,因此又化学合成5种MreB的特异性肽段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其中制备的MreB3、MreB4和MreB5抗体特异性较好,可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2.MreB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形态和细胞骨架中的作用螺原体在PBS缓冲液中呈现典型的螺旋形,但在水中却是球形。用0.1%的Triton处理螺旋形和球形螺原体后发现,螺原体骨架与其形态一致,即螺旋形螺原体的细胞骨架是长的螺旋形状,球形螺原体的骨架表现为一个圆环状,与球形的形状相吻合。免疫电镜结果表明,螺原体的3种骨架蛋白MreB3、MreB4和MreB5在螺原体的细胞膜外表面均有分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螺原体处于螺旋形和球形时,MreB5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而螺旋形螺原体MreB3和MreB4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球形。用2.5μg/m L细胞骨架蛋白促进剂鬼笔环肽和200μg/m L细胞骨架蛋白抑制剂A22分别处理螺原体后,电子透射显微镜照片显示,与正常的螺原体相比,鬼笔环肽处理组的螺原体长度明显增长,而A22处理组的螺原体长度明显缩短,为近似球状。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的螺原体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鬼笔环肽处理组的MreB3、MreB4和MreB5表达量均无显着变化,A22处理组的MreB3和MreB5与正常螺原体相比也无显着性差异,但MreB4的表达量显着降低。3.鬼笔环肽和A22处对螺原体致病性的影响颜色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简称CCU)结果证明鬼笔环肽对螺原体的生长速度以及拷贝数均无影响,而A22能够显着延缓螺原体的生长速度,使原本12 h能够达到的对数期延缓至8天,但是对螺原体的最终拷贝数无显着影响,同样也可使螺原体的数量达到108。鬼笔环肽处理后的螺原体未发生死亡现象,对中华绒螯蟹的致死率无显着性变化,但A22处理后的螺原体出现了死亡现象,并会使中华绒螯蟹的死亡率降低。鬼笔环肽处理后的螺原体侵染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后,血淋巴细胞形态明显变差、细胞活力显着降低、过氧化物酶(PO)活性显着增加、细胞坏死和凋亡上升。与对照组相比,A22处理后的螺原体侵染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后,血淋巴细胞形态有部分变差但依旧有部分为正常、细胞活力显着上升;螺原体拷贝数显着降低、PO活性显着增加;血淋巴细胞坏死下降。以上研究表明,在螺原体细胞骨架MreB促进剂和抑制剂的作用下,螺原体的致病性发生了显着变化,鬼笔环肽处理后的螺原体致病性显着增强,而抑制剂A22处理后的螺原体致病性则显着降低。

谢昊晋[9](2021)在《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鸡毒支原体病是由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引起的一种以呼吸道感染和气囊炎为主要症状的禽类慢性呼吸道疾病,常引起感染鸡群的免疫抑制,从而继发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比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大肠杆菌病等,造成养禽业极大的经济损失。鸡毒支原体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传播方式,目前药物控制,免疫以及管理措施依然是防控该疾病的主要措施。本研究首先进行了江苏省规模化鸡场的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江苏省鸡毒支原体的感染呈普遍状态,然后进行了鸡毒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发现气管和喉拭子均能分离支原体,但气管比喉拭子的分离率高2倍左右,为临床高质量样品的采集提供依据;最后通过鸡毒支原体病例的成功诊疗和防治,为临床鸡毒支原体的防控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江苏省规模化鸡场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为了解江苏省规模化鸡场鸡毒支原体的感染情况,2018年-2019年间采集了江苏省14个未免疫鸡毒支原体疫苗的规模化鸡场,共计3112份血样,利用ELISA法进行鸡毒支原体的感染性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阳性样本1720份,阳性率55.27%。不同鸡场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别较大,最低的阳性率仅为17.83%,最高的为83.28%。所检测的14个鸡场,均有阳性样本,感染率为100%,其中阳性率低于30%的鸡场与3个,占比21.43%,阳性率介于30%-70%的鸡场7个,占比50.0%,阳性率超过70%的鸡场数有4个,占比28.57%。不同地区MG感染性抗体的阳性率差别较大,其中苏中地区最高,达到了70.25%,其次是苏南,为57.0%,苏北地区最低,只有39.90%。不同周龄鸡的MG血清抗体阳性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0-10周龄最高,达到了60.02%,然后依次为10-20周龄(55.92%)、20-40周龄(55.03%)、40-60周龄(53.42%)以及>60周龄(49.83%),其阳性率与周龄呈明显的负相关。本研究基本了解了江苏省规模化鸡场MG的感染情况,从而为当地鸡毒支原体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研究内容二:鸡毒支原体分离鉴定。为分离鸡场的鸡毒支原体,采集江苏某种鸡场的喉拭子100份以及有疑似鸡毒支原体鸡的气管25份,进行鸡毒支原体的分离培养。然后将培养基变色的样本进行鸡毒支原体和鸡滑液囊支原体的PCR鉴定,最后利用支原体16s通用引物进行PCR后的测序比对,进一步鉴定所分离的病原。结果:一共有41份样本培养基变色,占比35.96%,其中喉拭子28份,气管组织13份。PCR鉴定发现41份变色样本中,鸡毒支原体25份,占比61.0%,鸡滑液囊支原体22份,占比53.6%,两种支原体均为阳性的样本6份,占比14.6%。16s通用引物PCR后测序结果与PCR吻合。统计分离率发现一共分离到47株支原体,分离率为41.2%。其中鸡毒支原体分离了 25株,分离率为21.9%,鸡滑液囊支原体分离了 22株,分离率为19.3%。按不同样本进行统计,喉拭子一共分离出17株鸡毒支原体和14株鸡滑液囊支原体,分离率分别为18.5%和15.2%,总分离率为33.7%;气管组织一共分离出8株鸡毒支原体和8株鸡滑液囊支原体,分离率均为36.3%,总分离率为72.7%。气管组织相比喉拭子,分离率高出1倍左右。结论:喉拭子和气管组织是较好的鸡毒支原体分离样本,可用于临床支原体的分离,其中气管组织分离率比喉拭子分离率高出1倍左右。此外,在样本分离时要注意鸡滑液囊支原体的鉴别。研究内容三:鸡毒支原体诊疗病例分析。鸡毒支原体感染会给家禽养殖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一例鸡毒支原体引起的种鸡呼吸道疾病的病例进行诊断,首先通过剖检变化和病原检测确定为鸡毒支原体感染,再进行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获得鸡毒支原体野毒株,并对临床分离株进行MIC测定,筛选敏感抗生素。最后制定和实施了以酒石酸泰万菌素和盐酸多西环素为主的疫情控制措施以及鸡毒支原体活疫苗免疫为主的预防措施。结果:剖检病变气囊有黄色渗出物,3份组织样本病原检测鸡毒支原体均为阳性;5份气管组织支原体分离鉴定共分离除4株鸡毒支原体,分离株MIC测定发现酒石酸泰万菌素和盐酸多西环素较为敏感。根据病原检测结果和MIC结果制定和实施了鸡毒支原体控制和预防措施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没有复发迹象,生产成绩明显提高。结论:成功控制了该场鸡毒支原体株感染引起的疫情,为临床上鸡毒支原体的诊疗提供参考。

杜奕州[10](2020)在《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及鉴定》文中提出为初步了解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羊场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及该地区流行的优势菌株,20182019年间,于新疆南疆库车县、英吉沙县、巴楚县的5个规模化羊场随机采集健康以及具有呼吸道症状的绵羊鼻拭子132份,病死羔羊的肺组织样品6份。采用PCR技术对样品进行初步鉴定,选取部分代表株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使用DNAStar、MAGE、DNAMAN软件分析其分子特征,使用邻接法构建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支原体液体培养基MTB及固体培养基MTA对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培养,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菌落形态,进一步采用PCR方法从分子水平确定其种属。从巴楚县、库车县和英吉沙县采集的132份绵羊鼻拭子和6份肺脏组织标本中检测出绵羊肺炎支原体阳性样本20份、精氨酸支原体阳性样本16份、结膜支原体阳性样本4份,3个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10.0%、50.0%、15.4%,总阳性率为29.0%。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实验菌株分别与相关株同属一个大分枝,绵羊肺炎支原体与2017-318-25株亲缘关系较近、精氨酸支原体与E3.5、G230株亲缘关系较近、结膜支原体与Goat655株亲缘关系较近,绵羊肺炎支原体与精氨酸支原体均与国内分离株不属于同一分支。从40份PCR阳性样本中分离得到绵羊肺炎支原体12株,精氨酸支原体9株,未分离到结膜支原体,并扩增出与预期相符的绵羊肺炎支原体16S rRNA基因片段和支原体属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绵羊肺炎支原体与GenBank中公布的绵羊肺炎支原体基因序列同源性达100%;精氨酸支原体与GenBank中公布的精氨酸支原体基因序列同源性达100%。

二、无细胞壁细菌的分离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细胞壁细菌的分离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细胞和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目的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
    3.研究内容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黏附山羊气管上皮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细胞及试剂仪器
        1.2 一抗血清制备
        1.3 Mccp菌液的培养
        1.4 GTC细胞的培养
        1.5 Mccp黏附细胞
        2.结果
        3.讨论
    试验二 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黏附山羊气管上皮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方法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试验三 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件

(2)新疆某种鸡场鸡白痢感染及MG与MS防控效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语
第一章 综述
    1 鸡毒支原体
        1.1 病原学
        1.1.1 分类地位
        1.1.2 结构与形态特征
        1.1.3 培养特性与生化特性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病理变化
        1.5 检测方法
        1.5.1 分离鉴定
        1.5.2 血清学方法
        1.5.2.1 平板凝集试验(SPA)
        1.5.2.2 血凝抑制试验(HI)
        1.5.2.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5.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6 防控
        1.6.1 药物防控
        1.6.2 疫苗防控
        1.6.3 综合防控措施
    2 鸡滑液囊支原体
        2.1 流行病学
        2.2 病原
        2.3 流行现状
        2.4 临床症状
        2.5 病理变化
        2.6 检测方法
        2.6.1 病原的分离鉴定
        2.6.2 血清学方法
        2.6.3 分子生物学方法
        2.7 防控
        2.7.1 药物防控
        2.7.2 疫苗防控
        2.7.3 综合防控
    3 鸡白痢
        3.1 病原
        3.2 流行病学
        3.3 鸡白痢的发病特点
        3.4 临床症状
        3.5 病理变化
        3.6 鸡白痢检测方法
        3.6.1 分离培养
        3.6.2 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3.6.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6.4 PCR技术
        3.7 防控
        3.7.1 药物防控
        3.7.2 疫苗防控
        37.3 综合防控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鸡白痢沙门菌防控状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诊断试剂
        1.1.2 样品来源
        1.1.3 菌株
        1.2 方法
        1.2.1 鸡白痢防控现状调查
        1.2.1.1 调查方法
        1.2.1.2 调查内容
        1.2.2 鸡白痢流行病学调查
        1.2.2.1 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方法与判定
        1.2.2.2 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1.2.3 鸡白痢沙门菌分离鉴定
        1.2.3.1 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
        1.2.3.2 生化鉴定
        1.2.4 基因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鸡场基本情况调查
        2.2 种鸡场饲养管理状况
        2.3 种鸡场鸡白痢净化方案及药物防控现状
        2.3.1 鸡白痢净化方案
        2.3.2 鸡白痢药物防控
        2.4 鸡白痢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检测结果
        2.5 鸡白痢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检测结果
        2.6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7 基因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二 新疆某种鸡场MG、MS抗体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仪器及试剂
        1.1.2 样品采集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2.2 MG、MS血清ELISA抗体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MG、MS疫苗接种时间与方式
        2.2 MG、MS疫苗免疫效果判定
        2.3 种鸡场MG血清ELISA抗体结果
        2.4 种鸡场MS血清ELISA抗体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三 新疆某种鸡场MG、MS基因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1.2 检测样品
        1.2 试验方法
        1.2.1 MG、MS的基因检测
        1.2.1.1 样品处理方法
        1.2.1.2 DNA提取方法
        1.2.1.3 MG、MS引物设计
        1.2.1.4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1.2.1.5 PCR产物电泳分析
        1.2.1.6 PCR结果判定方法
        1.2.1.7 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1.2.2 PCR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MG的PCR检测结果
        2.2 MS的PCR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项目资金说明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支原体简述
    1.2 牛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1.2.1 牛支原体的形态特点
        1.2.2 牛支原体的培养特点
        1.2.3 牛支原体的耐药性
    1.3 牛支原体膜蛋白
        1.3.1 膜蛋白P33
        1.3.2 膜蛋白P48
        1.3.3 膜蛋白P59
        1.3.4 膜蛋白P81
    1.4 牛支原体病
        1.4.1 流行病学
        1.4.2 流行状况
        1.4.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3.1 肺炎
        1.4.3.2 中耳炎
        1.4.3.3 关节炎
        1.4.3.4 结膜炎
        1.4.4 诊断
        1.4.4.1 细菌学诊断技术
        1.4.4.2 免疫学诊断技术
        1.4.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5 牛支原体的致病性机理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的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培养基的制备
        2.2.2 病原菌的分离
        2.2.3 姬姆萨染色镜检
        2.2.4 分离菌的生化鉴定
        2.2.5 16S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1 引物的合成
        2.2.5.2 牛支原体基因组的提取
        2.2.5.3 16S rRNA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
        2.2.5.4 序列分析
        2.2.6 Uvrc基因鉴定
        2.2.6.1 Uvrc基因引物的合成
        2.2.6.2 Uvrc基因扩增
        2.2.7 生长曲线的绘制
        2.2.8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2.9 动物回归试验
        2.2.9.1 试验动物分组
        2.2.9.2 试验动物鼻拭子采集
        2.2.9.3 试验动物临床观察
        2.2.9.4 试验动物体温检测
        2.2.9.5 试验动物病理变化观察
        2.2.9.6 病理组织学观察
        2.2.9.7 试验动物荧光定量PCR测定
        2.2.9.7.1 荧光定量PCR信息
        2.2.9.7.2 各脏器荧光定量PCR测定
        2.2.9.7.3 肺脏不同分叶荧光定量PCR测定
3 结果
    3.1 支原体分离结果
    3.2 姬姆萨染色结果
    3.3 生化鉴定结果
    3.4 16SrRNA鉴定结果
        3.4.1 16SrRNA凝胶电泳结果
        3.4.2 序列分析结果
    3.5 Uvrc基因鉴定结果
    3.6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6.1 菌落形成单位法计数结果
        3.6.2 颜色改变单位法计数结果
    3.7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测定结果
    3.8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3.8.1 鼻拭子排菌情况检测结果
        3.8.2 临床观察结果
        3.8.3 体温检测结果
        3.8.4 病理变化观察结果
        3.8.5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3.8.6 脏器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
        3.8.7 肺脏分叶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分离鉴定与免疫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研究进展
    1.1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 病原学研究
        1.3.1 病原学特征
        1.3.2 生物学特性
        1.3.3 鉴定方法
        1.3.4 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
        1.3.5 支原体免疫原性
    1.4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料
        2.1.2 菌株
        2.1.3 试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1.6 主要溶液
    2.2 试验方法
        2.2.1 PCR检测
        2.2.2 病原菌分离培养
        2.2.3 病原菌的鉴定
    2.3 结果
        2.3.1 PCR检测结果
        2.3.2 菌落形态观察结果
        2.3.3 生化试验结果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Mccp的分离培养
        2.4.2 Mccp的鉴定
    2.5 小结
第三章 CCPP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果评估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佐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1.6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3.1.7 试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复苏与抗原含量测定
        3.2.2 ELISA方法优化
        3.2.3 灭活疫苗的实验室制备
        3.2.4 无菌检测试验
        3.2.5 小鼠免疫安全性试验
        3.2.6 羊免疫试验
        3.2.7 免疫效果的评估
    3.3 结果
        3.3.1 抗原含量测定结果
        3.3.2 ELISA方法的优化结果
        3.3.3 无菌检测结果
        3.3.4 小鼠免疫安全性试验结果
        3.3.5 羊免疫后血清中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3.4 讨论
        3.4.1 抗原的制备
        3.4.2 免疫效果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挖掘Mo特异性诊断靶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2 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进展
        2.1 绵羊肺炎支原体概述
        2.2 病原学
        2.3 诊断
        2.4 诊断技术现状与问题
    3 比较基因组序列信息的现状
    4 结语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比较基因组筛选绵羊肺炎支原体特异性蛋白编码基因
        1 方法
        1.1 Mo种间特异性CDS序列筛选
        1.2 Mo种内特异性CDS序列筛选
        1.3 Mo种内保守区域的筛选
        2 结果
        2.1 Mo种间特异性序列筛选
        2.2 Mo种内特异性序列筛选
        2.3 Mo种内保守区域的筛选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绵羊肺炎支原体特异性分子检测靶标筛选、鉴定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靶序列筛选
        2.2 引物设计
        2.3 引物筛选
        2.4 最优引物728 2F/2R特异性评估
        2.5 最优引物敏感性评估
        2.6 临床样本检测
        2.7 特异性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绵羊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原筛选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Mo特异性序列筛选
        2.2 序列结构功能分析
        2.3 重组质粒鉴定
        2.4 诱导表达结果的SDS-PAGE分析与鉴定
        2.5 重组蛋白的纯化
        2.6 重组蛋白浓缩与浓度测定
        2.7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附录二:核酸样品盘菌株信息
附录三:特异性CDS序列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硕士期间参与和发表的主要论文
    获奖情况
    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件

(6)高原环境下两种变异L型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 方法
        1.2.1 正常菌与L型变异菌样品采集
        1.2.2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分离培养特性
    1.3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染色镜检
        1.3.1 革兰染色法
        1.3.2 细胞壁染色
    1.4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生化鉴定
    1.5 正常大肠杆菌与L型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
    1.6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7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DNA提取
    1.8 分离菌株PCR基因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分离培养
        2.1.1 正常大肠杆菌(EN)及L型大肠杆菌(EL)分离培养及菌落形态观察
        2.1.2 正常巴氏杆菌(PN)及L型巴氏杆菌(PL)分离培养及菌落形态观察
    2.2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形态特征
        2.2.1 正常菌及L型细菌革兰染色鉴定
        2.2.2 L型大肠杆菌与L型巴氏杆菌细胞壁染色
    2.3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生化鉴定
        2.3.1 正常大肠杆菌与L型大肠杆菌生化鉴定
        2.3.2 正常巴氏杆菌与L型巴氏杆菌生化鉴定
    2.4 正常大肠杆菌与L型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2.5 正常细菌与L型细菌的PCR鉴定
3 讨论与小结
    3.1 L型细菌的培养特性
        3.1.1 形态特点
        3.1.2 染色特性
        3.1.3 抗原性
    3.2 L型细菌的形成机制
        3.2.1 细菌间的拮抗作用
        3.2.2 紫外线作用
    3.3 正常菌与L型细菌的生化鉴定特性
        3.3.1 L型大肠杆菌与正常大肠杆菌生化特性鉴定
        3.3.2 L型巴氏杆菌与巴氏杆菌生化特性鉴定

(7)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2 影像学表现
3 病原学检测
    3.1 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
    3.2 抗原检测
    3.3 抗体检测
    3.4 分子诊断技术
        3.4.1 核酸杂交
        3.4.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5 其他指标
4 小结

(8)类肌动蛋白MreB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形态变化和致病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螺原体类微生物的研究概述
        1.1.1 螺原体的发现
        1.1.2 螺原体的分类地位以及生物学特性
        1.1.3 螺原体宿主的多样性及致病性
        1.1.4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发现与命名
        1.1.5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侵染机制研究
    1.2 原核细胞骨架蛋白MreB的研究概况
        1.2.1 细菌的细胞骨架蛋白MreB的研究进展
        1.2.2 螺原体类微生物的细胞骨架蛋白MreB研究进展
    1.3 MreB抑制剂A22的研究概述
        1.3.1 A22简介
        1.3.2 A22的研究现状
    1.4 中华绒螯蟹研究概述
        1.4.1 中华绒螯蟹的分类地位和生活习性
        1.4.2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现状和面临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细胞骨架蛋白MreB的表达、纯化及抗体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步骤
        2.1.1 主要实验器材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实验步骤
        2.2.1 重组质粒转化至克隆感受态细胞中
        2.2.2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
        2.2.3 重组蛋白的纯化
        2.2.4 MreB单克隆抗体抗体的制备
        2.2.5 MreB单克隆抗体抗体制备后效果的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MreB1的表达和纯化
        2.3.2 MreB2的表达和纯化
        2.3.3 MreB4的表达和纯化
        2.3.4 MreB5的表达和纯化
        2.3.5 MreB单抗制备后效果的检测
    2.4 讨论
第3章 低渗、鬼笔环肽以及A22处理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形态以及MreB表达量的变化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步骤
        3.1.1 实验细菌
        3.1.2 主要实验器材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步骤
        3.2.1 相差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在缓冲液和水中的形态
        3.2.2 电镜负染观察螺原体在缓冲液和水中的形态
        3.2.3 电镜观察螺原体在缓冲液和水中的细胞骨架
        3.2.4 螺原体在缓冲液和水中的骨架蛋白表达量变化
        3.2.5 鬼笔环肽和A22最适浓度的选择
        3.2.6 电镜观察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的螺原体的形态
        3.2.7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的螺原体的骨架蛋白的表达量变化
        3.2.8 免疫电镜检测MreB是否存在螺原体胞外
    3.3 实验结果
        3.3.1 相差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在缓冲液和水中的形态
        3.3.2 电镜观察螺原体在缓冲液和水中的形态
        3.3.3 电镜观察螺原体在缓冲液和水中的细胞骨架
        3.3.4 鬼笔环肽和A22最适浓度的选择
        3.3.5 电镜负染观察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螺原体的形态
        3.3.6 免疫电镜检测螺原体MreB定位
        3.3.7 缓冲液和水中螺原体骨架蛋白表达量变化
        3.3.8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对螺原体MreB表达量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骨架蛋白MreB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步骤
        4.1.1 实验动物和细菌
        4.1.2 主要实验器材
        4.1.3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步骤
        4.2.1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螺原体
        4.2.2 CCU法检测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的螺原体数量的变化
        4.2.3 流式检测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螺原体的死亡情况
        4.2.4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螺原体对中华绒螯蟹致死率的统计
        4.2.5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的螺原体感染血淋巴细胞后细胞形态以及细胞活性的检测
        4.2.6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的螺原体侵染血淋巴细胞后螺原体拷贝数检测
        4.2.7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的螺原体侵染血淋巴细胞后PO活性检测
        4.2.8 流式检测鬼笔环肽和A22处理的螺原体侵染血淋巴细胞后的细胞凋亡
    4.3 实验结果
        4.3.1 鬼笔环肽和A22对螺原体生长速度的影响
        4.3.2 CCU法检测鬼笔环肽和A22对螺原体数量变化的影响
        4.3.3 流式检测鬼笔环肽和A22处理后螺原体死亡的情况
        4.3.4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螺原体对中华绒螯蟹致死率的影响
        4.3.5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螺原体对血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4.3.6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螺原体对血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
        4.3.7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螺原体对血淋巴细胞内螺原体拷贝数的影响
        4.3.8 鬼笔环肽和A22处理螺原体对血淋巴细胞PO活性的影响
        4.3.9 流式检测鬼笔环肽和A22处理的螺原体侵染血淋巴细胞后的凋亡情况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渗透压、鬼笔环肽和A22影响螺原体的形态和MreB蛋白表达
    5.2 鬼笔环肽和A22影响螺原体的致病性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鸡毒支原体简介
    2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3 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
        3.1 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3.2 鸡毒支原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4 鸡毒支原体检测技术
        4.1 鸡毒支原体分离培养
        4.2 血清学检测技术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4.4 鸡毒支原体各检测技术的相关性
    5 药物控制
        5.1 鸡毒支原体的耐药性
        5.2 敏感药物及应用
    6 疫苗研究进展
        6.1 MG弱毒疫苗
        6.2 灭活疫苗
    7 MG综合防控措施
第二章 江苏省规模化鸡场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待检血清样品采集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设备
        1.4 鸡毒支原体血清抗体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鸡场鸡毒支原体感染性抗体检测结果
        2.2 鸡毒支原体不同感染程度鸡场统计结果
        2.3 不同地区MG血清感染性抗体调查情况
        2.4 不同周龄鸡MG血清感染性抗体调查情况
    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鸡毒支原体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试剂
        1.2 试验设备及耗材
        1.3 鸡场背景
        1.4 样本采集
        1.5 鸡毒支支原体的分离
        1.6 变色样本核酸提取
        1.7 MG和MS的PCR鉴定
        1.8 16S PCR鉴定及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支原体分离培养基变色统计
        2.2 支原体PCR检测结果
        2.3 16S PCR检测及测序比对结果
        2.4 支原体分离率统计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一例种鸡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临床诊断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1.3 病原检测
        1.4 鸡毒支原体分离鉴定
        1.5 鸡毒支原体分离株MIC测定
        1.5.1 药物配置
        1.5.2 CCU测定
        1.5.3 MIC测定
        1.6 防治措施的指定和实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支原体分离鉴定结果
        2.4 鸡毒支原体MIC测定结果
        2.5 防治措施的实施和转归情况
    3.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支原体疾病研究进展
        1.1.1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1.1.2 其它支原体疾病
    1.2 支原体生物学特性
    1.3 支原体培养特性
    1.4 支原体疾病流行特征
        1.4.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4.2 临床症状
        1.4.3 病理变化
        1.4.4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
    1.5 防治措施
    1.6 疫苗研究进展
    1.7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2章 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羊场支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试剂配制
        2.1.4 样品DNA的提取
        2.1.5 PCR检测
        2.1.6 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2 结果
        2.2.1 PCR检测结果
        2.2.2 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羊场支原体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剂配制
        3.1.4 样品处理及接种纯化
        3.1.5 样品DNA提取
        3.1.6 PCR鉴定
        3.1.7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
    3.2 结果
        3.2.1 菌落形态学鉴定结果
        3.2.2 PCR鉴定及同源性比较
    3.3 讨论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无细胞壁细菌的分离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感染细胞和鸡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蔡亚婷. 石河子大学, 2021
  • [2]新疆某种鸡场鸡白痢感染及MG与MS防控效果调查[D]. 周磊磊.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D]. 刘重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分离鉴定与免疫效果评估[D]. 戚宇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比较基因组方法挖掘Mo特异性诊断靶标[D]. 陈芙. 石河子大学, 2021
  • [6]高原环境下两种变异L型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 刘贵芳,田发益.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1(03)
  • [7]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孙国磊,王一民. 医学综述, 2021(10)
  • [8]类肌动蛋白MreB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形态变化和致病中的功能研究[D]. 曹晓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鸡毒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分析[D]. 谢昊晋. 扬州大学, 2021(02)
  • [10]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及鉴定[D]. 杜奕州. 塔里木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无细胞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