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英语及其缩略语解读(六)

电信英语及其缩略语解读(六)

一、电信英语及其缩略语解释(六)(论文文献综述)

邵先强[1](2019)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缩略语研究》文中认为鉴于汉语缩略语教学更多体现的是技能教学性质,本文首先对汉语缩略语本体作了简单总结,包括内涵与范围、分类与特征、构造规则与理据以及规范化问题。其次,分析了三部汉语教学大纲和25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缩略语,结果表明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大量的汉语缩略语,而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收录的缩略语十分有限且未提出相关教学要求,从而导致教学方面还缺乏足够重视。再次,以问卷方式调查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缩略语的情况。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缩略语的敏感性越强,掌握的缩略语也就越多。虽然课堂上较少涉及缩略语的内容,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课下还经常通过人际沟通、社交网络学习汉语缩略语。我们主张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汉语缩略语的内容,但缩略语要严格筛选,形成课上教学和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最后重点阐释汉语缩略语教学特点,尤其突出技能教学;要把握好技能性、实用性、阶段性、针对性四个原则。在教的方面从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学的方面则鼓励学生树立良好态度,扩大词汇储备,丰富学习渠道,奠定厚实的基础。

丁凌[2](2018)在《《2016年美国消费者固定宽带性能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定宽带性能的迅速发展极大助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它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助推国家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固定宽带性能的统计和分析方面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汉译2016 Consumer Fixed Broadband Perform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对提升我国固定宽带数据分析能力、促进宽带行业合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译者选取了 2016 Consumer Fixed Broadband Perform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的主体部分进行翻译。原文主体从主要发现、统计方法、测试结果等方面介绍了美国固定宽带在2016年的发展情况。作为一篇典型的信息型文本,该文本重点旨在向读者传递和分享信息。译者总结了原文本两大语言特征:在词汇上使用专业术语和缩略语,常用词汇结合不同语境形成了半专业术语现象;在句法上大量使用被动句,行文以复合句居多,句子和句际间逻辑关系复杂。此外,原文本中也大量使用了各种统计图表。针对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译者采用了音译、泛词实译、增译与分译等方法,同时结合翻译案例探究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在词汇、句法及图表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本报告关注以美国固定宽带性能为背景的信息型文本的汉译策略。只有充分了解原文背景、把握原文语言特征才能顺利完成翻译实践项目。在翻译时要遵循真实和准确的原则。译者既要灵活处理译文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要重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都应明确译文的预期目标和阅读受众,尽可能扩大译文的交际价值。

付予嘉[3](2018)在《论汉英同传中汉语缩略语对译员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丹尼尔·吉尔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框架,用实证方法证明汉语缩略语在汉英同传过程中会触发问题,即汉语缩略语是同传中的问题触发因素,会影响同传的质量,然后根据实验对象的表现,分析在同传过程中,实验者对汉语缩略语的应对策略,同时分析是否在遇到汉语缩略语之后会出现连续失误。在理论部分,笔者介绍了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并阐释同传过程中的精力分配、问题触发因素和连续失误,根据其理论的阐释,确定汉语缩略语是问题触发因素且会造成连续失误。同时还将介绍前人在汉语缩略语上的研究,汉语缩略语的定义、分类以及构成方式,前人在汉语缩略语翻译上可以借鉴的策略。在实证部分,笔者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证明汉语缩略语对于汉英同传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译员在处理这些缩略语使用的策略。由于实验设计需要文中频繁出现汉语缩略语,所以笔者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16年G20能源部长论坛二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原院长孙贤胜的致辞节选组成实验用稿,难度适中,具有代表性。实验结果证明,汉语缩略语是问题触发因素,会引起连续失误,会影响同传的质量。

王萌萌[4](2018)在《变异构式“X12X2”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有序异质的符号系统,语言变项的产生是语言生活实践中的常态。语言变异现象不仅停留在丰富语用的层面,也越来越表现出对语言结构产生影响的趋势。本文基于语言变异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将在汉语语言系统中采用字母与数字组合的表达方式表示某一行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面向另一行为主体的电子商务或政务活动模式的缩略结构如B2B、B2C等界定为变异构式“X12X2”,其构式义为:电子平台中“X1”和“X2”的关系。我们以变异构式“X12X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语料的检索考察,对其产生过程和原因、在构式内的扩张以及使用群体的扩张进行了分析论证。同时,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变异构式“X12X2”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使用进行了语用和认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变异构式“X12X2”对语言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关于语言规范的新思考。变异构式“X12X2”的产生始于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诞生,最初表现为相关概念术语的英语全称原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展出“X1to X2”和“X12X2”两种书写形式。由于“X12X2”形式相较“X1 to X2”形式有更高的出现频率、更高的国际共用度以及缩略更具稳定性,其书写形式得到固化,发展为变异构式“X12X2”,并在其内部和使用群体上出现了扩张现象。在语言交际中,变异构式“X12X2”发挥着突显功能和传播功能,并实现了无歧交际和最简交际。但是,其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使用又受到前提关系与合作原则的制约。变异构式“X12X2”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有赖于人们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其重要的理解机制,同时也是其构式义的生成机制。认知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维系为变异构式“X12X2”在汉语系统中的使用提供了合理化与合法化依据。通过对变异构式“X12X2”在汉语系统中使用情况的具体考察,我们对其处于有序状态的变异阶段进行了论证,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对其发展为语言规范持乐观态度。这启发了我们关于语言规范的新思考:一般的缩略中,实义优先,而变异缩略则可以音形突破,在判断缩略是否合乎语言规范时可遵循“语用优先,经济为大”的思路;语音关联为词义结构实现动态发展提供了另一条出路;官方“特权”在语言规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思考可以为之后的语言规范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王灵芝[5](2017)在《《2013汉语新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词语的不断涌现,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和出版的成果颇多。随着语言的发展,新词语不断产生的同时,又不断地消亡,以年为单位编纂的新词语词典,能比较完整地保存这些语料,也能反映当年的一些语言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状况。本文选用商务印书馆于2014年出版的《2013汉语新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与分析、比较和统计的方法,主要对词典收词、释义和例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以后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新词语进行界定,综述前人研究成果,说明本文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一章是对《2013汉语新词语》的概述。介绍了词典出版背景和基本情况。第二章从时间的角度讨论《2013汉语新词语》的收词。探讨了收词滞后的现象,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与《汉语新词新语年编》比较讨论未收词条。第三章以语义透明度来讨论《2013汉语新词语》的收词。初步提出将语义透明度作为新词语词典收词的一个标准,从语素角度和结构角度分析新词语透明度,评价词典的收词。第四章是探讨《2013汉语新词语》的词性标注和释义。评价了词典的词性标注,并分别从词语释义一致性和以透明度作为原则两个方面来评价词典的释义。第五章探讨了例证的成就与不足。选排例证的成就主要有来源可信、功能明显和编排科学三个方面;部分例证也存在有与释义、词目不符,选择错误以及使用孤证等不足之处。

张建伟[6](2014)在《英语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应用性特征的增强,科技词语的概念化需要在“反映科技事物的因果关联或致使关系”与“顺应科技产品受众的认知水平”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科学的发展、概念解释方式的变化以及行业规约导致了科技词语的概念化似乎不具备基本模式。科技词语概念解释基本模式的缺失有悖于科技是个范畴的事实。科技词语的前贤研究缺乏系统性。第一,前贤研究发现了科技词语存在主观性、客观性、领域普遍性和领域特异性现象,但并未解释这些现象如何共存并互动于科技词语。第二,前贤研究发现了科技词语与社会文化规约、体硕经验及认知方式等因素存在关联,但未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共存并互动于科技词语。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研究考察了属性信息的识别和命名过程,也考察了词语语义的认知过程,但未认识到两个过程是科技词语的认知连续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发现科技词语的概念解释是否具有既有解释力又有扩展性的基本模式,就必须系统考察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现象。系统考察就是既要考察科技词语的类型特征,又要考察科技词语的认知基础;既要考察社会文化规约、体硕经验、认知方式等因素如何互动,又要考察社会文化规约、体硕经验、认知方式等因素的互动是否具有规律性;既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深层认知机制,又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表层演绎模式;既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自身特点,又要考察科技词语概念化的普遍认知规律。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以机电英语词语为例证,探析英语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现象,旨在发现科技词语概念化的特点,揭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过程及机制,并提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本研究有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科技词语的自身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的认知基础是什么?第二,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具有什么特点?这个过程的认知机制是什么?第三,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本研究有三个研究假设。第一,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具有不同于普通词语概念化的特点。第二,因果关系制约科技词语的认知加工活动。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反映了人类的基本认知倾向,具有基本认知规律。在本研究中,我们围绕科技词语与科技术语及普通词语的关联,紧扣原型效应和致使关系,着眼科技词语的认知特征,从科技概念的词汇化和科技词语的语义建构两个过程着手,探析科技词语概念化过程的特点和认知机制,并提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本研究分四个步骤展开。首先,我们梳理前贤的相关研究,发现已有相关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我们探析科技词语的基本特征。本部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技词语与科技术语及普通词语有何关联。二是科技词语有何自身特点。三是科技词语的认知基础是什么。然后,我们探讨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及其机制。本部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技词语概念化有何基本特点。二是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有何特点。三是科技词语概念化过程的认知机制是什么。最后,我们探析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模式。本部分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目的是什么。二是科技词语概念化涉及何种因素。三是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本研究主要运用基于文献和语料分析的归纳与演绎法,并辅之以历时和共时研究。本研究的语料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英汉科技大辞典》(吴光华1998)。二是www.wordspy.com(2008年5月)。三是我们收集的近40万字的机电企业的技术资料。本研究以机电业(Mechatronics)的英语词语为主要例证。一是因为机电业具备了作为科技范畴原型成员的基本特征。二是机电词语既包含了清晰的决定性特征和明显的原型效应,又充分体现了决定性特征与原型效应的有机互动。机电英语词语有助于揭示科技词语概念化的特征,发现原型效应和致使关系如何互动并作用于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本研究回答了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第一,科技词语既有普通词语的特点,又有自身特点;科技词语的认知具有基于应用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和基于体验的哲学基础。第二,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是一个由科技概念的词汇化和科技词语的语义建构两个过程构成的认知连续体;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是语义重建驱动下的动态组合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式的过程;该过程具有科技语境下词语的动态概念化机制。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模式是致使关系驱动下的原型效应模式;“三通路”模型是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型;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既有自身特点,又有普遍认知规律。本研究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具有不同于普通词语概念化的特点。第二,因果关系制约着科技词语的认知加工活动。第三,科技词语的概念化反映了人类的基本认知倾向和基本认知规律。本研究有三个主要创新。第一,本研究论证了科技词语的自身特点。第二,本研究发现了科技词语概念化过程的认知机制。第三,本研究提出了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语言学的内涵。本研究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本研究支撑了概念化主张的解释力,并丰富了概念化研究的内容。第二,本研究突出了客观现实、尤其是因果关系的作用。第三,本研究提出了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第四,本研究支撑了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以及意象图式理论在科技词语中的解释力。

于鹏亮[7](2014)在《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网络流行语从诞生初始不为大众理解,到如今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众多社会事件中影响了公共舆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出中国互联网变革的轨迹,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对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的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梳理,不仅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记录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以1994年作为研究起点,首先从技术变迁、载体变迁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进程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期(1994年——2002年),发展期(2003年——2007年)和高涨期(2008年——2013年)。萌芽期是流行语孕育、启蒙和初步娱乐化的阶段;发展期流行语注重网络交际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高涨期流行语舆论监督功能凸显,呈现多元共生态势。其次,从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考察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归纳其流行性特征;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以及全媒体环境下它与大众文化的交互关系。本研究在整合学术界已有研究范式长处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力图实现史料梳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出于纵向比较的需要和网络流行语语汇史的完整性考虑,本文将互联网发展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对网络流行语的变迁进行整体观照。创新点在于首次对中国网络流行语发生、发展的二十年历程进行全程式、全景式的记录,并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网络流行语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突破了以往以某一个、某一类或者某一年度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从历时性和载体变迁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作了系统描述,具有一定的先行探索意义。

白鑫[8](2013)在《论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策略 ——以201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文中提出政治类文献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政治性、文化性强。由于文体比较严肃,对翻译的忠实度要求较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类文献的翻译活动也越来越多。笔者发现在此类文献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新提法层出不穷,而这类词汇的翻译得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交流效果,所以本文以山西省地方政府报告的翻译实践为例探讨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技巧。此前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研究,但是大多比较零散,对此类文献翻译的研究不够系统化,本研究是就此方面的一次尝试性努力。研究的待译文本选自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君于2012年1月11日在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是人民政府2011年各项工作的回顾和2012年新的计划的展望。论文主体部分由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总结四部分构成。任务描述部分介绍了任务背景、意义及结构;任务过程分别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的校对修改进行描述;案例分析部分笔者将本论文要研究的中国特色用语分为四大类,并结合翻译实践和相关翻译理论找出翻译方法;最后一章实践总结对整个过程得出一些经验方法,供日后翻译参考。

谌莉文[9](2011)在《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从概念整合认知视角研究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原则及其认知运作机制。在此项研究中,口译思维过程指口译发生时的后台认知,聚焦正式会议交替传译(以下统称口译)所涉及的译员大脑思维的心智运作;意义协商亦称概念化协同运作,指口译心智运作的特殊意义构建,表征为涉及一系列复杂输入维度的概念整合思维。研究试图说明,通过意义协商机制运作,译员将动态感知的语言信息和交际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经验信息不断进行在线整合,获得一连串思维顿悟。截至目前,大多数针对口译思维过程的研究(如信息加工、脑神经、认知心理等)都是围绕口译程序的串行加工进行反复论证,而对于语言信息处理、记忆分析以及意图实现之间的概念接口与概念化方式尚缺乏系统描写,口译思维过程所蕴含的认知本质扑朔迷离。本研究以系统科学的自组织运动机理为整体观照,以Fauconnier&Turner(Fauconnier 1997;Fauconnier &Turner 1996,2002)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中描述言语交际的相关原理,采用理论模式探讨与实据论证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口译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的概念化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围绕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口译思维过程认知模式。基本理论假设是,口译思维过程通过体现人类高度复杂经验认知的概念化系统得到表征,其心智运作绝不是简单和笼统的输入——输出机制,而是以动态、开放、立体的思维主体意义协商运作为核心机制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构建,体现为独特的概念整合思维流程,并通过三阶合成运作得到模式表征。口译思维流程以心智空间为基本认知单位,涉及源语空间、感知空间、关联空间、语境空间、理解空间、记忆空间和译语空间的概念合成运作,输入维度涵盖语言、交际和经验三类相互关联的范畴层级,通过空间意义协商,不断进行合成运作,在合成空间出现一系列概念突显。意义协商机制体现为包括从源语表征空间到译语表征空间之间的前知识突显、双重语境连通和主体性对话互动等概念化方式。意义协商贯穿于口译思维理解、口译思维推进和口译思维重构等程序,通过不断出现的新生结构,实现口译认知交际的言效契合。研究旨在揭示系统与要素以及各范畴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具有解释性及可操作性的口译思维过程认知模式,并从概念层面把握口译意义协商认知运作的思维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沿用Setton(1999)所提倡的多元定性研究路线,既包括自下而上的理论探讨,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实证分析。理论探讨以内省法为主导,借鉴现代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现场会议口译语料进行观察分析,构建体现口译概念整合思维的意义协商模式。为进一步说明模式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以定量数据为主、定性分析为辅,采用实验法和调查法进行多方位举证;通过变量赋值与研究对象的范畴分类,科学量化关涉语言与思维操作的相关变量;最后分析各变量在口译概念整合不同阶段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不同变化,获得对译员相关概念化能力的综合评价。主要发现如下:首先,口译思维后台认知并非体现由源语到译入语的简单映射,而是表征为认知主体不断进行概念整合的意义协商,涉及一系列概念化运作,既包括认知过程,也包括认知结果。语言结构的解码与编码的实质在于具有不同思维模式与个性化特征的概念范畴的在线交流与合作,促发来自不同心智空间的参与要素不断进行概念合成运作,以获得认知效用最大化。其次,口译思维过程中,能力取决于大脑对概念框架的组构,综合体现为建立在许多子系统基础上的意义协商运作。因此,口译认知能力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涉及一系列概念化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之间互为关联、互为激活的概念整合。第三,意义协商既是统领口译各项概念化运作的认知机制,也是区别系统内部概念化类型的态度尺度。口译概念整合包含无数发展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是通过上一层级的概念化运作获得概念突显,相关的子系统又通过进一步概念化运作,作为输入成分进入新的合成运作。第四,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机制活跃于概念整合系统思维网络,体现出不同类型的认知取向,主要归属于简单合成与复杂合成两大类。该项研究是针对口译心智运作的概念化本质所进行的系统尝试,力求做到理论推陈出新、论证细致严密。如提出前知识突显假说,说明前知识突显是意义协商的概念化表征,存在于口译概念整合的任何阶段,体现出贯穿口译思维过程的前知识结构动态发展观,澄清了口译界广为承认但缺乏明晰的前知识运作本质;提出双重语境连通假说,论证了口译概念化认知中在场与不在场概念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口译语境是一个伴随口译思维进程而变化发展的意义构建概念化实质,为进一步认识言语交际中的语境概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提出言效契合假说,通过重新解读口译思维过程的主体间性,将不同认知主体的互动融通视作形成空间关联的重要理据,口译言语行为认知通过围绕意义协商空间运作的概念整合思维模式得到合理化解释;最后,在可行性实证研究中,采用变量赋值和范畴分类方法,对一些相对模糊的认知概念进行标准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数据验证的效度。通过系统论证,解决了口译思维过程探讨中一些长久以来未曾得到明确解答和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该研究亦可为进一步揭示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注意、记忆等微观认知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

叶续俊[10](2010)在《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残疾人教育。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约有8296万残疾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视力残障者有1233万人,约占残疾人总人口的14.86%。盲人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落后于普通人教育,如盲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入学率低、就业困难等。究其原因,除了视觉障碍、盲人行动不便以外,主要是由于盲人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师资力量匮乏。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出现,对教育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改善盲人教育提供了契机。网络具有良好的跨时空、资源共享和通信能力,能够解决盲人行动不便和盲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为盲人教育提供良好的辅助工具。网络不仅能够跨跃时空的限制,让盲人足不出户就能够方便地接受教育,还能够为盲人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满足盲人的学习需要。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为盲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途径。那么,如何才能让盲人接受网络教育呢?除了必要的心理辅导以外,还需要为盲人提供特殊的网络学习平台——盲人无障碍学习网站。近几年我国无障碍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法律法规到技术标准都在逐步改进和完善。所谓无障碍是指在某个环境中主体人的行为和活动不受限制和干扰,这里的环境既可以指物理环境(例如城市公共设施),也可以指虚拟环境(例如网络环境)。无障碍网站是指具有这种无障碍特性的网站,即能够被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访问的网站。当然这是种理想状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访问网站。盲人无障碍学习网站除了应具有这种特性之外,还需要有针对盲人视觉障碍的特殊设计,即语音合成和快捷控制等。为了实践这一理念,笔者综合分析了目前无障碍学习网站的现状和盲人学习的特点,参照我国无障碍网站设计的技术要求,设计实现了针对盲人网络学习的盲人学习网站,使盲人也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主要是按照我国无障碍设计技术标准进行,为了满足盲人学习的需要,笔者设计实现了网站的语音朗读和快捷控制等功能,盲人学习者只要借助快捷键就可以轻松地对网站进行操作、浏览网页、听网页上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无障碍学习网站的独特之处,它能够方便盲人的学习,让更多的盲人接受教育,从而最终改善盲人受教育状况。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它的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和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说明盲人学习网站等相关概念,并对盲人学习网站的作用和功能进行解说;第三章详细讨论了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依据,包括理论基础、技术依据和现实依据等;第四章根据前面的设计依据对盲人学习网站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了盲人学习网站的需要和需要实现的目标,再根据需要对网站的总体结构、交互、导航和语音等进行了设计;第五章结合前两章的设计,开发盲人学习网站系统;第六章对设计实现的盲人学习网站进行测试,包括机器测试和人工测评,然后再根据测试对系统进行评价修改,以完善其功能。第七章总结全文,提出了对盲人网络教育发展的建议并预测了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二、电信英语及其缩略语解释(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英语及其缩略语解释(六)(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缩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汉语缩略语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缩略语概述
    第一节 汉语缩略语的内涵及其范围确定
        一、缩略语的内涵
        二、缩略语范围的确定
    第二节 汉语缩略语的分类与特征
        一、汉语缩略语的分类
        (一)从缩略后新形式的性质角度划分
        (二)从词语缩略方法的角度划分
        (三)从语义所指内容的角度划分
        (四)从语言和言语的角度划分
        二、汉语缩略语的特征
        (一)汉语缩略语整体上双音节占优势
        (二)汉语缩略语的构成方式是汉语特有的
        (三)汉语缩略语的形式和意义是间接反映关系
        (四)汉语缩略语内部层级性明显
    第三节 汉语缩略语的构造规律和生成理据
        一、汉语缩略语的构造规律
        (一)压缩法构造的汉语缩略语
        (二)简略法构造的汉语缩略语
        (三)统括法构造的汉语缩略语
        二、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理据
        (一)语义对称分布原则
        (二)取首原则
        (三)避歧原则
    第四节 缩略语的规范问题
        一、汉语缩略语的一系列不规范现象
        (一)生造汉语缩略语
        (二)一个固定说法存在多种缩略形式
        (三)汉语缩略语的滥用
        二、汉语缩略语规范标准
        (一)自身规范层面
        (二)使用规范层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语缩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统计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一、《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二、《新HSK词汇大纲》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三、《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一、依据阶段水平与教学课型的统计分析
        二、依据缩略语构造方法的统计分析
        三、依据缩略语位置分布的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缩略语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一、调目的和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习水平统计分析
        一、来华留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二、来华留学生汉语缩略语学习水平统计分析
    第三节 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缩略语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分析
        一、个体因素
        (一)语言敏感
        (二)学习方式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态度
        (五)学习动机
        (六)个体特征
        二、外部因素
        (一)社会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环境
    第四节 调查结果讨论与总结
        一、汉语课堂应适当引入汉语缩略语的教学内容
        二、作为教学项目的缩略语须严格筛选
        三、缩略语教学要形成课堂讲练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汉语缩略语课堂教学探索
    第一节 对外汉语缩略语教学特点
        一、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二、教学的阶段性和层级性
        三、对语境的高依赖性
        四、规则使用局限于语言解码
    第二节 对外汉语缩略语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一)重点讲授典型的汉语缩略语
        (二)重点讲授主要构造方式
        (三)重点培养汉语缩略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难点
        (一)汉语缩略语自身因素
        (二)教学环境因素
    第三节 对外汉语缩略语教学原则
        一、技能性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三、阶段性原则
        四、针对性原则
    第四节 改进汉语缩略语教学的策略
        一、教的方面
        (一)对外汉语教学大纲要增设汉语缩略语的教学要求
        (二)对外汉语课程设置要体现汉语缩略语教学目标
        (三)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要增加汉语缩略语的注释和练习
        (四)对外汉语教师要努力提高汉语缩略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汉语缩略语词典编纂要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结合
        二、学的方面
        (一)重视汉语缩略语作用,树立良好学习态度
        (二)扩充词汇量,培养语言敏感度
        (三)丰富学习渠道,采取正确学习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2016年美国消费者固定宽带性能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1.2 翻译文本的分析
    1.3 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专业术语的处理
        3.1.2 机构名称的处理
        3.1.3 半专业术语的处理
    3.2 句法层面
        3.2.1 被动句的处理
        3.2.2 复合句的处理
        3.2.3 句内和句际逻辑关系的处理
    3.3 图表层面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经验与体会
    4.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翻译原文及译文
    附录二 术语表
致谢

(3)论汉英同传中汉语缩略语对译员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本章概述
    2.2 汉语缩略语
        2.2.1 缩略语的定义
        2.2.2 汉语缩略语的分类及特点
        2.2.3 汉语缩略语翻译研究
    2.3 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
        2.3.1 精力分配模型的简介
        2.3.2 问题触发因素
        2.3.3 连续失误
3 实证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过程和方法
    3.3 实验假设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1 定量分析
        4.1.1 受试者整体表现评估
        4.1.2 连续失误与翻译策略分析
    4.2 定性分析
        4.2.1 缩合语和节略语
        4.2.2 数括语
        4.2.3 段落分析
5 访谈结果与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用稿
附录2 受试者译文转录稿
附录3 受试者整体表现表
附录4 连续失误分析
附录5 访谈整理稿

(4)变异构式“X12X2”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和理论基础
        1.1.1 问题缘起
        1.1.2 理论基础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变异相关研究
        1.2.2 构式语法相关研究
        1.2.3 认知语用相关研究
    1.3 变异构式“X_12X_2”的界定
        1.3.1 “X_12X_2”结构作为构式的鉴定
        1.3.2 变异理论对“X_12X_2”构式的鉴定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2章 变异构式“X_12X_2”的产生与扩张
    2.1 变异构式“X_12X_2”的产生
        2.1.1 产生过程
        2.1.1.1 概念的产生
        2.1.1.2 “X_12X_2”形式的固化
        2.1.2 产生原因
        2.1.2.1 社会时代特征的影响
        2.1.2.2 英语词形特征的影响
    2.2 变异构式“X_12X_2”的扩张
        2.2.1 构式内扩张
        2.2.2 使用群体扩张
    2.3 小结
第3章 变异构式“X_12X_2”的语用功能及制约
    3.1 变异构式“X_12X_2”的语用功能
        3.1.1 突显功能
        3.1.1.1 形式突显
        3.1.1.2 信息突显
        3.1.2 传播功能
        3.1.2.1 传播信息
        3.1.2.2 传播文化
        3.1.3 交际功能
        3.1.3.1 无歧交际
        3.1.3.2 最简交际
    3.2 变异构式“X_12X_2”的语用制约
        3.2.1 前提关系的制约
        3.2.1.1 语义前提
        3.2.1.2 语用前提
        3.2.2 合作原则的制约
        3.2.2.1 合作原则的遵守
        3.2.2.2 合作原则的违反
    3.3 小结
第4章 变异构式“X_12X_2”的认知解释
    4.1 变异构式“X_12X_2”的理解与生成机制
        4.1.1 概念隐喻和转喻
        4.1.1.1 概念隐喻
        4.1.1.2 概念转喻
        4.1.2 认知语境和语义整合
        4.1.2.1 认知语境
        4.1.2.2 语义整合
    4.2 认知意识形态的构建
        4.2.1 意识形态与认知
        4.2.1.1 意识形态概说
        4.2.1.2 人的认知与意识形态的自然化
        4.2.2 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与维系
        4.2.2.1 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
        4.2.2.2 主流新闻媒介语言对语言意识形态的控制与维系
    4.3 小结
第5章 变异构式“X_12X_2”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及规范
    5.1 变异构式“X_12X_2”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5.1.1 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
        5.1.2 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
    5.2 语言规范性思考
        5.2.1 语言规范观
        5.2.2 语言规范新思考
        5.2.2.1 语用优先
        5.2.2.2 语音关联
        5.2.2.3 官方“特权”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2013汉语新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编年新词语词典简介
        二、《2013 汉语新词语》
        三、年度新词语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2013 汉语新词语》的概述
    第一节 《2013 汉语新词语》的出版背景
    第二节 《2013 汉语新词语》的基本情况
        一、目录
        二、前言
        三、凡例以及执行细则分析
        四、正文
        五、附录
第二章 时间范围与《2013 汉语新词语》收词
    第一节 收词滞后
        一、晚收词条
        二、未标词条
    第二节 未收词条
        一、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对比
        二、与《汉语新词新语年编 2011-2013》对比
第三章 语义透明度与《2013 汉语新词语》收词
    第一节 什么是语义透明度
        一、语义透明度的定义
        二、语义透明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语义透明度分析角度
        一、从语素角度分析语义透明度
        二、从结构角度分析语义透明度
    第三节 语义透明度与收词评价
        一、《2013 汉语新词语》收词语义透明度等级分类
        二、从语义透明度评价收词
第四章 《2013 汉语新词语》词性标注与释义
    第一节 词性标注
        一、词和短语的区分标准
        二、词性标注的评价
    第二节 词语释义的一致问题
        一、释义的方式
        二、释义方式一致的评价
    第三节 透明度原则释义
        一、语义透明度作为释义原则
        二、语义透明度原则评价释义
第五章 《2013 汉语新词语》例证
    第一节 选排例证的成就
        一、例证来源可信
        二、例证功能明显
        三、例证编排科学
    第二节 选排例证的不足
        一、例证与释义不符
        二、例证与词目不符
        三、例证选择错误
        四、孤证可信度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英语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词语概念解释的两难选择
        1.1.2 科技词语概念解释基本模式的缺失
        1.1.3 科技词语概念解释基本模式的存在理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科技词语研究的分歧
        2.1.1 科技词语的客观性
        2.1.2 科技词语的主观性
        2.1.3 科技词语研究的成就与缺陷
    2.2 科技词语概念化研究的发展
        2.2.1 科技词语概念化研究的主要类型
        2.2.2 概念化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原型范畴理论
        3.1.1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
        3.1.2 原型范畴理论的运作
    3.2 意象图式理论
        3.2.1 意象图式理论的基本观点
        3.2.2 意象图式理论的运作
    3.3 概念隐喻理论
        3.3.1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3.2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作
    3.4 概念转喻理论
        3.4.1 概念转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4.2 概念转喻理论的运作
    3.5 诸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3.5.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5.2 理论框架在研究中的运用
    3.6 小结
第四章 科技词语的基本特征
    4.1 科技词语的类型特征
        4.1.1 科技词语与科技术语的关联
        4.1.2 科技词语与普通词语的关联
        4.1.3 科技词语的分类
    4.2 科技词语的语义特征
        4.2.1 语义的单一性
        4.2.2 语义范畴的稳定性
        4.2.3 词语的家族性
        4.2.4 词语搭配的顺序性
    4.3 科技词语的认知基础
        4.3.1 基于应用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4.3.2 基于体验的哲学基础
    4.4 小结
第五章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过程及机制
    5.1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特点
        5.1.1 不对称的概念化主体
        5.1.2 对称的概念化结果
    5.2 科技词语的概念化过程
        5.2.1 科技概念的词汇化
        5.2.2 科技词语的语义建构
    5.3 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机制
        5.3.1 科技词语词语意义的选择与溶合
        5.3.2 科技词语的动态概念化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科技词语的概念化模式
    6.1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目的
        6.1.1 具体化图式意义
        6.1.2 明确化决定性特征
    6.2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作用因素
        6.2.1 社会文化规约
        6.2.2 互动方式
        6.2.3 认知经济性
        6.2.4 科技事物的不连贯性
        6.2.5 致使关系
    6.3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基本模式
        6.3.1 科技词语概念化的常见模式
        6.3.2 基于致使关系的原型效应模式
        6.3.3 基本模型的解释力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内容
    7.2 发现与贡献
    7.3 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流行语
        1.3.2 网络与网络媒体
        1.3.3 网络语言
        1.3.4 网络流行语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
        1.4.1.1 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综述
        1.4.1.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4.2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1.4.2.1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及特征
        1.4.2.2 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研究范式
    1.5 语料来源及选取标准
    1.6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主要内容
        1.6.2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网络流行语萌芽期的研究(1994年——2002年)
    2.1 互联网的兴起与互联网进入中国
        2.1.1 互联网的诞生及兴起
        2.1.2 互联网在中国的引入及初期发展
    2.2 BBS的发展历程及初期网民的特征
        2.2.1 BBS的发展历程
        2.2.1.1 BBS的起源
        2.2.1.2 BBS在中国的发展
        2.2.2 初期网络流行语使用者的特征
    2.3 早期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及发展
        2.3.1 启蒙阶段(1994年-1999年)
        2.3.2 普及阶段(2000年-2001年)
        2.3.3 娱乐化阶段(2002年)
3 网络流行语发展期的研究(2003年——2007年)
    3.1 中国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
        3.1.1 传播技术的革新带动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3.1.2 2003——2007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3.2 博客的发展历程与Web2.0 时代的到来
        3.2.1 博客的发展历程
        3.2.1.1 博客的起源
        3.2.1.2 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3.2.2 Web2.0 时代的到来
    3.3 发展期网络流行语的进展历程概述
        3.3.1 源于社会生活,干预社会现实(2003年-2004年)
        3.3.2 网络交际与全民娱乐化(2005年-2006年)
        3.3.2.1 文娱类网络流行语
        3.3.2.2 网络恶搞产生的流行语
        3.3.3 广泛参与公共生活,网民自创流行语热情高涨(2007年)
        3.3.3.1 公共生活类网络流行语
        3.3.3.2 网民自创类网络流行语
4 网络流行语高涨期的研究(2008年——2013年)
    4.1 中国互联网持续快速向前发展
        4.1.1 中国互联网由“广度”向“深度”发展
        4.1.2 2008——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概述
    4.2 微博的发展以及微博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4.2.1 微博的起源
        4.2.2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4.2.3 微博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4.2.3.1 微博重构了新闻的生产传播机制
        4.2.3.2 微博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公共舆论
    4.3 高涨期网络流行语的进展历程
        4.3.1 转折期(2008年)
        4.3.1.1 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
        4.3.1.2 公权力、公信力监督中的网络流行语
        4.3.2 高潮期(2009年—2010年)
        4.3.2.1 微博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达到顶峰
        4.3.2.2 各类流行语全面发展,草根精神彰显
        4.3.3 平稳发展期(2011年—2013年)
        4.3.3.1 网络舆情中的流行语
        4.3.3.2 各类网络“流行体”蓬勃发展
        4.3.3.3 网络流行语生活化特征显着
5 网络流行语语言学层面解析
    5.1 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5.2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性特征归纳
        5.2.1 内容的新颖性及形式的创新性
        5.2.2 形象性与幽默性
6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分析
    6.1 网络流行语的“5W”层面解析
        6.1.1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与受众分析
        6.1.2 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分析
        6.1.3 网络流行语的媒介分析
        6.1.4 网络流行语的效应探究
    6.2 网络流行语传播动力的复合因素
        6.2.1 传播的眼球经济
        6.2.2 媒介融合的互动效应
7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7.1 语言与社会文化
    7.2 大众文化理论
    7.3 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7.3.1 抵制性
        7.3.2 标准化与伪个性化
        7.3.3 作为社会的黏合剂
8 结语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论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策略 ——以201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前期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待译本特点及中国特色用语简介
    3.2 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对策
        3.2.1 直译
        3.2.1.1 保留形式+逐字翻译
        3.2.1.2 保留形式+原文释义
        3.2.2 直译+意译
        3.2.2.1 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
        3.2.2.2 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
        3.2.2.3 先分解后合成语法变形
        3.2.3 意译
        3.2.3.1 删除数字还原所指
        3.2.3.2 专有名词补译法
        3.2.3.3 词性转换法
第四章 实践总结
附录 汉语原文+英语译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图形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译系统研究的瓶颈
    1.2 口译心智活动与概念整合思维
    1.3 问题的聚焦及基本假设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框架布局
第二章 口译思维过程研究概况
    2.1 引言
    2.2 国内外口译思维过程研究回顾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小结
    2.3 口译思维过程模式研究
        2.3.1 翻译描写模式
        2.3.2 多任务处理模式
        2.3.3 多元运作模式
        2.3.4 小结
    2.4 口译思维过程模式研究方法论
        2.4.1 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2.4.2 本研究的解决办法
    2.5 结语
第三章 口译思维过程的概念体系
    3.1 引言
    3.2 口译思维过程的语言观
        3.2.1 开放系统视角的语言游戏
        3.2.2 口译思维过程参与规则
    3.3 口译思维过程的心智观
        3.3.1 心智与概念
        3.3.2 口译思维过程的主体间性
        3.3.3 关联与口译
    3.4 口译思维过程的整合观
        3.4.1 渗透于人类心智体验的概念整合
        3.4.2 概念整合理论对解释口译思维过程的不足
        3.4.3 口译概念整合思维
    3.5 结语
第四章 认知流程及其操纵表征
    4.1 引言
    4.2 口译概念整合中的意义协商
        4.2.1 概念整合:组构、压缩、优化
        4.2.2 意义协商原则
    4.3 口译认知流程的基本单位及其成分表征
        4.3.1 源语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2 感知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3 关联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4 语境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5 理解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6 记忆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7 译入语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4 口译概念化网络的输入维度
        4.4.1 语言维度
        4.4.2 交际维度
        4.4.3 经验维度
    4.5 结语
第五章 模式推导
    5.1 引言
    5.2 口译思维过程的系统运动机理
        5.2.1 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
        5.2.2 口译概念整合自组织运动
    5.3 口译认知运作的模式表征
        5.3.1 系统指导原则
        5.3.2 三阶合成模式
    5.4 基本理论假说
        5.4.1 前知识突显假说
        5.4.2 双重语境连通假说
        5.4.3 言效契合假说
    5.5 研究问题与初步预测
    5.6 结语
第六章 考察设计及变量赋值
    6.1 引言
    6.2 研究样本选择
        6.2.1 受试人员
        6.2.2 考察材料
    6.3 数据采集过程
        6.3.1 准备工作
        6.3.2 录音、访谈及问卷调查
        6.3.3 录音转写及样本标注
    6.4 假设、数据处理及变量描写
        6.4.1 假设形成
        6.4.2 数据处理
        6.4.3 变量描述
    6.5 变量赋值及假设检验
        6.5.1 变量赋值
        6.5.2 假设检验
    6.6 结语
第七章 意义协商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1 引言
    7.2 赋值结果以及样本的概念化分类
        7.2.1 对数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7.2.2 描述性特征与范畴类型
    7.3 前知识突显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3.1 信息实现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7.3.2 对假设1和假设2的讨论
    7.4 语境构建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4.1 环境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7.4.2 对假设3和假设4的讨论
    7.5 主体间性运作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5.1 策略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7.5.2 对假设5和假设6的检验
    7.6 检验结果小结
第八章 结果阐释:架构、方式与类型取向
    8.1 引言
    8.2 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构建
        8.2.1 对总体架构的论证
        8.2.2 口译思维过程的制约原则
    8.3 考察结果对口译概念整合思维的解释力
        8.3.1 结构要素与概念化运作
        8.3.2 功能要素与概念化运作
    8.4 认知分类:讨论与启示
    8.5 结语
第九章 总结
    9.1 本研究的主要内涵陈述及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9.2.1 理论意义
        9.2.2 实践意义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
    9.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口译实验部分源语文本
    附录2 口译实验部分录音转写样本
    附录3 环境访谈结果录入表例
    附录4 主体性策略调查表
    附录5 国内口译研究文献数据统计
Summary

(10)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2.1 创造新型盲人学习环境,满足盲人网络学习需要
        1.2.2 推广信息无障碍理念,促进残疾人教育发展
    1.3 研究内容
        1.3.1 整理分析盲人学习网站设计依据和原则
        1.3.2 分析盲人学习的特点及其对网站开发的启示
        1.3.3 设计开发盲人无障碍学习网站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评价研究法
2 盲人学习网站概述
    2.1 盲人学习网站及相关概念界定
        2.1.1 盲人界定
        2.1.2 盲人学习网站概述
        2.1.2.1 盲人学习网站概念
        2.1.2.2 盲人学习网站的作用和功能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我国研究现状
3 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基础
    3.1 盲人学习网站的理论依据
        3.1.1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3.1.2 全纳教育理论
        3.1.3 全民教育理论
        3.1.4 终身教育理论
        3.1.5 通用设计理念
    3.2 盲人学习网站的现实依据
        3.2.1 感知活动特点
        3.2.2 语言和思维特点
        3.2.3 个性特点
    3.3 盲人学习网站的技术依据
        3.3.1 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
        3.3.2 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设计评级测试方法
4 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
    4.1 盲人学习网站的系统分析
        4.1.1 需求分析
        4.1.2 实现目标
    4.2 盲人学习网站的系统设计
        4.2.1 总体结构设计
        4.2.2 人机交互设计
        4.2.3 导航设计
        4.2.4 语音化设计
5 盲人学习网站的开发
    5.1 网站开发技术
        5.1.1 静态网页技术
        5.1.2 数据库技术
        5.1.3 动态网页技术
    5.2 开发环境及工具
        5.2.1 网站开发环境
        5.2.2 网站开发工具
    5.3 盲人学习网站的实现
        5.3.1 前期准备
        5.3.2 网页的开发
        5.3.3 关键技术的实现
        5.3.4 网站调试
6 盲人学习网站的评价修改
    6.1 工具测量
        6.1.1 测量工具
        6.1.2 检测内容
        6.1.3 检测结果
    6.2 人工测量
    6.3 分析和修改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研究的主要内容
        7.1.2 主要成果及创新
        7.1.3 研究的不足
    7.2 未来的研究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录
    附录1 盲人学习网站机器检测结果
    附录2 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节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电信英语及其缩略语解释(六)(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缩略语研究[D]. 邵先强.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2016年美国消费者固定宽带性能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丁凌. 湘潭大学, 2018(02)
  • [3]论汉英同传中汉语缩略语对译员的影响和应对策略[D]. 付予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1)
  • [4]变异构式“X12X2”的认知语用研究[D]. 王萌萌. 湖南大学, 2018(02)
  • [5]《2013汉语新词语》研究[D]. 王灵芝. 西华师范大学, 2017(02)
  • [6]英语科技词语的概念化研究[D]. 张建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7]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D]. 于鹏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1)
  • [8]论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策略 ——以201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D]. 白鑫. 山西大学, 2013(01)
  • [9]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 谌莉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 [10]盲人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叶续俊.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电信英语及其缩略语解读(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