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韩国学的现状与趋势

当代中国韩国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当代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谢飞[1](2020)在《鞠守镐舞蹈艺术论》文中研究说明鞠守镐是韩国传统舞巨匠、无形文化财传授者,更是重构民族形式、融通东西文化的创作者。纵观鞠守镐近五十载的舞蹈艺术历程,他都在反复叩问并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使韩国舞蹈世界化。在此过程中,他势必面对何看待与处理新/旧、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特殊/普遍、东方/西方的关系问题。这也是亚洲艺术家所共同面对的艺术课题,所共同遭遇的“艺术命运”。鞠守镐不仅对上述问题有着深刻的个人思索,也在世界舞台上有着大量成功实践。其舞蹈创作的历程与方法、经验与原理,能够为中国艺术工作者提供一定启示。本文作为对鞠守镐的个案研究,从舞蹈艺术道路、舞蹈艺术观念、舞蹈创作特征与舞蹈表演特征四个方面对他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抓住鞠守镐的“个人同一性”——“跳着韩国舞蹈去见全世界的人”。这句话不只是他的个人具体经验与特殊契机的表述,更可在总体上揭呈鞠守镐的艺术实践历程,呈示其艺术思想道路的整体图景,蕴含其创作与表演的独特之法。通过对其“个人同一性”的把握,进一步揭示这一典型个案中寄寓的普遍启示。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考察鞠守镐的舞蹈艺术道路(1948至今)。首先,讲述鞠守镐的幼年经历、求学情况及艺术入门过程(1948-1973),并指出该阶段的因缘际遇与他后来思想形成与舞蹈创作的联系。其次,揭示鞠守镐艺术活动历程和各时期特征。关于其正式从艺道路,可划分为时间上有所交叠的两个阶段:一是作为演员(舞者)的阶段(1973-1985);二是作为编导(创作者)的阶段(1983至今)。而创作阶段又分为三期:第一期(1983-1990)特点是“大地情怀”,追求民俗性与本土性。第二期(1991-2000)特点是“历史化”与“世界化”双向探索。第三期(2000至今)特点是“从心”的自由与自然。第二章,探讨鞠守镐的舞蹈艺术观念,揭示其思想的整体图景。该图景包括三个面向:一是“在地根植”,主张舞蹈是根植于故土人世的舞动;二是“灵根重塑”,主张对传统的“历史化寻根”与“创作化再造”;三是“遭遇世界”,主张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他的思想突破了过去与未来、独特与普遍、民族与世界的二元对立结构。第三章,分析鞠守镐的舞蹈创作特征。首先,本文指明鞠守镐舞蹈创作中存在三个轴心,即民俗性、历史性与世界性。纵观其舞蹈创作历程,他的创作经历了一次嬗变,形成了三个轴心,即由1980年代的“民俗性”转向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性”与“世界性”。1980年代,鞠守镐深受农乐艺术与巫俗文化影响,作品具有较强的民俗性,具有浓郁的“大地情怀”。1990年代以来,其创作兼具开放性与内聚力,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方面向历史探索,发掘古代历史素材中的舞蹈资源,并将这些素材进行再创作;另一方面向世界开放,在民族视域与世界视域的互动中构造韩国舞蹈新形态,提升民族舞蹈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其次,提炼鞠守镐舞蹈创作的两个倾向,即“折中性”与“综合性”。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尝试在韩国文化(延伸说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之间完成一种“舞蹈美学折中主义”,即一种将不同美学风格与舞蹈语言混合的实验。鞠守镐追求剧场艺术的综合性,坚持将韩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多层面”地融入舞蹈艺术,超越了一般的舞蹈艺术范畴,因此他可被称为“综合型舞台艺术家”。最后,归纳鞠守镐舞蹈作品的主题意蕴,即多重悲剧(原始共同体的生活悲剧感、文化冲突的悲剧、历史与人性的悲剧)与东方思想。第四章,概括鞠守镐的舞蹈表演特征。他在动作形态展现出沉稳的姿态、立挺的体态、刚柔的神态与灵展的动态;在美感传达上,既有《立舞》天人和谐之美,也给人《琴舞》心物交感的体验,并具有《长恨歌》的儒雅端重、《男舞》的阳刚气节以及《煞儿普里》的肃穆沉静。此外,他不会使自己的表演限制于某一定式,而是因应世界的目光进行表演创新,在因地制宜、与他者对话中显现“韩国性”。第五章,详析鞠守镐的代表作《鼓的大合奏》。《鼓的大合奏》是一部“多鼓合一”的综合性表演的作品,包括杖鼓、大鼓、圆鼓、立鼓、五面鼓、半鼓、经鼓以及手鼓。多种鼓的结合、错综复杂的鼓点、丰富交织的节奏型、击鼓与舞蹈的巧妙融合,构成了整部作品的艺术特点,亦即多鼓对话、长短交响与鼓舞合一。这在整体上展现出多鼓共融下的舞韵交响。第六章,立足中国舞蹈发展实际,从鞠守镐的舞蹈观念与实践中提炼出有益的艺术启示。对于中国舞蹈而言,鞠守镐带来以下三点启发:第一,保持“遭遇”的视域,即坚持内外视域互动与古今视域融合;第二,追求“有根”的创作,即取得舞蹈创作的基本定向,并追求“有人”与“及物”的统一;第三,树立“创作者”意识,除了拥有“自由尝试”的意识之外,还须坚持“高峰意识”与“扎根意识”并举,凸显多重文化结合中的“有我之境”。

孙卫国[2](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研究述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与朝鲜半岛古代关系史的研究萌芽于1949年前,正常发展则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得以蓬勃发展。中国朝鲜史学会日益壮大,学术刊物日益增多,学术会议日益频繁,学术成果日益丰硕,中韩学术交流日益密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随着新一代学人的崛起,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郭瑞[3](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宗立宁[4](2020)在《“缘”理论视角下周边人文交流路径研究 ——以中韩人文交流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外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显示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就是独立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号召在国际外交中发出中国声音,创造能够表达中国身份的东方话语权,能够符合中国定位和需求的“中国概念”。中国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社会发展趋势做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也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尝试,体现出了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战略需求,也显现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核心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更是结合了实践与利益的平衡融合,成为理念转换和实践改革的先导。中国外交也出现了新的理念和方式,“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布局,“周边人文交流”也随之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热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研究中,仍然是西方理论占主导地位。中国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就需要参与到现有体系中,实现东西共建共治,这就需要东西逻辑根本上的互补,需要从人文历史方面着手,注入东方色彩,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从东方逻辑出发,开发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径模式和新的研究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理论,为全球治理做出东方贡献,为人文外交提供东方视角,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本论文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缘”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话语和东方视角,通过演绎推理、历史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实证分析法和政策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韩人文交流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从“缘”理论视角重新解释和认识周边人文交流。本论文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从“缘”的追根溯源开始,阐述其概念内涵,及其与周边人文交流的关系,在中韩人文交流中的实践应用;第二章从“关系主义”、“身份认同”、“想象的共同体”几个核心概念入手,结合缘理论视角,阐述东西方理论逻辑的“缘”与“法”的不同之处,构建缘视角的分析框架;第三章开始至第六章,分别从“亲缘”、“地缘”、“业缘”、“神缘”四个缘路径,分别从其关系、历史、认同及想象的分析框架内,结合中韩人文交流中的实际案例进行阐述和分析,论证缘理论路径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最后在第七章中从实际案例入手,进而从理论和现实角度思考了拓展多缘路径的可能性,最后提出通过多缘路径探索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和需求,进一步探索完善“缘”理论作为东方话语体系的理论化建构。以多缘路径分析中韩人文交流,探索有效的人文交流路径,有助于朝鲜半岛及东亚局势的安全与稳定,也能够为中韩两国各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缘”理论用以分析解释“周边人文交流”,是解释和分析“中韩人文交流”的理论框架,缘理论框架下的各缘路径,则是发展中国周边人文交流的新的实践模式的探索。

蒋丽[5](2017)在《中国的韩国政治研究现状分析 ——以《韩国研究论丛》、《当代韩国》(1996-2015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韩两国发展并非顺风顺水,双方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冷战时期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两国几乎处于完全对峙状态,此时,国内对于韩国的研究甚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韩国也在积极推行"北方外交"的政策。此外,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近,又同属儒教文化圈,历史文化相互影响给中韩两国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韩于1992年建交。中韩政治关系的缓和带动两国经济、文化、学术等多领域的发展,此时,在中国学界掀起了研究韩国学的氛围。多年来,国内对于韩国学的研究论文有了较多的积累,但是很少有人反思探究"量的积累"是否产生了 "质的飞跃",因此本文主要考察1996-2015这20年来,中国学界对于韩国政治研究的现状,并希冀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本文主要以国内韩国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韩国研究论丛》、《当代韩国》两本期刊为例,分别抽取所刊载的中国学者研究论文634篇和543篇,尤其涉及政治类论文347篇和312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设置分析指标的方式,对中韩建交20年多年以来中国的韩国政治研究现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对韩国学整体研究而言,中韩建交以后,中国学界掀起研究韩国学的热潮,以韩国为对象的研究机关及专业人才急剧增加。但研究内容集中于个别现实问题,对新兴学科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此外,尽管国内韩国学研究队伍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主要研究力量依旧集中在北京、上海、吉林三个传统区域。在韩国政治研究方面:第一,国内学界更关注现实问题,对政治领域的研究关注度不断提升,并占主要地位。第二,对于韩国政治讨论的重点偏重于热点问题,出现多主题发展失衡等现象。第三,韩国政治研究参考资料的来源相对单一,同韩国有关学界"学术对话"不够畅通。基于此,本文试图为国内关于韩国学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需要培养研究韩国政治领域的专业人才。第二,需重视研究主题的多样性。第三,必须增加有关韩国政治领域优秀学术着作的中文翻译工作。第四,以年轻学者阶层为中心,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中韩学者之间关于政治领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陈柏霖,黄京华[6](2015)在《中韩学术对话:基于当下两国相互研究现状的思考》文中认为中韩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于对方的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通过对中国CNKI韩国RISS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当前中国的韩国研究和韩国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两国关于对方研究在研究数量、结构、模式、侧重点和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今后,中国学术界需要加强对韩国研究的重视度,优化对韩国研究的学术环境,注重对韩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规律的研究,并对研究问题进行精细化处理,加强研究的深度和理论性。

冯立君[7](2015)在《韩国学的“古代对外关系史”视角》文中提出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韩国学的成果发布和成果积累等新的考察角度入手,审视韩国学的研究成绩,进而提出不同于以往的"古代对外关系史"研究理念,尝试探析目前韩国学领域研究中的空白点,并结合中韩两国的韩国史研究现状,阐述韩国学所属的古代对外关系史这一新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旨趣、方向等问题。总体上,对中国韩国学及其主要分支韩国史予以理论支持,并对韩国国内的"国史"研究提供镜鉴。

李云霄[8](2014)在《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三)》文中研究说明为便利学界对学术辑刊的利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档案整理小组已相继编订《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一)、(二)(分别刊载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2辑和第4辑),本辑继续选编辑刊中国际关系史论文目录。参加此次编写工作的除指导老师姚百慧外,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艾荣荣、余薇、狄安略、李云霄、艾亚迪、孙玉环。最后由李云霄通稿、分类和校订。

朴(山日)钐(Park Jongsam)[9](2014)在《“北学派”诗人的燕行创作与文士交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朝鲜北学派诗人的燕行创作与交流爲研究课题。论文设四个章节,分别以背景、创作、交流、传播四大主题为切入点,内容上环环相扣,并相互补充。第一章《北学派诗人赴清交流前奏》,此章论述朝鲜北学派诗人的时代文化背景,包括朝鲜文士的“癖”风气与北学派诗人的专研精神、北学派诗人对中国的态度和印象、北学派诗人的诗歌成就和地位、燕行的目的与准备等。第二章《北学派诗人燕行诗歌的历史文化意蕴》,论述北学派诗人的燕行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发掘燕行诗歌中蕴含的韩民族历史意识,以及北学派诗人置身於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山川时的历史感怀和思考。第三章《北学派诗人与清文士的诗学与书画交流》,从笔谈、尺牍、序跋、诗文集等资料,探讨北学派诗人与清代文士诗学与书画交流的具体情况,藉此反映燕行交流的丰富性。诗学交流方面侧重於论述两国诗人所关注的诗人群体,以及所体现的诗学宗尚;书画交流方面,则侧重於论述朴齐家与柳得恭的书画理论,以及他们与清文士进行的各种书画活动。第四章《李德懋<清脾录>流传中土的意义和价值》,论述北学派诗人李德懋《清脾录》的传播意识、编撰观念、诗话诠释下的韩半岛诗坛状况、李德懋的诗学审美宗尚等,突显韩半岛诗话流传中土的意义和价值。

邓秋菊[10](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研究》文中提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本课题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指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为载体的图书出版和含少数民族文字的双语出版。总结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规律、特点,提出问题与对策,构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模式,为今后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将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放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中进行研究,通过搜集分析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书目、封面、版权页、前言、后记、作者、编辑,实地调研四川大型书市、书店、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发行系统,认识和揭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编辑活动、刊印活动、发行活动各个环节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课题认为,少数民族图书出版存在各类图书比例失衡,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发行网点不健全,数字化出版举步维艰等主要问题,应该构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模式,建立引进、培养及提高相结合的人才体系,优化少数民族文字图书选题策划,以基层为切入点,构建了以新华书店为龙头,农家书屋为突破的发行方式。

二、当代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鞠守镐舞蹈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鞠守镐的舞蹈艺术道路
    第一节 成长背景与舞蹈入门
        一、成长背景
        二、舞蹈入门
    第二节 演员阶段
    第三节 鞠守镐的创作活动与各时期特征
        一、创作Ⅰ期:大地情怀(1983-1990)
        二、创作Ⅱ期:“世界化”与“历史化”双向探索(1991-2000)
        三、创作Ⅲ期:“从心”的自由与自然(2001 至今)
第二章 鞠守镐的舞蹈艺术观念
    第一节 在地根植:源于大地人世的舞动
    第二节 灵根重塑:历史化寻根与创作化再造
        一、历史化寻根:“传统是创造的金库”
        二、创作化再造:面对“传统”的“创作者”姿态
    第三节 遭遇世界: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
        一、遭遇:用世界性眼光看民族舞蹈
        二、超越:打破特殊性/普遍性的对立结构
第三章 鞠守镐的舞蹈创作特征
    第一节 舞蹈创作的三个轴心
        一、民俗性:民间风土
        二、历史性:故国神游
        三、世界性:世界行旅
    第二节 舞蹈作品的两个倾向
        一、折中的舞蹈
        二、综合的舞蹈
    第三节 主题意蕴:多重悲剧与东方思想
        一、多重悲剧
        二、东方哲思
第四章 鞠守镐的舞蹈表演特征
    第一节 动作形态
        一、沉稳的姿态
        二、立挺的体态
        三、刚柔的神态
        四、灵展的动态
    第二节 美感传达
        一、《立舞》的天人和谐
        二、《琴舞》的心物交感
        三、《长恨歌》的儒雅端重
        四、《男舞》的阳刚气节
        五、《煞儿普里》的肃穆沉静
    第三节 因应世界目光的表演创新
第五章 个案分析:《鼓的大合奏》的构成与特色
    第一节 多鼓对话
        一、杖鼓
        二、大鼓
        三、圆鼓(基本鼓)
        四、立鼓、五面鼓
        五、半鼓
        六、经鼓、手鼓
    第二节 长短交响
        一、“长短”的类型
        二、长短的有机统一
        三、“长短”的交响呈现
    第三节 鼓舞合一
        一、韵律及呼吸
        二、步伐
        三、画面呈现
第六章 艺术借镜:鞠守镐对中国舞蹈的启示
    第一节 保持“遭遇”的视域
        一、内外视域互动
        二、古今视域融合
    第二节 追求“有根”的创作
        一、取得舞蹈创作的基本定向
        二、“有人”与“及物”的统一
    第三节 树立“创作者”意识
        一、“高峰意识”与“扎根意识”并举
        二、多重文化结合中的“有我之境”
结语:跳着韩国舞蹈去见全世界的人
参考文献
附录1:鞠守镐主要编舞作品
附录2:鞠守镐获奖及表彰
附录3:鞠守镐访谈(节选)
附录4:鞠守镐手稿
附录5:鞠守镐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与表演
致谢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复兴:1978—1992年之状况回眸
    (一)朝鲜通史的着译与中朝关系史的着述
    (二)朝鲜半岛断代史着述
    (三)专题史研究的开展
    (四)朝鲜近代历史事件史研究
二、蓬勃发展:1992年至今之学术纵论
    (一)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研究各具特色
    (二)学术会议日渐增多,专门性学术刊物亦有增加
    (三)刊行资料日益增多,研究成果日臻丰硕
        1.研究资料大量整理出版和学术资源数据库建设也越来越丰富
        2.通史与断代史性质的中朝文化交流史与关系史研究成果皆有呈现
        3.古朝鲜与新罗、百济、高句丽、高丽史的研究概况
        4.明清时期中朝关系史研究朝着多领域、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三、评析与展望

(3)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三、核心概念
        (一) 高校智库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四、理论分析工具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创新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一) 系统原则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三) 简明性原则
        (四) 可操作性原则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一) 因子分析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一) 评估表的制定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一) 样本容量
        (二) 样本选取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结束语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后记

(4)“缘”理论视角下周边人文交流路径研究 ——以中韩人文交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文献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缘文化溯源
    第一节 “缘”之本义
    第二节 “缘”与五缘学说
    第三节 “缘”与周边人文交流
    第四节 “缘”与中韩人文交流
第二章 基于缘理论视角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缘”与“法”
    第二节 “缘”与“关系主义”
    第三节 “缘”与“身份认同”
    第四节 “缘”与“想象”
第三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亲缘”路径探析
    第一节 亲缘关系
    第二节 亲缘历史
    第三节 亲缘认同与交流
    第四节 亲缘想象与交流
    小结
第四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地缘”路径探析
    第一节 地缘关系
    第二节 地缘历史
    第三节 地缘认同与交流
    第四节 地缘想象与交流
    小结
第五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业缘”路径探析
    第一节 业缘关系
    第二节 业缘历史
    第三节 业缘认同与交流
    第四节 业缘想象与交流
    小结
第六章 深化周边人文交流的“神缘”路径探析
    第一节 神缘关系
    第二节 神缘历史
    第三节 神缘认同与交流
    第四节 神缘想象与交流
    小结
第七章 开展周边人文交流的多缘路径探析
    第一节 开展周边人文交流的多缘路径
    第二节 拓展中韩人文交流的多缘路径
    第三节 探索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多缘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5)中国的韩国政治研究现状分析 ——以《韩国研究论丛》、《当代韩国》(1996-2015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抽样样本归集
    2.2 作者队伍
    2.3 研究主题分类
    2.4 研究的规范性
    2.5 参考文献引用
'>第三章 中国的韩国政治研究动态:《韩国研究论丛>
    3.1 韩国学研究概况
        3.1.1 学术论文收集情况
        3.1.2 投稿人国别分布情况
        3.1.3 不同学科领域论文的分布情况
    3.2 韩国政治研究的现状分析
        3.2.1 研究队伍分布
        3.2.2 研究领域分布
        3.2.3 研究主题分布
        3.2.4 论文的规范性
        3.2.5 文献引用情况
第四章 中国的韩国政治研究动态:《当代韩国》
    4.1 韩国学研究概况
        4.1.1 学术论文收集情况
        4.1.2 投稿人国别分布情况
        4.1.3 不同学科领域论文的分布情况
    4.2 有关韩国政治研究的现状分析
        4.2.1 研究队伍分布
        4.2.2 研究领域分布
        4.2.3 研究主题分布
        4.2.4 论文的规范性
        4.2.5 文献引用情况
第五章 结论:归纳概括及建议
    5.1 研究归纳概括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韩学术对话:基于当下两国相互研究现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梳理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数量分析
    (二)学术期刊分析
        1. 学术期刊名称
        2. 学术期刊类别
    (三)所属学科分析
        1. 学科分布结构
        2. 研究内容概貌
四讨论与建议

(7)韩国学的“古代对外关系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9)“北学派”诗人的燕行创作与文士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解题与研究范围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前人研究综述
第一章 北学派诗人燕行前奏
    第一节 朝鲜中後期文士的“癖”
    第二节 出使前的中国印象与接受
    第三节 北学思想与诗坛地位
    第四节 燕行目的与准备
第二章 北学派诗人燕行诗歌的历史文化意蕴
    第一节 燕行诗歌概述
    第二节 燕行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三章 北学派诗人与清文士的诗学与书画交流
    第一节 交流概况
    第二节 诗学交流
    第三节 书画交流
第四章 李德懋《清脾录》流传中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节 关於中土本《清脾录》
    第二节 崇华与国家尊严观
    第三节 李德懋诠释中的韩半岛诗坛
    第四节 《清脾录》的诗歌审美宗尚
    第五节 对名家的推介与否定
    第六节 对中国友谊的向往之情
结语
附录
    一、十八世期朝鲜北学派诗人与清代文士年号表
    二、《清脾录》所收韩族诗人之小传
    三、北学派诗人燕行诗歌一览表
参考文献
後记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专着
        二、期刊文献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情况
        一、概况
        二、使用范围、适用对象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概况、机构与政策
    第一节 出版概况
        一、种数增长迅猛
        二、每年新出版图书比例大
    第二节 出版机构
        一、建立时间集中
        二、主要分布在民族聚居区
        三、机构类别多样
        四、主管单位复杂
    第三节 出版政策
        一、建国至改革开放相关政策
        二、改革开放至今相关政策
第三章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编辑活动
    第一节 选题策划
        一、内容策划
        二、形式策划
        三、小结
    第二节 审稿及编辑加工
        一、遵守行业规定
        二、重点注意宗教、历史风俗习惯
        三、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印刷、发行及数字化出版
    第一节 印刷活动
        一、用纸选择
        二、开本设计
        三、装订形式
        四、小结
    第二节 发行活动
        一、发行概述
        二、发行渠道和方式
        三、个案分析:四川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发行窥探
        四、小结
    第三节 数字化出版
        一、数字化出版背景
        二、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数字化出版现状
        四、小结
第五章 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一、各类图书比例失衡
        二、专业人才缺乏
        三、基层发行网点不健全
        四、数字化出版举步维艰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对策
        一、构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模式
        二、思考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未来发展方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史略
附录二 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编辑家
附录三 我国目前的民族图书出版社(38家)
附录四 民族出版社网站建设情况
附录五 少数民族图书选题情况一览表
附录六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发行实地调研情况
附录七 16所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编辑出版后备力量培养情况
附录八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优秀人才
附录九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书目简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当代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鞠守镐舞蹈艺术论[D]. 谢飞.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9)
  •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研究述要[J]. 孙卫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9)
  • [3]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缘”理论视角下周边人文交流路径研究 ——以中韩人文交流为例[D]. 宗立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5]中国的韩国政治研究现状分析 ——以《韩国研究论丛》、《当代韩国》(1996-2015年)为例[D]. 蒋丽. 延边大学, 2017(09)
  • [6]中韩学术对话:基于当下两国相互研究现状的思考[J]. 陈柏霖,黄京华. 当代韩国, 2015(02)
  • [7]韩国学的“古代对外关系史”视角[J]. 冯立君. 当代韩国, 2015(01)
  • [8]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三)[J]. 李云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01)
  • [9]“北学派”诗人的燕行创作与文士交流研究[D]. 朴(山日)钐(Park Jongsam).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研究[D]. 邓秋菊.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当代中国韩国学的现状与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