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不同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斌[1](2021)在《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为害棉花、蔬菜、花卉等600多种寄主植物,若虫和成虫均能为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瓜果蔬菜以及花卉等都受到它的严重危害。我国上海自从1994年引进国外一品红之后,烟粉虱逐渐成为我国多种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以棉花、野生苘麻与蓖麻为材料,研究了苘麻不同距离对棉田烟粉虱的诱集效果、比较了烟粉虱成虫在这三种寄主植物上的选择偏好性、探讨了这三种植物挥发性气味物对烟粉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对棉田Q型烟粉虱存在较强的诱集能力,在三个不同调查时期,苘麻上烟粉虱若虫量为同期棉花上的2.3-4.6倍,8月28日第三次调查时,苘麻上的若虫量达到高峰,为40.5头/株,与同期棉花上不但存在极显着差异,且虫量为前二次调查的2.7倍(8月8日)和1.7倍(8月18日);苘麻上的成虫数量则在8月18日达到最高峰,平均达到94.8头/株,与同期棉花上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分析还发现,苘麻对烟粉虱活动性大的成虫诱集力强,前二次调查结果呈现出近苘麻的棉株上虫量少,远离苘麻的棉株上虫量多,表明近苘麻的棉株上一些烟粉虱迁移到苘麻上;而到后期,则表现出越近苘麻,棉株上虫量越多,表明苘麻对烟粉虱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三个调查时间段烟粉虱的若虫量也是以苘麻上最多,表明烟粉虱更喜欢将卵产在苘麻上。2.罩笼选择试验结果指出,相较于棉花和蓖麻,Q型烟粉虱对苘麻有着更强的选择偏好。在1、2、24h时对苘麻均有最高的选择率,三个时间段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分别达到50.5%、55.0%和60.6%,而棉花与蓖麻上的虫量随选择时间的延长则逐渐下降。培养皿试验中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达到66.6%,也印证了罩笼选择试验的结果。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烟粉虱对三种寄主不同生育期的偏好性时,发现三种植物的生育期不同,烟粉虱的选择性存在差异。但总的表现为苘麻对烟粉虱有着更好的诱集效果。在开花前和开花期,与空气流相比较,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为67.6%与63.3%,均高于棉花和蓖麻;当“Y”型管两臂气味源均为寄主植物时,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也达60.8%至64.5%。在三种植物开花结果后,烟粉虱的选择性在三种植物间差异并不明显。试验结果还表明,蓖麻对烟粉虱则存在一定的驱避作用,烟粉虱对其选择率最低可至33.5%。3.利用动态顶空法收集了 3种植物的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收集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与鉴定。苘麻三个时期共检测出24种化合物,棉花24种化合物,蓖麻20种化合物。统计分析结果指出:苘麻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分别是芳樟醇(Linalool)、壬烷(Nonane)、辛酸乙酯(Ethyl Octanoat)、壬酸乙酯(Ethylnonylate)、丙烯酸正丁酯(n-ButylAcrylate)、罗勒烯(Ocimene)与十六醇(1-Hexadecanol);棉花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为乙酸叶醇酯(Cis-3-Hexenyl Acetate)、2-己烯醛(2-hexenal)、辛酸乙酯(Etheyl Octanoat)、萘(Naphthalene)、壬酸乙酯(EthylNonanoate)、壬烷(Nonane)、间二甲苯(m-Xylene)、月桂醛(Dodecanal)以及辛醛(Octanal);蓖麻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有壬醛(Nonanal)、癸酸乙酯(Ethyl caprate)、2-丁基-1-辛醇(2-Butyl-1-octanol)、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Acrylate)、十六醇(1-Hexadecanol)和萘(Naphthalene)。本文对以上三种植物分别选取了一种差异化合物——芳樟醇、乙酸叶醇酯和壬醛,分析测定了对Q型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结果指出,芳樟醇在1、10、100μL/mL的浓度下对Q型烟粉虱有显着的吸引作用,选择率依次为64.4%、61.2%和60.4%;高浓度的乙酸叶醇酯也对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诱集作用,选择率为60.9%;壬醛在高浓度时则对烟粉虱有着明显的驱避效应,选择率仅有32.5%。分析还发现,化合物的浓度不同,对烟粉虱的影响也不相同,表明化合物的浓度也会影响烟粉虱的选择。芳樟醇、乙酸叶醇酯与壬醛这三种对烟粉虱具有趋向调控功能的挥发物组分可以作为潜在的引诱剂或趋避剂组分,为发挥烟粉虱的“推拉(Push-Pull)”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以减少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丁杰[2](2020)在《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种群参数、解毒酶活性及药剂敏感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寄主范围广,除取食水稻外,还可危害麦类、玉米、杂草等禾本科植物,并可以在不同寄主间转移危害以适应季节及环境的变化。为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的影响,本研究运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了灰飞虱取食常见寄主水稻(紫香糯2315和武育粳3号)、小麦(农大26和济麦22)及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生命表参数,测定了灰飞虱转移到不同寄主后短时间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MFO)三种解毒酶的变化趋势;将灰飞虱在这5种寄主上连续饲养6代后,测定了灰飞虱对三氟苯嘧啶、吡虫啉、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以及三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植物种类对灰飞虱种群参数均有显着影响,除4龄若虫外,同一寄主植物的不同品种也对灰飞虱的种群参数也有显着影响。供试5种寄主植物中,水稻紫香糯2315和小麦农大26两个灰飞虱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值率最高,平均世代周期最短。取食水稻紫香糯2315和小麦农大26灰飞虱种群的特定年龄阶段生殖力(fxj)、特定年龄生殖力(mx)和lxmx均最高。取食水稻和小麦饲的灰飞虱若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年龄-阶段特定存活率(sxj)均明显高于稗草。取食水稻和小麦饲灰飞虱的生命期望值(exj)要高于稗草。灰飞虱雌成虫的生殖价值(vxj)最大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取食水稻紫香糯2315、稗草、小麦农大26、小麦济麦22和水稻武育粳3号。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灰飞虱之间的特定年龄存活率(lx)没有显着差异。综合结果,水稻紫香糯2315和小麦农大26更适合灰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5种寄主植物饲喂灰飞虱成虫72 h之内,体内的CarE和MFO活性变化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GST的活性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2h时,CarE活性最高的是稗草种群,最低的是水稻武育粳3号种群。GST活性最高的是小麦农大26种群,最低的是水稻紫香糯2315种群。MFO活性最高的是水稻紫香糯2315种群,最低的是水稻稗草种群。结果表明,将灰飞虱转移到5种寄主植物之后,短时间内三种解毒酶活性均有一个明显上升的阶段,以适应不同寄主产生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当用5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灰飞虱6代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灰飞虱3龄若虫对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也无明显变化;取食小麦的灰飞虱3龄若虫对吡虫啉、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且两个小麦品种之间无差异;取食水稻的灰飞虱3龄若虫对吡虫啉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无变化;取食稗草的灰飞虱3龄若虫对吡虫啉和溴氰虫酰胺敏感性呈一定的升高趋势,但对噻虫嗪的敏感性无变化。代谢酶活性结果也表明,用不同寄主植物连续饲喂灰飞虱6代,灰飞虱3龄若虫体内的CarE和MFO活性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GST活性变化不大。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同一代灰飞虱3龄若虫的三种代谢酶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取食两个小麦品种灰飞虱3龄若虫的三种代谢酶活性均较低。结果表明,寄主植物诱导灰飞虱解毒酶活性降低是导致灰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上升的主要原因。

曹宇[3](2019)在《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属于外来入侵害虫,其寄主广泛,自传入我国以来,在多地暴发成灾。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属于本地栖花害虫,寄主同样较广,在沿海地区芒果上危害严重,近年在多地有其危害的报道。两者在许多植物上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尤为喜好危害花卉寄主,且不同花卉上两者具有不同的种群优势,表现出不同的寄主适应性。本文通过田间蓟马嗜食性调查、室内不同嗜食寄主上蓟马种群增长,分析了两种蓟马对不同花卉寄主的适应性;通过对寄主理化性状的差异分析(寄主的颜色、挥发物、次生物质及营养物质等),不同嗜食性寄主转换下,蓟马能源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磷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及乙酰胆碱酯酶)及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的响应差异,探讨两者对寄主不同的理化适应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蓟马寄主嗜食性调查田间调查发现,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同时在21种花卉植物上发生、为害,但表现出不同的寄主嗜食性。玫瑰Rosa rugosa、月季Rosa chinensis及万寿菊Tagetes erecta等3种花卉为西花蓟马的最适宜寄主;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及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等2种花卉为黄胸蓟马的最适宜寄主。两种蓟马分别在玫瑰、栀子花上表现出相反的寄主适合度,而在非洲菊上具有相同的寄主适合度。2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及室内种群增长研究(1)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20162018年间,持续3年定点调查发现,西花蓟马在不同花卉上的种群数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3年间,两者在相同花卉寄主上的种群比例虽不同,但大致相似,玫瑰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分别是黄胸蓟马的3.56,2.79及3.01倍;非洲菊上,两者的种群数量接近1:1;而栀子花上黄胸蓟马的数量分别是西花蓟马的1.92,2.18及2.11倍。(2)室内蓟马种群增长研究相同起始蓟马种群下,在实验室分别以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3种花瓣作为饲养材料,相同的时间处理下(15,30及45 d),西花蓟马种群数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相同寄主上,同一时间(15,30及45 d),西花蓟马在玫瑰上的种群数量高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相反;非洲菊上尽管15 d处理下的西花蓟马种群数量高于黄胸蓟马,但30及45 d处理下,两者的种群数量无显着差异。蓟马在玫瑰、非洲菊和栀子花上的发育历期差异显着,西花蓟马在3种花卉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38,9.85和10.62 d,黄胸蓟马分别为10.92,10.06和9.69d;两者在不同寄主上的存活率差异显着,西花蓟马在3种寄主上的世代存活率为84.33%,79.00%和74.33%,黄胸蓟马为59.00%,74.00%和80.67%。两种蓟马在3种花卉上的总产卵量也具有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上的总产卵量分别为128.58粒/雌,101.80粒/雌和87.74粒/雌,黄胸蓟马分别为59.88粒/雌,73.80粒/雌和91.38粒/雌。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净增殖率R0为玫瑰(65.15)>非洲菊(49.09)>栀子花(38.66),黄胸蓟马分别为玫瑰(27.47)<非洲菊(36.84)<栀子花(47.91);不同寄主上两种蓟马的内禀增长率rm具有类似结果。而在相同寄主上,西花蓟马在玫瑰及非洲菊上的发育历期显着低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显着高于后者;玫瑰上西花蓟马的世代存活率显着高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显着低于后者,两者在非洲菊上的存活率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及非洲菊上的总产卵量显着高于黄胸蓟马,但两者在栀子花上的总产卵量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上的R0和rm显着高于黄胸蓟马,而两者在栀子花上的结果相反;西花蓟马在非洲菊上的R0显着高于黄胸蓟马,但rm与黄胸蓟马无显着差异。3花卉寄主理化性状差异分析(1)寄主颜色、挥发物对蓟马行为反应的影响RGB颜色模型及叶碟法测试发现,西花蓟马对3种花卉的颜色偏好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而黄胸蓟马则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说明花卉的颜色对蓟马的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Y型嗅觉仪及四臂嗅觉仪测定表明,3种花卉的挥发物对西花蓟马的吸引力由强到弱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对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因此,寄主挥发物能为蓟马定位适宜寄主提供重要线索。3种花卉挥发物的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的挥发物中分别检测到23,16和36种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分别为3,5-二甲氧基甲苯(24.94%),反式-3-戊烯-2-酮(52.31%)及L-芳樟醇(52.06%)。(2)花卉营养物质含量测定3种花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可溶性糖在栀子花上含量最高(23.75 mg.g-1),其次为非洲菊(20.67mg.g-1),在玫瑰上最低(12.41 mg.g-1)。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在玫瑰上最高,分别为110.04和94.74 mg.g-1;其次为栀子花,分别为78.44和65.33 mg.g-1;在非洲菊上最低,分别为28.77和25.44 mg.g-1。(3)花卉次生物质含量测定单宁酸、黄酮、生物碱及总酚等次生物质的含量在3种寄主间具有不同的显着性差异。非洲菊的单宁酸含量最高(7.01 mg.g-1),其次为栀子花(5.74 mg.g-1),玫瑰上最低(4.66 mg.g-1);不同寄主上总酚的含量同样为非洲菊>栀子花>玫瑰;栀子花上的黄酮含量最高(9.03 mg.g-1),但与非洲菊无显着差异(8.60mg.g-1),玫瑰上最低(2.89 mg.g-1);3种寄主上的生物碱含量无显着差异。(4)花卉细胞液p H值非洲菊花瓣的细胞液p H值最高(5.89),显着高于玫瑰与栀子花,但后两者细胞液的p H值无显着差异。4寄主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源于玫瑰的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种群,其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均最低(7.43和7.33μg/头),源于栀子花的蓟马种群则最高(8.62和7.58μg/头)。取食不同寄主后,西花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源于玫瑰、非洲菊的西花蓟马种群,其体内的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但两者显着高于源于栀子花的西花蓟马种群;源于栀子花与非洲菊的黄胸蓟马种群,其体内的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但两者显着高于源于玫瑰的黄胸蓟马种群。在3种花卉的相互短时转换胁迫下(1,3,6,9,12,24及48 h),相较于与对照,两种蓟马的可溶性糖含量具有相似的显着升高或降低;相同处理下,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无显着变化,说明可溶性糖能及时对寄主的转换胁迫作出响应。在寄主多代转换处理下(F1F4代),在嗜食性较高与较低的寄主相互转换胁迫下,两种蓟马可溶性糖的含量具有相似的升高或降低,但无特定规律。而在嗜食性较强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弱的寄主时,伴随了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降低,反之则升高。研究结果说明,寄主短时转换处理与多代转换处理下,蓟马不同的能源物质存在响应差异;相同能源物质在两种蓟马间,也存在响应差异。总体上,蓟马在转换寄主上适应23代后,其体内能源物质可达到稳定。5蓟马解毒酶、保护酶对寄主转换胁迫的响应源于不同寄主的蓟马种群,西花蓟马的细胞色素P450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等解毒酶的活性由高到低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而黄胸蓟马则刚好相反,两种蓟马的磷酸酯酶(ACP/ALP)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源于不同寄主上的不同保护酶,西花蓟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玫瑰上最高,栀子花上最低;而黄胸蓟马SOD的酶活性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的过氧化氢酶CAT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但黄胸蓟马的CAT活性在栀子花上最高,在玫瑰上最低。两种蓟马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不同寄主上均无显着差异。不同嗜食性寄主短时转换胁迫下(1,3,6,9,12,24及48 h),除磷酸酯酶(ACP/ALP)无显着变化外,相同寄主转换下,两种蓟马的其他解毒酶具有不同的活性变化趋势,但无特定规律。寄主多代转换下(F1F4代),由嗜食性较高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低的寄主时,蓟马解毒酶(磷酸酯酶ACP/ALP除外)的活性逐渐升高;反之则降低。经过12、至多3代的适应,蓟马解毒酶的活性可在新寄主上稳定。不同嗜食性寄主短时相互转换胁迫下,两种蓟马的保护酶具有不同活性变化趋势,但无特定规律。寄主多代转换处理下,由嗜食性较高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低的寄主时,两种蓟马的保护酶(POD除外)总体上逐渐降低;反之则逐渐升高。经过1代以上的适应后,蓟马保护酶的活性可在新寄主上稳定。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与本地种黄胸蓟马在寄主嗜食性、寄主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从寄主的理化性状差异、蓟马对寄主转换的生理响应差异阐明了两种蓟马对寄主不同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机制。研究结果为花卉上蓟马类害虫的重点防治提供了依据,更为探明入侵害虫的成灾机理、预测预报及有效治理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基础。

汪怡蓉[4](2019)在《B和Q型烟粉虱对辣椒适应性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在与植食性昆虫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有效的防御机制。其中,诱导型防御作为植物抗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御害虫取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害虫在取食过程中导致的伤口以及分泌的激发子能够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植物诱导抗性通常表现为植物一系列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寄主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害虫的取食行为。有研究表明,植物诱导防御不仅可以抵御害虫的进一步为害,还能对后续害虫产生非对称影响,植物诱导防御介导不同昆虫种间的相互作用。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其寄主广泛,通过直接取食和传播病毒为害大多数农业和园艺作物。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证实烟粉虱是一个复合种,至少包括形态上相似的36个隐种组成。其中,引起人们关注的是B(MEAM1)和Q(MED)两种外来入侵性极强的烟粉虱。为了方便,我们仍以B和Q型烟粉虱称之。在我国,Q型烟粉虱逐渐取代B型烟粉虱,成为我国主要危害生物型。烟粉虱也是我国设施辣椒的重要害虫之一,为害严重时可以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本研究拟用四个品种的辣椒(千红、中椒、杭椒和中华红),两种外来入侵性烟粉虱(B型和Q型)为实验材料,首先测定四个品种辣椒的主要次生抗虫物质(总酚、类黄酮)和营养物质(总氨基酸、游离蛋白、N、P、K、还原性糖、总糖)的含量差异;其次,比较B和Q型烟粉虱对四个品种辣椒的取食和产卵选择偏好;最后,探讨B和Q型烟粉虱前期侵染对后续B和Q型烟粉虱取食和产卵行为、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四个品种辣椒抗虫化合物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中华红抗虫物质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品种,而营养物质游离蛋白、总氨基酸和P含量相对较低。中椒4号抗虫物质总酚的含量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品种,营养物质游离蛋白、总氨基酸和P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品种。在B型和Q型烟粉虱对四个品种辣椒的取食与产卵选择偏好实验中发现,Q型烟粉虱对四个品种的辣椒未表现取食和产卵偏好;而B型烟粉虱则更喜好在质量较低的“中华红”上取食和产卵。2.比较分别受B型和Q型烟粉虱侵染后的杭椒主要次生抗虫物质差异,发现B型烟粉虱的取食显着提高杭椒总酚含量,而Q型烟粉虱的取食没有引起总酚含量的显着升高。3.B型烟粉虱偏好选择在被Q型烟粉虱前期侵染过的杭椒上取食和产卵,而回避在被B型烟粉虱侵染过的杭椒上取食和产卵;而Q型烟粉虱则更倾向于在未被烟粉虱侵染过的杭椒上取食,而回避在被B型烟粉虱侵染过的杭椒上产卵。4.B型和Q型烟粉虱在被Q型烟粉虱前期侵染过的杭椒上存活率最高,均显着大于被B型烟粉虱前期侵染过和未被侵染的杭椒。然而,B型和Q型烟粉虱在三种不同侵染处理的杭椒上的日均产卵量、卵发育至成虫的比率均没有显着差异。总之,B型烟粉虱对不同品种辣椒的质量差异更敏感,更容易受到植物防御物质的干扰。同时,B型烟粉虱的前期取食恶化寄主质量,不利于后续同种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Q型烟粉虱对不同品种辣椒的质量差异不敏感,适应能力更强,不容易受到诱导抗性的影响。此外,Q型烟粉虱的取食能显着提高后续同种或异种烟粉虱的生物学表现。本实验比较了四个品种辣椒的主要次生抗虫物质和营养成分差异,测定其对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和产卵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诱导防御在辣椒对烟粉虱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研究了B型和Q型烟粉虱对由同种或异种烟粉虱前期侵染的辣椒的行为及生理适应性差异,以期明确辣椒响应烟粉虱为害后的诱导防御特点,探究不同品种辣椒对烟粉虱的抗性机制。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Q型烟粉虱可能在自然生境下比B型烟粉虱更具优势,拟为植物诱导抗性介导的植食性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支持,为植物的诱导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综合治理外来入侵性烟粉虱提供新的方法与手段。

族米娜,牙森·沙力,阿力·西拉孜,古丽米拉·苏勒旦,阿布都热孜克·库玩,赵莉,涂雄兵[5](2019)在《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取食习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探明亚洲飞蝗食物选择机制及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对比称重法、取食频数测定和人工饲喂方式,对亚洲飞蝗不同龄期食量变化、对不同寄主植物喜食程度及主要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日取食量分别为0.39±0.02、0.50±0.02、0.75±0.07 g/d。雄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的日取食量分别为0.30±0.06、0.41±0.03、0.71±0.11 g/d。同性别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日取食量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选取小麦、玉米、芦苇、早熟禾、苜蓿、冷蒿等植物,进行取食频数测定。亚洲飞蝗3龄蝗蝻喜食小麦和芦苇,少食苜蓿和早熟禾,偶食玉米,不食冷蒿。4龄蝗蝻嗜食玉米,喜食小麦,少食芦苇,偶食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5龄蝗蝻喜食小麦,少食芦苇、玉米和早熟禾,偶食苜蓿,不食冷蒿。成虫喜食小麦和玉米,少食芦苇和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分别以小麦、玉米、芦苇及三者同比例混合物饲养亚洲飞蝗3龄、4龄、5龄蝗蝻后,不同龄期蝗蝻发育历期、交配次数、产卵次数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亚洲飞蝗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取食量逐渐增加,而亚洲飞蝗同一发育阶段雌性与雄性取食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亚洲飞蝗在每个年龄段对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选择性,主要取食的寄主植物为小麦、玉米和芦苇。与单种饲料饲养相比,以混合饲料饲养的亚洲飞蝗发育历期最短,交配次数最少,产卵次数最多。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有显着的影响。

梁鑫[6](2019)在《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三种寄主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B型烟粉虱是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为害蔬菜等多种作物,瓜类蔬菜是其喜食的重要寄主植物之一。西葫芦、瓠瓜和丝瓜在我国北方广为种植,随着B型烟粉虱的传入和迅速的传播蔓延,其受害严重。田间调查发现,B型烟粉虱为害不同的瓜类蔬菜后,植株的反应并不相同。本文通过研究B型烟粉虱为害葫芦科西葫芦、丝瓜和瓠瓜3种寄主植物后,对其生长指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差异,探究B型烟粉虱对寄主生长的特异影响调控因子,有助于揭示B型烟粉虱对寄主的危害机制,为有效控制其为害,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型烟粉虱成虫对葫芦科3种代表性寄主植物的喜好性不同。室内笼罩选择性试验发现,接虫后2h,烟粉虱在西葫芦植株上落虫率最高,为51.53%,而在瓠瓜和丝瓜落虫率较接近。随着接虫时间的延长,西葫芦叶片落虫率逐渐增加到68.81%;而丝瓜和瓠瓜的落虫率逐渐下降。2.B型烟粉虱混合虫态为害西葫芦、丝瓜和瓠瓜后,均对其生长发育有显着的不利影响,且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烟粉虱为害对不同寄主的生长影响是不同的。烟粉虱在50头/株的接虫密度下,对瓠瓜、西葫芦株高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在整个为害周期内,对丝瓜株高的影响没有达到显着水平。随着密度增加到100头/株时,烟粉虱对寄主植物的影响逐渐显着。当密度达到200头/株时,对西葫芦、丝瓜和瓠瓜株高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且烟粉虱为害对不同寄主植物的生长影响是不同的。在200头/株的接虫密度下,烟粉虱为害葫芦科3种寄主植物后,西葫芦和丝瓜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对西葫芦抑制作用最显着。当烟粉虱为害30d后,西葫芦株高、茎粗、叶面积均较对照降低,抑制率分别为35.08%、4.38%、20.73%,单位面积干重较对照降低了31.86%;为害丝瓜后仅降低其株高,抑制率为31.47%,但对茎粗、叶面积没有显着影响;而烟粉虱为害瓠瓜后,株高、节间距较对照显着增加,为害30d后,抑制率分别为﹣28.69%、﹣42.63%,但茎粗较对照显着降低,抑制率为40.83%,叶面积较对照显着增加,抑制率为﹣17.31%,但单位面积干、鲜重较对照显着降低。3.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种寄主植物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在接虫密度为50头/株,烟粉虱为害20d时,西葫芦产生明显的银叶反应,瓠瓜、丝瓜叶片未观察到明显的表型变化。在200头/株的接虫密度下,烟粉虱为害西葫芦、瓠瓜和丝瓜后,均显着降低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含量,其中以西葫芦降低最为显着。当烟粉虱为害30d时,与对照植株相比,西葫芦上部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68.22%、64.63%和72.06%;下部叶片分别降低了66.41%、61.69%和68.40%;对丝瓜上部叶片影响较小。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烟粉虱为害对瓠瓜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逐渐减少,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分别降低了48.44%(10d)、34.24%(20d)和25.31%(30d);叶绿素b含量分别降低了32.11%(10d)、27.96%(20d)和24.41%(30d)。4.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种寄主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烟粉虱为害葫芦科3种寄主植物后,与无虫对照植株相比,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均提高,且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SOD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烟粉虱为20d时,SOD酶活性最高,西葫芦、丝瓜、瓠瓜的上部叶片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32%、37.02%、41.50%;中间叶片分别增加了38.60%、38.91%、31.28%;下部叶片分别增加了43.65%、48.08%、40.92%。烟粉虱为害西葫芦、丝瓜和瓠瓜后,CAT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为害20d时,CAT酶活性最高,与对照植株相比,上部叶片分别升高了37.72%、76.88%、93.19%,中间叶片分别增加了39.58%、73.57%、85.42%;下部叶片分别增加了74.73%、68.48%、81.76。B型烟粉虱为害后,POD酶活性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变化不同,烟粉虱为害后,西葫芦、丝瓜叶片POD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烟粉虱为害20d时,POD酶活性最低,而瓠瓜叶片POD酶活性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师沛琼[7](2018)在《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介导的烟粉虱—寄主植物互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小粉虱属Bemisi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大农业害虫,其寄主植物广泛,生物型众多,可通过直接取食、分泌蜜露进而诱发植物煤污病、传播植物病毒等多种方式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以Rickettsia阴性B型烟粉虱、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PCR、定量PCR、透射电镜(TEM)、荧光原位杂交(FISH)、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DEG)等技术,检测了B型烟粉虱几种重要共生菌在烟粉虱不同龄期的含量,Rickettsia在烟粉虱自然种群体内及植物韧皮部的分布形式,解析了Rickettsia水平传播对植物防御反应、植物营养水平以及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型烟粉虱内共生菌动态变化及Rickettsia分布型利用常规PCR技术,检测了广州田间B型烟粉虱种群感染的共生菌种类,结果表明,广州的B型烟粉虱田间种群感染有原生共生菌porteria,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Hamiltonella及Hemipteriphilus,三种次生共生菌的感染率分别是32.6%,93.8%,97.9%。以单对繁殖筛选出来的B型烟粉虱Rickettsia阳性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定量PCR技术检测了Portiera,Hamiltonella及Rickettsia三种主要共生菌在烟粉虱不同虫态中的含量。检测结果表明,Portiera,Hamiltonella及Rickettsia的含量随烟粉虱的生长发育而增长,其中Portiera与Hamiltonella的增长趋势相似,其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2龄若虫和4龄若虫时期;Rickettsia含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烟粉虱的羽化过程中;Portiera在雌、雄成虫中的含量没有差异,但Hamiltonella及Rickettsia在雌成虫的含量显着高于雄成虫中的含量;卵至3龄若虫期三种共生菌的含量多少为Portiera>Hamiltonella>Rickettsia,4龄及成虫期,Portiera与Hamiltonella的含量没有差异,二者都高于Rickettsia的含量。Rickettsia在B型烟粉虱广州田间种群个体内分布形式多样。FISH检测结果表明,Rickettsia被限制在卵中部以及若虫腹部两侧的菌胞里,也可完全分散地分布于卵中或若虫体内除菌胞之外的区域,前者称为“局限型”分布,后者称为“散布型”分布。成虫中,Rickettsia可分布于足,蜡腺,粘腺,也可分布于菌胞里,但这些菌胞散布于雌成虫的整个腹部。2.Rickettsia经烟粉虱传入植物后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消长变化对传入植物的Rickettsia进行了常规PCR、TEM及定量PCR检测。常规PCR结果表明烟粉虱通过取食植物,可将Rickettsia传入棉花、番茄、豇豆植株中,并且Rickettsia可在植物体内存活、转移。TEM观察得出经烟粉虱传入植物的Rickettsia分布在植物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每个筛管细胞中仅观察到单个细菌。定量PCR结果表明,随着烟粉虱取食时间的增加,传入植物中的Rickettsia数量会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减少趋势。相同数量的烟粉虱取食,在棉花中,烟粉虱取食28 d时菌量达到最高,番茄中,取食21 d时菌量达到最高,在豇豆中,取食14 d菌量就达最高;烟粉虱在植物叶片上取食7 d后被移除,棉花叶片中的Rickettsia数量不断减少,番茄叶片中的Rickettsia数量先减少,后有小幅度增加,豇豆叶片中的Rickettsia数量先减少,后基本保持不变。3.Rickettsia参与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技术解析了Rickettsia对棉花、番茄防御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Rickettsia引起棉花(60个)、番茄(85个)防御基因的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包括蛋白激酶、蛋白酶抑制剂、转录因子、代谢物合酶,及pathogen-related基因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MAP 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plant)、次生代谢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等通路上。Rickettsia能降低棉花的初始免疫应答反应,上调棉花基于SA信号转导途径的防御反应,抑制棉花基于JA信号途径及次生代谢产物的防御反应;Rickettsia增强番茄的初始免疫应答反应,抑制番茄基于JA信号途径及次生代谢产物的防御反应,并能诱导番茄抗病基因的表达,以及降低番茄对机械损伤的应激反应。4.Rickettsia对植物营养代谢的影响对Rickettsia阴性B型烟粉虱、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取食后的植物叶片进行了可溶性糖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Rickettsia阴性烟粉虱取食相比,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取食棉花、番茄之后,被取食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但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的取食不会引起豇豆被取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Rickettsia阴性烟粉虱相比,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取食植物后,棉花、番茄被取食叶片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而豇豆被取食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取食后,棉花、豇豆、番茄的被取食叶片中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均增加。5.Rickettsia水平传播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不同处理中烟粉虱的产卵量、卵孵化率、存活率、发育历期、雌性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记录、分析。得出: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的产卵量、雌性比显着高于Rickettsia阴性烟粉虱,发育历期短于Rickettsia阴性烟粉虱,卵孵化率及存活率与Rickettsia阴性烟粉虱相比没有差异;植物体内Rickettsia存在,即Rickettsia的水平传播可以提高Rickettsia阴性B型烟粉虱的产卵量,但对Rickettsia阴性B型烟粉虱的卵孵化率、存活率、发育历期及雌性比均没有影响。

侯晓琳[8](2018)在《西花蓟马适应寄主植物菜豆及蚕豆防御的生化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我国重要入侵害虫之一,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巨大危害。本研究以西花蓟马嗜食的菜豆植株及不嗜食的蚕豆植株作为寄主植物,通过测定西花蓟马取食不同时代后其体内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细胞色素P450)、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消化酶(α-淀粉酶、胰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及营养物质(总蛋白、总糖、总脂)含量的变化,探讨西花蓟马对不同嗜食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将非挥发性次生物质辣椒素添加到西花蓟马饲料中,测定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CarE、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和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研究西花蓟马对不嗜食寄主植物辣椒产生的次生物质的适应性。研究结果将为明确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机理奠定基础,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不同世代的西花蓟马对嗜食寄主菜豆植株的适应性将西花蓟马从豆荚转换到菜豆植株后,发现西花蓟马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均有明显的变化。不论西花蓟马的那种虫态均是F1代体内CarE、GSTs和P450酶活性显着高于取食豆荚的对照。在不同世代间,各种解毒酶的活性明显不同。2龄若虫体内的CarE活性在F1代与F2代差异不明显,在F3代活性最低,为0.3516 U/mg prot;西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变化和若虫不同,在F1代CarE活性最高,为0.4321 U/mg prot,但F2代与F3代差异不显着。GSTs活性在2龄若虫和成虫的变化趋势一致,均是F1代>F2代>F3代。西花蓟马2龄若虫体内P450活性大小为F1代>F2代>F3代,而成虫体内P450活性在F1代最高,为0.0305 U/mg prot,F2代与F3代差异不明显。同一种解毒酶活性在西花蓟马不同虫态间,不论在哪个世代下CarE和P450在成虫体内酶活性均显着高于2龄若虫的,GSTs活性在F2代,成虫与2龄若虫差异不显着,在其它世代,成虫体内酶活性均显着高于2龄若虫。取食菜豆植株后西花蓟马体内CAT、POD和SOD保护酶活性均有明显变化。西花蓟马2龄若虫及成虫体内CAT和SOD活性在不同世代间变化一致,均为F1代>F2代>F3代。但在2龄若虫体内,POD活性在F3代最低,为1.8809 U/mg prot,F1代与F2代没有明显差异。而成虫体内POD活性大小为F1代>F2代>F3代。不论哪种保护酶的活性均是西花蓟马成虫显着高于2龄若虫的。F1代西花蓟马体内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但类胰蛋白酶活性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在不同世代间,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α-淀粉酶活性在F1代最低,F2代与F3代没有显着变化;而胰蛋白酶活性大小是F1代<F2代<F3代。2龄若虫体内类胰蛋白酶活性在这3代间变化不明显,但成虫变化显着,F1代<F2代<F3代。在同一世代不同虫态间,2龄若虫体内消化酶均显着低于成虫的。取食菜豆植株后,不论那一个世代,西花蓟马体内营养物质总蛋白质、总糖和总脂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但在3代间的西花蓟马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差异不显着。不同虫态间,西花蓟马体内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明显差异,2龄若虫体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均没有成虫的高。2.不同世代的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适应性西花蓟马从嗜食豆荚转换到非嗜食蚕豆植株后,发现西花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GSTs的活性均受到抑制。不论哪一个世代下,西花蓟马体内GSTs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且酶活性随世代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取食蚕豆植株后西花蓟马体内CarE和P450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CarE活性在F1代最高,分别为0.3812 U/mg prot、0.4117U/mg prot,而F2代与F3代差异不显着;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P450活性在F3代最低,分别为0.0263 U/mg prot、0.0379 U/mg prot,而F1代和F2代变化不显着。在同一世代不同虫态间,成虫体内解毒酶活性均比2龄若虫的高。与取食豆荚的相比,取食菜豆后西花蓟马体内SOD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F1代>F2代>F3代,均显着低于对照。但CAT和POD活性比对照高,且2龄若虫和成虫变化一致,均是F1代>F2代>F3代。在不同虫态间,均是成虫体内的酶活性高于2龄若虫的。西花蓟马体内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低于对照水平下逐代升高。而类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对照,但酶活性随世代的延长逐代降低。在不同虫态间,2龄若虫体内酶活性均显着低于成虫的。西花蓟马体内总蛋白质、总糖和总脂营养物质的含量在3代内变化不显着,而且成虫和2龄若虫体内总蛋白和总糖含量及2龄若虫体内总脂含量均低于对照,只有成虫体内总脂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同一世代不同虫态间,西花蓟马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差异显着,不论哪种营养物质均是2龄若虫小于成虫的。3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短期适应性将西花蓟马从豆荚上转换到蚕豆植株上,胁迫饲喂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发现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CarE和P450活性均在12 h时最低,72 h时最高,96 h时又降低;GSTs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一直升高,96 h时高达18.8453 U/mg prot。西花蓟马体内3种保护酶CAT、POD和SOD的活性变化也是先升高后降低,12 h时酶活性均最低,48 h时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值。西花蓟马体内消化酶活性变化相反,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α-淀粉酶活性在48 h时最低为0.0606U/mg prot,96 h时最高为0.0662 Umg prot;胰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性在48 h时最低,12 h最高。西花蓟马体内总蛋白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总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但总糖和总脂含量一直减小。4西花蓟马雌成虫对非挥发性次生物质辣椒素的适应性将不同浓度的辣椒素添加到饲料中,饲养西花蓟马雌成虫48 h、72 h和96 h,结果发现低剂量辣椒素能诱导西花蓟马雌成虫体内GSTs、AChE和MFO活性均明显升高,高剂量辣椒素抑制GSTs、AChE及MFO活性。而不论在哪一种辣椒素浓度下,CarE活性一直受到抑制,均低于对照。辣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GSTs及AChE活性无明显交互作用,但对CarE及MFO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处理时间越长,作用越显着。

安璇[9](2017)在《共生菌Rickettsia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属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也称棉粉虱(Cotton whitefly)或甘薯粉虱(Sweetpotato whitefly),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危害性的农业害虫之一。Rickettsia是烟粉虱体内的主要内共生菌类群之一,对烟粉虱的生长发育与抗性防御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目前分布最为广泛的B型、Q型烟粉虱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PCR对B、Q两种群中常见内共生菌种类、感染率及其Rickettsia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单对-繁殖筛选的方法建立纯性Rickettsia阳性与阴性B型烟粉虱种群,为后续实验提供研究基础。同时就Rickettsia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深入了解次生共生菌与寄主烟粉虱的互作关系。最后,设计Rickettsia阳性B型、Rickettsia阴性B型与Q型之间不同雌雄比例的杂交实验,以期更近一步的揭示Rickettsia对B、Q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生殖隔离及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型、Q型烟粉虱常见共生菌的种类及其感染率检测PCR检测结果表明:B型、Q型烟粉虱内均存在原生共生菌Portiera的感染,而次生共生菌的种类在两种不同生物型烟粉虱体内则表现出差异:B型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体内存在Portiera、Rickettsia、Hamiltonella、Olo等4种常见菌,而Q型烟粉虱体内含有Portiera、Hamiltonella、Olo、Cardinum等4种常见菌。此外,两种烟粉虱种群体内以上几种常见共生菌的感染率也存在差异:其中Hamiltonella、Olo两种菌在Rickettsia阳性B型种群中的感染率分别为93.3%、97.8%,在Rickettsia阴性B型种群中的感染率分别为76%、91%,说明该菌感染率在同型B型两种群中存在差异,Q型种群中Cardinum、Hamiltonella、Olo三种菌的感染率分别为:31%、93.1%、91%。2.Rickettsia阳性与阴性B型烟粉虱种群的筛选及阳性烟粉虱各龄期Rickettsia检测实验利用单对-繁殖筛选得到B型Rickettsia阳性与阴性烟粉虱自然种群。每隔1代进行纯度检测。此外,筛选的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经检测,Rickettsia分布于卵、1龄、2龄、3龄、4龄、伪蛹,成虫等各个阶段。3.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筛选种群中Rickettsia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基于Rickettsia的16Sr RNA基因序列经NCBI-BLAST比对,最终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中筛选的B型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种群中Rickettsia属Bellii组。4.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对B型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棉花介导的Rickettsia水平传播可以显着改善对应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对于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分别在阳性、阴性植物上取食,卵期、三龄期、伪蛹期发育天数存在差异:卵期、伪蛹期在B+C+处理组短于B+C-处理组;3龄期前者的发育历期长于后者;而1龄、2龄、4龄期并无差异,表明在不同生长阶段,植物感染Rickettsia对烟粉虱发育历期的影响不同。而对于Rickettsia阴性的烟粉虱来说,寄主植物体内Rickettsia的有无对其生长发育除在卵期有影响外,别的阶段并无明显影响。B-C+组卵期发育历期为5.07d、B-C-为5.50d。同一发育阶段不同处理的比较结果表明:除4龄期外,其它各龄期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处理均短于Rickettsia阴性处理组。从卵-成虫整个发育历期来看,阳性烟粉虱处理组短于阴性处理组,这表明Rickettsia可以缩短烟粉虱的发育历期。B+C+、B+C-、B-C+、B-C-各龄期存活率也有差异:整体依次呈下降趋势,卵期差异显着,其它龄期差异并不显着,从卵-成虫总体发育历期来看,其存活率B+C+、B+C-、B-C+、B-C-四个处理组依次降低,分别为:75.00%、70.00%、56.67%、41.67%。棉花介导的Rickettsia水平传播同样可以影响寄主烟粉虱的繁殖特性:Rickettsia阳性烟粉虱在阳性植株和阴性植株上取食时差异并不显着,而阴性烟粉虱在阳性、阴性植株上取食后其F1代平均寿命差异显着,且寿命范围B+C+、B+C-、B-C+、B-C-四个处理组依次缩短;此外,四组处理平均单雌产卵量依次递减且差异显着,产卵量范围分别为:101-195粒、98-165粒、87-135粒、39-109粒。说明Rickettsia的有无会影响烟粉虱产雌率和寿命。同样,Rickettsia的有无对B型烟粉虱F1代的雌性比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BC-”和“B-C+”两处理组烟粉虱F1代的雌性比显着小于“B+C+”和“B+C-”两处理组,而Rickettsia阳性和Rickettsia阴性组内处理组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其中“B+C+”处理组存活率最大为73.33%,“B-C-”处理组存活率最小为31.67%。5.Rickettsia对B型、Q型烟粉虱生殖隔离的影响B、Q型烟粉虱不同比例杂交结果表明:Rickettsia并不影响B型、Q型烟粉虱的生殖隔离;雄虫数量的增加对雌虫孤雌产卵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数量越多,干扰作用越强,但对两性生殖产卵量的影响除在1:2与1:5处理组之间存在差异外,其它各处理组影响不大;雄虫数量的增加也可提高孤雌生殖的后代羽化率,但对两性生殖后代的羽化率影响不大;Rickettsia能增加B型烟粉虱的两性生殖产卵量,但对B型烟粉虱孤雌生殖产卵量的影响不大;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雄虫干扰下Q型孤雌产卵量显着高于Rickettsia阴性B型雄虫干扰下的产卵量;Q型烟粉虱孤雌羽化率显着高于Q型两性生殖孵化率;Rickettsia可以提高B型烟粉虱两性生殖的产雌率。总之,Rickettsia均可以影响B型烟粉虱的产卵量、产雌率,但对其羽化率影响不大。

张文娟[10](2016)在《重庆地区烟田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世代重叠严重,寄主十分广泛。由于其种群发育速率快、繁殖率高、死亡率低、扩散能力强,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关于温室白粉虱的报道虽已很多,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理环境与作物系统的胁迫可形成不同的种群,而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温室白粉虱生物学生态学、监测与防控。近年来该虫在重庆地区烟田造成大面积危害,而对该种群的生物生态学与田间发生规律的研究还缺乏。因此,本文以重庆市奉节县烟田的温室白粉虱种群为研究对象,主要就温度、湿度、光照和寄主等环境条件对其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该种群在田间的发生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烟田系统温室白粉虱的监测与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发育繁殖的影响研究了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0、23、26、29、32、35℃)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结果表明,在20-26℃温度范围内,该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0℃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35.72 d,而26℃条件下只需要22.95 d,29℃-35℃条件下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有延长的趋势,分别为23.15 d、23.3 d和26.83 d,该温室白粉虱种群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54℃,有效积温为389.86日度;该种群各虫态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率呈现差异,卵、3龄若虫、伪蛹在20、23和32℃条件下没有显着差异,但在35℃条件下存活率明显降低,分别为61.62%、46.16%、35.22%,在26℃条件下,各虫态存活率都比较高,依次为94.66%、88.87%、93.33%、92.24%和95.9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该种群成虫寿命和产卵量也存在显着差异,在20℃条件下成虫平均寿命为38.6 d,而在35℃条件下只有8.3 d,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虫的平均寿命在逐渐缩短;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总产卵量呈下降趋势,在20℃条件下的产卵量是35℃条件下产卵量的3倍多,单雌最高产卵量出现在20℃时。综合发育、存活、繁殖等参数,该种群的生长发育最适合温度为26℃左右。2.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湿度(40%、55%、70%、85%)和不同光周期(16L:8D、14L:10D、12L:12D)条件下对该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和55%的湿度条件下,温室白粉虱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着,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温室白粉虱的发育历期最短,约为22.35 d,当湿度上升至85%时,其发育历期又延长,约22.87 d。在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1龄和2龄若虫的发育时间明显短于其他条件,但是卵和3龄若虫发育时间都较长。伪蛹阶段在85%RH条件下发育时间较长,在其他湿度条件下无明显差异。湿度对该种群存活的影响表明,伪蛹在各湿度条件下存活率无显着差异,且都较高,约为90%以上,各虫态的存活率在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均较高,分别为89.82%、84.48%、87.44%、84.29%、94.27%。另外,在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温室白粉虱成虫的寿命和产卵量也最高,分别为30.1 d、148.3粒。以上数据表明,该温室白粉虱种群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湿度条件为70%。在相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光照时间越长,温室白粉虱的发育历期越短,发育速率越快,成虫寿命越长,单雌产卵量也最多,且各虫态的存活率均较高,说明长日照有利于该温室白粉虱种群的发生。3.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测定了该种群在5个烟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以及成虫寿命。结果表明,该种群在5个烟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都存在显着差异(P<0.05),发育历期依次为:NC55、云烟97、红花大金元、MSK326、KRK26。不同龄期在不同烟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呈现差异,1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在KRK26烟草上的时间最短,约为2.3 d,2龄若虫在MSK326上的发育历期最短,在云烟97上发育历期最长,3龄若虫在云烟97上的发育历期最短,伪蛹的发育历期在KRK26上时间最短,在MSK326和云烟97上最长。温室白粉虱卵在MSK326上的存活率最高,约为94.87%,在其它4种烟草上的存活率也都高达90%以上,其中云烟97烟草品种上卵存活率最低,为90.74%。1龄若虫在NC55上的存活率较高,云烟97次之。2龄若虫在NC55上存活率最高,为92.21%,云烟97上的存活率最低,为70.91%。3龄若虫在5个烟草品种上的存活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且存活率相对较高,均达到90%以上。伪蛹的存活率在红花大金元上最低,约为72.58%,在云烟97上存活率为85.69%。温室白粉虱成虫在云烟97上的平均寿命最长,约为30.1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48.3粒。在红花大金元上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为163.3粒,但其成虫寿命最短,只有19.6 d。4.温室白粉虱在重庆奉节烟区田间的发生动态初步研究调查了温室白粉虱在重庆市奉节县烟田中的发生动态。调查结果表明,该温室白粉虱种群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呈单峰型增长,在5月底田间开始出现成虫,7-8月田间温室白粉虱发生量达到最高峰,到9月底随着气温下降,温室白粉虱在田间的发生量也逐渐降低。温室白粉虱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能力,在田间的分布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在5月底气温较低时,温室白粉虱主要在低海拔烟田中为害,随着气温的升高,低海拔区域的温度不适合温室白粉虱的生长繁殖,所以该种群逐渐向高海拔烟田转移为害,后期气温逐渐转凉,该种群又转移到低海拔烟田为害。另外,调查还发现该温室白粉虱种群更喜欢在背阴处繁殖为害。

二、不同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1.1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1.2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机制
    2 植物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挥发物的种类
        2.2 植物挥发物的收集方法
        2.3 植物挥发物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4 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生物测定
    3 烟粉虱
        3.1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3.2 烟粉虱的生物型
        3.3 烟粉虱的综合防治
        3.4 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4 “推拉(Push-Pull)”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4.1 “推拉(Push-Pull)”策略的工作原理
        4.2 “推拉(Push-Pull)”系统的组成
        4.3 “推拉(Push-Pull)”策略的优缺点
    5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第2章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的田间趋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物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
        2.2 烟粉虱对田间寄主植物的趋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偏好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株
        1.3 仪器设备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罩笼内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试验
        2.2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培养皿选择试验
        2.3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Y”型嗅觉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植物挥发物对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株
        1.3 供验试剂
        1.4 仪器设备
        1.5 试验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不同时期挥发物定性分析
        2.2 植物挥发物的PLS-DA分析
        2.3 植物挥发物标样对Q型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种群参数、解毒酶活性及药剂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灰飞虱研究现状
        1.1.1 灰飞虱的分布及危害
        1.1.2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征
        1.1.3 灰飞虱的发生规律
        1.1.4 灰飞虱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1.1.5 灰飞虱防治
    1.2 寄主植物对昆虫种群参数的影响
    1.3 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1.4 寄主植物对昆虫3种解毒酶的影响
        1.4.1 寄主植物对羧酸酯酶(CarE)的影响
        1.4.2 寄主植物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
        1.4.3 寄主植物对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及饲养
    2.2 供试药剂及仪器
        2.2.1 供试药剂
        2.2.2 供试仪器
    2.3 5种寄主植物灰飞虱两性生命表的构建
        2.3.1 供试寄主植物
        2.3.2 试验方法
    2.4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3 种解毒酶活性的短期影响
        2.4.1 供试昆虫的处理
        2.4.2 酶液制备
        2.4.3 羧酸酯酶(CarE)活力测定
        2.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测定
        2.4.5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测定
        2.4.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5 5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对灰飞虱药剂敏感性及3 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2.5.1 试虫的处理
        2.5.2 灰飞虱药剂敏感性测定
        2.5.3 灰飞虱解毒酶活力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
        3.1.2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种群参数的影响
        3.1.3 5种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的特定年龄阶段存活率
        3.1.4 5种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的特定年龄存活率和繁殖力
        3.1.5 5种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的生命期望值
        3.1.6 5种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的生殖价值
    3.2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成虫体内3 种解毒酶活性的短期影响
        3.2.1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成虫CarE活性的影响
        3.2.2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成虫GST活性的影响
        3.2.3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成虫MFO活性的影响
    3.3 5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对灰飞虱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3.3.1 灰飞虱连续取食 5种寄主植对三氟苯嘧啶敏感性的影响
        3.3.2 灰飞虱连续取食 5种寄主植物对吡虫啉敏感性的影响
        3.3.3 灰飞虱连续取食 5种寄主植物对噻虫嗪敏感性的影响
        3.3.4 灰飞虱连续取食 5种寄主植物对溴氰虫酰胺敏感性的影响
        3.3.5 连续取食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若虫CarE活性的影响
        3.3.6 连续取食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若虫GST活性的影响
        3.3.7 连续取食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若虫MFO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5种寄主植物对灰飞虱3 种解毒酶的影响
    4.3 5种寄主植物连续饲养对灰飞虱药剂敏感性及3 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中部分名词缩略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花卉蓟马的种类
    3 花卉蓟马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4 花卉上蓟马的发生、为害
    5 蓟马的综合防治
    6 花卉上蓟马的竞争及其寄主适应性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蓟马寄主嗜食性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蓟马嗜食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及室内种群增长研究
    第一节 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方法
        1.2 蓟马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蓟马室内种群发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蓟马短时种群增长观察
        1.2.2 蓟马生命表参数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蓟马短时种群增长比较
        2.2 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生命表构建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花卉寄主理化性状对蓟马寄主适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蓟马对花卉寄主颜色的选择性
        2.2 蓟马对花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成分、含量分析
        2.3 花卉寄主细胞液pH值比较
        2.4 花卉寄主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2.5 花卉寄主次生物质含量比较
    3 讨论
第五章 寄主转换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寄主上蓟马的能源物质含量差异
        2.2 寄主短时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2.3 寄主多代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寄主转换对蓟马解毒酶、保护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转换对蓟马的解毒酶的影响
        2.1.1 不同寄主上蓟马解毒酶的活性
        2.1.2 寄主短时转换对蓟马解毒酶的影响
        2.1.3 寄主多代转换对蓟马解毒酶的影响
        2.2 寄主转换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2.2.1 不同寄主上蓟马的保护酶活性
        2.2.2 寄主短时转换胁迫下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2.2.3 寄主多代转换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2 本文的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发表论文
    2 主持及参与项目
    3 荣誉获得情况
    4 参加学术会议

(4)B和Q型烟粉虱对辣椒适应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烟粉虱研究概况
        1.1.1 烟粉虱概述
        1.1.2 B型和Q型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和研究概况
    1.2 植物防御概况
        1.2.1 组成型防御
        1.2.2 诱导型防御
    1.3 植物防御介导的种内、种间竞争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B型和Q型烟粉虱对四个品种辣椒的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个品种辣椒抗虫物质和营养成分含量
        2.2.2 B型和Q型烟粉虱对四个品种辣椒的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对杭椒营养、抗虫物质含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3.2.2 杭椒叶片主要激素和抗虫物质含量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B和Q型烟粉虱为害辣椒后对后续烟粉虱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烟粉虱分别对不同侵染处理杭椒的选择及产卵偏好
        4.2.2 两种烟粉虱分别在不同侵染处理杭椒上的寿命、繁殖和卵发育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取食习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及实验基地
    1.2 方法
        1.2.1 雌、雄性蝗蝻及成虫食量差异
        1.2.2 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蝗蝻与成虫的取食偏好
        1.2.3 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飞蝗蝗蝻发育历期的影响
        1.2.4 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飞蝗成虫交配次数及产卵次数的影响
    1.3 数据统计
        1.3.1 取食量及雌雄不同发育阶段的食量差异
        1.3.2 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蝗蝻与成虫的取食偏好数据分析:
        1.3.3 亚洲飞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生长发育历期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雌雄虫食量差异
    2.2 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的取食偏好
    2.3 不同寄主植物上亚洲飞蝗蝗蝻的发育历期差异性分析
    2.4 不同寄主植物对成虫交配次数和产卵次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6)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三种寄主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刺吸式口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胁迫
        1.1.1 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对寄主植物生长的影响
        1.1.2 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对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对寄主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1.4 植物生长与防御的关系
    1.2 B型烟粉虱的入侵与为害
        1.2.1 B型烟粉虱的为害
        1.2.2 B型烟粉虱的为害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植物与虫源
    2.2 供试试剂与仪器
    2.3 B型烟粉虱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选择性的测定
    2.4 B型烟粉虱为害葫芦科3种寄主植物后的指标的测定
        2.4.1 前侵染处理
        2.4.2 不同密度下B型烟粉虱为害对不同寄主植物生长的影响
        2.4.3 B型烟粉虱为害后3 种寄主植物叶面积和单位面积干重的测定
        2.4.4 B型烟粉虱为害后3 种寄主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4.4.1 B型烟粉虱为害后3 种寄主植物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4.4.2 B型烟粉虱为害后3 种寄主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4.4.3 B型烟粉虱为害寄主植物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2.4.4.4 B型烟粉虱为害寄主植物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B型烟粉虱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
    3.2 不同密度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密度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株高的影响
        3.2.2 不同密度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茎粗的影响
        3.2.3 不同密度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节间距的影响
        3.2.4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节间数的影响
    3.3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叶片生长的影响
        3.3.1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叶面积的影响
        3.3.2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叶片单位面积干重的影响
        3.3.3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叶片单位面积鲜重的影响
    3.4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1 B型烟粉虱为害对不同寄主不同叶位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4.2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2.1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4.2.2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4.2.3 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3 种寄主植物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B型烟粉虱为害对不同寄主植物生长的影响
    4.2 B型烟粉虱为害对不同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B型烟粉虱为害对不同寄主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4.4 B型烟粉虱取食引起寄主植物系统性生理反应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介导的烟粉虱—寄主植物互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烟粉虱
        1.1.1 烟粉虱的发生与危害
        1.1.2 烟粉虱的入侵
    1.2 昆虫共生菌
        1.2.1 昆虫共生菌研究概况
        1.2.2 昆虫内共生菌的传播方式
        1.2.3 烟粉虱内共生菌
    1.3 昆虫与植物互作
        1.3.1 昆虫为害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
        1.3.2 昆虫对植物防御反应的适应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烟粉虱内共生菌的种类、含量及Rickettsia分布型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型烟粉虱野外种群感染共生菌种类
        2.3.2 三种主要共生菌的定量检测
        2.3.3 FISH检测Rickettsia
    2.4 小结与讨论
        2.4.1 B型烟粉虱共生菌种类
        2.4.2 烟粉虱共生菌含量的动态变化
        2.4.3 Rickettsia在烟粉虱中的分布形态
第3章 Rickettsia在植物体内的存留、转移及消长变化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ickettsia在植物体内的存活、转移
        3.3.2 植物叶片中Rickettsia的TEM检测
        3.3.3 植物叶片中Rickettsia含量变化
    3.4 小结与讨论
        3.4.1 烟粉虱介导的Rickettsia水平传播
        3.4.2 不同植物中Rickettsia含量变化比较
第4章 Rickettsia调节棉花防御反应的数字基因表达谱解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DNA文库序列特征
        4.3.2 差异表达基因(DEGs)
        4.3.3 GO注释及富集分析
        4.3.4 KEGGpathway富集分析
        4.3.5 Rickettsia参与调节的差异表达基因
        4.3.6 qRT-PCR验证
    4.4 小结与讨论
        4.4.1 Rickettsia引起棉花防御反应基因差异表达
        4.4.2 Rickettsia降低棉花初始免疫应答
        4.4.3 Rickettsia抑制棉花基于JA信号通路的防御反应
        4.4.4 Rickettsia参与棉花基于次生代谢物的防御反应
        4.4.5 Rickettsia诱导棉花产生活性氧
第5章 Rickettsia调节番茄防御反应的数字基因表达谱解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GE文库测序及转录组比对结果
        5.3.2 差异表达基因(DEGs)
        5.3.3 GO注释及富集分析
        5.3.4 KEGGpathway富集分析
        5.3.5 响应Rickettsia的差异表达基因
        5.3.6 qRT-PCR验证测序数据
    5.4 小结与讨论
        5.4.1 Rickettsia引起番茄防御反应基因差异表达
        5.4.2 Rickettsia增强番茄初始免疫反应
        5.4.3 Rickettsia诱导番茄抗病基因表达
        5.4.4 Rickettsia抑制番茄基于JA信号通路的防御反应
        5.4.5 Rickettsia下调番茄基于次生代谢物的防御反应
        5.4.6 Rickettsia诱导番茄产生活性氧、降低番茄对机械损伤的应激反应
第6章 Rickettsia水平传播对寄主植物营养水平及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可溶性糖标准曲线
        6.3.2 Rickettsia对寄主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3.3 Rickettsia对寄主植物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6.3.4 Rickettsia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6.4.1 Rickettsia可调节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
        6.4.2 Rickettsia可调节植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6.4.3 Rickettsia可提高烟粉虱的产卵量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1.1 B型烟粉虱体内共生菌种类及含量
        7.1.2 B型烟粉虱体内Rickettsia的分布形式
        7.1.3 Rickettsia经烟粉虱传入植物及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消长变化
        7.1.4 Rickettsia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
        7.1.5 Rickettsia对植物营养代谢的影响
        7.1.6 Rickettsia水平传播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7.2.1 烟粉虱体内Rickettsia的增殖机制
        7.2.2 植物JA信号途径被抑制的原因
        7.2.3 Rickettsia调节植物营养代谢的机理
        7.2.4 Rickettsia与烟粉虱逃避天敌的关系
        7.2.5 Rickettsia调控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
    7.3 本论文创新点
        7.3.1 烟粉虱不同龄期主要共生菌定量分析及Rickettsia的新分布形式
        7.3.2 TEM检测Rickettsia分布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细胞
        7.3.3 Rickettsia水平传播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及营养代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实验中所用仪器及主要试剂
附录C:植物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种类与含量

(8)西花蓟马适应寄主植物菜豆及蚕豆防御的生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世代的西花蓟马对嗜食寄主菜豆植株的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对菜豆的适应性
        2.2 西花蓟马体内保护酶活性对菜豆的适应性
        2.3 西花蓟马体内消化酶活性对菜豆的适应性
        2.4 西花蓟马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对菜豆的适应性
    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世代的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对蚕豆的适应性
        2.2 西花蓟马体内保护酶活性对蚕豆的适应性
        2.3 西花蓟马体内消化酶活性对蚕豆的适应性
        2.4 西花蓟马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对蚕豆的适应性
    3 讨论
第三章 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短期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
        2.2 西花蓟马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2.3 西花蓟马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2.4 西花蓟马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西花蓟马雌成虫对非挥发性次生物质辣椒素的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的交互作用
        2.2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CarE活性的影响
        2.3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
        2.4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AChE活性的影响
        2.5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MFO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1.1 西花蓟马对嗜食寄主菜豆植株的适应性
        1.2 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适应性
        1.3 西花蓟马雌成虫对非挥发性次生物质辣椒素的适应性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第六章 文献综述
    1 寄主转换对昆虫的影响
        1.1 寄主转换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1.3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1.4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消化酶的影响
        1.5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
    2 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影响
        2.1 次生物质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次生物质对昆虫生理代谢的影响
    3 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3.1 西花蓟马的行为适应性
        3.2 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适应性
        3.3 西花蓟马的生理生化适应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致谢
附录

(9)共生菌Rickettsia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前言
    1.1 烟粉虱的发生和危害
        1.1.1 烟粉虱的入侵史
        1.1.2 烟粉虱的危害
        1.1.3 烟粉虱的寄主植物
    1.2 内共生菌研究概况
        1.2.1 昆虫内共生菌概况
        1.2.2 烟粉虱原生共生菌
        1.2.3 烟粉虱次生共生菌
    1.3 烟粉虱重要次生内共生菌Rickettsia
        1.3.1 Rickettsia在寄主体内的分布
        1.3.2 Rickettsia的生殖功能
        1.3.3 Rickettsia在寄主间的传播方式
        1.3.4 Rickettsia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4 烟粉虱生殖隔离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烟粉虱内次生共生菌检测及Rickettsia阳性、阴性B型种群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寄主植物
        2.1.2 供试虫源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单头烟粉虱总DNA的提取
        2.2.1.1 烟粉虱DNA的提取STE法
        2.2.1.2 烟粉虱DNA试剂盒提取法
        2.2.2 植物总DNA的提取
        2.2.2.1 植物总DNA的提取CTAB法
        2.2.2.2 植物DNA试剂盒提取法
        2.2.3 B型、Q型烟粉虱内共生菌的检测
        2.2.4 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种群筛选
        2.2.5 Rickettsia阴性B型烟粉虱种群筛选
        2.2.6 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种群各龄期Rickettsia的检测
        2.2.7 Rickettsia阳性、阴性B型及Q型烟粉虱内其它共生菌的感染率检测
        2.2.8 B型烟粉虱种群中Rickettsia与其它Rickettsia品系的同源性分析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型、Q型烟粉虱常见菌的检测
        2.3.2 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种群筛选
        2.3.3 Rickettsia阴性B型烟粉虱种群筛选
        2.3.4 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种群各龄期Rickettsia的检测
        2.3.5 Rickettsia阳性B型烟粉虱与其它株系Rickettsia的同源性分析
3 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对B型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Rickettsia对B型、Q两型烟粉虱生殖隔离及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比例B型、Q型烟粉虱杂交亲代产雌率
        4.3.2 不同比例B型、Q型烟粉虱杂交雌虫的产卵量
        4.3.3 不同比例B型、Q型烟粉虱杂交F1代的羽化率
        4.3.4 相同比例B型、Q型烟粉虱杂交雌虫产卵量
        4.3.5 相同比例B、Q型烟粉虱杂交F1代羽化率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B型、Q型烟粉虱常见共生菌的种类及其感染率检测
        5.1.2 B型烟粉虱Rickettsia阳性、阴性种群的筛选及各龄期Rickettsia检测
        5.1.3 B型烟粉虱种群中Rickettsia与其它Rickettsia品系的同源性分析
        5.1.4 共生菌Rickettsia对B型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1.5 Rickettsia对B型、Q型烟粉虱生殖隔离及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2 讨论
        5.2.1 B型、Q型烟粉虱常见共生菌的种类及其感染率检测
        5.2.2 B型Rickettsia阳性、阴性烟粉虱种群的筛选
        5.2.3 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对B型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2.4 Rickettsia对B型、Q型烟粉虱生殖隔离及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3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重庆地区烟田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与为害
    2 温室白粉虱的形态和基本生物学特性
        2.1 卵
        2.2 1~3 龄若虫
        2.3 伪蛹
        2.4 成虫
    3 环境条件对温室白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4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
    5 温室白粉虱的防治
        5.1 农业防治
        5.2 物理防治
        5.3 化学防治
        5.4 生物防治
引言
第二章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温室白粉虱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3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2.4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2.2 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3 讨论
        3.1 湿度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3.2 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烟草品种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不同寄主植物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2.3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的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田块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室白粉虱在未施药烟田的年发生动态
        2.2 温室白粉虱在常规防治烟田的年发生动态
    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研究主要结论
        1.1 温度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1.2 湿度和光周期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1.3 不同寄主植物对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
        1.4 温室白粉虱的田间发生规律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不同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D]. 陈文斌. 扬州大学, 2021(09)
  • [2]寄主植物对灰飞虱种群参数、解毒酶活性及药剂敏感性的影响[D]. 丁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3]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D]. 曹宇. 贵州大学, 2019(05)
  • [4]B和Q型烟粉虱对辣椒适应性差异研究[D]. 汪怡蓉. 湖北大学, 2019(05)
  • [5]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取食习性的研究[J]. 族米娜,牙森·沙力,阿力·西拉孜,古丽米拉·苏勒旦,阿布都热孜克·库玩,赵莉,涂雄兵.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2)
  • [6]B型烟粉虱为害对葫芦科三种寄主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梁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 [7]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介导的烟粉虱—寄主植物互作机制研究[D]. 师沛琼.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西花蓟马适应寄主植物菜豆及蚕豆防御的生化机制[D]. 侯晓琳. 贵州大学, 2018(04)
  • [9]共生菌Rickettsia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安璇.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重庆地区烟田温室白粉虱实验种群生物学研究[D]. 张文娟.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