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少伟,吕莹,宋涛,刘贵彩,张守彬,谢康[1](2020)在《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膜科学的发展,利用膜技术对油田采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及回用逐渐发展起来。文中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无机膜、有机膜以及复合膜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包括氧化铝、氧化锌、氧化硅、钛合金、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及无机-有机复合膜材料。通过不同膜材料对油田采出水处理效果的对比,对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领域的不足进行了介绍,以期对膜技术今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根[2](2019)在《稠油热采出水超滤—反渗透除盐技术评价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稠油的特殊性质使其多利用热采方式,蒸汽驱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盐采出水,不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为避免外排以及所带来的高昂处理成本,应对稠油热采出水资源进行充分回用。本研究以风城油田稠油热采出水作为对象,以满足热采锅炉用水要求为目标,开展了除盐技术开发及评价研究。采用超滤(Ultrafiltration,UF)-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技术对风城油田稠油热采出水进行了除盐侧线试验及性能评价。通过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UF系统操作压力0.5 MPa、RO系统操作压力1.7 MPa,RO浓水回流率25%),UF系统的出水浊度<0.8 NTU,淤泥密度指数平均为5,保障了后续RO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RO系统的回收率平均为73.4%,除盐率达到88.8%,RO产水的含盐量平均为432 mg/L,满足了稠油热采锅炉的用水水质要求。经济分析显示UF-RO技术的直接运行成本约为5.93元/m3,相对于机械压缩蒸发系统等技术的除盐制水经济性能更优。稠油热采出水UF-RO处理过程产生的更高含盐(12000 mg/L)和含Si O32-(225 mg/L)的RO浓水,采用“除硅-混凝-UF-RO”技术继续进行中试,可在产水率70%的条件下,出水含盐量<1000 mg/L,Si O32-<9.67mg/L,同样能够满足稠油热采锅炉用水水质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稠油热采出水回用的工程设计与运营提供数据与经验支持。

沈哲[3](2018)在《特低渗油田采出水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长油田属于低压、低产、低渗(特低渗)和微裂缝发育的油田,主体开采储层为延安组和延长组(包括长2和长6),主要通过CO2泡沫驱、羟丙基胍胶水力压裂等措施提高原油采收率,随着各种稳产增产措施的不断实施,采出水成分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逐渐增大,现有的采出水处理工艺难以满足低渗(特低渗透)回注水水质要求。基于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的水质特性和注水标准要求,研究分析了采出水处理难度大和处理后水质不稳定原因,构建了“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氧化+臭氧溶气混凝气浮”体系,简称为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溶气混凝气浮(DOCF体系),优化了 DOCF体系操作参数并对氧化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深入探讨了臭氧氧化、紫外、混凝在涡流状态下协同机理,最终开发了 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分析了杀菌剂1227、异噻唑啉酮、缓蚀剂SW-639、压裂返排液等添加剂对油田采出水乳化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剂浓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逐渐降低,Zeta电位增大,悬浮颗粒粒径中值变小,破乳脱水率下降、混凝处理后水透光率下降,采出水体系稳定性增强。研究了处理后水质劣化原因有物理化学因素、腐蚀性因素和结垢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压力的变化、处理后水中乳化油含量及投加混凝剂过量导致了延迟絮凝;采出水腐蚀性因素及影响大小顺序为pH值>Fe3+>SRB>侵蚀性C02>HCO3->溶解氧>SO42->TGB>S2-。结垢性因素主要是结垢性离子在不同压力温度下产生CaC03、硫化物等结垢物质。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处理后水质不稳定,注水井口悬浮物含量增大,造成了地层伤害。构建了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DOCF体系),优化了涡流反应器开孔个数、内外筒直径比、最佳气液比等结构参数,建立了 DOCF体系室内实验装置,考察臭氧氧化、紫外强度、混凝反应、臭氧气浮与采出水处理稳定达标的水质指标的关联性,研究了体系中混凝剂加量、臭氧浓度、接触时间、入口压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参数最佳条件:pH值为8.0、臭氧浓度为55mg/L,入口压力为0.3MPa,混凝剂PAC加量为29.5mg/L,接触时间为5min,紫外强度为110W、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加量为2.0mg/L,温度为30-40℃。系统产生的O2、O3尾气进一步循环使用,使尾气达到最大利用。利用模拟采出水氧化前后COD浓度变化考察了各关键因素对DOCF体系氧化反应的表观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反应速率常数与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建立经验动力学方程。即当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30mg/L,PAC对模拟采出水氧化反应速率为正关联,此时氧化动力学经验方程式为C=C0 exp(-3.14× 10-5Q0.7095G0.2048W0.0549),当 PAC 投加量≥30mg/L 时,PAC 对模拟采出水氧化反应速率为负关联,动力学经验方程式为C=C0 exp(-4.02×10-4Q0.7095G-0.5474W0.0549),其中C为t时刻模拟采出水COD浓度,C0为采出水初始COD浓度,Q为臭氧投加量,G为PAC投加量,W为紫外强度。剖析了DOCF体系实现破乳降浊、杀菌除铁、脱硫、阻垢防腐反应机理,探讨了 DOCF体系氧化脱稳机理、去除腐蚀结垢性因素机理和臭氧氧化协同机理。设计开发出了 DOCF体系多功能高效预处理装置并进行了抗冲击、抗污染现场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实现将400-898mg/L油含量和74-368mg/L的悬浮物含量的来水分别降至20-30mg/L和5-40mg/L之间,去除率分别达到95%和89.2%以上,且运行稳定。通过膜材料接触角、化学稳定性分析选用了无机炭膜作为末端处理,考察了运行通量、反洗流量、反洗周期、反洗时间、跨膜压差等操作参数,通过处理前后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变化评价了无机炭膜抗污染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在处理来水油含量高达30mg/L,悬浮物高达60mg/L,进水流量为5.0m3/h,初始浓水排放流量为1.5L/h,初始制水周期为30min,反洗流量为4.5m3/h,脉冲间隔为20s,循环流量为45m3/h的条件时,处理后水油含量和悬浮物含量均低于1.0mg/L,且跨膜压变化较小,运行稳定,抗污染抗冲击性能强。采用DOCF体系-无机炭膜工艺处理延长油田××联合站采出水,结果表明处理后水能满足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回注指标要求,即出水悬浮物≤1.Omg/L、含油量≤1.0mg/L、粒径中值≤1.0μm、腐蚀速率≤0.076mm/a、SRB细菌含量≤10个/mL、TGB细菌含量≤100个/mL、未检测出铁细菌、铁含量≤0.5mg/L、硫化物≤2.0mg/L、侵蚀性CO2≤1.0mg/L,且与地层配伍性良好。对模拟井口水进行物理指标(含油量、悬浮物、粒径中值)分析、离子稳定性能评价、腐蚀结垢稳定性等分析得出处理后水质稳定,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从技术对比、工艺运行成本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化学氧化-溶气气浮处理工艺和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在运行成本、出水水质以及抗冲击负荷能力方面均优于化学氧化-溶气气浮处理工艺,处理成本低至1.345元/吨,且具有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运行处理成本低的特点,处理后水能达到延长油田低渗、特低渗透油田注入水水质要求,提高油田注水开发采收率,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天浩[4](2018)在《活性焦结合陶瓷平板膜工艺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石油开采技术作为现代文明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被广泛关注。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国家也加大了油田的开采力度,除开始了对新油田的勘探外,还加大了对老旧油田的开采力度,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三次采油区块的增加,采出水水量也在逐年增加,加之油田采出水随着开采程度不同其成分也变得十分复杂。以上便是现阶段我国油田开采所面临的难题,如果不经处理便将采出水外排或者回注,会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对油田采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注利用,实现油田采出水资源化处理,是实现油田开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此外,油田采出水中包含多种复杂的有机和无机物质,采出水的水质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油田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油田的寿命和驱采水的化学成分,这些物质都能对采出水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产生影响。虽然不同地区的采出水水质状况不一,但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却大致相同,这可以为不同地域油田处理采出水的工艺选择提供依据。由于在目前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技术中,生物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以及吸附等手段都是高效可行的实现油田采出水资源化的技术,因此在本次试验中分别采用生物法与物理吸附法的结合、活性焦吸附法以及活性焦吸附和膜过滤技术的结合的手段,处理辽宁省某油田采出水两种技术,以实现试验出水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 1627—2008)中处理水质外排A级标准中COD的指标要求。本论文介绍了油田采出水处理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水质特点,以及当前较为新兴的吸附剂—活性焦特点以及吸附效力等,试验环节则是以辽宁省某油田联合站内油田采出水作为研究对象,在本次试验中,设置三组平行试验分别为A/O法结合活性焦吸附工艺、MBR法结合活性焦吸附以及活性焦联合陶瓷平板膜过滤工艺。通过静态烧杯试验与动态装置试验,对设置的三组平行试验各个环节进出水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指标(COD)进行检测,确定在该联合站内处理油田废水中的COD有效且切实可行的方案,待工艺确定后对装置开始连续运行,装置稳定运行后对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进行探究活性焦联合陶瓷平板膜处理工艺进行探索,开发出经济、有效的针对油田采出水某些环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工艺,同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O法联合活性焦工艺对水质中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有着很高的效率,但处理环节较为繁杂,而且生物端在处理的过程中效率并不高,主要依靠的是活性焦的吸附作用加之占地较大,不方便管理。MBR工艺由于所处理水质的可生化性不高,所以并不能够使污泥中的生物群落得到良好的形成,虽采用了联合陶瓷平板膜的方案,但膜片对COD的去除没有显着效果。活性焦联合陶瓷平板膜工艺对联合站厌氧段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后,出水水质优良、稳定,可以满足油田采出水排放标准,且处理效率高、工艺简单,加上在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活性焦具有与活性炭相似的吸附性能,以及再生性,同时又克服了活性炭机械强度低、容易粉碎以及价格较高的缺陷,因此在污水处理的应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陶瓷平板膜机械强度高、截留能力好,可以反复再生利用,本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该工艺的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霍新霖[5](2018)在《陶瓷平板膜联合活性焦处理油田采出水试验与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经数十年的石油开发,现阶段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采的中后期,采出油中含水率高达70%~80%。由于油田开采的地层和使用采油工艺各不相同,使得各阶段采出水的差异较大且水质成分十分复杂,导致不能直接排放或全部回注到地层中,因此要将剩余的采出水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对采出水外排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新处理工艺使采出水的出水水质能够达到标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污水处理方法,对辽河某油采出水进行活性焦联合生物法的中试试验,测定实验前后污水COD值。中试试验采用预吸附→厌氧水解酸化→三级生物好氧氧化→吸附→分离组合工艺流程。原水COD在358.7mg/L—589.2mg/L之间,前吸附出水后COD稳定为147.06mg/L,生物阶段出水COD均值为68mg/L,生物出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加入后吸附处理,出水COD为36.12mg/L-48.88mg/L,出水水质达标。针对生物环节处理效果不佳且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等问题,需要进行处理方法的改善。对中试厌氧池出水利用活性焦联合陶瓷平板膜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的实验,研究发现污水中的COD显着下降,水力停留时间4h,活性焦投加量为0.8kg/t时处理效果可满足排放标准。试验所使用的活性焦与活性炭具有相似的吸附性能,同时又克服了活性炭机械强度低以及价格较高的缺陷。陶瓷平板膜机械强度高、抗污染能力好,截留能力好可以有效的分离水和活性焦。本文提出一种以活性焦联合陶瓷平板膜为核心的处理油田采水优化工艺流程,其核心工艺设计流程为前吸附→厌氧水解酸化→后吸附→平板膜分离。设计处理工艺主要构筑物包括机械搅拌池,辐流沉淀池,水解酸化池,平板膜池,设计参数包括流量、尺寸规格和停留时间等。实验研究证明活性焦联合陶瓷平板膜处理油田采出水是可行的,处理后的水质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污水排放要求,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了污水站的工艺设计。本文内容给油田采出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想法,并为类似污水处理提供设计依据。

郑晓娟,刘冰,杨婧晖,万杰[6](2016)在《油田采出水膜法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采出水膜法处理技术中的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以及集成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成本,总结各技术的特点。超滤、微滤主要处理的是水中的油类以及悬浮物和细菌,纳滤对二价离子的脱除率较高,反渗透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采出水矿化度。在实际采出水处理中,可综合运用膜技术和生物法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王昕彤,许芳涤[7](2014)在《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综合介绍了膜技术在我国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微滤、超滤和纳滤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油田采出水水质的特点和膜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介绍,对未来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葛俊伸,衣雪松,于水利,孙楠[8](2012)在《超滤技术在中国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油田开采过程中,油田采出水中含有大量油类物质,综述了以超滤为核心的技术在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的水质要求,可采取多种组合工艺处理并回用,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保障油田高效开采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衣雪松[9](2012)在《聚偏氟乙烯改性膜处理油田三次采出水的抗污染特性与机制》文中提出本课题从研究油田三次采出水水质特点出发,以解构和建构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考察超滤过程的宏观现象,辅以微观液-固界面的相互作用深入剖析,阐明了油田三次采出水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因子及污染机制,建立了油田采出水的超滤膜污染模型,优化了运行工艺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为TiO2/Al2O3-PVDF超滤膜在油田采出水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首先,对比研究了不同操作压力、料液浓度、温度、pH值、矿化度等条件下,PVDF膜及纳米改性TiO2/Al2O3-PVDF膜处理油田采出水时主要有机物的截留率及透水量。结果表明,渗透液中乳化液(O/W)的浓度在0.5mg/L以下,可达油田低渗透层回注要求。进而,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分析了超滤去除水中主要污染物过程中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显示,操作压力对超滤过程的通量衰减起最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改性膜超滤过程的通量预测模型,可为其在采出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其次,通过研究采出水中两种典型的高分子污染物在超滤膜上的吸附性能,发现亲水性有机物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给改性膜造成的污染相对严重,疏水性的O/W相对较轻。通过考察两种膜对APAM及O/W的静态吸附,发现两种膜对二者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为Langmuir-Freundlich型和Redlich-Peterson型;且APAM在两种膜上的吸附能力均随pH的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阳离子对两种膜吸附APAM的影响较大,吸附作用的相对大小为Na+<K+<Ca2+,阴离子作用不显着。在pH值2.012.0的范围内,O/W在两种膜上的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阴、阳离子的加入均促进了O/W吸附量的增加。说明改性膜抗污能力的提升是具有针对性的。再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行模式下超滤通量衰减过程,建立了不同膜阻力对超滤通量衰减贡献的数学模型。得出:膜孔堵塞过程发生迅速且持续时间短,主要发生在超滤开始的前4min,但该过程造成的通量衰减却十分显着;凝胶层形成包括三个阶段,即浓差极化阶段、凝胶层形成阶段及凝胶层稳定阶段,此过程需经过30min完成,所得凝胶形成模型可以较好的对该过程进行模拟;以污染物-膜的静态吸附为基础,建立的吸附污染阻力引起的通量衰减数学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超滤过程中慢污染情况,该部分阻力引起的通量衰减在超滤后期起主导作用,且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经典的“Cake”模型对整个超滤过程进行模拟,随超滤时间的延长适应性变差;故此,建立了基于各因素之间内在关系的白金汉模型,该模型能够简单、有效的模拟不同废水的超滤过程。第四,以前期实验为基础,以管式膜组件的形式,将改性PVDF膜和PVDF原膜应用于油田采出水的处理过程中,考察了操作压力对两种超滤膜透水性能的影响及出水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压操作仅对增大膜的初始通量具有较明显的作用,低压操作则能更好地降低膜污染,维持膜通量的相对稳定。对比两种膜处理采出水出水发现,运行稳定后,两种膜的出水水质差别不大,渗透液浊度均低于0.5NTU;含油量均小于0.6mg/L;含聚量均小于0.2mg/L;TOC值小于170mg/L。最后,研究了油田采出水超滤过程的临界通量。结果表明,压力较低、pH中性、温度303K时,系统存在一个较低的临界通量,长期运行时,临界通量与非临界通量下的产水量相当,但膜污染缓慢、能耗大大降低。针对油田采出水中的不同污染物,研究了不同的物理-化学组合清洗方法,其中,水力冲洗、反冲、机械刮除的效果不佳,而化学方法中的NaClO(1%)的清洗效果较好,其次是HCl(1%)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5%),不建议采用超声波清洗。同样的清洗条件,改性膜的通量恢复明显高于原膜。

窦茂卫,苏保卫,高学理,高从堦[10](2011)在《油田采出水膜法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油田采出水的处理回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膜法处理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去除采出水中的油类、细菌、硬度,防止油层堵塞、结垢和外排水的环境污染,对于促进油气田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微滤、超滤和纳滤、反渗透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已有较多的应用研究。超滤在除油和除浊方面表现出极好的性能,出水水质可以达到低渗透油田注水标准。纳滤对采出水中二价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出水可达到工农业用水标准或排放标准。近年来,生化-超滤的耦合处理工艺或膜生物反应器,以及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的集成膜技术在采出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成为一种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采出水的水质特点
2 膜处理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
    2.1 无机膜处理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
    2.2 有机膜处理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
    2.3 无机-有机复合膜处理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
3 讨论与展望
    (1)膜污染问题。
    (2)规范化问题。
    (3)组合工艺。

(2)稠油热采出水超滤—反渗透除盐技术评价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稠油热采出水处理现状
        1.1.1 稠油热采出水特性
        1.1.2 稠油热采出水处理目标
        1.1.3 稠油热采出水处理技术
        1.1.4 除盐技术对比
    1.2 超滤技术进展
        1.2.1 超滤技术定义及原理
        1.2.2 超滤膜及膜组件
        1.2.3 超滤膜组件运行模式
        1.2.4 超滤技术进展
        1.2.5 超滤膜污染及防控
    1.3 反渗透技术进展
        1.3.1 反渗透技术定义及原理
        1.3.2 反渗透膜及膜组件
        1.3.3 反渗透系统主要考虑因素
        1.3.4 反渗透技术进展
        1.3.5 反渗透膜污染和防治
    1.4 反渗透浓水的回收处理
        1.4.1 反渗透浓水的产生和影响
        1.4.2 反渗透浓水的处理现状及展望
    1.5 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2章 试验装置和方法
    2.1 试验水样
    2.2 试验装置
        2.2.1 UF-RO工业侧线试验装置
        2.2.2 RO浓水中试装置
    2.3 试验方法
        2.3.1 UF-RO工业侧线试验方法
        2.3.2 RO浓水处理中试试验方法
    2.4 指标分析方法
        2.4.1 工艺指标
        2.4.2 水质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滤-反渗透技术除盐工业侧线试验研究
    3.1 超滤系统运行条件优化
    3.2 反渗透系统运行条件优化
        3.2.1 运行压力优化
        3.2.2 浓水回流率优化
    3.3 工业侧线试验效果评价
        3.3.1 UF系统稳定性分析
        3.3.2 RO系统稳定性分析
    3.4 直接运行成本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渗透浓水除盐的探索性中试研究
    4.1 除硅-混凝处理效果
    4.2 超滤系统处理效果
    4.3 反渗透系统处理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UF-RO除盐工业侧线试验工艺流程图
附录B UF-RO除盐工业侧线试验物料平衡图
附录C UF-RO除盐工业侧线试验平面布置图
致谢

(3)特低渗油田采出水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特低渗透油田处理后水回注要求
        1.2.2 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和方法
    1.3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特征及存在问题
        1.3.1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特点及回注要求
        1.3.2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复杂特征
        1.3.3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
        1.3.4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处理后水质不稳定的原因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分析测试方法
        2.2.3 研究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2.5 模拟采出水的配置
第3章 延长特低渗透油田采出水成分复杂特征及处理后水质劣化成因分析
    3.1 采出水成分分析
    3.2 添加剂对采出水乳化稳定特性的影响
        3.2.1 杀菌剂对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2.2 缓蚀剂对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2.3 压裂返排液对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3 处理后水质劣化成因分析
        3.3.1 处理后水质成分分析
        3.3.2 物理化学因素
        3.3.3 腐蚀性因素
        3.3.4 结垢性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DOCF体系)工艺优化研究
    4.1 DOCF体系及处理工艺的设计
        4.1.1 设计背景
        4.1.2 设计思路及原理
        4.1.3 稳定达标处理工艺的设计
    4.2 DOCF体系工艺优选及协同效应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2.2 反应混合方式优化
        4.2.3 协同工艺方法优化
    4.3 涡流反应器混合条件优化
        4.3.1 开孔个数
        4.3.2 内外圆筒直径比
        4.3.3 气液比
    4.4 DOCF体系操作参数单因素优化
        4.4.1 pH值
        4.4.2 臭氧浓度
        4.4.3 接触时间
        4.4.4 入口压力
        4.4.5 混凝剂加量
        4.4.6 紫外强度
    4.5 正交优化实验
    4.6 响应面法优化
        4.6.1 实验设计及模型建立
        4.6.2 Box-Behnken实验运行结果
        4.6.3 模型可靠性和拟合性验证
        4.6.4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4.6.5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与验证
    4.7 有机絮凝剂APAM加药条件优化
    4.8 DOCF体系处理效果评价分析
    4.9 DOCF体系设备的开发及抗冲击试验运行效果
    4.10 小结
第5章 DOCF体系处理模拟采出水的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5.1 氧化反应动力学级数的确定
    5.2 氧化速率常数影响因素分析
        5.2.1 pH值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2 臭氧浓度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3 PAC加量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4 入口压力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5 紫外灯功率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2.6 温度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3 经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 DOCF体系处理油田采出水机理分析
        5.4.1 破乳降浊机理
        5.4.2 阻垢缓蚀机理
        5.4.3 臭氧氧化协同混凝气浮处理机理
        5.4.4 臭氧协同氧化作用机理
        5.4.5 采出水污染物氧化处理机理
    5.5 小结
第6章 无机炭膜深度达标处理工艺研究
    6.1 膜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6.2 膜处理工艺的优选
        6.2.1 膜材料抗污染性能
        6.2.2 膜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6.3 采出水含污染物对无机炭膜的影响
        6.3.1 乳化油对无机炭膜的影响
        6.3.2 污染物对无机炭膜的影响
    6.4 无机炭膜运行参数优化
        6.4.1 工艺操作参数优化
        6.4.2 长周期抗冲击运行处理效果
    6.5 小结
第7章 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现场中试及技术经济评价
    7.1 中试装置的现场应用
        7.1.1 现场设备的安装
        7.1.2 现场工艺参数优化
    7.2 中试设备现场运行效果
        7.2.1 处理后水达标性评价
        7.2.2 处理后水稳定性评价
        7.2.3 处理后水与地层配伍性评价
    7.3 DOCF体系处理技术经济效益对比
        7.3.1 DOCF体系与传统气浮工艺技术对比
        7.3.2 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7.4 DOCF体系-无机炭膜处理工艺主要技术指标和特点
        7.4.1 处理工艺主要技术指标
        7.4.2 处理工艺的主要特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4)活性焦结合陶瓷平板膜工艺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背景
        1.1.2 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研究意义
    1.2 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研究现状
        1.2.2 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发展前景
    1.3 活性焦概述
        1.3.1 活性焦化学组成
        1.3.2 活性焦的特点与应用
        1.3.3 活性焦再生
    1.4 膜处理含油污水的现状及应用
        1.4.1 膜处理污水原理
        1.4.2 膜处理的应用
        1.4.3 膜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试验材料、试验内容及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活性焦结合陶瓷平板膜工艺流程
        2.1.2 A/O工艺结合活性焦工艺处理采出水工艺流程
        2.1.3 试验装置具体参数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原水水质
    2.3 试验用活性焦
    2.4 试验观测指标的测定药品及仪器
        2.4.1 浊度测定的方法
        2.4.2 有机污染物指标的测定方法
        2.4.3 试验指标测定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2.4.4 测定COD所用药品及试剂配制方法
第三章 A/O法结合活性焦工艺处理采出水试验
    3.1 活性焦吸附原理
        3.1.1 活性焦的吸附过程
        3.1.2 活性焦吸附动力学
        3.1.3 影响活性焦吸附效果的因素分析
    3.2 A/O法结合活性焦吸附工艺各环节处理效果分析
        3.2.1 活性焦投加范围确定
        3.2.2 A/O法结合活性焦工艺流程说明
        3.2.3 前吸附环节处理效果分析
        3.2.4 厌氧反应池对采出水的处理效果
        3.2.5 好氧反应环节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2.6 后吸附对污水中难降解物质的处理效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用活性焦结合陶瓷平板膜处理采出水试验研究
    4.1 陶瓷平板膜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4.2 陶瓷平板膜对有机污染物质和浊度的去除效果分析
    4.3 MBR工艺处理环节对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分析
    4.4 活性焦联合陶瓷平板膜应用对油田采出水处理效果的分析
        4.4.1 投焦量对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效果影响
        4.4.2 曝气环节对有机污染物去处效果的影响
        4.4.3 水力停留时间和活性焦对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
致谢

(5)陶瓷平板膜联合活性焦处理油田采出水试验与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油田采出水的处理现状
        1.2.1 国内外采出水处理方法
        1.2.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膜处理含油污水的现状及应用
        1.3.1 膜处理污水原理
        1.3.2 膜处理的应用
        1.3.3 膜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概况分析及规模预测
    2.1 采出水特征
    2.2 典型工艺流程及存在问题
    2.3 项目概况
    2.4 进水水质的预测和设计规模确定
        2.4.1 设计规模
        2.4.2 进水水质分析
        2.4.3 出水水质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处理工艺优化试验
    3.1 实验目的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要求
    3.2 主要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案
        3.2.1 陶瓷平板膜
        3.2.2 活性焦
        3.2.3 实验方案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陶瓷平板膜对油田采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MBR处理油田采出水效果
        3.3.3 投焦量对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效果影响
    3.4 工艺流程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处理流程的工艺设计
    4.1 总体布置
        4.1.1 平面布置
        4.1.2 高程布置
        4.1.3 厂区内给排水
    4.2 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
        4.2.1 工程规模
        4.2.2 调节水池及污水提升泵房
        4.2.3 前吸附池工艺构筑物
        4.2.4 厌氧水解酸化池和附属沉淀池
        4.2.5 后吸附单元的机械絮凝池
        4.2.6 膜池及活性焦回流
        4.2.7 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
        4.2.8 附属构筑物:鼓风机房和固体脱水机房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油田采出水膜法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统采出水处理工艺
2 微滤、超滤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2.1 微滤
    2.2 超滤
    2.3 超滤、微滤过程的成本分析
    2.4 处理的局限性
3 纳滤工艺和反渗透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3.1 纳滤工艺及其集成膜技术
    3.2 反渗透工艺以及集成膜技术
    3.3 纳滤以及反渗透过程的成本分析
4 结束语

(7)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采出水的水质特点
2 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
    2.1 微滤
    2.2 超滤
    2.3 纳滤
3 膜技术在处理油田采出水中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8)超滤技术在中国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田回注水
    1.1 中、高渗透率油田回注水
    1.2 低渗透率油田回注水
    1.3 特低渗透率油田回注水
2 三次采油配制聚合物驱用水
3 注汽锅炉给水
4 外排及灌溉
5 结语

(9)聚偏氟乙烯改性膜处理油田三次采出水的抗污染特性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油田三次采出水及其处理技术
        1.2.1 油田三次采出水来源与水质分析
        1.2.2 油田采三次出水处理技术
    1.3 超滤膜技术概述
        1.3.1 超滤技术发展历程
        1.3.2 超滤膜技术原理与过程模拟
        1.3.3 超滤过程控制
        1.3.4 超滤膜的污染防治与清洗
    1.4 超滤膜技术在油田三次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国内油田三次采出水膜技术处理现状
        1.4.2 国外油田三次采出水膜技术处理现状
        1.4.3 油田三次采出水膜处理技术存在的难题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的技术路线
        1.5.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2.1 超滤实验
        2.1.1 膜与膜组件
        2.1.2 三次采出水与料液的配置
        2.1.3 实验装置
        2.1.4 实验操作
        2.1.5 操作参数计算
    2.2 水质常规分析
        2.2.1 油分含量紫外分析方法
        2.2.2 聚丙烯酰胺的淀粉-CdI2显色分析方法
        2.2.3 其他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3 仪器分析
        2.3.1 溶液分子的粒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红外分析
        2.3.4 Zeta 电位分析
    2.4 模型构建理论
        2.4.1 响应曲面优化方法
        2.4.2 白金汉定理
        2.4.3 Cake 模型与临界通量
第3章 改性超滤膜处理油田三次采出水通量衰减规律与操作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APAM超滤过程的通量衰减与操作条件优化
        3.2.1 超滤膜清水通量实验
        3.2.2 APAM 的溶液化学特征
        3.2.3 APAM 超滤过程的单因子试验
        3.2.4 APAM 超滤过程的析因设计试验
        3.2.5 APAM 超滤过程中通量衰减稳定后的回归模型建立
    3.3 O/W超滤过程通量衰减与操作条件优化
        3.3.1 O/W 的溶液特性
        3.3.2 O/W 超滤的单因子试验研究
        3.3.3 O/W 超滤过程的析因设计试验
        3.3.4 O/W 超滤过程的通量衰减回归模型的建立
    3.4 APAM-O/W混合液超滤过程通量衰减与操作条件优化
        3.4.1 改性超滤膜对 APAM-O/W 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3.4.2 基于复合中心旋转设计(CCRD)的 APAM-O/W 溶液超滤通量衰减与操作条件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田三次采出水主要污染物的膜吸附污染机理
    4.1 引言
    4.2 超滤膜-污染物体系的吸附力分析
    4.3 APAM在超滤膜上的吸附机理
        4.3.1 APAM 在超滤膜上的吸附热力学
        4.3.2 APAM 在超滤膜上的吸附动力学
        4.3.3 APAM 在超滤膜上吸附的影响因素
        4.3.4 APAM-超滤膜吸附体系的微观分析
        4.3.5 APAM 的吸附污染对膜通量的影响
    4.4 O/W在超滤膜上的吸附机理
        4.4.1 O/W 在超滤膜上的吸附热力学
        4.4.2 O/W 在超滤膜上的吸附动力学
        4.4.3 O/W 在超滤膜上吸附的影响因素
        4.4.4 O/W-超滤膜吸附体系的微观分析
        4.4.5 O/W 的吸附污染对膜通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性超滤膜处理油田三次采出水膜污染过程的数学模拟与阻力分布
    5.1 引言
    5.2 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超滤污染过程分析
    5.3 主要有机污染物超滤污染过程的数学模拟
        5.3.1 快速堵孔污染过程的模型建立与检验
        5.3.2 凝胶形成污染过程的模型建立与检验
        5.3.3 缓慢污染过程的模型建立与检验
        5.3.4 全过程污染模型模拟
    5.4 超滤污染过程的白金汉模型建立与检验
        5.4.1 白金汉定理
        5.4.2 白金汉模型的建立
        5.4.3 白金汉模型的参数求解
        5.4.4 白金汉模型的预测与分析
    5.5 油田三次采出水超滤污染阻力分布
        5.5.1 污染阻力分布模型
        5.5.2 主要污染物超滤过程的阻力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改性超滤膜处理油田三次采出水的膜临界通量与膜清洗
    6.1 引言
    6.2 超滤处理油田采出水的通量衰减及污染物去除效能
        6.2.1 超滤处理油田采出水的通量变化
        6.2.2 超滤处理油田采出水的污染物去除效能
    6.3 超滤处理油田三次采出水临界通量的影响因素
        6.3.1 水质特征对超滤临界通量的影响
        6.3.2 操作参数对超滤临界通量的影响
    6.4 超滤膜的清洗与通量恢复
        6.4.1 膜面油田采出水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6.4.2 不同污染物污染膜的清洗方法
        6.4.3 膜污染的清洗机理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油田采出水膜法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采出水的传统水处理工艺
2 微滤(MF)、超滤(UF)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2.1 微滤
    2.2 超滤
    2.3 超滤/微滤过程的成本分析
    2.4 超滤/微渡处理的局限性
3 纳滤(NF)、反渗透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3.1 纳滤工艺及其集成膜技术
    3.2 反渗透工艺及其集成膜技术
    3.3 纳滤/反渗透过程的成本分析
4 结语

四、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J]. 徐少伟,吕莹,宋涛,刘贵彩,张守彬,谢康. 净水技术, 2020(11)
  • [2]稠油热采出水超滤—反渗透除盐技术评价试验研究[D]. 李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特低渗油田采出水涡流多相协同臭氧气浮处理技术研究[D]. 沈哲.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4]活性焦结合陶瓷平板膜工艺深度处理油田采出水试验研究[D]. 关天浩.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5]陶瓷平板膜联合活性焦处理油田采出水试验与工艺设计[D]. 霍新霖.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6]油田采出水膜法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郑晓娟,刘冰,杨婧晖,万杰.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6(04)
  • [7]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J]. 王昕彤,许芳涤. 辽宁化工, 2014(04)
  • [8]超滤技术在中国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 葛俊伸,衣雪松,于水利,孙楠. 给水排水, 2012(06)
  • [9]聚偏氟乙烯改性膜处理油田三次采出水的抗污染特性与机制[D]. 衣雪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 [10]油田采出水膜法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窦茂卫,苏保卫,高学理,高从堦.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08)

标签:;  ;  ;  ;  ;  

膜技术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