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绿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与控制调查报告

美国绿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与控制调查报告

一、美国绿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华阳[1](2020)在《农药残留值模型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药使用大国和加工大国。长期以来,农药在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农业病虫害、保证农作物产量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农药滥用和乱用现象日趋严峻,引发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过量的农药使用会产生以下危害:容易危害农业生产者自身健康状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圈造成不可逆的污染;此外,由于农药残留导致频繁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本文首先从农药残留产生的机理入手,分析了降雨量、温度、日照时长等环境因素对敌敌畏在胡萝卜中的残留量产生的影响。基于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环保研究所承担敌敌畏在胡萝卜上的最终残留水平的补点试验得出的数据,在现有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降雨量、温度及日照时长等环境因表与农药残留量的相关性,并对典型相关系数进行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降雨量等环境因素与敌敌畏在胡萝卜中的残留量相关密切,这一结论为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量建模及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然后,建立了基于动态环境影响因子的农药降解非自治动力学模型,为实时预测蔬菜中农药残留量变化及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分析,得出不同情况下敌敌畏在胡萝卜中降解的规律。最后,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概念以及方法,把模糊数学与风险评估结合起来。通过举例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评价中的应用,把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得出不同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的污染程度排序。为准确估算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量,以及如何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降雨量、温度、日照时长等环境因素与敌敌畏在胡萝卜中的残留量相关性大小。2、通过求解农药降解的非自治动力学模型得到:①当a0<1时,系统(4.3)只有唯一的平衡点,没有正平衡点,而且该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也就是说环境因素有利于农药降解。②当t→∞时有y’(t)→0,即敌敌畏残留随着时间递减,且递减速率越来越小,最终趋于0。3、农产品中11种常用且毒性较大农药残留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排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可以明确影响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主要环境因素、农药降解的规律以及农产品中一些主要农药以及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排序。为科学生产使用农药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规避农民在农耕生产中所遇到的不必要风险。此外,我国还应加大力度发展绿色环保、低毒高效的农药制剂,尽量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

石露露[2](2018)在《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民大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现阶段,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检测体系的不健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一些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钻法律的空子,用劣质农产品坑蒙消费者,获得不正当收益。这就要求农产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及农产品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检测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基于以上背景,以加快建设农产品检测体系为目的,根据我国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现实状况,通过扬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调查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表格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及案例剖析等方式展开系统调研,通过剖析高邮市三垛镇基层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特点和启示,对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限制检测体系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展望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这对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扬州市具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在2017年底,粮食的总产量达到285.4万吨,生猪出栏达到128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7.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86.4万亩,禽蛋产量达到13.23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0.4万吨:果业种植面积达到5425平方米,总产量7.06万吨,总产值达到48166万元。近三年扬州市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2.扬州市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面加大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力度。目前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网络已基本形成,共有市级检测中心1个,县(区)检测站5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室85个,检测队伍人数达181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3.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整体综合实力较薄弱,效能不高;政府投入经费不足,财源渠道单一;重硬件建设轻能力建设,基层检测机构运行乏力;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发展后劲不足;相配套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机构不完善;检测全过程追溯不全等。4.为提升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与发展水平,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主要的对策:做大做强市级检测中心;加强检测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监管保障机制;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保障持续发展;加强内部建设,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农产品检测监管工作,发挥更好作用等。5.为加强我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应在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和转变职能等方面下功夫。

王拓[3](2017)在《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标准化是在制定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与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促进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效率。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不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大省,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较完善的省份之一,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创新,全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然而,现阶段黑龙江省取得的成果和国际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国内社会上对于农产品质量保证的需求和现代化农业的宏远目标仍然有一定的距离,标准化基础薄弱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户、合作社、企业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丰富农业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为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保障农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咨询依据。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及实践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实施机制:(3)分别对黑龙江省的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实地调查问卷中获取数据、提出行为影响因素假说、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4)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核心是分别对黑龙江省农户、合作社、企业三大主体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农户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是农户是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比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户更倾向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2)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认知在模型结果中的系数为0.435,在5%水平上显着,表明越了解农业投入品危害程度的农户越具有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3)农户对标准化认知的程度越高,其参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的积极性也越高:(4)是否加入农业生产组织在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2.854,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是否加入生产组织对农户是否进行标准化生产具有最显着影响;(5)农户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政府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26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农户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显着的影响。对合作社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负责人学历的回归系数为2.243,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负责人的学历会对该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产生显着影响;(2)自身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9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产品是否具有认证的回归系数为2.038,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具有质量认证的合作社农业准化实施的情况更好;(4)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0,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非常显着;(5)合作社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55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6)合作社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517,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合作社的培训投入对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7)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434,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合作社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对企业主体实施标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性质的回归系数为1.185,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性质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2)产品品牌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42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在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做得更好;(3)基地等级的回归系数为1.841,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基地的管理情况对企业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的影响较为显着;(4)企业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回归系数为1.892,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产品在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实现会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5)企业培训投入的回归系数为1.415,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企业的培训投入对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情况具有显着影响;(6)政府政策扶持的回归系数为2.145,为模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大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对企业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情况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由于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优化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论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3)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4)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5)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6)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7)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陈晓雯[4](2012)在《云南省元谋县农药使用状况及其健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世界各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农药在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农药市场农药种类繁多,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农药的使用在减少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若干健康问题,包括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农民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蔬菜水果及环境中农药残留问题、引起急慢性中毒和由于农药残留所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对农药使用状况及其健康问题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有机氯、有机磷等传统农药进行蔬菜瓜果残留的检测、环境的监测、以及对发生急性中毒的人群进行生化检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对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等新型农药的健康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依托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课题《喜马拉雅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迁和人类健康的生态系统方法研究》,通过在云南省元谋县开展农药使用状况和相应健康问题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对提高农民安全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元谋县农村当前使用农药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健康问题,为元谋县有关部门加强对农药的监管,提高元谋县农民安全使用农药的意识和行为,进一步减少农药对身体和环境的危害,为促进元谋县农村居民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和有关农药的政策法规的收集和分析;对农户、医务人员、农药销售商的个人深入访谈;在公卓和怕郎两个村采用图像话语技术(photo voice technique),邀请并培训16户农户使用相机和表格记录种植一季番茄使用农药的情况;收集农户使用的农药包装袋(瓶)并整理分析;对这16户农户的督导和农药使用情况的补充调查;对收集到的照片的整理分析等。研究结果研究发现,自2001年元谋县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来,元谋县各届县政府对农药的销售、使用的监管都高度重视,但农药滥用问题却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对禁用高毒农药销售监管不严格;高毒农药及其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效果不明显;新一代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仍然存在;病虫害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培训对改善农户不合理使用农药的行为效果不明显;农户使用多种农药,农药的喷洒次数过于频繁;尽管存在着如此多样的问题,元谋县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现行开展的关于农药的宣传教育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合理、安全的使用农药的行为,减少对于人群健康的影响与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建议元谋县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高毒农药销售、使用的监督管理,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宣传农药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及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力度宣传新一代农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加强对农户安全使用农药的培训及改善IPM培训的内容,改变农民使用农约时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行为。

张殿宫[5](2010)在《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地区的城市经济提供劳动力、原料和销售市场的重要使命。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乡村经济的问题更受关注。它不仅可以为国内庞大的工业品寻找新兴市场,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推动乡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实现和谐发展。本文将“乡村特色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这种广泛存在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之中的经济类型做了深入思考。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的乡村经济理论、产业区位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找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农业区位理论、集聚三要素理论、累积循环理论、区域竞争优势等经典理论有助于乡村特色产业理论发展的合理内核;考察了法国葡萄酒产业、以色列特色农业产业、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和山东寿光绿色蔬菜产业、福建茶叶特色产业发展实践。在对这些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乡村特色产业”做了概念界定,乡村特色产业是基于乡村(原产地)所独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具备较高商业价值和开发潜力,与城市和工农业联系紧密,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持适当规模,对乡村经济有较强带动作用,独特且具有排他性的产业。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有基于资源禀赋优势而具有的原生性、基于特色产品的垄断性而具有的适度规模性、基于特殊工艺运输手段而具有的与特定地理空间的不可分割性、基于特色产品工艺积累而具有的历史传承性和基于特色产品内在生命力而具有的可跨越发展性5个方面特征。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工农业之间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乡村地区经济总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农民收入,减少乡村贫困人口;有利于减少乡村地区社会矛盾,增进乡村地区社会和谐。乡村特色产业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应该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规范性、开放性、关联性、普适性和功能性5个方面问题,以确保乡村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运行。“规范性”是乡村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开放性”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关联性”是乡村特色产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适性”是乡村特色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要准备;“功能性”是乡村特色产业在国家或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自我定位。在上述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国内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发现影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要素因子主要有七个,即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市场需求、资本投入、人才储备和产业集群。其中,资源禀赋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提,技术创新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市场需求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资本投入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人才储备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集群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七大要素因子联系紧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吉林省以绿色农业和园艺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008年,全省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省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良好的极化和带动作用。人参、鹿、医药、葡萄酒、苗木花卉、玉米深加工、林蛙和绿色食品产业是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8大乡村特色产业。在影响这8大乡村特色产业的要素因子中:资源禀赋、市场需求2项要素表现良好;资本投入、产业集群2项要素表现一般,而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3项要素表现较差。由此可见,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依赖于丰富的资源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投入不足,集群化程度不够,造成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时快时慢,经济增长偶然性较大;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优、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人才储备力量不足造成的。综上所述,要加快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就要从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提高乡村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充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储备三个方面着手;继续坚持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密切乡村特色产业与工农业之间联系,坚持走外向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吉林经验”;重点做好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战略地位,走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基础,健全乡村特色产业行业管理制度,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市场规范6项工作。

苏建兰[6](2011)在《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作为高经济价值珍稀野生食用菌,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物种,是世界性稀缺濒危资源,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松茸资源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包括松茸在内的林下资源产权,有效激励了经营主体,林业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则为松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松茸产业获得较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集体林改后更为分散的经营主体如何实现规模化?如何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产业链内各经营主体有效协作?如何避免高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资源掠夺性利用?如何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下实现松茸资源及其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如何摸索可持续的松茸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林区农民增收和脱贫,形成地域性特色产业聚群?上述系列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重大课题,其结果不仅关系到松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还可为集体林改后的非木材林产品开发利用探索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本文以云南松茸产业链为切入点,具体内容如下:1、宏观诠释松茸世界分布、生长环境及其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分析了云南松茸产业内在和外在比较优势。2、基于云南松茸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主体现状,阐释了松茸培育、管护、采集、加工、保鲜、包装、物流和销售各环节所存在的问题。3、概括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中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从生产要素禀赋、关键行为主体决策特征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角度剖析了产业链所存问题缘由,并为未来产业化经营指明了方向。4、分析了生产者、消费者特征和市场前景,对未来十年松茸供需变化进行了预测。5、借鉴国外农产品产业链运行的先进经验,分析云南松茸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确立了产业链优化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优化举措和实现机制。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以产业链、微观经济学和社区林业理论为基础,结合统计学、国际贸易和管理学知识,基于规范和实证分析,运用生产要素禀赋、供需模型和弹性特征、市场失灵及纠正等分析方法,借助SPSS统计工具对云南松茸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展开了研究。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松茸产业链主体包括农户、中间商、厂商和经销商,主要涉及松茸人工促繁和采集、加工、贮运和销售等环节,各环节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相互竞争、相互联系。云南松茸产业链覆盖面相对广,物流路径复杂,受环境影响大,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下,其发展动力来自各功能主体对利润的追逐和对最终消费者需求的满足2、云南松茸产业链较短,价值未能够充分体现,是资源主导型产业链。违背松茸资源生长规律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松茸处于濒危状态、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山区农民收入下降等,以可持续理念发展云南松茸产业链是历史必然选择。3、以日本为主的国外发达国家政府已经通过立法、标准和监管体系规范松茸产品供给行为,产业链组织化程度高,技术手段先进,市场集中度较高,产品供给质量有保障。我国政府制定了松茸相关的政策、法律,标准体系也初步形成,但由于技术制约、组织化程度低等使中国松茸产品在出口中频发质量问题,削弱了中国松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故构建适宜的产业组织模式成为促进中国松茸有效供给的发展趋势。(4)云南松茸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松茸产品(质量)供给能力和消费者需求。在云南松茸产品需求相对稳定,且随着消费质量转变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松茸产品(质量)供给能力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松茸产品(质量)供给主体——农民,因分散且规模小、素质相对低下、市场驾驭能力欠缺等因素成为产品(质量)供给的瓶颈。产业化经营能够通过“企业集团+松茸园区+农协+农户”把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供给。不仅如此,公司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还能够把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技术、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延伸产业链。本文的研究结论透视出云南松茸产业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且缺乏较强竞争力,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皆未能够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建议要依靠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力量,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振兴计划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大松茸产业化经营,并通过促进产地农民积极参与、政府科学规划,大力推动和协调、建立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产业合作组织体系、强化产业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建立云南松茸产业的融投资体系、加大松茸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健全松茸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来实现产业化经营。

唐胜军[7](2010)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繁荣安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素。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而近几年,农产品安全问题依旧层出不穷,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不断,并显示出一些新特点。这些都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农产品安全的管理,为保障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尽责,研究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更具意义。本文根据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博弈论、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出发,分析、总结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历程、现状、动态、趋势与经验。’本文通过对中外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系建设、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监管中的重要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国内外比较,探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现阶段全国、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情况,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战略目标和新疆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进而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目标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以整个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推动,强制执行,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中心,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二层次是增强新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以优势特色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根据总体目标,新疆农业质量安全战略必须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实施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战略,确定新疆绿色农业的优势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别从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剖析农产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责权,对农业环境、功能区划、基地建设,农户、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生产环节和市场、消费者的政府监管提出政府管理措施。探讨新疆政府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绿色农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以及新疆政府建立、完善农产品(农产品)安全风险分析、预警与应急体系。认为新疆需要优先建立适合的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框架,着重建设体系中的信息源系统、预警分析系统、反应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预防和控制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健全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支撑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检测检验体系。提出增加投入,完善绿色农业保护措施,加大绿色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程。最后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丽丽[8](2009)在《TBT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拆除的同时,TBT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差异,曾对国际贸易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各类标准和技术法规如今却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实质性的限制作用,甚至被不少发达国家用来充当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有不小的差距,在TBT面前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产品作为浙江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首当其冲地受到了TBT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以浙江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为由,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限制浙江农产品进口,尤其是限制蔬菜、茶叶、水产品等浙江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研究TBT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如何突破壁垒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成为研究非关税壁垒的热点。本文首先论述了TBT的表现形式、特征和发展趋势,然后对浙江农产品贸易中面临的TBT的现状从总体和具体产品两个方面做了详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引力模型的分析方法对有关茶叶和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最大限量标准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作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国外有关茶叶和水产品的药物残留标准对浙江农产品出口有负面影响,但我国的茶叶和水产品药物残留标准有促进出口的效果,并发现两国之间的标准共享会对出口有正面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TBT的建议。

陈艳玲[9](2008)在《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蔬菜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山东寿光以其优越的蔬菜生产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到2007年,寿光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96万亩,总产量50多亿公斤。由于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在发展中实行追求速度、规模和产量的发展战略,使山东寿光蔬菜生产规模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产品品质和深加工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其蔬菜产品有90%左右内销,寿光蔬菜的出口量仅占山东蔬菜出口量的1%。与此相比,和寿光同样是蔬菜生产大县的安丘,蔬菜出口量占到了其蔬菜总产量的70%,占山东蔬菜出口量的12%,所以人们有“国内蔬菜看寿光,国际蔬菜看安丘”的说法。如何进一步提升寿光蔬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其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对促进山东寿光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寿光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颇多,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家层面的综合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而对蔬菜产业尤其是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很少涉足。本文在广泛收集寿光蔬菜产业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在系统阐述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对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界定,构建评价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出发,运用相关数据对寿光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结论,然后在分析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提高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功经验,对提升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度重视农药残留问题,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

王翔[10](2008)在《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要求。这就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标准化作为“公共语言”,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效率,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就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实践和研究的现状来看,标准制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标准实施”进展相对缓慢。合作社作为目前最有前途的标准化实施主体,其实施行为成为标准化进程的关键。本文在对浙江省杭州、宁波、金华、台州、嘉兴等城市内122家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了蔬菜生产合作社标准化实施现状及实施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方面,本文首先界定了农业标准以及标准化体系的概念和分类。然后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实施主体进行标准化的动力机制以及成本和收益。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结合文献及我国蔬菜合作社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土地规模、首要目标市场、是否注册商标、生产力利用程度、安全蔬菜价格满意程度、技术、政府作用以及控制程度强弱等八个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证分析框架。然后,通过相关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合作社标准化实施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对桐乡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规模、首要目标市场、是否注册商标和生产力利用程度等因素对合作社标准化行为有显着影响。而安全蔬菜价格满意程度、网络技术、政府作用以及控制程度强弱四个变量对合作社标准化行为影响不显着。从案例分析结果来看,生产技术对合作社标准化行为有影响。与收益相比,标准化的成本较低,不构成合作社标准化行为的障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促进农业标准化进程的政策建议:扶持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发展超市等现代化新兴市场的建设、加大合作社品牌建设力度、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加强消费者教育等。

二、美国绿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绿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农药残留值模型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2 我国农药使用和残留量研究现状
    1.3 农药残留值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4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5 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典型相关分析概述
    2.2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农药残留值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农药残留值试验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农药残留量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第五章 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研究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估方法
    5.2 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在农药残留评价中的应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1.1.1 概念
        1.1.2 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
        1.2.1.1 国内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概况
        1.2.1.2 国外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概况
        1.2.1.3 国内外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比较
        1.2.2 农产品检测与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1.2.3 农产品检测类别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2.1 组织机构概况
    2.2 人员队伍建设
    2.3 资金投入情况
    2.4 市、县设施建设
        2.4.1 乡镇设施配套
        2.4.2 检测室工作职责与管理分工明确
    2.5 各项政策法规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6.1 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2.6.2 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
        2.6.3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2.7 扬州市农产品检测的种类和任务
    2.8 检测工作开展情况
        2.8.1 市级农产品质检工作开展情况
        2.8.2 县(市、区)级农产品质量检工作开展情况
3 基层农产品检测的探索分析—以高邮市三垛镇为例
    3.1 基层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3.2 基层检测工作概况
        3.2.1 基层检测工作设施
        3.2.2 基层检测工作环境
        3.2.3 基层检测工作制度
        3.2.4 基层检测工作档案建设
    3.3 三垛镇检测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
        3.3.1 种植业—农药残留检测
        3.3.2 畜牧业—瘦肉精检测
        3.3.3 水产业—孔雀石绿检测
    3.4 基层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主要限制因子
    4.1 功能定位不清晰,综合实力偏弱,整体效能不高
    4.2 制度落实不到位,政府投入不足,经费渠道单一
    4.3 重硬件建设轻能力建设,基层检测机构运行乏力
    4.4 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4.5 检测相配套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机构不完善
    4.6 检测全过程追溯不全
5 扬州市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5.1 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5.1.1 做大做强市级检测中心
        5.1.2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5.1.3 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监管保障机制
        5.1.4 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5.1.5 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农监工作
        5.1.6 加强内部建设,更好的发挥多功能作用
    5.2 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
        5.2.1 创新理念,在农产品检测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5.2.2 创新组织,在建立健全种养殖基地检测机构上求突破
        5.2.3 创新机制,在加强检测可追溯系统上求突破
        5.2.4 创新科技,在电子系统监管上求突破
        5.2.5 更新仪器,在检测质量和效率上求突破
        5.2.6 转变职能,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上求突破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3)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1.1.2 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必要
        1.1.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实践
        1.1.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实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的相关研究
        1.3.2 农业标准化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
        1.3.3 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的相关研究
        1.3.4 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
        1.3.5 农业标准化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与标准化
        2.1.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5 规模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经验与启示
    3.1 法国农业标准化
        3.1.1 法国标准化体系
        3.1.2 法国标准化监督机构
        3.1.3 法国农业标准化效果
    3.2 美国农业标准化
        3.2.1 美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3.2.2 美国的食品安全认证
    3.3 日本农业标准化
        3.3.1 日本农业标准化概况
        3.3.2 日本农业标准化推广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启示
        3.4.1 注重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化
        3.4.2 管理机构专业化
        3.4.3 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的标准化
        3.4.4 严格的检测和执法体系
        3.4.5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3.4.6 建立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
        3.4.7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3.4.8 提供农业标准化技术与科研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及现状
        4.1.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4.1.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
    4.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4.2.1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
        4.2.2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3 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标准化认识不足
        4.3.2 农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4.3.3 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建设尚待加强
        4.3.4 农业标准化监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4.3.5 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机构认证能力弱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机制
    5.1 农业标准化的参与主体
        5.1.1 政府作用
        5.1.2 农户主体
        5.1.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
        5.1.4 参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5.2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机制
        5.2.1 政府作用下的实施机制
        5.2.2 农户的实施机制
        5.2.3 合作社和企业主体的实施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描述
        6.1.1 农户基本情况
        6.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6.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6.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6.2.1 因变量
        6.2.2 自变量
        6.2.3 模型选择
    6.3 结果分析
        6.3.1 模型回归
        6.3.2 模型解释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7.1 数据来源及描述
        7.1.1 合作社基本情况
        7.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7.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7.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7.2.1 因变量
        7.2.2 自变量
        7.2.3 模型选择
    7.3 结果分析
        7.3.1 模型回归
        7.3.2 模型解释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8.1 数据来源及描述
        8.1.1 企业基本情况
        8.1.2 农业标准化实施情况
        8.1.3 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8.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8.2.1 因变量
        8.2.2 自变量
    8.3 结果分析
        8.3.1 模型回归
        8.3.2 模型解释
    8.4 本章小结
9 保障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9.1 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9.1.1 强化农业标准化认知
        9.1.2 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
    9.2 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9.3 加强农业标准化投入
        9.3.1 加大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
        9.3.2 培育和引进农业标准化人才
    9.4 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
        9.4.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9.4.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9.4.3 健全质量监管制度
    9.5 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与落实
        9.5.1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9.5.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9.5.3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
    9.6 优化农业标准化产品渠道
    9.7 提供并完善农业标准化政策
        9.7.1 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9.7.2 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政策
        9.7.3 设立主体共担风险基金
    9.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云南省元谋县农药使用状况及其健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2.1 具体研究目的
    2.2 具体研究目标
3、研究内容
4、研究框架
5、技术路线
6、研究方法
    6.1 研究方案的确定
    6.2 研究现场选择
    6.3 研究方法
    6.4 数据整理和分析
    6.5 研究质量控制
7 研究发现
    7.1 政府出台的措施未完全执行
    7.2 农民对高毒高残留农药认识不足
    7.3 农民不太清楚施用的农药种类和剂量
    7.4 农药公司积极推广农药的使心
    7.5 农药中毒事件减少,但施用农药感觉不适的现象仍然较常见
    7.6 农户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以杀菌剂为主
    7.7 农户种植一季番茄需要喷洒多次农药,间隔时间未达安全期
    7.8 农户在配制和使用农药时很少采用安全防护措施
    7.9 农药喷洒器械放置地点不安全,容易为儿童和动物接触
    7.10 常用农药对健康的影响
8 讨论
    8.1 农药购买实名制登记制度不完善
    8.2 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效果不明显
    8.3 新一代农药引起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8.4 IPM培训效果不明显
    8.5 农药使用以杀菌剂为主,杀虫剂的施用次数较频繁,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户使用的农药无明显差别。
9 建议
    9.1 加强高毒农药的监督管理,继续完善农药的准入和准出制度
    9.2 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和培训,将禁用高毒农药的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9.3 开展新一代农药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健康教育活动
    9.4 改善IPM培训,加强农民对《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深入理解
    9.5 建立农药使用督导员制度
    9.6 改善农民使用农药时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1.6 理论创新方面的探索及需要完善之处
第2章 乡村特色产业概述
    2.1 乡村与产业的概念
        2.1.1 乡村的概念及特征
        2.1.2 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
    2.2 乡村特色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2.2.1 乡村特色产业的概念
        2.2.2 乡村特色产业的特征
    2.3 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2.3.1 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地位
        2.3.2 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作用
        2.3.3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
第3章 相关理论综述
    3.1 乡村经济有关理论
        3.1.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的乡村问题
        3.1.2 “中心-外围”理论中的乡村问题
        3.1.3 增长极理论中的乡村问题
    3.2 产业发展有关理论
        3.2.1 产业区位理论
        3.2.2 产业集聚与集群理论
    3.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3.1 区域经济学理论
        3.3.2 产业集群理论
        3.3.3 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3.4 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3.4.1 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涵
        3.4.2 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第4章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4.1 国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4.1.1 法国葡萄酒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4.1.2 日本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
        4.1.3 以色列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1.4 国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
    4.2 国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4.2.1 寿光绿色蔬菜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4.2.2 福建茶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4.2.3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
        4.2.4 国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第5章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5.1 影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七大要素
        5.1.1 资源禀赋
        5.1.2 技术创新
        5.1.3 人才储备
        5.1.4 市场需求
        5.1.5 资本投入
        5.1.6 政策环境
        5.1.7 产业集群
    5.2 七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5.3 七要素的作用机制
        5.3.1 资源禀赋作用机制
        5.3.2 技术创新作用机制
        5.3.3 人才储备作用机制
        5.3.4 市场需求作用机制
        5.3.5 资本投入作用机制
        5.3.6 政策环境作用机制
        5.3.7 产业集群作用机制
第6章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概况研究
    6.1 吉林省乡村经济发展概况
        6.1.1 吉林省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6.1.2 吉林省乡村经济发展概况
    6.2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概况
    6.3 吉林省主要乡村特色产业影响要素分析
        6.3.1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要素分析
        6.3.2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分析
        6.3.3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储备要素分析
        6.3.4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市场需求要素分析
        6.3.5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资本投入要素分析
        6.3.6 吉林省主要乡村特色产业政策环境要素分析
        6.3.7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集群要素分析
    6.4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影响要素及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第7章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建议
    7.1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7.2 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战略地位
        7.2.2 走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
        7.2.3 加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支持
        7.2.4 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基础
        7.2.5 健全乡村特色产业行业管理制度
        7.2.6 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市场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6)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松茸
        2.1.2 产业链
        2.1.3 松茸产业链
    2.2 主要研究范畴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微观经济学理论
        2.2.3 社区林业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2.3.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2.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小结
3 松茸的世界分布、生长环境及其价值体系
    3.1 松茸的世界分布
        3.1.1 松茸的地域性分布
        3.1.2 松茸的种群性分布
    3.2 松茸的生长环境
        3.2.1 共生植被
        3.2.2 土壤、地质和地形
        3.2.3 海拔
        3.2.4 气候
    3.3 松茸的价值体系
        3.3.1 松茸的营养价值
        3.3.2 松茸的药用价值
        3.3.3 松茸的生态价值
        3.3.4 松茸的香味和鲜味价值
        3.3.5 松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和比较优势分析
    4.1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沿革
        4.1.1 云南松茸产业形成阶段
        4.1.2 云南松茸产业发展阶段
    4.2 云南松茸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4.2.1 云南松茸产业的内在优势
        4.2.2 云南松茸产业的外在优势
5 云南松茸产业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云南松茸产业链的构造
        5.1.1 云南松茸产业链构造图
        5.1.2 云南松茸产业链的特点
    5.2 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状况分析
        5.2.1 云南松茸产业链上游(农民)现状和存在问题
        5.2.2 云南松茸产业链中游(中间商)现状和存在问题
        5.2.3 云南松茸产业链下游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6 云南松茸产业链运行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分析
    6.1 生产要素禀赋问题
        6.1.1 土地资源
        6.1.2 劳动力资源
        6.1.3 资金
        6.1.4 技术
        6.1.5 基础设施
    6.2 产业链内各行为主体决策行为特征分析
        6.2.1 基于投资意愿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2.2 基于效益成本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2.3 基于市场势力的行为主体决策和行为特征
    6.3 市场失灵问题
        6.3.1 资源产权导致的市场失灵
        6.3.2 质量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6.4 政府干预问题
        6.4.1 政府干预举措与理论分析
        6.4.2 国内政府干预对云南松茸产业链内各主体的影响
        6.4.3 国外政府政策干预引发的松茸贸易壁垒问题
7 云南松茸供给需求特征分析和经济学预测
    7.1 松茸供给特征和供给潜力预测
        7.1.1 松茸供给及其弹性分析
        7.1.2 松茸供给特征分析
        7.1.3 松茸供给潜力预测分析
    7.2 松茸需求特征和需求前景预测
        7.2.1 松茸需求及其弹性分析
        7.2.2 云南松茸需求条件分析
        7.2.3 云南松茸需求前景预测
8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对策
    8.1 云南松茸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8.2 国外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启示
        8.2.1 美国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2 荷兰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3 日本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2.4 巴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经验
    8.3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对策
        8.3.1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目标
        8.3.2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原则
        8.3.3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内容
        8.3.4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举措
        8.3.5 云南松茸产业链优化的实现机制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和建议
    9.2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实地调查总体说明
附录二:调查样本区简介
附录三: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四:中间收购商调查问卷
附录五:企业调查问卷

(7)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特征
    2.3 政府经济学:政府干预的基础
    2.4 政府在管理中的职能
    2.5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
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模式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
    3.3 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3.4 国外政府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对新疆的借鉴意义
第4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4.1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2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4.3 案例分析
第5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5.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机构及职能现状分析
    5.2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现状分析
    5.3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监管措施
第6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总体构想与管理体制
    6.1 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总体目标
    6.2 总体构想和策略
    6.3 实施统一监管模式
    6.4 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
    6.5 建立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第7章 政府对生产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7.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管理
    7.2 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7.3 突出安全农产品基地管理
    7.4 政府对农产品(食品)生产者的监管
    7.5 推广支持安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第8章 政府对市场、消费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8.1 政府市场治理模式的选择
    8.2 市场准入
    8.3 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8.4 政府引导农产品安全消费
    8.5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8.6 案例:谁让"三聚氰胺"如此猖狂
第9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信息系统
    9.1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意义重大
    9.2 新疆主要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
    9.3 新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内容建设
    9.4 政府推动农产品追溯制度
    9.5 建立新疆农产品安全信息系统
    9.6 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第10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
    10.1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10.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10.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10.4 典型案例
第11章 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政策体系
    11.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
    11.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11.4 增加投入,完善农业保护措施
    11.5 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11.6 建立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11.7 整合现有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职能
第12章 结论
    12.1 主要结论
    1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TBT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对TBT 在农业方面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对TBT 在农产品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概述
        1.3.1 研究思路
        1.3.2 文章内容概述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农产品TBT 的概述及其在发达国家的应用
    2.1 TBT 的概述
        2.1.1 农产品TBT 的基本概念
        2.1.2 农产品TBT 的主要表现形式
        2.1.3 农产品TBT 的主要特征
    2.2 TBT 在发达国家的应用状况
        2.2.1 TBT 在美国的应用状况
        2.2.2 TBT 在日本的应用状况
        2.2.3 TBT 在欧盟的应用状况
    2.3 小结
第3章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及遭遇TBT 的原因分析
    3.1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3.2 浙江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
        3.2.1 水产品
        3.2.2 茶叶
        3.2.3 水果罐头
    3.3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3.3.1 日本
        3.3.2 欧盟
        3.3.3 美国
    3.4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遭遇TBT 的现状
    3.5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遭遇国外TBT 原因分析
第4章 浙江省农产品遭遇TBT 的实证分析
    4.1 引力模型的简介
    4.2 本文引力模型的构建
    4.3 浙江茶叶出口案例实证分析
    4.4 浙江省水产品出口实证分析案例
    4.5 模型结果讨论
        4.5.1 模型解释变t 与估计值的启示
        4.5.2 模型中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5章 浙江省农产品突破TBT 的应对措施
    5.1 浙江省政府的应对措施
        5.1.1 建立技术壁垒预警机制
        5.1.2 提高检测水平
        5.1.3 利用谈判手段解决问题
        5.1.4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5.1.5 抓好农产品的市场秩序
    5.2 浙江省农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5.2.1 收集目标市场的各种TBT 信息
        5.2.2 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
        5.2.3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2.4 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改进农产品包装
        5.2.5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5.2.6 加强浙江省农产品在国际上的促销力度
    5.3 与政府、行业协会积极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浙江茶叶出口实证分析数据
附录B 浙江水产品出口实证分析数据

(9)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对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2.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比较优势理论
        2.1.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
        2.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
        2.1.3 现代国际贸易论中的比较优势原则
    2.2 竞争优势理论
        2.2.1 “国家钻石”模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2.2.2 “国家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
3.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含义
        3.1.1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3.1.2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的数学推导
    3.2 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回顾
        3.2.2 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国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寿光蔬菜产业生产、贸易概况
        4.1.1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4.1.2 蔬菜种植专业化、区域化
        4.1.3 引进新品种,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
        4.1.4 蔬菜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上起着关键作用
    4.2 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业绩评价
        4.2.2 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力评价
        4.2.3 小结
5 提升寿光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
    5.2 高度重视蔬菜农药残留问题,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5.3 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对象
    1.4 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安排
    1.5 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标准的定义
        2.1.2 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定义
    2.2 农业标准化的作用机制
        2.2.1 农业标准化的核心作用
        2.2.2 农业标准(化)的引申作用
    2.3 有关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行为的研究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成本和收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
        2.4.2 国内研究
    2.5 农业标准化实施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5.1 农业标准化实施行为的影响因素
        2.5.2 农业标准化实施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2.6 文献评述
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和问题
    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3.1.1 发展阶段
        3.1.2 我国标准化实施的路径特征
    3.2 标准化制度的供给现状和问题
        3.2.1 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3.2.2 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3 标准化制度的需求现状和问题
        3.3.1 我国标准化体系实施取得的成就
        3.3.2 我国标准化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4 影响标准化实施行为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1.1 影响标准化实施行为的外部因素
        4.1.2 影响标准化实施行为的内部因素
    4.2 调查方案设计
        4.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2 问卷设计
        4.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合作社基本特征
        4.3.2 合作社标准化实施的基本情况
        4.3.3 合作社标准化的动机与障碍
        4.3.4 合作社标准化的成本和收益
        4.3.5 合作社对政府作用的评价
    4.4 标准化实施行为的回归分析
        4.4.1 变量设计
        4.4.2 模型建立和方法选择
        4.4.3 相关分析和T检验
        4.4.4 回归分析
    4.5 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5.1.1 研究方法
        5.1.2 资料收集
    5.2 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简介
    5.3 桐乡董家茭白合作社实施标准化体系的影响因素
        5.3.1 合作社规模
        5.3.2 市场压力
        5.3.3 品牌意识
        5.3.4 技术
        5.3.5 政府与价格
    5.4 董家茭白合作社保证标准化实施的措施
    5.5 桐乡董家茭白合作社实施标准化体系的效果
        5.5.1 成本分析
        5.5.2 收益分析
    5.6 分析结论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
致谢

四、美国绿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及控制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药残留值模型及风险评估研究[D]. 华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扬州市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调查研究[D]. 石露露. 扬州大学, 2018(06)
  • [3]基于主体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标准化实证研究[D]. 王拓.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4]云南省元谋县农药使用状况及其健康问题研究[D]. 陈晓雯.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5]吉林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 张殿宫. 吉林大学, 2010(06)
  • [6]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 苏建兰.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7]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D]. 唐胜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7)
  • [8]TBT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D]. 王丽丽. 湖南大学, 2009(01)
  • [9]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陈艳玲. 山西财经大学, 2008(S2)
  • [10]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例[D]. 王翔. 浙江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美国绿色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与控制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