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补充

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补充

一、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补充(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霜[1](2021)在《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2](2019)在《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汉维语言文化的密切接触和交织,伴随着维吾尔族群体国语(汉语)水平的快速提高,维汉语混合现象(本文称“语码转换”)在维吾尔双语人相互口语交际中已成为一个自然常态,他们的语言生活、语言风貌发生着变化。维吾尔族双语人使用的语码转换已经成为维吾尔族群体总体语言使用的一种趋势。维吾尔族双语人的语码转换中使用的汉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详情如何?它们对未来维吾尔语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些诸多问题都亟需得到解答,而答案则必须在深入研究后才能得到。同时,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在理论上有利于深化语言接触等研究,在实践上有利于我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订。笔者是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熟悉维汉语言的维吾尔双语者,是维汉语码转换的实践者,具有研究该问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充分借鉴了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乌鲁木齐市维汉双语者的非正式口语交际的语码转换的大量自然语料和个人实践,以基础语框架模式理论、对等限制理论、顺应论和标记模式论等为指导,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发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也对维汉语码转换问题有了很多新的研究结论。第一,在维汉语码转换过程中的句法层面上,重点探讨了动词的嵌入规则问题。本文以生成语法为向导,从制约关系最复杂的动词入手,大篇幅讨论汉语动词的嵌入规则,旨在从静态视角探索维汉两种语言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语言变体,努力揭示产生这种变体的深层原因,解答怎么融合,为什么这样融合的问题。具体结论有:(1)来自孤立语的汉语客体动词(V 汉)嵌入到形态复杂的维吾尔语基础语框架时,受到强制性句法制约,因为基础语功能类f-选择的补足语(V汉)的语法特征必须与功能类的相关特征匹配。为了得到功能类的支配,V汉必须顺应基础语的要求在句法角色上“弃动从静”,以静词“身份”与基础语指派的轻动词“qil-/bol-”或动词化语缀“-1A-”结合,才能受到基础语功能类的句法制约,得到时、人称、肯/否、体、态、式等语法功能。汉语单音节动词(V汉单音)还额外受到汉语双音化韵律制约,通过韵律垫音“Le”变为双音化,才能与轻动词结合。本研究同时加以论证了维吾尔语本身对此已有的韵律感知力,这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2)维汉动词混合体总是发生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相互映射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转换的语码同时符合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构成对等制约关系(占91.75%),而少部分V 汉只遵循其中一种语言的句法或语义规则,而违背另一种语言的相应规则,构成“第三种语法”(占8.25%),但句子整体结构完全能被接受。(3)基础语的功能结构直接投射于作为补足语的静词类嵌入成分上,不增加任何辅助成分,与被替代成分同值交换。维吾尔语对静词类嵌入成分的包容性导致大量维汉合璧词的产生。比起静态转换,动态转换的意识程度比较高,顺应的动态性更加注重交际中的语用策略。第二,语言功能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说话人为自己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利益的“算计”行为。客体语的以下功能优势总是起到转换语码的理据。(1)音节的多寡上,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表现出其它语言少有的经济简便性,汉语数词和缩略语的简便性更为突出。(2)当基础语在词法、句法或语义上很难找到最佳表达时,便顺应客体语的优越性来填补缺位,使得语言表达精准到位,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3)在特定物理环境下,特定的汉语词语在语音的清晰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第三,语用层面上的维汉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又是交际者在社会心理动机下的语用策略。在交谈中,社会语境的客观特征与说话者的主观心理交错在一起。维吾尔双语者通过语用策略,根据不同的社会场景,确立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说话者借助合理的语码调节与对方之间的心理距离,照顾到交际对象的心理感受,在礼貌原则的支配下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在以上主要结论的基础上,还探讨了元语言引用、语言习惯、语用得体等与维汉语码转换相关的问题。但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文无论在材料搜集还是在理论分析上都存在不足。今后会进一步搜集语料,提高语言学理论水平,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上能更加深入。也希望藉此在理论上为语言学发展添砖加瓦,在实践上为我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而为我国的稳定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做出贡献。

唐小红[3](2019)在《高职单招生大学英语第一课教学设计探索》文中指出大学英语第一课既是沟通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桥梁,同时也奠定了整个高职英语教学的基调。因此,教师要在认真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进高职新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并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顺利度过过渡期,尽快地适应并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

刘欢欢[4](2018)在《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模式》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改革,同时文秋芳教授也提出了"产出导向法"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基于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的实际,尤其是B班学生互动效果不佳、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现状,本文对产出导向法和课堂互动模式的设计提出了几点补充意见,以期提高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尤其是B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学效果。1产出导向法为了解决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瓶颈,文秋芳教

李元[5](2018)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改试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诸多响应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在中学一线课堂中开始教学实践,而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众多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因显着的优势被广大教育研究者所青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遵循“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由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学生在其指引和帮助下主动完成任务,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本研究确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为课题,分析并利用相关理论,编制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希望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第一,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综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出现的背景和研究现状,整理并提炼出有用知识进行综述。第二,界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定义,介绍其基本特征、优势及一般操作流程,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根据理论基础,选择初中生物学教科书“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梳理出一级主题的教材内容,再依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流程对梳理出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编制,开展教学实践,最后评价教学效果。第四,分析实践结果,得出研究结论:(1)在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于初中生物学课堂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罗群娣[6](2015)在《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使我国高职教育平衡而又快速发展,是目前高职教育要突破的重要课题,也是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特别是公共英语课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高职学生令人堪忧的英语学习现状和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等现象却不令人乐观。把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当中,不失为解决以上问题找到答案的一个契机和突破口。本文首先利用了文献法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分析和归纳,为论文论题提供了必要而又充分的理论背景和研究依据;其次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所任教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具体分析目前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运用现状,总结出提问不能在公共英语课堂很好运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和改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的运用。本文对如何把提问这种教学法运用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陆颖[7](2014)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以傅东华初译(1935)与重译(1959)《珍妮姑娘》为个案,探讨社会文化语境转变、译者主体成长和两者关系改变对重译《珍妮姑娘》的动机、目标、过程的影响,从而历史地评价译本,.归纳译者翻译风格和思想的发展历程,探究重译的本质特征和个案批评研究的模式。本研究首先以译本为起点,将两种译文置于三维立体的文本空间中,在细读比对基础上,探寻两个译本翻译策略和译文风格转变及傅东华翻译风格的独特性和时代性。而后以译家为主线,译史为背景,通过译者着述、译作序跋、出版广告、政策文件等大量一手史料再现傅东华初译和重译《珍妮姑娘》的历史现场,参照傅东华在整个翻译生涯中的成长和转变,从译者主体和社会文化语境两方面,点线面结合地勾勒语境差异与傅东华惯习转变对重译的影响,以及语境与译者的相互关系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从而全面、客观地评述两个历史语境中的译本、译家、译事、译史,多层次地审视译者和两个译本的历史地位,并归纳重译的独特性和个案研究的模式。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重译本和初译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不仅是版本演进和文本更新,更是语境转变、译者发展及两者关系变化的结果。重译本《珍妮姑娘》在内容、意义、形式和语言上均有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接近工农大众需求,是新中国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重译的出版受国家赞助,与国家政策主张保持高度一致,服务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民族文学构建,参与汉语规范统一和文艺大众化。译者傅东华由左翼时期雄踞文坛中心,转为解放后在文坛边缘徘徊,翻译中更多表现出对国家意志的接受和顺应,也凝结着24年中对翻译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现实的积极调和。这些变化最终铸就了重译本的“人民性”,使译本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文化历史性。第二,《珍妮姑娘》的两度翻译折射出傅东华翻译生涯发展的大致轨迹。他对翻译始终寄予极大期望,系读者于心,以高度使命感严肃对待,视忠实为翻译的终极追求,但他又直面现实,顺势而为,经历了从最初的形神兼弃,到20-30年代的舍神留形和40年代的求神胜形,最后到解放后的神形兼求的过程。第三,这一重译个案也体现了重译为异重译、因译而异、异中有重的本质特征,揭示出重译活动的复杂性和文化历史性,有力地驳斥了“重译复译假设”和重译“贵在超越”论。因而,研究和评价重译活动需将新旧译本更迭、语境异同及译者历时发展列入考察视野,在动态的历史中,以“译本-译事-译家-译史”的框架,情境化地加以评价。

丁仁仑[8](2014)在《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作用也愈加重要。由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英语教学也就愈加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育战略蓝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也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道风景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章这样写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也毋庸置疑,由于教师信念直接决定着其教学行为和效果,因此关于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的研究也就尤为重要。近年来,仅从中国知网(www.cnki.net)来看,有关教师信念的研究就越来越多,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的近十年,教师信念研究受到广泛重视。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于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阶段的教师信念。虽然近年来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信念的探讨开始有所增加,但其中很多是仅仅针对优秀教师群体或是个体的研究。教师信念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信念,而是教师从自身学习经验中就开始积累,并在其教学环境中不断检验探索最后形成的一个信念系统。在已有的教师信念研究中,信念系统多有提及,但对其具体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和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探讨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及其系统的构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即大学英语教师对其教学环境诸要素的信念;2)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系统的构成及各信念间的关系;本研究不仅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环境诸要素的信念,还研究由于教师在性别、教龄、年龄、职称、学历、国外学习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而导致教师在信念上的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的基础上,讨论教师信念系统内各子信念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教师信念系统的构成与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较为科学的理论参考。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生态学和教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规律的科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间关系的科学。根据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内各因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共为一体。与之相仿,教师信念同样是一个信念间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如同生态系统一样,有中心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围系统。教育心理学同样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首先是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伍尔福克2008)与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alcultural Theory)(Vygotsky1978;Woolfolk2013)。前者强调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后者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这些都适用于教师信念的研究。信念是个体的心理结构,而作为社会的人,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有不言而喻的影响与作用。其次是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模型(Bioecological Model)(Woolfolk2013)和阿尔伯特班杜拉(Aler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三元交互系统(Bronfenbrenner1993;Woolfolk2013)。根据这些理论,教师处在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即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各系统间是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教师信念系统同样可以分为类似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人、行为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为一体,而信念恰恰是个人因素当中的一个变量。这都为教师信念系统的假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数据收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定性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半结构式访谈。调查问卷从性别、教龄、年龄、职称、学历、国外学习六个维度对调查对象做了分类比较;在教师信念方面,做了社会因素、学生、同事、学校环境、课程、教材、网络、教学方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11种教师子信念的分类。来自浙江工商大学和其他以浙江省高校为主的11所兄弟院校的136名大学英语教师参加了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7份。参与人所在的12所高等院校中主要有文科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研究样本采集学校虽然有些在省内享有声望,有独特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或模式,并在近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有多所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还有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获省级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的学校,但无论从办学水平、办学规模,还是从学科设置上等诸方面来看,都是省属或地方高校乃至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群体中的普通成员,因此,样本采集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半结构式访谈对象均来自同一所院校,但在男女比例、教龄、年龄、职称、学历、国外学习经历等方面均有考量。在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和相应的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后,又对17位大学英语教师做了18次深度采访,其中有2位被访谈对象的2份录音材料因技术等原因而剔除,对其余15人共16份录音材料进行了转录、整理、编码和解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展开分析和讨论,再综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教师信念受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经过教师漫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实践、摸索而形成的。新教师的教学信念主要来源于其个人学习经历,经过1至2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师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师信念分为不同维度或层次,并相互交叉。2)在不甄别信念层次的情况下,社会因素、学生、同事、学校环境、课程、教材、网络、教学方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估这11类教师信念间大多相互密切关联,其中,只有学生明显与其他信念关联度有所减少。同事信念的认同度最高,教学评估的认同度最低。综合性别、教龄、年龄、职称、学历和国外学习对11类教师信念的影响,显着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同事、学校环境和教学评估信念上;其次是在教材信念上;再次是在社会因素、课程、网络和教师发展信念上。调查没有发现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信念上有显着性差异。这表明,被调查人在上述两方面的信念上大致相同。3)在性别、教龄(教学经历)、年龄、职称、学历(学习经历)、国外学习(学习经历)等维度中,性别在学生、同事和教学评估信念上呈现显着差异;教龄和年龄在学生、学校环境、教材和教学评估四方面信念上均呈显着性差异,同时,年龄还在社会因素信念和同事信念上呈现显着性差异;职称在同事、学校环境、教学评估信念上呈显着性差异;学历在教师的学生、同事、课程和网络四方面信念上呈显着性差异;国外学习对教师在学校环境和教师发展信念上有显着影响。研究发现学习经历和年龄的影响最为显着,教龄紧随其后,其次是职称和性别。4)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联的所有要素构成教师信念系统,关联度越高,则越是位于核心地带,因此,教师信念的中心—边缘的确存在,中心和边缘信念会因人因时而有所不一。但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学校作为教学行为的主要场所的地位不会变,因而也相应地决定了教师信念的中心与边缘,也就是核心和外围,或者是主要和次要的地位。教师信念是个十分微妙而且又繁杂的系统。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系统主要由教师内心信念系统、课堂教学信念系统、学校环境信念系统和社会因素信念系统等四个层面组成,如图1教师信念系统。教师内心信念系统隐性呈现,最为关键也最为复杂,包括其性别、教龄、年龄、学历、职称、国外学习等多个维度,其个人学习经历、年龄和教龄维度最为重要。如图1所示,教师信念其余三个层面相对内心信念系统来说均呈显性,其中课堂教学信念系统层面是其教学行为的集中体现,最为活跃;学校环境信念系统层面与课堂教学信念系统层面交叉性很大,说明二者之间关联度很高,最外围的信念为社会因素信念系统。很多教师信念的子信念是活跃在一到二个甚至多个层面之间的,比如家庭,还比如网络和课程等。教师信念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动态的,因为,不仅教师个体间有差异,即使个体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图1教师信念系统本研究的主要启示如下:1)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教师信念是一个系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乃至其他教育改革)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教师是教改的推广者和实践者,也是课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最终端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只有重视并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各要素上的信念,才能使其教学组织与管理事半功倍,进行有效教学或成功教学。只有认真重视并对待影响教师信念的各个环节,才能培育良好的学校教育文化环境,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师信念,从而合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启示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及其系统的研究显示,教师个体的因素是其最为核心的信念,尤其学习经历和年龄的作用与影响最大,教龄紧随其后;而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其教学经历的影响会日益增加。虽然有些信念维度是先天的无可改变,比如性别;但是有些却是以后天为主,比如其学习经历和教学经历。因此,首先要重视对大学英语师资的培养、培训、教育和发展。重视大学英语师资的培养是指首先要重视对职前教师的培养。其次,要持之以恒地重视对在职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和发展,培育新型的自主学习型大学英语教师。本研究不仅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信念有理论参考价值,对外语教师,乃至普通意义上的教师研究,以及教师的培训、管理与标准制定同样具有参考借鉴价值。本研究创新点有:1)在研究内容上,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及其系统内部各子信念间的关系;2)在研究角度上,以教育生态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理论为基石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及其系统;3)在理论创新上,提出大学英语教师四层面(四维)信念系统。

鲍子颖[9](2014)在《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12年1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成为了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也就逐渐要被互动教学所取代,互动教学的尝试与探索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逐步的展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以及面对中考的现实压力,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遇到了一些障碍,因此也产生了一些使用上的误区。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对实际初中英语互动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寻找出适合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的模式,提出合理可行的教学建议,从而解决互动教学在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首先,本文总结了互动教学的特征和原则以及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的互动模式。其次,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南京市某一中学初一年级的英语互动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查的内容包括:实际的课堂观察与记录、学生对互动教学的了解以及对目前英语教学的评价和情况反馈、教师对互动教学的了解和使用情况。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笔者了解到了目前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互动的时间、互动的形式、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教师对于互动的反馈与评价等。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了互动教学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误区,并且从教师、学生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的因素。最后,根据互动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提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对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带来帮助。

唐路[10](2013)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教学如何学习才是最合理呢,现在的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否要解决,如何解决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能结合实际,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补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补充(论文提纲范文)

(2)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主要方法
    1.3 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意义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辨析
        3.1.1 语言接触
        3.1.2 语码转换
        3.1.3 双语者
        3.1.4 语体
        3.1.5 语域
    3.2 理论基础
        3.2.1 语码转换的结构限制理论
        3.2.2 语言顺应理论
        3.2.3 标记模式理论
第4章 嵌入语类对基础语框架的静态顺应
    4.1 词汇类
        4.1.1 动词
        4.1.2 名词
        4.1.3 形容词
        4.1.4 副词
    4.2 功能类(附加语码转换)
        4.2.1 “的、得、地”的嵌入
        4.2.2 连词
        4.2.3 语气助词
        4.2.4 感叹词
        4.2.5 复数范畴
        4.2.6 人称从属范畴
        4.2.7 格位范畴
        4.2.8 系动词
        4.2.9 混合短语
    4.3 小结
第5章 基础语对嵌入语功能优势的动态顺应
    5.1 嵌入成分的经济简便性
        5.1.1 维汉语言的经济性对比
        5.1.2 汉语新词的借入理据
        5.1.3 汉语嵌入数词的简便性
    5.2 借词语义的演变
        5.2.1 义项的选择性借入
        5.2.2 义项的扩大(Lexical broadening)
    5.3 精准表达功能
        5.3.1 填补语义差异
        5.3.2 解除歧义
        5.3.3 填补词汇空缺
        5.3.4 注释功能与羡余型获得
    5.4 语码转换对物理环境的顺应
    5.5 小结
第6章 维汉语码转换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动态顺应
    6.1 受社会规约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1.1 语境关系顺应
        6.1.2 出于情感动机而作出的语码转换
    6.2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本研究结论
    预测未来
    对维汉语码转换的功能与转换动机的几点补充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
    三、论文集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高职单招生大学英语第一课教学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英语第一课的定位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个人简介
    2. 什么是好大学
    3. 在大学里应该怎么学英语
    4. 课程介绍及学习要求
五几点补充
六总结

(4)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出导向法
2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2.1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提出
    2.2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目前的研究情况
    2.3 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
3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
    3.1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形式
4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大学英语中“产出导向法”中的导向问题及对策
    4.2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模式”中的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5 结语

(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提高教学有效性
        1.2.2 提高学习效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的主体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行动研究法
        1.5.3 教育实验研究法
        1.5.4 经验总结法
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关文献综述
    2.1 任务驱动的内涵
    2.2 教学模式
    2.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3.1 定义
        2.3.2 基本特征
        2.3.3 优势
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3.1 设计任务阶段
        3.1.1 备教学目标
        3.1.2 备学情
        3.1.3 设计任务
    3.2 实施任务阶段
        3.2.1 呈现任务
        3.2.2 分析任务
        3.2.3 完成任务
    3.3 评价任务阶段
        3.3.1 评价的内容
        3.3.2 评价的方法
4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4.1 实践内容的梳理
    4.2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4.2.1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的教学设计
        4.2.2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教学设计
        4.2.3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的教学设计
    4.3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施过程
        4.3.1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的教学实施过程
        4.3.2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教学实施过程
        4.3.3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的教学实施过程
    4.4 实践结果分析
        4.4.1 纸笔测验成绩的分析
        4.4.2 访谈记录的分析
5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缘由
    1.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2.1 提问的概念
    2.2 提问的分类
    2.3 提问的方式
    2.4 提问的功能
    2.5 提问的目的
    2.6 提问的原则
    2.7 提问的意义
    2.8 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的目的
    3.2 调查对象与内容
    3.3 提问在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第四章 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运用现状的原因
    4.1 学生对公共英语学习没有积极性
    4.2 教学时间不足
    4.3 英语教师对学生专业不熟悉
    4.4 英语等级考试对公共英语学习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如何提高和改善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运用
    5.1 刺激学生学习公共英语的积极性
    5.2 提高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5.3 提问内容与专业相关,注意和专业英语相挂钩
    5.4 延长候答时间
    5.5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5.6 学校政策支持
第六章 教师课堂教学运用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1 注意合理使用展示性和参考性问题
    6.2 课堂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水平相结合起来
    6.3 提出问题后再找学生回答
    6.4 课堂上过多的提问
    6.5 结合运用提问的几个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的评介综述
        2.1.1 评介观点:字真句确,忠实条畅
        2.1.2 译例选取:被割裂与孤立的重译
        2.1.3 评价视域:以原文为中心的视角
        2.1.4 小结
    2.2 傅东华翻译研究与批评述评
        2.2.1 翻译活动:以《飘》代全,研必论《飘》
        2.2.2 翻译风格:在《飘》光环下的行云流水
        2.2.3 翻译思想:“中国化”与不忠实的典型
        2.2.4 译史地位:《飘》留史册,译绩浮沉
        2.2.5 小结
    2.3 重译研究述评
        2.3.1 重译的定义与特性
        2.3.2 重译产生缘由述评
        2.3.3 重译个案研究述评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译随境迁 文从时变:傅东华翻译生涯的演变
    3.1 跌宕起伏:从文坛中心走向边缘
    3.2 顺势而为:傅东华的翻译活动变迁
        3.2.1 以中融西、形神兼弃的早期翻译实践(1913-1915)
        3.2.2 西译启智、以形役神的20-30年代翻译活动(1921-1939)
        3.2.3 消遣自娱,舍形求神的40年代翻译活动(1940-1949)
        3.2.4 译为新生,形神并求的解放后翻译活动(1949-1959)
        3.2.5 小结
    3.3 应时而变:傅东华的翻译思想发展
        3.3.1 收融结晶、译为艺术的翻译本质论
        3.3.2 译以启智、报国救文的翻译使命论
        3.3.3 忠实条畅、形神兼备的翻译标准论
        3.3.4 文白之变、译言载道的翻译语言观
        3.3.5 中西诗学、融汇抗衡的翻译审美论
        3.3.6 译之所始、译之所及的翻译读者观
        3.3.7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开二度 为异而译:左翼思潮下为革命初译,新政权中为人民重译
    4.1 《珍妮姑娘》的诞生与世界旅行
        4.1.1 原作创作好事多磨
        4.1.2 被柔化的作者本意
        4.1.3 应时而生的各国译介
    4.2 初译缘起:左翼思潮下,革新社会改革文学
        4.2.1 国际左翼思潮下的中国左翼运动和左翼编外成员傅东华
        4.2.2 左翼意识形态与傅东华政治立场的契合
        4.2.3 左翼文学主张与傅东华文学观念的共鸣
        4.2.4 大众语运动的倡导与傅东华语文主张的融合
        4.2.5 赞助人中华书局的出版主张与傅东华文学理想的耦合
        4.2.6 提高读者鉴赏力的时代需求与傅东华读者观的共振
    4.3 重译始末:建国之初,服务革命重塑文学
        4.3.1 无产阶级阵营中新中国的十七年和“问题作家”傅东华
        4.3.2 50年代新中国意识形态与傅东华政治立场的磨合
        4.3.3 50年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构建与傅东华文学观念的转变
        4.3.4 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展开与傅东华语文主张的谋和
        4.3.5 赞助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对傅东华创作计划的替代
        4.3.6 文艺化大众的时代需求与傅东华读者观的嬗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涅盘重生 因译而异:从左翼思潮下的革命性到新政权中人民性
    5.1 译例分析:从《真妮姑娘》到《珍妮姑娘》的变奏
        5.1.1 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走近作者到走近读者
        5.1.2 意识形态的操控:从真实体现到刻意塑造
        5.1.3 文学观念的显现:从写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5.1.4 语文规范的构建:从兼收杂糅大众语到规范一统普通话
        5.1.5 小结
    5.2 成因分析:译者与语境的冲突与妥协
        5.2.1 读者与作者的抉择:从与作者共谋到向读者顺从
        5.2.2 意识形态的操控:从弱势影响到强势支配
        5.2.3 文学观念的显现:从据实直录到融合改写
        5.2.4 汉语规范的构建:从主导探索到顺从大局
        5.2.5 小结
    5.3 理论探究:重译的再思考
        5.3.1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的独特性
        5.3.2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对重译研究的普遍性意义
        5.3.3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对重译个案评价的普遍性意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傅东华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傅东华译事年表
附录三:傅东华着述年表
附录四:《珍妮姑娘》汉译本谱系图
附录五:Jennie Gerhardt翻译一览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8)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目
表目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内容简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外语教师信念
        2.2.1 信念
        2.2.2 教师信念
        2.2.3 外语教师信念
        2.2.4 信念系统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教师发展
        2.3.2 好教师、好学生和好教学
        2.3.3 信念与知识
        2.3.4 其他概念的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3.1 引言
    3.2 研究理论依据
        3.2.1 教育生态学
        3.2.1.1 教育生态学
        3.2.1.2 教师的教育生态系统
        3.2.1.3 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启示
        3.2.2 教育心理学
        3.2.2.1 认知发展理论
        3.2.2.2 社会文化理论
        3.2.2.3 人类发展的生物生态模型
        3.2.2.4 三元交互系统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内容
        3.4.2 研究对象
        3.4.3 研究工具
        3.4.3.1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调查问卷
        3.4.3.2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半结构式访谈
        3.4.4 研究过程
        3.4.4.1 研究溯源
        3.4.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4.3 半结构式访谈
        3.4.4.4 分析归纳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量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引言
    4.2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的整体分布
    4.3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间的相关性
    4.4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在性别上的差异
    4.5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在教龄上的差异
    4.6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在年龄上的差异
    4.7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在职称上的差异
    4.8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在学历上的差异
    4.9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在国外学习上的差异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5.1 引言
    5.2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类别
        5.2.1 社会因素
        5.2.2 学生
        5.2.3 同事
        5.2.4 学校环境
        5.2.5 课程
        5.2.6 教材
        5.2.7 网络
        5.2.8 教学方法
        5.2.9 教师发展
        5.2.10 课堂教学
        5.2.11 教学评估
        5.2.12 好教师
        5.2.13 家庭
    5.3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系统
        5.3.1 教师成长经历对教师信念的影响
        5.3.2 教师信念系统
    5.4 本章小结
        5.4.1 教师信念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5.4.2 教师信念各要素
        5.4.3 教师信念系统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发现
        6.1.1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
        6.1.2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系统
    6.2 主要启示
        6.2.1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6.2.2 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启示
    6.3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参与、介绍及同意书
    附录 2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调查(预备卷)
    附录 3 大学英语教师信念调查(纸质版)
    附录 4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 5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调查(补充)表
    附录 6 教师信念性别差异全表
    附录 7 关于教龄的教师信念方差分析全表
    附录 8 关于年龄的教师信念方差分析全表
    附录 9 有关年龄的教师信念多重比较全表
    附录 10 访谈内容归类(一)
    附录 11 访谈内容归类(二)
    附录 12 访谈内容(节选)

(9)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
        (三) 有利于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率
        (四) 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互动的概念
    二、互动教学的模式类型
    三、国内外关于互动教学的研究
        (一) 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
        (二) 互动教学的使用误区
        (三) 互动教学的设计与开展
第二章 互动教学的原则和特征
    一、互动教学的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二) 互动性原则
        (三) 创新性原则
        (四) 多向性、多层次原则
    二、互动教学的特征
        (一) 以学生为中心
        (二) 互动形式的多样化
        1. 参与互动教学对象的多样化
        2. 互动的活动和群组的多样化
        (三) 互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第三章 初中英语互动教学可以采取的模式
    一、人—人互动
        (一) 师生互动
        (二) 生生互动
    二、人—机(多媒体)互动
    三、人—学习材料的互动
第四章 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课堂实录
    二、问卷调查
        (一) 学生问卷调查
        (二) 教师问卷调查
        (三) 师生个别访谈实录
        1. 学生访谈实录
        2. 教师访谈实录
第五章 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现状调查的分析与讨论
    一、互动教学实施的误区
        (一) 师生互动的单向性
        (二) 学生无法在互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 师生互动的表层化
        (四) 忽视课外的互动
    二、影响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的因素
        (一) 教师因素
        (二) 学生因素
        (三) 环境因素
        1. 教学的硬件设施
        2. 初中教学所面临的压力和实际的挑战
第六章 初中英语互动教学的教学建议
    一、课内的互动
        (一)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教师要重视互动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深层的互动
        (四)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互动意识、互动策略的培训和训练
        (五) 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对目前的评价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课外的互动
        (一) 常规的课外互动不容忽视
        (二) 教师要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 教师要注重课后辅导、测试和管理的设计
        (四) 教师要和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互动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课堂互动性量表
附录二:学生问卷
附录三:教师问卷
附录四: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四、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补充(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语文自读教学中应用研究[D]. 李敏霜. 石河子大学, 2021
  • [2]维吾尔双语人维汉语码转换的句法、语用研究[D].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高职单招生大学英语第一课教学设计探索[J]. 唐小红. 学园, 2019(10)
  • [4]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模式[J]. 刘欢欢. 知识文库, 2018(21)
  • [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李元.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6]提问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罗群娣.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7]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 ——傅东华重译《珍妮姑娘》研究[D]. 陆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8]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系统研究[D]. 丁仁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9]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调查研究[D]. 鲍子颖.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10]关于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 唐路.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12)

标签:;  ;  ;  ;  ;  

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补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