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论文摘要怎样写
- 答:一、论文摘要
1.摘要字数
在写论文摘要的时候,字数不需要太多,大家要把握一个原则:精简,能一句话讲完的事,大家不要用2句或3句来讲述,这样不仅占字数,还会显得你很啰嗦.
另外,如果是中文摘要的话,一般300个字以内就够了,英文摘要的话,则在250个实词以内即可.还需要注意的是,摘要中,不能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等东西哦~
2.摘要四部分
摘要主要有四部分,分别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其中,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大家要慎重对待每一部分.
二、如何写论文摘要
看完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摘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论文摘要具体要怎么写呢?别急,下面就来分享两种较为实用的写法.
1.万金油法
万金油法,这种方法也被叫做捋大纲法,就是按照论文的大纲/目录,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基本什么类型或专业的论文都适用.基本句型:本文对XX进行了分析,采取了XX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到的XX结果.
2.提问法
提问法,简单来讲,就是主要回答四个问题,并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汇总串联,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论文摘要.
其中,主要回答这四个问题:
①本篇论文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本篇论文主要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③解决问题后得到什么结果?
④所得到的结果对实际有什么影响?
根据论文内容,回答上面这四个问题,再完成汇总即可.
(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 答:根据学术堂的了解,摘要是论文的缩影,它以简短而易懂的文字直接陈述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清楚而完整地显示出论文的概貌,出现在标题和作者之后,关键词之前.摘要写作的基本形式:
一、指示性摘要
摘要的写作主要在于介绍论文研究考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主要结论,而不给出具体结果.指示性摘要适用于主题多,内容复杂且长的文献.
二、指导性摘要
对论文内容作交代概括和完善浓缩的小短文.指导性摘要适用于论题统一的学术论文,一般为学术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所用.
三、报道-指示性摘要
融合报道性摘要与指示性摘要的写法,既报道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又概述论文研究的成果,简明扼要,统领全篇.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大都采用这种摘要形式. - 答:论文提要是对文章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用于检索;
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与重要性、内容、解决的问题、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小摘要(200-300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大摘要(600字左右)
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的描述
关键词
4-6个反映文章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词组
第一个为本文主要工作或内容,或二级学科
第二个为本文主要成果名称或若干成果类别名称
第三个为本文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名称,综述或评论性文章应为"综述"或"评论"
第四个为本文采用的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名称
避免使用分析、特性等普通词组
关键词例举
例1 氖原子束计算全息编码成像模拟研究
关键词 纳米技术 计算全息 原子光学 激光冷却
例2 激光瞄准大轴半径测量方法研究
关键词 大轴径 CCD 激光光斑 直径测量 - 答:在毕业论文或者发表的下论文都需要撰写摘要,摘要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浓缩部分,要达到人家没通读全文的情况下知道文章的总体结构和内容安排,也要知道文章的创新点和重点难点在哪,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所以说论文的总路线是研究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内容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问:化学论文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
- 答:原子是一个小球,分子是两个或者几个小球组成的整体,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原子团(带电的小球)。
共同特征:都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
不同特征:物理、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原子非常小, 其直径大约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虽然原子很小,但它却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电子组成的,这些电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最小的微粒,无法再变化。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构成。电子的质量为9.1091x10^(-31)kg,而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分别是电子的1836倍和1839倍。
如果是要比喻的话,可以说原子核好似一个小仙人,周围有许多仙气,这些仙气其实是由几颗小沙粒或是水滴(根据你的爱好)以超高速在他周围旋转(注意不是按照特定的轨道,但是是有特定的运动区域的),仙人与仙人过招的时候,强的仙人就会把弱的仙人的仙气夺走,这时候就发生了化学上的氧化还原反应。
这些小仙人构成了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细胞,大到宇宙,无不是由这些小仙人构成。
我只提供这些思路,之后的路就要由你自己来走了。 - 答: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分子(带电的小球)。 共同特征:都是组成物质的最此前多少个世纪都曾进行过与化学有关的实践,从事物质转化的探索,其中最有
问:收集原子结构模型发展有关资料,并摘记主要的观点
- 答: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 ( 1803 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 ( 1904 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 ( 1911 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玻尔原子模型 ( 1913 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 1927 年—— 1935 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