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备的色彩视觉和管理

色彩设备的色彩视觉和管理

一、色彩视觉与色彩设备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策逸婧[1](2021)在《综合交通枢纽空间色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袁枝亭[3](2021)在《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居住空间的舒适度成为衡量一个住宅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卫浴空间作为家庭生活使用频次高、功能集中、人群跨度大的单元空间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色彩作为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对用户视觉舒适的影响至关重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导向,以提升卫浴空间视觉舒适度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出了较优的卫浴空间色彩属性搭配,为卫浴空间优化设计与改进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首先梳理色彩的相关理论,对色彩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当下卫浴空间色彩的主要因素。结合视觉舒适度的影响要素,建立色彩与视觉舒适度的映射关系。分析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中的现状,确定实验采集的关键生理指标:AOI注视时长、瞳孔直径、眨眼频率。以相同的卫浴空间布局为背景,对不同色彩属性搭配进行生理实验和主观评价,探究用户视觉舒适度变化。眼动分析结果发现,在卫浴空间色彩上:(1)当色彩属性为中亮度-中饱和度-暖色相时,视觉舒适度最高;当色彩属性为高亮度-高饱和度-冷色相时,视觉舒适度最低。(2)在卫浴空间色彩的不同属性上视觉舒适度存在性别差异,在三种不同的色相环境中,男性的视觉舒适度差异明显,女性除了在暖色相环境中视觉舒适度最高以外,在其他2个色相环境中舒适度无明显差异。(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饱和度的变化都非常敏感,瞳孔直径差异显着。(4)男性对饱和度和色相的变化更为关注,注视时长显着高于女性。在主观评价中,得分最高的色彩属性组合是中亮度-中饱和度-暖色调,即视觉舒适度最高的色彩属性组合,与眼动实验的结论一致。研究结论有助于设计师了解用户对卫浴空间色彩不同属性的感受,对设计师优化卫浴空间色彩设计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帮助设计师排除最差色彩属性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马宝林[4](2021)在《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文明象征,随着我国城市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诉求日益增强,文化精华区的保护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市建筑色彩能够直观反映城市的历史与发展,建筑色彩不仅是城市精神表达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城市形象与品质的重要体现。街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场所,会使人产生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因此,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此外,保护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对传承发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地域场所精神,提升文化意识内涵,以及保护街道建筑色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并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明确规定文化精华区范围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皇城文化精华区、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等13片区域,并针对老城建筑色彩管控提出相关要求。当前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保护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街区建筑色彩保护不当、管控方式有疏漏、研究技术手段滞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文化精华区的形象与内涵。因此,探究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对传承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焕发街道新生活力,提升城市精神品质和形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案例研究、比较分析、数理统计、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借助Arc GIS技术,初步建立街道建筑色彩信息数据库并进行信息处理、空间分析等系统研究。通过调研问卷和“语义分析法”心理评价试验对公众进行街道建筑色彩的总体印象、公众愿景、满意度评价等综合分析,结合因子分析得出街道建筑色彩与公众心理感受的内在联系。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提升方法与建议,以期为今后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马陶[5](2021)在《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体验经济在当前时代的盛行,线下实体商业开始积极地尝试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装置艺术”是以展示环境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形态,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国内部分城市的商业建筑外环境中,可作为环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景观形式的艺术景观小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特点与不足。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与案例收集、归纳总结、跨学科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共选取北京,上海两座一线城市商业购物中心外环境中应用的六件装置艺术作品作为调研对象,运用实地走访、行为观察、拍照记录、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等具体调研方法展开研究。利用设计图示的方式并按照悬挂式、游憩式、交互式三种装置艺术分类的顺序对各应用实例进行深入的综合应用分析,总结出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主要应用特点,并提出装置艺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具体应用类型存在的典型问题。综合对作品应用的环境因素、消费者的行为及需求、装置艺术的表现要素、公众审美水平的限制以及商业管理体系的引导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分析结果归纳出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原则,有针对性地从整体规划、应用效益与目的、作品的设计与表现、应用类型的选择以及应用管理五个方面提出应用策略,并进一步完善应用策略的细化内容及应用建议。随后综合运用本课题所提出的具体应用策略,结合一实际商业建筑外环境完成三个装置艺术设计与应用实践案例。最终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明确的现实意义。论文将为提升商业建筑外环境品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购物体验需求,同时确保商家经营的实际商业效益,推动营商环境的合理稳步发展提供参考,也为今后我国商业建筑外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种具有可行性的发展思路。

李艺瑶[6](2021)在《面向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国家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给机床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机床涂装是机床产品设计外在形象的直接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机床涂装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机床产品的视觉形象、操作体验、安全性能、市场竞争力等。但目前国内机床的涂装设计存在涂装视觉样式混乱、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和系统形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的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为例,探讨机床涂装设计的系统性设计、优化与应用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对机床涂装设计的行业现状和国内外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以用户及企业需求为主导,展开涂装设计系统流程管理研究。对企业和用户展开需求调研,总结出机床涂装的设计需求以及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任务。结合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理论,确定了设计需求与原则,围绕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机床的型号样式、字体、标志设计、色彩搭配、整机涂装等展开了设计研究。(2)通过眼动仪实验对机床涂装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化研究,分别对用户的聚焦区域、眼动轨迹以及眼动兴趣区等视觉特征进行实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的细节优化,完成了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机床的涂装设计标准。(3)在涂装设计方案确定的基础上,开展实际应用研究。根据色彩管理的流程,确定最终方案的油漆配色和涂料配套方案,制作涂装样板并检验涂漆的呈色效果与涂装质量,完成了部分机床样机的喷涂,并制定了上海机床厂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技术规范指导书。(4)为了提高设计方案的验证评价效率和降低操作成本,本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机床系列化产品的涂装设计虚拟现实平台,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并为未来机床产品的涂装优化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

崔晓龙[7](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丁俊[8](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易法殊[9](2021)在《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经济下的大型商店建筑拓展出了超越传统商店建筑的新使命。其中,商店建筑的公共空间由传统的交通空间向体验式、沉浸式方向发展,成为承载多元功能的核心空间。以人的主观体验作为基础,设计具有环境归属感和空间吸引力的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逐渐成为商店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既往研究多立足当时当地,缺乏与真实商店环境的紧密联系,缺乏针对我国具体场景环境的分析,缺乏以优化使用者体验为核心诉求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聚类分析、现场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实验室视听实验、眼动追踪实验等研究方法,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客观现状、听觉环境感知特点、视觉环境感知特点和视听交互作用规律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实证研究,并提出对应的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设计要点。首先,通过文献和现场调研了解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的基本情况,包括空间尺度、视听环境客观现状、视听环境感知现状等。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归纳为6种基本空间单元,提出空间单元组合空间序列的创新模式,即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是由这6种空间单元经由设计过的排列顺序、组合方式建构而成的空间序列,针对不同空间单元的特点展开对应的视听环境作用研究。同时,通过现场调研记录总结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容纳活动情况,对现场调研问卷与实际场景对比分析,了解既有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现状和使用者视听环境感知情况等基础信息。通过实验室视听环境作用实验和视听环境交互作用实验对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听觉环境、视觉环境以及视听交互作用进行研究。视听环境作用方面,研究发现背景音乐、自然采光和绿色植物的组合出现或开敞空间中单独,以及饱和度较低的环境色彩可以显着提高满意度,促进趋近行为;前景音乐、节日装饰等周期性元素的出现,场景中出现红色色彩和场景中主要色彩具有强烈的明度差会显着提升觉醒度;个体对视觉环境中的人及人脸,可阅读内容,特殊、复杂、具象的装饰用品,无法快速理解的内容注视时间较长;环境色彩对个体的作用存在呈现意义与指称意义的差异等。进一步的视听交互研究探索了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中视听环境交互作用对个体的影响。视觉环境和听觉环境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一致减弱”和“整体感知”特点,即当视觉组成元素或视觉环境色彩饱和度与特定听觉元素内容构成“视听一致”时,该场景中个体对构成“一致”的听觉元素的正确识别率降低。同时,个体对环境的感知首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知,而非拆解的各部分元素感知的集合。

齐星星[10](2020)在《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定量识别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规划与建筑方面,没有深入到公路路域环境方面,关于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研究大都为定性描述,缺乏科学准确的基于定量的色彩量化技术,和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专项控制与规划技术。本研究基于公路路域环境色彩视觉要素与感知规律,基于色彩要素、空间属性、视觉感知的思路,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提出三种路域景观的色彩空间量化方法。通过量化技术实现了抽象色彩的数字化定量分析,形成路域立地环境景观色彩图谱的绘制方法,展现公路路域色彩的特征变化,提出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公路路域环境色彩控制与规划的定量方法与分析工具。针对青海省扎碾公路的地域特性,研究色彩控制过程,研究成果将为公路景观的色彩规划与控制提供科学理论与量化方法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公路路域环境色彩信息采集与识别方法。引入蒙赛尔色彩学理论,提出基于建筑色卡的色彩数据采集、基于连续图像的色彩数据采集、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色彩数据采集三种方法;并结合CBCC中国建筑色卡进行量化,根据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构成要素,提出基于基调色、主体色、辅助色和点缀色的色谱组成和提取方法;将驾乘人员动态视觉下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认知规律结论进行量化表达,从色彩空间(基调色、主调色、辅调色、基调色)与色彩构成(色相、明度、彩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总体特征及图谱。提出公路路域环境色彩信息采集与分析方法。(2)在路域色彩数字化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公路路域色彩与景观融合评价体系。色彩要素、空间属性、视觉感知三个方面作为综合评价层,准则层分为功能、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全面对路域色彩与景观融合情况进行评价。可以在量化路域景观色彩的基础上较为客观地获得色彩与景观融合的优劣。(3)将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知识与色彩数据叠合研究,对扎碾公路建立GIS模型并进行路域景观色彩的可视域分析,通过将色彩数值叠加进位置信息中,提出通过位置打分及反馈制获得民众对于路域景观环境色彩的偏好,再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估算扎碾公路路域色彩偏好值,对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设计与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4)突破传统定性分析,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公路路域环境色彩专项控制与规划方法。基于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调查流程,从色彩空间(基调色、主调色、辅调色、基调色)与色彩构成(色相、明度、彩度)两方面,提出色彩数据的获取方法。采用数字技术的手段利用插值与回归算法,实现公路路域色彩理想色彩图谱,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构造物为色彩载体进行应用研究,最终实现以路域色彩分段营造、分级营造和调和模式的形式,实现色彩设计的量化控制。并且建立一套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公路路域环境色彩量化控制技术与方法体系。

二、色彩视觉与色彩设备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彩视觉与色彩设备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室内空间色彩研究现状
        1.3.2 视觉舒适度研究现状
        1.3.3 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2 卫浴空间色彩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色彩的相关理论
        2.1.1 色彩的基本概念
        2.1.2 色彩的分类
        2.1.3 色彩的生理效应
        2.1.4 色彩的心理效应
    2.2 卫浴空间中的色彩
        2.2.1 空间与色彩的关系
        2.2.2 卫浴空间的特殊性
        2.2.3 影响卫浴空间色彩的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眼动追踪技术辅助视觉舒适度研究
    3.1 眼动追踪技术及相关概念
        3.1.1 眼动追踪技术概述
        3.1.2 眼动追踪技术指标分析
    3.2 视觉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3.2.1 视觉舒适度定义
        3.2.2 视觉舒适度的生理影响
        3.2.3 视觉舒适度的心理影响
        3.2.4 色彩对视觉舒适度的影响
    3.3 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中的应用
        3.3.1 眼动追踪技术在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3.3.2 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实验中眼动指标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眼动实验及主观评价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任务
        4.2.2 实验内容
        4.2.3 被试选择
        4.2.4 实验环境
        4.2.5 实验仪器及材料
        4.2.6 实验流程
    4.3 眼动实验结果分析
        4.3.1 瞳孔直径数据分析
        4.3.2 AOI注视时间数据分析
        4.3.3 眨眼频率数据分析
    4.4 主观评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主观调研问卷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范围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
        1.4.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4.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3 街道建筑色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重点方向
第二章 街道建筑色彩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
    2.1 街道建筑色彩
        2.1.1 街道建筑色彩概念
        2.1.2 街道建筑色彩构成
        2.1.3 街道建筑色彩特性
        2.1.4 街道建筑色彩主体
    2.2 街道建筑色彩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色彩学
        2.2.2 街道色彩学
        2.2.3 建筑色彩学
        2.2.4 色彩地理学
        2.2.5 色彩心理学
    2.3 国内外街道建筑色彩相关案例研究
        2.3.1 国外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案例分析
        2.3.2 国内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背景研究
    3.1 北京市地域环境研究
        3.1.1 气候与街道建筑色彩
        3.1.2 水系与街道建筑色彩
        3.1.3 土壤与街道建筑色彩
        3.1.4 植被与街道建筑色彩
    3.2 北京历史文脉研究
        3.2.1 北京市建筑色彩演变
        3.2.2 北京市人文地理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现状调查研究
    4.1 调研依据
    4.2 调研设备
    4.3 调研方法
        4.3.1 样本分类
        4.3.2 技术路线
    4.4 ARCGIS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信息数据库构建
    4.5 调研结果
        4.5.1 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
        4.5.2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
        4.5.3 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
        4.5.4 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
    4.6 结果分析
        4.6.1 宏观层面
        4.6.2 中观层面
        4.6.3 微观层面
        4.6.4 街道建筑色彩问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问卷与心理测评研究
    5.1 问卷调查
        5.1.1 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1.3 问卷分析
        5.1.4 小结
    5.2 心理测评
        5.2.1 目的
        5.2.2 理论依据
        5.2.3 测试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2.5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研究成果
    6.1 提出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主色调
    6.2 建立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
        6.2.1 街道建筑推荐色谱
        6.2.2 色彩信息数据库
    6.3 提出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建议
        6.3.1 明确管控原则
        6.3.2 规划区域管控
        6.3.3 提出保护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市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调查问卷
附录2 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心理感知评价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1.3.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1.1 商业建筑外环境的定义
        2.1.2 装置艺术的定义
        2.1.3 装置艺术的概念界定
        2.1.4 装置艺术的发展历程
        2.1.5 装置艺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2.2 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主要类型
        2.2.1 悬挂式装置艺术
        2.2.2 游憩式装置艺术
        2.2.3 交互式装置艺术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2 消费者行为学理论
        2.3.3 场所精神理论
        2.3.4 环境美学理论
        2.3.5 城市意象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装置艺术应用实例的调研与分析
    3.1 实地调研概述
        3.1.1 调研流程及方法
        3.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 悬挂式装置艺术应用的调研与分析
        3.2.1 王府中环《流曜》装置作品的调研与分析
        3.2.2 望京小街《凤舞游龙》装置作品的调研与分析
    3.3 游憩式装置艺术应用的调研与分析
        3.3.1 世茂广场《时空光晕》装置作品的调研与分析
        3.3.2 北京坊《太糊实》装置作品的调研与分析
    3.4 交互式装置艺术应用的调研与分析
        3.4.1 三里屯《LOVE CHINA互动投影装置》作品的调研与分析
        3.4.2 上海新天地《光中飞行》装置作品的调研与分析
    3.5 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评价分析
        3.5.1 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必要性
        3.5.2 问卷的构成与设计
        3.5.3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3.5.4 访谈调查结果概述
    3.6 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特点
        3.6.1 可作为环境中的视觉焦点
        3.6.2 对行走方向具有引导作用
        3.6.3 营造个性化的休闲场所
        3.6.4 强化环境的商业氛围
    3.7 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应用存在的共性问题
        3.7.1 作品应用缺乏系统性规划
        3.7.2 作品未能充分发挥应用效益
        3.7.3 作品的文化内涵表达不够深入
        3.7.4 作品的创作观念不便于公众理解
    3.8 不同类型的装置艺术作品所出现的典型问题
        3.8.1 悬挂式装置艺术作品应用存在的问题
        3.8.2 游憩式装置艺术作品应用存在的问题
        3.8.3 交互式装置艺术作品应用存在的问题
    3.9 本章小结
4 装置艺术的应用原则与应用策略
    4.1 装置艺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4.1.1 作品应用的环境因素
        4.1.2 消费者的行为及需求
        4.1.3 装置艺术的表现要素
        4.1.4 公众审美水平的限制
        4.1.5 商业管理体系的引导
    4.2 装置艺术的应用原则
        4.2.1 规划层面的协调性原则
        4.2.2 经营层面的功能性与体验性原则
        4.2.3 设计层面的文化性与美观性原则
        4.2.4 创作层面的公共性原则
        4.2.5 管理层面的安全性与生态性原则
    4.3 装置艺术的应用策略
        4.3.1 结合商业建筑外环境进行整体规划
        4.3.2 提升作品在商业经营中的应用效益
        4.3.3 深化作品设计与表现的艺术感染力
        4.3.4 针对不同空间特点选用恰当的应用类型
        4.3.5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作品的体验与理解
    4.4 本章小结
5 装置艺术的应用策略细化及应用建议
    5.1 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整体规划
        5.1.1 商业建筑外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5.1.2 商业建筑外环境的规划定位
    5.2 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目的
        5.2.1 商业建筑外环境视觉焦点的设置
        5.2.2 商业建筑外环境步行体系的引导
        5.2.3 商业建筑外环境空间的活化利用
        5.2.4 商业建筑外环境空间氛围的营造
    5.3 装置艺术作品的设计与表现方法
        5.3.1 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体验性设计
        5.3.2 结合主题设计体现文化内涵
        5.3.3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尺度
        5.3.4 与环境相协调的色彩设计
        5.3.5 多样化的材料选用方式
    5.4 不同类型装置艺术作品的应用建议
        5.4.1 悬挂式装置艺术作品的应用建议
        5.4.2 游憩式装置艺术作品的应用建议
        5.4.3 交互式装置艺术作品的应用建议
    5.5 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管理
        5.5.1 装置艺术作品的展示与说明
        5.5.2 装置艺术作品的管理与维护
    5.6 本章小结
6 装置艺术应用实践
    6.1 应用背景
        6.1.1 项目概况
        6.1.2 外环境现状分析
    6.2 装置艺术总体应用方案
        6.2.1 空间规划及发展定位
        6.2.2 作品应用的主要目的
        6.2.3 作品应用的运营与管理
    6.3 装置艺术单体设计方案
        6.3.1 悬挂式装置艺术作品《海浪》设计方案
        6.3.2 游憩式装置艺术作品《平行之境》设计方案
        6.3.3 交互式装置艺术作品《点亮星云》设计方案
    6.4 装置艺术应用要点总结
        6.4.1 基于宏观视角完成整体规划
        6.4.2 将带动客流作为核心应用目的
        6.4.3 深化设计与表现增强作品体验
        6.4.4 选择应用类型要注重因地制宜
        6.4.5 借助商管体系引导公众参与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表
附录B: 访谈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面向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项目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2.1 文献检索情况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2.1.2 文献检索结果分析
        2.1.3 学术趋势分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2.1 机床的涂装设计
        2.2.2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
        2.2.3 机床涂装设计视觉实验研究
        2.2.4 机床涂装的色彩管理研究
        2.2.5 验证机床涂装设计方案
    2.3 文献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床涂装设计需求调研和任务分析
    3.1 上海机床厂企业需求调研
        3.1.1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简介
        3.1.2 上海机床厂机床涂装设计需求及设计任务研究
    3.2 机床涂装目标用户需求分析
    3.3 机床涂装设计需求总结和任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床涂装设计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研究
    4.1 基于上海机床厂的产品形象识别系统涂装设计研究
        4.1.1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基础理论
        4.1.2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在机床涂装上的设计重点原则总结
    4.2 设计方案展开
        4.2.1 上海机床厂LOGO设计
        4.2.2 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机床型号字体设计
        4.2.3 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涂装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视觉实验的机床涂装方案优化
    5.1 机床涂装视觉实验
        5.1.1 眼动追踪技术概念
        5.1.2 机床涂装眼动实验设计
        5.1.3 实验阶段
    5.2 数据分析
        5.2.1 用户聚焦区域分析
        5.2.2 用户眼动轨迹分析
        5.2.3 兴趣区域
        5.2.4 机床涂装方案优化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色彩管理的机床涂装应用研究
    6.1 色彩管理概述
    6.2 显示器色彩RGB色与油漆RAL色彩原理
        6.2.1 显示器RGB色彩原理
        6.2.2 机床涂装油漆RAL色彩原理
        6.2.3 RGB与 RAL的差别
    6.3 色域的概念及设计方案选择
        6.3.1 色域概念和RGB与 RAL色域的不匹配性
        6.3.2 色卡选择及机床涂装设计方案确定
    6.4 样品试制与色彩校准
    6.5 数控外圆磨床系列涂料配套及涂装工艺
    6.6 色彩方案涂装试验
        6.6.1 选择涂料产品
        6.6.2 涂装面漆配比试验
        6.6.3 色差检测与样机涂装
        6.6.4 涂装技术规范指导书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机床涂装设计方案验证研究
    7.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床涂装设计方案虚拟平台搭建
        7.1.1 虚拟现实技术理论介绍
        7.1.2 虚拟现实技术原理及软硬件介绍
        7.1.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床涂装模拟平台搭建相关设备
        7.1.4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床涂装模拟平台搭建
        7.1.5 方案验证
    7.2 基于用户评价的机床涂装设计方案验证
        7.2.1 机床涂装方案用户评价问卷设计
        7.2.2 机床涂装方案用户评价问卷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
附录B 涂装技术规范指导书
致谢

(7)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概述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作用研究方法
    2.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现状调查方法
        2.1.1 调查地点选择
        2.1.2 空间尺度调查
        2.1.3 容纳活动调查
        2.1.4 视听环境客观现状调查
        2.1.5 视听环境感知现状调查
    2.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受访者情况
        2.2.3 实验场所及仪器
        2.2.4 实验问卷
        2.2.5 实验程序
        2.2.6 信度与效度检验
    2.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交互及眼动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受访者情况
        2.3.3 实验场所及仪器
        2.3.4 实验问卷
        2.3.5 实验程序
        2.3.6 信度与效度检验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聚类分析
        2.4.2 数据处理分析
        2.4.3 差异性分析
        2.4.4 相关性分析
        2.4.5 回归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特征
    3.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聚类分析
        3.1.1 公共空间聚类分析
        3.1.2 公共空间类型分布
        3.1.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3.2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容纳活动及到访情况
        3.2.1 容纳活动情况
        3.2.2 商场到访情况
    3.3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特征
        3.3.1 视觉环境现状
        3.3.2 听觉环境现状
    3.4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感知与评价
        3.4.1 视听环境评价
        3.4.2 视听环境元素感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觉环境作用研究
    4.1 视觉环境作用总体情况
        4.1.1 视觉环境总体评价
        4.1.2 视觉元素感知情况
        4.1.3 人流感知情况
        4.1.4 色彩感知评价情况
        4.1.5 实验室与现场视觉感知对比
    4.2 视觉元素的影响
        4.2.1 自然元素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2.2 周期性元素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2.3 空间类型差异
    4.3 环境色彩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3.1 色彩分类
        4.3.2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分布特点
        4.3.3 色彩HSB对个体反馈的影响
        4.3.4 色彩的呈现意义与指称意义
    4.4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觉场景注视规律
        4.4.1 视觉元素注视规律
        4.4.2 注视与总体评价
        4.4.3 空间类型差异
    4.5 个人属性差异
        4.5.1 性别差异
        4.5.2 年龄差异
    4.6 公共空间视觉环境时间要点
        4.6.1 增加自然元素
        4.6.2 合理配置色彩
        4.6.3 避免瞬时大量人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听觉环境作用研究
    5.1 听觉环境作用总体情况
        5.1.1 听觉元素感知情况
        5.1.2 声景喜好
        5.1.3 实验室与现场听觉感知对比
    5.2 音乐情况的影响
        5.2.1 对评价和行为的影响
        5.2.2 对情绪的影响
    5.3 空间类型对听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5.3.1 空间对评价和行为的影响
        5.3.2 空间对情绪的影响
        5.3.3 开敞空间听觉环境作用特点
    5.4 个人属性差异
        5.4.1 性别差异
        5.4.2 年龄差异
    5.5 公共空间听觉环境设计要点
        5.5.1 新建听觉环境设计
        5.5.2 既有听觉环境改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交互影响研究
    6.1 视觉环境对听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6.1.1 对听觉环境评价的影响
        6.1.2 对听觉元素获取的影响
    6.2 听觉环境对视觉环境作用的影响
        6.2.1 对视觉环境评价的影响
        6.2.2 对视觉元素获取的影响
        6.2.3 对色彩感知评价的影响
    6.3 个人属性差异
        6.3.1 性别差异
        6.3.2 年龄差异
    6.4 视听交互作用特点
        6.4.1 视觉环境对听觉感知评价影响特点
        6.4.2 听觉环境对视觉环境影响特点
    6.5 公共空间视听交互环境设计要点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商店建筑公共空间活动情况记录表
附录2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环境感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环境感知情况调查记录表
附录4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实验问卷
附录5 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交互实验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定量识别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及分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公路路域环境色彩视觉要素特征与感知规律研究
    2.1 色彩与公路路域色彩
    2.2 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属性特征
    2.3 环境色彩对公路路域构成要素的影响
    2.4 驾乘人员动态视觉下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感知规律
    2.5 本章小结
3 公路路域环境色彩信息采集与量化提取研究
    3.1 公路路域环境色彩信息采集方法
    3.2 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识别提取与量化方法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公路路域色彩与景观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公路路域色彩与景观融合评价原则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公路路域色彩控制与规划方法及应用
    5.1 依托工程概况
    5.2 特征点选取采集与量化结果
    5.3 基于GIS地图公路路域分析
    5.4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公路路域环境色彩量化控制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色彩视觉与色彩设备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交通枢纽空间色彩控制研究[D]. 策逸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卫浴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度研究[D]. 袁枝亭.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4]北京市重点文化精华区街道建筑色彩数据库构建与保护策略研究[D]. 马宝林.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装置艺术在商业建筑外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 马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面向数控外圆磨床系列产品的涂装设计研究[D]. 李艺瑶. 东华大学, 2021(09)
  • [7]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9]大型商店建筑公共空间视听环境作用研究[D]. 易法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10]公路路域环境色彩的定量识别与控制方法研究[D]. 齐星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色彩设备的色彩视觉和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