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储存、分级、包装和运输

草莓的储存、分级、包装和运输

一、草莓的贮藏、分级、包装、运输(论文文献综述)

薛红丽[1](2021)在《草莓采收和采后处理技术》文中认为草莓成熟后,在采收、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极易遭受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导致果实失去商品价值。该文从草莓采收、预冷、采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鲜果运输5个方面介绍了草莓采收和采后处理技术。

杜宇航[2](2021)在《层层组装保鲜涂层的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等特点,可食用涂层在食品保鲜领域持续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良好的保鲜涂层需要满足许多要求,如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机械性能、精准地平衡气体和水蒸气的渗透以及非常好的粘附性等。单一成分和结构的涂层很难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层层组装(Layer-by-Layer,LbL)是一种可以进行主动调控制备复合涂层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组合材料的优势进行涂膜性能的调整设计,具有材料互补、结构和性能可控等特点。本文主要利用LbL的优点,通过壳聚糖(Chitosan,CS)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的层层组装来制备性能可控的保鲜涂层,实现对果蔬保鲜涂层性能的调整、维持和提升,以解决涂层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目前缺乏控制可食用涂层厚度的方法,研究了涂层厚度的精确控制的方法,以实现对涂层性能的调整。对涂层的成膜机理、厚度增长规律和物理性能的研究表明,CS和SA组装过程中是通过静电驱动组装,干制后分子间在氢键和离子键的共同作用下成膜;涂层厚度增长最快的条件为SA和CS的p H=4,Na Cl浓度为0.1 mol/L;通过调整组装浓度和次数,能够精确地制备出厚度在0.2-36μm的涂层。根据果蔬自发气调的模型,预测出了所需的涂层厚度范围,并利用LbL制备出了相应厚度的涂层组合;在这些组合中,(SA1/CS1)3、(SA1.5/CS1.5)3和(SA1.5/CS1.5)2分别对草莓、砂糖桔和香蕉的整体生理特性保持效果最好,常温货架期分别从2、8和6 d延长至4、12和10 d。针对涂层破损而引起涂层性能的下降,研究了CS和SA制备的LbL涂层的自修复能力,以实现对涂层性能的维持。研究结果表明,(SA/CS)n涂层具有自修复能力,其自修复能力主要是来源于水加入后的分子链的相对运动;涂层的阻氧性,机械性能和阻水性的自修复效率分别为97%、95%和63%;与空白组相比,(SA/CS)3涂层使草莓的腐败指数减少了22%,失重减少了9.23%,可溶性固形物的峰值出现从1 d推迟到4 d,并减缓了抗氧化能力下降和丙二醛累积。涂层能够通过自修复作用保持其阻隔性,从而降低涂层破损对草莓生理特性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CS和SA制备的LbL涂层抑菌能力的不足,将具有抑菌活性的柠檬醛加入涂层,以实现对涂层性能的提升。研究了柠檬醛的引入对涂层性能的影响,以及LbL结构对柠檬醛的保留和释放动力学。结果表明,柠檬醛能够增强LbL涂层的阻隔性能,而LbL的层状结构能够改善涂层对柠檬醛的释放和保留性能;通过改变柠檬醛的装载位置,可以调整柠檬醛的保留率和释放速率;柠檬醛在膜中释放机制主要是Fick扩散,LbL膜仍有溶胀机制的影响;Peppas模型可以用来模拟LbL膜中柠檬醛的释放;与空白组相比,含有柠檬醛的LbL涂层能够将草莓的腐败指数降低77.53%,将涂层草莓的常温货架期长至超过7 d。

刘璐[3](2021)在《桑黄酮抑制灰葡萄孢菌CYP51靶标确证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果蔬灰霉病是世界级毁灭性植物病害之一,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侵染所导致的。目前,化学防治是灰葡萄孢菌防治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但化学制剂的残留会对人体造成毒害,并且关于化学制剂抗灰葡萄孢菌机理的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研究表明,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Sterol 14α-demethylase,CYP51)是灰葡萄孢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的重要蛋白,通过干扰CYP51的产生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真菌细胞的损伤。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利用虚拟筛选的方法发现了抗灰葡萄孢菌CYP51的小分子天然化合物桑黄酮,结合计算生物学以及体外实验等方法对其作用机制、抑菌效果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新型靶向灰葡萄孢菌CYP51抑菌剂的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基础。(1)抗灰葡萄孢菌CYP51抑制剂的筛选通过I-TASSER 20软件构建了灰葡萄孢菌CYP51的3D结构并进行了10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以获得稳定的蛋白结构。接下来,以CYP51为靶标蛋白对ZNIC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对筛选得到的50种小分子天然化合物进行抑制活性的测定。最终得到桑黄酮、(s)-异补骨脂二氢黄酮、异黄腐醇和桑色素四种小分子化合物,它们对CYP51活性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1.480μΜ、3.872μΜ、86.070μΜ和150.410μΜ。其中,桑黄酮对CYP51的抑制活性优于其他三种化合物。(2)桑黄酮与灰葡萄孢菌CYP51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了探究四种化合物抑制活性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结合自由能计算等方法探究了四种小分子化合物与CYP51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四种小分子化合物均能结合在CYP51中以血红素Fe离子为活性中心的活性区域。但只有桑黄酮可以通过自身结构C9原子处的2-甲基戊-2-烯基团与CYP51活性中心的Fe离子形成π-阳离子相互作用,这是典型的竞争性抑制;并且与氨基酸残基TYR-113之间存在很强的π-π相互作用;还与氨基酸残基LEU-116和LEU-498具有更近距离,从而导致了强烈的疏水相互作用。此外,在结合自由能的计算中桑黄酮复合体系也显示出了比其他三种复合物体系更强的总结合自由能。进一步表明桑黄酮C9原子处的2-甲基戊-2-烯基团是CYP51抑制剂的关键药效团,更好的解释了桑黄酮对CYP51抑制活性最为优异的原因。因此,选择桑黄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后续实验。(3)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保鲜效果研究利用最小抑菌浓度及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实验测得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32μg/m L,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IC50值分别为:21.049和9.480μg/m L。抑菌圈实验表明当桑黄酮浓度为32μg/m L时,对灰葡萄孢菌已达到高敏感抑制。通过观察菌丝及其超微结构发现,经桑黄酮处理后,菌丝缩短,表面出现沟壑。随着桑黄酮浓度的增加,菌丝体缩短并逐渐聚集。细胞膜从细胞壁脱离,破裂并发生溶质。同时,细胞内成分严重受损,表明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的细胞结构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荧光染色实验表明,桑黄酮处理可以破坏灰葡萄孢菌的细胞膜,导致细胞质渗出、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增加、对菌丝体造成氧化应激,进而对灰葡萄孢菌产生了抑制作用。最后,利用灰葡萄孢菌感染模型探究桑黄酮的实际抑菌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桑黄酮处理可以延缓草莓中灰葡萄孢菌的产生,并且对草莓感官品质、软化腐烂率、失重率、色度、硬度和p H值等理化性质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与BK组和1%柠檬酸水溶液组相比,16μg/m L桑黄酮组和32μg/m L桑黄酮组可将草莓的贮藏期分别延长至第6天和第9天,可作为潜在的天然防腐剂进行果蔬保鲜。综上所述,本研究以灰葡萄孢菌CYP51为靶标,结合计算生物学的方法,发现了新型靶向CYP51小分子天然化合物桑黄酮,并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桑黄酮与CYP51的作用机制。然后,将桑黄酮应用到灰葡萄孢菌感染模型中并探究了实际抑菌保鲜效果,为新型果蔬保鲜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吴迪[4](2020)在《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路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鲜农产品是居民生活必需品,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生鲜农产品品质越来越看重,而且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产品本身有着容易腐烂变质的特性,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前端集货环节即“最先一公里”的效率至关重要,若效率低下,则会对供应链中、后、末端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失。因此,集货路径优化问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草莓集货运输为研究对象,在低温冷藏运输的情况下,充分考虑草莓集货时间约束、草莓易腐易损的特性、运抵时间约束和车辆载重等约束,并考虑运载车辆空载和负载情况下的油耗成本,不同路段制冷成本等,创建以车辆运输成本、制冷成本、货损成本、违背时间窗惩罚成本之和最小的集货路径优化模型,并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由求解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采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集货,相比现阶段集货总成本降低了526.4元,其中,节约的运输成本占总节约成本的82.5%;相比算法改进前的集货总成本,集货环节节约了339.8元。改进后的集货路径相比改进前的集货路径,可以节约集货时间19分钟。集货路径优化研究节约了集货物流成本,缩短了集货运输时间,提高了集货效率。最后,对丹东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一是,提高合作社草莓集货信息化水平,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种植基地数字化生产控制,引进物流人才搭建物流运作信息网络,建立属于自己的生鲜农产品出入库系统。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合作社自己的分区域可调节温度冷库,改造升级冷藏运输车辆,降低冷藏车开启制冷功能后的能量消耗,为合作社草莓集货运输提供基础保障。三是,合作社应积极推行改进遗传算法并在路径优化中应用,改进遗传算法相比人工经验做出的集货路线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在多订单客户大批量的集货业务中,能够效缩短车辆行驶距离,降低前端集货环节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赵晓晓[5](2020)在《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调和冷链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果蔬贮运保鲜措施,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研究了改变气体包装(MAP)与蓄冷包装组合,以及托盘覆膜包装对草莓和杨梅果实的保鲜作用和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易腐果蔬物流配送的包装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改变气体包装(MAP)、蓄冷相变材料(PCM)和发泡聚苯乙烯(EPS)包装箱的低温和气调相结合的包装系统,用于生鲜草莓的贮藏保鲜试验。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的草莓采收季节,测定了草莓包装箱内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以及草莓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泽、质地、呼吸速率、电解质渗漏率和外观的变化。MAP结合蓄冷包装明显抑制草莓果实失重和电解质渗漏,MAP结合蓄冷包装和对照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49.41%和53.62%(10℃,4 d),48.04%和51.09%(20℃,2 d)。。MAP与蓄冷包装组合对保持草莓的硬度、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呼吸速率均有明显的效果,感官评分为7.53(10℃,4 d)和8.20(20℃,2 d)。当环境温度无法控制时,这种简易气调和蓄冷包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生鲜草莓的快递和配送。零售包装在维持水果的货架品质和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了4±1℃下8 d贮藏期间草莓托盘覆膜包装的作用效果,包括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果实生理、品质和微生物生长情况。托盘覆膜的零售包装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草莓的失重、果实软化、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研究的4种薄膜中,透气性适中的聚乙烯薄膜,其托盘包装的气体平衡水平为13.6-15.5%O2和4.5-4.3%CO2,且表现出良好的感官品质,感官评分为7.60,对照组仅为5.80,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杨梅预冷后,采用聚乙烯(PE)塑料袋MAP、PCM蓄冷和EPS泡沫箱组合包装,研究模拟物流配送环境条件下(30℃),杨梅包装箱内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以及杨梅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质地、电导率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组合包装的杨梅果实失重率和电解质渗漏率较低,对保持杨梅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感官品质均有明显的效果,常温下36 h仍具有良好的商品性。

王淑瑶[6](2019)在《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的制备及对草莓保鲜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stawberry)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果实表层薄弱,采摘后易受机械损伤及微生物侵染,从而导致其腐败变质并失去食用价值。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草莓贮运保鲜技术是促进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目前,新型抗菌复合包装材料以其无毒无害、绿色环保、高效抑菌等优势,为农产品贮藏与保鲜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利用聚乙烯醇及壳聚糖开发并优化出一种新型的复合抗菌薄膜,而后深入探究了其对草莓的低温(5±2)℃贮藏保鲜效果。首先,采用流延法制备出不同比率的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通过测定薄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氧气透过系数、水蒸气透过系数、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以及其抗菌性能,确定了聚乙烯醇/壳聚糖的最佳制膜工艺。之后,将所制得的抗菌复合薄膜应用于草莓的低温保鲜,通过草莓的失重率、腐烂率、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pH值、表面色差以及感官评价,整体评估了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最后,建立了草莓腐烂指数动力学预测模型。通过本次实验,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氧气透过系数与水蒸气透过系数为指标,确定了聚乙烯醇与甘油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与1%。(2)采用流延法,分别将1.5 wt%、2 wt%、2.5 wt%与3 wt%的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基膜相结合制成PVA/CS-1.5 wt%、PVA/CS-2 wt%、PVA/CS-2.5 wt%与PVA/CS-3 wt%的可抗菌复合薄膜。力学实验表明,2.5 wt%质量比的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的断裂伸长率达到了最大值(107.30±6.52)%。所有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2 wt%的壳聚糖质量比的复合抗菌薄膜具有最小氧气透过系数;2.5 wt%的壳聚糖的质量比复合薄膜具有最小水蒸气透过系数。所有PVA/CS抗菌复合薄膜的抗菌性能随着壳聚糖质量比的增大。当壳聚糖的质量比大于2wt%时,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能达到60%以上。综上所述,该实验选择了壳聚糖质量比为2 wt%、2.5 wt%与3 wt%的抗菌复合薄膜进行草莓保鲜实验。(3)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表面未出现大量气泡、裂痕等明显的缺陷。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氢键,进一步改善了抗菌复合薄膜的理化性能。(4)草莓保鲜实验结果表明(5±2)℃与(70±5)%温度湿度条件下,2.5 wt%壳聚糖质量比的抗菌复合包装具有最佳草莓保鲜效果,同时还可以延缓草莓样品pH值的升高,可有效延长草莓的贮藏期至21 d。(5)通过对草莓的腐烂指数动力学预测模型的研究,成功的建立出了草莓在030℃范围内的草莓腐烂率预测模型。通过将草莓腐烂率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数据进行拟合后发现,其决定系数为R2=0.99,RE=6.84%,由于RE<10%,因此说明模型拟合的精确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所以可以在温度为030℃贮藏条件下预测八成熟草莓果实采后腐烂指数的变化。

段志坤[7](2019)在《草莓的采收与贮运保鲜技术》文中指出草莓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小浆果,南北各地都有栽培,其果实娇嫩、多汁(含水量90%~95%),皮薄,外皮无保护作用,因此采后极易受到损伤和腐烂变质,贮运保鲜难度很大。在此对草莓采收与贮运保鲜技术作一介绍,以引起栽培者重视,提高栽培效益。一、采收1.采收时期草莓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水果,在其成熟过程中,果面由最初的绿色逐渐变白,最后呈红色至深红色,着色范围由小变大,种子由绿色变为黄色或红色,采后没有

吴琼,周然[8](2017)在《运输振动对水果贮藏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探寻长途运输过程对采后水果贮藏品质造成影响的机理,本文主要对目前各类水果经模拟运输振动处理后品质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水果在人们日常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别阐述国内外水果贮运的发展现状,比较总结出国内目前农产品长途运输方式存在的欠缺。概述了水果振动损伤特性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模拟运输振动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另外本文分别从果实的外观、营养、风味品质变化以及果实的后熟软化、呼吸乙烯速率变化以及抗氧化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运输振动对水果采后贮藏品质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得出长途运输过程会导致果实发生形变、营养成分比例降低以及风味口感改变,还会加速果实的后熟软化以及呼吸乙烯释放速率,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水果运输振动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严灿[9](2016)在《草莓采后全程冷链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草莓果实为浆果,含水量高,组织娇嫩,易受机械伤和微生物侵染而腐败变质,严重影响草莓的采后流通及远销。本文在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草莓品质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预冷方式、贮藏方式、运输方式、销售方式、家庭保鲜方式对草莓品质的影响,为草莓冷链物流及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贮藏温度对草莓呼吸强度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研究了0℃、5℃、10℃、15℃、20℃、25℃、30℃七个贮藏温度对草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呼吸强度越高,草莓的货架寿命越短,草莓在0℃、5℃、10℃、15℃、20℃、25℃、30℃条件下贮藏的商品寿命分别为9d、7d、6d、5d、3d、2d、8h。0℃条件下,草莓的品质保持最好,贮藏9d后的感官评价、失重率、硬度、相对电导率、糖酸比、Vc含量、L*和hue值分别为5.4,3.18%,11.13N,39.05%,12.48,22.01mg/100g,37.84,32.81。2.不同预冷方式对草莓品质影响的研究。开孔塑料盒包装的草莓置于打孔纸箱中,研究了压差预冷和冷库预冷对草莓预冷时间、失重率、呼吸强度及乙烯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中心温度从21℃左右降至3℃以下时,采用压差预冷、冷库预冷所需预冷时间分别为120min、360min,失重率分别为0.13%、0.22%,预冷有效降低草莓的呼吸强度及乙烯的生成,其中压差预冷的效果最佳,草莓的品质保持最好。3.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品质影响的研究。以0℃冷藏作为对照,研究了1-MCP、气调、1-MCP+气调复合保鲜贮藏方法对草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MCP、气调和1-MCP+气调三个处理组都能有效抑制草莓的呼吸作用和乙烯的生成,保持草莓的品质,延长草莓的货架期;1-MCP+气调处理的效果最佳,货架期可延长至18d,同时有效抑制失重率的上升,延缓草莓的感官、营养品质的下降,贮藏18d时,1-MCP+气调处理组的草莓的感官评价为5.9;失重率、硬度、相对电导率、糖酸比、Vc含量分别为0.77%、9.9N、44.74%、14.28、83.83mg/100g;L、Hue、C*分别为34.29、31.70、47.36;总酚、花青素、类黄酮含量分别为470.59mg/100g、5.71U.g-1、0.60OD325mm.g-1;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为0.27 U.g-1FW.min-1、32.56 U.g-1FW.min-1。4.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品质影响的研究。草莓经过压差预冷后,采用纸箱常温运输、蓄冷保温箱常温运输、0℃冷藏运输三种运输方式对草莓进行模拟运输,研究三种运输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运输的草莓12h后温度上升至20.6℃,运输1d后,草莓的感官评分降至7.0,后续销售品质无法保证;蓄冷保温箱运输的草莓可维持草莓中心温度在3℃达8h,运输1d后,草莓的感官评分为8.2;采用0℃冷藏运输的草莓品质最好,运输4d后,感官评分为8.3,失重率为1.65%,有效保持草莓硬度,抑制了草莓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及糖酸比、Vc含量的下降。5.不同销售方式对草莓品质影响的研究。草莓采用0℃冷藏运输1d后,采用4℃加湿、4℃、室温(2325℃)三种销售方式进行销售,研究三种销售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加湿销售的草莓品质保持最佳,营养品质损失最小,销售2d后草莓的感官评价为7.8,失重率为0.96%,硬度、相对电导率、糖酸比、Vc含量分别为13.33N、39.64%、15.00、105.50mg/100g。6.不同家庭保鲜方式对草莓品质影响的研究。草莓采用4℃加湿销售2d后,分别放入家用冰箱中和室温条件下,研究两种家庭保鲜方式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家用冰箱和常温保鲜2d的草莓的感官评价分别为6.9、3.8,家用冰箱保鲜的草莓的品质显着优于室温条件下的草莓,家用冰箱保鲜2d后草莓失重率、硬度、相对电导率、糖酸比、Vc含量分别为1.18%、12.60N、43.10%、13.65、91.82 mg/100g,有效抑制草莓营养成分的损失。上述研究表明,草莓适宜的冷链物流方法为采用打孔塑料盒包装后置于打孔纸箱中,压差预冷至3℃以下,采用1-MCP+气调复合保鲜进行0℃贮藏,0℃冷藏运输,4℃加湿(RH:90%95%)进行销售,家用冰箱5℃冷藏保鲜。

张爽,冮洁,赵友晖,胡文忠[10](2015)在《HACCP管理系统在鲜切草莓加工和保鲜过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将HACCP管理体系应用在鲜切草莓加工和保鲜生产中。通过HACCP体系可进行预防与控制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贮运到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更有效地保证食品的安全。方法以草莓为试验材料,采用HACCP体系对鲜切草莓加工和保鲜过程中可能的潜在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法。结果确定了原料验收、切割、保鲜处理、包装、贮存5个关键控制点,构建了鲜切草莓加工和保鲜的HACCP管理体系模式。结论将HACCP管理体系运用于鲜切草莓加工与保鲜过程中,提高了该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

二、草莓的贮藏、分级、包装、运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莓的贮藏、分级、包装、运输(论文提纲范文)

(1)草莓采收和采后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收
    1.1 采收前准备
    1.2 采收时间
    1.3 采收方法
2 预冷
3 果实分级包装
    3.1 分级
    3.2 包装
4 贮藏保鲜
    4.1 低温保鲜
    4.2 气调法
    4.3 化学保鲜
5 运输

(2)层层组装保鲜涂层的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可食用保鲜涂层概述
        1.1.1 涂层材料
        1.1.2 保鲜机理
        1.1.3 制备方式
    1.2 层层组装技术概述
        1.2.1 层层组装技术的特点
        1.2.2 组装的驱动力
        1.2.3 层层组装涂层的结构调控
        1.2.4 基于层层组装制备的自修复涂层
        1.2.5 层层组装在活性物质释放领域的应用
    1.3 基于层层组装制备可食用保鲜涂层
        1.3.1 多糖LbL涂层
        1.3.2 含有脂质的LbL涂层
        1.3.3 含有蛋白质的LbL涂层
        1.3.4 加入活性物质的LbL涂层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物理性能可控的保鲜涂层的制备与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成膜溶液的制备
        2.3.2 基底的处理
        2.3.3 涂层的制备
        2.3.4 红外光谱的采集
        2.3.5 电位的测量
        2.3.6 接触角的测定
        2.3.7 涂层厚度的测定
        2.3.8 氧气透过性测定
        2.3.9 水蒸气透过性测定
        2.3.10 透明性测定
        2.3.11 涂层在水果上的应用
        2.3.12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S和SA的组装过程表征
        2.4.2 干态涂层中CS和SA之间相互作用的表征
        2.4.3 组装条件对成膜液电位的影响
        2.4.4 组装条件对涂层厚度增长的影响
        2.4.5 厚度增长对涂层物理性能的影响
        2.4.6 涂层的应用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修复涂层的可控制备与保鲜机理初探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基底的处理和涂层的制备
        3.3.2 涂层微观形态的观察
        3.3.3 修复过程观察
        3.3.4 氧气透过性的测定
        3.3.5 水蒸气透过性的测定
        3.3.6 涂层机械性能的测定
        3.3.7 草莓涂层的制备、破损与修复
        3.3.8 菌落总数的测定
        3.3.9 腐败指数的测定
        3.3.10 失重率的测定
        3.3.11 总酚含量的测定
        3.3.12 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3.3.13 ABTS清除能力的测定
        3.3.14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3.3.15 可滴定酸的测定
        3.3.16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3.17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涂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3.4.2 涂层修复过程的分析
        3.4.3 涂层破损和修复对物理性能的影响
        3.4.4 涂层及其破损和修复对草莓生理特性的影响
        3.4.5 涂层延缓草莓质量特性下降的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柠檬醛缓释涂层的可控制备与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成膜溶液和薄膜的制备
        4.3.2 透明性的测定
        4.3.3 机械性能的测定
        4.3.4 水蒸气透过性测定
        4.3.5 氧气透过性测定
        4.3.6 柠檬醛的保留率和释放速率的测量
        4.3.7 柠檬醛释放的动力学评估
        4.3.8 涂层的应用
        4.3.9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柠檬醛对LbL涂层物理性能的影响
        4.4.2 LbL涂层对柠檬醛的保留和释放性能
        4.4.3 柠檬醛在LbL膜中的释放动力学分析
        4.4.4 含有柠檬醛的涂层在草莓上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桑黄酮抑制灰葡萄孢菌CYP51靶标确证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桑黄酮研究概述
    1.2 灰葡萄孢菌研究概述
        1.2.1 灰葡萄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灰葡萄孢菌的侵染机制
        1.2.3 灰葡萄孢菌的防治
    1.3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概述
        1.3.1 对真菌核酸合成和功能的损伤作用
        1.3.2 对真菌细胞壁的损伤作用
        1.3.3 对真菌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概述
        1.4.1 虚拟筛选
        1.4.2 分子对接
        1.4.3 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草莓保鲜概述
        1.5.1 草莓采后生理变化
        1.5.2 草莓保鲜技术
    1.6 研究意义、目的及创新点
        1.6.1 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抗灰葡萄孢菌CYP51 抑制剂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2.3 实验方法
        2.3.1 同源模建
        2.3.2 虚拟筛选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2.3.4 候选化合物抑制活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灰葡萄孢菌CYP51 蛋白的构建
        2.4.2 灰葡萄孢菌CYP51 蛋白结构的稳定性
        2.4.3 靶向灰葡萄孢菌CYP51 小分子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2.4.4 候选化合物HPLC结果的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桑黄酮与灰葡萄孢菌CYP51 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同源模建
        3.3.2 初始结构的获得
        3.3.3 分子对接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3.3.5 结合自由能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四种小分子化合物与CYP51 分子对接
        3.4.2 四种复合物体系的稳定性
        3.4.3 四种小分子化合物与CYP51 作用位点分析
        3.4.4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及分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抑菌保鲜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菌种及培养条件
    4.3 实验方法
        4.3.1 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的测定
        4.3.2 菌丝生长的测定
        4.3.3 孢子萌发的测定
        4.3.4 抑菌圈的测定
        4.3.5 菌丝形态的观察
        4.3.6 微观结构的观察
        4.3.7 细胞膜完整性的测定
        4.3.8 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4.3.9 桑黄酮抑菌剂的制备
        4.3.10 灰葡萄孢菌感染草莓模型的构建
        4.3.11 抑菌剂处理草莓
        4.3.12 草莓感官评价
        4.3.13 草莓软化腐烂率的测定
        4.3.14 草莓失重率的测定
        4.3.15 草莓硬度的测定
        4.3.16 草莓pH值的测定
        4.3.17 草莓色度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4.4.2 桑黄酮浓度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4.4.3 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丝形态的影响
        4.4.4 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4.4.5 桑黄酮对灰葡萄孢菌细胞膜通透性以及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4.4.6 桑黄酮对草莓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4.4.7 桑黄酮对草莓感官品质的影响
        4.4.8 桑黄酮对草莓软化腐烂率的影响
        4.4.9 桑黄酮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
        4.4.10 桑黄酮对草莓硬度的影响
        4.4.11 桑黄酮对草莓pH的影响
        4.4.12 桑黄酮对草莓色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
        1.2.2 路径优化问题相关研究
        1.2.3 路径优化方法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特点与不足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问题现状分析
    2.1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简介
    2.2 生鲜农产品集货流程
    2.3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现状
        2.3.1 圣野浆果合作社集货分拣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
        2.3.2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集货分拣中心的主要功能
        2.3.3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集货目标
        2.3.4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集货分拣中心的设备构成
        2.3.5 集货成本
        2.3.6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集货分拣中心车辆集货路线设计
    2.4 集货中存在的问题
        2.4.1 信息化水平低
        2.4.2 部门设置有待完善
        2.4.3 集货及时性有待提高
        2.4.4 集货成本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路径模型构建
    3.1 VRP问题概述
    3.2 模型建立
        3.2.1 问题描述
        3.2.2 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路径优化研究
    4.1 集货路径模型参数设定
    4.2 集货路径优化流程
        4.2.1 集货路径编码
        4.2.2 集货路径初始种群
        4.2.3 集货路径量化
        4.2.4 改进的路径选择方法
        4.2.5 改进的交叉方法
        4.2.6 改进的变异方法
    4.3 集货路径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算法代码

(5)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蓄冷技术及其在果蔬贮藏和运输中的应用
        1.1.1 蓄冷用于果蔬采后预冷
        1.1.2 蓄冷用于果蔬冷链运输
        1.1.3 蓄冷用于果蔬贮藏保鲜
        1.1.4 蓄冷用于果蔬冷链“末端一公里”
    1.2 MAP在果蔬贮运保鲜中的应用
        1.2.1 MAP的类型
        1.2.2 MAP包装膜
        1.2.3 MAP填充气体
        1.2.4 MAP保鲜作用
    1.3 草莓的低温和气调保鲜技术
    1.4 杨梅的低温和气调保鲜技术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草莓的MAP和蓄冷包装保鲜技术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果实与处理
        2.1.2 顶空气体成分、实时温度和相对湿度测定
        2.1.3 失重率和硬度测定
        2.1.4 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测定
        2.1.5 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测定
        2.1.6 感官评分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
        2.2.2 果实失重率和硬度变化
        2.2.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色泽变化
        2.2.4 果实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变化
        2.2.5 果实感官品质
        2.2.6 小结
第三章 草莓托盘覆膜保鲜技术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果实材料
        3.1.2 托盘覆膜包装
        3.1.3 顶空气体成分和相对湿度
        3.1.4 果实失重率
        3.1.5 果实硬度
        3.1.6 果实相对电导率
        3.1.7 果实感官评分
        3.1.8 果实呼吸强度
        3.1.9 果实乙烯释放量
        3.1.10 微生物检测
        3.1.11 果实挥发性物质
        3.1.12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包装内的气体组分和相对湿度动态变化
        3.2.2 果实失重率变化
        3.2.3 果实硬度变化
        3.2.4 相对电导率变化
        3.2.5 果实感官品质变化
        3.2.6 果实呼吸强度变化
        3.2.7 乙烯释放量变化
        3.2.8 包装对微生物的影响
        3.2.9 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
        3.2.10 小结
第四章 杨梅的MAP和蓄冷包装保鲜技术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果实和贮藏处理
        4.1.2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实时温度和相对湿度
        4.1.3 果实失重率
        4.1.4 果实硬度
        4.1.5 果实色泽
        4.1.6 果实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pH
        4.1.7 果实相对电导率
        4.1.8 果实呼吸强度
        4.1.9 果实品质评分
        4.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包装内部气体成分、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
        4.2.2 果实失重率的变化
        4.2.3 果实硬度的变化
        4.2.4 果实色泽的变化
        4.2.5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和糖酸比的变化
        4.2.6 果实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4.2.7 果实呼吸强度的变化
        4.2.8 果实感官品质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6)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的制备及对草莓保鲜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汉及缩略词对照
1 前言
    1.1 草莓的特点与营养
    1.2 草莓采摘后主要生理变化
    1.3 草莓主要保鲜技术与方法
        1.3.1 草莓保鲜研究现状
        1.3.2 草莓保鲜物理方法
        1.3.3 草莓保鲜化学涂膜保鲜法
        1.3.4 草莓保鲜生物方法
        1.3.5 草莓保鲜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4 聚乙烯醇复合膜在保鲜领域的研究现状
    1.5 壳聚糖复合膜抗菌研究的现状
    1.6 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膜制备与水果保鲜领域的研究现状
    1.7 果蔬贮藏中品质模型的研究现状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菌种及培养条件
        2.1.3 主要试剂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膜的工艺流程
        2.2.2 聚乙烯醇基膜的制备单因素实验设计
        2.2.3 壳聚糖添加量的确定
        2.2.4 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结构性能测试
        2.2.5 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对草莓保鲜效果的研究
        2.2.6 草莓保鲜过程中相关指标测定
        2.2.7 草莓保鲜后的腐烂率模型的建立
    2.3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聚乙烯醇基膜单因素试验分析
        3.1.1 聚乙烯醇添加量对聚乙烯醇基膜性能的影响
        3.1.2 甘油添加量对聚乙烯醇基膜性能的影响
    3.2 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理化性能的研究
        3.2.1 壳聚糖浓度对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影响
        3.2.2 壳聚糖浓度对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阻隔性能的影响
        3.2.3 壳聚糖浓度对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抗菌性能的影响
        3.2.4 扫描电镜分析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3 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对草莓保鲜研究
        3.3.1 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
        3.3.2 对草莓腐烂率的影响
        3.3.3 对草莓硬度的影响
        3.3.4 对草莓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3.5 对草莓可滴定酸的影响
        3.3.6 对草莓pH含量的影响
        3.3.7 对草莓抗坏血酸(VC)含量的影响
        3.3.8 对草莓表面色差的影响
        3.3.9 对草莓的感官评价
    3.4 草莓腐烂指数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4.1 草莓腐烂指数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3.4.2 草莓腐烂指数动力学预测模型的检验
4 讨论
    4.1 制备工艺对聚乙烯醇-甘油基膜性能的影响
    4.2 壳聚糖含量对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性能的影响
    4.3 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草莓的采收与贮运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收
    1. 采收时期
    2. 采收方法
    3. 采前栽培管理对耐贮性的影响
二、采后商品化处理
    1. 分级
    2. 包装
    3. 预冷
    4. 运输
三、贮藏方法及管理措施
    1. 冷库贮藏
    2. 气调贮藏
    3. 速冻贮藏

(8)运输振动对水果贮藏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果的特性
2 国内外水果贮运的发展现状
    2.1 国外水果贮运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水果贮运的研究现状
    2.3 水果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3 振动特性研究方法———模拟运输
    3.1 振动频率
    3.2 振动加速度
    3.3 振动时间
    3.4 其他实验因素
4 运输振动对采后水果的影响研究现状
    4.1 运输振动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4.1.1 运输振动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4.1.2 运输振动对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4.1.3 运输振动对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4.2 运输振动对果实后熟软化的影响
    4.3 运输振动对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4.4 振动胁迫对果实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5.1 目前采取的措施
    5.2 存在的不足
    5.3 未来研究方向

(9)草莓采后全程冷链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草莓概述
    2 国内外草莓冷链物流现状
    3 国内外草莓冷链物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3.1 商品化处理
        3.2 预冷
        3.3 低温贮藏
        3.4 冷藏运输
        3.5 冷藏销售
        3.6 家庭保鲜
    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温度对草莓呼吸强度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测试指标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温度对草莓呼吸强度的影响
        2.2 贮藏温度对草莓感官评价的影响
        2.3 贮藏温度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
        2.4 贮藏温度对草莓硬度的影响
        2.5 贮藏温度对草莓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6 贮藏温度对草莓糖酸比的影响
        2.7 贮藏温度对草莓Vc含量的影响
        2.8 贮藏温度对草莓色差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章 草莓采后预冷方式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处理与方法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预冷方式对草莓预冷速度的影响
        2.2 不同预冷方式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
        2.3 预冷前后对草莓呼吸强度及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处理与方法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感官评价的影响
        2.2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2.3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呼吸强度的影响
        2.4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
        2.5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硬度的影响
        2.6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7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糖酸比的影响
        2.8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2.9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色差的影响
        2.10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总酚含量的影响
        2.11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花青素的影响
        2.12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类黄酮的影响
        2.13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PPO活性的影响
        2.14 不同贮藏方式对草莓CAT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第五章 模拟草莓运输环节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0 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运输过程中温度的影响
        2.1 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运输过程中感官评价的影响
        2.2 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运输过程中失重率的影响
        2.3 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运输过程中硬度的影响
        2.4 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运输过程中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5 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运输过程中糖酸比的影响
        2.6 不同运输方式对草莓运输过程中维生素C的影响
    3.小结
第六章 草莓销售环节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销售方式对草莓感官评价及失重率的影响
        2.2 不同销售方式对草莓硬度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3 不同销售方式对草莓糖酸比及Vc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七章 草莓家庭保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指标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家庭保鲜方式对 4℃加湿冷藏销售 2d后草莓品质的影响
    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及专利成果

(10)HACCP管理系统在鲜切草莓加工和保鲜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草莓加工和保鲜过程的危害分析
    2.1物理性因素
    2.2化学性因素
    2.3生物性危害
3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及所对应的关键限值
    3.1鲜切草莓生产工艺流程
    3.2确定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制
        3.2.1原料的验收
        3.2.2原料的挑选、清洗、切割和分级
        3.2.3保鲜处理
        3.2.4淋洗、控水和包装
        3.2.5贮藏
    3.3建立HACCP工作计划表
4结论

四、草莓的贮藏、分级、包装、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 [1]草莓采收和采后处理技术[J]. 薛红丽. 上海蔬菜, 2021(03)
  • [2]层层组装保鲜涂层的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D]. 杜宇航. 江南大学, 2021(01)
  • [3]桑黄酮抑制灰葡萄孢菌CYP51靶标确证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集货路径优化研究[D]. 吴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基于MAP和蓄冷包装的草莓和杨梅保鲜技术研究[D]. 赵晓晓. 浙江大学, 2020
  • [6]聚乙烯醇/壳聚糖抗菌膜的制备及对草莓保鲜效果研究[D]. 王淑瑶.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7]草莓的采收与贮运保鲜技术[J]. 段志坤. 科学种养, 2019(02)
  • [8]运输振动对水果贮藏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吴琼,周然. 食品工业科技, 2017(11)
  • [9]草莓采后全程冷链保鲜技术研究[D]. 严灿.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10]HACCP管理系统在鲜切草莓加工和保鲜过程中的应用[J]. 张爽,冮洁,赵友晖,胡文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9)

标签:;  ;  ;  

草莓的储存、分级、包装和运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