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一、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林怡辰[1](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孙境蔚[2](2020)在《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表明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全球有20多亿人饮茶。长期饮用金属污染物超标的茶叶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选择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和茶树为研究对象,开展铁观音茶叶受金属(Li、V、Cr、Co、Ni、Cu、Zn、Sr、Mo、Cd、Sb、Ba、Tl、Pb)污染的调查研究,分析土壤—茶树体系的金属总量、生物有效性并进行评价;研究茶树在典型金属胁迫条件下,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分布及茶叶品质的变化;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壤—茶树体系中的金属来源,为铁观音种植区的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铁观音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总有机碳在大部分采样点为优良水平;茶园土壤中Cd、Pb、Tl为主要污染因子,Cd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湖头镇和剑斗镇的3个采样点(HT1、HT2、JD1)及2个垂直剖面(HTp、JDp)的污染严重;金属含量在垂直剖面土壤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根中的Cu和Zn,茎中的Mo、Cd、Sb,新叶中的Cr、Sr、Cd、Ba具有极强变异;茶树新叶从土壤中富集金属的能力较弱。(2)茶园土壤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表明:Cd、Pb、Cr、Zn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土壤酸性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金属的生物活性越强;金属总量对金属活性态的影响不显着。(3)Pb、Cd、Zn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Pb、Cd主要富集在根部,当基质中Pb、Cd的含量较高时,叶片的累积也不容忽视;根吸收的低含量的Zn主要累积在茎,当Zn浓度增加时,叶片的累积超过茎;当金属胁迫浓度较高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均迅速下降,影响茶叶品质。(4)茶叶的浸泡实验表明:泡茶用水的水质影响茶汤中金属的浓度。茶园土壤和茶汤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不会出现非致癌和致癌的健康风险;饮用茶汤不存在致癌风险,金属Tl存在一定的非致癌风险。(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主要为母质层和工农业生产;垂直剖面土壤金属均以母质层来源为主;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沉降在根;农业生产对茎的影响最大;新叶则受母质层的影响最大;各因子的空间分布与安溪县的工业布局有关。(6)Pb、Sr同位素示踪及同位素混合模型的研究表明:表层土壤的铅锶同位素比值落在母质层和燃煤范围内,母质层的平均贡献率为88%;垂直剖面土壤主要受到母质层的影响,贡献率在90%以上;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中根主要受母质层和燃煤影响,茎和老叶受燃煤、农业源、钢铁厂飞灰的影响,新叶则主要受工业源与交通源影响。

丁淮剑[3](2020)在《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流域重金属分布、形态及迁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的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非常关键。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了环境管理措施,水库周边产排污工矿企业陆续关闭,但是由于残留的尾矿、矿渣含有大量重金属,对饮用水仍造成潜在威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运后,密云水库作为最终的储水地,对周边环境安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支流、主河道、入库河口、水库为空间脉络,综合利用X射线吸收光谱等技术,结合化学形态、同位素技术,通过对土壤、水、悬浮物、沉积物等不同介质的重金属分布分析,研究该区域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来源、形态、迁移及积累规律。从矿区(源)—白河(运移通道)—水库(汇)的角度系统地评估重金属对密云水库水质安全的潜在威胁,为密云水库上游的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从白河流域重金属的源、运移通道及汇的研究结果看,重金属的源(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富集严重,但尚未表现明显的通过运移通道(白河)向汇(密云水库)迁移的现象。土壤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富集情况为:Zn、Cu、V浓度:矿区土壤≈白河流域土壤及沉积物≈密云水库沉积物,Cr、Ni浓度:矿区土壤>白河流域土壤及沉积物≈密云水库沉积物,Cd及Pb浓度:矿区土壤>白河沿岸土壤及沉积物>密云水库沉积物。白河沉积物剖面样品重金属浓度低于表层样品浓度,进入河流的重金属主要富集在表层沉积物内。源、通道、汇的样品中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较为稳定,而高富集样品中Pb主要以PbSO4、PbO等矿物形态存在。所有样品中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占比超过95%;以三种可提取形态浓度的总和表示金属的潜在迁移能力,表层样品中金属潜在迁移顺序为:Pb>Zn>Cr>Ni>Cu>Cd,沉积物剖面样品中重金属潜在迁移顺序为:Cd>Zn>Ni>Cr>Cu>Pb。同步辐射的XANES谱显示B-08与其他采样点略有区别,在农业活动和采矿的双重作用下使得该点Pb以PbSO4形态富集。除Cd外,大部分重金属沿运移通道(白河)迁移不明显,多集中在矿区附近的表层沉积物中。支流、主河道的重金属富集点均位于矿区附近;矿山的大部分重金属通过悬浮物在白河内运移,主要沉积在表层沉积物,以较稳定的矿物形式存在,而来自矿山的Cd已在密云水库沉积物中形成一定富集。来源分析显示Cu、Zn、Cd、Pb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而Sc、V、Ni、Cr主要受自然来源影响。不同风险评价方法结果均指示高风险仅停留在矿区及周边,而河道、入库口、密云水库的重金属多为低风险,根据化学形态的分析,除Cd外的金属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形式存在,对水质安全影响小,Cd化学形态中碳酸盐结合态占比较高,潜在迁移能力强,需重点关注其潜在生态风险。

王娟[4](2019)在《铜陵新桥矿区大气-植物-土壤系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源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铜陵是长江中下游着名的矿业城市,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由于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活动的加剧,使得重金属进入环境,造成污染。本研究选择铜陵新桥矿区为研究区域,以周边植物(农作物、蔬菜、药用植物凤丹)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重金属Cu、Zn、Cr、Cd及Pb等五种元素在大气-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富集特征和迁移规律;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Pb同位素示踪技术解析植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为当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次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铜陵新桥矿区周边河流(顺安河、新桥河、相思河、圣冲河)岸边根际土壤和剖面土壤的pH值整体偏中性,Cu、Zn、Cd及Pb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且相思河和新桥河河岸周边土壤污染程度高于圣冲河和顺安河河岸周边根际土壤。Cd主要的污染因子,Cr污染相对较小。重金属形态测定结果表明,Cd元素的酸可提取态最高,生态风险最大。(2)大气降尘中Cr、Cd、Pb、Cu及Zn五种重金属均存在严重污染。污染程度为Zn>Cd>Cu>Pb>Cr。(3)水稻和玉米受到Cr污染,蔬菜受到Pb、Cd、Cr污染,凤丹受到Cd、Cr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蔬菜中Cr、Cd、Pb元素及玉米粒、稻粒、凤丹中Cr元素的THQ值均大于1,表明Cr是人体健康风险的主要污染物,长期食用矿区植物,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产生威胁。(4)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大气降尘和植物中Zn、Cd、Pb和Cu在污染源,迁移分布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而Cr来源有所差异;(5)Pb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外源性Pb对铜陵矿区土壤的纵向影响深度可至地表以下80cm处。矿区根际土壤中的Pb主要来自于煤炭燃烧(50%)、自然岩石源(25%)和人为矿石源(25%),具有三端元混合的特征;铜陵矿区大气降尘中的Pb主要来自于人为矿石源(46.67%)和交通排放(53.33%);植物可食用部分85%的Pb来自于柴油,15%来自于根际土壤;不可食用部分60%的Pb来自于柴油,40%来自于根际土壤。与不可食用组织相比,汽车排放的尾气对植物可食用组织中铅的积累贡献更大。

李萍[5](2018)在《乌鲁木齐市地产小白菜中Pb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随着人们对蔬菜摄入量的不断增加,食入Pb含量超标的蔬菜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乌鲁木齐市本地蔬菜Pb超标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探明蔬菜中Pb的来源及影响因素,是解决蔬菜Pb污染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小白菜为试验对象,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盆栽试验,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小白菜中Pb的主要污染来源以及土壤盐分离子、灌溉水盐分离子、大气降尘离子和氮磷肥对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1)2017年进行Pb同位素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大气降尘、灌溉水和土壤对小白菜地上部Pb的贡献率分别为51.50%、31.8%、16.7%,大气降尘对小白菜可食用部Pb含量的影响最大;对小白菜根系Pb累积的贡献率分别为2.20%、77.5%和20.30%,灌溉水对小白菜根系Pb含量累积的影响最大。大气降尘中的尾气烟灰、燃煤烟灰、建筑降尘是导致乌鲁木齐市叶类蔬菜Pb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2)采用正交试验L1645,盆栽种植小白菜,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Ca2+对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的影响最大,表现为显着负相关(r=-0.5403,P<0.05);土壤中Pb2+的浓度对小白菜根系Pb的含量影响最大,呈显着正相关(r=0.483,P<0.05);土壤Cl-和NO3-对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具有显着影响,表现为负相关(r=-0.540,P<0.05)。乌鲁木齐市土壤固有盐分离子浓度及比例,对小白菜可食用部分吸收Pb没有抑制作用。(3)采用正交试验L1645,盆栽种植小白菜,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中Ca2+对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的影响最大,表现为显着负相关(r=-0.587,P<0.05);Pb2+对小白菜根系Pb的含量影响最大,呈不显着正相关;Cl-对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具有显着影响,表现为负相关(r=-0.587,P<0.05)。(4)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小白菜叶面降尘中的八大离子与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呈不显着正相关,其中CO32-和Cl-相关系数接近显着水平;小白菜叶面降尘的CO32-、Cl-、和Mg2+与小白菜根系Pb含量呈不显着负相关,HCO3-、SO42-、Ca2+和K++Na+与小白菜根系Pb含量呈不显着正相关。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均超标,大气沉降可能是主要来源之一。(5)氮磷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对小白菜地上部和根系吸收Pb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施磷量为中高浓度(150~225 mg·kg-1)时会抑制小白菜地上部对Pb的吸收,低浓度(≤75 mg·kg-1)施磷肥则会促进小白菜地上部和根系对Pb的吸收。土壤中最佳施肥量为氮肥300 mg·kg-1,磷肥150mg·kg-1,此时小白菜地上部鲜重最大且对Pb的吸收量最低。

杨贺[6](2017)在《环江福龙村水稻田系统中Pb、Cd、As的来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农田土壤严重紧缺,加之重金属污染加剧了土壤的恶化,已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农田土壤中如果重金属的含量超标,将会导致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食用后将对人体产生重大危害。本研究以西江流域环江县福龙村农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研究。对该稻田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积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以铅同位素法对该稻田土壤重金属超标年限情况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评价了该稻田产出的稻米摄入的健康风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土壤现状含量、输入和输出量及允许最高含量的计算分析,对As、Pb和Cd的超标年限进行预测,其中,Cd的超标年限为0.69年。可知该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点控制元素为Cd。因此,需制定该区域重金属污染物定量控制方案并采取相应的农田修复措施以遏制和扭转当前的污染形势。(2)研究发现,该区域稻田土壤中镉含量达到了轻度污染水平,而铅和砷含量未对土壤产生污染。通过将化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耕层土壤及背景土壤的铅同位素比率代入铅源混合多元模型中求解可知,该区域大气干湿沉降对农田耕层土壤中铅含量的影响程度达到37.5%,农田背景土壤对耕层土壤铅的含量影响程度达到43.8%,灌溉水和化肥对土壤铅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2.4%和6.35%。(3)水稻根部对重金属富集效应顺序为:Cd>As>Pb,分别为6.32倍、5.59倍和0.80倍;水稻的生长对3种可能导致重金属富集的元素的吸收和迁移能力顺序为Cd>As>Pb,影响程度分别为0.0288倍,0.024倍和0.000625倍。空气的干湿沉降影响水稻样品铅含量的程度达67%,对耕层土壤影响率为26%,灌溉水影响率为5%,化肥影响率为2%。(4)分析可知该农田产水稻中籽实中Pb含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要求;籽实中Cd的风险较低,基本不产生健康或安全风险;而As的含量则为轻度污染,应引起人们的重视。(5)大气干湿沉降是引起研究区域稻田土壤As、Cd和Pb等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并且,As、Cd和Pb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输入的年通量与综合水稻田每年净输入量的占比在97%以上,表现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6)对本研究稻田产出的稻米重金属摄入量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稻米籽实中As、Cd和Pb三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不会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食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稻田土壤和水稻等重金属积累情况及该区域稻田重金属超标年限进行预测,分析评价了该区域稻田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文章可作为指导矿区农田土壤做好环境保护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

魏菲[7](2016)在《德阳市典型农耕区表层土壤镉等重金属来源识别及风险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其中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农耕区土壤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土壤一旦受到污染,重金属元素直接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德阳市主要工业区土壤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农作物中存在一定的重金属富集,“镉大米”问题严重。查明污染源,才能进一步进行污染防止和治理。论文依托“西南地区表层土壤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12120113002301),对德阳市绵竹、什邡典型农耕区土壤与植物进行污染调查。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自然来源为成土母质本身,人为来源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活动、矿业活动、城市化以及大气降尘。目前常用的污染源判别的方法有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成图法(等值线法)和同位素示踪法。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研究分析了各类污染物来源中重金属含量特征,结合统计学方法与铅同位素示踪方法,探明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并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人类及周围环境所受重金属污染危害及程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土壤Cd含量大部分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石亭江流域、什邡地区Cd含量最高分别达7.36 mg/kg、7.38 mg/kg,超标情况严重,绵远河流域Cd平均含量0.84mg/kg,绵竹地区Cd含量相对较低。2、采取的16件植物样品中,有7件小麦样品以及4件水稻样品中Cd元素含量高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小麦Pb含量全部低于食品标准,水稻Pb则全部超标;根系土中Cd、Pb存在形式活泼;小麦对Zn元素富集能力更强,As、Pb、Hg、Cr、Ni在水稻中更为富集,植物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无明显相关性。3、各类端元组分中,肥料主要为土壤提供P元素,地表水中各种元素含量很低,磷矿、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中元素含量普遍偏高,大气降尘Zn元素全部超过“金土地”项目推荐的标准。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端元组分对土壤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来源、降尘来源、矿业和农业来源、工业来源;研究区不同区域重金属来源不同,铅同位素示踪发现,自然来源对绵远河流域以及绵竹地区贡献最大,水泥厂燃煤对石亭江流域以及什邡地区贡献最大。5、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绵远河流域以及绵竹地区风险等级为低,石亭江流域风险等级中等,什邡地区风险等级高,研究区整体风险等级为高。

先怡衡[8](2016)在《陕西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及周边绿松石产源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绿松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被我国先民所青睐,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传承性的宝玉石品种。作为一种珍稀资源,其原料“从何而来”一直被学者所关注,并为此开展了研究工作。总结并反思国内外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绿松石示踪研究最理想的路径是将具有较为明确时代信息的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出土绿松石文物和现代矿区采集绿松石样品三者检测数据进行衔接,依此开展产源示踪,如此不仅扩展了研究数据的覆盖范围,也更加符合考古学的研究思路。2010年,在陕西洛南洛河沿岸辣子崖发现一处古代绿松石采矿遗址,并于2012-2015年先后对其进行5次田野调查和发掘。阶段性成果表明该古矿出土遗物丰富、开采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本文以辣子崖绿松石矿业遗址为研究对象,对遗址性质、年代、采矿工具和该矿所产的绿松石矿物特征进行研究,并与东秦岭地区四处其它绿松石矿相结合,采用多种检测方式,尝试建立我国不同产区绿松石的区分模型。期望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我国绿松石文物的产源示踪,为考古学探讨先民对早期珍稀资源的利用、加工和流布提供一种科学方法。现将主要研究内容介绍如下:(1、)辣子崖洞穴群位于陕西洛南县洛河沿岸,洞群规模较大,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片和一系列与采矿有关的石质工具。对洞穴内蓝色矿石定性分析,确认该种矿石为绿松石,进而初步判断该遗址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从发现的陶片以及碳十四测年两方面资料出发,判断其年代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春秋时期,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处玉矿开采遗址。对该遗址的定性研究,即修正了以往学者将其纳入旧石器时代的观点,也为研究我国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2、)该遗址所发现的亚腰形石锤困扰着学者对该遗址性质的判断,通过研究发现该处石锤实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工具,而非旧石器时代遗物,所发现的磨石和石球,可能为加工石锤的配套工具。对比国内外资料可知青铜时代该类石锤基本发现于古矿址周边,应为采矿所用,因此采矿石锤可成为判断矿业遗址时代的直接证据,辣子崖石锤亦应基本属于青铜时代。与国内外其它矿业遗址出土的石锤相比,辣子崖石锤形体小巧窄长,应与所开采的绿松石矿脉的特性有关。(3、)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PXRF)在考古领域开展文物材料的产地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于此,尝试采用PXRF检测辣子崖古代绿松石矿等东秦岭五个不同产地绿松石样品,观察所得数据发现不同矿点所产绿松石样品在某些元素含量方面存在差异。经主成分分析得3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374%。前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70.09%,故确定其所对应的Sn、Sb、Te、Sr、Ni、Ba、V、Mo、U为不同产地绿松石的特征元素,基本可以部分实现不同产地绿松石的鉴别。结果表明PXRF结合PCA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分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功能。运用该模型对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样品进行产地检测,初步判定辣子崖绿松石古矿可能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的矿源之一。(4、)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LA—ICP—AES)分析了东秦岭地区五个不同绿松石矿样的主、微量化学组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矿点所产绿松石样品的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化学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不同产地的绿松石。其中V2O5、NiO、B2O3、 SrO、BaO、CaO、ZrO、MnO2等组成成分可以作为产地区分的特征成分。此外,研究还发现某些元素之间存在某种正、负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既可以用来作为产地特征,也可以对研究绿松石矿的成因提供一定的线索。(5、)运用热电离质谱仪测试各个产地绿松石的铅、锶同位素比值,观察207pb/208pb比值可以发现五个矿区绿松石可以以0.410为界划分为两个集团,陕西洛南、白河矿区绿松石样品处在0.410以下,其它产地绿松石样品处在0.410以上。五个矿区绿松石样品的87Sr/86Sr比值,若以0.7105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集团,湖北竹山、河南淅川绿松石的87Sr/86Sr数值基本处在0.7105以下,而其它三个产地处在0.7105以上。结合208pb/206pb与87Sr/86Sr,207Pb/204Pb与87Sr/86Sr比值二元散点图对来自5个矿区绿松石样品产地进行数值坐标区分,发现铅、锶同位素基本上能到达不同产地绿松石区分的目的。综合上述四个实验结果,至此初步建立起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区分模型。

周晓静[9](2015)在《贾鲁河河水氨氮去除以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文中指出贾鲁河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的新密市,向东北方向流经郑州市,由市区的北郊折向东流,后流至周口市进入沙颍河,最后流入到淮河,是淮河流域的主要支流。贾鲁河全长255.8公里,流经面积2750平方公里,属于淮河水系。贾鲁河是郑州市主要的泄洪排涝渠道,也是市内最大的一条内河,在郑州市境内长约137千米,主要包括金水河、索须河、熊耳河、七里河、东风渠等支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80%的人类疾病与水质污染有关。因此,它的生态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但是近几十年来,贾鲁河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为评估贾鲁河的污染状况,我们在贾鲁河的上中下游共选取了 14个采样点,采集河水和底泥样品,哈希ET7919N全面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对河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COD进行测量,并采取多种方法对水中氨氮进行去除,比较几种方法的优劣。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光度计两种方法对水中的As、Cd、Hg等9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量。采用SPSS(18.0)的软件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地累积指数法等多种方法对贾鲁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对环境所造成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课题得到的结论主要概况如下:1、对贾鲁河水进行氨氮去除的实验中,设计了在聚醚砜滤膜中添加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增加其对氨氮的去除能力的实验。当树脂的填充量为20%,震荡时间为120分钟,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填充膜吸附剂的吸附容量能达到40mg/g,732填充PES膜吸附剂对于水中的氨氮去除具有吸附速率快,吸附能力强的特点;当pH>8时,随着pH值增大,膜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容量显着增加。2、贾鲁河沉积物重金属中,Cr、Ni、Zn、Cu和Cd相互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然而Mn、Co和其它重金属元素之间则没有相关性。3、由地积累指数法的评价方法得到以下结论:贾鲁河14个采样点的地积累指数都大部分小于1,各个采样点的受污染程度都不相同。其中,以采样点S5—S9的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涉及到的重金属有Mn、Co、Zn、Cu和Cd。重金属Cr和Ni对所有的采样点都没有造成污染,而Mn、Co、Zn、Cu和Cd则对大部分的采样点都造成了中等程度的污染。4、运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累积指数法来对贾鲁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保持一致。但是Hakanson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评价更加具体,综合来看,贾鲁河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对于不同的重金属有显着差异。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排序为:As>Cu>Zn>Pb>Ni>Cr。Cr和Ni的污染程度较轻,污染级别是0,也就是基本无污染。Pb、Cu、Zn的污染程度则稍高于Cr和Ni,部分位点为中度污染。

陈莹[10](2014)在《攀枝花地区土壤重金属异常的Pb同位素示踪研究 ——以镉源示踪为例》文中提出土壤在生态环境扮演重要角色,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可通过土壤-植物-人类系统迁移,最终富集在人体之中,进而危及人类生命安全。铅、镉属五毒重金属元素,其化合物溶解度较小,且易被粘土矿物吸附而固结在土壤中,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攀枝花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段,是典型的矿业城市,多年大规模的矿山开采、矿石冶炼的,以及巨大的交通运输压力,导致该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为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对污染源的鉴别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污染源的鉴别主要有三种方法:地球化学统计法、元素平面投图法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其中,铅同位素在多元体系示踪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由于Pb同位素没有放射性,在样品采集、提取及分析过程中不会发生降解,且在分析测试过程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可以追踪污染物质的生成以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因此,Pb同位素示踪的源解析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源的示踪研究。目前Pb同位素示踪多用于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中,在环境污染源示踪方面也有较多研究。利用Pb同位素示踪环境中Cd等重金属污染源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对攀枝花矿山环境重金属污染源的示踪研究目前未见报道。攀枝花地区重金属污染来源较为复杂,为有效辨析攀枝花市重金属污染源,本文应用环境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和原理,结合地球化学统计分析法、元素平面投图法、变异系数法以及地质累积指数法,系统分析了重金属间相关性等指数特征,探讨了Pb与Cd元素间相关性等指数特征。利用Pb同位素示踪法示踪Pb、Cd污染源,通过建立n元混合模型计算获得不同区域中端元组分的数量、以及端元组分的贡献率,为攀枝花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攀枝花全区土壤中,不同重金属元素平面分布特征不同、剖面分布特征不同、变异系数差别较大,同时土壤质量等级差异也较大。变异系数范围46.26%90.48%,但元素间相关性较好。尤其以Pb与Cd元素相关性最为明显,说明Pb与Cd有共同的污染源。攀钢工业区、钒制品厂、河门口电厂以及西区渣场区域中,Pb最高变异系数为78.65%,最小变异系数为49.23%。Cd最高变异系数为95.07%,最低为42%。说明攀枝花四个研究区域Pb与Cd来源均较为复杂。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元素剖面特征不同,但Pd与Cd元素均呈现出相似分布特征:整体随土壤深度增加元素含量降低。攀枝花全区土壤不同重金属元素污染等级不同,研究区中Pb与Cd元素均呈中强污染。通过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结合地球化学统计分析、元素平面投图等方法,在元素-元素条件下确定全区Pb与Cd有共同污染物来源;在比值-1/元素条件下确定只有西区渣场符合二元污染物混合模型;在比值-比值条件下,确定西区渣场主要污染物来源为燃煤以及汽车尾气,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煤铅贡献率为57.89%,汽车尾气铅(汽油铅)贡献率为42.11%。通过三元混合模型计算,结合地球化学统计分析、元素平面投图等方法,在比值-比值-比值条件下,确定攀钢工业区、钒制品厂区以及河门口电厂区符合3元污染物混合模型,确定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燃煤、汽车尾气排放(汽油铅)以及冶炼过程中炉渣铅排放,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各端元组分贡献率。结果表明:对于攀钢工业区,其燃煤贡献率9.8%,汽车尾气贡献率为36.75%,炉渣贡献率为53.45%;对于钒制品厂区,其燃煤贡献率10.35%,汽车尾气贡献率为82.76%,炉渣贡献率为6.89%;对于河门口电厂区,其燃煤贡献率52.21,汽车尾气贡献率为37.98%,炉渣贡献率为9.81%。

二、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土壤中金属的含量分布及评价方法
        1.2.2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1.2.3 茶树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1.2.4 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及迁移
        1.2.5 茶叶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1.2.6 土壤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7 植物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8 土壤—茶树体系中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分析方法
        2.4.1 土壤pH值的测定
        2.4.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4.3 金属全量的提取及测定
        2.4.4 土壤中金属赋存形态的提取及测定
        2.4.5 茶汤中金属含量的测定
        2.4.6 茶树盆栽实验
        2.4.7 茶叶品质的测定
        2.4.8 同位素组成的分离提取及测定
    2.5 实验质量控制
        2.5.1 实验器具的质量控制
        2.5.2 金属全量分析的质量控制
        2.5.3 金属赋存形态分析的质量控制
        2.5.4 铅、锶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及作图
第3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铁观音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
        3.2.1 pH值
        3.2.2 总有机碳
    3.3 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4 铁观音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5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6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6.1 评价标准及背景值
        3.6.2 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7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研究
        3.7.1 茶树与表层土壤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3.7.2 生物富集系数法
        3.7.3 转移系数法
        3.7.4 胁迫控制实验法
        3.7.5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1 前言
    4.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1 表层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2 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4.3.1 风险评价编码法
        4.3.2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
        4.3.3 讨论
    4.4 铁观音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有效性与茶树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4.4.1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4.2 土壤金属总量的相关性
        4.4.3 茶树根、茎、老叶、新叶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胁迫条件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金属胁迫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
        5.2.1 Cd胁迫
        5.2.2 Pb胁迫
        5.2.3 Zn胁迫
    5.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3.1 茶多酚
        5.3.2 咖啡碱
        5.3.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及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1 前言
    6.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2.1 暴露评估
        6.2.2 风险表征
        6.2.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3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3.1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浓度
        6.3.2 泡茶方式对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4 铁观音茶汤中的金属Tl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7.1 前言
    7.2 主成分分析法
        7.2.1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2.2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3 聚类分析法
    7.4 APCS-MLR法
        7.4.1 表层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3 茶树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5 基于GIS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7.5.1 表层土壤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5.2 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6 讨论
        7.6.1 研究方法
        7.6.2 需进一步讨论的金属(Tl、Cd)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铅锶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8.1 前言
    8.2 潜在源的Pb、Sr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8.2.1 潜在源的Pb、Sr含量
        8.2.2 潜在源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1 茶园表层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3 茶树各部位Pb、Sr同位素组成
    8.4 基于Pb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Pb来源解析
        8.4.1 茶园表层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3 茶树中Pb来源解析
    8.5 基于Sr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Sr来源解析
        8.5.1 茶园表层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3 茶树中Sr来源解析
    8.6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
        8.6.1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2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3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树中金属的来源
    8.7 基于同位素混合模型的各潜在源贡献率
        8.7.1 茶园表层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3 茶树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流域重金属分布、形态及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矿区土壤重金属重金属污染特征
    2.2 矿区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2.2.1 化学形态特征
        2.2.2 分子形态特征
    2.3 重金属来源解析
        2.3.1 多元统计法
        2.3.2 地理信息系统热点成图法
        2.3.3 同位素示踪法
    2.4 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机制
        2.4.1 土壤重金属迁移转化机制
        2.4.2 硫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
    2.5 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5.1 基于重金属总量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2.5.2 基于形态学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区样品采集
        3.4.1 研究区域概况
        3.4.2 研究区尾矿库情况调查
        3.4.3 样品采集
    3.5 研究方法
        3.5.1 土壤及沉积物样品的预处理
        3.5.2 样品中pH测定
        3.5.3 样品中矿物质的分析
        3.5.4 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3.5.5 重金属形态测定
        3.5.6 样品重金属及硫的分子形态测定
        3.5.7 铅同位素的测定
        3.5.8 同步辐射数据处理
        3.5.9 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4 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与分布特征
    4.1 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的浓度分析
        4.1.1 表层样品重金属的浓度分析
        4.1.2 剖面样品重金属的浓度分析
    4.2 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4.2.1 支流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4.2.2 主河道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4.2.3 白河沉积物剖面样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4.2.4 白河入密云水库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4.2.5 密云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
    4.3 小结
5 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特征
    5.1 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特征
        5.1.1 土壤和沉积物表层样品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特征
        5.1.2 土壤和沉积物剖面样品中的重金属化学形态特征
    5.2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分子形态特征
        5.2.1 Pb元素的XANES谱
        5.2.2 S元素的XANES谱
        5.2.3 土壤中Pb、S分子形态信息综合分析
    5.3 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5.3.1 支流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分布特征
        5.3.2 主河道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分布特征
        5.3.3 水库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的Tucker3分析
    5.4 小结
6 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6.1 多元统计分析法分析重金属来源
        6.1.1 白河上游主河道重金属来源分析
        6.1.2 剖面样品重金属来源分析
    6.2 铅同位素分析重金属来源
    6.3 小结
7 白河流域重金属的迁移规律分析
    7.1 重金属在矿区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分析
        7.1.1 密云水库上游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分布情况
        7.1.2 白河沿河土壤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情况
    7.2 重金属在河流内迁移规律分析
        7.2.1 白河主河道内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7.2.2 白河主河道内悬浮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7.2.3 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纵向迁移规律分析
    7.3 重金属在密云水库沉积物内的分布规律
    7.4 小结
8 入库河流及水库沉积物重金属风险评价
    8.1 地累积指数法
    8.2 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
    8.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8.3.1 表层样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8.3.2 剖面样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8.4 多元生态危害指数法
    8.5 风险评价准则
    8.6 不同指数的结果对比
    8.7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铜陵新桥矿区大气-植物-土壤系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1.2.2 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技术
        1.2.3 重金属风险评价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pH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2.3.2 重金属形态分析
        2.3.3 铅同位素组成分析
第三章 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3.1 土壤
        3.1.1 根际土壤
        3.1.2 剖面土壤
    3.2 大气降尘
    3.3 植物
        3.3.1 农作物
        3.3.2 蔬菜
        3.3.3 药用植物
    3.4 小结
第四章 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4.1 多元统计分析
    4.2 铅同位素源解析
        4.2.1 Pb同位素组成特征
        4.2.2 Pb同位素的示踪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5)乌鲁木齐市地产小白菜中Pb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中重金属Pb污染及危害
    1.2 影响植物中重金属Pb含量的主要因素
    1.3 环境中Pb污染的来源分析方法
    1.4 选题依据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小白菜中Pb的来源分析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部分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壤盐分离子对乌鲁木齐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灌溉水中盐分离子对小白菜中Pb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尘中的离子对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
    5.1 供试材料
    5.2 结果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施加氮磷肥对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与展望
第8章 结论
    8.1 Pb同位素示踪法对小白菜中Pb的来源分析
    8.2 土壤盐分离子对乌鲁木齐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
    8.3 灌溉水盐分离子对乌鲁木齐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
    8.4 降尘中的离子对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
    8.5 施加氮磷肥对小白菜Pb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环江福龙村水稻田系统中Pb、Cd、As的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1.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1.5 研究的重要性
        1.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农田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机理研究
        1.2.1 国内外关于土壤重金属环境问题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土壤污染源解析研究现状
        1.2.3 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研究与数据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区域位置
    2.2 试验样品采集方法及时间
    2.3 样品分析处理方法
        2.3.1 实验仪器设备
        2.3.2 采集样品处理与分析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常规数据分析和处理
        2.4.2 铅同位素污染源解析模型
        2.4.3 污染评价方法和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试验结果
    3.2 土壤、水稻-水稻田系统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3.2.1 耕层土壤-水稻田系统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3.2.2 水稻-水稻田系统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3.3 超标年限预测
第四章 土壤-水稻系统风险评价
    4.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方法
    4.2 本研究土壤砷、镉和铅的含量特征及风险评价
    4.3 水稻各个部位中砷、铅和镉含量特征
    4.4 水稻籽实风险评价
    4.5 土壤中As、Cd、Pb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4.6 农田土壤系统中As、Cd、Pb年输入输出通量分析
    4.7 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4.8 农产品(稻米)摄入的健康风险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德阳市典型农耕区表层土壤镉等重金属来源识别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2.2 污染源识别方法
        1.2.3 综述小结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与工作范围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候特征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测试
第4章 土壤-植物及端元组分中元素含量特征
    4.1 土壤-植物中元素含量特征
        4.1.1 表层土壤元素含量统计
        4.1.2 植物及根系土元素含量特征
    4.2 端元组分元素组合特征
        4.2.1 自然来源
        4.2.2 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4.2.3 矿石元素含量特征
        4.2.4 工业废弃物元素含量特征
        4.2.5 城市生活垃圾及肥料元素含量特征
        4.2.6 大气降尘元素含量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土壤中镉等重金属来源识别
    5.1 统计学方法识别土壤重金属来源
    5.2 端元组分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5.3 铅同位素示踪重金属来源
        5.3.1 各采样点重金属来源示踪
        5.3.2 不同区域重金属来源示踪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区生态风险评价
    6.1 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6.2 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6.2.1 不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6.2.2 研究区整体生态风险评价
    6.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陕西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及周边绿松石产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国内外绿松石示踪技术研究综述
    2.1 美国古代绿松石示踪研究综述
        2.1.1 古绿松石矿的发现和调查研究
        2.1.2 微量元素分析阶段
        2.1.3 同位素示踪阶段
    2.2 国内绿松石自然科学研究综述
        2.2.1 绿松石的地质学研究
        2.2.2 绿松石矿物学的实验室研究
        2.2.3 绿松石文物的科技考古研究
    2.3 国内绿松石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研究
        2.3.1 绿松石文物材质产地研究
        2.3.2 我国出土先秦时期绿松石制品统计与思考
3 绿松石矿实地调查与取样
    3.1 辣子崖绿松石矿业遗址考古调查
        3.1.1 古矿洞简述
        3.1.2 第一单元矿洞群介绍
        3.1.3 第二单元矿洞群调查
        3.1.4 辣子崖坡体调查
        3.1.5 矿洞群出土文物介绍
        3.1.6 调查发掘总结
        3.1.7 古绿松石矿洞群周边文化生态调查
    3.2 辣子崖绿松石矿的年代判定
        3.2.1 石锤年代
        3.2.2 陶片年代
        3.2.3 碳十四测年
    3.3 东秦岭地区绿松石矿石采样
        3.3.1 淅川大石桥刘家坪矿点与采样
        3.3.2 白河冷水白龙洞矿点与采样
        3.3.3 郧县鲍峡云盖寺矿点与采样
        3.3.4 竹山麻家渡喇嘛山矿点与采样
4 不同产地绿松石矿石样品的实验分析
    4.1 辣子崖地区绿松石宝石矿物学特征
        4.1.1 辣子崖绿松石宝石学特点
        4.1.2 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
        4.1.3 辣子崖绿松石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1.4 岩相分析
        4.1.5 X射线衍射分析
        4.1.6 红外光谱特征
    4.2 四处产地的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1 竹山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2 郧县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3 淅川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4 白河绿松石拉曼光谱分析
        4.2.5 小结
    4.3 不同产地绿松石的PXRF无损检测分析
        4.3.1 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在文物材料产地研究中的应用
        4.3.2 样品及实验
        4.3.3 实验结果
        4.3.4 小结
    4.4 LA—ICP—AES分析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化学成分
        4.4.1 样品及实验
        4.4.2 实验结果
        4.4.3 小结
    4.5 TI-MS测定不同产地绿松石的铅锶同位素
        4.5.1 样品及实验
        4.5.2 结果
        4.5.3 小结
5 关于建立绿松石产地区分模型相关问题讨论
    5.1 辣子崖绿松石矿物学特征
    5.2 基于Raman光谱分析的产地判定
    5.3 基于PXRF分析的产地判定
        5.3.1 不同产地绿松石的元素含量差异
        5.3.2 主成分分析模型鉴别不同产地绿松石
        5.3.3 PCA鉴别模型载荷因子分析
        5.3.4 元素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5.3.5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的产地初步判断
        5.3.6 小结
    5.4 基于LA-ICP-AES分析的产地判定
        5.4.1 主成分分析模型鉴别不同产地绿松石
        5.4.2 PCA鉴别模型载荷因子分析
        5.4.3 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5.4.4 小结
    5.5 基于铅锶同位素分析的产地判定
        5.5.1 基于铅同位素比值的产地判定
        5.5.2 基于锶同位素比值的产地判定
        5.5.3 小结
    5.6 五处绿松石矿区样品的产源特征和产地判定步骤
        5.6.1 五处绿松石矿区样品的产源特征
        5.6.2 判定绿松石产地的原则和程序
        5.6.3 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和图片
附录A 辣子崖石锤的年代及特征
附录B 辣子崖石锤的模拟复原实验
作者简历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贾鲁河河水氨氮去除以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工作的目的与内容
    1.3 国内外进展
    1.4 贾鲁河概况
        1.4.1 贾鲁河地理位置
        1.4.2 贾鲁河流域污染现状
第二章 贾鲁河河水的水质分析状况与氨氮去除
    2.1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
        2.1.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2.1.2 样品的水质分析
    2.2 河水中的氨氮去除
        2.2.1 氨氮去除的研究现状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结果
        2.2.4 结论
第三章 贾鲁河水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和分布研究
    3.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3.2 水样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讨论
    3.3 底泥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
        3.3.1 底泥样品pH测定
        3.3.2 底泥样品有机质测定
        3.3.3 沉积物粒度测定及粒度分组
        3.3.4 底泥样品的理化性质讨论
    3.4 底泥样品中重金属总量的测定
    3.5 底泥样品中重金属分布特征讨论
第四章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及相关因素分析
    4.1 关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的研究进展
        4.1.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4.1.2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4.2 评价方法
        4.2.1 Person相关性分析
        4.2.2 主成分分析法
第五章 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地累积指数法
    5.2 潜在风险指数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攀枝花地区土壤重金属异常的Pb同位素示踪研究 ——以镉源示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第3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土壤样品采集
        3.1.2 端元组分采集
    3.2 样品分析方法
        3.2.1 样品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3.2.2 样品铅同位素组成测定
第4章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
    4.1 攀枝花市全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4.2 攀枝花全区重金属元素相关性
        4.2.1 元素含量变异系数比较
        4.2.2 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
    4.3 攀枝花市不同区域重金属分布特征
        4.3.1 攀枝花市不同区域重金属平面分布特征
        4.3.2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剖面分布特征
    4.4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4.4.1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变异系数比较
        4.4.2 攀枝花不同区域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4.5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5.1 地质累积指数
        4.5.2 内梅罗指数法
        4.5.3 综合指数法
    4.6 攀枝花全区评价结果
    4.7 攀枝花不同区域评价结果
第5章 攀枝花地区土壤 Pb 同位素和微量元素 n 元混合方程的推导
    5.1 同位素和微量元素 n 源混合模型的建立
    5.2 二元混合方程的建立
    5.3 Pb 同位素三源混合方程的建立
第6章 土壤 Cd 污染的 Pb 同位素示踪研究
    6.1 铅同位素示踪重金属污染可行性研究
    6.2 端元组分铅同位素组成
    6.3 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6.4 Pb-Cd 二元混合模型建立
        6.4.1 元素-元素
        6.4.2 比值-1/元素
        6.4.3 端元组分贡献率
    6.5 三元混合模型建立
        6.5.1 比值-比值-比值
        6.5.2 端元组分贡献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四、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2]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D]. 孙境蔚. 华侨大学, 2020
  • [3]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流域重金属分布、形态及迁移规律研究[D]. 丁淮剑.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4]铜陵新桥矿区大气-植物-土壤系统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源解析[D]. 王娟. 安徽大学, 2019(07)
  • [5]乌鲁木齐市地产小白菜中Pb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萍.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环江福龙村水稻田系统中Pb、Cd、As的来源分析[D]. 杨贺.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7]德阳市典型农耕区表层土壤镉等重金属来源识别及风险评价[D]. 魏菲.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8]陕西洛南辣子崖采矿遗址及周边绿松石产源特征研究[D]. 先怡衡.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8)
  • [9]贾鲁河河水氨氮去除以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D]. 周晓静. 南京大学, 2015(05)
  • [10]攀枝花地区土壤重金属异常的Pb同位素示踪研究 ——以镉源示踪为例[D]. 陈莹.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