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TCD检测一例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TCD检测一例

一、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TCD检测1例(论文文献综述)

颜时超[1](2019)在《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近5年来住院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病例资料,与文献进行对照,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旨在提高SAH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SAH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为56.54±12.78岁,其中4070岁为94例,占78.33%;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男性26例,女性72例,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080>0.05)。本组患者中98例为颅内动脉瘤破裂,3例为凝血功能障碍疾病,1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不明原因者18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只有19例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多为用力排便、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发病时有头痛105例(87.50%),其中剧烈头痛83例(69.17%);恶心呕吐者74例(61.67%),意识障碍28例(23.33%),头晕12例(10%),一过性晕厥10例(8.33%),癫痫发作3例(2.5%),动眼神经麻痹2例(1.67%),脑膜刺激征98例。112例行CTA,阳性88例,阴性24例,敏感性89.58%,特异性87.5%;120例均行DSA检查,阳性99例,阴性21例。颅脑CT阳性患者111例,阴性9例;9例CT阴性患者均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其中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例发病时间≥7天的压力正常。6例脑脊液呈均匀血性,3例颜色微混。发生再出血5例、脑血管痉挛28例、脑积水27例、肺部感染15例。破裂动脉瘤的位置以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为主,分别为30例(30.6%)和41例(41.8%),动脉瘤≤10mm96例。83例患者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9名患者外科夹闭,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0S)评分4-5分77例。本组120例病例中,出院时G0S评分5分91例,G0S评分4分12例,G0S评分2-3分者11例,死亡6例。18例PNSH中只有1例患者遗留有轻度残疾。Hunt-Hess的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高龄导致预后不佳,年龄与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统计量r=0.195,P=0.038<0.05。并发症的出现影响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1.本组患者临床特征、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本组患者次要病因不是动静脉畸形,而是PNSH,其预后及本组总体预后均良好,与相关文献报道有明显差异。

杨李霞[2](2019)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探讨其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短期(7天)内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并以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检验标准检测TCCS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检出率的准确性。方法:108例TIA患者均给予TCCS及CTA或DSA检查,其中93例患者行CTA检查,15例患者行DSA检查。以CTA或DSA检查为检验标准,采用Kappa检验比较TCCS与CTA或DSA检出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一致性情况;并采用ABCD3I评分量表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处于不同危险层次的TIA患者7天内脑卒中的发生率及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情况,探讨TCCS阳性结果中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并比较分析TCCS联合ABCD3I分层模型及ABCD3I分层模型对TIA后卒中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TCCS与CTA或DSA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最低的为大脑后动脉,Kappa值为0.622>0.6;TIA患者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7天内脑卒中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P<0.05)。ABCD3I分层低危、中危、高危组间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87,p=0.000);低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ABCD3I评分越高,患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风险更大。ABCD3I分层低危、中危、高危三组间发生脑卒中风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1.4334,p=0.0033),其中低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6),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说明高危组TIA后7天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ABCD3I分层模型及TCCS联合ABCD3I分层预测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907,后者面积大于前者。结论:1.TCCS联合ABCD3I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卒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2.病灶侧的颅内大血管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可作为独立于ABCD3I评分的预测TIA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TCCS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於新军[3](2016)在《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致死、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尚无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且有治疗效果的药物治疗时间窗及对脑功能的保护机制亦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氢气可作为一种新型选择性抗氧化剂在缺血缺氧性脑病、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性疾病等疾病中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等有关。另外研究发现氢气饱和生理盐水(Hydrogen saturated saline,HS)腹腔注射大鼠可以明显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功能,但是HS治疗血管痉挛的时间窗及其疗效尚未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利用大鼠动物模型上,腹腔注射HS,观察HS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及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HS治疗的时间窗及其疗效。方法:选取SD大鼠55只,通过建立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三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SAH+HS)治疗组(n=25)、生理盐水(SAH+NS)治疗组(n=25)、正常(Normal)对照组(n=5)。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又进一步平均分为1d组、2d组、3d组、5d组、7d组(每小组5只),动物造模成功后每天分别腹腔注射5ml/kg剂量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及等量的生理盐水,按术前分组于手术后1d、2d、3d、5d、7d处死大鼠,灌注取脑。观察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变、基底动脉(近、中、远端)HE染色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尼氏染色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数量的变化。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d氢气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及厚度使用单因素ANOVA分析,进一步使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术后第2d、3d、5d、7d氢气生理盐水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及厚度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AH+HS治疗组与SAH+NS治疗组跟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中位数评分,p<0.05),提示SAH后大鼠存在脑功能损害;而SAH+HS治疗组与SAH+NS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相比明显增高(P<0.05),提示HS治疗可以减轻脑功能的损害。术后第1d氢气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数据使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存在显着差异(F=3.53,p=0.04),进一步使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提示氢气盐水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的基底动脉直径小于正常对照组(648.35±19.32VS997.41±36.58,p=0.03和621.03 ±40.23VS997.41±36.58,p=0.04);基底动脉厚度大于正常对照组(25.38±0.85VS7.85±0.17,p=0.047和29.16±1.90VS7.85±0.17,p=0.007)。提示建模成功。氢气生理盐水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在术后第3d各项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82±55.68 VS 320.12±10.84,t=2.32,p=0.043),血管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9±0.99 VS53.61±2.49,t=2.81,p=0.02)。而建模后第 2d、5d、7d 采用 t 检验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l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胞体较大、胞质蓝染、核圆呈空泡状,胶质细胞呈细小蓝色颗粒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神经元萎缩深染、细胞间隙增宽、部分神经元消失,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术后第2d和5d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治疗组正常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生理盐水治疗组,神经元胞质内尼氏体增多,且生理盐水治疗组神经元细胞水肿明显。结论:1.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治疗能减轻蛛网膜下腔出后脑血管痉挛继发的缺血性脑损害,明显提高神经功能评分。2.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注射能显着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血管痉挛,但是对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无明显缓解作用。

籍灵超,贾婧杰,张静,尤少华,白银,王洪田[4](2014)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文中指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 e r e d i t a r 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保守估计为1/5000,经常可以并发具有临床意义的动静脉畸形,多见于脑、肺、胃肠道和肝脏。HHT患者常不能及时诊断,其家人也不了解现有的筛查和治疗方法,常导致儿童和成人患者发生中风和危及生命的出血。HHT诊疗指南的目的是为HHT诊断、治疗、并发症预防建立循证的共识和指南。主要方法是在结构式的共识过程中,利用达成共识的组织结构(AGREE framework)、系统的搜索策略、文献回顾和纳入的专家意见等,制定产生总的指南。指南工作组包括来自11个国家的33名临床和遗传学专家,涉及HHT的所有方面,包括指南方法学家、医护工作者、HHT的诊所工作人员、医疗保健管理员学员、患者权益代表和HHT患者。工作组在会议前确定了需讨论的临床相关问题。文献搜索使用OVID MEDLINE(19962006.10)数据库。工作组在随后召开的指南会议上分享了结构化共识的过程,验证了从系统搜索生成的证据表。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产生了HHT的诊断和治疗的33项推荐,其中有30项推荐在专家团的同意率为80%以上。

黎青青[5](2012)在《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探讨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6例,男女各8例,年龄21-25岁,平均23.50±1.46岁,在安静、室温为23.00±1.75℃、湿度为55.00±2.03%的环境下,受试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颢窗,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中动脉(MCA),针刺受试者的左侧公孙穴,在针刺前10min、进针后、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min分别检测并记录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数值。将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刺左侧公孙穴,右侧MCA的Vd在出针时与进针前比较,Vd值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MCA的Vd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后10min与进针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左侧公孙穴,右侧MCA的Vs、Vm、PI、RI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与进针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左侧公孙穴,左侧MCA的Vs、Vd、Vm、PI、RI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min与进针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左侧公孙穴在出针时使右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具有负性作用。2.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除出针时的Vd外)皆无影响。3.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左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皆无影响。

许伟,石玉良,邹友权[6](2010)在《经颅多普勒预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症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大型动静脉畸形(AVM)的经颅多普勒(TCD)各项检测指标,为预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症(NPPB)的发生提供预判依据;方法:对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70例大型AVM病人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动态TCD观察,按AVM供血动脉系统不同分组,其中共12例发生了NPPB,以各组中未发生NPPB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对对照组和NPPB组的各项TCD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12例NPPB病例均为颈内动脉(ICA)系统主要供血,其中由ICA单纯供血的40例中,有6例出现术中NPPB;而直径超过6cm的巨大型AVM的10例中,由ICA主要供血的6例均发生术后NPPB,而TCD检查结果显示12例病人的大脑中动脉(MCA)和前动脉(ACA)的术前平均血流速度(Vm)均>150cm/s,收缩期峰值>190cm/s,脉动指数(PI)<0.5。术中Vm值较术前有明显增大,而术中和术后发生NPPB的各6例病人,术中其Vm值相互比较无显着差异;而大脑后动脉(PCA)和椎/基底动脉(VA/BA)术前、术中较之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或仅略微增加;结论:对于由ICA系统单纯或优势供血的大型、巨大型AVM,术前检测ACA和MCA的Vm值>125cm/s,应高度警惕NPPB的发生。而TCD作为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能很好的预判NPPB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吕发金[7](2007)在《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的建立和优化目的:建立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的方法,通过系列研究优化VCTDSA的扫描、对比剂注射和图像后处理方案。并与国内外减影CTA技术比较,评价VCTDSA脑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1) VCTDSA方法的建立:用颅底骨血管模型,轴位非螺旋和螺旋扫描重复10次;同一序列两次螺旋扫描,控制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0.4的整数倍和非整数倍各重复扫描10次,用Add/Sub软件进行减影处理,评价减影图像的成功率。2)优化VCTDSA扫描方案:在上述方法基础上,用不同mA、同步与不同步变化的kV、不同层厚和螺距进行扫描,并用Add/Sub软件减影处理,测量减影后全图CT值,评价减影图像的成功率。3)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①头颈部血管对比剂循环时间:研究52例颈4椎体水平、120例鞍上池水平的小剂量对比剂团注动态增强扫描动静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测量动静脉达峰时间;②扫描延迟时间:研究47例大、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的动脉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分别测量其达峰时间;③对比剂碘浓度:用优维显370和典迈伦400各23例进行VCTDSA检查,比较脑血管重建图像质量和小血管显示间的差异;④对比剂静脉入路:对60例次胸部平扫和增强检查,测量左侧头臂静脉于主动脉弓或右头臂动脉前的短径、右侧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前的短径;观察静脉返流。4)头部运动对减影图像的影响:研究44例VCTDSA扫描的小剂量团注测试和减影扫描,观察两种扫描头部运动的形式、程度,减影后伪影的表现及程度。5)优化图像后处理方案:①VCTDSA与常规CTA的比较:研究96例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部位、瘤颈显示程度、与载瘤动脉关系及动脉瘤大小,有效显示视图;②VCTDSA和常规CTA自动去骨法的比较:研究32例VCTDSA和常规CTA自动去骨法脑血管重建的时间,分析减影后图像质量与血管重建时间的关系;③VCTDSA的整体、半切及局部三维显示比较:研究96例动脉瘤3D VR和3D MIP整体、半切及局部显示动脉瘤的检出率、与载瘤动脉关系及动脉瘤的大小。6)与国内外减影CTA技术比较:分析8篇国内外减影CTA文献,比较脑血管显示图像质量、血管显示情况及临床实用价值。结果:1)方法的建立:非螺旋轴位扫描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螺旋扫描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20%;通过把两次扫描放在同一个序列中,确保球管曝光的起始点匹配,扫描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球管曝光的起始点不匹配,扫描重复10次,减影均不成功。2)优化扫描方案:mA、kV、层厚和螺距变化后减影成功率均为100%。双能量减影、厚层采集可降低图像噪声和X线辐射剂量;降低mA、增大螺距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但增加图像噪声。3)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①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对比剂达峰时间相差0.22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动静脉的循环时间约为6秒,颈动静脉循环时间约为8秒。②大脑中动脉大、小剂量团注测试间达峰时间相差约为7.43秒。③两组对比剂脑血管重建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典迈伦组在脑内小血管显示及豆纹动脉显示的图像质量方面优于优维显组。④左侧头臂静脉在跨越右头臂动脉或主动脉弓处静脉管径明显小于对侧,26.7%出现管腔狭窄;经左侧上肢静脉注射后,8.3%出现明显的静脉返流,右侧头臂静脉无明显狭窄及静脉返流。4)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同层动态扫描头部运动有三种方式:层面内移动(77.3%)、层间移动(4.5%)和混合运动(18.2%)。头部运动多数为轻度移动(65.9%)。减影后的运动伪影表现多样,伪影呈高密度,出现在解剖结构的边缘。头部固定后无伪影图像由13.6%增加至59.1%,中重度伪影图像由47.7%降至11.4%。5)优化图像后处理方案:①96例VCTDSA联合常规CTA共检出119个动脉瘤,VCTDSA和常规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2%及100%,83.2%及100%。通过不同视图和视野的调节,VCTDSA可达到无障碍动脉瘤的显示,清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的关系。常规CTA漏诊16.8%的动脉瘤,主要位于床突下区及后颅窝与骨关系密切的血管。VCTDSA和常规CTA测量动脉瘤大小无差异。②VCTDSA脑血管重建的图像质量在显示血管的完整性、动静脉的显示情况及高密度影存留方面优于常规CTA。VCTDSA血管重建时间明显短于常规CTA自动去骨法。减影后图像质量与血管重建时间呈正相关(r=0.63,p<0.05)。③VCTDSA不同显示方法动脉瘤检出率:整体显示为96.6%,半切显示为97.5%,局部显示达到99.2%。局部显示3D VR和3D MIP对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间、动脉瘤大小测量间无明显差异。6)与国内外减影CTA技术的比较,提示VCTDSA可行全脑血管成像,脑血管显示的完整性和小血管的分辨率高于其它减影CTA结果;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特征显示优于国内外其它减影CTA。结论:1)通过同一序列的平扫和增强扫描,确保X线球管曝光起点匹配,用Add/Sub软件减影处理,建立了VCTDSA方法。2)通过双能量的应用、厚层采集薄层重建和降低扫描的毫安,增大扫描的螺距,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同时降低X线辐射剂量。3)通过控制扫描时间,明确VCTDSA的延迟扫描时间,使用高浓度碘对比剂及右上肢肘前静脉作为对比剂静脉入路优化了VCTDSA扫描对比剂注射方案。4)头部运动的研究证实头部固定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头部固定方式和软件开发研究作铺垫。5) VCTDSA较常规3D CTA更准确、无障碍显示动脉瘤,动脉瘤检出不受颅骨干扰,图像后处理快速、简便、图像质量优良。VCTDSA多种显示方式结合提高了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6) VCTDSA在全脑血管成像、完整显示脑血管、小血管分辨率及检出颅内动脉瘤等优于国内外其它减影CTA技术。第二部分正常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目的:探讨正常Willis环和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的VCTDSA表现,建立正常表现的参考标准。方法:1)对符合Willis环临床及影像研究标准的95例行头部VCTDSA检查。用局部显示方法观察Willis环各动脉的发育情况、形态及Willis环穿支小血管的显示情况,并整体评价Willis环的完整性。2)对符合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研究标准的32例作头部VCTDSA检查。观察上矢状窦起始点及输出端形态、上矢状窦的大小;桥静脉的数目、形态、大小、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和角度;上矢状窦属支静脉的数目,及其与其它静脉窦间的吻合;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小及与桥静脉的关系。结果:1)Willis环动脉发育不良各段均有发生,按发生率不同依次为L-PCoA (20%)、R-PCoA(15.8%)、R-ACA A1(13.6%)、R-PCA P1(9.4%)、L-PCA P1(6.3%)、ACoA (5.3%)及L-ACA A1(3.2%) ,动脉缺如以R-PCoA(54.7%)、L-PCoA(52.6%)、ACoA(13.6%)为高。95个Willis环中,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54.7%,前后循环均有发育不良或缺如占35.8%,具有完整形态的Willis环仅占7.4%。95个Willis环清楚显示9支穿支血管,平均直径为0.87 mm。Heubner回返动脉14支,平均直径0.96 mm。2)上矢状窦起点为肓端占41.5%,59.5%由静脉汇合形成;输出端形态以直窦分支,上矢状窦偏侧型最多(50%),其次是双分支型(37.5%),而窦汇型只占12.5%。32例共有桥静脉275支,以中部最多(约2支/侧),后部最少(约1支/侧),前部主要集中在起始点附近。桥静脉大致有三类形态:圆管状或带状(65.8%)以前和后部居多;扁平不规则(25.1%)以中部居多;扁平筛孔状(9.1%)主要位于中部;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前部以窦基底部汇入为主(84.4%),中部以窦中部汇入稍多(56.3%),后部则主要从窦下缘汇入(90.6%)。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角度前部以锐角汇入为主(79.2%,83.3%),中部以直角汇入为主(65.4%,68.4%),后部均以钝角汇入(100%)。32例显示Trolard吻合35个,Labbe吻合50个,上矢状窦通过大脑镰静脉与下矢状窦、直窦的吻合9个。32例发现32个蛛网膜颗粒,均小于5 mm,大部分(68.8%)与桥静脉无关,部分(21.9%)位于桥静脉狭窄处。结论:1)VCTDSA是多角度、完整、清晰显示Willis环的理想方法;建立了正常Willis环的参考标准。2)VCTDSA是显示上矢状窦及其属支静脉的理想影像学方法。第三部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Willis环动脉瘤的VCTDSA特征,对比VCTDSA与常规DSA对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1) VCTDSA检查75例Willis环动脉瘤;2) 32例颅内动脉瘤行VCTDSA和常规DSA的对比检查;3) 18例脑血管畸形行VCTDSA和常规DSA的对比检查。研究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动脉瘤与Willis环形态、载瘤动脉的关系,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动脉瘤破裂征象、颅内血管痉挛及盗血现象。结果:1)75例共发现Willis环动脉瘤84个,均为手术或常规DSA证实,发病率以PCoA及ACoA为高,分别为53.6%、35.7%,均存在Willis环变异。ACoA动脉瘤以Ⅳa型变异为主,占90%。96.7%ACoA动脉瘤的长轴与载瘤动脉血流方向一致。PCoA动脉瘤86.7%的双侧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伴有不同的前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60%的PCoA动脉瘤长轴与载瘤动脉血流方向一致,26.7%呈锐角,13.3%呈直角。98.8%的动脉瘤呈囊状或锥形。VCTDSA能检出微动脉瘤,占14.3%;21.4%的动脉瘤有破裂征。2)动脉瘤检出中,VCTDSA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常规DSA的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100%。VCTDSA显示锥形或宽基底动脉瘤15例,常规DSA检出2例,瘤颈及颅内动脉痉挛显示无明显差异。3)AVM和AVF的诊断中,VCTDSA和常规DSA AVM的病灶检出率均为100%,AVF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7.5%;VCTDSA和常规DSA AVM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检出率分别为100%和93.3%,100%和100%。AVF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检出率分别为100%和93.3%,100%和75%。VCTDSA未能检出AVM的盗血现象,能检出AVF中的盗血现象。常规DSA能检出AVM及AVF中的盗血现象。结论:1)Willis环动脉瘤好发于PCoA及AcoA,AcoA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及载瘤动脉的血流方向有密切关系。PcoA动脉瘤的发生与与Willis环变异及载瘤动脉的血流方向有关。VCTDSA可早期发现微动脉瘤。2)VCTDSA在反映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上优于常规DS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高于常规DSA,特异性相同,拟替代常规DSA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新标准。3)VCTDSA对AVM和AVF的畸形血管团、瘘口、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做出准确诊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或等于常规DSA,但不能敏感反映脑血流的变化。VCTDSA具有了解脑血管畸形的解剖形态的明显优势,对血流状态的反映则不如常规DSA。

许伟,石玉良,邹友权[8](2007)在《经颅多普勒预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大型动静脉畸形(AVM)的经颅多普勒(TCD)各项检测指标,为预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的发生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对我院近7年来收治的70例大型AVM病人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动态TCD观察,按照术后是否发生NPPB而分为NPPB组(12例)和对照组(58例),每组内又按AVM供血动脉系统不同分为A[颈内动脉(ICA)单纯供血]、B[椎/基底动脉(VA/BA)单纯供血]、C(ICA和VA/BA双重供血)三类,将对照组和NPPB组的各项TCD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NPPB组中的12例病例均为ICA系统主要供血,其中A类的40例中有6例出现术中NPPB;而直径超过6 cm的巨大型AVM的10例(C类)中,由ICA主要供血的6例均发生术后NPPB。TCD检查结果显示12例NPPB病人术前大脑中动脉(MCA)和前动脉(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150 cm/s,收缩期峰值>190 cm/s,脉动指数(PI)<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大脑后动脉(PCA)和VA/BA术前、术中较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或仅略微增加。结论对于由ICA系统单纯或优势供血的大型、巨大型AVM,如果术前检测ACA和MCA的Vm值>125 cm/s,应高度警惕NPPB的发生。而TCD作为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能很好的预判NPPB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朱文敏,黄健男,张学辉[9](2006)在《评估颈动脉阻断后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临床意义——经颅多普勒检测法》文中指出经颅多普勒(TCD)是一种可在颈动脉(CCA)阻断的情况下直接,无创伤监测颅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方法,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在预测 CCA阻断后脑血流耐受性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我院1987-01~2004-06对14例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患者的术前TCD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

钟启胜[10](2006)在《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与脑动静脉畸形(CAVM)出血相关的临床及血管影像学特征,以期对脑AVM的出血倾向作出评价和预测指标,对脑AVM更精确的描述,并为临床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1)通过采集258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例的病史资料,然后对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2)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临床、血液流动学及血管构筑学指标的研究,找出脑AVM出血的主要相关因素,并建立脑AVM出血的概率预测方程,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收集脑AVM病例出血组80例,非出血组80例。共观察指标26项,35个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当P=0.01水平时,年龄、最长径、体积、主要供血动脉数、主要供血动脉直径、国内分级、病程与出血负相关,主要引流静脉去向与出血正相关;当P=0.05水平时,A/V时间、平均动脉压与出血负相关,位置、主要引流静脉数、主要引流静脉直径与出血正相关。位置、体积、伴发动脉瘤、主要引流静脉去向、Vm供/Vm邻(直接或间接供血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供)与其相邻血管血流的平均血流速度(Vm邻)的比值)5项指标最终引入方程。方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80%。位置、体积、伴发动脉瘤、主要引流静脉去向、Vm供/Vm邻是预测脑AVM出血概率最重要的指标。(3)通过总结脑动静脉畸形(AVM)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临床指标,特别是血管构筑学指标进行分类,并找出每一类的代表指标,可以对脑AVM更精确的描述,并为临床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结果: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达71.2%;无论是男性或女性,10—25岁均为出血最高峰;小的AVM更易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而大的AVM则更易表现为癫痫;深部的AVM更易表现为出血,脑室旁AVM出血率达100%;影响出血的危险性的因素包括位置、体积、伴发动脉瘤、主要引流静脉去向、Vm供/Vm邻,Vm供/Vm邻是判断术后是否易出血的重要指标;就诊后第一年出血率为13.4%,3年出血率为18.3%;出院后神经功能障碍是否能好转与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因出血引起有明显相关性;头痛患者在对症治疗后头痛均可获得明显好转甚至痊愈。诊断后的5年死亡率为8.2%。小型、伴发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及部分大中型AVM可通过血管内治疗得到治愈。

二、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TCD检测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TCD检测1例(论文提纲范文)

(1)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各项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2.3 临床表现
    2.4 辅助检查
    2.5 主要并发症
    2.6 预后
3 讨论
    3.1 SAH性别与年龄
    3.2 病因
    3.3 可控危险因素
    3.4 临床表现
    3.5 辅助检查
    3.6 主要并发症
    3.7 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TCCS检查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价标准
    1.4 颈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
    1.5 ABCD~3I评分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TCCS检查与CTA或DSA检查的一致性检验
    2.2 以CTA或DSA检查为检验标准,TCCS对病灶侧颅内不同血管段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2.3 病灶侧颅内血管与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2.4 ABCD~3I危险度分层与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关系
    2.5 TCCS检查病灶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
    2.6 ABCD~3I危险分层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2.7 TCCS联合ABCD~3I评分对TIA预测能力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3.1 TCC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3.2 TCCS检查病灶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
    3.3 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评分体系的完善及TCCS联合ABCD~3I分层对TIA的预测价值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概述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
    1.3 氢气生物特性及对脑疾病的治疗作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设备及材料
    2.2 实验对象及分组
    2.3 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次注血模型的制备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2.5 实验评估指标
        2.5.1 神经功能评分方法
        2.5.2 病理组织染色法
        2.5.3 海马区尼氏染色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术后大鼠蛛网膜下腔中血块分布情况
    3.3 基底动脉组织形态学变
    3.4 海马区尼氏小体形态及数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自由基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4.2 氢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应用
    4.3 饱和氢气盐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实验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附图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药物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4)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简介
方法
指南的必要性
HHT指南工作组成员
临床相关问题的决议
幕后准备
临床推荐的决议
证据分级
大会组织
报道编制
基金会的作用
缩略词
1 HHT诊断
    1.1背景
    1.2推荐
2 鼻衄
    2.1 背景
    2.2 推荐
3 脑血管畸形
    3.1 定义
    3.2 背景
    3.3 推荐
4 肺动静脉畸形
    4.1 背景
5 胃肠道出血
    5.1 背景
    5.2 推荐
6 肝动静脉畸形
    6.1 背景
    6.2 推荐
7 注释

(5)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祖国医学
        1.1 中医对脑的认识
        1.2 中医对血的认识
    2 现代医学
        2.1 脑血管的相关研究
        2.2 脑血流的相关研究
        2.3 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主要仪器及针具
        1.2 实验对象及实验环境
    2 实验方法
        2.1 取穴
        2.2 行针方法
        2.3 记录时间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针刺左侧公孙穴在不同时间点左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
        3.2 针刺左侧公孙穴在不同时间点右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
讨论
    1 络穴
        1.1 针刺络穴的临床应用
        1.2 络穴在临床中的配伍应用
    2 “维筋相交”理论探讨
    3 腧穴的特异性
    4 TCD参数的选择意义
        4.1 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4.2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4.3 平均血流速度
        4.4 搏动指数
        4.5 阻抗指数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脑血管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前言
        1 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2 脑血管病常规影像诊断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3 减影 CTA 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 容积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第一章 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的建立
        第二章 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优化
        第三章 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后处理研究
        第四章 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国内外减影CTA 技术比较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常脑血管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第一章 Willis 环的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第二章 上矢状窦及属支静脉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研究
        第一章 动脉瘤的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第二章 脑血管畸形的容积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附图
文献综述
致谢
发表论文、获得研究项目及申请发明专利情况

(10)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脑动静脉畸形临床资料的初步统计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二部分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策略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干动静脉畸形的特点与治疗
综述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四、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TCD检测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D]. 颜时超. 吉首大学, 2019(02)
  •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D]. 杨李霞. 浙江大学, 2019(03)
  • [3]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 於新军. 暨南大学, 2016(03)
  • [4]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诊断和治疗国际指南[J]. 籍灵超,贾婧杰,张静,尤少华,白银,王洪田.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4(01)
  • [5]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D]. 黎青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经颅多普勒预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症的应用研究[A]. 许伟,石玉良,邹友权. 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 2010
  • [7]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D].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8]经颅多普勒预判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应用研究[J]. 许伟,石玉良,邹友权.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01)
  • [9]评估颈动脉阻断后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临床意义——经颅多普勒检测法[J]. 朱文敏,黄健男,张学辉.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6(03)
  • [10]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D]. 钟启胜.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TCD检测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