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华,黄丽丽[1](2022)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综述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就诊时间延迟,并且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衰退而导致并发症多且严重,死亡率也高。

许钰琳[2](2021)在《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STEMI患者448例。依据性别分为男性组340例,女性组108例,将女性患者依据年龄分为2组,其中青中年女性组(≤65岁)33例,老年女性组(>65岁)75例。收集所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和不同年龄间临床特点和冠脉病变的特点,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女性STEMI患者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1)不同性别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1)女性STEMI组发病年龄(69.09±9.18 vs.59.47±12.25岁,P<0.001)、高血压病患病率(45.4%vs.34.7%,P=0.046)、糖尿病患病率(33.3%vs.20.9%,P=0.008)和心功能不全的比例(40.7%vs.25.6%,P=0.003)显着高于男性STEMI组。女性STEMI组吸烟者的比例(11.1%vs.66.2%,P<0.001)显着低于男性STEMI组。(2)女性STEMI组AST、TG、TC、HDL-C水平高于男性STEMI组。女性STEMI组WBC、Hb水平低于男性STEMI组。(3)女性STEMI组Gensini评分(64.32±28.16 vs.56.96±30.35,P=0.026)高于男性STEMI组,冠状动脉血管单支病变的比例(30.6%vs.44.1%,P=0.012)低于男性STEMI组。(4)女性STEMI组使用IABP的比例(9.3%vs.4.1%,P=0.039)高于男性STEMI组。女性STEMI组PCI的比率(87.0%vs.93.5%,P=0.031)低于男性STEMI组。(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 4.662,95%CI 1.286-16.902,P=0.019)、糖尿病(OR 3.708,95%CI 1.081-12.725,P=0.037)为女性STEMI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同年龄阶段女性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1)老年女性STEMI组高血压病患病率(53.3%vs.27.3%,P=0.012)、糖尿病患病率(40.0%vs.18.2%,P=0.027)和心功能不全的比例(49.3%vs.21.2%,P=0.006)显着高于青中年女性STEMI组。(2)老年女性STEMI组ALT、AST水平高于青中年女性STEMI组。老年女性STEMI组APOA水平低于青中年女性STEMI组。(3)老年女性STEMI组冠状动脉血管三支病变的比例(52.0%vs.18.2%,P=0.001)显着高于青中年女性STEMI组。(4)老年女性STEMI组使用IABP的比例(13.3%vs.0.0%,P=0.030)、使用替罗非班药物的比例(54.7%vs.30.3%,P=0.019)高于青中年女性STEMI组。(5)老年女性STEMI组住院天数(8.01±2.82 vs.5.85±2.43天,P=0.003)高于青中年女性STEMI组。(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399,95%CI 1.113-1.759,P=0.004)、高血压(OR 17.121,95%CI 1.686-37.812,P=0.016)、糖尿病(OR 12.564,95%CI1.292-32.154,P=0.029)为老年女性STEMI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女性STEMI患者发病年龄大,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患病率高,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严重。(2)老年女性STEMI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高,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住院时间长。(3)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女性STEMI患者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老年女性STEMI患者,年龄是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化运[3](2021)在《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其差异。为AMI高危人群的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纳入2019-9至2020-9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诊断为AMI并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506例,男性268例,女性238例。对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D-二聚体、肌红蛋白(Myo)、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DL-C、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生化指标及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家族遗传史、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用药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两组在危险因素上的对比:通过分析可得出老年男性组患者(68.53±6.161)发病年龄低于女性组(70.18±6.71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组(52.24%:36.1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饮酒比率高于女性组(25.38%VS5.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患高血压比例低于女性组(46.27%:56.3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BMI值高于女性组(24.162±0.347:23.607±0.40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既往冠心病病史比率低于女性组(20.15%:33.6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既往心衰史等危险因素上,两组未见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在生化指标上的对比:对比两组生化指标可看出,老年男性组在NT-pro BNP、D-二聚体、TG、TC、LDL-C、HDL-C的水平均低于女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n I、CK-MB、Myo、AST、WBC、N%等方面,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组在冠脉病变上的对比:通过对比两组冠脉病变特点,我们发现,老年男性以双支(50%)和单只(28.95%)病变为主,而老年女性组则以双支(33.61%)及三支(40.34%)病变为主,两组在病变血管数量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男性组以前降支为主(52.98%),老年女性组以右冠为主(47.9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PCI术中情况对比:通过对比两者PCI情况,老年男性组术中植入支架直径高于与老年女性组(2.99±0.928):(2.78±0.37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PCI成功率、植入支架数量、植入支架长度、术后血流、是否需要二次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PCI术中并发症情况对比:通过分析可得出,两组患者在术中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边支闭塞、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无复流/慢血流、严重夹层、血栓形成),女性组比例高于男性组(20.59%:13.4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通过对比两组的用药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老年女性组患者应用率低分子肝素比例较老年男性组患者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应用抗心室重构、降脂药物等应用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7.对比两组MACE事件,老年女性组患者出现术后心绞痛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18.49%:10.8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住院期间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心包填塞、严重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8.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老年女性组高于男性组,尤其是在术后心绞痛方面具有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女性、吸烟史、术中存在并发症有关。结论: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年龄、危险因素、生化指标、病变特点及治疗用药上与男性患者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尤其是在术后心绞痛方面具有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女性、吸烟史、术中存在并发症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注意老年患者心肌梗死的性别差异,从而改善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

殷思诺[4](2021)在《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梗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新疆某三甲医院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情况,为这一疾病类型及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案库,收集根据ICD-10编码列出所有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5616例患者,筛选合并房颤的2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年龄分层分为年龄≤65岁组(中年组),65岁<年龄≤75岁组(老年组),年龄>75岁组(高龄组)。分别对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病史、辅助检查、院内治疗药物、PCI及血管病变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共计调取并收集2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纳入研究。1.基本情况:患者平均年龄为70.19±11.39岁,其中年龄≤65岁组患者87例(31.3%),65岁<年龄≤75岁组患者90例(32.4%),年龄>75岁组患者101例(36.3%)。男性209例(72.9%),女性69例(27.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有128例(46.2%),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有150例(53.8%)。新发房颤(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201例(72.3%),阵发性房颤42例(15.1%),持续性房颤20例(7.2%),永久性房颤15例(5.4%)。2.不同年龄分组临床资料比较:与其他两组相比,中年组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较高,NT-pro BNP较低;与中年组和老年组相比,高龄组患者肌酐值最高;GRACE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65岁组、65岁<年龄≤75岁组、年龄>75岁组。超声心动图指标: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的FS值均低于中年组,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EF值均高于中年组。3.不同年龄分组治疗特点比较:278例患者住院期间单药抗栓、二联抗栓、三联抗栓治疗的比例依次为12.2%、81.6%、6.2%;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住院期间单药抗栓的比例分别为3.4%、11.1%、20.8%;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二联抗栓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5.1%、81.1%、75.2%;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三联抗栓治疗的比例依次为11.4%、6.6%、3.9%。行PCI术、支架置入术、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依次为58.8%、54.2%、36.1%、18.1%。单独抗栓治疗方面,三组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龄组、老年组、中年组;双联抗栓治疗及三联抗栓治疗方面,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与老年组的CHA2DS2-VASc≥2分、HAS-BLED≥3分比例相比,明显高于中年组,高龄组与低龄组CHA2DS2-VASc≥2分&HAS-BLED≥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患者;老年组及高龄组抗凝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的PCI及支架置入的比例均高于高龄组。老年组与高龄组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均高于中年组。4.院内不良事件:278例AMI合并AF患者在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患者26例(9.3%),且三组患者之间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龄组、老年组、中年组;卒中患者63例(22.7%),高龄组与老年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中年组;院内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有27例(9.7%),发生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龄组、老年组、中年组共有20例(7.2%)发生了院内死亡。中年组、老年组、高龄组分别有2例(2.3%)、8例(8.9%)、14例(13.8%),发生了院内死亡,高龄组与老年组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中年组。结论:1.我院AMI合并AF患者发生率为4.95%,以年龄>75岁组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类型STEMI多于NSTEMI,合并房颤类型以新发房颤为主。2.年龄>75岁组患者在合并肾功能异常、血脂代谢紊乱及心功能障碍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3.三组患者的单独抗栓治疗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75岁组、65岁<年龄≤75岁组、年龄≤65岁组;65岁<年龄≤75岁组使用抗凝治疗的比例大;抗栓策略与指南有一定差距。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进行PCI治疗可减少院内不良事件发生。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6](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黄程程[7](2021)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胸痛中心且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老年STE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直接就诊于我院行急诊PCI(PPCI)的患者为对照组(60例),于当地医院给予静脉溶栓(于溶栓时间窗内给予尿激酶原减量或半量溶栓治疗)治疗后转诊我院行早期PCI(EPCI)的患者为试验组(24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中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比例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基础用药使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Hs-CRP、LDL、肌酐清除率e GFR、Peak CK、Peak CKMB、Peak MYO、Peak c Tn I、糖化血红蛋白、Grace、Crusade,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Peak CK、Peak CKMB、Peak MYO、Peak c Tn I上,两组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已呈现出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试验组与对照组在killip≥2级上,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发病到再灌注时间、血栓积分≥3分、TIMI血流≥2级、术后TIMI 3级上,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血管数、罪犯血管、梗死部位、无复流(术后TIMI≤1级)、TMPG 3级、置入支架数量、置入支架长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心力衰竭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MACE事件和出血风险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联合PCI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STEMI患者术前、术后血流情况,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并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在无法开展急诊PCI的基层医院,建议首选静脉溶栓后联合PCI治疗的综合治疗策略。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8](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金怀双,徐健[9](2020)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7例)与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1例),对比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OR=0.329)、白细胞计数(OR=1.299)、中性粒细胞水平(OR=1.355)、Killip分级>Ⅱ级(OR=6.45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OR=1.127)、前壁心肌梗死(OR=3.804)、QT间期变异度(QTV)(OR=0.829)、左冠状动脉闭塞(OR=2.129)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病程(OR=0.329)、QTV(OR=0.82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有效管理,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江国栋[10](2020)在《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由于高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多,既往病史复杂影响对疾病本身预后的判断,因而许多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均将高龄老年人群排除在外,导致高龄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证据明显不足。且一些初步研究发现高龄老年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也与中青年AMI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因而进一步研究高龄老年AMI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是有必要的。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以往高龄老年AMI患者的病史资料,通过比较高龄老年AMI患者、普通老年AMI、中青年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差异,从而提供更多关于高龄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证据。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共593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75岁)165例、普通老年组(65~74岁)174例及中青年组(<65岁)254例,收集各组间的基本资料、既往史、实验室检查指标、冠脉造影结果及住院期间有无并发症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并同期选取265例以性别和年龄(±2岁)1:1与高龄老年心梗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高龄老年非AMI组。收集他们的基本资料、既往史、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老年组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青年、普通老年及高龄老年AMI患者男性的比例分别为95.3%、70.1%、61.8%,中青年心梗组中吸烟、超重/肥胖、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龄心梗组(75.2%VS 33.3%、44.9%VS 18.2%、47.6%VS 23.6%);高龄心梗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要高于中青年心梗组(77.0%VS 42.1%、39.4%VS 17.7%)。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LDL-C、吸烟是高龄老年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为保护性因素。63.4%的高龄老年心梗患者合并2个及以上的可控性危险因素。高龄老年AMI组中胸痛的比例低于普通老年心梗组及中青年心梗组(53.3%、65.5%、80.7%),不典型症状的比例较高。相比于普通老年组,高龄老年组Hb、血小板计数、TG、TC、LDL-C、eGFR、LVEF水平更低,而HDL-C、肌酐、尿酸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用药情况方面,高龄老年AMI组中使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β受体阻滞剂以及GPⅡb/Ⅲa抑制剂的比例低于普通老年AMI组,使用氯吡格雷的比例高于普通老年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AMI组住院期间行CAG及PCI的比例要显着低于普通老年AMI组及中青年组,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中单支病变的比例要高于高龄老年AMI组,多支病变的比例要低于高龄老年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中受累血管均以前降支最为常见,且高龄老年组中钙化病变的比例要高于普通老年组(P=0.02)。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是多支病变的最显着的影响因素(OR=2.089,95%CI 1.295-3.370),其次为高血压(OR=1.890,95%CI 1.071-3.333)。对于多支病变的血运重建,高龄老年组中仅对罪犯血管重建的比例高于普通老年组。高龄老年AMI组在院期间合并MACE事件、急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的比例高于普通老年AMI(12.7%VS 4.6%、42.8%VS 19.5%、41.6%VS 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室壁瘤、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高龄老年的危险因素与中青年不同。高龄老年组中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而吸烟、高脂血症、超重/肥胖的比例低于中青年组。其中糖尿病、LDL-C、吸烟是高龄老年AMI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高龄老年AMI的保护性素。2.高龄老年AMI患者危险因素存在聚集现象。3.高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住院期间行CAG及PCI的比例,使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GP2b/3a、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均较低,且通常合并更差的心肾功能,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住院期间合并MACE、急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的比例更高。

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
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3.1 诱因
    3.2 先兆症状
    3.3 症状
    3.4 体征
4 治疗措施
    4.1 一般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溶栓治疗
    4.4 PCI
    4.5 冠状动脉搭桥术
    4.6 中药治疗
5 讨论

(2)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不同性别的AMI的机制差异
        2.1.1 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
        2.1.2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2.1.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
    2.2 不同性别的AMI危险因素差异
        2.2.1 年龄
        2.2.2 吸烟
        2.2.3 高血压
        2.2.4 血脂异常
        2.2.5 肥胖和2 型糖尿病
        2.2.6 非传统因素
        2.2.7 抑郁和其他社会心理危险因素
    2.3 不同性别AMI临床表现差异
    2.4 不同性别AMI治疗差异
        2.4.1 血管再通
        2.4.2 药物治疗
        2.4.3 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
    2.5 术后并发症
        2.5.1 出血并发症
        2.5.2 心源性休克
        2.5.3 心力衰竭
        2.5.4 机械并发症
        2.5.5 心律失常
    2.6 预后及影响因素
        2.6.1 预后
        2.6.2 影响因素
    2.7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入选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资料收集
        3.4.1 一般临床资料
        3.4.2 生化指标
        3.4.3 冠脉血管资料
        3.4.4 住院期间MACE事件
        3.4.5 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4.3 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比较
    4.4 两组患者PCI情况
    4.5 两组患者PCI术中并发症
    4.6 两组患者术后药物治疗
    4.7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
    4.8 两组患者术后心绞痛发生率相关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梗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278例AMI合并AF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
    2.2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2.3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合并疾病情况比较
    2.4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2.5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药物及PCI治疗情况
        2.5.1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抗栓药物治疗对比
        2.5.2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一般药物治疗对比
        2.5.3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PCI治疗情况对比
    2.6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院内不良事件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6)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7)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9)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10)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结果
    1 高龄老年AMI组与高龄老年非AMI组比较
    2 高龄老年AMI组可控危险因素的分布、聚集情况
    3 不同年龄AMI组临床特点的比较
    4 高龄老年AMI组与普通老年AMI组、中青年AMI组冠脉造影情况比较
    5 高龄老年AMI组和普通老年AMI组的在院事件比较
讨论
    1 高龄老年AMI的危险因素
    2 高龄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
    3 高龄老年AMI组冠脉造影特点
    4 高龄老年组用药情况、在院事件比较
结论
局限性
REFERENCES
综述 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和治疗
    REFERENCES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致谢

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 王玉华,黄丽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2(04)
  • [2]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D]. 许钰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性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分析[D]. 王化运.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梗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D]. 殷思诺.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6]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7]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D]. 黄程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9]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J]. 金怀双,徐健. 安徽医学, 2020(09)
  • [10]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D]. 江国栋.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