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变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变

一、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师洁琼[1](2020)在《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诗歌羼入研究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中心》文中认为中国古典戏曲中普遍存在诗歌羼入的现象,这些诗歌参与了戏曲呈现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戏曲文体的建构。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绪论首先介绍研究意义和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本文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主要研究文本,在系统论述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时兼及《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毛晋《六十种曲》中的相关作品,放弃《全元戏曲》等体量较大的作品集,研究对象为其中的诗体,不包含词、曲。第一章主要整理归纳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首先宏观论述以诗歌作为戏曲语言的体例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状况;其次根据剧本结构中诗歌运用的形式分为上场诗、下场诗、终场诗和念白诗,关注其各自在戏曲三大体式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在文本中发挥的作用。第二章主要研究诗歌对戏曲文本形态的影响。第一节探究诗歌如何参与人物的塑造。首先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帮助戏曲更好地塑造个性抒情主体。诗歌的景物描写帮助营造文本内部的抒情环境,诗歌的比兴手法帮助展现委曲朦胧的抒情心理。其次诗歌参与戏曲多重叙事主体的塑造。戏曲中诗歌的运用使得叙事主体的语言更加蕴藉,同时为主体进行叙事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场所,开辟了审美阐释的空间。第二节探究诗歌与戏曲情节结构的关系。首先是诗歌与戏曲结构组织的关系。戏曲以诗歌作为情节的串联点,部分上场诗或下场诗承担着剧情提纲的功能,下场诗同时承上启下,引后续人物出场,诗歌具体体现了戏曲关目组织的疏密;戏曲中以下场诗总结前情,以终场诗总结全剧、点评人物,突出了戏曲的“主脑”;诗歌承担着戏曲形式美的构建。其次是诗歌与戏曲情节展开的关系。中国古典戏曲以情统事,事件的安排如同诗歌中意象的排列,是以人物的情感心理为轴线进行串连;诗歌出现在戏曲中具有减缓叙事节奏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戏剧冲突的集中性和紧张性,体现出中国古典戏曲情感意脉的充盈和圆融和缓的戏剧性追求。第三节探究诗歌对戏曲舞台呈现的作用。在诗歌的影响下,戏曲的舞台布景表现出以营造意境为主的虚拟性的特征。戏曲的舞台动作也更多地作为语言的注脚,其相对固定的程式在与各个主体的情感心理、经验阅历和审美理念的结合下呈现出不同的意味,显示出意象性的特征。而动作叙事功能的抒情化也促成了戏曲内隐情感型的戏剧性追求。第三章着眼于诗歌影响下的戏曲文体特性。诗歌对于戏曲全面深入的参与影响了戏曲生命实践本体的生成,不仅成为了诗性的叙事文体,而且显示出浓厚的史学意味。最后结语总结上文,同时对研究结论作出相应延伸,探讨在诗文融合机制下西方戏剧理论对中国戏曲文体的适用性问题。

张晓咪[2](2020)在《《六十种曲》战争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争一直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同时,战争与戏曲也渊源匪浅。虽然现今流传下来的早期的戏曲剧本极少,绝大多数已不可知其具体内容。但从现存文献和学者考证来看,宋元戏曲的故事中就包含不少有关战争的叙事元素。到了明代,传奇这种戏曲形式勃兴。战争情节在明传奇中频繁出现,涉及各种题材,运用于明传奇发展兴盛的各个阶段。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从毛晋辑刻《六十种曲》中战争情节出发,以其战争书写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对《六十种曲》中战争情节的梳理,从叙事特征、叙事作用、战争情节频出的原因等方面来探讨《六十种曲》中的战争书写。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中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并对“情节”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梳理了古代文学作品和戏曲作品中的战争。第二章梳理罗列了《六十种曲》中含有战争情节的剧目并分时期讨论了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呈现。第三章从偏重战前、虚实结合、“君本位”的战争观三方面对《六十种曲》中的战争情节进行了叙事分析。第四章从对叙事人物、故事情节的推动、作品主题的凸显三个角度论述明传奇战争叙事的作用。第五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六十种曲》中战争情节频出的原因。一是对前代涉战文学作品的承继;二是明传奇开放性叙事的选择;三是明代战乱背景下的征史尚实。本文旨在通过对《六十种曲》战争书写的研究,使读者对于《六十种曲》中的战争叙事有基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六十种曲》战争叙事背后明代社会和文人创作心态。

陈芳[3](2020)在《邓志谟小说戏曲研究 ——兼论小说与戏曲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邓志谟是晚明比较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作家,编写“三记”小说《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戏曲《五局传奇》,《山水争奇》《花鸟争奇》《风月争奇》《蔬果争奇》《童婉争奇》等,这些作品的内容富有趣味,文体较为新奇,受到不少学者关注。由于某些限制,诸如材料不可见等问题,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三部小说,几部“争奇”研究相对较少,戏曲方面的成果仍然匮乏。研究邓志谟及其作品有助于了解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特征,特别是对晚明通俗文学的创作情况有更多认识。本论文据《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所收邓志谟的传奇、杂剧及相关资料,对其小说、戏曲、“争奇”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邓志谟小说戏曲内部、外部关系。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分析邓志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选题缘起,说明邓志谟的作品研究尚存在许多问题,譬如《飞剑记》《咒枣记》《铁树记》三部小说的类型及文体界定、“争奇”的文体及作者界定、戏曲的结构体制及创新等。第一章主要对邓志谟的生平经历及着述交友情况进行讨论。邓志谟博学多识,年轻时游历四方,中年遭遇变故,不得不入闽寓旅书林,以写书为生。邓氏长期活跃于文坛,编写大量作品,其身份应为书坊主作家。第二章主要讨论“三记”小说类型及文体特征。“三记”选取仙道题材,但并非出于宗教目的创作,在类型上划入仙道小说更合理。文体上分卷分回、结构简单、较强的拟说书风格,呈现出“章回化话本”的特色。第三章主要讨论“争奇”文体、“争奇”中杂剧作者及溯源。“争奇”文体是小说,其中的“杂剧”系创作,“争奇”中的杂剧《秦楼箫引凤》《唐苑鼓催花》《折梅逢驿使》《见雁忆征人》《幽王举烽火》《龙阳君泣鱼固宠》《青楼访妓》是邓志谟所作单折剧。第四章主要对戏曲思想内容、结构体制及艺术特色进行讨论,指出其戏曲南北曲并用、分卷、分出标目、末上开场等体制特点与晚明整体戏曲创作情况相仿。形式上,运用百种骨牌名、药名、花名、鸟名作为人物名字体现作者对“新奇”的不懈追求。此外,内容上的“情理统一”可见作者在传统“情理冲突”模式下的创新。第五章主要对邓志谟小说、戏曲内外部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邓志谟的小说、戏曲创作表现出相似的创作习惯、明显的模式化、以及“以娱为主”的创作倾向。小说戏曲外部关系表现在题材的因袭,双线结构和程式化出目,以及传奇为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参考范式,“争奇”极大地打破了小说戏曲文体界限。结语部分对邓志谟通俗文人的创作身份、创作价值、局限作了总结,认为邓志谟的创作心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中下层文人的创作状态,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李天[4](2019)在《明清之际传奇诗性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古老同时也最具深远影响的文学样式,作为数千年的核心文体和经典范式为中国文学确立了延续至今的诗化审美和抒情传统,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体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普遍具有“诗性”特征。戏曲综合中国传统文学、音乐、歌舞等艺术之大成于一身,具有鲜明且深刻的诗性特征。作为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学、艺术样式戏曲崛起并兴盛于近古时期,尤其在明清时期发展得最为鼎盛,而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戏曲样式便是明清传奇。明清传奇上承杂剧、南戏,下启“花部”诸腔,以高度的文人化、文学化、规范化、体系化为主要特征,在文学、美学和思想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明清之际”是传奇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传奇戏曲所具有的鲜明且多样的诗性特征既包括所有古典戏曲诗性特征的共性,同时又不乏独属于其时代的特性。本论文在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的前提下,对古典戏曲、明清传奇、戏曲诗性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明嘉靖朝中后期至清康熙朝中前期较具代表性的近80种传奇作品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基本概念,梳理传奇发展历史,说明诗性与古典戏曲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其诗性特征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入探索:就文体规范而言,传奇作为“曲”具有先天的韵语属性与诗歌特质,明清之际是传奇文体嬗变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曲律与文辞的权衡作为一项重要命题始终受到古代诗学的影响,而在基本确立于此时的传奇体制结构中题目、开场等内容更直接体现了对于诗体的吸收;就艺术表现而言,明清之际的传奇戏曲在人物刻画与氛围营造上富于诗意,在语言表达与修辞运用方面较为诗化,“诗”以各种形式介入、推动情节亦十分突出;在审美意蕴上,明清之际的传奇戏曲继承、发展了以诗为核心的中国古典文学悠久的抒情性审美传统,在对“向雅”与“趋俗”的协调中彰显出强烈的文人化审美追求。而促成明清之际传奇上述诗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复杂且多元的,就社会历史文化而言明代中晚期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文人群体的视角下移及紧随其后的“明清易代”等都对此多有影响,就文学艺术自身而言元曲等前代曲体文学积累下的经验、传统以及明清文坛自身的时代特性等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宫文华[5](2019)在《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文中提出“宴飨礼乐”是对宴飨与礼乐结合所形成的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和由“礼仪”、“用乐”所体现出来的宴飨文化的统称。宴飨文化构成其内容,而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则是其形式。在中国古代社会,戏剧长期以来是作为宴飨用乐而存在的。因此,宴飨礼乐(主要是宴飨文化)对古代戏剧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鉴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综合性特征和宴飨礼乐的复杂化表现,论文主要运用戏剧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形式特征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梳理,以此揭示戏剧发展演变背后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动因。论文分八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提出课题,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欠缺环节、空白之处,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宴飨礼乐制度述略”,系统梳理了宴飨礼乐制度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与戏剧的演进脉络相一致;第二章“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对宴飨礼仪、宴飨用乐详加考辩,以此探讨戏剧的生成路径;第三章“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详细分析了宴飨礼乐的类型,其中“国”之层面的宫廷宴飨与“家”之层面的私人宴飨最值得重视,由此形成了两种演剧形式和两种戏剧形态,而宴飨礼乐的特征、功能对形成中国古代戏剧“杂”之结构特点和娱乐性的审美追求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章“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举例说明古代戏剧的三大来源及其特征;第五章“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试图梳理中国古代戏剧在宋金时期转型发展的内在理路,并揭示其动因,同时对戏剧从“宴飨演剧”向“祭祀演剧”的演进历程进行探微;第六章“元明清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着意于探讨这种繁荣背后的动因,其中既有宫廷宴飨演剧的推动,亦有私人宴会演剧的助力;第七章“清代中后期戏剧的变迁”,从宫廷宴飨演剧制度演进的角度,探讨了发生在清代中后期剧坛的各种戏剧现象,比如“花雅之争”、“折子戏演出的繁荣”和“地方戏的勃兴”等。在此基础上,试图对所谓的“卢冀野之问”作出解答。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三段式”的脉络,即汉唐时期的伎艺性表演、宋元明清所谓“曲的历程”和清代中后期伎艺性表演的回归。宴飨礼乐对古代戏剧的渗透无处不在,从戏剧创作、戏剧作品、戏剧演出、戏剧形态、戏剧观念到戏剧作家、戏剧演员、戏剧观众等可以说涉及戏剧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宴飨礼乐的影响。因此,一旦把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演变历程勾勒清楚,无疑会为整个戏剧史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种种事实表明:此种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戏剧本质、起源、存在方式及其美学特征的重新认知和把握,对戏剧的舞台表演实践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非遗”保护和表演类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当下,这种意义就更加凸显。

李兰芳,李小龙[6](2018)在《从“大通”的研究到“大有”的境界——评郭英德先生《探寻中国趣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寻中国趣味——中国古代文学之历史文化思考》(下文简称《探寻》)是郭英德先生近30年辛勤耕耘的菁华①,甫一出版,便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刘勇强先生于2017年9月1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探寻中国趣味的三个维度》一文,指出此书深远的学术史意义不仅在于彰显了论者穿透历史现象、注重理论探讨、视野宽广

柯琦[7](2017)在《戏曲双线结构的诗学源流》文中研究说明双线结构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结构形态之一。前人研究往往就叙事文体来研究叙事结构,将戏曲与小说并置,忽略了更大的文学传统尤其是诗学传统对戏曲的影响。戏曲双线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诗学中的对仗结构,《孔雀东南飞》由单线衍生成双线即是其先声。早期南戏已经形成了较为工整的双线结构,《琵琶记》遵循着对仗结构"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美学取向,完善了双线结构。而超越单纯工整的骈对,在此基础上以散对骈,进入"奇偶适变"的更高层面的辩证对应,本就是古典诗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元明以来,戏曲被逐步纳入"文体代嬗"的文学谱系中,自然也开始承续着更为广阔的文学传统:以家国兴亡对应工整的生旦离合,超越单纯骈对,形成了离合与兴亡并举的双重结构。

王琦[8](2017)在《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戏曲作家、戏曲导演学奠基人汤显祖,一生共创作了五部戏曲作品,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外加一部尚未完成的残本——《紫箫记》。汤显祖戏曲作品的影响力横贯东西,日本戏曲史专家青木正儿在其着作《中国近世戏曲史》(1916)中首度将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提并举,赞誉二人为“东西曲坛伟人”。本文所研究的“汤显祖戏曲文本”,即涵盖上述五部戏曲文本中的曲文、宾白、科介、作者题词、下场诗等在内的所有叙事性要素。这些戏曲文本要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戏曲演出现场的声色、动作、表情、演出情境及其舞台互动效果。叙事学,作为当今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批评视角和分析模式,对于概括、归纳、提升中国叙事文本的丰富内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中国传统的叙事基因经由多种形态植入了戏曲文学的肌理之中,形成了以“综合性”为显着特性的中国叙事新文体。素有“明传奇之冠”美誉的汤显祖的五部戏曲文本,堪称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叙事的巅峰之作。迄今为止,将汤显祖的五部戏曲作品视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综合运用中、西方叙事学理论与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观照“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问题的专着和硕博论文尚未问世。鉴于此,本文主要引入西方叙事学概念,结合中国叙事学的本土理论,将汤显祖的五部戏曲文本视为一个逻辑贯通、血脉相连的有机艺术整体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文本叙事分析。试图透过五部看似独立的戏曲文本之表里,窥见其背后潜藏着的一脉相承、异中有同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以及叙事亮点。本论文的主体结构由六章构成,每章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论述汤显祖五部戏曲文本的表层叙事主题和深层叙事主题。其表层叙事主题可归纳为“情之历险”——《紫箫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分叙与并置”;《紫钗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裂变与聚合”;《牡丹亭》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突破与复归”;《南柯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铺展与收束”;《邯郸记》的表层叙事主题为“情的起伏与幻灭”。整体观之,五部戏曲文本的深层叙事主题可归纳为“时间与人生”。作品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情感状态的并置叙事,深刻揭示出时间对封建女性婚姻情感的冲刷、对封建士子终极命运的叩问,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时间长河中不同人生阶段情感状态与人生命运的反思与追问。第二章论述汤显祖五部戏曲文本的人物塑造法。五部戏曲文本主要运用了六种人物塑造法,创造性地塑造出一系列彪炳曲苑、鲜活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以中国叙事学视角观之,五部戏曲文本灵活运用了“摹索法”“烘云托月法”等古代戏曲文本通行的写人技法;以西方叙事学视角观之,五部戏曲文本巧妙运用了诸如专名暗示与粘连法、特定环境碰撞下的人物塑造法、多视点人物聚焦法、复杂的圆形人物塑造法以及空间表征法等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法。第三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五部戏曲文本主要运用了情感的真挚性、逻辑的合理性、边界穿越自由性和逻辑合理性,以及虚实相间的史实人物与现实生活素材共同渗入四种叙事策略,将“尚实”、“务虚”、“寓言”三种叙事方式融为一体,最终达成戏曲虚实相生,真假参半,似幻似真的叙事效果。第四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的“梦叙述”。本章中的梦叙述研究,主要以四部戏曲文本中“对梦的再述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着重探究四部戏曲文本中的梦叙述的内容及其成因、选择组合机制、叙事策略、叙事功能及其叙述分层-跨层等五大核心叙事问题。第五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时间。主要从时序、时长、时频这三个层面来探讨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时间之多维形态及其时间运用策略。五部戏曲文本的叙述时序着重运用“预叙”与“插叙”;叙述节奏多运用“场面”、“概叙”与“缓叙”;叙述时频多运用“重复”;时间运用策略主要通过交叉运用时间并置实现情感预叙、运用时间延宕实现剧情反转、运用重复时频来凝固时间、超越时间最终又重归时间,以及运用双重时间的对比反差来凸显主题等四种时间运用策略以深化叙事主题、展开哲学思辨。第六章论述汤显祖戏曲文本的空间叙事。“空间叙事”可视为汤显祖戏曲超越于同时代、同题材戏曲作品的叙事亮点之一。五部戏曲文本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地理空间、花园空间、梦境空间、记忆空间、图像空间等五种独具特色的空间叙事及其善用“空间之物”的叙事技巧。总之,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主题立意深邃、叙事策略精巧细密、叙事方式多样繁复。五部戏曲作品中的隐含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段,从而打造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叙事的巅峰之作。

刘二永[9](2017)在《中国古典剧论中的叙事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叙事是指叙事者通过某一种或几种媒介以一定的方式对事件进行组织的活动,叙事理论研究一切与叙事以及故事相关的因素。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叙事思想,这些思想散落在理论专着、曲话、曲品、剧品、评点、序跋、凡例、杂文、日记、书信等各种理论形态中,其碎片式的呈现特点,使其像散珠未串,缺乏统一的条贯;个别论说则引弓不满,缺乏理论的深度,故深入、系统地对其进行挖掘、梳理、探究颇有必要。且对这些思想的挖掘研究,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我国古典戏曲的理解,也有利于把握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的经验与教训,促进当代戏剧叙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论题主要依据《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这三部理论汇编,同时广搜其它相关理论着作、资料,对其爬梳剔抉,寻求出与戏曲故事及其呈现相关的理论的蛛丝马迹,在中国传统叙事理论及戏曲叙事观念的观照下进行分析、提炼,挖掘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叙事成份,再对这些不完整的、零散的叙事成份以叙事理论内在的逻辑理路以及戏曲及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进行合理的推衍、融合,从宏观到微观以为什么叙、叙什么事、如何叙、用什么叙为视角将其梳理为叙事观念目的及要求、叙事内容、叙事动作和叙事媒介这四大部分,希求彰显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民族性。从宏观视角来看,古典戏曲理论中体现出以情节为本位的叙事观念,以及传奇事以广为流传、写情以动人情、寄寓伦理道德以助风化的叙事要求与目的。从微观视角来看,在叙事内容方面,就“事”而言,古代剧论家们对古典戏曲故事内容的丰富性、取材的广泛性有深刻的认知,同时表现出“据实贵于杜撰”的取材观念和“用之贵虚”的处理本事的态度;就“人”而言,剧论家们认为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应具有“类型的极致化”特征,人物在故事中,以自已的动作展现故事,也以自已的视角叙述故事,且不同类型的人物在故事中分担不同的叙事功能;在叙事动作方面,主要探究了叙事动笔之前的整体布局与具体叙事过程中的组织情节这两个主要动作。剧论家们表现出强烈的布局意识,在对剧作整体布局的品评中体现出“二元中和”的美学原则,在组织情节时又要求围绕集中性、联贯性、节奏性及曲折性四大原则,同时,对作为结构主要部分的开头与结尾的布置进行了相关要求与具体指导;在叙事媒介方面,主要研究作为文学叙事媒介的语言与场上叙事媒介的脚色的相关论说,具体剖析了各种媒介自身的不同内涵与叙事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承担叙事任务时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戏曲的舞台性兼文学性的特征决定了语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整体风格。曲、白作为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的两大语言媒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叙事任务,同时又相互倚助、互相推动。另外,作为舞台提示的科介对人物前后的行动以及事件的发展可起到连接、贯串的作用,具有幽默性质的插科打诨又可起调节演出的节奏、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为叙事的接受作出铺垫。这些媒介在叙事过程中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戏曲叙事的任务。场上表演中扮演人物的脚色对戏曲文本的叙事也起着重要的决定与影响作用,每个脚色自身不同的品性、气质及其在整个脚色中的地位,切合并标志着其所扮演的人物的品性、气质以及在故事中的地位。同时,脚色自身的内涵又决定并约束着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中国古典戏曲叙事理论是我国古代众多剧作家在创作中、舞台上多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教训,也是众多理论家对创作及演出等戏曲实践的理论认识,这是我国古典戏曲以及古典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令后人为之感到自豪的一宗遗产。其形象性的呈现特点,大大增强了理论的易解性与可接受性,故使其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性,为当时的戏曲叙事活动及其它戏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与指导作用。置于当下,这些理论内涵对戏剧创作及批评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杜一驰[10](2015)在《论明清传奇双线结构的形成与渊源》文中提出纵观明清传奇戏曲的发展,双线结构始终是其典型的结构范式。梳理线性叙事在艺术长河中的发展流变,是理解传奇戏曲双线结构的重要思路。同时,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探讨其形成的内在动因,亦有助于深入挖掘戏曲结构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二、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诗歌羼入研究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
    第一节 中国古典戏曲中羼入诗歌的现象
    第二节 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羼入的形式
        一、上场诗——固化形式背后的态度和理念
        二、下场诗——时代文化思潮的映射
        三、终场诗——戏曲创作观念的完善
        四、宾白诗——对叙事语言和细节的深度介入
第二章 诗歌对中国古典戏曲文本及舞台的建构
    第一节 诗歌与戏曲的人物塑造
        一、情发一人之言——个性抒情主体的塑造
        (一)即景寓心——抒情意境的营造
        (二)委曲朦胧——抒情心理的流动
        二、言近旨远与审美议论——叙事主体的语言和身份
        (一)主体叙事语言的蕴藉
        (二)主体叙事视角的转换
    第二节 诗歌与戏曲的情节结构
        一、结构组织——诗歌与戏曲的形式美
        二、情节展开——圆融和缓的叙事节奏
    第三节 诗歌与戏曲的舞台呈现
        一、虚拟性的舞台布景
        二、意象性的舞台动作
        (一)行为言注——行动的语化表现
        (二)程式化动作的意象性
        (三)动作叙事功能的抒情化——内隐情感型戏剧性
第三章 诗歌对中国古典戏曲文体特征的建构
    第一节 雅俗狂欢与有机结构——形质统一的生命实践本体追求
    第二节 符号化与含混性——叙事文体的诗性之美
    第三节 严肃的个体书写——保持生命力的史学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六十种曲》战争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综述
第一章 古代文学与战争
    1.1 元前文学中的战争描写
    1.2 南戏与元杂剧中的战争情节
第二章 《六十种曲》中的战争情节
    2.1 战争情节统计
    2.2 战争情节剧目分期
        2.2.1 孕育期
        2.2.2 发展定型期
        2.2.3 勃兴期
第三章 《六十种曲》中战争情节的叙事分析
    3.1 侧重战前
    3.2 虚实结合
    3.3 “君本位”的战争观
第四章 《六十种曲》中战争叙事的作用
    4.1 对叙事人物的作用
        4.1.1 人物形象的塑造
        4.1.2 人物关系的重组
        4.1.3 人物身份的转换
    4.2 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2.1 故事的开端
        4.2.2 冲突的形成
        4.2.3 团圆结局的前奏
    4.3 凸显作品主题的作用
第五章 《六十种曲》中战争情节频出的原因
    5.1 对前代涉战文学作品的承继
    5.2 明传奇开放性叙事开放性叙事的选择
    5.3 明代战乱背景下的征史尚实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邓志谟小说戏曲研究 ——兼论小说与戏曲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志谟的生平经历与着述情况
    第一节 邓志谟的生平及交游
        一、游历四方
        二、交友广泛
    第二节 邓志谟的着述经历
        一、长期活跃文坛
        二、着述较为丰富
第二章 《飞剑记》《铁树记》《咒枣记》研究
    第一节 “三记”的类型界定
        一、邓志谟的文人作家身份
        二、追求商业利益的创作目的
        三、缺乏严谨的编创态度
    第二节 “三记”的文体特征
        一、“话本体”体制
        二、较强的拟说书风格
        三、故事结构简单
        四、有意分卷分回
    第三节 “三记”的民间叙事特征
        一、注重故事价值
        二、借预叙引兴趣
        三、叙事模式化
第三章 “争奇”研究
    第一节 “争奇”释疑
        一、“争奇”作者考
        二、“争奇”文体界定
        三、“争奇”中杂剧的作者考
    第二节 “争奇”溯源
        一、两物相争的“争辩型”
        二、多文体融合型
第四章 邓志谟戏曲研究
    第一节 戏曲的思想内容
        一、戏剧类型多样
        二、人物形象的创新
        三、情理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 戏曲的结构体制
        一、脚色体制
        二、开场方式
        三、体例形态
    第三节 戏曲的艺术特色
        一、冷热兼济
        二、形式求奇
        三、曲唱自由
第五章 从小说与戏曲关系看邓志谟创作
    第一节 邓志谟小说戏曲的创作共性
        一、惯用花名药名
        二、熟练运用“神话”
        三、以娱为主
    第二节 邓志谟对小说戏曲创作传统的借鉴
        一、题材的承袭
        二、双线结构
        三、程式化出目
    第三节 邓志谟作品对小说戏曲的影响
        一、传奇为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提供参考范式
        二、“争奇”打破小说戏曲文体界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 明末清初小说标目与分卷形式
附录二 : 单折杂剧
附录三 :“争奇”中嵌入的六种杂剧
附录四:《六十种曲》中的第一出标目及开场方式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明清之际传奇诗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第二章 明清之际传奇诗性特征基本问题界说
    2.1 概念界定
    2.2 明清传奇发展史
    2.3 诗性与古典戏曲关系
第三章 明清之际传奇诗性特征详析
    3.1 文体规范上的诗性特征
        3.1.1 “曲”的韵语属性与诗歌特质
        3.1.2 传奇文体嬗变过程中的律、辞权衡
        3.1.3 传奇体制结构中对诗体的吸收
    3.2 艺术表现上的诗性特征
        3.2.1 诗意的人物刻画与氛围营造
        3.2.2 “诗”对情节的介入与推动
        3.2.3 诗化的语言表达与修辞运用
    3.3 审美意蕴上的诗性特征
        3.3.1 “诗以言志”的抒情性审美传统
        3.3.2 雅俗协调的文人化审美追求
第四章 明清之际传奇诗性特征的成因
    4.1 社会历史文化的综合影响
        4.1.1 明中晚期的社会变迁
        4.1.2 文人群体的视角下移
        4.1.3 明清易代的全新冲击
    4.2 文学艺术自身的积累与发展
        4.2.1 元曲时期的经验积累
        4.2.2 明清文坛的时代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5)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要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宴飨礼乐制度述略
    第一节 礼乐的起源
    第二节 宴飨的发生与先秦宴飨礼乐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两汉至隋唐宴飨礼乐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宋元明清宴飨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第二章 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
    第一节 宴飨礼仪考释
    第二节 宴飨用乐考释(一)
    第三节 宴飨用乐考释(二)
第三章 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宴飨礼乐的类型
    第二节 宴飨礼乐的特征
    第三节 宴飨礼乐的功能
第四章 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的发生逻辑
    第二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一)
    第三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二)
    第四节 汉唐戏剧的特征
第五章 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一)
    第二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二)
    第三节 宋金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第六章 元明清宴飨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二)
    第三节 私人宴会演剧的繁兴
    第四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特征
第七章 清中后期宴飨戏剧的变迁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二)
    第三节 “花雅之争”及其影响再认识
    第四节 清中后期戏剧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叙事主题
    第一节 表层叙事主题——情之历险
    第二节 深层叙事主题——时间与人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视阈中的人物塑造法
    第一节 “烘云托月”法
    第二节 专名的暗示与粘连法
    第三节 特定环境碰撞下的人物塑造法
    第四节 多视点人物聚焦法
    第五节 复杂的圆形人物塑造法
    第六节 人物塑造的空间表征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以情感的真挚性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第二节 以逻辑的合理性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第三节 以边界穿越的自由性与逻辑的合理性共同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第四节 以虚实相间的史实人物与现实生活“素材”的共同渗入实现虚构叙事的真实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梦叙述
    第一节 梦叙述的内容与成因
    第二节 梦材料的选择与组合机制
    第三节 梦境时空的流动性
    第四节 梦叙述的叙事功能
    第五节 梦叙述的叙述分层与跨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中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 叙述时序——预叙与插叙
    第二节 叙述节奏:场面、概叙及缓叙
    第三节 叙述时频——重复
    第四节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时间运用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汤显祖戏曲文本的空间叙事
    第一节 地理空间
    第二节 花园空间
    第三节 梦境空间
    第四节 记忆空间
    第五节 图像空间
    第六节 “空间之物”的叙事功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中国古典剧论中的叙事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叙事理论的研究范围及本论题的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叙事观念、目的及要求
    第一节 叙事观念
        一、文学及小说的叙事观念
        二、戏曲的叙事观念
    第二节 叙事目的及要求
        一、“广为流传”目的之下的“事奇”要求
        二、“动人情”本意之下的写情要求
        三、“助风化”目的之下的寓理要求
        四、真善美的统一
第二章 叙事内容
    第一节 事
        一、故事类型
        二、“据实贵于杜撰”的取材观念
        三、“本事”来源
        四、“用之贵虚”的处理方法
        五、用事
    第二节 人
        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二、人物与故事呈现的关系
        三、不同人物的叙事功能
第三章 叙事动作
    第一节 整体布局
        一、布局意识
        二、正反中和——戏曲布局的美学原则
        三、开头
        四、结尾
    第二节 组织情节
        一、集中性
        二、联贯性
        三、节奏性
        四、曲折性
第四章 叙事媒介
    第一节 戏曲文体特征之下的语言风格论
        一、本色及戏曲语言本色的内涵
        二、戏曲文体特性之下的语言本色论
    第二节 多种语言形式的不同的叙事功能
        一、曲词的叙事功能
        二、宾白的叙事功能
        三、宾白叙事功能之下的语言特点
        四、曲、白的关系
        五、科诨在叙事中的意义
    第三节 场上的叙事媒介——脚色
        一、脚色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脚色与人物的扮演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论明清传奇双线结构的形成与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立统一的民族思维模式
二、史传文学的线性叙事与传统
    ( 一) 对线性叙事传统的继承
    ( 二) 史传文学的双线叙事
三、说话伎艺与话本小说
    ( 一) 说话伎艺与戏曲的传承关系
    ( 二) 对话本小说双线叙事的继承与改造

四、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诗歌羼入研究 ——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中心[D]. 师洁琼. 广西大学, 2020(07)
  • [2]《六十种曲》战争书写研究[D]. 张晓咪.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邓志谟小说戏曲研究 ——兼论小说与戏曲关系[D]. 陈芳. 兰州大学, 2020(12)
  • [4]明清之际传奇诗性特征研究[D]. 李天. 延边大学, 2019(01)
  • [5]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D]. 宫文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从“大通”的研究到“大有”的境界——评郭英德先生《探寻中国趣味》[J]. 李兰芳,李小龙. 励耘学刊, 2018(01)
  • [7]戏曲双线结构的诗学源流[J]. 柯琦. 戏剧艺术, 2017(04)
  • [8]汤显祖戏曲文本叙事研究[D]. 王琦.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6)
  • [9]中国古典剧论中的叙事理论研究[D]. 刘二永.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7)
  • [10]论明清传奇双线结构的形成与渊源[J]. 杜一驰. 运城学院学报, 2015(02)

标签:;  ;  ;  ;  ;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