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抽样调查的询问技巧

畜牧业抽样调查的询问技巧

一、畜牧业抽样调查询问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20)在《基于多功能视角下边境乡村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以云南泸水片马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乡村新功能悄然兴起。但乡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病”也逐渐凸显,特别是边境乡村,统一乡村发展规划使得功能区无序发展、定位模糊;过分注重自然环境整体性研究,忽视多民族地区农户微观主体行为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采用多功能理论从多民族共生角度出发,选取片马村为研究区,结合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PRA和“3S”技术相结合,对研究区进行走访调研,收集相关数据。从乡村“功能--结构--微观主体”对多民族共生区居住空间功能演化特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根据农户发展需求和实地情况,改善和协调乡村内外部功能结构,实现多民族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的优化。通过对片马村居住空间功能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片马村居住空间演变轨迹特征,大致可分为2个时间点和6个发展阶段,包括口岸关闭前(停滞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平稳扩张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和口岸关闭后(衰退阶段、空心化阶段)。居住空间逐渐趋于交通干道、缓坡地带及平整耕地区扩张,随着口岸关闭与农户生计方式的转变,居住空间空心化问题越发严重,居住空间结构协调度逐渐降低,有待进一步重新调整与优化。(2)依据土地利用的方式与效率,片马村功能区联系强度不高,空间差异性明显。(1)农业生产空间功能区主要由中部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张,集中于山地缓坡及河谷地带,与水稻、玉米、林果经济等作物产区基本协调一致;(2)非农生产功能区呈现“一横三纵”的空间分布格局,集中分布于缓坡地带;(3)生活功能区由点状逐渐连成片状,集中分布于中部及南北两端的缓坡地带,与居住用地、生产活动范围基本一致;(4)社会文化功能区由散乱点状逐渐连成条带状,集中分布于中部缓坡地带,与生活、生产用地等活动范围基本吻合;(5)固边守土功能区整体呈现以交通要道为廊道逐渐形成“一横三纵”重点区及次要空白区,重点区集中分布于缓坡地带,次要空白区地势高差悬殊,与人类活动为主的重点区、生态空间次要区分布范围基本协调一致;(6)生态空间功能区整体呈现由面状逐渐破碎化,生态空间高值区北部、中部减少趋势加剧,减少区主要是缓坡地带,与人类活动范围基本一致。(3)多功能空间协调度与村落生产、生活配套空间基本一致,并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特征,中部和北部地区协调度高于南部地区,整体协调度有所提高,但矛盾相对突出。各区在协调发展的同时,生活用地保持以生产用地增长的趋势,逐步侵占生态空间,虽然部分地区协调性增强,但石漠化、撂荒地等土地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人地关系愈加紧张。(4)从微观主体农户需求意愿来看,农户个体特征与农户家庭特征是影响农户参与居住环境整治意愿行为的主要变量,其显着性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户环境认知特征与政策环境特征是显着影响农户参与居住环境整治意愿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农户居住空间内、外部及社会环境处于正向关系,外部居住环境、内部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机理分析的正向性作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金暄[2](2018)在《新疆北部地区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新疆北部地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及建议,确定重点防控人群,为制定有效的代谢综合征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新疆北部地区选定福海县、阜康县、和丰县3个地区,以社区或村为单位开展调查,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1920名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和实验室指标(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的检测。采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NCEP-ATP III)诊断亚裔人群修订的版本作为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结果:(1)新疆北部地区福海县、阜康县、和丰县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7.9%(332例),其中男性患病率15.9%,女性患病率为19.7%,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逐渐增加。(2)除了文化程度以外,不同组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增长、超重、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北部地区居民代谢综合征防控重点应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人群。

邱垚[3](2017)在《征地对农牧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特克斯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对农牧民来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更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农牧民的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或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的征收会对农牧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对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因此,研究征地对农牧民带来的影响,分析现行征地补偿过程中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分配不公”、“存在补偿资金截留挪用现象”、“被征地农牧民再就业问题突出”、“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再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切实保障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特克斯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分析该县农用地征用补偿和安置情况以及失地农牧民的生活现状,探讨现行征地补偿对农牧民的生活产生的影响。问卷调查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包括被调查者家庭基本情况、征地情况、征地前后生活方式情况。分析征地对农牧民生活行为、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影响。并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适应程度的因素。以农牧民能否适应征地之后的生产生活变化为被解释变量,以影响农牧民征地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并且分别从征地后收入满意度、征地前后收入比、被征地面积、收入的主要用途、劳动力人数、与亲友关系、征地补偿金发放形式、征地后收入获得渠道等方面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征地对农牧民生活方式影响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对该县征地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农牧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提出保障农牧民的合法权益的对策与建议:(1)规范政府行为,慎用征地权,严格界定公共目的征地;(2)完善征地补偿工作,提高被征地农牧民满意度;(3)健全征地住房保障机制;(4)完善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叶萍[4](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吕静静[5](2013)在《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目前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76%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集中在亚洲:在中国,乙肝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2006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全国大约有93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万例。乙肝具有感染率与发病率高、慢性迁延和不良转归比例高等特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其不良转归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肝癌等,可统称为乙肝相关疾病,给病人、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感染成本),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目前世界上仍无完全治愈乙肝的特效药物,接种乙肝疫苗则成为预防和控制乙肝、降低该类疾病经济负担的最有效手段。国内外研究表明:决策树模型用于乙肝疫苗策略优化,具有简捷、直观、多元和量化等特点,辅以卫生经济学相关指标易被理解和接受。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则是模拟疾病慢性演进的复杂过程,我们可通过建立不同干预措施的Markov模型,进而估计不同干预措施下研究对象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或费用,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经济学评价研究。建立乙肝疫苗接种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进行经济学评价在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但在国内,此类研究刚刚起步。中国自1992年制定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规范,2002年起,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5年6月1日起,实现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免费。经过多年来的推广和实施,中国人群HBsAg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至2006年的7.2%,乙肝疫苗接种成效显着。新近获批的新生儿用10μg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简称重组乙肝疫苗)开始大批量生产,且价格略高于5μg重组乙肝疫苗,其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BsAg, Anti-HBs)低无应答率远远小于5μg重组乙肝疫苗,在策略政策调整前,如何合理、定量的评价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经济学效益成为决策者关注的一大问题。国内研究大多粗略而简单,笔者曾全文浏览1991年至2011年国内发表的50多篇中文文献后发现,所用模型全部为决策树模型,而此种模型无法处理乙肝及其相关疾病进展的复杂状态,方法简单,参数设置粗略,也不是世界各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的通用方法。本研究从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的经济负担调查入手,利用其提供的感染成本参数构建适用于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对现有及可能的优选接种方案进行评价,进而优选、评价重要的接种方案,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总的目的:通过较合理测算山东省HBV所有感染状态经济负担,利用其提供的感染成本参数,构建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定量评价不同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具体研究目的为:对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住院病人及社区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者两个角度进行调查,从直接、间接、无形经济负担三方面测算其经济负担,为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提供有效的感染成本参数;依据决策学分析基本原理和乙肝感染的慢性转归特征,结合现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实际情况,构建山东省新生儿队列乙肝疫苗接种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定量评价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不同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对参数变化的影响进行灵敏度分析和阈值分析,从成本效益角度,回答山东省新生儿目前实施的5μg重组乙肝疫苗是否需要调整,如果是,调整至哪种策略较合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山东省2010年的新生儿出生队列。研究方法1.经济学评价模型及方法将新生儿队列在母亲筛检后接种、不筛检直接接种和不接种策略下,直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或是乙肝病毒感染,或是乙肝疫苗保护,或是自然死亡)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测算,建立不同免疫策略的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计算不同免疫策略的人均全部预期成本(包括感染成本、接种成本、筛检成本等)和人均全部预期效益,根据以上两个指标计算出不同接种方案的净效益(Net Benefit, NB)和效益成本比(Benefit-Cost Ratio, BCR)两指标。为评价各参数对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影响程度的大小,运用单项替代法对研究中主要参数加以变动进行灵敏度分析。通过阈值分析,找出优选策略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时某一影响较大因素的阈值。2.资料来源及方法模型中的乙肝感染成本参数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慢性HBV携带者感染成本,采用和时间阶段连续病例整群抽样方法,获得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乙肝相关疾病的感染成本,其他参数为山东省数据或文献分析数据。乙肝相关疾病感染成本为病人的年例均直接、间接和无形费用。直接费用包括直接医疗和直接非医疗费用,直接医疗费用包括门诊费、住院费、治疗费、自购药费等;直接非医疗费用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和增加的营养费等:间接费用采用人力资本法测算;无形费用测量采用表达偏好-条件估价法中支付意愿法和竞价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避免感染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而可能愿意支付金钱的数量。其他成本参数、疫苗相关参数、乙肝感染相关参数等主要取自山东省近期数据,个别参数为国家层面数据,或为文献分析数据。研究结果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策略2,即母亲筛检HBsAg和HBeAg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sAg和HBeAg阳性者所生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合用高价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阴性者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BCR为41.62,是3种策略中最高的;仅次于策略2,策略1,即直接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的BCR为2150;而策略3,即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的BCR最低,为15.06,表明接种3针5μg疫苗经济学上较10μg疫苗更不划算。若按山东省一年出生100万新生儿计算,使用3种策略均较不接种方案均可获得80亿元以上的净效益。若将现行的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调整为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从社会角度讲,该出生队列将节约348亿元的资源消耗,从卫生保健支付者角度,可节约2.44亿元;若调整为母亲筛检后接种,从社会角度讲,该出生队列将节约759亿元的资源消耗,从卫生保健支付者角度,可节约530亿元。灵敏度分析表明,乙肝病毒感染成本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之和时,影响策略2BCR和NB的最大因素分别是乙肝疫苗接种率和贴现率,其次为HBV感染率、疫苗接种率等;影响策略1BCR和NB的最大因素分别是乙肝疫苗直接接种保护率(Vaccine Efficacy, VE,又称疫苗效力)和贴现率,其次为疫苗接种率、HBV感染率等。接种率小于50%时,策略1和策略2,其BCR和NB分别小于1和0。阈值分析结果,当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降至9590%以下时,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的效益成本比要略高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当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达到99.15%时,效益成本比高于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母亲未感染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降至97.70%时,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BCR低于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结论及政策建议结论:1)基于经济负担测算结果,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经济支出占据当年家庭收入与人均GDP的比例较大,经济负担颇为沉重。2)为切实降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经济负担,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目前宜采用“母亲筛检HBsAg和HBeAg, HBsAg和HBeAg阳性者所生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HBIG,单阳和阴性者新生儿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适时采用“直接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3)灵敏度分析显示,疫苗接种率是影响策略BCR和NB的最大因素,疫苗保护率是影响BCR的较大因素。4)根据现阶段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保护率的阈值分别为95.90%和99.15%,低于95.90%时,“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的效益成本比略低于“直接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高于9915%时,“直接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效益成本比高于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母亲未感染儿童疫苗保护率阂值为97.70%,低于此值“直接接种3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效益成本比高于母亲筛检后接种策略。5)本研究注重了模型参数的权威性,尝试将上限值和下限值引入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将Meta分析结果用于模型,均提高了决策分析的可靠性和证据性。政策建议:1)针对乙肝相关疾病感染成本较高,从二级预防的角度,对携带者进行社区随访管理,防止其慢性进展和疾病转归;对慢性、重型病例及时、规范诊治,可延缓其恶性进展,进而降低经济负担。2)为根本降低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从一级预防的角度,可优先采用母亲筛检HBeAg和HBsAg后接种策略,适时采用直接接种高剂量重组乙肝疫苗策略;灵敏度分析提示我们,执行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过程中,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以乡镇为单位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保持并尽力提高接种率。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本研究设计较新颖,与成本参数取自文献的经济学评价研究相比,本研究成本参数及主要参数取自本省。从本省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经济负担调查入手,测算该类疾病经济负担,基于所测算的经济负担数据确定山东省乙肝病毒相关感染成本参数,对山东省现行的新生儿5μg重组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即将实施的新生儿10gg重组乙肝疫苗策略及其他可能优选策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2)本研究尝试从直接、间接和无形费用三方面测算该类疾病的感染成本,不同于以往大部分基于直接费用的经济学研究,以山东省乙肝相关疾病病人和社区HBsAg阳性者为调查对象,合理测算了乙肝病毒感染所有状态的感染成本。3)本研究联合运用决策树和马尔可夫模型,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为决策者提供调整现有策略的循证政策依据。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现场调查方面:本研究在无形经济负担的调查中虽采用标准化的询问技巧,也遇到无法量化的调查对象,在计算时以量化结果的均数替代;因青岛市市北区和德州市乐陵市随访时拆迁、外出打工和拒绝调查者太多,造成社区HBsAg阳性者失访率太高,可能会影响其感染成本的测算结果;可能由于调查时间阶段较短造成个别感染成本均数不可靠,对结果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本研究建立的决策树-Markov模型是一个静态、确定、整体、封闭的模型。与动态模型相比,未考虑免疫屏障的作用,低估了免疫效益;灵敏性分析方面,参数取值未采用概率分布,与基于参数概率分布的分析相比,存在欠缺;与基于个体建立的模型相比,整体模型不能追踪个体的转归,仅采用年转归概率,因而无法反映个体转归的差异;与开放性模型相比,封闭模型忽略所模拟出生队列人群的进入和迁出,与实际情况稍有偏差。考虑免疫屏障作用并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模型的建立和评价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梁森[6](2011)在《中国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策略决策分析和成本效益评价》文中提出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是严重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人群乙肝疫苗接种作为本病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其效果已受到公认。新生儿是乙肝免疫预防的重点人群,我国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和免费接种10余年来,人群乙肝感染模式已经发生改变。适合现阶段新生儿实际的乙肝疫苗接种最优方案是什么,影响优化方案的因素有哪些,本文运用决策学和卫生经济学方法,对此进行了探讨。目的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多级决策树和马尔科夫模型,运用决策分析和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获得净效益和效益成本比等指标,优化我国现阶段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最佳免疫方案。针对本研究最关键的参数-感染HBV后的费用,本研究着重介绍了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经济负担调查,并探讨了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TreeAge Pro Software 2009决策分析软件构建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多级决策树模型,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HBV感染后的转归,用Meta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运用TreeAge软件完成相关分析,计算不同接种方案的成本、效益、净效益和效益成本比(BCR);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最优接种方案中的参数进行分析。对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的直接、间接和无形费用进行了调查;直接费用包括直接医疗和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包括病人和陪护人误工费,采用劳动力人口人均工资和非劳动力人口最低市场劳动力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将人力资本法与DALY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和探讨;无形费用按照支付意愿法中的开放式估价和竞价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而获得。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各种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1.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最优免疫策略:经对构建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多级决策树模型分析,当前我国新生儿的最优免疫策略是孕妇不筛检,新生儿直接接种三针10μg乙肝疫苗;各种接种策略的BCR均>1,可以根据不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接种策略;经一维灵敏度分析,对模型较为敏感的因素包括:疫苗保护率、HBV感染费、疫苗接种费、接种率、孕妇HBsAg阳性率和筛检费。针对优选方案,对方案敏感性影响显着的参数依次为疫苗保护率、疫苗接种率、HBV感染费、贴现率、HBV感染率、疫苗接种费。2.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的经济负担分析:在完成调查的654例研究对象中,男性519例(79.4%),女性135例(20.6%),平均年龄37.6±12.8岁,男女性分别为38.0±12.2岁和36.2±14.8岁。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的年均总费用为88485.00元,其中,直接费用30914.79元(34.9%),间接费用22152.78元(25.0%)和无形费用35417.43元(40.0%)。直接和间接费用的比例为1.4:1,其中,代偿期肝硬化最高4.5:1,原发性肝癌最低0.3:1;直接医疗费用高于直接非医疗费用(16.1:1)。人力资本法与DALYs相结合估算的间接费用最高,为164942.70元,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劳动力人口人均工资和非劳动力人口最低劳动力市场价格,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获得的间接费用分别为54631.22元、22152.78元和17221.87元。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医疗保障和职业是直接、间接和总费用的共同影响因素,无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医疗保障和文化程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是各种费用共有的影响因素。结论1.现阶段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最优免疫策略为孕妇不筛检HBsAg,新生儿直接接种3针10gg乙肝疫苗。2.构建的决策树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定量优化具有良好适用性和可靠性。3.引入模型的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和通过Meta分析获得的参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他参数也注重了证据性,提高了模型运行结果的可信性。4.对优化方案敏感性影响显着的参数主要包括:疫苗保护率、疫苗接种率、HBV感染费、贴现率、疫苗接种费和HBV感染率等。5.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沉重,随病情进展,经济负担趋于升高。6.间接费用按劳动力人口人均工资和非劳动力人口最低劳动力市场价格计算,以及按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获得的结果适中,适合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张民侠[7](2010)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可持续经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标准和目标的制定、技术的提高、政策的保障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对如何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较少。本文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以现代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产权理论、自然资源法理论为基础,采用历史文献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系统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依法治林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发展的前提,是维护生态安全、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之一,必须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各种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林区的社会治安秩序。(2)临安是我国最早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点区域之一,在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及执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对构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通过研究,指出我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方面存在立法目标、原则与现代林业发展的形势结合度不高;立法的层次较低;立法思想过多地注重了森林作为自然体的价值,没有考虑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对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影响力较低,公众参与力低;在物证鉴定方面机构不健全,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法律条文中规定较少等问题。(4)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方面存在执法者数量不足;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偏低;执法机构不健全,各机构之间协调性不够,职能划分不清;存在政府干预、执法腐败现象;存在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执法经费及设备保障不足;执法监督机构不健全,执法监督队伍业务水平不高,执法监督依据不完善等问题。(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牢固树立依法治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实行政企分开、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法律的宣传和全民参与力度;进行有效、严格地执法,加大执法监督;加强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和生态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社会咨询、公众服务提供准确信息。(6)提出从林木种苗、植物检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采伐、林地管理、森林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权属管理、森林认证等方面构建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强调更新立法理念,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想,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形势、新需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7)提出了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刑事执法、执法监督的具体对策,强调要改变执法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者的水平,掌握执法技巧;健全执法机构,实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突出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性,防止法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监督效率;加强执法质量考核,完善考评标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提高执法者的积极性。(8)研究了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的司法鉴定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应根据具体案情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提高鉴定的精度,统一鉴定标准并写入法律条文中。建议成立各级森林案件司法鉴定机构,提高鉴定结果的权威性。(9)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分析法分别对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用建立的模型对实证区和全国的林业法律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

陈保西[8](2000)在《畜牧业抽样调查询问技巧》文中研究指明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把数据搞准,国家统计局已将畜牧业抽样调查列入报表制度,这是畜牧业统计调查方法的重大改革。畜牧业抽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户,而农户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的思想顾虑和对指标含义不清、公历时间不明又成为源头调查数据能否真实的巨大障碍。因此在实际调查时必须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调查误差。现根据我们近几年畜牧业抽样调查的实践,总结如下:

二、畜牧业抽样调查询问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牧业抽样调查询问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功能视角下边境乡村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以云南泸水片马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乡村多功能研究
        1.3.2 乡村居住空间研究
        1.3.3 多民族乡村研究
        1.3.4 总结性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域
        2.1.1 区位及地理环境
        2.1.2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2.1.3 居住空间分布情况
    2.2 数据准备
        2.2.1 数据获取
        2.2.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2.3 数据处理
第3章 乡村居住空间及多功能时空演化
    3.1 乡村居住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1 口岸关闭前
        3.1.2 口岸关闭后
    3.2 乡村居住空间多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2.1 多功能指标体系构建
        3.2.2 多功能模型测度及协调类型划分
        3.2.3 乡村居住空间多功能格局演化
        3.2.4 乡村居住空间多功能协调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乡村居住空间微观主体需求意愿研究
    4.1 基于Tobit模型农户对居住环境的认知与响应
        4.1.1 变量选取
        4.1.2 测度模型构建及变量描述
        4.1.3 结果分析
    4.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农户居住空间满意度研究
        4.2.1 变量选取
        4.2.2 测度模型构建及变量描述
        4.2.3 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片马村居住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居住空间内部结构问题
        5.1.2 居住空间外部结构问题
        5.1.3 居住空间社会环境问题
    5.2 乡村居住空间优化发展原则与目标
        5.2.1 优化原则
        5.2.2 优化思路
        5.2.3 优化目标
    5.3 乡村居住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3.1 多功能视角下的乡村居住空间优化策略
        5.3.2 微观主体需求意愿下乡村居住空间优化策略
    5.4 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新疆北部地区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征地对农牧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特克斯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征地的发展历程
    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
    2.2 征地补偿政策的发展进程
    2.3 新疆征地补偿存在的问题
3 特克斯县征地补偿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研究区概况
    3.2 特克斯县征地补偿现状
4 征地引起的特克斯县农牧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4.1 工作准备
    4.2 问卷形成
    4.3 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
5 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被征地农牧民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5.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5.3 模型结果评价
6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
    6.1 规范政府行为,慎用征地权,严格界定公共目的征地
    6.2 完善征地补偿工作,提高被征地农牧民满意度
    6.3 健全征地住房保障机制
    6.4 完善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4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经济负担(感染成本)研究现状
    2 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及研究现状
    3 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及马尔可夫模型
    4 国内外研究的空白点及本研究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1 理论模型
    2 研究框架
    3 资料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肝病毒感染成本结果与分析
    1 社区人群HBsAg阳性者感染成本
    2 乙肝相关疾病病人感染成本
    3 不同乙肝病毒感染状态成本可靠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模型构建和参数确定结果
    1 HBV感染转归Markov模型
    2 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决策树-Markov模型
    3 参数确定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结果
    1 成本效益评价结果
    2 成本效益的灵敏度分析
    3 成本效益的阈值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1 方法学讨论
    2 研究结果讨论
    3 结论
    4 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不足
附录1 HBV感染者经济负担调查表
附录2-1 乙型病毒性肝炎经济负担调查表
附录2-2 型病毒性肝炎经济负担调查进度调查员控制表
附录3 山东省社区人群HBsAg阳性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附录4 山东各调查点乙肝相关疾病病人人口统计学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表

(6)中国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策略决策分析和成本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我国新生儿可能的乙肝疫苗接种方案
        2.1.2 乙肝相关疾病病人
    2.2 研究内容
        2.2.1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决策树模型
        2.2.2 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的经济负担
    2.3 研究方法
        2.3.1 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2.3.2 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调查方法
        2.3.3 技术路线
    2.4 分析方法
        2.4.1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方案的优化指标
        2.4.2 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经济负担计算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我国新生儿不同接种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
    3.2 模型中的参数
    3.3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决策分析结果
        3.3.1 不同接种方案的优化结果
        3.3.2 灵敏性分析
    3.4 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经济负担主要研究结果
        3.4.1 一般情况
        3.4.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4.3 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总费用及其构成
        3.4.4 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直接费用
        3.4.5 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间接费用
        3.4.6 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无形费用
        3.4.7 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病人经济负担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最优免疫策略
    4.2 决策树和马尔科夫模型在定量优化乙肝疫苗接种策略中的优点
    4.3 方案保护率和接种率等参数不容忽视
    4.4 深圳市乙肝相关疾病病人背负着沉重的疾病负担
    4.5 总经济负担中直接、间接和无形费用的特点
    4.6 年龄是经济负担的共同影响因素
    4.7 经济负担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经济负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参数确定依据
附录B 乙型病毒性肝炎经济负担调查表
附录C 乙型病毒性肝炎经济负担调查表填写说明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研究
        1.2.2 基础理论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证区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2.1 临安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临安市的自然概况
        2.1.2 临安市的社会经济概况
    2.2 临安市森林资源概况[30]
        2.2.1 临安植物区系及类型
        2.2.2 临安市自然保护小区概况
        2.2.3 临安市的林地资源与森林蓄积
        2.2.4 临安市森林分布概况
        2.2.5 临安市森林公园概况
    2.3 临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
        2.3.1 营林生产情况
        2.3.2 林业科技推广
        2.3.3 森林认证
        2.3.4 政策保障措施及成果
    2.4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
        2.4.1 林木种子及新品种管理方面
        2.4.2 植物检疫及病虫害防治方面
        2.4.3 森林防火方面
        2.4.4 林地管理方面
        2.4.5 森林采伐管理方面
        2.4.6 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
        2.4.7 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2.5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
        2.5.1 执法队伍方面
        2.5.2 森林公安执法现状
        2.5.3 典型案例
        2.5.4 其他执法机关执法现状
第三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1 林木种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3.1.2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2.1 森林分类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3.2.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3.1 森林采伐更新相关法律法规
        3.3.2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4.1 生态公益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4.2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5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5.1 野生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5.2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6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6.1 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6.2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7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7.1 林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7.2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8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8.1 森林权属相关法律法规
        3.8.2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9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9.1 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3.9.2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10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0.1 森林病虫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3.10.2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11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1.1 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
        3.11.2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12 森林认证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2.1 我国森林认证现状
        3.12.2 森林认证立法的必要性
    3.13 其他方面
第四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林业执法概说
        4.1.1 林业行政执法
        4.1.2 林业刑事执法
    4.2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1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
        4.2.2 林业执法队伍存在的问题
    4.3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3.1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
        4.3.2 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4.4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1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
        4.4.2 林业刑事执法存在的问题
    4.5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1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
        4.5.2 林业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的借鉴与启示
    5.1 美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1.1 美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5.1.2 美国森林经营思想和法规的演变
        5.1.3 美国林业主要法律法规及特点
    5.2 德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2.1 德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5.2.2 德国的林业法律法规
        5.2.3 德国的林业执法
    5.3 日本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3.1 日本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5.3.2 日本的林业法律法规
    5.4 俄罗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4.1 俄罗斯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5.4.2 俄罗斯的林业法律法规
第六章 建立完备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
    6.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
        6.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可行性
    6.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立法理念
        6.2.1 立法理念的内涵
        6.2.2 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新理念
    6.3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指导原则
        6.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6.3.2 生态优先原则
        6.3.3 协调发展的原则
        6.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6.3.5 协同合作的原则
        6.3.6 公众参与的原则
        6.3.7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3.8 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的原则
    6.4 森林可持续经营各法律关系的协调
        6.4.1 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协调
        6.4.2 林业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协调
        6.4.3 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6.4.4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社会形势发展的协调
        6.4.5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现行法律制度的协调
        6.4.6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协调
        6.4.7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国际法律的协调
    6.5 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6.5.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的完善
        6.5.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的完善
        6.5.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的完善
        6.5.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的完善
        6.5.5 天然林保护的立法
        6.5.6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6.5.7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6.5.8 林地保护法律的完善
        6.5.9 森林权属的立法
        6.5.10 植物检疫法律的完善
        6.5.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的完善
        6.5.12 森林防火法律的完善
        6.5.13 森林资源监测的立法
        6.5.14 森林认证的立法
第七章 林业司法鉴定技术研究
    7.1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1.1 林业司法鉴定的意义
        7.1.2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7.1.3 解决问题的对策
    7.2 涉案林地面积鉴定技术研究
        7.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2.2 研究的地点与仪器
        7.2.3 林地面积测量的方法
        7.2.4 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7.2.5 结论与讨论
    7.3 涉案林木材积鉴定技术研究
        7.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3.2 涉案林木材积测算方法与讨论
        7.3.3 结论与讨论
    7.4 涉案野生动植物鉴定问题的思考
        7.4.1 成立野生动植物鉴定机构
        7.4.2 野生动植物鉴定中心鉴定的类别
        7.4.3 野生动植物鉴定流程图
第八章 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保障体系
    8.1 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8.2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
        8.2.1 增强执法者的服务意识
        8.2.2 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8.2.3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8.2.4 建立奖惩等激励机制
        8.2.5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执法者的责任心
        8.2.6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8.2.7 开展岗位大比武活动
        8.2.8 强化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
        8.2.9 加大对森林公安的宣传力度
    8.3 建立规范的林业执法体系
        8.3.1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林业执法工作
        8.3.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8.3.3 立法工作要跟上形势的发展
        8.3.4 解决好执法机构的经费问题
        8.3.5 完善林业执法体制
        8.3.6 严格执法程序、时限
        8.3.7 掌握执法的技巧
        8.3.8 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力度
        8.3.9 依靠科技支撑,减少对森林的采伐
    8.4 建立高效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
        8.4.1 建立健全林业执法监督机构
        8.4.2 健全和完善林业执法内部监督机制
        8.4.3 加强林业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
        8.4.4 建立健全法制审核机构
        8.4.5 突出督察“护法”职能
        8.4.6 加大打击司法腐败的力度
        8.4.7 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8.5 建立科学严格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
        8.5.1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8.5.2 目前林业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8.5.3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工作的完善
        8.5.4 林业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8.5.5 林业刑事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第九章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9.1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意义
    9.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2.1 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
        9.2.2 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
        9.2.3 影响执法实施的因素
        9.2.4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9.2.5 林业法律实施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3 层次分析评价法
        9.3.1 层次分析法评价的原理
        9.3.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层次框图
        9.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9.3.4 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9.3.5 实例分析
    9.4 基于AHP 与灰色综合评价法
        9.4.1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9.4.2 实例分析
第十章 结论与创新
    10.1 结论
    10.2 创新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畜牧业抽样调查询问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功能视角下边境乡村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以云南泸水片马村为例[D]. 王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新疆北部地区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金暄.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3]征地对农牧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特克斯县为例[D]. 邱垚.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4]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 [5]山东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经济学评价研究[D]. 吕静静. 山东大学, 2013(10)
  • [6]中国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策略决策分析和成本效益评价[D]. 梁森. 郑州大学, 2011(04)
  • [7]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D]. 张民侠.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8]畜牧业抽样调查询问技巧[J]. 陈保西. 河南省情与统计, 2000(01)

标签:;  ;  ;  ;  

畜牧业抽样调查的询问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