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桤木管理技术、收获模式及效益分析研究报告

四川桤木管理技术、收获模式及效益分析研究报告

一、四川桤木经营技术、收获模型及效益分析研究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唐连德[1](2019)在《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黑荆(Acacia mearnsii)生长迅速,材质坚硬且含有栲胶原料,是木材和栲胶两用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通过研究3种不同林分密度和3种不同施肥程度交互作用下,黑荆林分结构、胸径、树高、冠幅以及单株和单位面积黑荆的蓄积量、生物量、单宁产量、原花色素产量等指标,并对不同处理方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为筛选出最适应黑荆生长和获得经济效益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林分结构的变化表明:林分密度的减小和施肥量的增加能够使黑荆大规格材率增加。因此,低密度和高施肥处理时,有利于提高黑荆大规格材率,在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冠幅在密度2 m×3 m、施肥1 kg/株(D2W3)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单株材积由平均树高和胸径共同决定,本研究中平均树高和胸径变化基本一致,在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林分蓄积量的变化可知在密度2 m×2 m时,增加施肥量更适合林分蓄积量的积累。(2)黑荆各项营养器官的单株生物量、单株单宁产量、单株单宁原花色素产量随着施肥的增加和密度的减小而增加,单株生物量与密度的相关性较大,在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黑荆各项营养器官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单宁产量、单位面积单宁原花色素产量随着施肥的增加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密度2 m×2 m、施肥1 kg/株(D1W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表明在D1W3处理时,单位面积黑荆的各项指标达到最大化;在D3W3处理时,单株黑荆的各项指标达到最大化。(3)综合比较黑荆在不同密度不同处理下的各种生长指标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在考虑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密度2 m×4 m、施肥1 kg/株(D3W3)种植模式是最适宜黑荆生长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模式。同时,通过调节密度和施肥,可使黑荆生长及蓄积量、单宁产量、原花色素产量达到相同水平,说明可以根据当地林分密度和土壤肥力,对林分进行不同方式的间伐和抚育可达到相同的经济效益,对具体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瑞滕[2](2019)在《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杉木人工林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特性的不同变化,以期对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对6、8、10、12和20年生5种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43块标准地,通过对样地内杉木人工林立地因子和生长特性的调查,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不同林龄和立地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的影响,构建回归方程和密度效应模型,筛选主要立地因子,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进行分析。(1)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生产弹性分析结果表明,Ep(H)=1.581,处于效应递增阶段,因此应选择高地位指数也就是立地质量好的地区造林以提高单株材积;当林分平均优势高增加1%时,其单株材积增加1.581%。而Ep(N)=-0.761,其效应处于负效应阶段,因此应减少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当林分密度降低1%时,林分单株材积增加0.761%,说明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现有密度偏大,应适当减少其密度;当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多种不同因素增加Z%时,产量增加小于Z%。(2)计算造林密度与优势木高度的边际产量,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当其他条件确定不变时,每公顷面积上优势木高度每增加1米,单株材积相应增加0.024m3;每增加1株树木,杉木人工林林分单株材积减少0.000052m3。(3)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因子与不同林龄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数函数下不同林龄胸径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倒数函数对不同林龄树高和蓄积量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多项式函数对不同林龄单株材积的估测模型效果最好。对相同林龄的树高胸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幂函数对6年生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关系的拟合效果最好,对8、12和20年生杉木人工林树高胸径回归方程拟合度最好的是S函数,10年生杉木人工林中,三次函数对其树高胸径拟合度最高。(4)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为:0.60,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其中,立地因子综合指数为:0.67,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土壤性质因子综合指数为:0.51,属于一般可持续水平;生长特性因子综合指数为:0.58,属于一般可持续水平。(5)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因子: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其生长特性的稳定性逐步提高。6、8、10、12、20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分别为:6.40cm、11.87cm、13.08cm、13.65cm、22.26cm;单株材积分别为:0.0113m3、0.0728 m3、0.0949 m3、0.1064m3、0.3605 m3;平均蓄积量分别为 28.88m3/hm2、183.82 m3/hm2、240.18m3/hm2、254.81m3/hm2、321.78 m3/hm2。

韦昌幸[3](2014)在《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木荷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常绿乔木树种,耐贫瘠,生态位较宽,因而常作为先锋树种种植,另外,由于其出色的防火性能常作为防火林带,是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工林树种。目前,对于木荷人工林的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以广西省南宁地区48年生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收获方法对其生物量、生产力及分配格局、生长规律、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效益评价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8a木荷人工林生物量大小平均为281.78t·hm-2,其中乔木层为268.70t·hm-2,占总生物量的95.36%。木荷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为:树干>根兜>树皮>枝条>粗根>树叶>中根>细根。木荷生物量按径级的分配关系为:20-24cm>16-20cm>24-28cm>12-16cm>28-32cm>32cm及以上>12cm及以下,并且平均胸径19.85cm以上的林木总生物量大小为185.57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06%。林分总生产力为7.89t·hm-2·a-1,其中乔木层生产力为7.77t·hm-2·a-1。(2)48a木荷人工林平均树高为22.79m,平均胸径为19.85cm,平均材积为0.3398m3。材积连年生长量曲线呈波动增长,树高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14a-16a阶段的0.58m,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lOa-12a阶段的0.54cm。48a木荷人工林胸高形数呈现先急速后缓慢的下降趋势:2a-6a胸高形数为1.05-3.32,8a-10a为0.55-0.69,12a-34a为0.50-0.52,36a-48a为0.48-0.49,表现出通直完满的干形以及早期速生、持续生长较长的特性,符合作为大径材树种的培育要求。对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模型拟合得出测树因子与林龄具有较大相关性,树高最优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胸径与材积最优模型为威布尔模型,而材积数学模型可较准确用于估测木荷林后期的材积。(3)48a木荷人工林的销售收入平均为184566元·hm-2,营林成本为58997.7元·hm-2,净利润为125568.3元·hm-2。对48年生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指标影响最大的是木材价格,其次是投资成本,最小的是单位出材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原木、薪材的市场临界价格分别为270.91元·m-3、125元·m-3,目前,木荷市场价格分别为临界价格的3.0倍、2.4倍,且未来价格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木荷造林项目盈利空间较大,盈利周期较长,具有很强的长期投资潜力。

王飞[4](2013)在《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兴安落叶松林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其碳汇功能在寒温带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法测算乔木层生物量、收获法估算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收集法测定年凋落物量,结合各组分的含碳率,计算了森林碳密度(植被层、碎屑层和土壤层)和碳年固定量及其分配格局,精确估算了碳库能力。同时利用LI-6400/9,采用挖壕沟法分类土壤呼吸,测定了土壤CO2释放速率,估算出土壤呼吸年释放量,进而量化了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碳源/汇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杜香-兴安落叶松从幼龄—成熟林,乔木层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分别在98.63-249.46和2.10-6.01t·hm-2之间,植被层总生物量为104.64-254.56t·hm-2。乔木层生物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林下植被层呈“U”型分布,中龄林最小,幼龄林最大,植被层总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2.有机碎屑生物量从幼龄—成熟林为15.17-48.46t·hm-2。其中,凋落物现存量为13.79-38.86t·hm-2,占碎屑生物量的67.46-90.86%;木质物残体生物量为1.39-13.43t·hm-2。随着龄组的增大,有机碎屑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呈增加趋势,木质物残体生物量从幼龄林开始,增加到中龄林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缓。3.不同龄组兴安落叶松林年凋落量在0.811.37t·hm-2之间。大小顺序为:成熟林>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呈“U”型分布。落叶是年凋落量的主体,占53.11-74.12%。4.兴安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为8.81-10.81t·hm-2·a-1,净初级生产力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降低。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年凋落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净增量)所占比例最高,为72.97-90.88%,其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3.93-12.66%和4.82-17.49%),最低是藓被层(0-1.25%)。5.兴安落叶松单木各器官碳含量为:叶>枝>干>皮>根。除了成熟林外,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乔、灌、草三层碳含量均有:地上器官>地下器官。凋落物层碳含量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随年龄的变化,乔木层树叶、树皮和粗根碳含量呈单峰曲线,灌木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土壤层的碳含量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递减。6.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空气温度和5cm土壤温度相关显着(R2>0.6303)。实测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均与瞬时(30min)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有显着线性相关(R2>0.7068)。7.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分别为211.16、389.08、330.77和435.2t·hm-2,土壤层>乔木层>碎屑层>灌木层>草本层>藓被层,分别占60.91-74.82%、21.60-33.36%、2.34-5.91%、0.19-0.89%、0.05-0.35%和0-0.01%。乔木层、植被层、碎屑层碳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呈增加的趋势,总碳密度和土壤层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8.兴安落叶松林年碳固定量从幼龄到成熟龄为4.02-4.85t·hm-2·a-1,其中,植被年净增量为3.43-4.82t·hm-2·a-1;凋落物归还量为0.38-0.59t·hm-2·a-1。土壤年释放量为2.12-3.24t·hm-2·a-1。随着龄组的增大,森林年碳固定量和植被年碳净增量呈降低趋势,凋落物碳归还量呈“U”形分布。9.森林碳平衡估算结果为:从幼龄林到成熟林,兴安落叶松林都是大气CO2的“汇”,碳汇分别为2.56、2.23、0.92和0.9t·hm-2·a-1。可见,不同年龄的森林碳汇能力有明显差异。

陈明皋[5](2012)在《台湾桤木无性系苗木快繁与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原产于中国台湾,在原产地高达30m以上,胸径30cm以上,以生长快、干形通直、纹理直、易于加工等特点被广泛栽培。它是生产木地板、家俱等的优质木材,也可作刨花板、造纸原料。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台湾桤木的木材一直都供不应求,导致台湾桤木无性系苗木供不应求,为了满足生产对台湾桤木无性系苗木的需要,研究台湾桤木无性系快繁技术及开展台湾桤木多性状优良无性系综合选育就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选用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初选出的台湾桤木无性系,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台湾恺木无性系苗木快繁与选择、光合生理、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木材材性以及相互关系,并开展了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等。主要结论如下:1、台湾桤木无性系遗传特性、栽植密度、植株定干高度、修枝、施肥等影响台湾桤木采穗圃无性系植株的萌芽数。选择出了2个高产穗条无性系:湘桤F03、湘桤F04。建立台湾桤木无性系采穗圃,栽植密度以株行距1m×2m为宜,无性系植株定干高度以90cm为宜:。2、台湾桤木植株不同年龄其枝条扦插生根率有显着差异,4年生以上植株扦插生根率显着降低。不同无性系扦插生根率有显着差异,选择出了扦插生根率达80%以上的15个无性系即湘恺F01、湘桤F02、湘桤F03、湘恺F04、洲桤F05、湘桤F06、湘桤F07、湘桤F08、湘桤F09、、湘桤F10、湘桤F11、湘桤F12、湘桤F13、湘桤F14和湘桤F15。在简易条件下,扦插时间以9月上旬扦插生根率最高。扦插基质以纯沙土扦插成活率最高。穗条带顶芽或带1~2片叶可显着提高穗条生根率。不同浓度GGR生根剂处理后的穗条生根率有显着差异,以300mg/L浓度处理穗条切口其扦插生根率最佳。3、台湾桤木插条不定根形成有皮部生根和愈伤组织生根两种生根类型,大多数无性系呈现皮部生根类型,少数无性系同时包含两种生根类型;台湾桤木无性系生根能力与生根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4、建立了台湾桤木苗木培育单位而积苗木株数与苗高生长、地径生长关系的数学模型:单位面积苗木数量与苗木平均高度的数学模型为y=2.0147x-30.9568(50≤x≤70);单位面积苗木数量与苗木平均地径的数学模型为y156.3578-169.1596x(0.4≤x≤0.6)。5、光合生理研究表明:台湾桤木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177.8μmol·m-2·s-1、20.0μmol·m-2·s-1、0.0345,说明台湾桤木利用弱光的能力比较强。6、氮、磷、钾肥对台湾桤木的光合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在25个处理中,处理N12P12K9光合能力最强。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叶温呈显着正相关,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叶片水压亏缺受相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空气相对湿度受气温、光强影响显着,与蒸腾速率呈显着负相关。7、选育出了4个生长性状优良的台湾桤木无性系:F02、F07、F12和F21。8、参试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为0.4747g.cm-3~0.3032g.cm-3,选育出了3个木材基本密度较大的台湾桤木无性系:F02、F12和F15。9、参试无性系木材纤维素含量为45%~55%,选育出了4个木材纤维素含量较大的台湾桤木无性系:F02、F11、F12和F15。10、台湾桤木木材纤维长度属于中级长度,纤维长宽比均大于35,其纤维长宽比的变动幅度主要集中在37~50之间,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在数值组间变化差异小,在无性系间差异不显着。11、9a生台湾桤木基本密度变异属于从髓心向外以曲线形式缓慢增加的模式,且年轮段间差异水平不显着。参试的台湾桤木5个无性系纤维素含量在年轮段间的差异较大。纤维长度的径向变异总体仍为上升趋势,纤维宽度在年轮段间的差异较大,长宽比随着生长轮数的增加也随之增加,1-3年轮段到4-6年轮段的增幅为5.49%,4-6年轮段到7-9年轮段的增幅为3.21%。12、采用生长作为选择的主程序,而将材性改良作为次程序的育种路线,对台湾桤木无性系多性状进行选择,在国内首次选出了3个生长和材性兼优的台湾桤木无性系,即:F02、F07、F12。13、参试台湾桤木10个无性系种子千粒重差别较大,种子千粒重最大的是无性系F05,其种子千粒重达到了1.09g,种子千粒重最小的是无性系F09,只有0.42g,单果出籽率的变异系数(CV)的变异幅度为25.00%~37.42%。球果长、宽和鲜重在无性系间都存在显着差异,综合分析无性系F05是参试10个无性系中种实性状最优且最稳定。

周亮[6](2012)在《河南省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林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正在由过去单一的经济需求变为多样化需求。因此,研究各地区的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其经济发展服务,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基础课题。本文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理论,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通过分析评价栾川县林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栾川县独特的林业资源优势,建立了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栾川县生态林业发展布局进行研究,实现栾川县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栾川县目前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指出栾川县林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2)结合国内外对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成果,根据栾川县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3个方面出发,其中生态可持续性7个指标,经济可持续性5个指标,社会可持续性7个指标,共19个指标,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构建了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通过该套评价指标体系得出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值为0.8817,最后综合分析得出栾川县目前林业发展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评价结果和栾川县实际林业发展情况相符,评价效果较好。(3)针对栾川县目前生态林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根据栾川县生态林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对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布局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发展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布局、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布局等研究,并提出构建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王乐辉,费世民,陈秀明,何亚平,蒋建强,雷彻虹[7](2011)在《我国林木采穗圃经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林木采穗圃经营中的管护性经营与促产技术性经营的问题,着重探讨了经营密度、树体管理与配方施肥对穗条促产的作用,还探讨了树体管理的步骤与类型,穗条产量与采集相关的问题。最后,对采穗圃经营的展望提出了建议。

高扞东,蔡伟建,王章荣,喻正发,罗斯汉[8](2010)在《我国纸浆林树种选择与培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我国主要纸浆林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研究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回顾,指出适地适树、制浆性能优良、速生性和抗逆性原则在纸浆林树种选择中的必要性,同时综述了经营纸浆林中科学整地种植、合理密度调控等关键技术措施的研究进展,为纸浆林培育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孙尚伟[9](2010)在《修枝对欧美杨107及林下作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文中认为中国是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十年来,我国杨树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欧美杨107(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因其具有优质、速生、丰产等特点,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多省大面积栽植,并且在林木生长前期多进行农林间作。然而在实际生产当中,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的问题。修枝作为重要的抚育措施,能够培育优质良材,有效地提高出材率。目前对于欧美杨107的修枝缺乏系统的研究,存在修枝随意性和盲目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确定合理修枝强度为目的,分别在河北衡水市和保定市、山东德州市、河南孟州市对欧美杨107(4-5a)进行四种不同强度的修枝处理,分别为轻度修枝(修去冠长1/6)、中度修枝(修去冠长2/6)、强度修枝(修去冠长3/6)和重度修枝(修去冠长4/6),以不修枝为对照,对欧美杨107和林下小麦、玉米的生长生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修枝后胸径生长率显着降低,四种修枝强度在修枝两年后的胸径生长率均低于对照,修枝后第一年,胸径生长率基本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显着(P<0.5)。修枝第二年强度修枝、重度修枝胸的胸径生长率高于对照,轻度修枝、中度修枝与对照接近。修枝对高生长仅在修枝第一年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增幅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差异并不显着(P>0.5)。(2)修枝对材积生长有一定影响。修枝两年后,强度修枝的材积相对生长率最大,比不修枝增加了1.25%-4.52%。在修枝当年,中度修枝或者强度修枝会促进材积生长,其它修枝强度则会减缓材积生长。修枝后第二年,强度修枝对材积生长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其余修枝强度则均会影响材积的生长,但与第一年相比,降幅减小。修枝能有效促进树干中上部径生长,降低树干的尖削度,能有效提高木材出材率。且这这种促进作用仅在修枝第一年较为明显。(3)相同含节率的死节对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及抗弯强度的降低程度均比活节大;木节对抗弯强度的降低程度大于抗压强度;无论死节还是活节,含节率越高,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降低程度越大。由于修枝能有效减少木材中死节的数量并减小活节的直径,因而修枝后能有效增加木材的抗弯强度与抗压强度,提高木材质量。(4)修枝后总叶面积显着减少,效叶面积指数分别为不修枝的58.59%-94.34%修枝后树冠总蒸腾量显着降低。重度修枝的树干液流速率仅相当于不修枝的1/3,中度修枝仅相当于不修枝的2/3。(5)欧美杨107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修枝后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特性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幅度受修枝强度、树龄、叶片部位及土壤水分状况等因素影响。修枝强度越大,叶片所在枝条部位越靠近树冠顶部,树龄越大,增加幅度也越大。(6)修枝能有效增加林下光合有效辐射。能有效增加林下作物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且增幅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修枝后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比不修枝提高2.34%~62.63%,玉米提高41.84%~90.78%。修枝能显着促进小麦、玉米增高、增粗、增重,且越到作物生长后期修枝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另外,修枝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小麦。修枝能使林下作物大幅增产,轻度修枝、中度修枝、强度修枝、重度修枝下小麦分别增产11%、77%、125%、171%,玉米分别增产46%、100%、232%、399%;修枝后玉米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小麦主要通过增加粒重和穗粒数增产;修枝后玉米增产幅度大于小麦。

曹永慧[10](2009)在《披针叶茴香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为中国所特有的传统药用植物。其所含的莽草酸(Shikimic Acid)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动、静脉血栓及脑血栓形成,还可作为抗病毒和抗癌药物的中间体。这一发现使得以披针叶茴香为主的八角属植物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可观。披针叶茴香虽有较广的生态幅,但多处于零星分布,加之当前资源掠夺式利用方式,野生资源日渐稀少,其规模引种保护和栽培日益迫切。本研究以不同产地披针叶茴香1年生幼苗、不同自然栽培方式下4年生栽培幼苗以及1年生盆栽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自然栽培以及室内培养试验等研究方式,从其光合生理生态以及水分生理生态研究角度,阐明披针叶茴香栽培幼苗对生长环境生理生态响应的季节差异、产地间差异以及幼苗对不同栽培方式的适应性与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探讨1年生幼苗对光照和水分二者综合影响的响应机理,取得以下结论:1、披针叶茴香1年生幼苗光合特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产地间差异。披针叶茴香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在生长初期呈“单峰型”;盛期和末期呈“双峰型”,12:00左右发生“光合午休”。披针叶茴香Pn日均值季节差异明显,表现出盛期>初期>末期的季节变化趋势。披针叶茴香WUE日变化季节性差异较明显,表现出生长末期>盛期>初期的季节变化趋势。生长初期,披针叶茴香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在2.585-5.103 umol·m-2·s-1范围之间;光饱和点(LSP)在373.5-1574.4 umol·m-2·s-1范围,光补偿点(LCP)在26.3 -61.8 umol·m-2·s-1范围。在生长盛期,披针叶茴香Pmax在4.6-9.9 umol·m-2·s-1范围变动,LSP变动范围在997.9-2182.9 umol·m-2·s-1之间,LCP变动范围在23.5-135.7 umol·m-2·s-1之间。在末期,披针叶茴香Pmax在0.151-1.163 umol·m-2·s-1范围变动,LSP在71.6-922.0 umol·m-2·s-1之间,LCP在11.1-41.3 umol·m-2·s-1之间。披针叶茴香光合参数季节差异表明,其Pmax、AQY以及LSP和LCP均呈生长盛期>初期>末期的季节变化趋势。净光合速率(Pn)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在初期、盛期不是主要制约因子,但末期却成为主要影响因子。4个产地植株对光照利用能力高低主要受季节影响,表现在LA植株生长初期和末期对弱光利用最低、对强光利用能力较高;到了盛期,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提高。WN产地和KH产地植株初期对强光和弱光的利用能力整体水平居中;盛期和末期,WN产地对强光和弱光利用效率仍然居中,而KH产地对低光的利用能力最强。NP产地初期主要趋向于利用弱光,对强光利用能力最低;盛期则趋向于利用强光,末期弱光和强光的利用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WN产地所表现出的对弱光和强光在全生长季节较为稳定的利用效率以及其盛期具有最高的光饱和点、末期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的光合特性,表明WN产地对光照的适应性范围最广,揭示出WN产地是目前苗期表现较好、生态适应性最强的一个优良种源。2、通过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4年生披针叶茴香植株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发现:4年生披针叶茴香植株光合日变化和个体光合特性既因栽培方式不同而不同,亦存在季节性差异;这种差异很好地体现了披针叶茴香幼苗对生长环境的光合生理适应性。光合日变化结果显示,A处理盛期较低WUE和SUE日均值表明披针叶茴香生长盛期采取遮荫措施的必要性;D处理盛期较高的SUE日均值和较低的WUE日均值体现其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植株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大小排序与其各生长季节环境光合有效辐射日均值大小排序密切正相关,充分体现不同栽培方式下主要小气候因子对植株光合能力的潜在影响。光合参数特性表明,生长初期,D处理幼苗拥有最低的LCP、较高的AQY和最高的Pmax以及较高的LSP,说明其对弱光、强光的利用能力较强;A处理植株则拥有最低的LSP值、较低的LCP值和Pmax值,以及最高的AQY值,表明全光照下植株利用弱光的能力虽然较强,但在强光照下光合能力明显下降。到了生长盛期,A处理幼苗具有最低的AQY值和LSP值、较低的Pmax值以及最高的LCP值,说明此处理幼苗对强光、弱光的光合利用效率下降为最低水平,导致植株生长受限;D处理幼苗拥有最低的LCP值、较低的LSP值和较大的AQY值以及较低的Pmax值,说明D处理幼苗对弱光环境适应性最好。综合表明了D处理套种模式为披针叶茴香幼苗栽培最佳模式。3、披针叶茴香幼苗叶绿素含量季节差异明显。叶片Chla/Chlb比值呈生长末期>盛期>初期的季节变化趋势;叶绿素总含量则呈生长盛期>初期>末期;叶绿素a和b含量分别是生长盛期>末期>初期和生长初期>盛期>末期。披针叶茴香叶绿素总含量表现出同其Pn日均值相一致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产地、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植株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叶氮含量与其光合能力的相关性受生长季节影响;4个指标大小季节性差异与其植株光合能力季节性差异密切相关。披针叶茴香幼苗形态可塑性较强,通过降低比叶重来适应弱光环境。4、短期水分胁迫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披针叶茴香的WUE和SUE值;但受水分条件影响远高于受光强影响。在低光范围(0-200umol·m-2·s-1)时,披针叶茴香幼苗光合响应主要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当环境光合有效辐射继续增强时,其光合响应受光照的负面影响大于水分影响。因此,披针叶茴香生长环境需要一定土壤水分条件,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定光照,但光强不宜太大,尤其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时需要弱光环境来缓和逆境胁迫。WN产地植株对水分和光照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其次为NP产地,而LA和KH产地对于水分的要求较高。5、正常供水下,披针叶茴香幼苗生长适应光照范围变得较广。在水分胁迫下,在较低(25 umol·m-2·s-1)或者较高光照(75 umol·m-2·s-1)下其幼苗生长都将受限;在较高光照下,则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充足供水下能较好的适应。无论水分条件,其比较适合50 umol·m-2·s-1光照下生长。披针叶幼苗整体较不耐旱,证明其喜阴湿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正常供水下,LA产地植株比较适应在50 umol·m-2·s-1光照下生长;WN产地在50-75 umol·m-2·s-1之间较为合适;KH产地幼苗适应大于25 umol·m-2·s-1的光照下生长;NP产地不适应在25 umol·m-2·s-1以下的弱光生长,对较高光照的响应最敏感。在水分胁迫下,WN产地对光照需求范围最宽;而LA产地则最不能忍受干旱。总之,从光合与水分生理生态角度看,WN产地是所有试验材料中生态适应性较强、对光照和水分需求性范围较宽的优良可供选择种源,其次为LA产地。80%光郁闭下套种且套种树种为生长末期落叶的光照环境较为适宜,其次为50%光郁闭下的栽培方式。

二、四川桤木经营技术、收获模型及效益分析研究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桤木经营技术、收获模型及效益分析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黑荆的特征与特性
        1.1.1 形态特征与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与适生环境
    1.2 主要用途及发展前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人工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1.3.2 林分密度与人工林生长
        1.3.3 施肥对林分的影响
        1.3.4 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状况
        1.3.5 我国黑荆研究进展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来源
        2.2.1 黑荆种子来源
        2.2.2 试验林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与林分调查
        2.3.2 调查方法
    2.4 研究内容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平均树高以及平均胸径计算
    3.2 材积计算
    3.3 树皮鲜重计算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下黑荆幼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
    4.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长指标影响
        4.2.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胸径特征的影响
        4.2.2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树高特征的影响
        4.2.3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平均冠幅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蓄积量的影响
        4.3.1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单株材积的影响
        4.3.2 不同密度及施肥条件对黑荆幼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
    4.4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4.4.1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株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4.4.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4.4.3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生产力的影响
    4.5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栲胶原料产量的影响
        4.5.1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单宁产量的影响
        4.5.2 不同密度施肥试验对黑荆幼林原花色素含量的影响
    4.6 黑荆幼林不同测定指标与密度和施肥的相关性分析
    4.7 黑荆幼林经济效益分析及最优模式筛选
        4.7.1 黑荆造林投资成本核算
        4.7.2 黑荆出材率和出材量核算
        4.7.3 黑荆各模式收入
        4.7.4 黑荆各模式利润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技术研究进展
    1.3 杉木生长模型研究现状与趋势
    1.4 立地因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1.5 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1.6 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7 课题来源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主要研究内容
    1.10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 分析方法
        2.4.1 杉木单株材积公式
        2.4.2 回归分析
        2.4.3 立地因子的划分标准
        2.4.4 相关性分析
        2.4.5 主成分分析
        2.4.6 变异系数
        2.4.7 方差分析
        2.4.8 密度效应模型的选择
        2.4.9 生产弹性和边际产量分析
        2.4.10 典范相关分析
        2.4.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12 灰色关联分析
        2.4.13 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和预测模型
        3.1.1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
        3.1.2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回归分析
    3.2 不同立地因子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
        3.2.1 不同立地因子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
        3.2.2 影响杉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的主要立地因子
    3.3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及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
        3.3.1 密度效应模型拟合结果
        3.3.2 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的精度检验
        3.3.3 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生产弹性分析
        3.3.4 杉木人工林多因素的生产弹性分析
        3.3.5 杉木人工林多因素的边际产量分析
        3.3.6 杉木人工林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
    3.4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研究
        3.4.1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3.4.2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
    3.5 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与生长特性典型相关分析
    3.6 湖南省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研究
        3.6.1 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6.2 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
4 结论与结语
    4.1 结论
    4.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木荷概况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分布情况
    1.4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木荷研究现状
        2.1.1 木荷生理的研究
        2.1.2 栽培、造林技术研究
        2.1.3 木材利用研究
        2.1.4 生态功能研究
        2.1.5 木荷群落学研究
    2.2 生物量、生产力研究现状与趋势
        2.2.1 国内外生物量研究概况
    2.3 生长规律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林木价值核算概况
第三章 木荷人工林样地选择及研究方法
    3.1 样地概况
    3.2 样地研究方法
        3.2.1 林分调查与样地设置
        3.2.2 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
    3.3 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四章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4.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4.1.1 木荷生物量回归方程
        4.1.2 木荷单株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3 木荷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4 木荷各器官生物量随径级的变化规律
        4.1.5 木荷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分布情况
    4.2 木荷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5.1 木荷林分胸径分布结构
    5.2 木荷树干解析
    5.3 木荷树高生长规律
    5.4 木荷胸径生长规律
    5.5 木荷材积生长规律
    5.6 木荷胸高形数规律
    5.7 木荷林木生长率
    5.8 木荷生长模型拟合及检验
        5.8.1 木荷树高生长数学模型
        5.8.2 木荷胸径生长数学模型
        5.8.3 木荷材积生长数学模型
        5.8.4 木荷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数学模型的检验
    5.9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6.1 投入和产出
        6.1.1 林分出材量核算
        6.1.2 木荷销售价格分析
        6.1.3 木荷营林成本分析
        6.1.4 其他成本费用以及林分现金收入计算
    6.2 木荷人工林盈亏平衡分析
    6.3 财务分析
    6.4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6.4.1 敏感性分析
        6.4.2 盈亏平衡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7.2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
    7.3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4)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森林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概述
        1.2.1 碳贮量和碳平衡估算方法
        1.2.2 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现状
        1.2.3 森林植被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4 森林土壤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5 有机碎屑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2.6 不同年龄森林碳贮量和碳平衡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和数据来源
        2.2.2 野外调查
        2.2.3 室内样品测定与数据计算
        2.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3.1 乔木层生物量
        3.1.1 单株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3.1.2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3.1.3 乔木层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3.2 林下植被层生物量
        3.2.1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分配
        3.2.2 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素分析
    3.3 有机碎屑生物量及凋落物产量
        3.3.1 有机碎屑生物量
        3.3.2 年凋落量特征
    3.4 植被层生物量及生产力
        3.4.1 植被层生物量及分配
        3.4.2 植被层净初级生产力及分配
    3.5 小结
4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研究
    4.1 各组分碳含量
        4.1.1 乔木层各组分碳含量
        4.1.2 林下植被层碳含量
        4.1.3 凋落物层和木质物残碳含量
        4.1.4 年凋落物各器官碳含量
        4.1.5 土壤层碳含量
    4.2 兴安落叶松林碳密度
        4.2.1 森林碳密度及分配
        4.2.2 乔木层的碳密度及分配
        4.2.3 林下植被层碳密度
        4.2.4 碎屑层碳密度及分配
        4.2.5 土壤层碳密度
    4.3 小结
5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研究
    5.1 年碳固定量及分配
    5.2 土壤碳年释放量估算
        5.2.1 土壤温度为自变量估算年碳释放量
        5.2.2 空气温度为自变量估算年碳释放量
        5.2.3 对土壤温度模型与近地表空气温度模型比较
    5.3 碳平衡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今后需要完善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台湾桤木无性系苗木快繁与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台湾桤木特性
    1.2 台湾桤木引种栽培进展
        1.2.1 台湾桤木引种
        1.2.2 台湾桤木无性繁殖研究进展
    1.3 台湾桤木水分生理研究
    1.4 台湾桤木固氮能力研究
    1.5 台湾桤木材材性研究
    1.6 台湾桤木种实性状
    1.7 台湾桤木光合生理
    1.8 研究背景与意义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9.1 主要内容
        1.9.2 研究技术路线
2 台湾桤木无性系苗木快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台湾桤木无性系采穗圃技术
        2.2.2 台湾桤木无性系扦插繁殖生根类型和生根能力
        2.2.3 台湾桤木苗木密度与生长的关系
    2.3 小结
3 台湾桤木无性系多性状选择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方法
    3.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台湾桤木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3.3.2 台湾桤木无性系营养生长
        3.3.3 台湾桤木无性系生殖生长
        3.3.4 台湾桤木无性系木材材性
        3.3.5 台湾桤木无性系生长与材性关系
    3.4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5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6)河南省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生态林业的研究
        1.3.2 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3.3 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4 主要理论
        1.4.1 生态林业理论
        1.4.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数据来源
3 研究区概况
    3.1 社会经济概况
        3.1.1 行政区划
        3.1.2 社会经济发展
    3.2 自然条件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形地貌
        3.2.3 气候、水文
        3.2.4 土壤
        3.2.5 生物多样性
4 林业发展概况分析
    4.1 林业发展现状
        4.1.1 林地面积及变化情况
        4.1.2 各类林木蓄积量及变化情况
        4.1.3 林业资源结构
        4.1.4 森林旅游资源概况
        4.1.5 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4.2 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势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优势
5 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的筛选
        5.2.3 评价指标的内涵
        5.2.4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5.3 指标的权重及确定
        5.3.1 建立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
        5.3.2 构造判断矩阵关系
        5.3.3 层次排序及组合排序
    5.4 综合指数计算
    5.5 评价结果分析
6 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布局
    6.1 林业生态体系发展布局
        6.1.1 生态源区布局研究
        6.1.2 生态流区布局研究
        6.1.3 生态汇区布局研究
    6.2 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布局
        6.2.1 经济林产业发展布局
        6.2.2 用材林产业发展布局
        6.2.3 花卉苗木、林木良种产业发展布局
        6.2.4 林产工业发展布局
        6.2.5 林下多种经营发展布局
    6.3 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布局
7 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
    7.1 强化科技对林业发展的支撑力度
    7.2 加大林业支撑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7.3 政府组织引导,优化林产业结构
    7.4 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我国林木采穗圃经营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穗圃管护性经营
    1.1 水肥管护
    1.2 除草松土管护
    1.3 病虫害管护
    1.4 道路沟渠坡面管护
    1.5 合理农林复合
    1.6 档案管理
2 采穗圃的促产经营技术研究
    2.1 采穗圃的经营密度
    2.2 采穗圃树体管理相关的经营技术
        (1) 截干技术
        (2) 侧枝修剪
    2.3 配方施肥技术
3 树形培养
    3.1 树形培养的步骤
        (1) 苗木截干与根系生长
        (2) 主干枝疏伐与修剪
        (3) 采穗并修剪
    3.2 树形培养的类型
4 穗条采集
    4.1 穗条产量的树体年龄与管理方式影响
    4.2 穗条采集强度
    4.3 穗树管护
    4.4 采穗时间
    4.5 采穗方法
    4.6 接穗储藏
5 采穗圃经营技术研究展望
    (1) 种源差异对穗条产量的影响
    (2) 树体管理中营养控制问题
    (3) 区别采穗母树经营与生产园的经营
    (4) 重视采穗圃经营中的良种选育功能
    (5) 加强采穗圃的农林复合经营

(8)我国纸浆林树种选择与培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纸浆林树种选择
    1.1 适地适树原则
    1.2 制浆性能优良原则
    1.3 速生性原则
    1.4 抗逆性原则
        (1) 耐寒性:
        (2) 耐旱性:
        (3) 耐盐碱:
2 纸浆林培育技术
    2.1 造林整地技术
    2.2 造林方法
    2.3 密度控制技术
    2.4 水肥控制技术
    2.5 病虫害防治技术
3 纸浆林培育的发展方向
    3.1 适地适树, 扩大优良树 (品) 种利用, 发展无性系林业
    3.2 革新技术, 加强环境因子调控, 经营集约型林业
    3.3 维持地力, 注重生态平衡, 实现可持续林业

(9)修枝对欧美杨107及林下作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概述
    1.1 修枝研究概述
        1.1.1 修枝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1.1.2 修枝与林木干形的关系
        1.1.3 修枝与木材性质的关系
        1.1.4 修枝对林木病虫害的影响
        1.1.5 杨树修枝技术的研究
    1.2 修枝与林木生理研究概述
    1.3 农林间作研究概述
        1.3.1 复合农林系统国外研究进展
        1.3.2 复合农林系统的分类
        1.3.3 修枝对林下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修枝对杨树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修枝对杨树胸径的影响
        2.3.2 修枝对杨树树高的影响
        2.3.3 修枝对杨树材积生长的影响
        2.3.4 修枝对树干不同高度直径相对生长率的影响
        2.3.5 修枝对树干尖削度的影响
        2.3.6 修枝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2.4.1 讨论
        2.4.2 小结
3 修枝对杨树生理的影响
    3.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及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方法
        3.2.2.1 光合特性的测定方法
        3.2.2.2 树干液流速率的测定方法
        3.2.2.3 叶水势的测定
        3.2.2.4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杨树光合特性的空间异质性
        3.3.2 修枝对杨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3.3.3 修枝对树干液流的影响
        3.3.4 修枝对叶水势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死节、活节对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
    4.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修枝对林下小气候的影响
    5.1 试验区概况
    5.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修枝对林下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5.3.2 修枝对林下气温及空气湿度的影响
        5.3.3 修枝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5.4.1 讨论
        5.4.2 小结
6 修枝对林下作物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6.1 试验区概况
    6.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修枝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6.3.1.1 修枝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6.3.1.2 修枝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6.3.2 修枝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6.3.2.1 修枝对玉米农艺性状影响
        6.3.2.2 修枝对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
        6.3.3 修枝对林下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6.3.3.1 修枝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6.3.3.2 修枝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披针叶茴香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披针叶茴香幼苗光合作用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披针叶茴香光合日变化特征
        2.2.2 披针叶茴香Pn 与生理生态因子关系
        2.2.3 披针叶茴香光响应特征
    2.3 试验分析
        2.3.1 披针叶茴香光合日变化特性
        2.3.2 净光合速率Pn 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2.3.3 披针叶茴香光合参数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幼苗光合生理特性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不同栽培方式下主要环境因子日均值变化
        3.2.2 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光合日变化
        3.2.3 披针叶茴香光合特性对栽培方式的响应
        3.2.4 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光响应过程
    3.3 试验分析
        3.3.1 栽培方式对植株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3.3.2 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植株光合参数比较
        3.3.3 植株光合响应过程对栽培方式的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披针叶茴香叶绿素含量、比叶重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披针叶茴香1 年生幼苗叶绿素含量季节差异
        4.2.2 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叶绿素含量差异
        4.2.3 披针叶茴香叶绿素含量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4.2.4 披针叶茴香比叶重、叶氮含量季节差异
        4.2.5 不同栽培方式下披针叶茴香比叶重、叶氮含量季节差异
        4.2.6 披针叶茴香比叶重、叶氮与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关系
    4.3 试验分析
        4.3.1 披针叶茴香不同产地、不同栽培方式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差异
        4.3.2 披针叶茴香不同产地、不同栽培方式下植株比叶重、叶氮含量差异
        4.3.3 披针叶茴香不同产地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叶氮与最大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
        4.3.4 披针叶茴香不同栽培方式下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叶氮与最大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披针叶茴香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水分胁迫对披针叶茴香光合参数的影响
        5.2.2 披针叶茴香光响应动态曲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5.3 试验分析
        5.3.1 披针叶茴香光合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5.3.2 披针叶茴香光合因子光响应过程对水分的响应
    5.4 小结
第六章 披针叶茴香幼苗对光照的生理生态响应
    6.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试验结果
        6.2.1 披针叶茴香不同时间段光照培养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6.2.2 披针叶茴香光培养后的光合生理
        6.2.3 不同光照时间下披针叶茴香幼苗叶绿素含量
        6.2.4 不同光培养幼苗水分胁迫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6.3 试验分析
        6.3.1 披针叶茴香幼苗光培养后生理指标变化
        6.3.2 不同产地光培养后光合生理指标变化
        6.3.3 披针叶茴香幼苗光培养后水分生理变化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四川桤木经营技术、收获模型及效益分析研究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密度黑荆幼林施肥试验研究[D]. 唐连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
  • [2]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瑞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韦昌幸.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7)
  • [4]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 王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5]台湾桤木无性系苗木快繁与多性状综合选择研究[D]. 陈明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6)
  • [6]河南省栾川县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1)
  • [7]我国林木采穗圃经营技术研究进展[J]. 王乐辉,费世民,陈秀明,何亚平,蒋建强,雷彻虹. 四川林业科技, 2011(03)
  • [8]我国纸浆林树种选择与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高扞东,蔡伟建,王章荣,喻正发,罗斯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9]修枝对欧美杨107及林下作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D]. 孙尚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10]披针叶茴香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D]. 曹永慧.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标签:;  ;  ;  ;  ;  

四川桤木管理技术、收获模式及效益分析研究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