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党内部运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西方政党内部运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一、西方政党内部运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珊珊[1](2021)在《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政党制度是人类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全新概括,其中具有两大主体,一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二是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概念,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密友党,而参政党的称谓则是一个具有集体含义的政治名词,彰显了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它突破了西方政治学对“政党”的一般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特色”所在。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系统性构成,参政党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角色定位的规范化程度,及其与其他结构性要素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因而以参政党为视角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需要从要素分析系统、从部分考察整体,这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可以借鉴其角色、结构与体系的分析模型,将参政党角色定位于组织、制度与治理三个层面,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体系中的结构性互动,以及参政党的角色功能向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的转化,从而形成从参政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框架。参政党的三种角色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参政党只有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化的制度,进而充分发挥治理功能;其次,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也为参政党组织的良性发展,及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再次,随着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化,又反过来对其组织建设和制度设置的规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在新型政党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同时其自身的规范化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模式,使后者呈现出平稳渐进、合作共识的总体特征。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包括组织模式、制度模式与治理模式三重要素。在组织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的互动遵循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形成了非竞争性的组织关系,具有非对称性的组织特征。在制度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权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执政—参政”的制度模式,在政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多党合作的制度模式,在社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政治协商的制度模式。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全方位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形成了“嵌入式”治理的模式,具有一主多元的权力配置格局,以及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政策优化机制。从总体上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合作型特征,其中执政党领导合作,参政党协同参与,有效提升了治理绩效。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包括体系效能、过程效能与政策效能三个维度。参政党自身具有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利益综合、社会服务与政策反馈等功能,它与执政党互动则形成了政治沟通、科学决策、民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等功能。这些功能维系着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提升了该制度的效率与稳定性,充分展现了该制度治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政策效果。尽管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着的制度优势,但它在结构运作与能效发挥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而参政党自身建设也有待进一步规范。鉴于外在的环境的复杂多变,新型政党制度尤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运行效能、增强适应能力,从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曾一丹[2](2021)在《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性别平等是欧盟的基本价值之一,也是近些年来欧盟在各领域不断致力于性别平等主流化的原因。实现政治领域的性别平等是实现决策领域性别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提升女性政治地位,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到国家决策的过程中,增加国家决策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女性数量比例。经过欧盟几十年的耕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出台相关政策,整个政治社会环境的性别平等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离实现性别平等还需要更多努力。一些关于欧盟女性参政的研究报告指出: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是影响女性参政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和研究近些年欧盟相关文件报告,可以发现欧盟越来越强调女性在民主政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政党应当主动扮演好推动女性政治参与的积极角色。在欧盟的号召下,许多政党为了应对实际情况的变化,扩大党内女性政治参与。针对当前女性参政所面临的自信心不足、资源获取困难、家庭与工作时间难以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策略性的尝试。主要分为三大策略:修辞策略、积极行动策略和积极歧视策略。每一种策略体现出了政党对于女性参政的态度以及解决女性参政不足问题的侧重点。通过以上三种策略的实施,欧盟女性政治参与得到了发展,政党民主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本研究把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了社会性别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政党推动欧盟女性参政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主要从政党策略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介绍。通过一定的数据、案例来分析欧盟各国政党在推动女性参政中采取的策略及其实施情况,对政党策略的主要类型进行总结,分析策略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局限。论文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与方法、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是对女性参政与政党关系的梳理,从女性参政的概念着手,阐述政党在女性参政中的作用以及政党采取策略的必要性。第三章,以欧盟为分析样本对政党实施策略的背景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在欧盟女性参政过程中,政党的作用愈发明显,并且多重因素使得政党也开始反思自身对于女性参政的意义,并采取策略作为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回应。第四章,对欧盟各国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三大策略,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对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第五章,对欧盟政党采取的策略进行反思,分析策略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最后是总结欧盟各国政党在推动女性参政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张泰[3](2021)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与理论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之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而言,党内民主理论是政党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民主实践是推进政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实践,党内民主建设是一项事关政党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内民主包括党员权利主导安排党内制度并使党内权力在其范围内运行的应然民主形式和政党资源支配权在党员权利和党内权力之间再分配的实然民主程序,而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使党内民主建设成为每个政党都要面对的必然课题。政党政治资源的稀缺性和政党主体对稀缺资源追逐欲望的无限性使现实中党内权力的膨胀与党员权利的扩张同样不可避免。党内民主建设则是经由党内法治,使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在合法有序的博弈互动中有效实现民主价值。党内民主建设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政党成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这种先进性与科学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不仅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协调党内关系与执掌国家权力的过程中体现出基于内在规定性之上的特殊要求。本文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整体性理论研究。文章以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理论为指导,在较为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要素构成、运行机理、思想资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党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特点,分析了各党的历史传统、政党生态、政治主题和现实条件等具体差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把握。本文主体除导论外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界定党内民主的基本概念与要素构成,厘清党内民主建设与政党本身的内在关联,概括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遵循,阐释党内民主建设的认知体系与实践机制;第二章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民主建设原理并挖掘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党内民主建设主张及西方学者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见解,追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源头与理论借鉴;第三章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1917年执政以来的党内民主建设实践进行回顾和考察,展示其主要脉络;第四章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差异成因,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具体特征;第五章总结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规律,从政党意识及其价值意蕴、政党职能及其有效履行、党员权利及其实现保障、党内权力及其监督制约、党内制度及其运行支撑以及政党文化及其培育滋养等主要内容和实现机制,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应当形成的理论自觉。本文着重阐释与论述了以下观点:1.党员权利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享有党内政治资源的资格,可大致分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权利、党员决定党内权力授予的权利及党员言论自由的权利三大类。党员权利享有的前提是遵守党章等党内法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形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与民主协商。2.党内权力是为了实现党员权利的需要,通过党员权利的合法让渡和授予,由党内部分成员和组织获取的、超出于其他党员和党组织之上的强制性力量。党内权力主要表现为对政党政治资源的支配力、对政党组织的统御力、对政党行为的干预力及对政党成员的影响力。党内权力的运行是一个有序过程,以授予为起点、以决策为核心、以执行为关键,以被监督制衡为保障。3.党内制度是对政党意识形态、政治纲领、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的明确,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活动原则和行为规范。党内制度是维系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良性互动的引导和保障,党内民主建设经由党内制度对党员、干部、组织等构成党的生机与活力的各个要素产生作用。制度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制度运行的成效,关系党内民主建设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政党组织的质量与活力。4.党内成员通过履行党内义务而享有党员权利,通过党员权利实现而主导党内制度安排,使党内权力在制度规范下运行。党员权利实现离不开党内权力的工具价值,使其维护并服务于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又要控制党内权力,避免其因自我增殖、异化而成为党员权利的对立物。这既是党员权利实现的整个过程,也是党内民主的主要内容,因而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般属性。5.党内民主是政党现代化的生命性表征,而对党员权利保障的理论认识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首要前提。可以认为,以党员权利主导为基本理念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实现党内价值结构由党内权力本位向党员权利本位转变的基础。以党员权利保障为起点建立党内制度体系,是实现党内治理方式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支撑。以党员权利效能为目标运作党内资源,是实现党内民主机制由外在协调手段向内在规定属性转变的关键。以党员权利追求为动力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党内政治局面由外在一致向内在和谐转变的法宝。6.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不仅具有一般政党的功能,还承载着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使命。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本质上是党内关系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的实践形态,包括由指导思想、着力之点、发生逻辑及评价标准等构成的认知体系和由价值指向、主要内容、实践载体及贯彻保障等构成的实践机制。由此展开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进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化发展和价值跃升。7.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是政党党内民主一般规律与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政党意识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特定的政治主题指引着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导向,具体的政党生态孕育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特征,党内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实践针对性及法治功能性主导着党内民主建设的运行机制,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民主能力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与水平。8.在封建文化传统深刻影响和执政初期恶劣生态中,苏联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取向是以党内权力为既定,党员权利服从于党内权力,党内制度体现党内权力意志;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和党内多元化需求的压力下,苏联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又从权力过度集中的极端走向了权利失去限制的另一个极端。受议会民主文化和政党合并历史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在内外合力下对党内民主建设逻辑进行调整,以党员权利为核心,辅以党内权力和党内制度为之服务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以完善党内制度体系为关键,党内权力来源于并代表党员权利,以党内制度规范党内权力并保障党员权利,用党内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来牵引党内民主建设的现代化发展。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吸取苏东剧变教训、借鉴中共改革经验中发展党内民主建设逻辑,以党员权利为原点,党内权力服务于党员权利,党内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成果,并尝试多种制度形式和民主形态。9.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弥足可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启迪。具体来说,首先党要强化先进政党意识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标识政党由来、维系政党生存、引领政党发展的政党本质属性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方向遵循。其次,党要牢记崇高的使命担当。履行政党职能,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党内民主追求升华为国家民主理念和社会民主共识,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所在。再次,党要坚持党员主体地位。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先决条件,将党内民主潜在优势转换为政党治理显性效能,为党内政治生活注入生机与活力。第四,党要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以法规支撑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用法治保障党内民主发展的成果,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建立健全权力合理制约权力、权利有效监督权力的法规体系和法治模式。第五,党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制度原则,丰富完善基本民主制度,贯彻落实具体民主制度,为党内民主成长提供根本保障。第六,党要锤炼优秀的政治品格。通过科学理论思想、先进价值理念、纯洁党性党德等政党文化建设,为提升党内民主品质厚植信仰给养、精神涵养和组织滋养。

何淼[4](2020)在《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的前身是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发展低潮、国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意大利共产党更名易帜为左翼民主党,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1991年2月,坚持共产主义的党内力量在阿曼多·科苏塔①(Armando Cossutta)的带领下,组织了“重建共产主义运动”,并于同年12月正式更名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既是原意大利共产党共产主义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个革新共产主义政党。本文是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一项整体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理论、政策和实践探索,面临的发展困境,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论文在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背景、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理论认识”“政策主张”以及“实践探索”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上,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实践内容和实践形态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从“自身因素”与“政党生态”两个方面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作了深入分析,旨在从中得到若干有重要启示价值的认识。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脉络,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问题。论文在分析其前身——意大利共产党70年风雨进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意大利共产党转型和分裂为左翼民主党、重建共产党的背景性因素,进而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论文认为,意大利共产党的转型与重建是国际、国内及政党自身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欧洲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迷的环境之中,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近30年间呈现出“创立新党”“探索发展”以及“艰难前行”的发展态势。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属性”问题。论文在阐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常规化组织运行的基础上,认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原则由最初的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党的组织属性由传统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现代群众性政党,党的组织运行也由传统的单纯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组织管理。这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身建设与变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指向。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基本主张”与“价值实现”问题。论文指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意大利的可能性实践,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大体经历了从“激进—温和—激进—温和”的演变过程。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既定的政治环境中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以及政党自身造成的主要“问题”。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积极参加议会选举、努力开展社会运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重视开展左翼联合,在内外交困中求生存、谋发展。然而,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重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发展态势以2008年为分水岭急剧下降。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党员数量下降、组织缺乏活力,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以及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等问题既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深陷困境的表现,也是造成选民基础不够稳固、选民对政党认同感下降的原因,进而造成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频频失利,政治地位日趋边缘化的后果。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的欧债危机以及2015年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加剧了意大利政坛的波动,引发了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传统执政党日渐衰颓,民粹主义政党迅猛崛起,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生存空间狭窄;意大利的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挤压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此外,右翼势力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也抢夺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旨在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个案分析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考。论文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重建”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拓展党的生存空间、以更加广泛的力量联合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论述了对于身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的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首要前提”“根本要求”“关键所在”“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结语部分评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苏东剧变近30年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奋斗,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为了迎合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政治规则而把自己塑造成纯粹的群众性政党的形象,过分强调民主以及放弃民主集中制造成党内分裂和思想分歧不断,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和理论政策左右摇摆,造成政党地位愈发边缘化。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我们应客观、冷静、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在短期内全面崩溃,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复兴与崛起仍需付诸长期的努力,经历长期的考验。总的来讲,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跌宕起伏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明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及蕴藏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21世纪资本主义环境下共产党生存、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进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探索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深刻认识与战略考量。

张春宇[5](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成就卓着,但困难与挑战仍然并存,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多重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认识中国、研究中国、发展中国,首要的前提是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初心”为原点,担负起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造就了自身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除了具有传统政党的一般性,还具有新型政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责任型政党”这个概念,用以诠释这种特殊性,进一步明晰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是解决时代之问的必然选择。这一研究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时间维度、还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党的建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类型学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研究,从分析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出发,挖掘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定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新时代“四个伟大”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破解身处新时代历史方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具有哪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借鉴,开辟了哪些操作性强的路径,同时又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本文分为以下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建构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阐释这一政党类型归属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解释基本概念入手,阐释责任型政党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前提,分析使命型政党与责任型政党的关联与区别,认为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以政党类型学为基础,对中西政党进行比较,进而推演责任型政党的归属,认为责任型政党具有不同于西方政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质是其坚守初心、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担当政治责任的根本原因;以责任政治为基础,剖析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契约逻辑、身份逻辑;最后归纳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第二部分以时间逻辑梳理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逻辑。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演绎中国共产党身处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始终坚定不移践行责任与担当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连续历史阶段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始终引领社会变革、推进国家民族进步的实践逻辑的生动体现。第三部分是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党有力回答时代变革的适应性发展。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是“初心——使命——责任”有机统一的政党类型化阐释,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自身的新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从时代方位中深刻回答了“蒋廷黻之问”“陈嘉庚之问”“黄炎培之问”,回答了党从何而来、为什么存在、如何延续等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第四部分重点阐释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担负的五重责任,分别为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和全人类的责任。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相较于其他政党具有更强的使命感,承担着更加广而重的责任。跨入新时代,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加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懈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探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本部分明确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为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稳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逐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建立健全党的责任体系。本部分还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体系,探寻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最后一部分的视角由中国进而扩展到世界,集中阐释新时代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作为更加彰显责任型政党特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辟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必定为世界范围内其他大党治理提供全新方案和发挥示范效应;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破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密码,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治国理政描绘崭新范式;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累积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内容,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本文的核心观点聚焦在几个方面。第一,尝试提出责任型政党的概念,责任型政党(Responsible Party),特指中国共产党,是作为现代政党范畴中超越原有政党分类模式的一种政党类型学解释和责任政治视角下的阐释。因此,所谓责任型政党,是基于人民属性,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和民族利益作为奋斗目标,由于自觉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而具有多重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之所以将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一个责任型政党,是具有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历史逻辑以时间推演为线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始终勇担责任,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实逻辑以多重责任区分为依据,无论在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肩负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乃至全人类的五重责任。第三,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对策选择既要以总体目标规划为指引,又要坚持方法论原则,同时还要在微观领域提出真正具备操作性的具体着力点。

孙道壮[6](2020)在《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党自身而言,首先就需要坚持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党的执政地位而言,这需要树立党在社会中的权威。而权威作为一种得到服从和认同的创造性意志,在其自身由“神”到“人”的历史演进中,不仅将自身的重心由“创造性意志”转移到了“服从和认同”方面,而且经历了自身由“自在”到“自为”的艰难历险,实现了自身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我突围。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作为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意志的服从与认同,既具有着一般政党权威的普遍性视域,又具有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威的特殊性视域,同时还具有着中国共产党自身权威的个别性视域。三重视域的融合,在使得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以一种多维系统性的互动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塑造过程进行要素的解剖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其运作过程的同时,又能够做到层层深入,以不断剥开其塑造过程的外在表象,直抵其核心意旨。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塑造,不仅是一种静态结果的呈现,更是一种动态过程的展现,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表面,更是一种内在自觉的实践。为了更好地体现其自身的这一多维性质,本文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塑造过程划分为主体、内容、介体、客体、效果五个要素,在对其每个要素都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整体性、规律性的把握。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就成为了其权威塑造的主体要素,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就成为了其权威塑造的内容要素,中国共产党的体制就成为了其权威塑造的介体要素,人民群众就成为了其权威塑造的客体要素,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成为了其权威塑造的效果要素。以此为框架支撑,本文在第一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的基本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旨在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即是“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意志的服从和认同”的基本内涵;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在多维互动过程中所彰显出的由权利到权力、由强制到认同、由民主到自由的内在规定本质;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所包含的领袖权威、党内权威、党际权威、执政权威等多种类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所具有的建构性、辐射性、历史性等多元特征;明确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所主要蕴含的五个要素;明确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所体现出的从本源到本位的生成、从形式到效应的运行、从动力到指向的发展等逻辑机理。在第二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这一主体要素在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中重要作用的探讨,指出了党的组织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主体依托、内在理由、生成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主体在武装夺权中地位的确立、在全面建设中力量的壮大、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自身的转型的历史探索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中国共产党权塑造主体由“被动”向“主动”的现代化转变、市场经济运行方式对其造成的局部冲击、其自身从“结构”到“理念”的时代性调适的现实际遇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保持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先进性质、发挥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人事功能、完善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队伍管理等锤炼路径。在第三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意志这一内容要素在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中重要作用的探讨,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发挥着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内在灵魂、推动党的权威塑造的纵深发展、把控党的权威塑造的整体进程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确立自身主题、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丰富自身涵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深化自身主旨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内容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资本逻辑对其造成的一定影响,以及在发展创新中突显政治意志的根本地位的现实状态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以理论发展滋养党的权威塑造内容、以初心使命淬炼党的权威塑造内容、以精神家园引领党的权威塑造内容等建构路径。在第四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体制这一介体要素在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中重要作用的探讨,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体制是党的权威塑造的表现形式、是党的权威塑造的秩序保证、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路径依赖等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形成、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由“政治拱卫”到“经济建设”模式的过渡、法治元素的不断增强的历史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现代科层制弊端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其在时代发展中的新型格局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筑牢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根基、促进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转型、提升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效能等拓展路径。在第五章通过对人民群众这一客体要素在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中重要作用的探讨,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党的权威塑造的作用对象、客体变量与根本力量,并以此为基础对在革命过程中对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内在唤醒、在全面建设中推动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实践转换、在改革开放中促进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能力提升等党的权威塑造客体力量激活的历史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理性化、层次化、个体化,现代性生存困境对其造成的一定影响,及其在时代发展中的活力呈现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密切党的权威塑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党的权威塑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促进党的权威塑造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等夯实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实践路径。在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一效果要素在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中重要作用的探讨,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党的权威塑造的目标诉求、衡量标准、效果体现,并以此为基础对党的权威塑造效果在“革命建国”中的初步达成、在秩序重建中的逐步提升、在经济发展中的不断深化等在历史中的推进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党的权威塑造效果在各种动态变量中呈现出多种变化、现代化认同困境对其造成的一定不良影响、以提升认同质量为主导对其进行的时代构筑等现实体现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筑牢党的权威塑造效果的生成根基、推动党的权威塑造效果的深入发展、提升党的权威塑造效果的内在指数等实践路径。通过对这五个要素的深入探讨,本文在第七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塑造得出了若干理论认识,提出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理论武装;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强大的组织队伍;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良好风尚;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强化党在权威塑造中的纪律和规矩意识;不断扎牢制度的笼子,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根本制度保障;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健康的肌体等若干理论认识,旨在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最后,本文对党的权威塑造进行了现实的观照,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在开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并对党的权威塑造进行了未来的展望。

姜新[7](2020)在《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离开共产党来谈国情是不现实的,党内治理牵动着国家治理的每一条神经。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已经超过9000万,其中约有80%的国家公务员,以及超过95%的领导干部具有中共党员身份,办好中国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肌理和国家结构在加速转型,经济结构、政治布局、利益分配格局、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同时,党内腐败和思想混乱等治理窠臼问题被新媒体无限扩大,更加直白地摆在了名为信息社会的“砧板”之上。党内治理问题在削弱党的执政效力的同时,更是通过溢出效应辐射整个国家的治理进程。党内治理的迫切程度可谓前所未有,但党内治理理论架构,以及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话语体系还处于成长时期,难以与西方现代法治和政党理论抗礼。本文以依规治党为切入点,意在回答五个问题:依规治党的定义是什么?推行依规治党的依据是什么?依规治党的经验是什么?依规治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深入推进依规治党的对策是什么?以此实现巩固现有党内制度优势的同时将制度优势更高效地转换为治理效能,丰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首先,依规治党的定义是什么?本文将依规治党的概念概括为:依规治党是法治思维在党内建设领域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制度手段对党内事务、党员行为和党内政治生活进行治理。依规治党的本质:明确权责划分,规范权力运行。依规治党的目标:借鉴法律属性管党治党,使政党保持生机活力,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推行依规治党的依据是什么?本文分别从政党理论、执政党理论、法治理论三方面阐释依规治党的理论根据;从世情、国情、历史经验三个角度充实依规治党的现实根据;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规治党逐渐演变的理论架构阐释依规治党的制度根据。再次,依规治党的经验是什么?依规治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本文总结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新时期、新时代四个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和经验教训。以此为依据总结出新时代依规治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依规治党概念本身不够明确凝练。二是,依规治党的研究重点需转移,由横向思辨转向执行细节。三是,党内法规的内容和执行程序存在碎片化、不规范以及广泛性不足的问题。四是,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同期推行,法治思维还没有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全认可,依规治党出现监督不足和矫枉过正并存的现实悖论。同时,依规治党的容错纠错措施存在匮乏。五是,依规治党软环境面临信仰缺失、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最后,深入推进依规治党的对策是什么?本文从党内法规生成机制和依规治党执行效力两方面入手,在巩固制度优势的同时,将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党内法规生成领域:一是,明确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原则(坚持科学理论、人民立场、法治精神)。二是,提出新时代优化党内法规生成机制的切入点(法规队伍的配置、交流培训和民主参与)。三是,明确法规生成机制的未来关注点(补足合规审查机制,形成闭环的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依规治党执行效力:一是,通过“圆桌学习”和新的选人用人模式,实现从严治吏。二是,以党内监督为保障,规范权力运行。三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下,从立法契合、过程衔接两方面,推进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一体化。四是,补足兜底措施,充实依规治党的救济措施。

徐雪闪[8](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切实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以适应政治文明和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和政治旨归。在新时代,如何全面审视问题和成绩、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趋势和走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政治发展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此为主题,力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多学科交叉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对策思路。全文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提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论述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相互关系,把政治文化社会化寓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目标中并概括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第二章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思想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指导地位,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指导价值,同时探讨西方政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理论对我党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镜鉴。第三章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实践历程,以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为线索对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的重要史实进行剖析,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经验。第四章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认清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党内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全球化等多种挑战的客观环境和约束性条件,站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布局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大格局的逻辑起点。第五章阐述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提出要以经济建设筑牢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济基础,要以求真务实作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意基础,要稳步推进反腐倡廉涵养理性的社会心态,要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舆论导向、理论创新加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制度保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文化社会化提供价值指导,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杨水连[9](2020)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理路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概括为“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论断彰显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即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因其具有的在实践、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所形成的解释力、表达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有利于彰显和坚定中国政党制度优势与自信,能够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党制度质疑与诋毁,推进中国式民主发展和促进各政治文明的交流互鉴。基于此,从历时性维度梳理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呈现基本确立、恢复发展和稳固提升的特点,并总结其建构的基本经验;从共时性维度探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建构价值,揭示其遭遇的时代难题诸如面临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的冲击、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供给不足、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传播方式相对单一、现代政党文化发育不成熟等,尝试从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领导、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创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传播方式和涵育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等路径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以期增强和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与自信。

霍映[10](2020)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形成、确立及其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实践的过程,也是政治奋斗的结果。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特殊国情,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伟大创造。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主题的研究,当前国内的许多相关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且详细的探讨,但是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论述和研究,探讨制度的路径依赖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启示意义。本文首先探讨历史制度主义对于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适应性问题,其次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渐进式历史演变的角度入手,探讨制度在生成阶段作为因变量与观念、旧制度、环境以及行动者等复杂、动态的结构性要素的关系;在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探究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制度被确立下来随之进入一段相对平稳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制度又作为自变量塑造和影响着历史中的要素。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产生自我增强的作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也在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下增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这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考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结构变化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要突破制度路径依赖带来的闭锁,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永续发展,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永葆优越性和生命力,就必须坚持自我革命、与时俱进,自主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完善执政党、参政党和政党运行机制的建设为路径选择,展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将制度优势更好的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对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西方政党内部运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政党内部运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对中国新型(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何谓参政党
        二、何谓新型政党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困难与不足
第一章 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参政党视角的形成
        一、政党制度研究的西方路径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既有解释
        三、参政党: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新角度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缘起与发展
        二、本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借鉴
        三、角色定位、角色互动与功能转化: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参政党角色定位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及其规范化发展
        一、作为组织的参政党
        二、作为制度的参政党
        三、治理中的参政党
        四、参政党三种角色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变迁
        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党制度的健全与制度化
        四、新时代以来“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参政党角色规范化对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二、新型政党制度变迁中执政党与参政党的角色定位
        三、参政党角色规范化与新型政党制度变迁关键节点的契合
        四、参政党文化建设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
第三章 参政党和执政党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组织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模式
        一、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二、组织关系——非竞争性
        三、组织特征——非对称性
    第二节 制度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模式
        一、政党与政权关系——执政-参政
        二、政党与政党关系——多党合作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政治协商
    第三节治理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一、嵌入式治理——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二、一主多元: 治理主体的权力分配机制
        三、协商整合: 治理过程的协同互动机制
        四、科学民主: 治理绩效的提升机制
    第四节 参政党与执政党互动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
        一、合作型: 新型政党制度结构的整体特征
        二、参与型: 参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结构中的定位
        三、参政党政治参与对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结构的塑造
第四章 参政党功能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
    第一节 体系维持: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体系效能
        一、政治录用: 参政党的人才吸纳效应
        二、政治沟通: 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交流
        三、政治社会化: 参政党的文化传播
    第二节 治理优化: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过程及政策效能
        一、利益表达与聚合: 参政党的利益整合作用
        二、政策制定与实施: 参政党对决策科学化的推动
        三、职权行使、社会服务与政策监督: 参政党的政策输出与反馈功能
    第三节 参政党功能转化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特点
        二、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巩固效应
        三、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过程与政策效能的优化作用
第五章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第一节 参政党角色缺位及其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
        一、参政党角色规范化的不足
        二、参政党自身的结构性瓶颈
        三、参政党的功能局限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国内社会环境的压力
        二、国际局势的影响
    第三节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化路径
        一、在执政党领导下完善参政党建设
        二、完善政党协商机制与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制度结构
        三、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与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
        四、增强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适应性
结语
    一、理论价值
    二、治理价值
    三、民主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女性参政与政党
    2.1 女性参政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女性参政的概念
        2.1.2 女性参政的一般理论
    2.2 女性参政与政党的关系梳理
        2.2.1 女性参政推动政党的发展
        2.2.2 女性参政需要政党的支持
    2.3 政党策略对女性参政诉求的回应
        2.3.1 纲领性的变化
        2.3.2 组织性的变化
第3章 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策略实施的背景
    3.1 欧盟女性参政现状
        3.1.1 欧盟女性参政取得的进步
        3.1.2 欧盟女性参政存在的不足
    3.2 政党在欧盟女性参政中的作用
        3.2.1 影响欧盟女性参政的要素分析
        3.2.2 政党在欧盟女性参政中的功能分析
    3.3 欧盟政党实施推动女性参政策略的背景
        3.3.1 欧盟对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倡议
        3.3.2 妇女运动对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呼吁
        3.3.3 选民偏好对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影响
第4章 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策略的实施现状
    4.1 欧盟政党策略的主要内容
        4.1.1 修辞策略
        4.1.2 积极行动策略
        4.1.3 积极歧视策略
    4.2 欧盟政党策略的实施效果
        4.2.1 女性政治代表数量得到提升
        4.2.2 女性党内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2.3 女性党内参政环境得到改善
第5章 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策略的局限性与启示
    5.1 局限性
        5.1.1 选举制度影响政党策略选择
        5.1.2 政党制度影响政党策略存续
        5.1.3 意识形态影响政党策略效果
    5.2 启示
        5.2.1 转变观念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5.2.2 积极举措克服性别差距障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与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四、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党内民主
        一、党内民主的支撑要素
        二、党内民主的价值
        三、党内民主的一般性特征
    第二节 党内民主建设
        一、党内民主价值厚植于政党目标
        二、党内民主原则取决于政党类型
        三、党内民主形态孕育于政党生态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
        一、基于政党基本性质的内容体系
        二、基于政党价值指向的主要特征
        三、基于政党发展目标的建设逻辑
第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二、列宁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第二节 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党内民主建设主张
        一、李卜克内西与倍倍尔强调党内民主价值
        二、普列汉诺夫追求党内广泛民主
        三、卢森堡主张制约党内权力以保障党员权利
    第三节 西方学者关于党内民主的主要见解
        一、关于党内民主的属性
        二、关于党内民主的功能
        三、关于党内民主的价值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脉络
    第一节 苏联共产党首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先河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立与运用
        二、党员权利资格的设置与实践
        三、党内权力的结构及其运行
        四、党内民主建设停滞、倒退后陷于无序状态
    第二节 原东欧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道路探索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沿袭与调整
        二、党员权利内容的规定与延伸
        三、党内权力运行的机制建设
        四、党内民主建设迷失方向直至改旗易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曲折创新党内民主发展机制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阐释与创新
        二、党员权利范围的明晰与扩展
        三、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发展完善
        四、党内民主建设的持续推进
    第四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多样性探索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持与发展
        二、党员权利保障的细化与救济
        三、党内权力的适应性集中与制约
        四、党内民主建设的形式多样性
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分析比较
    第一节 苏联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运行逻辑
        二、党员权利匮乏的历史根源
        三、党内权力集中的政治生态
        四、建立党内制度的现实局限
        五、党内政治生活陷入极端民主化的背景性分析
    第二节 原东欧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调整
        二、党内民主理念的文化基础
        三、党员权利扩展的客观环境
        四、党内生活制度化的现实困境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创新
        二、党内民主价值的历史形成
        三、“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的执政生态
        四、构建党内制度体系的现实支撑
    第四节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分析
        一、党内民主建设的逻辑发展
        二、党内权力集中的历史渊源
        三、党员权利保障的时代背景
        四、探索党内制度形态的现实条件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强化政党意识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首要前提
    二、履行政党职能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指向
    三、保障党员权利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先决条件
    四、规制党内权力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
    五、完善党内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保障
    六、培育政党文化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长效滋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
    第一节 意大利共产党“重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党内环境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与初创时期(1991年-1995年)
        二、探索与发展时期(1996年-2007年)
        三、低谷与奋进时期(2008年至今)
第二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体系: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
        二、党员队伍:领袖、干部与党员
        三、外围组织:青年共产党与国家担保协会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变革
        一、指导思想:从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组织属性:从工人阶级先锋队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
        三、组织原则:从坚持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
        四、组织运行:从单纯依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组织管理
第三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析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一、经济政策: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紧缩政策
        二、社会政策:重点保障底层民众的利益
        三、文化政策:增加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
        四、对外政策:反对欧盟的反共行径
第四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
        一、积极参加议会选举
        二、努力开展社会运动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
        四、重视开展左翼联合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一、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抑制了重建共产党的生存空间
        二、意大利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限制了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
        三、右翼势力挤压了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
    第三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实力弱化
        一、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
        二、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
        三、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
        四、组织缺乏活力,活动经费不足
        五、党员数量下降,党员结构不优
    第四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弱化
        一、重建共产党的选民基础不够稳固
        二、选民对重建共产党的认同度下降
        三、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频频失利
第五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生存的首要前提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
    三、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社会基础是共产党坚强有力的关键所在
    四、拓宽活动空间是共产党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五、实现广泛联合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总结与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责任型政党的理论阐释
    一、责任型政党的内涵阐释
        (一)责任型政党:一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二)理解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前提
        (三)责任型政党与使命型政党的关联与辨析
        (四)五重责任:责任型政党的现实逻辑
    二、基于政党类型学的责任型政党归属阐释
        (一)西方政党类型学及其研究路径
        (二)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中西政党比较
        (三)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责任型政党
    三、基于责任政治的责任型政党内在逻辑
        (一)初心是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
        (二)使命是责任型政党的契约逻辑
        (三)角色是责任型政党的身份逻辑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
        (一)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推动党的自我革命
        (三)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实现政党治理、国家治理有机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探索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历程
        (一)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二)扞卫国家独立和主权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走势
        (一)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富强
        (三)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崭新起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
    一、时代主题转换与党的适应性变革
        (一)适应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中国共产党随时代主题转换而推进适应性变革
        (三)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内驱力
    二、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党的建设新背景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
        (三)党长期执政的“四重境遇”
        (四)党自身面临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
    三、党的建设“类型化”时代定位的创新发展
        (一)由革命党到保持革命性的执政党定位
        (二)“三型”执政党的定位
        (三)由使命型政党到责任型政党的新定位
    四、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对中国“历史三问”的时代之答
        (一)“蒋廷黻之问”:能否赶上时代
        (二)“陈嘉庚之问”:能否保持自我革命
        (三)“黄炎培之问”:能否长期执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多重责任的主要内涵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责任
        (一)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责任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责任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二)肩负起民族复兴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责任
        (一)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长期有效执政是全党的共同责任
        (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的责任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国智慧
        (二)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责任
    六、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承担多重责任的能力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强国目标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更好履行共同责任和时代责任
        (五)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目标设定
        (一)总体目标: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具体目标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方法论选择
        (一)在推进思路上遵循整体性与协调性相结合
        (二)在推进策略上坚持目标、问题、举措相统一
        (三)在推进方式上实现建党与治党、强党同频共振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一)加强责任型政党的自我革命
        (二)加强和改进责任型政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三)优化责任型政党领导和执政的组织体系
        (四)完善责任型政党的制度体系和执行机制
        (五)积极构建责任型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
        (六)践行责任型政党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中国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新型政党制度凸显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特质
        (二)新型政党制度助推“中国之治”
        (三)新型政党制度凸显高效治理效能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世界范围内大党治理提供新方案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提升政党执政合法性提供新方案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拓展政党的包容性提供新方案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提供新方案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增强政党治理的有效性提供新方案
        (五)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推进政党治理的创新性提供新方案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政党治国理政描绘新范式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治国理政鲜明的历史唯物观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聚焦跨越“三大问题”,体现治国理政精准的问题导向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体现治国理政宽广的共同体意识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社会主义崭新前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基本问题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权威的内涵与本质
        (一) 中国共产党权威的基本内涵
        (二) 中国共产党权威的内在本质
    二、中国共产党权威的类型与特征
        (一) 中国共产党权威的基本类型
        (二) 中国共产党权威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的要素与机理
        (一)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的组成要素
        (二)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的逻辑机理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主体锤炼
    一、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主体的重要作用
        (一) 党的组织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主体依托
        (二) 党的组织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内在理由
        (三) 党的组织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生成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主体的历史探索
        (一) 在武装夺权中确立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地位
        (二) 在全面建设中壮大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力量
        (三) 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转型
    三、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主体的现实际遇
        (一) 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由“被动”向“主动”的现代化转变
        (二) 市场经济运行方式对党的权威塑造主体造成的局部冲击
        (三) 党的权威塑造主体从“结构”到“理念”的时代性调适
    四、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主体的锤炼路径
        (一) 保持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先进性质
        (二) 发挥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人事功能
        (三) 完善党的权威塑造主体的队伍管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内容建构
    一、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内容的重要作用
        (一) 党的意志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内在灵魂
        (二) 党的意志推动党的权威塑造的纵深发展
        (三) 党的意志把控党的权威塑造的整体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内容的历史演进
        (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确立党的权威塑造内容的主题
        (二) 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丰富党的权威塑造内容的涵义
        (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深化党的权威塑造内容的主旨
    三、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内容的现实状态
        (一) 党的权威塑造内容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
        (二) 资本逻辑对党的权威塑造内容造成的一定影响
        (三) 党的权威塑造内容在发展创新中突显政治意志的根本地位
    四、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内容的建构路径
        (一) 以理论发展滋养党的权威塑造内容
        (二) 以初心使命淬炼党的权威塑造内容
        (三) 以精神家园引领党的权威塑造内容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介体拓展
    一、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介体的重要作用
        (一) 党的体制是党的权威塑造的表现形式
        (二) 党的体制是党的权威塑造的秩序保证
        (三) 党的体制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路径依赖
    二、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介体的历史考察
        (一) 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形成
        (二) 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由“政治拱卫”到“经济建设”模式的过渡
        (三) 党的权威塑造介体法治元素的不断增强
    三、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介体的现实考量
        (一) 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
        (二) 现代科层制弊端对党的权威塑造介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 党的权威塑造介体在时代发展中的新型格局
    四、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介体的拓展路径
        (一) 筑牢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根基
        (二) 促进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转型
        (三) 提升党的权威塑造介体的效能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客体夯实
    一、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客体的重要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党的权威塑造的作用对象
        (二) 人民群众是党的权威塑造的客体变量
        (三) 人民群众是党的权威塑造的根本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客体在历史中的激活
        (一) 在革命过程中对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内在唤醒
        (二) 在全面建设中推动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实践转换
        (三) 在改革开放中促进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能力提升
    三、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客体在现实中的发展
        (一) 党的权威塑造客体的理性化、层次化、个体化
        (二) 现代性生存困境对党的权威塑造客体造成的一定影响
        (三) 党的权威塑造客体在时代发展中的活力呈现
    四、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客体的夯实路径
        (一) 密切党的权威塑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二) 保持党的权威塑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
        (三) 促进党的权威塑造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效果巩固
    一、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效果的重要作用
        (一) 党的认同是党的权威塑造的目标诉求
        (二) 党的认同是党的权威塑造的衡量标准
        (三) 党的认同是党的权威塑造的效果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效果在历史中的推进
        (一) 党的权威塑造效果在“革命建国”中的初步达成
        (二) 党的权威塑造效果在秩序重建中的逐渐提升
        (三) 党的权威塑造效果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效果在现实中的体现
        (一) 党的权威塑造效果在各种动态变量中呈现出多种变化
        (二) 现代化认同困境对党的权威塑造效果造成的一定不良影响
        (三) 以提高认同质量为主导的党的权威塑造效果的时代构筑
    四、巩固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 筑牢党的权威塑造效果的生成根基
        (二) 推动党的权威塑造效果的深入发展
        (三) 提升党的权威塑造效果的内在指数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的若干理论认识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理论武装
    三、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强大的组织队伍
    四、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良好风尚
    五、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强化党在权威塑造中的纪律和规矩意识
    六、不断扎牢制度的笼子,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七、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为党的权威塑造提供健康的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依规治党研究现状评析
        二、国外政党建设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案、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概念意涵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语义
        一、“依”阐释理论出发点
        二、“规”意指法律性规范
        三、“治”强调治理落实
        四、“党”表明治理对象
    第二节 依规治党的构成要素
        一、依规治党的主体
        二、依规治党的客体
        三、依规治党的前提
        四、依规治党的治理切入点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概念界定
        一、依规治党的概念
        二、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概念辨析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根据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社会根据
        一、国际社会新形势
        二、新时代中国国情
        三、国内外实践经验
    第二节 依规治党的理论根据
        一、政党理论
        二、执政党理论
        三、法治理论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制度根据
        一、依法治国框架下依法执政建设
        二、依治国框架下的依规治党建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新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一、新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二、新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创新探索
        一、新时代依规治党创新性发展
        二、新时代依规治党成效总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价值和核心范畴
        一、依规治党的价值理念需凝练
        二、依规治党的核心范畴需转移
    第二节 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和内容方面
        一、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不够严谨
        二、党内法规的内容有待规范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执行效力方面
        一、执行落实不到位
        二、法治思维、规矩意识不足
        三、监督、救济体系制待完善
        四、依规治党的软环境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实现路径
    第一节 完善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
        一、明确党内法规的生成原则
        二、优化党内法规制定队伍
        三、充实党内法规生成环节
    第二节 提高依规治党的执行力
        一、以用人为切入点,从严治吏
        二、以党内监督为保障,规范权力运行
        三、坚持法治原则,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协同推进
        四、完善党内救济机制,补足依规治党的兜底环节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理论阐述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一、政治文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三、政治文化社会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特征
        一、政治导向性:与执政党建设和社会发展逻辑相契合
        二、实践创新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相衔接
        三、人民主体性: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贴近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当代价值
        一、巩固执政地位,支撑中国共产党合法性和正当性
        二、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推动民主进步,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论述
        一、批判斗争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二、报刊书籍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关键载体
        三、革命实践是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列宁关于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思想
        一、以科学思想灌输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基础工程
        二、以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选择
        三、以群众文化革命作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西方关于政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启示
        一、注重经济社会相统一
        二、重视大众传媒的力量
        三、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四、广泛地开展公民教育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第一节 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和经验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探索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验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实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社会转型挑战
        一、市场化推进中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困境
        二、网络信息化对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影响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自身建设问题
        一、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
        二、党的政治文化社会化教育机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面临的全球化影响
        一、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全球化冲击
        二、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根本前提
        一、深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以经济发展筑牢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首要任务
        一、以求真务实为民作风夯实党的民意基础
        二、稳步推进反腐倡廉涵养理性的社会心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制度保障
        一、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完善舆论导向机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化融合覆盖
        三、健全理论创新机制,增强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内生力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重点领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植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精神家园
        二、妥善协调不同政治文化间的关系,增强政治文化的包容力
        三、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理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政党制度
        (二)话语权
        (三)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成要素与建构价值
    第一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一、话语主体
        二、话语内容
        三、话语载体
        四、话语效果
    第二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彰显和坚定中国政党制度优势与自信
        二、有利于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党制度质疑与诋毁
        三、有助于推进中国式民主发展和促进各政治文明的交流互鉴
第二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历程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历史进程
        一、“站起来”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基本确立
        二、“富起来”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恢复发展
        三、“强起来”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稳固提升
    第二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中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引领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建构方向
        三、发挥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的积极作用
        四、不断完善人民政协在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载体功能
第三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现实难题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现实难题
        一、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的冲击
        二、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供给不足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传播方式相对单一
        四、现代政党文化发育不成熟
    第二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的领导
        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理论
        三、创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传播方式
        四、涵育中国特色政党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
        (二)关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
    四、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党制度和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
    一、政党制度
        (一)政党和政党制度
        (二)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概念
    二、历史制度主义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况
        (二)历史制度主义中制度的生成、路径依赖和变迁理论
        (三)历史制度主义在中国政治研究中的适应性分析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生成和历史变迁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生成
        (一)关于政党制度新旧观念的冲突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的探索与设计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生成的关键节点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期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及初期发展(1949-1957)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曲折与徘徊阶段(1957-1976)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恢复与规范发展(1976-至今)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与路径依赖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观念影响行为及制度的产生
        (二)环境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
        (三)行为者与制度规则的互动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现实难题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变迁的启示
第四章 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制度主体: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
        (一)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二)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三)健全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机制
    二、互利共生体:加强参政党建设
        (一)加强参政党的思想建设
        (二)加强参政党的组织建设
        (三)加强参政党的制度建设
    三、制度运作: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一)完善政党制度理论和提高话语权
        (二)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效能
        (三)加强政党制度运行机制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西方政党内部运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D]. 李珊珊. 山东大学, 2021(02)
  • [2]欧盟政党推动女性参政的策略研究[D]. 曾一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实践与理论思考[D]. 张泰. 山东大学, 2021(10)
  • [4]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淼. 山东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D]. 张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6]中国共产党权威塑造问题研究[D]. 孙道壮. 山东大学, 2020(09)
  • [7]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D]. 姜新. 华侨大学, 2020(12)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D]. 徐雪闪. 苏州大学, 2020(06)
  • [9]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构理路研究[D]. 杨水连.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10]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D]. 霍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西方政党内部运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