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调整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调整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冯慧敏[1](2021)在《中年级小学生重度叛逆行为干预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宜春市小学生小D为例》文中指出中年级小学生是自我意识觉醒期,也正处于第二阶段的叛逆期。在此阶段,学习难度加大,厌学凸显,自我意识增强,矛盾与代沟显现。在学校和家庭所受到的各种束缚和限制等情况,使得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具有叛逆的特征。在国内,对叛逆行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青少年,而对儿童叛逆行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关注儿童,尤其是中年级小学生叛逆心理和行为,丰富有关叛逆行为的研究内容,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视角。另外,分析儿童叛逆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对重度叛逆进行干预和疏导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本研究以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调查,探索儿童叛逆行为的表现和原因。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方法和社会工作技巧对中年级小学生重度叛逆进行个案干预。研究发现,中年级小学生对父母或老师的叛逆更多地停留在意识和思想层面,较少出现与父母或老师正面的争吵和对抗。这说明该年龄段的叛逆行为程度较轻,但应对该年龄段叛逆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同时,重度叛逆现象与其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呈U型关系,即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的中年级小学生更容易产生重度叛逆行为,而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导致中年级小学生重度叛逆主要因素。在实务方面,利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改善案主家庭结构功能和模式,从家庭角度寻找叛逆的原因,通过“重构”家庭结构,使家庭结构功能得以正常运转,从而达到对案主重度叛逆行为的干预和纠正。论文通过对个案介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疏导儿童叛逆行为的相应政策建议。

田佳琦[2](2021)在《青少年逆反行为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长春市某中学Z学生为例》文中指出青少年是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青少年的逆反行为、跳楼现象、校园欺凌、道德败坏等问题,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青春期作为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相对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心理结构,时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冲动,做出许多出格的行为,青少年的逆反行为常常发生。那么,意识到青少年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力措施去解决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个人所不断努力的。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家中和父母作对,在学校和老师作对,甚至在社会上做出违反道德、法律的事情。要想解决青少年逆反问题,首先要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进行有效地引导,做好预防工作,明确对于青少年逆反行为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以实践为基础,全文运用优势视角理论、人格发展理论、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将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访谈法、个案法以及观察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在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基础上提供了7次具体个案社会工作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将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来,最终使案主的逆反的行为有所改善,并且最终达成了改善案主的抵触父母的情绪、改善师生关系以及重拾信心的目标。通过本文实务研究表明,在介入青少年青春期逆反问题方面个案工作方法能够发挥极大的优势,笔者对个案介入逆反问题以及矫正策略、青少年逆反行为以及研究不足等进行了反思。本次研究是通过对服务对象出现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抵触情绪严重,和老师作对等问题进行介入,对服务对象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帮助服务对象缓和家庭氛围、改善师生冲突问题,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青春期逆反问题的新路径。

王雪[3](2021)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我国互联网网民的人数逐年递增,其中占主体人群是青少年。互联网凭借它的优势已经衍生出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态,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观念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茫与扭曲,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等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亟需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本文首先对网络虚拟社会、青少年、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等概念和问题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对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和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后从青少年三观的迷茫与扭曲、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心理的扭曲与心理偏差、政治认同和公共精神的弱化以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欠缺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网络虚拟社会隐匿性与信息传播广泛性的不良影响、国内外社会思潮及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与渗透、青少年稚嫩心理与从众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加强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治理路径进行了探讨。

潘正婷[4](2020)在《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崇州市蜀城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帮助高中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然而,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会阻碍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逆反心理的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并配合教学工作,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本文针对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梳理总结,以及对崇州市蜀城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探究思想政治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本文首先对逆反心理及思想政治课中的逆反心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分析加强思想政治课中逆反心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本次问卷调查情况,分析说明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中逆反心理的给学生思维意识、认知视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逆反心理在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消极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部分内容存在误解、对部分政治教师不充分信任、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略显呆滞。接着根据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内容从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环境三大方面对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应对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应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正确认识,转变学习动机,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具有课堂吸引力的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全社会要积极创设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外部环境。

胡斌[5](2019)在《体育项目干预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处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目前的研究中,体育作为辅助性手段对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本研究尝试从体育干预的角度,分析不同体育项目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以期从体育的角度,探索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新方法与新策略。本研究立足于前人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访谈法、实际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在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株洲市天元区建宁实验中学、湘潭县茶恩寺镇花桥中学各班主任、体育老师及学生家长的密切合作下,经过前期的详细追踪访谈及参与性观察,充分了解各案主基本情况,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分别对廖某、唐某、何某某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干预,干预旨在研究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对各案主逆反心理的影响作用,干预前后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对逆反心理中学生体育干预提出建议和展望。通过对三位逆反心理中学生的各体育项目实验干预,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项目的选择紧扣理论依据,保证了体育干预过程的合理性、可行性,结果发现干预方案中的各个体育项目对三位案主逆反心理的改善都具有一定效果,能够初步解决三者逆反心理问题。(2)案例一逆反心理类型属于情境、超限逆反(廖某),受时间、场合的影响极大,压力承受能力差。从心理理论上来说,案例一逆反心理原因为被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控制能力差。体育项目中对案例一逆反心理影响最大的是篮球、足球等群体性运动,此外,户外运动能改善其强迫、焦虑症状。(3)案例二逆反心理类型属于自主、禁果逆反(唐某),主体地位意识极强,细微的言语或身体触碰,都会引起其极大不满,从心理理论上来说,案例二逆反心理原因为被理解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知觉分析整合能力较差。体育项目中对案例二逆反心理影响最大的是户外运动,此外,太极拳和武术能改善其强迫、焦虑症状。(4)案例三逆反心理类型属于评定、平衡逆反(何某某),对老师的评价过于敏感,在抵制和对立中自暴自弃,在心理理论上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评价能力失调,缺乏积极情感。体育项目中对案例三逆反心理影响最大的是篮球运动,此外,太极拳和武术能改善其抑郁症状。为进一步明确体育项目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单个项目对个体逆反心理的干预时间过短,症状自评量表可能只能说明该项体育项目的即时效应,无法力证该体育项目对逆反心理的长期价值,需要延长单项目对逆反心理学生的干预时间,以研究其长期效应。(2)本文研究样本量过少,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深入分析无法进行,在以后的研究中,需扩大样本范围来研究不同运动对逆反心理的影响,使研究结果具有推广效应。(3)在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上,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将体育运动的干预作用应用于实践,积极组织更多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交往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农村学校、家庭应重视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体育活动作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提供情感交流平台,逐步完善农村体育硬件设施建设。

牛牧笛[6](2019)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微博、微信,QQ等程序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革新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与我国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维度上具有同一性,因而大学生逐渐成为自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他们利用自媒体进行学习探索、人际交往,休闲娱乐,同时自媒体的发展与运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的形成,这种影响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收获积极的,可观的效果;若利用的不好则将会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侵蚀腐坏的局面。因此,如何将自媒体的优势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如何规避自媒体自身局限性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与综合研究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应用的积极影响为切入点,分别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个层面进行探讨,阐述了在自媒体应用过程中,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所提升,信息获取渠道得以拓宽,从而扩大了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覆盖面;同时,自媒体应用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创新了其教育模式;并且自媒体应用还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应用的消极影响,并深刻剖析了其背后的成因,从大学生层面来看,由于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教育有待深化,因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观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导向性;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层面来看,由于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渠道,教育动态及课程结构的可控性降低;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来看,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因此在自媒体应用过程中,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教育客体及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针对这一探索,本文相应的提出了调适方法,即通过强化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应对途径,全面提高自媒体应用的运行实效性,从而开拓现代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左倩倩[7](2018)在《“95后”大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思想多元、个性鲜明的"95后"是大学生中的主流群体,其思想超前、视野开阔、好学上进,其思想、认知、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鲜明的群体特征。处于身心发展失衡期的"95后"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应通过对"95后"合理、适时的引导,着重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思政教育主体的素质水平,改善思政教育外部环境。

张嘉鑫[8](2018)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教学探索和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展开研究,探讨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有效对策,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陕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现状进行调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当前陕西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意见;第二,当前陕西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第三,根据陕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现状,进行深层次原因剖析;第四,提出应对陕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可行性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是:第一,在对陕西省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汇总,并通过分析得出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偏见;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部分情感逆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部分行为逆反的结论。第二,结合陕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现状,分别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品格和价值判断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的内容重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只注重形式、缺乏课堂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从客观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两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针对上述原因进行对策探讨即大学生主体应积极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树立平等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要注重时效性,敢于创新教育方法;正确利用宏观环境帮助学生有效克服逆反心理。

温胜男[9](2017)在《人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作为各项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应该具有较强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培养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与引导。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其中大学生逆反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大学生逆反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往往使得大学生在个性、心理、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强烈,一般看问题、做事情都不太成熟,常常是感性认识大于理性分析,极容易站在对立面上。当然,关于逆反问题特征的描述也不只以上这一点,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其逆反的成因及影响有更深的了解,为了保证文章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人的存在、本质、需要、价值和发展,其中每一方面的论述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带来不一样的启示。所以,教育者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逆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对逆反观点的认识出发,认真剖析大学生逆反问题的现状,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各种原因以及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并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内容当中找寻与思想政治教育逆反之间的契合点,最后在解决大学生逆反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来探寻相应对策:努力满足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净化社会环境;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鑫[10](201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一个我国重要的人才储备,也是社会上的精英力量,他们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有着较大的消极影响,是破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实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大学生逆反心理研究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开展的必然需要。本论文从以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逆反心理定义、特征进行了界定,根据不同划分标准介绍了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并就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对受教育者、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带来的危害做出了阐述;其次,从认知上的逆反心理、情绪上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上的逆反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再次,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四个方面着重挖掘了诱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最后,从引导受教育者素质提高、重视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以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四个方面提出了调适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年级小学生重度叛逆行为干预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宜春市小学生小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中年级小学生
        1.2.2 重度叛逆行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1.2 认知行为理论
        2.1.3 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叛逆行为特点的相关研究
        2.2.2 叛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2.3 叛逆行为的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
        2.2.4 社会工作介入叛逆行为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述评
3 中年级小学生叛逆行为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M小学中年级学生基本情况
    3.2 调查问卷设计
    3.3 一般叛逆行为的几种表现类型
        3.3.1 认知的问题
        3.3.2 行为的问题
        3.3.3 性格的问题
    3.4 重度叛逆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4.1 重度叛逆中年级小学生基本特征
        3.4.2 重度叛逆行为的影响因素
4 个案概述
    4.1 接案背景
    4.2 案主概况与需求评估
        4.2.1 案主基本信息
        4.2.2 案主家庭概况
        4.2.3 预估
    4.3 服务计划的制定
        4.3.1 服务目标
        4.3.2 服务计划
5 个案工作介入重度叛逆行为儿童的实务过程
    5.1 服务计划的实施
        5.1.1 第一阶段:专业关系的建立
        5.1.2 第二阶段:改变案主及家人的认知
        5.1.3 第三阶段:利用家庭结构进行治疗
        5.1.4 第四阶段:成果的巩固
    5.2 评估与结案
        5.2.1 评估
        5.2.2 结案
6 研究结论、反思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中年级小学生叛逆行为表现
        6.1.2 重度叛逆行为影响因素
        6.1.3 实务的个案介入
    6.2 反思
        6.2.1 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开展社工工作介入的关键
        6.2.2 合理把握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的关系
        6.2.3 尊重原有家庭权威结构,肯定家庭成员的贡献
    6.3 关于疏导儿童叛逆行为的建议
        6.3.1 关注儿童叛逆,促进其健康成长
        6.3.2 提高受教育程度,充分发挥父亲的角色功能
        6.3.3 注重父母原生家庭在改善家庭结构和功能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小学生叛逆行为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3:小学生叛逆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2)青少年逆反行为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长春市某中学Z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观察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访谈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青少年
        2.1.2 逆反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2.2.2 优势视角理论
        2.2.3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第3章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个案工作方案设计
    3.1 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接案与资料的收集
    3.3 服务对象的问题识别
        3.3.1 与父母抵触情绪严重
        3.3.2 跟老师作对
    3.4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3.4.1 改善与父母抵触情绪的需求
        3.4.2 改善师生关系的需求
        3.4.3 重拾信心的需求
    3.5 服务计划的制定
第4章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
    4.1 服务计划的实施
        4.1.1 第一阶段: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4.1.2 第二阶段:改善抵触情绪
        4.1.3 第三阶段:改善师生关系
        4.1.4 第四阶段:重拾信心
    4.2 服务评估
        4.2.1 服务过程的评估
        4.2.2 服务结果的评估
第5章 个案工作介入青少年逆反行为反思与总结
    5.1 逆反问题的反思
    5.2 逆反行为矫正策略
    5.3 对个案工作介入青少年逆反行为的反思
    5.4 个案工作介入青少年逆反行为研究的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
        (二)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青少年的概念及特点
        (二)青少年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
    三、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论述
        (三)习近平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论述
第三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迷茫与扭曲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世界观、人生观的迷茫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价值观的扭曲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失控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认知的混乱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行为的失控
    三、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心理扭曲与心理偏差
        (一)逆反心理与自我放纵
        (二)冷漠心理与自我封闭
        (三)网络成瘾与社会交往的抗拒
    四、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政治认同和公共精神的疏离与弱化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政治认同的疏离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公共精神的弱化
    五、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的淡薄与欠缺
        (一)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律观念的淡薄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法律知识的欠缺
第四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网络虚拟社会隐匿性与信息传播广泛性的影响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隐匿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二、国内外社会思潮及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与渗透
        (一)国内外社会思潮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渗透
        (二)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传播
    三、青少年稚嫩心理与从众行为的影响
        (一)青少年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信息缺乏辨别力
        (二)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缺乏自控力
第五章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治理策略
    一、加强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提高自我辨别力与自控力
        (一)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力
        (二)加强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修养,增强网络行为的自控力
    二、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培育青少年网络道德人格
        (二)发挥家庭教育养成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三、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一)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唱响网络主旋律
        (二)弘扬网络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四、创新社会监管手段,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一)创新网络空间监管手段,提高用网治网水平
        (二)构建网络空间法治体系,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崇州市蜀城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评述
        (二)国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有关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
        (二)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界定
    二、高中政治课加强逆反心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高中政治课加强逆反心理研究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客观需要
        (二)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需要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情况简介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问卷总体情况分析
    二、逆反心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高中生思维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三)有利于开拓师生的视野
    三、逆反心理在高中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消极表现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误解
        (二)学生对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充分信任
        (三)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略显呆滞
        (四)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态度不积极
第四章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剖析
    一、高中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增强,思维发展愈加成熟
        (二)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好,主动性差
    二、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欠佳
        (一)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僵化,缺乏趣味性
        (二)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
    三、教学环境等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二)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第五章 思想政治课中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消解策略建构
    一、学生自觉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正确认识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加强自我教育
        (二)转变学习动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高中政治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改革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融洽师生关系
        (二)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三、积极创设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二)优化和谐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和家庭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体育项目干预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相关研究
        1.2.2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
        1.2.3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依据及意义
        1.3.1 研究依据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个案分析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际调查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文献资料法
第3章 案例追踪详述
    3.1 案例追踪一:廖某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三8班
        3.1.1 基本资料
        3.1.2 逆反表现
        3.1.3 追踪评价
        3.1.4 追踪评析
        3.1.5 追踪小结
    3.2 案例追踪二:唐某株洲市天元区建宁实验中学初一3班
        3.2.1 基本资料
        3.2.2 逆反表现
        3.2.3 追踪评价
        3.2.4 追踪评析
        3.2.5 追踪小结
    3.3 案例追踪三:何某某湘潭市湘潭县茶恩寺镇花桥中学初一2班
        3.3.1 基本资料
        3.3.2 逆反表现
        3.3.3 追踪评价
        3.3.4 追踪评析
        3.3.5 追踪小结
    3.4 案例追踪总结
第4章 项目设置的相关研究理论
    4.1 指导思想
    4.2 体育运动对逆反心理功能分析理论依据
        4.2.1 医学理论
        4.2.2 规律运动干预影响理论
        4.2.3 运动强度影响理论
        4.2.4 运动与抑郁、焦虑情绪控制理论
        4.2.5 运动处方干预理论
        4.2.6 干预方案拟定参考理论
        4.2.7 体育中考项目标准参考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案例追踪初始情况分析
    5.2 体育项目干预方案阶段分析
        5.2.1 各项目干预后的比较分析
        5.2.2 间接评价
        5.2.3 成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调查问卷与量表
附录C:干预知情同意书
附录D:追踪过程部分照片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自媒体的内涵
        2.1.1 自媒体的概念
        2.1.2 自媒体的特征
        2.1.3 自媒体的功能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必要性与重要性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必要性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重要性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2.3.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应用的积极影响
    3.1 自媒体应用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3.1.1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意识
        3.1.2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渠道
    3.2 自媒体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影响
        3.2.1 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手段
        3.2.2 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模式
    3.3 自媒体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3.3.1 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3.2 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应用的消极影响及成因
    4.1 自媒体应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4.1.1 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导向性
        4.1.2 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可控性
        4.1.3 加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4.2 自媒体应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的产生原因
        4.2.1 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教育有待深化
        4.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媒体素质有待提高
        4.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应用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4.3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应用的应对对策
    5.1 深化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教育
        5.1.1 强化大学生自媒体素养的自我教育
        5.1.2 强化大学生自媒体素养课堂教育
        5.1.3 强化校园自媒体文化教育活动
    5.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素质
        5.2.1 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理念
        5.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媒体应用技能
        5.2.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媒体知识储备
    5.3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应用保障机制
        5.3.1 健全高校自媒体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保障机制
        5.3.2 健全高校自媒体规范制度保障机制
        5.3.3 健全高校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障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95后”大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95后”大学生群体新特征
    (一) 个人主义浓厚, 心理认知功利性明显
    (二) 思维敏捷, 抗挫能力较弱
    (三) 个性凸显, 情感丰富
    (四) 过于依赖网络, 现实交往能力弱
二、“95后”大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形式
    (一)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反感情绪
    (二)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知的抵触
    (三) 对社会不良倾向及行为的“从众性”认同
三、“95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 身心因素
    (二) 家庭因素
    (三) 环境因素
四、解决“95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三)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四) 完善网络监督体制, 净化网络环境

(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目前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选题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支撑
    2.1 逆反心理的相关概念
        2.1.1 逆反心理概念陈述
        2.1.2 逆反心理的心理学解读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相关概念
        2.2.1 逆反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阐述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概念界定
    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 陕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现状分析
    3.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偏见
        3.1.1 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
        3.1.2 模糊、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
        3.1.3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持否定态度
    3.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偏见
        3.2.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情感抗拒
        3.2.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情感抗拒
    3.3 在日常实践行为中存在偏见
        3.3.1 受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存在偏见
        3.3.2 受逆反心理影响,学生在课后行为存在偏见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成因剖析
    4.1 从大学生角度进行原因探究
        4.1.1 自发的社会认识与片面的思维能力并存
        4.1.2 积极的进步意识与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伴
        4.1.3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相互影响
        4.1.4 宏观的价值选择和匮乏的实践经验相互矛盾
    4.2 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角度进行原因探究
        4.2.1 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内容的重复
        4.2.2 课程学习中的强制性因素
        4.2.3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4.3 从思想政教育课程教师角度进行原因探究
        4.3.1 注重形式,忽视内在
        4.3.2 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4.3.3 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上,缺乏创新
    4.4 从客观环境角度进行原因探究
        4.4.1 社会环境的影响
        4.4.2 网络环境的影响
5 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相关措施
    5.1 引导学生树立互动、平等的参与思维
        5.1.1 从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出发
        5.1.2 提升人格魅力,注重课堂情感表达
    5.2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摆正定位
        5.2.1 摆正定位,激发大学生主体性意识
        5.2.2 学会体味课堂、在互动中学习
    5.3 与时俱进,注重内容时效性
        5.3.1 重视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
        5.3.2 重视教材内容的灵活运用
    5.4 多角度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5.4.1 改变被动式教育
        5.4.2 改变单一性教育方式
        5.4.3 改变封闭式教育
    5.5 从宏观环境出发,多角度探索
        5.5.1 有效利用社会环境
        5.5.2 有效利用网络文化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陕西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9)人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以及相关概念界定
        1、选题背景
        2、相关概念界定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的研究综述
        2、关于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
        3、关于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的研究综述
        4、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重难点
        2、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
    (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内容
        1、关于人的存在
        2、关于人的本质
        3、关于人的需要
        4、关于人的价值
        5、关于人的发展
    (二) 人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的关系
        1、现实的人的关联性
        2、人学理论的指导性
二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的现状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的表现
        1、触碰规则底线
        2、轻视课堂互动
        3、批判屏蔽他人
        4、推崇个性至上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的特征
        1、较强的主观性
        2、逆向的对立性
        3、盲目的从众性
        4、处事的非理性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的成因
        1、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的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四 人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的调适
    (一) 努力满足教育需要
        1、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1、注重教育双方的平等互动
        2、科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坚持劳动价值观教育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 优化社会环境
        1、重视家庭教育
        2、规范社会引导
    (五) 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以自由发展为目标
        2、以全面发展为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2.1 逆反心理的内涵
        2.1.1 逆反心理的定义
        2.1.2 逆反心理的普遍特征
    2.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2.2.1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界定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征
        2.2.3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
3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影响
    3.1 认知上的逆反心理表现
        3.1.1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认同
        3.1.2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认同
    3.2 情绪上的逆反心理表现
        3.2.1 不信任情绪
        3.2.2 反感情绪
        3.2.3 对抗情绪
    3.3 行为上的逆反心理表现
        3.3.1 显性逆反行为
        3.3.2 隐性逆反行为
    3.4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危害
        3.4.1 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3.4.2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破坏
        3.4.3 对教育工作者的负面影响
    3.5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积极影响
4 诱发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4.1 受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4.1.1 受教育者自身利益不满足
        4.1.2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不平衡
        4.1.3 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不稳
        4.1.4 受教育者认知发展不稳定
        4.1.5 受教育者气质、性格影响
    4.2 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4.2.1 教育者知识水平的欠缺
        4.2.2 教育者适度原则把握不当
        4.2.3 教育者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了解
        4.2.4 教育者工作方式上的缺陷
        4.2.5 教育者职业操守的缺陷
    4.3 教育环境上的原因
        4.3.1 主流意识形态被干扰
        4.3.2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4.3.3 不良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
        4.3.4 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效应
        4.3.5 家庭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4.3.6 社交环境上的负面影响
        4.3.7 单位环境上的负面影响
    4.4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上的原因
        4.4.1 教育目的不明确
        4.4.2 教育内容上的缺陷
        4.4.3 教育方法与手段上的欠缺
        4.4.4 教育活动上的不足
5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调适的对策
    5.1 引导受教育者素质提高
        5.1.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5.1.2 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5.1.3 培养大学生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
        5.1.4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5.2 重视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5.2.1 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水平
        5.2.2 加强辅导员素质建设
        5.2.3 加强教育工作者理论学习
        5.2.4 完善辅导员选拔机制
        5.2.5 完善教育工作者考核机制
    5.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5.3.1 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社会环境
        5.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
        5.3.3 完善网络监督体制,净化网络环境
        5.3.4 营造温馨家庭氛围,优化家庭环境
        5.3.5 重视学生社交圈子,建和谐朋友圈
    5.4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5.4.1 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5.4.2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5.4.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4.4 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平台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年级小学生重度叛逆行为干预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宜春市小学生小D为例[D]. 冯慧敏.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青少年逆反行为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长春市某中学Z学生为例[D]. 田佳琦.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 王雪.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崇州市蜀城中学的调查[D]. 潘正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体育项目干预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案例研究[D]. 胡斌.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媒体应用研究[D]. 牛牧笛.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7]“95后”大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及对策研究[J]. 左倩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09)
  • [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对策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张嘉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9]人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问题研究[D]. 温胜男. 云南大学, 2017(07)
  • [10]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对策研究[D]. 马鑫.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