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一)

印制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一)

一、印制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Ⅰ)(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源[1](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赵玉银[2](2021)在《远距离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接近开关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不同的领域需要使用不同的接近开关,因此接近开关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不同的行业与工作环境对接近开关的功能要求不一样,因此在选择接近开关时需要满足测量要求。因其他类型的接近开关连接电路复杂且测量精度易受环境影响,而电感式接近开关灵活性好,抗干扰能力强,这使得电感式接近开关的使用率不断提高。随着工业与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感式接近开关不仅在结构上要求简单灵活,在性能上也要求感应范围更大,测量精度更高,还要能够在极低温或极高温的环境下稳定工作。因此,论文针对能够在恶劣环境下进行远距离测量的电感式接近开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研究设计了分离式和集成式两种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方法。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使用了两套互补的差分发射线圈增大了接近开关的检测距离,采用桥式差分电路作为电子测量电路,并详细阐述了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基于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的电路,保留了有用的差模信号,抵消了绝大部分的共模信号,增强了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抗干扰能力。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使用了高效能的振荡器和耦合线圈,确保了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达到最大的感应距离,模块化分析了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工作原理,耦合线圈系统的使用能够保证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不会受到频率转换器或焊接时强磁场的干扰。论文对电感式接近开关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进行了研究设计。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提出将接近开关的探头与检测电路分开的方法,即将接近开关的检测探头置于极高温或极低温环境中,而将检测电路放在正常的温度下,选用宽温度的器件实现分离式接近开关在恶劣环境下的精确测量。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通过热敏电阻网络的自适应调节使其在温度较高或较低时能够实现远距离测量,通过ICEPAK仿真软件对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PCB温度场进行了仿真,研究了印制电路板的器件布局方法,从而保证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在设计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过程中,论文研究了阻抗匹配器的原理和JFET等效电阻的使用,提出将两者结合实现桥式电路中参考电感的方法,并根据此种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比例积分(I-PI)控制器的自动校零方法。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的输出电压被送到I-PI控制器中进行调节,控制器输出一个控制电压Vctrl到JFET的栅极,控制JFET的等效电阻使得参考电感与检测电感相等,此时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上下桥臂达到平衡状态,输出电压为0,即实现了电感式接近开关的自动调零。在自动调零基础上论文提出基于FPGA的衰减系数为1的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实现方法,当目标物位于开关的感应范围内时,检测线圈的电感会发生变化,变化的电感量被送到后级的FPGA中,根据变化的电感量在FPGA中查询与之对应的接近距离表,即可得到目标物的接近距离。当靠近的目标物材料不同,接近距离表也不同,切换至与之对应的接近距离表实现距离补偿即可实现衰减系数为1的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即在同一感应范围检测所有的金属。对于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论文研究了包括振荡模块、比较模块、输出模块,电阻调节模块,耦合线圈模块五个模块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电路原理图。高效能振荡模块的使用使得开关的感应范围足够大,从而实现远距离测量;比较模块通过输出高低电平控制着感应灯的亮与不亮;输出模块通过输出高低电平来代表是否有金属物靠近;电阻调节模块设计中采用了热敏电阻网络和可调节电阻,热敏电阻网络使得接近开关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可以稳定工作,可调节电阻使得接近开关的感应范围可调,用户可根据自己需求调节使用;线圈模块采用耦合的空心线圈,大线圈作为发射线圈,小线圈作为接收线圈,当有金属物靠近时,线圈自动调整检测,从而实现同一感应距离检测出所有金属物,即衰减系数为1。论文采用Candence、Multisim和Icepak对分离式和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功能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在仿真的基础上设计了接近开关的两种不同的电路原理图并制作了验证样机,在样机平台上针对不同金属物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论文中电感式接近开关设计原理的正确性。

黄荣坤[3](2021)在《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电控系统硬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燃料多元化逐渐成为柴油机的发展方向。以甲醇/柴油为基础的反应性控制压缩燃烧(RCCI,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技术是一种能够同时降低氮氧化物与碳烟颗粒排放的高效、清洁新型燃烧技术。为实现该燃烧技术,对RCCI发动机系统中的关键集成控制器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硬件进行了研究。以改装的云内D30发动机为对象,研究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集成ECU硬件系统。首先,从RCCI发动机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出发,分析了硬件系统架构,明确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并对特殊执行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气特性进行分析。其次,以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对硬件系统的电源供电模块、执行器驱动模块、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通信模块等进行了电路原理设计。同时,为降低信号间的相互串扰,提高信号质量,从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rad)板中信号的属性角度考虑,对PCB的布局、布线、散热、电磁兼容、信号线阻抗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规则和设计方案。最终,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对ECU硬件系统进行了离线模拟测试、硬件在环测试、台架实验测试。在离线模拟测试中通过编写测试代码对甲醇/柴油喷射系统进行了协调喷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ECU硬件系统能够控制甲醇和柴油喷嘴在发动机对应的位置时刻实现燃油协调喷射,喷油阶段的提动电流在48V的驱动电压下到达了18A,保持阶段的电流在24V的电压作用下达到了12A。从两者的喷射电流中可以分析出甲醇和柴油喷射电磁阀能够正常开启。硬件在环和台架实验同时表明,ECU硬件系统的柴油喷射模块在发动机怠速工作阶段电源跌落2.1V,产生的电源噪声频率为48MHz,在该噪声频率下对滤波器进行优化后可确保ECU在全工况下正常运行。

陈宇[4](2021)在《全波形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对信息的获取有着更高的要求,有限次发射激光脉冲以及回波信息的记录往往存在着误差,对于高精度需求的测量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要得到被测目标的高精度测量信息就需要对回波信号的完整分析。全波形激光雷达能够采集到信号全波形数据,满足高精度需求。但由于数据量大也为接收和提取带来了技术难题,全波形激光雷达的研究是大势所趋。本课题通过对全波形激光雷达接收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高速脉冲信号采集等相关技术,完成了激光接收系统的搭建,实现了数据采集等功能。首先,根据项目指标要求与性能要求对整体设计进行分析,确定探测体制,综合分析了数据处理接口等具体要求,对整体方案进行了构建。然后,对接收机进行分块详细设计,硬件方面对光电探测电路和数据处理电路进行了详细讨论,确保器件选择、电路设计符合要求;光电探测电路负责实现激光主波信号、激光回波信号的光电转换、增益调整、探测器温度、高压、控制电压状态遥测等功能,光电探测电路主要包括:恒流源电路、信号驱动电路、温度信号调理电路、贝塞尔滤波电路、单端转差分电路、接口电路等;数据处理以FPGA(现场可编辑门阵列)芯片为主控芯片,包括数据采集与数据合成两个模块,采用了子母板的设计形式,文中详细说明了各部分FPGA实现的功能并针对主要部分进行了仿真分析。接着,对接收机电路可靠性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了功能性验证测试及设计指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及功能要求。本文所设计的全波形激光雷达接收系统在工程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王翔[5](2020)在《小型化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研究及其5G通信系统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数据传输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越发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用户连接数以及更低时延的需求。目前,为了满足用户更好的体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G通信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吸引着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与上一代(4G LTE)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通信技术提出了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更高的频率利用率,更低的空口时延以及更庞大的系统容量和连接数的要求。本文重点研究小型化基片集成波导(SIW)滤波器、如四分之一模、八分之一模、十六分之一模SIW滤波器,并应用于高集成度多功能器件、低相位噪声振荡器,以及5G通信系统的射频收发前端研制中,实现了良好的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八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导(EMSIW)带通滤波器。系统的分析EMSIW谐振器的电磁特性、馈电方式和品质因数,采用两阶电耦合和两阶磁耦合研制了多种结构的EMSIW带通滤波器,能够产生各种不同的频率响应特性并在带外产生传输零点,相比传统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的尺寸减小了87.5%;为了拓展更高阶数的EMSIW滤波器设计,在二阶磁耦合带通滤波器的基础上,通过在两个腔体表面刻蚀共面波导(CPW)结构,研制了CPW加载技术的三阶EMSIW带通滤波器,产生了一个额外传输极点和一个传输零点,提高了选择性,拓宽了带宽;结合源负载耦合技术,研制了EMSIW与四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导(QMSIW)组合设计混合式带通滤波器,不仅减小了电路尺寸,同时在带外产生多个传输零点;结合多层板技术,研制了四阶紧凑型EMSIW带通滤波器,分别具有切比雪夫响应和准椭圆函数响应,滤波器的尺寸相比传统的SIW滤波器减少了93.75%。该研究可应用于微波通信系统前端模块小型化,高集成的电路设计。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核心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和国际会议Proceeding of 2019 International Wireless Symposium(IWS)上发表。(2)提出了加载金属化单/双通孔和表面刻蚀槽线结构的四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导(QMSIW)圆形腔带通滤波器。在QMSIW圆形腔靠近圆心处加载一个金属化通孔可以将基模(TM10/TM01)谐振频率扰动到两个高次模(TM20/TM02,TM12/TM21)谐振频率处,实现三模QMSIW带通滤波器响应。在靠近圆弧处加载另外一个金属化通孔将更高次杂散模频率扰动到较高的阻带处;在传统的QMSIW圆形腔的表面刻蚀“C”形/“E”形槽线实现三模QMSIW带通滤波器响应,“C”形槽线能够在高次模频率附近额外提供一个传输零点和传输极点,而“E”形槽线能够在高次模频率附近额外提供两个传输零点和一个传输极点。以此为基础,研制了金属化双通孔扰动的QMSIW滤波功分器,以及单个金属化通孔扰动的“E”形槽线结构QMSIW带通滤波器。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核心期刊Electronics Letter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上发表。(3)提出了屏蔽式结构的SIW滤波功分器,提高SIW腔体的品质因数,降低了辐射损耗,具有可拓展性,结合屏蔽式SIW谐振器模式结构的分析,设计了屏蔽式纯半模、纯四分之一模以及半模/四分之一模混合式的滤波功分器,实现了小型化和多功能的特性。此外,提出了基于QMSIW的同相和反相滤波功分器,同相滤波功分器采用单层电路结构,利用角馈输入和边馈输出的方式实现二阶滤波功分特性。反相滤波功分器采用双层电路结构,通过顶层和底层馈电输出,实现180°的相位差,该滤波特性是通过角馈输入输出的方式实现。以上滤波功分器可应用于微波通信系统前端模块中小型化和高集成的电路设计。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核心期刊IEEE Access和国际会议Proceeding of 2018 International Wireless Symposium(IWS)上发表。(4)提出了十六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导(SMSIW)谐振腔反馈式振荡器,采用SMSIW谐振腔结合多层电路板集成工艺研制四阶准椭圆函数滤波器,作为反馈式振荡器的谐振回路,在谐振频率左右两侧近端分别产生了一个传输零点,有利于提高谐振频率附近的群延时特性,改善相位噪声的性能,而且SMSIW谐振器比传统的SIW谐振器尺寸减小96.875%。此外,采用平衡式滤波器作为振荡器的谐振单元,研制了X波段反馈型推推式振荡器,其差模响应和共模响应可增强偶次模信号而抑制奇次模信号,既拓宽了反馈型推推式振荡器频率范围,又获得良好的相位噪声性能。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核心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F and Microwave 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上发表。(5)提出了K波段双模空气腔基片集成波导(AFSIW)谐振器的反馈式振荡器。AFSIW双模谐振器将中间填充的介质去除,上下表面通过镀银的金属结构件压合,形成空气填充的SIW腔体结构,获得较高的品质因数和较低的损耗,提升了反馈式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性能。并基于AFSIW技术研制了38~39GHz宽带高效发信机,分别设计了两阶和四阶AFSIW结构的双模带通滤波器,增强了对本振和其他杂散频率信号的抑制,降低发射链路中损耗,同时结合包络追踪(ET)和数字预失真(DPD)技术,提高了发信机效率和线性度。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会议2019 Asia-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APMC)上发表,并投稿国际核心期刊IEEE Access。

曾波[6](2020)在《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心电图机是基于人体生理原理,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实现的一种高科技和高精度的医疗仪器设备。数字心电图机的作用是记录和显示心脏跳动时产生的电生理信号。医生通过查看心电图的波形形态、幅度大小和心脏跳动间期的宽度时间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形态的心电波形参考相应专业心电图数据进行比对诊断;医生可以有效的掌握心脏的状态,为后续诊断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通过心电图可以有效的诊断出心率不齐,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等病症。心电图机经过多年应用和技术积累已经成为医院内部各科室不可缺少的诊断设备,利用心电图机进行心脏检测也是各个病症诊断时的基本检查项目;该设备在医院中属于诊断技术成熟,性能可靠,操作简单,诊断便宜,患者容易接受的医疗设备之一。为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的计量检定,国家公布了《JJG 1041-2008数字心电图机检定规程》标准以实现对数字心电图机进行相应的计量工作。数字心电图机的性能指标复杂,检测项目繁多,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心电图机计量时的难度和提高计量速度,减少数字心电图机计量工作的工作量。为了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本文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对数字心电图机的检定规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和制作的技术难点;研究提出实现计量功能的相应方法,并完成设计工作。其次,设计详细的原理图和PCB图,实现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具体功能,主要是DA数据转换和信号衰减部分的设计工作,在硬件电路上实现需要计量项目的性能和功能,验证硬件原理绘制PCB电路实现硬件部分功能。最后,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嵌入式程序设计与实现。完成计算机输出数据到检定仪的数据转换,实现数字转模拟芯片的控制,把需要在心电图机上显示的数据进行输出。

孙军民[7](2020)在《基于车载供电的高压电源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汽车已从单一的代步工具逐渐转变为既具有代步功能同时又兼备在车内可以办公和娱乐等的功能。与此同时,汽车上已有的车载设备如音响、DVD、广播等就显得功能单一,而笔记本电脑、IPDA、多功能车载电视等电子设备能够很好地弥补原有车载设备功能单一的问题。然而笔记本电脑、IPDA等电子设备的供电类型均为工频正弦交流电,但汽车蓄电池只能提供12V/24V的直流电压,因此研究制作一款能够将汽车蓄电池的低压直流转变为220V/50Hz的车载逆变电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直流12V到交流220V逆变电源的设计中,通过介绍DCDC电路和DCAC电路的各种拓扑结构,详细阐述了电路工作原理和功率开关管、整流二极管及滤波器等元器件的选择原则。在DCDC升压部分,由于推挽式电路具有适用于低输入电压场合等特点,故采用推挽式电路结构,控制电路部分采用一种频率固定的脉宽调制芯片TL494。在DCAC逆变部分,采用全桥逆变结构,控制电路部分采用正弦脉宽调制芯片TDS2285。介绍了高频变压器的设计原理及相关参数的计算,从而实现了从低压直流到交流220V的电压转换。(2)在直流12V到直流310V车载电源设计中,主电路使用的是推挽式变换电路结构,控制电路部分采用的是一款电流模式脉冲宽度调制芯片UC3846,在车载电源前级DCDC变换控制电路结构中,通过Saber仿真波形结果可知,输出直流电压在310V稳定运行。(3)为了确保电源的安全可靠性,设计了保护电路,包括防反接保护电路、欠压、过压保护电路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员和汽车的安全风险。最后,根据电路设计原理研制了实验测试样机,在现有条件下对前级升压电路和后级逆变电路的工作点输出波形进行了测试,样机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源能够稳定运行,其效率约为88%,功率为500W,输入电压为直流12V,输出电压为交流220V/50Hz,具有噪声小、安全可靠等特点。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车载电源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寻建晖[8](2020)在《小型化多频宽带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数据速率和大信道容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可以在不增加输入功率的情况下,利用多径效应大幅度提高信道容量和频谱效率。理论上,MIMO系统中端口越多,可获得的信道容量越大。然而,更多的天线单元和更小的间距会导致更强的耦合,从而降低MIMO系统的性能。因此,降低互耦、提高隔离度是小型化MIMO天线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提高频谱效率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采用同频同时全双工(Co-frequency Co-time Full Duplex,CCFD)无线通信技术。CCFD无线通信允许在同一带宽内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这在理论上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然而,在CCFD的实现中,多天线系统的强自干扰与弱接收信号之间的大功率差是设计人员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实现CCFD通信必须要先解决本地发射机对接收机的自干扰问题。本论文一方面围绕小型化MIMO无线通信系统,提出了单频带、多频带和宽频带MIMO天线设计方案,并对提升天线单元之间隔离度的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另一方面围绕CCFD无线通信系统,提出了收发天线的设计方案,并对本地天线之间的自干扰抑制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单频带MIMO天线耦合问题,提出一种单频带双元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GHz频带上的高隔离度小型化MIMO天线。该天线由两个对称排列的折叠单极子天线单元组成,且单元之间的距离为0.10(0为2.4GHz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基于路径抵消原理设计了平面螺旋线去耦结构,印刷在天线单元之间,用于减小地板表面耦合电流,以提高隔离度。实测表明,增加去耦结构之后,该MIMO天线在工作频带上实现了良好的设计参数和隔离特性,可以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无线通信系统中。2.针对多频带MIMO天线耦合问题,在单频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种双频带双元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GHz和5GHz频带上的高隔离度小型化MIMO天线。该天线通过在折叠单极子天线单元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开路枝节实现了双频带工作。去耦结构位于天线单元之间,由平面螺旋线谐振结构(低频带去耦结构)与倒L形陷波结构(高频带去耦结构)组成。实测表明,增加去耦结构之后,该天线在工作频带上实现了良好的设计参数和端口隔离度,可以覆盖2.4/5.2/5.8GHz WLAN等多个工作频段。而且该去耦结构与天线单元的设计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以将其用于其他印制MIMO天线的高隔离设计中。3.针对宽频带MIMO天线耦合问题,提出一种采用正交极化结合去耦结构来实现宽频带去耦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高隔离度的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该天线由两个正交放置的贴片偶极子天线单元组成。为了增加带宽,对偶极子的方形辐射贴片进行了切角和扇形开槽,并且在其末端增加了垂直放置的矩形寄生贴片。为了抑制表面电流,提高端口隔离度,在两个天线的地板之间引入了由平面螺旋线谐振结构与倒L陷波结构组成的去耦单元。实测表明,增加去耦结构之后,该正交极化MIMO天线的工作带宽达到了62%(VSWR<1.5),平均端口隔离度大于30d B,能够同时覆盖多个不同的工作频段,可以将其应用于移动通信基站设计中。4.针对CCFD无线通信系统自干扰问题,提出一种本地收发天线自干扰抑制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高隔离度的共线偶极子CCFD收发天线。通过将两个间距为1.430(0为2.45GHz对应的自由空间波长)的共线偶极子分别放置到对方的零辐射方向,并结合提出的自干扰抑制结构,在实现收发天线同极化并全向辐射的同时,使得两者的端口隔离度在14.8%的相对带宽上达到50d B以上。而且增加该自干扰抑制结构之后对收发天线的原有特性参数几乎没有影响。该自干扰抑制结构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对于其他的天线类型,可以将其放置在与磁场线相垂直的平面内进行优化,来实现收发天线之间的高隔离特性。该天线自干扰抑制结构可以作为空域消除方法之一,与模拟消除、数字消除方法一起将CCFD自干扰降低到系统可接受的水平。

黄俊[9](2020)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DUT电源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集成电路测试贯穿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整个产业链及应用环节,一般采用专用的集成电路自动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进行测试,而被测器件电源模块(DPS:Device Power Supply)是ATE的基础性功能模块,用于对被测器件(DUT:Device Under Test)供电。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对DPS模块在输出精度,纹波,动态响应特性,电源转换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研制的DPS模块要求实现±20V输出电压范围,±6A电流范围,解决大负载条件下电源快速响应、电压/电流精确控制、电源的高效转换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电源输出的精确控制:以ARM控制器为核心,通过DAC调节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实现可调电源输出。为了实现输出电源的快速响应及精确控制,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负反馈控制。对输出电压采集时,采用四线开尔文测量消除DPS模块输出端与被测器件DUT间由于附加电阻和引线电阻引起的误差。对电流采集时,采用分档采集提高测量精度。2、高效率的电源转换:根据线性稳压和开关稳压电源的特点,提出了四开关管预稳压加功率放大稳压的两级稳压方案,并利用四开关管升降压电路降低大负载下功率放大器的功率耗散。同时,为减小四开关管升降压电路中功率管的导通关断损耗,提出了一种ZVS软开关技术。3、大负载下电源的快速响应调节:根据本课题DPS模块的特点经过推导得到其等效的传递函数,利用simulink建立其仿真模型。使用matlab工具分析DPS模块的开环频率响应特性,结合SISO TOOL工具分析补偿控制器的设计需求。为提高DPS模块的相位裕度和穿越频率,改善电源输出响应特性,先后设计了增量式PID控制算法、BP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算法、RBF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说明基于RBF神经网络辨识的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性能最优,符合本课题的指标需求,最后详细阐述了控制算法的工程实现。测试结果表明,本课题研制的DPS模块实现了输出电压电流的精确控制,纹波电压≤20mVpp,满足大多数集成电路测试的要求。

蒋南平[10](2020)在《高性能ADC的信号及电源完整性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以JESD204B数据接口为核心的高性能ADC电路的信号完整性分析设计。模块处理核心采用Xilinx的XC7VX690T,设计中包含五片ADC,单通道最大支持10Gbps的信号传输速率。本文首先对信号完整性的相关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建立了本次设计中主要涉及理论的包络,简要介绍了相关理论对应设计的影响模型。随后,对高性能ADC电路系统设计从射频区域和数字区域的架构及设计内容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布线约束仿真确定了印制板的绘制约束。并运用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相关理论对应的设计方法,完成了高性能ADC电路系统的设计。高性能ADC电路系统设计完成后,针对印制板对于高速信号传输的实现能力进行了仿真,通过建立通道S参数模型,对比仿真结果,明确了Neck模式对高速信号的影响区间及程度。最终,提出了对应高性能ADC电路系统Neck模式走线使用规则。另一方面,对高性能ADC电路系统,使用背钻方法进一步优化,仿真分析背钻工艺的收益,从性能和经济角度分析背钻的必要性。通过S参数仿真,时域仿真,明确了背钻对于数据传输的影响区间和程度。提出了对应高性能ADC电路系统背钻工艺的使用规则。同时,对高性能ADC电路系统电源部分,进行电源平面建模。通过PDN仿真量化了走线方式对于电容回路电感及电源平面阻抗的影响;明确了影响PDN阻抗的设计要素。通过进一步的仿真优化最终使PDN阻抗满足器件性能要求。最终,提出优化PDN性能的设计方法。最后,对采用示波器的高速通道功能,对高性能ADC电路系统实际的传输效能进行了测试,最终验证了仿真过程的结论。并针对实际测试与仿真结果之间的偏差,分析了实际制造、测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点。对进一步提升仿真与实际效能的一致性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高仿真精确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高性能ADC电路系统的设计规则。

二、印制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制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2)远距离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当前发展现状
    1.4 论文内容
第2章 电感式接近开关工作原理
    2.1 电感式接近开关的电磁原理
        2.1.1 涡流效应
        2.1.2 电感式接近开关工作原理
    2.2 感应头和测量电路分离的方法
        2.2.1 差分检测线圈设计
        2.2.2 桥式差分电感检测电路
    2.3 感应头和测量电路集成实现方法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
    3.1 基于偏置电感的差分电路建模
        3.1.1 通用阻抗匹配器原理
        3.1.2 JFET实现等效电阻
        3.1.3 偏置电感的实现
        3.1.4 小信号模型推导
    3.2 基于I-PI的自动调零控制参数整定
        3.2.1 基于I积分调零参数整定
        3.2.2 基于I-PI调节器的调零参数整定
    3.3 衰减系数为1的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
    4.1 振荡电路的设计
        4.1.1 振荡电路
        4.1.2 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振荡电路设计
    4.2 比较电路的设计
        4.2.1 滞环比较电路
        4.2.2 滞环比较电路设计
    4.3 调节电阻的设计
        4.3.1 温度补偿网络-热敏电阻的设计
        4.3.2 距离调节电阻的设计
    4.4 空心耦合线圈的设计
    4.5 PCB热设计
        4.5.1 热分析理论基础
        4.5.2 PCB元器件功率损耗及传热参数计算
        4.5.3 PCB热分析仿真流程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仿真实验分析
    5.1 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仿真和实验
        5.1.1 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仿真
        5.1.2 分离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验
    5.2 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仿真和实验
        5.2.1 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电路仿真
        5.2.2 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PCB热仿真分析
        5.2.3 集成式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验
    5.3 远距离、宽温度的测试及分析
        5.3.1 实验主要测量指标
        5.3.2 电感式接近开关距离实验分析
        5.3.3 电感式接近开关温度-频率关系实验分析
        5.3.4 电感式接近开关温度-距离实验分析
    5.4 不同金属材料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致谢

(3)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电控系统硬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醇燃料应用研究
        1.2.1 甲醇燃料的理化特性
        1.2.2 高压共轨柴油机甲醇燃料应用研究
    1.3 RCCI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3.1 RCCI国外研究现状
        1.3.2 RCCI国内研究现状
        1.3.3 RCCI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需求
    2.1 RCCI发动机ECU功能需求分析
    2.2 传感器需求及特性
        2.2.1 磁电式曲轴与凸轮轴传感器
        2.2.2 宽域氧传感器
        2.2.3 空气流量计
        2.2.4 电阻式传感器
    2.3 执行器需求及特性
        2.3.1 高压电磁阀
        2.3.2 甲醇喷嘴
        2.3.3 电子节气门
        2.3.4 电控EGR阀
    2.4 微控制器选型
        2.4.1 TC1728 微控制器
        2.4.2 TC1728 微处理器功能
    2.5 小结
第三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电路原理设计
    3.1 RCCI发动机ECU总体设计方案
    3.2 系统电源设计
        3.2.1 防护电路设计
        3.2.2 滤波器设计
        3.2.3 DC-DC升压电源设计
        3.2.4 低压降稳压器电路设计
    3.3 ECU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1 磁电式曲轴与凸轮轴传感器信号调理
        3.3.2 宽域氧传感器信号调理
        3.3.3 电阻式传感器信号调理
        3.3.4 空气流量计信号调理
    3.4 ECU功率电路设计
        3.4.1 高压电磁阀的驱动电路设计
        3.4.2 甲醇喷嘴电磁阀驱动设计
        3.4.3 EGR/电子节气门驱动电路设计
        3.4.4 低边驱动设计
    3.5 ECU通信电路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印制电路板设计
    4.1 印制电路板设计
        4.1.1 电路板物理结构需求设计
    4.2 硬件电路接地设计
        4.2.1 地平面划分方式
        4.2.2 接地方式
        4.2.3 PCB板分层设计
        4.2.4 PCB布线规则
    4.3 电磁兼容设计
        4.3.1 电磁兼容性标准体系
        4.3.2 电磁兼容测试内容
        4.3.3 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测试
    5.1 离线测试驱动软件
        5.1.1 RCCI发动机状态机
        5.1.2 曲轴信号运行状态机
        5.1.3 凸轮轴信号运行状态机
        5.1.4 曲轴和凸轮轴同步判断
        5.1.5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角度基和时间基建立
    5.2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实验测试
        5.2.1 离线测试
        5.2.2 硬件在环测试
        5.2.3 台架实验测试
    5.3 甲醇/柴油喷射测试
    5.4 曲轴凸轮轴信号处理测试
    5.5 喷油过程对电源和曲轴凸轮轴信号影响测试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4)全波形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发展趋势
    1.3 论文章节结构
第2章 激光接收机方案设计
    2.1 激光探测体制选择
    2.2 课题功能指标要求分析
        2.2.1 功能要求
        2.2.2 性能要求
        2.2.3 电路接口
        2.2.4 设计流程
    2.3 全波形测距工作时序
    2.4 激光接收机系统构成
        2.4.1 光电探测电路组件设计
        2.4.2 数据处理电路组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接收机电路设计
    3.1 电路总体设计流程
    3.2 光电探测电路及组件详细设计
        3.2.1 波形信号采集探测器选择
        3.2.2 光电探测电路设计
        3.2.3 APD电源电路设计
    3.3 激光信号处理器详细设计
        3.3.1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3.2 数据合成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PGA软件设计
    4.1 FPGA介绍
        4.1.1 FPGA结构说明
        4.1.2 FPGA的设计流程
    4.2 串行总线通讯协议要求
        4.2.1 三线串行遥控协议
        4.2.2 三线串行遥测协议
    4.3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3.1 功能要求
        4.3.2 程序功能划分
        4.3.3 接口要求
        4.3.4 软件接口
    4.4 信号采集程序详细设计
        4.4.1 时钟芯片的配置
        4.4.2 AD芯片的软件设计
        4.4.3 FPGA内部数据处理逻辑设计
        4.4.4 APD及相关组件控制
    4.5 数据合成软件设计
        4.5.1 功能要求
        4.5.2 程序功能划分
        4.5.3 性能要求
        4.5.4 接口要求
        4.5.5 软件接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路可靠性设计
    5.1 EMC设计
        5.1.1 元器件选择
        5.1.2 印制板设计
        5.1.3 电缆选择
        5.1.4 电源设计
        5.1.5 EMC设计结论
    5.2 静电防护设计
        5.2.1 电路设计上采取的措施
        5.2.2 在机箱设计上采取的措施
        5.2.3 静电防护设计结论
    5.3 冗余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接收机测试及误差分析
    6.1 数据接收优化设计
        6.1.1 问题现象
        6.1.2 问题分析
        6.1.3 解决措施
        6.1.4 结果验证
    6.2 系统功能验证
    6.3 指标性能测试
        6.3.1 采样速度测试
        6.3.2 系统带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小型化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研究及其5G通信系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内容及研究现状
        1.2.1 小型化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研究现状
        1.2.2 小型化基片集成波导多功能器件研究现状
        1.2.3 低相噪基片集成波导振荡器研究现状
        1.2.4 5G毫米波收发信机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八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EMSIW谐振器分析
        2.2.1 EMSIW谐振器的馈电方式
        2.2.2 EMSIW谐振器的品质因数
    2.3 两阶EMSIW带通滤波器研究
        2.3.1 两阶电耦合EMSIW带通滤波器
        2.3.2 两阶磁耦合EMSIW带通滤波器
    2.4 高阶EMSIW带通滤波器研究
        2.4.1 三阶加载折叠共面波导结构的EMSIW带通滤波器
        2.4.2 三阶EMSIW和 QMSIW混合结构的带通滤波器
        2.4.3 四阶切比雪夫响应EMSIW带通滤波器
        2.4.4 四阶准椭圆函数响应EMSIW带通滤波器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四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导圆形腔滤波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基于QMSIW圆形腔带通滤波器研究
        3.2.1 基于金属化孔扰动的QMSIW三模带通滤波器
        3.2.1.1 单孔扰动QMSIW带通滤波器
        3.2.1.2 双孔扰动QMSIW带通滤波器
        3.2.2 基于表面刻蚀开槽结构的QMSIW多模滤波器
        3.2.2.1 C形开槽结构QMSIW带通滤波器
        3.2.2.2 E形开槽结构QMSIW带通滤波器
    3.3 基于金属化孔扰动的QMSIW滤波功分器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小型化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基于屏蔽式结构的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功分器研究
        4.2.1 屏蔽式基片集成波导谐振器分析
        4.2.2 屏蔽式纯半模/纯四分之一模滤波功分器研制
        4.2.3 屏蔽式混合结构滤波功分器研制
    4.3 基于QMSIW同相和反相滤波功分器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小型化低相噪反馈式振荡器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振荡器基本原理和相位噪声分析
        5.2.1 振荡器的拓扑结构
        5.2.2 振荡器的相位噪声
    5.3 超小型化低相噪基片集成波导反馈式振荡器研制
        5.3.1 十六分之一模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设计
        5.3.2 振荡器电路设计
        5.3.3 测试结果
    5.4 基片集成波导空气腔振荡器研制
        5.4.1 基片集成波导空气腔谐振器分析
        5.4.2 双模基片集成波导空气腔滤波器设计
        5.4.3 振荡器电路设计
        5.4.4 测试结果
    5.5 推推式低相噪反馈式振荡器研制
        5.5.1 推推式振荡器原理与分析
        5.5.2 折叠式λ/4 谐振器结构的平衡式微带滤波器设计
        5.5.3 推推式振荡器电路设计
        5.5.4 测试结果
    5.6 基于锁相环的频率综合器研制
        5.6.1 锁相环基本组成与原理
        5.6.2 锁相环电路设计
        5.6.3 测试结果
    5.7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5G毫米波通信系统收发信机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38~39GHz宽带高效发信机研制
        6.2.1 38~39GHz发信机架构与分析
        6.2.2 38~39GHz发信机关键部件研制
        6.2.3 38~39GHz发信机测试
    6.3 40.5~42.5GHz全数字波束赋形MIMO收发前端研制
        6.3.1 系统架构和指标分析
        6.3.2 收发前端模块中无源器件研究
        6.3.2.1 40.5~42.5GHz收发前端本振滤波器研制
        6.3.2.2 40.5~42.5GHz收发前端射频滤波器研制
        6.3.2.3 40.5~42.5GHz收发前端天线研制
        6.3.2.4 40.5~42.5GHz收发前端互联电路研制
        6.3.3 收发前端通道的研制与测试
        6.3.3.1 40.5~42.5GHz前端发射通道的研制与测试
        6.3.3.2 40.5~42.5GHz前端接收通道的研制与测试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
致谢

(6)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检定规程分析研究
    2.3 检定仪的设计原理
    2.4 核心功能设计
        2.4.1 单片机选型
        2.4.2 数模转换芯片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定仪原理和PCB设计
    3.1 引言
    3.2 检定仪硬件原理框架
    3.3 技术方案的原理图
        3.3.1 电源部分原理设计
        3.3.2 检定仪的UART原理设计
        3.3.3 单片机外围控制原理设计
        3.3.4 DAC转换输出部分原理设计
        3.3.5 信号分压部分原理设计
        3.3.6 功能切换控制部分原理设计
    3.4 技术方案的PCB图纸
    3.5 检定仪的硬件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定仪嵌入式程序设计
    4.1 引言
    4.2 检定仪软件系统总体框架
    4.3 检定仪程序总流程图设计
    4.4 检定仪的UART通讯设计
    4.5 检定仪的指令控制功能设计
    4.6 检定仪的总体功能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7)基于车载供电的高压电源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3 本课题设计要求与研究内容
        1.3.1 设计要求
        1.3.2 研究内容
2 逆变电源拓扑结构及控制电路的设计
    2.1 逆变电源总体结构设计
    2.2 DC~DC升压拓扑结构及选择
    2.3 DC~DC升压控制电路的设计
    2.4 DC~AC逆变拓扑结构及选择
    2.5 DC~AC逆变控制电路的设计
    2.6 小结
3 直流12V到交流220V车载逆变电源设计与仿真
    3.1 车载12V直流供电简介
    3.2 车载逆变器电源电路设计原理
        3.2.1 DC~DC升压电路的设计
        3.2.2 DC~AC逆变电路的设计
    3.3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3.3.1 变压器磁芯型号的设计
        3.3.2 变压器绕组匝数的计算
        3.3.3 变压器绕组线径的计算
    3.4 保护电路的设计
    3.5 逆变电源电路的仿真
        3.5.1 仿真软件介绍
        3.5.2 模型搭建及仿真结果
    3.6 小结
4 直流12V到直流310V车载电源设计与仿真
    4.1 车载电源电路设计原理
    4.2 车载电源电路仿真
    4.3 小结
5 车载逆变电源的实现
    5.1 电路板设计与元器件参数配置
        5.1.1 Altium Designer15.0 软件介绍
    5.2 电路设计实现过程
    5.3 重要元器件功能介绍
    5.4 车载电源的测试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小型化多频宽带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点与组织架构
        1.3.1 本文创新点
        1.3.2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MIMO天线基础理论分析
    2.1 MIMO技术综述
        2.1.1 无线信道及其特点
        2.1.2 MIMO系统的信道模型
        2.1.3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
    2.2 MIMO天线的相关参数
        2.2.1 方向图
        2.2.2 天线效率
        2.2.3 方向性系数和增益
        2.2.4 输入阻抗
        2.2.5 天线极化
        2.2.6 散射参数
        2.2.7 相关系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化单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和去耦
    3.1 引言
    3.2 单极子和倒F天线的特性
        3.2.1 单极子天线的基本原理和辐射特性
        3.2.2 倒F天线的基本原理和辐射特性
    3.3 小型化单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
        3.3.1 折叠单极子MIMO天线
        3.3.2 天线单元输入阻抗优化
        3.3.3 地板长度及屏蔽罩对性能影响分析
    3.4 单频带MIMO天线去耦结构的设计
        3.4.1 单频带去耦结构设计
        3.4.2 去耦机理分析
        3.4.3 去耦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3.5 单频带MIMO天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型化双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和去耦
    4.1 引言
    4.2 小型化双频带MIMO天线的设计
        4.2.1 双频带MIMO天线结构
        4.2.2 天线关键参数研究
    4.3 双频带MIMO天线去耦结构的设计
        4.3.1 双频带去耦结构设计
        4.3.2 去耦机理分析
        4.3.3 去耦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4.4 双频带MIMO天线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的设计和去耦
    5.1 引言
    5.2 宽频带双极化天线结构
    5.3 天线宽频带设计原理及流程
    5.4 天线关键参数研究
        5.4.1 寄生贴片的影响
        5.4.2 参数L的影响
        5.4.3 参数R的影响
    5.5 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的去耦
        5.5.1 宽频带去耦结构设计
        5.5.2 宽频带去耦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
    5.6 宽频带双极化MIMO天线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7 宽频带双极化十六元MIMO阵列设计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频同时全双工天线自干扰抑制设计
    6.1 引言
    6.2 CCFD无线通信系统简介
    6.3 共线偶极子及自干扰抑制结构设计
    6.4 自干扰抑制机理分析
    6.5 自干扰抑制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6.6 测试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集成电路测试系统DUT电源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3 课题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DUT电源总体设计及相关理论
    2.1 功能分析和性能指标
    2.2 总体设计方案
        2.2.1 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原理
        2.2.2 DUT电源总体设计
    2.3 电源稳压方案
        2.3.1 开关稳压与线性稳压
        2.3.2 线性稳压功率耗散
        2.3.3 稳压电路实现
    2.4 纹波与噪声分析
        2.4.1 纹波与噪声来源及分布
        2.4.2 纹波与噪声抑制措施
    2.5 隔离浮地方案
    2.6 反馈控制系统分析
    2.7 硬件方案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3.1 BUCK-BOOST电路设计
        3.1.1 BUCK/BOOST升降压电路设计
        3.1.2 四开关变换器驱动和采样电路
    3.2 后级稳压电路设计
        3.2.1 DAC转换电路设计
        3.2.2 PI调节器电路设计
        3.2.3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3.2.4 LC无源滤波电路设计
    3.3 采集电路设计
        3.3.1 电压采集设计
        3.3.2 电流采集设计
        3.3.3 有源滤波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DPS模块仿真建模与补偿控制分析
    4.2 PID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分析
    4.3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4.3.1 BP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设计与仿真
        4.3.2 RBF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设计与仿真
    4.4 补偿控制算法工程实现
        4.4.1 补偿控制算法对比分析
        4.4.2 控制算法工程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基本功能测试
    5.2 动态指标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高性能ADC的信号及电源完整性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信号完整性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传输线理论
        2.2.1 传输线分析
        2.2.2 单位长度电容
        2.2.3 单位面积的回路电感
    2.3 趋肤效应
    2.4 传输线的损耗
        2.4.1 粗糙效应
        2.4.2 电介质损耗
    2.5 性能区域
    2.6 反射
        2.6.1 容性负载引发的反射
        2.6.2 感性负载引发的反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ADC电路系统设计
    3.1 电路框架
    3.2 电路射频区域区器件选型及原理设计
    3.3 电路数字区器件选型及原理设计
        3.3.1 电路ADC部分设计
        3.3.2 电路FPGA部分设计
    3.4 电路的布局布线设计
        3.4.1 电路布线约束仿真
        3.4.2 印制板布局布线设计
        3.4.3 电路电源部分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性能ADC电路信号完整性及电源完整性仿真
    4.1 电路信号及电源完整性仿真工具简介
    4.2 电路Neck模式走线的信号完整性仿真
        4.2.1 电路Neck模式走线仿真参数设置
        4.2.2 电路Neck模式走线S参数仿真结果
        4.2.3 电路Neck模式走线S参数仿真结果分析
        4.2.4 电路Neck模式走线通道仿真参数设置
        4.2.5 电路Neck模式走线通道仿真结果
        4.2.6 电路Neck模式走线通道仿真结果分析
    4.3 电路Back Drill(背钻)添加后的信号仿真
        4.3.1 电路Back Drill(背钻)仿真参数设置
        4.3.2 电路Back Drill(背钻)S参数仿真结果
        4.3.3 电路Back Drill(背钻)通道仿真结果
        4.3.4 电路Back Drill(背钻)通道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4 电路电源优化仿真
        4.4.1 电路电源仿真参数设置
        4.4.2 电路电源仿真+D1V9 网络仿真结果
        4.4.3 电路电源仿真+D1V9 网络优化结果
        4.4.4 电路电源仿真+D1V9 网络优化结果分析
        4.4.5 电路电源仿真+A1V2 及+D1V2 网络仿真结果
        4.4.6 电路电源仿真+A1V2 及+D1V2 网络优化结果
        4.4.7 电路电源仿真+A1V2 及+D1V2 网络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性能ADC电路的验证测试
    5.1 电路测试方法及测试过程
        5.1.1 电路测试项目
        5.1.2 电路测试参数设置及测试过程
    5.2 电路测试结果
    5.3 电路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及分析
        5.3.1 电路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5.3.2 电路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差异性分析
    5.4 电路工程设计准则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印制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远距离电感式接近开关的实现[D]. 赵玉银. 扬州大学, 2021(08)
  • [3]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电控系统硬件研究[D]. 黄荣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全波形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技术研究[D]. 陈宇.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5]小型化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研究及其5G通信系统应用[D]. 王翔. 东南大学, 2020
  • [6]数字心电图机检定仪的设计与制作[D]. 曾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车载供电的高压电源的实现[D]. 孙军民.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小型化多频宽带MIMO天线的去耦方法研究[D]. 寻建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集成电路测试系统DUT电源设计与实现[D]. 黄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高性能ADC的信号及电源完整性设计与分析[D]. 蒋南平.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印制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