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的初步鉴定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的初步鉴定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初步查明(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石磊,张殊翌,钱晶瑶,李彦茹,田正刚,李文[1](2021)在《急诊结肠镜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8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治病例,总结对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治体会。方法收集2018年7月28日至2020年7月28日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进行紧急结肠镜检查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188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下检出的病变,计算出血原因各占的百分比。结果 20.21%的患者未能查明出血原因,缺血性肠炎为首要出血病因,占比15.43%,憩室为次要出血病因,占比14.89%。缺血性肠炎出血的患者中女性居多,憩室出血的患者中男性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情况下急诊结肠镜检查并不能查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但缺血性肠炎、结肠憩室可能是出血的首要原因。缺血性肠炎出血的患者多见于女性,憩室出血的患者多见于男性。

李泽涵[2](2021)在《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对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研究,观察协定方升阳益胃汤与中成药香砂养胃颗粒对入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差异性,评估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的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方法:本课题选取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冯五金教授门诊且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104例,严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给予升阳益胃汤,配伍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白芍9g、黄连3g、柴胡12g、半夏10g、泽泻12g、云苓15g、防风9g、羌活9g、独活9g、陈皮15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10g,剂型为免煎颗粒。对照组给予中成药香砂养胃颗粒。服药方法:治疗组免煎颗粒,日一剂,开水冲400ml,分别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200ml。对照组香砂养胃颗粒(规格为5g/袋),一次1袋,一日2次,于早晚饭后半小时开水冲服。两组均服药4周,服药前后需对所有患者行常规检查、对各单项症状以及证候积分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并及时对其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评估,以期对本次试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秩和检验):升阳益胃汤组有效率为87.5%,香砂养胃颗粒组有效率为70.8%,统计分析得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升阳益胃汤在治疗脾虚湿阻型PDS方面效果更优。(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t检验):服药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价值;服药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改善证候方面,升阳益胃汤优于香砂养胃颗粒。服药前后各组组内比较,P<0.01,提示两组药物均能起到改善脾虚湿阻型PDS中医证候的作用。(3)中医单项症状比较(秩和检验):升阳益胃汤组在疲乏无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方面优于香砂养胃颗粒(P<0.05),在胃脘痞闷或胀痛方面明显优于香砂养胃颗粒(P<0.01),而在大便稀溏、嗳气呃逆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复发率比较(确切概率法):升阳益胃汤组的复发率为7.69%,香砂养胃颗粒的复发率为38.46%,且P<0.05,提示升阳益胃汤的远期疗效优于香砂养胃颗粒。(5)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药物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PDS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香砂养胃颗粒,而且用药安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翟智勇[3](2021)在《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中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及其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中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急危重症,病因复杂多样,且中下消化道的长度远长于上消化道,因此诊断难度较高,合并症往往较多,本研究通过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既往确诊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和治疗及其疗效,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诊治中下消化道出血。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纳入南方医院消化内科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确诊中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为病例组,共计579例;纳入同期非消化道出血患者579例为对照组。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依次为血管性病变86例(14.9%)、憩室病69例(11.9%)、痔疮或肛裂65例(11.2%)、隆起性病变59例(10.2%)、结直肠癌54例(9.3%)、术后出血41例(7.1%)、克罗恩病40例(6.9%)、糜烂或溃疡39例(3.7%)、溃疡性结肠炎13例(2.2%)、血液系统疾病13例(2.2%)、感染性肠炎10例(1.7%)、药物或毒物10例(1.7%)、自身免疫性疾病10例(1.7%)、外科疾病9例(1.6%)、肠结核5例(0.9%)、淋巴管病变4例(0.7%)、粘膜异位症4例(0.7%)、肠道外病变2例(0.3%);2.发生中下消化道出血的男性患者(60.8%)多于女性患者(39.2%)(P<0.05);3.将所有病因按照年龄高低重新排布,排前几位的是:感染性肠炎(62.4±15.1)岁、结直肠癌(58.6±16.7)岁、药物或毒物(57.5±18.8)岁、肠结核(54.8±14.8)岁、血管性病变(53.4±17.3)岁;4.首发症状为血便357例(61.7%),腹痛109例(18.9%),黑便83例(14.3%),腹胀 12 例(2.1%),其他 10 例(1.7%);5.166例(28.7%)发生于结肠,142例(24.5%)发生于回肠,137例(23.7%)发生于直肠肛管,70例(12.1%)发生于空肠,32例(5.5%)发生于多部位,20例(3.5%)发生于回盲部,12例(2.0%)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以下;6.出血量为400-800mL有337例(58.2%),出血量>800mL有145例(25.0%),出血量<400mL 有 97 例(16.8%);7.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肛门镜、消化道造影、CTA/CTE、DSA、ECT的阳性率为66.6%、64.9%、88.7%、100.0%(对于痔疮或肛裂而言)、83.3%、79.0%、39.3%、33.3%;8.不同的年龄分组、病因、出血部位或出血量,选择的治疗方式有显着性差异(P<0.05);9.347例(59.9%)为单纯药物治疗,133例(23.0%)为药物+内镜手术治疗,97例(17.1%)为药物+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各种治疗方式的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中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血管性病变、憩室病、痔疮或肛裂、隆起性病变、结直肠癌;2.憩室病、痔疮或肛裂的发病率是女性多于男性,隆起性病变、结直肠癌、术后出血、CD、糜烂或溃疡、不明原因的发病率是男性多于女性;3.按照年龄高低排名前五的病因依次是感染性肠炎、结直肠癌、药物或毒物、肠结核、血管性病变;4.出血部位低,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血便;出血部位高,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腹痛、黑便;5.小肠镜的总体阳性率最高,ECT的总体阳性率最低,其中不明原因的中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较高的辅助检查是CTA、小肠镜;6.要根据年龄、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情况综合选择治疗方式;7.单纯药物治疗、药物+内镜治疗、药物+介入/外科手术治疗三者的治疗有效率都非常高,但无显着性差异,应按需选择治疗方式;8.中下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有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最近一月),心脑血管病史,胃肠道手术史,癌症病史。

倪紫微[4](2020)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PLG)是指由于肠内或肠外疾病,造成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综合征。PLG与多种不同的疾病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克罗恩病,小肠淋巴管扩张,Whipple病,结核性腹膜炎等。PLG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低蛋白血症及水肿,也可存在消化系统的表现,如腹痛、腹泻、纳差、便血等。治疗的要点在于原发病的发现和治疗,除此外,饮食治疗及支持治疗也有重要地位。诊断PLG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包括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浓度、24小时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99mTc 标记的白蛋白闪烁显像(99mTc-labeled albumin scintigraphy,99mTc-HAS)。99mTc-HAS是诊断PLG的重要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PLG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对PLG的诊断及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提示西方国家与东亚在PLG原发病的分布上有很大差异,西方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在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较为常见。目前国内外关于PLG论文的少见报道,且大部分为单个病例报告。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 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例PLG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L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LE相关PLG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PLG并确定原发病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例PLG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方式、入院日期、入院诊断、个人史、既往史、症状、并发症、入院时实验室参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住院时间等。(2)根据原发病是否为SLE分组,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P<0.10为入选变量标准,选取球蛋白、白细胞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3)每例SLE相关PLG按照1:10的比例从同期不合并PLG的SLE患者中,共随机抽取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分析。以P<0.10为入选变量标准,选取住院时间、水肿、关节疼痛、白蛋白、甘油三酯、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血清钙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4)使用SSP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校正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LG患者33例,其中8例原发病为SLE。主要以水肿(54.55%)、浆膜腔积液(75.76%)、低白蛋白血症(100%)为主要表现。以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2.SLE相关PLG与其他原发病的PLG在球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球蛋白水平是其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球蛋白的临界值为28.65g/L,对应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880。3.SLE相关PLG与不合并PLG的SLE在住院时间、水肿、关节疼痛、白蛋白、甘油三酯、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血清钙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白蛋白水平为SLE患者合并PLG的保护因素,水肿为SLE患者合并PLG的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白蛋白的临界值为28.65g/L,白蛋白与水肿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白蛋白、水肿单独检测。结论1.PLG以低蛋白血症、水肿、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2.球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水平与SLE相关PLG显着相关,其中高球蛋白水平是PLG患者原发病为SLE的危险因素3.高白蛋白水平为SLE患者合并PLG的保护因素,水肿为其危险因素,白蛋白与水肿联合检测效能优于单独检测。

兰鹏[5](2020)在《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从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整体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营养状态改善及内环境改善情况、脓毒症病情改善程度及预后等多角度观察参苓白术散对其胃肠功能障碍问题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理。力求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开拓思路,并进一步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依据本研究所设立之相应纳、排标准,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计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录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60例,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脓毒症ICU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汤剂鼻饲治疗,观察周期共记14天,其中治疗周期为7天,治疗结束继观周期7天,详细记录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后出组。正式入组前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病、病例来源等基本情况;入组14天内详细记录每天两组患者胃肠道启动情况、胃肠功能评分及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率等胃肠道具体数据;并于治疗开始第1天、治疗72h后及治疗结束后1天监测患者的血、尿及便常规、肝功、肾功、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等理化指标数据。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整体分析,将检验水准定义为0.05,即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例来源及住院周期等)、整体胃肠道状态(胃肠功能评分、临床症状)、营养及内环境等理化指标,以及基本病情情况(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RP、PCT、血象及肝、肾功等)等基线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因而两组患者数据具有可比性。2胃肠功能改善情况2.1胃肠功能障碍评分经过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并于治疗结束后第1、第3及第5天继续对比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发现三次数据对比治疗组患者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2.2胃肠道症状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腹胀、肠鸣音减弱及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发现,治疗72h、治疗结束后第1及第3天数据对比显示治疗组腹泻症状发生率的下降比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腹胀及肠鸣音减弱症状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3营养状态及内环境2.3.1营养状态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蛋白指标、白蛋白指标及前白蛋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同期对照组三项指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治疗组患者营养状态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2.3.2内环境状态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p H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血钾、血钠及血氯等其他内环境理化指标改善程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及预后指标(1)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体温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体温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白细胞结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经过治疗,治疗组患乳酸结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经过治疗,两组患者CRP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CRP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5)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PCT结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6)经过治疗,两组患者APACHEⅡ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APACHEⅡ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7)经过治疗,两组患者SOFA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SOFA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8)经过治疗,两组患者CPIS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CPIS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苓白术散联合ICU常规治疗及单纯ICU常规治疗均能改善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整体胃肠功能障碍评分,降低其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但参苓白术散组对腹泻症状及整体胃肠功能状态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且更为持久。2参苓白术散联合ICU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可进一步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恢复。3参苓白术散联合ICU常规治疗及单纯ICU常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体温、血象、乳酸、CRP、PCT、APACHEⅡ得分、SOFA得分及CPIS得分等炎症及预后指标,但参苓白术散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患者预后更佳。

沈长兵[6](2020)在《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PsO)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m)与PsO存在关联性,DNAm调控PsO易感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人群患PsO的风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O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并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强关联,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近十多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众多疾病和性状中被广泛利用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GWAS数据进行插补计算(Imputation),可获得遗传位点覆盖面更大的基因组学数据,同时许多新的统计学方法被开发,使得后续数据分析和深入挖掘成为可能。研究目的:探索PsO是否对PsO患者皮损组织DNAm年龄产生影响。探寻PsO和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之间的遗传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四种CVD(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卒中(Stroke)、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和六种心血管风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的强遗传关联变异与 PsO发病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中国汉族人群PsO DNAm数据(包含1 14份PsO患者皮损组织(Psoriastic lesional skin tissue,PP)、4 1 份 PsO 患者非皮损皮肤组织(Psoriastic non-lesional skin tissue,PN)和 62 份健康对照正常皮肤组织(Normal skin tissue,NN))、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前期开展的研究。欧洲人群PsO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美国密歇根大学James T Elder教授课题组,欧洲人群SLE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Timothy JVyse教授课题组,MS GWA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多发性硬化症遗传学联盟(IMSGC),CD和UC GWASs Imputation数据来源于国际炎症性肠病遗传学联盟(IIBDGC)。欧洲人群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CD和UC)的UK Biobank(UKBB)GWASs数据来源于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 Benjamin Neale 实验室(http://www.nealelab.is/uk-biobank)。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s)数据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依据入选标准提取获得。使用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Multiple-tissue methylation clock model)、经验加权线性组合检验统计量(Empirical weighted linear combination test statistics,eLC)、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MRA)和稳健调整轮廓评分(Robust Adjusted Profile Score,RAPS)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DNAm年龄分析结果:本研究证实了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的良好适用性。对于PN和NN,计算的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呈显着正相关(Spearman’s p≥0.86,P<2.2E-16),年龄加速残差接近于0(P>0.15)。对于PP,DNAm年龄与年代年龄之间同样存在很强的相关性(Spearman’s p=0.78,P<2.2E-16),并且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NN或PN皮肤组织接近(P>0.3)。此外,PP的DNAm年龄加速残差与PASI评分及相关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吸烟状态)均无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在NN、PN和PP中分别存在100个、588个和8032个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这些与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存在重叠性,并且在3组(NN、PN和PP)之间以及与外部数据集具有一致的关联系数。值得关注的是,PP中的39个DNAm年龄相关的CpGs和2个时钟CpGs也在PsO中存在甲基化差异。PP与PN及PP与NN之间进行比较,分别确定301和881个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P<0.01),然而这些位点均没有达到FDR<0.05的显着阈值。(二)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探索结果:在欧洲人群中,LD-Hub计算结果显示PsO主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人体基本特征等存在显着遗传相关性。初筛阶段分析结果显示,PsO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显着位点/基因组学区域/独立位点数量分别为:SLE(1244/14/35)、RA(11535/16/114)、MS(10426/23/102)、CD(1175/22/73)和UC(97/1/11)。利用UKBB数据进一步验证,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被验证的独立位点数分别为:SLE(8)、RA(16)、MS(11)、CD(12)和 UC(7)。同时,对中国汉族人群PsO和SLE的GWASs Imputation数据进行双变量GWAS分析发现,MHC区域外仅SNP rs1887428(9号染色体,附近基因为JAK2,P dLC=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6.20E-09)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其他显着位点均为MHC区域位点且均来源于之前GWASs未显着的位点。利用DAVID和GSEA基于初筛阶段显着性潜在多效性位点进行通路分析,发现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MS和CD)可能共同存在的发病通路,主要涉及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相关通路及其他通路,且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三)PsO与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MRA结果:经过相应的入选标准筛选和一致性检验,分别纳入CHD、Stroke、HF、AF、HDL、LDL、TC、TG、DBP 和 SBP 的 29、26、10、131、83、63、75、50、121 和 105个SNPs作为IVs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分析。水平多效性检验显示Stroke相关的遗传变异具有水平多效性。TSMR分析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CHD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OR=1.20,95%CI:1.06-1.45,P=3.05E-03),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1,95%CI:1.08-2.11,P=1.53E-02),其他暴露变量与PsO发病之间均无显着的遗传因果关系。对于Stroke,MR-PRESSO分析结果显示Stroke与PsO发病风险之间也不存在显着遗传因果关系。RAPS分析结果显示CHD(OR=1.21,95%CI:1.06-1.37,P=3.44E-03)和 HF(OR=1.72,95%CI:1.22-2.43,P=2.08E-03)与PsO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SBP与PsO发病风险存在提示性统计学意义(OR=1.53,95%CI:1.09-2.14,P=1.30E-02)。CHD、HF 和 SBP 的 IVs 均无显着异质性,留一法分析显示出CHD、HF和SBP对PsO具有持续显着因果影响,支持了TSMR和RAPS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多组织甲基化计时模型在中国汉族人群皮肤组织中适用性良好。在PN和PP中未观察到DNAm年龄的显着变化,且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之间缺乏关联性。因此,由PsO引起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DNAm改变可能不影响PsO皮肤组织的生物学年龄。发现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一些多效性位点和可能共同涉及的发病通路,研究结果可以部分解释Ps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并存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理。采用MR方法发现CHD和HF与PsO风险具有显着因果关系,SBP与PsO发病风险具有提示性因果关系,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sO和CVD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遗传学关联,进一步对PsO患者共存疾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徐利[7](2020)在《肛门瘙痒症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肠黏膜感觉受体表达及艾灸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人类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最早可以追索到古埃及时期,目前是仅次于便血而就医的肛肠外科第二大主症,大部分的肛门瘙痒症均为原发性瘙痒。我们对其发病机理知之甚少,对于这个古老的疾病,何种原因导致肛周的潮湿渗漏刺激肛周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形成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除了肛周皮肤菌群的因素,造成肛周皮肤潮湿渗漏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目前的很多文献均是针对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的评估,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乏善可陈。早期的研究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提示肛门瘙痒症的发生与粪便渗漏、直肠感觉功能障碍有一定的联系。查阅后期的文献,未见有相关的报告,但是早期关于肛门直肠测压的数据分析仪器是传统的水灌注系统,无法精确的反映肛管直肠的各部分的压力差及直肠的黏膜感觉。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仪具有操作简单、病人舒适度高、结果可重复性、测量数据更加精准的优势,可以动态评估盆底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特别是肛提肌群中的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内外括约肌,同时能精确评估直肠黏膜感觉功能。不仅是排便功能障碍性疾病,而且一些常规的肛肠疾病,都可以可以通过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的数据提供病理生理学依据,指导临床实践。肛门瘙痒症具体的发病机制不详,病程较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后易复发,因此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自古以来针灸在治疗各类瘙痒性皮肤病中就具有优势,本研究在前期的研究中通过正交实验发现,温和灸治疗肛门瘙痒症疗效确切,本研究通过比较有烟艾灸与无烟艾灸治疗肛门瘙痒症,进一步探讨艾烟和灸感的相关因素对肛门瘙痒症的治疗作用,为肛门瘙痒症的治疗寻找最优的治疗方案,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客观诠释。目的1.观察肛门瘙痒症患者、正常人群、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和直肠感觉功能的变化,初步探讨肛门瘙痒症的病因与肛管直肠动力、直肠顺应性、直肠感觉阈值之间的关系;2.测定肛门瘙痒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直肠黏膜中TRPV1、5-HT、P2X2直肠黏膜感觉受体的表达差异,探讨直肠黏膜感觉相关受体与肛门瘙痒症的发生、发展的关系;3.用自制艾灸治疗仪观察有烟艾灸与无烟艾灸在治疗肛门瘙痒症中的作用,探讨艾烟是否参与艾灸的止痒效应。方法:1.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与消化内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肛门瘙痒患者32例,功能性便秘患者33例,正常组人群29例,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采用美国GIVEN(美敦力)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仪定量分析肛管直肠动力、直肠顺应性、直肠感觉功能、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短暂括约肌松弛的测量值。2.将纳入研究的肛门瘙痒症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组29例进行直肠镜检查,在齿线上方3厘米处取直肠黏膜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PV1、5-HT、P2X2的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3.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门诊收治的肛门瘙痒症患者62例,分为有烟艾灸治疗组32例,无烟艾灸治疗组30例,患者使用自制的艾灸治疗仪器放置在坐便器内,将艾条分成34厘米的长艾条,点燃后置于艾灸治疗仪中,调整艾灸治疗的位置,将艾柱对准肛门长强穴的位置治疗,每次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2次,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肛门瘙痒症患者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功能临床研究1.正常组、肛门瘙痒组、便秘组肛管静息压、直肠肛管压力差比较,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肛门瘙痒组肛管静息压低于正常组(P<0.05),肛门瘙痒组直肠肛管压力差高于正常组(P<0.05),便秘组直肠肛管压力差高于正常组(P<0.05),肛门瘙痒组肛管长度低于便秘组(P<0.05);正常组残余压低于便秘组(P<0.05)。2.正常组、肛门瘙痒组、便秘组第一通道感觉、排便感觉、最大耐受量、直肠最大顺应性,直肠最小顺应性比较,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初始感觉阈值两两比较,肛门瘙痒组低于正常组(P<0.05),肛门瘙痒组低于便秘组(P<0.05),正常组低于便秘组(P<0.05);初始排便感觉两两比较,肛门瘙痒组低于正常组(P<0.05),肛门瘙痒组低于便秘组(P<0.05),正常组低于便秘组(P<0.05);直肠最大耐受量两两比较,肛门瘙痒组低于正常组(P<0.05),肛门瘙痒组低于便秘组(P<0.05),便秘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直肠最大顺应性两组间比较,肛门瘙痒组低于正常组(P<0.05),肛门瘙痒组低于便秘组(P<0.05),便秘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直肠最小顺应性两组间比较,肛门瘙痒组低于正常组(P<0.05),肛门瘙痒组低于便秘组(P<0.05),便秘组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正常组、肛门瘙痒组、便秘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引出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短暂括约肌松弛出现人数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肛门瘙痒组短暂括约肌松弛时间长于便秘组与正常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瘙痒症患者直肠粘膜感觉受体研究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肛门瘙痒症患者直肠组织中TRPV1基因、5-HT基因的mRNA表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X2基因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与正常组比较,肛门瘙痒组患者直肠粘膜TPRV1的HIS评分及MOD值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肛门瘙痒组患者直肠粘膜5-HT的HIS评分及MOD值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2X2的HIS评分及MO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有烟艾灸与无烟艾灸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1.治疗组与对照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瘙痒频率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瘙痒频率缓解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瘙痒程度缓解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2.2组治疗前后瘙痒频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2组在治疗后瘙痒频率均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2组在治疗后瘙痒程度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效应F=6.23,P=0.01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2组比较,F=2.356,P=0.13,两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2组比较,F=16.43,P<0.001,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比较,F=41.23,P<0.001,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时间效应F=931.574,P<0.001,两组间随着时间的延长,肛门瘙痒症患者生活质量能改善。结论:1.肛门瘙痒症患者的的肛管静息压降低,直肠顺应性降低,直肠感觉阈值升高,肛管静息压降低、短暂括约肌松弛时间延长、直肠感觉阈值异常可能是导致肛门瘙痒症患者肛门潮湿、渗漏的病理机制之一。2.肛门瘙痒症患者的直肠粘膜受体TRPV1和5-HT表达高于正常组,肛门瘙痒症患者直肠顺应性降低,直肠感觉阈值升高的感觉功能障碍可能和TRPV1和5-HT表达相关,可能是由于直肠黏膜感觉传递中递质的敏化或表型改变所致。3.在治疗肛门瘙痒症方面,有烟艾灸与无烟艾灸都可以改善肛门瘙痒的症状,两者在治疗前后改善瘙痒频率、瘙痒程度均有降低,在治疗前后瘙痒生活质量均有提高,但是有烟艾灸在改善瘙痒程度、改善瘙痒频率、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无烟艾灸组,艾烟生成物也是艾灸发挥止痒效应的因素之一。

张金铭[8](2018)在《颇得斯安治疗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非特异性小肠溃疡(Nonspecific small bowel ulcers)指一类原因不明的位于十二指肠至回肠之间的一种罕见的溃疡性疾病,由于检查方法及人体自然结构的限制,通常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发现其存在,在术前则极少发现。小肠溃疡十分难以诊断,多在并发其他疾病例如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临床症状时才引起注意,并且难以诊断病因,直到进行外科手术及尸检时才能明确诊断。1990年以前亦曾出现过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病例报告,但因检查手段局限,仅有少量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内镜与影像学检查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尤其是末端回肠镜、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小肠溃疡的检出率得以提高。在经过系统性的检查如胶囊内镜、单气囊及双气囊小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等其他检查后可以明确部分小肠溃疡患者的病因,但仍有部分病例难以确诊。可以导致小肠溃疡的因素包括(1)感染,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等及细菌、寄生虫等其他微生物。(2)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等;(3)肿瘤,包括间质瘤、淋巴瘤、癌症等;(4)炎性肠病,包括CD、溃疡性结肠炎等;(5)风湿性疾病,包括白塞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6)血管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肠病等;(7)其他,包括放射性肠病、嗜酸性胃肠炎、肠道术后等。部分患者经过实验室生化检查、影像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可以查明溃疡病因,但还有一些患者在经过上述检查后依然难以查出病因,将这一类诊断为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现在国际上尚无对非特异性小肠溃疡制定治疗金标准,相关特异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例数也十分少,临床上多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主要用药多为肠道疾病相关常用药如谷氨酰胺、美沙拉嗪等。目前美沙拉嗪缓释剂主要包括两种:一为时间依赖性缓释被膜制剂,多为外包被有主要成分为乙基纤维的包衣的美沙拉嗪微颗粒,药物沿消化道管腔前行,其被膜随时间变化释放活性成分,药物通过幽门后即开始释放活性物质,并接触肠粘膜起效,颇得斯安就属于这一种缓释剂。目前颇得斯安主要在小肠内释放50%的活性成分。除了时间依赖性被膜制剂之外还有一种依赖pH的缓释/树脂包被制剂,该种制剂的被膜可随着消化道pH改变而溶解,活性成分将随着药物在消化道内运输的进程而释放,可在固定节段释放并产生作用。[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由于颇得斯安在消化道内释放较早,活性成分能够覆盖全段小肠,故选用颇得斯安进行相关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对颇得斯安对于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治疗过程中各个阶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和内镜下表现的改变,并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7月-2017年7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诊断为非特异性小肠溃疡,并以颇得斯安治疗的48例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特点、诊疗及随访情况。结果共将48例非特异性小肠溃疡患者纳入组内,男女比例为1:1.07,年龄1471岁,平均(41.4±17.9)岁,皆给予口服颇得斯安(美沙拉嗪)缓释片1.0g,每日4次,平均随访11.6个月,整个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穿孔等,治疗后ESR及CRP指标、以及主要临床症状积分皆较治疗前下降,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最终内镜下黏膜治愈24人、缓解19人、未愈5人。结论1、颇得斯安对非特异性小肠溃疡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应用2、应对诊断或疑诊为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患者进行较严密及为期较长的随访,对于明确最终诊断有一定意义。

刘永华[9](2018)在《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观察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等趋化因子的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8、MMP13在结肠组织中表达的变化,以及温补脾肾法方药对以上因子表达的影响,筛选脾肾阳虚型UC的特异性靶点,并作为诊断标志物、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客观化指标。6方法SPF级Wistar大鼠96只雌雄各半分开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空白组、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SASP组雌雄各8只,除外空白组,其余各组造模成功后分组给药治疗(模型组不给药)。取材后用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分别选取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与模型组大鼠病变部位结肠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以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和Pathway富集分析,Real Time-qPCR法检测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等趋化因子及MMP3、MMP8、MMP13基因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MP3、MMP8、MMP13蛋白质的表达。结果1.空白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应结肠组织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分析: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根据q-value≦0.05,Fold-change≧1.5筛选出空白组大鼠差异表达的基因216个,其中下调166个和上调84个。相对于模型组大鼠大鼠,表达下调的基因明显多于表达上调的基因,表达下调的基因数目是表达上调的1.96(166/84)倍。2.差异表达基因的GO及Pathyway分析:将筛选出来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三个层次的统计分析,其中BP 3158个、CC 1863个、MF 695个。同时发现相关的信号通路。3.RT-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结肠组织比较,模型组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基因表达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结肠组织相比较,各治疗组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测序结果一致。4.RT-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MP3、MMP8、MMP1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MMP3、MMP8、MMP13基因表达上调,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结肠组织MMP3、MMP8、MMP13基因表达下调,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测序结果一致。5.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MP3、MMP8、MMP13蛋白质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的MMP3、MMP8、MMP13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增多,具有显着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MMP3、MMP8、MMP13蛋白质相对表达量下调,具有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1.本研究采用的脾肾阳虚型UC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及科学性;第二代测序技术是中医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2.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CXCL1、CXCL2、CXCR2、CXCL6、CCL7、CCL12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可作为UC黏膜炎症活动的客观指标。具有温补脾肾功效的理中汤合四神丸复方中药颗粒可以有效下调以上因子的表达。3.温补脾肾法能显着下调脾肾阳虚型UC大鼠结肠黏膜中过度表达的MMP3、MMP8、MMP13基因和蛋白,亦可作为诊断UC的特异性标志物及治疗UC的疗效评估指标。

余建兴[10](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初步查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初步查明(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结肠镜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8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器材与方法
        1.2.1 设备:
        1.2.2 检查前准备:
        1.2.3 结肠镜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结肠镜检查结果
        2.2.1 病因检出:
        2.2.2 病因分析:
        2.2.3 急诊结肠镜未发现出血原因:
        2.2.4 其他:
    2.3 临床表现
    2.4 内镜下治疗
3 讨论

(2)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脾虚湿阻型PDS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B: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中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及其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中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资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第二章 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中下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和危险因素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4)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2.7 样本量估算
        2.8 分组方法
        2.9 治疗方案
        2.10 观察指标
        2.11 统计学方法
        2.12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胃肠功能
        2.1 胃肠功能评分
        2.2 胃肠道症状
        2.3 营养状态及内环境
    3 炎症及预后指标
    4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1.2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病理机制
    2 祖国医学对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于肺与脾胃关系的认识
        2.2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病机特点
    3 祖国医学在治疗肺部疾病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时的处方用药特点
        3.1 治则尤宜理气通腑,益气为先
        3.2 组方注重顾护胃气
        3.3 肺脾同病当培土生金
    4 参苓白术散方义及作用机制分析
        4.1 参苓白术散方义
        4.2 参苓白术散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
    5 疗效分析
        5.1 基线比较
        5.2 胃肠功能改善情况
        5.3 炎症及预后改善情况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表
附录二 SOFA评分表
综述一 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正常皮肤组织和银屑病皮损组织DNA甲基化年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和数据集描述
        2.2 DNAm年龄的计算
        2.3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位点鉴定
        2.4 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
    3 结果
        3.1 正常皮肤组织的DNAm年龄
        3.2 PsO皮损组织的DNAm年龄
        3.3 相关特征和DNAm年龄加速残差相关性分析
        3.4 与皮肤组织DNAm年龄相关的CpGs
        3.5 外部数据评估结果一致性
        3.6 差异性甲基化CpGs与DNAm年龄相关CpGs比较分析
        3.7 PsO依赖的DNAm年龄相关的CpGs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银屑病与五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效性位点和共同发病通路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集来源
        2.2 统计学方法
        2.2.1 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分析
        2.2.2 LD-Hub
        2.2.3 多表型GWAS遗传多效性分析
        2.3 注释工具和软件
        2.4 基因集富集和通路分析
        2.5 FUMA GWAS
    3 结果
        3.1 PsO与其他疾病/特征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3.2 初筛阶段数据分析结果
        3.3 初筛阶段显着独立位点验证分析
        3.4 中国汉族人群PsO与SLE潜在多效性位点探索
        3.5 PsO与四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发病通路分析
        3.6 基因集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银屑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概要
        2.2 IVs选择条件和要求
        2.3 孟德尔随机多效性残差总和和离群值检验
        2.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2.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2.6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IVs的选择和评估
        3.2 一致性分析
        3.3 IVs水平多效性评估
        3.4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3.5 稳健调整轮廓评分
        3.6 MR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银屑病与伴随疾病: 从流行病学到遗传学
    1 相关术语
    2 PsO与伴随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PsO与伴随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3.1 共同或差异性易感基因
        3.2 共同或差异性遗传学发病通路
    4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肛门瘙痒症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肠黏膜感觉受体表达及艾灸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整理与研究
    1 中医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沿革
        1.2 中医药治疗肛门瘙痒症研究进展
    2 西医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2.1 肛门瘙痒症的病名及病因学研究进展
        2.2 肛门瘙痒症评价工具研究进展
        2.3 肛门瘙痒症的西医治疗进展
    3 肛门直肠测压的研究进展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4.2 本课题的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 肛门瘙痒症患者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功能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方法与设备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肛管直肠动力学结果
        3.3 直肠感觉阈值与直肠顺应性结果
        3.4 短暂性括约肌松弛结果
        3.5 短暂性括约肌松弛图像特征
    4 讨论
        4.1 肛门直肠测压与肛门瘙痒症的研究
        4.2 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研究
        4.3 肛管动力学结果分析
        4.4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与短暂肛门括约肌松弛结果分析
        4.5 直肠感觉阈值与直肠顺应性结果分析
        4.6 结语
        4.7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肛门瘙痒症患者直肠黏膜感觉受体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病人来源
        2.2 组织标本的获取及处理
        2.3 主要试剂
        2.4 主要仪器设备
        2.5 免疫组化步骤
        2.6 荧光定量PCR步骤
    3 结果
        3.1 TRPV1、serotonin、P2X2受体基因的mRNA在瘙痒症患者直肠黏膜的表达
        3.2 免疫组化检测serotonin、TRPV1、P2X2受体蛋白在瘙痒症患者直肠黏膜膜的表达
    4 讨论
        4.1 直肠黏膜TRPV1受体结果分析
        4.2 直肠黏膜P2X2受体结果分析
        4.3 直肠黏膜5-HT受体结果分析
        4.4 结语
        4.5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有烟灸与无烟灸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与方法
        2.2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频率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3.5 艾烟灸治疗前后治疗效果对比图
    4 讨论
        4.1 肛门瘙痒症的治疗概况
        4.2 艾灸长强穴在肛门瘙痒症中的治疗作用
        4.3 热证可灸的理论基础
        4.4 艾烟生成物的治疗作用
        4.5 结语
        4.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颇得斯安治疗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诊治进展及颇得斯安临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筛选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
    1 技术线路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动物实验
        2.3 病理切片的制备、观察
        2.4 高通量测序
    3 结果
        3.1 一般生存情况
        3.2 大鼠结肠组织样本总RNA质量控制
        3.3 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
        3.4 空白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应结肠组织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结果
        3.6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病证结合模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4.2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疾病研究的应用
第二部分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mRNA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Real Time-qPCR法检测差异表达基因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结肠组织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见表12、图7)
    3 讨论
        3.1 趋化因子受体
        3.2 趋化因子配体
第三部分 温补脾肾法对脾肾阳虚型UC大鼠MMP3、MMP8、MMP13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动物实验
        1.3 Real Time-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MP3、MMP8、MMP13 mRNA的表达
        1.4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MP3、MMP8、MMP13蛋白质的表达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大鼠结肠组织MMP3、MMP8、MMP13 mRNA的表达
        2.2 大鼠结肠组织MMP3、MMP8、MMP13蛋白质的表达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在医学中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2. 研究总体目标
    3. 课题框架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2.3 实验室检测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3.4 病原谱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3. 结果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研究结论
建议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表格
附录2 论文发表

四、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初步查明(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结肠镜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88例临床分析[J]. 杨潇,石磊,张殊翌,钱晶瑶,李彦茹,田正刚,李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12)
  • [2]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李泽涵.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大样本数据回顾性分析中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及其疗效[D]. 翟智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倪紫微. 郑州大学, 2020(02)
  • [5]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兰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银屑病组学数据的DNA甲基化年龄分析、多效性位点与共同发病通路探索及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 沈长兵.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肛门瘙痒症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肠黏膜感觉受体表达及艾灸干预的研究[D]. 徐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颇得斯安治疗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金铭. 郑州大学, 2018(01)
  • [9]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研究温补脾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D]. 刘永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12)
  • [10]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2)

标签:;  ;  ;  ;  ;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的初步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