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紫花苜蓿霜霉病易感性与生产力相关性分析

栽培紫花苜蓿霜霉病易感性与生产力相关性分析

一、栽培苜蓿霜霉病感病性和生产力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岳阳[1](2021)在《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评价》文中指出苜蓿病害为苜蓿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苜蓿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我国育成的抗病牧草品种仅有一个品种,为抗霜霉病的中兰一号苜蓿品种,无法满足生产所需。为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抗病的紫花苜蓿品种,并用于抗病品种选育,本研究于2018年在新疆昌吉建立了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试验地(每个品种4个小区,每小区20m2,随机分布),连续3年调查了病害种类及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采用美国牧草与苜蓿联盟的抗病评价标准,确定了供试品种的抗病级别,测定了出苗率、每年的越冬存活率、每茬的草产量等,综合评价了品种的生产特性。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的出苗率为16.11%32.04%,平均为25.02%;出苗后在每个品种的每个小区标记出0.5 m的行长,监测植株存活率变化动态,发现播种次年及第三年春季的存活率分别为80.47%100.00%(平均下降了8.73%)与21.63%55.43%(平均下降了62.32%),其中返青较好的品种有甘农6号、康赛,返青较差的品种有新牧4号、龙威3010。未返青植株中5.44%为越冬期冻害所致的死亡。采用每小区刈割1m2后测产和刈割0.5 m行长上的干重并计算草产量两种方法测产,二者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P)为0.696,相差仅9.14%,说明采用固定行长的测产方法可行、简便、准确。20182020年每个品种的累积草产量为35.58 t·hm-245.21 t·hm-2,其中,草产量最高的为龙威3010,最低的为陇东苜蓿。2、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Erysiphe pisi)、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和苜蓿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每年发生,最高发病率分别为32.75%、90.61%、36.33%、1.73%;苜蓿锈病(Uromyces stratus)、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和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不是每年常发的病害;苜蓿根腐病(Paraphoma radicina;Fusarium solani)2020年发生,发病率为36.52%,其中,苜蓿根异茎点霉为新疆新分布。3、对苜蓿白粉病抗性(R)品种1个(前景),中抗(MR)品种8个(甘农9号、巨能2号、巨能7号等);对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抗性频率为高抗品种26个(WL351HQ、甘农5号、北极熊等),其余品种表现为抗性,有6个(WL343HQ、耐盐之星、骑士T等);对苜蓿匍柄霉叶斑病高抗(HR)品种、抗性品种分别有29个(北极熊、甘农5号、甘农9号等)、3个(甘农3号、SR4030、MF4020)。对苜蓿根腐病,供试品种中有高抗品种19个(北极熊、耐盐之星、巨能7号等),抗性品种12个(敖汉苜蓿、阿尔冈金、公农5号等),中抗品种1个(中苜3号)。供试的品种对尾孢叶斑病均高抗;4、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抗病性、出苗率、存活率及草产量几个指标,综合评价最好的品种为阿迪娜(综合评价得分为0.964)、阿尔冈金(0.955)、MF4020(0.953)、甘农5号(0.949)、甘农6号(0.946),评分最低的5个品种为巨能2(0.909)、敖汉苜蓿(0.908)、WL363HQ(0.906)、耐盐之星(0.899)、前景(0.898)。

吕汝婕[2](2020)在《不同苜蓿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苜蓿因为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蛋白质含量,所以在全世界被广泛种植。在我国,随着畜牧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集约化草牧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对优质牧草的需求日益增加。苜蓿作为“牧草之王”被众多育种研究者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者所重视,无论是从表型、生理还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苜蓿的认识都在逐步深入。本文以46份苜蓿种质为材料,从农艺性状、抗旱与抗寒性、SSR分子标记等3个方面进行了其遗传多样性鉴定与分析,结果如下:首先以44份苜蓿种质为材料,通过对株高、茎粗、生殖枝数等共14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并对14个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表明材料M1等20份材料在株高、种子产量、每花序荚果数、荚果直径、荚果宽、每荚果种子数上表现较为突出,这类材料的植株特点为植株高,种子产量高,每花序的荚果数多,荚果大且每荚果的种子数多,在育种应用过程中适宜优先考虑。以46份材料的越冬率评价抗寒性,4份材料的抗寒能力较差,其中有M8与M9没能越冬,M19与M29的越冬率较低;M7等共9份材料的抗寒能力较低;M1等共21份材料的抗寒能力中等偏上;材料M5等共12份材料抗寒能力较强。对其中的36份材料进行PEG胁迫处理,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期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相对发芽指数、抗旱指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综合评价分析后,将36份材料分为5级,M2等6份被划分为第1级,抗旱性强。材料M4等10份材料被划分第2级,抗旱性较强;M1、M8为第3级,抗旱能力中等;材料M17等12份材料被划分为第4级,抗旱性较弱;材料M21等6份材料为第5级,抗旱性较差;且苗期叶绿素含量与萌发期干旱胁迫响应不一致。对44份苜蓿种质材料进行SSR分子标记测定,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20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具有9.23条扩增带。在120条扩增带中有102条具有多态性,每对引物的多态性条带数范围在3-20条,平均每对引物具有7.85条扩增带,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变异范围在0.1116-0.4331之间,平均值为0.2929。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的范围在0.1962-0.6229之间,44份材料间的相似系数范围在在0.5417-0.8333之间,其中介于0.5417-0.5917之间的材料有14对,占总体的1.48%,这14对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在0.6083-0.6917之间的材料有499对,占总体的52.75%。相似系数在0.700-0.7917之间的材料有414份对,占总体的43.76%,介于相似系数0.800-0.833之间的材料有19对,占总体的2.01%,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见44份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种群分化程度较高,材料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田间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46份苜蓿种质材料田间表型与农艺性状、室内抗寒与抗旱性鉴定揭示不同苜蓿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卫星标记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揭示不同苜蓿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为筛选优异苜蓿种质材料、培育优良苜蓿新品种奠定重要研究基础。

黄云霄[3](2019)在《基于直链淀粉为壁材的纳米农药的制备》文中提出农药在防御植物病、虫、草害,减少农产品损失方面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大量使用的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传统剂型存在持效期短、助剂污染环境、活性低等缺陷。纳米农药粒径在100 nm以内,粒径小、分散度高、黏附性好、生物活性强,淀粉材料可降解,基于此,论文首次以直链淀粉为囊材,以期研制出高效、环保的纳米制剂,主要结果如下:1.用普鲁兰酶法,将蜡质玉米淀粉的支链酶解成直链淀粉,然后用乙醇沉降法制备直链淀粉纳米载药囊材,在无水乙醇:淀粉液(V:V)=10:1,超声20 min时,制备出直链淀粉载药囊材,用TEM、SEM、DLS、FTIR对其表征,所制备的囊材平均粒径在60 nm的粒状囊材。2.以水稻稻瘟病为防治对象,用直链淀粉纳米载药囊材制备出30%三环唑纳米制剂,其粒径在100 nm之内,热贮稳定,可持续缓释120 h。相同活性成分剂量下,30%三环唑纳米制剂对盆栽水稻稻瘟病活性显着高于75%三环唑WP,100mg/L有效成分浓度时,其活性分别为81.34%和66.69%。田间防治水稻穗颈瘟,纳米制剂有效成分11 g/亩21 d田间防效高达75.94%,75%三环唑WP有效成分22 g/亩第21 d防效仅达47.0%。3.以葡萄霜霉病为防治对象,乙醇沉降法研制出20%嘧菌酯、25%氟吡菌胺纳米制剂,平均粒径为39.8 nm、53.5 nm,分别可持续缓释96 h、106 h。叶盘漂浮法测定20%嘧菌酯纳米制剂对葡萄霜霉病菌EC50为0.35 mg/L,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EC50为0.55 mg/L。相同活性成分浓度下,25%氟吡菌胺纳米制剂活性显着高于70%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田间防治效果表明,所研制的纳米制剂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常规剂型。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囊材纳米制剂,以淀粉为囊材,加工过程中未用有毒有机溶剂,制剂活性高,具有缓释性能,为新型绿色农药制剂加工提供研究基础。

宋洋[4](2017)在《设施葡萄霜霉病光谱监测及潜势预报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葡萄(Vitis vinifera)属落叶藤本植物,有“水果之神”的称号。江苏省葡萄总产量为62.39万吨,位列全国葡萄产量第7位。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夏季降雨量较大,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设施栽培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本研究以“红提”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实验测定葡萄叶片光谱特性、叶绿素含量,建立葡萄霜霉病病情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再收集设施葡萄生长期设施小气候数据,建立葡萄设施栽培的小气候预报模型,进而构建葡萄霜霉病害潜势预报模型,研究结果为设施葡萄霜霉病害气象保障服务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400-700 nm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受病害侵染的植株冠层反射率高于正常葡萄植株光谱,在700-1000nm近红外波段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发病时期的霜霉病病叶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400-700nm)到近红外(700-1000nm)波段随病情加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研究表明,在红边范围内(680-780nm),红边斜率均减小,红边位置发生“蓝移”,表现出病害特有的光谱特征。霜霉病发生条件下,葡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与正常植株样本相比差异性均达到显着水平,并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利用光谱红边参数,建立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诊断模型。选取与霜霉病病情指数相关的敏感波段,建立葡萄霜霉病病情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2)基于南京、镇江2个站点的温室大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不同季节内的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的预报模型,经站点数据检验,日平均气温预报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一般在1℃以内,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预报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一般在4%以内,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3)通过室内人工气候箱模拟塑料大棚中的葡萄霜霉病发生发展试验,调查了不同温湿度组合下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条件中空气相对湿度大,温度在20-25℃时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低都会减缓霜霉病的流行。制定适应于霜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指标,根据温室大棚内气温及相对湿度的预测结果,建立葡萄霜霉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模型。(4)根据温室大棚内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的预测结果,构建葡萄霜霉病发生等级预报模型,再利用模型对2016年1-8月南京温室生产季内葡萄霜霉病逐日进行灾害等级计算,预测值与实际发生情况符合天数占总检验样本数的79.5%,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研究结果为设施葡萄霜霉病害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决策支持。

马金星[5](2017)在《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它产量高、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极大的生产利用潜力和研究价值。新疆是我国苜蓿种类分布较多的地区,对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不仅能挖掘我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从中筛选优异紫花苜蓿种质材料,为我国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奠定重要研究基础,还能指导我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本文采用表型、抗逆性和DNA分子水平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来自中国新疆的20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主要形态学特征、主要农艺性状、抗寒性(秋眠性、越冬率)、主要营养成分、耐盐性、抗旱性、以及ISSR、RAPD、SSR 3种DNA分子标记的鉴定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来自中国新疆南、北疆地区的苜蓿种质资源,秋眠性差异较大,来自北疆地区的苜蓿种质资源均被鉴定为秋眠类型种质,大部分种质的秋眠性为1级(3级的只有1份种质),未发现半秋眠类型的种质;但来自南疆的苜蓿材料中,既有秋眠类型种质(1级为主,也有2级和3级的种质),又有半秋眠类型种质(4级和5级种质)。2.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在不同居群之间变异较大。其中,叶面积变异幅度较大,变化范围在0.83-3.10 cm2,种质ChangJi叶面积最大。自然高度的变异位居第二,变异范围在36.20-110.3cm。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中,种子产量变异最大,来自阿尔泰的种质AerTai2种子产量最高,达2221.11kg/hm2。种质KuerL总干草产量最高,达38459.22kg/hm2。种质HaBHe的越冬率最高,达98.53%。种质HaBHe、ChangJi、TaChen、XinY2、FuHai、KuerL、HeT、MinF1 植株高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刈割后再生快,越冬率高,综合农艺性状好、生产性能优良,可在苜蓿育种或生产中优先利用。3.综合各种质一茬草的粗蛋白、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来看,来自哈巴河的种质HaBHe,同时具有粗蛋白(21.28%)和氨基酸(17.15%)含量高、粗纤维(26.32%)含量低的优良特性,可在苜蓿品质育种中优先利用。4.在PEG或盐胁迫浓度与相对发芽率的回归分析中,三次多项式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20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之间耐盐性、抗旱性差异显着,其氯化钠盐胁迫半致死浓度变异范围在0.129%-1.114%之间;PEG胁迫半致死浓度变异范围在4.751bar-13.704bar之间。种质AerTai1抗旱性最强,种质KuerL耐盐性最强。5.SSR、RAPD、ISSR 3种DNA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均表明,来自新疆的紫花苜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分化。但是,不同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出的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不同,而且3种DNA分子标记揭示出的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关性不显着。6.综合比较分析形态特征、农艺性状、营养价值、抗寒性、抗旱性、耐盐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筛选出优异种质HaBHe。该种质植株较高,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刈割后再生速度快,越冬率高,生产性能优良。其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种子萌发期抗旱、耐盐性强,在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水平上鉴定出的遗传多样性在供试材料中居中等水平,该种质材料在RAPD分子标记水平上表现出的遗传多样性低,反映出其综合性状的整齐一致性,是一份育种和生产利用价值较高的优异紫花苜蓿种质材料,可作为杂交亲本或直接进行紫花苜蓿新品种培育利用。

宋雨阳[6](2016)在《紫花苜蓿40个品种对茎叶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文中提出2016年甘肃省紫花苜蓿的留床面积达66.33万公顷,居全国之首。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增加,病害成为其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其中常年普遍发生的病害为危害叶片和茎秆的病害。播种抗病品种是防治苜蓿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我国抗病苜蓿品种急缺。为筛选出抗病性强的品种,以便推荐播种,继而以此为优良种质选育抗病品种。本研究以发病率为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苜蓿病害抗病性评价的分级标准,比较了国内外40个品种对苜蓿茎叶病害的抗病性及包括存活率和草产量在内的品种的综合特性。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自2014年播种至2015年,在永登县上川镇苜蓿试验田发生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和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5种病害,其中前3种病害发生普遍、危害较大,除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之外,其他病害均主要危害叶片。2、苜蓿霜霉病自返青不久(4月)即发生,5月和8月为两个发病高峰期,苜蓿褐斑病和匍柄霉叶斑病在6月开始发生,其中苜蓿褐斑病的发病高峰期在9月,匍柄霉叶斑病无明显的发病高峰,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在8月开始发生;白粉病仅在发生于生长后期。3、在不同品种发生各病害时(发病率大于0),苜蓿霜霉病的植株发病率0.13%98.66%,褐斑病为0.47%100.00%,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为3.47%34.23%,匍柄霉为0.63%40.00%,白粉病为6.67%73.33%。4、供试的品种均高抗(HR)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和匍柄霉;陇东苜蓿、中牧3号和准格尔对霜霉病感病(S),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表现抗性(R),其余35个品种均为高抗品种,无低抗(LR)和中抗(MR)品种,92.5%的品种高抗或抗性,3个感病品种均为国内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为:高抗2个品种(中牧3号和准格尔),抗性15个品种(阿尔冈金、德宝、巨能6号、巨能7号等),中抗10个品种(三得利、MF3010、耐盐之星等),低抗9个品种(WL319HQ、甘农3号、MF4010、中牧2号等),感病品种4个(MF4020、MF4030、惊喜和WL354HQ),供试的国内品种占30.00%,其中高抗和抗性的品种中国内品种占41.18%。5、播种次年春季植株死亡率41.73%92.10%,其中甘农6号、甘农4号、甘农1号和中牧2号的死亡率最低。次年6月的干草产量3.075.77吨/公顷,SK3010、巨能2号、三得利、MF4010、MF3010的产量均较高。存活率和产量均高,且抗霜霉病最强的品种为:驯鹿、太阳神、MF3010、WL319HQ、中牧2号、甘农1号、甘农4号和甘农6号。

范润钧[7](2010)在《空间搭载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表型变异及基因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经过“神舟三号”卫星搭载的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为材料,利用SSR(简单重复序列)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紫花苜蓿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设计了探索正交试验和细调正交试验来确定紫花苜蓿SSR-PCR反应体系中各成分的浓度,从dNTP、Taq酶、Primers、Mg2+ 4种因素对紫花苜蓿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得到适合紫花苜蓿的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即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有dNTP0.2 mmol/L、TaqDNA聚合酶2U、引物0.7μmol/L、Mg2+2.5 mmol/L、以及2.5μl 10×buffer和60ng模板DNA。循环参数为:94℃预变性3min,95℃变性1min,52℃退火1.5min,72℃延伸60s,共循环35次,最后72℃保温8min,4℃保存。2. SSR引物的筛选与PCR扩增:从17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对材料进行检测,共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17个。结合4个突变指标,检测经过筛选的植株的等位基因频率及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PIC变化于0.2216~0.8328之间,平均为0.6366,根据检测结果可以说明航天搭载可导致被搭载的多个紫花苜蓿种子基因组产生变异,有些甚至出现多个等位基因变异。3.经过基因多样性检测初步筛选出突变单株:在224个SP1植株中,56株(总株数的25%)的基因组DNA可扩增出与地面对照不同的差异带,其中有13株具3个以上多态性等位基因,占总株数的5.81%。这13株分别是:DEFI-04、DEFI-07、DEFI-50、DERBY-15、DERBY-35、Algonguin-01、Algonguin-10、Algonguin-28、Algonguin-35、Algonguin-43、Algonguin-65、Sanditi-21、Sanditi-49。4.对筛选出的突变单株作进一步的育种展望: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航天搭载后种子长出的第一代植株、后继世代以及选育出的多个稳定突变株系基因组的多态性,跟踪分析突变株系基因组多态性来源,特点及其在世代之间的遗传;对其中具有植株较高、叶色较深、叶片较大、多叶等4个主要变异性状的突变植株进行图谱分析,以了解空间诱变的基因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空间诱变手段在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郭孝[8](2010)在《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硒和钴是动植物重要的微量元素,不但对牧草的产量和品质有显着的影响,而且也是畜禽生产中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对动物生长发育及畜产品品质有重要影响。黄河中下游牧草生产基地和绿色奶业示范带多在黄河滩区及黄河故道,土壤多属砂质瘠薄型,硒钴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尤其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当地的草畜生产,也影响到草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2006~2009年,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及沿岸地区,进行了苜蓿微量元素田间试验和动物饲养试验,研究硒、钴肥料土壤基施后通过在土壤-牧草-饲料-动物链(Soil-Pasture-Feed -Animal Chain,SPFAC)中的传导,对土壤肥力、牧草生长、饲草营养水平、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等的影响,进而探讨硒、钴在合理基施的情况下,通过SPFAC,达到既提高草畜生产水平、又能生产出营养全面且富硒钴的动物产品,实现土壤、牧草、饲料、动物等多级增效的目的,对保证优质牧草生产和动物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硒、钴施用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单施硒肥能够促进0~20 cm土层中根系根瘤菌的生长,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对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不显着;单施钴肥对0~20 cm土层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含量影响均不显着;硒钴配施不但能够提高0~20 cm土层中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提高速效钾含量,其中,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1548 g/hm2的情况下,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9 %、7.2 %和7.1 %。2.硒、钴施用对苜蓿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硒、钴的单施和合理配施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苜蓿生长,提高苜蓿饲草产量,改善饲草营养水平以及增加饲草中Se、Co、Mo、Cu、B、Fe、Mn、Zn等元素的含量和积累量。(1)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硒、钴单施和配合基施能够提高苜蓿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和氮代谢水平,而且能提高现蕾到开花期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能力,提高苜蓿的单位叶面积生产干物质的速率,有利于苜蓿的花前青干草生产和果实发育,当硒、钴配合基施,用量分别在570 g/hm2和762 g/hm2情况下,增产效果显着,青干草可增产8.06 %,果实千粒重可提高12.85 %。(2)对苜蓿的抗病性的影响硒、钴配合基施对开花-结实期紫花苜蓿的锈病、普通叶斑病、夏季黑茎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硒(765 g/hm2)和钴(762 g/hm2、1548 g/hm2)分别配合基施下,表现出良好的防病效果,生长季节内锈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24.7 %和31.6 %,叶斑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22.7 %和25.2 %,苜蓿夏季黑茎病的发病率可分别降低19.0 %和25.2 %。另外,硒、钴配施对预防根腐病也有一定效果,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570 g/hm2和1548 g/hm2配合基施下,发病率可平均降低19.8 %,其中在结荚-成熟期防病效果最佳。(3)对苜蓿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当硒、钴配合基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情况下,能显着提高苜蓿青干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对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影响不显着,饲用价值得到了提高。其它硒、钴配施组合能显着地提高牧草中粗纤维含量,降低粗脂肪含量,对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着。(4)对苜蓿中硒钴含量的影响施用硒或钴肥料均能相应地提高苜蓿青干草中硒或钴含量;在供试施肥量范围内,硒施用量与苜蓿青干草中硒的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施用钴量超过一定量后,苜蓿青干草中钴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虽然单施硒对草中钴积累量影响不大,但硒钴混合肥料可显着提高牧草钴的积累量,肥料中硒量越高草中钴的积累量越多。硒钴的合理配施还能显着提高苜蓿对硒钴的利用率,提高从肥料无机硒向牧草有机硒的转化率,从而增强牧草中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的情况下,其配合施用有效地提高苜蓿青干草硒的含量,比对照高1097.52 %,比单施硒高69.39 %;硒和钴施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1548 g/hm2的情况下,其混合肥料对提高苜蓿青干草的钴含量效果最有效,比对照高144.44 %,比单施钴高27.02 %。(5)对苜蓿饲草中Mo、Cu、B、Fe、Mn、Zn等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硒钴混合肥料能显着提高苜蓿青干草中Mo、Cu、B、Fe、Mn、Zn等6种微量元素含量,其中Mo的提高幅度最大,为142.34 %~476.20 %、其次为Fe、Mn和Zn,分别提高了48.16 %~59.45 %、32.88 %~41.66 %和37.10 %~96.39 %。Cu和B的提高幅度最小,分别为13.43 %~37.33 %和14.60 %~39.67 %。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配合基施下,6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佳水平。3.硒、钴通过SPFAC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杜泊羊、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鸡的饲料中,添加富硒、富钴和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简称为富微牧草),不仅能提高畜禽日粮中Se和Co的含量,而且也能提高日粮中Zn、Mo、B、Cu、Fe和Mn等微量元素含量。在供试的各个动物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当硒和钴用量分别在765 g/hm2和762 g/hm2配合基施下生产的)效果最理想,在以上动物日粮中富微牧草适宜添加量为5 %~15 %。另外,该文利用硒钴配合基施生产的富微牧草,进行了饲料化技术研究,制定了富微牧草在以上4种动物日粮中的配制技术。4.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生长、饲料利用及产品质量的影响采用隔离养殖法,研究了用富微牧草配制的高微饲料日粮对3.5岁荷斯坦奶牛、50日龄杜泊羊、40日龄新西兰大白兔,35日龄三黄鸡和6周龄Wister大白鼠等动物生长性能、饲料转化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制定了具体的利用技术。(1)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杜泊羊、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鸡以及Wister大白鼠的饲料中适当添加富硒、富钴和富硒钴3种富微牧草均可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饲料转化率。其中在三黄鸡的日粮中添加5 %的富钴和10 %的富硒钴苜蓿草粉后,雏鸡的日增重分别提高19.0 %和26.2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21.2 %和29.5%;在新西兰大白兔的日粮中添加10 %的富钴和富硒钴苜蓿草粉后,幼兔的日增重分别提高12.4 %和11.0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7.6 %和6.1 % ;在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5 %的富硒苜蓿青干草后,饲料转化率可提高13.9 %;在杜泊羊的日粮中添加15 %的富硒和10 %的富硒钴苜蓿青干草后,饲料的转化率可分别提高28.3 %和27.7 %。另外,在Wister大白鼠的日粮中添加4 %和6 %的富硒苜蓿草粉,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大白鼠的胃蛋白酶的活力、减少饲料在胃内的残留率,提高小肠对饲料的推动力,有利于饲料的转化与利用,日均增重分别提高了14.9 %和12.7 %,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8.5 %和9.0 %,并且安全无副作用。(2)硒、钴通过SPFAC对奶产品品质的影响在荷斯坦奶牛日粮中添加富硒苜蓿青干草会明显降低牛奶中乳脂和乳蛋白的含量,但对乳糖以及非脂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能显着地提高牛奶中乳脂的含量,提高幅度为22.2 %,但会显着降低牛奶中乳糖以及非脂固形物含量,对乳蛋白的含量影响不大。(3)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肉产品品质的影响在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雏鸡的日粮中添加富微牧草青草(或草粉)对肉产品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不显着的,但能适当提高肉产品中Fe、Cu和Zn的含量,显着提高肉产品中Se的含量,肝脏对微量元素的富积效果好于其他部位。(4)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产品中硒积累量的影响在新西兰大白兔和三黄雏鸡及Wister大白鼠等动物日粮中适当添加富硒和富硒钴苜蓿草粉,能显着地提高这些动物产品中骨骼肌、肝脏、心脏和肾脏中硒的含量和积累量,在动物产品中肌肉中硒的积累量最多,肝脏的硒浓度最高,动物产品中硒的积累量与土壤施硒量以及牧草中硒的积累量3者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性。由于动物对饲料中的硒有很强的富积能力,所以富微苜蓿草不适宜在日粮中连续添加,而应该根据动物生长特点和需要间隔利用,做到既经济又高效。本文通过研究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传导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分析二者在土-草-饲-畜系统的多级增益效应及相应技术,明确了“土-草-饲-畜”(SPFAC)中涉及牧草种植、饲料添加及动物养殖等环节的中硒、钴微量元素应用的关键技术与指标参数,建立了一套解决动物微量元素营养问题的技术途径,即通过在土壤基施硒、钴肥料,使矿物态硒钴富集到牧草体内转化为有机态,根据动物营养需要,把富集硒钴的牧草进行饲料化应用,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畜产品,体现了增产提质、食品安全、生态健全和物质良性循环的理念。

刘玉良[9](2009)在《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牧草栽培育种教研室,采用无性系繁殖结合轮回选择的方法,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培育而成的对蓟马抗性较强的苜蓿品系。该苜蓿品系已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边一些地区连续试种多年,在适应性、农艺性状等方面表现良好,对蓟马抗性较强。本研究采用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苜蓿种植区域所种植最为广布的几个苜蓿品种(草原2号苜蓿、敖汉苜蓿、阿尔冈金苜蓿等)作为对照品系,探讨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的抗性机制及其一些优良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蓟马对苜蓿的危害和蓟马在田间的分布特征:蓟马对苜蓿的危害和蓟马在田间的水平分布均为30×40~30×50cm2大小的斑块,长轴为东西方向的椭圆形;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在枝条上部20cm范围内。2.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叶片表皮毛密度与蓟马对其食性选择特征: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叶片表皮毛密度分布为:10枚/mm2以下的面积占小叶总面积的9.6%;密度在10枚/mm2~16枚/mm2的面积占小叶总面积的62.6%;密度在16枚/mm2以上的面积占小叶总面积的29%。密被表皮毛的面积大于其它对照品系。被危害点系数为0.25,比对照中最低的还低16%左右。蓟马取食行为结果表明:蓟马从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取食时,寻找时间长,取食点少,吸取时间短,即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抗性强于其它各对照品系。食性选择观测结果表明:蓟马对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的选择率较其它对照品系低13%左右。3.农艺形状研究结果表明: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干草产量较草原2号苜蓿(3个品系中最高的)高0.7%~3.3%;蛋白质产量较草原2号苜蓿(3个品系中最高的)高15.9%~19.1%。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株高略高,茎粗略粗;供试各品系的分枝数、茎叶比、越冬率等性状差异不大。4.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生理生化特性: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的POD、SOD、PAL、PPO、CAT等酶活性变化较快,说明能够较快的调整而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而MDA和脯氨酸变化慢,说明蓟马对其危害影响相对较小;抗蓟马苜蓿新品系较其它品系内源SA的含量变化快,并且初始含量高,当叶片被蓟马危害时,叶片以及受害部位能较快地产生较高浓度的SA,便于修复伤口;叶片中SA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受病原菌侵染的组织也会快出现速过敏性坏死,导致病原菌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而被困死,不再向周围新细胞侵染,阻碍伤口扩大,进而减轻蓟马危害。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无新特征酶带,只是各种保护酶带(蓟马危害后)颜色加深或活性增加,这与各种酶活性指标测定结果是相一致。5.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从抗蓟马苜蓿新品系中共选出其他4个品系不具有的12个简单引物序列,表明抗蓟马苜蓿新品系与其它各品系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武俊琴[10](2008)在《鲜食新品种“巨玫瑰”生态适应性》文中提出“巨玫瑰”(Muscat Kyoho)”是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1993年由沈阳大粒玫瑰香(Muscat de Hamburg)×巨峰(Kyoho)杂交而成的中晚熟葡萄品种,是属于巨峰系的一个新品种。在2002年8月27日经国内同行知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巨玫瑰葡萄新品种的品质性状均超过了目前我国选育及从世界各国引进的现已报道的欧美杂交种,其成果居欧美杂交种品种选育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它综合了巨峰和玫瑰香共同优点——抗病,丰产,粒大,具有玫瑰香味,其果实品质特性更趋近于欧亚种。在南方,因巨峰抗病性强,是适合栽培的一个品种,而巨玫瑰品种有可能成为今后重点发展的大粒高档鲜食葡萄新品种,也是巨峰和中熟品种最理想的更新换代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试验以巨峰为对照,在重庆的气候条件下,对巨玫瑰生物学特性、物候期、丰产性、光合特性、抗病性、果实性状、果实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物候期看,巨玫瑰在2月中下旬萌芽,4月初开花,在7月中旬成熟,从萌芽至果实充分成熟约141天,为中晚熟品种。2.从丰产性来看,整株留芽量不超过36~37个,一般留4枝长梢结果母蔓,每枝结果母蔓留8~9个芽,留2~3个短梢。其能达到较高的产量。3.从光合特性来看,巨玫瑰的光合参数优于巨峰,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4.从抗病性来看,巨玫瑰叶片较抗白腐病和霜霉病,果实较抗白腐病和裂果病,且发病率较低。5.从果实性状及品质来看,果实性状即外观、形状和整齐度均表现较好,而果实色泽和粒重稍差点,果皮薄,与果肉的较紧密,果皮可食;还原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和干物质含量较高,总酸和单宁含量较低,风味酸甜可口,并具有独特的玫瑰香味,品质更佳。6.在普通的贮藏条件下,温度越高,贮藏时间越长,巨玫瑰和巨峰好果率、还原糖、总酸、维生素C、单宁基本呈下降趋势,落粒率和失重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但贮藏9d后巨玫瑰好果率高于巨峰3.95%,在常温下落粒率高于巨峰0.76%,即货架时间较巨峰长,深受市场欢迎。综合上述结果,巨玫瑰果实品质好,酸甜可口,抗病性较强,是一个优良品种,在重庆地区表现较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在2007年巨玫瑰销售价格达50元/公斤,高于巨峰10元/公斤,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二、栽培苜蓿霜霉病感病性和生产力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栽培苜蓿霜霉病感病性和生产力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
        2.1.1 紫花苜蓿产业概况
        2.1.2 紫花苜蓿价值
    2.2 病害对牧草的影响
        2.2.1 紫花苜蓿病害危害
        2.2.2 紫花苜蓿病害现状
    2.3 紫花苜蓿病害防治现状
        2.3.1 进出口植物的检疫
        2.3.2 农业管理
        2.3.3 抗性品种
        2.3.4 化学防治
    2.4 紫花苜蓿抗病性研究
        2.4.1 抗病性评价研究进展
        2.4.2 抗病性评价方法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供试品种
    3.3 试验地建植
    3.4 病害种类鉴定
        3.4.1 田间诊断方法
        3.4.2 室内诊断方法
        3.4.3 病原物分离与鉴定方法
        3.4.4 分子鉴定方法
    3.5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
    3.6 抗病性评价
    3.7 其他指标
        3.7.1 出苗率
        3.7.2 存活率
        3.7.3 植株密度
        3.7.4 草产量
        3.7.5 温湿度测定
        3.7.6 综合分析
    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试验地概况
        4.1.1 试验地生长概况
        4.1.2 温湿度变化
    4.2 试验区紫花苜蓿地上病害发生情况
        4.2.1 试验区发生的紫花苜蓿地上病害种类
        4.2.2 发病率
        4.2.3 病情指数
    4.3 试验区紫花苜蓿根部病害发生情况
        4.3.1 根部症状
        4.3.2 分离真菌鉴定
        4.3.3 带菌率及分离率
        4.3.4 发病率
        4.3.5 病情指数
    4.4 抗性级别
        4.4.1 品种的抗性级别
        4.4.2 品种对各病害的抗性
    4.5 其他指标
        4.5.1 出苗率
        4.5.2 植株密度与存活率
        4.5.3 草产量
    4.6 综合特性评价
第五章 讨论
    5.1 苜蓿生长概况
    5.2 试验地地上病害种类
    5.3 苜蓿品种对各地上病害的抗病性
        5.3.1 抗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品种
        5.3.2 抗苜蓿白粉病品种
        5.3.3 抗苜蓿匍柄霉叶斑病品种
        5.3.4 抗苜蓿尾孢叶斑病品种
    5.4 试验地苜蓿根部病害
        5.4.1 试验地苜蓿根部病害发生情况
        5.4.2 根部病害分菌情况
        5.4.3 苜蓿品种对根部病害的抗病性
    5.5 其他指标
        5.5.1 紫花苜蓿的出苗率、植株密度及存活率
        5.5.2 紫花苜蓿的产草量
    5.6 紫花苜蓿的综合特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苜蓿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苜蓿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2 苜蓿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生理指标的研究
    1.3 苜蓿的抗逆性研究
        1.3.1 抗旱性
        1.3.2 抗寒性
        1.3.3 耐盐碱性
        1.3.4 抗虫性
        1.3.5 抗病性
    1.4 苜蓿的分子标记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技术路线
        2.2.3 田间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苜蓿种质材料农艺性状的测定
        2.3.2 苜蓿种质材料抗旱测定
        2.3.3 抗寒能力试验设计
        2.3.4 SSR分子标记
3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种质材料农艺性状分析
        3.1.1 表型特征
        3.1.2 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状
        3.1.3 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1.4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5 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苜蓿种质材料抗寒及抗旱分析
        3.2.1 抗寒分析
        3.2.2 抗旱分析
    3.3 SSR分子标记分析
        3.3.1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3.3.2 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3.3.3 SSR分子标记主成分分析
        3.3.4 SSR分子标记材料间相似系数
        3.3.5 SSR分子标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4.讨论
    4.1 苜蓿种质材料农艺性状的多样性
    4.2 苜蓿材料抗寒、抗旱的多样性
    4.3 SSR引物标记多态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直链淀粉为壁材的纳米农药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剂型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农药的主要剂型及登记情况
        1.1.2 农药剂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我国农药剂型发展趋势
    1.2 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1.2.1 纳米技术发展的历程
        1.2.2 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淀粉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2.3.1 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1.2.3.2 淀粉纳米囊材概述
        1.2.3.3 淀粉纳米囊材的制备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设计思路
        1.3.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1 研究目的
        1.3.1.2 研究意义
        1.3.2 设计思路
第二章 直链淀粉纳米囊材的制备及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设备
        2.1.2 直链淀粉纳米囊材的制备方法
    2.2 直链淀粉纳米囊材的表征
        2.2.1 TEM观察
        2.2.2 SEM观察
        2.2.3 DLS测定
        2.2.4 FTIR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直链淀粉纳米囊材TEM、SEM表征
        2.3.2 DLS测定直链淀粉纳米囊材粒径
        2.3.3 直链淀粉纳米囊材FTIR图谱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30%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的制备及其活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
        3.1.3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的载药率测定
        3.1.4 30 %直链淀粉纳米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含水量测定
        3.1.5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缓释性测定
        3.1.6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热贮稳定性测定
        3.1.7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活性盆栽试验
        3.1.7.1 供试水稻的培育
        3.1.8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对水稻穗颈瘟的田间试验
        3.1.8.1 防治对象
        3.1.8.2 试验设计
        3.1.8.3 试验田的基本情况
        3.1.8.4 喷药方法
        3.1.8.5 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30 %直链淀粉纳米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的表征
        3.2.1.1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TEM、SEM表征
        3.2.1.2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粒径
        3.2.1.3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FTIR图谱分析
        3.2.2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的载药率
        3.2.3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水分含量
        3.2.4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缓释性
        3.2.5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热贮稳定性
    3.3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活性
        3.3.1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活性
        3.3.2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对水稻穗颈瘟的田间药效
        3.3.3 30 %直链淀粉囊材三环唑纳米制剂的质量指标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20%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的制备及其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20 %直链淀粉囊材嘧菌酯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
        4.1.3 25 %直链淀粉囊材氟吡菌胺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
        4.1.4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的载药率测定
        4.1.4.1 20 %直链淀粉囊材嘧菌酯纳米制剂的载药率测定
        4.1.4.2 25 %直链淀粉囊材氟吡菌胺纳米制剂的载药率测定
        4.1.5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水分含量测定
        4.1.6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缓释性测定
        4.1.7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热贮稳定性测定
        4.1.8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室内活性测定
        4.1.8.1 供试材料
        4.1.8.2 药剂稀释
        4.1.8.3 孢子囊悬浮液的配制
        4.1.8.4 接种方法
        4.1.8.5 统计方法
        4.1.9 田间试验
        4.1.9.1 试验地点及概况
        4.1.9.2 田间试验药剂用量
        4.1.9.3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表征
        4.2.1.1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TEM、SEM表征
        4.2.1.2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DLS
        4.2.1.3 FTIR测定
        4.2.2 20 %直链淀粉囊材嘧菌酯纳米制剂的载药率
        4.2.3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的含水量
        4.2.4 25 %直链淀粉囊材氟吡菌胺纳米制剂的载药率
        4.2.5 20 %直链淀粉囊材嘧菌酯纳米制剂缓释性
        4.2.6 25 %直链淀粉囊材氟吡菌胺纳米制剂缓释性
        4.2.7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热贮稳定性
    4.3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活性
        4.3.1 20 %直链淀粉囊材嘧菌酯纳米制剂室内活性
        4.3.2 25 %直链淀粉囊材氟吡菌胺纳米制剂室内活性
        4.3.3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毒力
        4.3.4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防治葡糖霜霉病田间试验
        4.3.5 20 %嘧菌酯、25%氟吡菌胺直链淀粉纳米制剂防的质量指标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果
    5.2 论文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5.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布论文及专利

(4)设施葡萄霜霉病光谱监测及潜势预报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葡萄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1.2.2 光谱监测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1.2.3 温室小气候模拟研究进展
        1.2.4 植物病害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2.1 光谱参数的测定
        2.2.2 病菌人工接种方法
        2.2.3 霜霉病分级标准
        2.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5 相对病斑面积的测定
第三章 设施葡萄霜霉病光谱特征及光谱监测模型
    3.1 受霜霉病害葡萄植株光谱特征分析
        3.1.1 不同霜霉病等级葡萄叶片光谱特征分析
        3.1.2 不同霜霉病病情指数葡萄冠层光谱特征分析
    3.2 受霜霉病害葡萄植株红边特征分析
        3.2.1 不同霜霉病等级葡萄叶片红边特征分析
        3.2.2 不同霜霉病病情指数葡萄冠层红边特征分析
    3.3 霜霉病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光谱红边参数诊断模型
        3.3.1 霜霉病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葡萄霜霉病害光谱红边参数与叶绿素的关系
        3.3.3 霜霉病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光谱红边参数诊断模型
        3.3.4 霜霉病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光谱红边参数诊断模型验证
    3.4 葡萄霜霉病光谱监测模型
        3.4.1 葡萄霜霉病病情指数与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3.4.2 单变量葡萄霜霉病监测模型的建立
        3.4.3 多波段葡萄霜霉病监测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施葡萄大棚小气候预报模型
    4.1 葡萄大棚小气候特征
        4.1.1 日平均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变化
        4.1.2 逐时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变化
    4.2 葡萄大棚小气候模拟模型
        4.2.1 逐步回归模型的建立
        4.2.2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2.3 逐步回归方法模拟结果
        4.2.4 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结果
        4.2.5 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模拟结果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施葡萄霜霉病潜势预报模型
    5.1 设施葡萄霜霉病发生发展规律
        5.1.1 不同温湿度下霜霉病害发生时间统计
        5.1.2 不同温湿度下霜霉病害病叶率统计
        5.1.3 不同温湿度下霜霉病害发病面积统计
    5.2 葡萄霜霉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的分值
    5.3 葡萄霜霉病潜势预报模型
    5.4 模型的检验
    5.5 江苏省设施葡萄霜霉病预报应用
        5.5.1 系统需求分析
        5.5.2 系统主要内容
        5.5.3 系统简介
        5.5.4 系统功能
        5.5.5 预报界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1.1 设施葡萄霜霉病光谱特征及光谱监测模型的构建
        6.1.2 设施葡萄大棚小气候预报模型的构建
        6.1.3 设施葡萄霜霉病等级预报模型的构建
    6.2 讨论
    6.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4 应用前景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的重要价值
    1.2 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世界苜蓿的起源中心说
        1.2.2 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生态类型划分
        1.2.3 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苜蓿种质资源抗病虫性研究
        1.2.5 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
        1.2.6 苜蓿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研究
        1.2.7 苜蓿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特征多样性
        2.2.2 形态特征聚类分析
        2.2.3 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2.2.4 形态特征相关分析
        2.2.5 农艺性状多样性
        2.2.6 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2.7 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2.8 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2.2.9 秋眠性分析
    2.3 小结
3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分析
    3.1 营养成分分析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粗蛋白含量
        3.2.2 粗纤维含量
        3.2.3 氨基酸含量
    3.3 小结
4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耐盐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
        4.2.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耐盐性鉴定
    4.3 小结
5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SSR遗传多样性鉴定
    5.1 SSR研究材料与方法
        5.1.1 SSR试验材料
        5.1.2 SSR试验方法
    5.2 SSR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SSR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5.2.2 SSR标记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分析
        5.2.3 SSR标记的遗传距离
        5.2.4 SSR标记聚类分析
    5.3 小结
6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RAPD遗传多样性鉴定
    6.1 RAPD研究材料与方法
        6.1.1 RAPD研究试验材料
        6.1.2 RAPD研究试验方法
    6.2 RAPD研究结果与分析
        6.2.1 RAPD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6.2.2 RAPD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
        6.2.3 RAPD标记的遗传距离
        6.2.4 RAPD标记聚类分析
    6.3 小结
7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遗传多样性ISSR鉴定
    7.1 ISSR分析材料与方法
        7.1.1 ISSR试验材料
        7.1.2 ISSR试验方法
    7.2 ISSR研究结果与分析
        7.2.1 ISSR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7.2.2 ISSR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
        7.2.3 ISSR标记的遗传距离
        7.2.4 ISSR标记聚类分析
    7.3 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表型水平的可选择性
        8.1.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营养价值分析
        8.1.3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抗旱、耐盐性评价
        8.1.4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特性和环境的关系分析
        8.1.5 不同分子标记鉴定出的亲缘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8.1.6 SSR分子标记鉴定的二维和三维主成分分析
    8.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紫花苜蓿40个品种对茎叶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综述
    2.1 紫花苜蓿
        2.1.1 紫花苜蓿价值
        2.1.2 我国苜蓿品种
    2.2 紫花苜蓿产业现状
    2.3 紫花苜蓿叶部病害研究现状
        2.3.1 苜蓿茎叶病害种类
        2.3.2 紫花苜蓿茎叶病害的危害
    2.4 紫花苜蓿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2.4.1 利用抗病品种
        2.4.2 生态防治
        2.4.3 生物防治
        2.4.4 化学防治
    2.5 紫花苜蓿抗病性研究进展
        2.5.1 紫花苜蓿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2.5.2 紫花苜蓿抗病性测定方法
        2.5.3 紫花苜蓿品种抗病性评价方法
        2.5.4 紫花苜蓿品种抗病机制
三、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供试紫花苜蓿品种
    3.3 研究方法
        3.3.1 试验设计
        3.3.2 播种
        3.3.3 管理
    3.4 测定项目
        3.4.1 播种前测定指标
        3.4.1.1 千粒重
        3.4.1.2 发芽率
        3.4.2 播种后测定指标
        3.4.2.1 出苗率
        3.4.2.2 越冬率
        3.4.2.3 草产量
    3.5 病害种类确定
        3.5.1 田间诊断方法
        3.5.2 室内鉴定方法
        3.5.3 病原物分离与鉴定方法
        3.5.4 培养基
    3.6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
    3.7 抗病性评价
    3.8 数据分析
四、结果
    4.1 播种量与出苗率
    4.2 试验期内植株密度变化与草产量
    4.3 试验区发生的紫花苜蓿病害种类
        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
        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
        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
    4.4 发病季节与危害程度
    4.5 抗病性评价
        4.5.1 40个苜蓿品种各病害发病率
        4.5.2 品种对单一病害的抗性
        对霜霉病的抗性
        对褐斑病的抗性
        对白粉病的抗性
        对茎点霉叶斑病和黑茎病的抗性
        对匍柄霉叶斑病的抗性
        4.5.3 品种的综合特性评价
    4.6 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五、讨论
    5.1 越冬率
    5.2 试验地病害种类
    5.3 苜蓿品种的抗病性
        5.3.1 抗霜霉病品种
        5.3.2 抗苜蓿褐斑病品种
        5.3.3 抗苜蓿白粉病品种
        5.3.4 抗苜蓿匍柄霉叶斑病品种
        5.3.5 抗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品种
    5.4 紫花苜蓿抗病性综合评价
    5.5 紫花苜蓿病害防治要点
    5.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资助

(7)空间搭载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表型变异及基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航天育种的研究概况
        1.1 航天育种简介
        1.2 航天育种诱变机理
        1.3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
    2. 紫花苜蓿的研究概况
        2.1 紫花苜蓿的形态、生理学特征及其营养特性
        2.2 紫花苜蓿的地理分布及生产应用
        2.3 紫花苜蓿育种的研究现状
    3.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3.2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牧草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6.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植物
        1.2 设备仪器
        1.3 主要化学药品的来源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叶片的采集
        2.2 紫花苜蓿叶片DNA 的提取及检测
        2.3 SSR-PCR 扩增
        2.4 琼脂糖电泳检测
        2.5 PAGE 胶电泳分离
        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银染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紫花苜蓿基因组DNA 的提取
    2. SSR-PCR 反应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1 探索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2 细调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 引物的筛选和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4.SS R 扩增位点多态性分析
        4.1 筛选表型变异单株
        4.2 植株基因多态性分析
    5. 筛选株系后代植株表型及基因组变异展望
        5.1 后续世代的种植和筛选方法
        5.2 筛选株系后代植株表型及基因组变异探讨
        5.3 稳定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硒、钴在土壤中的含量与有效性
    1.2 硒和钴的营养学研究
        1.2.1 硒钴植物营养学研究
        1.2.2 硒钴动物营养学研究
    1.3 硒钴的病理学研究
        1.3.1 硒钴的植物病理学研究
        1.3.2 硒钴的动物病理学研究
    1.4 硒、钴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
    1.5 硒钴在土壤-牧草-饲料-家畜系统中施用、传输及其效应的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牧草试验
        3.2.2 动物试验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3.1 游离脯氨酸
        3.3.2 硝酸还原酶的活性
        3.3.3 叶片中钾素含量
        3.3.4 叶绿素含量
        3.3.5 叶面积比
        3.3.6 净同化率
        3.3.7 绝对生长率(AGR)
        3.3.8 相对生长率(RGR)
        3.3.9 感病率
        3.3.10 产草量
        3.3.11 根瘤量
        3.3.12 苜蓿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
        3.3.13 苜蓿干草(草粉)饲料化处理以及在动物日粮中的配制
        3.3.14 饲料转化率的测定
        3.3.15 胃内残留率(GRR)和小肠推进率(PPSI)
        3.3.16 胃蛋白酶活力
        3.3.17 产奶量
        3.3.18 动物体态
        3.3.19 畜产品中营养成分
    3.4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硒钴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2 硒钴对与苜蓿氮代谢和光合代谢有关的生理指标影响
        4.2.1 硒钴对叶片内硝酸还原酶(NR)含量的影响
        4.2.2 硒钴对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硒钴对与苜蓿抗性生理有关的生理指标影响
        4.3.1 硒钴对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2 硒钴对叶片内钾含量的影响
        4.3.3 硒钴对苜蓿病害的影响
    4.4 硒钴对苜蓿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4.4.1 硒钴对苜蓿叶面积比(LAR)与净同化率(NAR)的影响
        4.4.2 硒钴对绝对生长率(AGR)与相对生长率(RGR)的影响
        4.4.3 硒钴对对苜蓿根瘤的影响
        4.4.4 硒钴对花期苜蓿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4.5 硒钴对苜蓿果实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
    4.5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营养水平的影响
        4.5.1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硒钴积累量和利用率的影响
        4.5.2 硒钴对苜蓿青干草营养成分的影响
    4.6 硒、钴通过(SPFAC)对动物日粮营养成分的影响
    4.7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草对动物生长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4.7.1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4.7.2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草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4.7.3 日粮中添加富硒钴苜蓿青干草(或草粉)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硒、钴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1.2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抗逆性的影响
        5.1.3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1.4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1.5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硒和钴的吸收、转化、积累和利用的影响
        5.1.6 硒、钴施用对紫花苜蓿营养成分的影响
        5.1.7 硒钴对紫花苜蓿草内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5.1.8 硒、钴对动物产品内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
        5.1.9 硒、钴对动物生长与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5.2 讨论
        5.2.1 关于硒、钴对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与应用
        5.2.2 关于硒钴对饲料及动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与应用
        5.2.3 关于SPAC/SPFAC 系统中硒钴营养调控机理
    5.3 今后的工作打算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1. 创新点
    2.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3.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 攻读博士期间开展的科研工作
    5.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6.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国内学术会议
    7.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荣誉

(9)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苜蓿资源及蓟马危害
        1.1 紫花苜蓿资源
        1.2 苜蓿品质
        1.3 苜蓿蓟马的危害
    2 国内外病虫害研究进展
        2.1 国外苜蓿病虫害研究进展
        2.1.1 苜蓿病害研究
        2.1.2 苜蓿虫害研究
        2.1.3 苜蓿蓟马研究
        2.2 国内苜蓿病虫害研究进展
        2.2.1 病虫害研究概况
        2.2.2 苜蓿蓟马的研究现状
        2.2.3 苜蓿抗虫研究
        2.2.3.1 苜蓿抗虫性鉴定评价
        2.2.3.2 抗虫苜蓿形态结构的研究
        2.2.3.3 抗虫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2.2.3.3.1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
        2.2.3.3.2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
        2.2.3.3.3 过氧化氢酶(polyphenoloxidase,CAT)
        2.2.3.3.4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
        2.2.3.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2.2.3.3.6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PAL)
        2.2.3.3.7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
        2.2.3.3.8 次生代谢物质
        2.2.3.4 抗病虫苜蓿基因工程研究
        2.2.3.4.1 苜蓿抗病虫研究中遗传标记的应用
        2.2.3.4.2 同工酶标记
        2.2.3.4.3 分子标记的种类
        2.2.3.4.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2.2.3.4.3.2 RAPD 技术
        2.2.3.4.3.3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2.2.3.4.3.4 单核昔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2.2.3.4.3.5 ISSR 标记
    3 育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3.1 营养效应的探讨缺少定量指标
        3.2 次生代谢物质研究材料的前处理
        3.3 对环境因素诱导苜蓿产生抗性的研究不够深入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苜蓿蓟马田间分布特征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苜蓿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
        2.3.1 蓟马对苜蓿田间危害调查
        2.3.2 苜蓿蓟马田间分布规律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蓟马危害空间分布
        3.1.1 现蕾期蓟马危害空间分布
        3.1.2 开花期蓟马危害空间分布
        3.2 苜蓿蓟马的田间分布
        3.2.1 现蕾期蓟马空间分布
        3.2.2 不同方向样方与蓟马空间分布
        3.2.3 开花期蓟马空间分布
    4 讨论与结论
        4.1 蓟马危害苜蓿空间特征
        4.1.1 现蕾期危害空间特征
        4.1.2 开花期的空间分布
        4.2 苜蓿蓟马的田间分布特征
        4.2.1 现蕾期空间分布
        4.2.2 开花期的空间分布
        4.2.3 垂直分布
        4.3 结论
第三章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形态抗性特征研究
    1 引言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自然概况
        2.2 苜蓿蓟马食性选择特征观测方法
        2.3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叶片表皮毛特征观测方法
        2.4 蓟马取食行为观测方法
        2.5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农艺形状
        2.5.1 营养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2.5.2 抗蓟马新品系生产性状观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蓟马食性选择特征
        3.2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叶片表皮毛特征
        3.3 蓟马取食行为观测
        3.4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农艺形状观测
        3.4.1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营养物质含量检测
        3.4.2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生产性状观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苜蓿蓟马食性选择特征
        4.2 叶片表皮毛特征
        4.3 蓟马取食行为
        4.4 农艺性状
        4.5 结论
第四章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特征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自然概况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田间设计与材料处理
        3.2 POD 酶活性试验方法
        3.2.1 设备与试剂
        3.2.2 方法
        3.2.3 数据计算
        3.3 SOD 酶活性试验方法
        3.3.1 设备与试剂
        3.3.2 酶液提取
        3.3.3 显色反应
        3.3.4 比色测定
        3.3.5 数据处理
        3.4 PAL 活性试验方法
        3.4.1 设备与试剂
        3.4.2 试验方法
        3.4.3 样品测定
        3.4.4 数据处理
        3.5 PPO 活性试验方法
        3.5.1 设备与试剂
        3.5.2 试验方法
        3.5.3 数据处理
        3.6 CAT 活性试验方法
        3.6.1 设备与试剂
        3.6.2 试验方法
        3.6.3 数据处理
        3.7 MDA 含量测定方法
        3.7.1 设备与试剂
        3.7.2 MDA 的提取
        3.7.3 数据处理
        3.8 游离脯氨酸试验方法
        3.8.1 设备与试剂
        3.8.2 标准曲线制作
        3.8.3 样品测定
        3.8.4 数据处理
        3.9 SA 试验方法
        3.9.1 苜蓿水杨酸提取
        3.9.2 水杨酸的测定方法
        3.10 同工酶谱分析试验方法
        3.10.1 同功酶谱材料
        3.10.2 同功酶谱试验方法
        3.10.2.1 试验主要仪器
        3.10.2.2 试验主要试剂
        3.10.2.3 凝胶配方
        3.10.2.4 凝胶制备
        3.10.2.5 电泳及染色
        3.10.2.6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POD 活性
        4.2 SOD 活性
        4.3 PAL 活性
        4.4 PPO 活性
        4.5 CAT 活性
        4.6 SA 含量
        4.6.1 标准曲线建立
        4.6.2 水杨酸含量测定与病虫危害特征数
        4.6.3 相关特征分析
        4.6.4 水杨酸含量与苜蓿病虫危害指数关联性
        4.6.5 游离态水杨酸含量与苜蓿病虫危害指数关联性
        4.6.6 结合态水杨酸含量与苜蓿病虫指数关联性
        4.6.7 水杨酸总含量与苜蓿病虫危害指数关联性
        4.6.8 水杨酸含量与病虫叶片平均危害点数关联性
        4.6.9 游离态水杨酸含量与叶片平均危害点数关联性
        4.6.10 结合态水杨酸含量与叶片平均危害点数关联性
        4.6.11 水杨酸总含量与叶片平均危害点数关联性
        4.6.12 病虫危害指数与危害点面积关联性
        4.6.13 蓟马头数与危害点数
        4.7 MDA 含量
        4.8 游离脯氨酸
        4.9 同工酶谱
        4.9.1 酶谱解析
        4.9.2 酶谱带等位基因位点
    5 讨论与结论
        5.1 POD 活性
        5.2 SOD 活性
        5.3 PAL 活性
        5.4 PPO 活性
        5.5 CAT 活性
        5.6 MDA 含量
        5.7 游离脯氨酸含量
        5.8 水杨酸含量
        5.8.1 水杨酸含量与苜蓿病虫指数
        5.8.2 水杨酸含量与病虫叶片平均危害点数
        5.8.3 病虫危害指数与危害点面积关联性
        5.8.4 蓟马头数与危害点数
        5.9 同工酶谱
        5.10 结论
第五章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的ISSR 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剂
    3 ISSR 标记
        3.1 DNA 的提取
        3.2 DNA 浓度检测
        3.3 PCR 反应体系
        3.4 扩增程序
        3.5 电泳与成像
    4 数据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基因组DNA 样品的检测
        5.2 ISSR 引物筛选
    6 讨论与结论
        6.1 1SSR-PCR 的扩增多态性
        6.2 结论
第六章 抗蓟马苜蓿新品系研究总结
    1 抗蓟马新品系田间调查及形态特征
    2 抗蓟马新品系生理生化指标
    3 抗蓟马新品系 ISSR 分子标记
    4 结论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鲜食新品种“巨玫瑰”生态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葡萄起源与栽培历史
        1.1.1 世界葡萄起源及栽培历史
        1.1.2 我国葡萄栽培历史
    1.2 葡萄生产现状
        1.2.1 世界葡萄生产现状
        1.2.2 国内葡萄生产现状
        1.2.3 重庆市葡萄生产现状
    1.3 我国鲜食葡萄现状及发展
    1.4 葡萄生物学特性
        1.4.1 葡萄形态特性
        1.4.2 物候期生长发育特点
        1.4.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5 生长结果习性与丰产性
    1.6 抗病性
    1.7 光合特性
    1.8 巨玫瑰葡萄品种简介
        1.8.1 果实经济形状
        1.8.2 植物学特征
        1.8.3 生物学特性
        1.8.4 抗病性
        1.8.5 市场前景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物候期的观察
        3.3.2 丰产性调查
        3.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3.3.4 抗病性调查
        3.3.5 果实性状测量方法及记录
    3.4 田间管理
    3.5 分析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物候期
    4.2 丰产性调查
        4.2.1 结果母蔓修剪留芽量与生长习性的关系
        4.2.2 整株修剪留芽量与生长习性的关系
    4.3 光合参数的测定
        4.3.1 两鲜食葡萄品种光合特性的方差分析
        4.3.2 两鲜食葡萄品种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4.3.2 两鲜食葡萄品种气孔导度的比较
        4.3.3 两鲜食葡萄品种胞间CO_2浓度的比较
        4.3.4 两鲜食葡萄品种蒸腾速率的比较
        4.3.5 两鲜食葡萄品种叶室内光合有效辐射的比较
        4.3.6 两鲜食葡萄品种叶肉瞬时梭化效率的比较
    4.4 抗病性调查
    4.5 果实品质性状
        4.5.1 葡萄感官品尝结果
        4.5.2 果实性状描述
        4.5.3 果实无核率
        4.5.4 葡萄普通贮藏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4.6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7 主成分分析
5 讨论
    5.1 巨玫瑰葡萄品种栽培试验综合评价
    5.2 重庆鲜食葡萄栽培综合管理技术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栽培苜蓿霜霉病感病性和生产力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昌吉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抗病性评价[D]. 张岳阳. 兰州大学, 2021(11)
  • [2]不同苜蓿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吕汝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直链淀粉为壁材的纳米农药的制备[D]. 黄云霄. 贵州大学, 2019(09)
  • [4]设施葡萄霜霉病光谱监测及潜势预报模型的研究[D]. 宋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5]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D]. 马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紫花苜蓿40个品种对茎叶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D]. 宋雨阳. 兰州大学, 2016(09)
  • [7]空间搭载紫花苜蓿种子第一代植株表型变异及基因多态性分析[D]. 范润钧.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3)
  • [8]硒钴在“土—草—饲—畜链”(SPFAC)中对草畜生长与营养的调控[D]. 郭孝.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9]抗蓟马苜蓿新品系抗性机理研究[D]. 刘玉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10]鲜食新品种“巨玫瑰”生态适应性[D]. 武俊琴. 西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栽培紫花苜蓿霜霉病易感性与生产力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