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 H.323 协议可视化建模

面向对象的 H.323 协议可视化建模

一、H.323协议的面向对象可视化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宋泽凡[1](2021)在《基于未知协议特征提取与建模的网络攻击异常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

刘娟花[2](2019)在《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分别在多个尺度上对多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不仅可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优的性能,而且与单尺度上的融合相比,多尺度数据融合能更好地刻画出目标的本质特性。MEMS陀螺是一种可以测量角速度的传感器,具有很多吸引人的优点。但噪声大,准确度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如何去除MEMS陀螺仪中的噪声,并提高其精度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多MEMS陀螺应用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可以显着提高系统的精度及可靠性。本文证明了前人提出的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有效性,设计了 一种新的多尺度融合算法,讨论了多尺度数据融合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并通过对多个MEMS陀螺的融合应用,经仿真和硬件实验验证了本文多尺度融合算法的优越性。主要创新点和工作如下:1.从小波分析理论出发,证明了平稳和非平稳情况下的数据融合定理。从数学上解释了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优于经典加权算法的原理,为该算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数学基础。2.结合小波域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原理、具体步骤及存在问题等,设计了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并用实测数据通过仿真实验,比较了小波多尺度数据融合和小波包多尺度数据融合。3.分析了多MEMS陀螺数据融合中的小波基、分解层数、加权因子等的选择方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4.比较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基于小波去噪和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融合这三种融合方法不同方面的性能。另外,还比较了多尺度融合和前向线性预测(Forward Linear Prediction,FLP)融合方法,结果均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尺度融合方法的独特性和有效性。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我们设计并制作的一套多MEMS陀螺仪数据融合实时处理系统平台中,对4个MEMS陀螺仪所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别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对该集成系统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将MEMS陀螺的精度提高了 1个量级。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为有关多尺度融合系统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庄盛秋[3](2019)在《变电站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电力建设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在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还未能实现自动智能控制,对运动目标无法自动检测跟踪,能采集到的现场区域视频信息较为固定。视频监控系统对变电站有无人员不敏感,缺少人脸识别功能,无法对闯入关键区域的人员实时报警,进而不能有效地站内防盗。因此,本文研发一种基于目标自动跟踪、自动检测报警、远程联动和图像处理等功能的变电站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该系统在目标跟踪、系统监控、图形量化等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徐州供电公司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对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的关键技术及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阐述了变电站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结合对徐州供电公司现场的调研,设计出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架构。该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以变电站生产实际为切入点,以实现站内操作的远程智能监护为目标,以基于多区域的多目标自动锁定跟踪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在对智能跟踪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监控主系统、监控子系统和监控客户端的三层系统结构,以及由图像识别、轨迹计算为基础的主从视频调度算法,从而确定了由网络式高速球机为鸟瞰主导摄像机和中速一体机为现场从属摄像机的现场部署方案。最后,将本文所设计的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应用到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中,对该系统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通过在徐州供电公司赵山220kV变电站的现场实施验证了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的应用效果。

董琳琳[4](2019)在《光纤通信专网与公网融合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融合的推进对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着重大的意义,网络融合已经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高度。电力、交通、航天等专用网络当今具有相当的规模,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传统网络信息平台,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多的相似和相通之处,这使得电力、交通、航天等专用网络与电信公网在基础设施领域融合成为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但是目前网络融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网元设备的多样化影响了专网与公网的融合进程。本论文针对更有效快速的进行网络融合建设的目标开展了海南省电信网与电力通信专网网络融合的方案研究,设计融合方案,并通过OPNET实现了融合方案的仿真模拟,验证分析了电信网与电力通信专网的融合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本论文对基于海南省光纤通信专网与公网融合方案与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SDN软件定义网络的三层架构模型,讨论了SDN对于解决传统网络的瓶颈问题具有的重要意义,讨论了Openflow协议为网络带来的可编程的特性,为网络融合方案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设计了海南省电信网与电力通信专网融合互补方案,基于IP承载网技术和SDN技术,通过两个网络SDN交换机的连通,实现两个网络互联互通。符合减少重复建设,尽可能复用现有网元设备的原则,利用SDN高效管理不同类型网元并灵活有效管理网络。3.设计了基于离散仿真机制、三层架构模型的OPNET仿真软件的网络融合模型,进行了进程模型、节点模型、网络模型三层架构的搭建,搭建了五种融合场景,并配置相应网络业务和定义用户行为,对融合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最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提出的网络融合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聂震[5](2018)在《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保持或恢复是通过维修实现的,而维修活动的顺利开展又需要各类维修资源加以保障。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就是由发动机维修活动涉及的全部保障要素所构成的综合性的总体。长久以来,军队相关部门在装备维修保障方面经验不足,其费用连年居高不下。因此,在某型航空发动机批量生产并交付用户前,亟需对其维修保障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航在发动机维修及维修保障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先进的维修理论、完善的维修保障系统架构使得民航发动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构建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可以借鉴民航的成熟经验。本文首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整体框架,根据发动机维修业务流程,得出其维修保障工程中心应涵盖工程技术系统及质量与安全系统,并提出部门设置建议及各部门主要职责;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体系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与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四方面的运行要素,针对每一项要素给出定性要求与定量要求。其次,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运行要素建立了基于熵权的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基于业务需要,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信息平台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完成主要功能模块的搭建工作。本文所做研究工作可为某型航空发动机,乃至其它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具体的方法。通过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维修保障管理,可以实现维修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维修保障效率。

徐迅[6](2017)在《具备自描述能力的配电自动化终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配电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配电自动化终端由于不具备自描述能力,上电后需要人工进行配置,无法实现即插即用等问题,已被逐渐升级改造。实现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自描述及即插即用功能,对于提高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以及供电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智能变电站中广泛应用的IEC 61850标准引入到智能配电网,使得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模型具备描述能力,省去终端上电配置中的人工过程,实现终端的即插即用;同时研究了基于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对时改进算法,旨在提高终端节点的时钟同步精度。配电自动化终端具备遥测、遥信、遥控,馈线保护,设备状态监测等功能,是智能配电网各项功能实现的基础。本文首先对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功能进行分解与抽象,将其功能大致分为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保护、设备状态实时监测这三大类。采用基于IEC 61850标准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从服务器、逻辑设备、逻辑节点到数据等层次结构建立终端设备信息模型。研究基于IEC 60870-5-104的扩展协议,将模型文件传输服务映射到IEC 60870-5-104协议扩展报文,解决了 IEC 60870-5-104协议不兼容模型信息的问题。最后,针对应用IEEE 1588对时协议时通信网络的物理传播前向和后向时延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一种配电自动化终端时钟同步补偿改进算法。在前面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ARM与DSP协同工作的配电自动化终端样机。通过运行电脑上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即插即用测试软件,对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上电注册、自动配置、文件传输、数据传输、历史数据记录等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本文所提出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自描述功能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同时本文在OPNET仿真软件上搭建配电自动化终端与控制中心间对时的节点模型,通过实验波形比较了采用同步补偿算法与未采用同步补偿算法这两种情况下端到端的时延与时间偏移,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优越性。

陈丽娜[7](2017)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物质,为国家科技与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材料,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隶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整合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以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带动实物共享服务,提出了日常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展示性服务、引导性服务和追踪性服务6种服务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平台服务的深入,平台原有服务模式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服务模式不够多样化,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服务绩效评价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原有服务模式进行了延伸、改进、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集成查询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数据分析服务模式、追踪性服务模式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探讨了每种服务模式的理论依据,设计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架构,研究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了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本研究是平台原有服务模式的延伸和深入,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平台服务效率,也可为改进其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效率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的研究和工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原有服务模式基础上,通过对原有服务模式延伸、改进、整合和创新,提出了集成查询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数据分析服务模式、追踪性服务模式和合作创新服务模式5种服务模式,形成了较完整的平台服务体系。(2)研究了实现几种服务模式的关键技术。提出了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合的半自动化本体构建方法,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本体模型,并使用语义元数据方案实现信息的集成查询,提高查全、查准率;提出了分组分层的动态用户模型构建方法,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个性化推荐,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种质资源数据,综合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手段分析种质资源不同阶段产生的数据,便于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服务追踪与资源的分发相结合,对分发的资源进行编码标识,并利用二维码进行实物资源的追踪;理论上,提出了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了合作创新服务模型,进一步提升科技平台的创新能力。(3)根据评价指标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原则,在原有平台考核指标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平台服务评价指标,并赋予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多维多指标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分析了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服务效果;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特点,完善了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江东宇[8](2017)在《基于本体的需求驱动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度的提高,为了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和保证产品的质量,软件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设计和清晰的体系结构,但是如何实现从需求到设计的平滑过渡以及如何保证需求和设计之间满足一致性仍然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需求驱动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理念为指导思想,将本体技术引入需求工程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利用本体充当一种兼容需求模型和体系结构的语义模型,减少两者之间的语义鸿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当前的软件开发模式下,提出一个基于本体的需求分析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框架。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并使用领域本体和需求本体,帮助分析人员更准确的捕获和评估用户需求;(2)在体系结构设计阶段建立并使用软件体系结构本体,通过语义标注和语义搜索技术辅助设计人员从海量的设计文档库中选择具有语义相似的解决方案作为参考;(3)在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特征模型到概念体系结构导出一致性验证方法。利用本体作为描述概念体系结构的基础,通过建立概念体系结构本体和相应的推理规则,在推理机中检验模型满足规则的程度来完成模型的一致性验证;(4)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介绍了一个VOIP系统案例,详细描述了从提出规范的用户需求到体系结构的生成以及一致性验证的过程,并根据每一章的内容将案例进行分阶段的阐述说明。本文将本体作为描述需求和体系结构的基础,实现了需求到设计的平滑过度,减少了设计人员和用户进行交流的时间开销,对于整体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来说具有一定的帮助。

安思成[9](2016)在《交互式配电网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以及规模化可再生能源接入、需求侧响应的要求,智能配电网技术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与传统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不同,智能配网具有基于同一通信资源,进行电力调度控制数据采集、实时控制信号收发、用户交互信息处理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控制等多元复杂信息处理与调度控制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计算资源与通信资源优化分配、灵活调配以及系统协调地规划资源等方面。其中主站服务器的负载、计算节点的任务失衡、通信网络的实时性调度等是智能配电网建设与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此,本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将智能配网系统抽象为计算资源与通信资源的概念,并把计算资源细化为主站服务器与主站之外的计算资源。针对服务器并发访问的瓶颈,建立了配网主站服务器的并发处理新机制。提出了可控粒度的共享数据同步算法CGCS.该算法可根据实际访问需求调整同步访问共享数据的互斥范围,实现同步范围任意伸缩,提高同步操作的并发度,充分发挥服务器硬件的性能,改善吞吐量。实验结果表明,其同步效率提高约6倍,随机访问情况下的平均响应时间减少84%左右。2.针对服务器实时数据库搜索瓶颈,建立了实时数据库海量数据搜索新机制。提出了改进的红黑树搜索算法RBA。该算法通过设计一种近似平衡的搜索树,中和搜索效率与维护开销之间的矛盾,提高搜索操作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以搜索操作量每天10万次左右规模计,RBA算法完成寻址的时间保持在一个小于20毫秒的量级,且降低搜索时间复杂度一个对数级。3.针对主站之外计算资源与通信资源瓶颈问题。指出计算任务分配失衡是计算资源瓶颈的最关键问题。提出了采用分布式任务分配机制的方法解决该问题。指出通信数据实时性被破坏是通信资源瓶颈的最关健问题。提出了调整通信调度策略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实现了在确定硬件环境下,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瓶颈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周期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8.6%,非周期紧急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83.3%。4.提出了计算资源与通信资源协同运行模型与协调规划方法。定义了计算瓶颈与通信瓶颈互影响因子,用以表述互影响度和互影响关系的表现形式。给出了神经网络和数学推导两种实现协同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互影响逆函数模型,从而实现了对互影响度结果的推导和对互影响原因的回溯。实验结果表明了所建模型及实现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互影响度结果推导与实际测量值误差为±0.32%,±0.10%,互影响原因追溯与实际测量值误差为±0.52%,±0.00%,协同运行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本文针对智能配网系统各种性能瓶颈问题,研究了主站服务器并发、实时数据库搜索、计算任务均衡、通信调度调整问题。深入分析其问题的现象、原因、影响。提出了对各种问题从系统机制改进层面与软件策略调整角度的解决方法。创新性地提出计算资源与通信资源瓶颈协同运行的机理与方法。奠定了协同运行领域的基础。给出了互影响因子与正、逆向互影响函数,建立了结果推倒与原因回溯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智能配网计算资源瓶颈与通信资源瓶颈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方法,为系统协同规划、调整提供了依据。

宋明生[10](2016)在《基于数值模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加大对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的研究力度和精力。但是从现行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停留在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的方法。但是如果要是从信息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那么对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却很匮乏。而且流域水环境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新形势影响下发生了很多变化,与之配套地产生大量的流域水环境问题。这些流域水环境问题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严重的掣肘,因此水环境问题也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解决的严峻而又复杂的现实问题。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依托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数学模型计算也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通过数模模拟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水环境问题。本文以流域水环境为切入点,在对比分析了现阶段对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不足的情况下,采用了流域水环境时空同化技术和流域水环境信息传输网络技术后,在借助于水环境数值模拟的方法补充完善水环境综合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管理系统,并在金沙江流域中得到应用和检验。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面对流域的信息与资源共享这一重大问题时,需要通过分析水环境业务来构建出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服务系统,并用该系统的总体架构来指导应用系统的开发。基于信息管理理论和方法,在该总架构下,将流域大气、水文、水情、水质等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建成数据库。并基于数据库的有效资料,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构建基于大气-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的水质模拟技术系统,实现水生态监控三维模拟仿真系统,最终设计构建出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管理系统。(2)为了构建在整个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的通信手段,采用可靠的方式完成数据从监测站到监控中心的实时传输。基于流域信息传输网络的建网原则,通过建网的关键技术,结合流域信息传输硬件与软件系统,构建出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相配套的传输网络,结合流域水环境信息时空同化技术,建立了面向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作为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既可方便地构造水质预测系统用于对流域进行模拟,又可应用于水环境模拟的在线监测,在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上相互协作,为水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3)拓展了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核心技术,即是从流域水环境演变与调控、水利工程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水污染防治工程设计、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了水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定量描述流域水环境演变过程,基于流域下游流域大气、水文、水情、水质等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建立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流域产流、产沙、产污模型、河道梯级多库联调水量水质耦合模型、面向生态环境的梯级水库群调度模型等,构建基于大气-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的水质模拟技术系统,实现水生态监控三维模拟仿真系统,为流域下游流域环境安全监控和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平台。(4)基于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架构,构建出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库、接口和中间件、系统界面、应用子系统、配置方案、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标准、数据编码、运行和管理等内容。将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应用于金沙江流域,并检验其合理性。

二、H.323协议的面向对象可视化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323协议的面向对象可视化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2)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概述
        1.2.1 信息融合的概念和优点
        1.2.2 信息融合的模型
        1.2.3 信息融合的方法
        1.2.4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多尺度数据融合有关技术及进展
        1.3.1 多尺度系统估计理论研究概况
        1.3.2 多尺度数据融合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3 多尺度数据融合概念的演变
    1.4 MEMS陀螺仪中漂移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5 陀螺仪中的多尺度数据融合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2.1 引言
    2.2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
        2.2.1 常见时间尺度
        2.2.2 原子时算法
        2.2.3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的提出
        2.2.4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有待解决的问题
        2.2.5 小波分解原子时算法的基本原理
    2.3 预备知识
        2.3.1 原子钟的噪声特性
        2.3.2 相关说明
    2.4 随机信号数据融合的理论体系
        2.4.1 平稳单尺度数据融合
        2.4.2 平稳多尺度数据融合
        2.4.3 非平稳单尺度数据融合
        2.4.4 非平稳多尺度数据融合
    2.5 非平稳多尺度数据融合定理的证明
    2.6 分析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小波包实现
    3.1 引言
    3.2 小波变换和小波包变换
    3.3 小波包的基本理论
        3.3.1 正交小波包的定义与性质
        3.3.2 小波包的子空间分解
        3.3.3 小波库及小波包基的定义
        3.3.4 小波包的分解与重构算法
        3.3.5 最优小波包基的概念
        3.3.6 最优基的快速搜索
    3.4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数据融合方案
        3.4.1 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
        3.4.2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数据融合方案
    3.5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陀螺融合实验研究
        3.5.1 MEMS陀螺概述
        3.5.2 MEMS陀螺随机误差分析
        3.5.3 MEMS陀螺随机误差的Allan方差分析
        3.5.4 MEMS陀螺漂移的数学模型
        3.5.5 MEMS陀螺信号实时小波处理方法
        3.5.6 基于小波包的多尺度陀螺融合算法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小波多尺度数据融合中关键技术
    4.1 MEMS陀螺噪声特性与小波熵
        4.1.1 MEMS陀螺误差及噪声特性
        4.1.2 小波熵
    4.2 常见的小波簇
        4.2.1 小波基的性质
        4.2.2 常用小波基
    4.3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融合中小波基的选取
        4.3.1 小波基选取原则
        4.3.2 小波基的比较
        4.3.3 小波簇的选取
        4.3.4 陀螺数据融合效果评价
        4.3.5 最佳小波基选取实验
    4.4 小波分解层数的设定
    4.5 数据融合加权因子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多尺度融合与其它MEMS陀螺信号处理方法的比较
    5.1 MEMS陀螺仪噪声抑制方法研究概述
        5.1.1 MEMS陀螺仪噪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5.1.2 卡尔曼滤波和小波阈值去噪法的缺点
        5.1.3 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的优点
    5.2 MEMS陀螺数据处理中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5.2.1 多尺度融合
        5.2.2 卡尔曼滤波融合
        5.2.3 小波阈值融合
    5.3 基于仿真信号对三种融合方法的比较
        5.3.1 仿真信号的产生
        5.3.2 第一组仿真实验(Chirp信号+高斯白噪声)
        5.3.3 第二组仿真实验(Chirp信号+有色噪声)
    5.4 基于实测信号对三种融合方法的比较
    5.5 三种融合方法比较的结论
    5.6 多尺度数据融合与FLP(前向线性预测)方法的比较
        5.6.1 FLP算法
        5.6.2 基于FLP滤波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
        5.6.3 FLP滤波融合结果和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多尺度数据融合系统设计与验证
    6.1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6.1.1 系统需求分析
        6.1.2 系统整体框图
        6.1.3 系统中的主要器件选型
    6.2 硬件电路设计
        6.2.1 陀螺仪模块
        6.2.2 协处理器模块
        6.2.3 主处理器模块
        6.2.4 系统实物图
    6.3 系统软件设计
        6.3.1 接口部分
        6.3.2 融合处理部分
    6.4 实验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创新研究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收录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变电站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总体方案
    2.1 现有辅助监控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设计
    3.1 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3.2 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3 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3.4 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模块设计
    4.1 监控主系统模块设计
    4.2 监控子系统模块设计
    4.3 监控客户端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系统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的实施
    5.1 运动目标检测、跟踪和管理系统实施
    5.2 视频无线传输系统实施
    5.3 系统实施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光纤通信专网与公网融合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专网与公网融合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1.2.1 专网与公网融合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专网与公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1.3 网络仿真技术背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概述
    2.1 SDN软件定义网络
        2.1.1 SDN技术原理
        2.1.2 OpenFlow协议
    2.2 常用的网络仿真软件
        2.2.1 MATLAB仿真平台的介绍
        2.2.2 NS2仿真平台的介绍
        2.2.3 COMNET Ⅲ仿真平台的介绍
        2.2.4 SPW仿真平台的介绍
        2.2.5 OPNET仿真平台的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网与专网融合互补方案研究与设计
    3.1 公网与专网互补方案的研究
        3.1.1 海南公网现状研究
        3.1.2 海南电力专网现状研究
    3.2 公网与专网融合方案的设计
        3.2.1 网络融合
        3.2.2 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3.2.3 网络融合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PNET的网络融合方案仿真实验
    4.1 OPNET网络仿真机制和建模方法
        4.1.1 OPNET通信仿真机制
        4.1.2 OPNET层次化建模方法
    4.2 使用OPNET搭建三层网络模型
        4.2.1 搭建进程模型
        4.2.2 搭建节点模型
        4.2.3 网络模型
    4.3 网络仿真及结果分析
        4.3.1 运行网络仿真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5)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
        1.4.1 课题来源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民航发动机维修理论及维修保障系统架构
    2.1 民航发动机维修基本理论
        2.1.1 维修思想
        2.1.2 维修方式
        2.1.3 EHM理论
    2.2 民航发动机维修保障系统架构
        2.2.1 发动机制造商
        2.2.2 航空公司
        2.2.3 发动机MRO企业
        2.2.4 维修监管部门
    2.3 民航发动机维修保障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构建
    3.1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特点
        3.1.1 系统性
        3.1.2 复杂性
        3.1.3 适应性
        3.1.4 全程性
        3.1.5 时效性
    3.2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制
        3.2.1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作业体制
        3.2.2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级别分析决策
    3.3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组织机构
        3.3.1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整体框架
        3.3.2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管理中心
        3.3.3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工程中心
    3.4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需求分析
        3.4.1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需求分析模型选取
        3.4.2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需求分析模型优化
    3.5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运行要素
        3.5.1 人力资源
        3.5.2 物质资源
        3.5.3 信息与技术资源
        3.5.4 管理资源
    3.6 小结
第四章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取
    4.2 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建模
        4.2.1 熵权理论
        4.2.2 建模过程
    4.3 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验证
        4.3.1 基础数据的收集
        4.3.2 权重向量的确定
        4.3.3 隶属度矩阵的构造及合成
        4.3.4 模糊综合评价
        4.3.5 评价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信息平台搭建
    5.1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信息平台设计方案
        5.1.1 平台总体框架
        5.1.2 开发工具及配置要求
    5.2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信息平台功能模块
        5.2.1 平台登录界面及主页
        5.2.2 人员档案模块
        5.2.3 备件管理模块
        5.2.4 技术资料模块
        5.2.5 培训管理模块
        5.2.6 技术支援模块
        5.2.7 体系评价模块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评价指标
附录B “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C 体系评价三级指标隶属度计算结果表
附录D 体系评价各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表
作者简介

(6)具备自描述能力的配电自动化终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配电自动化终端自描述功能研究现状
        1.2.2 配电自动化终端对时技术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信息建模在配电自动化终端中的应用
    2.1 IEC 61850在配网中的应用基础
        2.1.1 IEC 61850的特点
        2.1.2 IEC 61850的信息模型
        2.1.3 IEC 61850的信息交换模型
        2.1.4 IEC 61850的特殊通信服务映射
    2.2 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信息建模
        2.2.1 配电自动化终端功能需求梳理
        2.2.2 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信息模型
        2.2.3 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信息交换服务
    2.3 配电自动化终端信息描述
        2.3.1 配置描述语言简介
        2.3.2 配电自动化终端的SCL描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自动化终端与主站通信方式及其映射研究
    3.1 通信协议及特定服务映射的实现
        3.1.1 各通信协议的适用性比较
        3.1.2 实时信息映射到IEC 60870-5-104
    3.2 文件传输映射到IEC 60870-5-104及其实现
        3.2.1 IEC 60870-5-104中文件传输定义
        3.2.2 IEC 61850中文件传输定义
        3.2.3 文件传输实现过程
    3.3 配电自动化终端即插即用研究
        3.3.1 即插即用功能
        3.3.2 即插即用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电自动化终端对时技术研究
    4.1 IEEE 1588协议在配电自动化终端对时技术中的应用
        4.1.1 IEEE 1588协议与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的优缺点
        4.1.2 IEEE 1588时钟同步过程
    4.2 配电自动化终端时钟同步补偿改进算法
        4.2.1 IEEE 1588时钟基本模型
        4.2.2 配电自动化终端时钟同步补偿改进算法原理分析
        4.2.3 基于OPNET的时钟同步补偿算法检验模型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计及实验验证
    5.1 配电自动化终端
        5.1.1 硬件模块设计
        5.1.2 数据通信模块
    5.2 控制中心
        5.2.1 配电自动化终端自动识别
        5.2.2 模型文件获取与发送
        5.2.3 实时数据接收
    5.3 实验验证
        5.3.1 终端注册
        5.3.2 模型映射
        5.3.3 文件传输
        5.3.4 数据传输
        5.3.5 历史数据记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7)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服务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基本管理学理论
        2.1.1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2.1.2 信息增值理论
        2.1.3 规范化管理理论
        2.1.4 激励理论
        2.1.5 信息构建理论
    2.2 相关计算机技术
        2.2.1 语义网和本体
        2.2.2 元数据和XML
        2.2.3 个性化推荐
        2.2.4 编码技术
第三章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
    3.1 服务模式概述
    3.2 服务模式创新
        3.2.1 平台原有服务模式分析
        3.2.2 服务模式创新
    3.3 服务模式架构设计的原则
    3.4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3.4.1 平台服务模式架构设计
        3.4.2 服务模式的保障体系
        3.4.3 服务模式功能模块
第四章 集成查询服务模式
    4.1 集成查询服务的内涵
    4.2 基于本体的集成查询关键技术
        4.2.1 本体相关研究
        4.2.2 本体构建方法
        4.2.3 农作物种质资源本体模型构建
    4.3 基于语义元数据的集成查询框架
        4.3.1 语义元数据集成方案
        4.3.2 农作物种质资源集成查询设计
    4.4 集成查询服务实例
第五章 个性化服务模式
    5.1 个性化服务的内涵
    5.2 基于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服务关键技术
        5.2.1 用户模型
        5.2.2 基于本体的用户模型构建方法
        5.2.3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用户模型构建
    5.3 个性化推荐
        5.3.1 基于内容和本体用户模型的个性化推荐
        5.3.2 个性化推荐系统框架
第六章 数据分析服务模式
    6.1 数据分析服务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6.2 数据分析服务相关技术
        6.2.1 基本的数据分析工具Excel
        6.2.2 空间数据分析工具DIVA-GIS
        6.2.3 专用数据分析软件R
        6.2.4 多维数据分析技术
    6.3 数据分析实例
        6.3.1 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分析
        6.3.2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数据分析
第七章 追踪性服务模式
    7.1 追踪性服务的内涵
    7.2 追踪性服务关键技术
        7.2.1 原有分发系统及优化
        7.2.2 分发编码设计
        7.2.3 反馈手段辅助服务追踪
    7.3 追踪性服务流程
    7.4 追踪性服务实例
第八章 合作创新服务模式
    8.1 合作创新服务的内涵
    8.2 平台专题服务分析
        8.2.1 平台开展的专题服务
        8.2.2 平台专题服务的不足
        8.2.3 影响平台专题服务效果的因素
    8.3 合作创新服务模式
        8.3.1 合作创新服务模型
        8.3.2 合作创新服务流程
        8.3.3 合作创新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第九章 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9.1 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9.2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9.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9.2.2 评价体系的构建
        9.2.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9.3 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9.3.1 资源整合维度下各要素服务绩效评价
        9.3.2 服务成效维度下各要素服务绩效评价
        9.3.3 平台整体服务绩效评价和一维指标下服务绩效评价
    9.4 平台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
    10.1 本文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基于本体的需求驱动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选题依据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需求工程
        2.1.1 需求概念定义
        2.1.2 需求工程过程
    2.2 软件体系结构
        2.2.1 软件体系结构的组成
        2.2.2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
        2.2.3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和设计模式
    2.3 本体技术
        2.3.1 本体的定义
        2.3.2 本体的构建
        2.3.3 本体的描述语言和工具
        2.3.4 本体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需求分析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框架
    3.1 框架概述
    3.2 本体构建
        3.2.1 顶层本体构建
        3.2.2 领域本体构建
        3.2.3 需求本体构建
    3.3 基于本体的需求获取和评估方法
    3.4 需求的获取和评估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语义搜索和语义标注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4.1 基于本体的体系结构分析
    4.2 软件体系结构本体构建
    4.3 使用软件体系结构本体的语义标注
    4.4 设计文档的语义搜索和排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本体的特征模型到概念体系结构导出一致性验证
    5.1 一致性验证方法概述
    5.2 基于本体的概念体系结构元模型
        5.2.1 概念体系结构的元模型
        5.2.2 概念体系结构本体描述
    5.3 推理规则
    5.4 特征模型到概念体系结构导出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交互式配电网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并发服务器性能瓶颈研究现状
        1.2.2 国内并发服务器性能瓶颈研究现状
    1.3 计算资源与通信资源协同运行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智能配电网性能瓶颈分析概述
    2.1 引言
        2.1.1 智能配电网系统性能瓶颈问题的现象描述
        2.1.2 问题的现象归类
    2.2 智能配电网系统性能瓶颈问题原因
        2.2.1 大型(分布式)控制系统性能瓶颈问题概述
        2.2.2 性能瓶颈的分类
        2.2.3 各种系统现状对性能瓶颈的影响
        2.2.4 瓶颈原因分析
        2.2.4.1 主站服务器并发性能瓶颈原因分析
        2.2.4.2 主站实时数据库搜索性能瓶颈原因分析
        2.2.4.3 计算节点性能瓶颈原因分析
        2.2.4.4 通信网络性能瓶颈原因分析
        2.2.4.5 计算资源与通信资源协同运行瓶颈原因分析
        2.2.5 性能瓶颈问题总结与应对思路
第3章 服务器并发处理瓶颈新型同步机制研究
    3.1 瓶颈现象与产生背景
    3.2 原因分析
    3.3 主要原因本质和操作系统原理
    3.4 新型同步机制
        3.4.1 新型同步机制
        3.4.2 控制模型
        3.4.2.1 并发锁定模型
        3.4.2.2 可锁定性判别模型
        3.4.3 粒度可控算法
    3.5 新型同步机制的实验验证
        3.5.1 访问负载的生成
        3.5.2 可控粒度并发同步内存数据库的实测结果
        3.5.2.1 主站服务器并发性能瓶颈原因分析
        3.5.2.2 实时数据库的I/O响应能力测试
    3.6 进一步改进的思路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实时数据库搜索瓶颈新型机制研究
    4.1 实时数据库搜索瓶颈现象与原因分析
    4.2 新型搜索机制
        4.2.1 搜索机制描述
        4.2.2 新型搜索算法
        4.2.2.1 算法适用条件分析
        4.2.2.2 RBA算法基本描述
        4.2.2.3 红黑树算法复杂度分析与证明
    4.3 实时数据库搜索机制实验验证
        4.3.1 实时数据库搜索访问请求特性分析
        4.3.2 RBA算法的实时数据搜索效率试验
    4.4 RBA算法和CGCS算法配合使用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接口、终端与信道瓶颈问题研究
    5.1 接口瓶颈问题概述
        5.1.1 接口瓶颈问题现象与原因概述
        5.1.2 零拷贝技术概述
        5.1.3 零拷贝方法步骤
    5.2 终端瓶颈问题研究
        5.2.1 分布式系统调度策略
        5.2.1.1 分布式系统调度结构概述
        5.2.1.2 分布式系统调度算法概述
        5.2.2 计算任务分类及标准
        5.2.2.1 可并行性评估
        5.2.2.2 任务特殊性要求
        5.2.3 本节小结
    5.3 信道瓶颈问题研究
        5.3.1 工业控制系统中通信调度方法
        5.3.1.1 工业控制系统通信调度机制
        5.3.1.2 工业控制系统通信调度策略
        5.3.2 配网业务特征研究
        5.3.2.1 基础SCADA业务
        5.3.2.2 新能源接入业务
        5.3.2.3 微网并网业务
        5.3.2.4 需求侧管理业务
        5.3.3 通信数据模型建立
        5.3.3.1 通信数据特点与分类
        5.3.3.2 通信数据模型
        5.3.4 通信调度算法改进与软件策略调整
        5.3.5 通信调度方法测试
        5.3.5.1 测试数据
        5.3.5.2 通信调度方法测试结果
        5.3.5.3 通信调度方法试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5.3.6 本节小结
第6章 系统计算与通信资源协同规划研究
    6.1 协同规划问题的提出
    6.2 协同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
    6.3 协同规划和运行原理分析
    6.4 协同规划方法讨论
        6.4.1 协同影响的瓶颈度计算
        6.4.2 协同影响的瓶颈度回溯
        6.4.3 协同影响总结
    6.5 协同规划实验和效果分析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数值模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流域水环境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2 国内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现状
        1.2.3 国内外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异同
        1.2.4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基本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基本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中的技术难点及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3.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流域产流、产沙、产泥、产污
        2.1.1 流域概述
        2.1.2 流域-江河-湖泊-河口之间的关系
        2.1.3 流域产流机理
        2.1.4 流域产沙、产泥机理
        2.1.5 流域产污机理
    2.2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
        2.2.1 水环境问题分析
        2.2.2 流域地理信息
        2.2.3 流域径流信息
        2.2.4 流域水环境信息
        2.2.5 流域生态系统信息
    2.3 水环境数值仿真
    2.4 信息管理系统介绍
        2.4.1 信息系统
        2.4.2 信息管理
    2.5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关联性
第3章 流域信息时空同化技术与水环境分布规律
    3.1 流域信息时空同化技术
        3.1.1 流域信息构成与来源
        3.1.2 资料时空同化技术
    3.2 流域污染物及其估算方法
        3.2.1 流域面源污染物估算方法
        3.2.2 江湖污染物输移浓度计算方法
    3.3 水域纳污能力及水环境容量动态估算
        3.3.1 纳污能力与水环境容量
        3.3.2 水环境容量估算方法
        3.3.3 流域水体容污量计算方法
    3.4 重点水域水环境评估方法
第4章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成
    4.1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成原理及框架
        4.1.1 基本原理
        4.1.2 技术框架
    4.2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采取技术
        4.2.1 水环境信息采集技术
        4.2.2 局域信息集成技术
    4.3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构建与运行管理
        4.3.1 系统总体方案
        4.3.2 系统建设策略和运行与管理
    4.4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配置与服务
        4.4.1 信息服务平台构成
        4.4.2 门户与信息授权配置
        4.4.3 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第5章 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传输网络
    5.1 流域信息传输网络与技术
        5.1.1 建网原则
        5.1.2 建网关键技术
    5.2 流域信息传输硬件与软件系统
        5.2.1 物理网络的建设
        5.2.2 通讯平台硬件的建设
        5.2.3 通讯平台软件建设
第6章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功能与实现
    6.1 数字模型功能作用及其关联性
    6.2 大气数值预报模式
        6.2.1 AREM数值预报模式
        6.2.2 模式边界条件
        6.2.3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6.3 流域水文泥沙模型
        6.3.1 流域水文预报模型
        6.3.2 流域江湖泥沙模型
        6.3.3 流域产污模型
        6.3.4 河道梯级多库联调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6.3.5 面向生态环境的梯级水库群调度模型
    6.4 基于大气-水文-泥沙环境耦合的水质模拟技术系统
        6.4.1 动态模拟
        6.4.2 事故模拟计算
        6.4.3 污染预测仿真
    6.5 水生态监控三维模拟仿真系统
        6.5.1 图形引擎研究
        6.5.2 场景管理器研究
        6.5.3 数据库接口研究
        6.5.4 指令通信接口研究
        6.5.5 三维模型数据库研究
        6.5.6 水生态三维仿真研究
第7章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实施案例
    7.1 建设背景
    7.2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及其污染源
        7.2.1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监控现状
        7.2.2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现状
    7.3 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7.4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自动检测站布置
        7.4.1 金沙江全流域监测站点布设
        7.4.2 金沙江下游段监测站点布设分析
    7.5 金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7.5.1 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
        7.5.2 实现技术
        7.5.3 监控中心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一
附表二

四、H.323协议的面向对象可视化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未知协议特征提取与建模的网络攻击异常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 宋泽凡.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多尺度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刘娟花.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 [3]变电站智能视频跟踪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D]. 庄盛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光纤通信专网与公网融合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D]. 董琳琳.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5]某型航空发动机维修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 聂震. 中国民航大学, 2018(10)
  • [6]具备自描述能力的配电自动化终端研究[D]. 徐迅. 东南大学, 2017(04)
  • [7]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服务模式研究[D]. 陈丽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8]基于本体的需求驱动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研究[D]. 江东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9]交互式配电网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安思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10]基于数值模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宋明生.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面向对象的 H.323 协议可视化建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