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

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

一、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栋,刘振宇,张殿华,储满生[1](2021)在《材料科学技术转型发展与钢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在第4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钢铁科学与技术正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钢铁行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为多场、多相、多变的巨系统,具有复杂相关关系和遗传效应等。这些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挑战和机遇并存。这些不确定性提供了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资源;钢铁行业极为丰富的大数据提供了挖掘其中蕴含客观规律的数据资源;现代的数据科学、智能技术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手段。以数据为中心,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实验工具、数字数据、计算工具为支撑,建设钢铁企业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将可以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有力地支撑钢铁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转型发展。实验工具平台除了传统的实验室仪器装备和中试装备之外,实际生产线被作为主要的实验工具。这些实验工具提供丰富、精准、写实的历史数据和现实生产数据,特别是生产线装备提供实际生产大数据,蕴含着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规律,是极宝贵的数据资源。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为计算工具,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将数据转换为高保真度模型,可以得到具有"原位分析能力"的数字孪生。在工业互联网的总体架构下,以数字孪生为核心,组成信息物理系统,构建起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赋能体系,解决生产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源优化,对材料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虚实映射、实时交互、精准控制的信息物理系统与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合二为一,以材料创新基础设施为基盘,形成具有"原位分析能力"的数字孪生,建设钢铁生产全流程、一体化的信息物理系统,必将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蓬勃开展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何成[2](2014)在《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方式具有输送能力大、耕地占用少、不受气候条件限制、节能减排等许多优点。随着对偏远地区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加,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矿浆管道输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淤积、堵塞,严重磨损等问题,矿浆管道输送流速等重要参数的测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我国已建的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测控系统多由外国公司提供专有设计与关键技术。现已应用的技术不能确保所有工况下矿浆管道输送流速的准确检测,复杂工况下矿浆管道输送过程的控制水平亟待提高。本论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复杂地形矿浆管道输送安全运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将矿浆管道输送工艺技术与测控技术两个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旨在提供矿浆管道输送系统在复杂工况下准确的智能检测与自动控制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长距离复杂地形矿浆管道输送工艺流程及参数,研究了管道输送特性。提出了管道输送过程混杂控制系统框架,分析了输送过程混杂控制中的难点。通过管道输送流速控制各环节的建模,及输送管道动态模型的分析,说明了长距离管道输送流速控制具有非线性、参数时变、多输入、多输出、强耦合的传递延迟特性,提出并建立了连续方式的输送流速控制流程模型。2、通过理论与实验,研究了矿浆管道输送中单一采用电磁流量计检测流速产生虚假数据的原因。确定与提取了与矿浆输送流速相关的特征量:差压波动系数、流量波动系数等,分析其与流速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识别的矿浆流速检测技术。将FCMAC结合AdaBoost应用于流速值的虚假数据识别,提出了改进的AdaBoost-FCMAC识别算法作为虚假数据识别器,根据从多个传感器提取的特征对检测的流速数据进行真假辨别和修正处理。通过试验验证该技术能实现复杂工况下的流速准确实时检测。3、针对工业多泵站管道批量输送方式工况频繁变化的复杂过程,提出了基于复合逆控制的仿人多模态输送流速控制器。分析了仿人多模态控制器从特征辨识到多模态控制输出的映射关系,给出了全工况的推理过程。针对某一特定工况段,分析了管道输送流速调节系统可逆性,采用小波神经网络建立其逆模型,说明了复合逆控制的实现。通过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等方式验证了控制器的性能,证明控制结构与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具有特殊瞬态特性的带浆停泵再启动过程。为了确保输送系统能从故障后特殊工况下安全启动,分析了启动过程的输送系统各部分启动特性和控制规律。提出了一种智能识别与切换控制的带浆再启动控制方法,经过智能识别诊断,采用预定基准值与调节值相结合,实现了变步长与变增量的阶梯式再启动控制。通过试验基地带浆停泵再启动试验,验证了所研究的方法可确保管道输送系统在长时间停泵后实现安全稳定运行。5、在模拟我国某长距离管线特征建立的复杂地形浆体管道输送试验基地上,开发了工业标准级的基于混杂递阶思想的全工况智能测控系统。测控系统完成了多传感器融合检测与智能控制方法实用化应用;进行矿浆管道输送特性与参数的实验研究,实现了模拟工业化的不同条件下全自动化的多泵矿浆输送测控,验证了提出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本论文所提出的智能测控技术解决了矿浆管道输送流速准确检测的难题,实现了强干扰及特殊工况下矿浆管道输送的稳定控制,具有创新性与工程实用价值以及推广应用前景。论文最后对主要创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下一步研究工作。

赵刚[3](2013)在《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形态与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文中指出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辅料资源运行特性的钢铁绿色制造系统集成运行模式研究(709711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绿色规划与优化运行技术(2006BAF02A03)”、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炼铁生产系统环境边界类生命组织形态研究(Q20121104)”和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钢铁制造系统绿色优化方法及其支持技术(T201102)”为依托,在借鉴绿色制造系统工程学、工程演化论和人工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钢铁制造系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工艺措施、技术方法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而具有创新性的探索研究。钢铁制造系统在其复杂的系统环境边界上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大规模的物质能量代谢行为,并在外界环境的约束和刺激下触发更具环境适应性的系统演化行为。论文将钢铁制造系统作为非碳物质载体的人工生命形态,研究其物质能量代谢行为在环境边界上的形态特征与耦合机理,利用基于工艺子系统Agent的人工生命建模方法,建立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模型,揭示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代谢的系统演化行为及其基本规律。1.通过解析钢铁制造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艺流程,对钢铁制造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动态递阶环境边界形态进行数学描述,建立各工艺子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代谢行为规则。2.根据物质能量代谢平衡的基本原则,研究基于时间工艺流程和空间递阶结构的环境边界耦合机理,建立各工艺子系统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外部规则。3.基于对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形态的解析与耦合,通过对物质能量代谢内外部行为规则的数学描述,设计基于吨钢能值、吨钢无效能值和吨钢环境排放的钢铁制造系统环境适应性指标与系统演化方向,利用基于工艺子系统Agent的人工生命建模方法,建立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模型。4.借助非受控排序遗传算法等人工生命演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获取资源环境效益最优的物质能量代谢行为向量,揭示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规律。5.将钢铁制造系统演化模型中的物质能量代谢行为与我国东部地区某重点国有钢铁联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验证系统演化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论文研究揭示了钢铁制造系统在物质能量代谢行为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了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运行的基本规律,讨论了不同的系统演化方向对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可以为实现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资源的优化控制和高效利用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

陈建华,徐红阳[4](2012)在《“高炉专家系统”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中国"高炉专家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中国"高炉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任绍峰[5](2010)在《首钢京唐高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是21世纪高炉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重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显着降低炼铁生产过程的新水消耗,而且可以提高二次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高炉煤气干法除尘可以使高炉煤气含尘量降低到5mg/m3已下,煤气温度提高约100℃且不含机械水,煤气热值提高约210kJ/m3,提高炉顶煤气余压发电量35%以上,因此高炉煤气采用干法除尘已成为当今高炉炼铁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钢铁行业当前首要推广“三干一电”(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和高炉煤气余压发电)节能技术中的一项,属于冶金工业的绿色环保技术。首钢京唐1号5500m3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自动控制系统复杂且水平较高,该系统完成了对入口温度、589个脉冲阀、清灰系统、以及155个工艺阀门和仓壁振动器的远程自动监控。该自动控制的设备性能和自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干法除尘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首钢京唐1号5500m3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以及自动化新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并针对类似工程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关键仪表的选型提出了改进意见,重点论述了料位计和含尘量在线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等。详细阐述了基于现场总线、可编程控制器、工业微机和工业以太网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应用,以及高炉煤气全干式布袋除尘器自动控制的全过程。该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已正常稳定运行,值得在特大型高炉煤气干法除尘中推广和借鉴。首钢京唐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成功实现了远程集中监控,这为推动我国特大型高炉向节能、环保、高效方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大锦[6](2009)在《2008年云南冶金年评》文中认为据有关云南的冶金资料,概述了2008年云南冶金的生产、科研及技术开发状况。

马艳[7](2007)在《本钢六号高炉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与世界高炉控制技术同步,本溪钢铁集团公司选择高炉专家操作系统作为技术开发的突破口。所谓高炉冶炼过程专家系统实际上是一类计算机软件系统,它根据计算机科学中的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原理,依靠由优秀高炉冶炼专家提供的经验和知识所建立的知识库,凭借系统的推理机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去模拟高炉冶炼专家处理高炉冶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对高炉生产进行指导。本课题根据本钢6号高炉的生产工艺的特点,对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进行开发和设计,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则系统,该系统设计主要包括:ORACLE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知识库的设计、人机接口的设计等三部分内容,在高炉人工智能辅助操作系统的调试和试运行过程中,全面掌握人工智能系统的精髓,及时发现、提出以及修改问题,使人工智能辅助操作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

蒋玉波[8](2007)在《炼铁喷煤自动化控制系统》文中指出喷煤系统是组成炼铁生产工艺流程的重要一环,是高炉冶炼过程中以煤代焦、节约能源成本和焦碳资源的重要措施。高炉对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稳定可靠性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喷煤的生产过程实现较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昆钢炼铁厂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喷煤子系统的基础自动化包括喷煤粉的加工、煤粉的喷送和喷煤罐自动切换及生产安全自动保护等几个部分。高炉喷煤自动控制系统是典型的连续过程控制系统,选用PLC控制能够很好的满足其工艺控制要求,保证高炉喷煤过程连续、稳定进行。工程选用Siemens公司的S7系列产品,应用Siemens MPI网络构建控制网络,采用主流的分布控制系统结构替代集中控制。过程控制算法上,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还要满足设备及生产过程的安全并要求操作简易。回路控制则采用PID算法。在检测方面,与回路控制、安全生产、能源计量等相关的流量、压力、温度、重量等信号的检测仪表的配备都比较齐全。工程建设的目的主要就是引入自动控制理念,替代人工操作。第一期工程已于2006年5月建成投产,并顺利运行至今,其间运行安全可靠,完全能够满足高炉连续稳定喷送煤粉的要求。

李少东[9](2004)在《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来源于合肥钢铁公司炼铁厂3#高炉控制系统自动化改造,原有的3#高炉控制系统在生产工艺和控制模式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而且人工耗费量大,制约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该项目的3号高炉控制系统设计采用最新设计思想,即IE设备(仪表与电控设备)一体化(全PLC)以使维护方便、设备最少,以及低成本自动化的思想,即基础自动化级采用全PLC方法;过程自动化级采用工业PC机,监控软件设计采用功能强大的组态软件设计。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炉本体监控和高炉槽下的控制系统设计,在设计该控制系统时,我们结合了国内外现代化高炉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的工程实际和用户的要求来设计合理的控制监控系统方案。同时,考虑到国内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前提下,保持了符合国情的的适度先进性,从而获得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整个控制系统的基本特征如下: ·主工艺线的电控设备、仪表设备与控制计算机构成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一体化系统; ·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分级控制,除基础自动化级(设备级的自动化控制)外,还设有过程自动化级(监控级),并建立了生产过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为提高生产技术创造条件; ·监控系统设计了更多易懂、易看、易解析、易操作的画面为有效操作高炉创造条件; ·整个控制系统由二级控制系统和二层通讯网络构成。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确保系统自动运行。

陈国伟[10](2002)在《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文中研究指明对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配置及功能进行了阐述。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由电控、仪控、计算机三部分组成,GUS操作站上设有自动、半自动、手动、休止等工作方式。

二、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科学技术转型发展与钢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行业的发展方向
    1.1 第4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1.2 材料研究的核心
    1.3 材料研究主攻方向的重大调整
2 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
    2.1 钢铁生产过程的严重不确定性
    2.2 多场、多相、多变巨系统的复杂相关关系和流程方向的遗传效应
    2.3 数据整合与利用不充分
    2.4 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陈旧
3 信息物理系统: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原位分析”解决方案
    3.1 信息物理系统定义
    3.2 物理空间
    3.3 虚拟空间(数字孪生)
        (1)保真度:
        (2)全局性:
        (3)高响应性:
    3.4 数字孪生的建模和应用
    3.5 钢铁生产过程信息物理系统的反馈控制
    3.6 信息物理系统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优化、赋能的“原位分析”系统
4 企业级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平台
    4.1 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平台架构
    4.2 实验工具
    4.3 计算工具
        4.3.1 跨尺度材料建模的改进
        4.3.2 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应用于材料研究取得飞速进步
    4.4 数字数据
        4.4.1 数据库与数据中心
        4.4.2 数据管理、使用和挖掘
    4.5 工业互联网架构下的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
        4.5.1 钢铁工业互联网架构特点
        4.5.2 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钢铁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钢铁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初步效果
    5.1 钢材热轧过程的智能化、稳定化、柔性化
    5.2 智能高炉
    5.3 智能炼钢
    5.4 连铸
    5.5 涂镀生产线
6 结语

(2)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长距离矿浆管道测控系统的现状
    1.3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参数检测研究现状
        1.3.1 管道输送参数检测概述
        1.3.2 矿浆输送流速检测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3.3 矿浆输送压力检测的研究现状
    1.4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4.1 长距离矿浆管道的流速控制及问题
        1.4.2 带浆停泵再启动控制问题
        1.4.3 管道输送过程智能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难点
        1.5.2 论文主要结构内容安排
第2章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特性与控制流程的研究
    2.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工艺流程与特点
    2.2 矿浆管道输送参数与相关特性
        2.2.1 矿浆管道输送固液两相流的主要参数及其说明
        2.2.2 矿浆管道阻力特性
        2.2.3 矿浆输送泵特性
    2.3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控制分析
        2.3.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分层分类混杂控制系统框架
        2.3.2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流速参数与控制要求
    2.4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流速控制流程模型研究
        2.4.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建模概述
        2.4.2 输送过程变频器、电动机、泵及流速检测的建模
        2.4.3 管道动态模型建模研究
        2.4.4 矿浆管道输送流速控制流程模型
    2.5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工程试验基地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与识别的矿浆输送流速检测
    3.1 矿浆管道输送流速检测特点与硬件组成
        3.1.1 矿浆输送流速检测特点
        3.1.2 输送流速仪表的选择与电磁流量计工作原理
        3.1.3 试验基地检测系统仪表布置与选型
    3.2 复杂工况下单一采用电磁流量计检测流速的试验研究
        3.2.1 输送流体对流速检测的影响
        3.2.2 工况变化对流速检测的影响
        3.2.3 气泡与非对称流动对流速检测的影响
    3.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与流速检测系统的构建
        3.3.1 融合方法
        3.3.2 基于虚假数据识别的多传感器融合的流速检测构建
    3.4 矿浆输送流速相关特征的提取
        3.4.1 特征量差压波动系数与流量波动系数的提取
        3.4.2 动力变化特征的提取
        3.4.3 密度相关特征提取
        3.4.4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的工况
    3.5 矿浆输送检测流速值的辨别
        3.5.1 模糊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流速虚假数据识别
        3.5.2 改进型AdaBoost-FCMAC的流速虚假数据识别
    3.6 输送流速多传感器融合实现步骤
    3.7 基于多传器数据融合与识别的流速检测技术验证
    3.8 小结
第4章 长距离矿浆管道批量输送流速控制结构与算法
    4.1 长距离矿浆管道批量输送流速控制特点分析
    4.2 仿人多模态批量输送流速控制结构
    4.3 基于复合逆控制的仿人多模态控制器设计
        4.3.1 特征模型与特征基元构成
        4.3.2 控制模态集
        4.3.3 推理规则集
    4.4 基于复合逆控制的输送流速算法设计
        4.4.1 定浓度浆体输送流速的逆控制构造
        4.4.2 小波神经网络的逆控制
        4.4.3 小波神经网络的逆模型辨识
        4.4.4 管道输送流速复合逆控制器的设计
        4.4.5 仿真分析
    4.5 基于复合逆控制的多模态仿人智能输送流速试验验证
        4.5.1 多泵间接启动批量输送流速控制试验验证方案
        4.5.2 多泵间接启动批量输送流速控制试验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管道带浆停泵再启动的控制
    5.1 管道输送带浆停泵再启动的特性分析
    5.2 带浆停泵再启动过程控制研究
        5.2.1 带浆再启动控制分析
        5.2.2 设备启动的研究
        5.2.3 透明管观察流体静止与运行
        5.2.4 启动时输送流速的滞后性
    5.3 基于智能识别的带浆停泵再启动的切换控制
        5.3.1 切换控制
        5.3.2 基于智能识别的带浆再启动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5.3.3 系统状态相关特征的提取
        5.3.4 基于混和多分类SVM的带浆再启动系统状态识别
    5.4 带浆再启动智能切换控制技术验证
    5.5 小结
第6章 矿浆管道输送测控系统的开发及试验研究
    6.1 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测控系统架构
    6.2 基于模拟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的基地测控系统开发
        6.2.1 基地测控系统结构
        6.2.2 基地测控系统设备现场总线具体连接
        6.2.3 测控系统硬件组成
    6.3 基于管道输送基地的测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6.3.1 分级递阶混杂控制方案
        6.3.2 变频器调速控制方式
        6.3.3 通信模式与OPC技术应用
        6.3.4 过程控制级模块化编程
        6.3.5 平台1主控界面及实现的功能
        6.3.6 平台2主控界面及实现的功能
    6.4 管道输送参数检测研究
        6.4.1 管道输送压力检测技术
        6.4.2 管道输送阻力检测技术验证
        6.4.3 泵作业参数试验
    6.5 矿浆管道直接串联批量输送流速测控技术验证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形态与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全球环境问题
        1.1.2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钢铁制造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动行为规律研究
        1.2.2 钢铁工业系统节能基础与环境负荷体系研究
        1.2.3 钢铁冶金流程工程学与冶金流程界面技术研究
        1.2.4 钢铁工业的绿色制造及工业生态学研究
        1.2.5 基于人工生命建模方法的物质能量代谢系统演化行为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框架
        1.3.1 依托的科研课题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钢铁制造系统的工艺流程与物质能量代谢行为
    2.1 钢铁制造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艺流程
    2.2 原燃料准备系统
    2.3 生铁制造系统
        2.3.1 高炉炼铁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艺流程
        2.3.2 高炉炼铁系统的原燃料和主要产品
        2.3.3 高炉炼铁系统的物质能量代谢问题及对策
    2.4 粗钢制造系统
        2.4.1 粗钢制造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艺流程
        2.4.2 粗钢制造系统的原燃料和主要产品
        2.4.3 铁水预处理、二次精炼和连续铸钢系统
        2.4.4 粗钢制造系统的物质能量代谢问题及对策
    2.5 钢材轧制系统
    2.6 钢铁制造系统及其物质能量代谢的内涵
3 钢铁制造系统的环境边界形态研究
    3.1 钢铁制造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物质能量联系
    3.2 钢铁制造系统所处的环境及其特性
    3.3 钢铁制造系统的环境边界形态
        3.3.1 环境边界形态研究的意义
        3.3.2 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的概念
    3.4 确定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的基本原则
    3.5 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的基本特性
    3.6 描述环境边界形态的广义数学方法
        3.6.1 初值问题和初始条件
        3.6.2 边值问题和边界条件
    3.7 高炉炼铁系统环境边界形态的数学描述
        3.7.1 物质运动模型
        3.7.2 系统传热模型
        3.7.3 各物料成分的物质平衡模型
    3.8 转炉炼钢系统环境边界形态的数学描述
        3.8.1 物质能量平衡的静态理论模型
        3.8.2 描述脱碳放热过程的动力学动态模型
    3.9 电弧炉炼钢系统环境边界形态的数学描述
4 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耦合的机理研究
    4.1 基于时序工艺流程的环境边界耦合
    4.2 基于空间递阶结构的环境边界耦合
    4.3 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耦合的一般数学方法
    4.4 典型钢铁制造系统的环境边界形态解析与耦合
5 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模型
    5.1 基于环境边界形态解析与耦合的系统演化模型
    5.2 基于 Agent 的人工生命建模方法
    5.3 钢铁制造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指标与系统演化方向
        5.3.1 现有钢铁工业统计指标体系与资源环境指标
        5.3.2 物质资源载能量与系统能源消耗
    5.4 钢铁制造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模型求解
        5.4.1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5.4.2 非受控排序遗传算法(NSGA-II)
6 粗钢制造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与实证研究
    6.1 关于粗钢制造系统演化建模的若干假设
    6.2 粗钢制造系统的环境边界形态解析
        6.2.1 1 号高炉系统(老区炼铁系统)环境边界形态
        6.2.2 2 号高炉系统(银前区炼铁系统)环境边界形态
        6.2.3 3 号高炉系统(新区炼铁系统)环境边界形态
        6.2.4 老区银前区 90t 转炉炼钢系统环境边界形态
        6.2.5 新区 120t 转炉炼钢系统环境边界形态
        6.2.6 特钢 50t 电弧炉炼钢系统环境边界形态
    6.3 基于物质能量代谢平衡与环境适应性指标的环境边界耦合
    6.4 粗钢制造系统物质能量演化行为的求解与实证分析
        6.4.1 非受控排序遗传算法的解算说明
        6.4.2 以吨钢能值最小作为系统演化方向的物质能量代谢行为分析
        6.4.3 以无效能和环境排放最小作为系统演化方向的物质能量代谢行为分析
        6.4.4 粗钢产量在其他截集区间的系统演化行为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科研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5)首钢京唐高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控制系统国内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高炉干法除尘工艺技术
    2.1 高炉炼铁工艺及主要系统
    2.2 首钢京唐5500m~3高炉工艺技术
    2.3 高炉干法除尘工艺及发展历程
    2.4 首钢京唐5500m~3高炉干法除尘技术
    2.5 国内外高炉自动化进展
    2.6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高炉自动化
    3.2 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总体框架
    3.3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3.1 控制系统的通信
        3.3.2 ControlLogix控制系统
        3.3.2.1 ControlLogix系统组成
        3.3.2.2 硬件配置
        3.3.2.3 PLC模块功能及特点
    3.4 关键仪表设备的设计选型
        3.4.1 料位计
        3.4.2 含尘量在线监测
第4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平台设计
        4.1.1 下位编程软件RSLogix
        4.1.2 上位软件RSView SE
        4.1.3 通讯软件RSLinx及网络配置软件
    4.2 下位PLC功能模块编程实现
        4.2.1 换热器系统的自动控制
        4.2.2 脉冲反吹的自动控制
        4.2.3 自动卸灰
    4.3 上位组态及监控系统实现
        4.3.1 主画面
        4.3.2 组1和组2控制画面
        4.3.3 灰仓控制画面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本钢六号高炉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综述
    1.1 高炉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
    1.2 目前国内外高炉专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2.1 国外的高炉专家系统
        1.2.2 国内开发、应用、引进的高炉专家系统
    1.3 专家系统的特征
    1.4 专家系统的构成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六号高炉专家系统的构成
    2.1 六高炉人工智能辅助操作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配置
    2.2 本钢六号高炉专家系统的构成
第3章 本钢六号高炉专家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实现
    3.1 ORACLE数据库开发技术在本钢六号高炉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3.1.1 本钢六号高炉专家系统ORACLE数据库的组成
        3.1.2 数据库索引设计
        3.1.3 数据库表格式设计
        3.1.4 高炉专家系统数据库表的详细设计及分类
        3.1.5 触发器的实现
        3.1.6 存储过程的设计
        3.1.7 ORACLE数据库安全性设计
        3.1.8 数据的录入
    3.2 知识库的设计
        3.2.1 知识库软件BLAZE EXPERT简介
        3.2.2 知识库的结构设计
        3.2.3 知识库推理过程设计
        3.2.4 推理过程
        3.2.5 专家系统的结构
        3.2.6 知识库推论的次序
        3.2.7 知识库相关的数据表设计
        3.2.8 知识库规则设计
    3.3 利用DEVELOPER2000对人机界面的实现
        3.3.1 DEVELOPER2000开发软件简介
        3.3.2 高炉专家系统人机接口实现的功能及相关模块设计
        3.3.3 ORACLE数据库与DEVELOPER2000的连接
        3.3.4 主画面模块设计
        3.3.5 高炉工艺模型模块设计
        3.3.6 数据输入模块设计
        3.3.7 高炉冶炼参数修改模块设计
        3.3.8 趋势显示模块设计
        3.3.9 系统维护模块设计
第4章 高炉专家系统的调试和运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8)炼铁喷煤自动化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2 冶金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炼铁喷煤系统的工艺结构
    2.1 炼铁高炉的自动控制系统介绍
    2.2 炼铁喷煤生产过程介绍
        2.2.1 原煤准备
        2.2.2 煤粉碾制
        2.2.3 煤粉喷吹
第三章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Siemens公司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3.2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
        3.2.1 网络结构的选择
        3.2.2 MPI网络构建要点
    3.3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3.3.1 送粉系列控制过程PLC的硬件配置
        3.3.2 制粉及对6高炉送粉控制过程PLC的硬件配置
        3.3.3 操作站PC机的硬件配置
第四章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编程环境
    4.2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4.2.1 送粉系列控制过程主要功能块说明
        4.2.2 制粉及对6高炉送粉控制过程主要功能块说明
    4.3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监控画面设计
        4.3.1 送粉系列控制过程监控画面设计
        4.3.2 制粉及对6高炉送粉系列控制过程监控画面设计
第五章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结果及总结
    5.1 炼铁喷煤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的要求
    5.2 系统的实现
        5.2.1 软件测试
        5.2.2 设备现场试车
    5.3 系统运行情况说明
    5.4 工程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5.5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送粉过程PLC程序核心代码

(9)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三电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
        1.1.1 国内三电自动化系统发展状况
        1.1.2 、 国外高炉三电自动化系统发展
    1.2 可编程控制技术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1.2.1 可编程序控制器发展的特征
        1.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和优势
        1.2.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和应用
        1.2.4 与其他顺序逻辑控制系统的比较
    1.3 网络技术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1 工艺过程概述
        2.1.1 高炉本体监控的工艺概述
        2.1.2 槽下控制系统生产工艺概述
    2.2 硬件系统设计与选型
        2.2.1 上位机硬件配置设计
        2.2.2 电气控制系统
        2.2.3 PLC模块配置设计
第三章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3.1 STEP7软件简介
    3.2 S7中各程序块的功能
    3.3 本课题的PLC控制程序的设计
        3.3.1 槽下控制系统PLC控制程序设计
        3.3.2 高炉本体监控系统PLC控制程序设计
第四章 控制系统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WinCC软件介绍
    4.2 软件功能实现
    4.3 监控软件设计
        4.2.1 槽下控制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4.2.2 高炉本体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3 Ether NET网通讯实现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通讯协议
    5.1 操作室主机与PLC之间通讯
        5.1.1 PROFIBUS总线
        5.1.2 RS-485总线
    5.2 以太网通讯
        5.2.1 TCP/IP协议概述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四、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材料科学技术转型发展与钢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J]. 王国栋,刘振宇,张殿华,储满生. 钢铁研究学报, 2021(10)
  • [2]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过程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D]. 何成. 湖南大学, 2014(12)
  • [3]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形态与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D]. 赵刚.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3)
  • [4]“高炉专家系统”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 陈建华,徐红阳. 现代冶金, 2012(03)
  • [5]首钢京唐高炉干法除尘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任绍峰. 东北大学, 2010(04)
  • [6]2008年云南冶金年评[J]. 杨大锦. 云南冶金, 2009(02)
  • [7]本钢六号高炉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马艳.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6)
  • [8]炼铁喷煤自动化控制系统[D]. 蒋玉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9]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 李少东.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3)
  • [10]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J]. 陈国伟. 炼铁, 2002(S1)

标签:;  ;  ;  ;  ;  

昆钢6号高炉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