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基础硬件建设三宝

南康基础硬件建设三宝

一、南康基层硬件建设有三宝(论文文献综述)

覃松明[1](2021)在《广西沿海三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陆力[2](2021)在《明清保定地方志编纂研究-以四部明清保定方志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就保定传统方志开展的专项研究,目前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成果较少,对传统方志编纂的专门研究尤为少见。本文对四部明清保定方志的编纂流程与人员组织、编纂成书与刊印传播、体例结构与编纂特色、史料来源与文献价值、人物传记与叙事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充分显示出明清时期编纂的保定方志,其时间跨度之长、参与人员之多、组织机构之完备、职责分工之细致,堪称历代河北方志中最具代表性者。由此笔者结论:即总结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理论成就,不仅能为中国传统方志编纂理论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亦可为华北区域史研究的深化以及当代保定方志的编纂实践进行有益的探索。

何珊[3](2020)在《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旅游信息化”等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江西省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尤为丰富的大省,其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在智慧旅游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速度显得较为缓慢,亟需探索解决方案。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总结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四条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对策。为了促进这些对策的实施,笔者设计了一个集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为一体的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希望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为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农业部、江西省农村农业厅、江西省文化与旅游厅、江西旅游政务网以及江西省统计年鉴的调研,整理归纳了江西省各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品牌名单,为江西乡村旅游智慧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源。(2)在分析江西省乡村旅游平台、问卷调查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江西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存在的四大问题:信息化设施不完善,资源智慧化程度低;技术型人才短缺,市场缺乏智能化监管;各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产品营销渠道不畅通;现有平台吸引力弱,服务质量不能保障。(3)结合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四大对策和乡村旅游过程中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三大主体的需求,设计了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包括智慧管理系统、智慧营销系统和智慧服务系统,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胡义伟[4](2019)在《陶瓷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景德镇市“景漂”人才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漂”人才现象是景德镇在长达千年以上的制瓷历史进程中所独具的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漂”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是明显增长和提高,对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景德镇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景漂”人才,多措并举服务“景漂”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面对“景漂”人才日益多元多样的需求,当地政府部门尤须进一步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本文在系统梳理“景漂”人才现象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总结了景德镇市在“景漂”人才管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将“景漂”人才的管理置于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和视野之下进行审视和把握,在提出景德镇市在“景漂”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根据陶瓷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优化“景漂”人才结构,进一步完善服务“景漂”人才的政策机制,加强对“景漂”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搭建更加多元的服务“景漂”人才的平台,依法维护“景漂”人才的知识产权,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在景德镇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加强“景漂”人才管理的新构想。

黄渊基[5](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认为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唐国锋[6](2016)在《唐宋商业信息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信息传播存在于商品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商业信息传播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指引作用。在唐宋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社会流动加剧、商业信息变革加速的大背景之下,探讨商业信息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传播表现、作用与影响,对唐宋商品经济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唐宋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完善为商业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一时期的商业广告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邸报、小报的出现为商业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榜文越来越多地承载商业信息传播的功能。水陆交通的发展为商业信息快速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茶坊、邸店的兴盛则为商业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还是商品的购买者,及时、准确、高效地获取商业信息将会相应地减少商业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唐宋时期,面对长足发展的商品经济,传统社会的执政者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主动地利用商业信息传播来实现商业政策调整,从而保证战备物资、灾荒物资的调配,实现对楮币的有效控制。广大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充分利用商业信息传播实现贱买贵卖,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各色牙人利用商业信息传播撮合买卖双方交易,促使商品交易双方尽可能获得双赢。各阶层消费者利用商业信息传播,在商品购买过程中讨价还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在唐宋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商业信息传播呈现出主体增多,商业信息量增大,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传播速度加快等特点。唐宋商业信息传播加剧了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商业信息传播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快了商品供需满足速度。唐宋商业信息传播虽然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这一时期的商业信息传播没有发展成为单独的产业,它仍然如影随形地紧紧依附于商品经济活动。唐宋社会各阶层人们对商业信息传播的认识也多处于“实用主义”阶段。

周金堂[7](2013)在《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江西省辖区的井冈山市、永新县、遂川县和莲花县,湖南省辖区的炎陵县和茶陵县。井冈山革命老区是集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一身的特殊区域,区域面积12229.8平方公里,人口224.2万,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为290.8亿元,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目前,在全国、在中部范围,该区域还处于欠发达状态,其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信息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总量规模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及所在省、地级市的平均水平。对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的研究,在论文的引言和第一章中,主要运用中西方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并结合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以及罗霄山区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的具体实际来展开。论文从发现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的研究,分析老区要素禀赋、发展基础、规制现状、政策环境、矛盾、困难、机遇、潜力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选题根据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的成果,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围绕“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对湖南、江西两省以及株洲、吉安和萍乡三市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统筹协调发展的情况与井冈山老区”五县一市”进行比较和实证分析。对井冈山“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区位条件差,区域行政管理分割,制度安排不平衡,县域之间协调发展联动性差,发展水平不如全国及所在省、地级市平均水平,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推进难,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困难多,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扶贫开发任务重,红色绿色资源开发有项目缺资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与老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不匹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提出要把老区建设成为“绿色、红色产业重点发展的示范区,后发优势整体释放的振兴发展区,和谐秀美的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区”的构想。论文的第六章以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难点和创新点,提出发展老区县域经济,加快减贫步伐,实现中部崛起,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围绕建设“新三区”,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心移向老区,把扩大内需,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老区,把深化改革设计、完善制度安排的重心转向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必须加快革命老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努力构建“红”、“绿”、“古”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联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必须注重总结老区转型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不断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创建新机制,开辟新途径。论文的结语根据分析研判结果,提出建设“新三区”需要继续关注政策的统一性、平衡性、协调性,发展的整体性、一体化、可持续,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化等问题。强调了绿色、红色产业发展既要适合各县县情,又要具有区域特色和成长性;后发优势的发挥要有利于“五县一市”发展强项更强,传统特色更特、优势产业更优。研究结论明确提出”新三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论文在分析“老三区”变成“新三区”的可能性可行性基础上,对壮大县域经济、振兴老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价值、重要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概括。论文提出:把井冈山革命老区建设好是尊重历史、不忘历史,对老区人民最好的回报:支持井冈山革命老区联动协调发展能给全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树立标杆,带来希望;加速“五县一市”“新三区”的建设,能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全而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其重要意义在于:建设井冈山革命老区有利于兑现执政党的承诺,实现先富帮后富的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履行立党宗旨,真心实意为老区人民谋福祉;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步伐,让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人民共享实现中国梦的幸福与快乐。

李娟娟[8](2013)在《元代慈善活动研究》文中指出慈善多指民间团体和个人对社会中遭受困难的成员予以救助的社会现象和实际行动。它是政府性社会救济的重要补充,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目前,学界关于两宋和明清时期的慈善研究都有相当的深度,而对于元朝的探索多数停留在官方保障体系中,慈善活动少有涉及,且无专文论述。于是,学界在谈论古代慈善活动时,往往对元朝避而不谈,或是轻描淡写。因此,笔者选取元朝慈善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够翔实呈现元朝慈善活动的概况。笔者根据整理分析史料后,发现元朝慈善活动不但在政府方面继承了宋辽金朝的慈善思想、救济制度、鼓励机制,而且在民间同样有很多人士致力于善行义施,有一大批身份各异的慈善家、影响巨大的慈善事件。在慈善内容上,元朝同宋朝一样涉及到赈灾救荒、贫困救济、穷民救济和公益活动这四个主要方面,慈善类型也可分为宗亲慈善、社区慈善、民间互助和其他慈善这四类。同时,元朝慈善也有一些新特点,比如政府将保障体系延伸到乡里如惠民药局、义仓,而民间力量对这些基层救济机构的无偿支持,使得政府倡导基层救助机构成为可能,这点无疑对当今社会有很大启示。只是元朝战火连连、灾害频繁、政局变幻,使得各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社会的动荡一方面刺激了元朝慈善活动兴盛,另一方面造成数量巨大的困难民众,也让慈善救助感到苍白无力。不过,元朝慈善活动对当时社会运营、生民存亡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明清慈善机构的蓬勃发展起了铺垫作用,也为以后的社会救助提供了模本。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元朝慈善活动,在系统梳理各种慈善史料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一时期慈善活动的主要类型和实施方式。同时,本文将对慈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方面从慈善活动的主体内容来阐述慈善行为对元朝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分别归纳出元朝慈善思想与儒家、佛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元朝慈善活动的突出特点、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全文共分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文的主旨、理论定位和研究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资料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说明,从而将理论、方法以及资料三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概念予以理清。正文第一部分为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元朝慈善活动进行归纳、整理,系统地概括出慈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施行方式。正文第二部分为元朝慈善的主要类型。通过将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进行分析归类,分别从血缘性、地缘性、教缘性、业缘性、偶然性等五个角度来做出论述,并且阐述各种类型的慈善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正文第三部分为元朝慈善群体与典型事件,主要是通过基本史料展现元朝慈善活动中的慈善群体,以及着名人物事件,着重阐述各种群体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慈善人物、慈善事件。正文第四部分为元朝慈善思想的发展,将关注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如何推动元朝慈善思想的发展,以期获得元朝慈善思想与社会局势、思想变动的关系。结语部分将在全文论述的基础上,简要阐述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特征、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在这些问题之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相关论题较为关键,通过对慈善活动全面梳理、慈善思想发展的系统探究将慈善活动纳入到元朝社会史研究之中,揭示慈善活动与元朝社会局势、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元朝慈善史、社会史的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戴俊超[9](2010)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加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相关史料,从社团活动的侧面来了解、透视中国近现代音乐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及特点。本论文的指导思想是,把此间的音乐社团发展史,归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音乐文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作一个整体观察。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重在对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于建立在史料分析基础之上的必要评价,也是力隶‘以史带论”。本论文除‘绪论”与“结语”部分外,正文凡八章,可分为三个部分。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前二章:第一章“步履维艰的说唱音乐班社”、第二章“凝练国粹的戏曲社团”与第三章“移步换形的传统器乐社团”,主要讨论中国传统班社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的进展情况。其中,说唱音乐班社根据历史擅变过程分为帮会性质的“三皇会,与“长春会”、行会性质的“光裕社”与“润余社”、改良性质的改进会与研究会、顺应世变的救国会与宣传队等;对于中国戏曲音乐社团也是按照历史发展轨迹来叙述,分为清末皇家剧团、传统科班与戏班、民初戏曲改良组织与以民主化、大众化为基础的剧团等部分来叙述;对于中国传统器乐社团,提出了中国传统器乐社团三分法:1、自娱型,2、风俗型,3、专业演出型,此外,还对此间致力于‘国乐改进”的大同乐会与国乐改进社,进行单独的考察。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以西乐东渐为特征的新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第四章‘自西租东的新音乐社团”,第一节按照历史线索将起源于留日学生中的音乐讲习会作为新音乐社团之滥筋,第二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立于知识阶层的乐友社、乐艺社与音乐艺文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第三节对此间流行音乐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历史透视,第四节叙述西洋管弦乐队在中国创立与发展历史。第五章“复兴乐教的音乐教育社团”,对此间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音乐社团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第一节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作为音乐教育社团来考察,认为其主要功绩在于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系列占有一席之地;第二节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为叙述对象,考察其音乐活动的特点与历史意义:第三节以大中学校课余音乐社团为研究对象,来考察这些社团对于当时促成社会音乐风尚的实际影响:第四节以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为研究对象,考察建国前夕上海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第三部分为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六章“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音乐社团”,主要研究在左翼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军旅音乐活动中的音乐社团的发展情况;第七章“文化团体中的音乐组织”,以隶属于戏剧、文学以及广播电台组织的音乐社团为例,考察此间音乐社团与文化团体的互动与关联;第八章“侨民音乐社团”,主要对外国侨民在中国组建的音乐社团以及中国侨民在外国组织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历史进行大致的分析与归理。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基本内容的概括,旨在对此间音乐社团的历史、文化特征与流变过程做一全面总结与归纳。

胡洋[10](2005)在《庐山风景名胜区相关社会问题整合规划方法初探 ——基于庐山社会调控专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誉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前景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也进入“黄金时代”。然而在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目前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管理体制相当混乱。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尚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的一举一措必然牵动到各类管理主体和居民的利益。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给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稳定、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造成较大的威胁,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随着风景区的发展势必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所需要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对风景名胜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中的不足阐明了研究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从我国风景名胜区社会主体等角度切入,结合相关规划、社会学专业理论,全面探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理论范畴。同时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有关的规划、管理实践,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和发展,概括了我国独有的风景名胜区社会特点,并提出了解决我国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整合规划的概念。在总结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文章围绕具有代表性的庐山风景名胜区特有的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分层和居民参与等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方法。之后文章详细阐述了解决庐山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规划方法:风景名胜区功能整合、管理体制整合以及社区整合规划。这一系列规划方法中既包括对庐山区域内各种物质资源要素的一体化、有序化考虑,又包括对该区域内社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考虑。两方面的思考和谐互动,最终实现整合规划的目标,根本解决庐山社会问题。最后总结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分析了可能的偏见和尚待完善的地方,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南康基层硬件建设有三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康基层硬件建设有三宝(论文提纲范文)

(2)明清保定地方志编纂研究-以四部明清保定方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明清保定方志的研究对象
    1.3 学术史回顾
        1.3.1 中国古代方志研究概况
        1.3.2 明清河北方志研究概况
        1.3.3 明清保定方志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整理
        1.4.2 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
第二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编纂组织与成书传播
    2.1 编纂组织与人员构成
        2.1.1 组织机构
        2.1.2 人员构成
    2.2 编纂流程与经费来源
        2.2.1 编纂流程
        2.2.2 经费来源
    2.3 明代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
        2.3.1 明前期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
        2.3.2 弘治《保定郡志》的成书与传播
        2.3.3 万历《保定府志》的成书与传播
    2.4 清代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
        2.4.1 康熙《保定府志》的成书与传播
        2.4.2 光绪《保定府志》的成书与传播
第三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体例结构与编纂特色
    3.1 明代保定方志的体例结构
        3.1.1 弘治《保定郡志》的体例结构
        3.1.2 万历《保定府志》的体例结构
    3.2 清代保定方志的体例结构
        3.2.1 康熙《保定府志》的体例结构
        3.2.2 光绪《保定府志》的体例结构
第四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史料来源与文献价值
    4.1 明清保定方志的史料来源
        4.1.1 前志
        4.1.2 官修正史
        4.1.3 公文档案
        4.1.4 图经地志
        4.1.5 采访史料
    4.2 明清保定方志经济史料价值
        4.2.1 人口赋税情况
        4.2.2 农业、养殖业价值
        4.2.3 手工业、矿产价值
        4.2.4 商贸价值
    4.3 明清保定方志民俗文化价值
        4.3.1 民风性格
        4.3.2 婚丧嫁娶
        4.3.3 节日习俗
    4.4 明清保定方志古代城建价值
    4.5 明清保定方志艺文史料的着录与价值
        4.5.1 体例类别
        4.5.2 载录范围
        4.5.3 史料价值
    4.6 史料缺陷
        4.6.1 考证不足
        4.6.2 为尊者讳
        4.6.3 引文来源错误
第五章 明清保定方志的人物类传与叙事成就
    5.1 人物类传
        5.1.1 “宦迹传”中的官员形象
        5.1.2 “孝义传”中的义士形象
        5.1.3 “文苑传”和“理学传”中的文士学者形象
        5.1.4 “寓贤传”与“隐逸传”中的贤人逸士形象
        5.1.5 “忠烈传”中的忠臣烈士形象
        5.1.6 “列女传”中的节妇烈女形象
        5.1.7 “艺术传”的艺人奇士形象
    5.2 叙事成就
        5.2.1 诗谣增色
        5.2.2 白描细节
        5.2.3 同类相列,子孙相附
        5.2.4 借用他人评论
        5.2.5 夹叙夹议
        5.2.6 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第六章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理论成就
    6.1 中国古代方志编纂理论概述
        6.1.1 明代方志名家及其编纂理论
        6.1.2 清代方志名家及其编纂理论
    6.2 明清方志编纂与时代、学术思潮之关系
    6.3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特色与成就
        6.3.1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特色
        6.3.2 明清保定方志编纂的成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乡村旅游智慧化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需求理论
        2.2.2 旅游信息化理论
3 江西省乡村旅游概况
    3.1 江西乡村旅游产业
    3.2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
    3.3 江西乡村旅游平台
4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调研
    4.1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的方法和过程
        4.1.2 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4.2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信息化设施不完善,资源智慧化程度低
        4.2.2 技术型人才短缺,市场缺乏智能化监管
        4.2.3 各主体信息不对称,产品营销渠道不通
        4.2.4 现有平台吸引力弱,服务质量不能保障
    4.3 促进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对策
        4.3.1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完善乡村信息化设施
        4.3.2 培养信息化人才,打造智能化监管平台
        4.3.3 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加强个性化精准营销
        4.3.4 整合平台优质资源,提升游客服务质量
5 设计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建议
    5.1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需求分析
        5.1.1 管理者的需求
        5.1.2 经营者的需求
        5.1.3 旅游者的需求
    5.2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设计
        5.2.1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平台的逻辑结构
        5.2.2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管理系统
        5.2.3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营销系统
        5.2.4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江西省乡村旅游品牌名单
    附录 B 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问卷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4)陶瓷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景德镇市“景漂”人才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资料收集的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才管理相关概念
        2.1.2 “景漂”人才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才流动理论
第3章 “景漂”人才的发展现状
    3.1 “景漂”人才总体概括
        3.1.1 历史上的“景漂”人才现象
        3.1.2 “景漂”人才现象形成的原因
        3.1.3 “景漂”人才的群体感受
        3.1.4 “景漂”人才对景德镇发展的影响
        3.1.5 “景漂”人才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
    3.2 “景漂”人才管理主要做法
        3.2.1 成立专门的服务与管理机构
        3.2.2 制定相关的政策机制
        3.2.3 建立相应的交流展示服务平台
        3.2.4 引导成立行业组织,加强自身管理
    3.3 景德镇市在“景漂”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景漂”人才结构不能完全适应陶瓷产业结构和布局要求
        3.3.2 “景漂”人才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不能完全适应陶瓷科技水平
        3.3.3 “景漂”人才创办企业融资体系有待创新和完善
        3.3.4 “景漂”人才在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创新能力不强
        3.3.5 面向“景漂”人才的陶瓷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职业教育结合不够
第4章 景德镇市在“景漂”人才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当地相关部门“景漂”人才管理的思路手段还有短板
    4.2 陶瓷院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陶瓷产业发展存在脱节
    4.3 陶瓷产业聚集度不能更好为“景漂”人才发展提供就业平台
    4.4 政府对陶瓷市场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4.5 陶瓷产业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和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第5章 “景漂”人才管理的新构想
    5.1 根据陶瓷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优化“景漂”人才结构
        5.1.1 优化“景漂”人才的专业结构
        5.1.2 优化“景漂”人才的群体结构
    5.2 进一步完善服务“景漂”人才的政策机制
        5.2.1 完善助推“景漂”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机制
        5.2.2 完善促进“景漂”人才落户景德镇的相关制度
    5.3 加强对“景漂”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
        5.3.1 依托景德镇陶瓷院校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技能教育
        5.3.2 实施“导师制”“学徒制”促进传统技艺的传帮带
    5.4 搭建更加多元的服务“景漂”人才的平台
        5.4.1 搭建更多的“景漂”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5.4.2 搭建更多的“景漂”人才陶瓷作品展示平台
        5.4.3 搭建更多的“景漂”人才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5.5 依法维护“景漂”人才的合法权益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5)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3.1 引言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3.3 模型构建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5 相关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5.1 引言
    5.2 案例区概况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6 本章小结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6)唐宋商业信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三、学术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唐宋商业革命背景下的商业信息变革
    第一节 唐宋土地产权制度变革
    第二节 唐宋社会流动、人口流动加剧
    第三节 唐宋商业信息变革概况
第二章 唐宋商业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唐宋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与印刷品的激增
    第二节 唐宋商业广告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三节 邸报、小报的兴起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四节 唐宋的“榜”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三章 唐宋政府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一节 唐宋商业政策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二节 宋代政府对楮币的控制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三节 唐宋官员在商业信息传播中的表现
    第四节 唐宋官员利用商业信息传播的总体分析
第四章 唐宋商人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一节 唐宋商人对商业信息的利用与传播
    第二节 唐宋社会长途贩运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三节 唐宋合伙经营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五章 唐宋牙人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一节 唐宋牙人的新变化
    第二节 唐宋牙人在商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六章 唐宋行会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一节 唐宋行会的新发展
    第二节 唐宋行会在商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七章 唐宋商业交通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一节 唐宋交通的新发展
    第二节 唐宋商业交通网络的形成
    第三节 唐宋商业交通网络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八章 唐宋茶坊、邸店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一节 唐宋茶坊的兴盛与商业信息传播
    第二节 唐宋邸店业的发展与商业信息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进行研究的理由与目的
        三、开展研究的主要意义
    第二节 开展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工具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演变及其前沿
        二、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现状及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三、西方区域经济和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对县域经济研究的影响
第一章 我国区域发展理论、战略策略与老区建设的关系
    第一节 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四大区域的开放开发战略
        二、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政策
        三、有关省和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对老区县(市)经济发展影响
    第二节 县域经济:内涵、特征与经济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
        二、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县(市)及县域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四、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的县情
    第四节 中部崛起战略与井冈山革命老区建设的关联
        一、崛起战略的统一性、同步性与老区行政经济区域分割现状并存的矛盾
        二、特殊区情与中部其它地区的差异性
        三、中部崛起战略与扶持政策的对接
    第五节 区域、省域经济发展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影响
        一、省域经济发展对“五县一市”有影响但效果不明显
        二、市(地级市)域经济发展对“五县一市”的拉动效应不平衡
第二章 新世纪井冈山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在全国中的地位新变化
        二、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五县一市”主要经济指标与所在省、地级市的比较分析
        一、全国与江西省、湖南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江西、湖南两省与株洲、吉安、萍乡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三、全国与“两省”“三市”重点经济指标的比较
    第三节 “五县一市”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五县一市”区域联动发展的情况
        一、所处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水平不一样
        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加剧
        三、区期域联动、集中连片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效果差
        四、整体发展速度不快,处于欠发达落后状态
第三章 “五县一市”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困惑
    第一节 发展的矛盾与困惑
        一、主要矛盾
        二、主要问题
    第二节 崛起的瓶颈与难题
        一、县域城镇化水平低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难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差
        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困难多
    第三节 跟进崛起面临的尴尬
        一、省域、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五县一市”发展环境、政策保障、支持力度不一
        二、行政经济区域的分割使“五县一市”区域发展难联合、难联动、难协调
        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难覆盖
第四章 影响井冈山革命老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制度安排缺陷的副作用
        一、规制理论主要特征对制度设计的影响
        二、井冈山革命老区“五县一市”政策扶持的现状
    第二节 产业布局不合理
        一、低质同构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困难多
    第三节 区位劣势的影响
        一、不同时期区位由优变劣的转换
        二、区位劣势引发的问题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一、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
        二、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三、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活
第五章 井冈山革命老区崛起的机遇与潜力
    第一节 中央省地级市的重视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中央、江西湖南两省扶持贫困县域范围逐年扩大
        二、扶持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多
        三、帮扶的政策措施逐年完善
    第二节 定点帮扶、集中连片开发、先富帮后富气候的形成
        一、遂川县创新财政扶贫机制
        二、炎陵县、莲花县进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范围
        三、茶陵县扶贫开发结硕果
        四、井冈山科技扶贫绘宏图
        五、永新县移民扶贫得民心、富群众
    第三节 后发优势的显现与结构调整作用的发挥
        一、“五县一市”集中人力物力,打好红色文化开发牌
        二、“五县一市”依托生态优势拓展农业发展新途径
        三、“五县一市”依托红、绿、古资源,拓宽服务业发展新渠道
    第四节 老区人力资源的优势的释放
第六章 振兴发展老区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心移向老区
        一、中央省地级市的政策导向有利于老区发展
        二、各地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成功做法的示范和放大效应进一步发挥
    第二节 振兴发展的措施落实与老区崛起
        一、切实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二、稳步推进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加快建设惠及老区、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四、大力推进农村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的减贫事业
    第三节 深化改革设计、完善制度安排的重心转向老区
        一、增强国家政策的指向性
        二、提高扶持政策的含金量
        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振兴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性
    第四节 提高老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推动和促进老区发展
        二、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五县一市”科学发展新引擎
        三、围绕“三宜”,依托土地、森林和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五节 加大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开发,促进联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红色资源、延长产业链
        二、立足“红”、“绿”、“古”产业的配套建设
        三、围绕把特色做响亮、做大气、做长久作规划、办实事
    第六节 注重总结发展新经验开辟发展新途径
        一、注重培育和推广发展经济的新模式、新路径
        二、注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时代性、协调性和全面性
        三、注重相互学习借鉴平台建设的交互性、稳定性和制度化
        四、注重转型发展的时代性、科学性、长效性
        五、用足用好政策,全面推进老区定点扶贫、对口支持工作
    第七节 选树典型、落实政策、协调发展
        一、典型选树要坚持实事求是,服水土,能惠民
        二、点上经验总结要有利于“五县一市”面上的推广与传播
        三、帮扶政策措施的安排与落实要有利于“落地、生根、开花”
        四、联动协调发展要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居民幸福程度的提高
结语
    第一节 建设“新三区”需要继续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的统一性、平衡性、协调性
        二、发展的整体性、一体化、可持续
        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绿色、红色产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成长性
        五、后发优势释放要有利于发展强项更强和整体性效应的发挥
        六、和谐秀美的“新三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老区人民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 希望变成现实的展望及其历史与现实价值
        一、“老三区”变“新三区”可能性、可行性
        二、历史与现实价值
        三、重要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8)元代慈善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学术意义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述略与本文主旨
        (一) 社会救助与慈善活动
        (二) 家族群体与慈善活动
        (三) 元朝教育与慈善活动
        (四) 元朝宗教与慈善活动
        (五) 元朝理学与慈善活动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与本文体例
1 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
    1.1 赈灾救荒
        1.1.1 置仓备荒
        1.1.2 赈粜赈贷
        1.1.3 施粥出粟
    1.2 贫困救济
        1.2.1 赋食与衣
        1.2.2 施医助药
        1.2.3 助婚济丧
        1.2.4 蠲免输欠
        1.2.5 资学助士
    1.3 穷民救济
        1.3.1 养老慈幼
        1.3.2 释俘恤奴
        1.3.3 救助穷女
    1.4 公益活动
        1.4.1 修桥建路
        1.4.2 筑堰置堤
        1.4.3 兴学建塾
        1.4.5 保乡卫里
2 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类型
    2.1 宗亲慈善
        2.1.1 义门同居家庭
        2.1.2 义田义庄建设
        2.1.3 宗亲养赡济助
    2.2 社区慈善
        2.2.1 乡村慈善
        2.2.2 城镇慈善
    2.3 民间互助
        2.3.1 设立义役
        2.3.2 互助结社
        2.3.3 秘密社会
        2.3.4 书会文社
        2.3.5 行业互助
    2.4 其他慈善
        2.4.1 周朋恤旧
        2.4.2 偶发慈善
3 元朝慈善群体与典型事件
    3.1 慈善群体
        3.1.1 士人群体
        3.1.2 官员群体
        3.1.3 乡绅富民
        3.1.4 妇女群体
        3.1.5 僧道群体
    3.2 典型事件
        3.2.1 建业王氏救疫
        3.2.2 东阳蒋氏义塾
        3.2.3 浦江郑氏义门
        3.2.4 奉新县惠政桥
        3.2.5 温州路阴均堰
        3.2.6 义乌县蜀野塘
        3.2.7 元统年间修治都江堰
        3.2.8 处州路义兵武装
4 元朝慈善思想的发展
    4.1 儒家慈善思想
        4.1.1 仁爱思想
        4.1.2 重义轻利
        4.1.3 积善成德
        4.1.4 民本思想
        4.1.5 大同思想
    4.2 宗教慈善思想
        4.2.1 佛家慈善
        4.2.2 道家慈善
        4.2.3 阴德观念
    4.3 民间功利思想
        4.3.1 提升地位
        4.3.2 获取认同
        4.3.3 保障安全
        4.3.4 维系生产
结语
    一、主要特点
        (一) 民众广泛参与慈善
        (二) 官民协作不断加强
        (三) 慈善思想相互交融
        (四) 时序上带有阶段性
        (五) 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六) 组织上呈松散状态
    二、社会作用
        (一) 有效补充官方救济
        (二) 维护地方安全秩序
        (三) 促进地方社会发育
    三、历史影响
        (一) 继承两宋的新型慈善模式
        (二) 奠基明清慈善的全面繁荣
        (三) 深化慈善思想的合流共补
参考文献
后记

(9)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概述
    二、研究基础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步履维艰的传统说唱音乐班社
    一、传统的浸染——三皇会与长春会
        1、社会转型中的说唱音乐
        2、三皇会
        3、长春会
    二、初浴现代——光裕社
        1、光裕公所
        2、光裕社
    三、顺天应时——训练班、改进会与研究会
        1、艺人训练班
        2、改进会与研究会
        3、改进说唱艺术的“宝全堂”
    四、涅磐新生——救国会与宣传队
        1、抗战期间说唱艺术的境遇
        2、说唱艺人救国会
第二章 凝练国粹的戏曲社团
    一、奢华的终结——皇家剧团的收场
        1、清末宫廷剧团
        2、晚清民间戏班在宫廷中的演出
    二、“梨园军营”——传统科班与戏班
        1、富连成班
        2、从科班到职业戏班
        3、民间戏班与“玩友”戏班
    三、统制与分途——禁戏与戏曲改良组织
        1、精忠庙
        2、正乐育化会
        3、秦腔易俗社
    四、中西交汇——从戏班到剧团
        1、戏社与剧社
        2、梅兰芳剧团的访美演出
        3、雪声剧团
第三章 移步换形的传统器乐社团
    一、同好会奏——琴社与雅集社的民族器乐活动
        1、自娱型器乐班社
        2、琴社组织
        3、雅集社
    二、展现风俗——民俗性器乐组织
        1、风俗型器乐班社
        2、锣鼓乐与鼓吹乐班社
        3、丝竹乐与弦索乐班社
    三、定格传统——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班社
        1、传统型音乐班社
        2、江南丝竹社团
        3、广东音乐社团
    四、以西补中——大同乐会与国乐改进社
        1、改进型音乐社团
        2、大同乐会
        3、国乐改进社
第四章 西乐东徂的新音乐社团
    一、社团滥觞——讲习会与传习所
        1、音乐讲习会
        2、音乐传习所
    二、学贯中西——乐友社、乐艺社与音乐艺文社
        1、乐友社
        2、乐艺社
        3、音乐艺文社
    三、俗雅之间——流行音乐社团的发展
        1、流行乐队组织
        2、明月社的前前后后
        3、上海新兴音乐社
    四、竞奏新声——西洋管弦乐队的演进
        1、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
        2、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
        3、中华交响乐团
第五章 复兴乐教的音乐教育社团
    一、学术归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社团性质
        2、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发展历史
        3、意义——专业音乐教育的“预演”
    二、特种教育——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
        1、历史背景
        2、发展过程
        3、活动特点
    三、尚乐之风——学校中的课余音乐社团
        1、中小学中的课外音乐社团
        2、普通高校中的课余音乐社团
        3、专业艺术院校中的课余音乐社团
    四、憧憬未来——音乐教育协进会
        1、音乐教育的协会组织
        2、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
        3、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的相关活动
第六章 与意识形态相关的音乐社团
    一、双重变奏——左翼音乐社团与新音乐运动社团
        1、历史背景
        2、左翼音乐社团
        3、新音乐运动社团
    二、中国呼声——民众歌咏会与武汉合唱团
        1、民众歌咏会
        2、武汉合唱团
    三、民族脊梁——抗敌演剧队的演变
        1、救亡演剧队
        2、抗敌演剧队
        3、抗敌演剧宣传队
    四、精神支柱——军旅音乐社团的活动
        1、军乐队与警乐队
        2、军乐研究会与陆军军乐学校
        3、八路军战斗剧社
第七章 文化团体中的音乐组织
    一、同源共祖——春柳社的音乐活动
    二、倡导美育——中华美育会
        1、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2、中华美育会
        3、中华美育会的音乐活动
    三、艺术革命——南国社的音乐活动
        1、南国社成立的背景
        2、南国社的演变
        3、南国社的音乐活动
    四、近传远播——广播电台的音乐组织
        1、广播电台与音乐组织的互动
        2、桂林广播电台管弦乐队
        3、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
第八章 侨民中的音乐社团
    一、臣服与“自由”——俄侨与犹太侨民的音乐社团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聚居中国的难民潮
        2、俄侨音乐社团——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
        3、犹太侨民音乐社团——上海欧洲犹太艺术家协会
    二、五方杂处——上海租界中的音乐社团
        1、租界的历史
        2、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3、上海租界中的其它音乐社团
    三、粉饰太平——日本侨民音乐社团
        1、聚居东北的日本侨民
        2、日侨在大连的音乐社团
        3、日侨在长春的音乐社团
    四、中国情结——海外华侨音乐社团
        1、海外华侨的发展历史
        2、东南亚华侨中的中国音乐社团
        3、北美地区华侨的中国音乐社团
余论
    一、音乐社团的文化源流考察
    二、音乐社团的文化阶层考察
    三、音乐社团的文化生命考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庐山风景名胜区相关社会问题整合规划方法初探 ——基于庐山社会调控专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研究框架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我国风景区社会问题现状
        1.1.2 学术研究与实践现状
        1.1.3 相关规划实践现状(以庐山为主)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4.1 研究原则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范围、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切入视角
        1.5.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我国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范畴和相关理论依据
    2.1 我国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主体
        2.1.1 我国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五个主体
        2.1.2 五个主体相互关系与矛盾
    2.2 我国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定位——多种有机关系的割裂
    2.3 我国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整合规划及相关理论
        2.3.1 整合规划的概念
        2.3.2 社会分层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2.3.3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相关理论
        2.3.4 社会参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2.4 小结: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理论范畴
第三章 国内外风景名胜区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实践
    3.1 国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实践总结
        3.1.1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相关实践
        3.1.2 加拿大国家公园体系的相关实践
        3.1.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实践
    3.2 国内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实践总结
        3.2.1 台湾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实践
        3.2.2 大陆风景名胜区的相关实践
        3.2.3 大陆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实践
    3.3 已有实践的可借鉴之处
        3.3.1 物质空间形态方面
        3.3.2 非物质空间形态方面
        3.3.3 规划体系方面
第四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分析
    4.1 庐山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概述
        4.1.1 庐山概况
        4.1.2 庐山当前主要社会问题现象
    4.2 庐山居民层面社会问题分析:山体内居民的存在严重影响庐山资源保护与利用
        4.2.1 各方对待居民的态度分析
        4.2.2 针对庐山居民的研究原则
        4.2.3 居民社区状况研究
        4.2.4 居民社会分层研究
    4.3 管理层面社会问题分析:庐山风景名胜区多项社会矛盾的根源..
        4.3.1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状况——“条块分割、伞状结构”
        4.3.2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发展简史
        4.3.3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混乱的负面影响
    4.4 庐山资源开发主体层面社会问题分析:政企不分
    4.5 游客层面社会问题分析:成分单一、简单增长、数量波动不前
        4.5.1 庐山风景名胜区游客发展简史
        4.5.2 庐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现状及特点
    4.6 庐山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归纳分析
        4.6.1 庐山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4.6.2 庐山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关键点
第五章 整合——解决庐山风景名胜区社会问题的有效规划对策
    5.1 庐山名胜区整合规划观的理念
    5.2 庐山名胜区功能整合规划
    5.3 非物质空间整合规划
        5.3.1 管理体制整合
        5.3.2 社会主体整合
    5.4 庐山名胜区社区整合规划
        5.4.1 基于保护的社会整合分区
        5.4.2 基于社会分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区分类整合
        5.4.3 基于居民参与和社会分层的牯岭镇社区调控
    5.5 庐山整合规划小结:细心研究,耐心实施
第六章 结语
    6.1 理论和实践的阶段成果
    6.2 可能的偏见及尚待完善的地方
    6.3 对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致谢
声明
附录
    附录A 庐山及周边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B 庐山及周边居民访谈记录部分内容
    附录C 各城镇乡村人口统计表
本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南康基层硬件建设有三宝(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沿海三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 覃松明. 广西大学, 2021
  • [2]明清保定地方志编纂研究-以四部明清保定方志为中心[D]. 陆力. 河北大学, 2021
  • [3]江西省乡村旅游智慧化研究[D]. 何珊.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陶瓷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景德镇市“景漂”人才管理研究[D]. 胡义伟. 南昌大学, 2019(01)
  • [5]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6]唐宋商业信息传播研究[D]. 唐国锋. 云南大学, 2016(08)
  • [7]井冈山革命老区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金堂. 武汉大学, 2013(10)
  • [8]元代慈善活动研究[D]. 李娟娟. 西南大学, 2013(01)
  • [9]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 戴俊超. 中国音乐学院, 2010(07)
  • [10]庐山风景名胜区相关社会问题整合规划方法初探 ——基于庐山社会调控专项研究[D]. 胡洋. 清华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南康基础硬件建设三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