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S/MS法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_1

LC/MS/MS法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_1

一、LC/MS/MS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萍,张慧娥,李光,陈长宝,王恩鹏[1](2021)在《质谱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黄曲霉毒素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分析,对黄曲霉毒素的质谱检测方法和质谱检测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范妙璇,傅欣彤,陈奕菲,陈思妮,陈晶,张婷,陈有根[2](2021)在《三线定量胶体金免疫亲和试纸法定量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B1及B1、B2、G1、G2总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三线胶体金侧流向免疫色谱技术,针对中药特点对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曲线进行研究,建立快速、准确的定量测定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的方法,迅速检测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方法利用胶体金免疫亲和法建立《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限度的24种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并对60种中药饮片,共计195批次样品进行分类测定。同时利用液质联用(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对上述样品进行定量检测,并比对2种检测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法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加入其他真菌毒素对试纸条的特异性进行考察。结果通过胶体金侧流向免疫色谱技术测定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胶体金方法和液质联用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无显着性差异,加样回收率为80.3%~119.7%,与黄曲霉毒素M1和M2、赭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其他真菌毒素没有交叉反应。单独研究黄曲霉毒素B1与B1、B2、G1和G2总量之间无交叉干扰,且其含量测定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标准检验要求。结论胶体金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定量、快速检测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和低毒等优点。

郝铖[3](2021)在《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四种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广泛存在自然界的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谷物,奶,食用油等及其制品,因此,关于食品中超衡量及痕量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受到高度关注。由于农产品样品基质复杂,而黄曲霉毒素含量和限量极低,高效特异性样品前处理技术是高灵敏精准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关键之重。分子印迹聚合技术(MIT)是一种仿生技术,具有类似生物受体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在环境条件下具有耐久性和低成本的显着优势。传统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通常需要大型仪器,导致检测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广泛的检测需求和高成本的大型检测设备之间的矛盾促进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SERS)等小型快速检测仪器发展,本研究在以上条件为基础的情况下展开:1.基于虚拟模板分子印迹技术,以5,7-二甲氧基香豆素为虚拟模板,使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对黄曲霉B1、B2、G1、G2具有类特异性吸附性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表征,证明印迹聚合物(MIP)具有疏松多孔。利用动态吸附试验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吸附能力,最大吸附量为14840μg/kg。印迹因子IF在2.34-4.9之间。通过选择另外两种真菌毒素性的吸附试验证明了印迹聚合物对四种黄曲霉毒素具有类特异识别性。2.将合成的印迹聚合物作为填料,研究制备了能吸附4种黄曲霉毒素的类特异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并对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使用条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玉米、大米、大豆中四种黄曲霉毒素的MI-SPE-L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在1μg/kg-100μg/kg和0.1μg/kg-50μg/kg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998,在不同添加水平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加标回收率在81.7%~10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4%。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可靠的稳定性。3.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快速检测,首先7种SERS增强基底,通过对黄曲霉毒素B1的SERS信号增强效果选择1.2m L的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合成的胶体金作为SERS增强基底,最终的Au NPs体系在100%功率的785nm的激光进行7s的信号采集,在1263.9 cm-1处有其特征峰,在0.001-5mg/k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868)。

李春玲[4](2021)在《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B1的产毒菌和拮抗菌》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不同时间点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含量、筛选鉴定和定量产AFT菌(简称产毒菌)并测定其产毒能力,考察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初步分析产毒菌和拮抗菌在AFB1消长中的作用,为探讨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消长机制奠定基础,并为淡豆豉或其它发酵中药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一、淡豆豉自然炮制中AFT含量测定1、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本实验室前期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已建立规范的淡豆豉炮制工艺,本研究按此工艺制备淡豆豉,获取淡豆豉不同炮制时间点的样本和成品淡豆豉。2、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淡豆豉不同炮制时间点样本中AFT的含量。二、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产毒菌的筛选、鉴定、定量和产毒能力1、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产毒菌的筛选和鉴定(1)产毒菌的筛选和菌落计数:根据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生蓝紫色或绿色荧光的原理,筛选分离出产生蓝紫色或绿色荧光的微生物并进行菌落计数。将产荧光菌初步定义为产毒菌。(2)产毒菌的初步鉴定:通过肉眼观察菌落形态和显微镜观察镜下形态结构初步鉴定产毒菌。(3)产毒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各产毒菌的DNA,应用18Sr 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查找模板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产毒菌进行鉴定。2、产毒菌的产毒能力考察应用UPLC–MS/MS法测定产毒菌发酵液中AFT含量,比较它们产AFT的能力。三、考察淡豆豉炮制中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本实验室前期从淡豆豉炮制中分离鉴定出已报道能抑制AFT产生的5株有益菌(简称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X2)、鲑色锁掷酵母菌(Sporidiobolus salmonicolor,EJ1)、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FC2)、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BR5)、鸟肠球菌(Enterococcus avium,9R2),分别考察这5株菌抑制产毒菌生长和降解AFB1的的拮抗能力)1、5株待测菌对产AFT黄曲霉标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平板对峙法检测待测菌对产AFT黄曲霉生长的影响:取待测菌的种子液分别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等距的四端,在平皿中央接种黄曲霉标准株孢子悬浮液,以只接种黄曲霉标准株孢子悬浮液的平皿作对照,常规真菌培养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各平皿中黄曲霉标准株的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实验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100%。2、5株待测菌发酵上清液对产AFT黄曲霉标准株生长的影响取各待测菌的发酵上清液分别PDA培养基混匀倒入平皿中,以未加发酵上清液的PDA培养皿作为对照组,待凝固后于平皿中央接种等量的产AFT黄曲霉标准株孢子悬浮液,常规真菌培养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各平皿中黄曲霉标准株的菌落直径,计算抑菌率。抑菌率=(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实验组黄曲霉菌落直径)/对照组黄曲霉菌落直径×100%。3、5株待测菌对AFB1的降解能力在培养液中分别接种5株待测菌与相同浓度AFB1标准品进行摇床培养(以只加相同浓度AFB1标准品、未接种待测菌的培养液作对照),摇床培养一定时间后,离心,取上清液,用UPLC–MS/MS检测上清液中的AFB1含量。AFB1降解率(%)=(对照组AFB1含量-试验组AFB1含量)/对照组AFB1含量×100%。结果一、淡豆豉炮制和取样淡豆豉炮制过程中每3天取样一次,“黄衣上遍”阶段分别为记为发酵0天、发酵3天、发酵6天,“再闷”阶段分别记为再闷3天、再闷6天、再闷9天、再闷12天、再闷15天和蒸后成品,编号分别为F0、F3、F6、Z3、Z6、Z9、Z12、Z15和Z蒸。二、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不同时间点4种AFT(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含量测定结果使用UPLC–MS/MS法测定4种AFT含量,方法学考察良好,表明此方法适合于淡豆豉中的AFT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表明AFT的含量在淡豆豉自然炮制过程中呈动态变化。1、建立了淡豆豉中4种AFT含量测定的UPLC–MS/MS方法样品处理和免疫吸附前处理请加上去使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以及使用免疫亲和柱对样品进行净化。(1)线性关系考察:以各浓度(ng/m L)标准品为横坐标x,对应的峰面积为纵坐标y,计算得出AFB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402087x+7996.2,r=0.9998;AFB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58257x+1241.8,r=0.9997;AFG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31396x-6075.6,r=0.9999;AFG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29342x+92.996,r=0.9998。表明标准品浓度在0.05–20 ng/m 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2)重复性考察:AFB1、AFB2、AFG1、AFG2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n=6)分别为0.40%,0.43%,0.93%,0.49%,表明重复性良好(3)精密度考察:AFB1、AFB2、AFG1、AFG2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n=6)分别为0.67%,2.01%,0.77%,2.59%,说明精密度良好。(4)加样回收率考察:AFB1、AFG1加入量为5 ng/g,AFB2、AFG2加入量为1.25 ng/g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99.5%,98.2%,99.2%,RSD分别为2.32%,2.70%,0.5%,2.64%(n=6);AFB1、AFG1加入量为1.16 ng/g,AFB2、AFG2加入量为0.29 ng/g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94%,92%,90.6%,RSD分别为2.24%,1.33%,1.83%,1.56%(n=6),表明回收率良好。2、4种AFT含量测定:淡豆豉自然炮制过程中各样本AFT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发酵第3天开始逐渐上升,到再闷第6天达到最高值,为6.95μg/kg,之后开始下降,在再闷第9天下降至1.2μg/kg,再闷第12天后各样本的AFT含量均为0。三、淡豆豉自然炮制中产毒菌的筛选、鉴定、定量和产AFT能力筛选出15株产毒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黄曲霉和溜曲霉;对产毒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显示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AFT菌数量呈动态变化,在发酵第6天达到最大值;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产毒菌的产毒能力较弱(小于5ng/m L),远低于黄曲霉标准株的产毒能力(654.90 ng/m L),并且15株产毒菌的产AFT能力各不相同。1、产毒菌的筛选与菌落计数:根据AF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生蓝紫色或绿色荧光的原理,筛选分离出产生蓝紫色的微生物共15株,分别为黄曲霉和溜曲霉。产毒菌菌落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发酵第3天开始逐渐上升,到发酵第6天菌落数最多,为1x106.30CFU/g,之后开始减少,从再闷第9天开始没有检测到产荧光反应微生物。2、产毒菌的鉴定(1)传统微生物学方法鉴定:对筛选到产毒菌进行平板培养,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初步鉴定为黄曲霉与溜曲霉。(2)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对产毒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F6–1d、F6–2d、F6–3d、F6–4d、F6–5d、F6–6d(为发酵第6天样本中筛选到的产生荧光反应的菌株)、F3d(发酵第3天筛选到的产生荧光反应菌株)、Z6d(为再闷第6天筛选到的产荧光反应菌株)、Z3–5d、Z3–2d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Z3–1d、Z3–3d、Z3–4d、Z3–6d、Z3–7d(为再闷第3天筛选到的产荧光反应菌株)为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3、各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1)建立了发酵液中AFT含量测定的UPLC–MS/MS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考察:以各浓度(ng/m L)标准品为横坐标x,对应的峰面积为纵坐标y,AFB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402087x+7996.2,r=0.9998;AFB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58257x+1241.8,r=0.9997;AFG1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31396x-6075.6,r=0.9999;AFG2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29342x+92.996,r=0.9998。重复性考察:AFB1、AFB2、AFG1、AFG2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2.08%、3.50%、1.18%、1.66%(n=6),表明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考察:AFB1、AFG1加入量为5 ng/m L,AFB2、AFG2加入量为1.5 ng/m L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53%、92.53%、94.87%,91.47%,RSD分别为1.01%,1.80%,1.60%,2.20%(n=3);AFB1、AFG1加入量为2 ng/m L,AFB2、AFG2加入量为0.6 ng/m L时,AFB1、AFB2、AFG1、AFG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83%、93.33%、92.83%、92.0%,RSD分别为1.12%、2.47%、1.89%、2.17%(n=3),表明回收率良好。(2)产毒菌发酵液中AFT含量测定采用UPLC–MS/MS法检测产荧光现象微生物在发酵液中AFT的含量,结果显示,15株产荧光反应的微生物中有5株不产生AFT,10株产生AFT,AFT含量在2.0–4.10 ng/m L之间。四、淡豆豉炮制中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本实验室前期从淡豆豉炮制中分离鉴定出文献已报道能抑制AFT产生的5株菌(简称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JX2)、鲑色锁掷酵母菌(EJ1)、黑曲霉菌(JC2)、屎肠球菌(BR5)、鸟肠球菌(9R2),考察这5株AFB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结果显示这5株菌对产AFT黄曲霉标准株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鲑色锁掷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鲑色锁掷酵母菌对AFB1的降解作用最强。1、5株待测菌种子液对产毒黄曲霉标准株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株菌种子培养液对产毒黄曲霉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鲑色锁掷酵母菌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64.29%,屎肠球菌、鸟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率均在30%左右。2、5株待测菌发酵上清液对产毒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株待测菌发酵上清液对产毒黄曲霉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屎肠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29.63%。3、5株待测菌对AFB1的降解作用:结果显示5株菌发酵菌液均对AFB1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鲑色锁掷酵母菌对AFB1的降解作用最强,达43.65%,黑曲霉菌的降解作用最弱。结论1、建立了UPLC–MS/MS法测定淡豆豉中AFT含量,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淡豆豉炮制过程中AFT含量呈动态变化,进一步证实了淡豆豉“再闷”的重要性和“再闷”时间的合理性,2、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存在产AFT的曲霉菌,为黄曲霉和溜曲霉,黄曲霉占大多数。产AFT菌呈动态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存在抑制产AFT的产毒菌生长和降解AFB1的拮抗菌。4、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AFT菌和拮抗菌相互作用,交替更迭,导致淡豆豉炮制过程中AFT呈动态变化,炮制至再闷后期和淡豆豉成品不含AFT,为揭示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消长机制奠定基础,并为淡豆豉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黄晴雯[5](2021)在《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菌毒素是由产毒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可污染谷物、果蔬与中药材等,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体健康。长江三角洲地区因为气候的高温高湿利于真菌的产生,易出现真菌毒素的污染,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真菌毒素分析方法,进而对真菌毒素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展开评价,并针对重要毒素开展相关降解技术研究,对于食品和药品的质量控制、保障人们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1)基于便捷式设备、无需依赖大型仪器和复杂前处理的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少,无法实现田间地头的现场监测;(2)真菌毒素已知有400余种,多种真菌毒素共同污染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目前较多研究只针对几十种常见真菌毒素的进行研究,对新型和未知真菌毒素(未知毒素、在不同农产品基质中新发现的已知毒素)的研究较少,缺乏合适真菌毒素的高效广谱筛查方法;(3)目前的真菌毒素风险评估方法,大多只针对单一或一类毒素,未见对多种不同真菌毒素的联合安全风险的评价;(4)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毒素的防控,但存在二次污染以及大规模应用受限等不足,缺乏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降解技术。本文通过构建174种真菌毒素筛查数据库,建立多种常见和新型真菌毒素的非靶向筛查技术,实现对谷物和中药山楂中真菌毒素的广谱筛查,再结合筛查结果,针对山楂中污染较多的展青霉素建立电化学快速筛查方法,构建的高灵敏、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实现体外真菌毒素暴露预警。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体内的多种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的暴露进行评估,考察了多种真菌毒素的累积健康风险,再利用光降解方法探究对谷物中常见真菌毒素的降解作用,推动真菌毒素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174种真菌毒素(原型、新型及相关衍生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筛查技术。样品用含1%乙酸的乙腈提取、Qu ECh ERS方法净化,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100 mm×3.0mm,2.7 mm)柱分离,以1%甲酸水+3 mmol/L乙酸铵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以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分别测定。根据174种毒素的高分辨准分子离子峰、同位素分布、特征子离子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Master View软件实现定性检索。同时,考察了20种真菌毒素的定量方法,方法学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山楂中20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7,一级离子质量精确度均小于5 ppm,最低定量限为0.5-20μg/kg,回收率为70.16-119.7%,相对标准偏差为0.21-14.97%。使用该方法对119份小麦样品,32份玉米样本和31份山楂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其污染毒素的种类分别为41,22和27种。该方法可用于食品和中药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广谱筛查。2.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葡萄汁、苹果汁和山楂汁中的展青霉素的研究。以硫堇(Thionin,Th)为聚合单体和信号分子,以展青霉素为模板分子,在硫堇-纳米铂-氮掺杂石墨烯(Th-platinum nanoparticle-nitrogen-doped graphene,Th-Pt NP-NGE)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形成了测定展青霉素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将Th-Pt NP-NGE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不仅起到放大响应电流信号的作用,而且通过静电吸附和共价键作用将Th和纳米铂颗粒(Platinum nanoparticles,Pt NPs)吸附于电极表面,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在表面合成展青霉素分子印迹聚合膜。差示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测试表明,展青霉素浓度在0.002 ng/m L~2 ng/m L,浓度对数(Log C)与电流变化(ΔI)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5),检出限0.001 ng/m L(S/N=3)。该传感器制作简单、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3.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体内的多种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的暴露评估与累积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基于UHPLC-MS/MS方法,检测了长三角地区227名年龄在20-88岁的成年人体尿液中23种常见真菌毒素生物标志物含量。结果表明,在110份尿液样本中检测到8种真菌毒素,51/227份(22.47%)的尿液样本中同时出现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最常见。在传统单一真菌毒素风险评估中,FB1、ZEN、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均表现出潜在的危害。然而,虽然同时含有DON和ZEN的12个样本中无明显单一危害风险,但是通过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方法,计算出2个样本中两种真菌毒素的结合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可构成潜在的干扰风险。另外通过联合暴露边际比(Combined margin of exposure index,MOET)方法判断AFB1和FB1的联合暴露风险评估,表明其可能构成潜在的健康问题,其中AFB1是主要的贡献者。我们的方法为定量评估多种不同类型真菌毒素的累积风险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并为准确解释与多种真菌毒素接触相关的流行病学健康结果开辟了一个新视野。4.采用直接光降解方法降解农产品和水果中普遍存在的腾毒素(Tentoxin,TEN),并初步探明其消减机理和降解产物。通过采用不同光源,测定了不同辐射时间、不同初始浓度和不同p H值条件下TEN的光降解效果,并初步探究了纯水体系下其降解产物,揭示了TEN在光降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全光条件下纯水系中TEN的降解率最高,且TEN的浓度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毒素溶液的p H值大小和溶液体系与毒素的降解情况并无显着联系。在p H=6,毒素初始浓度为1.0μg/m L,氙灯功率为540 W在纯水系下照射180 min后,TEN的降解率为55.90%。通过UHPLC-Q-TOF-MS对TEN的降解产物测定发现,TEN在光照条件下,自身发生重排,生成反式异构体iso-TEN,其产物较TEN的毒性降低,表明光降解对TEN有部分解毒作用。

熊颖[6](2020)在《基于四种信号传导体系的快速检测新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及病原体感染等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开发具有高灵敏、高准确性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于有效控制全球公共卫生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的ELISA方法因具有特异性好,检测通量高,价格便宜等优势,已成为食品安全相关污染物快速、高通量筛选的首选方案。然而,传统以HRP催化TMB显色的快检方法,存在酶催化产物颜色单一、产物信号强度不高(TMB摩尔消光系数3.9×104 M-1 cm-1)、检测灵敏度偏低、无法实现裸眼检测等缺陷;此外,传统ELISA的免疫学反应大多基于半固相界面,存在反应效率不高、需要反复加样及洗板等操作过程,检测步骤相对繁琐。因此,如何提高快检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构建适合现场使用的新策略,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以有机小分子化合物黄曲霉毒素(AFB1)、三磷酸腺苷(ATP)及无机钠离子(Na+)等为模式分析物,从提升样本前处理效率,优化信号输出灵敏度及构建均相快检体系的角度,建立了基于四种信号传导体系的快检新方法。在食品安全快检体系中,高效的前处理方法是保障后续检测方法成功及灵敏度的重要前提。磁性免疫亲和提取方法因具有操作简单、免疫动力学反应效率高、可用于复杂样本的直接提取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各类样本中目标物的高效富集与净化。然而,传统的磁免疫亲和分离方法存在磁性微球(MB)上抗体载量低,抗体不可重复使用造成的制造成本过高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在MB表面修饰聚丙烯羧酸分子刷(MB@PAA),并进一步装载抗AFB1纳米抗体(anti-AFB1 Nb),以此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磁免疫亲和提取玉米样品中AFB1的新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通过可逆断裂链加成聚合方法在羟基化磁性微球(HMB)上连接大量聚丙烯羧酸分子刷,以此提高抗体的载量,达到提高免疫磁珠对AFB1的饱和吸附量;其次,以耐变性能力更强的Nb代替传统易变性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m Ab/p Ab),以提高免疫磁珠的重复使用次数,降低亲和纯化的使用成本。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MB@PAA对anti-AFB1 Nb的最大饱和偶联量为623±23μg mg-1,是传统羧基化磁性微球(CMB)的19倍;MB@PAA@Nb对AFB1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0.23 mg g-1,是传统MB@Nb的35倍。MB@PAA@Nb在重复富集提取AFB110次后,其对AFB1的识别活性未见显着降低(p>0.05),表明MB@PAA@Nb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好。此外,该免疫磁珠使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一步通过提取AFB1加标的玉米样品得到了验证。其次,为克服以TMB为代表的传统酶催化产物显色信号颜色单一、不适宜于裸眼检测的缺陷。本研究通过引入对p H敏感的有机染料溴钾酚紫(BCP)作为信号输出元件,以AFB1标记的葡萄糖氧化酶偶联物(GOx-AFB1)作为竞争抗原,通过GOx催化底物葡萄糖产酸介导溶液p H变化,建立了高灵敏直接竞争ELISA定量及定性检测玉米样品中的AFB1。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裸眼定性检测AFB1的阻断值(检测限)为100 pg m L-1,在对70份AFB1加标的实际玉米样本裸眼检测中,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证明了该方法裸眼定性检测的可靠性。该方法定量检测AFB1线性范围为25-200 pg m L-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6.72 pg m L-1,较常规ELISA提高10倍。加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重现性;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赭曲霉毒素(OTA)、玉米赤霉烯酮(ZEN)等常见真菌毒素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将该方法检测结果进一步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随后,本研究还制备了高摩尔消光系数的金纳米棒(Au NR),以GOx催化产生双氧水(H2O2)介导Au NR刻蚀为等离子共振信号输出,建立了高灵敏直接竞争等离子共振ELISA定性及定量检测玉米样品中的AFB1。在该方法中,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引入GOx介导产生的H2O2经HRP辅助催化分解为羟自由基(·OH),随后·OH将Au NR刻蚀成球状金纳米粒子(Au NS),金纳米粒子溶液的颜色及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均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目标物的裸眼定性及仪器定量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裸眼定性检测AFB1的阻断值(检测限)为12.5 pg m L-1,定量检测AFB1的线性范围为3.1-150 pg m L-1,IC50为22.3 pg m L-1,较传统ELISA提高了35倍。样品加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AFB1的回收率介于82%-115%,变异系数(CV)为2%-13%。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所建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此外,交叉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粮食中其他常见真菌毒素OTA、ZEN等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本研究进一步以GOx介导铜纳米粒子(Cu NP)合成为荧光信号输出,建立了超灵敏直接竞争荧光ELISA定量检测玉米样品中的AFB1。样品中AFB1与竞争抗原GOx-AFB1竞争结合固定在酶标板上的anti-AFB1 m Ab,从而引入GOx产生的H2O2,经Fe2+辅助催化分解H2O2为·OH,·OH随后氧化ss DNA,导致合成的Cu NP数量减少。样品中AFB1浓度越高,引入的GOx越少,溶液中完整的模板ss DNA越多,Cu NP的合成产物越多,荧光强度越高;反之荧光强度越低。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定量检测AFB1的线性范围为0.46-400 pg m L-1,IC50为6.13 pg m L-1,最低检测限(LOD)为0.15 pg m L-1,较传统ELISA低96倍和220倍。样品加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AFB1的回收率在96.67%-114.92%,CV在1.64%-17.97%。与LC-MS/MS方法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无显着性差异,表明所建立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此外,交叉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其他常见真菌毒素OTA、ZEN等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为克服非均相的传统ELISA方法免疫反应效率不高及检测步骤冗长的缺陷,本研究进一步以功能核酸(适配体、脱氧核酸酶)调控规律成簇间隔重复短回文序列及其相关系统12a(CRISPR/Cas12a)的DNase活性,介导切割非特异性报告DNA(ss DNA-FQ)作为信号输出,建立了高灵敏检测ATP及Na+的均相荧光分析方法。首先将ATP适配体通过与Cas12a的激活DNA(activator)互补配对,以此阻止Cas12a向导RNA(cr RNA)对activator的识别,此时Cas12a的DNase活性被抑制;当ATP适配体识别ATP后,适配体结构发生转换,释放的activator能被Cas12a的cr RNA识别,从而激活Cas12a的DNase活性,Cas12a循环切割溶液中ss DNA-FQ,溶液产生荧光信号。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能在室温条件下,50 min内完成对ATP的均相、快速、高灵敏检测,定量检测ATP的线性范围为0.78-25μM,LOD为0.21μM,检测灵敏度显着高于同样基于荧光信号输出的商业化ATP检测试剂盒(LOD≈1μM)。实际加标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生物发光试剂盒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该方法可靠性较好。结合便携式荧光仪平台,通过采集酶催化反应速率代替采集终点荧光值,可将该反应的整体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至15 min,使该方法可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求。此外,通过巧妙设计Na A43DNAzyme的底物链和酶链,CRISPR/Cas12a系统亦可用于血液样品中Na+检测,该方法定量检测Na+的线性范围为0.049-50 m M,LOD为0.10 m M,实际加标样品结果与商业化Na+选择电极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CRISPR/Cas12a在分析检测领域具有普适性。

阴佳璐[7](2020)在《浑浊红球菌PD630对黄曲霉毒素B1生物降解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二氢呋喃香豆素衍生物。AFB1在粮食谷物、坚果、水果及香料中污染广泛,对人和动物具有强烈的肝毒性、致癌性、致突变、免疫抑制及生长抑制作用。AFB1是目前污染范围最广,危害性最高的霉菌毒素。在关于AFB1的降解研究中,微生物降解法依靠其特异性强、对环境友好、作用条件温和的优点,成为目前降解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筛选出一株可以高效降解AFB1的微生物菌株,研究了此菌株对AFB1的降解条件,并初步研究了降解机理,最后进行了应用实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AFB1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的研究:通过菌株与AFB1共培养的方法,从菌种库里筛选到一株可以高效降解AFB1的浑浊红球菌PD630菌株,72 h后对AFB1的降解率高达93.04%。PD630菌株对AFB1的主要产生菌即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无抑制作用。AFB1对菌株生长无抑制作用。菌株的降解活性与培养基中AFB1浓度密切相关,在0-2μg/m L的污染范围内均可以保持高降解活性(>66%)。培养基中以葡萄糖和甘露醇作为碳源,胰蛋白胨和尿素作为氮源均可提高AFB1降解活性。PD630菌株经过AFB1诱导活化后,降解效率显着提升,降解所需时间由48 h缩短到24 h。(2)浑浊红球菌PD630降解AFB1机理的初步研究:PD630菌株胞外上清液对AFB1的降解活性显着高于菌细胞及胞内裂解液(P<0.05)。通过蛋白酶k、加热等处理后降解活性的变化,分析出胞外上清液的活性成分为热稳定酶。7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出的胞外粗酶液降解活性最高,降解率为55.01%。胞外粗酶液在p H值7-10、温度10-80℃的范围内均可保持对AFB1的高降解活性。Li+、Cu2+是酶的主要激活剂。通过TLC、HPLC发现AFB1实现全部降解且荧光性消失,但通过LC-MS未发现已报道的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3)浑浊红球菌PD630降解AFB1的应用研究:在玉米、小麦、花生三种污染基质中,固态发酵72 h后可显着降低AFB1含量(P<0.05),降解率分别为64.17%、67.66%、56.45%。当玉米和小麦中的料液比为1:1,花生中的料液比为1:1.4时,对AFB1的降解活性最高。PD630菌株接种量为20%时,玉米、小麦、花生中的AFB1降解率达到最大值。温度对三种基质中的AFB1降解活性影响较小,在20℃-40℃的发酵温度下均可以维持稳定的降解活性。PD630菌株除可以降解AFB1外,在NB培养基及玉米中对ZEN的降解率分别为55.65%及40.12%。而对DON的降解活性则较低,在NB培养基及玉米中的降解率分别为22.49%和18.44%。通过以上研究,筛选出一株可以高效降解AFB1的微生物菌株。建立了菌株在污染培养基及谷物中提高AFB1降解率的方法,得到了起降解作用的热稳定性胞外粗酶液。为高效降解AFB1提供了新菌种资源,也为在食品及饲料中消除AFB1污染提供新方法。

蒋佳伊[8](2020)在《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中药材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中药材以植物性来源为主,在未能及时干燥、储存不当或因其他外界条件影响时,易发生霉变从而污染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其致癌性极强,可引发肝、肾毒性,抑制免疫系统等,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损害。因此,为了有效控制中药材AFB1污染,保障中药品质和用药安全性,研究高效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十分重要。目前传统的用于中药材AFB1的检测方法主要为仪器分析法,包括高效液相以及液质联用等,但其样品前处理繁琐、耗时且操作要求高等,导致在大批量中药材AFB1筛查应用中具有局限性。而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免疫学检测技术(ELISA、GICA等)具有操作简单、高通量以及可进行现场检测等特点,可作为实验室仪器分析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但是受中药材复杂基质的影响,其在中药检测中需要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获取高灵敏的抗体是免疫学检测技术建立的最重要前提。首先,本研究通过改进的肟化法改造AFB1后,将其与BSA和OVA进行偶联,成功获得AFB1完全抗原,反应无需加热,且未使用苯等有机溶剂,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皮下多点和腹腔注射相结合的方式对Balb/c雌鼠进行免疫,方法中增加了免疫部位,使免疫更加充分,经细胞融合及多次克隆筛选后获得三株稳定的AFB1单克隆细胞株1E5、1E6以及1F7,选择抑制AFB1效果最好的1F7细胞株通过诱生腹水法并纯化以获得大量的AFB1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免疫特性鉴定结果显示其属于IgG2b型抗体,灵敏度(IC50)可达0.15μg/L,亲和力常数为2.81×108 L/mol,与AFB2、AFG1、AFG2、AFM1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5.07%、8.75%、1.15%、36.75%,且与其他类真菌毒素几乎不存在交叉反应,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抗体在保证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AFB1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及生产应用。以高通量快速检测为目的,基于制备得到的AFB1单克隆抗体,以易污染中药材酸枣仁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优化同时结合基质匹配标准曲线以消除基质效应干扰,建立了高灵敏的中药材AFB1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快速检测方法,检测限可达1.69μg/kg,AFB1在0.050.58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2),加标回收率为88%119%。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3批酸枣仁中AFB1进行了测定,并采用HPLC-MS/MS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确证,结果显示,ELISA检测结果无假阳性和假阴性,将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含量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为0.996,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ic-ELISA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实际酸枣仁样品初筛,同时可为其他中药材AFB1的快速筛查提供参考。此外,以现场快速检测为目的,研究中利用制备的AFB1单克隆抗体,开发了两种不同检测形式的胶体纳米金探针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即以金标抗体是否固定化分为湿法试纸条法(W-GICA)和干法试纸条法(D-GICA)。研究中重点考察了免疫层析试纸条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包括抗体与胶体金偶联的pH、抗体偶联量以及抗原浓度等条件。经优化后,W-GICA检测AFB1标准溶液的可视检测限为0.25 ng/mL,灵敏度为0.5 ng/mL,而D-GICA的可视检测限只能达到1 ng/mL。因此最终选择更加灵敏简便的W-GICA法,用于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本研究中选取易污染,同时富含色素的酸枣仁为模式研究样品,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样品仅需经简单提取后进行一步稀释,其可视检测限即可达到5μg/kg,满足现行《中国药典》及欧盟对中药材中AFB1污染限量标准水平的检测需求。33批酸枣仁样品中试纸条测定结果有12批超标,通过HPLC-MS/MS验证结果一致,该方法中有效地避免了很多快检方法中所采用的样品浓缩步骤,同时还可通过对样品提取液稀释以降低基质干扰,可实现中药材在产地初加工、仓储过程中等现场的快速筛选。

唐晓倩[9](2020)在《农产品典型真菌毒素生物识别材料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菌毒素危害大、防控难,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产品真菌毒素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时发现污染,是防止真菌毒素进入食物链的重要手段。目前快检技术主要面临的挑战表现在:部分真菌毒素高亲和力抗体匮乏、多种类风险因子同步检测难、速测产品抗干扰性差。针对上述问题,本学位论文研制出高灵敏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改良了核酸模拟抗体(适配体)等生物识别材料;并基于三种识别材料依次建立了系列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用于粮油、乳品、水果等不同农产品中典型真菌毒素的高灵敏检测。论文最后,系统分析了这三类主要识别材料的应用特性及在快检产品开发中应用前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制出伏马毒素B1(FB1)、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DAS)等系列单克隆抗体(mAb),建立了粮油中FB1灰度成像、真菌毒素与农残同步侧向流层析,及基于新型纳米仿生催化材料的DAS免疫气压传感检测方法。(1)研制出FB1单克隆抗体7A11,半抑制浓度(IC50)为0.66 ng/mL。建立了两类结果输出方式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基于纳米金比色定性方法与灰度成像定量方法,定量线性范围为0.24~15.0 ng/mL。可用于大米、玉米、花生、小麦等农产品中FB1检测,为粮油产品中FB1现场快速筛查提供了经济、快速、可定量的选择方案。(2)研制出甲萘威单克隆抗体1D2与克百威单克隆抗体G11,IC50值分别为0.80 ng/mL和127.6 ng/mL,特异性良好。针对农产品中不同种类小分子污染物并存的现状,以黄曲霉毒素、甲萘威和克百威为例,建立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TRFICA)同步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对黄曲霉毒素、甲萘威、克百威检测限依次为0.03、0.02、60.2 ng/mL,克服了真菌毒素与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不同步、灵敏度低的难题。(3)研制出特异性DAS单克隆抗体5E7,亲和力常数Ka值达5.4×108,IC50值为3.08ng/mL;合成并表征了Au@PtNPs纳米颗粒及其与抗体标记探针,由此建立了免疫气压生物传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限达0.46 ng/mL。攻克了DAS识别材料特异性差,缺乏灵敏、准确、便携现场快速筛查方法的技术瓶颈。(2)构建了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研制出黄曲霉毒素M1(AFM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AIdnb);将纳米抗体用作替代抗原分别开发了牛奶中AFM1电化学检测方法和多种真菌毒素TRFICA同步检测方法。(1)研制的AFM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VHH 4-1-1表征结果显示,其对AFM1的IC50值为8.54 ng/mL;采用重氮盐电接枝方法,将VHH 4-1-1修饰在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再采用计时电流法,建立了基于纳米抗体替代抗原的免疫竞争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对牛奶中AFM1的检测限为0.18 ng/mL,检测范围为0.25~5.0 ng/mL,特异性良好。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提供了新型绿色检测方法。(2)为研究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在TRFICA上作为无毒替代抗原的可行性,采用黄曲霉毒素B1(AFB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phage 2-5和ZEN抗独特型纳米抗体phage 8#为核心识别材料,分别研究了固定化AIdnb的TRFICA竞争分析模式(AIdnb-TRFICA)和固定化mAb的TRFICA竞争分析模式(mAb-TRFICA)。比对两种竞争分析模式的结果表明,AIdnb-TRFICA的灵敏度较高,检测AFB1、ZEN的IC50值分别为0.46和0.86ng/mL,是mAb-TRFICA的18.3和20.3倍。由此采用AIdnb-TRFICA建立了同步检测方法,对AFB1、ZEN检测限达0.13 ng/mL和0.20 ng/mL。结果表明,建立的AIdnb-TRFICA可用于粮食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步检测,为绿色无毒现场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3)改良修饰了展青霉素适配体探针,研究建立了基于适配体的苹果汁中展青霉素侧向流层析快速检测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展青霉素适配体互补链作为捕获探针,生物素标记的适配体作为识别探针,构建了基于“地高辛抗体-捕获探针-识别探针-纳米金信号因子”复合物侧向流层析检测方法,对展青霉素的检测限达2.3 ng/mL,检测范围为2.7~139.8 ng/m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比对验证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苹果汁中展青霉素的快速检测,克服了缺少展青霉素高亲和识别元件导致的现场高灵敏检测技术缺乏的瓶颈难题。(4)系统分析了上述核酸适配体、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等真菌毒素主要生物识别材料的特性开发与应用前景。研究比较了本文研制的适配体、单克隆抗体与纳米抗体与已报道同类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伏马毒素7A11为迄今报道灵敏度最高,DAS的5E7特异性最好,AFM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为首次报道,为快速检测技术提供了高质量核心生物识别材料。通过比较研究各类识别材料发现:适配体的展青霉素分析方法虽然获得了灵敏、准确的定量检测结果,然而适配体与展青霉素的最佳孵育时间长达40 min,为了实现快速检测,该适配体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缩短反应时间。因此,在缺乏高亲和力抗体时,适配体可作为识别材料的有效选择。本文研制的FB1、DAS、甲萘威、克百威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与特异性,在纳米金、TRFICA及气压传感器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中均实现了灵敏、准确、快速的定量检测。因此,单克隆抗体仍是目前快速检测技术中识别材料的主流选择。纳米抗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识别材料,本文研制的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对2C9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经纳米抗体修饰后的丝网印刷碳电极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另外,纳米抗体可吸附在硝酸纤维素膜表面,用作无毒替代抗原,在TRFICA方法建立中获得了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实现了真菌毒素的无毒快速现场检测。因此,纳米抗体在农产品快速检测应用中,既具备单克隆抗体的高亲和性与特异性,又表现出了适配体的稳定与易于修饰的特性。重要的是纳米抗体可作为替代抗原建立无毒快速检测技术,也是其他识别材料无法替代的独有特性。在未来发展方向中,纳米抗体可通过体外亲和力定向改造与结构功能化进一步提高亲和力,拓展新的检测方法与检测模式,在农产品危害物的快速检测领域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研制的系列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等生物识别材料解决了农产品快速检测中部分真菌毒素高亲和力抗体匮乏难题,并被成功应用于真菌毒素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的构建;建立的真菌毒素与农药残留时间分辨荧光同步检测技术解决了多种类风险因子同步检测难的技术瓶颈;而基于纳米抗体无毒抗原生物传感方法的研究解决了农产品快检方法抗干扰性差的难题。因此,本文研制的基于三种识别材料的真菌毒素生物传感方法为目前农产品中面临的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的方法参考。

王泽岚[10](2020)在《可调控的笼状骨架沸石咪唑酯复合物的制备及对外源性污染物的富集去除》文中认为外源性有机污染物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开发高灵敏度、快速的分离富集检测方法及高效的去除降解技术对控制污染物残留至关重要。近年来,沸石咪唑酯骨架纳米粒子作为一种具有超大比表面积、稳定性优异、可调控的笼状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为实现食品和环境水中微量外源性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分离富集及高效的去除提供了新思路。本论文构建了可调控的笼状ZIF-8复合材料,用于环境外源性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分离富集及去除。(1)通过微波辅助化学刻蚀法制备了新型磁性中空双金属锌/钴沸石咪唑酯骨架(MHB-Zn/Co-ZIF-8)复合材料。以MHB-Zn/Co-ZIF-8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建立了磁性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UHPLC-IT-MSn)的分析方法,用于实际果汁中痕量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的分离富集和高灵敏度的确认及测定。其检测限为0.18-1.50 ng.mL-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13%-102.3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3.6%。MHB-Zn/Co-ZIF-8复合物具有大的t-Plot微孔面积(804.30 m2·g-1),空腔内分布着丰富的金属离子Zn2+和Co2+。分离富集的主要作用是空腔内金属离子(Zn2+和Co2+)与AFs分子中羰基官能团上的氧原子形成的配位键。这项工作表明,建立的该MSPE-UHPLC-ESI-MSn方法适用于果汁及水果中痕量黄曲霉毒素的分离富集及测定。(2)以MHB-Zn/Co-ZIF-8作为霉菌毒素的吸附剂,研究了 MHB-Zn/Co-ZIF-8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的应用,考察了 MHB-Zn/Co-ZIF-8吸附去除模拟溶液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吸附量、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结果表明,MHB-Zn/Co-ZIF-8吸附霉菌毒素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对 AFB1、AFB2、AFG1、AFG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 40.02 mg·g-1、41.09 mg·g-1、37.72 mg·g-1、38.26 mg·g-1。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自发进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吸附的进行。开发MHB-Zn/Co-ZIF-8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解毒剂用于吸附霉菌毒素,将为解决畜牧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3)ZIF-8骨架通过自组装方法直接生长到石墨烯载体上,形成具有大比表面积、疏水性的磁性石墨烯锚定的沸石咪唑(Fe3O4ZIF-8-G)杂化复合物。以Fe3O4/ZIF-8-G作为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的吸附剂,在实际加标废水中对其最大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吸附热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Fe3O4/ZIF-8-G吸附四环素类抗生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如四环素为382.58 mg·g-1,土霉素为565.94 mg·g-1和金霉素为608.06 mg·g-1。Fe3O4/ZIF-8-G可再生重复使用5次,最大吸附量没有显着下降。基于ZIF-8的磁性石墨烯杂化复合吸附剂的开发,为当前污水处理系统中残留抗生素的去除提供了科学依据。(4)采用温和的溶液法,在甲醇溶液中以制备的片层ZnO作为锌源,定向生长高度分散、均一的ZIF-8纳米粒子,经煅烧后得到了多孔的ZnO/ZIF-8异质结光催化剂。采用XRD、TEM、SEM、XPS、FTIR、BET、UV-Vis对其结构、形貌及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IF-8与ZnO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复合光催化剂的催化能力,在可见光下选择性光催化降解模拟水溶液中磺胺甲恶唑和磺胺氯哒嗪。该催化剂成功用于环境水中残留磺胺类抗生素的可见光催化降解。

二、LC/MS/MS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C/MS/MS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质谱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曲霉毒素的主要类型
    1.1 黄曲霉毒素B类
    1.2 黄曲霉毒素M类
    1.3 黄曲霉毒素G类
2 黄曲霉毒素的质谱检测分析方法
    2.1 液质联用法
    2.2 荧光分析法结合质谱法
    2.3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3 应用质谱技术检测AFT在食品中的应用
    3.1 谷物
    3.2 奶制品
    3.3 调味品
4 结语与展望

(2)三线定量胶体金免疫亲和试纸法定量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B1及B1、B2、G1、G2总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与对照品
2 方法
    2.1 样品准备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1 样品提取方法1
        2.2.2 样品提取方法2
        2.2.3 样品提取方法3
        2.2.4 样品提取方法4大黄、大青叶、黄连。
    2.3 供试品溶液稀释液的制备
    2.4 胶体金免疫色谱方法定量检测
    2.5 液质联用色谱仪(LC/MS-MS)比对检测实验方法
        2.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2 色谱、质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5.3 系列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AFTs
3 结果与分析
    3.1 方法专属性
        3.1.1 AFB1特异性验证实验
        3.1.2 AFTs总量特异性验证实验
    3.2 胶体金侧流向免疫色谱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稳定性实验
    3.3 加样回收率试验
        3.3.1 AFB1
        3.3.2 AFTs总量
    3.4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1 样品的AFB1检测
        3.4.2 样品的黄曲霉总量的检测
    3.5 胶体金侧流向免疫色谱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准确性实验
        3.5.1 AFB1三线胶体金快速定量法与LC/MS-MS标准方法
4 讨论

(3)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四种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黄曲霉毒素简介
    1.3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2 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黄曲霉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2.1 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2.2.2 功能单体和虚拟模板相互作用
        2.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评价
        2.2.4 四种黄曲霉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体系的筛选和优化
        2.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2.3.3 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4 种黄曲霉毒素的MI-SPE-LC-MS/MS检测方法
    3.1 仪器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4种黄曲霉毒素液相串联质谱方法建立与优化
        3.2.2 黄曲霉毒素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研制
        3.2.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在实际样品中的方法学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4种黄曲霉毒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建立与优化
        3.3.2 黄曲霉毒素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的方法建立
        3.3.3 方法学评价
        3.3.4 固相萃取柱的重复性用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SERS)对AFB1的快速检测
    4.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SERS增强基底的合成
        4.2.2 黄曲霉B1检测基底的筛选
        4.2.3 SERS增强基底的表征
        4.2.4 检测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ERS增强基底的表征
        4.3.2 AFB1的SERS检测
        4.3.3 拉曼检测条件的优化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B1的产毒菌和拮抗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三、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献综述 中药材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和控制
    1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2 中药材的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
    3 中药材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4 中药材黄曲霉毒素的防控措施
    5 结语
第一章 UPLC-MS/MS测定淡豆豉自然炮制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
        2.2 建立UPLC-MS/MS法测定各时间点样品中AFT的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性状
        3.2 UPLC-MS/MS检测方法学考察
        3.3 淡豆豉自然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4 种AFT的含量测定
        3.4 UPLC-M/MS测定淡豆豉不同炮制时间点4种AFT含量总离子流图
    4 讨论
第二章 淡豆豉炮制中AFT产毒菌的筛选鉴定和产毒能力测定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淡豆豉自然发酵炮制过程中样本的制备
        2.2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AFT产毒菌的筛选与计数
        2.3 产AFT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2.4 产毒能力的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样本产AFT菌的菌落计数
        3.2 产AFT微生物的鉴定
        3.3 UPLC-MS/MS检测方法学考察
        3.4 各菌发酵液AFT的液质色谱图
    4 讨论
第三章 淡豆豉炮制中AFB_1拮抗菌的拮抗能力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菌株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液质联用检测方法
        2.2 5 株菌的拮抗能力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UPLC-MS/MS检测降解AFB_1方法学考察
        3.2 5 株待测菌对AFB_1的降解作用
        3.3 5 株待测菌对黄曲霉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
    教育经历
    发表文章
    荣誉奖励

(5)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真菌毒素的种类、分布和危害
        1.1.1 真菌毒素的种类
        1.1.2 真菌毒素的分布
        1.1.3 真菌毒素的危害
    1.2 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
        1.2.1 确证法
        1.2.1.1 薄层色谱法(TLC)
        1.2.1.2 气相色谱法(GC)
        1.2.1.3 液相色谱法(LC)
        1.2.2 快速检测方法
        1.2.2.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2.2.2 高光谱成像(HSI)
        1.2.2.3 电子鼻
        1.2.2.4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3 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的方法
    1.4 真菌毒素的降解方法
        1.4.1 物理方法
        1.4.1.1 热处理法
        1.4.1.2 物理吸附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方法
        1.4.4 辐射法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设计框架图
第2章 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产品和中药山楂中非靶向性真菌毒素筛查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3 样品处理
        2.2.4 UHPLC-Q-TOF-MS分析
        2.2.5 筛查方法
        2.2.6 定量方法学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定性分析验证
        2.3.2 定量分析验证
        2.3.2.1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2.3.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2.3.3 实际样品筛查
        2.3.3.1 非靶向快速筛查小麦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2.3.3.2 非靶向快速筛查玉米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2.3.3.3 非靶向快速筛查山楂中常见真菌毒素的污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聚硫堇分子印迹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果汁中的展青霉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3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Th-PtNP-NGE/GCE)的制备
        3.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硫堇-Pt纳米粒子-氮掺杂石墨烯/玻碳电极(MIP/Th-Pt NP-NGE/GCE)的制备
        3.2.5 电化学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h-PtNP-NGE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3.3.2 电极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3.1 复合材料中PtNP-NGE和Th的比例选择
        3.3.3.2 电解液的p H值
        3.3.3.3 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配比
        3.3.3.4 吸附时间的选择
        3.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3.3.4.1 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3.3.4.2 分子印迹电极的选择性、稳定性及重复性
        3.3.5 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长三角地区居民的多种真菌毒素累积健康风险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研究人群
        4.2.3 尿液样品制备
        4.2.4 UHPLC-MS/MS分析
        4.2.5 肌酐校正
        4.2.6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4.2.6.1 真菌毒素日摄入量(Probable daily intake,PDI)
        4.2.6.2 单一真菌毒素的风险评估
        4.2.6.3 复合污染的真菌毒素的联合风险评估
        4.2.7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研究人群的一般人口学信息
        4.3.2 真菌毒素的暴露水平
        4.3.3 居住地区、BMI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4.3.4 真菌毒素污染与食物摄入的关系
        4.3.5 单一真菌毒素的风险评估
        4.3.6 多种真菌毒素联合污染的累积风险暴露评估
        4.3.7 局限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对TEN的降解效果及降解产物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5.2.3 TEN降解实验
        5.2.3.1 不同光照波长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2.3.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毒素降解
        5.2.3.3 不同初始浓度下的毒素降解
        5.2.3.4 不同pH值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2.3.5 不同溶液体系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2.4 仪器方法
        5.2.4.1 UHPLC-MS/MS分析
        5.2.4.2 UHPLC-Q-TOF-MS分析TEN降解产物
        5.2.5 降解率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降解TEN的条件优化
        5.3.1.1 不同光照波长条件下的毒素降解
        5.3.1.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毒素降解效果
        5.3.1.3 不同初始浓度下的毒素降解
        5.3.1.4 不同溶液环境下光照条件下毒素的降解效果
        5.3.2 TEN降解产物分析
        5.3.2.1 光降解TEN总离子色谱图
        5.3.2.2 光降解TEN产物质量及分子式
        5.3.2.3 光降解TEN产物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74 种真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名称、分子式和精确分子量
作者简历

(6)基于四种信号传导体系的快速检测新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1章 引言
    1.1 快速检测技术
        1.1.1 快速检测技术概述
        1.1.2 快速检测技术工作流程
    1.2 生物识别元件
        1.2.1 生物识别元件概述
        1.2.2 抗体及其在快速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1.2.3 功能核酸及其在快速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1.2.4 分子印记聚合物及其在快速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1.3 酶介导信号传输
        1.3.1 酶概述
        1.3.2 酶介导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3.3 酶介导的等离子共振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3.4 酶介导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3.5 酶介导的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3.6 酶介导的pH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3.7 酶介导的分析方法发展方向
    1.4 CRISPR/Cas介导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1 CRISPR/Cas概述
        1.4.2 CRISPR/Cas9介导的分析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4.3 CRISPR/Cas12a介导的分析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4.4 CRISPR/Cas13a介导的分析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5 黄曲霉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5.1 黄曲霉毒素简介
        1.5.2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
        1.5.3 黄曲霉毒素污染样品前处理方法
        1.5.4 AFB_1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6 三磷酸腺苷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7 Na~+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8 研究内容与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MB@PAA@Nb的磁性免疫亲和提取方法研究
    2.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剂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MB@PAA的合成与表征
        2.2.2 Anti-AFB_1 Nb的表达和纯化
        2.2.3 MB@PAA@Nb的制备及其吸附模型评价
        2.2.4 MB@PAA@Nb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nti-AFB_1 Nb的表达
        2.3.2 MB@PAA的表征
        2.3.3 MB@PAA@Nb的制备
        2.3.4 MB@PAA@Nb吸附AFB1的等温吸附曲线建立
        2.3.5 MB@PAA@Nb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Ox介导pH响应ELISA高灵敏检测AFB1的方法学研究
    3.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试剂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1 GOx-AFB_1全抗原的制备
        3.2.2 BCPpH突变点的确定
        3.2.3 GOx介导pH响应ELISA的建立
        3.2.4 样品制备
        3.2.5 实验参数优化
        3.2.6 pH响应ELISA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CPpH突变点确定
        3.3.2 GOx-AFB1的表征
        3.3.3 免疫反应及酶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3.3.4 pH响应ELISA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Ox介导等离子共振ELISA高灵敏检测AFB_1的方法学研究
    4.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试剂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AuNR的合成
        4.2.2 AuNR刻蚀条件优化
        4.2.3 GOx介导等离子共振ELISA的建立
        4.2.4 等离子共振ELISA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NR的表征及GOx介导AuNR刻蚀可行性
        4.3.2 AuNR刻蚀条件优化
        4.3.3 免疫反应条件及酶催化条件优化
        4.3.4 等离子共振ELISA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Ox介导荧光ELISA超灵敏检测AFB_1的方法学研究
    5.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试剂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1 CuNP的合成
        5.2.2 CuNP合成参数优化
        5.2.3 GOx介导荧光ELISA的建立
        5.2.4 荧光ELISA的性能评价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CuNP合成条件优化及表征
        5.3.2 GOx介导CuNP合成可行性
        5.3.3 GOx介导荧光ELISA的建立和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CRISPR/Cas12a介导的荧光分析方法检测ATP及Na~+研究
    6.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6.1.1 试剂材料
        6.1.2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与步骤
        6.2.1 ATP探针及信号溶液的制备
        6.2.2 CRISPR/Cas12a介导的荧光分析方法检测ATP性能评价
        6.2.3 便携荧光仪检测ATP流程
        6.2.4 Na~+检测探针NaA43DNAzyme的制备
        6.2.5 CRISPR/Cas12a介导的荧光分析方法检测Na~+性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RISPR/Cas12a介导的荧光分析方法检测ATP可行性分析
        6.3.2 CRISPR/Cas12a介导的检测ATP的荧光分析方法性能评价
        6.3.3 CRISPR/Cas12a介导的荧光分析方法检测Na~+的建立及性能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MB@PAA@Nb磁性免疫亲和提取法
        7.1.2 pH响应ELISA高灵敏检测AFB_1
        7.1.3 等离子共振ELISA高灵敏检测AFB_1
        7.1.4 荧光ELISA超灵敏检测AFB_1
        7.1.5 CRISPR/Cas12a介导荧光分析方法检测ATP及Na~+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试剂材料
附录2 仪器设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浑浊红球菌PD630对黄曲霉毒素B1生物降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曲霉毒素概述
    1.2 黄曲霉毒素B1的理化性质
    1.3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及代谢
        1.3.1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危害
        1.3.2 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内代谢
    1.4 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现状
    1.5 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
    1.6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1.7 黄曲霉毒素B1的脱毒方法
        1.7.1 物理脱毒法
        1.7.2 化学脱毒法
        1.7.3 生物脱毒法
    1.8 浑浊红球菌PD630概述
    1.9 研究内容及意义
        1.9.1 研究意义
        1.9.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条件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
        2.3.2 黄曲霉毒素B1高降解菌株的筛选
        2.3.3 浑浊红球菌PD630对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抗真菌活性
        2.3.4 PD630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3.5 PD630菌株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动力学
        2.3.6 培养基中不同黄曲霉毒素B1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2.3.7 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源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果的影响
        2.3.8 黄曲霉毒素B1诱导PD630菌株活化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2.3.9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黄曲霉毒素B1色谱图、标准曲线及回收率
        2.4.2 黄曲霉毒素B1高降解能力菌株筛选结果
        2.4.3 浑浊红球菌PD630对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抗真菌活性
        2.4.4 PD630菌株的生长曲线
        2.4.5 PD630菌株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动力学
        2.4.6 培养基中不同黄曲霉毒素B1浓度对降解效果影响
        2.4.7 培养基中不同碳氮源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效果影响
        2.4.8 黄曲霉毒素B1诱导PD630菌株活化对降解效果影响
    2.5 本章讨论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浑浊红球菌PD630降解黄曲霉毒素B1机理的初步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胞外上清液、菌悬液、胞内裂解液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活性
        3.3.2 加热、EDTA、蛋白酶k及 SDS对胞外上清液降解黄曲霉毒素B1 的影响
        3.3.3 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PD630菌株胞外粗酶液
        3.3.4 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胞外粗酶液的蛋白质含量及降解效果的测定
        3.3.5 金属离子、pH值、温度对胞外粗酶液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
        3.3.6 浑浊红球菌PD630菌株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产物分析
        3.3.7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胞外上清液、菌悬液、胞内裂解液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活性
        3.4.2 加热、EDTA、蛋白酶k、SDS对胞外上清液降解黄曲霉毒素B1 的影响
        3.4.3 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胞外粗酶液的蛋白质含量及降解效果
        3.4.4 金属离子、pH值、温度对胞外粗酶液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
        3.4.5 浑浊红球菌PD630菌株对黄曲霉毒素B1降解产物分析
    3.5 本章讨论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浑浊红球菌PD630降解黄曲霉毒素B1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黄曲霉毒素B1的荧光免疫定量测定
        4.3.2 黄曲霉毒素B1污染玉米、小麦、花生的制备
        4.3.3 PD630菌株固态发酵降解黄曲霉毒素B1
        4.3.4 PD630菌株对其它类型霉菌毒素的降解能力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黄曲霉毒素B1污染玉米粉、小麦粉、花生粉制备结果
        4.4.2 PD630菌株固态发酵降解黄曲霉毒素B1
        4.4.3 PD630菌株对其它类型霉菌毒素的降解能力
    4.5 本章讨论
    4.6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中药材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曲霉毒素B_1概述
        1.1.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1.1.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
        1.1.3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1.2 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情况
        1.2.1 国外污染情况
        1.2.2 国内污染情况
    1.3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1.3.1 确证方法
        1.3.1.1 薄层色谱法
        1.3.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1.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3.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3.2.1 酶联免疫吸附法
        1.3.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1.3.2.3 免疫传感器
        1.3.2.4 其他检测方法
    1.4 黄曲霉毒素B_1 抗原的设计
        1.4.1 肟化法
        1.4.2 半缩醛法
        1.4.3 添加乙醇酸连接臂法
        1.4.4 曼尼希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B_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动物
        2.2.4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AFB_1 完全抗原的制备
        2.3.1.1 肟化法
        2.3.1.2 半缩醛法
        2.3.1.3 添加乙醇酸连接臂法
        2.3.2 抗原的乳化及免疫
        2.3.3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2.3.4 细胞融合
        2.3.4.1 饲养细胞的获取
        2.3.4.2 脾细胞的获取
        2.3.5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3.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2.3.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3.8 单克隆抗体性质的鉴定
        2.3.8.1 抗体效价的测定
        2.3.8.2 抗体灵敏度的测定
        2.3.8.3 抗体亲和力常数的测定
        2.3.8.4 抗体特异性的测定
        2.3.8.5 抗体亚型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AFB_1 完全抗原的鉴定
        2.4.1.1 AFB_1 肟化物的鉴定
        2.4.1.2 AFB_1 完全抗原UV鉴定
        2.4.2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2.4.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4.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腹水纯化
        2.4.5 单克隆抗体性质鉴定
        2.4.5.1 抗体灵敏度的测定
        2.4.5.2 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2.4.5.3 抗体特异性的测定
        2.4.5.4 抗体亚型的测定
    2.5 讨论
第三章 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材酸枣仁黄曲霉毒素B_1 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仪器、材料与试剂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最佳抗原及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3.3.2 抗原包被方式的选择
        3.3.3 封闭液的选择
        3.3.4 封闭时间的选择
        3.3.5 酶标二抗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
        3.3.6 酶标二抗最佳孵育时间的确定
        3.3.7 最佳ic-ELISA方法流程的确定
        3.3.8 样品测定
        3.3.8.1 样品处理
        3.3.8.2 基质效应的考察
        3.3.8.3 样品加标回收试验
        3.3.8.4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 实验结果
        3.4.1 最佳抗原及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3.4.2 抗原包被方式的选择
        3.4.3 封闭液的选择
        3.4.4 封闭时间的选择
        3.4.5 酶标二抗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
        3.4.6 酶标二抗最佳孵育时间的确定
        3.4.7 最佳ic-ELISA方法流程的确定
        3.4.8 样品测定
        3.4.8.1 基质效应的考察
        3.4.8.2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的建立
        3.4.8.3 加标回收率考察
        3.4.8.4 精密度考察
        3.4.8.5 实际样品检测及HPLC-MS/MS验证
    3.5 讨论
第四章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材酸枣仁黄曲霉毒素B_1污染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仪器、材料与试剂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试剂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AFB_1 完全抗原的制备
        4.3.2 胶体纳米金的制备
        4.3.3 金标抗体的制备
        4.3.3.1 最佳pH条件的确定
        4.3.3.2 最佳抗体偶联量的确定
        4.3.3.3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确定
        4.3.3.4 金标抗体制备的流程
        4.3.4 试纸条的组装
        4.3.5 最佳抗原量的确定
        4.3.6 抗原及二抗稀释液的确定
        4.3.7 试纸条的测试
        4.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4.3.8.1 样品处理
        4.3.8.2 样品稀释液的确定
        4.3.8.3 样品加标回收试验
        4.3.8.4 样品检测
    4.4 实验结果
        4.4.1 AFB_1 完全抗原的鉴定
        4.4.2 金标抗体的制备
        4.4.2.1 最佳pH条件的确定
        4.4.2.2 最佳抗体偶联量的确定
        4.4.2.3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确定
        4.4.3 最佳抗原量的确定
        4.4.4 抗原及二抗稀释液的确定
        4.4.5 试纸条的可视检测限及灵敏度的测试
        4.4.6 试纸条的特异性检测
        4.4.7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7.1 样品稀释液的确定
        4.4.7.2 样品加标回收试验
        4.4.7.3 样品检测
    4.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9)农产品典型真菌毒素生物识别材料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中真菌毒素研究现状
        1.1.1 毒性
        1.1.2 限量
        1.1.3 常规检测方法
    1.2 真菌毒素生物传感分析技术及研究进展
        1.2.1 识别元件
        1.2.2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用于信号响应及信号放大
        1.2.3 真菌毒素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单抗的光学与气压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第一节 伏马毒素单克隆抗体研制与灰度成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实验仪器及耗材
        2.2.2 实验试剂
        2.2.3 融合用细胞、实验动物及器材
        2.2.4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2.3 方法
        2.3.1 伏马毒素B_1完全抗原的合成
        2.3.2 伏马毒素B_1的动物免疫与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2.3.3 伏马毒素B_1抗原免疫效果评价
        2.3.4 伏马毒素B_1阳性杂交瘤筛选方法
        2.3.5 伏马毒素B_1抗体的生产
        2.3.6 伏马毒素B_1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2.3.7 伏马毒素B_1的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建立
        2.3.8 伏马毒素B_1的酶联免疫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2.3.9 纳米金探针的制备
        2.3.10 伏马毒素B_1灰度成像纳米金试纸条的原理
        2.3.11 灰度成像纳米金试纸条标准曲线的建立
        2.3.12 灰度成像纳米金试纸条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伏马毒素B_1抗原的免疫学鉴定
        2.4.2 伏马毒素B_1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结果
        2.4.3 伏马毒素B_1单克隆抗体7A11的特异性鉴定
        2.4.4 伏马毒素B_1的ic ELISA条件的优化
        2.4.5 伏马毒素B_1灰度成像方法的建立
        2.4.6 伏马毒素B_1灰度成像方法与ic ELISA方法评价
    第二节 基于单抗的真菌毒素与其他危害物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2.5 引言
        2.6 材料
        2.6.1 实验仪器及耗材
        2.6.2 主要试剂及溶液
        2.6.3 融合用细胞、实验动物及器材
        2.6.4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2.7 方法
        2.7.1 甲萘威、克百威杂交瘤细胞制备
        2.7.2 甲萘威、克百威阳性杂交瘤筛选
        2.7.3 甲萘威、克百威单抗制备与纯化
        2.7.4 Eu/Tb(Ⅲ)标记探针的制备
        2.7.5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建立
        2.7.6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原理
        2.7.7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评价
        2.8 结果
        2.8.1 甲萘威、克百威杂交瘤筛选结果
        2.8.2 甲萘威、克百威单克隆抗体特性表征
        2.8.3 Eu/Tb(Ⅲ)纳米探针的表征
        2.8.4 样品前处理方法
        2.8.5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的优化
        2.8.6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特异性评价
        2.8.7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定量曲线
        2.8.8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纸层析同步传感方法回收率和实际样品检测
    第三节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单克隆抗体研制与气压法免疫传感方法研究
        2.9 引言
        2.10 材料
        2.10.1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0.2 实验试剂
        2.10.3 融合用细胞、实验动物及器材
        2.10.4 主要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
        2.11 方法
        2.11.1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完全抗原的合成
        2.11.2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动物免疫与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2.11.3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11.4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单抗制备与纯化
        2.11.5 铂金纳米仿生催化材料与识别探针的合成
        2.11.6 气压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11.7 气压免疫传感检测体系的优化
        2.11.8 小麦样品的前处理
        2.11.9 免疫气压法实际样品应用
        2.11.10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
        2.12 结果
        2.12.1 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免疫效果与杂交瘤细胞研制
        2.12.2 铂金纳米仿生催化材料与识别探针的鉴定
        2.12.3 电化学方法对铂金纳米仿生催化材料催化活性的鉴定
        2.12.4 铂金纳米催化材料探针标记条件的优化
        2.12.5 免疫气压传感检测原理
        2.12.6 免疫气压传感检测条件优化
        2.12.7 免疫气压传感特异性
        2.12.8 免疫气压传感回收率测定
        2.12.9 免疫气压传感的应用
        2.13 讨论
        2.13.1 伏马毒素B_1与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两种毒素半抗原设计与合成
        2.13.2 真菌毒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2.13.3 灰度成像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
        2.13.4 气压免疫传感器的设计与条件优化
        2.1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米抗体无毒替代抗原传感分析方法研究
    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M_1纳米抗体研制与丝网印刷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实验仪器及耗材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溶液
        3.2.4 引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免疫羊驼与血清效价测定
        3.3.2 总RNA的提取
        3.3.3 cDNA第一链合成
        3.3.4 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扩增
        3.3.5 纳米抗体基因与pComb3X质粒的酶切与连接
        3.3.6 重组的噬菌粒电转
        3.3.7 纳米抗体文库的库容量与多样性鉴定
        3.3.8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与滴度测定
        3.3.9 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
        3.3.10 阳性纳米抗体竞争筛选和富集
        3.3.11 阳性纳米抗体的鉴定
        3.3.12 纳米抗体的表达与纯化
        3.3.13 纳米抗体的特性鉴定
        3.3.14 黄曲霉毒素M_1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3.3.15 工作电极修饰的表征方法
        3.3.16 无毒替代抗原免疫传感方法条件优化
        3.3.17 免疫传感标准曲线与加标回收
        3.4 结果
        3.4.1 羊驼血总RNA的提取与重链基因扩增
        3.4.2 纳米抗体片段和载体pComb3X酶切鉴定
        3.4.3 噬菌体纳米抗体文库的多样性鉴定
        3.4.4 阳性噬菌体的筛选
        3.4.5 阳性噬菌体的鉴定
        3.4.6 纳米抗体VHH4-1-1和VHH2-3-1 的表达
        3.4.7 纳米抗体VHH4-1-1和VHH2-3-1 特异性测定
        3.4.8 丝网印刷碳电极检测原理
        3.4.9 工作电极的修饰与电极表征
        3.4.10 免疫电极的制备及工作条件优化
        3.4.11 电化学传感器特异性、稳定性与准确度评价
    第二节 基于无毒抗原AFB_1与ZEN时间分辨荧光混合污染检测技术
        3.5 引言
        3.6 材料
        3.6.1 实验仪器及耗材
        3.6.2 主要试剂
        3.7 实验步骤
        3.7.1 纳米抗体phages2-5和phages8#的纯化
        3.7.2 Eu/Tb(Ⅲ)纳米颗粒探针的合成与鉴定
        3.7.3 两种竞争模式的建立与优化
        3.7.4 基于无毒替代抗原混合毒素时间分辨同步检测方法优化
        3.8 结果与讨论
        3.8.1 Eu/Tb(Ⅲ)纳米颗粒与探针的鉴定
        3.8.2 Eu/Tb(Ⅲ)纳米探针偶联条件优化
        3.8.3 两种竞争模式的结果比对
        3.8.4 时间分辨荧光多毒素同步检测技术原理
        3.8.5 基于无毒替代抗原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准确度、重复性评价
        3.8.6 玉米实际样品的检测
        3.9 讨论
        3.9.1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替代抗原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3.9.2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替代抗原用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
        3.10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适配体展青霉素侧向层析分析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实验仪器及耗材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溶液
    4.3 方法
        4.3.1 适配体序列及前处理方法
        4.3.2 适配体试纸条的制备
        4.3.3 适配体试纸条原理
        4.3.4 适配体试纸条的检测步骤
        4.3.5 适配体的选择
        4.3.6 适配体检测模式的选择
        4.3.7 适配体浓度的优化
        4.3.8 适配体试纸条条件优化
        4.3.9 适配体检测缓冲液条件优化
        4.3.10 适配体试纸条方法的鉴定
        4.3.11 适配体试纸条检测样品前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适配体与竞争模式的选择
        4.4.2 生物素-适配体与地高辛-互补链的浓度优化
        4.4.3 适配体试纸条条件优化
        4.4.4 适配体检测缓冲液配方优化
        4.4.5 适配体试纸条的性能参数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类生物识别材料用于农产品快速检测的性能比较
    5.1 系列生物识别材料的研制
        5.1.1 两种展青霉素适配体的比对结果
        5.1.2 四类单克隆抗体的筛选结果
        5.1.3 四种单抗与国内外报道同类抗体特性进行比较
        5.1.4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筛选结果
        5.1.5 适配体、单抗、纳抗的研制比较
    5.2 系列生物传感器的开发
        5.2.1 建立的生物传感器涉及到的农产品类别
        5.2.2 建立的生物传感器固定化技术的选择
        5.2.3 建立的生物传感器识别元件的选择
        5.2.4 检测方法的选择
    5.3 农产品中生物传感器发展趋势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可调控的笼状骨架沸石咪唑酯复合物的制备及对外源性污染物的富集去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概述
    1.2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概述
        1.2.1 ZIF-8的结构与性质
        1.2.2 ZIF-8的特点与优势
        1.2.3 ZIF-8的制备
        1.2.4 ZIF-8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现状
        1.3.1 黄曲霉毒素简介
        1.3.2 黄曲霉毒素理化性质
        1.3.3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1.3.4 黄曲霉毒素样品前处理研究进展
        1.3.5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 环境水中抗生素的去除
        1.4.1 抗生素概述
        1.4.2 环境水中抗生素污染现状
        1.4.3 环境水中抗生素的处理技术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性中空-Zn/Co-ZIF-8磁性固相萃取-UHPLC-MS~n法测定果汁中黄曲霉毒素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MHB-Zn/Co-ZIF-8的制备
        2.2.4 磁性固相萃取过程
        2.2.5 UHPLC-MS~n分析条件
        2.2.6 响应面分析实验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HB-Zn/Co-ZIF-8复合材料的表征
        2.3.2 材料的选择
        2.3.3 磁性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2.3.4 吸附-解析机理
        2.3.5 MHB-Zn/Co-ZIF-8复合材料的再生使用
        2.3.6 基质影响效应
        2.3.7 方法评估
        2.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 小结
第三章 磁性中空MHB-Zn/Co-ZIF-8对模拟废水中黄曲霉毒素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UHPLC-MS~n分析条件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附动力学模型
        3.3.2 吸附等温模型
        3.3.3 吸附热力学方程
        3.3.4 不同材料吸附黄曲霉毒素性能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磁性石墨烯锚定沸石咪唑骨架用于高效吸附去除废水中残留四环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Fe_3O_4/ZIF-8-G的制备
        4.2.3 样品预处理
        4.2.4 HPLC-MS分析条件
        4.2.5 吸附实验
        4.2.6 Fe_3O_4/ZIF-8-G复合材料的再生使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_3O_4/ZIF-8-G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吸附条件的优化
        4.3.3 吸附动力学模型
        4.3.4 吸附等温模型
        4.3.5 吸附热力学方程
        4.3.6 吸附机理
        4.3.7 不同材料吸附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性能比较
        4.3.8 Fe_3O_4/ZIF-8-G复合材料的再生使用
        4.3.9 实际废水样品中残留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去除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ZnO原位生长ZIF-8光催化剂用于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磺胺类抗生素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ZnO/ZIF-8光催化剂的制备
        5.2.3 标准溶液的配置
        5.2.4 HPLC-MS分析条件
        5.2.5 光催化降解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ZnO/ZIF-8光催化材料的优化
        5.3.2 ZnO/ZIF-8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5.3.3 光催化空白实验
        5.3.4 光催化降解条件的优化
        5.3.5 光催化材料的选择
        5.3.6 其他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
        5.3.7 实际废水中残留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LC/MS/MS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质谱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 叶萍,张慧娥,李光,陈长宝,王恩鹏. 食品与机械, 2021(10)
  • [2]三线定量胶体金免疫亲和试纸法定量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B1及B1、B2、G1、G2总量的研究[J]. 范妙璇,傅欣彤,陈奕菲,陈思妮,陈晶,张婷,陈有根. 中草药, 2021(17)
  • [3]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四种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郝铖.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淡豆豉炮制中黄曲霉毒素B1的产毒菌和拮抗菌[D]. 李春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研究[D]. 黄晴雯. 浙江大学, 2021(01)
  • [6]基于四种信号传导体系的快速检测新方法学研究[D]. 熊颖. 南昌大学, 2020(02)
  • [7]浑浊红球菌PD630对黄曲霉毒素B1生物降解的研究[D]. 阴佳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中药材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D]. 蒋佳伊. 江苏大学, 2020(02)
  • [9]农产品典型真菌毒素生物识别材料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唐晓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10]可调控的笼状骨架沸石咪唑酯复合物的制备及对外源性污染物的富集去除[D]. 王泽岚. 宁夏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LC/MS/MS法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_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