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大灌区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关于深化大灌区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一、关于大型灌区深化群管体制改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斌,李飞飞,朱雪敏[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践进展、现实困境与当下因应——基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落实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方针、统筹农业用水效率、农户用水负担和农业灌溉设施良性运行的重要举措。在回顾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水价政策演进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剖析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临的困境。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仍然存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够完善、水量计量和水费计价方式粗放、水费征收较为困难、水权确权和水权交易程度不高、农业终端用水管理尚不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落实较难等问题。应采取继续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加强灌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改进初始水权分配和用水限额制度建设、健全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并落实奖补资金等措施,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赵汗青[2](2020)在《现代化灌区策划与控制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灌区发展事关地区经济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灌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很难适应新时代对灌区发展的要求。今后如何打造现代化灌区,使灌区更好的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现代化灌区概念并不明确,灌区都在各自为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制约灌区长远发展。本文以位山灌区为例,通过分析聊城市位山灌区的发展现状,引入项目管理理论,对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新型生态灌区进行策划和控制,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的、更为科学的管理组织架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位山灌区在重重限制之下控制好重点建设内容。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为: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开展的背景、意义所在及想要达成的目的,并指出研究流程与方式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项目管理发展的概述,识别适宜现代化灌区项目的项目管理、项目策划与控制的概念与流程。第三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化灌区建设实践与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内外环境调查和系统分析,推知和判断现代化灌区发展态势,对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项目进行定义与定位。第四部分按照不同性质和层次,从管理体系、工程体系、信息技术、生态文明、节水能力五方面定义系统的各项控制目标,具体步骤为:分析情况、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建立系统。第五部分针对目标系统,提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详尽举措,对项目进行运筹、规划、管控,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第六部分总结本文研究结论,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现代化灌区发展进行展望。从而帮助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结束后把握发展方向,找到真正适合灌区自身发展的模式,并以此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决策,以促进灌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增强水资源效益,最终实现灌区持续健康发展。这不仅对位山灌区自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也能对其他灌区在现代化建设活动上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余浩然[3](2019)在《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对安徽寿县地区田野调查,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对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程如何生根并发挥持续效应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再现和阐释。立足于乡土社会,运用结构主义和共同体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群活动特点讨论水利兴修的社会意义,探讨了水利建设与地方实践的复杂关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作带来了地方社会要素和权力结构的重组,并最终与地方社会形成了一种“互嵌关系”。我国水利兴修历史悠久,水利是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有着安农兴邦的作用,也承担了抗旱防洪,航运转输的多重使命。由于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南北要冲,其军事意义也十分突出。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当时的治理建设模式下,地方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利共同体,涉及到生产、防卫、城镇布局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兴修从农村基本水利建设开始,比如当家塘,到大型水利工程上马,比如淠史杭、红旗渠等,其分布范围之广、耗费成本之大、技术革新之迅速,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结果改变了农村农田水利的空间布局,形成了新的管理机制,也提供了后续发展的物质、制度基础。如今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寿县地区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接一体,整个县域具备了更大的共同体的色彩。在水利共同体走向扩大的过程中,政府,农民和社会成为开发治理水利最重要的单位,而水利对三者的关系也产生了影响,一、国家主导,农民,社会组织参与的互动结构是水利建设的最主要力量,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是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水利兴修工作的完成,在改革开放后治理方式的转型又拓宽水利设施升级转型以及对水利的综合应用。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开发领域中,三者交替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共同目标实现中保持了行动一致性,而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价值偏差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冲突。三、就其发挥效果而言,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实践中都取得了成就;同时也将生态、平衡等理念融入了地方发展观。同时也在多个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扩大和深化,这也是“互嵌关系”的最好表达,此时的水利已经从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向新时代具有多纬度发展潜力的公共资源转变,文章遵循一种历时的角度,以一位老水利人老烟枪的人生故事为叙述核心,对上述问题做一回顾和阐释。

张金星[4](2018)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型灌区生产了超过全国粮食总量1/4的粮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当时灌区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致使灌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灌溉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于1998年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迄今为止,工程设施以及运行管理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自2003年始,国家连续15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田水利的支撑,对现代灌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力推进现代灌区建设是重要之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是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延续和深化。由此可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现代灌区建设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也需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囊括在内。此外,论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取得的结果也具有创新性。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以及灌区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了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水平。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现代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传统灌区同现代灌区间的差异以及现代灌区的内涵和特征,归纳总结了现代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一套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生态健康、安全保障、效率与效益五大方面。结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委托的“现代灌区建设管理现状调研分析”课题资料,分析了 12个大型灌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并初步构建了一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其中8个资料相对翔实的灌区进行综合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效果良好的灌区仅占所有灌区的3/8,表明灌区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加大投入力度。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为例,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收集的指标资料,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评价模型对该灌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赣抚平原灌区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并分析了该灌区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同时,也为该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郭宇涵[5](2017)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田水利系统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转为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系统建设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求,农业水权界定不清楚,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社会参与投资热情不高已严重限制了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因此,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农田水利系统,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产权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本文中的农田水利系统、农田水利产权设施特性、参与式灌溉管理及PPP模式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明和界定;对我国农用水权的产权特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我国水权交易的基础。通过案例对水权交易的效果进行了阐明,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定了水权交易水价的形成机制;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PPP模式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可行性,对PPP模式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挑战提出了对策;梳理了我国灌溉管理制度的改革历程,运用SWOT工具对用水户合作组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方向。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对湖滨村的初始水权及水价界定、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实践,对湖滨村农田水利系统进行了重构。

吴秋菊[6](2016)在《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文中认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后为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制度所确立的制度理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于1999年被写入《宪法》,成为了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制度理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却并未真正走向完善。事实上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制度的争论就已经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曲折式发展埋下了伏笔。199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讨论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农业发展是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应当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999年双层经营体制被写入《宪法》,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失去了其重要位置,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取而代之成为发展重点。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是对我国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基本描述,小规模经营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基本背景和条件。因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需要回答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小规模经营农业如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不论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基本的理念都是要实现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的对接。然而,单纯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并不足以解决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对接的问题,近年来农田水利发展中曝露出的问题即是说明。本文对中部地区农业与农田水利发展典型县——沙洋县——的考察发现,随着小型农田水利治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沙洋县农田水利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困境——高成本并高风险的井堰式微型灌溉系统兴起,以及低成本且低风险的规模水利遭遇瓦解。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意涵也包含了农业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面向,它表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相比一般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一方面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生产性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但是组织与其成员之问的经济关系已经相当明晰;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自治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转化成为其治理资源。所以,农田水利的治理制度建设依然应当选择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其理论依据。本文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为依据探索了农田水利的治理之道,这部分的内容也相当于是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现实意义的阐述。所以,在我国健全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当下,应当认识到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制度规范建设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完善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建设。

王迪[7](2014)在《我国大型灌区结构组成分析及现代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型灌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型灌区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设施,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型灌区是一个包含社会、环境及灌溉区域内的所有活动的集合体,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问题。国家对大型灌区的建设十分重视,2005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连续提出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区现代化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型灌区实际,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成果为:(1)大型灌区分级与分区研究。在层次聚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快速聚类(K-means)的方法并结合大型灌区实际,将我国大型灌区规模等级划分为4级。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特点差异大,根据我国大型灌区所属区域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及灌溉特点,将我国大型灌区所属地区归为6大区。(2)大型灌区组成结构分析。首先剖析了大型灌区组成结构,按照大型灌区规模等级及6大分区,对我国大型灌区水源工程类型、灌溉渠系、排水沟道及大型灌区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含单位灌溉面积拥有渠(沟)道长度、灌溉渠道衬砌长度占比、单位长度渠(沟)系建筑物数量、单位面积专管人员数量、群管组织管理面积等5方面。(3)大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趋势分析。本文对1978~2011年大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融合Markov链的GM(1,1)模型对大型灌区2013~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行了预测。(4)大型灌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针对大型灌区发展需要,总结出影响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专家论证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含综合、工程建设、效益与效率、管理与服务、生态环境等5大子系统,二级指标21项,并给出指标性质及计算方法。(5)大型灌区现代化评价方法与应用。采用模糊可变评价方法,分别在6个分区选择样点灌区作为评价对象,进行灌区现代化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样点灌区现代化等级及样点灌区实现现代化的薄弱环节。研究发现我国大型灌区多处于基本现代化阶段,距完全实现灌区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

杨颖刚[8](2013)在《高扬程抽水灌区科学水价补偿机制》文中提出高扬程抽水灌区由于供水成本高,农业水价执行不到位,政策性亏损严重,不仅给灌区管理单位运行带来极大困难,而且给灌区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该文针对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水价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全省水价、电价补贴为契机,试图寻找一条既利于灌区活力发挥,又促进灌区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国家财政补贴效益的水价补偿机制。

吴洪伟[9](2012)在《中国重点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灌区作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其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特别是重点中型灌区,数量大,分布广,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大多数灌区建设较早,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灌溉效率低下等问题,根据灌区存在问题,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非常必要。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迫切水平评价及改造重点分析是灌区改造任务顺利实施、投资回效最优的前提。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迫切水平评价包括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两大部分,涉及水利工程、管理工程、系统工程、数学方法等内容。综合考虑影响灌区的各类因素,引入了可变模糊集理论,包括模拟、评价和决策等系统理论、模型和方法,本文建立了节水配套改造迫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理论,结合系统工程,对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中迫切性评价及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一、在我国农业用水情况分析、国内外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成果和相关理论方法基础上,根据我国重点中型灌区总体数量及分布状况和以往我国关于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任务及完成状况,分析并提炼了目前我国重点中型灌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考虑全国范围内重点中型灌区问题的突出特点及地域性差别,将重点中型灌区划分为5个分区,总结了各分区重点中型灌区的水土资源特点,以及当前工程和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目标。二、针对重点中型灌区存在的问题,总结出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迫切水平评价影响指标,采用调查问卷、专家论证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迫切水平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为两层结构,一级指标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效益、管理、生态5大子系统,二级指标共25个,并给出25个指标性质、计算方法,计算模型及量化方式,并根据分区特点制定了节水配套改造的迫切水平等级标准及阈值,为评价工作奠定基础。三、针对评价体系中某些指标难以确定的问题,如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获取难度较大,本文调查搜集了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各类影响因素,采用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模型对15组典型灌区调查数据进行了训练和模拟,神经网络训练的隐节点数取27个,训练和模拟结果精确度均良好,当隐节点数取3时,模型训练和模拟的精确度最高,可为重点中型灌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依据。四、引入了可变模糊集理论和二元对比法,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迫切性评价数学模型,并以长江中下游的全民水库灌区为实例展现了计算过程。本文对5个分区分别选择典型灌区进行评价,判断典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迫切水平,并通过评价指标分析,分析典型灌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节水配套改造任务的重点和目标,为各分区重点中型灌区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实例。五、确立节水配套改造原则及主要策略,结合全国重点中型灌区的地域特征,存在问题、改造目标,将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技术分解归纳为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种植结构调整、用水管理技术等4个方面,从解决关键问题的核心技术、与之对应的配套技术两个角度,将实用可行、群众易于接受的技术提炼形成了8种节水配套改造模式,并对政策及管理等保障措施给出了建议。最后对本项工作做出总结和对重点中型灌区的进一步节水配套改造工作进行了展望。

王毅[10](2010)在《关于汾河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的思考》文中提出末级渠系改造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汾河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和群管体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末级渠系改造进行了效益分析,从投资安排、建设方案及工程改造与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造建议。

二、关于大型灌区深化群管体制改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大型灌区深化群管体制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化灌区策划与控制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项目管理及策划控制概述
    2.1 项目管理概述
        2.1.1 国内项目管理发展概述
        2.1.2 项目管理的概念
    2.2 项目策划与控制理论
        2.2.1 项目策划
        2.2.2 项目策划的程序
        2.2.3 项目管理目标控制的相关理论
第3章 现代化灌区实践总结与位山灌区现状分析
    3.1 现代化灌区研究与实践
        3.1.1 国外关于现代化灌区的理解与实践
        3.1.2 国内现代化灌区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
        3.1.3 国内现代化灌区评价体系研究
    3.2 位山灌区简介
    3.3 位山灌区现状分析
        3.3.1 管理体制
        3.3.2 工程体系
        3.3.3 信息技术
        3.3.4 生态文明
        3.3.5 节水能力
    3.4 小结
第4章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策划
    4.1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建设理念
        4.1.1 天人合一
        4.1.2 科技引领
        4.1.3 创新驱动
        4.1.4 可持续性
    4.2 位山灌区功能定位
        4.2.1 供水功能
        4.2.2 文旅功能
        4.2.3 科创功能
        4.2.4 战略功能
    4.3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定义与定位
        4.3.1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定义
        4.3.2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定位
    4.4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项目系统
第5章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目标控制
    5.1 组织措施
        5.1.1 理顺灌区管理组织
        5.1.2 加强专管机构管理
        5.1.3 制定人才战略
    5.2 技术措施
        5.2.1 水沙治理
        5.2.2 高新技术
        5.2.3 节水试验与推广
    5.3 经济措施
        5.3.1 加强财政支持
        5.3.2 引入社会资本
        5.3.3 完善水权水价改革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过眼滔滔云共雾
    一、 胜利渠坍塌了
    二、 向水而生:不断扩大的水利内涵
        (一)水利对社会的多重影响
        (二)水利建设的逻辑
    三、 田野情况和资料使用情况
    四、 论文框架
    五、 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和乡村
    一、 圩子边的“护城河”
    二、 逐水而居的流人
    三、 码头、街道和市场
    四、 大蛇传说
    五、 喝什么水得什么病
第三章 逐步扩大的水利共同体
    一、 土改后对水利的需求
    二、 水利建设中摸索和徘徊
    三、 第一次上河堤
第四章 水利兴修后的乡镇建设
    一、 频繁的区划调整
    二、 家属区的风水案
    三、 费税之累:小癞头的打工之路
    四、 土地案的悖论
    五、 断断续续的蚕桑计划
第五章 跨区域的水利调配和管理
    一、 水利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 水利技术的快速更新
    三、 两起水利案的启发
        1、人大主席被打了
        2、和长丰县的矛盾
        3、应接不暇的智慧
    四、 后集体时代的水利管理
        1、政府的自利性产生和发展
        2、民间法的国家性及未来走向
        3、平均主义原则下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 新产业、新文化与新生活
    一、淮河岸边的采沙人
    二、 土地造成的裂痕
    三、 水文化的新发展
    四、 新生活与新遭遇
第七章 水利治理走向新时代
    一、一岗多责的河长制
    二、 回首往事有话说
    三、 共同体中想象与秩序
第八章 总结和思考
    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水利兴修具有新特点
    二、 从共同体互动寻求文化变迁意义
    三、迈向更大公共范围的可能和尝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大型灌区的发展历程
        1.1.2 我国大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1.1.3 国内大型灌区发展现状
        1.1.4 现代灌区建设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代灌区的内涵
        1.2.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1.2.3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2.1 现代灌区的内涵与特征
    2.2 传统灌区与现代灌区差异分析
    2.3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分析
        2.3.1 基础设施体系
        2.3.2 管理与服务体系
        2.3.3 生态健康体系
        2.3.4 安全保障体系
        2.3.5 效率与效益体系
    2.4 现代灌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1 指标选取原则
        2.4.2 指标的选取
        2.4.3 指标评价阈值及进程阶段划分
    2.5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章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
    3.1 综合集成赋权法
        3.1.1 权重集成原理
        3.1.2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3.1.3 熵值法
    3.2 主成分分析法
    3.3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
    3.4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
    3.5 模糊物元模型
    3.6 集对分析模型
    3.7 层次分析法
    3.8 各方法评述及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3.8.1 各种方法评述
        3.8.2 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评价
    4.1 典型灌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
        4.1.1 典型灌区基本情况分析
        4.1.2 灌排工程现状分析
        4.1.3 灌区管理现状分析
        4.1.4 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4.1.5 灌区用水计量情况分析
    4.2 大型灌区存在的问题
    4.3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合效果评价
        4.3.1 指标资料收集
        4.3.2 综合集成赋权评价
        4.3.3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4.3.4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
        4.3.5 模糊可变综合评价
        4.3.6 模糊物元综合评价
        4.3.7 集对分析综合评价
        4.3.8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第五章 现代灌区评价
    5.1 加权评价模型
    5.2 评价体系权重方法选取
    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5.4 实例分析
        5.4.1 典型灌区概况
        5.4.2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分析
        5.4.3 典型灌区现代化进程评价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经历
附表 五级李克特量表
致谢

(5)以市场为导向的农田水利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权及水价研究现状
        1.3.2 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资研究现状
        1.3.3 灌溉管理制度改革与参与式灌溉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农田水利系统的概念界定
    2.2 农田水利系统的公共物品属性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农田水利系统物品属性分析
    2.3 农田水利系统的产权特性分析
        2.3.1 现代产权理论
        2.3.2 农田水利系统的产权特性分析
    2.4 农田水利市场化的经济学原理分析
        2.4.1 农业水价需求函数
        2.4.2 农业水价供需平衡分析
    2.5 参与式灌溉管理
        2.5.1 参与式灌溉管理
        2.5.2 农民用水户协会
第三章 农田水利系统的不平衡分析
    3.1 水资源的不平衡分析
        3.1.1 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
        3.1.2 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
    3.2 农田水利投资的不平衡分析
        3.2.1 投资结构的不平衡性分析
        3.2.2 投资方向的不平衡性分析
        3.2.3 区域的不平衡性分析
第四章 农业水权制度与水价
    4.1 水权内涵及特性分析
        4.1.1 水权的法律界定
        4.1.2 农用水权的产权特性分析
    4.2 水权交易
        4.2.1 水权交易的案例
        4.2.2 水权交易的外部性分析
    4.3 农业水价
        4.3.1 农业水价改革简述
        4.3.2 农业水价现状分析
    4.4 水权交易价格研究
        4.4.1 农业水权交易价格的构成
        4.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下交易价格的修证
第五章 PPP模式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5.1 农田水利投资困境分析
        5.1.1 投资总量不足
        5.1.2 农田水利投资路径依赖明显
        5.1.3 “城乡二元”供给结构加剧了失衡
        5.1.4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体制造成“供需错配”
        5.1.5 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激励
    5.2 PPP模式在水利建设中应用的挑战及对策
        5.2.1 PPP模式在水利建设中应用现状
        5.2.2 PPP模式在水利建设中的挑战
        5.2.3 应对对策
第六章 灌溉管理制度变革与参与式灌溉管理
    6.1 灌溉管理体制的变革
        6.1.1 灌溉管理体制的变革历程
        6.1.2 参与式灌溉改革的发展历程
    6.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取得的成效与发展困境
        6.2.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取得的成效
        6.2.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困境
    6.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探讨
        6.3.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优势
        6.3.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劣势
        6.3.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机会
        6.3.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威胁
        6.3.5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 湖滨村试点
    7.1 湖滨村基本情况
        7.1.1 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
        7.1.2 水利设施现状
        7.1.3 灌溉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7.1.4 存在问题
    7.2 湖滨村初始水权核定
        7.2.1 项目区灌溉用水总量及灌溉定额确定
        7.2.2 确权登记
    7.3 湖滨村水价核定及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建立
        7.3.1 现状
        7.3.2 合理水价测算
        7.3.3 实际执行水价
        7.3.4 节水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7.4 合作社组织能力建设
        7.4.1 合作社现状
        7.4.2 硬件设施建设
        7.4.3 组织建设
        7.4.4 经济自立能力建设
    7.5 田间工程建设和管理
        7.5.1 田间工程建设
        7.5.2 明晰工程产权
        7.5.3 制定管理办法
        7.5.4 落实管护经费
第八章 讨论
    8.1 可行性论证
    8.2 论文的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结构布置与研究方法
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与理论意涵
    2.1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践探索
    2.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
    2.3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阐释
    2.4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与农田水利治理模式之变
    3.1 集体经营体制时期的“统管统用”模式
    3.2 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共用”模式
    3.3 新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私用”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中的农田水利治理困境
    4.1 沙洋县农田水利情况简述
    4.2 农田水利的系统困境
    4.3 农田水利的工程困境
    4.4 农田水利困境的机制分析
    4.5 农田水利困境的体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集体统筹经营的农田水利治理模式
    5.1 农田水利的公共物品属性
    5.2 农田水利的统筹治理模式
    5.3 农田水利的统筹主体
    5.4 启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建设
    6.1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基础
    6.2 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建设
    6.3 坚持农村集体土地公有制的改革底线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全文总结
    7.2 若干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沙洋县水务局《关于在全省试行农业灌溉水费统筹的建议》

(7)我国大型灌区结构组成分析及现代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灌溉事业的发展
        1.1.2 我国大型灌区的作用与地位
        1.1.3 我国大型灌区发展现状
        1.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区现代化
        1.2.2 灌区评价指标体系
        1.2.3 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我国大型灌区规模等级划分及结构组成分析
    2.1 大型灌区规模等级划分
        2.1.1 大型灌区规模等级划分方法
        2.1.2 分类计算
        2.1.3 分类结果及命名
    2.2 大型灌区地域分布
    2.3 大型灌区结构组成分析
        2.3.1 大型灌区水源工程
        2.3.2 灌溉渠道及渠系建筑物
        2.3.4 排水沟道及渠系建筑物
        2.3.5 大型灌区管理情况
3 大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预测
    3.1 大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现状
    3.2 预测方法
        3.2.1 GM(1,1)模型建模步骤
        3.2.2 Markov 链模型建模步骤
    3.3 实例应用
        3.3.1 构建 GM(1,1)模型
        3.3.2 Markov 链过程
        3.3.3 预测结果
4 大型灌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4.1 大型灌区现代化内涵
    4.2 现代化评价指标分析
        4.2.1 综合指标
        4.2.2 工程建设指标
        4.2.3 效率与效益指标
        4.2.4 管理与服务指标
        4.2.5 生态环境指标
    4.3 大型灌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4.3.1 指标选择的原则
        4.3.2 指标的选择
        4.3.3 指标评价阙值及评价等级
5 大型灌区现代化评价方法
    5.1 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
        5.1.1 对立模糊集相关定义
        5.1.2 模糊可变集合相关定义
        5.1.3 相对差异函数模型
    5.2 评价体系权重分析与计算
        5.2.1 指标权重计算原理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3 实例分析与等级评价
        5.3.1 典型灌区的选取及实例分析
        5.3.3 样点灌区评价结果与建议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高扬程抽水灌区科学水价补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行水价距离实际成本相去甚远
    1.1 现行水价
    1.2 现行电价
    1.3 成本核算
2 高扬程抽水灌区水价构成的特殊性
    2.1 生产运行人员相对多
    2.2 生产运行费用相对高
    2.3 电价在水价中所占比重太高
    2.4 电价调整频繁,政府电费补贴滞后
3 高扬程抽水灌区现行水价带来的问题
    3.1 职工收入低,单位运行困难
    3.2 高含沙引水造成渠道淤积严重,灌区清淤负担沉重
    3.3 水价政策与灌区定性不配套,工程维护管理陷入困境
    3.4 基层用水组织难以监管,到户水价执行难度大
    3.5 推进水价改革面临“两难”局面
4 陕西省政府对水价、电价补贴的推进以及灌区水价、电价补贴政策制定的困境
    4.1 对非农业灌溉资产、人员剥离遭到得利灌区抵制
    4.2 灌区关心的是经费艰难、职工收入改善,而政府考虑的是农民减负、农业增收
    4.3 国家近年来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灌区的困境
    4.4 灌区水管单位对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追求和政府对灌区加强管理、深化服务的要求既对立又统一
5 高扬程抽水灌区水价补偿建议
    5.1 建议电费由省级财政全额补贴
    5.2 管理人员工资及生活性津贴由省级财政统一补贴
    5.3 管理人员岗位性津贴、设备、设施、灌区管理单位各种管理费用由水费征收解决
    5.4 基层管理费、群管费适当从水费征收中解决

(9)中国重点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农业用水紧缺状况
        1.1.2 大中型灌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1.3 我国大型灌区建设成果
        1.1.4 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评价研究
        1.2.2 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1.2.3 灌区节水改造模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重点中型灌区空间特点及发展态势
    2.1 我国重点中型灌区分布状况及特点
        2.1.1 分布状况
        2.1.2 分区水土资源特点
    2.2 我国重点中型灌区存在问题
        2.2.1 灌区存在的工程问题
        2.2.2 灌区存在的管理问题
        2.2.3 分区骨干工程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我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成果
    2.4 我国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未来任务与趋势
第三章 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与要求
        3.1.1 选择原则
        3.1.2 指标选择的要求
    3.2 评价指标分析与选择
        3.2.1 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分析
        3.2.2 工程指标分析
        3.2.3 管理指标分析
        3.2.4 效益指标分析
        3.2.5 生态指标分析
    3.3 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的选择
        3.3.2 指标含义与计算公式
        3.3.3 评价指标特征阈值及区间的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确定与预测
    4.1 灌溉水利用系数影响因子分析
    4.2 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模型
    4.3 数据规格化
    4.4 灌溉水利用系数训练与预测
    4.5 小结
第五章 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迫切水平的模糊可变评价
    5.1 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
        5.1.1 对立模糊集相关定义
        5.1.2 模糊可变集合相关定义
        5.1.3 相对差异函数模型
    5.2 评价体系权重分析与计算
        5.2.1 指标权重的对比与排序
        5.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3 实例分析与等级评价
        5.3.1 典型灌区的选取
        5.3.2 重点中型灌区典型实例分析—以全民水库灌区为例
        5.3.3 重点中型灌区分区典型灌区评价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战略布局
    6.1 节水配套改造原则
    6.2 节水配套改造的主要策略
    6.3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的技术措施
        6.3.1 工程措施
        6.3.2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种植结构调整
        6.3.3 用水管理技术措施
    6.4 分区节水配套改造适宜模式
        6.4.1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模式内涵
        6.4.2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模式构建
        6.4.3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模式
    6.5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措施实施保障
        6.5.1 政策措施
        6.5.2 投入措施
        6.5.3 管理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关于汾河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灌区概况
2 灌区末级渠系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
    2.1 末级渠系建筑物、量测水设施有待继续配套完善汾河灌区末级渠系包括斗渠、农渠两级渠道, 除
    2.2 群管组织建设发展迅速, 管理不力基本未得到有效扭转
    2.3 日趋短缺的水资源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
3 末级渠系改造取得初步效果
4 思考及建议

四、关于大型灌区深化群管体制改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践进展、现实困境与当下因应——基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的案例分析[J]. 张建斌,李飞飞,朱雪敏. 价格月刊, 2021(03)
  • [2]现代化灌区策划与控制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D]. 赵汗青.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3]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D]. 余浩然. 上海大学, 2019(02)
  • [4]现代灌区建设进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金星. 武汉大学, 2018(06)
  • [5]以市场为导向的农田水利系统建设[D]. 郭宇涵.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6]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D]. 吴秋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7]我国大型灌区结构组成分析及现代化评价研究[D]. 王迪.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8]高扬程抽水灌区科学水价补偿机制[J]. 杨颖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6)
  • [9]中国重点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发展战略研究[D]. 吴洪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关于汾河灌区末级渠系改造的思考[J]. 王毅. 山西水利, 2010(02)

标签:;  ;  ;  ;  ;  

关于深化大灌区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