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矿诊所(所)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设想

厂矿诊所(所)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设想

一、厂矿卫生室(所)现状调查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治兵[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李怀钰[2](2019)在《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文中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至今,以它自身独特的包容性,已经在各个领域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方法,这对解决社会上困难群体各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尘肺病农民工作为社会困难群体之一,所患尘肺病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经常面临医疗支出、子女教育支出、就业与再就业、维权意识和法律渠道的困境,需要各方协力。虽然社会工作在介入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现有的个案、小组与社区等基础性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需要拓展新的方法。在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参与服务的社会组织也向社会工作发出求助信号,也需要社会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因而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工作方法弥补不足,即组织社会工作。以此尘肺病农民工脱困过程中具有社工性质的服务活动及其对社工方法的需要为基础,整理实地调研资料和反思社会工作者服务效能,从H镇尘肺病农民工困境及脱困工作实际状况出发,我们尝试去探索何为组织社会工作,希望能够为该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思路。对整体研究的目的、意义、文献、理论、方法及计划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所要筹备的研究工作;对H镇尘肺病农民工社会组织及服务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我们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再对H镇农民工尘肺史、维权状况和其它社会组织帮扶情况做了整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做了铺垫;对尘肺病农民工组织化困境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我们从实际得到具体遇困的资料分析他们需要得到哪些帮助,以及社工能够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以便我们更好地设计社会工作能够弥补的不足;我们整理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尘肺病农民工的需要,而且要了解社会组织所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全面思考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文章着重解析组织化服务方法,这里我们对文章所有的分析进行整合,发现组织化服务方法是有内容、策略、路径、服务目标、服务层次与服务关系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对特定的组织化服务问题进行解决,进而解析到组织社会工作应该有集会、编组、动员、培训和公关传播具体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希望尘肺病农民工回归社会焦点,社会组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并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方法,在此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不足。

唐尚锋[3](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张萍[4](2014)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文中提出目的:以能力评价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适用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J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为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为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科学管理和调整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0年和2013年J省卫生统计年报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对比分析,了解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建设、财力资源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及数理统计学方法构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百分权重和变异系数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计算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克朗巴赫系数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应用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相结合对J省范围内的6家县级综合医院、24家乡镇卫生院和48所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2013年J省县级综合医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17张,医护比为1:1.06,进修半年以上人员比例为1.13%,建立信息系统的医院比例为19.28%,药占比为25.55%,转往基层医疗机构人数占出院人数的0.43%。床均建筑面积未达标准的医院占37.35%,病床使用率未达标准的医院占69.88%;乡镇卫生院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为1.07张,卫生技术人员占人员总数比例未达标准的卫生院占78.97%,医护比为1:0.60,全科医生占执业(助理)医师的5.19%,药占比为18.48%,平均病床使用率32.20%。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年召开乡村医生例会13.5次;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达标比例为79.14%,有71.52%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配备少于50种;每千农业人口村医数为1.52,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比例为11.77%,平均年诊疗人次数2583人次,平均药占比为33.01%,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比例均未超过50%。年人均参加乡镇卫生院例会次数不足年举办例会次数的60%。2.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及25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7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6个一级指标以及22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6个一级指标及35个二级指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投入方面包括3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14个二级指标,产出方面包括3个维度、12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3.经Topsis法排序,6家县级综合医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A4医院,Ci值为0.449,最差的是A6医院,Ci值为0.221。24家乡镇卫生院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B1卫生院,Ci值为0.426,最差的是B11卫生院,Ci值为0.087。48所村卫生室中服务能力最好的是C15村卫生室,Ci值为0.574,最差的是C43村卫生室,Ci值为0.133。经RSR法分档后,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档次为“好”的各占33.33%;村卫生室档次为“好”占31.25%。经相关分析,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构建了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J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仍缺乏有效的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合作不足,整体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执业水平较低,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本仪器设备和基本药物配置不足;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财政投入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投入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和信息专业人才匮乏;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不足,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3.从系统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建议。

杜宪玲[5](2015)在《基层医疗卫生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泗水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新农合制度,该制度是我国农村居民告别“自费医疗”,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的开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新农合制度自试点推广以来取得了显着成效,参合人数和受益人次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末,参合人数达8.05亿人,参合率高达98.3%。十多年来,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逐步推广铺开,从保基本到济大病,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构建了抵御疾病风险的安全屏障。村卫生室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与农民的健康息息相关,也与新农合的实施状况紧密相连。通过2013年1月对山东省泗水县农民的抽象调查,发现超过80.2%的被调查者在感觉身体不适时会首选村卫生室就医,但是此次调查还发现该县村卫生室医疗实施普遍较差,医务人员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的就医需求,降低新农合的效率,从而制约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了解泗水县村卫生室具体状况,寻找制约新农合发展的客观因素,从村卫生室的角度提出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调查人员于2014年1月对泗水县村卫生室进行了抽样调查,获得了重要数据。本文以基层医疗卫生实施状况为视角,分析其发展现状以及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首先,结合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遇到的问题,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变过程,并且分别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即全国、山东省和泅水县三个层次对新农合目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选定山东省泗水县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县2007—2013年新农合具体数据,借鉴2013年1月针对该县农民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分别从参合、筹资、补偿三个角度分析该县新农合运行状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此次村卫生室实地调查结果,主要从医务人员和医疗设施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在对泗水县研究的基础上向全国延伸,提出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文共包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交代研究问题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梳理,详细说明文章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阐明文章的创新与可能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综述。分别从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医疗卫生服务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结合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引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与推广。然后分别从三个层次,即:中国、山东省、泅水县,总结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泗水县新农合实施现状及村卫生室调查分析。结合该县2007—2013年新农合具体数据,分别从参合、筹资、补偿三个角度分析该县新农合运行状况。然后利用调查数据,分别从医疗设施、医务人员方面深入分析该县基层医疗现状吗,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推广延伸,从宏观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现状进行总结。第五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对新农合可持续的影响研究。分析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六部分:政策建议。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李凤芹[6](2014)在《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也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医疗卫生服务是养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几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提出“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战略目标,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问题。研究成果对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行为,为政府制定“十三五”规划及相关改革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卫生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了政府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问题及养老改革历程出发,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的改革发展态势,指出社区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论文深入研究了国内外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在分析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国际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西欧、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东欧、巴西及古巴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的相关经验,指出其对我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启示。论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原则、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做了论述。从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从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发展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指出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是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公开和竞争的原则、科学和规范的原则与稳步和有序的原则。分析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以科学规划引领卫生机构设置、以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医务人才服务于基层、多措并举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快速发展壮大等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研究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社区疾病预防、社区保健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精神心理疏导和中医中药服务等;其方式主要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合同外包、代金券、授权、免费药物、认证、培训等。在论述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必要性的基础上,论文从广度上对中国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建立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为政府购买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定量方法。本模型的建立,便于政府各部门进行购买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实际操作,使有限的资金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推动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公开透明。论文以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实践应用。在对该区政府购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对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所需费用进行测算,并与实际支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政府购买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效。通过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百姓满意度在北京市调查中多年位居前列。论文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提出了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和2020-2050中长期发展目标。对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要建立需求调查机制、信息公开制度、招投标机制和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财政保障制度、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公开、公平、竞争、有序。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改革路径;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做好医改相关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等对策建议,对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和进一步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有重要参考意义。

何含兵[7](2013)在《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机制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在新公共服务管理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以及鉴于政府卫生直接投入的“低效益性”和“软约束性”,通过公共购买筹资实现政府由基本卫生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向购买者、推动者和监管者等“能促型”角色的转变,逐步成为许多国家卫生服务改革的主流方向。在中国,尤其在2009年新医改之后,公共购买筹资也逐渐引起政府和学界的关注。但是,该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带有制度模仿或移植的烙印,既往文献多囿于某个孤立点上对实践的解释,而忽略了对购买效果评价、策略设计以及后续保障的系统深入研究,且缺少从机理层面结合实证对话的深入分析与诠释。因而未能给政府制定服务购买筹资政策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致使现行购买机制运行不畅,效果不明显,最终导致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低下、质量不佳、可及性弱等绩效问题。而且无论是实践还是学理研究均主要局限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住院服务,对村卫生室这种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最基层的领域极少涉及。因此,系统研究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理顺政府投入机制,优化服务效率和质量,促成资源的帕累托改善,对推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具有重要的战略实践和理论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视角,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充分把握当前农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的改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国内外公共购买筹资不同实践模式的特征,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厘清其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及互动机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缕析卫生室融资制度的历史变迁逻辑,结合贵州实证数据,采用准实验对照法评估现行公共购买筹资政策对卫生室的激励约束效应,并利用鱼骨因果法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在此基础上以政策循环理论、循证卫生政策和鱼骨对策法为理论框架对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机制策略进行系统设计。此外,还利用IDEF0技术构造购买筹资的操作流程,基于博弈论构建政府与卫生室的非对称信息动态激励约束模型,最后采用SWOT-PEST理论对该政策策略的可行性予以分析。目的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政府制定村卫生室补偿与融资策略,解决卫生室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基层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理论与实践。把握公共购买筹资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不同购买模式的特征,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厘清其中各方主体(购买方、供方、需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互动机制。总结国外的实践经验。(2)研究我国农村卫生室公共筹资政策制度变迁。以农村经济制度和财政体制的演变为主线,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考察建国后我国农村卫生室公共筹资政策的变迁逻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3)评价现行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成效,并进行问题诊断与归因。结合贵州省2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实证数据,评估当地公共购买筹资政策对卫生室服务提供的激励效应,围绕基本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质量与可及性三个绩效维度,剖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组织体制、资源配置、支付机制和治理规制四个层面追踪问题根源。(4)系统设计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策略。针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效率、质量、可及性等绩效问题,以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为主要原则,设计代表需方利益且能对卫生室产生良性激励的公共购买筹资系统策略,并从系统运作角度,构建公共购买筹资的操作流程以及购买双方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动态激励约束博弈模型。最后,对该政策策略的可行性及其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进行SWOT-PEST分析。研究结论:(1)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是对政府直接投入的传统服务提供模式的变革,有利于供方激励竞争机制的形成。其主要包括合同制和凭单制两种基本方式,总体而言,采用合同制中的独立关系竞争模式可在买卖双方建立一种基于法律保护程序的责权明晰的问责机制,更有利于制约供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公共购买效率和质量。公共购买筹资中存在着三种委托代理博弈关系,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公共权利委托关系,政府与供方之间的契约责任委托关系,以及供方与公众之间的基于公共购买行为的一种延伸服务责任关系。各委托方总是基于一定的策略机制影响代理方的行为,以实现自身效益目标的最优化。国外实践表明,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提倡市场竞争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有机融合,强调服务购买与服务提供功能的分离以及购买双方平等的契约关系,注重对公众健康权利需求的积极响应以及对供方激励相容机制的重塑。(2)我国农村卫生室公共筹资的制度变迁是一个在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宏观环境下,政策研究者、决策者、利益相关者以及媒体的互动博弈过程,是一个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的螺旋上升式的循环演化过程,历经了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三个历史变迁阶段,其议程模式经历了从动员模式到内参模式再到以压力模式为主的多种模式组合的转化。整个演化轨迹显示:村卫生室的补偿模式在思想上逐渐由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直接投入转变为开始考虑探索多种形式的补偿(包括公共购买筹资);民主化决策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均衡程度有利于缩小卫生筹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时滞差距,促进筹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3)贵州省现行公共购买筹资政策初步显示了其对村卫生室发展的潜在驱动力。但同时存在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质量不佳、可及性弱等绩效问题。其根源在于购买筹资政策设计的不合理及相关配套保障机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组织体制,缺乏民主、畅通的需方诉求表达机制,购买主体人为割离且统筹管理层级偏低,购买双方存在着较强的隶属依赖关系,卫生室服务能力先天不足且缺乏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资源配置,重住院(大病)轻门诊,重高层轻基层,服务包代表性不强;支付机制,不合理的支付方式以及低水平的支付价格弱化了对供方的激励约束力;治理规制,法治赤字、规程缺失以及监管乏力导致服务购买绩效的进一步恶化。(4)针对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购买筹资机制策略,主要包括:①组织策略。在村、乡、县三级分别建立村民管理小组、购买监事会和绩效考核委员会;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贫困医疗救助三个购买机构横向整合到社会保障部门,将管理统筹层级纵向提升至省级;对乡村两级机构明确定位,建立村医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增强卫生室服务能力,营造多元化竞争格局。②资源配置策略。调整购买服务包内容(包括10类公共卫生服务和4类基本医疗服务);门诊和住院统筹基金之比提高到3:7;村级门诊报销比例提升到70%,单次封顶线调整到15元;提高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经费分配比重(50%左右)。③支付策略。综合运用预付和后付制激励元素,建立基于绩效的包括按人头支付、按项目支付、总额预付制和基本薪酬制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适度提高整体支付水平,以满足村医总体收入的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和自身公平性。④治理规制策略。建立专门的卫生服务公共购买筹资法律体系,规范操作流程,并基于买卖双方的博弈均衡点优化政府治理监督。(5)对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策略的SWOT-PEST分析显示,该政策策略符合当前国家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需要,政策实施所需经济资源能在现实中获得满足,能够取得社会相关利益主体的认同和接受,通过努力能在现有技术上达成政策目标。同时,该政策策略也面临着政府监管能力较弱、市场竞争有限、交易成本增加等威胁和挑战。(6)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机制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①跨越观念误区,实现政府服务职能与角色转型。②整合提升政府购买部门,促进部门间的横向协作。③建立村、乡、县三级民管机构,畅通需方诉求表达渠道。④提高卫生室激励响应能力,培育多元化准竞争市场。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的覆盖范围和水平。⑥创新支付策略,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绩效。⑦合理核算成本,保证公共购买资金的有效利用。⑧强化治理规制,保障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目标的实现。

宁荍[8](2013)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山东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公共服务的载体,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山东快速城镇化地区为例的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对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满足村镇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提出了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及其包含的内容;分析了国外相关理论和村镇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国内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理论和技术指标研究现状;阐明了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国家公共服务政策的物化体现,是村镇中心地的重要标志,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的观点。本论文选择山东省“蓝黄”经济区的滨州市和东营市等快速城镇化地区的村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109个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生存型公共服务设施已基本普及,而发展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尚不均衡;通过对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马桥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村镇居民建设意愿调查与分析,发现先富裕起来的村镇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关注度很高,且建设愿望强烈。本论文结合调研分析结果,深入分析了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行政层级配置原则、人口规模分级配置原则和基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时序层级配置原则;依据我国现行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相关规范、标准和导则,梳理了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探讨了综合利用资源、优化配置的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法、中小学校服务半径配置法和医疗服务设施网络配置法。最后,论文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并以马桥镇文体科技中心、柳堡乡小学校配置和冯王村公共服务中心为例,对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进行了应用示范。

王黎明[9](2011)在《昆明市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情况,透析参合农村居民、党政干部、合管办工作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实想法,综合评价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3年来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西山区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合农村居民的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报表和调查表,收集西山区2007-2009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料(补偿方案、参合情况、资金筹集、门诊费用减免、住院费用补偿等);以问卷方式调查区、镇、村有关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以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方式按经济好、中、差抽取团结镇、海口镇、碧鸡镇3个镇的10个村526户农村居民进行现场调查;以问卷方式整群或随机抽取3个镇卫生院和区级医院医务人员及部分住院参合农村居民,了解他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方案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调查区级卫生机构的一般情况、服务提供情况;镇级和村级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卫生服务及健康指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开展情况、服务能力、交通与通讯情况、门诊处方等。全部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昆明市西山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运行机制在昆明市西山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西山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方面的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制及运行机制,建立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村居民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逐步规范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机制,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技术水平等,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发展。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盘子减小,基金入不敷出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资与基金补偿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基金补偿受益率逐年增加,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比较,2009年门诊减免受益率比2008年提高5.5%,住院补偿受益率比2008年提高0.37%。由于城镇发展,用地增加,农转非扩大,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人口,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盘子减小,基金入不敷出。3.不同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不同层次党政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的知晓程度基本一致,呈知晓率偏低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知晓率(达100.0%)明显高于党政干部(25.3%)。不同人群认为参合前后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发生了变化,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以往“小病拖、大病忍”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孕产妇参合前后变化不大。参合农村居民对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医疗设备等变化较以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3)。区级各方面均有所改善,而镇级、村级变化不是很明显。各级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方案知晓率偏低,各级党政干部(≥80.0%)普遍认为合管办有必要设立举报箱和公布投诉电话,接受并处理参合农村居民的投诉;对于基金崩盘问题,大多数党政干部认为存在基金崩盘,主要原因是参合农村居民就诊率太高、住院补偿起付线过低等。建议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和补偿方案的宣传,提高各级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和补偿方案的知晓率。4.不同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平性的评价5.0%以上的党政干部认为存在着穷帮富现象,12.0%以上的党政干部认为存在着平均享受现象,各级党政干部(≥60.0%)建议不论经济情况,大家交相同的钱。3个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赞成交相同的钱,享受同等待遇(赞成率≥66.7%)。大多数的医务人员(≥86.7%)认为存在平均享受现象。3个镇的参合农村居民(≥70.5%)建议不论经济情况,大家交相同的钱。5.不同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率各级党政干部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93.3%-97.3%之间),对于拟将艾滋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党政干部的支持率也比较高,界于79.3%-100.0%。3个区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90.5%-100.0%之间)对于拟将艾滋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区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支持率比较高(76.2%-95.0%)。镇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59.7%-100.0%之间)。对于拟将艾滋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碧鸡镇镇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支持率比较高(80.0%)。3个镇参合农村居民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90.6%-94.8%之间)。同时普遍(>75.0%)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结论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呈良性发展势态,合作医疗的补偿方案基本可行,基金筹资方式认可度较高,总体上社会满意度较高。农村居民参合的积极性较高,参合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基层的党政干部、医务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知识还相对较为缺乏。但各级人员认为以往“小病拖、大病忍”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表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合管办尽快设立举报箱和公布投诉电话,接受并处理参合农村居民的投诉;各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动下,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但是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各方面仍有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方案知晓率不高,应加强宣传工作。在公平性方面,各级干部和群众均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建议政府应该多了解各种人群的声音,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加体现其公平性。各个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度较高,但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基层单位及文化程度偏低人群较低,应注意该部分人群的宣传工作。2009年因农转非,参合人数减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盘子减小,入不敷出。经回归分析,建议2010年增加地方财政补助20元,达到地方财政每年每人补助90元,使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每年每人170.00元。综上所述,西山区应继续贯彻“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的宗旨,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将利国利民的这一好政策深入人心,提高各级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知晓率;并适度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提高地方财政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受益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及人员培训工作,调动各级人员,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由广度向深度建设,使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

吴宇[10](2011)在《海南省农村卫生建设扶贫项目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旨在客观全面了解海南农村卫生现状,评估海南农村卫生建设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总体成果成效,探讨项目在海南农村卫生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总结项目的经验和不足,为制定海南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政策及改革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借鉴360°反馈评价思想,采用经典项目评估模型,对项目进行基线调查、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研究。研究的方法采取定性、定量和文献检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收集来自项目各相关利益人(管理者、执行者、受益者)的资料和数据,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如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法、模糊矩阵评价法、玛叶指数、数据包络分析等,对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对项目做最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研究结果①海南农村卫生现况:2007年海南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0.76%,就诊率为73.41%,慢性病患病率为27.48%,治疗率为70.46%;海南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存在民族和地区差异,汉族要优于少数民族,东部和西部要优于中部地区;缺乏人才是制约海南农村卫生机构发展的首要原因,现有人力资源年龄偏老化,学历偏低,多为高中以下;卫生机构环境较差,危房多,卫生院建筑得分73.9分,布局得分80.2分;卫生机构必须设备配置率低,床位数大于19张的卫生院设备评价达标率85.1%,而床位数小于19张的普通卫生院评价达标率仅52.4%,卫生室设备达标率为60.0%,而村民对于卫生院满意度最低的就是医疗设备,仅79.5%的人表示满意;卫生院医生最不满意的就是待遇低;影响海南农村地区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与利用的因素前六位是医疗卫生人员的匮乏、医疗卫生设备缺乏、政府的资金投入、村民自身卫生保健意识不足、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和交通条件;农村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受制于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以及新农合政策的落实等因素。②项目的执行情况:项目管理链条健全、项目整体进展顺利,工作有序进行,进度基本符合预期安排,有部分土建项目因地形和资金影响,工期有延迟;项目执行中存在资金拨付慢的现象,问题主要在于繁琐的资金审核。③项目效果:项目直接受益村民100个卫生院、1000多所村卫生室、近3万村民,1000多卫生人员,短期间接受益村民20-30万,长期受益达数百万;项目提高了村民健康水平和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慢性病患病率下降,两周患病就诊率和慢性病治疗率上升,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技能水平明显提升,考试得分和村民评价提升,卫生机构环境改善,危房数减少、建筑和布局平均增加,设备配置率提高,评估得分增加;卫生院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市县的卫生状况改善。研究结论项目在海南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及卫生人员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村民的健康水平,成果成效得到肯定。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机构科室建设,解决好人才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重视吸取项目经验,促进和发挥项目的激励效应,以实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及服务机制可持续性发展。

二、厂矿卫生室(所)现状调查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厂矿卫生室(所)现状调查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2)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劳工问题研究现状
        1.3.2 国内尘肺病农民工境遇问题研究现状
        1.3.3 国内农民工社会组织问题研究现状
        1.3.4 国内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二者关系研究现状
        1.3.5 相关研究及观点的述评
    1.4 理论支撑
        1.4.1 社会建构理论
        1.4.2 组织发展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访谈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6 研究方案计划
        1.6.1 研究对象
        1.6.2 总体思路
        1.6.3 技术路线
        1.6.4 研究步骤
    1.7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性分析
        1.7.1 方法上的创新
        1.7.2 嵌入领域的创新
第二章 尘肺病农民工及其社会组织服务情况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组织
        2.1.2 组织社会工作
        2.1.3 尘肺病农民工
        2.1.4 脱困
        2.1.5 嵌入
    2.2 H镇农民工尘肺史
        2.2.1 H镇宏观尘肺史
        2.2.2 H镇微观尘肺史
    2.3 H镇尘肺病农民工自组织发展及维权情况
    2.4 其他社会组织对H镇开展帮扶服务
        2.4.1 大爱清尘基金分会
        2.4.2 心境界TA41 学员为H镇尘肺家庭送温暖
        2.4.3 其他社会组织
第三章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与服务困境
    3.1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困境
        3.1.1 医疗支出:最迫切需要
        3.1.2 子女教育支出:维持生命延续希望
        3.1.3 就业与再就业:打通自我“造血”命脉
        3.1.4 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开拓外部维权环境
    3.2 尘肺病农民工服务困境
        3.2.1 内部阻碍因素
        3.2.2 外部限制因素
    3.3 嵌入于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社工服务:需求与供给
        3.3.1 社工服务的需求
        3.3.2 社工服务的供给
第四章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与难处
    4.1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
        4.1.1 特色服务品牌建构与传播
        4.1.2 社会资源募集与纳入
        4.1.3 增强社会认可
    4.2 社会组织服务供给与服务优势
    4.3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难处
        4.3.1 组织服务问题
        4.3.2 组织服务遇困
        4.3.3 组织自身建设不足
    4.4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变主体成对象
    4.5 社工服务供给:服务于社会组织建设
        4.5.1 建立联系
        4.5.2 建立组织
        4.5.3 推动自组织成长
        4.5.4 社会组织服务完善与强化
第五章 组织社会工作疏解
    5.1 解析组织社会工作内容、路径、策略与服务目标
        5.1.1 组织社会工作的内容
        5.1.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路径
        5.1.3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
        5.1.4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
    5.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层次与关系
        5.2.1 服务层次:农民工—社会组织—社工机构
        5.2.2 服务关系
    5.3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5.3.1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
        5.3.2 组织社会工作问题的解决路径
    5.4 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5.4.1 集会
        5.4.2 编组
        5.4.3 动员
        5.4.4 培训
        5.4.5 公关传播
第六章 讨论和反思
    6.1 尘肺病农民工群体应该回归社会关注
    6.2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
    6.3 组织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工作方法一种新的视角
    6.4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5.1.1 概述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5.2.1 结构绩效分析
        5.2.2 过程绩效分析
        5.2.3 结果绩效分析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5.5 本章小结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的创新
        7.2.2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4)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能力
        1.2.2 卫生服务
        1.2.3 卫生服务能力
        1.2.4 卫生服务能力评价
    1.3 国内外卫生服务能力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能力评价理论
        2.1.1 能力评价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2.1.2 能力评价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2.2 系统管理理论
        2.2.1 系统管理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2.2.2 系统管理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2.3 协同学理论
        2.3.1 协同学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2.3.2 协同学理论应用于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资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现状
        3.3.2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3.3.2.1 基本情况
        3.3.2.2 基础设施
        3.3.2.3 人力资源
        3.3.2.4 财力资源
        3.3.2.5 医疗服务
        3.3.2.6 公共卫生服务
        3.3.2.7 卫生相关服务
        3.3.3 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3.4 讨论
        3.4.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4.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4.2.1 基础设施建设
        3.4.2.2 人力资源建设
        3.4.2.3 财力资源
        3.4.2.4 卫生服务提供能力
        3.4.3 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3.4.4 各级卫生机构间协同合作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指标体系初建方法
        4.2.2 指标筛选方法
        4.2.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2.4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4.3 研究结果
        4.3.1 初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3.2 专家遴选结果
        4.3.3 专家积极性
        4.3.4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4.3.5 专家权威程度
        4.3.6 第 1 轮指标筛选结果
        4.3.7 第 2 轮指标筛选结果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4.1 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4.2 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4.3 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权重的确定
    4.6 指标分值的确定
    4.7 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检验
        4.7.1 信度检验
        4.7.2 效度检验
    4.8 讨论
        4.8.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分析
        4.8.2 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分析
        4.8.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位及适用范围分析
        4.8.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
        5.2.3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县级综合医院综合评价结果
        5.3.2 乡镇卫生院综合评价结果
        5.3.3 村卫生室综合评价结果
    5.4 讨论
        5.4.1 数据分析方法讨论
        5.4.2 评价结果分析
        5.4.3 局限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6.1 系统层面
        6.1.1 充分实现各级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和业务协同
        6.1.2 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6.2 组织层面
        6.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2.2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6.3 个体层面
        6.3.1 加强现有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6.3.2 建立农村医学教育系列,保障农村卫生人力的可持续供给
        6.3.3 完善激励保障政策,提高卫生人才职业满意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1.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1.2 现状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
        7.1.3 对策研究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基层医疗卫生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泗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福利经济学
    2.2 医疗卫生服务
    2.3 可持续发展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3.2.1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3.2.2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3.2.3 泗水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4 泗水县新农合实施现状及村卫生室调查分析
    4.1 泗水县卫生供给概况
    4.2 泗水县新农合实施现状
        4.2.1 参合情况
        4.2.2 筹资情况
        4.2.3 补偿受益情况
    4.3 村卫生室调查分析
        4.3.1 村卫生室概况分析
        4.3.2 医疗设施方面
        4.3.3 乡村医生方面
    4.4 泗水县村卫生室发展现状
        4.4.1 卫生室整体现状
        4.4.2 医疗设施方面
        4.4.3 医务人员方面
    4.5 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
        4.5.1 基层医疗卫生投入方面
        4.5.2 基层医疗队伍方面
5 基层医疗卫生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5.1 参合农民方面
    5.2 基金管理方面
6 政策建议
    6.1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建议
        6.1.1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改革
        6.1.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医疗设施质量水平
        6.1.3 壮大基层医疗队伍,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6.2 促进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6.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6.2.2 创新筹资模式,拓宽新农合筹资渠道
        6.2.3 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结语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理论
    一、政府干预
    二、政府失灵
    三、政府经济学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节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四节 公共卫生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概述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三、公共卫生产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公共卫生产品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五节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及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必要性分析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问题
    四、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历程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改革取得的成绩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
    四、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意义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四、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第一节 西欧、美国、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一、欧美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西欧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三、美国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四、日本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第二节 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一、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情况及内容
    二、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三、中东欧和俄罗斯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及其启示
    一、巴西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二、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情况
    三、巴西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及其启示
    一、古巴卫生发展历程与成就
    二、古巴社区养老中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
    三、古巴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情况
    四、古巴社区养老中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目的和原则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二、中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供给能力不足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一、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
    二、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三、促进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原则
    一、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二、坚持公开和竞争的原则
    三、坚持科学和规范的原则
    四、坚持稳步和有序的原则 第六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内容和方式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承接主体
    一、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现状
    二、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承接主体的建议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医疗服务
    二、社区健康教育
    三、社区疾病预防
    四、社区保健服务
    五、社区康复服务
    六、精神心理疏导
    七、中医中药服务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方式
    一、医疗保险定点资格
    二、合同外包
    三、代金券
    四、授权
    五、免费药物
    六、认证
    七、培训 第七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必要性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建立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的优点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测算模型在北京市某区的实践
    一、北京市某区老年人口状况
    二、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三、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及应用模型费用测算情况
    四、北京市某区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成效 第八章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制度设计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中长期发展目标
第二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设计
    一、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与市场的关系
    二、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制度
    三、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运行流程
第三节 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理清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路径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为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做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医改对策建议
    四、积极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保险体系
    五、建立以健康养老为目标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
    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养老相关医疗卫生工作
    七、政府以专项补贴的形式为老年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
    八、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需注意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机制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
    1.5 研究框架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相关研究概况
    2.3 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基层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模式与实践
    3.1 公共购买筹资的方式
    3.2 公共购买筹资工作模式
    3.3 公共购买筹资的主体利益关系及互动机制
    3.4 国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购买筹资实践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卫生室公共筹资制度变迁
    4.1 理论基础
    4.2 我国农村卫生室公共筹资制度变迁
    4.3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效果、问题及归因
    5.1 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5.2 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试点概况
    5.3 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效果评价
    5.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绩效存在的问题
    5.5 公共购买筹资中卫生服务绩效的问题归因
    5.6 小结
第六章 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策略设计
    6.1 设计原则
    6.2 理论框架与思路
    6.3 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策略的设计
    6.4 小结
第七章 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策略的 SWOT-PEST 分析
    7.1 SWOT-PEST 理论矩阵构建
    7.2 SWOT-PEST 矩阵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政策建议
    8.1 跨越观念误区,实现政府服务职能与角色转型
    8.2 整合并提升政府购买部门,促进部门间的横向协作
    8.3 建立村、乡、县三级民管机构,畅通需方诉求表达渠道
    8.4 提高卫生室激励响应能力,培育多元化准竞争市场
    8.5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覆盖范围和水平
    8.6 创新支付策略,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绩效
    8.7 合理核算成本,保证公共购买资金的有效利用
    8.8 强化治理规制,保障公共购买筹资政策目标的实现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快速城镇化时期山东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农村建设
        1.1.2 城镇化快速发展
        1.1.3 城乡统筹战略
        1.1.4 低碳生态城镇建设趋势
        1.1.5 山东城镇化发展概况
    1.2 相关定义和概念
        1.2.1 基本公共服务
        1.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2.3 镇、村庄
        1.2.4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1.2.5 配置
        1.2.6 低碳生态城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技术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我国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2 快速城镇化与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公共设施配置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国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关理论
        2.1.1 国外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2.1.2 国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2.2 国内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关研究
        2.2.1 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
        2.2.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
        2.2.3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与布局
        2.2.4 中国城市化进程空间差异性研究
        2.2.5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2.3 发达国家建设经验
        2.3.1 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经验
        2.3.2 欧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
        2.3.3 日本町村合并的规划建设启示
        2.3.4 韩国的村民会馆建设
    2.4 我国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相关标准和导则综述
        2.4.1 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相关标准与导则概述
        2.4.2 我国既有相关标准与导则的时代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山东快速城市化地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调研
    3.1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村镇的选取与分布
        3.1.2 调查表主要内容与数据统计
        3.1.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总体情况
        3.1.4 各种类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总体情况
        3.1.5 不同人口规模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分析
        3.1.6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调研总结
    3.2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意愿调查与分析
        3.2.1 马桥镇概况
        3.2.2 马桥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
        3.2.3 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统计
        3.2.4 参与调查的答卷人基本情况
        3.2.5 马桥镇公共服务设施评价和意愿的调查分析
        3.2.6 调查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影响因素与层级配置原则
    4.1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因素
        4.1.1 人口因素
        4.1.2 经济状况
        4.1.3 产业结构
        4.1.4 交通方式
        4.1.5 村庄分布密度
    4.2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驱动因素
        4.2.1 城镇化模式多样化
        4.2.2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4.2.3 村镇开放空间的演变与动态配置
        4.2.4 低碳生态策略
    4.3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行政层级配置原则
        4.3.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类的启示
        4.3.2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主体的差异
        4.3.3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行政层级配置原则
    4.4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人口规模分级配置原则
        4.4.1 现行村镇规划相关标准与导则的人口规模分级
        4.4.2 人口规模分级配置的原则
        4.4.3 山东村镇人口规模分级
    4.5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时序层级配置原则
        4.5.1 基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时序层级
        4.5.2 供给主体在各时序层级的差异
        4.5.3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时序层级原则
    4.6 小结
第五章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与方法
    5.1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
        5.1.1 我国现行村镇相关标准和导则的配置内容概述
        5.1.2 村镇教育机构配置内容
        5.1.3 村镇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内容
        5.1.4 村镇文体科技设施配置内容
        5.1.5 村镇社会保障设施配置内容
    5.2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法
        5.2.1 差异化配置法的配置方式
        5.2.2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差异化
        5.2.3 村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
    5.3 村镇中小学校服务半径配置法
        5.3.1 村镇中小学校服务半径配置法
        5.3.2 村镇中小学校类型与布局原则
        5.3.3 村镇中小学校服务半径的确定
    5.4 村镇医疗设施网络配置法
        5.4.1 村镇医疗设施网络配置法
        5.4.2 村镇医疗设施网络配置方式与布局
    5.5 小结
第六章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与应用
    6.1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
        6.1.1 指导原则
        6.1.2 村镇规模分级
        6.1.3 镇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议表及其说明
        6.1.4 村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议表及其说明
    6.2 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导则应用示范
        6.2.1 马桥镇文体科技中心
        6.2.2 柳堡乡小学校配置
        6.2.3 冯王村公共服务中心设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9)昆明市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目的
    2.2 调查内容
        2.2.1 新农合运行情况的评价
        2.2.2 各级党政干部参与程度的评价
        2.2.3 参合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评价
        2.2.4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
    2.3 调查方法
        2.3.1 现有资料收集
        2.3.1.1 新农合方案
        2.3.1.2 新农合报表
        2.3.1.3 区孕产妇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4 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5 区级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6 镇级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7 镇级卫生院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8 村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
        2.3.2 现场调查
        2.3.2.1 区级的调查
        2.3.2.2 样本镇的调查
        2.3.3 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对象选择阶段
        2.4.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2.4.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2.5 统计方法
    2.6 健康相关指标
        2.6.1 两周患病率
        2.6.2 两周患病就诊率
        2.6.3 近一年住院率
        2.6.4 慢性病患病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山区基本情况
        3.1.1 地理、人口及经济概况
        3.1.2 西山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3.1.3 人口及经济概况
        3.1.4 卫生服务及健康指标
    3.2 入户调查农村居民分析
        3.2.1 入户调查村民的基本情况
        3.2.2 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
        3.2.2.1 两周患病情况
        3.2.2.2 过去一年住院情况
        3.2.3 近一年慢性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3.1 近一年慢性病患病率
        3.2.3.2 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
    3.3 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
        3.3.1 参合情况分析
        3.3.2 筹资情况分析
        3.3.3 补偿情况分析
        3.3.3.1 门诊补偿方案
        3.3.3.2 住院补偿方案
        3.3.3.3 基金补偿情况分析
        3.3.4 患者、资金流向及费用控制情况
        3.3.4.1 门诊
        3.3.4.2 住院
    3.4 新农合评价
        3.4.1 对新农合常识的知晓程度
        3.4.1.1 党政干部对新农合常识的知晓程度
        3.4.1.2 党政干部与新农合管理人员的新农合常识知晓率比较
        3.4.2 新农合的评价
        3.4.2.1 参合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变化情况的评价
        3.4.2.2 参合前后孕产妇住院分娩变化情况的评价
        3.4.2.3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变化情况的评价
        3.4.2.4 新农合基金筹集方式的评价
        3.4.2.5 新农合基金运行的评价
        3.4.2.6 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的评价
        3.4.2.7 新农合公平性的评价
        3.4.2.8 对新农合的态度
4 讨论
    4.1 新农合基金筹资与补偿情况
    4.2 新农合基金筹集总数与基金结余的回归分析
    4.3 新农合病人及基金流向
    4.4 党政干部对新农合常识知晓度偏低
    4.5 参合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变化情况的评价
    4.6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变化情况的评价
    4.7 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的评价
    4.8 新农合公平性的评价
    4.9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变化情况的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稳妥推进新农合制度,成功建立了新农合体制及运行机制
    5.2 新农合基金盘子减小,基金入不敷出,调整补偿方案
    5.3 加大宣传力度,使新农合制度更深入人心
    5.4 在区级、镇级医疗机构建立跨区、镇可相互报销的补偿模式
    5.5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区镇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医技水平
    5.6 更新服务理念,降低和统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收费
    5.7 改善新农合公平性
    5.8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新型农合作医疗工作由广度向深度建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海南省农村卫生建设扶贫项目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
    2、项目介绍
        2.1 1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
        2.2 1000所村卫生室建设
        2.3 10000名农村居民免费体检
        2.4 100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优秀工作者奖励
        2.5 100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
        2.6 100名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
        2.7 1000名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3、评估理论、模型和框架
        3.1 评估理论
        3.2 评估模型
        3.3 终期评估框架
    4、质量控制
        4.1 问卷调查
        4.2 定性访谈
        4.3 文献查阅
    5、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二部分 基线调查
    1、调查目标
    2、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地区和抽样方法
        2.2 调查人群
        2.3 调查方法
    3、调查流程和内容
        3.1 乡镇及村级调查
        3.2 市县级调查
    4、调查结果
        4.1 定量调查结果
        4.2 定性调查结果
    5、讨论
        5.1 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5.2 农村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三部分 中期评估
    1、评估目的和目标
    2、评估对象和抽样方法
        2.1 评估地点
        2.2 评估对象
        2.3 抽样方法
    3、评估内容和方法
        3.1 项目进度、进展评估
        3.2 项目管理评估
        3.3 项目执行评估
        3.4 项目效果初步评估
    4、项目评估行程
    5、评估结果
        5.1 村民体检项目评估
        5.2 卫生院和卫生室建设评估
        5.3 人员培训评估
    6、已完成项目评估讨论和总结
        6.1 体检项目讨论与总结
        6.2 培训项目讨论与总结
    7、中期评估总结
        7.1 项目整体进度进展
        7.2 项目目标完成情况
        7.3 总结
第四部分 终期评估
    1、研究目的和目标
    2、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抽样方法
    3、评估内容和方法
        3.1 评估内容
        3.2 评估方法
    4、研究结果
        4.1 项目进度和完成度
        4.2 项目影响
        4.3 效果评估
        4.4 专题:项目卫生院效率评估包络分析
    5、讨论
        5.1 项目的效果
        5.2 项目的经验
        5.3 项目的不足
    6、关于农村卫生建设的建议
        6.1 改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卫生室覆盖率
        6.2 打断"马太效应"循环
        6.3 解决人才问题
        6.4 注意事项
    7、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厂矿卫生室(所)现状调查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2]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D]. 李怀钰.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6)
  • [3]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4]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 ——以J省为例[D]. 张萍. 吉林大学, 2014(03)
  • [5]基层医疗卫生对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泗水县为例[D]. 杜宪玲.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6)
  • [6]中国城镇社区养老中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研究[D]. 李凤芹. 武汉大学, 2014(01)
  • [7]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购买筹资机制及政策研究[D]. 何含兵.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8]快速城镇化时期山东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 宁荍. 天津大学, 2013(12)
  • [9]昆明市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况研究[D]. 王黎明.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10]海南省农村卫生建设扶贫项目评估研究[D]. 吴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厂矿诊所(所)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