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AK后桥焊缝开裂原因及解决方法

905AK后桥焊缝开裂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905AK后桥焊缝开裂原因和解决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炳君[1](2020)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综合方案创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基建行业的飞速发展,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应用与发展日益广泛。搅拌运输车也日趋向轻量化、安全化、美观化等多方面综合发展,但厂商在搅拌运输车的研发过程中往往难以权衡侧重点,因此如何设计出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同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水箱和后支架两部分入手进行研究,运用功能分析法对现有混凝土搅拌车产品进行系统化的功能结构分析,并结合AHP法、TOPSIS法、仿真模拟等现代产品设计方法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优化,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整体方案。首先,通过调研现有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对搅拌车的整车结构与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整理归纳,着重对搅拌车的水箱与后支架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整理,并确定了产品优化的设计方向。选择了具有典型功能结构特征的搅拌车水箱与后支架,利用功能分析法进行功能结构分析,设计了水箱与后支架的功能结构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搅拌车水箱与后支架典型案例功能元的解,并应用形态学矩阵完成了水箱与后支架综合方案的创新设计。其次,建立了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法计算了测评专家的先验与后验权重,利用专家权重结合测评结果,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测评信息,应用TOPSIS法实现了方案优选。最后,运用了Rhino、Pro-E、Keyshot和Photoshop软件对优选方案进行三维模型设计与效果图制作,在此基础上对水箱方案的使用情景进行模拟仿真,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进行了静力学仿真。结果表明创新设计的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综合方案是可行与合理的。

于功胜[2](2019)在《基于FEA的630装载机前车架开裂问题及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式装载机是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矿山、港口、建筑、交通及市政等建设工程。开展前车架开裂问题及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对于提高前车架的质量与可靠性,确保装载机的作业安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针对造纸厂工况下630装载机前车架大量开裂问题,经实地考察装载机的工况特点,分析装载机的作业条件,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前车架开裂问题进行研究与优化,提升了产品质量,满足了客户需求。通过拓扑优化和轻量化设计研究,在保证前车架结构强度及装配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结构质量,节省了原材料,在保证产品外观美学要求的同时达到了节约制造成本的目的。实验证明,该车型优化后的前车架能够胜任造纸厂特定工况下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节拍要求高及特定动作应用频繁的特点,获得造纸厂客户的高度认可,迅速赢得了市场,节省了大量的三包费用。总之,通过有限元分析、拓扑优化、疲劳寿命计算等技术手段对630装载机前车架的结构进行分析与优化,既解决了前车架开裂问题,又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前车架的质量、提高了前车架的承载能力,为装载机结构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宝贵经验。

倪克仁[3](2018)在《X80车用高强液压成形管件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降低能耗是工业发展以来始终追求的目标,而减轻零部件的重量则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之一。管件液压成形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冲压、焊接工艺虽然有其优势,但很难满足汽车轻量化的特殊需求。应用管件液压成形技术制造的零件不但重量减轻、刚度更好、强度更大,且节省材料、结构更加紧凑、加工工序大幅减少,这为汽车轻量化的规模制造创造了条件。管件液压成形诸多关键性技术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相关理论依据还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液压变形机理相对复杂。因此,提高管件液压成形性能,尽快掌握管件液压成形技术,是我国汽车行业轻量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先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系统阐述了内高压成形技术,并对其发展过程、研究方向以及实际应用状况进行思考。此后,进行了一系列内高压成形材料及工艺的相关试验。本文以汽车用高强液压成形管件为研究对象,以鞍钢现有设备为基础,进行440MPa级内高压成形用钢成分和轧制工艺设计,分析了轧制工艺对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化学成分及轧制工艺。此外对此440MPa级内高压成形钢板液压成形过程进行了研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分析了激光焊接杯凸试验结果,最终确定了合适的激光焊接工艺。之后使用管材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测试了440MPa级激光焊管的力学性能,包括抗拉强度、胀管率及应力应变曲线,确定管件的胀管性能。最后采用液压成形试验机及典型汽车用液压成形件模具对所研制高强液压管件进行液压成形试验,确定了合适的液压成形工艺,分析了钢管的使用性能。本工作为此新研制的440MPa级内高压成形用钢应用于汽车生产提供了试验基础。

高燕梅[4](2018)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化和组合结构可谓世界桥梁发展的其中两大趋势,本文依托导师主持的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特大跨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建设基础理论研究”(2013 319 814 040),探索了无需现浇混凝土施工的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Prefabricated Steel Truss-Concrete Composite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简称“PSTC连续刚构桥”),对负弯矩作用下钢桁-混凝土组合的具体构造、结构性能和计算方法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存在后期开裂和自重较大的问题,探索了在钢桁梁上依次安装预制混凝土桥道板-穿束张拉纵向预应力接整-实施桥道板与钢桁梁的联结,形成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研究了PSTC连续刚构桥的总体布置和关键构造,初步构建其施工程序和方法;为连续刚构桥向更大跨径、更好质量、更高效率、更加环保建造发展提供了可行途径。2.完善了在预制混凝土(PC)桥道板肋的两侧预埋剪力传递钢板(S)与钢梁(S)顶面施焊联结形成装配式组合梁的PCSS剪力联结构造,开展了24个PCSS小试件和2个PCSS大构件的推出试验,研究了PCSS剪力连接件剪力传递机制;基于装配式组合梁的参数化分析,揭示了板缝开裂后因结构非连续性影响下剪力-滑移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粘结-滑移理论及间断裂缝特征的PCSS剪力连接件全过程滑移及荷载分配计算方法。3.设计制作了三种预应力度、剪力钉水平和竖向两种设置方式的3根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试验梁,开展了两点加载负弯矩作用下的受载性能试验研究,考察了在不同上限荷载静力循环荷载作用下PSTC梁的弹性恢复能力、开裂荷载、裂缝发生发展情况,全程测试了关键点应变、位移和钢桁梁与混凝土结合部位的滑移,分析比较了预应力度及预制混凝土板接缝对开裂荷载和裂缝宽度的影响,研究了PSTC梁中PCSS剪力连接件的荷载-滑移规律,比较了栓钉设置方向对荷载-滑移特性的影响,试验论证了PSTC梁施工制作的可行性和受载性能的可控性及可设计性。4.剖析了PSTC梁从建造至开裂极限状态中钢桁梁和混凝土顶板的应变历程,构建了计入滑移影响的PSTC组合梁开裂极限状态截面应变计算图式,推导出两点加载条件下计入滑移影响的PSTC组合梁的开裂弯矩计算公式;分析了PSTC梁在各受载阶段的裂缝发展特征,研究了混凝土顶板裂缝对组合梁中性轴和曲率变化的影响,建立了综合考虑板间及板内裂缝影响的PSTC梁混凝土板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分析了PSTC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三种主要破坏形态,依据内力平衡条件建立了相应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针对剪力连接不足情况,探讨了考虑PCSS剪力连接件滑移影响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5.基于ABAQUS有限元程序,探索了PSTC梁精细化有限元建模方法,据此模拟分析了PSTC1试验梁建造施工和加载至破坏的全过程力学行为,并引入混凝土损伤本构有效模拟了PSTC梁板内裂缝和板间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针对大跨PSTC组合连续刚构桥的仿真分析,探讨了基于MIDAS-Pushover相对简化的全过程非线性建模方法,据此对PSTC2试验梁进行了非线性全过程力学行为分析,模拟了组合梁的建造施工和加载至破坏全过程力学行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性较好。6.针对广佛肇高速公路青岐涌大桥开展了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设计研究工作,利用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对该桥的建造施工及使用至破坏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依据本文提出抗裂弯矩、裂缝宽度、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对该桥在正常和超载使用下抵抗墩顶负弯矩的能力进行了验算;研究完善了桥梁关键构造细节;提出并论证了主要施工程序及其合理性;实践表明从开始吊装钢桁梁至全桥主体结构完成仅用25天即建成了长152 m、宽16.8 m的连续刚构主桥,充分体现了“全装配式”高效率的优势。

陈鹏鹏[5](2018)在《矿用自卸车焊接式前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前桥是车辆底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悬架系统与车架或承载式车身连接,车辆行驶和转向时前桥会受到各种复杂工况环境的影响,是提升操作稳定性的关键部件。近年来,车桥产品的轻量化、系列化已是行业发展趋势,而前桥中的前轴作为一种保安件,一旦设计强度不足,很容易导致零件失效,甚至会因前轴断裂危害波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设计一种焊接式前轴,应对前轴产品重量轻、变化多的市场要求,对前轴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车桥设计方法及焊接式前桥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市场发展及公司实际需求,本课题以一种新型的焊接式前轴为研究对象,对前轴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概述,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确定焊接式前轴的设计方案,对桥壳进行理论分析计算,找到桥壳的薄弱地方并进行改进。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通过creo2.0进行三维建模,并运用ABAQUS分析软件各种工况条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桥壳的应力云图和应变云图,根据分析结果,找到前轴受力分布规律,采用等强度理论来指导桥壳的设计工作,并进行模态分析,验证前桥结构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台架试验对前轴的设计结果进行验证,为车桥稳定高效的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焊接式前轴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设计方法。

姚艳春[6](2018)在《复杂激励下玉米收获机框架结构振动特性与模态参数辨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收获机田间收获作业时振动剧烈,恶劣的振动环境不仅易导致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疲劳破坏并引发故障,而且造成玉米收获损失、损害驾驶员身心健康,此外也影响收获作业的准确度和作业效率,因此,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振动和噪声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收获机械在高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性能提升的瓶颈。在土壤-机器-植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农田复杂激励下,暴露于振动环境下的玉米收获机焊接框架(车架、割台等)结构常出现焊缝开裂、螺栓孔撕裂、螺栓弯曲断裂、结构变形较大等故障,仅依靠振动建模或理论模态分析的传统做法,难以准确真实地获取复杂激励下玉米收获机械的振动特性和模态参数,因此,研究复杂作业环境激励下基于实测数据的振动特性和模态参数辨识方法对振动抑制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基于实测田间试验数据的振动特性、模态参数辨识和试验验证方法正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为了更加真实有效、准确地获取收获机械焊接框架结构在复杂农田环境激励下的振动特性和模态参数,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搭建了振动模态测试系统,研究了收获作业状态下的振动特性,提出了一种考虑质量时变的收获机械工作模态参数辨识方法。论文基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围绕振动特性和模态参数辨识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无悬架减振措施的玉米收获机械(各工作部件与车架刚性连接),建立了车架-车轮2自由度的垂向振动模型,利用解析方法从振动微分方程中获得固有频率及模态振型,并推导了模态坐标下的振动微分方程;以某国产4YZP-3XH小三行玉米收获机为试验对象,搭建了由NI USB-6216信号采集卡、恒流源调理模块、开关稳压电源及放大器等硬件测试系统,并利用LabWindows/CVI交互式C语言编写了振动测试采集程序,有效地进行收获机械车架结构的振动测试,利用田间振动试验与共振分析方法,确定了玉米收获机的共振频率,验证了理论建模数值结果,表明理论建模和固有频率计算具有较高精度。(2)推导了时域的特征实现ERA算法和频域的最小二乘复指数Poly Max算法的理论,研究了基于多点激励、多点响应(MIMO)的玉米收获机械割台框架结构的模态试验方法,基于激励和振动响应数据,利用ERA和PolyMax算法辨识了割台框架的模态参数,并校验了模态参数辨识结果的相关性,比较了 2种算法辨识模态参数结果的差异性;进一步,利用模态试验验证了有限元自由模态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计算获取了更符合实际作业情况的约束模态;最后,研究了割台框架振动测试方案并搭建了测试系统,获取了不同作业工况的振动时域特性和振动频率分布,指出了割台框架在田间作业的振动频率与约束模态振型之间的对应规律。(3)复杂农田环境激励下,田间收获作业时外界激励难以准确获取,结合收获机械框架结构特征、空间布置等特点,通过级联多台测试采集仪器设备,搭建了一套可实现各采样通道响应信号相位同步的振动测试系统,解决了由相位信息不同步而造成模态参数辨识混乱的问题。研究了工作模态试验中土壤-作物等外界环境参数的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考虑收获质量时变的工作模态测试,提出了一种基于质量时变影响的收获机械运行环境下的工作模态分析方法和试验技术,仅利用田间收获作业下的振动响应数据,基于时域SSI和频域EFDD算法辨识了质量时变下的收获机械车架振动模态参数(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的收获机械振型和工作变形特征规律。此外,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SSI及EFDD方法确定了收获机械在田间收获状态下的振动频率,并说明了其结果可信性。(4)针对收获机械框架焊合结构(车架、割台)焊点连接关系复杂的特征,不同焊点模型将引起振动模态等数值模拟精度差异问题,以提高框架结构建模准确性与计算精度为目标,给出了 Rbe2、RBAR、CWELD和ACM2等4种焊点模型数学描述和理论建模,分别建立了不同焊点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并设计静态应变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力-应变及振动模态计算模式的不同焊点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和模型优选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应力-应变模式和振动模态模式适用性准则,研究了不同焊点模型对收获机械框架焊合结构的数值模拟精度影响规律。(5)针对收获机械框架结构出现焊缝开裂、螺栓孔撕裂等疲劳破坏问题,以玉米收获机车架为例,研究了整机田间作业的振动特性,分析了框架结构壁厚、刚度对振动频率影响规律,并建立了框架结构的拓扑优化数学描述及优化模型,以提高一阶振动频率(基频)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以振动抑制为目标的收获机械框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提高了车架一阶振动频率,降低了模态位移变形,提高了车架的可靠性。

崔闯[7](2018)在《基于应变能的钢桥面板与纵肋连接细节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及其可靠度研究》文中提出焊接残余应力与随机交通荷载为钢桥面板与纵肋焊接连接部位疲劳伤损的主要诱因。在考虑残余应力作用效应下,结合随机交通荷载实际作用效应,对钢桥面板与纵肋连接部位的疲劳性能劣化过程实时评估是保证该类桥面超长期运营安全的前提。但焊接残余应力与车致响应叠加耦合场的求解较为困难,导致目前既有的评估方法无法有效考虑和量化焊接残余应力效应。为量化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疲劳损伤的贡献,论文以焊接残余应力与车致响应耦合叠加简化模型为基础,采用基于应变能的疲劳评估方法,对面板与纵肋连接部位疲劳寿命及其可靠度进行了深入研究。(1)详尽的介绍了钢桥面板疲劳开裂主要诱因和破坏模式。从焊接残余应力特性、疲劳评估方法、疲劳可靠度评估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当前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和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根据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提出了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并确定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2)为考虑焊接残余应力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寿命的影响,基于热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焊接残余应力分析模型,并结合既有文献试验数据对所建立的热弹塑性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面板与纵肋连接部位焊接温度场及残余应力场,并提出了焊接残余应力分布公式及不同面板与纵肋厚度参数组合下关键参数。(3)针对焊接残余应力量值较大、与车致响应叠加导致的焊接连接局部塑化问题,结合类P-E法和初等梁弹塑性分析过程,提出了焊接残余应力与轮载局部应力叠加简化力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所提出的简化模型进行了验证。(4)针对传统的疲劳寿命评价体系无法量化焊接残余应力对疲劳的影响效应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变能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该方法有效地考虑焊接残余应力对面板与纵肋连接易损部位疲劳寿命的影响,并确定了基于应变能的疲劳评估强度曲线。最后,采用既有试验数据对确定的疲劳评估方法和疲劳强度评估曲线进行了验证。(5)为量化焊接残余应力及复杂交通荷载对面板与纵肋连接部位疲劳寿命的影响效应,建立了考虑焊接残余应力和随机交通荷载耦合作用下疲劳失效的极限状态方程和疲劳可靠度评估模型,并分析了交通总量和车重增长对疲劳可靠度的影响。(6)结合实桥监测信息对实际交通荷载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影响疲劳寿命随机车流关键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标准化的疲劳荷载和随机车流荷载谱。考虑焊接残余应力影响效应,采用基于应变能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对面板与纵肋连接部位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进行了评估。并以既有交通荷载为基础,对其服役期内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建立的疲劳可靠度评估模型,对疲劳可靠度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焊接残余应力和交通荷载对疲劳可靠度的影响规律。

吴兵[8](2017)在《某纯电动客车车架轻量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客车制造业正在发生着质的蜕变。客车生产商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思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运用新的技术快速提升企业的产品性能。所以,客车轻量化设计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本论文目的是研究某纯电动客车的车架轻量化,解决其现有结构问题。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有:首先,通过观察法结合经验分析法,基于某纯电动客车车架的布置形式为边界条件,对车架进行全新设计,从半承载结构改为全承载结构,应用轻质材料,实现车架总成的轻量化设计目标,通过对现有车架的不足及设计缺陷分析,进行关键部位分析研究,实现车架的结构优化设计。其次,从应用角度出发运用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纯电动客车的全新车架结构进行悬架动力学、静态、模态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后,采取实验验证的方法,依据客车试验规章进行整车路试,验证车架结构的整体性能,并对试验后的整车关键部位进行拆解分析。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车架的半承载结构研究,针对问题点开展全承载结构优化设计,重点解决现有车架的设计缺陷和出现的问题,同时实现车架的轻量化设计。2、在满足车架结构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超高强度钢(QStE700TM)’,实现车架的轻量化设计,同时车架焊接工艺也获得改进提升。3、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开展了刚度、强度、模态的分析,分析了全新结构的车架静态、动态性能,表明全新车架结构满足整车的性能要求。4、依据整车试验标准,完成整车的可靠性强化试验,重点关注有限元分析提出的关注点,对试验车进行局部拆解分析,表明车架整体性能良好。本文的研究为车架全承载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评价以及结构的改进优化,提供了依据及参考,积累了宝贵的行业应用经验。

冯浩然[9](2017)在《管道减振技术及基于动力吸振器的转子振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旋转机械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冶金和航空航天等行业,转子结构的稳定运行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旋转机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制造工艺的持续改进,高转速、大功率成为旋转机械的主要发展方向,多跨转子结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控制转子结构的振动是保障旋转机械安全性的重点之一。本文研究了动力吸振器对转子系统振动的抑制规律,对转子系统通过临界转速时的振动进行开关控制;研究了输送类管道系统的振动控制技术,利用粘滞性管道阻尼器降低实际工程管道的振动;同时也研究了利用蜂窝密封技术解决离心式空分增压机平衡毂密封泄漏的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旋转机械及管道系统振动的主要原因和危害,介绍旋转机械和管道系统的振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动力吸振器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2.计算并设计了转子用动力吸振器和基于转速控制的动力吸振器切换装置。搭建了单跨转子实验台,研究单跨转子原始振动及单吸振器开关控制、双重吸振器开关控制对转子振动的抑制规律,探究吸振器数量及位置对单跨转子抑振效果的影响。3.搭建了五跨十支撑“2N”支撑型多跨转子实验台,研究了轴系原始振动及单吸振器开关控制、所有吸振器无开关控制、所有吸振器开关控制对转子轴系的振动抑制规律,探究吸振器在五跨2N支撑转子上的抑振效果。4.搭建了五跨六支撑“N+1”支撑型多跨转子实验台,研究轴系原始振动,开展单吸振器开关控制、所有吸振器无开关控制、所有吸振器开关控制对转子轴系的振动抑制规律,探究吸振器在五跨N+1支撑转子上的抑振效果。5.考察了河北某石化企业柱塞泵管线和辽宁某炼化厂初馏塔管线的振动情况,分析了管线振动的具体原因,模拟计算确定粘滞性阻尼器安装部位,确定改造方案并指导改造施工,保障管道系统及相关设备的安全运行。6.考察了内蒙古某大型煤化工企业空分增压机平衡毂密封,针对原密封存在的泄漏问题,利用蜂窝密封技术,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了密封结构的技术参数,进行密封设计并施工安装,解决密封泄漏问题。

肖鹏[10](2015)在《大跨径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裂缝成因及处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件众多、横纵肋交错,受力情况复杂,同时由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影响线较短,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导致其疲劳问题突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往往与桥面铺装病害一同出现,两种病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目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抗疲劳设计一般从桥面板自身的构造细节入手,采用桥面板与铺装层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思路相对较少。本论文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为例,分析计算了大桥典型位置处的疲劳寿命,并根据桥面板与铺装层一体化设计的思路,提出了针对大跨径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及桥面铺装病害的处治对策。计算结果表明,采用ECC(掺纤维PVA水泥基复合材料)作为桥面铺装材料能够较好的提高桥面板的疲劳寿命。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回顾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史,总结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的主要位置和形式,同时整理了目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典型的铺装形式;(2)调查整理了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自通车运营以来出现的桥面铺装病害及主梁焊缝处疲劳开裂情况,同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总结出大跨径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病害的基本特征;(3)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病害检测结果为依据,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阐述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车辆轮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作为之后的疲劳细节处的疲劳寿命计算的基础;(4)综述了结构疲劳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路,同时运用线性疲劳损伤累积理论进行了江阴大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细节处疲劳寿命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检测所得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5)运用桥面板与铺装层一体化设计的思想,提出了针对大跨径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及桥面铺装病害的处治对策——ECC一钢组合桥面板。通过分析处治之后的桥面板疲劳寿命及铺装层抗疲劳性能,验证了该处治方法的有效性。

二、905AK后桥焊缝开裂原因和解决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05AK后桥焊缝开裂原因和解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综合方案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来源
    1.3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国内外搅拌运输车水箱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后支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论文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1.4.1 功能分析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4.2 AHP在产品方案评选中的应用
        1.4.3 TOPSIS在产品方案评选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及后支架结构分析
    2.1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结构特点分析
        2.1.1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上装系统主要组成部件分析
        2.1.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特征分析
        2.1.3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后支架结构特征分析
    2.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改进方向确定
        2.2.1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改进方向确定
        2.2.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后支架改进方向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搅拌运输车水箱及后支架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3.1 产品功能原理方案设计流程概述
        3.1.1 确定产品总功能
        3.1.2 产品总功能分解
        3.1.3 产品功能结构表达
        3.1.4 功能元求解方法概述
    3.2 搅拌运输车水箱功能原理方案综合
        3.2.1 典型搅拌车水箱功能结构分析
        3.2.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方案创新设计
        3.2.3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功能元求解
        3.2.4 搅拌运输车水箱功能原理方案综合
    3.3 搅拌运输车后支架功能原理方案综合
        3.3.1 典型后支架功能结构分析
        3.3.2 搅拌运输车后支架方案创新设计
        3.3.3 搅拌运输车后支架功能元求解
        3.3.4 搅拌运输车后支架功能原理方案综合
    3.4 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组合方案创新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HP-TOPSIS法的水箱后支架综合方案优选
    4.1 搅拌运输车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内容
        4.1.2 搅拌运输车综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2 应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项的权重
        4.2.1 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方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4.2.2 基于AHP法的测评专家权重计算
        4.2.3 基于AH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 基于TOPSIS法的水箱与后支架功能原理方案优选
        4.3.1 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概述
        4.3.2 基于与理想方案接近度的方案优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结构建模与仿真分析
    5.1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方案H结构建模
        5.1.1 搅拌运输车方案H最优功能元解
        5.1.2 搅拌运输车方案H功能载体结构分析
    5.2 搅拌运输车水箱静力学仿真分析
        5.2.1 水箱受力分析
        5.2.2 水箱应力应变仿真分析
    5.3 搅拌运输车后支架静力学仿真分析
        5.3.1 后支架受力分析
        5.3.2 后支架应力应变仿真分析
    5.4 操控箱使用情景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FEA的630装载机前车架开裂问题及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装载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结构件有限元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结构件轻量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630装载机前车架的结构分析与建模
    2.1 装载机前车架结构
        2.1.1 装载机概述
        2.1.2 630装载机前车架的Pro/E建模
        2.1.3 630装载机前车架的连接方式
    2.2 630装载机前车架边界条件的定义
    2.3 630装载机前车架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的技术路线
第3章 630装载机前车架在典型工况下的开裂失效研究
    3.1 630装载机前车架开裂问题分析
        3.1.1 开裂失效调查与分析
        3.1.2 630装载机在造纸厂工况下的典型工作环境
    3.2 基于Pro/E-Mechanic的初步有限元分析
        3.2.1 分析前的模型处理
        3.2.2 分析过程
        3.2.3 分析结论
第4章 基于ABAQUS的630装载机前车架有限元分析
    4.1 前车架网格划分
    4.2 基于ABAQUS的前车架结构静力学分析
    4.3 基于ABAQUS的前车架结构动力学分析
第5章 基于FEA力学分析的630装载机前车架结构优化与验证
    5.1 前车架结构优化
    5.2 基于ABAQUS对新前车架的结构静力学分析
    5.3 基于ABAQUS对新前车架的结构动力学分析
    5.4 基于Hyper-Optistruct拓扑优化对新前车架轻量化设计
        5.4.1 前车架轻量化设计的必要性
        5.4.2 前车架拓扑优化和轻量化设计
    5.5 基于ABAQUS对轻量化设计的新前车架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
    5.6 FE-Safe疲劳寿命计算
    5.7 基于磁粉探伤对新前车架进行市场质量跟踪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X80车用高强液压成形管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汽车用高强液压成形管件的发展与应用
        1.2.1 国外管件液压成形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管件液压成形技术的发展
        1.2.3 管件液压成形技术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强液压成形管件用钢的试制
    2.1 引言
    2.2 管件用钢的产品分析
    2.3 管件用钢的实验室冶炼
        2.3.1 试验钢成分
        2.3.2 试验钢轧制试验
        2.3.3 热轧板性能分析
        2.3.4 钢板组织分析
        2.3.5 冷轧试验
        2.3.6 金相组织检验
    2.4 管件用钢的实验室轧制
        2.4.1 轧制工艺制度
        2.4.2 热轧板性能检验
        2.4.3 组织检验
    2.5 工业试制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强液压成形管件的成形
    3.1 引言
    3.2 激光焊接制管
    3.3 焊缝性能检验
    3.4 管件结构特征
    3.5 成形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强液压成形管件性能试验及应用
    4.1 引言
    4.2 管件材料性能试验测试与评价
    4.3 管件加工质量评价
        4.3.1 焊缝质量评价
        4.3.2 管件表面质量评价
    4.4 验收与应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1.1.1 连续刚构桥的构造及力学特性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技术
        1.1.3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趋势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1.2.1 常用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1.2.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
        1.2.3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剪力联结构造特点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理论
        1.3.1 钢-混凝土的剪力传递机理研究
        1.3.2 采用预制桥道板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现状
        1.3.3 现有组合梁计算理论研究
        1.3.4 现有组合梁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
        1.3.5 研究现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构想
    2.1 已有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2.2 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构想
    2.3 关键构造与施工方法
        2.3.1 PCSS剪力连接件
        2.3.2 钢桁构造
        2.3.3 施工方法
    2.4 与常规连续刚构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SS剪力联结的受载性能与计算方法研究
    3.1 PCSS剪力连接件受载性能
        3.1.1 PCSS剪力连接件推出试验
        3.1.2 PCSS剪力连接件受载性能数值模拟
        3.1.3 装配式PCSS构件推出试验
        3.1.4 PCSS剪力连接件的力学性能比较
    3.2 基于PCSS的装配式组合梁受载特性数值模拟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两点加载时PCSS剪力连接件的滑移分布
        3.2.3 不同加载方式时完全抗剪连接件的滑移分布比较
        3.2.4 剪力钉数量对滑移分布的影响比较
    3.3 装配式组合梁的滑移分布及计算方法
        3.3.1 开裂前滑移分布及计算方法
        3.3.2 开裂后滑移分布及计算方法
        3.3.3 理论计算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受载行为试验研究
    4.1 试验梁设计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梁构造
        4.1.3 材料特性
        4.1.4 加载方式
        4.1.5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4.2 试验梁制作
        4.2.1 钢桁及桥道板预制
        4.2.2 桥道板安装及拼接
        4.2.3 钢桁与混凝土桥道板结整
    4.3 试验梁开裂前的力学性能
        4.3.1 荷载-挠度关系
        4.3.2 荷载-应变关系及分布
        4.3.3 荷载-滑移关系
    4.4 试验梁的初始开裂
        4.4.1 初始裂缝
        4.4.2 荷载-挠度关系
        4.4.3 荷载-滑移关系
    4.5 试验梁破坏阶段的行为
        4.5.1 PSTC-h1 试验梁破坏过程
        4.5.2 PSTC-h2 试验梁破坏过程
        4.5.3 PSTC-v3 试验梁破坏过程
    4.6 PCSS剪力连接件的滑移分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计算方法
    5.1 装配式组合梁抗裂性能
        5.1.1 开裂特征及影响因素
        5.1.2 开裂极限状态的计算图示
        5.1.3 开裂弯矩计算方法
    5.2 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5.2.1 装配式组合梁裂缝发展及分布特征
        5.2.2 裂缝宽度影响因素
        5.2.3 裂缝对中性轴高度的影响
        5.2.4 考虑开裂及剪力连接件滑移影响的曲率计算
        5.2.5 裂缝间距的取值
        5.2.6 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5.3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节段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区)
        5.3.1 破坏模式
        5.3.2 不计滑移影响时的PSTC梁极限承载力计算
        5.3.3 考虑滑移影响的PSTC梁极限承载力计算
        5.3.4 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STC梁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
    6.1 装配式组合梁的模拟方法
        6.1.1 PCSS剪力连接件的模拟
        6.1.2 预制桥道板的模拟
        6.1.3 施工阶段的模拟
        6.1.4 组合梁受载模拟
    6.2 基于Abaqus的精细化建模分析方法
        6.2.1 钢桁梁加载阶段
        6.2.2 桥道板施加预应力阶段
        6.2.3 装配式组合梁受载全过程仿真分析
        6.2.4 试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比较
    6.3 针对大型装配式组合桥梁的简化建模分析方法
        6.3.1 安装钢桁梁阶段
        6.3.2 桥道板施加预应力阶段
        6.3.3 桥道板与钢桁之间刚性联结形成组合梁
        6.3.4 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工程应用
    7.1 依托工程桥梁概况
        7.1.1 总体布置
        7.1.2 关键构造
        7.1.3 关键施工技术研究
    7.2 依托工程桥梁的受力行为分析
        7.2.1 模型的建立
        7.2.2 施工阶段力学行为
        7.2.3 使用阶段力学行为
        7.2.4 稳定性分析
        7.2.5 全过程力学行为
    7.3 依托工程的建设与使用简况
        7.3.1 施工简况
        7.3.2 成桥荷载试验
        7.3.3 后期使用简况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矿用自卸车焊接式前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焊接式前轴的研究现状
        1.2.2 有限元方法在前轴分析中的应用
    1.3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前桥介绍
    2.1 前桥概述
    2.2 前轴简介
    2.3 焊接前轴结构确定
    2.4 前桥的设计参数
    2.5 焊接前轴的工艺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前轴的受力分析及计算
    3.1 前轴的受力分析
    3.2 不平路面冲击工况下的应力计算
    3.3 汽车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应力计算
    3.4 汽车转弯侧滑工况下的应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轴建模
    4.1 CREO软件介绍
    4.2 前轴几何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模型建立的思路
        4.2.2 零部件建模
        4.2.3 前轴装配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前轴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法及ABAQUS简介
        5.1.1 有限元法
        5.1.2 ABAQUS简介
    5.2 材料的物理参数
    5.3 前轴静态分析
        5.3.1 前轴通过不平路面工况下静态分析
        5.3.2 前轴紧急制动工况下静态分析
        5.3.3 前轴转弯工况下静态分析
        5.3.4 结果分析
    5.4 前轴模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模态计算结果
        5.4.2 模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验证
    6.1 试验项目及设备
        6.1.1 强度试验评价标准
        6.1.2 刚度评价标准
    6.2 前轴垂直弯曲刚性试验
    6.3 前轴垂直弯曲疲劳寿命试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复杂激励下玉米收获机框架结构振动特性与模态参数辨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玉米收获机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玉米收获机作业特征及问题
    1.2 收获机械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历史、现状和未来)
        1.2.1 收获机械的国内发展现状
        1.2.2 收获机械的国外发展现状
        1.2.3 收获机械国内外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
    1.3 收获机械的振动特性及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3.1 收获机械的振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现状
        1.3.2 基于振动模态的收获机械的优化研究现状
        1.3.3 收获机械框架焊合结构焊点模型的数值模拟现状
        1.3.4 现有研究和应用中的不足
    1.4 振动模态试验及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现状
        1.4.1 模态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1.4.2 模态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1.4.3 现有研究和应用中的不足
    1.5 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及研究分析思路
        1.5.1 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5.2 基于振动模态的研究思路及分析策略
        1.5.3 研究目标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组织架构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收获机固有频率建模及试验验证
    2.1 引言
    2.2 理论模型的建立
        2.2.1 振动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2.2.2 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2.2.3 求解振动系统固有频率及阻尼比
        2.2.4 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计算
    2.3 模态参数计算
        2.3.1 频响函数模态展开矩阵
        2.3.2 模态坐标下的振动微分方程
        2.3.3 振动系统的模态参数计算过程
    2.4 试验验证与分析
        2.4.1 考虑土壤-机器作业的车架振动测试方法
        2.4.2 振动信号统计分析
        2.4.3 振动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IMO的收获机械模态参数辨识及振动特性
    3.1 引言
    3.2 模态参数辨识方法
        3.2.1 基于ERA特征实现方法的模态参数辨识
        3.2.2 基于PolyMax的模态参数辨识方法
    3.3 基于激励和响应的模态试验与参数辨识方法
        3.3.1 试验对象及特征
        3.3.2 有限元模态模型的建立
        3.3.3 割台框架结构模态试验方法
        3.3.4 模态参数辨识结果校验
    3.4 基于模态参数辨识结果的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5 割台框架结构振动特性及模态
        3.5.1 田间振动测试系统与试验方案
        3.5.2 不同工况的振动时域特性
        3.5.3 振动频率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质量时变的收获机械工作模态试验与参数辨识
    4.1 引言
    4.2 收获机械的工作模态参数辨识算法
        4.2.1 时域SSI随机子空间模态参数辨识方法
        4.2.2 频域EFDD参数辨识方法
    4.3 收获机械工作模态试验的测试
        4.3.1 收获机械运行模态试验采集测试系统
        4.3.2 系统测试方案设计与测点布置方法
        4.3.3 工作模态试验的土壤-作物测试方法
    4.4 复杂激励下田间作业的振动特性及工作模态分析
        4.4.1 田间运行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分析
        4.4.2 考虑质量时变的工作模态分析方法
        4.4.3 考虑质量非时变的工作模态分析方法
        4.4.4 收获机械的工作变形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振动抑制的收获机械框架结构优化与验证
    5.1 引言
    5.2 收获机械车架作业工况的力学模型分析
    5.3 车架数值模拟焊点模型优选
        5.3.1 有限元建模基础及假设条件
        5.3.2 焊点模型构造机理及数学描述
        5.3.3 应变测试及数值模型验证方法
        5.3.4 数值模拟中不同焊点模型的适用性方法
    5.4 基于振动抑制为目标的框架结构优化方法
        5.4.1 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5.4.2 基于基频优化的框架结构的模型建立
        5.4.3 基于基频优化的框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5.4.4 结构优化后动态特性分析与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基于应变能的钢桥面板与纵肋连接细节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及其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残余应力特性研究
        1.2.2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1.2.3 疲劳可靠度评估
    1.3 问题的提出
第2章 残余应力与轮载作用应力耦合分析
    2.1 残余应力分布特性研究
        2.1.1 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2.1.2 残余应力分布特性
    2.2 残余应力与轮载应力耦合模型
        2.2.1 残余应力与轮载作用应力耦合模型的建立
        2.2.2 残余应力与轮载作用应力叠加耦合模型的验证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应变能的疲劳评估方法及可靠度
    3.1 基于应变能的疲劳评估方法
        3.1.1 基于应变能的疲劳评估方法的建立
        3.1.2 基于应变能的疲劳评估方法的验证
    3.2 疲劳可靠度评估模型
        3.2.1 疲劳可靠度评估理论
        3.2.2 疲劳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3.3 小结
第4章 疲劳评估及其可靠度工程应用
    4.1 疲劳荷载模型的建立
        4.1.1 随机变量分布特性
        4.1.2 疲劳荷载模型的验证
    4.2 疲劳寿命评估
        4.2.1 基于监测数据的疲劳寿命评估
        4.2.2 服役期疲劳寿命预测
    4.3 基于随机交通荷载的疲劳可靠度评估
        4.3.1 焊接残余应力影响效应分析
        4.3.2 交通荷载影响效应分析
    4.4 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个人简历

(8)某纯电动客车车架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客车相关技术现状
        1.2.2 客车研究趋势
        1.2.3 客车轻量化研究
        1.2.4 车架技术现状
        1.2.5 CAE应用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车架轻量化设计
    2.1 整车轻量化概述
    2.2 原车架结构分析
        2.2.1 原半承载车架的结构特点
        2.2.2 原车架结构的分析
    2.3 车架优化设计
        2.3.1 全新车架结构设计原则
        2.3.2 全新车架优化设计概述
        2.3.3 全新车架细节设计
        2.3.4 全新车架型材及规格
    2.4 车架轻量化成果
    2.5 全新车架的优势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架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理论及软件介绍
        3.1.1 有限元方法概述
        3.1.2 车架有限元的分析
        3.1.3 惯性释放的基本原理
        3.1.4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3.2 悬架动力学分析模型建立
        3.2.1 整车参数的确定
        3.2.2 整体模型的建立
    3.3 车架有限元建模
        3.3.1 单元类型的选取
        3.3.2 单元连接的模拟
        3.3.3 车架质量及载荷处理
        3.3.4 模型的生成
    3.4 车架静态分析
        3.4.1 强度理论
        3.4.2 车架结构强度分析
    3.5 车架的模态分析
        3.5.1 模态分析理论
        3.5.2 模态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车的验证与试验
    4.1 实车情况概述
    4.2 实车试验情况概述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9)管道减振技术及基于动力吸振器的转子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旋转机械振动控制研究概述
        1.2.1 旋转机械振动主要振动原因分类
        1.2.2 旋转机械转子振动被动控制
        1.2.3 旋转机械转子振动主动控制
    1.3 石化管道振动控制研究概述
        1.3.1 石化管道振动原因
        1.3.2 石化管道振动控制方法
    1.4 动力吸振器研究概况
        1.4.1 动力吸振器发展历程
        1.4.2 动力吸振器的优缺点及分类
        1.4.3 动力吸振器的实际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力吸振器控制五跨2N转子临界振动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动力吸振器转子振动控制机理
    2.3 动力吸振器的设计
        2.3.1 动力吸振器参数确定方法
        2.3.2 动力吸振器的结构优化方法
    2.4 五跨2N支撑转子实验台设计与仿真
        2.4.1 实验台设计及相关参数
        2.4.2 五跨2N支撑转子轴系仿真分析
    2.5 五跨2N转子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2.5.1 五跨2N转子轴系原始振动升速实验研究
        2.5.2 基于动力吸振器的五跨2N转子轴系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吸振器控制五跨N+1转子临界振动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五跨N+1支撑转子实验台设计与仿真
        3.2.1 实验台设计及相关参数
        3.2.2 五跨N+1支撑转子轴系仿真分析
    3.3 五跨N+1转子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3.3.1 五跨N+1转子轴系原始振动升速实验研究
        3.3.2 基于动力吸振器的五跨N+1转子轴系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重动力吸振器对转子振动控制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双重动力吸振器设计的最优条件
    4.3 实验台简介
    4.4 单吸振器及双重动力吸振器设计
    4.5 单动力吸振器控制转子临界振动实验
        4.5.1 单跨转子原始振动
        4.5.2 单动力吸振器无开关控制实验
        4.5.3 单动力吸振器振动控制实验
    4.6 双重动力吸振器控制转子临界振动实验
        4.6.1 双重动力吸振器无开关控制实验
        4.6.2 双重动力吸振器振动控制实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道粘滞性减振技术及蜂窝密封技术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粘滞性阻尼减振原理
    5.3 蜂窝密封技术简述
    5.4 河北某石化企业柱塞泵出口管线减振改造项目
        5.4.1 出口管线振动详情及结构参数
        5.4.2 出口管线模态分析
        5.4.3 出口管线振动原因分析
        5.4.4 出口管线减振模拟
        5.4.5 出口管线减振方案及改造效果
    5.5 辽宁某炼化厂初馏塔进料管线减振改造项目
        5.5.1 初馏塔进料管线振动情况
        5.5.2 初馏塔进料管线模态分析
        5.5.3 初馏塔进料管线减振模拟
        5.5.4 初馏塔进料管线阻尼减振施工方案及减振效果
    5.6 内蒙古某煤化工空分增压机蜂窝密封改造项目
        5.6.1 增压机存在的问题
        5.6.2 密封失效引起推力瓦烧毁原因分析
        5.6.3 蜂窝密封与侧齿密封性能对比
        5.6.4 密封改造方案及改造效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大跨径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裂缝成因及处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工程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概述
        1.2.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特点
        1.2.2 疲劳裂缝形式
    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及处治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疲劳裂缝研究现状
        1.3.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铺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钢箱梁裂缝成因分析
    2.1 病害检测
        2.1.1 主梁裂缝检测
        2.1.2 铺装层病害检测
    2.2 车流量信息调查
    2.3 整体内力分析
        2.3.1 几何非线性基本理论
        2.3.2 整体结构计算分析
        2.3.3 伸缩缝对桥面板受力的影响
    2.4 局部应力分析
        2.4.1 有限元模型对比
        2.4.2 轮载作用下桥面板应力分布特征
    2.5 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疲劳与断裂理论
    3.1 疲劳损伤机理
        3.1.1 疲劳破坏特征
        3.1.2 疲劳破坏机理
    3.2 疲劳的基本概念
        3.2.1 交变应力
        3.2.2 疲劳强度和疲劳极限
        3.2.3 S-N曲线
    3.3 结构疲劳寿命计算相关概念
        3.3.1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3.3.2 雨流计数法
        3.3.3 等效应力幅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箱梁U肋与桥面板连接处焊缝疲劳分析
    4.1 铺装层对桥面板疲劳寿命的影响
        4.1.1 考虑铺装层的桥面板模型建立
        4.1.2 铺装层对桥面板受力性能的影响
    4.2 车辆荷载模拟
        4.2.1 疲劳荷载的模拟形式
        4.2.2 疲劳车模型及加载方式
    4.3 考虑铺装层的桥面板疲劳寿命计算
        4.3.1 疲劳分析基本方法
        4.3.2 U肋与桥面板连接处焊缝疲劳寿命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缝的处治对策
    5.1 影响结构疲劳的主要因素
        5.1.1 材料影响
        5.1.2 应力幅特征
        5.1.3 缺口效应
        5.1.4 尺寸效应
    5.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的处治对策
        5.2.1 疲劳开裂后的处理
        5.2.2 疲劳开裂前的预防
    5.3 新型铺装体系处治对策研究
        5.3.1 ECC对桥面板疲劳寿命的影响
        5.3.2 ECC疲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905AK后桥焊缝开裂原因和解决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箱与后支架综合方案创新设计研究[D]. 刘炳君. 长安大学, 2020(08)
  • [2]基于FEA的630装载机前车架开裂问题及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 于功胜. 山东大学, 2019(09)
  • [3]X80车用高强液压成形管件的研制[D]. 倪克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4]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与计算方法研究[D]. 高燕梅.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5]矿用自卸车焊接式前轴设计研究[D]. 陈鹏鹏. 山东大学, 2018(02)
  • [6]复杂激励下玉米收获机框架结构振动特性与模态参数辨识方法研究[D]. 姚艳春.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基于应变能的钢桥面板与纵肋连接细节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及其可靠度研究[D]. 崔闯.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某纯电动客车车架轻量化研究[D]. 吴兵. 湖南大学, 2017(07)
  • [9]管道减振技术及基于动力吸振器的转子振动控制研究[D]. 冯浩然.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10]大跨径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裂缝成因及处治对策研究[D]. 肖鹏. 东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905AK后桥焊缝开裂原因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