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散注射液治疗急性发热200例临床观察

双黄连散注射液治疗急性发热200例临床观察

一、双黄连粉针治疗急性发热症2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莉莉[1](2021)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对小鼠的影响及苦甘颗粒的干预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损伤的特征及苦甘颗粒的干预机制,为阐明苦甘颗粒干预甲型流感的作用规律及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甘颗粒干预甲型流感的机制预测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苦甘颗粒各组成药物的化学成分,以OB、DL作为筛选参数,选择OB≥30%,DL≥0.18的成分。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苦甘颗粒各组成药物成分的靶点,Perl语言对药物靶点进行整理以及ID转换。检索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甲型H1N1的相关靶点,与药物靶点取交集,最终获得苦甘颗粒治疗甲型流感的潜在靶点及数目。运用Cytoscape3.7.2构建中药调控网络以及PPI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选择参数DC、BC进行筛选,获取蛋白互作网络的核心网络。运用R4.0.2软件将交集靶点进行ID转换,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设定P<0.05。2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干预机制15~17g SPF级BALB/c小鼠,在动物室一般适应性饲养1天,无异常后,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染毒组、达菲组、苦甘颗粒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乙醚麻醉小鼠后,染毒组、达菲组、苦甘颗粒组均用35个LD50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滴鼻感染;正常组用生理盐水滴鼻作为对照。各组小鼠滴鼻感染前1天开始灌胃给药,各组均连续给药5天。达菲组每日给药0.276g/kg;苦甘颗粒组每日给药0.088g/kg;正常组、染毒组均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日固定时间称量小鼠体重、监测小鼠血糖值,并计算体重差值。麻醉后,眶静脉取血,收集血清,标记,于-80℃冰箱保存备用。取肺组织,称重后,欲做病理切片观察的肺组织于4%的多聚甲醛中保存,并标记组别;其余肺组织统一于-80℃冰箱保存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情况;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小鼠血清IL-6、VEGF-A水平;制备肺组织匀浆,取上清液,采用ELISA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IL-6、IL-17、TNF-α水平。结果1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甘颗粒干预甲型流感的机制预测1.1甲型流感相关基因获取获取IL-6、VEGFA、IL-17等2529个流感疾病相关基因。1.2苦甘颗粒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获取获取Luteolin(木犀草素)、Quercetin(槲皮素)等224个有效成分,PTGS2、NFKBIA等2302个作用靶点。1.3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获取获取 IL-6、VEGFA、PTGS2、AKT1、HSP90AA1、NFKBIA、MAKP1 等 117 个交集靶点,以及Luteolin(木犀草素)、Quercetin(槲皮素)、Kaempferol(山奈酚)等114个药物活性化学成分。1.4药物调控网络绘制并分析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该图直观反映了苦甘颗粒多成分、多靶点干预流感的作用机制。其中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柚皮素(Naringenin)、山奈酚(Kaempferol)连接靶点数目较多。1.5 PPI蛋白互作网络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经筛选后获取666个核心网络节点。1.6 GO富集分析共获取2166个基因本体条目(GO):其中相关条目涉及到2001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条目,主要为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等;46个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CC)条目,主要涉及膜筏、膜微区、膜区、囊腔等;119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条目,主要涉及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磷酸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抗氧化活性等。1.7 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163条信号通路。2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干预机制2.1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体重的影响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小鼠体重下降,第4天即出现明显下降,第5天显着下降,提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复制成功。第4天: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升高5.0%,无显着性差异(P>0.05),达菲组升高7.9%,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5天: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升高9.5%,具有显着差异(P<0.05),达菲组升高12.7%,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苦甘颗粒和达菲均可恢复甲型流感病毒致小鼠体重降低的作用,且达菲作用较强,但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2.2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体重差值的影响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小鼠体重差变小,第3天即出现明显变化。此指标比体重变化更灵敏,证实以往研究结果。第4天: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升高39.2%,达菲组升高53.0%,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5天: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升高34.1%,达菲组升高44.4%%,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苦甘颗粒和达菲均可有效恢复小鼠体重差值变化的作用,第4天即出现明显作用,且达菲作用较强,但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2.3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的影响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小鼠肺指数出现明显升高(P<0.01),证实甲型流感小鼠肺损伤模型复制成功。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降低20.1%,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达菲组降低37.8%,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苦甘颗粒和达菲均可有效降低流感小鼠肺指数,但达菲作用较强。2.4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糖的影响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血糖降低。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达菲组均升高54.3%,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苦甘颗粒可明显改善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血糖降低的作用,且作用与达菲相同,但仍无法使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2.5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苦甘颗粒干预可减少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坏死,减轻结缔组织增生、肺泡壁的增厚、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其作用与达菲接近。证实甲型流感小鼠肺损伤模型复制成功。2.6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和VEGF-A水平的影响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证实甲型流感小鼠肺损伤模型复制成功。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降低45.8%,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达菲组降低75.3%,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苦甘颗粒干预可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水平,但达菲作用较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血清VEGF-A水平明显降低,证实甲型流感小鼠肺损伤模型复制成功。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升高120.7%,达菲组升高273.3%,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苦甘颗粒干预可有效升高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VEGF-A水平。结合与正常组比较结果,达菲干预升高小鼠血清VEGF-A水平高于正常,是否有利,有待更多数据证实;而苦甘颗粒干预可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VEGF-A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苦甘颗粒优于达菲。2.7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IL-6、IL-17、TNF-α水平的影响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肺组织IL-6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苦甘颗粒组升高24.2%,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降低32.5%,达菲组降低30.7%,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苦甘颗粒干预可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IL-6水平,并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对比血清IL-6研究结果,苦甘颗粒对小鼠肺组织IL-6水平的作用更明显。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肺组织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降低10.2%,达菲组降低9.8%,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达菲组比较,苦甘颗粒组降低3.3%,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苦甘颗粒干预可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IL-17水平,并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作用略优于达菲。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肺组织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与染毒组比较,苦甘颗粒组降低17.9%,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达菲组降低9.8%,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达菲组比较,苦甘颗粒组降低8.9%,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苦甘颗粒干预可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TNF-α水平,并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达菲作用不明显,即苦甘颗粒作用优于达菲。2.8各指标与肺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肺组织IL-6水平、肺组织IL-17水平、肺组织TNF-α水平、血清IL-6水平与肺指数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690、0.793、0.771、0.704,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肺组织IL-6水平与肺指数相关性最强;血糖值、体重差值、体重、血清VEGF-A水平与肺指数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91、-0.825、-0.820、-0.405,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其中血糖值与肺指数相关性最强。结论(1)本研究从苦甘颗粒干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后,血清中IL-6、VEGF-A水平以及肺组织中IL-6、IL-17、TNF-α水平证实了网络药理学的部分研究结果。(2)苦甘颗粒干预流感病毒感染优于达菲,作用机制与调节肺组织中TNF-α水平异常有关;尤其是修复流感病毒性肺损伤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与修复血清中IL-6水平、VEGF-A水平以及肺组织中IL-6、IL-17、TNF-α水平异常有关。(3)苦甘颗粒修复流感病毒性肺损伤作用正相关指标依次为肺指数、肺组织IL-17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血清IL-6水平;负相关指标依次为血糖值、体重差值、体重、血清VEGF-A水平。(4)对比血清IL-6水平,肺组织IL-6水平能更好的反映苦甘颗粒疗效,提示网络药理学的局限性。(5)提示苦甘颗粒的基础方麻杏石甘汤及其加减方制剂,干预流感临床前疗效评价指标除肺指数、体重差值、体重以外,可纳入肺组织TNF-α、IL-6、IL-17、血清VEGF-A以及血糖值等相关指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除IL-6以外,可纳入血糖值指标。最近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国内未见以上相同报道。

宋立超[2](2021)在《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核心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借鉴;为构建中医药领域核心指标集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收集国内外近五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儿童CAP相关的结局指标,同时发放医生、患者空白问卷,收集相关利益群体关注的儿童CAP相关的结局指标。通过对文献及空白问卷整理,获得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再依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进行连续两轮进阶式调查,从而获得备选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初步共识。接下来由核心利益相关成员构成的专家组进行面对面专家共识会议,经专家讨论从而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儿童CAP的核心指标集。结果:1.通过系统的分析国内外近5年有关中医药治疗儿童CAP的结局指标,最终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135篇,对其中包含的结局指标进行归纳整合,共获得145个结局指标。2.通过医生空白、患者空白问卷,各获得44个指标,最终通过文献分析、空白问卷共获得157个指标。将所获指标划分为9个指标域,分别为症状/体征、中医相关指标、理化指标、生活质量、总疗效指标、远期预后、安全性事件、卫生经济学评估、治疗满意度,将其全部纳入第一轮德尔菲问卷。3.专家参加了第一轮德尔菲调查,并通过对各结局指标分值的平均值、1-3分及7-9分分数分布情况和变异系数(CV)的分析,最终将85项结局指标纳入第二轮德尔菲调查。并且根据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并将并根据研究小组讨论,补充5个结局指标,并将胃肠反应发生情况、交叉感染情况归属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终89个结局指标纳入第二轮德尔菲问卷,并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初稿。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儿童CAP临床研究结局指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发现结局指标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且种类繁多,因此构建规范统一的核心指标集是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2.德尔菲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存在不足: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可能会因为其利益侧重点、教育背景、所属地域等不同而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

何美香[3](2020)在《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耳穴压豆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因其适应症广、操作简易、无毒副作用等独特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治疗中。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在镇痛、退热、增进食欲等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但临床相关文献较少且大都年代较久远。本课题将耳穴压豆疗法与中药清热利咽方相结合治疗小儿急乳蛾,以期为耳穴压豆的运用提供临床试验依据,为本病的治疗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将符合急乳蛾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某省级中医院儿科门诊患儿6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设计并准备好病例数据采集表,并对其进行编号,受试患儿依此编号按1:1比例依次入组本次临床观察,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依照脱落标准共收集完整病历61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两组患儿年龄均在4~14岁之间。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清淡饮食,扁桃体化脓患儿予以局部刮脓,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清热利咽方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耳穴选穴为扁桃体、咽喉、耳尖、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七个穴位。双耳交替,3日换贴一次,刺激强度以患儿感胀痛、耳廓有热感或耳穴微微泛红为宜。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并随访2天,统计患儿治疗前后临床主症、次症评分以及咽痛、热退症状消退时间,并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观察组患儿共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中药清热利咽方对照组患儿共31例,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等级对比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32,P<0.05);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7.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咽痛及扁桃体充血、肿大三个主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34、0.038,均小于0.05);4.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发热这一主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150,P>0.05);5.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咳嗽及食欲不振、两个次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2、0.029,均小于0.05);6.观察组在缓解患儿恶风这一次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310,P>0.05);7.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2.47±1.42d,对照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3.96±2.03d,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1,P<0.05);8.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为3.38±1.64d,对照组患儿热退时间为4.95±1.48d,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0,P<0.05);9.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均未出现过敏、恶心、呕吐、气促等不良反应,安全性佳。[结论]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儿主症次症,缩短主症次症持续时间,操作简易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王钇杰[4](2021)在《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地评价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为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风热感冒的中医诊断标准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西医诊断标准。将纳入的100例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清热发表方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外敷退热散,以3天为一个疗程,期间观察患儿主要症状(发热、恶风、汗出、咽红肿痛、咳嗽)的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真实客观地评估两组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在主要症状消失的中位时间、解热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完全退热时间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完全退热率分别为91.49%、83.33%,治疗组的完全退热率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发热、咽红肿痛、鼻塞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恶风、汗出、咳嗽、头痛等其它单项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显着改善中医证候评分(P<0.0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儿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8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研究期间,两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能够显着改善发热、咽红肿痛、鼻塞等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彭坤[5](2020)在《热必宁合剂治疗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对热必宁合剂治疗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为中医药治疗中医诊断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西医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肺病科住院部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入院的中医诊断为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西医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研究病例87个,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热必宁合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对纳入研究病例患者的治疗前后发热评分、咳嗽评分、咯痰评分、中医症候量化评分之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热必宁合剂在临床治疗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患者时对平均完全退热时间、发热评分、咯痰评分、咳嗽评分、中医症候量化评分之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的影响,以评估热必宁合剂的临床疗效,并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住院天数、完全退热时间、中医症候量化评分之和、超敏蛋C反应蛋白(hs-CRP)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咳嗽评分、咯痰评分、降钙素原(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基于本次研究发现,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中出现的发热、咳嗽症状可能与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具有相关性,发热症状可能与治疗前降钙素原(PCT)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热必宁合剂联合抗生素治疗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疗效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与单用抗生素比较,热必宁合剂能够缩短完全退热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能够改善整体症状。

罗晓琼[6](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何美秀[7](2018)在《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体系,通过研究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该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以期探索把六经辨证运用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辨证规律,拟为临床治疗妇科炎症性疾病探索出一种新的辨证治疗思路,以使传统中医经典发扬光大。面对复杂的盆腔炎性疾病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使临床医师迅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性与病位,准确把握病机,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次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四川省中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计400例,其中急性盆腔炎153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247例。记录其年龄、孕次、病程、宫腔操作史等信息,归纳其证型分布规律,所得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急性盆腔炎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2013年至2018年符合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53例,其中少阳证124例,占总病例的81.05%;太阳少阳合病证9例,占总病例的5.88%;太阴证8例,占总病例的5.23%;太阴厥阴合病证5例,占总病例的3.26%;少阴证3例,占总病例的1.96%;少阳阳明合病证2例,占总病例的1.31%;太阴少阴合病证2例,占总病例的1.31%。(2)根据证型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急性盆腔炎以三阳证为主,出现频率为88.24%,其中太阳证、阳明证以太阳少阳合病证、少阳阳明合病证的形式出现,故少阳证出现频率亦为88.24%;三阴证少见,其出现频率较低,仅为11.76%。(3)急性盆腔炎症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按照K-均值聚类,认为聚为5类时较为合理,其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经血质稠、经行伴腰酸、经行伴乳胀、胸协苦满、头晕、腰骶胀痛或酸痛。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2013年至2018年符合诊断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共247例,其中厥阴证99例,占总病例的40.08%,太阴证38例,占总病例的15.38%;太阴少阴合病证37例,占总病例的14.98%;少阴证35例,占总病例的14.17%;太阴厥阴合病证32例,占总病例的12.96%;三阴合病证5例,占总病例的2.02%;少阴厥阴合病证1例,占总病例的0.41%。(2)根据证型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未见三阳证,仅见三阴证。三阴证中以厥阴证最多见,出现频率为55.47%;太阴证次之,出现频率为45.34%;少阴证更次之,出现频率为31.58%。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出现合病证,以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多见,太阴少阴合病证出现频率为17.00%,太阴厥阴合病证出现频率为14.98%;极少出现少阴厥阴合并症及三阴合病证。(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按照K-均值聚类,认为聚为3类较为合理,其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形寒肢冷、不欲饮食、口干、烦躁易怒、痛经、腰骶酸痛或胀痛、失眠、白带颜色异常、神疲乏力、口渴、经血质稠、经血暗红、经行伴乳胀、白带量多、经行腹痛加重、心中懊恼、白带气臭、脘腹痞满、尿频夜尿。结论1.急性盆腔炎结论(1)四川省中医院2013年至2018年的153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六经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太阳少阳合病证、太阴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少阴证、少阳阳明合病证、太阴少阴合病证。急性盆腔炎以少阳证为主,出现频率为88.24%。(2)急性盆腔炎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口苦、口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经血质稠、经行伴腰酸、经行伴乳胀、胸协苦满、头晕、腰骶胀痛或酸痛。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结论(1)四川省中医院2013年至2018年的247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六经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厥阴证、太阴证、太阴少阴合病证、少阴证、太阴厥阴合病证、三阴合病证、少阴厥阴合病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厥阴证最多见,出现频率为55.47%;太阴证次之,出现频率为45.34%;少阴证更次之,出现频率为31.58%;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出现合病证,以太阴少阴合病证、太阴厥阴合病证多见,极少出现少阴厥阴合并症及三阴合病证。(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形寒肢冷、不欲饮食、口干、烦躁易怒、痛经、腰骶酸痛或胀痛、失眠、白带颜色异常、神疲乏力、口渴、经血质稠、经血暗红、经行伴乳胀、白带量多、经行腹痛加重、心中懊恼、白带气臭、脘腹痞满、尿频夜尿。

张稚鲲[8](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9](2017)在《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识别双黄连注射剂国内研究的热点及热点的演变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了1992年—2015年双黄连注射剂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图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共现关键词网络结构特征、主要聚类、类标签命名及代表性关键词。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关键词网络模块结构显着(Q=0.712 7),聚类结果的可信度较高(Mean Sihouette=0.671 7),主要聚类包括:生物热活性图谱(#0),瞳孔等大(#1),医院制剂室(#2),呼吸困难(#3),肠蠕动(#4),丹参粉针(#5),采用tf*idf算法命名聚类标签。从频次、突发性指标评估得到的代表性关键词有: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绿原酸,黄芩苷,影响因素。结论:注射用双黄连的文献研究,探讨的主题集中在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结合目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现状和对网络突变性节点的定量分析结果,预测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将是未来的新兴趋势。

刘昆[10](2016)在《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效先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博士生导师,传承博士后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47年的行医生涯中,安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对小儿外感发热、急慢性咳嗽、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腹泻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合并肾脏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抽动障碍、睡眠障碍等病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创立研究了一系列方剂,如小儿止哮平喘冲剂、阳春白雪散、复儿康、健脾益肺汤等。目的:1.本研究目的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整理、总结导师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独到的学术见解和诊疗规律,为进一步传承中医儿科的诊疗及用药特点提供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安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并通过安师的学术思想,拟定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安效先教授近50年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成形的过程。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2.第二部分运用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开展临床研究。对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的临床有效性、创新性。结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1.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安师1962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右玉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0年,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着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先生,参与点校了《小儿药证直诀》,编写并校对了《中医儿科学》。在科研工作方面,完成了“热平冲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并实现了成果转让。研制成功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小儿止哮平喘冲剂”,并成为西苑医院院内制剂,已运用于临床20余年,疗效得到广大哮喘患儿家长的充分肯定。2.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①提出小儿为“少阳体质”学说:安师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系统论述小儿“少阳体质”学说,该学说融合了“纯阳”和“稚阴稚阳”两种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儿科理论。②重视脾胃,强调“后天之本”:强调调整小儿脾胃阴阳升降之气机;脾贵在运而不宜妄补;重视饮食调节;用药谨慎,顾护脾胃等。③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小儿脏腑娇嫩,传变迅速,尤其是外感热病,小儿发热多以风热为主,发病后很快传变至气、至营、至血,而致卫气营血同病。安师非常赞赏姜春华先生的“截断扭转”学说,体现既病防变,治未病的思想。④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安师认为要继承中医的精华,不要与现代医学的概念对号入座。治疗时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以提高临床疗效。强调以法统方,善用专方专药。3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3.1呼吸系统疾病:①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时注意顾护阴液;②强调专病专方专药,重视对药;③辨治小外感发热的临床经验:安师运用凉温并用、清透并举、顾护津液、截断扭转、泻下治上等法灵活运用,治疗效果确切。④辩治小儿肺炎:安师通过小儿热势、咳痰、喘憋、精神四方面系统立体的评价小儿肺炎的病情轻重程度。临床上常用采用“清、宣、降”及“补、收”等法治疗,同时强调活血化瘀的重要性。⑤辩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安师认为临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两期三型:两期感染期和缓解期分三型:风热外感,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治宜清热解毒、表里双解;健脾益肺,培土生金;益气补肺,养阴润燥。3.2消化系统疾病: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特点:发病率高。②脾为后天之本,脾失运化,精微不布,百病丛起。③安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学术思想:脾胃之病重于“调养”。④辩治小儿腹泻的大法为健脾渗湿。安师认为泄泻主要病因为脾虚失运,湿困中焦,推崇明·李中梓的治泻九法,临证时灵活应用,善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各种泄泻。⑤“增液行舟”法治疗小儿便秘:安师认为小儿便秘的病机主要是热结阴亏,津亏肠燥,则“无水行舟”。故提出治疗小儿便秘应以滋阴养液为主要大法,常用方为增液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治疗小儿呕吐:总病机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安师善用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治疗。⑦温中散寒治小儿腹痛:本病寒者居多,善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法。方用小建中汤加乌药、木香、香附、延胡、白芷等。3.3其他系疾病:①儿童抽动障碍治疗经验:安师认为本病定位在肝,多可影响肺、心、脾等脏,治疗大法为平肝熄风、养心豁痰,镇静安神。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②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的经验:安师从痰热方面入手,运用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法,选温胆汤和酸枣仁汤及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③肾病治疗经验:安师运用益气滋肾等七法,并注意和激素不同时期辨证用药,进行治疗,疗效显着。4.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的60例符合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患儿,按随机法分组的原则,分治疗组(银翘退热方组)30例,对照组(抗感颗粒组)30例。治疗前分别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轻重及血常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有无可比性;治疗3天后再次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退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3.3%,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3.3%,治疗组在整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6.94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为50.63h,说明治疗组退热时间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比较:治疗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比率(96.7%,90%)高于对照组(83.3%,70%),说明治疗组血常规相应指标恢复正常速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④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药物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较好。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安师的学术经验,以卫气营血同治的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患儿,较抗感颗粒对照组,可以更为有效的缓解中医证候,更有效的退热。少阳体质学说是指导小儿外感风热的理论依据。

二、双黄连粉针治疗急性发热症2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粉针治疗急性发热症2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对小鼠的影响及苦甘颗粒的干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一、中医药防治流感研究进展
    二、流感相关因子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甘颗粒干预甲型流感的研究
    目的
    方法
        1 甲型流感相关基因获取
        2 苦甘颗粒药物有效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3 苦甘颗粒干预甲型流感交集靶点获取
        4 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5 功能富集分析
    结果
        1 甲型流感相关基因
        2 苦甘颗粒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
        4 药物调控网络
        5 PPI蛋白互作网络
        6 GO富集分析
        7 KEGG富集分析
研究二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干预机制
    目的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流感病毒及药物
        3 主要试剂
        4 主要仪器
    方法
        1 制备药物
        1.1 苦甘颗粒制剂
        1.2 达菲制剂
        2 动物分组
        3 病毒感染小鼠模型
        4 灌胃给药
        5 称量体重
        6 测量血糖
        6.1 校正血糖仪
        6.2 检测血糖
        7 取材
        7.1 收集血样(血清)
        7.2 取肺组织
        8 称量肺重与计算肺指数
        9 制备10%小鼠肺组织匀浆
        10 观察小鼠肺组织E染色病理切片
        11 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12 采用ELISA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小鼠的一般状态
        2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体重的影响
        3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体重差值的影响
        4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的影响
        5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糖值的影响
        5.1 血糖仪校正结果
        5.2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糖值的影响
        6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
        7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和VEGF-A水平的影响
        7.1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水平的影响
        7.2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血清VEGF-A水平的影响
        8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IL-6、IL-17、TNF-α水平的影响
        8.1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IL-6水平的影响
        8.2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IL-17水平的影响
        8.3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TNF-α水平的影响
        9 体重、体重差值、血糖值与肺指数的相关性
        10 血清IL-6、VEGF-A与肺指数的相关性
        11 肺组织IL-6、IL-17、TNF-α水平与肺指数的相关性
讨论
    1 苦甘颗粒干预流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 苦甘颗粒的组方依据和方义讨论
    3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对小鼠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血糖值的影响
    4 苦甘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干预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研究进展及核心指标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中医对耳穴压豆的认识
        2.1 耳穴压豆的作用机理
        2.2 耳穴压豆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评定标准
        3.2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两组患儿治疗前性别比较
        5.2 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比较
        5.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主症情况比较
        5.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次症情况比较
        5.5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6 讨论
        6.1 方药的选择
        6.2 耳穴的选择
    7 疗效比较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9.1 不足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急乳蛾患儿入组病例登记表
    附表2 急乳蛾入组病例数据收集表
简历

(4)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小儿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辨证思路及分型
        4 治疗原则及方法
        5 小结
    综述二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2 治疗及预防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入选标准
        4 质量控制
    二、研究方案
        1 研究方法
        2 治疗方法
        3 疗程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判定
        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立题依据
    二、清热发表方组方探讨
        1 单味中药的应用及药理学研究
        2 方药配伍分析
    三、外敷退热散探讨
        1 药物组成
        2 用法(酒调)探讨
        3 涌泉穴用药机理探讨
    四、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热必宁合剂治疗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题目
2 研究背景
3 研究目的
4 研究设计
5 研究方案
    5.1 研究对象
    5.2 诊断标准
    5.3 病例纳入标准
    5.4 病例排除标准
    5.5 治疗及分组方法
    5.6 病例研究方法
    5.7 观察指标
    5.8 临床疗效评价
    5.9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病例纳入及分组结果
    6.2 观察组和对照组可比性分析
    6.3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6.4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结局比较
    6.5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量化评分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相关性分析
    6.6 观察组和对照组痰培养病原菌检出结果
    6.7 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毒抗体检出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1.1 目的
    1.2 技术路线图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1.5.1 检索数据库
        1.5.2 检索词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1.7 结果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7.3 Meta分析结果
    1.8 讨论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1.9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案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研究设计
        2.3.3 研究对象
        2.3.4 治疗方案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2.3.6 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2.3.8 质量控制
        2.3.9 统计分析
        2.3.10 伦理学原则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完成情况
        2.4.2 基线统计结果
        2.4.3 疗效评价
        2.4.4 安全性评价
    2.5 讨论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2.5.4 现代药理研究
        2.5.5 研究结果分析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2.6 小结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3.1 课题来源
    3.2 研究目的
    3.3 技术路线图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3.4.1 纳入标准
        3.4.2 排除标准
        3.4.3 研究方法
        3.4.4 观察指标
        3.4.5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一般资料
        3.5.2 患者吸烟情况
        3.5.3 合并疾病情况
        3.5.4 炎性指标分析
        3.5.5 血气分析情况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讨论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7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4.1.3 治疗进展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病机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
        1.3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1.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时间与对象
        2.2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急性盆腔炎研究结果
        3.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盆腔炎的历史源流
    2.胡希恕的六经观点
        2.1 人体解除疾病的方向
        2.2 疾病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
        2.3 疾病的阴阳属性
        2.4 病位与病性结合
        2.5 六经与八纲辨证
    3.导师的中医临床思想
        3.1 六经辨证适用于盆腔炎性疾病
        3.2 六经辨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3 盆腔炎性疾病的六经辨证
        3.4 人迎气口脉法辅助掌握六经辨证
        3.5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
        3.6 盆腔炎性疾病的特点及六经辨证分型规律
        3.7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
    1.急性盆腔炎结果分析
        1.1 急性盆腔炎证型结果分析
        1.2 急性盆腔炎症状结果分析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结果分析
        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证型结果分析
        2.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1.急性盆腔炎六经辨证分型规律结论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六经辨证分型规律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1.问题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盆腔炎性疾病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 1: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

(8)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1. 疫病释义
    2. 疫病病因
    3. 疫病防治
        3.1 宋以前
        3.2 宋金元
        3.3 明清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病毒性肝炎
        2.2 细菌性痢疾
        2.3 流行性感冒
        2.4 流行性腮腺炎
        2.5 手足口病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3.1.1 疫病总体用药
        3.1.2 疫病病系用药
        3.1.3 疫病病种用药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3.2.1 古今总体用药
        3.2.2 古今病系用药
        3.2.3 古今病种用药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1.1 总述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1.2.1 疫病总体用药
        1.2.2 古今病系用药
        1.2.3 古今病种用药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1.3.1 细菌性痢疾
        1.3.1.1 古代方
        1.3.1.2 现代方
        1.3.1.3 小结
        1.3.2 病毒性肝炎
        1.3.2.1 古代方
        1.3.2.2 现代方
        1.3.2.3 小结
        1.3.3 流行性腮腺炎
        1.3.3.1 古代方
        1.3.3.2 现代方
        1.3.3.3 小结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2.1.1 古代方
        2.1.2 现代方
        2.1.3 小结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2.2.1 Ⅰ类疫病
        2.2.1.1 古代方
        2.2.1.2 现代方
        2.2.1.3 小结
        2.2.2 Ⅱ类疫病
        2.2.2.1 古代方
        2.2.2.2 现代方
        2.2.2.3 小结
        2.2.3 Ⅲ类疫病
        2.2.3.1 古代方
        2.2.3.2 现代方
        2.2.3.3 小结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2.3.1 细菌性痢疾
        2.3.1.1 古代方
        2.3.1.2 现代方
        2.3.1.3 小结
        2.3.2 病毒性肝炎
        2.3.2.1 古代方
        2.3.2.2 现代方
        2.3.2.3 小结
        2.3.3 流行性腮腺炎
        2.3.3.1 古代方
        2.3.3.2 现代方
        2.3.3.3 小结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问题与思考
    2. 主要创新点
    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数据
    1.3 数据转换
    1.4 参数设置
    1.5 关键词图谱的生成
2 结果和结论
    2.1 网络基本特征分析
    2.2 网络聚类结果分析
    2.3 特征性节点分析本部分主要从节点出现频次、突发性、sigma值等指标,来评估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
3 结语

(10)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
    1 成才之路
    2 学术源流
第二部分 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
    1 小儿为“少阳”体质,创立“少阳体质”学说
    2 辨病辨证相结合严守病机
    3 重视四诊,以望诊为首
    4 重视脾胃,强调“调脾胃以安五脏”
    5 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
    6 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
第三部分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集萃
    1 呼吸系统疾病
    2 消化系统疾病
    3 其他系统疾病
第四部分 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西医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2 观测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资料比较
        2 临床疗效比较
        3 退热时间比较
        4 治疗后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
        5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6 不良反应
    讨论
    创新点
    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双黄连粉针治疗急性发热症2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对小鼠的影响及苦甘颗粒的干预特征研究[D]. 杨莉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D]. 宋立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美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钇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热必宁合剂治疗风温肺热病(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彭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盆腔炎性疾病六经辨证分型规律探讨[D]. 何美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J].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1)
  • [10]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D]. 刘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标签:;  ;  ;  ;  ;  

双黄连散注射液治疗急性发热20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