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神客运专线A1标标段过渡段施工技术

秦神客运专线A1标标段过渡段施工技术

一、秦沈客运专线A1标段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罗必成[1](2020)在《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与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设运营中,难免要跨越江河、天然沟谷等交通要道,为减少占地及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设置桥梁。在严寒地区路基与桥梁过渡点附近极易产生不均匀变形,导致轨面不平顺与结构损伤,进而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变形的产生机理、设计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等方面,关于严寒地区复杂基础变形对无砟轨道损伤特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区域基础变形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和动力学响应的研究,可为我国高速铁路优化设计及维护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围绕交通强国战略,以严寒地区高速铁路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理论仿真的方法,分别建立了无砟轨道非线性损伤模型与车辆-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耦合模型。研究了路桥过渡段下部基础复杂变形(余弦型冻胀、半余弦冻胀、半余弦沉降、折角变形以及桥台整体沉降)和温度、列车等多荷载共同作用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以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并基于静动力学结果,初步提出了基础变形控制标准。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所示:(1)总结了既有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设计方案,并从多方面出发对比了严寒地区无砟轨道的适应性,从而确定了最佳设计方案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混凝土本构关系的推导,建立了考虑结构内部配筋的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精细化模型,得到了结构受力与裂纹损伤发展规律。路基冻胀下结构层间离缝主要发生在冻胀峰值两侧,当冻胀发生在轨道板中部时,最为不利;冻胀量大于15mm时,冻胀波峰、起始位置以及扣件处会出现混凝土拉裂。与冻胀量相比,离缝扩展对冻胀波长更为敏感。当过渡段半余弦型冻胀变形长度超过15m时,层间离缝大幅减小,结构损伤集中在变形末端处。过渡段沉降变形起始处结构会出现受拉损伤,末尾处层间脱空最为严重。过渡段折角变形的起始位置处复合板上表面和底座板损伤较为严重;当变形长度超过15m时,变形协调性较好,层间离缝小于1.0mm。桥台整体沉降主要影响复合板-底座层间离缝,对损伤影响较小。(2)考虑严寒地区复杂的运营环境,基于无砟轨道损伤模型,揭示了多荷载共同作用对无砟轨道变形损伤的影响规律。温度荷载下无砟轨道复合板结构损伤与离缝均较小。与冻胀变形共同作用时,负温度梯度会加剧底座板-路基、复合板-底座间的离缝以及结构裂纹的扩展范围。温度荷载与半余弦型变形共同作用时,轨道结构更容易出现初始损伤。负温度梯度与折角变形共同作用下,复合板与底座板上表面均会出现受拉损伤。列车荷载对轨道的受力状态影响均较小,但与路基冻胀变形共同作用时,底座板混凝土损伤加剧,荷载作用处下部脱空被压实,但“杠杆作用”会增大另一侧的离缝。列车荷载在过渡段冻胀变形末尾处或沉降变形起始处,对底座板的损伤最为不利。且列车荷载在折角变形起始处对无砟轨道的层间离缝和损伤都影响较大。当桥台沉降量为3.6mm时,在列车荷载下底座板会出现宏观裂纹。(3)建立了车辆-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耦合模型,分析了下部基础不同变形形式以及运营条件对车体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规律。路基冻胀变形主要对列车的轮轨垂向力、垂向加速度,sperling指标影响较大,随着冻胀量增加或者波长的减小,对行车的安全性也越来越不利。当列车进入过渡段变形区段时,轮轨垂向力开始激增,且受短波长影响较大。当过渡段冻胀波长为5m时,轮轨垂向力可达175.97k N,超过了170k N安全限值。而沉降变形和折角变形波长变化对轮轨力影响不大。桥台整体沉降引起的局部不均匀变形会导致轮轨垂向力和加速度发生突变。当沉降量为5mm时,sperling指标为2.75,接近限值3.0,需要着重关注车体运行的平稳性。(4)基于路桥过渡段复杂荷载下无砟轨道的静动力计算结果,提出了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下部基础的变形控制标准建议值。根据结构损伤和层间离缝指标,提出了路基区域冻胀变形标准:当冻胀波长为5m以下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1mm;当冻胀波长为5-10m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5mm;冻胀波长为10m-20m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11mm;冻胀波长为20m以上时,冻胀峰值控制建议值为14mm。根据结构损伤、轮重减载率、sperling以及层间离缝等指标,提出过渡段区域变形标准:建议路桥过渡段半余弦变形波长大于20m,变形量不超过20mm;折角变形控制限值为不超过1.1‰。根据结构损伤和行车平稳性sperling指标,为保证列车运行的平稳性,避免“跳车”现象,建议路桥过渡段桥台整体沉降变形量不应超过3mm。图122幅,表41个,参考文献156篇。

申淑[2](2020)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对轨道振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尤其随着高铁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对路桥过渡段的研究和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继续研究和完善显得十分必要。在世界高速铁路尤其是国内高速铁路蓬勃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以武广高铁为工程背景,考虑路桥过渡段的差异沉降的影响,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分析高速列车车辆下桥时对轨道的冲击振动响应,并总结得出相关规律与结论。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结论简单叙述如下:首先,建立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简化模型,即高速列车移动荷载作用的简支斜梁轨道弯曲振动模型,对其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到简支梁轨道振动的偏微分方程。简要介绍了轨道不平顺和列车荷载,并以CRH2C动车组为例,推导出其列车荷载函数表达式,对不同列车运行速度时的列车荷载进行计算模拟,得到相应的列车荷载时程曲线,并对其进行FFT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振型叠加法求解得到的轨道振动微分方程,得到任意激励作用下简支梁横向振动响应,并将移动列车荷载作为激励求得相应的轨道振动响应表达式。然后利用MATLAB编写程序进行计算求得理论解,得到轨道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响应随列车荷载移动位置和时间变化的三维曲面图,并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差异沉降、列车运行速度、轨道悬空长度、冲击位置和冲击角度,对响应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轨道振动位移值峰值达1.8mm,增加高速列车下桥不安全因素。最后,利用ANSYS软件编写APDL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求得有限元解,重点考虑各因素对轨道动力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大量的多工况动力响应计算,得到轨道振动响应规律,得出初步结论。高于300公里/小时列车通过速度引起过渡段轨道振动剧烈,对选择通过速度有一定参考。本文包含图175幅,表3个,参考文献81篇。

黄世光[3](2019)在《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及累积沉降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载铁路运输是提升铁路货运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世界铁路货运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重载运输的国家普遍认为,提高轴重是重载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大轴重货车的运行势必会对重载铁路路基产生较大的循环动力作用,导致路基累积塑性变形过大甚至发生破坏。在我国西北黄土地区,黄土塬、梁、峁通过沟壑相连,该地区的重载铁路路基存在着填方路堤-挖方路堑过渡段,由于挖方段黄土土质松散、具有湿陷性,而且其静、动强度及结构稳定性均低于路堤填土,因此,路堤-路堑过渡段在重载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差异动应力、动变形及累积差异变形,这将直接关系到重载列车的运行安全。鉴于此,本论文依托“重载铁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了黄土地区新建准-池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的动力响应规律,并深入研究了堤堑过渡段的差异沉降发展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沉降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静、动三轴试验,揭示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本地区石灰改良黄土和挤密黄土的动应变发展规律,并针对不同动应力幅值、不同围压、不同含水率及不同频率条件,重点分析了石灰改良压实黄土的动力累积应变规律,提出了适用于新建准-池重载铁路路基各层土体的累积变形预测一体化模型。(2)通过重载铁路路堤段-过渡段-路堑段的现场行车试验,实测了不同轴重、不同速度条件下路基的动应力和振动加速度。结果表明:列车轴重对路基动力响应影响显着,车速对动力响应影响有限,路基动力响应在基床表层范围内衰减率最大,路基面3m以下受到动力响应影响较小;沿线路纵向,过渡段处的动力响应相对较大,且这种现象随轴重增加越来越明显。(3)建立了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轨道-堤堑过渡段路基-复合地基耦合动力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模型基于实际工况,以三维粘弹性人工边界作为模型边界条件,采用正弦波脉冲函数输入移动荷载,并考虑了桩土相互作用,为堤堑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4)对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路基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条件下堤堑过渡段沿线路横截面方向动力响应的空间和时程-频谱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的列车轴重和速度条件,阐述了过渡段从上至下不同结构层的竖向动应力、动位移和振动加速度沿横断面、线路纵向以及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并揭示了大轴重条件下等速双向会车时的基床表层动力响应规律,为过渡段路基-地基结构设计和累积变形计算提供了有效途径。(5)建立了列车荷载振动次数及轴重变化与路堤-路堑累积差异沉降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深入分析了地基形式、列车轴重和荷载振动次数对黄土地区堤堑过渡段路基的累积塑性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大轴重条件下黄土地区堤堑过渡段差异沉降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6)提出了基于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组合的控制堤堑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方法;提出了以桩间距作为单一指标来优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方法;为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鹏[4](2018)在《重载铁路路基动力响应与长期累积变形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车辆轴重和运量的提高,列车与线路的动态相互作用显着增强,由此引发的钢轨异常磨耗、轨枕断裂、道砟粉化失效、路基沉陷和路堤边坡滑塌等病害问题已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轴重的增加造成最大枕上压力、轨枕间荷载分担效应以及路基动应力作用深度均有所改变。鉴于此,本文以重载铁路路堤路基设计和运行维护为应用背景,在总结国内外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动力响应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重载铁路路堤路基动力响应特性、循环荷载下路基粗粒土填料动力性能以及长期累积变形特性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基础性研究。主要工作、方法及成果如下:(1)针对重载铁路路基振动的振源特性和传播衰减规律等科学问题,在包神铁路、甘泉铁路和塔韩铁路选取典型路堤路段对重载列车引起的钢轨、轨枕和路堤表面振动响应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引入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对非平稳的实测振动信号进行预处理,并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对比分析了振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以及车辆类型、行车速度和路堤高度等因素对轨道路基振动特性的影响。(2)结合列车移动荷载引起的路基动应力特点,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压实度和固结应力比对路基粗粒土填料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基于Hardin双曲线模型描述了其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压实度和固结应力比修正系数分别得到最大动剪切模量、最大动剪应力幅值、最大阻尼比等特征量关于围压的经验表达式。(3)基于甘泉铁路路堤路基场地条件,建立了考虑钢轨-轨枕-道床-路基-场地相互作用的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三维粘弹性人工边界模拟场地无限域条件,利用移动均布荷载代替固定集中力荷载,通过子程序调用方式实现了列车移动荷载的实时计算与施加。对基床和路堤本体区域采用等效线性模型考虑土体非线性,应用该模型研究了轨枕对轮轨垂向荷载的传递分担作用、路基动应力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路基不同位置的应力路径变化规律。以0.2倍自重应力定义路基动应力的有效作用深度,并以此为评价指标分析车辆轴重、行车速度、道床厚度和基床厚度等参数对路基动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路基面动应力峰值描述为车辆轴重、行车速度和道床厚度的函数,并用指数函数刻画其沿深度的衰减关系,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路基竖向动应力简化计算公式的有效性。(4)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了路基粗粒土填料的动强度和累积永久变形特性,引入剩余强度将不同初始条件下试样的动强度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建立了用双曲线表示的动强度比-破坏振次变化关系。根据长期循环荷载下粗粒土累积应变的发展特征,建立了可以综合考虑循环荷载幅值、初始平均应力和初始应力比作用的累积应变经验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结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路基动应力的计算结果,计算预测了重载铁路路堤路基永久变形随过轴次数或货运量的变化关系。

郭勇[5](2014)在《哈大客专TJ-3标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大客专TJ-3标沿线冬季寒冷而漫长,且大部分地段地表水或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侵蚀性,施工要求混凝土具有寒冷地区的高抗冻性、较高的抗环境侵蚀性和抗裂性。本文结合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实际情况,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调研标段沿线地区材料来源情况,按照现行铁路规范中对混凝土质量的要求对当地主要材料具体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优选出满足本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要求的原材料。结合以掺入活性掺和料、高效减水剂、引气剂等技术手段,试配了满足标段施工性、强度、耐久性及体积稳定性等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并考虑经济性对配合比进行了优化。对试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体积稳定性等试验分析,得到了满足标段施工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所配制的适于本标段施工环境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于本标段,效果良好,保证了本标段混凝土梁、板施工的质量。

屈畅姿[6](2013)在《高速铁路相邻过渡段路基动响应及长期动力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高速铁路要求轨道结构具有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路基及其与刚性结构物连接处所设置的过渡段,其长期动力稳定性和后续的沉降变形对列车能否高速运行将起到控制作用。过渡段是路基的薄弱环节,是高铁路基中需要研究的重要结构物之一,而对于相邻过渡段之间相互影响的动力特性也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路基动力响应及过渡段等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武广高速铁路相邻过渡段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铁道部科技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采用现场参数测试、现场动响应测试、室内动力试验、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等手段,对过渡段路基的动响应特性、动力稳定性和长期变形特性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波速试验获取了相邻涵-路过渡段路基各结构层填料的动模量、剪切波速、压缩波速和动泊松比等基本动力学参数。通过现场激振试验获取了典型断面的动刚度、动阻尼比和竖向振动无阻尼固有频率。涵顶/过渡段/普通路基的路基综合刚度比的分析表明,过渡段的设置保证了刚性结构物与路基之间的平稳过渡。路基的固有频率与动刚度成正比,但不同刚度断面之间的固有频率差值不大。(2)基于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希尔伯特变换等信号处理技术和随机振动理论,提出了一种利用环境激励下路基振动信号识别路基固有频率的系统方法。利用该方法获取了相邻涵-路过渡段典型断面的路基固有频率,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可靠且测试方便,识别结果较其他方法更全面。(3)武广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期间和正式运营20个月后,先后对试验工点相邻涵-路过渡段路基进行了2次大型现场动响应测试。采用经验模式分解等信号分析方法对测试信号进行预处理,以剔除噪声干扰及趋势项,并通过假设检验筛选出有效测试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动响应进行了时域统计、振动频谱基本特征分析,并利用小波方法获取振动信号不同频段的振动能量比,进行路基振动特性的深入分析。具体的分析内容包括:①路基动响应(动应力、振动加速度、振动速度、动位移)沿线路纵向的分布规律;②路基综合刚度以及轴重、车速等行车因素对路基动响应、振动能量分布的影响,并结合自振频率识别结果分析了引起路基振动的主导激振源:③短间距相邻涵洞对其间普通路基动响应、振动能量的叠加影响;④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基结构层动响应、振动能量特征,以上述分析此为基础评价了过渡设置的实际效果,并对其设计提出建议。⑤将两次测试的路基动响应、频谱特征及振动能量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邻涵-路过渡段的稳定性、线路纵向的整体平顺性良好。根据运营期前后动响应和振动能量的大小、分布与衰减规律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应以路基上、下部结构层刚度的合理匹配为原则进行路基设计。(4)基于路基填料的室内、外参数试验以及运营期间路基动响应实车测试结果,采用临界动应力法、有效振速法和动剪应变法对相邻涵-路过渡段路基进行动力稳定性验算。再结合两次现场实车测试的动响应及其对比结果、运营期附加沉降监测结果分析评价了相邻涵-路过渡段的长期动力稳定性。(5)利用路基填料的室内动力试验数据,拟合其累积塑性应变与加载次数的关系式并获取拟合参数;结合基于FLAC3D三维差分软件所建仿真模型计算的偏动应力结果,计算循环动载作用下的路基累积塑性变形,并与现场大型疲劳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这种仿真计算和室内动力试验相结合的思路可为高速铁路路基的累积塑性变形预测提供参考。(6)建立武广高速铁路典型断面的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模型中基床底层、路基本体采用等效非线性本构关系,其参数利用A、B组填料动三轴试验拟合的动剪切模量比、动阻尼比与动剪应变的关系式确定。应用该模型,计算了动力计算参数不同取值组合的144种工况下的路基动响应,并建立计算结果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动力计算参数对路基动响应的影响,拟合了路基动变形、偏动应力与动力计算参数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式。指出在路基设计中,应保证路基各结构层的动弹性模量、动阻尼比达到较好的匹配水平。

陈雪华[7](2006)在《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过渡段路基的动力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武广客运专线要求全线铺设无碴轨道,与普通线路的有碴轨道相比,对路基的变形要求更严、更高,工后沉降不能超过30mm,甚至要求地基为“零沉降”,任意路基地段20m长度范围的不均匀沉降不得大于20mm/20m,路桥(涵、隧)过渡段或任意两段路基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得大于1/1000,沉降差异造成的错台不大于5mm。因此,无碴轨道过渡段的刚度值平稳变化以及减少差异沉降和控制轨面弯折变形等措施,是保证线路平顺性的关键。由于线路过渡段刚度值不连续、差异沉降、轨面弯折的存在,将使路面在台背回填土处发生沉陷或开裂,从而会破坏线路的平顺、危害行车安全,并影响到旅客乘车的舒适度。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建设,对过渡段问题的重视就显得比以前更为重要,本文基于国内外过渡段的研究现状,结合博士点基金项目和铁道部科技攻关课题,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无碴轨道路-桥-隧过渡段结构系统的动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1)基于D’Alembert原理的弱变分和整体Lagrange格式,建立了无碴轨道路-桥-隧过渡段半无限三维空间动力有限元计算模型。该模型视路-桥-隧过渡段结构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不同的结构采用不同的单元离散,其中,地基层采用无限元,以消除边界效应的影响。不同材料接触面之间相互耦合,无相对位移。该模型充分地考虑了系统的空间、时变、耦合特性及路-桥-隧过渡段的设计断面和设计参数,可提供无碴轨道路-桥-隧过渡段系统的动态响应时程及动态响应场分布等,具有合理选择无碴轨道过渡段设计参数、优化设计及预测动力性能等功能,从而为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过渡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2)基于Timoshenko梁假设和刚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单元耦合约束方程,并使用Lagrange增广法,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很好地解决了无碴轨道路-桥-隧过渡段结构系统因相互衔接而引起的建模问题。(3)材料变形特性的计算模型采用了线性、非线性弹性、Drucker-Prager、混凝土弹塑性等本构模型;车辆系统与无碴轨道路-桥-隧过渡段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是通过垂向平面内对外力输入来进行的。整体刚度矩阵方程的求解采用Newmark隐式积分法进行,因计算模型中包含有大量的耦合约束方程,采用了波前求解器和缩减法求解器。(4)利用道床荷载“锥体分布”和“质量-弹簧-阻尼”理论,获得了过渡段结构等效刚度及刚度变异阈值的一般列式,并对过渡段两侧等效刚度进行了仔细讨论,进而指出过渡段刚度小的一侧刚度取值不仅与过渡段刚性大一侧的材料属性有关,而且还与其自身的材料属性有关,除此之外,还与其两侧不平顺波的振幅、波长和车速有关。(5)引入小波分析和现场大量实测数据的时频分析,获取了路基面动应力、振动加速度、动应力速度动力系数变化特征,进而提出了各类过渡段都存在相应“临界速度”,并指出过渡段路基合适的“超高”填筑可以减小过渡段的动态响应。(6)通过对水泥稳定碎石层各种性能的试验分析,得出级配碎石掺入5%~5.5%水泥剂量是合适的,能满足过渡段各类功能的要求。试验还发现不同级配碎石都存在一个动应力的临界值,此时动弹模量最大。(7)运用无碴轨道路-桥-隧过渡段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高速铁路路-桥-隧过渡段与无碴轨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轮重、车速、不平顺和材料特性与无碴轨道过渡段结构系统相互作用的动态响应特征,并指明了在车辆移动荷载作用下,确定过渡段轨下结构型式、不平顺、材料特性、基床表层厚度和动态响应分布、传递特征、路堤本体工后沉降以及刚度值差异、轨面弯折的控制参数等,是高速铁路过渡段路基结构设计的必然要求和技术保证。

汪铁钧[8](2006)在《跨海大桥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东海大桥是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外海跨海大桥,施工难度大,缺少可以参考的相关施工经验。本文以东海大桥60米非通航孔段桥建设为背景,针对海上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施工关键技术开展若干专项研究。 通过对国外跨海大桥的建造历史、工程特点和施工难点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本项工程的桥型结构、气候环境的特点和前期的技术储备,确定需开展的五项施工关键技术: (1)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施工性能研究:在确定配合比的基础上,对坍落度、凝结时间、强度和弹性模量增长等内容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使其满足工程需要。 (2)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工艺:从自动化液压钢模板、混凝土浇筑工艺和箱梁养护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大型预制箱梁一次性浇筑工艺的质量控制。 (3)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滑移工艺:首次采用了MGB高分子摩擦材料,并辅以顶推和拖拉工艺,使大型预制箱梁频繁的长距离运输成为可能。 (4)巴杆式浮吊落驳、运输和架设大型预制箱梁工艺:在东海大桥的建设中成功采用了2500吨巴杆式浮吊作为大型预制箱梁的吊装设备,这在世界跨海大桥建设史上都堪称首创。 (5)海上桥梁施工测量技术:将GPS测量手段与常规测量手段相结合,解决了海上桥梁的测量难题。 本文对上述的研究过程和技术成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工作应用实验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采用方案比选、模拟试验、数据分析、评判结论、完善方案、现场执行的技术路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本项成果对今后的跨海大桥施工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任中田[9](2004)在《秦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沈客运专线是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新建双线电气化铁路,是中国铁路全面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客运高速化的战略选择。为了建设这条我国科技含量最高、技术标准最严、设计速度最快的高等级铁路,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施工理念,大幅提高了线路结构的建造标准。其中,对路基工程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路基工程的质量事关工程建设的成败。在普遍提高路基填料质量和碾压标准的基础上,对路基基床进行了重点强化处理,首次设计采用了级配碎石的基床表层新结构。由于该新结构,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均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而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技术难点。为此,本文结合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对秦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收集日本、德国、法国铁路,及我国现行的时速140、160、200、300公里铁路的路基技术标准资料,分析比较了国外铁路路基的技术标准特点,以及我国不同速度等级铁路路基的技术标准发展,掌握了国内外在铁路路基结构、填料控制、压实标准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异同,对我国现行的铁路路基技术标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结合秦沈客运专线A12、A13标段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摊铺、压实施工,开展了级配碎石材质的鉴别、级配碎石配合比的选取、现场施工机械的选型、大规模摊铺压实施工工艺的优选等施工技术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级配碎石的材质及配合比、级配碎石层的平整度及密实度、摊铺碾压检测施工工艺的可靠及高效等施工技术问题,取得了在碎石材质选择、碎石配合比确定、施工机械选型和摊铺压实工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该研究成果对我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尤其是高标准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具有较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杨广庆,张保俭,岳祖润[10](2004)在《秦沈铁路客运专线高填方路桥过渡段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沈铁路客运专线对路桥过渡段路堤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 ,为达到这一标准 ,针对震动液化区高填方路桥过渡段工程实际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了干振碎石桩处理液化地基技术、路桥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及设备选型配套技术以及水平测斜仪进行路堤全断面沉降观测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该路桥过渡段能够满足列车 2 0 0km/h高速运行的要求。研究成果对我国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秦沈客运专线A1标段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沈客运专线A1标段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与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路桥过渡段基础变形研究现状
        1.2.1 严寒地区路基冻胀机理
        1.2.2 路桥过渡段下部基础变形
    1.3 下部基础变形对无砟轨道影响研究现状
    1.4 复杂荷载下无砟轨道开裂损伤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设计与模型建立
    2.1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特点
        2.1.1 路桥过渡段结构设计
        2.1.2 严寒地区无砟轨道选型
    2.2 结构混凝土塑性损伤参数推导
    2.3 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模型建立
        2.3.1 无砟轨道各部件模型
        2.3.2 接触关系与边界条件
    2.4 无砟轨道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基础变形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3.1 路基区域冻胀变形对无砟轨道的影响
        3.1.1 冻胀位置的影响
        3.1.2 冻胀参数的影响
    3.2 过渡段区域不均匀变形对无砟轨道的影响
        3.2.1 半余弦型不均匀变形的影响
        3.2.2 折角型不均匀变形的影响
    3.3 桥台沉降对无砟轨道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多荷载共同作用对无砟轨道变形与损伤特性影响
    4.1 温度荷载与路基区域冻胀变形共同作用
        4.1.1 温度荷载的影响
        4.1.2 温度荷载与路基冻胀共同作用影响
    4.2 温度荷载与过渡段区域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
        4.2.1 温度荷载与半余弦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2.2 温度荷载与折角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3 列车荷载与路基区域冻胀变形共同作用
        4.3.1 列车荷载的影响
        4.3.2 列车荷载与路基冻胀共同作用影响
    4.4 列车荷载与过渡段区域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
        4.4.1 列车荷载与半余弦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4.2 列车荷载与折角型不均匀变形共同作用的影响
    4.5 列车荷载与桥台沉降共同作用
    4.6 本章小结
5 路桥过渡段基础变形对车辆-轨道动力响应影响
    5.1 车辆-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学模型
        5.1.1 CRH3型高速车辆模型
        5.1.2 轮轨接触关系
        5.1.3 轨道不平顺激励
        5.1.4 模型验证
        5.1.5 评价标准
    5.2 路基区域冻胀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2.1 路基冻胀量的影响
        5.2.2 路基冻胀波长的影响
    5.3 过渡段区域变形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3.1 半余弦型过渡段变形的影响
        5.3.2 折角型过渡段变形的影响
    5.4 桥台整体沉降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5 不同运营条件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
    5.6 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复杂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对轨道振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
        1.1.2 武广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
        1.1.3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研究现状
        1.2.2 列车荷载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2 移动列车荷载作用的轨道模型
    2.1 移动列车荷载作用的轨道力学模型
        2.1.1 受力分析
        2.1.2 轨道振动微分方程
    2.2 轨道不平顺
    2.3 高速列车荷载模拟与计算
        2.3.1 列车振动荷载的产生机理
        2.3.2 列车振动荷载简化模拟
3 路桥过渡段简化模型的理论分析求解
    3.1 求解轨道振动微分方程
    3.2 MATLAB简要介绍
    3.3 轨道振动响应求解与分析
        3.3.1 考虑不同的差异沉降值的影响
        3.3.2 考虑不同的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
        3.3.3 考虑不同的轨道悬空长度的影响
        3.3.4 考虑不同的冲击位置的影响
        3.3.5 考虑不同的冲击角度的影响
4 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对轨道振动的影响
    4.1 ANSYS简要介绍
    4.2 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
    4.3 振动响应的有限元数值求解与分析
        4.3.1 不同的差异沉降对轨道振动的影响
        4.3.2 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
        4.3.3 不同的轨道悬空长度下的轨道振动响应
        4.3.4 不同冲击点时的轨道振动响应
        4.3.5 考虑不同的冲击角度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MATLAB程序与APDL命令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及累积沉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载运输的发展
        1.2.2 路基填料的动力变形特性
        1.2.3 黄土的动力变形特性
        1.2.4 路基动力响应研究
        1.2.5 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
        1.2.6 累积变形的研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循环动荷载下路基填料及地基土累积塑性变形特性
    2.1 引言
    2.2 改良黄土动力特性研究
        2.2.1 试验土样
        2.2.2 试验条件和方案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4 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
    2.3 挤密黄土动力特性研究
        2.3.1 挤密桩及桩间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2.3.2 累积塑性应变规律
        2.3.3 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
    2.4 基床粗颗粒土填料动力特性研究
        2.4.1 现场填料参数
        2.4.2 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的改进
    2.5 本章小结
3 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现场试验
    3.1 引言
    3.2 工点概况
    3.3 试验方案
    3.4 动力响应测试结果及分析
        3.4.1 动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3.4.2 振动加速度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基本假定
    4.3 列车动荷载
    4.4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4.4.1 模型尺寸
        4.4.2 边界条件
        4.4.3 单元网格
        4.4.4 时间步长
    4.5 本构模型和材料参数
    4.6 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4.6.1 建立运动方程
        4.6.2 阻尼矩阵
        4.6.3 方程求解
    4.7 模型可靠性验证
        4.7.1 动应力验证
        4.7.2 动位移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过渡段动应力分布特征
        5.2.1 动应力空间特性分析
        5.2.2 动应力时程-频谱曲线
        5.2.3 不同轴重下动应力分布特征
        5.2.4 不同速度下动应力分布特征
    5.3 过渡段动位移分布特征
        5.3.1 动位移空间特性分析
        5.3.2 动位移时程-频谱曲线
        5.3.3 不同轴重下动位移分布特征
        5.3.4 不同速度下动位移分布特征
    5.4 过渡段振动加速度分布特征
        5.4.1 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5.4.2 轴重和速度对竖向加速度时程的影响
        5.4.3 竖向振动加速度沿横向分布
        5.4.4 竖向振动加速度沿纵向分布
        5.4.5 竖向振动加速度沿竖向分布
    5.5 双向会车时的动力响应分析
        5.5.1 时程曲线
        5.5.2 动应力沿线路横向分布
        5.5.3 动位移沿线路横向分布
        5.5.4 振动加速度沿线路横向分布
    5.6 本章小结
6 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堤-路堑过渡段累积塑性变形分析
    6.1 引言
    6.2 累积塑性变形预测模型
        6.2.1 路基各结构层累积应变预测模型表达式
        6.2.2 计算步骤
    6.3 路基动偏应力竖向衰减特征
        6.3.1 不同地基形式下动偏应力衰减曲线
        6.3.2 不同轴重条件下动偏应力衰减曲线
        6.3.3 不同速度条件下动偏应力衰减曲线
        6.3.4 衰减曲线拟合
    6.4 过渡段累积塑性变形计算结果及模型验证
        6.4.1 路堤段的累积变形
        6.4.2 过渡段的累积变形
        6.4.3 路堑段的累积变形
        6.4.4 累积变形预测模型验证
    6.5 过渡段累积差异变形的影响因素
        6.5.1 振次对差异变形的影响
        6.5.2 轴重对差异变形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累积沉降控制研究
    7.1 引言
    7.2 优化改良土配合比
    7.3 土工格室
        7.3.1 土工格室的加固机理
        7.3.2 填料与土工格室相互作用分析
        7.3.3 填料与土工格室相互作用在模型中的实现
        7.3.4 加筋工况
        7.3.5 动力响应及累积变形分析
        7.3.6 实例分析
        7.3.7 差异沉降控制方法的探讨
    7.4 灰土挤密桩
        7.4.1 灰土挤密桩的加固机理
        7.4.2 灰土挤密桩应力分析
        7.4.3 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7.4.4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累积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4.5 应力理论法与有限元法效果对比的探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重载铁路路基动力响应与长期累积变形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粗粒土填料动力特性
        1.2.1 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
        1.2.2 土的动强度和累积变形
    1.3 列车移动荷载引起路基振动现场测试
    1.4 列车移动荷载引起路基振动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
        1.4.1 列车-轨道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1.4.2 场地振动的解析方法与数值分析方法
    1.5 存在的不足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重载铁路路堤路基行车振动现场测试
    2.1 引言
    2.2 测试概况
        2.2.1 振动测试仪器
        2.2.2 场地基本条件与测点布置
    2.3 实测振动信号预处理的经验模式分解方法
    2.4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2.4.1 时域峰值特性
        2.4.2 振源机制对比
        2.4.3 车辆类型对振动的影响
        2.4.4 行车速度对振动的影响
        2.4.5 路堤高度对振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荷载作用下路基粗粒土填料动力参数与动强度试验
    3.1 引言
    3.2 动三轴试验概况
        3.2.1 试验仪器
        3.2.2 土样性质与试件制备
        3.2.3 试验加载模式与终止标准
    3.3 路基粗粒土填料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特性
        3.3.1 试验加载方案
        3.3.2 循环荷载下粗粒土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变化特点
        3.3.3 考虑初始状态作用的粗粒土动力参数计算
    3.4 路基粗粒土填料的动强度特性
        3.4.1 试验加载方案
        3.4.2 循环荷载下粗粒土动强度变化规律
        3.4.3 动强度曲线的归一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列车-轨道-路基垂向全耦合振动数值建模途径
    4.1 引言
    4.2 路堤路基振动响应数值建模
        4.2.1 物理计算模型
        4.2.2 体系运动方程建立与求解
        4.2.3 模型边界条件
        4.2.4 本构模型
    4.3 轨道交通振源模拟
        4.3.1 移动荷载模拟思路
        4.3.2 车辆动力分析模型
        4.3.3 轨道不平顺激励
        4.3.4 运动方程求解方法
    4.4 列车-轨道路基垂向耦合计算子程序实现
    4.5 数值模型验证
        4.5.1 计算参数
        4.5.2 荷载加载模式可行性验证
        4.5.3 现场实测振动数据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载轨道结构应力传递与路基动应力特性
    5.1 引言
    5.2 模型标准输入参数
    5.3 重载列车移动荷载的垂向传递作用
        5.3.1 最大枕上动压力变化规律
        5.3.2 轮轨力在轨枕中的分配
    5.4 路基动应力时间变化规律
    5.5 路基动应力空间分布特征
        5.5.1 动应力水平方向分布
        5.5.2 动应力沿深度方向分布
    5.6 移动荷载下路基土单元应力路径变化
        5.6.1 应力路径水平方向分布
        5.6.2 应力路径深度方向变化
    5.7 重载列车引起路基附加动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5.7.1 车辆轴重
        5.7.2 行车速度
        5.7.3 道床厚度
        5.7.4 基床厚度
    5.8 路基竖向附加动应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5.8.1 路基面最大动应力计算
        5.8.2 路基内部动应力的衰减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载铁路路基长期累积变形分析
    6.1 引言
    6.2 典型的土体累积应变经验模型
    6.3 长期动载作用下粗粒土累积变形试验
        6.3.1 试验概况与方案设计
        6.3.2 动应力幅值影响
        6.3.3 初始平均应力影响
        6.3.4 初始应力比影响
    6.4 长期动载下粗粒土累积应变经验模型
        6.4.1 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经验模型建立
        6.4.2 模型参数确定
        6.4.3 模型验证
    6.5 长期重载列车荷载下路基永久变形计算
        6.5.1 路基永久变形计算方法
        6.5.2 路基初始应力状态分布特征
        6.5.3 路基永久变形计算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哈大客专TJ-3标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路与高性能混凝土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
        1.3.1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
        1.3.2 《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
        1.3.3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
    1.4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2.1 原材料调研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粉
        2.1.4 细集料-砂
        2.1.5 粗集料-碎石
        2.1.6 聚羧酸减水剂
    2.2 原材料的优选
        2.2.1 水泥检测结果及分析
        2.2.2 粉煤灰检测结果及分析
        2.2.3 磨细矿粉检测结果及分析
        2.2.4 细骨料检测结果及分析
        2.2.5 粗骨料检测结果及分析
        2.2.6 聚羧酸减水剂检测结果及分析
        2.2.7 拌合及养护用水检测结果及分析
        2.2.8 预制梁混凝土原材料比选
    2.3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
        2.3.1 技术要求
        2.3.2 参数选择
        2.3.3 配合比设计
        2.3.4 测试方法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新拌混凝土性能
        2.4.2 混凝土力学性能
        2.4.3 抗氯离子及水渗透性
        2.4.4 抗冻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温下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及冻融试验研究
    3.1 原材料及性能
        3.1.1 矿物掺合料
        3.1.2 集料
        3.1.3 外加剂
        3.1.4 引气剂
    3.2 负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负温混凝土养护制度
        3.3.2 混凝土冻融方法及评价指标
    3.4 负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3.4.1 掺NC-J聚羧酸减水剂负温混凝土强度
        3.4.2 掺迈地-100减水剂负温混凝土强度
        3.4.3 不同减水剂对负温混凝土强度影响对比
    3.5 负温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分析
    3.6 负温混凝土的抗冻性分析
        3.6.1 快冻法
        3.6.2 单面盐冻
        3.6.3 负温混凝土冻融前后的显微结构
        3.6.4 负温混凝土的快速冻融和单面冻融的相关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水胶比快速测定
    4.1 混凝土水胶比测定方法的比选
    4.2 水胶比快速检测技术试验研究
        4.2.1 试验基本原理
        4.2.2 水胶比预测曲线建立方案
        4.2.3 水胶比预测曲线的建立
    4.3 水胶比预测曲线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龄期混凝土抗冻相关性能研究
    5.1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方案
        5.1.1 技术路线
        5.1.2 试验实施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试验结果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6)高速铁路相邻过渡段路基动响应及长期动力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路基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2.1 理论计算
        1.2.2 仿真模型计算
        1.2.3 现场实车测试
        1.2.4 室内模型试验
    1.3 过渡段路基的基本问题及研究现状
        1.3.1 过渡段常见问题及研究意义
        1.3.2 高速铁路过渡段路基研究现状
    1.4 铁路路基变形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现状
        1.4.1 路基变形特性研究
        1.4.2 无砟轨道路基长期动力稳定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相邻涵-路过渡段路基动力参数现场测试与分析
    2.1 引言
    2.2 相邻涵-路过渡段现场工点概况
    2.3 现场波速试验测定路基基本动力参数
        2.3.1 测试方法选择
        2.3.2 试验断面
        2.3.3 跨孔法试验及测试结果分析
        2.3.4 下孔法试验及测试结果分析
        2.3.5 跨孔法与下孔法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2.4 现场激振试验测定路基动刚度
        2.4.1 试验原理
        2.4.2 现场试验设计
        2.4.3 激振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2.5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方法的路基自振频率识别
        2.5.1 路基自振频率识别方法
        2.5.2 经验模式分解方法
        2.5.3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路基自振频率识别
        2.5.4 典型路基断面自振频率识别
        2.5.5 自振频率识别方法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路基动响应测试结果的时频域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方法的测试信号预处理
        3.2.1 测试信号的筛分处理
        3.2.2 预处理过程及典型算例
    3.3 振动信号时域统计分析
        3.3.1 柯尔莫戈洛夫的D_n检验法
        3.3.2 样本统计量描述
        3.3.3 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3.4 振动信号频域分析
        3.4.1 频谱特性的定性分析
        3.4.2 分频段路基振动频谱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影响相邻涵-路过渡段路基动态响应的行车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现场试验
        4.2.1 工点概况及元件布置
        4.2.2 “联调联试”现场测试概况
        4.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4.3 车速对路基振动的影响分析
        4.3.1 车速对动应力的影响
        4.3.2 车速对加速度的影响
        4.3.3 车速对振动速度的影响
        4.3.4 车速对动位移的影响
        4.3.5 车速对振动频谱的影响
    4.4 轴重对路基振动的影响分析
        4.4.1 轴重对动应力的影响
        4.4.2 轴重对加速度的影响
        4.4.3 轴重对振动速度的影响
        4.4.4 轴重对动位移的影响
        4.4.5 轴重对振动频谱的影响
    4.5 列车驶向对路基振动的影响分析
        4.5.1 列车驶向对动应力的影响
        4.5.2 列车驶向对加速度的影响
        4.5.3 列车驶向对振动速度的影响
        4.5.4 列车驶向对动位移的影响
    4.6 邻线行车对路基振动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运营前后相邻涵-路过渡段路基动响应特性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运营期现场测试概况
    5.3 运营期过渡段实测结果分析
        5.3.1 动态响应时程曲线及时域统计分析
        5.3.2 动态响应沿线路纵向的分布规律
        5.3.3 动态响应沿路基深度的衰减
        5.3.4 动态响应频域分析
    5.4 运营前后过渡段路基动响应沿线路纵向分布的对比
        5.4.1 基床竖向动应力的对比
        5.4.2 基床振动加速度的对比
        5.4.3 路基面振动速度的对比
        5.4.4 路基面动位移的对比
    5.5 运营前后过渡段路基动响应沿路基深度衰减的对比
    5.6 运营前后过渡段路基动响应频谱特性的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过渡段路基长期动力稳定性分析
    6.1 引言
    6.2 路基动力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6.2.1 临界动应力法
        6.2.2 有效振速法
        6.2.3 动剪应变法
    6.3 相邻涵-路过渡段动力稳定性评价
        6.3.1 临界动应力法分析及评价结果
        6.3.2 有效振速法分析及评价结果
        6.3.3 动剪应变法分析及评价结果
    6.4 相邻涵-路过渡段路基沉降的现场监测
    6.5 路基在长期动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变形预测
        6.5.1 长期动载作用下累积塑性应变计算模型
        6.5.2 基于Li和Selig修正指数模型计算路基累积塑性应变
        6.5.3 现场疲劳试验
        6.5.4 FLAC 3D仿真模型的建立
        6.5.5 累积塑性变形的计算及方法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长期动载下路基变形与动力计算参数的关系研究
    7.1 引言
    7.2 A、B组填料的动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7.2.1 填料的基本性质
        7.2.2 Hardin-Dmevich模型
        7.2.3 小应变条件下动模量、动阻尼比试验结果分析
        7.2.4 动模量、动阻尼比与动应变关系的拟合结果
        7.2.5 路基土的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
    7.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7.3.1 列车振动荷载
        7.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7.3.3 基床动力计算参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7.4 长期动载下路基变形与基床动力计算参数的函数关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过渡段路基的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既有过渡段的结构型式
        1.2.1 国外桥路(涵)过渡段
        1.2.2 国内路桥(涵)过渡段
    1.3 既有过渡段存在的问题及处治措施
        1.3.1 过渡段结构特点
        1.3.2 存在的问题
        1.3.3 处治措施
    1.4 桥梁(隧)和路基的无碴轨道结构型式
        1.4.1 双块式无碴轨道
        1.4.2 板式轨道
    1.5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过渡段主要结构型式和设计参数
        1.5.1 路基与桥台之间过渡段
        1.5.2 路基与涵洞过渡段
        1.5.3 路堑与隧道过渡段
        1.5.4 两桥(隧)之间长度小于150m的短路基
        1.5.5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1.5.6 半填半挖过渡段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结构型式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意义
        1.7.3 文章的组织结构型式
第2章 无碴轨道路基过渡段系统动力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1 引言
    2.2 系统方程的建立
    2.3 连续体单元
        2.3.1 完全的Lagrangian格式的控制方程
        2.3.2 完全的Lagrangian弱形式
        2.3.3 有限元半离散化
    2.4 梁和板壳单元
        2.4.1 Timoshenko梁单元
        2.4.2 Timoshenko板单元
    2.5 弹簧-阻尼单元
    2.6 钢轨与轨枕之间的接触处理
    2.7 各种单元的连接处理
        2.7.1 板单元与板单元的连接
        2.7.2 梁单元与弹簧-阻尼单元的连接
        2.7.3 弹簧-阻尼单元与板单元的连接
        2.7.4 板单元与三维实体单元的连接
    2.8 动力问题的种类和边界条件
        2.8.1 映射法形成无限单元
        2.8.2 钢轨连续点支承半无限Euler-Bernoulli梁单元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
        2.8.3 三维空间8结点半无限Lagrange单元的坐标映射函数和形函数
    2.9 平衡解答和隐式时间积分
    2.10 约束方程的处理
        2.10.1 Lagrange乘子法
        2.10.2 罚函数法
        2.10.3 Lagrangian增广法
第3章 高速铁路路基刚度及各种工况的表述
    3.1 引言
    3.2 路基刚度、过渡段轨面弯折控制和合理长度的设置
        3.2.1 轨道刚度
        3.2.2 道床刚度
        3.2.3 路基刚度
        3.2.4 路桥过渡段轨道竖向刚度分析
        3.2.5 轨下结构刚度的讨论
        3.2.6 有碴轨道路桥过渡段轨面弯折控制
        3.2.7 有碴轨道路桥过渡段合理长度的设置
    3.3 轨下结构的“弹簧—阻尼—质量”计算模型的受迫振动方程及通解
    3.4 过渡段刚度变异闭值讨论
    3.5 轮载波动及荷载效应
    3.6 车辆荷载表述
        3.6.1 设计荷载和系数
        3.6.2 无碴轨道轨道面上的荷载分布
        3.6.3 列车荷载和轮轨接触力模型
    3.7 轨道的不平顺
        3.7.1 轨道不平顺的产生和危害
        3.7.2 轨道不平顺的描述
        3.7.3 轨道不平顺控制标准
        3.7.4 高速线路轨道不平顺及其模拟
    3.8 轨面平顺性实测曲线
        3.8.1 沙河桥秦沈端
        3.8.2 沙河桥及黑鱼桥二次实测
    3.9 结语
第4章 小波分析及过渡段现场试验
    4.1 引言
    4.2 小波变换原理及离散小波变换
        4.2.1 一维连续小波变换
        4.2.2 离散小波变换
        4.2.3 多分辨分析
        4.2.4 小波包分析
    4.3 噪声分析
    4.4 秦沈客运专线概况
    4.5 胡家屯中桥路桥过渡段地质概况及试验元件的布置
        4.5.1 试验工点地质概况
        4.5.2 试验列车
        4.5.3 传感器元件的布置
    4.6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4.6.1 实测信号小波分析
        4.6.2 基床表层振动加速度幅值谱密度、功率谱密度和相位谱密度分析
        4.6.3 动加速度、动位移变化特征
        4.6.4 动应力应变响应特征
        4.6.5 过渡段动应力幅值的车速影响系数
        4.6.6 路桥过渡段沉降观测及分析
    4.7 动响应变化规律的分析
    4.8 结语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层路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室内试验及分析
        5.2.1 混合料的压实特性
        5.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2.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5.2.4 干缩试验
        5.2.5 材料的耐久性
    5.3 级配碎石材料动力变形特性
        5.3.1 动弹模量
        5.3.2 永久变形
        5.3.3 临界应力
    5.4 级配碎石材料本构模型
        5.4.1 Dunlap模型
        5.4.2 K-θ模型
        5.4.3 体积剪切模量模型
        5.4.4 Drucker-Prager材料
    5.5 结论
第6章 无碴轨道过渡段结构动力学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问题的描述
    6.3 计算参数
        6.3.1 钢轨
        6.3.2 轨下胶垫和扣件
        6.3.3 轨道板
        6.3.4 CA砂浆层
        6.3.5 混凝土承载层
        6.3.6 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层
        6.3.7 其它参数
        6.3.8 边界条件处理
    6.4 移动载荷作用下无碴轨道过渡段路基的动态响应分析
        6.4.1 匀速恒力
        6.4.2 速度大小的影响
        6.4.3 载荷大小的影响
        6.4.4 材料特性的影响
    6.5 高速车辆通过不平顺地段时的动力响应
        6.5.1 不平顺处理
        6.5.2 竖向高低长波不平顺的速度影响
        6.5.3 竖向上“凸”或下“凹”长波不平顺的影响
    6.6 实测结果分析
        6.6.1 秦沈线过渡段台尾路基动响应实测结果
        6.6.2 秦沈线钢轨伸缩调节器实测结果
    6.7 结语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7.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跨海大桥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国内外跨海大桥发展状况
    1.3 工程背景概述
        1.3.1 工程概述
        1.3.2 水文状况
        1.3.3 气候状况
        1.3.4 地质状况
    1.4 施工技术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确定施工关键技术
        1.4.1 研究内容
        1.4.2 科研技术路线
        1.4.3 确定关键施工技术
第2章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施工性能研究
    2.1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概述
        2.1.1 国内外高性能海工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回顾
        2.1.2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对于跨海大桥的现实意义与发展展望
    2.2 东海大桥高性能海工混凝土研究与应用
        2.2.1 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
        2.2.2 60米箱梁C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3 试拌样品试验与分析
        2.2.4 施工现场混凝土测试与分析
        2.2.5 施工经验与质量控制
    2.3 技术与应用总结
        2.3.1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优越性及对跨海大桥的意义
        2.3.2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在东海大桥中的具体应用
第3章 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工艺
    3.1 大型箱梁浇筑施工经验
    3.2 预制场地布置方案的选择
    3.3 模板系统比选与构造
        3.3.1 箱梁模板技术的发展
        3.3.2 模板系统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3.3.3 模板系统的施工工艺流程与施工要点
        3.3.4 模板系统的改进
    3.4 箱梁浇筑
        3.4.1 混凝土材料
        3.4.2 试拌、拌和及输送
        3.4.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3.4.4 浇筑顺序的改进
        3.4.5 浇筑控制与优化
    3.5 预应力的施工控制
    3.6 箱梁的养护
        3.6.1 箱梁裂缝的成因
        3.6.2 箱梁蒸养方法
        3.6.3 箱梁蒸养工艺
    3.7 箱梁浇筑工艺流程
    3.8 箱梁浇筑工程应用与效益分析
    3.9 研究总结
第4章 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滑移工艺
    4.1 箱梁陆上运输
        4.1.1 施工难点
        4.1.2 陆上运输方案
        4.1.3 机械设备配置
        4.1.4 运输工艺流程
        4.1.5 滑移试验
        4.1.6 滑移施工要点
第5章 巴杆式浮吊落驳、运输和架设大型预制箱梁工艺
    5.1 箱梁的落驳
        5.1.1 施工难点
        5.1.2 落驳方案
        5.1.3 机械设备配置
        5.1.4 落驳工艺流程
        5.1.5 落驳试验
        5.1.6 施工要点
    5.2 箱梁海上运输
        5.2.1 海上运输方案
        5.2.2 机械设备配置
        5.2.3 运输流程
        5.2.4 施工要点
    5.3 箱梁的海上架设
        5.3.1 施工难点
        5.3.2 海上架设方法
        5.3.3 机械设备配置
        5.3.4 架设工艺流程
        5.3.5 架设试验
        5.3.6 施工要点
    5.4 工程应用与效益分析
    5.5 研究总结
第6章 海上桥梁施工测量技术
    6.1 测量技术概述
    6.2 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6.2.1 前期准备
        6.2.2 点位选取
        6.2.3 建立控制网
    6.3 测量设备
    6.4 测量在施工中的应用
        6.4.1 施工测量流程图
        6.4.2 墩柱预制
        6.4.3 墩柱吊装
        6.4.4 箱梁预制
        6.4.5 箱梁吊装
        6.4.6 防撞栏杆的铺设
    6.5 研究总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1 规范类
    2 国内文献
    3 国外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秦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床承受的动荷载特点
        1.2.1 基床的功能
        1.2.2 基床承受的动荷载
        1.2.3 基床土疲劳特性与基床表层强化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铁路路基技术标准比较分析
    2.1 国外铁路路基技术标准比较分析
        2.1.1 日本铁路路基
        2.1.2 德国铁路路基
        2.1.3 法国铁路路基
        2.1.4 各国铁路路基压实控制指标
        2.1.5 各国铁路路基结构和压实控制指标比较
    2.2 国内铁路路基技术标准比较分析
        2.2.1 时速140公里铁路路基技术标准
        2.2.2 时速160公里铁路路基技术标准
        2.2.3 时速200公里铁路路基技术标准
        2.2.4 时速300公里铁路路基技术标准
    2.3 国内外铁路路基技术标准比较分析
        2.3.1 基床表层比较分析
        2.3.2 基床底层比较分析
        2.3.3 基床以下部分比较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摊铺压实工艺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技术难点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方案
    3.2 碎石材质及毛体积密度试验
        3.2.1 料场石料调查
        3.2.2 碎石母岩强度试验
        3.2.3 碎石物理化学性质试验
        3.2.4 碎石毛体积密度试验
    3.3 碎石粒级与配合比试验
        3.3.1 碎石粒级确定
        3.3.2 碎石配合比试验
    3.4 摊铺压实工艺试验
        3.4.1 松铺系数测定
        3.4.2 级配碎石摊铺作业施工工艺
        3.4.3 级配碎石碾压压实施工工艺
        3.4.4 摊铺压实施工工艺小结
    3.5 摊铺压实机械选型
        3.5.1 摊铺机械
        3.5.2 压实机械
    3.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秦沈铁路客运专线高填方路桥过渡段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干振碎石桩处理震动液化地基
3 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
    3.1 路桥过渡段级配碎石的施工工艺[1]
    3.2 路桥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设备选型配套技术
    3.3 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质量检测结果
4 路桥过渡段路堤沉降观测
    4.1 沉降测试方法的优化与选择[2]
    4.2 沉降测试点布置
    4.3 测试结果分析
5 结语

四、秦沈客运专线A1标段过渡段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变形损伤与动力特性研究[D]. 罗必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对轨道振动的影响[D]. 申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及累积沉降控制研究[D]. 黄世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重载铁路路基动力响应与长期累积变形特性[D]. 李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哈大客专TJ-3标高性能混凝土研究[D]. 郭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高速铁路相邻过渡段路基动响应及长期动力稳定性研究[D]. 屈畅姿. 中南大学, 2013(04)
  • [7]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过渡段路基的动力特性研究[D]. 陈雪华. 中南大学, 2006(01)
  • [8]跨海大桥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关键施工技术研究[D]. 汪铁钧. 同济大学, 2006(06)
  • [9]秦沈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研究[D]. 任中田.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6)
  • [10]秦沈铁路客运专线高填方路桥过渡段试验研究[J]. 杨广庆,张保俭,岳祖润. 路基工程, 2004(06)

标签:;  ;  ;  ;  ;  

秦神客运专线A1标标段过渡段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