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停车场通风量计算公式的分析与探讨

地下停车场通风量计算公式的分析与探讨

一、地下停车库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的分析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巨梯,艾正涛,张国强,刘政轩[1](2021)在《地下车库CO释放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下车库的设计通风量必须尽可能接近实际需求通风量才能在满足稀释库内污染物要求的同时满足节能的要求。准确计算地下车库通风量的前提是准确计算地下车库CO释放率。本文总结了已有的计算地下车库CO释放率的方法,通过实测和计算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现有常用计算车库CO释放率的方法误差达70%以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1种地下库通风量的新计算方法。该方法使得影响通风量计算精度的相关参数的取值更为准确且在实际情况下更易获取。利用该新方法计算所得结果与实测值相比平均误差降低至30%以下。

牛冬茵[2](2019)在《基于MOVES模型的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车库的设置有效解决了城市地面停车空间不足的问题,但同时由于地下车库环境封闭,积聚的机动车尾气会使车库内污染水平升高,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从污染源侧着手,了解地下车库内机动车的污染排放特性,对合理设计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来说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将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MOVES2014a进行本地化修正应用到地下车库中,模拟计算地下车库内机动车的CO和颗粒物(PM2.5、PM10)排放因子,使用单因素法分析各参数对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计算不同类型地下车库内的污染物总排放量,以及稀释污染物浓度到规定限值时所需的通风量和理论换气次数。首先对MOVES2014a模型中各参数进行本地化修正取值,应用模型对地下车库内机动车的低速行驶排放因子和启动排放因子进行模拟计算,对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可知,环境、车辆、燃油、道路等参数均一定程度地影响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其中车龄和温度参数对排放因子的影响最大。通过对地下车库内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计算,为计算各类型地下车库内的污染物总排放量奠定基础。根据已经得到的机动车排放因子结果,简化地下车库内机动车的行驶状态,分别计算居民小区地下车库、商业区地下车库、出租车停车库的污染物总排放量。整理计算结果,得出各车库中不同运行情况下CO、PM2.5和PM10的总排放量和各分状态排放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冬季工况污染物排放量总是高于夏季,冷启动驶出情况的污染物排放量大于温启动驶出;低速驶入、驶出情况污染物排放量最小;车库内车位区域污染物的排放占比远远高于车道区域。此外,计算哈西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的污染物排放量,分析结果发现换乘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要高于其他长度相近的路段;出租车蓄车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其他路段。根据计算得到的各地下车库污染物总排放量,采用稀释浓度法,计算得出将车库内污染物浓度稀释到规定限值时所需的通风量及理论换气次数,为地下车库通风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计算车库内最不利工况下使用推荐换气次数6次/h时车库内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发现各污染物浓度均超标,且颗粒物污染程度要高于CO,尤其是PM2.5,超标倍数很高。

彭婷[3](2019)在《圆筒形地下立体停车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出行方式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购入小汽车,现有停车位的不足造成小汽车停放困难的问题。而地下立体停车库因其高密度的停车位成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这类车库发生火灾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财产及人员损失。因此,本文主要对圆筒形地下立体停车库火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所选取的CFD软件STAR-CCM+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介绍,并对照实验数据对该软件用于计算地下停车库火灾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网格无关性验证,确定选用尺寸为0.05D*的网格用于后续计算。然后,对自然通风条件下,火源分别位于车库内负一层、负六层和负十层的火灾场景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认为:火源位置越深入地下,库内的温度及烟气浓度越高,引燃周围车辆的时间越短,所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其次,设计了顶部排烟、着火层内车位定点排烟和单一风口排烟三种不同形式的排烟系统,通过对比在三种排烟系统与自然排烟下,车库内温度、烟气浓度、车辆表面热辐射的变化,结果认为:着火层各车位定点排烟系统的排烟降温效果更佳。同时,对比了不同大小的补风量以及排风量对排烟系统性能的影响。在不考虑两个因素对火源产生影响的前提下,补风量和排烟量的增加均会使得排烟系统的排烟降温效果更好。最后,将防烟吊墙引入到立体停车库中,通过对比无吊墙、0.3m吊墙、0.5m吊墙以及0.7m吊墙时,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条件下的作用效果,结果认为:吊墙的存在可以有效阻止烟气在同层车位空间内的扩散,减小同层车辆所受火源的影响。

陈婷[4](2019)在《写字楼地下车库一氧化碳分布特性与通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中小型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地下车库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地下车库大多为封闭或半封闭形式,空气流通效果较差,极易出现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现象,从而影响车库内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写字楼地下车库一氧化碳(CO)分布特性及其通风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广州某写字楼地下车库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汽车出入频度和车库利用率、汽车启动过程尾气CO扩散规律、车库内CO浓度的全天逐时变化规律、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并分析影响CO分布的因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汽车尾气CO局部扩散特性及CO分别在百叶风口、诱导风机作用下的扩散规律。最后以实测地下车库CO浓度最不利情况为研究对象,数值研究四种机械通风系统(机械全排风系统、机械排风+诱导风机系统、机械送排风系统、机械送排风+诱导风机系统)下车库的空气质量和气流组织,分析换气次数和汽车出入频度对地下车库CO浓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四种通风形式对CO的清除效果。地下车库CO浓度随汽车出入频度的增加而增大。工作日的汽车出入频度在0.0870.496之间,对应的车库平均CO浓度变化范围为1.512.0ppm。早高峰期(7:0010:00)、午高峰期(12:0014:00)、晚高峰期(16:0018:00)和平峰期对应的频度范围分别为0.2200.496、0.1810.197、0.3310.417和0.0870.197。车库全天的利用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中11:0012:00达到峰值0.543,对应的CO浓度约为4.5ppm。此外,实测观察到车库内CO浓度存在“上高下低”的分层现象。汽车启动第5秒尾气中CO浓度达到最大值1934ppm,然后逐渐下降,约12s后浓度基本稳定。车库内风速很低情况下从排气口出来的CO浓度分布为逐渐上扬的曲线,且沿程不断扩散。受到排气速度影响,CO离开尾气口后有一段水平运动距离,但由于空气阻力及热交换过程,CO的速度和温度快速下降,密度差的影响成为主导,使得其垂直方向CO扩散速率强于水平方向的值。地下车库通风系统和风口形式对CO浓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在所有风口形式(侧送侧回、下送下回、下送侧回、侧送下回)中,送风口形式对CO清除效果的影响大于回风口,采用侧送侧回形式时通风效果最好。当换气次数从3次/h增加到7次/h时,各系统方案的CO最大浓度的下降幅度情况为:机械排风+诱导风机系统最高(54.1%82.8%),机械送排风系统范围最大(15.8%58.6%),机械送排风+诱导风机系统的幅度最小(11.9%20.4%),其中无送风系统的方案中CO浓度下降幅度更大。当出入频度从0.4增加到0.8时,机械全排风系统的CO浓度增加幅度最高且范围最大(103.2%220.8%),机械送排风系统的增加幅度最低且范围最小(106.7%122.0%),即无送风系统的方案中CO浓度增加幅度更大。其他条件相同时,汽车出入频度对CO浓度的影响远远大于换气次数对它的影响,即降低车辆的尾气排放量比加大车库通风量能更大程度地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根据各系统的气流组织特点,机械全排风系统适用于布局规整,与外界开口面积较大且CO分布较均匀的车库。机械排风+诱导风机系统对于与外界开口面积较大的车库通风效果更好。机械送排风系统适用于污染气体分布较为均匀的车库。机械送排风+诱导风机系统基本适用于所有车库,能很好解决CO源源强较大(0.4<出入频度≤0.8)和局部CO浓度超标的问题。

陈亚伟[5](2017)在《地下停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家车,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停车位。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土地十分紧张且价格异常昂贵,"停车难"现象随处可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商开始建造地下停车库。然而,地下空间一般是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很难进行通风换气,再加上汽车在地下停车库中产生的大量的污染物,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来改善车库的空气品质,这其中伴随着电力的消耗和大量的通风热损失。除此之外,由于地下停车库的相对封闭,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非常严重,所以一个好的防排烟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汽车在地下车库处于怠速状态时,主要污染物CO、HC、NOx的散发量的比例大约是7:1.5:0.2,所以CO的室内允许限值和汽车的CO排放量影响着车库通风量的大小。而汽车处于启动和怠速状态时,CO的产生量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冬、夏季节应采取不同的通风策略。具体工作如下:(1)对地下停车库自然通风进行CFD数值模拟,分别模拟出冬、夏季车库典型断面空气的温度场、浓度场、空气龄以及速度的分布云图等。可以看出:在冬季,由于车道口处有热风幕,最低温度在车道口与人行通道口处,最高温度位于热风幕出口处。CO浓度分布不均匀,离进风口较远的竖井处的CO浓度高于离进风口较近的竖井。离进风较近的竖井的自然排风的风速大于离进风远的竖井。除楼梯竖井风口的风速较大外,空气幕附近的空气流速较大,此处风速是由空气幕送风与车道自然进风合成的速度。空气龄的分布与速度、CO浓度分布相符合,CO浓度大、空气速度小的位置,空气龄大,反之亦然。在夏季,车库内的热压方向与冬季相反,夏季楼梯口形成的流速小于冬季,夏季车库内空气龄也大于冬季。车库夏季的CO浓度、空气龄大于冬季,夏季的自然通风量远小于冬季,但对于车库的CO浓度,冬夏季相差并不很大。(2)对七种不同型式机械通风组合系统进行CFD数值模拟,分别模拟出冬、夏季车库典型断面空气的温度场分布、速度场分布、CO浓度场分布、空气龄分布云图等。可以看出,诱导通风系统与其它较好的通风型式的效果比较没有优势。(3)利用CFD模拟来分析哪种方法对火灾排烟较为有利,取典型断面来分析车库内的烟气与温度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当火源位于500m2防烟分区中心时,两种防烟分区的排烟型式的温度、浓度分布较为接近。当火源位于2000m2车库中心时,即火源远离疏散口时,2000m2防烟分区的排烟效果比500m2防烟分区的排烟效果要好一些。

王文静[6](2016)在《车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通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UTLT)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下交通换乘中心,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城市中不断兴建。其中车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主要作为车站的旅客分流途径,其有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地下车库相比人流和车流连续,里面的乘客和机动车处于相对狭长而封闭的空间内;与公路隧道相比,其通行的车基本是单一的小型车、车流量和车速小的特性。当地下隧道里车流阻塞时,排队候载的机动车连续排放的尾气污染物相对较大,且直接排放于乘客周围的空气环境中。因此地下隧道的通风系统有必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力求解决好空气质量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现有的公路隧道和地下车库的通风量计算方法,并以实例做出计算比较,分析了规范中计算公式及相关修正参数间的区别。在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相关的空气质量标准下,确定了此类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的环境控制目标,主要以浓度标准为控制目标,且是差异化设置浓度限值,考虑候车人员在地下隧道的候车时间,确定乘客候车区域的CO允许浓度为30mg/m3,其他区域考虑是人车混合通行,其CO允许浓度选定为86mg/m3。分析车站UTLT的特殊性,借鉴隧道通风的计算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通风量计算方法,且按车流速度将地下隧道分段,分别设计计算,将原始公式中车型类别的考虑换成相应速度下的交通量,各段通风量计算的总和为地下隧道的通风量,进而求得各段的通风次数和整体通风换气次数。以哈西客运站UTLT为例,运用上述通风量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设计计算,求得的通风换气次数约为10次/h,并对其的风口按各区通风量比例差异化布置,然后对其通风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其浓度场,速度场,温度场分别进行分析,其通风效果表明上述方法计算的风量能够满足交通阻滞时的空气质量要求。最后对常规布置风口法及改变换气次数后的通风系统进行模拟,其通风效果与上述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差异化布置风口能有效排除室内污染物,能够满足人员的空气质量要求,且由上述方法得出的10次/h即可满足通风量要求,通风量再大时室内环境固然会更好,但是相应的通风能耗将增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即此工程10次/h的通风量既合理又经济,同时新型算法对此类工程的通风量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邢燕[7](2014)在《地下车库通风量及气流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停车库是随着城市地上停车问题严重而被兴建的。由于地下车库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外界的阳光和空气很难进入车库内,使得车库内污染物浓度超标,从而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车库内污染物种类很多,尤其以CO数量最多,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最大,因此在地下车库通风设计中通常以CO为研究对象,只要保证CO的浓度值在允许范围内,那么车库内其他污染物浓度也一定在允许范围内。由于影响车库内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很多以及车库内污染物浓度具有动态等特点,所以在确定车库内通风量时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随着汽油质量的提高,汽车释放污染物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传统的运用换气次数法计算车库内通风量的方法难免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本研究采用全面通风换气法确定车库内所需通风量,通过分析比较各个经验公式,得到理想的计算通风量的方法。随着地下车库在城市中的日益增加,能耗问题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研究车库内通风效果的同时,也要同时考虑通风所产生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地下车库通风方式的选取中不仅要考虑气流组织效果,满足人员的卫生要求,要考虑经济性,能源的浪费也将造成环境的污染。由于自然通风方式存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以及通风效果不好等缺点,所以在地下车库通风设计中常用机械通风方式代替。地下车库通风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机械通风方式为传统的风管式通风和无风管诱导式通风,这两种通风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地下车库根据防火等级分为四种类型,本文将针对沈阳某类地下车库的气流组织进行研究,对风管式通风系统和无风管诱导通风系统进行对比,其中将风管式通风系统设置成两种气流分布方式,分别为中间送风两侧排风和一侧送风对侧排风。对比分析这三种气流分布方式下该车库内的气流组织效果以及排除污染物能力。数值模拟应用于气流组织分析方面已经很成熟,本文应用FLUENT软件对车库内速度场以及CO浓度场进行模拟,然后运用TECPLOT软件对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最后通过分析车库内几个典型截面的速度场以及CO浓度场,对其进行气流组织评价,得到适合所研究车库的通风方式,从而为该类型车库的设计提供依据。近年来,在地下车库排风方式的选取中,通常采用上排1/3~1/2、下排1/2~2/3的排风方式,但是很多研究对此提出质疑,而且这个规定距现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在这期间没有对排风方式制定新的规定。有研究表明,车库内CO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不大,汽车排放的CO温度也很高,高温的CO会漂浮在车库的上部,这样设置下排风会加大初投资,造成能源的浪费。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内燃料的燃烧机理以及尾气排放机理,得出汽车排放的尾气大部分集中在车库上部,因此设计中只需要设置上排风口即可排放车库内污染物。最后,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气流组织评价,得出诱导通风方式在排除车库内污染物方面优于风管式通风方式,在风管式通风风湿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气流分布中,采用中间送风两侧排风的气流分布方式的气流组织效果优于一侧送风对侧排风。

任进[8](2013)在《地下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分析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广大老百姓生活质量和标准的提升,汽车拥有数量迅速增加,在很多的城市,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并且很严重。目前,不管居住性质的建筑还是商业性质的建筑都已经把停车位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在每个工程项目正式实施前都要审核这一指标。而地上停车位已经不能保证正常的使用要求,在商业建筑和住宅类型的建筑中为了满足正常的用地需要并解决停车位置的需求,因此在这些建筑中修建了很多的地下车库。和地上建筑相比较,地下车库具有高度密闭性,从而使流动或者停放的汽车排出的废气和发生火灾时产生的高温烟气很难自行扩散,所以在车库内必须设置正常的通风换气和火灾排烟系统。地下车库的通风是为了把车库内停放的汽车所产生的对人体有危害的气体及时排除,并送入室外品质良好的空气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车库排烟是为了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及时的排除产生的高温烟气并阻止烟气的迅速蔓延,确保车库内所有人员的身体以及物品安全,减少因火灾而导致的死亡和受伤。所以怎样更好的处理地下车库的通风及排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减少项目投资和运行费用,就成为广大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地下车库通风排烟系统的原理、计算方法以及工程设计中常用的系统形式,讨论了国家规范中对于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的相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延安市政协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的设计方案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优化了设计方案,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计算,得到一套合理与经济性兼具的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方案。

张迪[9](2011)在《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通风形式和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使地下停车场内空气质量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并降低系统能耗,需合理的设计通风量、通风气流组织形式和系统日常运行控制方式。地下停车场的设计通风量大小直接影响着室内空气质量和系统能耗。目前,国内外对停车场通风量的标准各不相同,影响车辆排放污染物的较多因素,通过比较常用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通风量设计计算的方法和经验公式,提出采用统一的通风设计标准和换气次数、单位指标法是不合理的,应该按照稀释浓度法设计通风量。地下停车场的通风气流组织形式主要有机械排、送风系统,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系统和机械排风加诱导式通风系统,不同的通风形式的通风效果不相同。在Airpak中以某实际停车场为对模型对以上三种通风方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室内的速度场、污染物CO浓度场以及等气流组织指标分析三种通风方式的通风性能,诱导式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最优。对机械通风的三种方式进行经济性分析,诱导式通风的日常运行费用最低。停车场在日常实际运行中由于车辆频率随不同时段变化所需要的通风量也不同,采用变风量通风系统可以节省能耗。目前,通风系统变风量控制方式主要有间歇式、双速风机和变频控制三种方式,本文以某办公大楼地下停车场为工程实例,从空气质量和经济性上比较三种变风量控制方式。最后将前馈式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应用于变风量控制中,在MATLAB中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和传统PID控制相比较,可以取得较好的响应性能和抗干扰性。

李会艇[10](2009)在《广生药业办公楼地下停车库通风排烟设计》文中指出介绍了办公楼地下停车库的通风排烟设计,同时分析了通风排烟风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

二、地下停车库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的分析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停车库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的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车库CO释放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现有地下车库CO释放率计算方法
    1.1 CO释放率计算方法A
    1.2 CO释放率计算方法B
    1.3 CO释放率计算方法C
    1.4 CO释放率计算方法D
    1.5 CO释放率计算方法E
2 比较地下车库CO释放率计算方法
    2.1 不同方法的定性比较
    2.2 不同方法的定量比较
3 1种新的地下车库CO释放率计算方法
    3.1 3种影响因子的取值
        3.1.1 单位污染源单位时间CO释放率的取值
        3.1.2 运行时长的确定
        3.1.3 车位利用系数的确定
    3.2 CO释放率计算公式
    3.3 实测对比分析
4 结 论

(2)基于MOVES模型的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OVES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的应用
    2.1 模拟模型
        2.1.1 模拟模型的选择
        2.1.2 MOVES模型的方法学框架
    2.2 MOVES模型的控制选项设置
        2.2.1 信息描述
        2.2.2 模拟规模
        2.2.3 时间信息
        2.2.4 地理位置
        2.2.5 机动车类型
        2.2.6 道路类型
        2.2.7 污染物种类和排放过程
        2.2.8 输出
    2.3 项目数据管理器(PDM)的细节参数设置
        2.3.1 气象数据
        2.3.2 车龄分布
        2.3.3 燃油信息
        2.3.4 路段
        2.3.5 路段源种类
        2.3.6 运行模式分布
        2.3.7 非路网
    2.4 运行模型模拟计算排放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本参数选取
    3.2 地下车库污染物低速行驶排放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环境参数的影响
        3.2.2 车龄参数的影响
        3.2.3 燃油参数的影响
        3.2.4 道路坡度的影响
    3.3 地下车库污染物启动排放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环境参数的影响
        3.3.2 车龄参数的影响
        3.3.3 燃油参数的影响
        3.3.4 八种启动模式之间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4.1 地下车库基本情况及结构校核
        4.1.1 地下车库基本情况
        4.1.2 地下车库结构校核
    4.2 地下车库内机动车平均车龄的选取
        4.2.1 地下车库内私家车平均车龄的选取
        4.2.2 地下车库内出租车平均车龄的选取
    4.3 居民小区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
        4.3.1 居民小区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3.2 车道路段的污染物排放规律及分布情况
    4.4 商业区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
        4.4.1 商业区地下车库使用情况
        4.4.2 商业区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5 出租车停车库污染物排放量
        4.5.1 出租车停车库使用情况和车辆组成情况
        4.5.2 出租车停车库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6 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比较
        4.6.1 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汇总
        4.6.2 地下车库单辆车CO排放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交通联系隧道污染物排放量
    5.1 地下交通联系隧道使用特点
    5.2 哈西站社会车辆地下交通联系隧道污染物排放量
    5.3 哈西站出租车地下交通联系隧道污染物排放量
    5.4 单辆车CO排放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车库通风量及理论换气次数
    6.1 居民小区地下车库满负荷运行时的通风量
        6.1.1 居民小区地下车库污染物总排放量
        6.1.2 稀释CO所需通风量
        6.1.3 稀释颗粒物所需通风量
    6.2 商业区地下车库的通风量
        6.2.1 商业区地下车库污染物总排放量
        6.2.2 稀释CO所需通风量
        6.2.3 稀释颗粒物所需通风量
    6.3 出租车停车库的通风量
        6.3.1 出租车停车库污染物总排放量
        6.3.2 稀释CO所需通风量
        6.3.3 稀释颗粒物所需通风量
    6.4 哈西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的通风量
        6.4.1 哈西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污染物排放量
        6.4.2 稀释CO所需通风量
        6.4.3 稀释颗粒物所需通风量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圆筒形地下立体停车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立体停车库的产生和分类
        1.1.2 立体停车库火灾特点及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常用相关设计标准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计算方法与模型建立
    2.1 STAR-CCM+介绍
        2.1.1 软件简介
        2.1.2 火灾模块主要参数设置
    2.2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2.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2.2 火源参数设置
        2.2.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2.3 计算方法
        2.3.1 控制方程
        2.3.2 湍流模型
        2.3.3 燃烧模型
    2.4 网格尺度分析
        2.4.1 网格划分方法
        2.4.2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 数值方法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火灾模拟计算
    3.1 地下立体停车库排烟方式
    3.2 火灾蔓延分析指标
        3.2.1 热辐射
        3.2.2 温度
    3.3 模拟工况设置
    3.4 烟气特性参数及车辆表面热辐射分析
        3.4.1 库内烟气浓度分布
        3.4.2 库内温度场分布
        3.4.3 车辆表面所受热辐射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械排烟系统形式的讨论
    4.1 排烟系统设计
        4.1.1 设计依据
        4.1.2 防烟分区与防火分区的划分
        4.1.3 系统形式的设计
        4.1.4 最小排烟量的确定
        4.1.5 模拟工况设置
    4.2 烟气特性参数及车辆表面热辐射分析
        4.2.1 库内烟气浓度分布
        4.2.2 库内温度场分布
        4.2.3 车辆表面所受热辐射值
    4.3 通风排烟形式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排烟系统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系统优化
    5.1 补风量对排烟系统作用效果的影响
        5.1.1 补风量取值的讨论
        5.1.2 模拟结果分析
    5.2 排风量对排烟系统作用效果的影响
        5.2.1 排风量取值的讨论
        5.2.2 模拟结果分析
    5.3 着火层内车位定点排烟系统的优化
        5.3.1 防烟吊墙的引入
        5.3.2 防烟吊墙下的模拟工况设置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单一风口排烟系统的优化
        5.4.1 三个风口排烟系统的设计
        5.4.2 模拟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写字楼地下车库一氧化碳分布特性与通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车库CO污染特性研究
        1.2.2 地下车库通风系统形式
        1.2.3 地下车库通风量设计
        1.2.4 CFD在室内通风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分布特性实测研究
    2.1 车库结构布局
    2.2 实测方案
        2.2.1 参数测量与测点布置
        2.2.2 仪器设备
    2.3 实测结果分析
        2.3.1 车库内汽车运行规律分析
        2.3.2 汽车启动过程尾气CO扩散规律
        2.3.3 车库水平方向上CO扩散规律
        2.3.4 车库垂直方向上CO扩散规律
        2.3.5 车库CO浓度全天逐时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局部扩散特性
    3.1 几何模型
    3.2 数学模型
    3.3 模型求解与验证
    3.4 汽车怠速状态下CO扩散特性
    3.5 百叶风口对CO扩散影响
    3.6 诱导风机对CO扩散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影响因素与通风系统分析
    4.1 几何模型
    4.2 数学模型
    4.3 车库CO污染源模型
    4.4 模型求解与验证
    4.5 方案设计
    4.6 评价指标
        4.6.1 人员呼吸区CO最大浓度
        4.6.2 空气龄
        4.6.3 通风效率
    4.7 结果分析
        4.7.1 换气次数对车库CO浓度的影响
        4.7.2 汽车出入频度对车库CO浓度的影响
        4.7.3 通风形式对车库CO浓度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地下停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地下停车库通风及防排烟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下停车库通风及防排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下停车库通风及防排烟研究现状
    1.3 地下停车库内污染物状况
        1.3.1 来源
        1.3.2 特点
        1.3.3 面临的矛盾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地下停车库通风量计算
    2.1 国内外相关标准
        2.1.1 国内相关标准
        2.1.2 国外相关标准
    2.2 地下停车库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
    2.3 地下停车库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2.3.1 全面通风
        2.3.2 经验计算法
    2.4 地下停车库通风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2.4.1 不均匀系数
        2.4.2 空气龄
        2.4.3 换气效率
        2.4.4 通风效率
    2.5 本章小结
3 地下停车库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
    3.1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3.1.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3.1.2 湍流的控制方程
        3.1.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3.2 地下停车库自然通风数值模拟
        3.2.1 自然通风的意义
        3.2.2 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
        3.2.3 模型的建立和边界条件的选取
        3.2.4 排、送风口模型及其他相关参数的设定
        3.2.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验证
        3.3.1 地下停车库的运行状态
        3.3.2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不同通风型式分析比较
    4.1 不同机械通风型式能耗分析
        4.1.1 围护结构传热
        4.1.2 能耗构成
        4.1.3 通风量的控制
        4.1.4 通风能耗分析
        4.1.5 不同机械通风型式能耗对比
    4.2 不同型式机械通风系统的数值模拟
        4.2.1 通风模型的建立
        4.2.2 边界条件
        4.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网格独立性分析
    4.4 不同型式机械通风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地下停车库排烟系统的数值模拟
    5.1 相关的规范
    5.2 计算方法与物理模型
    5.3 火灾强度的确定
    5.4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6)车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通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任务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污染物控制标准
        1.2.2 通风量的计算
        1.2.3 气流组织方式
        1.2.4 数值模拟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现有UTLT通风计算方法比较
    2.1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中隧道通风量计算
        2.1.1 稀释CO需风量
        2.1.2 稀释烟尘的需风量
        2.1.3 隧道稀释空气中异味的需风量
    2.2 世界道路协会(PIARC)2012标准中隧道通风量计算
    2.3 停车库通风规定
    2.4 具体实例计算比较
    2.5 以上规范中需风量计算的差异性分析
        2.5.1 通风量计算方法上的差异性
        2.5.2 通风量计算结果的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UTLT通风的分区计算方法
    3.1 UTLT的特殊性
    3.2 机动车尾气特性
        3.2.1 污染物特性
        3.2.2 机动车尾气烟羽的形成
    3.3 UTLT内空气环境控制目标及控制标准的选取
        3.3.1 空气温度控制标准
        3.3.2 CO浓度限值的确定
    3.4 UTLT分区计算方法
    3.5 机动车CO的排放因子的分析
        3.5.1 符合不同排放标准下的排放因子
        3.5.2 不同车速下的排放因子
        3.5.3 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排放因子
    3.6 分区计算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比较
    3.7 气化率和车型对CO散发量的影响
        3.7.1 不同气化率下CO散发量比较
        3.7.2 不同车型的CO散发量比较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西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模型的确定
    4.1 CFD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4.1.1 FLUENT软件简要概述
    4.2 物理模型分析与建立
        4.2.1 工程概况
        4.2.2 几何模型建立
    4.3 通风量计算
    4.4 网格划分
    4.5 边界条件设置
        4.5.1 风口
        4.5.2 确定墙面和近地面边界条件
        4.5.3 其他边界条件
        4.5.4 计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分析
    5.1 模拟工况设置
    5.2 阻滞交通流状态下的模拟结果
        5.2.1 CO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2.2 速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2.3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2.4 压强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与常规法布置风口时的通风效果比较
        5.3.1 CO浓度场的比较分析
        5.3.2 速度场的比较分析
        5.3.3 温度场的比较分析
        5.3.4 压强场的比较分析
    5.4 改变换气次数时的通风效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地下车库通风量及气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地下车库通风的研究现状
        1.2.1 通风方式的选择
        1.2.2 通风量的确定
        1.2.3 气流分布方式
    1.3 计算流体力学在室内气流组织模拟方面的应用
        1.3.1 室内气流组织的预测方法
        1.3.2 CFD的原理以及在室内气流组织方面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的安排
第二章 地下车库通风量的计算及气流组织评价
    2.1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及排放影响因素
        2.1.1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2.1.2 汽车尾气排放影响因素
    2.2 国内外对地下车库通风量的规范
        2.2.1 国内有关规定及标准
        2.2.2 国外有关规定与标准
    2.3 地下车库通风量的计算方法
        2.3.1 全面通风换气量计算方法
        2.3.2 地下车库通风换气量经验公式
    2.4 气流组织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值模拟的理论及方法
    3.1 湍流现象及其数学模型
        3.1.1 湍流现象
        3.1.2 湍流数学模型
    3.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3.3 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3.4 FLUENT软件简单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车库风管式通风系统数值模拟
    4.1 计算模型分析与描述
        4.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1.2 物理模型的假设
    4.2 系统设计
        4.2.1 通风量的计算及风机的选择
        4.2.2 气流组织及风口设置
        4.2.3 污染源模型
    4.3 物理模型网格的划分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4.3.1 网格的划分
        4.3.2 边界条件的设定
    4.4 算例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风管式通风系统速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4.2 风管式通风系统CO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车库诱导式通风系统数值模拟
    5.1 无限空间自由射流理论
    5.2 系统设计
        5.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5.2.2 风机的选择
        5.2.3 诱导风机的设计
    5.3 网格的划分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5.3.1 网格的划分
        5.3.2 边界条件的设定
    5.4 算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诱导通风系统速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4.2 诱导通风系统CO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下车库通风系统气流组织评价
    6.1 气流组织评价方法
        6.1.1 空气龄
        6.1.2 换气效率法
        6.1.3 不均匀系数法
        6.1.4 通风效率法
    6.2 三种气流分布方式的性能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地下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地下车库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下车库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下车库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地下车库通风系统、排烟系统概述
    2.1 地下车库需求分析
    2.2 地下车库的分类与建筑特点
        2.2.1 地下车库分类
        2.2.2 地下车库的建筑特点
    2.3 地下车库通风的原理与系统
        2.3.1 地下车库通风的基本原理
        2.3.2 地下车库通风方式和系统组成
        2.3.3 地下车库的气流组织形式
        2.3.4 地下车库通风系统的控制方式
    2.4 地下车库排烟的原理与系统
        2.4.1 地下车库排烟的基本原理
        2.4.2 地下车库排烟方式和系统组成
        2.4.3 地下车库排烟时的组织形式
3 地下车库通风、排烟系统分析计算
    3.1 地下车库通风分析及计算
        3.1.1 地下车库的通风设计标准
        3.1.2 地下车库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相关因素
        3.1.3 地下车库通风量的计算
    3.2 地下车库排烟分析及计算
        3.2.1 地下车库的火灾特点
        3.2.2 地下车库排烟量的确定
    3.3 常用的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国家规范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4.1 国家规范对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的相关规定
    4.2 现有规范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5 延安市政协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实例应用
    5.1 延安市政协工程简介
    5.2 车库防火及防烟分区的划分与计算
    5.3 车库通风量的确定
        5.3.1 车库排风量的计算
        5.3.2 车库送风量的计算
    5.4 车库排烟量的确定
    5.5 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的选择与比较
    5.6 风管水力计算
    5.7 设备消声、隔振措施及环境保护
    5.8 通风及排烟系统经济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通风形式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研究现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地下停车场通风量计算及分析研究
    2.1 地下停车场的通风设计标准
    2.2 地下停车场内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相关因素
    2.3 地下停车场通风换气量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停车场的通风形式和气流组织研究
    3.1 地下停车场的机械通风形式
    3.2 机械通风方式的气流组织的研究
    3.3 机械通风形式的经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停车场通风的能耗及控制策略
    4.1 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能耗构成
    4.2 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控制方式
    4.3 通风系统控制方式的仿真分析
    4.4 通风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10)广生药业办公楼地下停车库通风排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下停车库通风排烟设计要点
    2.1 地下停车库通风排烟设计原则
    2.2 地下停车库通风排烟设计概况
3 地下停车库通风换气量的确定
    3.1 地下停车库通风换气量的几种计算方法
    3.2 采用稀释浓度法计算地下停车库的通风换气量
4 地下停车库排风排烟系统的运行及控制
    4.1 排风机、排烟风机的选择
    4.2 系统的联锁与控制
5 结语

四、地下停车库通风换气量计算公式的分析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车库CO释放率计算方法研究[J]. 胡巨梯,艾正涛,张国强,刘政轩. 建筑科学, 2021(12)
  • [2]基于MOVES模型的地下车库污染物排放量研究[D]. 牛冬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圆筒形地下立体停车库火灾通风排烟系统与影响因素研究[D]. 彭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写字楼地下车库一氧化碳分布特性与通风系统研究[D]. 陈婷. 广州大学, 2019(01)
  • [5]地下停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数值模拟[D]. 陈亚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6]车站地下交通联系隧道通风计算方法研究[D]. 王文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7]地下车库通风量及气流分布研究[D]. 邢燕.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8]地下车库通风及排烟系统分析与应用[D]. 任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9]地下停车场通风系统的通风形式和控制研究[D]. 张迪.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广生药业办公楼地下停车库通风排烟设计[J]. 李会艇. 医药工程设计, 2009(05)

标签:;  ;  ;  ;  ;  

地下停车场通风量计算公式的分析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