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函数中需要明确的几个关系

反函数中需要明确的几个关系

一、反函数中应澄清的几种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兵[1](2016)在《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文中指出术语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理论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术语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内部出现了诸如计算术语学、社会术语学、文本术语学、术语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等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术语学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至20世纪末已出现了奥地利维也纳术语学派、俄罗斯术语学派和捷克布拉格术语学派,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研究方向和北欧术语学研究方向等。我国术语学研究相对来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国外术语学理论引介与评述和国内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阶段。从历时角度看,我国的术语学研究正沿着“引介”、“结合”与“创新”的路径发展。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概念的符号指称,每个科学领域或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术语存在的价值在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语际传播和交流尤为重要。目前,汉语中除了本土已有的术语外,其余大部分术语主要从英语翻译引介而来。关于英语术语的引介研究主要涉及到术语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术语翻译标准及译名规范化的研究。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全面的协调性。虽然我国译名审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仍然存在术语定名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本文着重解决当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术语误译、术语译名同实异名现象、异实同名现象、英语缩略术语汉语定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及术语定名后的推广与应用等实践性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误译术语的定名问题。术语误译违背了术语的科学性原则,减少术语误译是当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由于常常将实质上并不等价的英汉术语视为等价术语,或按照术语的字面意义进行概念转换,或者对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理解错误或理解不透彻而造成术语误译。术语误译的种种情况可归结为对原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违背了术语学研究中概念先于术语的原则。针对术语误译现象,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原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新旧译名,完善欠妥译名,纠正错误译名,使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约定俗成原则。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术语(能指)与概念(所指)之间的单参照性关系决定了在一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某一特定学科的分支学科内术语具有单义性。然而,术语的单义性原理在术语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尤其表现为表达同一概念的源语术语在译语中有多个译名形式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造成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翻译主体作为理解者的认知水平、不同翻译方法的选取、概念特征的多维性以及地域差异引起的。减少术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是术语标准化,也是外来术语定名规范化的任务之一。本文从确定正名与异名、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不同标准术语定名工作和研究的协作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少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异实同名现象。术语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多义术语和同音异义术语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称谓不同概念且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以及英语中的相对同义术语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定名为同一汉语术语是造成术语异实同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如下解决异实同名术语定名的策略: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定名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或学科范围表达的概念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内应根据汉语中表达的不同概念分别定名:表达不同概念且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在同一专业领域里应分别定名;英语相对同义术语应根据语义差异分别定名;正确把握术语元素的多义现象有助于术语的准确定名。本文旨在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问题。相对来讲,英语缩略术语的表意性较为抽象,不利于术语的推广及其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如何在把握英语缩略术语的形式特点、语义内容及所表达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汉语定名是我国目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本文分别针对由截干法、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构成的不同形式的英语缩略术语提出了不同的定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名的优选序列,即音义完美融合的定名>全义定名>形义定名/音义定名>全音定名>全形定名。在探讨如何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本文着重从翻译学、语体学、语言学、美学和社会文化学几个视角阐述了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从翻译学来讲,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遵循极似标准,具体体现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层面;语体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除了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外,还应遵循专业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简明性标准;语言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用字规范、造字规范、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性,使定名具有理据性:美学上,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在准确反映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具有听觉美、视觉美和意象美:社会文化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受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等语言外因素的制约。本文最后针对某些公共文化领域规范使用术语意识不强或滥用术语等现象,提出了应从加强政府部门的干预与主导职能、加大媒体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以及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三个方面来解决术语,尤其英语术语汉语定名推广运用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性的。如何建立华语圈的术语关联,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加强术语管理,对外来术语作动态的记录和描述,以及如何加强译者术语能力的培养,减少术语定名的混乱现象,从而提高术语工作效率等都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栗斌[2](2014)在《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地理信息科学正从传统的强调信息表达逐步发展到关注信息变化的过程,了解、展现、分析与地理事件相关的自然、社会对象在地理信息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利于准确把握事件的状态和发展特征。特别是近10年来,地理空间数据在数量上有了持续和快速的增长,质量上也稳步提高,但由于不同政府部门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不同,用户认知程度不一,以及所使用的数学基础、分类方法、概念模型等多样性,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造成不同用户对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共享产生困难。例如,不同类型的信息缺乏融合和语义关联,异构的应用程序常引起语义冲突,难以围绕需求进行组织,无法从应用服务系统中直接获取相关的地理空间信息。用户要经常在多源、异构的应用服务系统中反复操作,导致获取信息的过程相对繁琐、复杂,检索效率低,检索精度和查全率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信息服务个性化支持能力较弱,共享程度不高,这些问题己对地理信息服务形成一个显着的挑战,而传统地理本体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却力所不及,其所用的概念模型在语义表达方面能力有限。针对传统地理本体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引入地理事件这一术语,并与地理本体相结合,提出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概念。此处的地理事件是事件的一种子类,是在地理空间领域中发生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现象的总称,是对地理对象发生、发展及其过程的表达。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是地理本体的一个子集,是把与地理事件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数据抽象成一个个具有共识的地理对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体系,同时进行概念化处理和明确的定义,然后以形式化的方式进行表达,最终服务于地理信息检索、共享和其它服务。面向事件的地理本体以地理事件相关信息组织为核心,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方式中处理地理事件空间位置时的不明确性,又可以实现地理事件相关信息的自动组织,以及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它可以对地理事件这一更复杂、更高层次的概念进行有效的语义描述和表达,为地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有效切入点。研究面向地理事件的的地理本体构建技术和方法,不仅可以拓展传统地理本体理论和技术研究范畴,弥补后者在构建研究方面的不足,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应急和突发事件管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城镇发展和规划等领域的信息管理、检索和共享服务,在处理突发应急灾害事件、提高政府部门辅助决策、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深层次、大众化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以地震灾害应急服务为例,通过将面向地震灾害事件的地理本体理论、技术与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对灾害对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灾害领域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创建面向灾害事件的地理本体,通过形式化方式表达,以便计算机能够理解所描述的知识,并由已知知识和关系得出潜在的、隐含的知识,这对于构建防灾减灾、突发应急灾害事件处理等应用服务系统,提高政府部门辅助决策,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现有地理本体的概念、构建理论、逻辑模型、构建方法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概括,并针对当前地理本体构建理论的不足,提出面向地理事件、以任务为纽带的地理本体构建方法,充分顾及和描述地理事件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地理空间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在政府领导部门日常运行的大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空间信息系统”为试验平台,从其地理空间数据库中提取政务信息数据(包括地理空间数据、灾害专题数据),建立与地理本体数据的映射关系,以地震灾害事件为例,通过在文中所描述的地理本体构建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构建面向地震灾害事件的地理本体,建立省、市、县多级地理本体实例,实现地理空间、经济、社会等多源空间信息、专题信息的集成和表达,以期在现有本体理论和技术条件下有所突破,最终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的组织方式和服务质量。最后,在应用服务系统环境中实现地理本体的应用,并对所建地理本体进行验证和完善。

刘乐[3](2013)在《基于QFD的产品虚拟设计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化,产品的质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成为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点。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虚拟设计成为现代各行业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工业设计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技术平台,可实现工业设计全程的智能化。目前存在的产品改进方法主要只针对单个细分市场,主要思路是通过改进对应的产品特性值,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了细分市场环境下基于QFD的产品优化及虚拟设计问题。本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的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的科学技术,对现有的产品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QFD的总体满意度优化模型,并结合了虚拟设计的方法完成了基于QFD的产品虚拟设计平台的原型系统,从而使设计的产品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达到提高顾客总体满意度的目的。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查阅研究关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方法、产品改进的方法以及虚拟设计的相关文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以顾客需求为背景,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的方法,考虑了细分市场环境下的顾客总体满意度最大的产品设计优化问题。基于质量屋的产品设计过程,分别建立了基于确定性选择规则的连续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基于确定性选择规则的混合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基于MNL选择规则的连续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基于MNL选择规则的混合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并运用LINGO和CPLEX软件分别对各模型的案例进行求解,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3)将产品设计与虚拟设计方法相结合,实现产品的参数化设计和虚拟设计,并建立了基于QFD的产品虚拟设计平台。产品的参数化设计是通过VB实现CATIA机械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虚拟设计通过在VC++中进行OpenGL编程实现。

王成营[4](2012)在《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增加,许多学生感觉数学越来越难学、越来越枯燥,普遍出现“听而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对”问题?对小学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图表、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数学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的结果表明,小学生平均每学期需要学习42个新符号,而初中生每学期需要学习120个新符号,几乎是小学生学习量的3倍。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普遍较低,38%的学生不认识学过的数学符号,45%的学生只能说出数学符号的一个意义,只有17%的学生能够想到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意义,而且三个学段学生的数符号意义获得能力无显着差异。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年级增加,数学符号的数量急剧增加,形式越来越简洁,意义越来越复杂,学生的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却仍处在低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升,是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为此,本课题提出了研究假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概括阐述了符号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符号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规律既受内部组成要素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始终处在由内部要素和外部因素组成的关系结构中;符号是包含符号形式(记号)和符号意义(记号表象)的统一体,不能脱离记号谈论符号意义,也不能脱离符号意义谈论记号;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身是一个结构,又处于更大的符号结构中;研究符号意义需要全面构建相互关联的包括要素结构、联结结构和意义结构三个层次的符号结构。其次,应用符号学理论分析教学活动中的符号现象,探讨符号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意蕴,对传统的“符号”、“知识”、“学习”、“教学”进行新的诠释。符号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刺激人的感官,使人产生意义联想的客观存在形式,是一种可以替代认识对象的“感官刺激物”。教学活动中可以刺激学生产生意义联想,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实物、模型、手势、视频、教材等一切东西都可看作符号,视作教学资源。知识是由知识外部表征(记号结构)与知识内部表征(认知结构)组成的统一体,本质上是一种符号结构。人的任何想法都可以通过符号以“直观”的方式直接地或通过符号结构以“意会”方式间接地传递给他人。个体知识的外部表征构成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个体的“记号世界”,个体知识的内部表征构成了与“记号世界”相对应的个体的“经验世界”。由记号结构和认知结构构成的符号结构,代表了个体的所有知识和经验,代表了个体适应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综合能力。人类的某一感官不可能同时感知整个客观事物,只能感知它的部分属性。感知到的属性被感知者赋予意义后就建立了一个刺激物(记号)与意义(感觉表象)的联结,成为自然符号。当感觉表象被感性思维加工成与客观事物对应的知觉表象(感性经验)时,与感觉表象对应的符号就联结成自然符号结构,并与客观事物建立了对应关系。当感觉表象被理性思维加工成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知觉形象(概念)时,人类就需要创造人工符号来表征它,并使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理性经验与人工符号结构形成对应关系。因此,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建构符号结构的过程,具体包括客观事物的经验化、经验的符号化、符号的经验化三个相互转换过程。知识的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符号结构的过程。再次,应用符号学理论和方法重新界定了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意义、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影响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和困难,并结合数学概念教学、数学命题教学和数学问题教学进行了案例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数学符号是一切承载数学信息的符号,主要包括数学自然符号、数学模型符号、数学语音符号、数学文字符号、数学专业符号、数学图表符号、数学行为符号七大类。数学符号意义是指在数学符号刺激下被激活的整个数学符号结构,主要包括数学符号的语符意义、基本意义、转换意义、隐性意义、美学意义、个性化意义、操作意义七种意义,它可通过联想到的所有数学符号的记号的数量来测量。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是指在数学符号刺激下建构包含这该数学符号的数学符号结构的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符号的形式感性能力、意义联想能力、意义转换能力、意义整合能力和记号操作能力五大能力。影响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是数学教师的数学符号观和教学资源观、数学教学观和教学方法观。在数学教学实践,数学教师应转变观念,依据《数学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科学选择、安排、呈现数学符号资源,灵活应用符号结构分析方法,传授学生建构数学符号意义结构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探讨数学符号的多元表征,全面建构数学符号意义结构,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基本逻辑:(1)无法获得数学符号丰富的数学意义是学生害怕、讨厌数学,感觉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2)教师忽视数学符号教学是导致学生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3)教师片面的数学符号观和知识观是导致教师忽视数学符号教学的主要原因;(4)数学符号结构中蕴含了数学知识的所有信息,需要学习者去感知、发现、领悟和建构;(5)获得数学符号结构中的数学信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6)培养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核心是超越数学符号“是什么”的传统思维,努力思考它“意味着什么”;(7)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需要教师转变片面的符号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本研究的最终结论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是解决“数学难学”、“数学枯燥”,“听而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对”等教学难题的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

鲜国建[5](2008)在《农业科学叙词表向农业本体转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当今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信息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大量的信息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又使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如何组织、管理和维护海量的信息资源并为人们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体(ontology)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已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成了研究的热点,而本体构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对本体和叙词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论述,分析得出了叙词表向本体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使用当前最新的本体描述语言——网络本体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简称OWL),成功地将《农业科学叙词表》(以下简称《农表》)中的叙词(包括正式叙词及非正式叙词)及词间关系进行了表示和描述。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一个转化系统,能够自动批量地将词表中的知识结构和语义关系转化到农业本体中。基于叙词表来构建领域本体,不仅为构建领域本体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也可以加快本体的构建进程,还能提高本体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本论文还在本体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基于转化得到的农业本体构建了一个智能检索原型系统,在智能导航、自动扩大检索范围和跨语言检索等方面都进行了初步尝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提供较友好的导航功能,检全率也有一定的提高,还可以实现简单的跨语言检索。如果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些功能,将能大大提高传统检索系统的性能,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际的使用价值。

李岳峰[6](2007)在《中国卫生制度的解构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生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通过卫生制度安排,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需要,经济、有效、方便和可持续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发挥制度作用是当代公认的世界性难题。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发展评论(增刊第1期)》指出“中国卫生改革总体是不成功的”,这一结论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随后对中国卫生制度改革所展开的反思和争论非常激烈。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卫生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卫生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卫生发展的需要;二是原有的卫生制度安排对城乡及区域卫生发展失衡的问题解决不力;三是卫生制度安排中对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边界界定不清;四是居民综合健康指标改善和社会发展进步不协调;五是卫生服务的市场化导向明显,公平性下降;六是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超过群众的承受能力,加之健康保障制度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愈显突出。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具体卫生改革制度的理论解析或实证研究上,对卫生制度宏观研究、时空演进和总体卫生制度解构上研究不多,没有触及卫生制度的内核,可借鉴的成果较少。本文就是立足于宏观卫生制度内核层面,在梳理中国转型期的卫生制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卫生制度解构和实证分析,提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下设定卫生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采取渐进的创新路径,建立健全卫生供给制度、健康保障制度和卫生筹资制度等三项主体卫生制度,并在主体卫生制度的架构下,完善相关的子制度。在卫生制度创新中,要综合考虑卫生制度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意愿、创新文化、伦理诉求和群体理性等环境因素,采取城乡和区域卫生均衡发展的战略与模式,体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改革取向,合理划分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边界,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服务、卫生资源配置、健康保障、卫生筹资、卫生管理等制度和运行机制,改善卫生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以及健康公平性,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卫生的可持续发展。

汪文元[7](2005)在《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兵力调度方式存在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协调性、可靠性、适应性以及柔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兵力调度手段不能适应信息化作战的需要。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解决方案,力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围绕研究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1)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建模技术。本文针对传统工作流建模在面向大型复杂应用(特别是军事应用)方面的不足,提出基于概念模型工程的一体化建模框架。该建模框架能够充分协调各建模人员和建模阶段,并通过概念模型促进模型复用等。基于该建模框架,面向兵力调度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基于CMMS的数据搜集、基于ECA规则的兵力调度格式化描述以及基于UML的兵力调度形式化建模,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模型。(2)研究了工作流模型的VV&A。传统工作流模型质量方面的研究多从一些具体技术着手,如仿真、形式化校核等,没有将模型质量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本文针对该问题研究了工作流模型的VV&A。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模型检验技术引入工作流模型校核,进一步确保了工作流模型质量。(3)提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兵力调度解决方案。本文首先提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兵力调度的计划和计划执行集成解决方案,提出分层调度模型并研究了相应的集成算法。然后针对兵力调度的特点,提出包含计划层、执行层和控制层的三层兵力调度架构,并在此架构基础上提出基于调度建模的集成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由组件和框架构成,能够满足兵力调度实施的高效高质要求。(4)开发了相应的兵力调度工具集。工具集由组件库、建模工具集和调度执行系统三部分构成,并对各部分相应功能和实现机理进行了分析。(5)本文通过不明空情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林文热[8](2005)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链接式合作”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本文在反复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理论的精髓部分,试图对合作学习在实施方面做些探索。 本文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尝试着一种符合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的操作模式,使合作学习的理论与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链接式合作”模式。 “链接式合作"模式,在理论上,着重整合合作学习理论和实施策略,对合作学习的渊源,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探讨,对合作学习的理论有个基本把握。 “链接式合作”模式,在实践上,主要在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对数学教学流程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寻找学生学好数学的兴奋点,感悟学生的认知理论,针对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弱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讨数学教学的操作模式,然后对具体课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之间的关系。努力为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和运用。

王辉[9](2004)在《再谈反函数中应澄清的几种关系》文中认为反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概念关系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本文就此问题谈谈几种应该澄清的关系

李善良[10](2002)在《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以掌握概念、原理为主要目标,以概念、原理为载体,使学生思维获得发展,素质得到提高。数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可以为数学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同时为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学习与教学理论奠定基础。 本文以现代认知观点为指导思想,采用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分析教学情境中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数学概念表征的特点和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影响因素、差异与错误,从而建立数学概念学习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概念教学理论。 数学概念学习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抽象,是不断感知经验的活动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不断加工、修正,最终达到主体对客体的建构过程。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既涉及概念的本质属性、属性的结合规则等侧面,也涉及原型、相似性、样例等内容。从纵向上看,数学概念学习过程具有层次性与结构性。从横向上看,数学概念学习过程具有阶段性与过程性。横向与纵向的融合,反映了概念学习的阶段与层次的整合,体现着过程与结构的耦合,包括概念意象—概念定义、概念联系—概念网络、概念运用—概念系统等耦合体。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包括过去的经验、直观背景、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原型与变式、正例与反例等。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有阶段性、水平性、学科性、倾向性等差异,有过程性和“合理性”两种类型错误。 在现代认知观指导下,数学概念教学应遵循动力性、过程性、结构性、活动性、层次性、交流性、系统性、发展性等教学原则,从掌握数学概念的构成和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特点两个角度考虑教学策略。

二、反函数中应澄清的几种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函数中应澄清的几种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价值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术语定名的研究历程
    2.1 术语的界定
    2.2 术语学的学科性质
        2.2.1 学科综合性
        2.2.2 术语学的研究内容
        2.2.3 术语学内部的研究方向
    2.3 国外术语学研究概述
        2.3.1 国外术语学发展史
        2.3.2 国外术语学派
    2.4 国内术语学研究
        2.4.1 国外术语学理论的引介与评述
        2.4.2 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2.4.3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概述
    2.5 我国术语译名审定的历史钩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误译术语的定名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与术语定名相关的核心概念
        3.1.2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
        3.1.3 概念之概念
    3.2 术语误译分析
        3.2.1 假等义术语
        3.2.2 误读造成的术语误译
        3.2.3 字面翻译造成的术语误译
    3.3 误译术语的定名
        3.3.1 更新旧术语译名
        3.3.2 完善翻译欠妥译名
        3.3.3 纠正错误译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4.1 理论基础
    4.2 辞书、期刊中的术语同实异名现象
    4.3 术语同实异名现象溯源
        4.3.1 翻译主体
        4.3.2 翻译方法
        4.3.3 概念特征的多维性
        4.3.4 地域差异
    4.4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
        4.4.1 确定正名与异名
        4.4.2 学科协调
        4.4.3 地域协作
        4.4.4 术语标准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5.1 理论基础
    5.2 术语译名的异实同名现象
    5.3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
        5.3.1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定名
        5.3.2 分离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异实同名术语
        5.3.3 识别异实同名的术语元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缩略术语的定名研究
    6.1 理论基础
    6.2 英语缩略术语的构成方式
        6.2.1 截干法
        6.2.2 首字母缩略法
        6.2.3 拼缀法
    6.3 英语缩略术语的特点
        6.3.1 形式的简洁性
        6.3.2 语义的多义性
        6.3.3 语用的广泛性
    6.4 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
        6.4.1 截干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2 首字母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3 拼缀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5 缩略术语定名的优选序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标准研究
    7.1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翻译标准
        7.1.1 从多元翻译标准到一元翻译标准
        7.1.2 术语翻译的“极似”标准
    7.2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专业标准
        7.2.1 专业性
        7.2.2 准确性
        7.2.3 系统性
        7.2.4 简洁性
    7.3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呈现标准
        7.3.1 定名的用字规范
        7.3.2 定名的造字规范
        7.3.3 定名的理据性
    7.4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美学标准
        7.4.1 定名的音韵美
        7.4.2 定名的形态美
        7.4.3 定名的意蕴美
    7.5 定名的社会文化学标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推广与运用
    8.1 我国术语推广运用的现状
    8.2 术语规范使用的措施
        8.2.1 行政干预与主导
        8.2.2 媒体宣传与引导
        8.2.3 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
    8.3 字母词形式术语的使用规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束语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
    9.2 本文的局限性与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理本体研究现状
        1.2.1 地理本体研究方向
        1.2.2 地理本体研究热点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地理本体构建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本体的概念和特点
        2.1.1 本体的概念
        2.1.2 本体的特点
    2.2 地理本体的概念和作用
        2.2.1 地理本体概念
        2.2.2 地理本体的任务和作用
    2.3 地理本体分类和构成
        2.3.1 地理本体分类
        2.3.2 地理本体构成
    2.4 地理本体构建
        2.4.1 地理本体构建原则
        2.4.2 地理本体构建方法
        2.4.3 地理本体构建和开发工具
        2.4.4 地理本体存储
        2.4.5 几种常见的地理本体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
    3.1 地理事件
        3.1.1 地理事件的含义
        3.1.2 地理事件构成
        3.1.3 地理事件引入地理本体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3.2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含义和作用
        3.2.1 主要含义
        3.2.2 主要作用
    3.3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组成
    3.4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主要特征
    3.5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内部结构
        3.5.1 传统地理本体的逻辑结构分析
        3.5.2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语义表达
    4.1 地理本体语义关系分类
    4.2 地理本体表达常用语言
        4.2.1 RDF/RDF(S)语言
        4.2.2 OWL语言
        4.2.3 常用地理本体表达语言比较
    4.3 基于OWL的地理本体语义表达能力分析
    4.4 地理本体形式化表达相关工具和公理
        4.4.1 部分—整体学
        4.4.2 位置理论
        4.4.3 拓扑学
        4.4.4 相关公理
    4.5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语义关系表达
        4.5.1 概念语义关系表达
        4.5.2 空间语义关系表达
    4.6 地理本体推理
    4.7 本章小结
5 以任务为纽带的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构建方法
    5.1 构建要求
        5.1.1 主要特点
        5.1.2 构建准则
    5.2 构建原理
        5.2.1 现有地理本体构建方法的不足
        5.2.2 以任务为中心和约束的地理本体构建原理
    5.3 构建流程
    5.4 需求分析和构建环境设置
        5.4.1 需求分析
        5.4.2 构建环境设置
    5.5 专业领域和范围确定
    5.6 重要概念、术语列举
    5.7 框架结构构建
        5.7.1 概念模型建立方法
        5.7.2 类及其关系获取
        5.7.3 属性获取
    5.8 形式化表达和实例构建
        5.8.1 逻辑模型
        5.8.2 本体构建
        5.8.3 实例构建
    5.9 本体验证和评价、进化
        5.9.1 本体验证和评价
        5.9.2 本体进化
    5.10 本章小结
6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构建试验
    6.1 数据环境
        6.1.1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组织方式
        6.1.2 专题部门数据组织方式
    6.2 数据整合处理
        6.2.1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整合处理
        6.2.2 专题数据整合处理
    6.3 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地理本体获取
        6.3.1 地理空间信息获取
        6.3.2 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地理本体映射
        6.3.3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实例创建
    6.4 灾害事件本体实例构建
    6.5 用户本体实例构建
    6.6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验证和进化
    6.7 本章小结
7 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应用服务
    7.1 应用背景
    7.2 地理本体驱动的地理事件相关信息检索及分析
        7.2.1 应用服务简介
        7.2.2 基于地理本体的常规信息检索方式
        7.2.3 基于地理本体的推理信息检索方式
        7.2.4 用户本体任务的服务个性化表达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QFD的产品虚拟设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产品设计研究综述
    2.2 QFD研究综述
        2.2.1 QFD的基本结构
        2.2.2 基于QFD的产品设计过程
        2.2.3 QFD的国内外理论研究
        2.2.4 QFD的应用研究
    2.3 参数化设计研究综述
        2.3.1 参数化设计概述
        2.3.2 参数化设计的本质及意义
        2.3.3 参数化设计的历史和现状
        2.3.4 常用的参数化设计软件
    2.4 虚拟设计研究综述
        2.4.1 虚拟设计的相关概念
        2.4.2 产品虚拟设计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确定性选择规则的连续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
    3.1 优化问题描述
        3.1.1 市场细分
        3.1.2 确定性选择行为分析
        3.1.3 模型相关定义
    3.2 优化模型的建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2.3 优化模型
    3.3 模型的线性化
        3.3.1 模型分析
        3.3.2 转化方法
    3.4 案例分析
        3.4.1 案例描述
        3.4.2 质量屋的建立
        3.4.3 参数估计
        3.4.4 总体满意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确定性选择规则的混合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
    4.1 优化问题描述
        4.1.1 离散型技术特性分析
        4.1.2 模型相关定义
    4.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2.3 优化模型
    4.3 案例分析
        4.3.1 案例描述
        4.3.2 质量屋的建立
        4.3.3 参数估计
        4.3.4 总体满意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NL选择规则的连续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
    5.1 优化问题描述
        5.1.1 MNL选择行为分析
        5.1.2 模型相关定义
    5.2 优化模型的建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2.3 优化模型
    5.3 案例分析
        5.3.1 案例描述
        5.3.2 质量屋的建立
        5.3.3 参数估计
        5.3.4 总体满意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MNL选择规则的混合技术参数QFD优化模型
    6.1 优化问题描述
        6.1.1 离散型技术特征分析
        6.1.2 模型相关定义
    6.2 优化模型的建立
        6.2.1 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2.3 优化模型
    6.3 案例分析
        6.3.1 案例描述
        6.3.2 质量屋的建立
        6.3.3 参数估计
        6.3.4 总体满意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QFD的产品虚拟设计平台原型系统的初步实现
    7.1 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与功能描述
    7.2 开发环境简介
    7.3 系统主要界面设计
        7.3.1 主界面
        7.3.2 市场调查
        7.3.3 产品特性
        7.3.4 质量屋构建
        7.3.5 优化配置
        7.3.6 虚拟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问题分析
        1.1.3 研究假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学语言的研究现状
        1.2.2 数学符号的研究现状
        1.2.3 数学符号感的研究现状
        1.2.4 数学多元表征的研究现状
        1.2.5 小结与思考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2 研究的实践意义
2 符号学理论及其教学意蕴
    2.1 符号学基本研究方法:结构分析法
        2.1.1 结构的内涵
        2.1.2 结构分析法
    2.2 符号学基本原理:符号结构的建构
        2.2.1 符号的要素结构
        2.2.2 符号的联结结构
        2.2.3 符号的意义结构
    2.3 符号学视域中的知识学习与教学
        2.3.1 符号学视域中的教学活动
        2.3.2 符号学视域中的“知识”
        2.3.3 符号学视域中的“知识学习”
        2.3.4 符号学视域中的“知识教学”
3 数学符号及其意义结构
    3.1 数学符号的内涵界定
        3.1.1 数学符号的三种理解
        3.1.2 数学符号的分类
        3.1.3 数学符号的特征
        3.1.4 数学符号的功能
        3.1.5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中数学符号分布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3.2 数学符号的意义结构
        3.2.1 数学符号的语符意义
        3.2.2 数学符号的基本意义
        3.2.3 数学符号的转换意义
        3.2.4 数学符号的隐性意义
        3.2.5 数学符号的美学意义
        3.2.6 数学符号的操作意义
        3.2.7 数学符号的个性化意义
4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及其培养
    4.1 中小学生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现状调查
        4.1.1 调查过程的设计
        4.1.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1.3 调查结论
    4.2 中小学生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错误
        4.2.1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4.2.2 减少数学符号意义获得困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3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基本特征
        4.3.1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内涵
        4.3.2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基本结构
        4.3.3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符号感及其培养
    4.4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4.4.1 数学教师的数学符号观
        4.4.2 数学教师的教学资源观
        4.4.3 数学教师的教学观
        4.4.4 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观
    4.5 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
        4.5.1 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培养案例
        4.5.2 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培养案例
        4.5.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培养案例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符号的统计表
    附录2 中小学生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3 中小学生数学符号意义获得能力的调查统计表
    附录4 数学符号感的行为结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农业科学叙词表向农业本体转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本体研究现状
        1.3.2 国内本体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叙词表向本体转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本体概述
    2.1 本体相关知识
        2.1.1 本体定义
        2.1.2 本体建模元语
        2.1.3 本体分类
        2.1.4 本体作用
        2.1.5 本体描述语言
        2.1.6 本体构建
        2.1.7 本体应用
    2.2 叙词表相关知识
        2.2.1 叙词表定义及其作用
        2.2.2 叙词表词间关系
    2.3 叙词表与本体的比较分析
        2.3.1 叙词表与本体的相同点
        2.3.2 叙词表与本体的不同点
        2.3.3 叙词表向本体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科学叙词表的 OWL 表示
    3.1 农业科学叙词表简介
    3.2 OWL 语言特性
        3.2.1 OWL Lite 的语言特性
        3.2.2 OWL DL 和OWL Full 的附加特性
    3.3 《农表》的 OWL 表示
        3.3.1 叙词的OWL 表示
        3.3.2 词间关系的OWL 表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分析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设计思想
        4.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3 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系统参数设置的实现
        4.3.2 核心转化功能的实现
        4.3.3 转化结果比较功能的实现
    4.4 转化结果的进一步检验
    4.5 转化结果的分析与完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本体在信息检索系统中的应用实践
    5.1 应用背景
    5.2 基于农业本体的信息智能检索原型系统
        5.2.1 系统功能及基本框架
        5.2.2 基于农业本体的推理
        5.2.3 基于农业本体的智能检索
        5.2.4 用户使用偏好设置
    5.3 系统运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国卫生制度的解构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
    四、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卫生制度的演进
    一、卫生制度的范畴与特性的新解析
    二、中国卫生制度演进的阶段
    三、中国卫生制度演进的特点
    四、中国现有卫生制度的安排
    五、国外卫生制度改革趋势分析
    六、小结
第二章 卫生供给制度
    一、卫生经济系统与卫生制度的偶合关系
    二、区域卫生供给制度理论分析
    三、区域卫生供给实证研究
    四、小结
第三章 健康保障制度
    一、健康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二、中国健康保障制度的渐进安排
    三、基于甘肃省健康保障制度的实例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卫生筹资制度
    一、卫生筹资制度的理论分析
    二、卫生筹资制度的实证研究
    三、小结
第五章 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卫生制度创新
    一、卫生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和环境
    二、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卫生制度创新
    三、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起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篇目
后记

(7)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信息化作战
        1.1.2 兵力调度
    §1.2 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兵力调度技术
        1.2.2 工作流技术
        1.2.3 使命空间概念模型
        1.2.4 小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的组织
第二章 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建模技术研究
    §2.1 基于概念模型工程的工作流一体化建模框架
        2.1.1 工作流建模技术概述
        2.1.2 基于概念模型工程的一体化建模框架
    §2.2 基于 ECA 规则的兵力调度格式化建模
        2.2.1 基于 CMMS 的数据搜集
        2.2.2 基于 ECA 规则的格式化描述
        2.2.3 基于模式的描述方法
    §2.3 基于 UML 的兵力调度形式化建模
        2.3.1 基于 UML 的工作流建模表达
        2.3.2 格式化到形式化的映射
        2.3.3 模型视图的一致性
    §2.4 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模型研究
        2.4.1 概述
        2.4.2 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兵力调度模型的 VV&A研究
    §3.1 兵力调度模型的 VV&A
        3.1.1 兵力调度模型 VV&A
        3.1.2 兵力调度模型质量指标
        3.1.3 兵力调度模型的 VV&A 实施
        3.1.4 兵力调度模型 VV&A 的意义
        3.1.5 小结
    §3.2 基于 UML 活动图执行语义的兵力调度过程模型校核
        3.2.1UML 活动图执行语义研究
        3.2.2 兵力调度过程模型的模型检验技术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实施研究
    §4.1 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计划和计划执行集成研究
        4.1.1 引言
        4.1.2 集成的兵力调度计划和调度计划执行
        4.1.3 协调集成调度 CWIS
        4.1.4 计划和调度集成算法 IPSA
        4.1.5 小结
    §4.2 基于三层结构的兵力调度实施架构
        4.2.1 引言
        4.2.2 兵力调度实施
    §4.3 兵力调度工具集研究
        4.3.1 系统组成
        4.3.2 建模工具集
        4.3.3 调度系统
    §4.4 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实施
    §4.5 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
    §5.1 不明空情案例概述
        5.1.1 概述
        5.1.2GF 报告关于不明空情的研究结论
    §5.2 基于工作流的不明空情兵力调度实施
        5.2.1 概述
        5.2.2 准备阶段
        5.2.3 概念建模
        5.2.4 实现建模
        5.2.5 组件/应用系统开发
        5.2.6 兵力调度实施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6.2 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博士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附录 B:作者在博士学习阶段主要项目经历

(8)数学课堂教学中“链接式合作”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论
    2·1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2·2 合作学习的意义
    2·3 合作学习的呈现形式
三、数学教与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1、目的
    2、调查对象
    3、变量选取
    4、调查表格的构成
    5、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6、进一步的分析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链接式合作”模式
    4·1 数学课堂教学中“链接式合作”模式的提出
    4·2 数学课堂教学中“链接式合作”模式简介
    4·3 “链接式合作”模式的教学实例示范
    4·4 数学课堂教学“链接式合作”模式中学生的心理分析
    4·5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链接式合作”对教师要求
    4·6 弱势群体的合作心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7 数学课堂教学中“链接式合作”模式的评价
五、数学课堂教学“链接式合作”模式反思
参考文献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10)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已有的研究
        2.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组织
第二篇 数学概念学习理论
    第四章 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学习
    第五章 数学概念表征系统分析
        5.1 数学概念表征的含义
        5.2 数学概念表征的方式
        5.3 数学概念表征的特征
    第六章 数学概念学习心理过程分析
        6.1 两种对立的观点:过程与结构
        6.2 数学概念学习过程模型
        6.3 数学概念学习过程理论
    第七章 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分析
        7.1 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
        7.2 过去的经验
        7.3 直观背景
        7.4 原型与变式
        7.5 正例与反例
    第八章 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差异性分析
        8.1 阶段性差异
        8.2 水平性差异
        8.3 学科性差异
        8.4 倾向性差异
    第九章 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错误分析
        9.1 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错误类型
        9.2 过程性错误
        9.3 “合理性”错误
第三篇 数学概念教学理论
    第十章 概述
    第十一章 数学概念教学原则
    第十二章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模式
    第十三章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四、反函数中应澄清的几种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D]. 黄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2]面向地理事件的地理本体构建研究[D]. 栗斌. 武汉大学, 2014(06)
  • [3]基于QFD的产品虚拟设计的初步研究[D]. 刘乐. 东北大学, 2013(03)
  • [4]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D]. 王成营.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6)
  • [5]农业科学叙词表向农业本体转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鲜国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中国卫生制度的解构与创新[D]. 李岳峰. 兰州大学, 2007(04)
  • [7]基于工作流的兵力调度技术研究[D]. 汪文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2)
  • [8]数学课堂教学中“链接式合作”模式的研究[D]. 林文热.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9]再谈反函数中应澄清的几种关系[J]. 王辉.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 2004(Z1)
  • [10]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 李善良. 南京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反函数中需要明确的几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