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乳腺癌诊断有希望

无创乳腺癌诊断有希望

一、无创性的乳腺癌诊断方法充满希望(论文文献综述)

程晓亮[1](2021)在《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MRI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TSCC)ki-67表达状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经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舌鳞状细胞癌(TSCC)的56例患者,并将其按ki-67≥30%、ki-67<30%分为“高表达组”(27例)、“低表达组”(2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颈部MR常规序列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且相应影像资料及临床病理相关资料完善。由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Dr.Wise多模态科研平台对T2WI、ADC图像中肿瘤实性边缘进行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随后对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间一致性系数(ICC)分析两名观察者在MRI图像上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剔除掉ICC<0.75的影像组学特征,随后通过L1正则化LASSO筛选出10个以内最优组学特征用于建立组学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对所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纳入临床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各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校准效能及临床实用性,不同模型的ROC曲线采用DeLong’s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56例TSCC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57.48±8.84岁。(1)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T分期是TSCC患者ki-67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04;95%CI:1.245-104.422;P<0.05),其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630,P<0.01)。(2)ROC曲线结果显示,在验证组中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略优于ADC模型,两者均具有较为出色的预测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3、0.891,特异性(SPE)分别为94.6%、89.7%,敏感性(SEN)分别为74.1%、81.5%,准确性(ACC)分别为87.5%、85.7%;在验证组中临床模型的特异性较低、敏感性较好,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91,敏感性(SEN)为92.6%,特异性(SPE)为65.5%,准确性(ACC)为78.6%;在验证组中T2WI模型预测效能适中,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敏感性(SEN)为85.2%,特异性(SPE)为75.9%,准确性(ACC)为80.4%。(3)通过De Long’s检验发现,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T2WI模型、临床模型,ADC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模型,但尚未发现联合模型与ADC模型、ADC模型与T2WI模型、T2WI模型与临床模型之间预测效能的显着差异。(4)通过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发现,联合模型、ADC模型及T2WI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校准效能,而且几乎在所有阈概率下各组学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净获益,尤其在阈概率为60%-80%范围内,各组学模型基本显示出了较好的净获益差异。在评估TSCC患者ki-67表达状态方面,基于联合模型的列线图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直观简便的预测工具。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术前预测TSCC患者ki-67的表达状态,尤其以联合模型及ADC模型的预测能力较为出色。联合模型及ADC模型在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均具有较为出色的预测效能。此外,基于联合模型构建的列线图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无创性预测手段以制定合理的诊疗决策。

姜文[2](2021)在《基于核素分子显像评价TLR5下调对三阴性乳腺癌VEGFR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临床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迄今为止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诊断治疗仍存在极大困难。TNBC常发生在<40岁年轻女性。由于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激素受体2(HER2),患者对内分泌治疗及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无效,临床上主要以全身化疗为主。尽管临床上也在探索靶向药物的应用,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治疗靶点,疗效不佳。TNBC的病理组织学分级差、恶性程度高,除了具有典型的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在内脏和脑的转移率较高以外,耐药率高,预后差,复发早,死亡率高。因此尽早阐明TNBC的发生发展机制,为TNBC早期诊疗提供有效策略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血管生成作为恶性肿瘤持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扩散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TNBC中较非TNBC中表达高,VEGF、VEGFR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尤其是在难以治疗的TNBC患者中,抗血管治疗可发挥一定的作用。既往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可通过抑制VEGFR2增强顺铂对TNBC的抗肿瘤作用。靶向SHP-1阻断VEGF旁分泌和自分泌可抑制TNBC的转移。在对TNBC的临床治疗中,抗新生血管生成的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如小剂量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使乳腺癌对PD-1的阻断敏感,术前和术后可使用抗PD-L1联合抗血管生成预防乳腺癌转移等,这些研究都表明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TNBC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的探究。本实验室前期实验表明,激活TNBC膜TLR5(Toll样受体5)可明显抑制TNBC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但是TLR5与VEGFR之间有何关系?TLR5激活后是否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遏制TNBC的生长尚不清楚。恶性肿瘤的早发现和早诊疗对于改善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与传统影像学诊断方法不同,核医学分子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剂的同一性和可示踪性的特点从分子水平上认知疾病,可在解剖结构改变之前,可视化无创性监测在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尤其靶向性核医学分子成像可以高选择性在体监测相关分子的变化。本文通过构建TLR5敲低TNBC细胞系,制备125I-anti-TLR5 mAb和 125I-VEGF;建立 TLR5+和 TLR5-4T1 荷瘤鼠模型,注射 1251-anti-TLR5 mAb/125I-VEGF后不同时间点行全身磷屏放射自显影显像及生物学分布研究,探讨TLR5下调对三阴性乳腺癌VEGFR表达的影响及意义,为TNBC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可能的新靶点。研究方法1.转染TLR5-shRNA和阴性对照慢病毒,构建TLR5低表达(TLR5-)TLR5正常表达(TLR5+)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系96孔板中接种4T1细胞,过夜贴壁。以MOI为10加入TLR5-shRNA和阴性对照慢病毒,连续孵育2d后,添加20 μ g/mL的嘌呤霉素连续筛选7d,在显微镜下拍摄明场和荧光,获得转染效率。2.半定量 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TLR5 和 VEGFR 表达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4T1细胞TLR5及VEGFR表达状况。3.125I-anti-TLR5 mAb、125I-VEGF、125I-IgG 分子探针的制备利用 Idogen 碘化标记法,制备125I-anti-TLR5 mAb、125I-VEGF和125I-IgG分子探针,其中125I-IgG作为同种型对照,检测示踪剂的标记率,稳定性和放化纯。4.构建荷瘤鼠模型选用BALB/c小鼠(雌性,6-8周)。每只于右肩皮下注射2×106个细胞(4T1 TLR5+/-),荷瘤鼠按照SPF级标准喂养,每日监测小鼠的生长状态和肿瘤大小。5.全身放射自显影磷屏显像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前24h给荷瘤鼠喂3.5%NaI水,阻断甲状腺对碘的摄取。给4T1 TLR5+/-荷瘤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25I-anti-TLR5 mAb/125I-VEGF/125I-IgG,其中 125I-IgG 作为 12 5I-anti-TLR5 mAb 非特异性同种型对照。注射125I-anti-TLR5 mAb/125I-IgG的荷瘤鼠于注射后24h,48h,72h,全身动态磷屏放射自显影。注射125I-VEGF的荷瘤鼠于注射后6h,12h,24h,48h行全身动态磷屏放射自显影,观察放射性示踪剂在4T1 TLR5+/-荷瘤鼠肿瘤的浓聚状况。6.荷瘤鼠的生物学分布4T1 TLR5+/-荷瘤鼠在在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前24h给小鼠喂3.5%NaI水封闭甲状腺对碘的摄取。注射125I-anti-TLR5 mAb/1251-IgG的小鼠,选择在注射后的48h进行生物学分布研究,对于注射125I-VEGF的小鼠,选择在注射后的24h进行生物学分布研究。7.荧光成像慢病毒转染的4T1 TLR5+的细胞和4T1 TLR5-的TNBC细胞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为了防止荧光淬灭,荷瘤鼠肿瘤剥离后注意避光,然后放置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板上,选择相应波长进行荧光显像。8.离体肿瘤放射性自显影小鼠脱椎处死,剥离肿瘤。肿瘤置于磷屏上曝光30min。最后将磷屏放入Cyclone Plus磷屏扫描系统扫描,采集图像。9.H&E和免疫组化染色用4%的多聚甲醛将剥离出的肿瘤变性固定。包埋、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TLR5、VEGFR、CD31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 TLR5低表达(TLR5-)和TLR5正常表达(TLR5+)的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系,转染效率达100%。经RT-PCR和Western Blot从mRNA和蛋白水平,证实TLR5低表达的4T1细胞中,TLR5表达下调,而VEGFR表达明显上调。2.成功制备 125I-anti-TLR5 mAb/-25I-VEGF/125I-IgG,标记率分别为92.5%,94.3%和 8 9%。放化纯分别为 97.5%,94.2%和 97.1%。1251-anti-TLR5 mAb 和 125I-IgG 在 0.9%NaCl 和 FBS(胎牛血清)中 72h放化纯仍达85%以上,125I-VEGF在0.9%NaCl和FBS中48h时放化纯可达85%以上,稳定性较好。3.成功构建荷瘤鼠模型。在细胞接种后8-10天,肿瘤直径可达8-10mm。4.125I-anti-TLR5 mAb注射组,磷屏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24h时小鼠轮廓清晰可见,本底很高,放射性主要浓聚在腹部,肿瘤部位对放射性示踪剂的摄取不高;48h时本底相对较低,放射性示踪剂在肿瘤的浓聚明显,达最高水平;72h时体内放射性减少。4T1 TLR5+荷瘤鼠肿瘤对125I-anti-TLR5 mAb的摄取明显高于4T1 TLR5-组。对于125I-IgG注射组,各个时间点肿瘤均未见明显显影,提示125I-anti-TLR5 mAb在体内的摄取具有特异性。肿瘤剥离后体外磷屏自显影显像结果显示:4T1 TLR5+荷瘤小鼠的肿瘤对125I-anti-TLR5 mAb的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4T1 TLR5-组。5.对于125I-VEGF注射组,小鼠的全身磷屏自显影结果显示,6h时小鼠轮廓清晰,本底很高,放射性标记物主要浓聚在腹部,肿瘤对放射性示踪剂的摄取不高;12 h时本底较高,肿瘤对放射性示踪剂的摄取增高;24h本底相对较低,肿瘤放射性明显浓聚。48h时放射性浓聚程度下降。4T1 TLR5+肿瘤对125I-VEGF的摄取明显低于4T1 TLR5-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阻断组的小鼠肿瘤在各个时间点都未见明显显影。离体肿瘤的磷屏自显影结果与全身动态磷屏自显影结果一致。6.对于125I-anti-TLR5 mAb注射组,生物学分布研究结果显示肝脏、脾脏、肾脏的放射性计数最高,125I-anti-TLR5 mAb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4T1 TLR5+荷瘤鼠肿瘤对125I-anti-TLR5 mAb的摄取高于4T1 TLR5-组,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肿瘤对125I-anti-TLR5 mAb的摄取明显高于125I-IgG,亦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磷屏自显影显像结果一致。7.对于125I-VEGF注射组,24h时肝脏、脾脏、肾脏的放射性计数最高,提示125I-VEGF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结果显示4T1 TLR5+荷瘤鼠肿瘤对125I-VEGF的摄取明显低于4T1 TLR5-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与磷屏显像结果一致。8.荧光成像可清晰显示两种细胞所荷肿瘤,进一步证实TNBC已经成功转染了带有GFP标签的慢病毒。9.肿瘤H&E染色显示出典型肿瘤组织特点,TLR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T1 TLR5+的肿瘤TLR5表达明显高于4T1 TLR5-的肿瘤。VEFGR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T1 TLR5+的肿瘤VEGFR表达平均值明显低于4T1 TLR5-的肿瘤;4T1 TLR5+的肿瘤中CD31标记的血管的MVD值也明显低于4T1 TLR5-的肿瘤。结果表明肿瘤TLR5的表达与TNBC血管生成呈现负相关。结论1.体外实验证明在TNBC中TLR5分子表达下调明显促进VEGFR的表达上调。2.制备的 125I-anti-TLR5 mAb/125I-VEGF/125I-IgG 探针标记率,放化纯和稳定性良好。3.全身磷屏放射性自显影显像结果与生物学分布结果一致,均显示125I-anti-TLR5 mAb在4T1 TLR5+的肿瘤中特异性浓聚,放射性高于4T1 TLR5-的肿瘤,而125I-VEGF在4T1 TLR5+的肿瘤中的浓聚程度显着低于4T1 TLR5-的肿瘤。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TLR5-荷瘤鼠肿瘤与TLR5+荷瘤鼠肿瘤相比,TLR5表达降低,VEGFR的表达增高,CD31染色的MVD值明显增高。进一步证实TLR5下调可促进三阴性乳腺癌VEGFR的表达和血管生成。创新性1.成功制备125I-anti-TLR5 mAb/125I-VEGF,并可与TNBC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在TNBC荷瘤小鼠的肿瘤中有特异性的摄取。2.全身磷屏放射自显影可动态观察125I-anti-TLR5 mAb/125I-VEGF探针在荷瘤鼠肿瘤的浓聚,实现非侵入性在体观察TLR5表达对VEGFR的影响。3.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TLR5表达下调时,VEGFR表达上调。TLR5对TNB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调节VEGFR的表达和血管生成进行的。

曲宁[3](2021)在《动态增强MRI及影像组学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动态增强MRI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良性疾病,临床无炎症表现的GLM容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导管?小叶的恶性肿瘤性病变,根据X线表现是否有钙化存在,被划分为钙化型和非钙化型。X线上,几乎所有的GLM都不伴有钙化,与非钙化型DCIS难以鉴别。此外,超声对二者的鉴别诊断并无帮助。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对传统影像学诊断不明确的乳腺病变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因此,本研究探讨DCE-MRI是否能够作为鉴别临床无炎症表现GLM和非钙化型DCIS的有效检查方法并确定对鉴别诊断有价值的DCE-MRI特征。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3个临床无炎症表现的GLM和36个非钙化型DCIS病变的DCE-MRI特征。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NME)的内部强化形式分为有无成簇环形强化,根据最佳诊断界值将强化环分为大环和小环。内部强化分布分为沿导管走行分布(线状或叶段样分布)和不沿导管走行分布(非线状和非叶段样分布)两类。病变的其它特征评价完全采用第5版BI-RADS MRI手册的术语。单因素分析用于筛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多因素分析用于识别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判断每个独立预测因子及其联合的鉴别诊断能力。结果:尽管两种疾病均以NME为主要表现,但是无炎症表现的GLM的NME表现比非钙化型DCIS更常见(p=0.003)。表现为NME的两种病变的DCE-MRI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小、有无成簇环形强化、环的大小、早期强化程度和晚期强化曲线类型在二者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值,环的大小最佳界值被确定为7mm,AUC为0.878(95%可信区间,0.734-0.961)。内部强化形式和早期强化程度最终被确认为鉴别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内部强化形式、早期强化程度和二者联合的AUCs分别为0.825(95%可信区间,0.699-0.914),0.700(95%可信区间,0.561-0.816)和0.867(95%可信区间,0.748-0.943)。结论:DCE-MRI可以作为临床无炎症表现GLM和非钙化型DCIS有效的无创性鉴别诊断方法。DCE-MRI上伴有大环(>7mm)的非肿块强化病变高度提示临床无炎症表现的GLM,而无成簇环形强化或成簇小环形强化病变则高度提示非钙化型DCIS。第二部分动态增强MRI及影像组学对乳腺单纯型黏液癌与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乳腺单纯型粘液癌(pure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PMBC)因富含大量粘液在MRI的T2WI上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与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是影像医生面临的难题。然而,对二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往研究显示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有助于黏液癌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但是多因素分析结果均采用优势比表示。另外,影像组学在PMBC和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基于DCE-MRI表现构建PMBC和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鉴别诊断的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列线图;2)确定DCE-MRI影像组学特征在PMBC和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64个PMBC和137个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病变的DCE-MRI表现。记录影像医生的原始BI-RADS诊断结果。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DCE-MRI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用于鉴别诊断的影像特征模型,绘制便于临床应用的影像特征模型列线图。使用开源软件ITK-SNAP(3.6.0版本)在增强扫描最后一期(第八期)的图像上分割病灶,应用美国GE Analysis Kit(AK)软件对已分割好的感兴趣区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按7:3的比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n=141个)和验证集(n=60个)。首先对训练集病变的所有影像组学特征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经单因素分析后剩余116个特征有统计学差异。然后分别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特征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降维。基于LASSO筛选出的6个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建立LASSO影像组学标签,基于PCA降维后的9个旋转的主成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建立PCA影像组学标签。在验证集中测试训练集建立的影像组学标签性能。绘制ROC曲线,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来评价影像特征模型和两种影像组学标签的分类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特征模型和两种影像组学标签的鉴别诊断性能。绘制影像特征模型和两种影像组学标签的校正曲线,评价模型或影像组学标签对病变分类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临床决策分析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通过计算不同阈概率下的净效益来评估和对比影像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标签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所有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所有检验都是双侧的。统计分析全部使用R语言3.6.1版本。结果:影像医生原始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和NPV分别为76.56%、73.00%、74.13%、56.98%和86.96%。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变的边缘、晚期内部强化特征、内部有无强化分隔和分叶特征是鉴别PMBC和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的独立预测因子。影像特征模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PPV和NPV分别为96.24%、87.50%、94.89%、92.54%、88.89%和94.20%。LASSO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94.40%和98.63%,PCA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94.49%和97.95%。影像特征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LASSO和PCA影像组学标签鉴别诊断效能的两两对比均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影像组学标签对比,影像特征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一致性和更大的临床净获益。结论:在PMBC和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中,影像特征模型是优于影像医生原始诊断和影像组学标签的选择。列线图使影像特征模型成为临床上便于使用、易于理解的有效工具,提高了两种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度,从而能够在不增加额外的成本投入的前提下为实现个体化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第三部分动态增强MRI及影像组学对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研究目的:对于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已经成为腋窝淋巴结分期及治疗的标准术式。而这些患者经病理证实实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大约在33.2%-39%之间,这就意味着大约60%-70%的患者从SLNB这个有创性操作中没有任何获益。研究发现,基于乳腺癌原发病灶的MRI影像组学特征对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预测能力普遍优于临床病理特征预测模型。但据我们所知,目前尚未见到采用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和验证基于乳腺癌原发病灶DCE-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早期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模型,使腋窝淋巴结转移低风险的患者免于SLNB。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个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的T1-2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DCE-MRI资料。其中,71例发生了ALNM,189例未发生ALNM。采用开源软件Py Radiomics分别提取乳腺癌原发肿瘤在T1WI、T2WI和DCE序列第三期(CE3)的影像组学特征,每一序列提取的特征为4类共851个。按7:3的比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n=182个)和验证集(n=78个)。使用训练集数据分别对T1WI、T2WI和CE3每个序列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之后对三个序列联合后的所有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特征筛选。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T1WI、T2WI、CE3和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在验证集中测试训练集建立的各个影像组学标签的性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正曲线和临床决策分析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标签。对于所有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所有检验都是双侧的。统计分析全部使用R语言3.6.1版本。结果:在ALNM阳性与阴性组间,临床病理及DCE-MRI特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训练集中,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的AUC为0.78,高于T1WI、T2WI和CE3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验证集,虽然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与T1WI、T2WI和CE3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的AUC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但是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的AUC仍是最高的(0.75)。校正曲线显示,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值和观测值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分析曲线显示,当阈概率在0.08-0.92之间时,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具有临床净获益。结论:在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ALNM状态预测方面,MRI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优于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多参数影像组学标签有望成为预测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ALNM状态的有效工具,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避免对ALNM低风险患者进行过度治疗。

张天瑞[4](2021)在《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影像特征及其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指导临床精准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DCE-MRI影像特征。根据瘤体免疫组织化学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四个亚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动态增强MRI影像特征与差异。结果:57例乳腺癌中Luminal A型占21.1%(12/57),Luminal B型占47.4%(27/57),HER-2过表达型占17.5%(10/57),三阴性乳腺癌占14.0%(8/57);Luminal型乳腺癌MRI常表现为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三阴性乳腺癌多表现为边缘光整、环形强化,Her-2过表达型更易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即Ⅲ型TIC曲线类型。结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DCE-MRI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一定特征,可辅助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

秦芩[5](2021)在《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不完全川崎病颈部淋巴结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无创定量评估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的川崎病(NEKD)与细菌性淋巴结炎(BCL)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弹性,分析实验室指标参数与弹性值的相关性,探究SWE在早期诊断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2例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增大症状就诊并收住我院儿科的患儿,收集并记录其一般资料,血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介素6(IL-6)水平,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特征及弹性值。根据临床确诊结果分为两组: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的不完全川崎病24例为NEKD组,细菌性淋巴结炎38例为BCL组;另选取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儿童38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血清WBC、PLT、CRP、ESR、ALT、AST、IL-6水平,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特征及弹性值的差异,并分析实验室指标参数与平均弹性值(Emean)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分析颈部淋巴结Emean值诊断NEKD的敏感性、特异性、真实度及最佳截断值。结果:1)除血清WBC计数外,三组血清PLT、CRP、ESR、ALT、AST、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三组间颈部最大淋巴结长径、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L组颈部淋巴结多呈团块状肿大,呈单个孤立性,内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NEKD组颈部淋巴结边界清晰,呈数个均匀性增大,多呈串珠样排列,内回声较均匀。对照组淋巴结呈扁长圆形,皮质及髓质分界清楚,包膜清晰光滑,内部回声均匀。3)颈部最大淋巴结的最大弹性值(Emax)、Emean差异在三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EKD组、BCL组及正常组Emean值分别为:11.8±2.11k Pa、14.92±1.59k Pa、7.84±1.66k Pa;NEKD组、BCL组及正常组Emax值分别为:14.59±2.31k Pa、17.31±1.49k Pa、9.18±1.73k Pa。颈部淋巴结SWE图像示,BCL组为黄蓝色相间,NEKD组为均匀深蓝色,正常组为均匀浅蓝色。4)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RP、IL-6、ALT、AST与NEKD组Emean呈正相关(r=0.639、0.872、0.72、0.362,均P<0.05)。血清WBC与BCL组Emean呈一定程度正相关(r=0.427,P=0.035)。5)根据ROC统计结果分析显示,Emean诊断NEKD的最佳截断值为13.4k Pa,曲线下面积为0.89,95%可信区间为(0.808-0.972),特异性为86.8%,敏感性为83.3%,约登指数为0.701。Emax诊断NEKD的最佳截断值为16.25k Pa,曲线下面积为0.84,95%可信区间为(0.732-0.948),特异性为78.9%,敏感性为83.3%,约登指数为0.622。结论:NEKD患者颈部淋巴结弹性值与血清CRP、ALT、AST、IL-6与有较强的相关性,而BCL患者颈部淋巴结弹性值仅与血清WBC有一定程度相关性。颈部淋巴结弹性值在BCL和NEKD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SWE技术通过评估颈部淋巴结弹性鉴别NEKD及BCL,可为临床诊断、实验室指标参数诊断等提供补充信息,可能成为未来诊断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方法之一。

何丹青[6](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张灵艳[7](2020)在《基于新型介孔铂纳米材料的乳腺癌双模态成像及其引导下的光动力增效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缺氧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特征,容易导致肿瘤耐药、侵袭、转移等不良后果。光动力治疗(PDT)是较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毒副作用小、非侵入性的有效治疗肿瘤方法。光敏剂需氧气参与才能发挥对细胞的毒性,因此,解决缺氧问题,成为增强PDT疗效、降低肿瘤耐药及转移等不良后果的关键。纳米材料具有高渗透性和滞留效应,能延长血液循环时间,更有效地扩散到肿瘤中,使其在肿瘤治疗方面日益受到关注。改善肿瘤缺氧的纳米材料主要有三类:载氧纳米载体、天然/人造氧纳米载体和原位产氧纳米材料。原位产氧纳米材料基于其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原位催化肿瘤细胞内较高浓度过氧化氢(H202)产生氧气(O2)从而改善乏氧微环境。它克服了前两种纳米材料需要额外载体递送催化酶类且设计复杂的缺陷,有望成为最有前途的增强PDT疗效的介质。本研究围绕肿瘤缺氧微环境影响PDT疗效科学问题,以肿瘤内过高浓度的H2O2为前提,构建了一种无需引入催化酶、原位催化肿瘤内部H2O2增强肿瘤PDT疗效的新型介孔铂(mPt)纳米平台,围绕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及其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展开系统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Pt@PEG-Ce6纳米平台的构建及其用于乳腺癌的CT/光声双模成像诊断研究首先,以氯铂酸为前体制备了具有良好近红外吸收的mPt纳米材料;进而利用巯基氨基聚乙二醇(NH2-PEG-SH)将二氢卟吩e6(Ce6)修饰到mPt颗粒上,从而构建了具有CT/光声双模态成像功能的Pt@PEG-Ce6纳米平台。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等仪器对合成材料进行了初步表征,进而研究了材料在体内外的CT和光声成像能力,结果证实Pt@PEG-Ce6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CT成像、光声显微成像和光声层析成像能力,为疾病诊断和肿瘤缺氧微环境的监测提供重要的工具。二、Pt@PEG-Ce6纳米平台用于乳腺癌PDT及机制研究mPt纳米材料具有原位催化功能,光敏剂Ce6在激光和O2存在下具有产生活性氧(ROS)能力,因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 Pt@PEG-Ce6纳米平台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力。实验研究了该纳米探针在溶液中催化H2O2的产O2及激光照射下产生ROS能力,结果表明Pt@PEG-Ce6具有良好的催化及光动力性能。细胞和动物实验表明,Pt@PEG-Ce6能催化肿瘤细胞内部的H2O2产生O2,在激光照射下Ce6转化O2生成ROS,能够显着增强肿瘤PDT疗效。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效的肿瘤聚集性,为后续解决缺氧的其他生物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实验初步探讨了 Pt@PEG-Ce6对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表达的影响,为后续深入研究mPt纳米平台对缺氧的免疫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黄煜[8](2020)在《感染Ad-Ephrin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对体外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全球范围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逐渐转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其中恶性肿瘤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中国,乳腺癌位列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一位,成了当代城市女性健康和生命的首要威胁。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和体内信号通路的异常及癌基因的相关表达产物有关,因而目前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细胞凋亡通路障碍是恶性肿瘤的最大特征,因此探索乳腺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失调的分子机制,诱导其重新进入正常凋亡周期可能是治愈乳腺癌的根本途径。Eph A2受体为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之一,主要配体为Ephrin A1。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受体Eph A2在乳腺癌细胞高表达,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凋亡效应分子Caspase3位于凋亡通路枢纽,Caspase3的活化能引起细胞凋亡。目的:将成功感染重组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作用于体外的乳腺癌细胞,研究感染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对体外乳腺癌细胞是否有靶向杀伤作用,为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课题组前期实验已验证成功感染重组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作用于人正常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标本已经过临床病理证实)。采用MTT法检测感染重组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上清对体外Eph A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重组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上清对体外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抗体中和实验检测感染重组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上清中Ephrin A1-Caspase3对乳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特异性。结果:乳腺癌细胞呈贴壁生长,有梭型、多边形等多种形状,聚集成巢状,细胞中可见Eph A2受体呈强阳性表达;正常乳腺细胞也呈贴壁生长,圆形且透亮,几乎没有Eph A2受体及Ephrin A1配体的表达。MTT法检测感染重组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上清对体外乳腺癌细胞增殖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生长抑制率达42.3%。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72h后稀释倍数为1、2、4、8、16上清对应的凋亡率分别为36%、24%、18%、8%、7%,显着高于对照组凋亡率3.5%(P<0.05)。抗Ephrin A1的血清中和抗体能有效地减弱感染重组Ad-Ephrin A1-Caspase3的T细胞对Eph A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感染Ad-Ephrin 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对体外乳腺癌细胞能产生靶向杀伤作用。

刘超[9](2020)在《乳腺癌患者血清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就诊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血清标本50例(术后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乳腺癌,且未经过放化疗),并收集年龄条件匹配的女性健康体检者(体检报告无恶性肿瘤、乳腺肿块和重要系统慢性疾病)血清标本50例。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的相对表达量,比较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在乳腺癌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3.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的表达量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4.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中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2.hsacirc000043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和TNM分期相关(P<0.05),且与年龄和TNM分期呈负相关,而与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ER、PR、HER2等无关(P>0.05)。hsacirc0000690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P<0.05),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TNM分期呈负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ER、PR、HER2等无关(P>0.05)。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acirc000043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95%CI:0.7650.931,P<0.05),血清hsacirc0000690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9(95%CI:0.5530.766,P<0.05),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750(95%CI:0.6820.817,P<0.05)。结论:1.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低表达。2.hsacirc0000432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年龄和TNM分期相关。3.hsacirc0000690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

顾立彦[10](2020)在《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百分比从20%到40%不等。当NSCLC发生骨转移时,3年总生存率从71.6%下降到46.8%。骨痛、病理性骨折、恶性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显着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1、对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评估早期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探讨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和随诊价值,来寻求肺癌骨转移在传统的影像学筛查诊断方法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更便捷的诊断和随诊的辅助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放射暴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期间确诊肺癌骨转移1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诊观察,完整记录病历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骨转移性质、部位、数量、双膦酸盐的治疗的时间及骨相关事件等因素对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骨转移亚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Ka Plan-Meier法计算OS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因素的生存差别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COX生存相关模型用来分析骨转移预后危险因素。设定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肺癌Ⅳ期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伴骨转移。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指标RANKL、TRACP-5b、NTX和BLP检测。同时对其中50名患者连续留取血液标本与影像学动态随诊相结合通过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判断指标在骨转移治疗过程中的随诊价值。结果1.根据我院采用ECT-CT联合检测,发现肺癌骨转移中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小细胞肺癌成骨性骨转移比例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少。肺癌骨转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多于不吸烟患者且差异有显着性与既往文献相符;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2、SCLC骨转移患者中位OS 323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双膦酸盐数量的多少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和BPS≥9次时,骨转移的数量、SREs和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P<0.05,且随着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的增加显着性增加。3、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 400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不考虑双膦酸盐次数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时,性别、骨转移的数量、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和一线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的进展与其他部位进展是否平行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4、TKIs治疗有效的36例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m OS 826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m OS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52%、86%和80%,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0%、86%、38%、和48%。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在评估疗效上,TRACP5b有与影像学变化一致的趋势,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结论:1.我医院SPECT-CT的应用对于明确肺癌骨转移性质确定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联合检测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发现成骨型和混合性骨转移肺癌患者OS明显高于溶骨性骨转移。2.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m OS与病理类型和双膦酸盐应用、PFS时间相关,但无显着意义。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次数,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减少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TKI治疗有效的EGFR+的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影响并不明显。3.在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的骨修复发生在6个月以后,而且所有病历包括应用1年以上病例仅有一例患者骨密度较前增高50%余未见明显改善,提示双膦酸盐的应用期间,尤其是对于承重骨,应在ECT的基础上加做局部断层扫描,以明确骨质修复情况,指导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4.本研究结果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发现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虽然较ECT的敏感性略低,但准确度明显高于ECT(35-55%)。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可以用于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在随诊上,TRACP5b有与骨扫描联合CT一致的趋势,可以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观察。

二、无创性的乳腺癌诊断方法充满希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创性的乳腺癌诊断方法充满希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舌鳞状细胞癌及ki-67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2.1 舌癌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治疗
        2.1.1 舌癌的危险因素
        2.1.2 舌癌的诊断与治疗
    2.2 舌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2.3 ki-67 相关临床病理分析
    2.4 ki-67 在MRI方面的应用价值
    2.5 总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病例的纳入标准
        3.1.2 病例的排除标准
        3.1.3 ki-67 检测
    3.2 MR图像采集
        3.2.1 扫描设备
        3.2.2 扫描方法
        3.2.3 扫描参数
    3.3 MR影像组学构建
        3.3.1 图像导入及分割
        3.3.2 特征提取及筛选
        3.3.3 模型构建与验证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4.2 ADC及 T2WI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3 临床模型及联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4.4 各模型De Long’s检验及ROC曲线结果分析
    4.5 各模型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及列线图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ki-67 在舌癌中的应用价值
    5.2 影像组学在舌癌中的应用价值
    5.3 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核素分子显像评价TLR5下调对三阴性乳腺癌VEGFR表达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1. 4T1细胞系培养
        2. TLR5敲低和阴性对照病毒转染构建TLR5~+/~-4T1细胞
        3. RT-PCR
        4. Western Blot
        5. 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6. ~(125)I-anti-TLR5 mAb/~(125)I-VEGF/~(125)I-IgG的制备
        7. ~(125)I-anti-TLR5 mAb和~(125)I-IgG鉴定
        8. 全身动态磷屏放射自显影
        9. 荷瘤鼠体内生物学分布
        10. 荧光成像
        11. 离体肿瘤磷屏放射自显影
        12. H&E染色
        13. 免疫组化染色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慢病毒的转染效率
    2. TLR5和VEGFR的表达
    3. 成功制备~(125)I-anti-TLR5 mAb/~(125)I-VEGF/~(125)I-IgG
    4. ~(125)I-anti-TLR5 mAb/~(125)I-IgG组动态全身磷屏自显影显像
    5 ~(125)I-VEGF及阻断组全身动态磷屏放射自显影
    6.~(125)I-anti-TLR5 mAb/~(125)I-IgG组生物学分布
    7. ~(125)I-VEGF及阻断组生物学分布
    8. 离体肿瘤荧光成像
    9. 离体肿瘤放射自显影
    10. 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讨论
全文小结
创新点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动态增强MRI及影像组学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动态增强MRI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检查方法
        2.2.1 乳腺DCE-MRI检查方法
        2.2.2 乳腺X线检查方法
        2.2.3 超声检查方法
        2.3 影像资料分析
        2.3.1 DCE-MRI影像分析
        2.3.2 乳腺X线影像分析
        2.3.3 乳腺超声影像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动态增强MRI及影像组学对乳腺单纯型黏液癌与T2明显高信号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乳腺MRI扫描方案
        2.3 乳腺MRI图像分析
        2.4 图像分割
        2.5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筛选及影像组学标签的建立与验证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影像医生的原始诊断
        3.2 影像特征模型
        3.3 LASSO和 PCA影像组学标签
        3.4 影像特征模型、LASSO和 PCA影像组学标签鉴别诊断效能的对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动态增强MRI及影像组学对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病理特征
        2.3 乳腺DCE-MRI
        2.3.1 乳腺DCE-MRI检查
        2.3.2 乳腺DCE-MRI特征
        2.4 影像组学流程
        2.4.1 图像分割
        2.4.2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4.3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
        2.4.4 建立并验证影像组学标签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病理特征
        3.2 DCE-MRI特征
        3.3 入选的影像组学特征与影像组学标签的建立
        3.4 影像组学标签的性能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影像组学在乳腺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检查方法
    3 分子分型的判读
    4 图像分析与质控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乳腺癌 MRI 多模态影像特征与生物指标及分子分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不完全川崎病颈部淋巴结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1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评估
    1.3 常规超声及SWE的评估
    1.4 其他评估技术
    1.5 研究现状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的收集
        2.2.2 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SWE检查
        2.2.3 质量控制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参数在NEKD组、BCL组及正常组中的比较
    3.2 NEKD组、BCL组及对照组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SWE测值比较
    3.3 NEKD组与 BCL组实验室指标参数与 Emean值的相关性分析
    3.4 SWE对 NEKD的早期诊断效能
    3.5 SWE成像的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各组中一般资料及实验室参数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2 各组中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SWE测值的差异性分析
    4.3 NEKD组与 BCL组实验室参数指标与 Emean值的相关性分析
    4.4 SWE对 NEKD的早期诊断效能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川崎病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3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病理学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4 讨论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5 结论
        5.1 全文研究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2.4 2D-SWE监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新型介孔铂纳米材料的乳腺癌双模态成像及其引导下的光动力增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乳腺癌流行病学
        1.1.2 乳腺癌传统诊断治疗方法
    1.2 纳米材料应用于肿瘤成像
        1.2.1 光声成像
        1.2.2 CT成像
        1.2.3 MR成像
        1.2.4 PET成像
    1.3 光动力治疗的机制及应用
    1.4 肿瘤缺氧微环境
        1.4.1 肿瘤缺氧区的形成
        1.4.2 肿瘤缺氧区的影响因素
    1.5 肿瘤缺氧微环境的改善策略及纳米医学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选题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t@PEG-Ce6纳米平台的构建及其用于乳腺癌的CT/光声双模态成像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Pt@PEG-Ce6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2.3.2 体外CT成像
        2.3.3 体外光声成像
        2.3.4 体内CT成像
        2.3.5 体内光声成像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t@PEG-Ce6纳米平台用于乳腺癌PDT及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纳米材料的过氧化氢酶活性
        3.3.2 纳米材料单线态氧生成能力
        3.3.3 纳米材料对体外细胞的光动力治疗效果
        3.3.4 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实验
        3.3.5 纳米材料在动物水平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3.3.6 纳米材料在动物水平的光动力治疗效果评价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感染Ad-Ephrin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对体外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前言
实验材料
    1 实验试剂
    2 主要仪器设备
    3 其它一次性材料
    4 试剂配制
    5 细胞和组织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1.1 乳腺细胞、乳腺癌细胞的原代培养
        1.2 乳腺细胞、乳腺癌细胞的传代培养
    2 细胞冻存与复苏
        2.1 乳腺细胞、乳腺癌细胞的冻存
        2.2 乳腺细胞、乳腺癌细胞的复苏
    3 细胞计数
    4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ph A2和Ephrin A1 的表达
    5 MTT法检测Ad-Ephrin A1-Caspase3-T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6 流式细胞术检测Ad-Ephrin A1-Caspase3-T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7 抗体中和实验
    8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乳腺细胞、乳腺癌细胞的分离培养
    2 乳腺细胞、乳腺癌细胞Ephrin A1和Eph A2 的表达检测
    3 Ad-Ephrin Al-Caspase3-T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4 Ad-Ephrin Al-Caspase3-T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 抗体中和实验
讨论
    1 Eph A2和Ephrin A1 在肿瘤中的表达
    2 EphA2在肿瘤中的过表达机制
    3 Ad-Ephrin Al-Caspase3-T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9)乳腺癌患者血清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的表达水平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本研究课题资助项目
致谢

(10)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骨代谢标志物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基线及生存特征
        2.1.3 骨转移诊断方法及疗效评估标准
        2.1.4 血样采集
        2.1.5 统计学方法
        2.1.6 检测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无创性的乳腺癌诊断方法充满希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的研究[D]. 程晓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核素分子显像评价TLR5下调对三阴性乳腺癌VEGFR表达的影响及意义[D]. 姜文. 山东大学, 2021(09)
  • [3]动态增强MRI及影像组学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和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预测研究[D]. 曲宁.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浸润性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张天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不完全川崎病颈部淋巴结中的初步研究[D]. 秦芩. 兰州大学, 2021(12)
  • [6]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新型介孔铂纳米材料的乳腺癌双模态成像及其引导下的光动力增效治疗[D]. 张灵艳.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感染Ad-EphrinA1-Caspase3的T淋巴细胞对体外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D]. 黄煜. 大理大学, 2020(05)
  • [9]乳腺癌患者血清hsacirc0000432和hsacirc0000690的表达水平及意义[D]. 刘超. 南华大学, 2020
  • [10]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D]. 顾立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无创乳腺癌诊断有希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