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

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

一、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副品红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陈思伊,庞洁,孙琦,谭洁[1](2020)在《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有效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按检测原理,现用于二氧化硫检测方法主要分为比色法、滴定法、色谱法三大类,比色法和滴定法作为传统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的特点;色谱法检测发展迅速,准确度高,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通过比较各类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结合实际工作选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同时,概述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国内外其他检测方法,如荧光探针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电极法、手机图像分析法等创新方法,拓展二氧化硫的检测思路,为食品中二氧化硫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刘芸,李志全[2](2018)在《香菇、干茴香、干花椒亚硫酸盐检测方法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亚硫酸盐是一种传统、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抗菌、防变质、漂白等作用[1]。自20世纪以来,亚硫酸盐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长期摄入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可引起血液和肺组织细胞的炎症与损伤,还可引起哮喘及慢性和急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甚至与肺癌的发生有关。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对生物的损伤是确定的,具有全身的毒性,人体若过量摄入会造成咽喉疼痛、胃部不适及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各国纷纷出台相关的法规确定食

李雪,王琳[3](2017)在《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亚硫酸盐残留量的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二氧化硫吸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三乙醇胺和甲醛的对比及盐酸副玫瑰苯胺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了一种无汞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法的最优检测条件,为食品中亚硫酸盐监督管理和现场检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尚广云[4](2016)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一氧化碳(CO)、亚硫酸盐和硫化物》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共振散射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一氧化碳、亚硫酸盐和硫化物的分析进展。简要讲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及意义。1钯/银/金纳米粒子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测定痕量一氧化碳在0.04 mol/L pH 7.2 PBS缓冲液中(或pH 5.2 HAc-NaAc缓冲液中),一氧化碳(CO)分别与氯化钯(PdCl2)、硝酸银(AgN03)以及氯金酸(HAuCl4)反应生成纳米钯、纳米银以及纳米金微粒,CO的强还原性也可以还原钯(Ⅱ)-乙二胺络合物生成钯纳米微粒。生成的纳米微粒均在370 nm处产生共振瑞利散射(RRS)峰,纳米钯、纳米银及纳米金体系在370 nm处RRS峰强度的增加值ΔI370nm分别与CO的浓度在0.1-1.5μg/mL、0.05-5.0 μg/mL和0.1-1.5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据此可建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快速检测空气中CO的RRS光谱分析新方法。在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CO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在体系中分别加入氧化石墨烯(GO)、银纳米棒(AgNR)、蓝色纳米银(AgNT)后,由于纳米银聚集体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与HbCO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的重叠,当纳米银聚集体与HbCO分子接近时,纳米银聚集体的RRS能量转移给HbCO,导致体系420 nm处的RRS强度减小。其降低值ΔI420nm与CO浓度在0.05-0.5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也可建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快速检测CO的瑞利散射共振能量转移(RRS-ET)新方法。2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光谱法测定亚硫酸盐在pH7.0PBS缓冲溶液中,亚硫酸盐(SO32-)可将I3-还原为I-,导致溶液中I3-减少。当无S032-时,溶液中I3-浓度最高,氧化石墨烯(GO)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瑞利散射(RRS)能量转移给I3-最多,导致RRS信号猝灭最强。随着S032-浓度增大,溶液中I3-减少,GO的RRS能量转移减少,体系在370 nm处的共振强度增强。在选定条件下,S032-浓度在2.5-250μmol/L范围内与RRS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I370nm=6.9C+7.3,据此可建立一个检测SO32-的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光谱分析新方法。在pH 6.8 PBS缓冲溶液中,亚硫酸盐和碱性品红(RA)产生加成反应,即SO32-可以使RA褪色,随着SO32-浓度的增大,RA浓度减少。在体系中加入球形纳米金(AuNP)/金纳米花(AuNF)/AgNR后,纳米金/银聚集体的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给RA的就越少,体系在370 nm和500 nm处的RRS增强。据此建立一个检测SO32-的瑞利散射共振能量转移(RRS-ET)分析新方法。3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光谱法测定硫化物在乙酸锌-乙酸钠缓冲溶液中,纳米金/银呈聚集状态,在500 nm处产生较强的RRS峰。Na2S与对氨基二甲基苯胺(DMPD)和硫酸铁铵发生反应生成亚甲基蓝,作为散射受体的亚甲基蓝与散射共振能量转移的给体纳米金银聚集体靠近时,发生瑞利散射共振能量转移,导致瑞利散射信号猝灭。随着Na2S浓度的增加,形成的亚甲基蓝增加,纳米金银聚集体转移给蓝色亚甲基蓝的散射光能量增大,导致体系500 nm处的瑞利散射强度线性降低。其降低值ΔI500nm与Na2S的浓度在0.1-5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个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快速检测Na2S的RRS-ET新方法。

竺巧玲,曹建平,楼乔明[5](2013)在《无汞盐比色法测定脱皮鱿鱼丝SO2的不确定度评定》文中研究表明根据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技术规范要求,建立了无汞盐比色法测定脱皮鱿鱼丝中SO2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对该方法所得结果的已识别来源的不确定度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为二氧化硫标准物质、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而样品的称重、样品的定容以及重复性实验引入的不确定度相对较小;用该法测得脱皮鱿鱼丝中SO2为13.35mg/kg,扩展不确定度为0.52mg/kg(95%,k=2);这可为实验室在该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作参考。

周桂萍[6](2013)在《分光光度法在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分析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和超量添加添加剂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当今世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食品有害物质残留量的常规检测,对于禁止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和超量添加添加剂意义重大。但是,我国目前实验室的检测分析程序大多依据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操作步骤繁琐,分析周期长,使用有毒有害试剂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课题通过系列实验,研究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米面食品中铝、硼、二氧化硫的分析方法,为实验室日常大批量样品检测提供新的规范指导。本实验研究了米面食品中铝的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方法以铬天青S为显色剂,采用微波消解为样品的前处理方式,确定了显色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1.2%~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6%~5.1%之间,不确定度评定为18.9mg/kg (k=2).本实验研究了米面食品中硼的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方法以甲亚胺-H溶液为显色剂,采用微波消解为样品的前处理方式,确定了显色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1.1%~10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2%~5.3%之间,不确定度评定为5.46mg/kg (k=2)。本实验研究了米面食品中二氧化硫的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方法先以采用几种不同的无毒浸泡试剂与国标中使用的有毒浸泡试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显色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5.6%~10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2.5%~4.6%之间,不确定度评定为1.98mg/kg (k=2)本应用研究建立了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铝、硼、二氧化硫的分析方法,具有简化操作步骤、缩短分析时间、使用无毒无害试剂等特点,易于在质检系统推广,并通过不确定度评定进一步验证了改进后的方法可靠且有效,满足实验室日常大批量样品检测工作。

朱亚娟[7](2013)在《鲜食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结合态SO2的测定、分布和形态的研究》文中认为葡萄是我国六大水果之一,目前,市场上大都采用缓释型SO2保鲜纸来贮藏保鲜葡萄。SO2及亚硫酸类物质因为具有抑菌性、抗氧化性、抑制酶促褐变及非酶褐变,被广泛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加工和酿酒行业中。但是近年来,因SO2过度使用所带来的的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SO2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形式,SO2主要与醛、酮、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可逆的结合态SO2化合物。本文就将研究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结合态SO2的含量测定,以及积累形态和分布。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食品中SO2的应用、危害、来源及检测方法,以及介绍了结合态SO2及现有的检测方法。第二章,离子色谱法测定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结合态SO2含量的测定。通过超声萃取,SPE-C18小柱净化样品,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线性范围,回收率,t-Test,可得此方法准确、可靠。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葡萄中游离态SO2、总SO2含量。两者之间的差值即为结合态SO2的含量。第三章,通过可溶性固形物、HPLC、GC-MS方法对葡萄保鲜过程中糖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发现鲜食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葡萄糖含量较多且变化趋势较为明显,故选用葡萄糖作为目标化合物,探究其与SO2反应所得产物的形态。第四章,通过葡萄糖与NaHSO3的反应合成结合态SO2。优化了反应条件,得出了NaHSO3:葡萄糖摩尔比为1:20时,溶液pH=5时,反应温度为30oC,反应时间为6h时,所得产物产率最高。第五章,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葡萄糖羟基磺酸盐。由于葡萄样品基质较为复杂,且葡萄糖与SO2结合常数决定了葡萄糖羟基磺酸盐在葡萄果实中含量较少,故选用SPE NH2作为固相萃取柱来富集、纯化样品中的磺酸盐。通过一些参数,表明方法准确、可靠。利用液相色谱法测得葡萄保鲜过程中葡萄糖羟基磺酸盐的含量,结果表明,葡萄中的结合态SO2只有少部分是葡萄糖羟基磺酸盐。

李小蕾[8](2012)在《上海市克氏原螯虾中亚硫酸盐及其他危害因素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2010年因食用小龙虾出现多起“横纹肌溶解症”及“洗虾粉”的事故使消费者对小龙虾的食用安全性产生了极大怀疑,进而也对小龙虾的整个产业链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解小龙虾的受污染情况,发现影响小龙虾食用安全的主要污染来源,本文从科学角度分析主要危害因子(亚硫酸盐和其它部分危害因子)对小龙虾食用安全性造成的风险程度,并给消费者提供了较合理的建议。在上海市场中,用于小龙虾清洗的“洗虾粉”可能的主要成分为焦亚硫酸盐。为了准确测定经过焦亚硫酸盐清洗后小龙虾肌肉中亚硫酸盐的残留量,本论文首先建立了在线渗析-离子色谱法测定虾、蟹中亚硫酸盐的检测方法,即以NaOH与甲醛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将样品经振荡、超声,高速冷冻离心后,取上清液稀释5倍后直接上机检测,以Metrosep A Supp15为色谱柱,Metrosep RP2Guard为保护柱,淋洗液为3.058mmol/L Na2CO3+1.0mmol/L NaHCO3+20%丙酮,流速0.7mL/min,进样体积20μL,渗析时间28s,采用化学抑制电导检测器检测。该方法简单快速,节省人力物力,而且检测限低,精密度高、回收率满意。经过离子色谱检测后发现,于上海市场得到的“洗虾粉”样品确为硫酸盐和亚硫酸盐混合物。同时,本论文对亚硫酸盐的其中一种物质焦亚硫酸钠对小龙虾的清洗效果做了模型评估实验,通过对小龙虾体内的亚硫酸盐残留、清洗的清洁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焦亚硫酸钠用于清洗小龙虾最佳清洗条件为:在5g/L的焦亚硫酸钠溶液条件下,焦亚硫酸钠溶液:小龙虾(质量比)为3:1,浸泡时间为6.5min,冲洗次数为3次,冲洗用水:小龙虾(质量比)为3.5,此时清洗效果满意。根据上述实验数据,结合上海市实际消费状况,对小龙虾中亚硫酸盐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结果表明,使用焦亚硫酸钠作为“洗虾粉”清洗小龙虾,会在小龙虾体内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经点评估分析,二氧化硫残留量95%上限值的MOS值>1。另外,以高浓度的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过的小龙虾肉经过蒸煮25min后亚硫酸盐的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造成亚硫酸盐残留严重。通过实验和评估,我们认为使用焦亚硫酸钠清洗小龙虾存在风险,将影响小龙虾的食用安全。建议本市建议食品安全主管部门继续禁止“洗虾粉”在小龙虾产业链中的使用,确保小龙虾的食用安全。本论文最后一部分通过对大量小龙虾的监测数据的分析,讨论了其它可能影响小龙虾食用安全性的危害因素。通过2006~2011年期间上海市及周边省份小龙虾质量安全监测的数据,结合现有安全指标,分析影响小龙虾食用安全的污染来源,利用点评估的方法,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小龙虾食用安全性的风险评估。由分析可知,小龙虾中的药物残留、微生物和寄生虫并不是危害小龙虾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重金属中的镉是影响小龙虾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小龙虾中的镉,由于生产地区的差异,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不确定因素。发现上海市因食用小龙虾造成镉的月摄入量MOS<1,上海市小龙虾中镉含量处于安全状态。但从2010年的检测结果中发现,来自部分省份的小龙虾中镉含量超标较严重,如果按照上海市的消费水平食用了来自该省份的小龙虾,镉的月摄入量MOS>1,存在一定风险。

薛雯,薛健,孙晖,庞作正[9](2011)在《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的危害及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药材二氧化硫污染状况做了综述和分析。方法: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索总结,从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来源、危害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做了讨论分析。结论: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问题,应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同时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

岑剑伟,李来好,杨贤庆,郝淑贤,辛少平,吴燕燕,陈胜军,黄卉[10](2010)在《充氮蒸馏-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水产品中亚硫酸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水产品中亚硫酸盐含量的测定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提取和测定方法,改良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建立以充氮蒸馏法提取、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测定水产品中亚硫酸盐的方法。该方法SO2含量在0.1~2.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3),方法的检出限为0.30mg/kg。测定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平均回收率在80%~100%之间。该方法重现性良好、使用无毒试剂、回收率能达到检测要求,适用于水产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二、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副品红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副品红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限量标准
2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检测方法
    2.1 比色法
        2.1.1 盐酸附玫瑰苯胺比色法
        2.1.2 蒸馏比色法
        2.1.3 连续流动分析仪法
        2.1.4 顶空单滴微萃取法
    2.2 滴定法
    2.3 色谱法
        2.3.1 离子色谱法
        2.3.2 气相色谱法
        2.3.3 液相色谱法
    2.4 快速检测法
    2.5 其他检测方法
        2.5.1 生物荧光探针法
        2.5.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2.5.3 电极法
        2.5.4 纸基薄膜微萃取与智能手机检测相结合方法
        2.5.5 气体扩散分析系统法
3 总结与展望

(2)香菇、干茴香、干花椒亚硫酸盐检测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蒸馏-酸碱滴定法
        1.2.3 蒸馏-电位滴定法
        1.2.4 蒸馏-离子色谱法
        1.2.4. 1 样品处理
        1.2.4. 2 仪器条件
2 结果
3 结论

(3)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亚硫酸盐残留量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3 二氧化硫吸收液的选择
4 用甲醛做二氧化硫吸收液,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二氧化硫浓度的实验中溶液吸光度影响因素研究。
    4.1 氢氧化钠浓度对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4.2 吸收液甲醛浓度对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4.3 溶液吸光度与二氧化硫浓度的关系
5 结论

(4)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一氧化碳(CO)、亚硫酸盐和硫化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散射理论及分类
    1.2 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技术
        1.2.1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概述
        1.2.2 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技术的分析进展
        1.2.2.1 在核酸、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1.2.2.2 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2.2.3 在大气分析中的应用
        1.2.3 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
    1.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1.3.1 SERS光谱技术概述
        1.3.2 SERS增强机理
        1.3.3 SERS光谱技术的分析进展
    1.4 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分析进展
        1.4.1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1.4.1.1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1.4.1.2 大气污染的危害
        1.4.2 CO的环境分析进展
        1.4.2.1 CO的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4.2.2 CO的分析方法
        1.4.2.2.1 气相色谱法
        1.4.2.2.2 传感器分析法
        1.4.2.2.3 其他方法简介
        1.4.3 亚硫酸盐和SO_2的环境分析进展
        1.4.3.1 SO_2的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4.3.2 亚硫酸盐和SO_2的分析方法
        1.4.3.2.1 比色分析法
        1.4.3.2.2 色谱分析法
        1.4.3.2.3 荧光分析法
        1.4.3.2.4 其他方法简介
        1.4.4 硫化物和H_2S的环境分析进展
        1.4.4.1 H_2S的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4.4.2 硫化物和H_2S的分析方法
        1.4.4.2.1 分光光度法
        1.4.4.2.2 传感器分析法
        1.4.4.2.3 荧光分析法
        1.4.4.2.4 其他方法简介
    1.5 本课题研究的工作内容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2 钯/银/金纳米粒子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测定痕量一氧化碳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纳米银溶胶溶液的制备
        2.2.3.1 红色银纳米棒的制备(AgNR)
        2.2.3.2 蓝色三角银纳米溶胶的制备(AgNT)
        2.2.3.3 黄色纳米银溶胶的制备(AgNP)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方法原理
        2.3.2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2.3.3 紫外吸收光谱
        2.3.4 CO-PdCl_2-钙黄绿素Rh6G/RhS体系的荧光和吸收光谱
        2.3.5 CO-PdCl_2-Rh6G/RhS-AgNR体系的SERS光谱
        2.3.6 扫描电镜图(SEM)
        2.3.7 能谱(EDS)
        2.3.8 实验条件的选择
        2.3.8.1 PBS-CO-PdCl_2体系条件优化
        2.3.8.2 HAc-NaAc-CO-PdCl_2体系条件优化
        2.3.8.3 CO-Hb-GO体系条件优化
        2.3.8.4 荧光探针浓度的选择
        2.3.8.5 RhS/Rh6G SERS分子探针浓度的选择
        2.3.9 工作曲线
        2.3.10 共存物质的影响
        2.3.11 分析应用
    2.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3 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光谱法测定亚硫酸盐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纳米金溶胶溶液的制备
        3.2.3.1 球形纳米金溶胶的制备(AuNP)
        3.2.3.2 花状纳米金溶胶的制备(AuNF)
        3.2.4 纳米银溶胶溶液的制备
        3.2.4.1 红色银纳米棒的制备(AgNR)
        3.2.5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原理
        3.3.2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3.3.3 紫外吸收光谱
        3.3.4 SO_3~(2-)-RA-AuNP/AuNF体系的SERS光谱
        3.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6 能谱(EDS)
        3.3.7 激光散射
        3.3.8 条件优化
        3.3.8.1 SO_3~(2-)-I_3~--GO/C_素体系条件优化
        3.3.8.2 SO_3~(2-)-RA-AuNP/AuNF /AgNR体系条件优化
        3.3.8.3 SO_3~(2-)-RA-AuNP/AuNF体系SERS光谱法条件优化
        3.3.9 工作曲线
        3.3.10 共存物质的影响
        3.3.11 分析应用
    3.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4 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法测定硫化物
    4.1 前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纳米银溶胶溶液的制备
        4.2.3.1 蓝色三角银纳米溶胶的制备(AgNT)
        4.2.3.2 黄色纳米银溶胶的制备(AgNP)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方法原理
        4.3.2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4.3.3 紫外吸收光谱
        4.3.4 Na_2S-DMPD-硫酸铁铵体系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
        4.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3.6 能谱(EDS)
        4.3.7 激光散射
        4.3.8 条件优化
        4.3.8.1 Na_2S-DMPD-硫酸铁铵-AuNP/AuNF/C_素/AgNR/AgNT/AgNP体系条件优化
        4.3.8.2 Na_2S-DMPD-硫酸铁铵体系荧光光谱条件优化
        4.3.9 工作曲线
        4.3.10 共存物质的影响
        4.3.11 分析应用
    4.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无汞盐比色法测定脱皮鱿鱼丝SO2的不确定度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样品处理
    1.3 数学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确定度分量主要来源分析及定量
        2.1.1 样品的称量
        2.1.2 样品的定容
        2.1.2. 1 容量瓶的校准
        2.1.2. 2 容量瓶的重复性
        2.1.2. 3 温度
        2.1.3 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2.1.3. 1 标准储备液的不确定度
        2.1.3. 2 稀释引入的不确定度
        2.1.4 标准曲线拟合的不确定度
        2.1.5 重复性实验引入的不确定度
    2.2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3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3 结论

(6)分光光度法在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分析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成分分析的研究概况
        1.1.1 米面食品的概述
        1.1.2 米面食品相关的国家标准
        1.1.3 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
        1.1.4 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有关的检测方法
    1.2 米面食品中铝的研究概况
        1.2.1 铝的主要生理功能
        1.2.2 铝的来源及应用情况
        1.2.3 铝含量检测方法的介绍
    1.3 米面食品中硼的研究概况
        1.3.1 硼的主要生理功能
        1.3.2 硼的来源及应用情况
        1.3.3 硼含量检测方法的介绍
    1.4 米面食品中二氧化硫的研究概况
        1.4.1 二氧化硫的主要生理功能
        1.4.2 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应用情况
        1.4.3 二氧化硫含量检测方法的介绍
    1.5 分光光度法
    1.6 不确定度分析评定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铝
    2.1 方法概述及其选择
    2.2 主要仪器
    2.3 试剂
        2.3.1 试剂来源
        2.3.2 试剂配制
    2.4 试验方法
    2.5 结果与结论
        2.5.1 显色剂组合及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5.2 显色酸度的选择
        2.5.3 缓冲溶液pH的选择
        2.5.4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2.5.5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用量的选择
        2.5.6 显色剂铬天青S用量的选择
        2.5.7 显色时间的选择
        2.5.8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9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6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2.6.1 精密度
        2.6.2 准确度
    2.7 不确定度分析
        2.7.1 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
        2.7.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2.7.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7.4 扩展不确定度与分析结果的表示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
    3.1 方法概述及其选择
    3.2 主要仪器
    3.3 试剂
        3.3.1 试剂来源
        3.3.2 试剂配制
    3.4 试验方法
    3.5 结果与结论
        3.5.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3.5.2 乙酸盐缓冲液pH的选择
        3.5.3 乙酸盐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3.5.4 甲亚胺-H溶液用量的选择
        3.5.5 显色时间的选择
        3.5.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5.7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3.6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6.1 精密度
        3.6.2 准确度
    3.7 不确定度分析
        3.7.1 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
        3.7.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3.7.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3.7.4 扩展不确定度与分析结果的表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二氧化硫
    4.1 方法概述及其选择
    4.2 主要仪器
    4.3 试剂
        4.3.1 试剂来源
        4.3.2 试剂配制
    4.4 试验方法
    4.5 结果与结论
        4.5.1 吸收液的选择
        4.5.2 显色剂组合及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4.5.3 盐酸浓度的选择
        4.5.4 盐酸用量的选择
        4.5.5 氨基磺酸铵用量的选择
        4.5.6 甲醛用量的选择
        4.5.7 盐酸副玫瑰苯胺用量的选择
        4.5.8 显色时间的选择
        4.5.9 标准曲线的绘制
        4.5.10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4.6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4.6.1 精密度
        4.6.2 准确度
    4.7 不确定度分析
        4.7.1 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
        4.7.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4.7.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7.4 扩展不确定度与分析结果的表示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鲜食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结合态SO2的测定、分布和形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葡萄保鲜概况
    2. SO_2在食品中的应用
        2.1 SO_2的作用
        2.2 食品中 SO2的来源
        2.3 SO2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2.4 SO2的检测方法
        2.5 结合态 SO2的简介
        2.6 结合态 SO2的检测方法
    3. 立题依据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 离子色谱法测定葡萄贮藏期间结合态 SO29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2.3 样品前处理
        2.4 色谱条件
        2.5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PHS)测定总 SO2
    3 结果与讨论
        3.1 样品的净化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3.3 提取液的选择
        3.4 稳定剂的选择
        3.5 氧化剂的选择
        3.6 淋洗液浓度、流速的选择
        3.7 线性范围,检出限,RSD 及回收率
        3.8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
        3.9 葡萄样品的测定
    4 小结
第三章 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糖分的变化规律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2.4 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分组成及含量
        2.5 GC-MS 测定葡萄贮藏过程中的含糖量
        2.6 色谱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葡萄样品在不同条件下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3.2 PMP 衍生化法条件优化
        3.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样品的测定
        3.4 GC-MS 分析葡萄贮藏过程中含糖量的变化
    4 小结
第四章 葡萄糖羟基磺酸盐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样品的合成
        2.3 熔点的测定
        2.4 紫外光谱(UV)分析
        2.5 红外光谱(IR)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物料比的选择
        3.2 不同 pH 溶液的选择
        3.3 反应温度的选择
        3.4 反应时间的选择
        3.5 熔点的测定
        3.6 紫外光谱(UV)分析
        3.7 红外光谱(IR)分析
        3.8 质谱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果实中的葡萄糖羟基磺酸盐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样品的配制
        2.3 色谱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3.2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3 色谱条件的确定
        3.4 葡萄糖羟基磺酸盐定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3.5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3.6 样品的测定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上海市克氏原螯虾中亚硫酸盐及其他危害因素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概述
    0.1 小龙虾简介
        0.1.1 小龙虾生物学特征
        0.1.2 小龙虾生产、消费状况
        0.1.3 小龙虾的安全性状况
    0.2 风险评估
        0.2.1 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
        0.2.2 风险评估的组成
        0.2.2.1 危害识别
        0.2.2.2 危害特征描述
        0.2.2.3 暴露评估
        0.2.2.4 风险特征描述
        0.2.3 风险评估的形式
    0.3 亚硫酸盐的使用状况及安全性评价
        0.3.1 国际上亚硫酸盐的使用情况
        0.3.2 国内亚硫酸盐类使用情况
        0.3.2.1 国内亚硫酸盐类食品添加剂目前使用范围
        0.3.2.2 目前国内水产品中亚硫酸盐使用现状
        0.3.3 亚硫酸盐作为水产品保鲜剂的安全评价
        0.3.3.1 生化方面
        0.3.3.2 毒理学研究
        0.3.3.3 毒性试验
        0.3.3.4 ADI值
    0.4 亚硫酸盐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0.4.1 滴定法
        0.4.2 分光光度法
        0.4.3 电化学法
        0.4.4 色谱法
        0.4.4.1 气相色谱法
        0.4.4.2 离子色谱法
        0.4.5 荧光法
        0.4.6 化学发光法
    0.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离子色谱法测定虾、蟹中的亚硫酸盐方法的研究
    1.1 试验部分
        1.1.1 试剂和仪器
        1.1.2 试剂的配制
        1.1.3 色谱条件
        1.1.4 样品提取
    1.2 结果及讨论
        1.2.1 样品的前处理方式的研究
        1.2.2 淋洗液浓度的选择
        1.2.3 抗氧化方法的研究
        1.2.4 渗析时间的选择
        1.2.5 样品色谱图
        1.2.6 标准工作曲线
        1.2.7 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
        1.2.8 “洗虾粉”样品的离子色谱图
    1.3 小结
2 焦亚硫酸钠用于小龙虾清洗助剂的可行性探讨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3.1 小龙虾的清洗工艺流程
        2.1.3.2 小龙虾清洗的单因素试验
        2.1.3.3 响应面优化小龙虾清洗工艺试验
        2.1.3.4 亚硫酸盐残留量的检测
        2.1.3.5 亚硫酸盐残留量的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龙虾清洗试验单因素试验结果
        2.2.2 响应面优化小龙虾清洗工艺试验结果
    2.3 小结
3 小龙虾中亚硫酸盐食用安全性评价
    3.1 数据来源
        3.1.1 小龙虾中亚硫酸盐残留量
        3.1.2 上海市小龙虾的消费情况以及消费量
    3.2 小龙虾中亚硫酸盐的风险评估
        3.2.1 危害识别
        3.2.2 危害特征描述
        3.2.3 暴露评估
        3.2.3.1 暴露途径
        3.2.3.2 小龙虾中亚硫酸盐对上海市人群的暴露水平
        3.2.4 风险特征描述
        3.2.5 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3.2.5.1 不同浓度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小龙虾后蒸煮实验
        3.2.5.2 蒸煮实验结果
        3.2.6 风险管理建议
        3.2.6.1 监管部门建议
        3.2.6.2 行业建议
        3.2.6.3 消费者建议
    3.3 小结
4 小龙虾中其它部分危害因子的安全性评价
    4.1 数据来源
        4.1.1 历年的检测数据
        4.1.2 2011年上海市小龙虾质量情况调查
    4.2 数据汇总分析
        4.2.1 小龙虾中重金属的检测结果
        4.2.1.1 不同年份中小龙虾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
        4.2.1.2 我国小龙虾主要产地重金属含量情况分析
        4.2.2 小龙虾中药物残留情况
        4.2.3 小龙虾中微生物及寄生虫情况
    4.3 小龙虾中镉的安全性评价
        4.3.1 危害识别
        4.3.2 危害特征描述
        4.3.3 暴露评估
        4.3.3.1 暴露途径
        4.3.3.2 暴露水平
        4.3.4 风险特征描述
        4.3.5 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4.3.5.1 小龙虾各组织中重金属的分析
        4.3.5.2 养殖小龙虾与野生小龙虾重金属含量比较
        4.3.5.3 其它因素
        4.3.6 风险管理建议
        4.3.6.1 监管部门建议
        4.3.6.2 行业建议
        4.3.6.3 消费者建议
    4.4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学术论文

(10)充氮蒸馏-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水产品中亚硫酸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试剂配制
        1.3.2 样品处理
        1.3.3 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2.2 蒸馏提取参数的确定
        2.2.1 酸化剂的选择
        2.2.2 蒸馏时间的确定
        2.2.3 吸收剂的选择
        2.2.4 氮气流速的确定
    2.3 测定方法的确定
        2.3.1 测定方法的选择
        2.3.2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比色体系的改良
        2.3.2. 1 反应试剂用量对体系的影响
        2.3.2. 2 比色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2.4 方法评价
        2.4.1 线性关系和线性范围
        2.4.2 方法回收率
        2.4.3 本方法的检测限
3 讨论
4 结论

四、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副品红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研究进展[J]. 黄丽,陈思伊,庞洁,孙琦,谭洁.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0(08)
  • [2]香菇、干茴香、干花椒亚硫酸盐检测方法比较[J]. 刘芸,李志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04)
  • [3]盐酸副玫瑰苯胺法测定亚硫酸盐残留量的改进研究[J]. 李雪,王琳. 食品安全导刊, 2017(31)
  • [4]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一氧化碳(CO)、亚硫酸盐和硫化物[D]. 尚广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 [5]无汞盐比色法测定脱皮鱿鱼丝SO2的不确定度评定[J]. 竺巧玲,曹建平,楼乔明.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3)
  • [6]分光光度法在米面食品中有害物质分析的应用研究[D]. 周桂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7]鲜食葡萄采后贮藏过程中结合态SO2的测定、分布和形态的研究[D]. 朱亚娟. 新疆大学, 2013(S1)
  • [8]上海市克氏原螯虾中亚硫酸盐及其他危害因素的安全性评价[D]. 李小蕾.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9]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的危害及检测研究[J]. 薛雯,薛健,孙晖,庞作正. 辽宁中医杂志, 2011(12)
  • [10]充氮蒸馏-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水产品中亚硫酸盐[J]. 岑剑伟,李来好,杨贤庆,郝淑贤,辛少平,吴燕燕,陈胜军,黄卉. 食品科学, 2010(24)

标签:;  ;  ;  ;  ;  

三乙醇胺吸收盐酸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