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西瓜时如何使用肥料

种植西瓜时如何使用肥料

一、种西瓜怎样用好化肥(论文文献综述)

赵利华[1](2018)在《资本与乡土 ——明花乡双海子村的发展与困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刺激下,以及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吸引下,大量工商资本进入乡土社会从事农业生产。双海子村便是诸多此类乡土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作为牧区移民定居安置地,该村拥有大量集中连片的土地以及不善稼穑的牧区移民,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优惠的政策,无不吸引着外来资本。而资本进入双海子村并非进入到绝然纯粹的地理空间,更进入到了具体的文化空间、社会空间中,与乡土社会产生着各个层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双海子村和“下乡资本”自身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论文第一章以历时的视角阐述“下乡资本”与乡土社会互动的四个阶段;第二章描述“下乡资本”在与乡土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表现;第三章旨在叙述乡土社会在应对“下乡资本”时产生的现象与结果;第四章分析的是双海子村的信贷问题,及其产生根源。本文通过双海子村与外来资本的互动,审视资本为乡土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乡土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反思在双海子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移民定居区的发展与困境。

陈帆[2](2018)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台州肥药经销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态的研究来探索国家和经济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为了解答这一中心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对主流经济学、发展型国家理论、新制度主义研究和文化视角分析等文献的回顾,建立了一个多阶段-多机制的以行动者及其结构性行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基于对台州、嘉兴和宁波三地的肥药经销商,台州、嘉兴市、宁波市和浙江省农业部门人员,台州供销社人员以及台州农民的访谈,和台州供销社、台州市农业局和浙江省植保局及个别肥药经销企业等单位所提供的档案等一手材料,及各类公开的政府文件等二手材料,本文分析了台州肥药经销市场的发展形态及其背后机理。在回答了两个实证研究问题——中国肥药经销行业为什么在中央政府反对之下仍成功实现市场化和台州肥药市场为什么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仍成功走向全国——的基础之上,本文的研究还涉及了四个理论问题:(1)虽然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如既有研究所以为的无非不能,中国政府制定的规范常常是对经济发展的被动反应,而且其政策会被经济行动者的逐利行动所突破,产生制度漏洞甚至产生重要的非期然后果;(2)本文揭示了经济行动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超出既有研究所认定的贡献,他们会利用甚至扭曲价格机制打破自由主义经济学许下的“市场有效运转必定带来经济发展”的承诺,也会突破国家的政策预期,同时还是推动市场发展阶段更迭和区域市场形成的重要力量;(3)本文从既有研究对嵌入对象理解的单一性和嵌入型概念缺乏权力视角这一观点切入,分析了为什么阶段分期在既有研究中或是缺失或是存在具有高度同质化的问题,并阐释了阶段分期更迭的动力;(4)本文认为既有研究对区域市场形成的解释可归结为不同视角的竞争优势理论,本文案例揭示了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条件下,经济行动者的逐利行动能够积累他们手中的逐利筹码并改善区域市场的逐利条件,从而推动区域市场发展壮大。

黄超[3](2018)在《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少数民族异地移民搬迁引起民族文化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民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对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乡村社会转型理论,而且有利于移民社区的社会整合和社区发展。本研究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一个裕固族移民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深描和比较分析,呈现了裕固族移民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家庭、邻里、社区等群体和组织在结构、功能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转型过程,从而整体性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机制。移民搬迁促使移民生计方式完成了“定居牧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型,移民身份实现了“定居牧民-传统农民-现代农民”的转型,发展理念由“生存性发展”理念向“投资性发展”理念的转型。在发展转型的推动下,移民的家庭结构、功能、家庭成员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发生变迁。移民家庭结构核心化速度加快,客观上形成了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夫妻道德规范,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赡养负担减轻、抚养责任加重子代为重的特征,兄弟姐妹之间基于人情伦理的礼仪性互动依然存在,但互动过程中的利益考量成为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因素。移民搬迁使得移民邻里关系发生了转型。以人情化为主要特征的邻里道德规范进入移民社区之后,更多地呈现出利益性交换的特征。移民生计方式从牧业向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灌溉系统的依赖,客观上要求成立新的邻里组织——方田,方田在移民社区建设、灌溉管理、组织生产、社区管理、娱乐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方田整体利益至上及对斤斤计较者排斥的组织伦理。在发展乡村经济和“项目制”背景下,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功能实现了由移民前主要承担税金收缴等“向上”的职能向“向下”的转型,村委会的职责除了日常管理服务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申请各种发展项目。在项目的申请和分配的实践中,社区公共道德从移民初期的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向工具性公平观的变迁。在移民社区发展过程中,移民们为了实现相关家庭的利益,适时组织成立小群体,开展超越家庭、方田、社区组织、甚至是跨社区的利益争取和权益维护的实践,有选择地运用人情、亲戚、道德、法律等规范实现自我利益,移民社区的道德整合机制呈现出“混合性道德规范”的特征。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考察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发现从移民个体联结成群体和组织的社会联结纽带的性质来看,移民社区的社会结构由“人情性差序场”向“混合性差序场”转型;移民互动规范从“人情性道德规范”向“工具性道德规范”变迁;共同体的道德内涵从价值引导的工具转型为利益调整的工具。从裕固族移民的社区社会转型机制来看,发展转型是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外源性推动力量,移民主体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移民社区转型的内源性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口流动加速了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

尹守国[4](2016)在《路过合庄》文中认为一在辽西,小凌河算是一条大河了。自南向北流经黑龙镇时,受到盘龙山的阻挡,拐个胳膊肘子弯,一路向西北方向窜去。合庄的三十二户人家,犹如河面上飘浮的柴草,被淤积在山脚下,零乱地分布着。早就打过春了,而这里还看不到春天的任何迹象。寒风依旧飕飕地刮着,田野上积雪被吹得东一条西一绺的。远远地望去,如同白皙的皮肤上长着

朱华,蒋彪[5](2015)在《农业科技书籍可以服务于普通高中生物教学》文中指出农业知识与生物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业科技书籍具有实践性、科普性和地区性的特点,结合地区特色农业资源服务于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贡献一份力量。

姚静[6](2014)在《创新扩散理论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获取科技信息行为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村调查为例》文中提出创新扩散理论问世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者对众多创新的扩散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国内鲜少有研究者将科技信息作为一种创新置于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可以说这是创新扩散本土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主要应用传播学与社会学的知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采用传播民族志、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高拱桥村和舍米湖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对农民科技信息获取行为进行研究。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主要介绍创新扩散理论的理论来源、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后续的发展和本土的创新扩散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绍;第三章主要介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身份的确立以及建州后恩施所享受到的来自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本研究截取了两个差异样本:高拱桥村和舍米湖村;第四章主要对高拱桥村和舍米湖村科技信息的扩散渠道、农民获取科技信息中的渠道选择以及各种不同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影响作了详细阐述;第五章为社会系统与创新的扩散,对作为社会系统的高拱桥村和舍米湖村进行了分析并对两村的系统结构以及不同社会系统对创新扩散的影响作了分析;第六章为全文最后一章,主要对本研究的结论做出了总结并探讨了创新扩散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此外还详述了本文对创新扩散理论可能有的补充和修正。文章认为,大众传播渠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在少数民族的语境下对创新的扩散影响微弱,而罗杰斯未能加以阐述的组织传播渠道被证实在创新的扩散中影响重大,它不仅仅和人际传播渠道一样可以改变采纳者的态度、传播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它的强制性采纳特征能使创新的扩散迅速规模化。人际传播渠道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中是与组织传播渠道影响力比肩的传播渠道,主要表现在其传播创新内容和改变采纳者的态度上。此外,不同的社会系统中,创新扩散有着完全不同的模式,在线性链式结构下创新主要采用强制性扩散。

孙军平[7](2013)在《沼肥在大葱、温室西葫芦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发展沼气不仅可以开辟能源利用,而且促进农业良性循环。截至2012年底,我市户用沼气累计达到13.8万户,直接受益人口达46万,年增收节支2.07亿元。为了扩宽“三沼”综合利用范围,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农药残留和化肥污染,试验就沼渣、沼液在大葱浸种、生产及温室西葫芦生产的应用效果及施用配比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沼液施用对大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基本结果如下:1、试验证实:沼液浸种能促进葱种的发芽和苗期叶片生长,沼液浸种的壮苗率提高到90%,比对照高出4%。2、大葱栽培中后期用沼渣和不同配比的沼液进行追肥(追施3次)试验,试验设计了7种处理,结果表明:追施沼渣和沼液的均能提高大葱产量,增产幅度在13.9%-19.7%,其中配比为4:1(清水:沼液)处理产量最高,可达37575kg/hm2,比对照增产19.7%,且该处理大葱锈病基本没有发生3、不同沼液配比处理大葱对品质也有显着影响。施用沼液处理后产品中总糖含量、Vc含量、粗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总糖以5:1沼液配比最高,是对照的1.18倍;Vc以5:1沼液配比较高,是对照的1.15倍;粗蛋白以4:1沼液配比较高,比对照提高了1.85%。4、在温室西葫芦越冬生产中,追施不同配比的沼液后,植株茎杆粗壮,叶色浓绿,其中沼液配比为4:1(清水:沼液)处理产量最高达149587kg/hm2。综上所述:沼液在大葱浸种、生产上使用均有良好效果,浸种处理可提高壮苗率90%,减轻锈病发生,提高产量19.7%,并能改善品质,施用方法以5:1的比例较为适宜。在温室西葫芦生产中应用也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14.5%,施用方法以4:1为宜。

张鲁镭[8](2013)在《西瓜颂》文中提出1陈九今年说什么也不走了。他下定决心要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种西瓜。虽然还能听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那地上的红纸屑就像绽放在雪地里的梅花,空气里还残留着刺鼻的硫黄气味,那门上的大福字依旧耀眼灿烂,可这些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喜气洋洋拖着小轮车一样的拉杆箱,哗啦哗啦,哗啦哗啦,雪地上乱七八糟的脚印,一道道细痕,相互交错着,缠绕着,让雪地里的红梅一下子成了残花败柳。按乡下的说法只要不出二月二就是年,可谁还能耐得住性子?他们那颗躁动的心哟,早就像小鸟那样落到了城里的电线杆子上。这些

鲍尔吉·原野[9](2011)在《露水旅行》文中研究指明1我经历过奇特的事。十一二岁,随父母去五七干校发展,那是在林彪北去头一年,理查德·尼克松西来前两年。干校在红山水库边上,而水库一眼望不到边,跟我后来见到的兴凯湖一样的浩渺无涯。我和一个姓张的大人——张什么,忘了——划一只小船进库里。那时近晚,天地一并瑰丽。虽然我至今不知"瑰丽"作何解,但一定是那天的样子。上船后,世界在几分钟内变了样,庄严纯净,根本不像凡庸的红山水库,而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天堂省省会。大块的天底下是大块的水,都没杂质。刘禹锡诗:水面无风近琉璃,就这。它们澄明而射澄光,像玻璃罩子。

龙运荣[10](2011)在《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 ——芷江碧河村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好似一个贪婪的“吸血鬼”,在全世界吞噬着一切传统的东西。在现代性的驱使之下,从17、18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此后,现代化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发展潮流,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作为现代性历史发展的本性和现代性构成的标准化判断,大众传媒成为了西方现代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代表性旗帜,成为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大众传媒不仅传播了现代科技信息,普及了现代教育,也拓宽了村民政治参与途径,唤起了村民的法制与维权意识,还加速了乡村城市化,促进了村民个人的现代化。大众传媒在带给人类全新文化形式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文化带来了严重冲击和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不仅消解了村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促使了村民传统道德与价值观念的蜕化,也促进了村民传统审美情趣与观念的流变,刺激了乡村消费主义倾向,还加速了村落传统习俗的转型,引起了民族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本文以一个湘西侗寨——芷江侗族自治县碧涌镇碧河村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传播学的量化研究两种主要方法,以民族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为主线,探讨了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这个主题。其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理论意义来看,本文是对当前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回应,试图在民族学人类学与传播学两大学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民族学人类学的传媒研究与传播学的民族志方法提供参考;同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并对大众传媒影响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从现实意义来看,本文以较为详实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对民族地区传媒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与大众传媒相关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文章还就民族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准确把握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时刻牢记大众传媒的神圣职责提出了建议,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相关的几个概念、借鉴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是田野调查点——碧河的历史沿革、自然生态、民族与人口情况的概述,重点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简述了碧河的传统社会文化。第二章是对碧河村民媒介化生活的描述,介绍了其传媒发展历程,并对碧河村民媒介化生活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则重点探讨了大众传媒影响下碧河社会文化的变迁,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为本文的理论提升部分,主要就大众传媒影响碧河社会文化变迁的机制问题进行了剖析,分别从符号、权力、资本、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对大众传媒进行反思。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该部分集中表达了全文基本观点,认为大众传媒是碧河社会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推进器,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碧河的社会文化变迁呈现出明显的现代化发展趋势,现代化是碧河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大众传媒对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是渐进式的、广泛而深刻的。然而,作为社会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在调控着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控。大众传媒在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就如一颗“深水炸弹”,它以其华丽的外表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茫茫大海中,一旦遇到恰当的“引爆水深”就会发生爆炸,其爆炸的威力是巨大,影响是深远的。但是这种威力和影响同时受到“社会引信”的调控,其影响方式更具隐蔽性。这种“社会引信”就是隐藏在大众传媒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大众传媒既是现代性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性的代表性标志。大众传媒在我国现代性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庆幸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一种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因为中国的大众传媒理论研究的贫弱,主流的大众传媒理论囫囵吞枣似地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但是当要用这些理论去解释中国风云变幻的传播现实时,往往陷于无语的境地。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则陷入教条和僵化,往往沦为国家舆论宣传的传话筒。因此,在我国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其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沦为了西方现代性领土扩张的工具。然而,现代性作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的一支文明之花,是在西方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浇灌之下长成的,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文明之花,现代性对全人类的意义是一样的,那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但是,这支文明之花却可以有不同的绽放方式。换句话说,现代性应该有多元性而不是单一的西方特性。只有找到适合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现代性,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各地区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现代性的内涵,科学审视各民族现代化道路,客观评价大众传媒在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唯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性质、特点与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民族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二、种西瓜怎样用好化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西瓜怎样用好化肥(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与乡土 ——明花乡双海子村的发展与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田野点概述
    第三节 田野中的他者
    第四节 概念界定和研究回顾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希望的田野:资本来了
    第一节 定居初期:渴望资本
    第二节 步入正轨:生计重建
    第三节 迎合市场:农业转型
    第四节 改变期望:追逐土地
第二章 遭遇乡土:资本所为
    第一节 两种资本与乡土
    第二节 逐利至上的资本
    第三节 “开荒热”的推动力
    第四节 推进现代性转型
第三章 邂逅资本:村庄的变化
    第一节 春种秋收:雇工的涌入
    第二节 个体理性与集体无理性
    第三节 “回不去”的城居乡里人
    第四节 农民与地:两种期待
第四章 追逐资本:信贷支撑的村庄
    第一节 消费性贷款
    第二节 经营性贷款
    第三节 面子消费引发的贷款
    第四节 信贷“危机”何以滋生
结语
    第一节 乡土的退却
    第二节 余思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解释
        1.2.2 发展型国家理论
        1.2.3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经济发展的解释
        1.2.4 文化等其他视角的启示
        1.2.5 多阶段-多机制的行动者分析框架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研究
        1.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 阶段分期
        1.4.1 阶段分期的缘由
        1.4.2 中国肥药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1.4.3 台州肥药市场的兴起
    1.5 章节安排
2 国家立规范
    2.1 计划独营阶段(1956-1977年)
        2.1.1 人民公社与计划经济体制
        2.1.2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肥药购销体系
        2.1.3 计划独营体制稳步发展的根源
    2.2 市场化萌芽阶段(1978-1981年)
        2.2.1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2.2 生产责任制改革带来的冲击
        2.2.3 局部调整和重点突破的互动过程
        2.2.4 局部调整治标不治本
    2.3 双轨竞争阶段(1982-1997年)
        2.3.1 双轨竞争过程的宏观与中观背景
        2.3.2 国家行动者对肥药行业市场化的应对
        2.3.3 中央政府维持计划独营的预期落空
    2.4 市场化改革阶段(1998-2002年)
        2.4.1 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宏观背景
        2.4.2 台州肥药市场的形成
        2.4.3 国家行动者主导角色交棒农业部门
    2.5 规范化阶段(2003-2010年)
        2.5.1 药市场初立时的混乱
        2.5.2 农业部门制定正式规范
        2.5.3 农业执法带来市场规范化
    2.6 “升级”新市场阶段(2011-2016)
        2.6.1 中央政府加强对农业调控
        2.6.2 各级政府定义正式规范
        2.6.3 “升级”新市场
    2.7 小结
        2.7.1 肥药经销行业实现市场化的根源
        2.7.2 国家行动者的角色
3 市场破预期
    3.1 肥药市场萌芽阶段(1978-1981年)
        3.1.1 生产责任制带来制度裂缝
        3.1.2 逐利活动兴起
        3.1.3 肥药行业已形成市场萌芽
    3.2 寡头垄断竞争阶段(1982-1997年)
        3.2.1 肥药供求矛盾奠定市场化基石
        3.2.2 寡头垄断竞争
        3.2.3 计划独营体制的崩溃
    3.3 肥药市场形成阶段(1998-2002年)
        3.3.1 全国肥药行业市场化改革
        3.3.2 肥药市场形成过程
        3.3.3 肥药市场正式形成
    3.4 台州肥药市场大发展阶段(2001-2010年)
        3.4.1 台州农业行政执法的启动
        3.4.2 台州肥药市场走向全国
        3.4.3 肥药市场脱颖而出
    3.5 利基窄化阶段(2011-2016年)
        3.5.1 中央政府加强调控
        3.5.2 利基瓶颈的形成和突破
        3.5.3 会有新一轮大发展吗?
    3.6 小结
        3.6.1 经济行动者在市场化中的角色
        3.6.2 台州肥药市场兴起的根源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1.1 国家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4.1.2 经济行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
        4.1.3 阶段分期形成的动力
        4.1.4 区域市场形成的动力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述评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三、移民视角下的裕固族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本文的架构
    第四节 田野点概述及资料收集过程
        一、田野点概述
        二、资料收集情况
第二章 裕固族移民搬迁与发展转型
    第一节 国家反贫困视野中的裕固族移民搬迁
        一、国家层面的“异地搬迁扶贫”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移民村
        三、发展话语构建:LH乡裕固族的移民动员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的生计变迁
        一、移民前的生计方式:定居牧业
        二、移民初期的生计方式:传统农作物的种植
        三、订单农业后的生计方式:多元生计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发展理念的转型及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一、移民之前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二、移民初期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三、订单农业引进后的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四、移民社区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第三章 裕固族移民家庭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结构的转型
        一、牧业生活时的家庭结构及规模
        二、移民社区的家庭类型及规模
        三、移民社区的家庭结构演变的趋势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牧业时期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男主女辅
        二、移民社区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分工合作
        三、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分工更加明确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牧业生活时期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二、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三、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四、未来孝道受到的可能冲击
    第四节 裕固族移民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的变迁
        一、牧业时期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二、移民社区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互助及共同赡养父母
        三、老家与移民社区兄弟姐妹互动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四、兄弟姐妹互动关系的边界:经济利益
第四章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一、邻里关系居住格局的变迁:分散居住-比邻而居
        二、邻里日常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型:村民关系-邻里关系
        三、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人情性互动-工具性互动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组织化:方田的形成及其运行
        一、新的生活需要方田和井长
        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井长
        三、井长的产生:从推选到抓阄
        四、方田制度:先定政策后执行
        五、监督井长:井灌小组
    第三节 方田的功能及整体性伦理观
        一、方田的功能
        二、方田组织伦理:整体利益至上
        三、被疏远的斤斤计较者:对违背方田整体利益者的惩罚
第五章 裕固族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转型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转型的背景:项目制
        一、对户帮扶与移民社区生成
        二、政策项目与社区建设
        三、生活适应与生计发展项目
        四、项目支持与社区发展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的转型
        一、移民前村委会的主要职责
        二、订单农业之前村委会的责任:移民生活适应及脱贫
        三、订单农业后的村委会的主要责任:争取项目为主
    第三节 裕固族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
        一、移民过程中项目分配道德:人情伦理
        二、移民初期项目分配道德: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三、订单农业后项目分道德:工具性的公平观
第六章 家庭、方田、社区互动中的利益与道德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项目竞争人情伦理
        一、移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少了
        二、柳方村打井开地申请的多次尝试
        三、养殖小区一期项目的报名与分配
        四、养殖小区一期项目分配中的“关系”运作
    第二节 小群体项目争取中的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一、五户人家的林带
        二、林带中的利益:耕地
        三、管道铺设过程:小群体的行动
        四、林地管道铺设中的利益与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第三节 小群体维权实践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一、老家草场承包权问题的来源:从鸡肋到资金补贴
        二、移民争夺草场承包权的实践
        三、移民维权行动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
        一、移民社区的发展转型
        二、移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型
        三、邻里关系的转型
        四、基层社区组织转型
        五、家庭、方田、社区互动机制的转型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道德变迁
        一、发展理念转型:“生存性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二、移民家庭道德的变迁
        三、邻里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四、移民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工具性公平观念的生成
        五、移民社区道德变迁的趋势:“人情性道德规范——工具性道德规范”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主导机制
        一、发展转型与社会转型
        二、利益主导与道德变迁
        三、国家、市场与社会转型
    第四节 讨论: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性质
        一、“差序格局”范式的再应用:从人伦主导到利益主导
        二、个体联结纽带的复杂性:利益与道德互构
        三、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多元属性:“混合性差序场”
    第五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及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一栏表
附录(三) 移民社区村貌及居住格局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农业科技书籍可以服务于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科技书籍的特点
    1.实践性
    2.科普性
    3.地区性
二、农业科技书籍服务于普通高中生物教学
    1.课堂教学中应用农业科技书籍中的知识
    2.研究性学习中应用农业科技书籍中的知识
    3.合理运用农业科技书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6)创新扩散理论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获取科技信息行为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村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目的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创新扩散理论渊源
        一、扩散研究
        二、发展传播学
    第二节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及发展
        一、罗杰斯与创新扩散研究
        二、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本土的创新扩散研究
        一、创新扩散的理论研究
        二、创新扩散理论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传播民族志
        二、深度访谈
        三、参与式观察
第三章 变迁中的少数民族乡村
    第一节 身份意识与国家介入
        一、身份意识
        二、国家介入
    第二节 现代转型中的差异样本
        一、调查地点选择
        二、受访对象选择
第四章 传播渠道与科技信息的扩散
    第一节 科技信息现有扩散渠道分析
        一、人际传播渠道
        二、组织传播网络
        三、大众传播渠道
        四、新媒体传播渠道
    第二节 创新采纳者的渠道选择分析
        一、高拱桥村农民的选择
        二、舍米湖村农民的选择
    第三节 各传播渠道与创新的扩散
        一、人际传播渠道
        二、组织传播渠道
        三、大众传播渠道
        四、新媒体传播渠道
第五章 社会系统与科技信息的扩散
    第一节 两村社会系统分析
        一、高拱桥村的社会系统
        二、舍米湖村的社会系统
    第二节 两村社会系统结构差异
        一、完整与缺省:线性链式结构的差异
        二、半径差异:两村人际关系结构对比
    第三节 两村社会系统结构与创新的扩散
        一、社会系统结构决定了创新的扩散模式
        二、社会系统的大小影响了创新的扩散范围
        三、社会系统中采纳者的个体因素影响了创新的采纳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对少数民族地区创新扩散的总结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渠道与创新的扩散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系统与创新的扩散
    第二节 创新扩散理论的适用性
    第三节 本研究对创新扩散理论的补充与修正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沼肥在大葱、温室西葫芦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1 国际、国内、山西省、晋中市沼气发展现状
        1.1.2 沼液、沼渣利用现状
        1.1.3 蔬菜应用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1.1.4 大葱与温室西葫芦生产现状及问题
        1.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基地概况
    2.2 试验一:沼肥在大葱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2.2.1 浸种试验地点、时间及处理方法
        2.2.2 大葱栽培与品质测定试验
    2.3 试验二:沼渣、沼液追施西葫芦
        2.3.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3.2 试验内容及处理方法
    2.4 采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大葱沼液处理效果分析
        3.1.1 沼液浸种处理效果
        3.1.2 施用不同沼液浓度对大葱锈病的影响
        3.1.3 施用不同沼液浓度处理对大葱产量的影响
        3.1.4 施用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大葱总糖含量影响
        3.1.5 施用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大葱Vc含量影响
        3.1.6 施用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大葱粗蛋白含量影响
    3.2 温室西葫芦应用效果
        3.2.1 沼肥对温室西葫芦生长的影响
        3.2.2 沼渣、沼液对西葫芦产量的影响
4 讨论、结论
    4.1 讨论
        4.1.1 沼液配比问题
        4.1.2 沼肥增产问题
        4.1.3 沼液浸种问题
        4.1.4 防病虫问题
        4.1.5 硝酸盐含量问题
        4.1.6 重金属含量问题
        4.1.7 沼肥肥源较多,收集利用还田程度不高
        4.1.8 沼肥生产后,运输困难,利用率不高
        4.1.9 沼肥应用技术问题
    4.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 ——芷江碧河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文化与传播关系研究
        (二) 大众传媒与社会文化变迁关系研究
        (三) 简要评述
    三、关键概念的解释
        (一) 大众传媒
        (二) 社会文化变迁
    四、借鉴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 借鉴的理论
        (二) 研究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
    六、可能的创新性
    七、研究不足
第一章 美丽的侗寨——碧河
    第一节 碧河的历史与生境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生态
        三、民族与人口
    第二节 碧河侗族的传统文化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小结
第二章 从木叶传情到光电传播——碧河的媒介化生活
    第一节 碧河的传媒发展历程
        一、原始传媒
        二、文字印刷传媒
        三、电子传媒
        四、网络传媒
    第二节 碧河媒介化生活素描
    第三节 碧河媒介化生活分析
        一、受众
        二、媒介使用概述
        三、媒介使用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物质文化变迁
        一、生产方式转变
        二、生活方式变迁
    第二节 制度文化变迁
        一、经济制度变迁
        二、政治制度变革
        三、教育制度更替
        四、婚姻家庭嬗变
    第三节 精神文化变迁
        一、价值观念蜕变
        二、健康观念凸显
        三、维权意识增强
        四、审美意识流变
        五、风俗习惯转型
        六、宗教信仰弱化
        七、民族认同变化
    小结
第四章 大众传媒的现代性反思
    第一节 符号魅惑与社会文化变迁
        一、传媒符号及其特点
        二、传媒符号建构的意义
        三、传媒符号魅惑侗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二节 权力裹胁与社会文化变迁
        一、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力关系的科技器物
        二、国家操控下的传媒权力
        三、传媒权力裹挟侗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三节 传媒资本合谋与社会文化变迁
        一、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工业
        二、传媒与资本合谋
        三、传媒资本合谋使侗族社会文化低俗化
    第四节 意识形态型塑与社会文化变迁
        一、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
        二、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大众传媒
        三、意识形态型塑引起侗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五节 “大众文化”与社会文化变迁
        一、誓将媚俗化进行到底
        二、“大众文化”:大众传媒催生的后果
        三、“大众文化”冲击着侗族传统社会文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课题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邀出席的学术会议
附录D 中国传媒人类学的建构

四、种西瓜怎样用好化肥(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与乡土 ——明花乡双海子村的发展与困境[D]. 赵利华. 兰州大学, 2018(11)
  • [2]国家与市场之间:经济行动者与台州肥药市场的发展[D]. 陈帆. 浙江大学, 2018(12)
  • [3]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自治县柳方村为例[D]. 黄超. 兰州大学, 2018(10)
  • [4]路过合庄[J]. 尹守国. 雨花, 2016(20)
  • [5]农业科技书籍可以服务于普通高中生物教学[J]. 朱华,蒋彪. 文理导航(中旬), 2015(03)
  • [6]创新扩散理论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获取科技信息行为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村调查为例[D]. 姚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7]沼肥在大葱、温室西葫芦生产上的应用研究[D]. 孙军平.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8]西瓜颂[J]. 张鲁镭.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3(10)
  • [9]露水旅行[J]. 鲍尔吉·原野.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3)
  • [10]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 ——芷江碧河村的个案研究[D]. 龙运荣. 中南民族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种植西瓜时如何使用肥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