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新技术——旋转除湿制冷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新技术——旋转除湿制冷

一、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新技术——转轮除湿制冷(论文文献综述)

王教领[1](2021)在《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文中指出特色果蔬干燥是其储藏与后续加工的重要工序,但存在效率低、能耗大和品相差等问题,转轮干燥可以实现果蔬低温高效干燥,但再生耗能高、热风循环不合理等难题制约了产业化应用。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技术研究,建立低湿驱动低温干燥模式,优化联合干燥系统,探究转轮与热泵除湿特性,探明临界除湿机理,解决分级冷凝节能再生技术,开展果蔬除湿干燥试验,建立优化干燥工艺,实现特色果蔬节能、高效与优质干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转轮除湿能耗高等问题,开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参数匹配与流场均布研究。通过单次干燥产量与干燥时间确定热泵循环主要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转轮主要参数,制定优化联合除湿干燥控制系统。开展箱体底板高度与缓坡角度对干燥介质分布、流速及压力影响,探明6°最优倾角;针对进口风道盲区,建立等分缓坡风道,各处风量约为0.8m/s,实现风量的均布。(2)为了进一步实现系统的高效匹配,同时为优化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参考,分别建立热泵与转轮除湿预测模型并探明除湿特性。利用转轮吸附特性及COMSOL软件建立转轮除湿模型,探讨了除湿进风状态等对除湿量及出风温度的影响,明确最佳转速(12r/h)和进风速度(2.5m/s)。通过压缩机10系数,分析了基准频率下的制热量、制冷量与蒸发、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根据“零频率”方法建立了变频压缩机模型,通过插值验证表明制冷剂流量误差小于0.9%,输入功率误差小于3%,可用于压缩机输出参数的预测。(3)围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对空气能及余热高效利用问题,开展了联合系统临界除湿机理研究,探明了新风与回风的适宜焓值转换方法。开展热泵与转轮联合除湿过程分析,探明干燥介质对除湿效率的影响机制。利用转轮除湿热效率、绝热干燥效率评价等指标,研究蒸发除湿状态与转轮除湿效果的关系,探明了临界转换机理。开展了杏鲍菇基于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建立了除湿能耗比与转换点相对湿度等参数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探明了转换点相对湿度对除湿能耗比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验证了临界除湿的有效性。转换点相对湿度为44%时,干品杏鲍菇SPC 0.679k W·h/kg,与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个百分点。(4)基于转轮再生能耗高问题,开展压缩机排气分级冷凝再生技术研究,实现能量的高效匹配。分析分级冷凝制冷剂循环过程,构建制冷剂与空气侧模型,探究影响再生效果的主要因素。开展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表明分级冷凝模式节能29.5%。建立再生进风温度、风速及蒸发进风温度与再生加热温度、再生冷凝量等指标间的响应面试验,表明蒸发进风温度34℃,再生进风温度32℃,风量90%为最优工艺,在室温条件下提高蒸发温度与再生进风温度有利于提升分级冷凝再生效果。(5)为了进一步探究转轮热泵联合干燥优势,开展热泵、热泵冻融和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研究,建立优化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香菇干燥,转轮热泵联合干燥速率最快(6h),且品质最优;针对澳洲坚果采用全程45℃以下的低温,可36h将澳洲坚果干燥到1.5%安全水分,过氧化值(0.001g/100g)与酸价值(0.37mg/g)远低于国家标准。

陈迎亚[2](2021)在《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匹配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纬度岛礁处于极端热湿气候区,具有高温、高湿及强辐射等极端气候特征,岛礁建筑常年受多强场的极端气候条件作用,仅依靠建筑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技术难以满足人体基本热舒适需求,室内环境全年依赖降温、除湿设备系统。但是各岛礁散布于远离陆地的浩瀚海洋,常规能源匮乏,若将长途运输而来的军备燃油用于驱动空调,代价过于巨大。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建筑热湿负荷与太阳能供给规律存在正向同步关系,因此建筑热环境调节的最佳途径是太阳能空调系统,并且极端热湿气候区空调常年运行,太阳能空调的投入产出比高。我国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不包括极端热湿气候区低纬度岛礁,现行建筑标准、负荷计算方法等均基于内陆的高纬度地区,不适用低纬度岛礁。因此需要根据岛礁气候特征重新构建掌握当地的建筑负荷特性,且采用太阳能降温除湿系统,则提出更多的计算参数要求、涉及新的设计原理与方法。鉴于岛礁面积有限,难以提供额外的太阳能收集场地,空气调节所需的太阳能资源,只能依托建筑屋顶铺设光伏或集热器等进行收集转换,因此建筑冷负荷与制冷量、电力消耗与热力消耗、湿负荷与除湿再生量这些动态矛盾关系,必须通过建筑物自身结构,在建筑物内部的封闭系统内进行调解,以实现供能用能的平衡。基于此,本研究围绕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负荷特性、岛礁建筑负荷削减策略、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理论及设计、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系统性能及匹配优化、太阳能空调除湿系统实验研究、岛礁光伏发电增效技术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完善了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的建筑负荷计算方法。针对低纬度岛礁高温、高湿、强辐射的气候特征和四季不分明、太阳高度角大、建筑南北差异小的地域特征,建立了以温度和湿度为热湿迁移驱动势的热湿耦合方程,提出了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基于热湿迁移的建筑负荷计算方法,完善了现有规范对低纬度岛礁负荷计算的缺失问题。明确了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特性及朝向负荷特性,冷负荷整体特征为:负荷均值小、波动小、全年持续时间久、累计负荷大;朝向负荷特征为:东西差异大,南北差异小。明确了辐射、温差、湿度等因素对建筑负荷的影响关系,建筑负荷构成特征为:相对湿度占比最大,其次为太阳辐射,温差占比最小,此外低纬度岛礁的显热潜热占比基本相同,建筑热环境营造须同时利用降温和除湿技术。(2)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削减策略研究。针对低纬度岛礁高额的建筑负荷问题,结合低纬度地区空气温度高及全方位强辐射的特点,以建筑围护结构隔热、通风、遮阳的被动节能技术展开,采用了双层通风遮阳屋顶+综合外遮阳+保温隔热层的综合负荷削减策略,经计算综合负荷削减率高达29.2%,负荷削减策略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负荷,为太阳能空调系统在低纬度岛礁的运行奠定了现实依据。(3)太阳能空调系统适宜性分析及自持化理论。根据极端热湿气候区的气候特征,对常见太阳能空调系统进行方案适宜性分析,提出了适宜于岛礁建筑的“光伏驱动+集热器再生+多联机降温+独立除湿”的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系统采用光伏驱动与光热再生的耦合运行方式,实现了光伏驱动、光热再生、冷凝回收、温湿度独立控制等多种技术组合。提出了基于“负荷特性—削减策略—用能平衡”的全流程太阳能空调岛礁建筑用能自持化设计方法,依托建筑自身收集、转换及储存太阳能资源,通过合理匹配冷负荷与制冷、除湿与再生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空调用能自持化。通过建立太阳能空调建筑自持化能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依靠建筑自身面积收集转化太阳能,最多可满足近五层的岛礁建筑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运行。(4)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系统性能及匹配优化。建立了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系统和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系统两种组合式系统数学模型,通过MATLAB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再生温度和再生热量随着室外空气含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再生温度和再生热量均随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系统可回收的冷凝热量随着除湿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除湿能力随再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回风比的增大而减小。冷却能力随再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回风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再生温度的升高,制冷机的冷凝热量和再生空气的预热温度升高。两种组合式系统均能较好地匹配低温热源进行余热回收,有效降低系统能耗,适宜于极端热湿气候区的应用。(5)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系统实验研究。在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光伏综合应用平台搭建了太阳能空调与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以测试系统的设计运行性能,包括冷凝回收热量、发用电能量平衡等。测试得到,太阳能空调系统通过冷凝器余热回收与集热器的梯级加热,可分别使再生温度提高15.3℃与90.4℃;太阳能空调系统不仅实现了能源自给,而且还产生了7.2%的剩余电量。可见对于常规能源匮乏但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极端热湿气候区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6)岛礁光伏发电增效技术。光伏系统是影响自持化太阳能空调系统运行可靠性的直接因素,低纬度岛礁的高温天气和镶嵌式安装方式会使光伏大幅升温,导致发电效率线性降低。研究从热力学角度对光伏系统进行降温增效,以提高太阳能空调系统的保证率。研究提出了一种管板式的光伏主动冷却系统,并进行了结构布局和参数优化。通过建立光伏冷却系统热电耦合模型,依次分析了光伏管板式冷却系统的管间距、管径、管间距及流速等参数对光伏冷却的影响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当管板式PV冷却系统参数分别为Type C,管径20 mm,管间距50 mm,流速0.10m/s时,冷却效果最好。然后,针对该优化配置,搭建光伏冷却系统的实验平台,测试结果表明光伏冷却系统可有效降低光伏表面温度,比非冷却系统降低约31.4℃。并且通过数据拟合发现,PV的转换效率和(?)效率均与质量流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并趋于稳定,逐渐达到最大值11.9%和12.4%。

李江波[3](2020)在《除湿转轮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轮除湿空调系统具有深度除湿性能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等优点,在湿度要求较高的工业场所有广泛应用,在民用建筑中也被逐渐重视,新型转轮除湿空调能降低系统能耗。应用重力式热管换热器替代传统的热交换设备,提出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力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级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的性能以及该系统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建立了重力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传质模型,研究了空气状态参数和热管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对重力式热管换热器换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式热管换热器工作时具有较好的均温性,单根热管蒸发侧和冷凝侧温差在0.5℃以内;换热器两侧的风速从0.5m/s增加到2.5m/s,换热器的效率降低12%;换热器两侧流量比为1.0时换热器效率最低,通过改变两侧空气流量比值可以提高换热器效率。换热器翅片间距从2.1mm增加到4.1mm,换热器效率降低10%。换热器的效率取值范围在0.62~0.90。搭建了转轮除湿和重力式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系统及各部件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转轮除湿器的除湿量主要受处理空气温度、再生空气含湿量和再生温度的影响;改变处理空气温度(23~31℃)和再生空气含湿量(5.6~9.6g/kg),转轮除湿器除湿量降低约50%,再生空气温度从60~110℃变化时转轮除湿器的除湿量提高约82%;重力式热管换热器的效率主要受换热器两侧的温度影响,实验测试改变处理空气的温度从23℃增加到31℃可提高换热器效率8%,再生空气温度从60~110℃变化换热器效率提升约14%,空气流速的从0.5m/s增加到2.5m/s换热器效率降低9%;风速的增加对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有利,实验测量表明风速增大可提高制冷量111%,系统热力性能系数167.5%。对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分析表明系统的主要(?)损失是干燥转轮和电加热器,由于显热换热器的(?)损失占比大且是可以利用高效的显热换热器来优化系统。在满足相同除湿量要求的情况下,与一级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相比,两级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单个除湿转轮的再生温度80℃即可满足要求,且再生能耗仅占以及除湿系统干燥转轮再生能耗的43%,两级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系数比一级系统提高了13.3%。求解三维数学模型来研究两级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受空气状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空气进口温度越高,系统的冷却性能越好;处理空气温度越低,系统的除湿特性越好,在处理空气进口温度最低为28℃时系统的除湿量最大,处理空气进出口含湿量差为14.1g/kg。在处理空气湿度最大为25.2g/kg时系统的除湿量最大,处理空气进出口含湿量差为14.2g/kg。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对高湿场合具有明显的优势。TRNSYS仿真模拟建立的系统的模拟结果和实验误差在15%以内,增加了太阳能到除湿空调系统可使电加热承担的再生能耗更少,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在高湿度地区系统的性能系数可达到0.45,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可以满足空气处理要求。

林茜[4](2019)在《辐射空调用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空调系统通常优先考虑温度参数而牺牲湿度参数,会造成吹风感强、热湿比不匹配、室内空气品质不佳等问题,因此,相比于传统空调系统,更加舒适、节能、绿色的辐射空调系统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辐射空调系统中除湿新风机是湿度调控的核心设备,因此开发和研究除湿新风机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首先,本文对传统的除湿新风机的结构进行改进,以500 m3/h风量为基准,设计了一种加入内置制冷循环和全热回收装置且带深度除湿功能的二级除湿新风机组,同时,对辐射空调系统新风量选取原则进行了优化。其次,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建立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仿真模型,并确定了仿真计算的具体流程。本文以表冷器、全热回收装置、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风机等部件作为仿真的主要对象,仿真程序中各部件模型均根据样机数据进行建模。再次,利用该软件对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工况进行特性研究,对机组进行更加多元化的性能分析,主要分析变制冷量、变迎面风速、变新风干球温度、变新风相对湿度、变回风干球温度、变冷负荷占比分配、变风量、变冷冻水水流量、变冷冻水水温等不同工况下机组性能的变化情况,确定参数的最佳取值区间,对机组除湿性能进行一个整体评估。仿真结果表明:机组迎面风速的减小可以提升表冷器的除湿能力;开启全热回收装置后机组的COP均高于未开启时;表冷器承担总冷负荷比例在70%~80%之间存在一个最佳比例,能实现机组能耗最低;送风温度对冷冻水水流量变化并不敏感,而冷冻水进水温度对机组的除湿量、压缩机功耗及COP影响较大。最后,在实际设计的基础上,对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进行了试验测试,本试验重点研究在制冷条件下变新风温度和变回风温度两个工况,通过比较实测值和仿真值来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本课题从节能和环保出发,以温度和湿度为主的环境舒适性为标准,为未来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优化改进与节能运行研究提供了较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刘嘉楠[5](2019)在《极端热湿孤立地区光伏空调系统除湿方式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温高湿的低纬度岛礁地区,远离内陆且常规能源匮乏,选择合适的低能耗空气处理方案以匹配当地的热湿负荷需求至关重要。传统的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采用冷凝除湿方法将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集中处理显热负荷与潜热负荷,存在着能耗高、除湿能力有限的问题。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具有能耗低和热湿负荷独立处理的特点,该系统中常用的除湿方式主要有溶液除湿装置和转轮除湿装置。本文针对高温高湿低纬度岛礁地区的空气处理需求及能源状况,选择适宜该地区使用的空调系统来匹配不同的除湿装置,通过数值模拟配合参数的匹配计算讨论了不同除湿装置在该地区的适用性规律。本研究以太阳能光伏驱动的高温冷水空调系统为载体,分别匹配单级全热回收溶液除湿装置及两级除湿两级显热交换转轮除湿装置。除湿剂再生热源为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考虑高温冷水机组冷凝热回收。本研究建立了除湿模块、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集热系统及高温冷水机组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的系统动态重生温度,重生热量,除湿温度及除湿系统冷量后,完成进一步匹配计算得到重生热量削减率、设备规模、经济性等参数。对不同室外含湿量、不同室内含湿量、不同制冷机组运行冷凝温度下系统的运行匹配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文计算工况下,重生温度方面,转轮系统高于溶液系统,且随着工况湿度的提升,两种系统的热质量需求差距会进一步加大。室外空气含湿量高于20 g/kg(干)时,转轮除湿系统会出现重生温度高于100℃的工况。重生热量方面,溶液系统略高于转轮系统。系统总冷量方面,由于两种系统处理相同的热湿负荷,而转轮除湿系统的除湿冷量较高,使得转轮除湿系统总耗冷量高于溶液除湿系统。设备铺设面积方面,当高温冷水机组冷凝温度低于40℃时,转轮除湿系统铺设总面积占优;4050℃时,溶液除湿系统从高湿度区开始逐渐优于转轮系统;冷凝温度低于50℃时,溶液除湿系统全面占优。设备初投资方面,当冷凝温度高于35℃时,溶液除湿系统初投资即全面优于转轮除湿。余热利用能力方面,溶液除湿系统具有良好的余热回收能力,热源温度5060℃的大流量低温热源即可充分削弱溶液除湿系统重生热量,平均削减率可达34%58%。相比之下转轮除湿的热量回收效果一般,平均削减率在15%左右。本研究建立了两种光伏驱动的温湿度独立除湿空调系统匹配计算模型,得到除湿方式与重生方式在低纬度岛礁地区的适用性规律,结果可为不同热湿条件、不同建筑负荷下太阳能空调系统的除湿方式选型及重生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辛鹏[6](2019)在《分级再生转轮热湿和VOC耦合吸附特性及其空调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除了满足空气温度要求外,还要合理地控制空气湿度。近几年,转轮除湿空调系统作为一种全新运行模式的空调系统,不仅能满足室内温湿度要求,还能吸附室内VOC,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吸附剂再生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温度,这也是转轮除湿净化过程中最主要的能耗。分级再生方式已被证明能降低转轮的再生温度需求,改善系统热力性能,但目前对分级转轮研究只关注于热湿耦合的结果,而不考虑VOC类污染物的影响;此外,对于不同分级再生模式的吸附特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确定转轮三区式、四区式及两级再生的分级再生模式,选择硅胶作为吸附剂,VOC类污染物首选甲苯,利用Visual Basic软件建立分级再生转轮内热量、湿度和VOC类污染物耦合吸附模型。对于不同分级再生模式,比较不同影响因素下转轮的除湿量和VOC吸附性能,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分级再生转轮除湿量与吸附甲苯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空气入口温湿度的增加,两级转轮除湿量变化最大,二区转轮吸附甲苯浓度变化最大;当处理区进口甲苯浓度不同时,对转轮除湿效果基本没有影响,三区转轮吸附甲苯浓度变化最大;不同分级再生转轮满足最大除湿量时对应的转速不同,当转速增加时,四区转轮吸附甲苯浓度变化最大:随着吸附剂材料比热的升高,四区转轮除湿量变化最大,二区转轮吸附甲苯浓度变化最大;当处理风量增加时,两级转轮除湿量变化最大,三区转轮吸附甲苯浓度变化最小。本文还提出了将分级再生转轮和冷凝热回收技术相结合的空调系统,根据我国建筑气候分区,利用DesT软件模拟典型城市某别墅的热湿负荷,分别计算分级再生的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参数,结果分析如下:与二区除湿空调系统相比,由分级再生转轮组成的复合式空调系统的整体性能均得到改善,系统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减少了,蒸发器的制冷负荷明显减少,总负荷能耗也明显减少,空调系统的(?)效率有所提高;对温度较低、湿度相对较低或较为温和的地区,三区分级再生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相对更节能;在温湿度相对温和的地区,分级再生转轮的节能效果相差不大,但四区转轮的(?)效率相较于其他转轮更高;对于温湿度均相对较高的地区,三区转轮空调系统节能不明显,两级转轮的节能效果最显着。

段洁利[7](2018)在《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与装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质量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种子仓储对保持种子活力非常重要,仓储时种子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气体成分、微生物以及害虫的影响非常大,控制不当就会加速种子劣变,影响种子健康。因此,本文针对水稻种子的健康贮藏,在分析研究种子仓储环境变化关联机制的基础上,围绕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和装备技术,对冷条蓄冷的温度调控机理、仓储环境的相对湿度除湿调控机理、混比气体杀虫机制与系统设计、智能仓储箱试制与试验等内容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种子仓储环境变化关联机制搭建了种子仓储相对湿度调控试验平台,研究了环境相对湿度对种子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相对湿度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的含水率影响很大,外界环境湿度越大,种子与环境的水势差越大,种子吸水速度越快,种子含水率增加得越高。种子仓储时要避免高湿环境的出现。高湿环境下,铝箔袋的隔湿效果最好,包装袋的隔湿性能排序为:铝箔袋>塑料袋>编织袋>牛皮纸袋>不锈钢盘,塑料袋适于较干环境下的种子包装。初始含水率分别为11.28%和10.89%的“五优”和“天优”稻种在高湿环境下(>95%)存放1d含水率就增加到13.53%和13.91%,超过了水稻的安全贮藏含水率。搭建了气调控虫试验平台,选取赤拟谷盗和米象两种仓虫,研究气体成分对仓储水稻种子杀虫效果的影响表明,不同仓虫对CO2气体的反应程度不同。氧气浓度越低,赤拟谷盗和米象的死亡率越高。赤拟谷盗对氧气的反应在初期相比米象较敏感,米象则相对迟钝,随着时间的延长两者趋于一致。O2和CO2混合对仓虫的致死率比单一气体的高。温度对仓虫致死的影响与气体成分具有耦合作用。试验得到比较合适的气调参数:温度16±1℃,CO2气体浓度30%左右,O2气体浓度5%左右。(2)冷条蓄冷温度调控搭建了蓄冷条温度调节试验装置,研究风道长度、风量等因素对蓄冷温度调节性能的影响表明:随着风道长度的增加,温度下降幅度逐渐减小,降到相同的温度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风道长度对箱体贮藏室内各点的温度影响不明显,但是对相对湿度的影响较明显。随着风量增大,贮藏室内温度下降速度增快,相对湿度下降也越快,但是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的均匀性变差,风量较小时,温湿度均匀性相对较好,但是风量如果太小,蓄冷室内的冷能向贮藏室传递较慢。随着风机风量的逐渐减小,贮藏室内中横截面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均匀性有由好变差的趋势,综合制冷速度和温湿度场等的均匀性,合适的参数分别为风道长度是30cm,风量0.09 m3/s时,综合性能较优。(3)仓储环境相对湿度的调控设计了转轮除湿系统,通过增加干空气管道通路,可以提高贮藏室内相对湿度的分布均匀性,更有利于种子的仓储。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综合,影响除湿效果的因素排序先是管道开孔数,其次是管道直径,最后是管道位置。当管道位于箱体中部位置0.65m处、管道直径为40mm、管道开孔数为20个时,除湿能力和除湿效率均最优,综合除湿效果好。基于COMSOL,通过k-ε湍流模型、多孔介质模型和稀物质传递模型等对除湿过程湿度场和不同包装种子的含水率进行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表明,50%的相对湿度环境适于种子贮藏,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偏差仅为1.2%,说明模型有效。(4)混比气体杀虫机制与系统设计设计了种仓控虫气体混比系统和液态充注气调系统。研究了风量对贮藏室降氧时间、氧气浓度分布均匀性和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量越大,氧气浓度下降越快,降氧时间越短。风量越大,气流交换越充分,氧气浓度分布越均匀,箱体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均匀性越好。风量增大,加快了流场的相互交换,有利于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的均匀性。发芽率测试表明短期的气调贮藏不会影响种子发芽。(5)智能型种子仓储箱的试制与试验试制了智能型种子仓储箱,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了多任务并列运行,串口触摸屏上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对总线通讯进行试验,总线利用率较好,带宽余量充足,错误率为0%,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对仓储箱充冷、放冷过程中,冷条温度和贮藏室内温湿度的测试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充冷一次需要9 h,贮藏室温度达到13-15℃可维持12h,仓储箱的保温性与密闭性较好,能够满足种子仓储要求。

李磊[8](2018)在《高温高湿地区温湿度独立处理装置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的低纬度岛礁区,远离内陆且能源匮乏,选择合适的空气处理方案对于减少能耗至关重要。传统的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采用冷凝除湿方法将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实现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的集中处理,存在着能耗高的问题。温湿度独立处理可以较低能耗,实现热湿的独立处理。温湿度独立处理中的除湿手段主要有溶液除湿和固体除湿,其中固体转轮除湿由于构造简单,运行连续,适用性好而得到广泛使用。据此,针对高温高湿的低纬度岛礁地区,本文提出了两级转轮除湿直接蒸发冷却系统、两级转轮除湿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和两级转轮除湿复合机械制冷系统三种可行的系统形式,再生热源为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立了除湿转轮、冷却设备、换热装置以及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重点对系统中的关键装置—除湿转轮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不同运行参数下转轮除湿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降低转速、提高空气流速和降低再生温度可以减少转轮达到稳定状态的循环次数,计算所取运行参数的变化均会影响转轮的出口参数,处理空气的参数变化对转轮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影响很小。基于以上对转轮动态特性的研究,在除湿转轮出口参数处于稳定状态下,分析了处理和再生空气参数、转速等因素对于转轮的除湿量和除湿性能系数的影响。以岛礁上的一座面积为200 m2的办公建筑为例,系统所承担的总负荷为室内负荷和新风负荷,其中室内显冷负荷为19.8 kW,湿负荷为7.8 kg/h。在最常见的通风式两级转轮除湿冷却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综合比较选择出最适用于此地区的除湿冷却系统。针对此系统进一步优化研究,模拟计算在不同再生风量和回风量比例下的系统性能,得出最优性能的系统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再生温度为85℃,回风比为30%时,处理后的空气温度为18℃,含湿量为8.5 g/kg(a),能很好的满足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两级转轮除湿复合机械制冷系统总的产冷量为57.2 kW,制冷机的制冷量为11.6 kW,承担部分显冷负荷。冷凝热回收量为15.9kW,用来预热再生空气,减少了再生加热量。系统除湿区域的热力性能系数COPth为1.32,制冷机COP为4.85。

张开通[9](2018)在《太阳能除湿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矛盾逐步加剧,节能减排和寻求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资源的主要途径。太阳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成为了研究者研究新能源领域的新热点。为了达到节能减排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空调系统:太阳能除湿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本文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及系统的耦合模型。通过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写系统仿真程序,进行了仿真模拟及节能潜力分析。首先,对蒸发冷却辐射板和除湿转轮性能影响分析,结果证明:1)蒸发冷却辐射板:通道宽度、空气流速和室内温度、湿度、辐射对对流冷却能力和辐射导热板的影响效果是相同的,随着它们的增大,对流冷却能力下降,平均顶板温度升高。2)除湿转轮:随着除湿区处理空气进口温、湿度增加,所处理后的空气湿度增加;随着再生区空气进口温度或者湿度减少,所处理后的空气湿度减少。其次,以北京某办公楼为例,利用DEST软件进行全年8760个小时,以步长为1模拟出办公楼的逐时空调负荷。结果显示:夏季最高冷负荷为71kW?h,冬季热负荷最高为50kW?h。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对系统全年逐时模拟仿真。并以太阳能和电能分别驱动除湿转轮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进行了节能性分析。得出结论:显热回收转轮的全年显热回收总量为5.98×103kW;太阳能加热器全年换热量为8.52×103kW;蒸发冷却辐射板夏季可承担室内显热冷负荷为6.85×103kW。太阳能驱动除湿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源节约率27.9%,电能驱动除湿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源节约率约10.2%。

祁冬[10](2018)在《硅胶转轮耦合除湿及空气净化效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空气调节系统往室内输送的空气品质方面,不仅要求空气调节系统往室内输送的空气要有合适的温湿度,而且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也要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态的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传统的空气净化器主要是通过过滤的方式除去空气中颗粒态的污染物,对分子状态的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比较差。除湿转轮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民用除湿领域,已有大量关于转轮除湿效率的实验研究,相关的数学模型建立也已经比较成熟。转轮所采用的固体干燥剂不仅能吸附水蒸气还对一些分子状态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但目前关于转轮空气净化效率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定量的实验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为了测试转轮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性能,本文构建了转轮除湿及空气净化能力测试实验台,通过实验测试同时研究除湿转轮对水蒸气和室内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并分析一些关键运行参数的影响,为研发集除湿和空气净化器功能为一体的家用小型转轮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主要探究再生温度、处理风量、再生风量、空气含湿量和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对除湿转轮机除湿效率和空气净化效率的影响,通过长达一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在转轮的空气净化方面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转轮型空气净化器在去除污染物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循环性;再生温度越高,转轮对室内污染物的净化效率越高;污染物浓度越高,转轮对污染物的净化效率会下降;处理风风量越大,转轮对室内污染物的净化效率越小。再生风风量越大,转轮对室内污染物的净化效率越大;当空气含湿量比较低的时候,含湿量对污染物的净化效率影响不大。当湿度比较高时,转轮对污染物的净化效率会急剧的下降;污染物浓度对转轮的除湿效率影响不大。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本文还给出了特定工况下转轮型空气净化器的再生温度和风量设置建议。但实现其家用化还需要解决一些其它问题。本文所采用的系统中,转轮的再生过程是通过一套电加热装置来实现的,电加热装置功率较大,而且非常耗能,不适宜家庭使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尝试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来代替电加热装置,从而实现转轮系统的家用化。

二、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新技术——转轮除湿制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新技术——转轮除湿制冷(论文提纲范文)

(1)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果蔬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1.1 特色果蔬概述
        1.1.2 真空干燥
        1.1.3 红外干燥
        1.1.4 微波干燥
        1.1.5 热风热泵干燥
        1.1.6 不同干燥方法对比研究
    1.2 空气除湿方式
    1.3 转轮除湿技术进展
        1.3.1 除湿干燥剂研究进展
        1.3.2 转轮再生与除湿循环模式
        1.3.2.1 转轮再生模式
        1.3.2.2 转轮除湿循环模式
        1.3.3 转轮除湿模型研究
        1.3.4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与系统优化研究
        1.3.4.1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研究
        1.3.4.2 转轮除湿系统优化
        1.3.5 总结与展望
    1.4 热泵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4.1 热泵干燥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发展与研究趋势
    1.5 转轮与热泵除湿干燥发展趋势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优化研究
    2.1 总体方案设计原则
    2.2 整机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设计
        2.3.1 临界除湿机构设计
        2.3.2 分级冷凝再生机构设计
    2.4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与参数确定
        2.4.1 设计条件的确定
        2.4.2 物料干燥设计条件
        2.4.3 除湿过程设计条件
        2.4.4 热量与除湿负荷计算
    2.5 主要部件计算选择
        2.5.1 压缩机
        2.5.2 蒸发器计算
        2.5.3 冷凝器计算
        2.5.4 风机
        2.5.5 节流装置的设计
        2.5.6 其它辅助设备
    2.6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
        2.6.1 转轮的组成
        2.6.2 除湿剂的选择
        2.6.3 转轮计算与选型
    2.7 控制系统设计
    2.8 流场分析与整机试制
        2.8.1 导流板结构分析
        2.8.2 结果分析
        2.8.3 整机试制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轮除湿与热泵干燥特性及仿真研究
    3.1 除湿转轮物理特性
    3.2 转轮除湿数学模型
    3.3 除湿通道模拟分析
        3.3.1 转轮除湿方程
        3.3.1.1 质量守恒方程
        3.3.1.2 动量守恒方程
        3.3.1.3 能量守恒方程
        3.3.1.4 辅助方程
        3.3.2 转轮除湿方程求解与分析
    3.4 热泵干燥的工作原理
    3.5 热泵干燥系统的制冷循环
    3.6 热泵干燥系统的热风循环
    3.7 热泵干燥系统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3.8 压缩机建模与特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界除湿机理与节能试验研究
    4.1 热泵干燥系统的空气循环过程
    4.2 温湿度在线测控方法与仪器
    4.3 联合干燥系统除湿特性分析
        4.3.1 蒸发出风饱和阶段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2 蒸发出风部分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3 蒸发出风零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4 临界除湿控制方法
    4.4 临界除湿试验
        4.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4.2 成分测定
        4.4.3 试验设计
        4.4.4 试验结果分析
        4.4.5 试验结果分析
        4.4.6 试验优化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级冷凝再生过程与节能试验研究
    5.1 分级冷凝再生分析与制冷剂选择
    5.2 再生冷凝过程建模与仿真分析
    5.3 分级冷凝节能再生试验
        5.3.1 试验目的
        5.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3.3 实验设计
        5.3.3.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5.3.3.2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5.3.3.3 测试指标
        5.3.4 试验结果分析
        5.3.4.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5.3.4.2 单因素试验
        5.3.4.3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与分析
    6.1 香菇转轮除湿干燥试验
        6.1.1 材料与方法
        6.1.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6.1.1.2 成分测定
        6.1.2 试验设计
        6.1.2.1 单因素试验及香菇干燥特性
        6.1.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6.1.3 结果与分析
        6.1.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6.1.3.2 响应面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6.1.3.3 因素响应分析
        6.1.4 试验优化与验证
        6.1.5 结论
    6.2 香菇热泵与冻融干燥试验
        6.2.1 对照试验目的
        6.2.2 干燥设备
        6.2.3 材料及方法
        6.2.3.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6.2.3.2 试验方法
        6.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3.4 数据处理
        6.2.4 结果与分析
    6.3 品质对比分析
        6.3.1 复水性
        6.3.2 色差
        6.3.3 质构特性
        6.3.4 干燥能耗
    6.4 三种干燥方式速率对比分析
    6.5 澳洲坚果低温干燥试验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匹配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空调系统研究
        1.2.2 太阳能空调机组形式研究
        1.2.3 太阳能与除湿系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2.极端热湿气候区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特性
    2.1 概述
    2.2 极端热湿气候区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2.2.1 极端热湿气候区地理位置
        2.2.2 极端热湿气候区气候特征
    2.3 低纬度岛礁多场强作用下的建筑负荷计算方法
        2.3.1 低纬度地区太阳与建筑方位模型
        2.3.2 建筑透明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量
        2.3.3 建筑非透明围护结构得热量
        2.3.4 围护结构湿负荷迁移分析
        2.3.5 岛礁建筑室内热湿平衡方程
    2.4 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特性分析
        2.4.1 建筑负荷特征
        2.4.2 建筑冷负荷构成特征
        2.4.3 建筑冷负荷朝向特性
    2.5 低纬度岛礁建筑负荷削减策略
        2.5.1 双层通风遮阳综合屋顶技术
        2.5.2 建筑隔热隔湿技术
        2.5.3 负荷削减策略
    2.6 本章小结
3.低纬度岛礁建筑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研究
    3.1 概述
    3.2 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选用方案适宜性研究
        3.2.1 太阳能空调系统分析
        3.2.2 除湿系统分析
        3.2.3 太阳能空调系统方案适宜性分析
    3.3 太阳能空调岛礁建筑用能自持化设计方法
    3.4 太阳能空调建筑自持化能量平衡模型
        3.4.1 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电力和热力平衡模型
        3.4.2 光伏发电数学模型
        3.4.3 太阳能集热量数学模型
        3.4.4 空调制冷量数学模型
        3.4.5 换热器模型
    3.5 自持化太阳能空调系统判定分析
        3.5.1 自持化太阳能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3.5.2 太阳能空调系统自持化判定
    3.6 本章小结
4.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性能研究及匹配优化
    4.1 概述
    4.2 太阳能空调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原理
        4.2.1 太阳能空调与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
        4.2.2 太阳能空调与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
    4.3 溶液除湿系统理论模型
        4.3.1 溶液除湿的物理模型
        4.3.2 除湿/再生传热传质模型
    4.4 转轮除湿系统理论模型
        4.4.1 转轮除湿的物理模型
        4.4.2 除湿/再生传热传质模型
        4.4.3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设定
    4.5 光伏空调与独立除湿组合式系统模拟计算
        4.5.1 光伏空调与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模拟计算
        4.5.2 光伏空调与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模拟计算
    4.6 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性能研究
        4.6.1 溶液除湿系统
        4.6.2 冷凝余热
        4.6.3 再生热量的削减率
    4.7 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性能研究
        4.7.1 转轮除湿系统
        4.7.2 系统制冷量
        4.7.3 冷凝余热
    4.8 太阳能空调关键参数匹配优化
        4.8.1 太阳能空调溶液除湿组合式系统
        4.8.2 太阳能空调转轮除湿组合式系统
    4.9 本章小结
5.太阳能空调除湿组合式系统实验研究
    5.1 概述
    5.2 太阳能空调除湿组合式系统实验方案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系统搭建及主要设备参数
        5.2.3 测试仪器参数
        5.2.4 系统的电力和热力过程
    5.3 测试与模拟结果验证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转轮除湿机组性能
        5.4.2 太阳能与制冷除湿机组参数匹配
        5.4.3 太阳能驱动制冷除湿机组再生过程分析
        5.4.4 系统能量平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极端热湿气候区光伏发电增效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低纬度岛礁光伏热平衡分析
        6.2.1 低纬度岛礁光伏安装方式
        6.2.2 光伏水冷系统的热平衡方程
    6.3 光伏冷却的热电耦合模型
        6.3.1 PV热电耦合模型建立
        6.3.2 传热系数
        6.3.3 PV冷却的参数确定
    6.4 光伏冷却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6.4.1 数值模拟参数
        6.4.2 实验测试研究
        6.4.3 性能评价方法
    6.5 光伏发电增效结果分析
        6.5.1 模拟和实验结果验证
        6.5.2 模拟结果分析
        6.5.3 工况优化分析
        6.5.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6.5.5 经济性评价
    6.6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除湿转轮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除湿转轮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3.3 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研究进展
        1.3.4 热管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重力式热管换热器传热数值模拟
    2.1 重力式热管换热器数学模型
        2.1.1 热管换热器物理模型
        2.1.2 控制方程
        2.1.3 网格划分
        2.1.4 边界条件设定
    2.2 模拟结果分析
        2.2.1 模拟结果验证
        2.2.2 基本模型传热分析
        2.2.3 热空气入口温度
        2.2.4 风速的影响
        2.2.5 冷热空气的流量比
        2.2.6 横向管间距
        2.2.7 翅片间距
    2.3 本章小结
3 除湿转轮和热管换热器组合设备的耦合影响研究
    3.1 实验系统的建立
        3.1.1 空气预处理设备
        3.1.2 除湿转轮
        3.1.3 重力式热管换热器
        3.1.4 数据采集系统
    3.2 性能评价指标
    3.3 实验误差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处理空气进口温度
        3.4.2 处理空气风速
        3.4.3 再生空气进口含湿量
        3.4.4 再生温度
    3.5 本章小结
4 两级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热力过程分析
    4.1 双转轮式两级除湿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2 除湿空调热力过程分析
    4.3 热力性能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两级转轮除湿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模拟研究
    5.1 数学模型建立
        5.1.1 除湿转轮的数学模型
        5.1.2 热管换热器模型
        5.1.3 直接蒸发冷却器模型
        5.1.4 热力性能系数COP_t
    5.2 模拟结果分析
        5.2.1 处理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
        5.2.2 处理空气进口湿度的影响
        5.2.3 再生温度的影响
        5.2.4 再生空气进口湿度的影响
    5.3 除湿空调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3.1 模型的组成部件
        5.3.2 系统模型的验证
        5.3.3 一级除湿空调系统西安市夏季运行
    5.4 两级除湿空调系统地区适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辐射空调用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常用除湿技术
        1.2.1 冷却除湿
        1.2.2 液体吸湿剂除湿
        1.2.3 固体吸附剂除湿
        1.2.4 膜法除湿
        1.2.5 其他除湿技术
    1.3 除湿机研究现状
    1.4 排风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5 新风机仿真建模研究现状
    1.6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设计
    2.1 辐射空调系统新风量选取原则
    2.2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运行方案
    2.3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设计参数的选取
        2.3.1 数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
        2.3.2 机组新风量规格选择
        2.3.3 机组热回收方式选择
        2.3.4 换热器的类型
    2.4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运行模式设计
    2.5 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2.5.1 蒸发器温度参数和结构参数的确定
        2.5.2 管内R410a蒸发时表面传热系数的确定
        2.5.3 蒸发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6 再热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2.6.1 再热冷凝器参数的确定
        2.6.2 再热冷凝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7 套管式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2.7.1 套管式冷凝器参数的确定
        2.7.2 套管式冷凝器结构尺寸的确定
    2.8 表冷器的设计计算
    2.9 机组附件参数计算及选型
        2.9.1 室内排风机参数计算及选型
        2.9.2 室内送风机参数计算及选型
        2.9.3 节流装置的计算及选型
    2.10 机组性能参数的确定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模型的建立
    3.1 机组建模概述
    3.2 换热工质热物性计算模型
        3.2.1 制冷剂R410a的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3.2.2 湿空气的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3.2.3 水的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3.3 表冷器模型建立
        3.3.1 表冷器传热系数
        3.3.2 表冷器的热交换效率
    3.4 全热回收装置的模型
    3.5 压缩机的模型
    3.6 膨胀阀的模型
    3.7 蒸发器的模型
    3.8 冷凝器的模型
        3.8.1 套管式冷凝器的模型
        3.8.2 再热冷凝器的模型
    3.9 风机的模型
    3.10 制冷循环仿真模拟算法流程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的性能影响分析
    4.1 变制冷量对蒸发器除湿能力分析
    4.2 不同迎面风速下对机组部件除湿性能影响分析
        4.2.1 不同迎面风速下对表冷器除湿性能影响分析
        4.2.2 不同迎面风速下对蒸发器除湿性能影响分析
    4.3 变新风干球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4 变新风相对湿度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5 变回风干球温度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6 表冷器冷负荷占比分配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7 变风量工况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8 变进口冷冻水水量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9 变进口冷冻水水温对机组性能影响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试验测试
    5.1 试验研究对象
        5.1.1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样机
        5.1.2 试验平台及系统介绍
    5.2 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样机试验方案
        5.2.1 试验相关测试标准
        5.2.2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5.2.3 数据采集设备
        5.2.4 试验工况确定
        5.2.5 试验步骤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变新风温度工况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2 变回风温度工况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极端热湿孤立地区光伏空调系统除湿方式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溶液除湿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液体除湿剂介绍
    1.3 转轮除湿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固体除湿剂介绍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太阳能驱动的独立除湿空调系统简介
    2.1 系统组成
    2.2 光伏发电系统
        2.2.1 光伏电池组件
        2.2.2 逆变器
        2.2.3 蓄电池
        2.2.4 控制器
    2.3 太阳能热水系统
        2.3.1 太阳能集热器
        2.3.2 蓄热水箱
    2.4 太阳能驱动的溶液除湿空调系统
        2.4.1 溶液系统分析
        2.4.2 溶液系统描述
    2.5 太阳能驱动的转轮除湿空调系统
        2.5.1 转轮系统分析
        2.5.2 转轮系统描述
    2.6 本章小结
3 独立除湿空调系统理论建模
    3.1 溶液除湿/再生模块理论模型
        3.1.1 溶液除湿/再生模块模型简化
        3.1.2 控制方程推导及边界条件设定
        3.1.3 补充方程
    3.2 转轮除湿/再生模块理论模型
        3.2.1 转轮除湿/再生模块模型简化
        3.2.2 控制方程推导及边界条件设定
        3.2.3 补充方程
    3.3 蒸气压缩制冷机组理论模型
    3.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理论模型
    3.5 太阳能热水集热系统理论模型
    3.6 其他配套设备理论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独立除湿空调系统数值模拟
    4.1 计算工况
        4.1.1 室外计算参数
        4.1.2 室内计算参数
    4.2 溶液除湿系统模拟计算
        4.2.1 模拟参数设定
        4.2.2 模拟浓度计算
        4.2.3 溶液除湿系统模拟计算结果
    4.3 转轮除湿系统模拟计算
        4.3.1 模拟参数设定
        4.3.2 转轮除湿系统模拟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独立除湿空调系统匹配计算及适用性分析
    5.1 热泵系统匹配计算及冷凝热回收讨论
        5.1.1 系统总冷量计算
        5.1.2 热泵系统匹配计算
        5.1.3 冷凝热回收讨论
    5.2 系统设备规模匹配计算
        5.2.1 光伏板面积匹配计算
        5.2.2 集热器面积匹配计算
        5.2.3 设备规模对比
    5.3 系统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表 除湿方式选型推荐表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

(6)分级再生转轮热湿和VOC耦合吸附特性及其空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除湿的意义
        1.1.2 节能的重要性
        1.1.3 室内空气品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转轮热湿耦合研究现状
        1.2.2 分级转轮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转轮吸附VOC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研究主要内容
2 理论研究基础
    2.1 除湿方法的选择
    2.2 净化室内VOC方法的选择
        2.2.1 室内污染物的控制
        2.2.2 室内污染物的处理
    2.3 吸附剂的选择
        2.3.1 常用固体吸附剂
        2.3.2 硅胶的特点
    2.4 数值模拟
        2.4.1 转轮的综合传热传质过程研究思路
        2.4.2 Visual Basic程序开发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转轮热湿及VOC耦合吸附数学模型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假设条件
        3.2.2 方程的建立
        3.2.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3 数学模型的求解
        3.3.1 计算区域的离散
        3.3.2 离散和求解方程
    3.4 模型验证
        3.4.1 模型除湿量的验证
        3.4.2 模型吸附VOC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分级再生转轮耦合吸附模拟结果分析
    4.1 初始参数的取值
    4.2 转轮周向出口热湿及VOC浓度变化分析
        4.2.1 三区转轮出口空气热湿及VOC浓度变化分析
        4.2.2 四区转轮出口空气热湿及VOC浓度变化分析
        4.2.3 两级转轮出口空气热湿及VOC浓度变化分析
    4.3 不同分级再生模式下转轮的性能对比分析
        4.3.1 再生温度相同时,除湿量与吸附甲苯浓度的比较
        4.3.2 除湿量相同时,再生温度与吸附甲苯浓度的比较
    4.4 转轮除湿及净化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
        4.4.1 处理空气入口温度的影响
        4.4.2 处理空气入口湿度的影响
        4.4.3 再生空气入口温度的影响
        4.4.4 再生空气入口湿度的影响
        4.4.5 处理空气入口甲苯浓度的影响
        4.4.6 转轮转速的影响
        4.4.7 吸附材料比热的影响
        4.4.8 处理风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分级再生的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比较分析
    5.1 区域选择
    5.2 模拟计算
        5.2.1 建筑概况
        5.2.2 房间功能
        5.2.3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5.2.4 建筑模拟结果分析
    5.3 空调系统确定
    5.4 分级再生转轮空调系统性能计算及分析
        5.4.1 系统性能参数计算
        5.4.2 性能指标计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转轮本体参数及吸附剂参数
附录B 数值模拟界面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与装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种子仓储设施的现状
    1.3 种子仓储环境参数和调控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种子仓储环境变化关联机制
    2.1 种子物理特性
    2.2 种子呼吸与种子贮藏的关系
    2.3 环境相对湿度对种子含水率的影响
        2.3.1 试验平台与方法
        2.3.2 环境参数监控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种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规律
    2.5 气体成分对杀虫效果的影响
        2.5.1 试验平台
        2.5.2 试验因素与水平
        2.5.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蓄冷冷条充放冷的仓储环境温度调控机理研究
    3.1 种子仓储环境蓄冷冷条充放冷的温度调节机理
        3.1.1 蓄冷冷条充放冷热负荷计算
        3.1.2 蓄冷冷条放冷时仓储室温度的数学模型
    3.2 蓄冷冷条放冷过程贮藏室温度调控的试验研究
        3.2.1 试验装置及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种子仓储环境相对湿度的调控机理与数值模拟
    4.1 除湿技术机理与分析
    4.2 仓储转轮除湿系统管道形式参数优化
        4.2.1 试验材料与平台
        4.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种子仓储环境湿度与种子含水率的数值模拟
        4.3.1 CFD求解步骤
        4.3.2 物理模型
        4.3.3 数学模型
        4.3.4 边界条件设置及求解
        4.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6 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种子仓储混比气体杀虫机制与系统设计
    5.1 气调系统设计
        5.1.1 制氮机气调系统
        5.1.2 液氮充注气调系统
        5.1.3 液态二氧化碳充注气调系统
        5.1.4 种仓控虫气体混比系统
    5.2 液态充注气调系统的试验研究
        5.2.1 液态充注气调控制系统
        5.2.2 试验平台与方法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种子智能仓储箱试制与试验
    6.1 仓储箱总体方案与箱体设计
        6.1.1 设计要求
        6.1.2 基本组成与箱体设计
        6.1.3 工作原理
    6.2 智能种子仓储箱试制与试验
        6.2.1 基于节能的冷源与贮藏室分开的流场结构
        6.2.2 移峰填谷的可蓄冷制冷机组
        6.2.3 深度吸附的转轮除湿装置
        6.2.4 绿色环保的液态充注气调装置
        6.2.5 换气装置
        6.2.6 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6.3 智能型仓储箱试制与性能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和科研课题

(8)高温高湿地区温湿度独立处理装置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低纬度岛礁地区简介
        1.2.2 除湿方法的介绍与选择
    1.3 转轮除湿系统简介
        1.3.1 除湿转轮原理
        1.3.2 特点与用途
        1.3.3 转轮除湿系统的形成发展
    1.4 吸附剂的介绍与选择
        1.4.1 吸附剂种类
        1.4.2 吸附工质的选择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2 太阳能驱动的两级转轮除湿冷却系统简介
    2.1 可行的除湿冷却系统提出
    2.2 系统描述
    2.3 太阳能集热系统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理论模型
    3.1 除湿设备的理论模型
        3.1.1 除湿转轮的物理模型
        3.1.2 除湿转轮的数学模型
    3.2 系统其它装置的理论模型
        3.2.1 直接蒸发冷却器的模型
        3.2.2 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模型
        3.2.3 蒸汽压缩制冷模型
        3.2.4 显热换热器模型
    3.3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理论模型
        3.3.1 太阳能加热器的数学模型
        3.3.2 平板型集热器的数学模型
        3.3.3 循环水箱的数学模型
    3.4 除湿转轮数学模型的计算与验证
        3.4.1 转轮模型的计算
        3.4.2 转轮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除湿转轮的性能研究
    4.1 除湿转轮性能指标
        4.1.1 除湿量Δd
        4.1.2 单位时间除湿量DP
        4.1.3 除湿性能系数DCOP
    4.2 除湿转轮除湿过程的动态特性
        4.2.1 转速的影响
        4.2.2 处理空气流速的影响
        4.2.3 再生温度的影响
        4.2.4 处理空气温度的影响
        4.2.5 处理空气含湿量的影响
    4.3 处理空气参数对转轮性能的影响
        4.3.1 处理空气温度
        4.3.2 处理空气含湿量
        4.3.3 处理空气流速
    4.4 再生空气参数对转轮性能的影响
        4.4.1 再生空气温度
        4.4.2 再生空气含湿量
        4.4.3 再生空气流速
    4.5 转速对转轮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复合式两级转轮除湿冷却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5.1 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
        5.1.1 系统Ι的能量平衡
        5.1.2 系统Ⅱ的能量平衡
        5.1.3 系统Ⅲ的能量平衡
    5.2 系统的性能指标
    5.3 系统的计算与选择
        5.3.1 系统的计算条件和流程
        5.3.2 系统的比较与选择
    5.4 两级转轮除湿复合蒸汽压缩制冷系统性能研究
        5.4.1 除湿量
        5.4.2 系统产生的冷量
        5.4.3 冷凝热量
        5.4.4 系统除湿热力性能系数COP_(th)
        5.4.5 制冷机COP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

(9)太阳能除湿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情况
        1.1.2 传统空调除湿方式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太阳能资源与利用
        1.2.2 除湿转轮
        1.2.3 置换通风与蒸发冷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SDECRPDV空调系统
    2.1 SDECRPDV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置换通风
        2.2.1 置换通风的原理及特点
        2.2.2 置换通风与混合通风的比较
    2.3 蒸发冷却辐射板的原理
    2.4 除湿转轮
        2.4.1 除湿转轮的原理
        2.4.2 除湿转轮的特点
    2.5 太阳能集热器
        2.5.1 太阳能集热器
        2.5.2 蓄热水箱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DECRPDV空调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
    3.1 蒸发冷却辐射板的数学模型
        3.1.1 蒸发冷却辐射板的数学模型
        3.1.2 蒸发冷却辐射板的冷却性能
    3.2 除湿转轮的数学模型
        3.2.1 除湿转轮的计算原理
        3.2.2 除湿转轮的数学模型
        3.2.3 显热换热转轮的数学模型
    3.3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3.3.1 太阳辐射
        3.3.2 集热器
    3.4 其它部件的数学模型
        3.4.1 再冷盘管(加热盘管)
        3.4.2 加湿器
        3.4.3 辅助加热器
        3.4.4 蓄热水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发冷却辐射板与除湿转轮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蒸发冷却辐射板
        4.1.1 长度与空隙宽度对蒸发冷却辐射板的性能影响
        4.1.2 通道空气流速对蒸发冷却辐射板的性能影响
        4.1.3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蒸发冷却辐射板的性能影响
        4.1.4 辐射对蒸发冷却辐射板的性能影响
    4.2 除湿转轮
        4.2.1 除湿区入口空气温、湿度对除湿性能的影响
        4.2.2 再生区入口空气温、湿度对除湿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DECRPDV空调系统的模拟及节能潜力分析
    5.1 节能性评价指标
        5.1.1 SDECRPDV空调系统能耗计算
        5.1.2 传统空调系统能耗计算
        5.1.3 节能潜力分析
    5.2 DEST建筑负荷
        5.2.1 建立某办公楼模型
        5.2.2 计算结果
    5.3 SDECRPDV空调系统仿真
        5.3.1 模拟仿真假设
        5.3.2 SDECRPDV空调系统仿真条件
        5.3.3 太阳能集热器参数设计
        5.3.4 SDECRPDV空调系统仿真流程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SDECRPDV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分析
        5.5.1 计算空调系统总能耗
        5.5.2 SDECRPDV空调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蒸发冷却辐射板程序(分析各参数,以速度为例)
附录 B 转轮除湿分析出口温、湿度程序
附录 C 蓄热水箱及太阳能子程序
附录 D 太阳能除湿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子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硅胶转轮耦合除湿及空气净化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气除湿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1.1 控制湿度的意义
        1.1.2 冷却除湿法除湿
        1.1.3 液体吸附剂除湿法除湿
        1.1.4 固体吸附剂除湿法除湿
    1.2 空气净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
        1.2.2 室内污染物浓度标准
        1.2.3 净化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1.3 除湿转轮装置
        1.3.1 除湿转轮技术的发展历史
        1.3.2 除湿转轮装置的原理
        1.3.3 除湿转轮中固体吸附剂的分类
        1.3.4 硅胶除湿转轮除湿和空气净化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
        2.1.1 硅胶除湿转轮的设计
        2.1.2 除湿转轮装置密封与绝热的设计
        2.1.3 除湿转轮装置动力传动部件的设计
        2.1.4 除湿转轮装置的整体尺寸设计
        2.1.5 实验测量装置
        2.1.6 实验测量装置误差分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的原理
        2.2.2 实验系统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验证实验
        2.2.3 除湿转轮除湿效率研究实验
        2.2.4 除湿转轮空气净化效率研究实验(不考虑湿负荷)
        2.2.5 除湿转轮除湿与空气净化之间的耦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除湿转轮除湿效率及空气净化效率结果分析
    3.1 除湿转轮除湿效率的影响因素
        3.1.1 再生温度因素
        3.1.2 空气含湿量因素&风量因素
    3.2 除湿转轮空气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3.2.1 再生温度因素
        3.2.2 污染物浓度因素&风量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轮除湿和空气净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4.1 空气含湿量对污染物净化效率的影响
    4.2 污染物浓度对除湿效率的影响
    4.3 转轮再生温度和风量的设置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轮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及其实验验证
    5.1 波纹形空气通道内的传递理论
    5.2 转轮一维传热传质数学模型与数值求解
    5.3 转轮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新技术——转轮除湿制冷(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D]. 王教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极端热湿气候区太阳能空调系统匹配及优化研究[D]. 陈迎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除湿转轮和热管换热器复合空调系统[D]. 李江波.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辐射空调用二级除湿新风机组性能研究[D]. 林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极端热湿孤立地区光伏空调系统除湿方式适用性研究[D]. 刘嘉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分级再生转轮热湿和VOC耦合吸附特性及其空调系统研究[D]. 辛鹏.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种子仓储环境调控机理与装备技术研究[D]. 段洁利.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高温高湿地区温湿度独立处理装置的性能研究[D]. 李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太阳能除湿及蒸发冷却辐射板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研究[D]. 张开通.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10]硅胶转轮耦合除湿及空气净化效率分析[D]. 祁冬.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新技术——旋转除湿制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