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

浅谈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

一、谈水泥工业技术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认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刘宇腾[2](2020)在《低碳产业试点政策对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化石能源过度消耗造成的能源短缺及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产物——能源回弹现象也早已成为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的主要阻碍。自2010年起,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为了探究该政策对于工业回弹效应产生的实际影响,本文借鉴自然实验法的研究思路,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对该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首先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非参数DEA法测算了各地区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而采用回弹效应测算模型估算了2005~2016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工业部门的能源回弹效应,并从能源消耗强度、技术进步贡献率、节能量和回弹效应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并基于能源回弹视角定量研究了低碳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随后,通过多个稳健性检验确保了实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政策的动态效果,为该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3年,我国总体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且降幅较大。而2013年~2016年,我国总体能源消耗强度稳中有升,变化率基本维持不变;(2)整体来看,研究期内我国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以前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化较为稳定,之后年份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3)“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平均节能量整体高于“十二五”时期。此外,2010年全国各省的平均节能量高达1331.04万吨标准煤,创下历年最高;(4)2005~2008年,我国整体工业能源回弹数值相对平稳并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数值介于68%~120%之间。2008年后,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回弹数值出现了剧烈波动,且在多个年份出现了阶段性峰值;(5)双重差分结果显示:低碳产业政策抑制了工业回弹效应,多个稳健性检验结果也确保了该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市场化水平、加大污染治理投资、限制外商投资并引入环境友好型的外资企业、提升工业化水平均可有效抑制工业回弹效应。而提升R&D经费支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回弹现象。另外,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可能并非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事实上该政策可能还会增加总能耗;(7)低碳产业政策反映在工业回弹效应的政策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特征,滞后期大约为2年。2013~201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低碳政策对于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的抑制作用愈发明显。此外,低碳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在2015年后有所减弱。

罗扬,郝汝铤[3](2019)在《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文中提出(接2019年第1期)在《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二)》中,重点介绍了公路开拓汽车运输的相关问题,及水泥矿山用自卸汽车简介。在本期《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中,将重点介绍水泥矿山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相关问题。

于磊[4](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冯兰洲[5](2018)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泥生产企业具有“两高一资”的鲜明特点,所以资源环境对它的发展约束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资源节约以及可循环利用的特点,可以帮助水泥企业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降低环境负荷等多个目标。实现水泥企业生态化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生态效率以降低资源投入和减少污染排放去创造高品质的产品为研究思想,为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本文首先归纳整理了国内外与水泥行业生态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文献,以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化转型为研究背景,将生态效率作为主线,探讨水泥生态效率的内涵,建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定量化评价模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分析相关模型数据,进而对我国水泥企业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对我国水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和评价。最后,针对水泥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近几年水泥工业发展的状况,从推进先进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协同处置力度以及完善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优化组织管理这四个方面对水泥行业改善生态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对策和建议。

毛琦梁[6](2018)在《技术进步、空间竞争与产业区位变化——基于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的实证与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融入技术进步的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并据此推导出应用现实数据估计并进行情景模拟的实证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西北地区水泥工业为例,模拟技术进步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探索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塑造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要素成本不变情况下,技术进步驱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促进新一轮空间竞争;在长期,产业集聚会进一步增强,并聚集到更小的地区范围,原先市场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仍为主要集聚地区,其他地区则更会被边缘化。

丁美荣,王立新[7](2016)在《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六)——水泥资源综合利用废渣掺量计算核查及检测方法亟待统一与规范》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对水泥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废渣实行税收优惠可以说是二十年来水泥工业最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一,对促进水泥业提升经济效益及竞争力、利用废渣与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多年来也存在很多误区。为推动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统一计算公式、基准和核查、检测方法等,本文提岀有关技术依据与规范,结合目前如何正确理解财税[2015]78号《资源综合利用产

吕占斌[8](2015)在《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关于产业发展中几个现实问题的冷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这是一组以《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为主标题+副标题的公开邮件,收件人:新常态格局中竞争博弈的中国水泥企业管理团队;寄件人:本栏版主/商务策划及战略管理专家。版主作为"老散博客"专栏撰稿人,一直把探究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列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深度思考的大课题;只是由于水泥产业在波澜壮阔的宏观经济浪潮中新事跌出,新话题接连不断,早就预想搞

武洪明[9](2014)在《关于水泥工业质量工作的思考》文中提出《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其附件1:《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十二五"建材工业及水泥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制定了目标,作出了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此促进建材工业及水泥工业尽快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水泥工业在建材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有"半壁江山"之称。水泥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建材工业的发展,但也应看到近年水泥工业的产值等

欧阳晓灵[10](2014)在《中国城市化阶段建材工业的节能与碳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中国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城市居民较高的能源消费水平,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均受到发展阶段的约束。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且要求有充足且廉价的能源作为支撑。以煤为主,是中国城市化阶段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然而,考虑到能源稀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引致的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将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上设施建设的扩张,则意味着对水泥、陶瓷、玻璃等建筑材料需求的不断上升。建筑材料工业是中国六大高耗能工业之一,其行业能源消费约占据全国能源消费的9%,行业电力消费约占据全社会消费量的6%。建材工业还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其行业增加值每年贡献约1%的GDP。建材工业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体现了阶段性的特征,其节能减排潜力对于中国实现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和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阶段的大背景下,本文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探究了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并预测中国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与拐点。更进一步,本文以建材工业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在城市化阶段下,推动建材工业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不同经济增长情形下,建材工业的能源需求及节能量如何?在不同情景模拟下,建材工业的电力需求及节电量怎样?与具有最高效率的日本建材工业相比,中国建材工业电力强度下降的潜力如何?影响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行业的减排潜力有多大?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能源需求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伴随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高速增长且刚性增长。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第二,在城市化阶段,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经济增长、城市化、能源强度和对建材产品的需求是影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节能是降低二氧化碳的主要手段。第三,建材工业的能源需求主要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能源价格的提高,科技进步以及人均生产率的提高均有利于建材工业能源需求的降低。第四,经济发展水平是建材工业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行业人均增加值、行业研发强度和电力价格是推动行业耗电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第五,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电力价格和行业密集度有利于建材工业电力强度的下降。到2020年,中国建材工业的电力强度将显着下降,甚至可以达到当前日本建材工业的水平。更加积极的节能政策,有利于降低行业的电力强度,实现更大的节电潜力。第六,工业活动效应是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而能源强度效应则是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主要贡献力量。燃料间替代有利于降低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应当是降低行业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策略。

二、谈水泥工业技术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水泥工业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低碳产业试点政策对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回弹效应形成机理及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2.1 回弹效应的定义及形成机理分析
        2.1.1 回弹效应的定义
        2.1.2 回弹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
        2.1.3 回弹效应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2.2 低碳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第三章 工业回弹效应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3.1 能源回弹效应测算模型
    3.2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
    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3.4 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的实证计算
        3.4.1 中国工业发展现状
        3.4.2 工业能源消耗强度测算
        3.4.3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3.4.4 能源消耗减少分析
        3.4.5 工业能源回弹效应测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政策效果评价
    4.1 低碳产业试点政策简介
    4.2 双重差分模型(DID)
        4.2.1 双重差分模型的前提假设及构建思路
        4.2.2 双重差分模型的具体形式
        4.2.3 双重差分模型的基本原理
    4.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4 政策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4.4.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4.2 事前分析及检验
        4.4.3 低碳产业试点政策的影响结果探究
        4.4.4 稳健性检验
        4.4.5 低碳产业试点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矿山非公路宽体自卸车
    1.1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定义
    1.2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生的背景
    1.3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产生的原因
        1.3.1 经济利益的驱动
        1.3.2 产品大型化需求
    1.4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主要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1.5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的发展趋势
    1.6 非公路宽体自卸车有待解决的问题
    1.7 矿用汽车主要消耗指标.
        1.7.1 耗油
        1.7.2 轮胎消耗指标
        1.7.3 轮胎寿命计算
2 水泥矿山系列汽车举例
3 矿用自卸汽车的常见故障及排除(见表5)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循环经济及生态效率的研究现状
        1.3.1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3.2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概述
    2.1 水泥行业概况
        2.1.1 水泥生产概况
        2.1.2 水泥生产工艺概述
    2.2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2.2.1 循环经济基本概念
        2.2.2 循环经济的特征
        2.2.3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架构
    2.3 生态效率理论概述
        2.3.1 生态效率基本概念
        2.3.2 我国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现状
        2.3.3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和生态效率的关系
第3章 使用DEA对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水平评价
    3.1 DEA原理及模型
        3.1.1 DEA模型的优势
        3.1.2 DEA模型计算方法
        3.1.3 超效率DEA模型介绍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体系构建
        3.2.1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评价的目标
        3.2.2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3.2.3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
        3.2.4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指标的处理方法
    3.3 数据来源与统计
    3.4 数据的计算和处理
        3.4.1 DEAP2.1 软件的计算和处理
        3.4.2 LINDO6.1 软件的计算和处理
    3.5 计算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3.5.1 总体结果分析
        3.5.2 分项结果分析
第4章 提高生态效率开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4.1 推进先进技术使用,促进节能减排
        4.1.1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4.1.2 余热发电技术
        4.1.3 智能制造技术
    4.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2.1 扩大水泥原材料范围、合理开采
        4.2.2 提高水泥质量
        4.2.3 提倡散装水泥
    4.3 加大协同处置力度
    4.4 完善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优化组织管理
        4.4.1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4.4.2 循环经济政策创新
        4.4.3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优化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工作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技术进步、空间竞争与产业区位变化——基于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的实证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理论模型
    2.1 企业生产函数
    2.2 产品需求与供给
    2.3 企业生产策略
    2.4 产业区位均衡机制与技术进步影响
3 实证模型
4 数据说明和模型估计
    4.1 数据说明
    4.2 工业区位的特征事实
    4.3 水泥工业技术进步表现
    4.4 模型估计结果
5 技术进步下产业区位变化模拟
    5.1 产业布局倾向
    5.2 产业区位变化
6 结论
附录:

(7)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六)——水泥资源综合利用废渣掺量计算核查及检测方法亟待统一与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十年来有关财税文件、各省及相关标准选用的废渣掺量计算方法与主要问题综述
    1、二十年来有关资源综合利用财税文件主要内容与调整变化
    2、废渣掺兑比例具体计算公式及基准不统一
    3、未制订统一废渣掺加量核查、实时监测办法及程序
    4、废渣目录严重漏项与鉴别说明操作性不强
    5、部分标准及废渣掺量检测方法误差大重演性较差
二、普遍采用过的错误计算公式与主要问题
    1、以单位水泥产品计的部分错误公式及问题
        1.1错误计算公式
        1.2普遍使用过的错误计算公式
    2、以水泥产品计正确的废渣掺量计算公式
    3、以单位水泥生产原料计的部分错误计算式及问题
        3.1较典型的错误计算公式
        3.2存在的误区与有关问题分析讨论
    4、以水泥生产原料计正确的废渣掺量计算公式

(10)中国城市化阶段建材工业的节能与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安排
1.7 研究主要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能源需求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2.2 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
2.3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能源需求研究
2.4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电力需求研究
2.5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电力强度与节电潜力
2.6 城市化阶段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3 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
3.1 能源需求概述
3.2 中国和美国的国际比较
    3.2.1 能源需求特征的比较
    3.2.2 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的比较
3.3 面板数据模型与协整模型研究
    3.3.1 面板模型的构建
    3.3.2 协整模型的构建
    3.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4 实证检验与结果
3.4 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变动分析
    3.4.1 变量假定
    3.4.2. 情景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化阶段的CO_2排放
4.1 城市化阶段的CO_2排放概述
4.2 城市化阶段的中日比较
    4.2.1 人均碳排放
    4.2.2 能源结构
    4.2.3 能源强度
4.3 城市化阶段的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3.1 协整模型分析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实证检验与结果
4.4 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变动分析
    4.4.1 变量假定
    4.4.2 情景分析
    4.4.3 减排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建材工业城市化阶段的能源需求与节能潜力
5.1 建材工业能源需求的概述
5.2 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5.2.2 协整模型与数据处理
    5.2.3 实证检验与结果
5.3 建材工业能源需求变动的分析
    5.3.1 不同经济增长情形
    5.3.2 情景分析
5.4 建材工业能源需求差异研究
    5.4.1 建材工业节能研究
    5.4.2 建材工业节能政策
5.5 本章小结 6 建材工业城市化阶段的电力需求与节电情景
6.1 建材工业电力需求的概述
    6.1.1. 建材工业的电力消费领域
    6.1.2 中国建材工业能源和生产特征
6.2 建材工业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
    6.2.1 变量的定义
    6.2.2 数据来源
    6.2.3 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与协整分析
    6.2.4 实证检验与结果
6.3 建材工业电力需求变动的分析
    6.3.1 变量假定
    6.3.2 场景设计与分析
    6.3.3 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
6.4 建材工业的节电潜力
    6.4.1 情景分析
    6.4.2 节电政策
6.5 本章小结 7 建材工业的电力强度与节电分析
7.1 建材工业电力强度的概述
7.2 建材工业电力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协整分析与数据来源
    7.2.2 电力强度的国际比较
    7.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建材工业电力强度变动的分析
    7.3.1 变量假定
    7.3.2 节电潜力与节电量
    7.3.3 电力强度的情景分析
7.4 电力强度的变动趋势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建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因素的分解分析
8.1 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概述
8.2 分解分析的模型研究
    8.2.1 分解分析模型
    8.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8.3 建材工业CO_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分析
    8.3.1 不同时间区间CO2变化趋势的比较
    8.3.2 主要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讨论
    8.3.3 CO_2变化的累积效果分析
8.4 建材工业CO_2减排潜力
    8.4.1 CO_2排放预测
    8.4.2 CO_2减排潜力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谈水泥工业技术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低碳产业试点政策对工业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研究[D]. 刘宇腾. 长安大学, 2020(06)
  • [3]谈谈水泥矿山的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三)[J]. 罗扬,郝汝铤. 中国水泥, 2019(12)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5]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D]. 冯兰洲. 天津大学, 2018(06)
  • [6]技术进步、空间竞争与产业区位变化——基于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的实证与模拟[J]. 毛琦梁.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5)
  • [7]当前水泥工业若干重大误区及其思考(六)——水泥资源综合利用废渣掺量计算核查及检测方法亟待统一与规范[J]. 丁美荣,王立新. 中国水泥, 2016(12)
  • [8]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关于产业发展中几个现实问题的冷思考[J]. 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5(05)
  • [9]关于水泥工业质量工作的思考[A]. 武洪明. 2014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特刊, 2014
  • [10]中国城市化阶段建材工业的节能与碳排放研究[D]. 欧阳晓灵. 厦门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浅谈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