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欧洲市场纺织品环保参考标准

进入欧洲市场纺织品环保参考标准

一、进入欧洲市场纺织品环保参照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孙振云[1](2021)在《双梳双铺热风非织造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二孩政策开放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巾、纸尿裤、成人失禁用品等)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面层材料作为一次性卫生用品紧贴皮肤的一层,是整个吸液过程的开始,是一次性卫生用品中重要的结构材料。近年来,因为热风非织造布具有空间立体结构,回弹性良好,孔隙多,持液率大结构疏松,因而穿透时间短,有利于尿液快速传输,可用作面层与导流层材料。而在国内刚刚起步的复合双层热风非织造布是运用设备的特点,使热风非织造布由两层结构复合而成,面层非织造布厚度大,遮盖性强,使得整个卫生用品细洁、匀净,具有高档感。另外,消费者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基本性能,对其附加功能(卫生性、保健性、舒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亟待开发一种双层复合且具有附加功能的面层。本课题首先研究了液体在非织造材料中的吸收与传导原理,以及双层结构的差动毛细效应和阶梯润湿原理,发现这些原理与纤维材料的种类、细度、水接触角、表面形态、纤维间的孔隙大小和分布及纤维的排列方向紧密相关。运用设备的特点将非织造布设计为上下两层。上层需要接触使用者的皮肤,使使用者感到舒适;下层不接触人体,需要具有高弹力、能支撑和提高整个布面的厚度,起到导流层的作用。制作了两种结构六种纤维配伍的面层材料,并对其物理性能及水分管理能力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厚度而言,所含细纤维越多,纤维网的厚度越大;对于断裂强力而言,第一种结构中断裂强力较大的试样要比其他两种试样要大了30%和10%,第二种结构中断裂强力较大的试样要比其他两种试样分别大了10%和13%;透气率而言几种试样略有差别但是相差不大;第二种结构双层复合面层的吸湿率要比第一种结构的双层复合面层的吸湿率大;渗透时间而言,相同结构下材料的厚度越大渗透时间越长,相同纤维配伍情况下上层纤维含量越高渗透时间越差;相同纤维配伍情况下第一种结构的反渗量要大于第二种结构的反渗量。最后利用艾草提取物对制作的性能较好的试样进行抗菌整理,得出以下结论:经过艾草提取整理后的材料具有非常良好的抗菌性,达到了85%以上,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抗菌性更好,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抗菌性不再变化;经艾草提取物整理后的材料其物理性能及水分管理能与空白样对比变化不大。

姜迎雪[2](2021)在《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兔毛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但由于兔毛纤维特殊的结构和特点,很容易成为微生物生长和传播的媒介,且兔毛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易掉毛等问题突出,目前成膜性良好的聚氨酯和丙烯酸树脂多用于毛织物后整理以解决兔毛织物防起球,防缩水、防掉毛的“三防”问题。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抑菌剂,在织物整理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溶解性欠佳限制了其抑菌性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制备了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抑菌剂,将新型抑菌剂与丙烯酸树脂共混的改性聚氨脂结合,来制备适用于兔毛织物的长效型“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采用席夫碱法将壳聚糖与正丁醛反应合成烷基化壳聚糖(N-CTS),以三乙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乙基氯化铵(CHPTAC-ethly),再将N-CTS与CHPTAC-ethly通过醚化反应生成烷基化季铵型壳聚糖(N-CCTS)。采用FTIR、XPS、13CNMR、SEM、XRD、粘度法和分光光度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得到季铵基团和烷基链已成功引入壳聚糖大分子,产物分子量增大,溶解性提高。采用最小抑菌法测定样品抗菌活性,得到N-CCTS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MIC值均为0.15g/L,此值均优于天然壳聚糖的MIC值,经验证得到一种新型抑菌剂。选用经济环保的柠檬酸(CA)为交联剂,将N-CCTS共价结合到兔毛织物上。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BBD)实验设计优化N-CCTS抗菌工艺,建立了以N-CCTS浓度、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CA浓度变化参数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最佳工艺为N-CCTS 0.72%(owf),CA 0.34%(owf),焙烘温度118.5℃,焙烘时间7min。经N-CCTS整理后的兔毛织物对E.coli和S.aureus的抗菌活性显着提高,抑菌率达到99.9%,经过25次洗涤后仍能保持在90%左右,证明该新型抑菌剂适用于兔毛织物且具有长效性。基于此,将N-CCTS与已有的丙烯酸树脂共混改性的聚氨脂有机结合制备新型长效“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分别采用CA和三乙醇胺为交联剂,确立了兔毛织物多功能整理工艺。通过SEM观察了整理前后兔毛织物表面微观形态,考察了织物被整理前后以及水洗前后的白度、断裂强力、透气性、硬挺度、掉毛量、起毛起球性以及抗菌性能。经25次水洗后织物抑菌率仍在95%左右,掉毛改善率和起球改善率均达到55%以上;整理过程对织物的透气性、硬挺度和白度影响不大,织物服用性能良好。

王佳为[3](2021)在《织物表面特性对灭火服外层材料热防护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防灭火服是保障消防员在火场开展救援工作的重要防护装备,火场环境复杂恶劣,灭火服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火场中的热主要是辐射热,为更有效的避免织物对热射线的吸收,基于能带理论筛选用于灭火服外层材料的纤维种类,并将芳纶、芳砜纶以不同纱线比例和织物组织织造了九种织物,测试了各织物的热学、力学、透气透湿以及尺寸稳定等性能。然后对较优织物进行染色,测试了染后织物的K/S值、反射率以及热学性能等,并与未染色织物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开发的芳纶/芳砜纶织物相比于市售织物具有更加优良的热防护性,成本相比于芳纶更低,为灭火服外层织物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本质阻燃的芳纶1313的禁带宽度Eg为3.044 eV,芳砜纶的禁带宽度为2.710 eV,Eg值较好的避开了较长可见以及红外光区对应的范围(Eg<0.5 eV或者Eg≥2.5 eV~3 eV)。(2)芳纶/芳砜纶纱线比例为25%/75%、织物组织为1/3斜纹时,织物的经纬向断裂强力分别为1134 N、824 N,TPP值为359.43 kw·s/m2,透湿率为3457.64g/(m2·d),以上性能均为九种织物中最优。较优织物的撕破强力、阻燃性和尺寸稳定性也均满足行业标准(GA10-2014)要求,且隔热性能优良,透气率为127.11mm/s。(3)染色后织物的二级烧伤时间均高于未染色织物,并且染料分子结构影响织物对红外线的反射率。蒽醌结构不利于反射红外线,而基本骨架由苯并咪唑和苯并噻唑杂环通过次甲基连接而成的菁系共轭型结构、喹酞酮类结构以及双偶氮结构利于红外线的反射。此外,染色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会因辐射热作用而降低,未染色织物的热防护性能几乎不受辐射热影响。由试验结果可知,各织物热防护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阳离子嫩黄7GL上染>Palanil yellow 3G上染>分散黄E-RGFL上染>分散红3B上染>分散蓝2BLN上染>未染色织物。(4)本文较优织物染色后的TPP值(463.6 kw·s/m2)最高比市售芳纶织物高21.2%,比市售芳砜纶织物高16.4%。

王钰瑾[4](2020)在《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在民族传统手工艺、服饰文化、科学纺织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草布的产品形态远离现代生活,其纺织技艺正在凋零;同时火草布所体现的石林撒尼人生活习俗也在慢慢消失,这给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云南石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火草布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对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和我国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的火草布匹进行整理归纳,为文章的写作提供理论来源;通过实地调研,对石林县、永胜县、丘北县、德昌县四个地区的火草布匹进行详实记录,为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火草布纺织技艺中,通过对技艺内容的研究,分析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的工艺特色。在火草布的使用中,从日常生活使用和节日仪式使用两方面归纳火草布所承载的石林撒尼人的精神文化寓意。在火草布的艺术表现中,通过布匹肌理、材质、色彩、装饰纹样四个方面分析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艺术特征和使用理念。结合对火草布文献资料、调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文从代表性地区介绍、设计元素提取、使用变化及变化原因、价值分析与发展探究四大部分来探讨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第一部分选取了我国西南地区中四个具有代表性区域的火草布匹进行介绍,其中以石林撒尼人火草布为主要介绍对象,以永胜、丘北、德昌地区的火草麻布进行辅助介绍。第二部分进入文章主体内容,详细分析了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设计元素范围,主要包含了织布工艺、艺术特色设计、使用功能设计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承接上文,着重分析了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并从技艺传承、生活方式、艺术装饰、精神理念四个方面讨论了影响火草布变化的原因。第四部分借鉴当代设计思潮,分析火草布在当代的适应性价值,探讨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别必涵[5](2020)在《硫化黑染料染色纯棉织物的臭氧脱色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仔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经久不衰黑色牛仔又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牛仔的脱色仿旧工艺是使其具有独特魅力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脱色方法如氧漂,氯漂等有污染环境,耗水耗能等缺点。因为臭氧的强氧化性,清洁环保的特点,本文采用臭氧洗水技术对硫化黑染料染色牛仔织物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臭氧处理后的硫化黑染色的棉纱线和面料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后纤维素上的羟基氧化成醛基导致强力的下降,微观表面结构在酸性环境下破坏的比较严重,碱性和中性环境相对保持较好。K/S值的下降量在酸性环境下较大,但纤维强力损失严重,故还是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脱色较好。对染色棉织物进行臭氧脱色的动力学研究表明:以时间为变量,分别对臭氧脱色后织物的K/S值进行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动力学分析。结果为硫化黑染料染色的动力学脱色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过程比硫化黑染料溶液的臭氧脱色过程要复杂,臭氧处理硫化黑面料前80min内,速度较快,臭氧处理时间80min后,其速率明显变慢。由电镜图可以看出:随着臭氧处理时间的延长,纤维表面的细纹会增多。80min后会出现斑块。臭氧处理后织物的拉伸强力对比原样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断裂伸长率几乎不变,均在11%左右,其干摩擦牢度均强于湿摩擦牢度,干摩擦牢度一般在4-5之间,湿摩擦牢度一般在3-4之间。本文也对不同pH,含湿量,温度环境下的臭氧脱色进行了研究。织物的脱色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60℃,其脱色速率最快,其速率常数为0.002min-1,较高的温度会影响臭氧在纤维中的扩散速率。当pH值不同时,pH=4时脱色速率最大,为0.00162min-1。但含湿量为0和300%时的脱色速率远低于含湿量为75%到225%之间的速率。而含湿量为75-225%的脱色速率相当。这是因为:含湿量为0时,不易生成羟基氧化基;含湿量太高,也影响其生成。经过臭氧处理后,织物的断裂强力,撕破强力,顶破强力,耐磨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透气性有所提升。当pH为1时,拉伸强力最小,为782N,温度越高拉伸强力越低,含湿量对其变化不太明显。不管在何种环境下,臭氧洗水后的经向撕破强力强于纬向撕破强力,温度为80度时,经向撕破强力为51.7N,纬向撕破强力为30.5N。对于顶破强力,pH为10时顶破强力保持最好,为815N。酸性环境对耐磨性的影响最大,pH为1时,650圈便出现破洞。长时间臭氧处理后,织物的透气性均有提高,pH为1时,透气性为376mm/s,含湿量为300%,透气性为268mm/s。

牛壮[6](2020)在《柔软剂对棉织物舒适性的影响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在使用纺织品(主要是贴身服用和家用纺织品)的时候,往往都比较看重面料的手感,而手感柔软的面料,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欢和追捧,目前大部分情况是通过柔软整理来提高面料的柔软度,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通过柔软剂整理来使织物柔软度提高。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两性型柔软剂和有机硅类柔软剂是目前柔软剂的主要类型[1]。而往往柔软剂整理在改善织物的手感时,面料的自身的舒适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透气性、透湿能力等),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也有所变化,他们不仅关注面料的外观,还重视其舒适性状况,本次的课题研究是针对于棉质家用织物,而家用面料大都贴身,对面料的柔软度以及热湿等舒适性指标的要求均比较高,但柔软剂的处理往往会使柔软度与部分舒适性不能兼得,而本次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探究柔软剂对于棉质面料的舒适性指标的影响,从而得出在保证面料柔软整理效果的同时,使其拥有较好的舒适性的方法。本课题舒适性指标测试作为切入点,围绕以下内容做了相应的研究:首先结合目前市场上家用面料流行使用现状,收集相关的试验面料的原坯布;运用两种不同的柔软剂对样品进行柔软整理,利用设计正交实验,从而确定柔软整理的相关工艺参数,以确保最佳整理效果;完成柔软整理后,对整理与未整理的实验面料进行试验测试,包括对所有试验面料的基本结构参数(组织结构、面密度、紧度、厚度等)的测试与相关舒适性指标的测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1)织物基本结构参数对舒适性的影响;(2)讨论柔软剂处理对于舒适性的影响;(3)研究相同浓度的不同柔软剂对舒适性影响的差别。而通过分析这三方面的影响,得出如何合理调整织物的基本结构参数以及柔软整理,来实现织物的柔软整理效果与舒适性兼得。从而为纺织企业设计纺织品以及柔软整理提供相关经验。

李学臻[7](2020)在《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材料逐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复合材料以其质轻、高强高模等优异的性能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但是大多数复合材料老化废弃后的后处理问题仍然是一大难题,所以近几年来绿色纺织复合材料的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复合材料用于航空、军工、交通、工业、医疗等领域,本论文针对医用复合材料夹板来进行研究。医用夹板是治疗骨伤的重要固定器材,长期以来,骨伤医用夹板材料大多使用石膏、小木板等材料,这些夹板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比如石膏材料笨重、不防水,小木板成型性差等,导致患者的舒适性欠佳。因此近几年研究的医用夹板偏向于纺织复合材料夹板,目前商业化的高分子水固化夹板一体化成型,操作简单,但是其成型性欠佳以及价格昂贵,未能广泛使用。所以本论文首次使用可完全降解的棉纤维制备MBWK织物作为医用夹板材料的增强体,使用安全环保的水性聚氨酯作为树脂基体研制出一体成型的个性化MBWK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并对复合材料夹板的性能展开了研究。文章中以[0/0]、[0/90]两种铺层结构的MBWK织物、7140型丙烯酸改性聚氨酯和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两种树脂制备四种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拉伸、弯曲和压缩性能的测试与结果分析,发现[0/0]-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故将[0/0]-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作为制备医用夹板的最佳工艺。通过对[0/0]-5136型环氧改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夹板和高分子医用夹板力学性能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所制备的夹板的力学性能要于优高分子夹板,满足目前商业化医用夹板的力学性能要求。夹板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夹板在复杂曲面的成型性;另一个是夹板的可调控性。针对夹板复杂曲面成型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衬经纱与衬纬纱铺覆在曲面上的成型角度来反映,由于MBWK织物结构的特殊性,使夹板有良好的成型性;本论文从夹板舒适夹持力的范围和板间相对位移改变两个方面来阐述夹板的可调控性。实验结果表明,板间相对位移变化与对夹板的作用力呈函数相关性,可为后期医用夹板的开发提供参考。

张亚[8](2020)在《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涂层材料制备及其数码喷印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于我国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巨大、有效回收利用率低的现状,本论文通过将机械处理后的废旧散纤维针刺加工成非织造布,进一步热压定型预处理得到尺寸较为稳定、力学拉伸强力较高的基材,并对该基材进行涂层整理来制备性能较佳的涂层材料,然后采用数码喷印加工,得到了艳丽的彩色印花非织造布材料。本论文工作对拓宽废旧纺织纤维的回收利用、开发非织造布基材新颖印花材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支持。论文首先研究了废旧纺织纤维的针刺非织造涂层基材的加工工艺。以废旧纺织纤维为原料,经喂入——开松——和毛——梳理——铺网——预针刺——主针刺的针刺加工流程,得到了克重为84.2 g/m2、平均厚度为8.57 mm、横纵向断裂拉伸强力分别为24.8 N和74.5 N的非织造布;为了进一步提高基材的表面结构和力学性能,对制备的非织造布基材进行了热压预处理,分别研究了热压温度、时间及压力对基材尺寸稳定性、表面结构、断裂强力及涂层加工性能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热压工艺参数:热压温度为210℃、热压时间为3 min、热压压力为12 MPa。该热压工艺条件下,基材表面结构紧实度、尺寸稳定性,纤维间的孔隙率相较未处理试样减少了 23.78%,平均孔径减小了 22.65%,横、纵向断裂强力较未处理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其次,着重研究了适用于废旧纤维非织造布基材的涂层浆料配方和涂层工艺参数。通过测定附着力、耐折力、平滑度、光泽度、白度、吸墨性、断裂拉伸强力等表征指标,系统研究了涂层浆料体系中涂层剂种类及用量、填料种类及用量、分散剂和交联剂用量等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了较为适宜的涂层浆料配方:选用甲醇-氯化钙体系充分溶解的尼龙废丝作为涂层剂,涂层剂用量为12.0 wt%;选用高岭土颜料作为填充剂,相对用量为1:3(涂层剂用量:高岭土用量),分散剂CF-10用量为0.3wt%,交联剂KH-550用量为0.3 wt%。进而研究了涂层工艺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涂层工艺参数:采用两次涂层工艺,涂层厚度50 μm,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3 min。实验结果表明,按照上述的涂层浆料配方、涂层工艺制得的涂层材料具有较强的表面强度:涂层附着力达到了 0级,反复对折100次涂层未出现裂纹;断裂拉伸应力和伸长率明显增加,并且平滑度、光泽度、白度均较高。最后,采用UV固化数码喷印对涂层材料进行表面印花,通过测定印花图案的K/S、耐摩擦色牢度、耐水洗色牢度、图案清晰度等指标,对涂层表面结构与数码喷印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了 UV固化功率对涂层材料打印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较为适宜的UV固化功率为50-70 W。实验数据表明,在该工艺条件下,涂层材料表面的喷印图案有较好的耐摩擦色牢度,干摩擦色牢度为4-5级,湿摩擦色牢度为3-4级,图案颜色鲜艳、边缘清晰。综上所述,本论文以废旧纺织纤维制备非织造布基材,采用尼龙废丝制备聚酰胺湿法涂层浆,研究开发了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新颖印花涂层材料,对推动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许辰可[9](2019)在《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我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制约,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与污染控制等问题。促进纺织企业生态创新,对推动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转型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纺织产业的监管在不断加强,但有些企业仍不了解相关环境政策实质,忽视了生态创新的关键目标。因此,全面分析纺织产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及其政策工具组合对企业生态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促进纺织企业生态创新至关重要。不同类别的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因产业环境而异,基于具体产业背景研究环境政策对生态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国内外纺织产业背景下分析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的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深入探究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纺织产业相关环境政策,评估我国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体系,结合政策工具与我国纺织产业特征提出相关政策建议;(2)探索我国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补充和丰富我国纺织企业的生态创新相关理论;(3)探索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关系研究,揭示“环境政策——企业生态创新行为——企业绩效”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探索在纺织产业背景下,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为政府与纺织企业推进生态创新的管理与实践提供理论框架。本研究选取从1989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中央政府层面颁布的118条纺织产业相关的环境政策,运用内容分析方法构建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维度;进一步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12家纺织企业深度访谈,构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测量量表;经过小样本前测对问卷进行修正后,对225家纺织企业进行实证调研,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中的假设进行了检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如下:本研究首先基于内容分析,提出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由命令控制型、市场型政策与自愿型政策构成,其中命令控制型政策包括污染治理检查、许可与审批、标准与禁令;市场型政策划分为补贴、罚款、环保税;自愿型政策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公布与公众参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研究提出的纺织产业环境政策测量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其次,构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在扎根理论视域下对纺织企业深度访谈数据分析,认为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由产品生态创新、工艺生态创新与管理生态创新三个维度构成。其中产品生态创新包括再生材料作为原材料、产品易于再回收再利用和减少产品能源消耗量;工艺生态创新包括清洁技术、使用新能源、回收利用废水废气;管理生态创新包括积极参与生态创新活动、员工生态培训、推行可持续文化与为生态创新投入高比例资金。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本研究构建的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测量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最后,分析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生态创新在环境政策与经济绩效所起的中介作用。运用结构方程对研究模型进行拟合与修正,研究发现自愿型政策对纺织企业产品生态创新、工艺生态创新与管理生态创新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产品生态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对工艺与管理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市场型政策对企业三类生态创新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企业管理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企业产品与工艺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都不显着;自愿型政策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命令控制型政策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对揭示我国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环境政策——企业生态创新行为——企业绩效”这个“黑匣子”,对完善纺织产业相关环境政策与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文全[10](2019)在《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为研究对象,先从对生态绿线这一新鲜词汇的理论渊源、词源分析、思维方式、功能及内容等角度展开释义与分析,得出生态绿线是一种倡导人们不断向高质量目标攀登的标杆,是生态文明理论在质量领域的特殊表达。文章在明确了生态绿线的释义及功能之后,对生态绿线与高质量的逻辑关系也进行了论述,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高质量的供给与高质量的需求,这需要一系列高水准的能够促进绿色发展的标准来实现。生态绿线以其自身的高标准、引导性、螺旋上升性和非强制性为独特视角,对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将我国能够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认证制度分成了以产品、服务和环境为导向的三大类认证制度。文章在对上述三大类认证制度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如下四个问题:法律制度时效性不强且位阶较低;部分认证权威性不足且标准适用混杂;激励措施未能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监管制度不完善管控存在缺陷。并试图从法律完善、制度体系构建等角度入手,找出完善路径,并提出建设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初步构想,通过统一的规范和制度统领来实现我国生态绿线视角下认证制度的发展。全文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生态绿线释义及功能的分析与定位;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国内外具有推动绿色发展性质的认证制度的制度现状并在对比之下提出我国生态认证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在整合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制度发展问题的探索;第四部分主要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展开对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二、进入欧洲市场纺织品环保参照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入欧洲市场纺织品环保参照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双梳双铺热风非织造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市场
        1.2.1 女性卫生用品
        1.2.2 婴儿纸尿裤
        1.2.3 成人失禁用品
    1.3 吸收性卫生制品相关标准
    1.4 一次性卫生用品结构
        1.4.1 面层材料
        1.4.2 导流层材料
        1.4.3 吸收芯层材料
        1.4.4 其他结构
    1.5 一次性卫生用品面层的研究现状
        1.5.1 复合面层
        1.5.2 功能型面层
    1.6 用于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导流层研究现状
        1.6.1 纤维多样化
        1.6.2 多层化
        1.6.3 结构多样化
    1.7 研究内容与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液体在纤维层中的吸收与传导原理
    2.1 非织造材料的润湿
    2.2 非织造材料的芯吸过程
    2.3 非织造材料的传导过程
    2.4 差动毛细效应和阶梯润湿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风穿透黏合非织造布面层的制备
    3.1 热粘合机理
    3.2 热风非织造布制造工艺
    3.3 面层的结构设计
        3.3.1 原料
        3.3.2 结构设计
        3.3.3 制备工艺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风穿透粘合双层复合非织造布性能研究
    4.1 双层复合面层性能测试项目
        4.1.0 形貌结构观察
        4.1.1 厚度
        4.1.2 断裂强力
        4.1.3 透气率
        4.1.4 吸液率
        4.1.5 穿透时间
        4.1.6 返渗量
    4.2 双层复合面层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0 梯度结构形态
        4.2.1 厚度
        4.2.2 断裂强力
        4.2.3 透气率
        4.2.4 吸液率
        4.2.5 液体穿透时间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6 反渗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艾草粉整理双层复合面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抗菌双层复合面层的制备
        5.1.1 原料
        5.1.2 制备工艺路线
    5.2 性能测试
        5.2.1 抗菌性能测试
        5.2.2 扫描电镜分析
        5.2.3 穿透时间
        5.2.4 回渗量
        5.2.5 断裂强力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抗菌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2 纤维表面的艾草粉
        5.3.3 液体穿透时间测试结果与分析
        5.3.4 回渗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5.3.5 断裂强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2)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纺整理剂研究现状
        1.1.1 毛纺整理剂概述
        1.1.2 毛纺整理剂种类及研究现状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2.1 壳聚糖
        1.2.2 壳聚糖衍生物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抗菌材料的研究
    1.3 兔毛及产品的研究现状
        1.3.1 兔毛纤维的概述
        1.3.2 兔毛纱线的研究现状
        1.3.3 兔毛织物整理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
        2.3.1 N-CCTS合成原理
        2.3.2 醚化剂CHPTMAC-ethyl的合成
        2.3.3 N-CTS的合成
        2.3.4 N-CCTS的合成
    2.4 制备N-CCTS反应条件的优化
    2.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表征
        2.5.1 扫描电镜(SEM)
        2.5.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4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13)CNMR)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6 溶解性能的测定
        2.5.7 取代度的测定(DS)
        2.5.8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2.5.9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MIC)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合成N-CCTS的反应条件优化
        2.6.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SEM和 XRD分析
        2.6.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FTIR分析
        2.6.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13)CNMR分析
        2.6.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XPS分析
        2.6.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溶解性能分析
        2.6.7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2.6.8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MIC值的测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CCTS对兔毛织物抑菌整理的适用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兔毛织物抑菌整理的适用性研究
        3.3.1 兔毛织物抑菌整理流程的确定
        3.3.2 单因素法探究抑菌整理工艺
        3.3.3 响应面法优化抑菌整理工艺
    3.4 兔毛织物性能测试
        3.4.1 兔毛织物强力测试
        3.4.2 兔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3.4.3 兔毛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抑菌整理工艺单因素变量结果与分析
        3.5.2 抑菌整理工艺响应曲面中心组合设计分析
        3.5.3 抑菌兔毛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3.5.4 抑菌兔毛织物耐洗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效型“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剂的制备
        4.3.1 抑菌整理液的制备
        4.3.2 “三防”整理液的制备
    4.4 兔毛织物“三防”抑菌多功能整理流程
    4.5 兔毛织物性能测试
        4.5.1 织物微观形貌
        4.5.2 织物白度测试
        4.5.3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4.5.4 织物透气性测试
        4.5.5 织物柔软度测试
        4.5.6 织物掉毛量测试
        4.5.7 织物起毛起球性测试
        4.5.8 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4.5.9 织物耐洗性能测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织物微观形貌分析
        4.6.2 织物白度分析
        4.6.3 织物断裂强力分析
        4.6.4 织物透气性分析
        4.6.5 织物柔软度分析
        4.6.6 织物掉毛量分析
        4.6.7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分析
        4.6.8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织物表面特性对灭火服外层材料热防护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灭火服外层用高性能纤维
        1.2.2 织物参数对织物性能影响
        1.2.3 染料结构对红外反射率影响
        1.2.4 染色研究现状
    1.3 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能带理论开发消防服外层面料
    2.1 基本理论
        2.1.1 传热原理
        2.1.1.1 热传导
        2.1.1.2 热对流
        2.1.1.3 热辐射
        2.1.2 红外辐射
        2.1.2.1 红外辐射基本原理
        2.1.2.2 入射能的反射、吸收与透射
        2.1.3 能带理论
        2.1.4 染色
        2.1.4.1 芳砜纶特点
        2.1.4.2 芳砜纶分散染料上染原理
        2.1.4.3 芳砜纶阳离子染料上染原理
    2.2 灭火服外层纤维种类的筛选
        2.2.1 禁带宽度的计算
        2.2.2 利用能带理论筛选纤维种类
    2.3 消防服外层面料的设计与织造
        2.3.1 纱线
        2.3.2 织物经纬密设计
        2.3.3 织物组织设计
        2.3.4 织造
        2.3.4.1 整经
        2.3.4.2 穿综和穿筘
        2.3.4.3 上机织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参数对芳纶/芳砜纶灭火服外层面料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1.1 实验材料
        3.1.1.2 实验仪器
        3.1.2 织物参数
        3.1.3 织物组织系数
    3.2 性能测试
        3.2.1 测试相关国家标准
        3.2.2 力学性能
        3.2.2.1 断裂强力
        3.2.2.2 撕破强力
        3.2.3 透气透湿性
        3.2.3.1 透气率
        3.2.3.2 透湿量
        3.2.4 热学性能
        3.2.4.1 尺寸热稳定性
        3.2.4.2 阻燃性
        3.2.4.3 隔热性
        3.2.4.4 热防护性
        3.2.4.5 锥形量热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芳纶/芳砜纶纱线比例的筛选
        3.3.2 织物组织的筛选
        3.3.3 透气透湿性测试分析
        3.3.4 隔热性能测试分析
        3.3.5 尺寸稳定性测试分析
        3.3.6 芳纶/芳砜纶较优织物的锥形量热分析
        3.3.7 芳纶/芳砜纶较优织物其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染色对芳纶/芳砜纶灭火服外层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1.1.1 实验材料
        4.1.1.2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染色准备
        4.1.2.2 染色工艺
        4.1.2.3 还原清洗
    4.2 性能测试
        4.2.1 表观得色深度
        4.2.2 织物反射率
        4.2.3 热防护性能
        4.2.4 阻燃性能
        4.2.5 隔热性能
        4.2.6 热重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染料上染织物的染色性能
        4.3.2 不同染料染色对织物热射线反射率的影响
        4.3.3 不同染料染色对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4.3.3.1 仅辐射热源
        4.3.3.2 对流辐射组合热源
        4.3.4 不同染料染色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4.3.5 不同染料染色对织物隔热性能的影响
        4.3.6 不同染料染色对织物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3.7 不同染料染色织物热防护性能测试前后尺寸变化程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论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的研究现状
        1.3.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一、我国西南地区火草布匹概述
    (一)永胜他留人火草麻布纺织工序及使用概述
    (二)丘北壮族火草麻布染色与使用概述
    (三)四川德昌傈僳族火草麻布纺织工具及使用概述
    (四)石林撒尼人火草布概述
        1.4.1 石林撒尼人的族群概况
        1.4.2 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使用现状
    (五)本章小结
二、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的设计元素提取
    (一)火草布的纺织工艺
        2.1.1 纺织工具
        2.1.2 纺织工序
    (二)火草布的艺术特色提取
        2.2.1 火草布日常使用的实用功能
        2.2.2 火草布节日中圣洁的精神追求
        2.2.3 火草布肌理与布料材质的适用理念
        2.2.4 火草布颜色与刺绣装饰纹样的巧用理念
    (三)火草植物功能的设计提取
        2.3.1 火草的纤维特性及功能
        2.3.2 火草的医疗功能
        2.3.3 火草的园艺功能
    (四)本章小结
三、石林撒尼人火草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一)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
        3.1.1 技艺传承方式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2 使用方式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3 艺术装饰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3.1.4 精神理念的当代适应性变化
    (二)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变化原因
        3.2.1 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因素
        3.2.2 自然生态发展的因素
        3.2.3 行业分工细化的因素
        3.2.4 市场对于产品需求与受众的因素
    (三)本章小结
四、石林撒尼人火草布当代适应性的价值分析与发展探究
    (一)火草布当代适用性的价值分析
        4.1.1 当代设计思想潮流的启发
        4.1.2 火草布的布料与工艺价值
        4.1.3 火草布的可适应性发展分析
    (二)火草布传承人的培养与创作
        4.2.1 改变传承人生计模式与推广创作作品
        4.2.2 提高创作理念与扩大传承队伍
        4.2.3 改善火草生存环境与提升纺织工艺
    (三)火草布产品的传承与发展
        4.3.1 提升火草布的产品设计与创新方式
        4.3.2 加强火草布的品牌塑造与传播推广
    (四)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我的经纬之旅》系列设计创作方案
        1.1 石林撒尼人火草布纺织技艺卡通绘本—《经纬里的秘密》
        1.2 火草布编织纹样设计—《湖光山色》
        1.3 火草布纺织品设计—《自然色》
    (二)访谈对象一览表
    (三)调研日志
        1、红河州弥勒市彝族撒尼人
        2、昆明市石林县彝族撒尼人
        3、大理宾川县傈僳族
        4、丽江永胜县彝族他留人
        5、大理鹤庆县彝族白依人
        6、文山丘北县壮族
        7、四川德昌傈僳族
    (四)学术成果统计

(5)硫化黑染料染色纯棉织物的臭氧脱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牛仔服装后整理技术的发展概况
        1.2.1 牛仔的起源与发展
        1.2.2 硫化黑牛仔面料的传统洗水工艺
    1.3 黑色牛仔与硫化染料
        1.3.1 硫化染料的结构和性质
        1.3.2 硫化黑染料的染色与脱色机理
    1.4 臭氧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4.1 臭氧的基本性质和脱色机理。
        1.4.2 臭氧的应用现状
        1.4.3 臭氧在纤维改性方面的应用
        1.4.4 臭氧在漂白工艺上的应用
        1.4.5 臭氧对染色棉织物的脱色和整理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3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2 臭氧洗水对硫化黑棉纱线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条件下臭氧处理后纱线的FTIR分析
        2.3.2 不同条件下的纤维的电镜图分析
        2.3.3 不同条件下的纤维的强力分析
        2.3.4 不同条件下纱线脱色情况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硫化染料染色棉织物的臭氧脱色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染色后织物K/S值(颜色深浅)
        3.3.2 染色棉织物臭氧脱色后的L,A,B值变化
        3.3.3 染色棉织物臭氧脱色后的K/S值变化
        3.3.4 染色织物的臭氧脱色动力学分析
        3.3.5 臭氧处理不同时间的红外分析
        3.3.6 不同时间下的纤维的电镜图分析
        3.3.7 不同处理时间下织物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臭氧脱色硫化黑染色纯棉织物的影响因素和工艺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pH值对臭氧脱色速率的影响
        4.3.2 不同温度对臭氧脱色速率的影响
        4.3.3 不同含湿量对臭氧脱色速率的影响
        4.3.4 不同环境下臭氧脱色后的反应速率比较
        4.3.5 不同环境下臭氧脱色后的电镜图分析
        4.3.6 不同环境下臭氧脱色后织物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柔软剂对棉织物舒适性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舒适性及热湿舒适性定义
    1.2 热湿舒适性研究现状
    1.3 柔软剂的种类和现状
        1.3.1 纺织品柔软剂的主要种类
        1.3.2 柔软剂的作用机理
        1.3.3 非硅类柔软剂的化学结构与柔软性能
        1.3.4 有机硅柔软剂简介
        1.3.5 柔软剂在国内的发展
        1.3.6 柔软剂在国外的发展
    1.4 柔软剂对织物性能研究进展
    1.5 家用面料舒适性指标评价现状
    1.6 研究意义
    1.7 课题主要内容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方法
    2.1 样品
        2.1.1 原坯布的选择
        2.1.2 柔软剂选择
        2.1.3 原坯布规格分析
        2.1.4 样品制备(原坯布柔软剂处理)
    2.2 织物舒适性指标测试方法
        2.2.1 织物透气性能测试方法
        2.2.2 织物热阻,克罗值,导热率测试方法
        2.2.3 织物湿舒适性测试方法(湿阻和透湿率)
        2.2.4 织物起毛起球的测试方法
        2.2.5 抗褶皱性的测试方法
        2.2.6 织物悬垂性的测试方法
        2.2.7 织物表观摩擦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舒适性研究与分析
    3.1 织物透气性和热舒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1.1 织物透气性测试结果
        3.1.2 织物热舒适性测试结果
        3.1.3 织物透气性和热舒适性分析
    3.2 织物透气性和热舒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织物湿阻测试结果
        3.2.2 织物透湿率测试结果
        3.2.3 织物湿阻和透湿率分析
    3.3 织物起毛起球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织物悬垂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织物抗褶皱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织物表面摩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伤医用夹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石膏及木质材料骨伤固定夹板
        1.1.2 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骨伤固定夹板
        1.1.3 智能骨伤固定夹板
        1.1.4 3D打印在医骨科行业的应用
    1.2 MBWK织物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2.1 天然纤维MBWK织物的研制与性能测试及分析
        2.1.1 MBWK织物的制备
        2.1.1.1 实验材料
        2.1.1.2 制备过程
        2.1.2 MBWK织物的性能测试
        2.1.2.1 厚度测试
        2.1.2.2 拉伸性能测试
        2.1.2.3 压缩性能测试
        2.1.2.4 弯曲性能测试
        2.1.2.5 透气性能测试
        2.1.3 MBWK织物性能分析
        2.1.3.1 拉伸性能分析
        2.1.3.2 压缩性能分析
        2.1.3.3 弯曲性能分析
        2.1.3.4 透气性能分析
    2.2 天然纤维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2.2.1 树脂基体的选择
        2.2.1.1 聚乳酸
        2.2.1.2 聚氨酯
        2.2.3 织物增强体铺层结构设计
        2.2.4 复合材料成型方式
        2.2.4.1 真空辅助成型
        2.2.4.2 复合材料板工艺流程
        2.2.4.3 复合材料制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板力学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3.1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板力学性能测试
        3.1.1 拉伸性能测试
        3.1.2 压缩性能测试
        3.1.3 弯曲性能测试
    3.2 复合材料板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拉伸性能分析
        3.2.1.1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2.1.2 复合材料拉伸破坏形貌分析
        3.2.2 压缩性能分析
        3.2.2.1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3.2.2.2 压缩破坏形貌分析
        3.2.3 弯曲性能分析
        3.2.3.1 弯曲应力-应变曲线
        3.2.3.2 弯曲破坏形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BWK织物增强夹板与医用高分子夹板性能对比研究
    4.1 力学性能对比
        4.1.1 拉伸性能
        4.1.1.1 实验前准备
        4.1.1.2 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2 压缩性能
        4.1.2.1 实验前准备
        4.1.2.2 压缩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3 弯曲性能
        4.1.3.1 实验前准备
        4.1.3.2 弯曲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成型性能对比
        4.2.1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夹板成型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BWK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夹板的调控
    5.1 夹板夹持力范围调控
        5.1.1 夹板夹持力的测试
        5.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夹板间距可调控性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夹板相对位移-载荷调控拟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研究结论
    6.3 存在的问题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8)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涂层材料制备及其数码喷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废旧纺织纤维再资源化利用
        1.2.1 国外废旧纺织纤维回收利用情况
        1.2.2 国内废旧纺织纤维回收利用情况
    1.3 纺织品涂层整理
        1.3.1 涂层剂
        1.3.2 填料
        1.3.3 助剂
    1.4 数码印花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第2章 涂层加工用废旧纺织纤维基材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设备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废旧纺织纤维的非织造布制备
        2.2.2.2 基材的热压预处理
        2.2.2.3 聚酰胺涂层浆料的制备
        2.2.2.4 聚酰胺涂层材料的制备
        2.2.3 测试方法
        2.2.3.1 断裂拉伸强力测试
        2.2.3.2 3D视频显微镜测试
        2.2.3.3 SEM测试
        2.2.3.4 尺寸稳定性测试
        2.2.3.5 表面接触角测试
        2.2.3.6 附着力测试
        2.2.3.7 平滑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废旧纺织纤维针刺非织造布制备工艺
        2.3.2 热压温度对基材性能的影响
        2.3.2.1 热压温度对基材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2.3.2.2 热压温度对基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2.3.2.3 热压温度对基材表面亲疏水性的影响
        2.3.2.4 热压温度对涂层加工性能的影响
        2.3.3 热压时间对基材性能的影响
        2.3.3.1 热压时间对基材结构紧实度的影响
        2.3.3.2 热压时间对基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热压压力对基材性能的影响
        2.3.4.1 热压压力对基材结构紧实度的影响
        2.3.4.2 热压压力对基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旧纺织纤维涂层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涂层浆料的制备
        3.2.2.2 涂层材料的制备
        3.2.3 测试方法
        3.2.3.1 涂层浆料流变性测试
        3.2.3.2 粒径测试
        3.2.3.3 涂层材料表面强度测试
        3.2.3.4 涂层材料表面性能测试
        3.2.3.5 涂层材料吸墨性测试
        3.2.3.6 涂层材料吸水性测试
        3.2.3.7 断裂拉伸强力测试
        3.2.3.8 涂层材料防水透湿性能测试
        3.2.3.9 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测试
        3.2.3.10 SEM测试
        3.2.4.1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3.2.4.12 涂层材料织物风格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1.1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3.3.1.2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吸墨性的影响
        3.3.1.3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1.4 涂层剂种类对涂层材料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
        3.3.2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1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3.3.2.2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3.3.2.3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2.4 涂层剂用量对涂层材料吸水性的影响
        3.3.3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1 填料种类对涂层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3.3.3.2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吸墨性的影响
        3.3.3.3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
        3.3.3.4 填料种类对涂层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3.3.4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4.1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吸墨性的影响
        3.3.4.2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遮盖力的影响
        3.3.4.3 填料用量对涂层材料织物风格的影响
        3.3.5 分散剂用量对涂层浆稳定性的影响
        3.3.6 交联剂用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 涂层工艺的优化
        3.3.7.1 涂层方式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2 涂层厚度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3 焙烘温度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3.7.4 焙烘时间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码喷印加工在涂层材料上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2.3.1 表面得色深度K/S测试
        4.2.3.2 图案清晰度测试
        4.2.3.3 摩擦色牢度测试
        4.2.3.4 水洗色牢度测试
        4.2.3.5 SEM测试
        4.2.3.6 涂层孔隙分布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涂层表面结构与数码喷印性能相关性研究
        4.3.1.1 涂层孔隙分布对吸墨性的影响
        4.3.1.2 涂层孔隙分布对表面得色深度K/S的影响
        4.3.1.3 涂层孔隙分布对摩擦色牢度的影响
        4.3.1.4 涂层孔隙分布对图案清晰度的影响
        4.3.2 UV固化对数码喷印性能的影响
    4.4 成果展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与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结构安排
        1.4.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创新的概念、维度与测量
        2.1.1 生态创新的发展背景
        2.1.2 生态创新的概念
        2.1.3 生态创新的维度
        2.1.4 生态创新的测量
    2.2 环境政策的内涵与分类
        2.2.1 环境政策的内涵
        2.2.2 环境政策的分类
        2.2.3 政策认知的内涵
    2.3 生态创新绩效的分类与测量
        2.3.1 创新绩效
        2.3.2 环境绩效
        2.3.3 经济绩效
    2.4 环境政策、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4.1 环境政策对生态创新的影响
        2.4.2 生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5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相关研究
    2.6 现有文献总结述评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研究
    3.1 内容分析方法
    3.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2.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收集
        3.2.2 细化分析单元
        3.2.3 形成分析类别组合
        3.2.4 评判与记录
        3.2.5 信度与效度检验
    3.3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分析
        3.3.1 环境政策演进过程
        3.3.2 环境政策主体的协同度
        3.3.3 环境政策目标
        3.3.4 环境政策工具分析
    3.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扎根理论的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与作用效果研究
    4.1 扎根理论方法概述
    4.2 研究方案
    4.3 研究过程
        4.3.1 数据收集
        4.3.2 数据处理
    4.4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范畴挖掘与提炼
        4.4.1 开放式编码
        4.4.2 主轴式编码
        4.4.3 选择式编码及研究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框架构建
    5.1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维度
    5.2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企业生态创新关系
        5.2.1 命令控制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5.2.2 市场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5.2.3 自愿型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5.3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
    5.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与生态创新绩效的关系
    5.5 假设汇总与框架构建
    5.6 本章小结
6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前测
    6.1 问卷设计
        6.1.2 问卷设计过程
        6.1.3 问卷的基本内容
    6.2 测量条款形成
        6.2.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的初始测量条款
        6.2.2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初始测量条款
        6.2.3 纺织企业经济绩效的初始测量条款
        6.2.4 纺织企业统计特征的测量
    6.3 小样本测试
        6.3.1 小样本问卷对象选择
        6.3.3 小样本检验与结果
        6.3.4 问卷初始测量量表的修改
    6.4 本章小结
7 纺织企业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描述
        7.1.1 问卷对象选择
        7.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2 信度和效度检验
        7.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7.2.2 信度检验
        7.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7.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7.3.1 初步数据分析
        7.3.2 初始模型构建
        7.3.3 中介作用模型
        7.3.4 修正模型
        7.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小结
    7.4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7.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7.4.2 进一步分析与探讨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的政策工具构成与测量
        8.1.2 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维度划分
        8.1.3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8.1.4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纺织企业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8.1.5 纺织产业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作用路径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存在的难点
第二章 生态绿线的释义及功能
    2.1 生态绿线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探讨
        2.1.1 生态文明理论
        2.1.2 绿色生产与消费理念
        2.1.3 标准化及合格评定理论
    2.2 生态绿线的内涵与功能定位
        2.2.1 生态绿线的词源分析
        2.2.2 生态绿线与其它相关概念的比较
        2.2.3 生态绿线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式
        2.2.4 生态绿线思维的具体表现
        2.2.5 生态绿线的功能和作用
    2.3 生态绿线理念下认证制度与绿色发展制度的逻辑关系
        2.3.1 生态绿线理念下认证制度再认识
        2.3.2 认证制度与绿色发展制度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3.1 国外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1 生态绿线视角下美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2 生态绿线视角下欧盟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3 生态绿线视角下澳大利亚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4 对国外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评价
    3.2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现状
        3.2.1 以环境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3.2.2 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3.2.3 以服务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3.2.4 对我国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评价
    3.3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法律制度时效性不强且位阶较低
        3.3.2 部分认证权威性不足且标准适用混杂
        3.3.3 激励措施未能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3.3.4 监管制度不完善管控存在缺陷
第四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绿色认证制度的整合与探索
    4.1 探索统一的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立法模式
    4.2 明确统一的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基本原则
    4.3 构建统一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标准、标识体系
    4.4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保障与激励机制
        4.4.1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保障机制
        4.4.2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激励机制
第五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初步构想
    5.1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5.2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基本制度运行
    5.3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法律责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进入欧洲市场纺织品环保参照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梳双铺热风非织造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D]. 孙振云.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新型长效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在兔毛织物整理中的应用[D]. 姜迎雪.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织物表面特性对灭火服外层材料热防护性能的影响研究[D]. 王佳为.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火草布的当代适应性研究[D]. 王钰瑾.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5]硫化黑染料染色纯棉织物的臭氧脱色工艺研究[D]. 别必涵.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6]柔软剂对棉织物舒适性的影响探讨[D]. 牛壮. 东华大学, 2020(01)
  • [7]纬编双轴向织物增强三维医用夹板的研制[D]. 李学臻.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废旧纺织纤维的涂层材料制备及其数码喷印性能研究[D]. 张亚.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9]环境政策对纺织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D]. 许辰可.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10]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D]. 李文全.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进入欧洲市场纺织品环保参考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