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的消毒杀菌方法

肉类的消毒杀菌方法

一、肉品的消毒灭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1](2020)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农办牧[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督促指导各地和各类防疫主体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防控实际,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解读,科学有序推进常态化防控工作。

陈艳灵[2](2020)在《江津区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生猪屠宰实行“定点检疫,集中屠宰”,所以屠宰厂(点)或屠宰企业是城乡居民猪肉食品消费的主要来源地。一般通过肉品品质检验和屠宰检疫分设的方式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把关。承担屠宰检验工作的是屠宰企业自派的肉品品质检验员;承担检疫职责的是驻场官方兽医。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猪肉及其相关产品的安全性,它是生猪从养殖环节流入“加工”环节和“餐桌”环节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研究屠宰企业的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工作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以江津区七家生猪屠宰企业的检验检疫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调研七家生猪屠宰企业基本情况、硬件建设情况、实验室检验仪器配备情况、重点疫病和猪肉品质质量安全情况、检验检疫环节生物安全防控现状、屠宰企业制度建设情况、屠宰检验检疫开展情况、检验检疫人员配置和综合素质情况,发现:1.江津区七家生猪屠宰企业整体屠宰量远小于设计屠宰量,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参差不齐;2.实验室检验仪器设备简陋;3.检验检疫人数配置不足;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4.检验检疫工作整体质量不高;5.屠宰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物安全隐患。笔者结合企业实际,对屠宰检疫检验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屠宰企业检测实验室设备不足,建设标准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建议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给予符合条件的定点单位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同时鼓励屠宰企业开展全国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工作;2.针对屠宰企业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差,防控水平低的情况,建议完善企业内部生物安全防控制度,加强屠宰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畅通投诉渠道,完善查询平台,构建全民共监体系;3.针对提高屠宰检验检疫队伍人员配置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建议重视对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内评考核办法,鼓励人员参加区级、市级、国家级检疫比赛,不断提升检验检疫水准,同时加强对驻场官方兽医开展“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宣传。由于在调查过程存在调查范围、调查手段的局限性,加之地域因素,所以结果的适用范围可能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作者希望通过此文,对生猪屠宰企业的屠宰检验检疫工作提升有所帮助,同时能以此提升产业素质,引导社会共治,形成产业发展与质量安全兼容的新局面。

许佳[3](2019)在《电子束辐照对鸡肉表面空肠弯曲菌作用机制及其灭菌工艺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肠弯曲菌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常以共生的形式定植于动物肠道。由此处理和食用污染的禽肉成为空肠弯曲菌传播的主要途径,且因鸡肉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量有时高达106CFU/g,传统的控制手段不能满足食品灭菌贮藏要求,寻求新型环保的食品杀菌技术己成为趋势。近年来,电子束辐照因其安全快速,杀菌彻底,在食品灭菌保鲜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电子束辐照对空肠弯曲菌的作用机制,建立鸡肉中空肠弯曲菌的辐照模型,优化辐照参数并进行实际样品应用,同时评价电子束辐照对鸡肉品质的影响,为防控空肠弯曲菌提供新技术。一、体外培养条件下电子束辐照对空肠弯曲菌作用机制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对空肠弯曲菌的杀灭效果,选择空肠弯曲菌(NCTC11168、ATCC33560、81-176、M166 和 C410)的浓度约为 10 × 109CFU/mL,电子束的剂量为 0.15、0.2、0.3、0.4和0.5 kGy。剂量-存活曲线显示,电子束辐照对空肠弯曲菌的杀灭效果显着。不同源空肠弯曲菌分离株D10值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空肠弯曲菌对电子束的敏感性并无显着差异(P>0.05)。其次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对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细菌运动力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细菌的运动力显着小于对照组的运动力(P<0.01)。细菌趋化性分析结果显示以丁二酸和α-酮戊二酸作为趋化物时,处理组细菌的趋化能力较对照组显着增强(P<0.01)。扫描、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高剂量组大部分菌体细胞壁皱缩明显且都干瘪地聚集在一起,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出现严重的质壁分离,有些甚至变为空泡。最后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对空肠弯曲菌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理。PFGE实验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打断了细菌的DNA链,使DNA大片段断裂成小片段;拉曼光谱实验结果显示,电子射线发出的能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细菌核酸、蛋白质等的空间构象;生化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细菌的羰基浓度大于对照组,且在高剂量时,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空肠弯曲菌10个应激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高剂量下,细菌氧应激基因(sodB、katA、ahpC显着上调(P<0.05)。二、电子束辐照鸡肉表面空肠弯曲菌工艺的初步研究空肠弯曲菌对辐射的敏感性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更有效地杀灭鸡肉表面的空肠弯曲菌,需结合具体的外界环境以确定合适的辐照剂量。本文研究了初始菌数量、pH值、水含量、氧气浓度、储存时间等因素对鸡肉中空肠弯曲菌(NCTC11168)辐照杀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菌数量越大,需要的辐照剂量越大;在pH值为7.0时辐照杀菌效果较差,杀菌率为98.5%;介质中水分含量较多时,空肠弯曲菌辐照杀灭效果显着(P<0.05);微需氧(5%02)环境下,辐照杀菌效果较差,杀菌率为24%;鸡肉经辐照后在4℃贮藏10d内,空肠弯曲菌的存活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残活细胞数降低了 2.95 LogCFU。使用Origin8.0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一系列动力学方程,其R2值都超过了 0.90,表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以辐照剂量和温度为自变量,以空肠弯曲菌残活细胞数、鸡肉红度值(a*)和亮度值(L*)作为响应值,对杀菌工艺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灭菌效果和鸡肉品质。建立了最佳辐照模式,对最优条件进行验证,并进行实际样品应用。结果表明,根据试验结果和回归方程,将红度、亮度、空肠弯曲菌残活细胞数3指标的参数范围取交集,在尽可能减少电子束辐照对鸡肉感官不良影响的前提下,辐照剂量选为0.3 kGy,温度选为15℃。对优化的参数条件进行鸡肉模拟实验,显示在最佳参数条件下电子束辐照可有效控制鸡肉表面的空肠弯曲菌(杀菌率达98%-99%),确保鸡肉色泽。实际样品应用结果显示,电子束辐照不会显着降低鸡肉中空肠弯曲菌的阳性率,但是可以明显降低空肠弯曲菌载量(消减量为2.31 Log)以及菌落总数(消减量为0.92 Log)(P<0.05)。三、电子束辐照对鸡肉品质的影响鸡肉品质评价指标分为丙二醛、乳酸、pH值、嫩度、系水力值、挥发性盐基氮及色度,实验结果显示最佳剂量(0.3 kGy)条件下,电子束辐照对鸡肉品质无显着不良影响(P>0.05)。其中,鸡肉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丙二醛含量在贮藏期内呈上升趋势,最佳剂量下的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乳酸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整个贮藏期内,乳酸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2.5 kGy显着降低了鸡肉的乳酸含量(P<0.05)。鸡肉pH值测定结果表明,pH值在贮藏期内呈上升趋势,最佳剂量下,辐照对鸡肉pH值无显着影响(P>0.05)。嫩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在15d贮藏期内,剪切力值最终呈下降趋势。相较对照组,2.5 kGy显着提高了鸡肉的嫩度(P<0.05)。鸡肉系水力值测定结果表明,系水力值在贮藏期内呈上升趋势,最佳剂量下的系水力值较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TVB-N值的测定结果显示,整个贮藏期内,TVB-N值呈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2.5 kGy显着降低了鸡肉的TVB-N值(P<0.05)。色度测定结果表明,L*值在贮藏期内呈上升趋势,2.5 kGy剂量组的L*值显着高于最佳剂量组(P<0.05)。相较对照组,最佳剂量组的a*值无显着变化(P>0.05),2.5kGy剂量组的a*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b*值在贮藏期内呈上升趋势,对照组的b*值显着高于2.5 kGy剂量组(P<0.05)。

刘家祺[4](2019)在《羊肉生产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散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肉类生产链中的重要致病菌,并且大量存在于养殖环境中,可通过食物链感染人类,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以山西某育肥羊场及其定点屠宰车间为试验地,以5%的绵羊血琼脂培养基为采样基质,分别采集羊舍内、舍外空气,圈舍围栏、用具、羊鼻腔及粪土饲料,屠宰车间内空气、屠宰用具、宰后羊胴体、屠宰人员鼻腔及屠宰车间污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16S r DNA鉴定、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药敏纸片法及mec A基因扩增检测筛选MRSA,并测定其对14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及mec A基因序列对比生产环节中MRSA的遗传相似性,探讨羊肉生产中各环节MRSA的耐药情况及散播分布方式,结果显示:(1)在养殖、屠宰各环节采集样品752份,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160株,分离率为21.28%;其中羊舍内样本分离率为29.69%;屠宰环节中共分离菌株48株,分离率为14.68%;宰后羊胴体棉拭子培养物菌株分离率为25%。(2)依据K-B法和PCR方法,从1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筛选mec A阳性MRSA82株,检出率为51.25%;其中养殖场MRSA检出率为33.33%~64.29%,以羊舍内空气检出率最高;屠宰车间MRSA检出率为22%~66.67%,以污水和屠宰人员鼻腔检出率最高;羊胴体MRSA检出率为60.71%。(3)根据CLSI标准测定MRSA对14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各采样点MRSA对药物表现不同程度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到了98.78%,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克林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的耐药性为52.44%~84.15%,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多西环素等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19.51%~43.90%,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低,仅7.32%,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次分离的MRSA多重耐药率达92.68%。羊舍、屠宰车间和羊肉中的MRSA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环丙沙星、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等6类药物的耐药菌株比例存在相似的趋势。(4)通过ERIC-PCR扩增MRSA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将其分为15个基因型,各菌株之间遗传相似系数高于75%,其中只有6株各为1个基因型,羊舍中MRSA为主要的流行克隆株;抽取部分菌株进行mec A基因测序,耐药基因相似性大于96%,各采样环节分离菌株耐药基因相似度较高,提示在羊肉生产过程中,MRSA以交叉方式进行散播。

彭静[5](2019)在《肉制品厂消毒方案设计及有效性控制》文中认为熟肉制品作为受欢迎的食品,其安全性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肉制品的品质和安全,使企业拥有市场竞争力,控制生产环境卫生是必要条件,也是其他安全控制措施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控制生产现场环境卫生,是食品生产企业重要的课题。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可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提高合格率,减少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针对我国熟肉制品微生物抽检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主要致病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菌落总数清洁后的合格率为12%,消毒后的合格率为96.9%;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霉菌和酵母菌消毒后的合格率均达到100%,说明清洗不能完全杀死微生物,只能达到部分除菌的效果,而消毒可以达到完全合格。其次,针对以上微生物对新建肉制品厂进行清洗消毒方案设计,首次提出在受试企业实施生产环境卫生控制过程中,对生产环境做四个区域划分,制定不同区域的清洗消毒方法和频率,通过环境微生物验证计划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体合格率与环境温度、湿度成反比关系,当温度降至16℃、湿度降至77%时,整体合格率由0上升至44.4%。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合格点采取纠偏措施,并比对整改前后的检测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纠偏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各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含氯消毒液的稳定性差,对设备的腐蚀性强,季铵盐稳定性强,不腐蚀设备;酒精价格高,安全系数高,消毒快速。综合考虑季铵盐、次氯酸钠可做为清洗后涂抹点的消毒剂,酒精可作为生产前涂抹点的消毒剂,以此依据为受试企业制定最有效最实惠的环境控制措施。此外,本研究初步利用电解水进行了消毒和效果验证,结果表明用含150 ppm200 ppm有效氯的电解水消毒生产环境的不同界面,均能达到卫生控制标准要求,实验结果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效果良好,而且电解水是一种新型的消毒剂,其安全便捷,对生产环境有很好的消毒效果,应用于食品企业的环境卫生控制中即有很大的实用性,也能节约成本。

王光宇[6](2018)在《气调包装对冷鲜鸡肉中莓实假单胞菌致腐效应的抑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肉品腐败变质给人类的食品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每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肉品浪费和损失高达2.63亿吨。由于肉品营养物质丰富、水分含量大,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同时肉品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工序繁琐、肉质与外界物质接触机会多,交叉污染导致其中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居高不下。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延缓肉品腐败变质已成为本领域国内外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已经证明气调包装(CO2/N230%/70%)可以有效抑制冷鲜肉中微生物的生长。综合考虑成本和保鲜效果,应用气调包装是目前冷鲜肉推广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大趋势。因此,深入研究气调包装对腐败菌致腐效应的抑制机制,对针对性制定冷鲜肉品保鲜策略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针对肉源性强致腐莓实假单胞菌,以鸡胸肉切片为生长基质,比较研究了莓实假单胞菌在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下菌体生理生化特性与代谢活动的变化趋势,同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分析出气调包装中细菌致腐相关的基因表达规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特定基因的功能,揭示了气调包装抑制莓实假单胞菌致腐效应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冷鲜鸡肉中腐败菌的筛选和腐败潜能评估基于细菌分解鸡肉的能力自制一种选择性培养基,鸡肉肉汤琼脂(Raw-chicken Juice Agar,RJA),利用该培养基从冷鲜鸡肉中分离到属于3个属和7个种的53株菌。从中挑选出3株分解圈较大的腐败菌杀鲑气单胞菌35、荧光假单胞菌H5、莓实假单胞菌NMC25,同时结合一株实验室前期保存的常见腐败菌液化沙雷氏菌17,研究它们的胞外蛋白酶活性并评估它们在鸡胸肉切片上的腐败潜能。结果表明:杀鲑气单胞菌35对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有最强的分解能力,莓实假单胞菌NMC25次之;在鸡胸肉切片上培养时莓实假单胞菌NMC25表现出较强致腐能力,具体表现为生长速度快、加速鸡肉中挥发性盐基氮与pH变化、产生粘液。此外,在冷藏期间所有腐败菌都产生了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醛、酮和硫化物等。综合本章结果,我们发现莓实假单胞菌NMC25在4种腐败菌中的致腐能力最强;本章中自制的RJA培养基为后续研究中评估腐败菌的腐败潜能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2.气调包装对不同莓实假单胞菌分离株腐败能力的影响根据前一章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的莓实假单胞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气调包装(处理组)和托盘包装(对照组)为生长环境,研究在最适温度、TSB(标准培养基)中生长的莓实假单胞菌腐败相关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莓实假单胞菌在RJA上产生的分解圈大小不同,但在气调包装下均无分解圈产生;气调包装抑制莓实假单胞菌生长中的对数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效果对产分解圈菌株逐渐消失,其中分离株2和NMC25在稳定期的生长反超对照组;分离株2和NMC25具备较强的生物菌膜形成能力,但在气调环境下受到了显着的抑制;不同莓实假单胞菌表面特性均出现了显着变化,包括运动性下降、聚集性和疏水性增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气调包装下出现大量菌体聚集,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聚集体;莓实假单胞菌对气调包装的应激响应具有菌体特异性,这些应答可以促使莓实假单胞菌在气调环境下的存活和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致腐能力的莓实假单胞菌在气调包装中的性质变化程度受到菌体特异性的影响;但气调包装均能抑制它们分解鸡肉的能力,说明气调包装会影响莓实假单胞菌的代谢活动,这很可能与气调包装抑制其致腐效应的作用机制有关。3.气调包装下原位培养莓实假单胞菌的表观生理变化根据前一章试验结果,选择强腐败菌NMC25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胞外聚合物性质、膜完整性、膜电位、胞内ATP含量和胞外蛋白酶活性,研究莓实假单胞菌在气调包装鸡胸肉切片(原位培养)中代谢活动发生的表观变化,初步揭示气调包装抑制莓实假单胞菌致腐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调包装抑制了原位培养下莓实假单胞菌的整个生长过程,改变了其胞外聚合物的含量、组分和性质;不同包装条件下莓实假单胞菌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均会抑制其他种属细菌的生长和生物菌膜形成;气调包装中细菌保持了细胞膜完整性,但跨膜转运能力和胞内ATP含量显着降低;托盘包装样品的胞外蛋白酶作用于鸡肉蛋白后,从中鉴定出来源于两种肌肉结构蛋白(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多个肽段,表明这些肽段由细菌的蛋白分解活动产生;而气调包装样品对鸡肉蛋白并无分解作用,表明此状态下细菌无胞外蛋白酶活性。这些结果说明,气调包装确实影响了莓实假单胞菌的代谢活动,其中对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胞内ATP水平和胞外的蛋白酶活性在细菌的致腐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气调包装下原位培养莓实假单胞菌的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第一株肉源性莓实假单胞菌NMC25的基因组完成图信息,随后通过转录组测序研究了该菌在气调包装鸡胸肉切片(原位培养)中的全局性基因表达规律,深入揭示气调包装抑制莓实假单胞菌致腐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莓实假单胞菌的基因表达模式在不同气体环境下大不相同,气调包装组中共发现559个差异表达基因;电子传递链中nuoAB基因表达显着下调,导致有氧呼吸受到抑制;气调包装显着抑制了 ABC转运蛋白、鞭毛、和Ⅰ型菌毛蛋白、DNA复制和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进一步影响了细菌的营养摄入、运动性和生长能力;影响能量产生、氨基酸合成、膜脂质组成的相关基因表达发生显着变化,表明莓实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代谢活动来适应气调环境。此部分结果表明,莓实假单胞菌通过调控多种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使自身在气调包装中存活和生长,但却失去了部分与致腐相关的代谢能力。5.致腐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根据上一章试验结果,选择两个可能在细菌致腐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基因aprD和nuoB,构建莓实假单胞菌ΔaprD缺失株和ΔnuoB缺失株来验证这两个基因的功能,并评估了这两株突变株对肉品的致腐效应。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在TSB中,两株突变株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生长数量均显着降低,ΔaprD缺失株最低,ΔnuoB缺失株次之;在鸡胸肉切片中,ΔaprD缺失株的生长情况与野生株无显着差异,ΔnuoB缺失株细菌数量仍然显着降低,表明aprD基因对细菌生长能力的影响与培养基质有关,nuoB基因能够直接影响细菌的生长能力;ΔaprD缺失株在RJA培养基中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分解圈,ΔnuoB缺失株的分解圈产生情况与野生株类似,表明aprD基因在莓实假单胞菌蛋白酶分泌过程中至关重要;ΔaprD缺失株的swimming和swaming泳动性与ΔnuoB缺失株均呈现相反的趋势;接种两种突变株的鸡胸肉切片腐败后的感官变化与野生株并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单一基因功能缺失对莓实假单胞菌的整体腐败能力影响不大,莓实假单胞菌的腐败能力受到多种功能基因的协同调控,气调包装环境同时影响了多种基因才导致了对莓实假单胞菌致腐效应的抑制,其中aprD和nuoB基因在细菌生长、扩散和蛋白酶分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丽娟[7](2018)在《阳离子纳米聚合物抗菌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研制阳离子纳米聚合物抗菌剂及其在敷料和食品保鲜中的应用为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溴代十四烷和溴代十二烷为原料分别与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DMAEMA)反应,制备两种可聚合阳离子乳化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十四烷基溴化铵(CPE14C)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十二烷基溴化铵(CPE12C);然后,通过可聚合阳离子乳化剂CPE14C的自聚以及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苯乙烯(St)、丙烯腈(AN)进行乳液共聚合,得到阳离子纳米均聚物P(CPE14C)、阳离子纳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PE14C-MMA)、阳离子纳米聚丙烯酸甲酯P(CPE14C-MA)、阳离子纳米聚苯乙烯P(CPE14C-St)和阳离子纳米聚丙烯腈P(CPE14C-AN)。另外,本研究通过热重分析(TG)研究了目标产物的热稳定性,通过核磁氢谱(1H-NMR)和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对合成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从而证明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通过Zeta电位仪和纳米粒度仪研究产物的电性能及粒径大小,从而证明产物为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结构聚合物。(2)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阳离子纳米聚合物的抗菌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菌株。结果表明合成的阳离子纳米聚合物都具有抗菌性能,在自聚物中比较发现,烷基链长为14碳的P(CPE14C)的抗菌性最好,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0625mg/mL、0.0312mg/mL;CPE14C与St共聚物的抗菌效果优于它与MMA、MA共聚产物的抗菌效果;产物在乳液状态下,乳化剂量的增加,可聚合阳离子抗菌效果随之增强,且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低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3)P(CPE14C)和P(CPE14C-St)分别负载到灭菌的普通医用级纱布、全棉无纺布、水刺无纺布,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株,研究敷料的抗菌性。结果表明在P(CPE14C)负载量分别为0.07mg/cm2、0.3mg/cm2、0.3mg/cm2时能全部杀灭普通医用级纱布、全棉无纺布、水刺无纺布中的细菌;在P(CPE14C-St)负载量分别为2.0mg/cm2、2.0mg/cm2、3.0mg/cm2时能全部杀灭普通医用级纱布、全棉无纺布、水刺无纺布中的细菌。(4)以市场购得里脊猪肉为试验原材料,去除表面的脂肪和筋膜后并分割成一定质量的供试肉样。通过浸渍法将P(CPE14C)负载到肉样表面,再进行冷藏保鲜试验,研究肉样pH、失水率、感官评分以及总菌落数的变化。结果表明,P(CPE14C)可以有效抑制腐败菌繁殖,用2%的P(CPE14C)稀液处理的肉样的冷藏保质期可达到20d,与对照组相比,热鲜肉的冷藏保质期延长12d。

韩格,陈倩,孔保华[8](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肉品保藏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能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具有安全、温和、操作简便以及成本较低等优点,在食品非热加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低温等离子体在激发过程中能够产生臭氧、单线态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氮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对肉品中微生物的抑制和亚硝酸盐的产生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概述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分析了其工作效率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替代亚硝酸钠两方面,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肉品保藏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低温等离子体对肉品脂肪氧化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推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肉品研究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孙瑞[9](2017)在《冰鲜鸡表面致腐菌与腐败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家禽在屠宰加工过程中表面会污染微生物,特别是致腐微生物,导致冰鲜禽肉保质期短。论文通过对冰鲜鸡表面(鸡皮及内腔)的致腐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将经鉴定的致腐菌分别接种于经消毒的冰鲜鸡鸡皮及内腔,研究其对冰鲜鸡在贮藏期间各项与腐败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控制致腐细菌延长保质期探索理论依据。得出实验结果如下:1.冰鲜鸡鸡皮与冰鲜鸡内腔微生物宏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鸡皮表面的腐败菌主要为不动杆菌属等微生物,内腔表面腐败菌主要为拟杆菌属等微生物。从冰鲜鸡鸡皮与冰鲜鸡内腔表面分别分离出5种致腐菌,经API 20E系统鉴定,冰鲜鸡鸡皮表面的腐败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雷氏菌(Serratia odorifera)、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冰鲜鸡内腔表面分离出的腐败菌分别是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莫拉氏菌(Moraxell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冰鲜鸡鸡皮两种鉴定方法结果都包含了假单胞菌属,冰鲜鸡内腔两种鉴定方法结果都包含假单胞菌属与不动杆菌属。2.对照组为消毒后的冰鲜鸡鸡皮,实验组为消毒后分别接种5种从冰鲜鸡鸡皮表面分离出致腐菌的冰鲜鸡鸡皮,对冰鲜鸡鸡皮表面分离出的5株腐败菌的TBARS产生因子进行分析,施氏假单胞菌与其他组差异性显着,对冰鲜鸡鸡皮品质影响最大。实验组是接种施氏假单胞菌的冰鲜鸡鸡皮,对照组为未做任何处理的鸡皮,在04℃条件下贮藏3 d,共检测出47种挥发性气味成分,其中烷烯烃、醛类、醇类的含量变化较大,醇类、烷烯烃类是脂肪降解产物,说明鸡皮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与脂肪的氧化分解有关。3.对照组为消毒后的冰鲜鸡内腔,实验组消毒后分别接种5种从冰鲜鸡内腔表面分离出致腐菌的冰鲜鸡内腔,对内腔表面分离出的5株致腐菌的TVB-N与TBARS产生因子进行分析,浅黄假单胞菌与其他组的差异性显着,对冰鲜鸡内腔品质影响最大。实验组为接种浅黄假单胞菌的冰鲜鸡内腔,对照组为未作任何处理的冰鲜鸡内腔,在04℃条件下贮藏3 d,冰鲜鸡胴体内腔共检测出45种挥发性成分,第3 d冰鲜鸡内腔中挥发性物质1-辛烯-3-醇含量增加,代表新鲜度的己醛含量减少,说明冰鲜鸡内腔的新鲜度降低。4.施氏假单胞菌与浅黄假单胞菌分别对冰鲜鸡鸡皮与内腔品质影响最显着,冰鲜鸡鸡皮发粘与鸡皮表面脂肪品质劣变与菌落总数有关,冰鲜鸡内腔臭味与内腔残留血液品质变化有关。本文为冰鲜鸡的保鲜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对实际生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史易明[10](2017)在《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禽流感肆虐,屠宰后胴体温度迅速降到04℃,并在该温度下贮藏、运输的冰鲜鸡逐步代替活鸡进入消费市场。冰鲜鸡肉在屠宰过程容易污染微生物,使之存在安全隐患且货架期较短。本实验研究了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的无害减菌以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实验结果如下:1.肉鸡胴体预冷前分别用一定浓度的乳酸、磷酸三钠、焦磷酸钠、二氧化氯四种消毒剂浸泡处理30 s。各处理均可以显着降低鸡胴体表面微生物数量(P<0.05),浓度为0.3%和0.4%乳酸杀灭微生物效果最好,可降低肉鸡表面微生物菌落数约0.81 lg CFU/cm2;处理后24h的鸡皮L*值、a*值均呈上升趋势,b*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乳酸处理后b*值上升,乳酸、磷酸三钠处理前后ΔE值小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且差异显着(P<0.05),两组感官评分均高于85分。0.3%浓度乳酸预冷减菌效果最好。2.冰鲜鸡包装前,采用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UV)照射肉鸡胴体表面14min。各处理均可降低肉鸡表面菌落总数,但照射1 min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均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3、4 min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min内UV照射对肉鸡表面色差值和感官评分均无显着影响(P>0.05)。鸡皮中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随UV照射时间延长而增加,3 min以内TBARS值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5.0 mW/cm2强度短波紫外线照射3 min杀菌效果最优,可降低菌落总数约0.82 lg CFU/cm2。3.测定冰鲜鸡贮藏过程08 d微生物、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定的变化情况。贮藏过程中,冰鲜鸡菌落总数(TVC)不断增加,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远少于革兰氏阴性菌(G-)。G-平均增长速度为0.50 lg CFU/cm2·d,仅与TVC相差小于1.00 lg CFU/cm2,为冰鲜鸡表面优势菌,大肠菌群的整体趋势与G-的变化一致。冰鲜鸡胸肉pH值从5.70左右上升至6.20左右,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与TBARS值在08 d贮藏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鸡皮过氧化值(POV)变化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TVB-N值第8天未达到15 mg/100g,TBARS值贮藏6 d后超过0.50 mg/kg;POV最高为1.9 mmol/kg。菌落总数、TVB-N值、pH值、TBARS值和感官评分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4.研究了多种天然抑菌剂对四种鸡肉常见污染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复配优化。复合保鲜剂的优化结果为:Nisin浓度为0.015%,鱼精蛋白浓度为0.60%,壳寡糖浓度为0.40%,乳酸钠浓度为1.00%,同时添加0.20%甘氨酸。复合保鲜剂对四种受试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达11.14 mm,对鸡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为10.74 mm,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圈直径为11.52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6.58 mm。5.选择天然可食性涂层进行冰鲜鸡的涂膜保鲜,比较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海藻酸钠、燕麦β‐葡聚糖、大豆蛋白和明胶五种材料粘度、透光率、隔氧性及被微生物利用情况等,选择CMC-Na材料。对比0.40%、0.60%、0.80%浓度CMC-Na膜保水性等得到:0.60%CMC-Na溶液粘度适中,约为10.80 mPa·s,500 nm处透光率约为97%,且具有良好隔氧性,TBARS值较对照组小且差异显着(P<0.05),材料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综合保水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6.冰鲜鸡进行乳酸无害减菌,辅助UV杀菌、抑菌涂层处理进行保鲜效果测定。冰鲜鸡贮藏至第8d时,TVC约为5.01 CFU/cm2,G-和G+均相应减少,p H值仅为6.01,TVB-N值为11.85 mg/100 g,TBARS值为0.397 mg/kg,感官评分仍有60分。GC-MS分析确定保鲜处理不会给冰鲜鸡风味产生明显影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保鲜处理下冰鲜鸡保质期约10 d,较对照组延长了5d。

二、肉品的消毒灭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品的消毒灭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养殖生产环节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餐厨废弃物(泔水)
        2.2车辆
        2.3猪只
        2.4人员
        2.5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
        2.6饲料
        2.7生产生活物资
        2.8水源
        3.布局和设施
        3.1围墙
        3.2场区入口
        3.3出猪间(台)
        4.猪群管理
        4.1禁止野外散养或放养
        4.2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管理
        4.3引进猪只的管理
        4.4日常巡检
        4.5售猪管理
        5.人员管理
        5.1人员入场前注意事项
        5.2人员进入猪场流程
        5.3人员进入猪舍流程
        6.车辆管理
        6.1外来运猪车管理
        6.2饲料运送车管理
        6.3内部运猪车管理
        6.4病死猪/粪污运输车管理
        7.物资管理
        7.1兽药疫苗管理
        7.2饲料管理
        7.3食材管理
        8.病死猪和猪场废弃物处理
        8.1病死猪处理
        8.2粪便污水处理
        8.3餐厨废弃物(泔水)处理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8.5生活垃圾处理
        9.风险动物控制
        10.清洁与消毒
        10.1猪场清洁
        10.2栏舍清洗消毒
        10.3环境消毒
        10.4工作服和工作靴洗消
        10.5设备和工具消毒
        10.6消毒效果评价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1.场址选择
        1.1政策要求
        1.2生物安全评估
        2.场区布局与建设
        2.1场区布局
        2.1.1生物安全区界限划分
        2.1.2净区与污区
        2.2猪场建设
        2.2.1围墙
        2.2.2道路
        2.2.3料塔
        2.2.4猪舍
        2.2.5隔离舍
        2.2.6出猪台
        2.2.7淋浴室
        2.2.8隔离场所
        2.2.9车辆多级洗消和烘干中心
        3.饲养管理
        3.1后备猪管理
        3.1.1引种评估
        3.1.2隔离舍准备
        3.1.3引种路线规划
        3.1.4隔离观察
        3.1.5入场前评估
        3.2精液引入管理
        3.2.1供精资质评估
        3.2.2病原学检测
        3.3猪群管理
        3.3.1全进全出管理
        3.3.2猪群环境控制
        3.3.3栏舍要求
        3.3.4日常管理
        3.4生猪转群管理
        3.5生猪调出管理
        3.6出猪台管理
        3.7风险动物控制
        3.7.1外围管理
        3.7.2场内管理
        3.7.3环境卫生
        4.人员管理
        4.1场内工作人员
        4.1.1人员入场前管理
        4.1.2场外隔离人员操作程序
        4.1.3人员入场操作程序
        4.1.4人员出场
        4.2后勤人员
        4.2.1后勤区域管理
        4.2.2厨房管理
        4.3来访人员
        4.3.1进入场区外围
        4.3.2进入场区
        5.车辆管理
        5.1外部运猪车
        5.2内部运猪车
        5.3散装饲料运输车
        5.4袋装饲料运输车
        5.5病死猪运输车
        5.6猪粪运输车
        5.7通勤车
        5.8社会车辆
        5.9车辆的洗消管理
        5.9.1生猪运输车
        5.9.2非运猪车辆
        5.9.3采样检测
        6.物资管理
        6.1食材管理
        6.2兽药疫苗
        6.2.1进场消毒
        6.2.2使用和后续处理
        6.3饲料
        6.4生活物资
        6.5设备
        6.6其他物资
        7.卫生与消毒
        7.1场区外环境控制
        7.1.1猪场外围及主道路
        7.1.2猪场门口
        7.2外生活区、生活区卫生与消毒
        7.2.1隔离宿舍
        7.2.2厨房
        7.2.3餐厅
        7.2.4生活区宿舍
        7.3生产区环境卫生与消毒
        7.3.1生产区一般要求
        7.3.2生产区淋浴室卫生与消毒
        7.3.3生产区物资间卫生与消毒
        7.3.4生产区人员卫生管理
        7.3.5圈舍卫生与清洗消毒
        7.3.6赶猪通道清洗与消毒
        7.4工作服和工作靴清洗消毒
        7.5设备和工具清洗消毒
        7.5.1栏舍物品和工具消毒
        7.5.2漏缝板等消毒
        7.5.3附属设备消毒
        7.6饮水
        8.病死猪与污物无害化处理
        8.1病死猪内部转运与无害化处理
        8.2粪便无害化处理
        8.3污水处理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8.5餐厨垃圾处理
        8.6其他生活垃圾处理
        9.监测与处置
        9.1检测实验室要求
        9.2非洲猪瘟监测
        9.2.1早期发现
        9.2.2采样
        9.2.3病原检测
        9.3处置及生产
        9.3.1全面检测
        9.3.2清除
        9.3.3持续检测
        9.3.4恢复生产
        10.制度管理与人员培训
        10.1生物安全制度管理
        10.1.1生物安全小组
        10.1.2制定规程
        10.1.3登记制度
        10.1.4检查制度
        10.1.5奖惩制度
        10.2生产运维记录管理
        10.2.1建立记录制度
        10.2.2记录可追溯
        10.3人员培训
        10.3.1制定培训计划
        10.3.2理论培训
        10.3.3实操培训
        10.3.4执行能力考核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3.分区管理原则
        4.进厂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控制(红区)
        5.原料处理(橙区)
        6.原料储存(黄区)
        7.饲料加工(绿区)
        8.成品储存与运输(绿区)
        9.饲料中转站和经营场所
        10.监测与记录
        11.异常处置
    生猪产业相关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1.保险理赔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2.配种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3.基层防疫员良好行为规范
        4.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5.动物诊疗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二、调运和屠宰环节
    生猪收购贩运及承运行为规范
    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车辆
        2.2司乘人员及随车物品
        3.车辆清洗消毒
        3.1基本要求
        3.2清扫与整理
        3.3初次清洗
        3.4二次清洗
        3.5检查及干燥
        3.6消毒及干燥
        3.7驾驶室的清洗、消毒
        4.其他注意事项
        4.1随车用品
        4.2司乘人员
        4.3记录
    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猪只
        2.2车辆
        2.3人员
        2.4水源
        2.5生产及生活物资
        3.建筑布局与设施
        3.1总体布局
        3.2大门
        3.3卸猪台
        3.4病害生猪及其产品、废弃物暂存设施
        3.5病害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间
        3.6生产区布局
        4.生猪入厂检查
        4.1采购要求
        4.2生猪入厂检查要求
        5.人员管理
        5.1企业人员
        5.1.1基本要求
        5.1.2技能要求
        5.1.3卫生要求
        5.2外来人员管理要求
        6.清洗消毒
        6.1基本要求
        6.2消毒管理要求
        6.3场区环境消毒
        6.4卸猪区域清洗消毒
        6.5待宰圈清洗消毒
        6.6生产车间清洗消毒
        6.7冷库清洗消毒
        6.7.1日常消毒
        6.7.2彻底消毒
        6.8运输车辆清洗消毒
        6.8.1进出场消毒
        6.8.2卸载后的清洗消毒
        6.9人员消毒
        6.10工作服清洗消毒
        6.11储血罐清洗消毒
        6.12清洗消毒效果评估
        7.无害化处理
        7.1基本要求
        7.2处理要求
        7.2.1病害生猪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
        7.2.2污水、污物的处理
        7.2.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7.2.4生活垃圾的处理
        7.3操作人员要求
        7.4运输要求
        7.5消毒要求
        8.非洲猪瘟检测
        8.1检测实验室
        8.2检测程序
        8.2.1采样
        8.2.2样品处理
        8.2.3留样
        8.2.4核酸提取
        8.2.5检测
        8.2.6结果判定
        8.3检测报告
        8.4注意事项
        9.记录和档案管理
三、其他环节
    无害化处理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建设布局
        2.2车辆
        2.3暂存点
        2.4人员
        2.5设施设备
        2.6无害化处理产物
        3.无害化处理场
        3.1建设要求
        3.2管理
        3.3消毒
        3.4监测评估
        4.收集转运
        4.1收集
        4.2转运车辆
        4.3车辆消毒
        5.暂存点
        5.1布局和设施要求
        5.2管理
        5.3消毒
        6.人员管理
        7.记录和档案管理
    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
        1.总则
        1.1目的
        1.2定义
        1.3建设原则
        1.4适用范围
        2.选址与布局
        2.1选址
        2.2布局
        2.3水、电
        2.4出、入口
        2.5标识
        3.设施设备建设
        3.1洗消设施设备
        3.2污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3.3信息监控平台
        4.制度与机制
        4.1清洗消毒制度
        4.2洗消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4.3洗消登记制度
        4.4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4.5洗消环境监测制度
        5.清洗消毒程序
        5.1清洗消毒前的准备
        5.2清理
        5.3清洗
        5.4消毒
        5.5烘干
        6.其他
    非洲猪瘟自检实验室建设规范
        1.选址布局
        2.室内建设
        3.仪器设备
        3.1病原学检测
        3.2血清学检测
        4.人员管理
        5.制度建设
        6.安全防护

(2)江津区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材料和方法
    2.1 相关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流程
    2.4 生猪屠宰检疫流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津区屠宰企业基本情况
    3.2 江津区屠宰企业硬件建设情况
    3.3 生猪屠宰企业内部生物案例制度建设情况及防控情况
    3.4 江津区生猪屠宰企业检验工作现状
    3.5 江津区生猪屠宰监管队伍现状
4.讨论及建议
    4.1 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2 改进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电子束辐照对鸡肉表面空肠弯曲菌作用机制及其灭菌工艺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辐照技术对肉品中弯曲菌的控制研究
    1 辐照技术的发展
    2 辐照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2.1 造成核酸损伤
        2.2 引起蛋白质变性
        2.3 导致细胞膜受损
        2.4 产生自由基
    3 影响辐照的因素
        3.1 微生物种类
        3.2 氧气
        3.3 湿度或水分含量
        3.4 温度
        3.5 辐照与其他方法结合
    4 辐照对肉品品质的影响
        4.1 辐照对肉品色泽的影响
        4.2 辐照对肉品风味的影响
        4.3 辐照对肉品营养成分的影响
        4.4 辐照对肉品质构的影响
    5 辐照在控制弯曲菌中的进展
    6 辐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体外培养条件下电子束辐照对空肠弯曲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空肠弯曲菌菌悬液的制备
        2.2 不同空肠弯曲菌菌株对电子束敏感性的比较
        2.3 电子束对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4 电子束对空肠弯曲菌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理
        2.5 电子束对空肠弯曲菌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空肠弯曲菌菌株对电子束敏感性的比较
        3.2 电子束对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 电子束对空肠弯曲菌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理
        3.4 电子束对空肠弯曲菌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子束辐照鸡肉表面空肠弯曲菌工艺的初步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菌培养与收集
        2.2 鸡肉样品的处理
        2.3 残活细菌数的测定
        2.4 空肠弯曲菌辐照模型的建立
        2.5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鸡肉表面空肠弯曲菌的辐照参数
        2.6 实际样品应用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空肠弯曲菌污染鸡肉模拟实验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3.2 空肠弯曲菌辐照模型的建立
        3.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鸡肉表面空肠弯曲菌的辐照参数
        3.4 实际样品应用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子束辐照对鸡肉品质的影响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冷鲜鸡样品的处理
        2.2 辐照处理
        2.3 丙二醛测定
        2.4 乳酸含量测定
        2.5 pH值测定
        2.6 TVB-N值测定
        2.7 质构分析
        2.8 色度测定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子束对鸡肉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 电子束对鸡肉乳酸含量的影响
        3.3 电子束对鸡肉pH值的影响
        3.4 电子束对鸡肉嫩度的影响
        3.5 电子束对鸡肉系水力值的影响
        3.6 电子束对鸡肉挥发性盐基氮值的影响
        3.7 电子束对鸡肉色度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羊肉生产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散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肉品生产安全
    1.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2.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
        1.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现状
        1.2.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型方法
    1.3 耐药性散播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羊场及屠宰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试验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样品的处理
        2.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培养和初步鉴定
        2.2.4 16SrDNA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2.3 结果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2.3.2 养殖和屠宰各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及耐药性测定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选
        3.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测定
    3.3 结果
        3.3.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型检测结果
        3.3.2 mecA基因检测结果
        3.3.3 MRSA的耐药性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MRSA的亲缘性分析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DNA模板提取
        4.2.2 ERIC-PCR同源性分析
        4.2.3 mec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
    4.3 结果
        4.3.1 ERIC-PCR同源性鉴定结果
        4.3.2 mec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
    4.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致谢

(5)肉制品厂消毒方案设计及有效性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肉制品污染的原因分析
    1.2 肉制品的卫生管理现状
    1.3 控制肉制品污染的方法
    1.4 电解水用于肉制品企业环境的清洗消毒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及试剂
    2.2 工厂生产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标准及规范
    2.3 微生物检测方法及鉴定
    2.4 实验设计及安排
    2.5 结果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工厂环境微生物的整体状况分析
    3.2 工厂生区环境微生物的分析
    3.3 工厂熟区环境微生物的分析
    3.4 电解水消毒后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气调包装对冷鲜鸡肉中莓实假单胞菌致腐效应的抑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肉品中的腐败微生物
        1.1 腐败微生物来源
        1.2 腐败微生物鉴定方法
        1.3 腐败微生物种类
        1.4 莓实假单胞菌与肉品腐败的关系
    2 腐败微生物引起的腐败现象及其致腐机制
        2.1 变色
        2.2 异味
        2.3 产粘
    3 冷鲜肉保鲜技术
        3.1 气调包装
        3.2 其它保鲜技术
        3.3 气调包装的未来发展趋势
    4 存在问题与本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鲜鸡肉中腐败菌的鉴定和腐败潜能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腐败菌的分离鉴定
        2.2 胞外蛋白酶活性分析
        2.3 原位培养下腐败潜能的评估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调包装对不同莓实假单胞菌分离株腐败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莓实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进化关系
        2.2 生长曲线
        2.3 生物菌膜形成
        2.4 菌体表面特性
        2.5 扫描电镜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调包装下原位培养莓实假单胞菌的表观生理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RJA分析
        2.2 生长曲线和动力学参数
        2.3 EPS特性
        2.4 细胞膜完整性
        2.5 细胞膜电位
        2.6 细胞内ATP含量
        2.7 胞外蛋白酶活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调包装下原位培养莓实假单胞菌的基因表达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2.2 转录组测序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致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缺失株的构建
        2.2 生长曲线
        2.3 RJA分析
        2.4 泳动性
        2.5 原位培养腐败现象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说明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7)阳离子纳米聚合物抗菌剂的合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抗菌的意义
    1.2 抗菌剂概述
        1.2.1 无机抗菌剂
        1.2.2 有机抗菌剂
        1.2.3 无机/有机复合抗菌剂
    1.3 抗菌剂的应用
        1.3.1 新型医用敷料与抗菌剂
        1.3.2 鲜肉保质与抗菌剂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特色与新颖之处
2 可聚合阳离子乳化剂的合成、聚合及产物抗菌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设备与原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可聚合阳离子乳化剂的合成
        2.3.2 CPE14C的自聚合
        2.3.3 CPE14C与MMA、MA、St、AN的共聚合
        2.3.4 表征
        2.3.5 抗菌性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PE14C与St共聚产物性状与原料组成的关系
        2.4.2 表征结果分析
        2.4.3 抗菌性分析
        2.4.4 固含量对P(CPE14C-St)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
    2.5 小结
3 抗菌敷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培养基的制备
        3.2.3 制备菌液
        3.2.4 载抗菌剂普通医用纱布抗菌性能评价
        3.2.5 载抗菌剂全棉无纺布的抗菌性能评价
        3.2.6 载抗菌剂水刺无纺布的抗菌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载抗菌剂普通医用纱布抗菌性能
        3.3.2 载抗菌剂全棉无纺布抗菌性能评价的结果
        3.3.3 载抗菌剂水刺无纺布的抗菌性能
    3.4 小结
4 热鲜肉的冷藏保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抗菌液的制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肉样pH测量
        4.2.5 抗菌保鲜过程中的感官评定
        4.2.6 失水率测定
        4.2.7 总菌落数检测
        4.2.8 营养琼脂培养液的制备
        4.2.9 肉样稀释及培养
        4.2.10 菌落计数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鲜肉冷藏保鲜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
        4.3.2 抗菌剂负载量对热鲜肉保鲜的影响
    4.4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肉品保藏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温等离子体
    1.1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方式
    1.2 影响低温等离子体工作效率的因素
        1.2.1 处理变量
        1.2.2 环境因素
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肉品保藏及加工中的应用
    2.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肉品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1.1 低温等离子体对微生物抑制作用的机制
        2.1.2 对肉与肉制品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1.3 对包装肉类产品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1.4 对肉类加工机械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肉制品中替代亚硝酸盐的应用
        2.2.1 亚硝酸盐替代作用的研究
        2.2.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产生亚硝酸盐
        2.2.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肉品品质特性的影响
    2.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肉品脂肪氧化的影响
3 结语

(9)冰鲜鸡表面致腐菌与腐败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冰鲜肉鸡发展概况
        1.1.1 冰鲜肉鸡的特点
        1.1.2 冰鲜肉鸡的营养价值
    1.2 冰鲜肉鸡的保鲜存在的问题
        1.2.1 冰鲜肉鸡致腐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1.2.2 冰鲜肉鸡品质研究现状
        1.2.3 冰鲜肉鸡腐败物质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制备
        2.2.2 实验指标测定
        2.2.3 冰鲜鸡致腐细菌分离纯化
        2.2.4 致腐细菌菌种鉴定
        2.2.5 冰鲜鸡皮与内腔消毒
        2.2.6 光电比浊计数法绘制光密度(OD)—菌落总数曲线
        2.2.7 致腐细菌对冰鲜鸡品质的影响
        2.2.8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冰鲜鸡鸡皮脂肪与胶原蛋白的影响
        2.2.9 冰鲜鸡内腔臭味成分研究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冰鲜鸡表面致腐菌的分离纯化
        3.1.1 微生物菌落形态与生化特征
    3.2 致腐细菌菌种鉴定
        3.2.1 冰鲜鸡表面微生物宏基因测序
        3.2.2 主要致腐细菌的API系统鉴定
    3.3 冰鲜鸡消毒
        3.3.1 消毒方法对肉鸡表面微生物与肉鸡表面色泽的影响
    3.4 鸡皮致腐细菌对冰鲜鸡鸡皮品质的影响
        3.4.1 鸡皮致腐细菌对冰鲜鸡鸡皮p H值的影响
        3.4.2 鸡皮致腐细菌对冰鲜鸡鸡皮TVB-N值的影响
        3.4.3 鸡皮致腐细菌对冰鲜鸡鸡皮TBARS值的影响
        3.4.4 鸡皮表面菌落总数
        3.4.5 鸡皮致腐细菌对冰鲜鸡鸡皮色泽的影响
        3.4.6 鸡皮致腐细菌对冰鲜鸡鸡皮感官的影响
        3.4.7 鸡皮致腐菌对鸡皮表面粘液的影响
        3.4.8 鸡皮表面致腐细菌致腐能力定量分析
    3.5 内腔致腐细菌对冰鲜鸡内腔品质的影响
        3.5.1 内腔致腐细菌对冰鲜鸡内腔p H值的影响
        3.5.2 内腔致腐细菌对冰鲜鸡内腔TVB-N值的影响
        3.5.3 内腔致腐细菌对冰鲜鸡内腔TBARS值的影响
        3.5.4 冰鲜鸡内腔菌落总数的变化
        3.5.5 内腔致腐细菌对冰鲜鸡内腔色泽的影响
        3.5.6 内腔致腐细菌致腐能力定量分析
    3.6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冰鲜鸡鸡皮脂肪品质与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3.6.1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鸡皮脂肪碘价的影响
        3.6.2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鸡皮脂肪POV的影响
        3.6.3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鸡皮脂肪酸价的影响
        3.6.4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鸡皮脂肪TBARS的影响
        3.6.5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鸡皮中胶原蛋白的影响
    3.7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冰鲜鸡鸡皮气味成分的影响
    3.8 内腔主要致腐菌对冰鲜鸡内腔气味成分的影响
    3.9 主要致腐菌对肉鸡品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致腐细菌菌种鉴定
        4.1.2 冰鲜鸡皮与内腔消毒
        4.1.3 鸡皮致腐细菌对冰鲜鸡鸡皮品质的影响
        4.1.4 内腔致腐细菌对冰鲜鸡内腔品质的影响
        4.1.5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冰鲜鸡鸡皮脂肪与胶原蛋白的影响
        4.1.6 鸡皮主要致腐菌对冰鲜鸡鸡皮气味成分的影响
        4.1.7 内腔主要致腐菌对冰鲜肉鸡内腔气味成分影响
        4.1.8 对冰鲜鸡鸡皮、内腔贮藏过程中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4.2 结论
5 论文创新之处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鸡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1.1.1 肉鸡产业发展概况
        1.1.2 肉鸡产业加工概况
        1.1.3 黄羽肉鸡的品种优势
        1.1.4 冰鲜鸡肉的发展趋势及优势
        1.1.5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1.2 冰鲜鸡屠宰加工过程减菌研究现状
        1.2.1 冰鲜鸡肉主要污染微生物分析
        1.2.2 屠宰加工过程常用化学减菌剂研究
        1.2.3 物理非热杀菌技术研究
    1.3 冰鲜鸡贮藏过程防腐保鲜剂研究现状
        1.3.1 化学防腐保鲜剂
        1.3.2 生物保鲜剂
        1.3.2.1 植物来源的保鲜剂
        1.3.2.2 动物来源的保鲜剂
        1.3.2.3 微生物来源的保鲜剂
    1.4 天然可食性膜的研究进展
        1.4.1 多糖类可食用膜
        1.4.2 蛋白类可食用膜
        1.4.3 其他可食用膜
    1.5 食品保鲜栅栏技术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基、试剂、溶液的配制
        2.2.1.1 培养基的配制
        2.2.1.2 菌悬液的制备
        2.2.1.3 抑菌保鲜剂的配制
        2.2.1.4 可食性膜液的配制
        2.2.1.5 生物源复合抑菌保鲜膜液的配制
        2.2.2 指标测定
        2.2.2.1 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的测定
        2.2.2.2 革兰氏阴性菌数(Gram negative, G-)的测定
        2.2.2.3 革兰氏阳性菌数(Gram positive, G+)的测定
        2.2.2.4 大肠菌群(Coliforms)的测定
        2.2.2.5 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值的测定
        2.2.2.6 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的测定
        2.2.2.7 过氧化值(Peroxidation value, POV)的测定
        2.2.2.8 色泽的测定
        2.2.2.9 pH值的测定
        2.2.2.10 透光率的测定
        2.2.2.11 粘度的测定
        2.2.2.12 消毒剂处理肉鸡的感官评定
        2.2.2.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感官评定
        2.2.3 冰鲜鸡加工过程消毒减菌
        2.2.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2.2.3.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评定影响
        2.2.4 冰鲜鸡加工后期紫外线杀菌
        2.2.4.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2.2.4.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及感官影响
        2.2.4.3 紫外线照射对鸡皮TBARS值影响
        2.2.5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2.2.6 生物源抑菌剂对冰鲜鸡表面主要腐败致病菌抑制实验
        2.2.6.1 酶标微量比浊法测定抑菌剂的抑菌活力
        2.2.6.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2.2.6.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2.2.6.4 正交实验结果最优组合的选取
        2.2.7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2.2.7.1 膜液透光率、粘度的测定
        2.2.7.2 膜液隔氧性的测定
        2.2.7.3 可食性膜材料被微生物利用情况
        2.2.7.4 膜液的感官评定及玻璃板流延情况
        2.2.7.5 CMC-Na膜理化指标的测定
        2.2.8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2.2.8.1 不同保鲜方案下冰鲜鸡的微生物、理化及感官指标测定
        2.2.8.2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2.2.8.3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3.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微生物影响
        3.1.2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表面色泽影响
        3.1.3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感官影响
    3.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加工后期肉鸡的影响
        3.2.1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菌落总数影响
        3.2.2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表面色泽、感官影响
        3.2.3 紫外线照射对肉鸡TBARS值影响
    3.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3.3.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3.3.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理化指标的影响
        3.3.2.1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pH值和TVB-N的影响
        3.3.2.2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TBARS值和POV值的影响
        3.3.3 贮藏时间对冰鲜鸡感官评分影响
        3.3.4 冰鲜鸡贮藏过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冰鲜鸡天然抑菌保鲜剂的选择
        3.4.1 生物源抑菌剂对四种受试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3.4.2 优选抑菌剂对特定菌生长影响
        3.4.2.1 天然抑菌剂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2 天然抑菌剂对沙门氏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3 天然抑菌剂对假单胞菌生长曲线影响
        3.4.2.4 天然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影响
        3.4.3 正交实验优化抑菌保鲜剂配方
    3.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3.5.1 可食性膜材料的选择
        3.5.1.1 不同膜液透光率比较
        3.5.1.2 不同膜液粘度比较
        3.5.1.3 不同膜液隔氧性比较
        3.5.1.4 不同膜液被微生物利用情况比较
        3.5.1.5 膜液的感官评定
        3.5.1.6 膜液的玻璃板流延及成膜情况
        3.5.2 CMC-Na膜浓度的确定
        3.5.2.1 不同浓度CMC-Na膜液粘度的测定
        3.5.2.2 不同浓度CMC-Na膜液涂膜残留量比较
        3.5.2.3 不同浓度CMC-Na膜液保水性比较
        3.5.2.4 不同浓度CMC-Na膜液隔氧性比较
    3.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3.6.1 不同保鲜方案下肉鸡贮藏过程表面微生物分析
        3.6.1.1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菌落总数变化影响
        3.6.1.2 不同保鲜方式对贮藏过程肉鸡G-和G+影响
        3.6.2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pH值影响
        3.6.3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VB-N值影响
        3.6.4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TBARS值影响
        3.6.5 不同保鲜处理对肉鸡贮藏过程感官指标影响
        3.6.6 气质联用检测最优保鲜处理对冰鲜鸡挥发性气味的影响
        3.6.7 冰鲜鸡保质期模型预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消毒剂处理对肉鸡特性影响
        4.1.2 紫外线照射杀菌对肉鸡的影响
        4.1.3 冰鲜鸡贮藏过程中各指标变化情况
        4.1.4 复合抑菌保鲜剂的优化及抑菌效果
        4.1.5 天然可食性涂层优选
        4.1.6 优化保鲜方案对冰鲜鸡保鲜效果
    4.2 结论
5 论文创新之处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四、肉品的消毒灭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0(09)
  • [2]江津区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现状及问题研究[D]. 陈艳灵. 西南大学, 2020(05)
  • [3]电子束辐照对鸡肉表面空肠弯曲菌作用机制及其灭菌工艺的初步研究[D]. 许佳. 扬州大学, 2019(01)
  • [4]羊肉生产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散播研究[D]. 刘家祺.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5]肉制品厂消毒方案设计及有效性控制[D]. 彭静.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6]气调包装对冷鲜鸡肉中莓实假单胞菌致腐效应的抑制机制[D]. 王光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阳离子纳米聚合物抗菌剂的合成及其应用[D]. 徐丽娟.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肉品保藏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韩格,陈倩,孔保华. 食品科学, 2019(03)
  • [9]冰鲜鸡表面致腐菌与腐败特征研究[D]. 孙瑞.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冰鲜鸡屠宰过程无害减菌及生物源抑菌保鲜技术研究[D]. 史易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肉类的消毒杀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