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山区综合开发特点分析

金寨县山区综合开发特点分析

一、金寨县山区综合开发特色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1](2021)在《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传统建筑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物质载体。相比文字记载,革命传统建筑更能生动形象的反映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艰苦的战斗环境与坚强的革命意志,为广大人民群众还原历史人物与事件、感受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提供了切实的基础。金寨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根据地组件发展的活跃地带,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也是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对于当下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革命传统建筑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迹活动密集地区的革命传统建筑多数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偏远山区村落的革命传统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系统的保护修缮,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传统建筑遭到“冷落”趋于破败。经调查发现,金寨县内现有的革命传统建筑许多都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但是保护模式的趋同与非针对性仍然明显。这些革命传统建筑作为重要的革命文化资源,国家与地方文物部门的重视逐年增加,相关政策与法规也陆续出台。为了加强指导和规范革命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认识到与其他类型文物相比,革命建筑保护的特殊性,开展对于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调查与现有保护模式的分析研究,呈现金寨县传统建筑特征,并制定出适合、具有针对性的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对于接下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背景概况进行挖掘梳理,涉及自然历史背景、革命史背景、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然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更加详细的了解金寨县革传统建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特征。通过现有保护理论与模式的案例研究,总结现有保护模式的特点,研究和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原则,制定保护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六安六区十四乡苏府旧址(汪家祖宅)的实际保护工程案例中去,探讨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模式。图[47] 表[20] 参[49]

李星星[2](2021)在《城市设计视角下金寨县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拥有独特自然山水格局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镇老城片区风貌正面临众多现实矛盾。一方面,在空间环境活力衰退的现实情况下,老城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冲击着城镇传统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小城镇的人文精神逐渐弱化,独特形象逐渐消失,在这里更多显现出的是风貌趋同现象和地区特色危机。如何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寻找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已成为众多小城镇老城区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城市设计视角下,对金寨县梅山老城区的风貌进行更新设计,以期从风貌层面为金寨梅山老城区发展找到自身定位,放大特色、发挥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由当今小城镇建设及其风貌发展背景,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意义,对国内外城镇风貌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确定研究方法,对金寨梅山老城区基本概况与风貌现状深入调查与研究,梳理出较为突出、亟待解决的现存风貌问题。其次,根据前文的现状调研,深入分析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实态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丹洲新区、成都宽窄巷子等优秀案例的经验,提出金寨梅山老城区总体风貌格局构建与重组、外部空间风貌优化和塑造、建筑风貌传承与更新这三个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风貌更新策略。最后,根据前文总结的策略,分别从风貌格局特色空间架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修补与完善、街巷风貌优化、综合交通优化、滨水空间塑造、建筑风貌整治设计、重要风貌节点设计等方面着手,较为系统地提升金寨梅山老城区整体风貌,为国内具有类似情况的其他小城镇风貌更新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图【77】 表【10】 参【70】

余浩然[3](2021)在《基于蚁群算法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多目标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地地形在我国地貌所占面积占比高且分布广泛。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等本底条件的限制,导致山区地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平原地区相比长期处于滞后的情况,由此引发山区农村人口在近些年持续向外迁移,造成了农村住宅基地的荒废与闲置,使村庄成为空心村乃至空废村。地形因素对山区居民点空间布局影响显着,并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得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覆盖范围受到较大制约,造成山区农村的居住便利性相对较差。基于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综合影响下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与布局的分配亟待解决,政界、学界都十分关注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则是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重要研究方向。大别山区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系统复杂,因此研究大别山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众多问题。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以大别山核心区域金寨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模结构、形态特征等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数据探究其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山区农村居民点规划与整理工程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针对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了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蚁群算法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对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科学性构建多目标体系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适宜性指标。该指标体系首先考虑了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以城镇化与集聚化两个基本目标分别构建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延申初步考虑用地集聚与规划成本的问题,以指标量化的形式表示处理,更加符合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现实要求,并以金寨县为例,通过对其2010、2020年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定量描述了金寨县十年间农村居民点布局规模、形态、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现金寨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村庄形态更加集聚,村庄平均规模增大。(2)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维度选取影响因素,探究金寨县农村居民点布局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在影响居民点数量变化的总体因素上农村居民点总体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贡献率从大到小分别为DEM、粮食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油料产量、距道路距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农田生产潜力。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深度解析数量增加或减少的不同驱动力,其中多年平均降水、干燥度、固定投资额、农田生产潜力、油料产量、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使得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增加;而高程越大与距离道路距离与水域的越远使得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变化增加的可能性减少。影响金寨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的驱动因子主要有湿润指数、粮食产量、油料产量、农田生产潜力、地质灾害发生概率(3)为实现多目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利用蚁群算法,对金寨县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进行实际模拟,发现蚁群算法在全局模拟上会出现局部最优的情况,因此,将优化范围进一步缩小,利用燕子河镇、天堂寨镇、长岭乡三镇进行布局优化模拟,参考相关研究,设置优化参数,对三镇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进行智能优化,分析了智能优化算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对布局优化后的政策保障提出建议与意见,对今后金寨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乃至类似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有借鉴意义。图[28]表[25]参[123]

汪锐[4](2021)在《金寨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树名木资源不仅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和人文历史的典型代表,作为普通自然之物,古树名木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和考验,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不由地让人心生敬畏。此外,古树名木还是优良的种质资源基因库,是林木资源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人文景观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因此,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对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金寨县古树名木资源为研究对象,在普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对古树名木的资源现状、健康状况、综合价值以及保护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保针对性保护建议,为金寨县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寨县目前共有古树名木2969株,隶属于33科55属75种,其中一级古树36株,占总株数的1.21%;二级古树257株,占总株数的8.66%;三级古树2670株,占总株数的89.93%;名木6株,占总株数的0.20%。通过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得出金寨县古树树种结构类型丰富,物种分布较为均匀,壳斗科栎属栓皮栎古树具有一定优势。不同乡镇古树分布数量不等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空间聚集性特点,古树主要生长在远郊野外。(2)金寨县古树名木资源总体生长势良好,正常株有2847株,占总株数的95.89%;衰弱株有85株,占总株数的2.86%;濒危株有7株,占总株数的0.24%;死亡株有30株,占总株数的1.01%。健康影响因素包括古树自身生理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由于自身生理因素变化引起的健康状况对一级古树影响较大,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灾害;人为因素中存在地面硬化、违规搭建、垃圾倾倒以及拉绳钉钉等现象。(3)根据古树名木价值评估办法得出:金寨县古树名木的基本价值为1647.46万元,综合价值为23497.79万元,综合价值是基本价值的14.26倍。其中树龄包含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为2723.80万元;冠幅和树高包含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为12118.86万元;生长位置包含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为1882.71万元;保护级别包含的珍稀性价值为5124.96万元。(4)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保护意识落后,管护责任落实不足,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存在矛盾,以及专业人才缺乏。针对古树名木现状提出的建议有:提高保护意识,落实保护责任,合理开发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并加强技术研究。

孙鹏飞[5](2021)在《农户分化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以安徽金寨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村宅基地改革是当前中国农村“三块地”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农村宅基地退出,可以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创新宅基地制度,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此外,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工业部分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松动,农户对土地依赖性下降,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农户分化现象出现,而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改变农户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加剧农户分化程度。分化后农户与同质性纯农户相比,在生产行为、政策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先退后补”,且补偿缺乏多样性,未考虑宅基地退出后农户分化加剧的特征,未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退出政策(补偿)需求给予其补偿,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难以提升,阻碍了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顺利实施。可见,基于农户分化视角,探讨农户宅基地退出对其福利的影响,对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升宅基地退出户福利水平和加快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回顾福利经济学理论、可行能力理论、满意度理论和社会分化理论基础上,构建宅基地退出、农户分化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逻辑框架,应用2018年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的农户调研数据,从农户分化视角出发,探究宅基地退出是否加剧农户职业分化和农户收入分化;对比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的差异,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从家庭经济、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心理情感5个方面构建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的福利变化;探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考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分析了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获得的且存在高退出政策需求的补偿(即补偿额度、补偿方式、补偿账务公开、补偿资金监督管理等)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福利水平、加快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进程提供相应对策建议。按照上述视角和逻辑,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及其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在农户分化、所获补偿及其满意度、退出政策需求、家庭居住条件、家庭居住环境、社区活动参与、农户看病、孩子上学和日常消费支出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发现农户在宅基地退出后存在农户分化显着、所获补偿种类单一、不同类型农户对所获补偿评价存在差异、不同类型农户对退出政策的需求存在差异和农户退出后福利水平较难实现大幅度提升等现实问题。(2)对宅基地退出能否加剧农户分化进行计量分析。在构建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影响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t、有序Probit、PSM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宅基地退出加剧了农户分化,宅基地退出通过提高农业经营成本、增加家庭负债和提升外出务工便利性三个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加剧了农户职业分化;宅基地退出降低了农户经营性收入,提高了工资性收入,且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强度大于经营性收入,使其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加剧了农户收入分化。(3)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分析。在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方法、障碍度模型,从农户分化视角,对比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及其主要障碍因子的差异,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存在差异。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较好,伴随农户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评价越高,这也说明低职业分化和低收入分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更为不满,期望得到更多补偿,即存在较高的退出政策(补偿)需求。此外,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准则层和指标层障碍因子的障碍度存在差异。(4)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分析。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家庭经济、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心理情感5个方面构建了农户福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别计算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的福利值,探究不同职业分化、不同收入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的福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有所提升,且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提升幅度有所差异,高职业分化和高收入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其福利水平提升幅度相对较大。从对农户功能性活动的影响来看,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社会保障与居住条件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家庭经济、生活环境和心理情感仅略微提升。(5)宅基地退出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分析。在构建宅基地退出、农户分化与农户福利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PSM模型,探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宅基地退出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有正向显着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宅基地退出对非农户福利的提升作用最强,兼业农户次之,纯农户最弱;宅基地退出对高收入农户福利的提升作用最强,中收入农户次之,低收入农户最弱。(6)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影响的分析。考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具体需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所获补偿额度、补偿方式、补偿账务公开、补偿资金监督管理、政策协议签订流程、补偿弥补损失效果和生活适应性对农户福利变化均有正向显着影响,且补偿额度、补偿账务公开和补偿资金监督管理对不同类型农户福利变化均正向影响显着,而补偿方式和政策协议签订流程仅对中收入、高收入、兼业和非农户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补偿弥补损失效果和生活适应性仅对低收入农户和纯农户正向影响显着。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根据农户类型逐步、差异化实施宅基地退出,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内容,重点关注宅基地退出政策对低收入农户、纯农户的补偿弥补损失效果和生活适应性的影响,丰富对中收入、高收入、兼业和非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方式,降低中收入、高收入、兼业和非农户政策协议签订流程的复杂性,进一步优化宅基地退出补偿相关配套政策和所获补偿核算,加强安置区环境建设,丰富宅基地退出户心理情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提供一定借鉴。

张勇,周丽,彭山桂[6](2021)在《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的动力机制与实践探索——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二者存在目标一致性与过程协同性。一方面,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发挥贫困山区农户搬迁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拉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及集镇、中心村搬迁转移并有偿退出宅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宅基地发展权入市交易供资政策,构建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以提高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发挥宅基地制度改革对贫困山区农户搬迁的推动作用,有效助推贫困山区农户搬迁,实现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本文基于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安徽省金寨县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的动力机制,探究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的实践路径,以实现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目标,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金寨样板"。

夏慧[7](2020)在《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红色文化资源及红色文化内核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现实价值,传承好、发展好大别山区红色文化是促进全国红色文化整体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研究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文化的热潮持续高涨。对比现阶段各重点地区红色文化发展状况,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的传播度和利用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也与其它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推进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现实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研究发现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步的、浅层次的状态。红色资源利用和开发缺乏与之匹配的人力、物力和宣传力,大别山各地区在红色资源整合和分享上缺乏深度合作,红色资源开发尚未形成整体规模,因而大别山红色品牌特色不突出,知名度偏低。深度考察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和存在的特点,研究从开发理念、管理机制、投入资金和治理实践四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一,开发创新意识不足,不能依据大别山区三省交界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创新红色资源保护、整合和合作理念;其二,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和管理法规章程不具体;其三,资金投入不到位,红色资源市场融资渠道窄,专项资金利用效率低;其四,治理能力提升慢,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不能因时因地地转变治理方式,基层红色单位对红色资源的掌控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基层治理优势。针对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从原则、途径和举措三个方面对深度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首先,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开发要树立保护为先、可持续发展、整体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其次,要从利用新旧宣传媒介,立足区域自然人文特色,建立大别山区命运共同体三大途径规划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开发的整体方向;最后,基于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开发的具体问题,结合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典型的成熟经验,从资源整合、开发模式、市场建设、资源拓展等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只有以红色文化资源理论特别是大别山红色资源开发实践为基础,深度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有效促进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在我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才能塑造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整体性、特色化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才能为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作出新时代的贡献。

朱丽丽[8](2020)在《农村宅基地渐进式盘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宅基地是我国农村特有的建筑用地形态。长期以来在“一国两策、城乡分隔(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背景下,宅基地承担着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维系乡村形态的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我国农村的宅基地却呈现出不降反增和利用率下降的特征,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我国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每一寸土地都应当得到有效利用,而宅基地的低效率使用越来越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宅基地的功能主要包含保障功能和财产性功能。在过去城乡分隔界限严格的时期,宅基地主要承担着保障农民生活。随着城乡融合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另一方面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这两个方向的变化使得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逐渐凸显,宅基地的盘活也因此到了改革的窗口期。本文梳理了宅基地改革相关文献、法规和理论,指出了未来宅基地改革应当走渐进式的道路,走财产化的道路,走城乡融合的道路。为了夯实研究的数据基础,本研究以各省的农村人口数量为权重,以全国宅基地面积为总量,首先估算了各省宅基地面积,然后以城市房地产价格为参考,评估了我国当前宅基地的潜在总市场价值约为百万亿级的水平,发现宅基地的盘活将是整个改革的巨大红利。通过现状梳理,分析了我国宅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参考马克思地租理论和渐进式决策理论,结合我国宅基地现状,指出盘活宅基地可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逐步释放农村土地红利,有助于缓解城市建设性用地紧张,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根据问卷调查,梳理出我国宅基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采用混合策略博弈方法,分析了达成宅基盘活时,应当构建合理的基层干部和宅基地拥有农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做好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规划。最后在几个案例剖析的支撑下,结合理论分析和博弈分析的结果得出了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路径和主要政策建议。本研究提出的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总体路径是:以试点为抓手的先行先试,以发达地区为突破口的改革方式,并结合地方实际采用的不同盘活模式。具体实施路径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方面:近期的盘活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为闲置宅基地提供有偿退出方式,对尚未闲置的农村危房等进行异地搬迁整理,以及对‘一户多宅’或超过规定面积部分的宅基地进行整治。中期的宅基地盘活重点是开发宅基地的财产功能,在限制流转年限以及流转用途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宅基地可流转的范围并加强各地区宅基地管理规范。远期路径主要是根据市场化经济的基本特点,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刘亚琼[9](2020)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景观”理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扩展,内涵的不断深化,红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区域遗产类型逐渐受到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但是目前关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研究中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布局分散、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类型复杂等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利用以点状革命文物为主,并且保护利用不平衡、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严重。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突破文物保护的概念,将文物、乡村、自然环境与红色文化整合形成一个大系统,如何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界线,形成红色文化片区,如何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适应,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成为本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希望通过“红色文化景观”理念,将各类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整合形成系统,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景观分层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空间层次下适应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策略,以促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区域红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首先针对目前红色文化遗产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开发碎片化等问题,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特性重新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文化景观的理念,分层次整合各类红色文化遗产要素,形成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红色文化景观结构框架,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村镇单元三个层面,从不同深度梳理红色历史脉络,提取不同层面下红色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并从数量、类型、分布等方面分析不同时段的红色文化景观历时性分布特征以及红色文化景观整体空间格局。各层面之间上下指导,互相衔接。其中,大别山区域层面作为跨区域的红色历史文化空间,以红安新县红色文化景观极核中心最为突出,红安县层面是以村镇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景观片区,村镇单元层面则是山水林田村(镇)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景观单元。最后,在红色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框架,该框架分区域、市县、村镇三个研究层级,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方面,构成历史文化展示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空间管理系统。不同层级之间上下传导,逐级传递,各个系统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依据。其中,大别山区域层面强调区域协同,红安县侧重城乡统筹,村镇层面主张山水林田村(镇)一体化。

杨梓琪[10](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 ——以金寨县为例》文中提出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大多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农村的村容村貌、公共设施以及环境卫生得到明显的改善,现阶段初步建成了美丽新乡村。其中,宅基地制度改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的宅基地制度面临着以下的问题: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严重;宅基地作为农民的重要财产,农民只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却无法进行市场化交易,宅基地无法彰显潜在的财产价值。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亟须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且改革的目标要服务和服从于当前及未来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将国外关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及影响机理以及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国内关于宅基地制度的综合研究、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流转机制、退出机制等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科学认识。接着,在现有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宅基地”“宅基地三权分置”和“贫困地区”三个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及“市场机制理论”阐述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然性与基础理论之间的联系。再则,本研究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宅基地制度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的过程和内在的逻辑基础进行系统回顾与评析,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帮助。农村宅基地的合理利用,关系着农村的长远发展和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然而,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仍有大量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与非贫困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生态环境的脆弱、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问题,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限制性条件增多,鉴于此,加快对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更为迫切。本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进行丰富与创新,对我国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该研究以贫困地区唯一的改革试点地区—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对金寨县的村干部领导、农户进行走访调研,掌握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相关信息与看法,在此基础之上,总结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有力举措与成效,对当前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仍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并进行原因分析。研究发现:(1)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注重发挥规划引领,在制度规范中探索宅基地资源的高效利用。(2)金寨县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发挥政策叠加作用,大力推进综合配套设施改革,实现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同步改善。(3)金寨县在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巩固宅基地的居住功能,降低农户对宅基地的过度依赖,并不断探索完善宅基地的有偿取得机制、流转机制、退出机制,基于地方的特色资源环境,创新宅基地再利用工作,强化宅基地的资产功能,拓宽农户的收入渠道,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优化其余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路径,让宅基地制度改革真正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生态、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引领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

二、金寨县山区综合开发特色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寨县山区综合开发特色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背景研究与现状调查分析
    2.1 金寨县自然历史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人文历史
    2.2 金寨县革命史概况
        2.2.1 历史背景
        2.2.2 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2.2.3 对中国革命史的影响
    2.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2.3.1 调查范围与数量
        2.3.2 调查目的与内容
        2.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示例
    2.4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2.4.1 建筑使用类型特征
        2.4.2 建筑分布特征
        2.4.3 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2.4.4 建筑细部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及问题剖析
    3.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整体保护现状
    3.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案例分析
        3.2.1 主题街区集群式的保护
        3.2.2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保护
        3.2.3 博物馆式的保护
        3.2.4 异地重现式的保护
    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问题剖析
        3.3.1 建筑本体保护中的问题
        3.3.2 建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建筑人文保护中的问题
        3.3.4 建筑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3.3.5 问题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践研究
    4.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原则
        4.1.1 原真性原则
        4.1.2 可替代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5 保护与更新协调原则
    4.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4.2.1 基于不同现状的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
        4.2.2 基于人文和环境的保护策略
        4.2.3 基于不同建筑类型的保护策略
        4.2.4 基于建筑构成的保护策略
        4.2.5 管理与政策的建议
    4.3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祖宅)保护实践研究
        4.3.1 项目概况
        4.3.2 建筑信息
        4.3.3 汪家祖宅的价值内容
        4.3.4 汪家祖宅的修缮设计
        4.3.5 汪家祖宅针对性保护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5.1 成果综述
    5.2 成果思考
    5.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城市设计视角下金寨县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设计
        1.3.2 老城区
        1.3.3 风貌更新
    1.4 国内外风貌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寨梅山老城区发展状况及风貌问题梳理
    2.1 皖西山区地域特征
        2.1.1 自然地理
        2.1.2 历史文化
        2.1.3 传统民俗风俗
    2.2 金寨风貌特色资源
        2.2.1 自然旅游资源
        2.2.2 红色革命资源
        2.2.3 农业产业资源
    2.3 “认识金寨”问卷调查
        2.3.1 问卷设计
        2.3.2 问卷内容总结
    2.4 老城区区位关系
        2.4.1 区域位置
        2.4.2 交通区位
    2.5 老城区风貌现状特征
        2.5.1 空间格局现状
        2.5.2 街巷风貌现状
        2.5.3 建筑风貌现状
    2.6 老城区风貌问题梳理
        2.6.1 城镇发展束缚,整体特色不突出
        2.6.2 空间形态紊乱,传统意象逐渐消失
        2.6.3 建筑风貌杂糅,历史文脉缺失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策略
    3.1 风貌更新原则
        3.1.1 尊重自然与生态建设原则
        3.1.2 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原则
        3.1.3 风貌资源、地域特色维护原则
        3.1.4 整体性、连续性原则
    3.2 宏观层面——总体风貌格局构建与重组策略
        3.2.1 注重自然环境特色,延续山水景观特色格局
        3.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3.3 中观层面——外部空间风貌优化和塑造策略
        3.3.1 街巷空间环境优化
        3.3.2 道路系统及设施更新
        3.3.3 山区特色滨水空间打造
    3.4 微观层面——建筑风貌传承与更新策略
        3.4.1 建筑风貌控制
        3.4.2 重要节点风貌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寨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实践探索
    4.1 规划理念与发展定位
        4.1.1 总规思路
        4.1.2 风貌发展定位
    4.2 老城区总体风貌格局构建与重组设计
        4.2.1 老城区风貌格局特色空间架构
        4.2.2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修补与完善
    4.3 老城区外部空间风貌优化和塑造设计
        4.3.1 街巷风貌优化设计
        4.3.2 综合交通优化设计
        4.3.3 滨水空间塑造设计
    4.4 老城区建筑风貌更新与控制设计
        4.4.1 建筑风貌整治设计
        4.4.2 重要风貌节点设计
    4.5 其他风貌要素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认识金寨”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蚁群算法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多目标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1.3.1 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1.3.2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布局演变研究
        1.3.3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1.3.4 智能地理模拟与空间面状地物优化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居民点
        2.1.2 生态安全格局
    2.2 农村居民点布局基础理论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复杂系统理论
        2.2.4 区位理论
    2.3 多目标优化基本方法
        2.3.1 多目标优化的方法介绍
        2.3.3 农村居民点多目标优化方式
第三章 农村居民点布局多目标体系构建及模型构建
    3.1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目标
        3.1.1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般流程
        3.1.2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3.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基于空间集聚的优化目标
    3.3 基于最小成本规划理论的布局优化目标
    3.4 模型约束条件
        3.4.1 农村居民点数量约束
        3.4.2 生态安全格局约束
    3.5 基于蚁群算法的山区农村居民点模型构建
        3.5.1 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3.5.2 基于蚁群算法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基本思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自然地理概况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环境条件
        4.1.5 土地利用现状
    4.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3 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4.3.2 基于Logistic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4.4 金寨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多目标适宜性分析
        4.4.1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析
        4.4.2 农村居民点空间集聚适宜性分析
        4.4.3 农村居民点最小成本规划空间适宜性分析
    4.5 金寨县农村居民点约束条件
        4.5.1 生态安全范围划定
        4.5.2 金寨县基本保护农田范围确定
        4.5.3 金寨县农村居民点布局数量确定
    4.6 基于ACO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模拟
        4.6.1 参数设置及优化计算分析
        4.6.2 优化结果分析
    4.7 布局优化后建议
        4.7.1 路径分析
        4.7.2 政策保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金寨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古树名木资源相关概念
        1.1.1 古树名木的定义
        1.1.2 古树名木的分级
    1.2 古树名木资源研究现状概括
        1.2.1 古树名木资源调查
        1.2.2 古树名木的综合价值
        1.2.3 古树名木的健康影响因素
        1.2.4 古树名木的保护发展现状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内容
3 研究区概括
    3.1 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水文
        3.1.4 岩性土壤
        3.1.5 植物资源
    3.2 社会经济情况
    3.3 历史文化概况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2 实地调查
        4.1.3 树种多样性分析
        4.1.4 综合价值分析
        4.1.5 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4.2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金寨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5.1.1 古树名木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5.1.2 古树名木的树种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5.1.3 古树名木的树高、胸径和冠幅
        5.1.4 古树名木的生长分布特征
        5.1.5 古树名木的权属
        5.1.6 古树名木的生长场所
        5.1.7 古树名木的文化内涵
    5.2 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分析
        5.2.1 古树名木的总体生长情况
        5.2.2 不同等级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
        5.2.3 古树名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5.3 古树名木综合价值评估分析
    5.4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分析
        5.4.1 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现状
        5.4.2 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6 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6.1 古树名木保护建议
        6.1.1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6.1.2 增强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
        6.1.3 挖掘资源潜力,凸显综合价值
        6.1.4 建设人才队伍,加强技术研究
    6.2 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措施
        6.2.1 地上、地下环境改良
        6.2.2 病虫害防治
        6.2.3 树体修复
        6.2.4 树体支撑、树枝修剪
        6.2.5 制定养护计划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农户分化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以安徽金寨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宅基地
        2.1.2 宅基地退出
        2.1.3 农户福利
        2.1.4 农户分化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2 可行能力理论
        2.2.3 满意度理论
        2.2.4 社会分化理论
    2.3 研究框架
        2.3.1 总体逻辑框架
        2.3.2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影响的理论框架
        2.3.3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需求的理论框架
        2.3.4 宅基地退出、农户分化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及其问题分析
    3.1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3.1.1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3.1.2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历史演变的特征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研究区域选择
        3.2.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调查区域的确定及其样本选取
        3.3.3 调查数据的获得
        3.3.4 样本农户基本信息
        3.3.5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3.4 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
        3.4.1 农户分化状况
        3.4.2 农户宅基地退出所获补偿及其满意度状况
        3.4.3 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需求状况
        3.4.4 农户家庭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状况
        3.4.5 农户社区活动参与状况
        3.4.6 农户看病、孩子上学状况
        3.4.7 农户日常消费支出状况
    3.5 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现实状况的问题分析
        3.5.1 农户分化显着
        3.5.2 农户宅基地退出所获补偿种类单一
        3.5.3 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所获补偿评价存在差异
        3.5.4 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存在差异
        3.5.5 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福利水平较难实现大幅度提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分化的影响:是否加剧了农户分化
    4.1 问题提出
    4.2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职业分化的影响:是否加剧了农户职业分化
        4.2.1 理论分析
        4.2.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4.2.3 农户职业分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4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职业分化的影响
        4.2.5 内生性检验——基于PSM模型
        4.2.6 进一步讨论
    4.3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收入分化的影响:是否加剧了农户收入分化
        4.3.1 理论分析
        4.3.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4.3.3 农户收入分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4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收入分化的影响
        4.3.5 内生性检验——基于PSM模型
        4.3.6 进一步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需求分析
    5.1 问题提出
    5.2 不同类型农户对退出政策的需求分析:基于农户退出政策评价视角
        5.2.1 理论分析
        5.2.2 模型构建
        5.2.3 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4 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的贴近度分析
        5.2.5 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评价的障碍因子诊断
    5.3 农户对退出政策需求的进一步验证:基于农户退出政策评价影响因素的分析
        5.3.1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5.3.2 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分析
    6.1 问题提出
    6.2 农户福利测度及分析
        6.2.1 理论模型
        6.2.2 农户福利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6.2.3 农户福利测度方法的选择
        6.2.4 农户福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2.5 总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分析
    6.3 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6.3.1 不同职业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
        6.3.2 不同收入分化农户宅基地退出前后福利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及其变化的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7.1 问题提出
    7.2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7.2.1 理论分析
        7.2.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7.2.3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
        7.2.4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组群差异分析
        7.2.5 稳健性检验
    7.3 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其福利变化的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
        7.3.1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7.3.2 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其福利变化影响
        7.3.3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户所获退出补偿对其福利变化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实地调研法
        (四) 比较研究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概念
        2. 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3. 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关系
    (二) 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内涵
        1. 深度性的概念
        2. 可持续性的概念
        3. 深度性和可持续性的内在联系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1.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2.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二、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要论述
    (二)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思想资源
        1.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及“洋葱皮理论”
        2. 文化认同理论
        3. 消费文化理论
        4. 共生理论
三、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价值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地理和历史价值
        1. 大别山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大别山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精神价值
        1. 以“坚定信念”为核心的大别山精神加强党性修养
        2. 以“团结一心”为原则的大别山精神践行群众路线
        3.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引领时代创新
        4. 以“胸怀全局”的眼界把握发展方向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现实价值
        1. 丰富国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实际内容
        2. 彰显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特质
        3. 发挥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价值
四、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调查问卷的综合情况
        1. 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
        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 调查问卷回收的数据分析
    (二)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1. 大别山红色历史有一定的传播度
        2. 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具有一定吸引力
        3. 大别山红色文化现有市场同其资源蕴含量不相匹配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 开发模式单一
        3. 宣传不到位
        4. 资源开发不平衡
        5. 专业人员短缺
        6. 地区各自为政
    (四)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开发意识创新少
        2. 管理机制不健全
        3. 资金投入不到位
        4. 治理能力提升慢
五、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对策
    (一)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原则
        1. 坚持保护为先原则
        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坚持整体利用原则
        4. 坚持合作共赢原则
    (二)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途径
        1. 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发达的网络为媒介
        2. 立足区域环境,以特色的自然人文为条件
        3. 协调各地各部门,以建立大别山区命运共同体为重任
    (三) 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举措
        1. 坚持党的领导,整合红色资源
        2. 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合理合法的合作机制
        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创新管理模式
        5. 健全市场体系,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6. 密切联系群众,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
        7. 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播程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播程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8)农村宅基地渐进式盘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经济评估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博弈分析法
        1.3.4 案例分析法
        1.3.5 访谈调查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探讨和理论准备
    2.1 宅基地相关研究述评
        2.1.1 宅基地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
        2.1.2 宅基地产权的相关研究
        2.1.3 宅基地政策演化研究
        2.1.4 宅基地交易和盘活的研究
        2.1.5 文献简要述评
    2.2 宅基地盘活的理论准备
        2.2.1 地租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制度变迁
        2.2.4 农户理性行为理论
        2.2.5 推拉理论
        2.2.6 渐进决策理论
第3章 我国宅基地管理现状与盘活原则
    3.1 我国宅基地的存量现状
        3.1.1 评估体系设计的说明
        3.1.2 我国宅基地面积总量评估
        3.1.3 我国宅基地闲置面积评估
        3.1.4 我国宅基地土地经济价值评估
    3.2 我国当前的宅基地管理制度现状
        3.2.1 我国宅基地相关法规
        3.2.2 当前宅基地相关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3.2.3 我国宅基地管理制度
        3.2.4 当前宅基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3 当前宅基地管理制度弊端的形成原因
        3.3.1 无偿取得的福利性导致乱占滥建
        3.3.2 保障功能与财产权实现之间的制度安排冲突
        3.3.3 政府在宅基地退出中掌握较高话语权
        3.3.4 未来改革需要破解的问题
    3.4 宅基地盘活的必要性
        3.4.1 农村宅基地是重要的改革红利
        3.4.2 逐步开发农村宅基地商业价值可以释放土地红利
        3.4.3 农民与宅基地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动且社会保障渠道多样化
        3.4.4 推动城乡融合顺利发展
    3.5 宅基地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
        3.5.1 当前的城乡二元差距依然存在
        3.5.2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
        3.5.3 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有必要
        3.5.4 宅基地违规现象清理需要较长时间
第4章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4.1 宅基地盘活中利益相关主体的范围界定及特点分析
        4.1.1 利益相关主体的定义
        4.1.2 宅基地盘活利益相关主体的初步选取
        4.1.3 利益相关主体的层级划分
        4.1.4 关键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及其利益诉求
    4.2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4.2.1 博弈参与者行为决策
        4.2.2 博弈模型参数设计
        4.2.3 博弈模型分析
    4.3 博弈结果的比较与启示
第5章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案例分析
    5.1 浙江省德清县案例分析
        5.1.1 案例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5.1.2 案例所在地宅基地改革的具体做法
        5.1.3 改革结果与效益分析
    5.2 安徽省金寨县案例分析
        5.2.1 案例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5.2.2 案例中宅基地改革的主要做法
        5.2.3 改革结果与其效益分析
    5.3 安徽省巢湖市坝镇镇案例分析
        5.3.1 案例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5.3.2 案例所在地宅基地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5.4 案例总结与启示
        5.4.1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未尽之处
        5.4.2 改革实践的主要启示
第6章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路径
    6.1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总体思路
        6.1.1 以试点为抓手的先行先试
        6.1.2 以发达地区为突破口的改革方式
        6.1.3 结合地方实际的不同盘活模式
    6.2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框架设计与具体路径
        6.2.1 总体框架
        6.2.2 近期各地区宅基地的盘活路径
        6.2.3 中期各地区宅基地的盘活路径
        6.2.4 远期各地区宅基地的盘活路径
    6.3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政策建议
        6.3.1 保留集体所有的产权结构
        6.3.2 建立规范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制度
        6.3.3 建立统一的城乡竞争性土地市场
    6.4 未来宅基地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宅基地改革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景观”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1.1.1 遗产体系: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遗产体系扩展、内涵深化的自然结果
        1.1.2 整体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
        1.1.3 活化利用:红色文化遗产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从“革命文物”到“红色文化遗产”,界定红色文化遗产的特性
        1.2.2 从“红色文化遗产”到“红色文化景观”,分层次研究红色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现状环境特征
        1.2.3 分层次探索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策略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1 红色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1.3.2 研究时间范围界定
        1.3.3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1.3.4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2.1 全国红色历史脉络背景下大别山区域研究
        2.1.1 全国红色历史脉络梳理
        2.1.2 大别山区域:国家级历史文化空间
    2.2 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
        2.2.1 全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现状
        2.2.2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2.2.3 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2.3 红色文化遗产的特征
        2.3.1 遗产价值特征
        2.3.2 内涵属性特征
        2.3.3 构成要素特征
        2.3.4 时空分布特征
    2.4 “红色文化景观”的提出
        2.4.1 “景观”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2.4.2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研究红色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4.3 “红色文化景观”概念内涵
    2.5 小结
第三章 大别山区域的红色文化景观研究
    3.1 大别山区域的历史环境
        3.1.1 大别山区域自然环境:山川交错,水网密布
        3.1.2 大别山区域政治军事:华中战略要地,南北咽喉
        3.1.3 大别山区域社会结构:多元文化交融,聚族而居
        3.1.4 大别山区域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剥削严重
        3.1.5 大别山区域道路交通:西控平汉,驿路纵横
    3.2 大别山区域的红色历史脉络
        3.2.1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早期党组织与革命活动
        3.2.2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2.3 抗日战争时期: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
        3.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区的发展
    3.3 大别山区域各类红色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3.3.1 红色山水环境概况
        3.3.2 红色村镇群落分布概况
        3.3.3 红色事件空间分布概况
    3.4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景观的历时分布特征
        3.4.1 大革命时期:以红安为核心零星扩散
        3.4.2 土地革命时期:一带一片一环三组两心
        3.4.3 抗日战争时期:沿平汉铁路、长江红色文化景观轴
        3.4.4 解放战争时期:沿鄂豫皖边红色文化景观带
    3.5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特征
        3.5.1 整体空间结构:一带两轴两片、一环三组一心
        3.5.2 红色文化景观核心:红(安)新(县)
    3.6 大别山区域的现状基础条件
        3.6.1 交通条件:外联内不通
        3.6.2 社会经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原经济洼地
        3.6.3 生态环境: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3.7 小结
第四章 红安县和村镇单元的红色文化景观研究
    4.1 红安县的历史环境
        4.1.1 红安县的自然环境:大别山地缘中心
        4.1.2 红安县的社会结构:宗族同源的村镇网络
        4.1.3 红安县的社会经济:湖北首富县
        4.1.4 红安县的交通体系:公路-水运十字格局
    4.2 红安县的红色历史发展脉络
        4.2.1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黄安县早期党组织和革命运动
        4.2.2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4.2.3 抗日战争时期:安礼、安麻、陂安南抗日根据地
        4.2.4 解放战争时期:黄安解放区
    4.3 红安县红色乡镇类型及分布特征
        4.3.1 红安县红色乡镇分类
        4.3.2 红安县各类红色乡镇分布概况
    4.4 红安县红色文化景观历时性研究
        4.4.1 大革命时期:以城关镇和七里坪为中心点状散射
        4.4.2 土地革命时期:“哑铃状”红色文化景观格局结构
        4.4.3 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县域边界的“环状”分布
        4.4.4 解放战争时期:南北向景观带
    4.5 红安县红色文化景观整体空间格局
        4.5.1 整体空间结构:一轴一环两片两核
        4.5.2 变迁特征:层级性、流动性、集群性
        4.5.3 以村镇为单元的城乡一体的红色文化景观片区
    4.6 村镇单元内部红色文化景观研究
        4.6.1 村镇单元的红色文化景观要素分类
        4.6.2 村镇单元的红色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4.7 村镇单元的现状城乡环境研究
        4.7.1 交通条件:对外趋向武汉,对内连通不足
        4.7.2 社会经济:机遇良好,贫困问题严重
        4.7.3 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空心村问题严重
        4.7.4 差异化的城乡基底环境
    4.8 小结
第五章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策略
    5.1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研究思路
        5.1.1 “区域-市县-村镇”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框架
        5.1.2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保护目标及原则
    5.2 大别山区域层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5.2.1 引入“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构建“大别山红色历史文化公园”
        5.2.2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展示框架
        5.2.3 协调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5.2.4 跨区域协同管理
    5.3 红安县层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5.3.1 城乡一体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框架
        5.3.2 城乡一体化的红色产业布局
        5.3.3 城乡一体化的交通设施建设
        5.3.4 城乡一体的管理平台
    5.4 村镇单元层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5.4.1 山水林田村(镇)整体保护展示
        5.4.2 差异化的村镇功能产业活化
        5.4.3 多元参与,精准管理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红色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景观
        6.1.2 分层次的红色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6.1.3 分层次的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策略
    6.2 主要创新点
        6.2.1 完善和丰富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
        6.2.2 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文化遗产整合利用方式的创新
        6.2.3 大别山跨区域红色文化景观格局研究
        6.2.4 分层级的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框架研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 ——以金寨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
        2.1.1 宅基地
        2.1.2 宅基地“三权分置”
        2.1.3 贫困地区
    2.2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市场机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演进与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特征
    3.1 我国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演进阶段
        3.1.1 农民私有阶段
        3.1.2 农民集体所有阶段,农户宅基地不得出租和买卖
        3.1.3 农民集体所有阶段,城乡居民均可获得使用权
        3.1.4 农民集体所有阶段,仅农民可获得使用权
        3.1.5 宅基地制度创新阶段
    3.2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
    3.3 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
        3.3.1 贫困地区的特点
        3.3.2 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个案分析
    4.1 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
        4.1.1 区位概况
        4.1.2 自然资源概况
        4.1.3 社会经济概况
        4.1.4 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4.2 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措施
        4.2.1 科学制定规划及制度体系
        4.2.2 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4.2.3 宅基地制度机制创新
    4.3 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成效
        4.3.1 宅基地建设行为进一步规范
        4.3.2 宅基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4.3.3 耕地保护进一步落实
        4.3.4 农民利益得到进一步维护
    4.4 金寨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2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化我国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因地制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2 用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5.2.1 科学选定安置点及安置方式
        5.2.2 强化拆旧复垦工作
        5.2.3 推进安置点综合配套设施改革
    5.3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设
        5.3.1 完善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机制
        5.3.2 建立宅基地流转机制
        5.3.3 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
        5.3.4 创新宅基地再利用工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金寨县山区综合开发特色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D]. 张飞.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城市设计视角下金寨县梅山老城区风貌更新设计研究[D]. 李星星.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基于蚁群算法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多目标布局优化研究[D]. 余浩然.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2)
  • [4]金寨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D]. 汪锐.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5]农户分化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影响研究 ——以安徽金寨县为例[D]. 孙鹏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贫困山区农户搬迁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协同的动力机制与实践探索——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J]. 张勇,周丽,彭山桂. 农村经济, 2021(02)
  • [7]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D]. 夏慧. 苏州大学, 2020(03)
  • [8]农村宅基地渐进式盘活路径研究[D]. 朱丽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景观”理念[D]. 刘亚琼. 东南大学, 2020(01)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贫困地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 ——以金寨县为例[D]. 杨梓琪.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金寨县山区综合开发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