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测体系下预测方法自动应用实现的探讨

新预测体系下预测方法自动应用实现的探讨

一、新预报体制下预报方法自动套用实现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杜晖[1](2020)在《河套周边地区云量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云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云量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对天气系统的演变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云还直接影响航空航天活动,一直以来是空军和民航部门非常关注的天气现象之一。河套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军事区域,研究和掌握该地区云的变化特征和地方性规律,提供云量的精细化预报,提高云量的预报准确率,对该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军事活动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地面报文数据(MICAPS格式)、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以及全球天气预报系统(GFS)预报场数据,统计分析了河套周边地区39个站点的云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并从云量的生消机制角度出发构造了河套周边地区云量的5类预报因子,探究了影响总云量、低云量、对流云量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逐步回归预报方法建立了总云量、低云量、对流云量的时间精细化预报模型,采用动态时变参数方法即自适应最小二乘回归以及自适应递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动态回归系数。本文还利用了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报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LSSVM)预报算法以及Elman递归神经网络算法这三种机器学习和非线性预报模型对云量进行了预报研究。最后在几种预报模型的基础上,以总云量为例,采用简单集合平均(EMN)、消除偏差集合平均(BREM)、加权消除偏差集合(WBREM)、超级集合平均(SUP)等方法建立了集合预报模型,并利用独立样本检验模型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套周边地区云量的年变化特征为:1979-2013年总云量、低云量观测值与ERA-Interim均呈南高北低分布。低云量观测值的分布特征与ERA-Interim更为一致,从西北到东南方向云量逐渐增多,ERA-Interim值低于观测值。1979-2018年之间的ERA-Interim云量Sen’s的趋势分布特征为:西部地区均有增多,尤其是西南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Sen’s的趋势为10-1/10年(%)以上,且低云量增加趋势大于总云量;而东南部表现为总低云量减少趋势为-15×10-2/10年(%),中东部地区的云量略减少。(2)影响云量的预报因子主要为水汽类预报因子、GFS模式直接输出的云类预报因子和大气不稳定度类因子,对流云量和预报因子的相关性弱于总云量和低云量。39个站点逐步回归预报模型中水汽类预报因子和GFS模式直接输出的云类预报因子引入频次也最高,整层相对湿度引入频数最多,超过200次。(3)通过对GFS预报场进行释用,逐步回归预报方法得到的总云量预报值比模式直接输出的预报准确率有明显的提高,低云量的改进效果最大,西北部地区的平均订正能力在20%以上。利用自适应线性LS预报方法对总云量、低云量、对流云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自适应递推Kalman滤波方法。(4)三种非线性预报方法经过主成分提取后进行回代,结果和预报相差较小,回代和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均随预报时效逐渐增大,对流云平均回代误差和预报误差最小,基本在10%以下。LSSVM预报模型对云量的回代拟合优度略好于其它两种神经网络预报模型。三种非线性预报模型对对流云量预报的时空差异较大。三种非线性预报模型的预报值和实况值的相关性相较于多元逐步回归预报方法,总云量、低云量、对流云量的预报值和实况的相关性明显加强。(5)几种预报方法能够明显地提高少云和多云天空状况下预报值的击中率,自适应LS方法最优(少云击中率平均提高24%,多云击中率平均提高34%)。在阴天状况下自适应递推Kalman滤波方法具有最高的击中率。(6)对比线性预报方法、非线性预报方法以及四种集合预报方法的总云量预报结果,不同方法对总云量的预报能力有所不同。自适应线性LS回归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平均绝对误差在20%左右,自适应递推Kalman滤波方法表现最差,经过集合预报,四种集合预报模型较原来有明显提升,优于单个预报方法,且集合预报模型中超级集合预报SUP预报技巧最高。总之,本文探讨了河套周边地区的云量区域精细化预报,能够为从事数值预报产品精细化释用的人员提供借鉴,亦为从事气象服务的当地业务人员提供参考。

白成祖[2](2018)在《信息不完备与知识不确定条件下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研究及其海上战略支点应用示范》文中提出“海上战略支点”的规划设计有助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然而机遇往往伴随风险,在当今云谲波诡世界政治、军事格局背景下,建设海外保障基地需综合考量海域沿线恶劣的自然环境、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社会文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现实存在的可供直接应用的案例样本匮乏等信息不完备问题,开展相关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研究具有一定挑战性。本文针对海上战略支点建设中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开展了评估方法与决策技术研究的创新探索和应用示范,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一)系统地开展了海上战略支点风险辨识工作,梳理归纳了各类致险因子,研究构建了多层级自然环境风险和人文环境风险指标体系。(二)针对强风、巨浪、低能见度等支点海区的危险天气,归纳提炼其物理特征与风险因子,创新发展了因果关系辨识算法及其标准化方案并运用于筛选“因果关联”的预报因子;提出了基于稀疏数据的自适应性贝叶斯预报模型,并在西北太平洋年际热带气旋生成个数预报实验中取得较理想结果。(三)针对自然风险要素众多和数据零散、结构不统一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信息扩散的快速密度聚类算法模型,并运用于战略支点利益攸关海域自然风险区划实验。该算法较之传统方法,能自动识别聚类中心和甄别噪声,在相关案例检测中均体现出更好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四)针对人文环境风险指标冗杂、难以凝练核心环节等难点问题,提出引入核熵成分分析法并运用L1-范数进行优化的研究思想和算法模型,开展于战略支点人文风险识别与特征参数降维工作。该算法较之经典方法,不仅能在概率密度估计方面凸显优势,也能更好满足数据降维和转化的基本要求。(五)针对海外战略支点选址规划中的风险分级和排序等问题,创新发展了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和PROMETHEE决策模型的排序型聚类新算法,该方法不仅能自动识别风险类别数,还能对各个目标进行完整排序以供决策者分析研判。(六)针对海外战略支点地点优选决策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指标权重无从分配、部分决策信息空缺、难以抉择的犹豫心理状况、多名专家同时打分等情景,改进完善了原有概率型语言评语集的比较算子,创新发展了一种新的权重估计算子和一套模糊语言评语集的决策体系,并运用于海外保障基地优选规划示范。全文可为未来海上战略支点的筹划与实际运行提供参考。

农振学[3](2018)在《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长期径流预报是水量调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以及开展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的关键技术支撑。赣江流域是江西省第一大流域,近年来流域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为落实赣江流域的水量调度工作,为赣江流域年度水量调度计划提供更加准确的流域水情预报,本文开展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研究。首先,在分析赣江流域径流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法、逐步回归法、主成分分析法,从降雨、径流两项常规因子以及130项大气环流指数中,选择了对赣江流域未来来水影响最大的因子作为赣江流域径流预报的预报因子,编制3种不同的预报因子优选方案;其次,在所筛选的预报因子基础上,分别结合多元回归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Elman神经网络模型、PSO-SVR模型构建基于物理成因分析的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模型不同预报因子优选方案下的预报效果;最后,考虑到单一预报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耦合多模型优点的中长期径流预报耦合模型,并在耦合多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残差修正的预报模型结果修正方法,有效提升了预报模型的精度。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通过对比分析多元回归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Elman神经网络模型、PSO-SVR模型在3种不同因子优选方案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预报因子优选能够较好的描述未来径流的变化趋势,可作为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的因子优选方法。(2)通过对比分析同一种因子优选方案下不同模型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多元回归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Elman神经网络模型而言,PSOSVR模型在3种因子优选方案下预报效果较好。(3)基于残差修正的多模型耦合预报技术在3种因子优选方案下预报合格率均大于80%,能够满足《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要求,可用于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作业预报。本文所提出的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因子筛选方法、多模型耦合与残差修正方法组成了支撑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开展赣江流域水量调度计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解决赣江流域目前需水强度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闫燕[4](2015)在《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业务的多样化及规范化正面临着业务集约化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优化调整,急需建立现代气象多种业务融合的集约化预报预测平台。本文就是按照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发展的技术路线,结合本人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综合利用,以及卫星、雷达等多种资料和多种预报方法,人机交互制作天气预报,在气象台建立起能够适应市级天气业务和服务发展需求,以及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发展需要的业务流程。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所需的核心技术,简要分析了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经研究分析,确定使用Visual Basic2008开发工具完成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本文通过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两方面着手完成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的需求分析。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完成了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整体功能设计,同时完成了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和数据表物理模型。经过上述的技术分析,本业务平台将建立13个模块和11个资料库。为预报员构建一个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需求的,从信息、处理、分析、加工到天气预报制作发布,以及预报管理和预报员研讨环境等的自动化工作平台。重灾天气预警预报、天气模型、本地预报工具和数值预报释用等模块,能够有利提高灾害天气的预警监测能力和数值预报释用水平。特别是上级指导预报产品模块将进一步提升上级指导、示范和牵引作用。同时采用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策略保证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实用性和易操作性。本项目的研究和使用使预报技术流程发生较大变化,项目的推广将极大地推动我省现代预报业务平台的建立,使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快速决策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市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的建立,保证现代多种业务产品的实时上载,实现产品资源的集中和充分共享及统一的对外发布。

程一帆[5](2011)在《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文中指出现代高技术战争使得军事气象保障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中长期军事气象预报水平,更好地为军事任务提供气象保障,中长期军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就变得尤为必要。本文根据军事科研项目的具体需求,以天气预报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综合使用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信及网络技术和动态网页技术,提出了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由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中长期天气预报制作子系统、预报结果集成与显示子系统和业务运行控制子系统组成,提供了自动化的4~15天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的制作、集成和显示功能,可满足军事气象保障工作的特殊要求。结果如下:(1)资料下载与传输的稳定和高效是保障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设计的子系统实现了国家气象中心T213 L31、T639 L60中期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和国家气候中心的T63 L16全球模式的初始场资料的自动下载和传输功能。(2)设计完成了具有气象信息的存储、调用和综合分析功能的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它包括环渤海地区逐日历史资料库、自动站资料库、地面常规测站资料库、高空测站资料库、军内测站资料库、预报结果数据库及预报初始资料库七个气象信息数据库,为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3)使用模块化设计方案,研发了中长期预报制作子系统,该子系统由“另类途径”预报模块、数值预报产品订正与延伸模块、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模块、动态相似预报模块和动力降尺度要素预报模块组成,是制作4-15天的形势预报和要素预报的核心。(4)根据系统整体设计要求,研发了预报结果集成与显示子系统,实现了预报结果的集成和基于GIS的显示,可更为直观和方便的服务于军事气象保障。(5)根据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的保密性和自动化要求,研发了基于防火墙和虚拟网技术的业务运行控制子系统,可保障中长期军事预报业务系统安全稳定的业务化运行。在完成上述研发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并于2010年12月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投入业务试运行。相关验收专家认为:该系统整体设计思路新颖,结构合理,自主研发了多项新技术,为进一步提升军事气象保障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李雪转[6](2010)在《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是自然界降雨水分和灌溉水进入土壤的重要过程之一,小强度降水或喷洒条件下的水分入渗属于非充分供水入渗。研究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对降雨径流计算和喷灌技术参数确定有重要价值。本论文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81)“区域尺度上土壤入渗参数多元非线性传输函数研究”为支撑,选择从沙到黏的八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其影响主导因素,建立了非充分供水三阶段入渗模型;探索了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与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间的数量关系;利用多元线性、非线性、BP神经网络土壤传输函数对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及入渗过程进行预报;实现了对非充分供水入渗过程的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的基本特性。其入渗过程可分为供水强度控制入渗阶段、非饱和土入渗阶段和饱和土入渗阶段,积水时刻和相对稳定入渗时间是三者的分界点。(2)建立了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供水强度控制阶段,入渗率为一常数,其值等于供水强度;第二阶段非饱和土入渗控制阶段,入渗率符合Kostiakov三参数模型;第三阶段饱和土入渗控制阶段,入渗率等于相对饱和渗透系数。(3)影响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主要因素有供水强度、土壤质地、初始含水率、土壤结构等。建立了积水时刻、稳定入渗时间、入渗量、湿润锋及入渗模型参数与这些主要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积水时刻随供水强度的变化符合负幂函数关系,随着土壤干容重、土壤黏粒含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关系。(4)建立了非充分与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率模型参数间的关系,实现了用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来预报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①积水后第一个单位时间末的入渗率B1等于供水强度与稳定入渗率之差。②非充分供水入渗的稳定入渗率f01等于充分供水稳定入渗率f0。③入渗衰减指数α1与α间的关系为:α1 = ( -0.9552+0.8355γd -0.1726θi-0.2121ω1+1.6123ω3+2.669R0)α(5)利用多元线性、非线性和BP神经网络土壤传输函数对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及入渗过程的预报是可行的。多元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土壤传输函数(5个变量)的预报误差相差不大,各预报量的预报误差范围在14.9%-43.8%之间;BP神经网络土壤传输函数采用单隐层结构(5-10-1),各预报量的预报误差范围在6.8%-18.8%;BP网络土壤传输函数的预报误差最小。(6)建立了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的定解问题,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其入渗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该程序实现了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湿润锋推进距离和任一时刻含水率分布的模拟。创新点:(1)建立了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三阶段模型。(2)系统分析了土壤质地、含水率、结构、供水强度对入渗积水时刻的影响,建立了入渗积水时刻与各影响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及积水时刻的预报模型,为降雨径流计算、喷灌技术参数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3)根据8种土壤质地的入渗试验数据,建立了同土壤条件下的非充分供水入渗与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间的关系,为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的获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4)在400组样本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非线性和BP网络土壤传输函数,实现了对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的预报。BP网络预报的精度最高。本研究是以指导农田喷灌和降雨径流研究为主要出发点,对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实现了用多种土壤传输函数预报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及入渗过程。但是由于数据观测误差、试验方法或预测方法等原因,使得某些参数的预报精度还较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预报方法,将预报误差控制在10%以下。

龙亚平[7](2009)在《衡阳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切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命构成破坏与危害的现象都称为灾害。地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星球,而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主要的一种,占到自然灾害的70%以上。气象灾害时常危害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衡阳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对衡阳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灾害的防御显得越来越重要。2006年,“碧利斯”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后袭击湘南,给衡阳市南部的耒阳市(县级)带来一场豪雨,耒河水位陡涨,县城被淹。灾难给慌乱中奋起抗灾的人们上了一课。2007年,当“圣帕”台风再袭衡阳时,政府和民众在抗灾时的表现,要从容得多。但仍然没有对衡阳的气象灾害防御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建立衡阳防御气象灾害的防御体系。当半年后的冰冻雨雪灾害来临时,仍然显得措手不及。本文以对衡阳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防御为主要论述对象,总结了衡阳历史上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气象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生规律及应对措施,分析研究衡阳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的缺陷,依据相关经济学基本原理,借鉴国际国内防御气象灾害经验,结合衡阳实际,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的对策建议。就是要制定好衡阳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防御方案,提高各级政府和民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政府的防灾救灾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灾害防御的科学研究和联防协作,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高瑞华,栾东红,马剑锋[8](2004)在《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之我见》文中认为根据烟台市县级天气预报业务现状,分析了制约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因素,从提高预报队伍素质、完善业务流程、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强化业务管理等方面,对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徐羹慧[9](2003)在《气象台天气分析预报技术发展走向和对策研究——气象台天气分析预报技术走向研究之二》文中研究说明气象台预报位于天气预报服务第一线,加快发展气象台业务预报技术为当前急需。本文继对省地气象台预报技术现状的评估之后,利用新一代业务技术体制专题研究报告和国外考察报告作二次分析研究,试图理清气象台业务预报技术今后发展的环境、发展的前景和基本框架及某些发展规律,并就其中某些重要技术工作展开讨论。

吴中元[10](2003)在《水库防洪兴利问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系统工程学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通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防洪非工程措施作为一种概念形成了,其目的,就是在洪水到达之前,利用卫星、雷达和计算机,把遥测收集到的水文气象数据传递到调度中心进行处理;进行准确的洪水预报,密切配合其它防洪工程,参考雨情、水情、工情优选决策者与分析者满意的泄流方案,实施水库洪水调度方案;预报下游的险情并及时向洪泛区发布警报,以便下游及时组织撤离、抢救,以减少洪灾损失。本文所做的工作:1、在前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流域概化为一个线性水库,则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和蓄泄方程为dS(t)/dt=P(t)-E(t)-Q(t)=R(t)-Q(t)和S(t)=KQ(t),式中S(t)是流域的蓄水过程,P(t)是降雨过程,E(t)是蒸发过程,Q(t)是径流过程,R(t)是有效降雨过程,K是蓄泄系数,上述方程是降雨、径流系统瞬时过程的严格水文物理描述,利用这两个方程建立具有水文物理概念基础的日径流模型并提出相关的计算方法。2、在水文学中马斯京根(Muskingum)法是河道洪水演算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因该槽蓄方程是线性的,即把K,x在一定河段内假定为常数,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为此必须将马斯京根模型中线性的槽蓄方程非线性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本文提出正确反映这种作用的非线性马斯京根模型成为必要,并提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混合遗传算法(以下简称MGA),能很好地估计非线性马斯京根模型中的参数K,x,m之值,而且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3、本文提出洪水资源化的观念,以工程手段对洪水进行调节,以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综合性的手段对人类在洪泛区中的行为进行管理,是削弱洪水的危害性、减轻洪水风险的有效方式,提高的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实行洪水风险管理是必由之路。洪水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必然面临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与经济方面的重重障碍,并提出洪灾风险评价的极值统计学方法和灰色-随机风险率的概念,建立了其表达形式与计算方法,它完善了现有的风险损失量化方法。

二、新预报体制下预报方法自动套用实现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预报体制下预报方法自动套用实现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河套周边地区云量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云的气候特征
        1.2.2 云的预报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集合预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资料
        2.2.1 MICAPS格式地面报文资料
        2.2.2 地面气象资料
        2.2.3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2.2.4 GFS预报场资料
    2.3 方法介绍
        2.3.1 双线性插值
        2.3.2 功率谱分析
        2.3.3 归一化计算方法
        2.3.4 PCA主分量提取
        2.3.5 多元逐步回归预报方法
        2.3.6 自适应线性最小二乘回归算法
        2.3.7 自适应递推卡尔曼滤波算法
        2.3.8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预报方法
        2.3.9 BP神经网络预报方法
        2.3.10 Elman神经网络预报方法
        2.3.11 低云的对流云、非对流云分类方法
    2.4 预报效果评估
第三章 河套地区云量特征分析
    3.1 年际变化特征
    3.2 年变化特征
    3.3 日变化特征
    3.4 云量垂直物理量诊断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量预报因子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4.1 预报因子的选取
    4.2 GFS预报因子与云量的相关性分析
        4.2.1 GFS预报因子与云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4.2.2 GFS预报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线性统计释用方法对云量预报及效果分析
    5.1 多元逐步回归预报建立
        5.1.1 预报因子被引入频数
        5.1.2 云量预报方程
        5.1.3 云量预报方程预报效果评估
        5.1.4 云量预报试预报
    5.2 动态时参预报模型
        5.2.1 自适应线性最小二乘回归算法
        5.2.2 自适应递推卡尔曼滤波算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机器学习和非线性模型对云量预报及效果分析
    6.1 预报因子主成分提取
    6.2 三种非线性预报模型参数设置
        6.2.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预报模型
        6.2.2 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6.2.3 Elman神经网络预报模型
    6.3 三种预报模型比较
    6.4 线性预报模型和非线性预报模型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云量集合预报研究及效果检验
    7.1 多模式集成集合预报的建立
        7.1.1 加权集合平均(EMN)
        7.1.2 消除偏差集合平均(BREM)
        7.1.3 加权消除偏差集合(WBREM)
        7.1.4 超级集合预报(SUP)
    7.2 多种集合预报集成的效果判定
    7.3 几种模型预报效果对比
        7.3.1 39个站点试预报平均预报效果对比
        7.3.2 单个站点2017年总云量试预报效果对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信息不完备与知识不确定条件下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研究及其海上战略支点应用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题目释义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1 研究背景
        1.2.2 面临的挑战
        1.2.3 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1 国外海上战略支点发展现状
        1.3.2 海上战略支点国外研究现状
        1.3.3 海上战略支点国内研究现状
        1.3.4 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海上战略支点安全风险概念模型
    2.1 海上战略支点安全风险概述
    2.2 海上战略支点安全风险致险因子
        2.2.1 自然环境致险因子
        2.2.2 地缘人文致险因子
    2.3 海上战略支点自然环境风险指标体系
    2.4 海上战略支点地缘人文风险指标体系
        2.4.1 传统安全威胁风险指标体系
        2.4.2 非传统安全威胁风险指标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略支点海区热带气旋生成个数预报
    3.1 危险天气及其预报途径
    3.2 基于信息流因果关系检测的预报因子筛选
        3.2.1 新信息流标准化公式推导
        3.2.2 基于信息流的热带气旋预报因子提取
    3.3 基于小样本的热带气旋自适应性贝叶斯预报模型
        3.3.1 基于信息扩散的无参数化贝叶斯方案
        3.3.2 基于模糊谱的热带气旋预报模型
        3.3.3 热带气旋预报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略支点自然风险实验区划
    4.1 基于信息扩散的快速密度聚类算法
        4.1.1 聚类算法RLCA+A
    4.2 RLCA-IDM自适应聚类算法
        4.2.1 寻求截断距离的智能优化算法
        4.2.2 无须提前预设判定群组数K
        4.2.3 甄别噪声同时不增加多余计算量
        4.2.4 聚类算法RLCA+IDM的体系架构
    4.3 战略支点海域自然风险实验区划
        4.3.1 数据预处理
        4.3.2 气候态战略支点海域自然环境风险季节区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支点海域地缘人文风险识别
    5.1 问题的提出
    5.2 相关理论基础
        5.2.1简介PCA-L1
        5.2.2 核熵成分分析法
        5.2.3 最优KECA(OKECA)
    5.3 L1范数优化的KECA
        5.3.1 研究动机和新目标函数
        5.3.2 算法详解
        5.3.3 数学性质
        5.3.4 计算复杂度分析
        5.3.5 核密度估计及与其他算法的比较
    5.4 用L1-KECA提取目标国地缘人文风险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略支点海域地缘人文风险排序区划
    6.1 问题的提出
    6.2 常规无监督分类方法
        6.2.1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6.2.2 经典的聚类检验准则
        6.2.3 决策PROMETHEE算法步骤
    6.3 结合FCM和 PROMETHEE的排序型聚类新算法
        6.3.1 排序型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6.3.2 数学性质
        6.3.3 实例对比研究
    6.4 战略支点利益攸关的东道国人文环境风险分类排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外保障基地优选应用示范
    7.1 概率型语言评语集及其应用
        7.1.1 概率型语言评语集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7.1.2 模糊集PLTSs排序的可能度公式
        7.1.3 数学性质
        7.1.4 根据PLTSs可能度公式解决MCDM问题的方案
        7.1.5 战略支点位置的优选实验
    7.2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原则的OWA算子获取权重
        7.2.1 内容回顾
        7.2.2 新OWA算子
        7.2.3 数学性质
        7.2.4 社会稳定性指标权重分配
    7.3 区间型概率语言评语集及其保障基地优选应用
        7.3.1 基本定义
        7.3.2 标准化方案
        7.3.3 比较法则
        7.3.4 模糊集IVPLTSs的基本运算法则
        7.3.5 融合算子
        7.3.6 根据IVPLTSs解决多准则群决策问题
        7.3.7 战略支点位置的优选实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人类发展指数(HDI)全球排名及其统计数据

(3)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报因子的筛选
        1.2.2 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流域概况
        1.4.1 自然地理概况
        1.4.2 河流水系
        1.4.3 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情况
第2章 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基本原理
    2.1 预报因子筛选方法
        2.1.1 相关系数法
        2.1.2 逐步回归法
        2.1.3 主成分分析法
    2.2 径流预报模型原理
        2.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2.2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2.3 Elman神经网络模型
        2.2.4 PSO-SVR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种因子优选方法的中长期径流预报
    3.1 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因子优选
    3.2 基于不同预报因子优选方案的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
        3.2.1 相同模型下不同预报因子优选方案预报结果对比分析
        3.2.2 相同预报因子优选方案下不同模型预报结果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模型耦合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技术
    4.1 赣江流域多模型耦合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
    4.2 基于残差修正的中长期径流预报结果优化技术
        4.2.1 残差修正原理
        4.2.2 残差修正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4)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
    1.2 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核心技术介绍
    2.1 平台的主要技术
        2.1.1 软件项目管理
        2.1.2 预报服务技术
        2.1.3 软件开发技术
    2.2 C/S架构
        2.2.1 C/S架构概述
        2.2.2 C/S架构优缺点
    2.3 数据库技术
        2.3.1 数据库发展现状
        2.3.2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2.4 MICROSOFT VISUAL BASIC 2008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台需求分析
    3.1 平台总体需求概述
    3.2 平台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平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平台设计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总体设计
    4.1 平台功能简介
    4.2 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4.2.0 实况监测信息模块
        4.2.1 气候资料查询模块
        4.2.2 灾害天气模型模块
        4.2.3 指导预报检索模块
        4.2.4 数值预报释用模块
        4.2.5 本地预报工具模块
        4.2.6 短临预警预报模块
        4.2.7 预报产品制作模块
        4.2.8 报文资料传输模块
        4.2.9 相关网站
        4.2.10 文献
        4.2.11 预报管理模块
    4.3 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4.3.2 数据表物理模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平台登录
    5.2 实况监测信息模块设计与实现
    5.3 气候资料查询模块设计与实现
    5.4 灾害天气模型模块设计与实现
    5.5 指导预报检索模块设计与实现
    5.6 数值预报释用模块设计与实现
    5.7 本地预报工具模块设计与实现
    5.8 短临预警预报模块设计与实现
    5.9 预报产品制作模块设计与实现
    5.10 报文资料传输模块设计与实现
    5.11 预报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5.11.1 预报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5.12 相关网站模块设计与实现
    5.13 文献模块设计与实现
    5.14 小结
第六章 平台测试
    6.1 软件测试
    6.2 测试环境
    6.3 功能测试
    6.4 具体功能测试
        6.4.1 系统登录测试
        6.4.2 平台界面测试
        6.4.3 各模块功能测试
        6.4.4 可扩展性测试
    6.5 测试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研究和发展现状
        1.1.1 国外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2 中国的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发展情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气象对军事活动与军事气象保障的影响
        1.2.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中长期军事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思想
    2.2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3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主要技术
第三章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3.1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需要获取的数据
        3.1.1 T213 L31模式及其预报场资料简介
        3.1.2 T639 L60模式及其预报场资料简介
        3.1.3 T63L16模式及其初始场资料简介
    3.2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研发的技术背景
        3.2.1 子系统的开发环境选择
        3.2.2 网络IP地址和端口与其在C#语言中的使用
        3.2.3 进程和线程概念及其在C#语言中的操作
        3.2.4 C#语言中使用TCP传输协议的编程步骤
        3.2.5 解决TCP的无消息边界问题
        3.2.6 C#语言中的流
    3.3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的设计
        3.3.1 子系统的结构设计
        3.3.2 资料下载程序的运行流程设计
        3.3.3 资料转发程序的运行流程设计
        3.3.4 资料接收程序的运行流程设计
    3.4 资料下载与传输子系统的实现
        3.4.1 资料下载程序的实现
        3.4.2 资料转发程序的实现
        3.4.3 资料接收程序的实现
第四章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4.1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需要存储的数据
    4.2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研发背景
        4.2.1 气象信息的存储方式
        4.2.2 关系数据库系统及MS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
        4.2.3 .NET环境下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4.2.4 ASP.NET动态网页技术简介
    4.3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设计
        4.3.1 子系统的结构设计
        4.3.2 数据层的详细设计
        4.3.2.1 文件存储方式的设计
        4.3.2.2 关系数据库存储方式的设计
        4.3.3 业务逻辑层详细设计
        4.3.3.1 结构性气象信息的提取及入库
        4.3.3.2 非结构性气象数据的分发功能
        4.3.4 表示层的详细设计
    4.4 气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的实现
第五章 中长期预报制作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5.1 中长期预报子系统的功能及组成
    5.2 "另类途径"预报模块
        5.2.1 模块的功能
        5.2.2 模块的研发
    5.3 数值预报产品订正与延伸模块
        5.3.1 模块的功能
        5.3.2 模块的研发
    5.4 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模块
        5.4.1 模块的功能
        5.4.2 模块的研发
    5.5 动态相似预报模块
        5.5.1 模块的功能
        5.5.2 模块的研发
    5.6 动力降尺度要素预报模块
        5.6.1 模块的功能
        5.6.2 总体设计思路
        5.6.3 硬件环境设计
        5.6.4 软件环境设计
        5.6.5 并行运算环境设计
        5.6.6 WRF模式的并行化编译
        5.6.7 业务运行流程设计
        5.6.8 运行命令接收功能的实现
        5.6.9 FTP下载上传程序设计
        5.6.10 动力降尺度模式的运行
        5.6.11 预报结果的生成
第六章 预报结果集成与显示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6.1 预报结果的集成
        6.1.1 形势预报集成
        6.1.2 要素预报集成
    6.2 预报结果集成的实现
    6.3 基于地理信息背景的预报结果显示
        6.3.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开发平台的选择
        6.3.2 SharpMap简介
        6.3.3 基于SharpMap的预报结果地图显示的原理
        6.3.4 地理信息数据的生成
        6.4.5 SharpMap对预报结果的显示
第七章 业务化运行控制子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7.1 系统网络安全
        7.1.1 防火墙简介
        7.1.2 防火墙的建立
        7.1.3 用户权限控制的实现
        7.1.4 虚拟网(VPN)技术简介
        7.1.5 虚拟网的建立
    7.2 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流程自动控制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和下一计划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研究背景
        1.1.2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1.2 土壤水分入渗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土壤水分入渗研究概况
        1.2.2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充分供水与充分供水入渗试验条件与方法
    2.1 试验土壤条件
        2.1.1 土壤质地
        2.1.2 土壤含水率
        2.1.3 土壤结构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1 非充分供水入渗试验设备
        2.2.2 充分供水入渗试验设备
        2.2.3 其它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案与方法
        2.3.1 试验方案
        2.3.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的基本特性
    3.1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3.1.1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入渗率变化特性
        3.1.2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入渗量变化特性
        3.1.3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湿润锋及湿润锋速的变化特性
    3.2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及模型参数
        3.2.1 非充分供水入渗率模型
        3.2.2 非充分供水入渗量模型
        3.2.3 非充分供水入渗湿润锋模型
        3.2.4 非充分供水入渗湿润锋速模型
        3.2.5 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
    3.3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的动力学机理分析
        3.3.1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分析
        3.3.2 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入渗过程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影响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主导因素
    4.1 土壤结构的影响分析
        4.1.1 土壤干容重对积水时刻的影响
        4.1.2 土壤干容重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4.1.3 土壤干容重对湿润锋及湿润锋速的影响
        4.1.4 土壤干容重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4.1.5 土壤干容重对相对稳定入渗时间的影响
    4.2 土壤质地的影响分析
        4.2.1 土壤质地对积水时刻的影响
        4.2.2 土壤质地对入渗能力的影响
        4.2.3 土壤质地对湿润锋及锋速的影响
        4.2.4 土壤质地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4.2.5 土壤质地对相对稳定入渗时间的影响
    4.3 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
        4.3.1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积水时刻的影响
        4.3.2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入渗能力的影响
        4.3.3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湿润锋及锋速的影响
        4.3.4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4.3.5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相对稳定入渗时间的影响
    4.4 供水强度的影响的分析
        4.4.1 供水强度对积水时刻的影响
        4.4.2 供水强度对入渗能力的影响
        4.4.3 供水强度对湿润锋值及锋速的影响
        4.4.4 供水强度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4.4.5 供水强度对相对稳定入渗时间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非充分供水入渗参数与充分供水入渗参数间的关系
    5.1 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及影响因素
        5.1.1 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及参数
        5.1.2 土壤结构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5.1.3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5.1.4 土壤质地对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5.2 非充分与充分供水入渗率模型参数间的关系
        5.2.1 入渗模型系数81 和B 间的关系
        5.2.2 入渗模型指数α1 和α的关系
        5.2.3 相对稳定入渗率f01 与f0 间的关系
        5.2.4 相对稳定入渗时间间的关系
    5.3 非充分与充分供水入渗湿润锋模型参数间的关系
        5.3.1 湿润锋模型系数K2 和K 间的关系
        5.3.2 湿润锋模型指数β1 和β间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和入渗模型参数的预报
    6.1 多元线性模型
        6.1.1 模型结构与预报原理
        6.1.2 非充分供水土壤入渗能力的预报
        6.1.3 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预报
    6.2 多元非线性模型
        6.2.1 模型结构与预报原理
        6.2.2 非充分供水土壤入渗能力预报
        6.2.3 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预报
    6.3 BP 神经网络模型
        6.3.1 BP 神经网络模型与模型结构
        6.3.2 非充分供水入渗能力预报
        6.3.3 非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预报
        6.3.4 三种预报模型分析比较
    6.4 非充分供水入渗过程的预报方法及预报实例
        6.4.1 入渗模型参数预报法
        6.4.2 非充分与充分供水入渗模型参数关系预报法
    6.5 小结
第七章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数值模拟
    7.1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7.2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运动的定解问题
        7.2.1 定解方程
        7.2.2 定解条件
        7.2.3 数学模型
    7.3 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运动的定解问题的数值求解
        7.3.1 数值方程的离散和线性化
        7.3.2 数值求解程序设计
    7.4 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7.4.1 实例
        7.4.2 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7)衡阳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2 选题的意义
    3 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研究动态
    4 研究方法和内容
        4.1 研究的方法
        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气象灾害防御的相关理论分析
    1 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气象经济学的概述
        2.1 关于气象经济学
        2.2 有关气象经济效益评估理论
        2.3 气象经济学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的问题
        2.4 气象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3 防御气象灾害的理论要求
        3.1 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防御气象灾害
        3.2 科学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防御方案
        3.3 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
    4 应对气象灾害,预防为主
第三章 衡阳市气象灾害特征和防御现状
    1 衡阳概况
        1.1 地形地貌
        1.2 气候特征
    2 衡阳气象灾害特征
        2.1 暴雨—洪涝
        2.2 旱灾
        2.3 雪灾(含冰冻)
        2.4 雷电灾害
        2.5 大雾
        2.6 风灾和冰雹
        2.7 次生地质灾害
    3 衡阳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3.1 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是衡阳多干旱、易涝和多地质灾害的客观因素
        3.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情况
        3.3 衡阳的防汛抗旱现状
        3.4 衡阳市地质灾害防御现状
        3.5 具体灾害个例中看衡阳的气象灾害防御
第四章 衡阳气象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
    1 防灾机制不健全
    2 防灾救灾知识严重缺乏,防灾意识非常淡薄
    3 气象灾害信息的生成与传播
        3.1 气象信息的发布还没有完全规范
        3.2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亟待提高
        3.3 没有建立科学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系统
    4 防御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还有待加强
        4.1 没有衡阳总体防御气象灾害规划和预案
        4.2 水利设施老化,防灾能力下降
        4.3 抗大风—冰雹灾害还很被动
        4.4 灾害保险严重欠缺
        4.5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存在
第五章 国际国内气象灾害防御经验借鉴
    1 日本的气象灾害防御
        1.1 日本的主要气象灾害
        1.2 在应对自然灾害,日本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防灾体制
        1.3 从灾难中锤炼出来的快速反应
        1.4 日本的地方性防灾体系
        1.5 日本灾后重建经验
    2 美国的气象灾害特点和灾害防御
        2.1 美国的气象灾害特点
        2.2 美国的救灾应急救援体系
        2.3 美国政府在救灾应急救援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3 我国的气象灾害防御情况
        3.1 我国的气象灾害情况
        3.2 我国的气象灾害防御
        3.3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缺陷
        3.4 湖南气象灾害防御
第六章 建立衡阳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1 编制衡阳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防御方案,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2 建立科学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和救助体系
    3 建立健全衡阳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
        3.1 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3.2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效率
        3.3 建立气象信息员队伍
    4 提高各级政府和组织的灾害管理水平
        4.1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
        4.2 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
        4.3 进一步加强灾害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4.4 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4.5 做好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的准备
        4.6 合理调整种植布局,积极应对,主动防御
        4.7 加强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
        4.8 建立综合防治重大气象灾害的示范工程项目
        4.9 重视受灾人群的心理恢复问题
        4.10 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
    5 加强和深入开展对气象灾害的科学研究
    6 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气象灾害的次生灾害
    7 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联防协作
        7.1 加强气象部门内部的纵向和横向的联防协作
        7.2 加强相关单位的横向联防协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制约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1.1 技术水平偏低
    1.2 业务流程尚待完善
    1.3 现代化建设效益有待发挥
2 对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2 提高预报队伍素质
        2.2.1 稳定预报队伍
        2.2.2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引进急需人才
        2.2.3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促进人才成长
    2.3 加强科研 提高预报科技水平
    2.4 完善业务流程
    2.5 进一步发挥现代化建设效益
    2.5 强化业务管理
3 结语

(10)水库防洪兴利问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潘家口水库防洪兴利问题现状
    1.1 概论
    1.2 潘家口水库防洪兴利调度问题的提出
    1.3 潘家口防洪调度现代化现状
    1.4 洪水调度方案
    1.5 潘家口水库防洪兴利调度研究
    1.6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问题概述
    2.1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目的意义与内容
    2.2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基本概念
    2.3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的基础条件
    2.4 水库防洪预报调度状况
第三章 短期洪水预报方法的研究
    3.1 产流预报
    3.2 汇流预报
    3.3 河道洪流演算方法
    3.4 非线性马斯京根模型参数率定的方法
    3.5 实时校正预报
    3.6 几个典型流域水文模型
第四章 短期降雨预报及其利用方法的研究
    4.1 水文气象预报模型研究概况
    4.2 降雨预报模型输出成果处理
    4.3 降雨预报的实时校正方法
第五章 水库洪水预报调度规划设计与实施
    5.1 汛期分期方法
    5.2 分期防洪限制水位确定方法
    5.3 防洪预报调度方式及规则选择
    5.4 防洪预报调度计划编制
第六章 水库防洪实时预报调度方案及其选择
    6.1 防洪实时预报调度方案选择原理
    6.2 综合利用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案选择
    6.3 水库群防洪预报调度方案选择
    6.4 考虑降雨预报误差的防洪风险调度
第七章 水库防洪动态控制方法
    7.1 防洪限制水位动态控制的前提
    7.2 预泄能力约束法
第八章 洪水风险问题的研究
    8.1 洪水的风险特性
    8.2 洪水风险的可管理性
    8.3 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水方略
    8.4 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8.5 洪水风险管理体制建立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8.6 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方法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四、新预报体制下预报方法自动套用实现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套周边地区云量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D]. 杜晖. 兰州大学, 2020(01)
  • [2]信息不完备与知识不确定条件下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研究及其海上战略支点应用示范[D]. 白成祖.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3]赣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D]. 农振学.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4]市级集约化气象预报预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闫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5]中长期军事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 程一帆. 兰州大学, 2011(05)
  • [6]非充分供水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试验研究与过程模拟[D]. 李雪转.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7]衡阳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究[D]. 龙亚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8]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之我见[J]. 高瑞华,栾东红,马剑锋. 山东气象, 2004(03)
  • [9]气象台天气分析预报技术发展走向和对策研究——气象台天气分析预报技术走向研究之二[J]. 徐羹慧. 新疆气象, 2003(04)
  • [10]水库防洪兴利问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研究[D]. 吴中元. 天津大学, 2003(03)

标签:;  ;  ;  

新预测体系下预测方法自动应用实现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