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版本简要对比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版本简要对比

一、《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版的简要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许子潇[1](2021)在《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陈梦家(1911.4-1966.9),现代着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在古文字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陈梦家留下了一批极具分量的学术着作,尤以甲骨学领域的《殷虚卜辞综述》最为系统全面。该书闳中肆外,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创立己说,全面消化了当时所见的甲骨材料,基本构建起了甲骨学学科框架,代表了陈梦家甲骨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终成果。本研究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参照陈梦家的其他甲骨学、历史考古学论着,从甲骨学的若干重点问题出发,梳理陈梦家学术观点的改易。参照《殷虚卜辞综述》之前、之后以及同时期的甲骨学着作,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陈梦家观点的来源、成就、不足和影响。结合陈梦家亲友们的信札、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复原陈梦家所处的学术环境和甲骨治学历程。本文主体共六个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一、绪论。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介绍陈梦家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和本次研究的意义-、立场、方法、局限与不足。二、学术生涯研究。探讨陈梦家从诗人转变为学者的原因;解释陈梦家甲骨治学历程中几次研究方向和旨趣的转换;钩沉相关史料,复原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三、专题研究。本部分包括正文的第二章至第七章。选择文字考释、断代、祭祀、宗教、地理、职官、世系、继统法、名谓、集合示名等在甲骨学和商代史上较为有代表性的问题,考察陈梦家在这些问题上观点的改易、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相关甲骨学论着和不同学科理论,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陈梦家意见进行全面探讨。四、余论。以论着目和通论性着作为主要材料,梳理甲骨学的学科发展脉络,分析《殷虚卜辞综述》对甲骨学框架的搭建;对陈梦家甲骨学研究和《殷虚卜辞综述》的学术价值做出总结评价。五、附录。在论文撰写时,对《殷虚卜辞综述》论及的若干问题有所思考,择与“甲骨文内容分类”、“二人共贞”、“征人方排谱”问题相关的三篇文章作为附录。以上为论文上编。六、《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研究。从骨片、辞条和文字三个层面对《殷虚卜辞综述》所见引用甲骨材料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制作《殷虚卜辞综述》引甲骨材料整理表,对陈梦家引用的甲骨进行分类、替换《甲骨文合集》号码,全面清理材料引用所见的问题。以上为论文下编。

尚晶晶[2](2021)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格国家货币文化符号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大小高加索山脉之间的格鲁吉亚自古以来就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也是实现文化包容、民心互通“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重要国家之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开展跨文化交流是合作的重要基石。中格两国货币不仅仅是经济交换的重要媒介,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符号的“国家名片”,犹如一本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独具匠心的“文化教科书”,体现出两国不同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诉求。了解作为体现国家符号的流通货币可窥探其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本文以中格两国国家货币为出发点,以跨文化交际为理论支撑,探究两国货币设计理念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凝聚着的经济、政治和人文观念,并进行中格文化观念异同对比,增进双方了解。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中格货币文化符号解析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阐述论文相关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第二章至第六章为正文主体内容:第二章分别从文化符号和跨文化交际两个角度探讨中格国家货币文化符号对比研究的理论依据,使论文研究有理可依、有据可考。第三章图、表、文字相结合,聚焦中格货币主景图案文化内涵解读,从人物肖像、人文风景、艺术成就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两国货币文化符号的设计理念及其蕴藏着的文化寓意,达到对中格两国国家面貌、风土人情的整体认识。第四章从国家标识、语言文字、装饰纹样此三个方面的辅助图案,进一步探究中格货币文化符号的深层次内涵,试从国家基本概况、国民精神追求等方面加强对中格两国的全面了解。第五章在对中格货币文化符号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格文化的特点和异同,提出两国文化在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隐私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并详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第六章结合中格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问题,论述中格货币文化符号对比研究对于在格“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启示,制定合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设计出共计四个课时的“中格国家货币文化符号对比学习”专题教案,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结语部分总结本文所做的研究,提出本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展望。

谢汪洋[3](2021)在《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技术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震多发、震害严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对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安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加固改造。相比于传统抗震加固方法,采用速度型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技术因其加固机理明确、加固效果显着、施工周期短、施工对主体结构影响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减震加固中引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预设性能目标并通过大幅度提高结构抗震性能,能有效处理常规加固方法难以解决的强度、变形、构造等问题,充分发挥消能减震加固技术的优势,对既有结构抗震评估和加固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推荐的加固方法。本文主要完成的相关工作如下:(1)本文先是基于对现有成果的研究,归纳总结了采用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技术原理,指出减震加固技术与传统提高构件抗力的加固技术相比具有显着优势。引入性能设计概念并作简要介绍,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规程阐述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设计主要内容,即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性能水平和预期性能目标,并给出一套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加固设计方法。最后本文将理论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加固难点提出加固方案,设定预期性能目标,建立原结构和减震结构计算分析模型,分别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综合减震前后结构力指标、位移指标、动力响应指标、能量指标等,研究性能化设计在消能减震加固项目中的操作方法。(2)以合肥市某门诊住院楼改造项目为例,探究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现方式。根据工程背景和加固要求,指出原建筑使用功能的改变使得传统上直接加固结构构件的方法难以解决如锚固长度不足、箍筋直径偏小等抗震构造措施无法满足新要求的问题,同时,仅通过增大构件截面、外包型钢、粘贴钢板等方法进行加固设计工程量大、工期长、成本高、加固效果不明显,而且会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现引入性能化设计思想,通过显着提高结构抗震性能,使减震结构达到抗震规范中低延性构造要求,抗震构造等级降低一度。(3)以预设的减震性能目标为依据,设计并安装合适的黏滞阻尼器,采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原结构和减震结构计算分析模型,分别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减震前后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顶点加速度、速度和能量耗散等指标变化情况,评价减震效果。同时以铰的可接受准则为衡量标准,对大震下减震结构进行性能校核,判断梁、柱、剪力墙、消能子结构破坏状态和性能水平。(4)综合小震七条地震波作用下力、位移、能量指标结果,大震三条地震波作用下位移、动力响应、能量指标和结构构件性能校核结果来量化结构性能水平。减震加固之后,结构的抗震性能显着提高,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满足规范中性能2低延性构造要求,本工程加固后抗震构造措施可降低一度。将性能设计思想引入加固工程是加固技术发展的一次重要变革,本文意在通过对其应用方法的研究,为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涛[4](2020)在《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使用功能需求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建筑不断推陈出新,结构日趋复杂,局部新、高、重及大跨径建筑的不断涌现,超高超重模板支撑体系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时有出现。尽管在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尤其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支模架还需进行专家论证,但在高支模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全国每年仍不断发生安全事故。因而,对于高支模尤其是超高超重的支模架,开展施工计算及安全风险评价研究非常有必要。论文首先基于不同的高支模施工技术规范,对江西文化中心高支模架工程进行施工技术经济比较;并在此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该工程项目施工进行风险性评价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既有《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三种不同规范下模架立杆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差异。再次,在比较分析不同规范下各承载力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文化中心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根据三种不同规范计算结果显示:在进行整体比较时,《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相比于其他两种规范,具有更加合理的技术经济评价效果。最后,在以《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为分析依据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文化中心项目支模架施工现场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所需风险评价指标,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高支模风险评价模型。将样本数据输入所得风险评价模型中,得到风险指标评价预测结果。对模型预测所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该高支模施工项目符合规范JGJ130中安全风险性评价要求。论文在三种不同规范下比较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效果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比较,为高支模工程技术规范的应用研究和实际施工中风险预测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健[5](2020)在《中美欧混凝土梁桥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基于现行公路桥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我国现行与旧版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JTG D60-2004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JTG D62-2004,美国《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8thEdition 2017与欧洲Eurocode系列中的混凝土桥梁规定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设计总体要求对比。对比了各规范所规定的设计准则、设计基准期与设计使用年限、极限状态与设计状况的划分,以及设计安全性等级。2)常用材料指标参数对比。对比了中美欧混凝土桥梁中常用的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强度等级划分、强度取值,以及其他力学性能参数,如泊松比、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3)作用及作用组合对比。对比了中美欧公路桥梁规范的作用划分、在相应极限状态下的作用(荷载)组合、恒载取值与汽车荷载模型(涵盖冲击系数、纵横向折减系数、制动力、离心力),计算了在“恒载”以及“恒载+活载”下的弯矩与剪力效应。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比。对中美欧公路桥梁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弯、剪、压、拉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计算研究,及其所规定的结构抗倾覆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对持久状况下的混凝土应力验算方法、抗裂性及裂缝宽度验算方法、挠度以及预拱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6)评价体系计算分析。依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抗力与作用效应比得到截面富余度、依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应力限值/应力、挠度限值/挠度得到的应力富余度及挠度富余度,根据相应权重系数计算得到综合富余度指标。本文对中美欧桥梁规范所规定的设计总体要求、材料、作用分类、作用组合、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综合比较了各规范之间的差异性。

吕晨[6](2020)在《新旧版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比较 ——以人教社2007和2018年版九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教科书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媒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国家立场和时代要求。在历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于2019年9月在全国统一使用。新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教科书在编写背景、结构和主体内容等方面相比2007年版教科书都有一些变化。作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成果,2018年版教科书是对2007年版教科书的继承与创新,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继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产物,也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引的结果。从教科书结构来看,两版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各有特色,2018版教科书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点线结合,实用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建构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教科书中具体知识点的增删和史实评价来看,2018年版教科书在具体知识点的选择上立足时序,面向学生生活,精选史事,史实评价的处理也更加科学、合理。总体而言,2018年版教科书既具有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更紧密、立足时序、与时俱进、“学本”功能更突出、表述更严谨等优点,也有趣味性较低、忽视课外阅读指导这样的弊端。因此,教师在使用新版教科书进行教学时,应该把握教科书编写背景,明确教学方向;把握教科书知识体系,凝练教学立意;把握教科书结构体系,精选教学方法;结合相关的教学材料,优化教学设计。总之,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形成适合教与学的使用方法。

路璐[7](2020)在《高等学校绿色校园研究 ——以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和城市整体的绿色建设,国内高校的校园建设也开始着手于长远的绿色规划。很多校园在设计之初,因缺乏科学的规范指导和长远的总体规划,导致绿色校园开展工作较为被动,后期加建、改扩建也多以建筑使用功能为基本原则,绿色校园整体效果不理想。本文探讨了绿色校园发展的理论基础即《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1356-2019,对新旧版本的校园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针对高等学校的详细条文提出了自评估目标和方法;借助文献资料收集与现场照片资料调研,从青岛地区的环境特征、校园规划生态、校园能源资源、校园环境健康等角度对青岛地区几所已建的校园进行调研,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环境健康、教育推广等角度了解了在校学生的需求,总结分析了青岛地区目前校园现状与现行《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矛盾;选取已取得绿色标识证书的青岛幼师新校区为实例,从规划布局、便民交通、土地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校园环境、节地、节水、节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图纸分析;选用2019新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为理论依据,以青岛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针对绿色校园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园”而非“单体建筑”这一特征及要点,对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运行与管理、教育与推广等角度进行专项分析;利用当下较成熟和可实现的技术方法,对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等缺分项提出了优化措施,对预评估阶段暂未评分的运行管理和教育推广两项提出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推演《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实际应用,为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孙任宇[8](2020)在《基于场景理论的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从互联网环境中场景理论入手,结合场景技术的应用和产品设计流程,提出了场景四要素:场景视觉塑造、场景信息构建、场景行为引导和场景情感影响力,并逐一进行分析。根据设计心理学、信息体验设计、场景理论和探究方法,结合用户常规体验流程与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使用阶段,提出了互联网产品中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场景塑造的表象层-场景构建的认知层-场景规划的路径层-场景影响力的感知层”四个场景层次,分别提出了对应了视觉优化策略、信息构建策略、行为规划策略与情感共鸣策略,拓展了场景理论在互联网中的运用,丰富了场景中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设计的理论框架,有效的改善了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设计的用户体验。首先,课题针对目前场景与用户成长相关理论的研究背景、研究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进行分析,归纳出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其次,通过对用户成长信息系统和场景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场景理论在实践中的要点体现与技术支持,以及场景理论对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价值要点。进而确定了从场景塑造、场景构建、场景引导和场景影响力四个层次对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模型进行深入探析。并以此作为用户调研的思路,选取了17-35岁的年轻人群进行深入的用户研究,借助对人群的用户访谈和用户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用户反馈,通过定性与定量调研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描绘出了用户旅程图,总结出获取信息与使用阶段、激励感知与价值激励阶段、激励评估与强化使用阶段,进一步挖掘用户在用户成长信息系统中的问题与真实需求。最终,结合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使用阶段、用户体验流程与场景表达的整理输出了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表象层的视觉优化-认知层的信息构建-路径层的行为规划-感知层的情感共鸣”的策略模型,并提出了场景塑造的视觉优化策略、基于激励机制的场景信息构建策略、用户成长阶段性的行为规划策略以及借助情境驱动的情感共鸣策略。用户成长信息系统概念的提出与研究,有效的拓展了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相关方法与理论框架,为产品对用户生命周期的成长规划设计提供了思路。其次场景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场景的应用空间,有效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与服务价值,优化了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体验设计。

郭碧兰[9](2020)在《新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编写研究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了诸多着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活动,一系列神态万千,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也成为历史教科书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历史教科书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相关叙述,能够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不同方面,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除此之外,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也是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相关编写尤为重要。以往对历史人物编写的相关研究只注重于一个版本的分析,而较少进行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因此,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将2001年出版的旧人教版和2016年出版的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编写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两个版本历史教科书在历史人物编写上存在的差异。历史人物分布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各个板块,不同板块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同的作用,通过不同板块历史人物的不同呈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历史人物。因此本文将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分布范围分为正文、课前提要、课中辅助、课中练习、课后练习、课后拓展六大板块,分别分析新旧人教版在相同板块中历史人物编写的差异及特点。其次,本文将历史人物按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种类型进行划分。对于这三类历史人物,本文主要以代表性人物为例,从同一历史人物编写差异及新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新增历史人物的编写特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探讨新旧人教版在历史人物编写上的变化,总结新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编写的新趋势。最后,本文对新旧人教版在历史人物编写上各自存在的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全文以新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历史人物为对象,从历史人物分布、历史人物编写变化、不同版本编写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编写提供借鉴。

郑肖丽[10](2020)在《基于2017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剧场声学材料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剧场火灾是剧场空间安全的威胁之一,它不仅会造成经济的损失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剧场火灾的产生原因众多,但火灾的蔓延主要与装修材料的燃烧特性等级有关,《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以下简称2017版《内规》)对室内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有明确的规定,剧场室内装修选材要严格执行该规范的要求。剧场声学材料是能够调节剧场室内声场环境的装修材料,基于2017版《内规》对剧场声学材料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2017版《内规》在剧场装修设计中的科学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对剧场室内声学材料的合理选用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在剧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剧场火灾频发的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做概念解析,整理出论文的研究框架;随后通过阐述三个剧场火灾案例产生的原因、影响及事故分析,结合剧场室内装修材料的应用,分析影响剧场火灾的影响因素;其次对2017版《内规》相关修订条例和基于《内规》发展声学材料应用类型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消防设计对剧场装修的影响;然后基于2017版《内规》对剧场装修选材的要求,对几种A级防火等级的声学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其是否具备代替传统声学材料的性能,同时也对其综合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分析使用A级防火等级的几类声学材料的剧场装修工程案例,结合剧场声场环境模拟和实测的数据结果,进一步验证A级防火等级能够代替传统声学材料,既能具备良好的防火性能又可以满足剧场音质设计的要求。文章通过对2017版《内规》相关修订条例的分析,总结了其对剧场室内装修选材的影响,对于建筑面积大于400m2的剧场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墙面和吊顶材料均应满足A级,这就使得传统的防火等级B1级的木质声学材料和布艺软包等声学材料的使用受到限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种A级防火等级的声学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并结合其在剧场室内装修的实际应用效果发现,A级防火等级的声学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防火性能同时能很好的满足剧场建筑声学设计的要求。

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版的简要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版的简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节 陈氏甲骨学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第一章 作为甲骨学者的陈梦家 ——生平概要及甲骨治学始末
    第一节 从诗人到学者(1928-1936)
    第二节 从宗教、神话、礼俗到古文字、实物、古史(1932-1937)
    第三节 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到《综述》(1937-1956)
    小结
第二章 陈梦家的甲骨文字考释
    第一节 确释例
    第二节 误释例
    第三节 备考例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文字考释的特点
第三章 陈梦家的甲骨断代学
    第一节 陈梦家甲骨断代学研究始末
    第二节 有关《甲骨断代学》四篇与《殷虚卜辞综述》差异的考察
    第三节 陈氏甲骨断代研究的基础
    第四节 陈氏甲骨断代的成就
    第五节 陈氏断代的不足与遗憾
    小结
第四章 陈梦家与甲骨文中的祭祀和商代宗教
    第一节 本部分讨论的逻辑与范围
    第二节 陈氏早期的祭名研究
    第三节 《综述》中的周祭研究
    第四节 陈梦家的商代宗教神灵研究及商代宗教观
    第五节 商代晚期的宗庙制度
第五章 陈梦家的商代地理研究
    第一节 陈氏早年商代地理研究述评
    第二节 《禹贡》与陈氏的家国情怀
    第三节 方法与问题——陈氏所见的卜辞地理研究史
    第四节 “方国地理”——陈氏的总结与推进
    第五节 “政治区域”——陈氏的突破与贡献
第六章 陈梦家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陈氏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综述》之前的卜辞职官研究
    第三节 《综述》第十五章中提到的商代职官
    第四节 《综述》中的职官分类
    小结
第七章 陈梦家的卜辞名谓世系集合庙主研究
    第一节 商代先公诸王名谓、世系研究
    第二节 商代王位的继承法则
    第三节 商王名谓所见的商代日名制度
    第四节 集合示名
    第五节 本部分的反思与小结
第八章 余论及结语
    第一节 甲骨学与甲骨学科
    第二节 构建甲骨学的框架
    第三节 结语
附录一:甲骨分类史小考
附录二:《综述》“并卜卜人”概念补证
附录三:谈《综述》征人方排谱中误收的两版甲骨
主要参考文献(上编)
《殷虚卜辞综述》所见甲骨材料引用问题
    第一节 骨片问题
    第二节 辞条问题
    第三节 释字问题
    第四节 余论
《殷虚卜辞综述》引用甲骨材料整理表
    凡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格国家货币文化符号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货币中国家文化符号解析主题研究
        1.3.2 中格文化异同对比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1 文化及文化符号
        2.1.1 文化的定义
        2.1.2 文化的特征
        2.1.3 文化符号
    2.2 跨文化交际与货币文化符号
        2.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2.2.2 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
        2.2.3 跨文化交际的时代必要性
        2.2.4 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2.2.5 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
        2.2.6 跨文化交际与货币文化符号
第三章 中格国家货币主景图案文化内涵解析
    3.1 人物肖像
    3.2 风景名胜
    3.3 艺术成就
第四章 中格国家货币辅助图案文化内涵解析
    4.1 国家标识
    4.2 语言文字
    4.3 装饰纹样
第五章 中格国家货币文化符号解析及其文化观念异同
    5.1 中格文化观念相同之处
        5.1.1 强烈的家国情怀
        5.1.2 美好的人生祝福
        5.1.3 平等的社会性别
    5.2 中格文化观念不同之处
        5.2.1 人生观念
        5.2.2 价值观念
        5.2.3 民族性格
        5.2.4 思维方式
        5.2.5 隐私认知
第六章 中格货币文化符号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6.1 中格国家货币文化符号对比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6.2 跨文化交际中“国家货币文化符号”教学的必要性
    6.3 跨文化交际中“国家货币文化符号”教学的教学原则
    6.4 跨文化交际中“国家货币文化符号”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6.5 跨文化交际中“国家货币文化符号”教学的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技术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震加固技术介绍
        1.2.1 抗震加固的概念
        1.2.2 抗震加固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
        1.2.3 抗震加固技术的分类
    1.3 采用黏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技术
        1.3.1 黏滞阻尼器工作原理
        1.3.2 黏滞阻尼器力学模型
        1.3.3 黏滞阻尼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黏滞阻尼器国内外应用现状
    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述
        1.4.1 抗震性能设计概念
        1.4.2 与现行抗震设计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1.4.3 抗震性能设计起源与发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主要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加固设计理论框架
    2.1 性能化减震加固主要内容
        2.1.1 地震设防水准
        2.1.2 结构性能水平
        2.1.3 结构性能目标
    2.2 性能化减震加固方法
        2.2.1 设计思路与流程
        2.2.2 分析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固性能目标与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3.1.1 加固背景
        3.1.2 原结构信息
    3.2 原结构分析评价
        3.2.1 ETABS软件简介
        3.2.2 原结构模型建立
        3.2.3 模态分析及结果
    3.3 性能目标及加固方案
        3.3.1 加固性能目标
        3.3.2 消能减震加固方案
        3.3.3 消能减震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遇地震作用下减震性能研究
    4.1 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概述
        4.1.1 反应谱法
        4.1.2 时程分析法
    4.2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4.2.1 地震波的三要素
        4.2.2 地震波选择
    4.3 减震前后模型分析及指标查看
        4.3.1 减震前后楼层剪力对比
        4.3.2 减震前后层间位移角对比
    4.4 附加阻尼比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罕遇地震作用下减震性能研究
    5.1 弹塑性分析模型建立
        5.1.1 材料的本构关系
        5.1.2 构件非线性行为的模拟
        5.1.3 铰的组成要素
        5.1.4 地震波和分析方法的选择
    5.2 大震弹塑性分析结果
        5.2.1 层间位移角
        5.2.2 顶点加速度、速度时程曲线
        5.2.3 阻尼器耗能及滞回曲线
    5.3 性能校核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高超重支模板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支模特点
        1.2.2 超高超重支模架研究现状
        1.2.3 超高超重支模架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超高超重支模架构造及其施工
        2.1.1 基本构造
        2.1.2 高支模施工
    2.2 风险及分析理论
        2.2.1 风险
        2.2.2 工程风险基本理论
    2.3 BP神经网络
        2.3.1 人工神经网络及BP神经网络简介
        2.3.2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学习
        2.3.3 BP神经网络相关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1 规范JGJ162-2008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1.1 荷载标值确定
        3.1.2 荷载效应组合
        3.1.3 荷载设计计算
    3.2 规范JGJ130-2011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2.1 荷载标值确定
        3.2.2 荷载设计计算
    3.3 规范GB50666-2011支模架设计计算规定
        3.3.1 荷载标值确定
        3.3.2 荷载设计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述
    4.2 超高超重支模架设计计算
        4.2.1 混凝土楼模板支撑计算
        4.2.2 梁模板支撑计算
        4.2.3 对比分析
    4.3 经济计算分析
        4.3.1 高支模工程量计算
        4.3.2 造价计算分析
    4.4 技术经济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高超重支模架结构体系施工风险评价
    5.1 超高超重支模架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1.1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指标
        5.1.2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指标区间的确立
    5.2 超高超重支模架体系风险性评价模型
        5.2.1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构建
        5.2.2 模型数据结构计算分析
    5.3 BP神经网络风险评价MATLAB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立杆计算长度系数μ_1取值
附录B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取值
附录C 项目施工人员素质及安全防护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D MATLAB程序
个人简历
致谢

(5)中美欧混凝土梁桥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基于现行公路桥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中美欧桥梁设计规范发展
        1.2.1 中国桥梁设计规范
        1.2.2 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
        1.2.3 欧洲公路桥梁设计规范
    1.3 国内外桥梁设计规范研究现状
    1.4 目前规范研究主要特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设计总体要求
    2.1 设计准则
    2.2 设计基准期与设计使用年限
    2.3 极限状态与设计状况
        2.3.1 极限状态
        2.3.2 设计状况
    2.4 设计安全性等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参数
    3.1 混凝土
        3.1.1 标准试件
        3.1.2 强度等级划分
        3.1.3 抗压强度
        3.1.4 抗拉强度
        3.1.5 弹性模量
        3.1.6 其他参数
        3.1.7 中美欧桥规混凝土等级对应关系
    3.2 普通钢筋
    3.3 预应力钢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用及作用组合
    4.1 作用分类
    4.2 作用的代表值
    4.3 作用组合
        4.3.1 承载能力(强度)极限状态
        4.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4.4 恒荷载
    4.5 汽车荷载
        4.5.1 汽车荷载模式
        4.5.2 汽车荷载冲击系数
        4.5.3 横向车道布载(折减)系数
        4.5.4 纵向折减系数
        4.5.5 汽车制动力
        4.5.6 离心力
    4.6 作用效应对比
        4.6.1 活载作用效应对比
        4.6.2 作用组合效应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5.1 基本表达式
    5.2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5.2.1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5.2.2 计算表达式
        5.2.3 《通用图》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比
    5.3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5.3.1 计算截面位置
        5.3.2 无腹筋构件的抗剪承载力
        5.3.3 有腹筋构件抗剪承载力
        5.3.4 抗剪构造要求
        5.3.5 《通用图》抗剪承载力对比
    5.4 轴心受压构件
        5.4.1 普通箍筋柱
        5.4.2 螺旋箍筋柱
        5.4.3 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对比
    5.5 偏心受压构件
        5.5.1 长细比、计算长度计算方法
        5.5.2 二阶效应计算方法
        5.5.3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
        5.5.4 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
        5.5.5 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对比
    5.6 受拉构件
    5.7 结构抗倾覆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6.1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分类及张拉控制应力
        6.1.1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分类
        6.1.2 张拉控制应力
    6.2 持久状况应力验算
        6.2.1 持久状况混凝土应力验算
        6.2.2 持久状况预应力钢筋的应力验算
    6.3 抗裂性及裂缝宽度验算
        6.3.1 抗裂性验算
        6.3.2 裂缝宽度限值
        6.3.3 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6.4 挠度验算及预拱度
        6.4.1 挠度计算方法
        6.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挠度对比
        6.4.3 挠度限值
        6.4.4 预拱度设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通用图》的评价体系对比
    7.1 概述
    7.2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
        7.2.1 截面富余度
        7.2.2 变形富余度
        7.2.3 应力富余度
        7.2.4 综合富余度
    7.3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
        7.3.1 截面富余度
        7.3.2 变形富余度
        7.3.3 应力富余度
        7.3.4 综合富余度
    7.4 4×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7.4.1 截面富余度
        7.4.2 变形富余度
        7.4.3 应力富余度
        7.4.4 综合富余度
    7.5 Mbini斜拉桥
        7.5.1 桥型布置
        7.5.2 截面富余度
        7.5.3 变形富余度
        7.5.4 应力富余度
        7.5.5 综合富余度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新旧版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比较 ——以人教社2007和2018年版九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综述
        1、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研究
        2、对人教社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
        3、对人教社新旧两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新旧版教科书编写背景的比较
    一、课程改革及其指导思想的发展
        1、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2、继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二、课程标准的变化
        1、前言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第二章 新旧版教科书结构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的比较
        1、绪论性课文的比较
        2、基本性课文的比较
        3、补充性课文的比较
        4、史料性课文的比较
        5、探究性课文的比较
    二、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1、课前辅助系统的比较
        2、课中辅助系统的比较
        3、课后辅助系统的比较
第三章 新旧版教科书主体内容的比较
    一、知识点增删
        1、世界古代史板块知识点增删
        2、世界近代史板块知识点增删
    二、史实结论与评价
        1、历史人物的介绍与评价
        2、历史现象的介绍与评价
第四章 新版教科书的整体评价
    一、优点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更紧密
        2、立足时序,“点线”结合
        3、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4、“学本”功能更突出
        5、表述更严谨,逻辑更合理
    二、缺欠
        1、趣味性较低
        2、忽视课外阅读指导
第五章 新版教科书的几点教学使用建议
    一、把握教科书编写背景,明确教学方向
    二、把握教科书知识体系,凝练教学立意
    三、把握教科书结构体系,精选教学方法
    四、结合相关的教学材料,优化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等学校绿色校园研究 ——以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绿色校园发展的现状
        1.1.2 青岛地区绿色校园发展现状
        1.1.3 绿色校园研究在校园发展中的意义
        1.1.4 城市建设对高等校园建设的影响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绿色校园研究现状
        1.3.2 国外绿色校园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等学校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2.1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解读
        2.1.1 编制背景
        2.1.2 实施的必要性
        2.1.3 评价对象范围
    2.2 新旧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简要对比
    2.3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高校案例自评价模式分析
        2.3.1 自评价的选取对象
        2.3.2 自评价过程
        2.3.3 自评价的目的
    2.4 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角度浅析国内优秀绿色高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地区高等校园调研分析
    3.1 青岛地区环境特征
        3.1.1 自然气候特征
        3.1.2 自然地形特征
    3.2 青岛地区高等校园调研及分析
        3.2.1 城市老区中的高等校园——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3.2.2 城市新区内的高等校园——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
        3.2.3 城市近郊的高等校园——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3.3 关于绿色校园的问卷调查分析
    3.4 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角度总结青岛地区高等校园的绿色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1.1 校园概况
        4.1.2 新校区绿色技术研究
        4.1.3 新旧校区的园区设计对比
    4.2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分析
        4.2.1 规划与生态的专项分析
        4.2.2 能源与资源的专项分析
        4.2.3 环境与健康的专项分析
        4.2.4 运行与管理的专项分析
        4.2.5 教育与推广的专项分析
        4.2.6 特色与创新的专项分析
        4.2.7 绿色校园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案例优化设计
    5.1 常用的绿色设计方法
    5.2 本案绿色优化设计策略
        5.2.1 规划与生态的优化措施
        5.2.2 能源与资源的优化措施
        5.2.3 环境与健康的优化措施
        5.2.4 运行管理及教育推广的新方向
    5.3 绿色校园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8)基于场景理论的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场景下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形成
        1.1.2 用户成长概念从线下向互联网场景的转变
        1.1.3 场景对产品用户成长规划的助力
        1.1.4 场景化用户成长信息系统在产品战略中的地位
    1.2 必要性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用户成长相关概念研究状况
        1.3.2 国内外场景理论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流程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流程
    1.6 问题与措施
        1.6.1 存在问题
        1.6.2 解决措施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基础
    2.1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研究概述
        2.1.1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定义
        2.1.2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特点
        2.1.3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表现形式
    2.2 .场景理论的研究概述
        2.2.1 场景的概念定义
        2.2.2 场景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要点体现
        2.2.3 场景时代的技术支持
    2.3 场景理论在用户成长信息系统应用的价值分析
        2.3.1 行为习惯的养成
        2.3.2 情感的归属
        2.3.3 社群亚文化的包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场景要素的提出与分析
    3.1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场景要素提出
    3.2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场景视觉塑造分析
        3.2.1 借助情绪版的视觉定位
        3.2.2 符号学的应用与拓展
        3.2.3 信息的视觉优化原则
    3.3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场景信息构建分析
        3.3.1 信息触达的情境感知
        3.3.2 信息导航的场景串联
        3.3.3 信息的隐喻表达能力
    3.4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场景行为引导分析
        3.4.1 无意识设计的行为协助
        3.4.2 行为贴近原则
        3.4.3 情绪调节在流畅行为中的价值
    3.5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场景情感影响力分析
        3.5.1 情感需求转换
        3.5.2 用户的情感体验层次
        3.5.3 社群情感响应
    3.6 小结
第四章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调研实施与分析
    4.1 调研实施的基础
        4.1.1 目标人群的选取
        4.1.2 调研目标
        4.1.3 调研方法与思路
    4.2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4.2.1 用户访谈的设计
        4.2.2 用户访谈的实施
        4.2.3 用户访谈结果分析
    4.3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用户定量分析
        4.3.1 用户问卷调查设计
        4.3.2 用户问卷调查的实施
        4.3.3 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4 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调研结论分析
        4.4.1 互联场景下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梳理
        4.4.2 互联场景下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设计方向确认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优化场景中用户成长信息系统的设计策略
    5.1 优化场景中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设计的策略模型
    5.2 表象层-场景塑造的视觉优化策略
        5.2.1 动态三维的视觉表现手法
        5.2.2 保持视觉迭代中的延续与升级
        5.2.3 线上线下场景的视觉关联
    5.3 认知层-基于激励机制的场景信息构建策略
        5.3.1 基于成就激励的场景信息入口
        5.3.2 基于利益激励的场景信息吸引
        5.3.3 基于情感激励的场景信息互动体验
    5.4 路径层-用户成长阶段性的行为规划策略
        5.4.1 用户成长的行为目标设定
        5.4.2 用户成长的类型划分
        5.4.3 用户成长的周期经营
    5.5 感知层-借助情境驱动的情感共鸣策略
        5.5.1 基于故事性的情境运营
        5.5.2 创建情感联系的用户社群
        5.5.3 记忆协助的情感设计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脚本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项目实践

(9)新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编写研究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四、本选题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分布
    第一节 课文部分历史人物编写
    第二节 课文辅助部分历史人物编写
        一、课前提要
        二、课中辅助
        三、课中练习
        四、课后练习
        五、课后拓展
第二章 历史人物在新旧人教版中编写的差异
    第一节 政治类历史人物编写差异
        一、同一历史人物编写差异
        二、新人教版增加的历史人物
    第二节 科技文化类历史人物编写差异
        一、同一历史人物编写的差异
        二、新人教版增加的历史人物
    第三节 经济类历史人物编写差异
第三章 新旧人教版历史人物编写特点及思考
    第一节 旧人教版历史人物编写特点
        一、历史人物相关问题形式多样
        二、注重历史人物叙述的通俗性
        三、注重通过历史故事展现人物性格
        四、注重科技文化类历史人物生平介绍
    第二节 旧人教版历史人物编写思考
        一、适当加强少数民族相关叙述
        二、增强历史人物编写的真实性及严谨性
        三、增强人物插图的规范性
        四、增强反面历史人物的相关叙述
        五、加强历史人物史料补充
    第三节 新人教版历史人物编写特点
        一、注重历史人物叙述的全面性
        二、注重“制度”融于“人事”
        三、历史人物相关叙述总结性较强
        四、增强历史人物改革措施的相关叙述
        五、增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
        六、增强全球意识培养
    第四节 新人教版历史人物编写思考
        一、设置历史人物活动课
        二、扩充历史人物类型
        三、适当增加历史人物故事细节
        四、适当增加历史人物叙述的趣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2017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剧场声学材料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2017版《内规》
        1.5.2 剧场声学材料
        1.5.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剧场建筑火灾案例分析
    2.1 克拉玛依友谊馆
        2.1.1 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原因及影响
        2.1.2 克拉玛依友谊馆火灾事故分析
        2.1.3 克拉玛依友谊馆室内装修材料的应用
    2.2 吴哥大剧院
        2.2.1 吴哥大剧院火灾原因及影响
        2.2.2 吴哥大剧院火灾事故分析
        2.2.3 吴哥大剧院室内装修材料的应用
    2.3 常州红星大剧院
        2.3.1 常州红星大剧院火灾原因及影响
        2.3.2 常州红星大剧院火灾事故分析
    2.4 剧场火灾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规》对剧场声学材料发展应用的影响分析
    3.1 基于《内规》修订前后相关条例的分析
        3.1.1 《内规》的发展概述
        3.1.2 新旧《内规》对剧场室内装修影响的相关修订条例
        3.1.3 《内规》修订条例对剧场室内装修的影响分析
    3.2 基于《内规》修订前后声学材料的发展应用
        3.2.1 剧场声学材料在1995版《内规》实施前的应用
        3.2.2 剧场声学材料在施行1995版《内规》期间的发展应用
        3.2.3 2017版《内规》对剧场声学装修材料选用的影响
    3.3 消防设计对剧场装修选材的影响
        3.3.1 剧场消防设施系统设计
        3.3.2 剧场防火分区设计
        3.3.3 消防设计对剧场装修选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剧场A级防火等级的声学材料性能研究
    4.1 剧场室内装修设计分析
        4.1.1 剧场观众厅装修设计分析
        4.1.2 剧场舞台装修设计分析
        4.1.3 剧场辅助空间装修设计分析
        4.1.4 不同功能剧场类型声学材料使用类型
    4.2 A级防火等级的声学材料性能研究
        4.2.1 声学材料性能概述
        4.2.2 微粒吸声材料性能研究
        4.2.3 铝质可控吸声扩散单元性能研究
        4.2.4 陶铝板制品性能研究
        4.2.5 GRG声学材料性能研究
    4.3 观众厅座椅及舞台幕布的性能分析
        4.3.1 观众厅座椅
        4.3.2 舞台幕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剧场室内装修设计工程案例分析
    5.1 影响剧场声学材料选用的因素
        5.1.1 室内消防设计的影响
        5.1.2 声学材料性能的影响
    5.2 汉江大剧院
        5.2.1 建筑概况与设计指标
        5.2.2 剧场室内消防设施设计
        5.2.3 剧场声学材料的应用
        5.2.4 剧场音质模拟测试
    5.3 同盛中学剧场
        5.3.1 建筑概况与设计指标
        5.3.2 剧场室内消防设计
        5.3.3 剧场声学材料的应用
        5.3.4 剧场音质效果的测试
    5.4 陈仓影剧院
        5.4.1 建筑概况与设计指标
        5.4.2 剧场室内消防设计
        5.4.3 剧场声学材料的应用
        5.4.4 剧场音质效果的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四、《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版的简要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陈梦家的甲骨学研究 ——以《殷虚卜辞综述》为中心[D]. 许子潇. 吉林大学, 2021(01)
  • [2]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格国家货币文化符号对比研究[D]. 尚晶晶. 兰州大学, 2021
  • [3]基于性能的消能减震技术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谢汪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超高超重支模架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风险评价 ——以江西文化中心项目高支模为例[D]. 张涛.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5]中美欧混凝土梁桥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基于现行公路桥规[D]. 关健. 东南大学, 2020(01)
  • [6]新旧版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比较 ——以人教社2007和2018年版九年级上册为例[D]. 吕晨.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高等学校绿色校园研究 ——以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路璐.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场景理论的用户成长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 孙任宇. 江南大学, 2020(12)
  • [9]新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编写研究 ——以七年级下册为例[D]. 郭碧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2017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剧场声学材料研究与应用[D]. 郑肖丽.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版本简要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