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入世后农业知识产权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祺琪[1](2016)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约束的持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更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创新程度。然而,随着知识创新的发展,知识产权作用不断深化,国际农业发展体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那么,不禁令人深思,知识产权视角下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是否产生相应的变化?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变动趋势及其深层机理是什么?无疑,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有利于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发展机理。鉴于此,基于技术空间扩散及经济收敛等经典理论,文章以植物新品种为例,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时序演进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收敛性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并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机制,主要获得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中国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及人力资源投入均呈下降趋势,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课题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出版着作数以及农业知识创新成果均呈增长趋势,但农业科技投入与产出资源在行业与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研究结果表明:①1993—2014年中国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0.37%,且种植业农业科研机构独占鳌头,区域农业科研机构分布不均。②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经费投入变动趋势不同,且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员数量略高于西北与西南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收入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且科技活动支出多用于扶持与促进种植业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③中国农业科研机构课题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出版着作数以及农业知识创新成果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以课题为例,2014年课题类型以试验发展为主,基础研究型课题最少,课题执行者以省属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且种植业农业科研机构课题数占比较高;此外,中国农业知识创新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其成果申请与获权能力、质量及有效维持年限均有所提升。(2)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产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且创新主体与作物类型格局均呈多元化发展,但省域及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植物新品种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因果关系,且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实证分析发现:①1999—2014年UPOV成员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数与授权数总体均呈增长趋势,且每年累积有效植物新品种授权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但不同国家在植物新品种申请、授权与累积有效授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②1999—2014年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不同品种及创新主体的申请与授权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品种格局及育种研发投资主体均呈多元化发展。然而,我国省域及区域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远高于授权量,且不同区域植物新品种创新意识及其成果转化能力存在差异。③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与农业经济发展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且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当期及滞后13期均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3)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创新主体格局趋于合理化,且创新能力低值地区与高值地区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但不同区域及创新主体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总体差距。实证分析表明:①2002—2014年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不同创新主体及区域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且创新主体格局趋于合理化;但不同创新主体及区域创新能力存量及增幅具有明显的差异。②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落后地区与创新能力高值地区间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但创新能力整体差异较为悬殊,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降—升”特征;2014年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的河南、湖南,西部的四川、云南等地。④中国区域内、区域间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差异明显,且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就区域内部差异而言,除华北地区整体差异略微增加以外,其余5个地区差异均呈缩少趋势,但其年均降幅与时序波动程度存在差异。就区域间差距而言,西南—华北、华东—东北两个区域间差异存在轻微的增大趋势,其他13个区域组合差异均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的程度与速度不同。(4)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s收敛趋势,但区域变动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时序和空间上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均存在显着的绝对b收敛特征;但全国及区域条件收敛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2—2014年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呈明显的s收敛,且呈波动下降、持续下降和波动上升三阶段特征;但区域变动趋势不一,并存在明显的差异。②我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在时序和空间上均存在显着的绝对b收敛,但其收敛速度存在差异。以东中西三大地区为例,西部收敛速度最快,达4.18%,中部居中为3.69%,东部最慢为2.27%。③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增长率的影响因素不同,且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技术差距理论在模型中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前期创新能力基础并不能保证后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技术吸收能力有助于缩小创新能力的总体差异;出口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不利于区域差异的缩小;科研经费支出强度、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强度、城镇化程度以及fdi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均不显着。此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吸收能力、fdi和出口等指标的差异,导致了区域影响因素的差异。(5)从政策保障机制、财政调控机制、产权调节机制及市场经济调节四个方面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首先应完善并更新现有政策法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政策保障机制,具体做法包括对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法规的完善和更新,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组织宣传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创新主体的维权意识等;其次应构建并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调控机制,以缩小区域差异,主要涉及稳定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与调节投入结构两个方面;再次应明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机制,激励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可从简化申请流程、降低管理费用以及延长保护年限三个方面着手;最后应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序化交易平台,实现其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具体包括明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所属权、构建创新成果的交易平台、规范成果交易的合同文本三个方面。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研究视角看,文章基于知识产权的视角,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探讨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已有研究至多是将农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植物新品种三个主体中两个主体进行有效的组合,比如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刘辉等,2010;刘辉和许慧,2010),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周宏和陈超,2004)、农业创新主体科研行为的影响(黄武和林祥明,2007;王缨等,2015),鲜有研究将三者结合起来。然而,本研究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探讨知识产权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既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又深入分析种质资源的发展现状,并量化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文章综合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归纳法与计量经济方法,并将空间因素融入计量经济方法中,体现了方法应用的多元化。已有对知识产权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且在占比很低的定量研究中,描述性统计分析仍占据“半壁江山”。而本研究所涉及的方法,由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与归纳演绎法、计量经济方法三大类构成。就计量经济方法而言,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等识别植物新品种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继而构建了二者的分布滞后模型,并利用阿尔蒙多项式法与普通最小二乘法量化了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结合技术扩散及经济收敛理论,利用dagum分解的基尼系数研究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最后,利用收敛性模型研究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将多种计量方法组合应用,对知识产权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以农业知识产权中的植物新品种为例,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深化与扩展。已有研究,特别是针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对其现状的分析上,仅部分研究涉及知识产权变动趋势的特征及影响。而本文以植物新品种为例,探讨知识产权视角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具体而言,在对农业科技创新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基于国内外两个视角分析了植物新品种创新的现状,继而识别了植物新品种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量化了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在总结归纳不同创新主体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时序演进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及区域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接下来,又进一步分析了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对其收敛速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在借鉴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论,构建了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保障机制。因此,从研究内容的整体布局来看,本研究是对现有文献的深化与扩展。

程森弟[2](2016)在《江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在科学技术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注意保护好我国的农业知识产权,走品牌农业之路。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我国过去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低成本所形成的优势已经消失。江西省虽然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是农业发展的水平仍然不高,仍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需要高效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本文在回顾、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农业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基础理论阐述入手,全面分析了江西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业科学技术的源头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农业知识产权的产品数量有限;(2)农业科学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知识产权在技术市场上交易不畅;(3)政府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保护环境不力;(4)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力主体保护不到位,产权权益大量流失;(5)农民对农业知识产品的消费能力低,农业科学技术市场买方相对缺位;(6)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知识产权市场信息交易不畅通。鉴于上述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从源头上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2)健全江西农业技术市场体系;(3)增强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4)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的权益主体保护的力度;(5)提高农民对农业知识产品的消费能力;(6)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

赵鹏[3](2014)在《基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从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还是从国外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实践来看,在公共品供给理论视角下进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与紧迫性的重要课题。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研究。主要涉及法学领域,关于经济学角度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文献还不多,特别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运用公共品供给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研究现在看还属于空白。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在经济学上表现为一种经济资源,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实现福利最大化。基于此,本文应用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理论,用公共品供给理论的视角,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理论层面上,厘清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品视角下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别和联系,知识产权是私权,它的特征是独占性和排他性,但是我国小农国家的历史、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决定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在现有国情下,必须把农业知识产权整体当做公共品进行供给,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这个前提下,提出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政府供给、经济组织供给、非经济组织供给三种模式,农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供给应是在政府供给的主导下,通过三种模式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实现。实证层面上,通过认真吸收借鉴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科研成果,深刻剖析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农机技术保护为例,就我国如何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本文拓展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视角,所提出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公共品进行供给的观点及供给模式的选择,对于解决中国目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陈燕娟[4](2012)在《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作用日益强化,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跨国种业巨头纷纷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加强对世界种业市场的掠夺。由于起步早、规模大、资金雄厚,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知识产权,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企及的。目前植物新品种权拥有量居前六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荷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其中美国、荷兰、法国的种子出口额排名前三位,并且这三个国家的种子出口额之和占世界种子出口总额的一半。显而易见,在种业国际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谁就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优先权。尽管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种业作出了一些限制,但外资进入种业的势头仍然很猛,渠道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灵活,严重挤压了民族种业的生存空间。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基本稳固和控制中国蔬菜和花卉种子市场之后,开始整合、进军大田作物种子市场。通过本土化和知识产权战略,直接与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合作,低成本攫取中国政府支持多年研究形成的创新成果,有的跨国公司还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或建立试验站的方式广泛搜集中国的特异种质资源,分离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请专利,力图钳制中国种业技术发展,再将产成品投放到中国,以达到控制种业市场、攫取暴利的目的。例如,先锋公司的玉米新品种“先玉335”,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击败了“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多年的众多国产品种。中国种业正面临着入世以来最为严峻的安全危机,具体表现为品种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和行业安全四大问题。前三个问题属于创新问题,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而行业安全折射的是更深层次的国际知识产权竞争问题。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全面提升种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和管理能力已成为中国种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种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主体一直是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企业自主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业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国务院于2011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今后种业发展的思路,明确指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是种业发展的主体。然而,我国种子企业如何才能担当商业化育种主体?如何才能在跨国种业巨头以知识产权为工具的技术胁迫和市场挤压下获取生存空间?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在认真研究我国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与比较选择,围绕种业知识产权构建能够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发展战略,从而赢得市场发展空间,迎头赶上和超越跨国种业巨头。论文分为九个部分,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述评,说明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之处。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知识产权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进行概述。第三章,种业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介绍种业知识产权的内涵和特点,提出基于知识产权的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剖析知识产权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提出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战略协同发展模式。第四章,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四个层面构建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我国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的单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排序。第五章,种子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备选战略测度。对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竞争态势以及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现状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分析,确定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备选方案,并对备选战略进行评价。第六章,种子企业发展战略选择。依据备选战略测度结果,对排名前三位的战略,即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和后向一体化战略,分别就动因、机制和战略模式展开分析。第七章,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协同模式案例分析。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一个民营种子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其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剖析知识产权在该企业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以及后向一体化战略中的功效,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战略协同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第八章,战略实施平台构建。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三个方面构建种子企业战略实施平台。第九章,总结与展望。说明本文的基本结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秀丽[5](2012)在《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知识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都日益重视。知识创造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形成从创造、使用、收益然后回到创造的良性循环。在中国知识产权战略逐步推进和发展农业成为经济工作重点的背景下,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价值度量尺度,为维护产权所有人权益提供依据,为管理者确定工作重点提供方向。在对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三种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评估需求的农业知识产权进行分项研究,确定了价值评估的依据、选择了评估方法、设计了评估工作流程,并分别用实际案例解析了评估工作内容,验证了所提出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和操作可行性。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在第1章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2章确定了农业知识产权概念,界定了研究范围;总结了知识产权和农业知识产权的特点,讨论了各种价值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价值的解释作用,确定了均衡价格论作为农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产权制度是产权价值评估的基础。分析了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起点、假设、目的和原则,进而提出了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理论框架。第二,第3章分析了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法在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中受到的挑战,针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本形成的特点,设计了农业知识产权重置成本确定的步骤,给出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分析了市场法的基本原理和受到的挑战,确定了市场法的应用条件;讨论了应用收益法对农业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修正。第三,第4章利用均衡价格理论,结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特点,推导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衡价格。并以此得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价值模型。建立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价值影响因素体系,设计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价值评估流程。利用收益法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市场价值进行初评,借助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实现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评价,最后实现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充分管理值的评估。第四,第5章利用均衡价格理论,结合植物新品种权价值的特点,推导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个别供求曲线。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了植物品种权的价值影响因素。访谈法了解了植物新品种权的评估现状。针对转让双方以谈判作为主要定价形式的情况,建立了植物品种权的讨价还价评估模型。第五,第6章分析了农业专利权的保护制度,农业专利权是指涉及农业生产的专利权,其供需曲线的形态与植物品种权相似。农业专利权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转让需求,农业专利权的外溢性令其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转让中受让人较多地承担价值外溢的风险,农业专利权的评估可以借鉴知识产权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创造性地将资产的特点引入资产评估理论体系,提出了仅有交易假设才能成为资产评估最基本的假设;推导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曲线,给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模型和评估模型;推导了植物品种权的个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将讨价还价模型创造性地引入到植物品种权的评估模型中。最终完成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专利权的评估设计。

王瑢[6](2011)在《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一种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托和导向的发展战略,要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实行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有力实施,激励与引导自主创新,培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型主体;要积极和有策略地吸收利用国外科技成果,使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新兴产业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湖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使得湖北省成为了农业大省。湖北省在农业领域的优势以及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湖北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文立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在理清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进行了考察,总结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经验。依托湖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层面了解和分析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方面的不足,对湖北省现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湖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论文重点梳理现有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综合脉络,梳理各地市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关注各地区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实施和适用情况。坚持“背景研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的基本逻辑思路,试图通过对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研究,能够对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制度上的支撑。论文提出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构建的原则,设计了符合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法律制度,并提出了农业知识产权法律执行与相关法律文化培育的对策。

杜丽珍[7](2010)在《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及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在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与管理滞后,农户、企业两方面的内部制约因素及融资和政策服务方面的外部因素都是制约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通过与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对比,借鉴了国外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的经验,例如完善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外部环境,使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科技成果法制化、规范化,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素质,提升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利用率及完善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中的制度和法规。针对目前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基础上,立足实际,为提高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同时为了能更好的指导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以农业知识产权中的涉农专利、植物新品种、涉农商标、地理标志等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探索出新型的产业化模式。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要切实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其次,优化内部环境、提高农户积极性、对农业科研政策做出积极调整;最后,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健康发展,增加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

赵华[8](2008)在《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在国际市场上、传统农业因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成本所形成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甘肃省是中国西部落后的内陆省份,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但是甘肃省不具备发展传统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恶劣,社会资源匮乏。所以,发展甘肃省农业既不能依靠增加土地投入,也不能依靠增加劳动投入,而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支撑。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科技创新,形成农业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甘肃农业的发展。本研究运用知识产品理论、知识价值理论、知识生产理论、知识消费理论、知识经济资源配置理论、法定垄断原则和利益平衡原理,对比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农业知识产权中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了初步的反思;概括归纳了甘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从生产、主导、市场、主体、消费、信息化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因素,归纳出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知识产品的生产;甘肃省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知识产品交换价值的发挥;甘肃省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甘肃省知识产权主体保护不到位,导致了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甘肃省农民缺乏消费农业知识产品的能力,导致了技术市场买方的相对缺位;甘肃省农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导致市场交易不畅。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加强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策是:1.加大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力度;2.健全甘肃省技术市场体系;3.完善甘肃省地方政府主导功能;4.加强甘肃省知识产权主体保护;5.提高甘肃省农民消费知识产品的能力;6.加快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进程。

林启彬[9](2007)在《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和服务业,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文明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就必须实现“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各地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并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广东省作为经济强省和农业大省,在推动农业科技和保护农业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提高农业竞争力,保护自身的权益,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本论文基于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自己对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实地调研,总结探讨了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设立农业知识产权基金、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宣传和普及、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制定更为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推进广东省乃至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王海峰[10](2007)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并且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本项研究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角度入手,详细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地提出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本项研究首先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以及保护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了有关典型国家在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制度和措施;通过比较研究,笔者将农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农业技术市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界定这三个方面在保护机制中的职能和作用,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针对农业科研单位,本研究从科技成果涉及的利益关系、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详细的完善和改进措施;二是通过对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和职能进行界定,在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产权激励机制、产权知识宣传和提高认识、培养管理人才和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三是在农业技术市场方面,探讨了农业技术市场在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对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的现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3个重点研究对象,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入世后农业知识产权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入世后农业知识产权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以植物新品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相关理论回顾
        1.3.2 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
        1.3.3 农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2.1.2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2.1.3 农业科技创新的要素
        2.1.4 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模式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知识产权的内涵
        2.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3 农业知识产权的经济作用
    2.3 植物新品种创新的理论基础
        2.3.1 植物新品种的概念及特征
        2.3.2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界定
        2.3.3 植物新品种申请与授权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3.1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及时空特征
        3.1.1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3.1.2 农业科技资源的时空特征
    3.2 国内外植物新品种创新现状分析
        3.2.1 国外植物新品种创新发展现状
        3.2.2 中国植物品种创新现状分析
    3.3 专题:植物品种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3.3.1 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3.3.2 实证分析
        3.3.4 结论与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
    4.1 理论支撑
    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及量化
        4.2.2 主要研究方法
    4.3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时序演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4.3.1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时序演进特征
        4.3.2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4.4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公平性分析
        4.4.1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整体差异
        4.4.2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差异的因子分解
    4.5 结论与讨论
        4.5.1 主要结论
        4.5.2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
    5.1 问题提出
    5.2 方法、变量与数据
        5.2.1 理论基础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收敛性检验
        5.3.1 σ收敛检验
        5.3.2 绝对β收敛检验
    5.4 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六大区域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结论与讨论
        5.5.1 主要研究结论
        5.5.2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经验
        6.1.1 完善健全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
        6.1.2 与时俱进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1.3 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6.2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7.1 完善并更新现有政策法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政策保障机制
    7.2 构建并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调控机制,以缩小区域差异
    7.3 明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权机制,激励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7.4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序化交易平台,实现创新的经济价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8.2.1 研究的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江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2 农业知识产权及其保护概述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2.3 农业知识产权的种类及保护范围
3 江西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申请与授权概况
    3.2 江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4 江西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4.2 江西农业技术商品市场体系不完善
    4.3 政府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4.4 江西的农业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4.5 江西农民消费农业新科技农产品的能力不足
    4.6 江西省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5 加强江西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5.1 从源头上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5.2 健全江西农业技术市场体系
    5.3 增强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5.4 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的权益主体保护的力度
    5.5 提高农民对农业知识产品的消费能力
    5.6 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知识产权
        2.1.2 农业知识产权
        2.1.3 公共品及农业公共品
    2.2 基础理论
        2.2.1 公共品供给理论
        2.2.2 福利经济学
        2.2.3 新制度经济学
        2.2.4 博弈理论
        2.2.5 公共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和启示
    3.1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3.1.1 美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3.1.2 欧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3.1.3 日本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3.2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3.2.1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
        3.2.2 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和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4.1.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立法情况
        4.1.2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分析
        4.1.3 申报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4.1.4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4.2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4.2.1 农业知识产权投入成本问题
        4.2.2 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问题
        4.2.3 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维权问题
        4.2.4 农业知识产权利益分配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公共品视角下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5.1 我国现行公共品供给制度
        5.1.1 我国现行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特征与类型
        5.1.2 我国现行公共品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
    5.2 公共品供给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5.2.1 公共品供给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5.2.2 公共品供给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5.2.3 作为公共品的农业知识产权异质性分析
        5.2.4 公共品供给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5.2.5 农业知识产权最佳转让方式及保护期限的经济模型推导
    5.3 农业知识产权供给主体博弈分析
        5.3.1 囚徒困境
        5.3.2 智猪困境
        5.3.3 斗鸡博弈
        5.3.4 知识产权保护投入机构与使用者非合作博弈
        5.3.5 知识产权保护投入机构与政府非合作博弈
    5.4 本章小结
6 公共品供给视角下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选择
    6.1 三种供给模式的特点
        6.1.1 政府供给模式
        6.1.2 经济组织供给模式
        6.1.3 非经济组织供给模式
    6.2 三种供给模式的博弈分析
        6.2.1 基于成本收益的假设前提和博弈困境
        6.2.2 三种模式的内部关联性
    6.3 政府、经济组织和非经济组织三方博弈下的路径选择
        6.3.1 以政府供给模式为主体
        6.3.2 以经济组织、非经济组织供给模式为补充
    6.4 本章小结
7 公共品供给视角下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建议
    7.1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7.1.1 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和做法
        7.1.2 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7.1.3 政府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
        7.1.4 农业知识产权供给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7.2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7.2.1 发挥政府作用
        7.2.2 引入市场机制
        7.2.3 调动第三方力量
    7.3 建立和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措施
        7.3.1 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7.3.2 完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及其配套规范
        7.3.3 给予财政支持
    7.4 本章小结
8 以我国农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为例的实证研究
    8.1 我国农机技术发展状况
    8.2 我国农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8.2.1 我国农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总体状况
        8.2.2 我国农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8.2.3 我国农机分项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供给模式分析
        8.2.4 我国农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供给模式选择
        8.2.5 加强我国农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配套政策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1.2.2 农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研究
        1.2.3 种子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
        1.2.4 战略协同理论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框架
        1.3.4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之处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战略理论
        2.1.1 战略的基本概念
        2.1.2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3 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2.1.4 后向一体化战略理论
        2.1.5 战略联盟理论
    2.2 知识产权理论
        2.2.1 知识产权的概念
        2.2.2 知识产权的范围
        2.2.3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2.3 协同理论
3 种业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
    3.1 种业知识产权的内涵及特点
        3.1.1 种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
        3.1.2 种业知识产权的特点
    3.2 知识产权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的机理
        3.2.1 从宏观角度分析
        3.2.2 从微观角度分析
    3.3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目标界定
        3.3.1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3.3.2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3.4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分析
        3.4.1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关系
        3.4.2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
    4.1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的设置原则
        4.1.2 指标体系
    4.2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4.2.1 评价模型
        4.2.2 数据标准化方法
    4.3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4.3.1 种子出口企业基本情况
        4.3.2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4.3.3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种子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备选战略测度
    5.1 发展环境分析
        5.1.1 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5.1.2 国内外种业竞争态势
        5.1.3 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概况
    5.2 环境因素评价
        5.2.1 EFE和IFE矩阵的建立
        5.2.2 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评价
    5.3 备选战略分析
        5.3.1 SWOT分析
        5.3.2 备选战略分析
    5.4 备选战略评价
        5.4.1 建立QSPM矩阵
        5.4.2 备选战略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种子企业战略选择
    6.1 国际化战略
        6.1.1 国际化战略的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6.1.2 种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策略
        6.1.3 国际化战略演进路径分析
    6.2 战略联盟
        6.2.1 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6.2.2 联盟模式分析
        6.2.3 联盟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6.3 后向一体化战略
        6.3.1 种子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动因分析
        6.3.2 种子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的主要模式
        6.3.3 后向一体化战略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6.4 本章小结
7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协同模式案例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7.2.2 案例选择
        7.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7.3 案例背景介绍
        7.3.1 公司概况
        7.3.2 经营管理基本情况
        7.3.3 主要产品及技术水平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7.4 案例研究结果
        7.4.1 国际化战略与知识产权运营
        7.4.2 后向一体化战略与知识产权创新
        7.4.3 战略联盟与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7.5 讨论和结论
        7.5.1 讨论
        7.5.2 结论
8 战略实施平台构建
    8.1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8.1.1 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8.1.2 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8.1.3 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8.1.4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8.2 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8.2.1 植物品种权价值甄选
        8.2.2 评估模型
        8.2.3 实证评估与分析
    8.3 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结论
        9.1.1 研究的基本结论
        9.1.2 提升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政策建议
    9.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理论
    2.1 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知识产权概念的界定
        2.1.2 农业知识产权概念的界定
        2.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1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2.2.2 农业知识产权独特特征
    2.3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理论基础
        2.3.1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与价值理论
        2.3.2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与产权理论
    2.4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理论要素
        2.4.1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本质
        2.4.2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假设
        2.4.3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目的
        2.4.4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原则
    2.5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价值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方法
    3.1 成本法与农业知识产权评估
        3.1.1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3.1.2 成本法受到的挑战
        3.1.3 成本法的改进
        3.1.4 成本法的应用评价
    3.2 市场法与农业知识产权评估
        3.2.1 市场法的基本原理
        3.2.2 市场法受到的挑战
        3.2.3 市场法的应用评价
    3.3 收益法与农业知识产权评估
        3.3.1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
        3.3.2 收益法受到的挑战
        3.3.3 收益法的改进
        3.3.4 收益法的应用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保护
        4.1.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概念
        4.1.2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
        4.1.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状况
    4.2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分析
        4.2.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4.2.2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推导
        4.2.3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影响因素
    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设计
        4.3.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目的
        4.3.2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基准日
        4.3.3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初始评估值
        4.3.4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评价
        4.3.5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充分管理值
        4.3.6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建议的提出
        4.3.7 农产品地理标志评估工作流程设计
    4.4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案例
        4.4.1 评估案例背景资料
        4.4.2 评估要素
        4.4.3 评估基准日市场价值
        4.4.4 评估充分管理价值
        4.4.5 评估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评估
    5.1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现状
        5.1.1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概念
        5.1.2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
        5.1.3 农业植物品种权申请授权情况
    5.2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分析
        5.2.1 从均衡价格理论看品种权的价值
        5.2.2 利用讨价还价模型确定品种权价格
        5.2.3 农业植物品种权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2.4 农业植物品种权价值影响因素体系
    5.3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设计
        5.3.1 农业植物品种权评估目的
        5.3.2 农业植物品种权评估假设
        5.3.3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评估工作设计
    5.4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案例
        5.4.1 评估背景资料
        5.4.2 评估要素的选择
        5.4.3 评估过程
        5.4.4 评估结果与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6.1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保护
        6.1.1 农业专利权的概念
        6.1.2 农业专利权保护制度
        6.1.3 农业专利权申请与保护状况
    6.2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理论分析
        6.2.1 农业专利权的特殊性
        6.2.2 从均衡价格理论看农业专利权价值
        6.2.3 农业专利权的价值影响因素
    6.3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设计
        6.3.1 农业专利权评估目的
        6.3.2 农业专利权的评估主体
        6.3.3 农业专利权的评估方法
    6.4 涉农专利知识产权评估案例
        6.4.1 案例背景
        6.4.2 评估基本情况
        6.4.3 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获奖
作者简历
致谢

(6)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农业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
    1.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
    1.2 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3 农业知识产权的种类及保护范围
2 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与经验借鉴
    2.1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实践
    2.2 国内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与措施评析
    2.3 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湖北的启示
3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情况分析
    3.2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3.3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
4 针对湖北省农业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建设
    4.1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具体法律制度设计
    4.3 加强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环节
    4.4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
    4.5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介组织机构建设
    4.6 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文化培育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评述
        1.3.3 国内研究动态
        1.3.4 国内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含义和特征
        2.1.1 农业知识产权的含义
        2.1.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含义
    2.3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状
第三章 制约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因素
    3.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与管理滞后
        3.1.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3.1.2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滞后
    3.2 影响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内部制约因素
        3.2.1 农户方面的制约因素
        3.2.2 农业企业方面的制约因素
    3.3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约束
        3.3.1 资金融资方面的环境约束
        3.3.2 政策服务方面的环境约束
第四章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经验借鉴
    4.1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2 保障农业知识产权所有者利益
    4.3 农业科技成果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推广
    4.4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职业化
第五章 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5.1 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5.1.1 法律、法规规定的专利技术转化方式
        5.1.2 新型涉农专利产业化模式探索
        5.1.3 模式分析
    5.2 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5.2.1 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植物新品种育种人的权利
        5.2.2 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模式探索
        5.2.3 模式细化与分析
    5.3 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5.3.1 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商标权人具有的权利
        5.3.2 新型涉农商标产业化模式探索
        5.3.3 模式细化与分析
    5.4 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
        5.4.1 法律法规中地理标志的含义、特征及其申请
        5.4.2 新型地理标志产业化模式探索
        5.4.3 新型地理标志产业化模式分析
        5.4.4 地理标志权的侵权行为
第六章 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6.1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1.1 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
        6.1.2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促进科研与农业实际生产之间相结合
        6.1.3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科研人员申请知识产权
        6.1.4 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6.1.5 保障权利所有者相关利益
    6.2 优化内部环境
        6.2.1 提高农户使用相关技术成果的积极性
        6.2.2 调整农业科研政策
    6.3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6.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6.3.2 中介服务体系和示范园区建设
        6.3.3 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2.1.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2.1.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理论
        2.2.1 知识经济的相关理论
        2.2.2 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
    2.3 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
        2.3.1 美国
        2.3.2 欧洲
        2.3.3 日本
        2.3.4 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2.4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况
        2.4.1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立法现状
        2.4.2 农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2.4.3 中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2.5 对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反思
        2.5.1 政府主导功能积极,农业知识产权主体保护消极
        2.5.2 与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章 甘肃省农业知识保护现状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3.1.1 甘肃省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状况
        3.1.2 甘肃省农业专利权保护现状
        3.1.3 甘肃省农业商标权保护现状
        3.1.4 甘肃省农业着作权保护现状
        3.1.5 甘肃省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现状
    3.2 影响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因素分析
        3.2.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2.2 政府主导功能的发挥
        3.2.3 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保护行为
        3.2.4 技术市场体系
        3.2.5 知识产品消费
        3.2.6 农业信息化进程
第四章 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知识产品的生产
        4.1.1 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优势不明显
        4.1.2 农业科技机构分散严重
        4.1.3 农业科技创新的分工不明确
        4.1.4 缺乏农业科技研发计划和协作精神
        4.1.5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4.2 技术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知识产品交换价值的发挥
        4.2.1 技术市场的技术服务功能有待发展
        4.2.2 技术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过多地改善
        4.2.3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资金短缺
        4.2.4 没有建立好技术市场的价格机制
    4.3 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
        4.3.1 地方性知识产权规章制度不完善
        4.3.2 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工作机制需要协调
        4.3.3 知识产权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4.3.4 对权利主体的知识产权培训、对社会宣传需要加大
        4.3.5 对动植物新品种保护不够重视
    4.4 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保护不到位,导致了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
        4.4.1 企事业单位等权利人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
        4.4.2 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缺乏基本制度
        4.4.3 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
        4.4.4 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水平低
        4.4.5 企事业单位缺乏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规则和惯例知识
    4.5 农民缺乏消费农业知识产品的能力,导致了农业技术市场的买方相对缺位
    4.6 农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导致市场交易不畅
第五章 加强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
        5.1.1 加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5.1.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5.1.3 促进产学研结合
        5.1.4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5.1.5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5.2 健全甘肃省技术市场体系
    5.3 完善甘肃省地方政府的主导功能
        5.3.1 制定地方性知识产权保护行政规章和激励政策
        5.3.2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政府要实现正确的定位
        (2)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构建合理的政府职能
        (3) 建立协调的政府关系
    5.4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保护
        5.4.1 提高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5.4.2 建立健全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5.4.3 健立健全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5.4.4 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5.5 提高甘肃省农民对农业知识产品的消费能力
        5.5.1 开办各种形式的农民教育
        5.5.2 提高包括电脑在内的大众媒体覆盖率
        5.5.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5.4 加大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
        5.5.5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和支付能力
    5.6 加快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进程
        5.6.1 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服务和应用水平
        5.6.2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6.3 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5.6.4 加强队伍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5.6.5 在体系建设中突破难点,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5.6.6 强化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农业信息质量和网络安全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9)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2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述
    2.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畴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1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排他性
        2.2.2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2.2.3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2.2.4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易扩散性
        2.2.5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权利主体的难以控制性
        2.2.6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
        2.2.7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产权转移利益难以预测性
        2.2.8 农业知识产权具有侵权界限的模糊性
    2.3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
        2.3.1 农业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体系
        2.3.2 农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体系
        2.3.3 农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体系
        2.3.4 仲裁及其它非诉讼保护体系
    2.4 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概况
3 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分析
    3.1 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3.1.1 广东省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人员
        3.1.2 广东省科技活动经费情况
        3.1.3 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法律支持
        3.1.4 广东省农业专利申请和授权
        3.1.5 广东省植物新品种申请和授权
    3.2 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3.2.1 农业技术发展对广东省农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3.2.2 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队伍组成不稳定
        3.2.3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基本建立,保护体系逐步健全
        3.2.4 资金投入不足,科研机构减少
        3.2.5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不强
        3.2.6 农业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激励作用不显着
        3.2.7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化有待加强
4 加强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4.1 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专利申请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2 设立农业知识产权基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权保护
    4.3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和普及
    4.4 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4.5 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提高农业科技工作的起点水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本研究的背景
        1.1.1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很多不足
        1.1.2 国内尚未提出系统的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1.3 新的形势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1.1.4 小结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本研究的目的
        1.2.2 本研究的意义
    1.3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本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 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分析
    2.1 机制的概念
    2.2 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
        2.2.1 科技成果的概念
        2.2.2 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
    2.3 知识产权相关概念
        2.3.1 知识产权
        2.3.2 农业知识产权
第三章 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3.1 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
        3.1.1 UPOV公约
        3.1.2 TRIPs协议
    3.2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3.2.1 美国
        1. 美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
        2. 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体系
        3.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体系
        4.植物品种保护制度
        3.2.2 英国
        3.2.3 德国
        3.2.4 法国
        3.2.5 日本
        3.2.6 印度
        3.2.7 小结
    3.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3.3.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3.3.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3.3.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3.3.4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4.1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基本要求
    4.2 农业科技成果涉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4.2.1 农业科技成果涉及的利益主体
        4.2.2 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4.3 离职人员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
        4.3.1 离职人员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原因
        4.3.2 离职人员的知识产权归属
    4.4 合作研究中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4.5 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措施
        4.5.1 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单位的管理体系
        4.5.2 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
        4.5.3 建立监察审核制度
        4.5.4 建立评估制度,及时评价科研成果
        4.5.5 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科研成果
        4.5.6 开发农业知识产权信息系统
        4.5.7 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5.8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度
第五章 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府角色
    5.1 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政府角色
    5.2 全面认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内容
        5.2.1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现状
        5.2.2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2.3 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措施
    5.3 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
    5.4 建立现代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5.4.1 传统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5.4.2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措施
    5.5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5.5.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5.5.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5.5.3 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议
    5.6 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第六章 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作用
    6.1 农业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
        6.1.1 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
        6.1.2 满足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的既得利益
        6.1.3 提高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
    6.2 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现状
    6.3 我国农业技术市场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6.3.1 中介机构作用不突出
        6.3.2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
        6.3.3 农业科技市场政策法规缺失
        6.3.4 农业技术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
    6.4 完善我国农业技术市场机制的对策
        6.4.1 塑造多元化的农业技术市场健康的经营主体
        6.4.2 规范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
        6.4.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6.4.4 加强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合
        6.4.5 加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6.4.6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市场政策法规
        6.4.7 发展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建议
        7.1.1 成立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部门
        7.1.2 明确科研单位与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7.1.3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7.2 在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政府职能的政策建议
        7.2.1 健全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
        7.2.2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
        7.2.3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7.2.4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7.2.5 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
    7.3 在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市场作用的政策建议
        7.3.1 塑造多元化的农业技术市场健康的经营主体
        7.3.2 规范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
        7.3.3 加强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7.3.4 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我国入世后农业知识产权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以植物新品种为例[D]. 陈祺琪.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2]江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程森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3]基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赵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4]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燕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5]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研究[D]. 李秀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6]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 王瑢.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7]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研究[D]. 杜丽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8]甘肃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9]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启彬.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10]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D]. 王海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