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进展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进展

一、Advances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 thesis Gas(论文文献综述)

程铮[1](2021)在《复合钙钛矿型氧载体用于甲烷化学链干重整制合成气》文中指出甲烷化学链干气重整(CLDR)通过氧载体的循环能够将CH4定向转化为合成气,并同时活化温室气体CO2,是一种新型的合成气产生技术。CLDR关键是氧载体,铁基钙钛矿结构氧载体具有丰富的储量、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和较高储氧能力,氧化铈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释氧和载氧能力。因此,本文将氧化铈与铁基钙钛矿型氧载体La0.6Sr0.4FeO3复合用于CLDR中制备合成气,结合XRD、H2-TPR和XPS等表征手段探究氧载体微观结构与CLDR反应的内在作用机制,还考察了焙烧温度、Al的掺杂对复合钙钛矿氧载体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以La0.6Sr0.4FeO3为基础,考察了负载铈对La0.6Sr0.4FeO3氧载体结构和CLDR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铈的负载使氧载体形成了Ce4O7(Ce3+和Ce4+共存)和钙钛矿La0.6Sr0.4FeO3共存结构。随着铈负载量的增加,钙钛矿氧载体的晶粒尺寸变大。摩尔比为Ce:Fe=3:7,Ce4O7-La0.6Sr0.4FeO3复合氧载体在10次CH4/CO2氧化还原循环反应后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2.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800-1100℃)对Ce4O7/La0.6Sr0.4FeO3的微观结构和CLDR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焙烧温度对复合钙钛矿氧载体的相组成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改变了复合钙钛矿氧载体的结构参数,进而影响复合钙钛矿氧载体的CLDR反应性能。Ce4O7-La0.6Sr0.4FeO3-1000 ℃氧载体因其晶格氧含量丰富且迁移速率高的优点,在CH4/CO2氧化还原过程中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3.考察了Al的掺入对复合钙钛矿氧载体的微观结构和CLDR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Al掺入后氧化铈不在以Ce4O7形式存在而以Ce O2形式存在,此外形成了钙钛矿型La0.6Sr0.4FexAl1-xO3固溶体结构。而Al的掺杂还影响了复合钙钛矿氧载体的结构参数,并进一步影响复合钙钛矿氧载体的CLDR反应性能。掺Al的摩尔比为Ce:Fe:Al=3:7:2的Ce O2/La0.6Sr0.4FexAl1-xO3氧载体表现出优异的氧迁移能力和良好的甲烷选择性氧化能力。适量掺Al提高了氧载体的抗烧结性能,经十次CH4/CO2氧化还原循环后复合氧载体的结构和反应活性均可保持稳定。

苏迎辉[2](2020)在《钙钛矿型载氧体用于化学链甲烷重整的研究》文中指出化学链甲烷转化技术通过载氧体的循环与氧传递,将传统的气体共进料甲烷部分氧化或甲烷水蒸气重整解耦为在不同时间或空间进行的子反应,有利于反应过程调控。载氧体是决定性能优劣的关键,因此设计和开发具有高携氧能力、优异的氧化还原活性和高合成气选择性的载氧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由于其独特的结构、高热稳定性和氧化还原性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载氧体材料之一。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和化学链蒸气重整的载氧体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反应活性和抗积碳性能不理想及水蒸气氧化阶段H2收率和纯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基于载氧体的调控和优化两方面展开:i)采用Ce3+取代LaFeO3载氧体对甲烷部分氧化及热化学分解水的促进作用。LaFeO3的A位上适量Ce3+取代,诱导LaFeO3晶格畸变,产生更多的氧空位,提高了晶格氧转化率和增强H2O分子活化和晶格氧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了分解水制氢步骤反应动力学。在CL-SRM的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将La0.5Ce0.5Fe O3钙钛矿还原为Fe0/(La0.5Ce0.5)2O3和Fe0/(La0.5Ce0.5)O2-x相,导致不同尺寸的Fe0颗粒被氧化物层包覆,提高载氧体的抗烧结性能,并在100次redox循环中保持可逆相变。因此,La0.5Ce0.5Fe O3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制氢性能。这些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催化活性位点与晶格氧迁移率之间的协同作用,为促进H2O分子活化和提高制氢效率提供了基础。ii)通过B位Fe和Co共取代的锰基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 Mn1-x-yFexCoyO3-δ(0≤x≤1,0≤y≤1),并用于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Fe和Co均进入了La Mn O3钙钛矿晶格中,活性和稳定性测试表明La Mn1/3Fe1/3Co1/3O3-δ载氧体具有最佳的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性能。CH4程序升温还原(CH4-TPR)表征发现La Mn1/3Fe1/3Co1/3O3-δ具有比La BO3(B=Co,Mn,Fe)更高的甲烷活化能力和晶格氧迁移性能。甲烷恒温脉冲反应(CH4-pulse reaction)进一步证实了B位离子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La BO3(B=Co,Mn,Fe)的表面反应速率。程序升温氢气还原(H2-TPR)表明,La Mn1/3Fe1/3Co1/3O3-δ中晶格氧具有适中的氧化还原能力,适合用于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因此,B位多离子的协同作用,为改善化学链反应中钙钛矿的储/释氧性能提供了掺杂方向,对该类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张雨珂[3](2020)在《基于κ-CeZrO4载氧体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特性研究》文中认为CH4部分氧化是甲烷的重要转化方式之一,可以充分利用CH4并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的合成气,从而进一步合成重要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将化学链技术应用于甲烷的部分氧化(POM)被认为是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低成本策略,在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Chemical Looping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CLPOM)制合成气的技术中,使用载氧体将空气中氧分子储存起来,通过释放的晶格氧代替分子氧,实现甲烷与高价金属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避免了传统甲烷氧化因提供纯氧造成的氧气分离能耗,还可通过载氧体的催化活性降低甲烷氧化反应温度,减少反应过程能耗。本论文对CH4化学链部分氧化关键技术之一-载氧体(Oxygen Carrier,OC)进行了开发设计,旨在基于κ-CeZrO4材料中晶格氧传输速率快,结构稳定等特点,通过添加异源金属活性组分修饰后获得高效功能载氧体。选用共沉淀法合成了κ相的CeZrO4复合氧化物,使用XRD、SEM、H2-TPR、XPS等表征手段,对载氧体的物相、氧化性能和表面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载氧体的供氧、催化活性机理及其与甲烷的反应路径进行了探讨。H2-TPR及H2-TG表征结果表明,其放氧温度(660℃)低,放氧速率(0.438%/min,小于或等于300°C)以及氧恢复能力更快更容易。通过探究负载活性组分对κ相载氧体的晶型、形貌以及还原性能和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综合考查甲烷转化率及H2/CO结果选取了2wt%的NiO为适宜负载量,NiO的添加可以改变其表面氧物种的分布以及甲烷的吸附活化性能,进一步降低载氧体的释氧温度(345℃)。评价结果显示,添加NiO改性后的Ce基载氧体应用于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CLPOM)反应制备出了高品质合成气,在低至700℃的反应温度下可获得较高的甲烷转化率(52.38%)及合成气选择性(88.44%),且经过20次的循环实验后仍维持稳定。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准原位CH4-XPS分析,揭示了CO高选择性的原因,阐明了晶格氧在甲烷部分氧化(CLPOM)反应中的供氧机制,提出了中低温下NiO/κ-CeZrO4部分氧化甲烷体系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载氧体表面NiO的添加改变了载氧体表面OA(吸附氧)/OL(晶格氧)的相对含量,通过调控氧空位改变元素化学状态及各基元反应在界面处的能垒使中低温下的反应路径发生变化,提高合成气选择性。反应物在NiO与释氧载体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了部分氧化制取高品质合成气,获得了较高的甲烷转化率和H2/CO选择性,同时抑制了氧化还原过程中积碳的生成。本研究开发了高稳定高活性的NiO/κ-CeZrO4载氧体,具有较高的储放氧性能,实现了氧替代的同时促进了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生产工艺在中低温下的高效转化,揭示了载氧体中活性组分与释氧载体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成本的甲烷制合成气的功能载氧体材料提供了理论借鉴。

王芬[4](2019)在《甲烷合成与转化的抗积碳、抗烧结催化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催化剂在含碳反应气氛中的积碳和在高温反应条件下的烧结是导致其失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多相催化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本论文工作针对低氢碳比合成气干甲烷化合成人造天然气和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这两个典型反应中催化剂易积碳和烧结失活问题开展研究,获得成果如下:一、创制了高活性和高再生稳定性干甲烷化镍基催化剂(1)研究了镍的分散方法对Ni/MgAl2O4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以乙醇比水作为硝酸镍前驱体浸渍液溶剂可提高镍的分散程度,从而显着提高了其催化干甲烷化反应的活性,但积碳失活仍较为明显;进而通过第二金属Au修饰Ni/MgAl2O4催化剂,发现添加Au后抗积碳性能增强,但过量Au的加入则会使催化活性降低。表征发现Au和Ni形成~10 nm的双金属纳米粒子,Ni提供电子给Au。反应后的Au-Ni/MgAl2O4上沉积的碳与反应后的Ni/MgAl2O4上沉积的碳的性质和气化行为方面非常相似,但是形成的碳的量明显更少,表明通过用Au修饰Ni抑制了 CO歧化。(2)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高活性和高再生稳定性的Ni0.1Mg0.9Al2O4催化剂。该催化剂经过多次反应-再生循环后仍保持高活性,表征发现焙烧-还原再生过程中镍可以自由地进出尖晶石晶格而再分散,催化剂在多次反应-再生操作后小尺寸的镍纳米粒子(~2 nm)数量增加。反应中Ni0.1Mg0.9Al2O4上沉积的碳没有覆盖镍纳米粒子的表面,而是在载体表面。活性镍表面的暴露和小尺寸镍纳米粒子的形成均有助于Ni0.1Mg0.9Al2O4在干甲烷化反应-再生过程中的稳定和活性的提高。常规Ni/Al2O3在干甲烷化中也有活性,但由于碳的沉积和金属烧结而很快失活。二、研制出高活性和高温稳定的Pt/MgAl2O4和Rh/MgAl2O4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通过溶剂热(HS)方法合成的MgAl2O4-HS负载的Pt催化剂(Pt/MgAl2O4-HS)在900℃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通过燃烧-重整途径进行的500 h寿命测试期间表现出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且在催化剂上没有检测到积碳的形成。而通过共沉淀(CP)方法制备的MgAl2O4-CP负载的Pt催化剂(Pt/MgAl2O4-CP)表现出持续失活并伴随积碳形成。这是由于Pt/MgAl2O4-HS中MgAl2O4-HS具有更纯的尖晶石表面结构,提高了其稳定Pt纳米粒子的效率。此外,Rh/MgAl2O4在POM反应中也表现出高活性和高温稳定性,且Rh的含量可低至0.09 wt%。

马腾[5](2019)在《Ag掺杂的LCF中空纤维膜反应器的制备及催化甲烷制合成气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转型已经持续被列入国家规划,甲烷部分氧化(POM)制合成气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为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提供高纯度的氧气又是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钙钛矿陶瓷中空纤维透氧膜反应器因其耗能低、分离效率高、特别是将反应与分离耦合的优点受到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本文使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纯钙钛矿氧化物(La0.2Ca0.8)1.01Fe0.95O3-δ(LCF)及(La0.2Ca0.8)1.01Fe0.95O3-δ+0.05Ag(LCFA)复合粉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900℃和1250℃分别焙烧3h后的LCFA粉体进行表征,结果发现不同温度焙烧后的Ag仍均匀分布在(La0.2Ca0.8)1.01Fe0.95O3-δ的晶界而无团聚现象。其次使用X射线衍射(XRD)分别对经900℃焙烧后的LCF及LCFA粉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CF为纯钙钛矿结构,LCFA为钙钛矿的LCF与金属Ag的复合粉体。分别以自制的LCF与LCFA粉体为原料,采用纺丝法制备了LCF与LCFA中空纤维透氧膜前驱体再通过高温-共烧结进一步处理得到中空纤维透氧膜;将稀释的银浆涂刷到LCF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得到(La0.2Ca0.8)1.01Fe0.95O3-δ+△Ag(LCF+Ag)。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LCFA中空纤维膜反应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中空纤维呈现表面致密、截面多孔的结构状态。氧渗透测试表明,当温度为900℃、空气流量为100 mL·min-1、吹扫气He流量90mL·min-1时,LCF、LCFA以及LCF+Ag中空纤维透氧膜的氧渗透通量分别为0.28、0.73、0.30 mL·min-1·cm-2;与LCF相比,LCFA和LCF+Ag的通量分别提高了160%和7%;在相同温度、空气流量为100 mL·min-1、吹扫气组成分别为100%He,50%CO2+50%He及100%CO2时,LCFA中空纤维膜的氧渗透通量分别为0.65、0.54、0.52 mL·min-1·cm-2,氧渗透量随着CO2的增加略有降低。以金属Ni粉、γ-Al2O3以及自制的LaNiO3粉体为原料采用共混法制备了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Ni/LaNiO3/γ-Al2O3,并以一种新的方式(管内填充式)负载到具有较大透氧量的LCFA中空纤维透氧膜内表面,组装成甲烷部分氧化(POM)的中空纤维膜反应器。反应前、后负载了催化剂的LCFA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催化剂均以一种蓬松的结构状态紧密结合在LCFA中空纤维膜透氧膜的内壁;经过POM反应后的LCFA中空纤维透氧膜仍为稳定的致密结构;925℃、管外空气流量为100 mL·min-1、管内甲烷流量为45 mL·min-1时,甲烷的转化率为94.3%、CO的选择性高达97.4%反映了该膜反应器具有良好的甲烷部分氧化性能。

赵芝莹[6](2018)在《抗烧结Rh-Pr6O11/SiO2和Ni-CeO2/Si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研究采用简单的浸渍法制备高分散、抗烧结的负载型催化剂为目的,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以乙酰丙酮盐为前驱体制备了 Pd/Al2O3、Rh-LnOn/SiO2(Ln=Gd,Pr,Eu,Nd,Y)和 Ni-CeO2/SiO2催化剂。通过热重分析(TG-DTG)、X-射线粉末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BET测试(BET)、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实验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形貌尺寸以及金属与载体、金属与助剂、助剂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表征,并以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POM)为目标反应对催化剂的高温抗烧结性能进行了考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Pd(acac)2为前驱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d负载量的Pd/Al2O3样品。研究发现,Pd(acac)2/Al2O3样品在空气中加热至203℃左右发生分解,当Pd的负载量由0.25%增加至5%时,800℃焙烧后的样品上Pd粒径由4.1 nm增长至6.3 nm,并没有像以Pd(acac)2为前驱体制备的Pd/Si02样品那样表现出良好的高分散和抗烧结性能。但当Pd的负载量一定且焙烧温度由400℃升至800℃,Pd粒径并没有明显变化,与之相比,以Pd(NO3)2为前驱体制得的样品抗烧结性能较差。(2)以 Rh(acac)3 和 Ln(acac)3(Ln=Gd,Pr,Eu,Nd,Y)为前驱体,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高分散、抗烧结的Rh-LnOn/Si02催化剂。研究表明,0.1%Rh/SiO2-800催化剂经50 h的POM反应后,Rh物种的粒径由2.4 nm增长至3.5 nm。加入LnOn助剂后,Rh物种的分散性及高温抗烧结能力均显着提高,并表现出良好的POM反应性能。0.1%Rh-10%Pr6O11/SiO2-800催化剂经过700℃条件下POM反应120h后,Rh物种的粒径仍小于3 nm。H2-TPR表征显示,向1%Rh/SiO2-800样品中加入Pr6O11助剂后,Rh2O3物种的还原峰温度由118℃升至127℃,说明Pr6O11与Rh2O3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3)以不同铈的化合物为前驱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eO2/SiO2样品。发现以Ce(acac)3和Ce(CH3COO)3制备的10%CeO2/SiO2样品具有良好的分散度以及氧化还原稳定性。只要CeO2的负载量不超过10%,以Ce(acac)3制备的CeO2/SiO2样品经过800℃空气焙烧后CeO2的粒径仍可保持在2.5 nm左右。以Ce(NO3)3、CeCl3和柠檬酸制备的10%CeO2/SiO2样品上CeO2的分散性较差。经过循环H2-TPR表征及600℃空气中再氧化后,样品上CeO2的粒径减小,这可能是在H2-TPR表征过程中CeO2被还原,部分Ce3+物种与SiO2载体反应,生成了铈硅酸盐物种,进而促进了CeO2在载体表面的再分散。XPS测试结果表明,与以Ce(NO3)3和CeCl3制备的样品相比,以Ce(acac)3制备的10%CeO2/SiO2样品上Ce3+物种所占的比例最高,高比例的Ce3+物种为样品表面带来更多的氧空位,使得10%CeO2/SiO2-acac样品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以乙酰丙酮盐为前驱体制备的1%Ni/SiO2-acac-800催化剂的POM反应性能优于以硝酸盐、醋酸盐、氯化物和柠檬酸制备的催化剂。向其中加入CeO2后,XRD图中各样品上NiO的晶相衍射峰均有所减弱,催化剂的POM反应性能也相应提高。通过H2-TPR和XPS表征可知,以Ni(acac)2和Ce(acac)3为前驱体采用共浸渍法制备的1%Ni-10%CeO2/SiO2-acac-800催化剂上NiO的还原峰温和Ni 2p3/2的结合能均比1%Ni/SiO2-acac-800催化剂的要高,说明NiO与CeO2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葛庆杰[7](2016)在《第六章 合成气化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6.1前言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已成为关乎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课题。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社会发展和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因此,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的清洁利用和可再生清洁能

向文军,王佩怡[8](2012)在《天然气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天然气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气无催化部分氧化、固定床催化部分氧化、两段转化法、膜反应器新工艺、流化床反应工艺、氧化剂研究、微波辐射加热部分氧化、部分氧化的机理,以及部分氧化工艺的催化剂研究。

胡久彪,余长林,周晓春[9](2012)在《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上的积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积碳是影响甲烷转化制合成气的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因素.在阐述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过程反应机理和催化剂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甲烷催化部分氧化的催化剂失活与积碳的关系及影响催化剂的积碳因素.认为提高催化剂抗积碳性能的关键在于活性组分和负载量的改变、助剂的添加、载体的调控和制备方法的改进和储氧材料的使用,并对晶格氧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技术提出了展望,认为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余长林,周晓春[10](2011)在《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的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反应机理、催化剂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进行了评述。认为助剂的掺杂改性和加强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是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二、Advances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 thesis Ga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vances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 thesis Gas(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钙钛矿型氧载体用于甲烷化学链干重整制合成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2 甲烷制取合成气的合成路线
    1.3 甲烷化学链干气重整制合成气技术
    1.4 氧载体的研究
    1.5 钙钛矿型氧载体的研究进展
        1.5.1 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特征
        1.5.2 离子取代对钙钛矿结构的影响
        1.5.3 钙钛矿LaFeO_3氧载体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备和耗材
        2.1.1 主要设备和仪器
        2.1.2 主要耗材
    2.2 氧载体的制备
        2.2.1 La_(0.6)Sr_(0.4)Fe O_3氧载体的制备
        2.2.2 复合Ce_4O_7-La_(0.6)Sr_(0.4)Fe O_3氧载体的制备
        2.2.3 铝掺入到负载铈的La_(0.6)Sr_(0.4)Fe O_3氧载体
    2.3 氧载体的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3 甲烷程序升温还原(CH_4-TPR)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 氧载体在甲烷化学链干气重整(CLDR)过程中的性能测试
        2.4.1 氧载体的活性测试
        2.4.2 氧载体的循环稳定性测试
    2.5 氧载体的性能评价指标
第三章 氧化铈负载对复合钙钛矿结构氧载体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氧化铈负载量对复合氧载体性能的影响
        3.2.1 新鲜氧载体晶相组成
        3.2.2 新鲜氧载体H_2-TPR表征
        3.2.3 新鲜复合氧载体XPS表征
        3.2.4 新鲜氧载体CH_4-TPR表征
        3.2.5 复合氧载体的甲烷恒温反应性能
    3.3 复合氧载体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3.3.1 氧载体与CH_4反应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3.3.2 氧载体与CO_2反应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3.4 氧载体循环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
        3.4.1 氧载体在循环反应过程中的XRD表征
        3.4.2 复合氧载体的循环反应过程中XPS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焙烧温度对复合钙钛矿型氧载体结构和CLDR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焙烧温度对复合氧载体性能的影响
        4.2.1 新鲜复合氧载体晶相组成
        4.2.2 不同焙烧温度下复合氧载体XPS分析
        4.2.3 新鲜氧载体H_2-TPR表征
        4.2.4 新鲜氧载体CH_4-TPR表征
        4.2.5 复合氧载体的甲烷恒温反应性能
    4.3 复合氧载体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4.3.1 氧载体与CH_4反应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4.3.2 氧载体与CO_2反应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4.4 氧载体在循环反应过程中XRD表征
    4.5 反应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的掺入对复合钙钛矿氧载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铝的掺入对复合氧载体性能的影响
        5.2.1 新鲜复合氧载体晶相组成
        5.2.2 新鲜复合氧载体XPS分析
        5.2.3 新鲜氧载体H_2-TPR表征
        5.2.4 新鲜氧载体CH_4-TPR表征
        5.2.5 复合氧载体的甲烷恒温反应性能
    5.3 复合氧载体的在CLDR反应中循环稳定性评价
        5.3.1 氧载体与CH_4反应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5.3.2 氧载体与CO_2反应的循环稳定性评价
    5.4 氧载体在循环反应过程XRD表征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钙钛矿型载氧体用于化学链甲烷重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天然气的转化和利用
    1.2 甲烷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现状
        1.2.1 甲烷水蒸气重整
        1.2.2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1.2.3 甲烷部分氧化
    1.3 化学链重整技术
        1.3.1 化学链的概念
        1.3.2 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原理
    1.4 化学链蒸气重整制氢原理
    1.5 国内外载氧体材料研究的进展及现状
        1.5.1 单金属氧化物载氧体
        1.5.2 复合金属氧化物载氧体
        1.5.3 载氧体氧空位
    1.6 本论文研究工作设想
        1.6.1 选题意义
        1.6.2 工作设想
第2章 实验总述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载氧体的制备
        2.2.1 铁基钙钛矿型金属复合氧化物载氧体的制备
        2.2.2 锰基钙钛矿型金属复合氧化物载氧体的制备
    2.3 载氧体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TEM-EDS)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4 电导弛豫法(ECR)
        2.3.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6 甲烷程序升温还原(CH_4-TPR)
        2.3.7 甲烷脉冲反应(CH_4pulse reaction)
        2.3.8 程序升温氧化(O_2-TPO)
        2.3.9 比表面积测定(N_2-BET)
    2.4 载氧体的活性评价
        2.4.1 载氧体的性能评价指标
        2.4.2 CL-SRM循环实验
        2.4.3 CL-POM循环实验
第3章 La_(1-x)Ce_xFe O_3载氧体的化学链水蒸气重整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3.2.2 氧化还原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3.2.3 La_(0.5)Ce_(0.5)Fe O_3在水蒸气氧化步骤中的结构演化规律
        3.2.4 水蒸气氧化步骤的表面反应性
        3.2.5 晶格氧迁移率
        3.2.6 La_(0.5)Ce_(0.5)Fe O_3的CL-SRM反应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LaMn_(1-x-y)Fe_xCo_yO_(3-δ)载氧体用于化学链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新鲜载氧体结构
        4.2.2 固定床反应和稳定性测试
        4.2.3 反应后载氧体XRD结果
        4.2.4 载氧体反应特性
        4.2.5 载氧体CL-POM反应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κ-CeZrO4载氧体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甲烷能源资源的发展趋势
    1.2 甲烷的转化与利用途径
    1.3 甲烷制备合成气的研究现状
        1.3.1 甲烷水蒸气重整
        1.3.2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1.3.3 甲烷部分氧化
        1.3.4 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
    1.4 甲烷化学链转化制备合成气技术
        1.4.1 化学链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4.2 化学链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4.3 甲烷化学链转化制合成气技术研究进展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载氧体的制备过程
    2.3 载氧体的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载氧体的表征方法
        2.3.2 载氧体的反应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
第三章 κ-CeZrO_4载氧体的优选
    3.1 载氧体的初选
        3.1.1 载氧体的物相分析
        3.1.2 载氧体的还原性能测试
        3.1.3 载氧体的表面元素分析
        3.1.4 载氧体的热重反应分析
        3.1.5 载氧体反应性能测试
    3.2 不同金属的负载对复合Ce基载氧体的影响
        3.2.1 活性金属的修饰对载氧体晶型的影响
        3.2.2 活性金属的修饰对的载氧体还原性能的影响
        3.2.3 活性金属的修饰对载氧体表面元素化学态的影响
        3.2.4 活性金属的修饰对载氧体反应性能的影响
    3.3 Ni负载量对复合Ce基载氧体的影响
        3.3.1 不同Ni负载量的修饰对载氧体晶型的影响
        3.3.2 不同Ni负载量的修饰对载氧体还原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Ni负载量的修饰对载氧体形貌的影响
        3.3.4 不同Ni负载量的修饰对载氧体反应性能的影响
        3.3.5 不同Ni负载量的载氧体反应后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κ-CeZrO_4载氧体与CH_4 部分氧化反应性能的研究
    4.1 κ-CeZrO_4载氧体的反应性能测试
        4.1.1 氧烷比的影响
        4.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1.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2 κ-CeZrO_4载氧体的循环性能评价
        4.2.1 循环反应前后载氧体物相分析
        4.2.2 循环反应前后载氧体表面元素分析
        4.2.3 循环反应前后载氧体形貌分析
        4.2.4 循环反应性能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κ-CeZrO_4载氧体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探究
    5.1 载氧体的准原位XPS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κ-CeZrO_4载氧体氧化再生过程研究
    6.1 载氧体CO_2氧化再生过程反应评价
    6.2 载氧体CO_2氧化再生过程晶格氧迁移规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工作展望与不足
        7.3.1 不足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甲烷合成与转化的抗积碳、抗烧结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烷合成的研究进展
        1.2.1 煤制天然气简介
        1.2.2 CO甲烷化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1.2.3 CO甲烷化反应的机理
        1.2.4 CO甲烷化催化剂
    1.3 甲烷转化的研究进展
        1.3.1 甲烷的直接转化反应
        1.3.2 甲烷水蒸汽/CO_2重整反应
        1.3.3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
        1.3.3.1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1.3.3.2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机理
        1.3.3.3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催化剂
    1.4 甲烷化和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催化剂失活
        1.4.1 积碳
        1.4.2 烧结
    1.5 抗积碳和抗烧结催化剂研究进展
        1.5.1 抗积碳催化剂研究进展
        1.5.2 抗烧结催化剂研究进展
    1.6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笫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的化学药品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用于干甲烷化反应中的Ni/MgAl_2O_4催化剂的制备
        2.2.2 用于干甲烷化反应中的Au-Ni/MgAl_2O_4催化剂的制备
        2.2.3 用于干甲烷化反应的Ni_xMg_(1-x)Al_2O_4催化剂的制备
        2.2.4 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Pt/MgAl_2O_4和Rh/MgAl_2O_4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性能测试
        2.3.1 干甲烷化反应中衡量催化剂性能的各参数的计算公式
        2.3.2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衡量催化剂性能的各参数的计算公式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4.1 氮气物理吸附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2.4.3 X射线衍射(XRD)
        2.4.4 电镜(SEM、TEM和STEM)
        2.4.5 程序升温还原(TPR)
        2.4.6 程序升温加氢(TPH)
        2.4.7 CO程序升温表面反应(CO-TPSR)
        2.4.8 程序升温脱附(TPD)
        2.4.9 H_2脉冲吸附
        2.4.10 热重(TG)
        2.4.11 拉曼(Raman)
        2.4.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第三章 负载型Ni/MgAl_2O_4催化剂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
    3.3 甲烷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4 Ni/MgAl_2O_4催化剂的结构及Ni/MgAl_2O_4在干甲烷化中的催化性能
        3.4.1 Ni/MgAl_2O_4-E和Ni/MgAl_2O_4-W催化剂的结构比较
        3.4.1.1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3.4.1.2 催化剂晶相结构分析
        3.4.2 Ni/MgAl_2O_4-E和Ni/MgAl_2O_4-W在干甲烷化中的催化性能比较
    3.5 Ni/MgAl_2O_4-E在不同氢碳比合成气甲烷化中的反应性能
    3.6 Ni/MgAl_2O_4-E在不同空速下的干甲烷化反应中的性能
    3.7 Ni/MgAl_2O_4-E催化剂的长时间稳定性研究
        3.7.1 长时间稳定性测试结果
        3.7.2 不同稳定性测试时间后的催化剂的结构分析
        3.7.2.1 催化剂晶相结构分析
        3.7.2.2 催化剂的形貌和粒径分析
        3.7.2.3 催化剂中镍含量分析
        3.7.2.4 催化剂积碳定量分析
    3.8 结果分析与讨论
    3.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u-Ni/MgAl_2O_4催化剂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Au-Ni/MgAl_2O_4催化剂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4.3.1 活性和选择性
        4.3.2 稳定性
    4.4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4.1 催化剂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4.4.2 催化剂粒径分析
        4.4.3 Au与Ni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4.4.4 催化剂上的积碳分析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Ni_xMg_(1-x)Al_2O_4催化剂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制备
    5.3 镍含量对Ni_xMg_(1-x)Al_2O_4的结构和对Ni_xMg_(1-x)Al_2O_4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性能的影响
        5.3.1 镍含量对Ni_xMg_(1-x)Al_2O_4催化剂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镍含量的Ni_xMg_(1-x)Al_2O_4催化剂结构
    5.4 焙烧温度对Ni_(0.1)Mg_(0.9)Al_2O_4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5.5 Ni_(0.1)Mg_(0.9)Al_2O_4催化剂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5.5.1 循环焙烧、还原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5.5.2 Ni_(0.1)Mg_(0.9)Al_2O_4与Ni/Al_2O_3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对比
        5.5.3 Ni_(0.1)Mg_(0.9)Al_2O_4与Ni/Al_2O_3在干甲烷化反应中的稳定性对比
        5.5.4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5.5.5 Ni_(0.1)Mg_(0.9)Al_2O_4-FR和Ni/Al_2O_3-FR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分析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负载型Pt/MgAl_2O_4和Rh/MgAl_2O_4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催化剂制备
    6.3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6.4 Pt/MgAl_2O_4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6.4.1 MgAl_2O_4的合成方法对Pt/MgAl_2O_4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6.4.2 Pt/MgAl_2O_4-HS催化剂的长时间催化稳定性研究
        6.4.3 Pt/MgAl_2O_4-HS和Pt/MgAl_2O_4-CP催化剂的结构比较
        6.4.4 Pt/MgAl_2O_4-HS的催化性能结果和空白反应实验结果
        6.4.5 甲烷部分氧化的反应途径探索
        6.4.6 Pt/MgAl_2O_4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分析
    6.5 Rh/MgAl_2O_4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性能初探
        6.5.1 Rh/MgAl_2O_4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6.5.2 Rh/MgAl_2O_4催化剂的结构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的研究成果
致谢

(5)Ag掺杂的LCF中空纤维膜反应器的制备及催化甲烷制合成气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钙钛矿混合陶瓷透氧膜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钙钛矿介绍
        1.1.3 钙钛矿透氧膜的透氧机理
        1.1.4 影响透氧膜传输速率的因素
        1.1.5 钙钛矿透氧膜研究现状
    1.2 钙钛矿陶瓷膜反应器中甲烷催化氧化反应
        1.2.1 甲烷氧化制氢方法
        1.2.2 CH_4部分氧化研究进展
        1.2.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Ag掺杂的LCF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2 中空纤维陶瓷膜粉体的制备
        2.2.3 中空纤维致密陶瓷膜的制备
        2.2.4 (LCF)中空纤维膜的表面修饰
        2.2.5 空纤维陶瓷膜透氧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CFA晶体结构及形貌
        2.3.2 LCF和 LCFA中空纤维膜的微观形貌
        2.3.3 温度对LCFA元素分布的影响
        2.3.4 中空纤维陶瓷膜透氧性能
        2.3.5 CO_2气氛下的透氧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g掺杂的LCF中空纤维膜反应器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2 LaNiO_3粉体的制备
        3.2.3 管内填充式负载POM催化剂
        3.2.4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未负载催化剂的LCFA中空纤维膜反应器微观形貌
        3.3.2 未负载催化剂的LCFA中空纤维膜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
        3.3.3 负载催化剂的LCFA中空纤维膜反应器微观形貌
        3.3.4 负载催化剂的LCFA中空纤维膜反应器甲烷部分氧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抗烧结Rh-Pr6O11/SiO2和Ni-CeO2/Si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纳米催化剂
        1.2.1 纳米催化剂的类型
        1.2.1.1 金属纳米催化剂
        1.2.1.2 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
        1.2.2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
        1.2.2.1 沉淀法
        1.2.2.2 溶胶-凝胶法
        1.2.2.3 微乳液法
        1.2.2.4 液相化学还原法
        1.2.2.5 浸渍法
    1.3 天然气的利用
        1.3.1 天然气的利用途径
        1.3.2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POM)
    1.4 论文的构思及研究目的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3 催化剂的常规表征
        2.3.1 N_2物理吸附(BET)测试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实验
        2.3.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实验
        2.3.4 热重分析(TG-DTG)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实验
        2.3.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表征
        2.3.7 激光拉曼(Raman)光谱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Pd(acac)_2为前驱体的Pd/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和标注
        3.2.1 以乙酰丙酮盐为前驱体制备Pd/Al_2O_3催化剂
        3.2.2 以硝酸盐为前驱体制备Pd/Al_2O_3催化剂
    3.3 Pd/Al_2O_3催化剂的物化表征
        3.3.1 BET测试
        3.3.2 TG-DTG表征
        3.3.3 XRD表征
        3.3.4 TEM表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烧结Rh-LnO_n/SiO_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和标注
    4.3 Rh/SiO_2催化剂的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性能评价
    4.4 Rh-LnO_n/SiO_2催化剂的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性能评价
        4.4.1 Rh-Pr_6O_(11)/SiO_2催化剂的POM反应性能评价
        4.4.2 Rh-LnO_n/SiO_2(Ln=Gd,Eu,Nd,Y)催化剂的POM反应性能评价
    4.5 催化剂的物化表征
        4.5.1 XRD表征
        4.5.2 TEM表征
        4.5.3 TG-DTG和H_2-TPR表征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前驱体制备的Ni-CeO_2/SiO_2催化剂的表征及其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和标注
        5.2.1 SiO_2载体的预处理
        5.2.2 以乙酰丙酮盐为前驱体制备Ni-CeO_2/SiO_2催化剂
        5.2.3 以硝酸盐和柠檬酸为前驱体制备Ni-CeO_2/SiO_2催化剂
        5.2.4 以其他盐类为前驱体制备Ni-CeO_2/SiO_2催化剂
    5.3 CeO_2/SiO_2样品的物化表征
        5.3.1 BET测试
        5.3.2 H_2-TPR表征
        5.3.3 XRD表征
        5.3.4 Raman表征
        5.3.5 TEM表征
        5.3.6 TG-DTG表征
        5.3.7 XPS表征
    5.4 Ni-CeO_2/SiO_2催化剂的物化表征及其POM反应性能
        5.4.1 BET测试
        5.4.2 XRD表征
        5.4.3 TEM表征
        5.4.4 H_2-TPR表征
        5.4.5 POM反应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第六章 合成气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6. 1 前言
6. 2 合成气中枢[3]
    6. 2. 1 合成气中枢的概念
    6. 2. 2 合成气中枢的催化技术
6. 3 合成气制造
    6. 3. 1 煤气化制合成气
    6. 3. 2 天然气( 含煤层气、页岩气等) 制合成气
        6. 3. 2. 1 甲烷水蒸汽重整制合成气
        6. 3. 2. 2 甲烷- CO2重整制合成气
        6. 3. 2. 3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6. 3. 3 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
        6.3.3.1生物质气化基本原理和气化过程
        6. 3. 3. 2 生物质气化过程研究现状
        6. 3. 3. 3 未来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方向
6. 4 合成气转化利用
    6. 4. 1 合成气转化利用概述
    6. 4. 2 合成气转化制含氧化合物
        6. 4. 2. 1 甲醇
        6. 4. 2. 2 二甲醚
        6. 4. 2. 3 乙醇
        6. 4. 2. 4 低碳醇
        6. 4. 2. 5 乙二醇
    6. 4. 3 合成气转化制烃燃料
        6. 4. 3. 1 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烃燃料
        6.4.3.2合成气间接转化制烃燃料
    6. 4. 4 合成气转化制低碳烯烃
        6. 4. 4. 1 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
        6. 4. 4. 2 合成气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
6. 5 结论和展望

(8)天然气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部分氧化的工艺研究
    1.1 天然气常压无催化部分氧化法
    1.2 天然气催化部分氧化法
        1.2.1 固定床催化部分氧化
        1.2.2 两段转化法
        1.2.3 流化床反应工艺
        1.2.4 陶瓷膜反应器新工艺
    1.3 氧化剂 (空气、纯氧、变价金属氧化物) 研究
        1.3.1 空气作氧化剂
        1.3.2 利用纯氧作氧化剂
        1.3.3 变价金属氧化物作氧化剂
    1.4 微波辐射加热部分氧化
2 部分氧化的机理
    2.1 燃烧—重整机理
    2.2 直接氧化机理
3 部分氧化的催化剂研究
    3.1 活性组分
    3.2 催化剂载体
    3.3 助 剂
    3.4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5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
    3.6 整体型催化剂的研究
4 结 语

(9)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上的积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和催化剂体系
    1.1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
    1.2 甲烷部分氧化的催化剂体系
2 甲烷部分氧化中催化剂的积碳形成研究
3 甲烷部分氧化抗积碳性能研究
    3.1 活性组分效应
    3.2 助剂效应
    3.3 载体效应
    3.4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5 储氧材料的应用
4 结束语

(10)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甲烷部分氧化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2 甲烷部分氧化的反应机理
3 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3.1 活性组分的研究
        3.1.1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3.1.2 负载型非贵金属催化剂
        3.1.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3.2 助剂的影响
    3.3 载体效应
4 结语

四、Advances in the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 thesis Gas(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钙钛矿型氧载体用于甲烷化学链干重整制合成气[D]. 程铮. 西北大学, 2021(12)
  • [2]钙钛矿型载氧体用于化学链甲烷重整的研究[D]. 苏迎辉. 天津大学, 2020
  • [3]基于κ-CeZrO4载氧体甲烷化学链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特性研究[D]. 张雨珂.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甲烷合成与转化的抗积碳、抗烧结催化剂研究[D]. 王芬. 厦门大学, 2019(02)
  • [5]Ag掺杂的LCF中空纤维膜反应器的制备及催化甲烷制合成气的应用[D]. 马腾.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6]抗烧结Rh-Pr6O11/SiO2和Ni-CeO2/Si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性能[D]. 赵芝莹. 厦门大学, 2018(12)
  • [7]第六章 合成气化学[J]. 葛庆杰. 工业催化, 2016(03)
  • [8]天然气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进展[J]. 向文军,王佩怡. 河北化工, 2012(10)
  • [9]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上的积碳研究进展[J]. 胡久彪,余长林,周晓春.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2(02)
  • [10]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新进展[J]. 余长林,周晓春.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1(05)

标签:;  ;  ;  ;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